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清朝鳌拜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1-21    阅读:

清代第一权臣鳌拜的覆灭之路
清朝鳌拜 第一篇

清代第一权臣鳌拜的覆灭之路

鳌拜

权臣,是皇权时代的特有品种。在宪政民主的框架下,几乎不可能出现权臣这种人物,因为个人的政治权力不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是有限的,随时可以被收回,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持续膨胀地长期掌握政治权力。 权臣与皇权的关系,常常是多面的,充满张力,二者既有对立,又有合作,随着时局的变化而不断转换。权臣之兴起,必须得依托皇权的支持,权臣本人往往也一度对皇权的巩固和发展贡献不菲。但随着权臣势力的壮大,他会部分攫取、侵夺皇权,对皇权形成威胁,最终又被皇权所清算。

有清一代,中央集权程度达到中国皇权时期的顶峰,故而并未出现太多权臣。史学家杨珍曾做了个统计,认为清代真正能达到权臣地位的人只有7个(康熙初年的鳌拜、康熙前期的索额图与明珠、雍正初年的年羹尧与隆科多、乾隆后期的和珅以及咸丰中后期的肃顺),其中鳌拜是排名第一的强势人物。

鳌拜是满清镶黄旗贵族,三朝元勋。他以军功起家,在清军入关前的关键战役“松锦会战”中,他大败明军步军营,功劳卓越。明朝总督洪承畴率13万大军来援,他随皇太极应战,“辄先陷阵,五战皆捷”。明军败遁,他率军追杀,大获全胜,“擒斩过半”。其后,他又随阿巴泰入长城,围攻北京,掠至山东、兖州、临清而返。

1644年,清兵攻陷北京,多尔衮考核群臣功绩,鳌拜以“忠勤戮力,晋一等子”。稍后,鳌拜随阿济格征湖北,破李自成军;随豪格入四川,与张献忠战于川北西充,斩献忠于阵。在明清鼎革之际,鳌拜可说是战功赫赫,为清王朝贡献卓著。

1661年,顺治遗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四大臣。鳌拜军功最高,但因资历、威望等缘故,名列第

四。他不甘于此,遂倾力施展诸种扩权、夺权手段。

夺权第一要义,是击倒政敌。先是,借圏地换地之争,鳌拜在索尼、遏必隆的附和之下,杀尚书苏纳海、总督朱昌

祚、巡抚王登联。鳌拜就此成为四辅臣中政治实力第一的权臣。

等到1667年,康熙满14岁亲政,四辅臣的政制安排理应退出历史舞台。此时,索尼已死,苏克萨哈要求辞职,还政康熙。鳌拜不甘心退出权力中心,遂裹挟遏必隆,对苏克萨哈发动致命攻击。他诬陷苏克萨哈请辞是“背负先帝”,“别怀异心”,更罗织二十四条罪状,要将苏克萨哈斩首抄家。康熙以“核议未当,不许所请”。鳌拜在殿前对康熙疾言厉色,恐吓要挟,刚亲政的康熙羽翼未丰,无法抗衡鳌拜,苏克萨哈遂被处绞刑。

苏克萨哈死后,鳌拜的权力达到顶峰。学者杨珍小结了鳌拜在权力顶峰的四个特征:一是蔑视皇帝,飞扬跋扈。他常在康熙面前对部臣高声喝问,还拒绝执行康熙的旨令。二是将朝廷治权私人化。一切政事,鳌拜先于私家议定,然后施行。他常把各地奏折拿回家中与亲信议办,几视康熙为无物。三是部分掌握生杀大权。前面提到的诛杀尚书苏纳海等人,以及罗织辅臣元老苏克萨哈罪名致其死等,均是其擅权决杀的得意之作。四是部分掌握人事大权。“所喜者举荐,所恶者陷害”,大力培植私党,对不附己者严厉打击。行政权、司法权与人事权本是皇权至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却为鳌拜逐次侵占或部分侵占。

鳌拜的骄横在清代权臣中也是罕见的,或许只有雍正初期的年羹尧勉强可以比拟。在朝贺新年时,鳌拜竟身着黄袍(黄色是帝王之色,着黄袍是相当跋扈的僭越之举),仅帽结与康熙不同。不仅如此,他甚至可能暗藏谋杀康熙、发动政变的祸心。昭梿《啸亭杂录》记,有次鳌拜称病在家,康熙去宅中探望。鳌拜卧于床上,席下悄臵利刃一柄。康熙侍卫搜检出凶器,场面颇为紧张,康熙却于不动声色间消弭危机,他笑着说:刀不离身是满洲故俗,你们不必大惊小怪。 任何一个稍有抱负的帝王,都不可能容忍鳌拜这种权臣。康熙开始谋划铲除鳌拜。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与近臣索额图密谋,支开京城中鳌拜的亲信(主要是军队将领与警备骨干),随后又安排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卫戍部队的指挥权。在鳌拜入朝时,康熙密令庭前布库少年们(布库是满族的一种摔跤游戏)将之生擒下狱,并宣布鳌拜三十条罪状,本应处革职、斩立决,但康熙帝念其往日功勋,将其免死禁锢。

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鳌拜被擒后,请求觐见康熙,露出其为救皇太极(康熙的祖父)而留下的累累伤疤,唤起康熙的悯恤之情,终于得保性命。不久,鳌拜在禁所死去,死因至今未有定论。

值得注意的是,鳌拜的覆灭,不是他一个人的覆灭。绝大多数权臣的周围,都会形成一个以其为核心的利益集团。

鳌拜的利益集团,势力盘根错节,深入政体骨髓,从军队到皇家侍卫,从中枢三院六部到地方督抚大员,均为其渗透乃至控制,所谓“文武各官,均出其门下”。

鳌拜被擒后,其党羽也或死或革。不过,鳌拜集团的覆灭,并没经过军事流血,也未引发社会重大骚动,故而有人评论康熙处臵鳌拜案说:“声色不动而除巨恶,信难能也。” 康熙固然是一代政治强人,但灭鳌拜集团而不引发政体或社会巨变,也并非全因他的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当知,在皇权时代,不论某人如何位极人臣,他的权势都必须依靠皇权的庇护才能存在。权臣的合法权力来源,只能是经由皇权授予、确立和保障,即使权臣可以偶尔超出皇权的管辖和约束范围,但他终究还是不可能另立门户、改变江山的颜色。 如此看来,权臣与皇帝之间的斗争,只是上层政治人物的角力游戏,它关涉到高层权力的再分配,是有中国特色的内阁重组,顺便也对民众进行公关教育,但对整个国家的走向、政体的变革、民众的福祉,并无太大影响。

那些被诛灭的权臣,本人既是皇权的支持者、既得利益者,又是皇权的偷窥者、僭越者,最终还成了皇权的专政对象。以此观之,当权臣在权力最炽热之时,其人生已带有某种不值得同情的悲剧意味。

清朝权臣鳌拜
清朝鳌拜 第二篇

清朝权臣鳌拜

清朝开国元勋之一

鳌拜,是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前半生军功赫赫,大多在疆场上驰骋拚杀,后半生则操握权柄,成为影响清初特别是康熙初年政局的一个重要人物。

第一节身经百战的巴图鲁

鳌拜,姓瓜尔佳氏,出生于一个武将世家,生年不详①。伯父费英东在明万历十六年(1588)随其父索尔果投奔努尔哈赤,历任固山额真、“众额真”,天命建后金国前,位列五大臣之一。他英勇善战,曾被努尔哈赤誉为“万人敌”。鳌拜之父伟齐,系费英东第九弟②,而鳌拜又是伟齐的第三子。鳌拜的二哥卓布泰、四弟巴哈、六弟穆里玛以及叔伯兄弟图赖(费英东之子),都是清初军功卓著的战将,在对明和对农民军的战争中效力甚多。但关于鳌拜五弟萨哈、七弟索山以及其他亲属的情况,历史失载,所知不多。

鳌拜一家之所以武功赫赫,当然是与当时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形势分不开的。费英东一家投奔努尔哈赤的时候,正值努尔哈赤开始统一女真各部,并逐渐走向抗明立国的道路。不久以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年号天命,接着,他以“七大恨”告天,发兵攻打明朝的抚顺,揭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明清(后金)战争的帷幕。此后,历经开铁、辽沈、宁远、松锦、山海关等多次战役,先后击败了明兵,收蒙古、降朝鲜,灭亡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最终夺取了全国的统治权。鳌拜的前半生,就是在这样一段错综复杂、战火纷飞的历史环境中度过的。

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鳌拜尚未崭露头角。鳌拜的名字在官修《清实录》中首次出现,是在皇太极天聪六年(1632),鳌拜等人“自明界捉生还。获蒙古人五、汉人三十、牲畜三十二。上命即以所获赏之”①。到天聪八年(1634)二月,鳌拜已成为“管护军大臣”,具体职衔是护军参领,即皇太极所领镶黄旗的巴牙喇甲喇章京,所以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征朝鲜时,称鳌拜为“内直甲喇章京”。

在崇德初年皇太极第二次征朝鲜的战争中,鳌拜显示出他勇猛无畏的性格,并从此获得了“巴图鲁”(勇士)的称号②。就在攻下朝鲜京城之后,皇太极派硕托、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率军攻打皮岛。皮岛在鸭绿江口外,距朝鲜本土及中国大陆都很近,是一个战略要地,明将毛文龙曾据守此岛,使皇太极经常感受到威胁,因而对它十分重视,认为“此岛可比大城”。但硕托等进攻不利,皇太极又派阿济格前去增援。渡海之前,鳌拜向阿济格表示:“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面!”①于是他大呼奋力而上,“冒矢石直前搏战”②,然后举火为号,引来后续部队,攻下了皮岛。皇太极对鳌拜的表现十分高兴,提升他为三等梅勒章京,赐号“巴图鲁”,加世袭六次,准再袭十二次。

① 康熙初四辅臣之一索尼生于1600 年,史载称其辅政时,“索尼老病,鳌拜多专政”,显然比鳌拜年长。② 据《清史列传》卷4,“费英东传”记其父名索尔果,《清太祖实录》同,“伟齐传”则记其父名索尔和,此系音译之异。

① 《清太宗实录》卷11。

② 《清太宗实录》卷36、卷37。

① 《清太宗实录》卷37。

② 《清史列传》卷6,《鳌拜传》。

以后,鳌拜在松锦之战以及入关后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崇德六年初围困锦州及攻克锦州外城时,鳌拜先后率护军击败明朝杏山、松山援军,并徒步攻克明军的步军营,因而从三等梅勒章京升为一等梅勒章京,准再袭十次。崇德六年八月,松山明军突围,被鳌拜率部击退。接着,鳌拜又追击吴三桂、唐通、白广恩等明军各部,获得大胜。于是,崇德七年(1642)六月,鳌拜又升为护军统领,即巴牙喇纛章京,实际相当于都统,即固山额真之

职,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皇太极取得松锦大捷后,奠定了入关夺取全国统治权的基础。这年底,他派阿巴泰率兵入关,经河北直趋山东,杀掉明鲁王,掳获大批人口牲畜。鳌拜也随军作战,他曾在北京和山东三败明军,攻克四城,在密云附近大败范志完和吴三桂的军队。他以此次战功,再次被提升为三等昂邦章京。顺治二年(1645),清朝为夺取全国政权叙功时,鳌拜一跃而成为一等昂邦章京。此后,鳌拜便加入了阿济格进攻李自成的军队,直下湖广一带。顺治三年正月,鳌拜随肃王豪格等率军进攻张献忠大西农民军。在汉中打败贺珍以后,得知张献忠率军已到西充一带,鳌拜再次充当先锋,率先头部队前往狙击,结果两军相遇,“鳌拜等奋击,大破之,斩献忠于阵”①。打败大西军主力之后,鳌拜等又继续深入四川、贵州等地,屠杀农民政权的大小官员一千多人,基本上消灭了四川一带的农民军。

入关前后的鳌拜,战功赫赫,升迁频频,似乎一帆风顺。但是,这次鳌拜镇压农民军却不但没有获得升官的机会,反而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被借口“停其赏赉”②,还险些丢掉了性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作为两黄旗的中坚力量,在满洲贵族的内部争斗之中,采取了反对与之抗衡的白旗势力的立场,这就必然遭到当时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的打击。

崇德八年(1643)八月,皇太极突然死去,由谁来继承皇位便成为满洲贵族面临的头等大事。但是,皇太极生前对于继承人并未作出安排,所以他之死便引起“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伺神器”③。当时势力最大、地位最高、最有资格继统者有三人:一是两黄旗系统的、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一是两白旗系统的、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一是两红旗系统的、皇太极的哥哥礼亲王代善,其中尤以前两者的争夺最为激烈。顺治五年三月,贝子吞齐等讦告济尔哈朗罪行时曾提到:“当国忧时,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八人往肃王家中,言欲立肃王为君,以上为太子,私相计议。..肃王使何洛会、扬善谓郑王云:‘两旗大臣已定立我为君,尚须尔议’。”④说明肃王豪格确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之一,而鳌拜等是其坚决的支持者。在顺治九年审讯多尔衮余党时也提到,“皇上即位时,英王、豫王跪劝睿王当即大位说:‘汝不即位,莫非畏两黄旗大臣乎?..我等亲戚咸愿王即大位也。’是以睿王于众人前亦述此言。”①可见当时不仅多尔衮是争位的另一有力候选者,而且也表明两白旗与两黄旗在继位问题上针锋相对,互为寇仇。

① 《清世祖实录》卷29。

② 《清世祖实录》卷36。

③ 《清世祖实录》卷9。

④ 《清世祖实录》卷37。

① 《清世祖实录》卷63。

在这场斗争中,鳌拜身为镶黄旗贵族、皇帝的护军头目,是坚决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承皇位的。皇太极在位时便对鳌拜很信任,有人曾对鳌拜比较专横提出意见,但皇太极却偏袒鳌拜。②鳌拜则更是对皇太极忠心耿耿。崇德二年岳托曾派人于夜晚向皇太极进献马匹,鳌拜以“此暮夜就寝时,非献马时”为理由,说:“上已安寝,欲令惊动,秉烛观马耶?”加以挡驾。事后皇太极听说此事,颇为高兴,将献马一事作为“违法妄行”,“命法司分别议罪”③。鳌拜忠于皇太极,自然希望由他的儿子即位,而两黄旗仍是“天子自将之旗”,地位较高,利益较大。这也是鳌拜等竭力支持豪格即位的原因之一。所以在这个关键时刻,鳌拜曾与图赖、索尼等六人“共立盟誓,愿生死一处”④。在诸王大臣于崇政殿商议册立时,“两黄旗大臣盟于大清门,命两旗巴牙喇兵张弓挟矢,环立宫殿”,对会议施加武力威胁,而“索尼及巴图鲁鄂拜(即鳌拜)首言立皇子”⑤。朝鲜国王的世子李■也记载:“帝之手下将领之辈,佩剑而前曰:‘吾等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①当时的形势确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

多尔衮是一个素有大志而文武双全的人,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他绝不是像他在日后向群臣所表白的那样,在“诸王、贝勒、大臣率属意于予,跪请予即尊位”的情况下,从内心深处“誓死不从”②,这从他在皇太极时期的地位以及在他摄政时期的许多作为中可以一目了然,详见《多尔衮传》。他之所以退而充当辅政王,扶持皇太极的幼子福临登基,则在于以鳌拜为骨干的两黄旗势力的激烈反对,害怕两者相争,削弱整个清国家的力量,影响入统中原的基业。1644 年清兵入关,打败了李自成永昌政权,占据了北京,进而统一全国,正是在多尔衮缓和内部矛盾、上下团结一心的基础上完成的。但是,以济尔哈朗、多尔衮为辅政王(后为摄政王),福临继位为帝的暂时妥协,并不能彻底消除八旗内部敌对势力的矛盾。豪格对这样一种妥协就很不满,他在顺治元年四月曾说:“和硕睿亲王非有福人,乃有疾人也,其寿几何,而能终其事?设不竟终事,尔时以异姓之人主国政,可乎?”③清朝迁都北京后,鳌拜与谭泰、图赖、锡翰、巩阿岱、索尼等两黄旗贵族依然在暗地里与多尔衮等作对,而多尔衮也一再打击和压制他们。顺治五年三月,“睿亲王多尔衮与豪格有夙隙..系豪格于狱”,最后豪格死于狱中④。多尔衮又以吞齐等人的“讦告”,将济尔哈朗降为郡王,罚银五千两。鳌拜也以同盟拥立豪格,与郑王同谋,以及为豪格鸣冤叫屈等四大罪,落得个“免死赎身”的下场①。

② 《清太宗实录》卷57。

③ 《清太宗实录》卷36。

④ 《清世祖实录》卷37。

⑤ 《清史稿》卷249,《索尼传》。

① 李■:《沈馆录》卷6,《沈阳状启》。

② 《清世祖实录》卷22。

③ 《清世祖实录》卷4。

④ 《清史稿》卷219《多尔衮传》。

顺治七年(1650)七月,多尔衮生病在家,他对前来探病的锡翰等人抱怨顺治帝不来看望他,又不准锡翰去奏报顺治帝。结果锡翰等还是请来了顺治帝,多尔衮十分生气,要杀锡翰,而鳌拜则因为“目睹锡翰等罪状,不即执鞫”,从一等精奇尼哈番降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②。鳌拜遭到打击,许多黄旗大臣人人自危,有的向两边讨好,以图自保。巩阿岱、锡翰并逼鳌拜、索尼等“悔弃前誓”,但鳌拜家族仍不向多尔衮屈服,多尔衮恨恨地说,“若以我为君,以今上居储位,我何以有此病症?今索尼、鳌拜辈意向参差,难以容留。”便“将索尼遣发,鳌拜问罪”,并拆毁了图赖死后的享堂。锡翰等还建议说:“鳌拜、巴哈不宜留上左右,当..俱逐退,勿令近御”③。

顺治七年十二月,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病死,顺治皇帝亲政。不久以后,多尔衮的封谥被追夺,阿济格被赐死,两白旗群龙无首,一蹶不振。曾遭到压制的两黄旗贵族及以济尔哈朗为代表的蓝旗势力又重掌要职。顺治八年正月,以“鳌拜巴图鲁、巴哈为议政大臣”④;闰二月,“以军功升三等侯鳌拜巴图鲁为一等侯”⑤;八月,鳌拜以谭泰“营私及党附睿亲王”,提出控告,杀掉谭泰⑥。顺治九年二月,鳌拜认为自己军功甚多,但前些年对他待遇不公,因而向顺治帝提出申诉。顺治帝特意批复吏部:“这所议是。鳌拜著优升一等侯兼一拖沙喇哈番为二等公”①。三月,顺治帝颁布谕旨,命诸王大臣会审旧附多尔衮、陷害鳌拜等人的巩阿岱、锡翰、冷僧机、席讷布库等,并将他们全部处死,“家产籍没”②。这一升一黜,说明了顺治八年以后清初政局的重大变化,标志着八旗内部、特别是上三旗与下五旗之间实力对比的转折,但这其中的矛盾与斗争却远远没有结束。

从此以后,鳌拜作为内大臣之一,常在顺治帝左右,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如商讨本章批复程序、联络蒙古科尔沁部,将太后旨意传达给皇帝、祭奠故世王公妃嫔,并倡议“大阅以讲武”,自教武进士骑射,协助会审案狱等等,俨然成为一个能文能武的干臣!而

正是由于他始终不渝地效命于福临,顺治帝对其也十分信任。顺治十三年鳌拜旧伤复发,卧床不起,“上亲临视之”③。而皇太后有病,鳌拜则“昼夜勤劳,食息不暇”。顺治帝也感到“深可嘉悦”,将鳌拜等“俱加太傅兼太子太傅”④。

就在鳌拜日益得到皇帝信任,地位不断上升之时,顺治十八年正月丁巳夜子刻,福临病死于养心殿。从此,无论是清皇朝,还是处于末世的中国封建社会都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鳌拜个人的历史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① 《清世祖实录》卷37。

② 《清世祖实录》卷49。

③ 《清世祖实录》卷63。

④ 《清世祖实录》卷52。

⑤ 《清世祖实录》卷54。

⑥ 《清世祖实录》卷59;《清史列传》卷4,《谭泰传》。

① 《清世祖实录》卷63。

② 同上。

③ 《清世祖实录》卷104。

④ 《清世祖实录》卷113。

第二节有所作为的辅政大臣

福临去世后,其子玄烨即位,开始了在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上都享有盛名的康熙帝统治时期。但是,玄烨登基时不过是个年甫七龄的幼童,还没有控制大局的能力,管理国家的重担便落到顺治帝遗诏指定、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暗中赞助的四位辅臣的肩上。 顺治帝遗诏云:“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

【清朝鳌拜】

伊等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托,其勉矢忠荩,保翊冲主,佐理政务”①尽管鳌拜在四辅臣中名列最后,但史学家们却往往称此时期为“鳌拜辅政时期”,究其原因,实与鳌拜个人的独掌辅政大权有关。在四位辅臣中间,索尼能文能武,顺治年间总管内务府,是四朝元老,地位很高;苏克萨哈和遏必隆在皇太极晚年才初露头角,能力有限。鳌拜虽然名列最末,但实际地位却与索尼不相上下。输政初期,“索尼老病,鳌拜多专政,与苏克萨哈不相能,遏必隆不能自异”②。在这种情况下,鳌拜的作用绝不像他的辅臣次序一样是最微小的,恰好相反,而是日益增大。从另一个角度说,这四位辅臣都是上三旗的大臣,他们除了旗与旗之间的内部争斗之外,在辅政期间实行的政策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鳌拜的主张基本上也同样代表着其他辅臣的意见。这样,从顺治十八年到康熙八年五月的辅政时期的历史,实际也就是鳌拜辅政的历史。

尽管福临接受了乃父的教训,在临死前把身后的一切安排妥当,但是留给皇位继承者和四位辅臣的却并非万事如意的太平盛世,而是一个问题丛生、矛盾复杂的艰难局面。一方面,西南的南明永历政权和大西军余部,东南沿海的郑氏政权以及夔东十三家军等抗清力量依旧存在,部分汉族地主仍然怀念故国,不愿与清政府合作;另一方面,连年战乱,使社会经济严重凋敝,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财政状况十分窘迫。这样,如何保证财政收入、恢复生产,同时又要继续进行征服和统一战争,就成为当时统治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此外,“大兵入关时,明臣迎降,睿忠王权宜任之,故胜国弊政,未尽厘正”①。顺治一朝,党争不断,明代重用阉宦的恶习也继承下来,中央地方各级官吏不尽心任职,反而贪污受贿,行私中饱,吏治比较败坏。再者,顺治年间实行的一些恶政,如圈地、逃人、迁海等等,依旧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痛,引起人民的不满。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造成新建立的清朝统治的不稳甚至有被颠覆的危险。

在这样的局势下,辅政伊始,他们便宣称要“率循祖制,咸复旧章,以副先帝遗命”②。经过篡改的顺治遗诏以“渐习汉俗”、对满臣“不能信任”等十四罪自责③。这些已表现出【清朝鳌拜】

辅政时期的基本方针政策。但是,这些方针政策并不是“违背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的“复旧政策”。

① 《清世祖实录》卷144。

② 《清史列传》卷6,《遏必隆传》。

① 昭梿:《啸亭杂录》卷1,《世祖勤政》。

② 《清圣祖实录》卷3。

③ 遗诏被篡改一事参见孟森《清初三大疑案考实》。

鳌拜等辅政大臣十分重视正确处理满汉关系问题。清朝统治者在各方面“首崇满洲”,是其既定国策,无论是在皇太极、多尔衮和顺治帝执政时期,还是在康熙八年(1669)五月玄烨亲政以后,这一国策基本不变。不管他们对汉族地主表示出多么友善,但一旦触及满族统治者切身利益,危及满洲贵族统治地位,他们“重满轻汉”的根本原则就充分反映出来了。鳌拜辅政时期,自然也不例外,鳌拜等在强调满族统治地位,清除明末弊政残余的同时,并没有在顺治朝满汉关系的格局上做更多的改变。

顺治十八年三月,鳌拜等下令将制度上“满汉分别、参差不一者,或前后更易、难为定例者”,根据“太祖、太宗成宪斟酌更定”。但对“有今昔异宜、时势必须变通,有满汉悬殊、定例难于归一者,亦须斟酌至当,详明具奏”①。这说明他们并不完全是恪守陈规,也讲究“变通”。如康熙元年谕都察院:“巡视茶马一差,近经部议,满汉兼差,已经奉旨准行。今思巡视茶马差原系汉御史,从无差满官之例,以后著仿照旧例,止差汉官,不必兼差满官”②。表明其因事任人的原则。理藩院“专管外藩事务”,鳌拜等认为其“责任重大,今作礼部所属,于旧制未合”③,抬高其地位,尚书“入议政列”④,并由满蒙人专任。这个改变并不能算作重满之举。众所周知,清朝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比较成功,是与理藩院的作用分不开的。因此,鳌拜等认识到,“理藩院职司外藩王、贝勒、公主等事务,及礼仪、刑名各项,责任重大,非明朝可比”⑤,从而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和管理,实际上是有积极意义的。至于康熙亲政后沿用此制,雍正时还以王公、大学士兼理院事,正是鳌拜时期这一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顺治十五年,福临曾将皇太极时建立的内三院名号取消,仿明制将大学士改为殿阁大学士,满、汉“仍俱正五品”①,比顺治初年俱正二品有所降低,但并无差别。顺治十八年,鳌拜等以不合旧制恢复内三院名色,“设满、汉大学士等,照尚书、侍郎品级”②,即大学士为正二品,恢复的乃是顺治初的定制。同年亦定内三院满、汉大学士各一员,满学士二员,汉军学士和汉学士各一员,满、汉比例大致相等③。六部在清初统治者眼里一直是要比内三院更重要的,所以鳌拜等在康熙六年曾定满尚书为一品,汉尚书为二品,略有差别。但实际任事的满、汉尚书、侍郎人数是相当的,均为满、汉各一人。就地方行政机构而言,顺治、康熙、雍正时期“八旗人员之任督抚者,汉军十居其七,满洲十居其三,蒙古仅二人”④。而顺治年间和鳌拜辅政时期,任督抚者几乎没有满、蒙人,汉军旗人在总督中约占十分之八,一般汉官占十分之二;在巡抚中汉军旗人与一般汉官平分秋色,前者略多,只是到辅政末期,才有极少几个满、蒙人任督抚,还不如康熙帝亲政以后的多⑤。

① 《清圣祖实录》卷2。

② 《清圣祖实录》卷7。

③ 《清圣祖实录》卷2。

④ 《清圣祖实录》卷2。

⑤ 《清圣祖实录》卷2。

① 蒋良骐《东华录》卷8。

② 蒋良骐《东华录》卷8。

③ 《清圣祖实录》卷3。康熙元年,鳌拜一度把汉大学士降为正五品,但旋即恢复为正二品,说明形

鳌拜
清朝鳌拜 第三篇

自将之师终堕落——鳌拜

【专业评点】中国清初一代权臣,清朝三代元勋,康熙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他军工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却在后半生因操握权柄、结党营私被拘禁。他耿直倔强,敢于抗争,晚年却骄横跋扈、贪婪不法,与康熙争权夺势。他是影响清初政局的一个重要人物。鳌拜,博弈型人才。

鳌拜(满语:Oboi),中国清初权臣。出身瓜尔佳氏,生年不可考,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公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后半生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康熙在黄锡衮、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主政于朝,康熙又定下计策,在武英殿擒拿鳌拜。鳌拜被生擒之后,老死于囚牢中,他是为影响清初政局的一个重要人物。

出生将家 初期平平

鳌拜,姓瓜尔佳氏,出生于一个武将世家,生年不详。伯父费英东在明万历十六年(1588)随其父索尔果投奔努尔哈赤,历任固山额真、“众额真”,天命建后金国前,位列五大臣之一。他英勇善战,曾被努尔哈赤誉为“万人敌”。鳌拜之父伟齐,系费英东第九弟,而鳌拜又是伟齐的第三子。鳌拜的二哥卓布泰、四弟巴哈、六弟穆里玛以及叔伯兄弟图赖(费英东之子),都是清初军功卓著的战将,在对明和对农民军的战争中效力甚多。

鳌拜一家之所以武功赫赫,当然是与当时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形势分不开的。费英东一家投奔努尔哈赤的时候,正值努尔哈赤开始统一女真各部,并逐渐走向抗明立国的道路。不久以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年号天命,接着,他以“七大恨”告天,发兵攻打明朝的抚顺,揭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明清(后金)战争的帷幕。此后,历经开铁、辽沈、宁远、松锦、山海关等多次战役,先后击败了明兵,收蒙古、降朝鲜,灭亡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最终夺取了全国的统治权。鳌拜的前半生,就是在这样一段错综复杂、战火纷飞的历史环境中度过的。

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鳌拜尚未崭露头角。鳌拜的名字在官修《清实录》中首次出现,是在皇太极天聪六年(1632),鳌拜等人“自明界捉生还。获蒙古人五、汉人三十、牲畜三十二。上命即以所获赏之”。到天聪八年(1634)二月,鳌拜已成为“管护军大臣”,具体职衔是护军参领,即皇太极所领镶黄旗的巴牙喇甲喇章京,所以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征朝鲜时,称鳌拜为“内直甲喇章京”。

皮岛一役 一战成名【清朝鳌拜】

在崇德初年皇太极第二次征朝鲜的战争中,鳌拜显示出他勇猛无畏的性格。就在攻下朝鲜京城之后,皇太极派硕托、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率军攻打皮岛。皮岛在鸭绿江口外,

距朝鲜本土及中国大陆都很近,是一个战略要地,明将毛文龙曾据守此岛,使皇太极经常感受到威胁,因而对它十分重视,认为“此岛可比大城”。

自从辽东在明朝天启年间,被努尔哈赤占领后,当时明朝在东北的守军,一部分就在毛文龙的率领下,就驻扎到了皮岛。而皮岛的地形又早就了进可攻、退可守的绝对优势。之前努尔哈赤就曾经打过皮岛,打了几次都没打下来,皇太极也是。

皇太极的第二次出征朝鲜,彻底解决了朝鲜问题。这时马上就派出了代善的儿子硕托和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率军攻打皮岛。结果却没有攻打下来,皮岛坚若磐石,围攻无济于事。

这次皇太极派接手,鳌拜这才开始随军出征。当时阿济格到那儿,也知道这个难题。打了十多年了,从努尔哈赤打到皇太极,十多年就打不下来这一个小岛。当时众将经过一番酝酿,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摆出巨舰,主力部队从海上进攻皮岛。表面上这是主力,从东南方打。背后留一支精干部队,从西北包抄。后一路才是关键。

当时鳌拜自告奋勇要主攻后一路,对阿济格说:“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你,势必克岛而回。”而镇守此处的毛文龙防御战打了10多年,精通各种战术,一眼就看出了清军的想法,所以他们在正面派的也都是“老弱病残”,真正却带了一支精干部队在后方等着鳌拜。 两军这一对战,鳌拜才发现了自己计策的失败,相对于当时的形势也不容多想了,他大呼奋力而上,“冒矢石直前搏战”,然后举火为号。后面的清军一看,主帅都已经冲锋了,于是大军压上,在正面进行佯攻的清军看没有办法,也跟着跑到后路进行强攻,结果一举拿下皮岛。皮岛守卫十多年,守军全军覆没。消息传到了盛京沈阳,皇太极非常高兴,亲自写文,祭告父亲努尔哈赤,以慰在天之灵。

皮岛这一站,鳌拜除去了皇太极的这一块心病,皇太极对鳌拜的表现十分高兴,提升他为三等梅勒章京,赐号“巴图鲁”,加世袭六次,准再袭十二次。 “巴图鲁”的意思是勇士,加世袭6次的意思准许他这个三等梅勒章京这个职位世袭六次,如果你的后代不犯错,还可以再世袭12次。6次就是6代,加12代,这就18代人。这是相当大的赏赐了。鳌拜从那时开始对自己的权利有了更高的追求。

有一次代善的儿子,皇太极的侄儿岳讬,想拍皇太极的马屁。他从战场上得到几匹好马,想连夜送给皇太极,结果一到那儿,让人家鳌拜给发现了。被鳌拜以皇太极已经入睡为由将他训斥回去。 第二天早晨,鳌拜在皇太极那表现一番,说昨儿怎么怎么回事,我给斥回去了。皇太极高兴,大肆表扬一番。鳌拜的精明和心计,从这样一件小事上,我们已经充分领教了。他不仅打击了对手,还赢得了皇太极的信任和好感。但是,现在鳌拜依然没有达到权力的顶峰。不仅没有达到,甚至还差得很远。

获新机遇 一展手脚

此后,鳌拜不光是站岗,打仗的时候,也是越战越勇,鳌拜在松锦之战以及入关后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崇德六年初围困锦州及攻克锦州外城时,鳌拜先后率护军击败明朝杏山、松山援军,并徒步攻克明军的步军营,因而从三等梅勒章京升为一等梅勒章京,准再袭十次。

1642年,鳌拜成为八旗的护军统领。八旗其实每个旗,都要派一部分军队,保卫皇宫的安全,保卫皇上的安全。鳌拜担任的,是八旗中的镶黄旗的护军首领。到了1642年,他成为八个旗的保卫皇上的护军统领。这八个旗的所有保卫皇上的人,统统都归鳌拜一人指挥。 1642年夏,鳌拜率领军队,从直隶(今河北),从直隶直扑山东,连续之间,攻占四城。然后再次被提升为三等昂邦章京。在1643年,明清之间有一次战役,结果当时明朝大败而

回。鳌拜率领军队追,打吴三桂,打唐通,打白广恩,把他们打得到处跑。

出身名门的鳌拜,通过了他在历次战役中的突出表现,得到了皇太极的信任,从而迅速地成为皇太极手下数一数二的一个将军,成为八旗将令中,一个后来者居上的一个人。

支持先帝 拥戴皇子

崇德八年(1643)八月,皇太极突然死去,由谁来继承皇位便成为满洲贵族面临的头等大事。但是,皇太极生前对于继承人并未作出安排,所以他之死便引起“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伺神器”。当时势力最大、地位最高、最有资格继统者有三人:一是两黄旗系统的、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一是两白旗系统的、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一是两红旗系统的、皇太极的哥哥礼亲王代善,其中尤以前两者的争夺最为激烈。顺治五年三月,贝子吞齐等讦告济尔哈朗罪行时曾提到:“当国忧时,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八人往肃王家中,言欲立肃王为君,以上为太子,私相计议。..肃王使何洛会、扬善谓郑王云:‘两旗大臣已定立我为君,尚须尔议’。”说明肃王豪格确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之一,而鳌拜等是其坚决的支持者。在顺治九年审讯多尔衮余党时也提到,“皇上即位时,英王、豫王跪劝睿王当即大位说:‘汝不即位,莫非畏两黄旗大臣乎?..我等亲戚咸愿王即大位也。’是以睿王于众人前亦述此言。”可见当时不仅多尔衮是争位的另一有力候选者,而且也表明两白旗与两黄旗在继位问题上针锋相对,互为寇仇。

在这场斗争中,鳌拜身为镶黄旗贵族、皇帝的护军头目,是坚决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承皇位的。皇太极在位时便对鳌拜很信任,有人曾对鳌拜比较专横提出意见,但皇太极却偏袒鳌拜。鳌拜则更是对皇太极忠心耿耿。崇德二年岳托曾派人于夜晚向皇太极进献马匹,鳌拜以“此暮夜就寝时,非献马时”为理由,说:“上已安寝,欲令惊动,秉烛观马耶?”加以挡驾。事后皇太极听说此事,颇为高兴,将献马一事作为“违法妄行”,“命法司分别议罪”。鳌拜忠于皇太极,自然希望由他的儿子即位,而两黄旗仍是“天子自将之旗”,地位较高,利益较大。这也是鳌拜等竭力支持豪格即位的原因之一。所以在这个关键时刻,鳌拜曾与图赖、索尼等六人“共立盟誓,愿生死一处”。在诸王大臣于崇政殿商议册立时,“两黄旗大臣盟于大清门,命两旗巴牙喇兵张弓挟矢,环立宫殿”,对会议施加武力威胁,而“索尼及巴图鲁鄂拜(即鳌拜)首言立皇子”。朝鲜国王的世子也记载:“帝之手下将领之辈,佩剑而前曰:‘吾等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当时的形势确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

多尔衮是一个素有大志而文武双全的人,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他绝不是像他在日后向群臣所表白的那样,在“诸王、贝勒、大臣率属意于予,跪请予即尊位”的情况下,从内心深处“誓死不从”,这从他在皇太极时期的地位以及在他摄政时期的许多作为中可以一目了然。他之所以退而充当辅政王,扶持皇太极的幼子福临登基,则在于以鳌拜为骨干的两黄旗势力的激烈反对,害怕两者相争,削弱整个清国家的力量,影响入统中原的基业。

战功赫赫 惨遭打压

顺治二年(1645),清朝为夺取全国政权叙功时,鳌拜一跃而成为一等昂邦章京。此后,鳌拜便加入了阿济格进攻李自成的军队,直下湖广一带。顺治三年正月,鳌拜随肃王豪格等率军进攻张献忠大西农民军。在汉中打败贺珍以后,得知张献忠率军已到西充一带,鳌拜再

次充当先锋,率先头部队前往狙击,结果两军相遇,“鳌拜等奋击,大破之,斩献忠于阵”。打败大西军主力之后,鳌拜等又继续深入四川、贵州等地,屠杀大西政权的大小官员一千多人,基本上消灭了四川一带的大西军。

入关前后的鳌拜,战功赫赫,升迁频频,似乎一帆风顺。但是,这次鳌拜镇压农民军却不但没有获得升官的机会,反而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被借口“停其赏赉”,还险些丢掉了性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作为两黄旗的中坚力量,在满洲贵族的内部争斗之中,采取了反对与之抗衡的白旗势力的立场,这就必然遭到当时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的打击。 以济尔哈朗、多尔衮为辅政王(后为摄政王),福临继位为帝的暂时妥协,并不能彻底消除八旗内部敌对势力的矛盾。豪格对这样一种妥协就很不满,他在顺治元年四月曾说:“和硕睿亲王非有福人,乃有疾人也,其寿几何,而能终其事?设不竟终事,尔时以异姓之人主国政,可乎?”清朝迁都北京后,鳌拜与谭泰、图赖、锡翰、巩阿岱、索尼等两黄旗贵族依然在暗地里与多尔衮等作对,而多尔衮也一再打击和压制他们。顺治五年三月,“睿亲王多尔衮与豪格有夙隙,系豪格于狱”,最后豪格死于狱中。多尔衮又以吞齐等人的“讦告”,将济尔哈朗降为郡王,罚银五千两。鳌拜也以同盟拥立豪格,与郑王同谋,以及为豪格鸣冤叫屈等四大罪,落得个“免死赎身”的下场。顺治七年(1650)七月,多尔衮生病在家,他对前来探病的锡翰等人抱怨顺治帝不来看望他,又不准锡翰去奏报顺治帝。结果锡翰等还是请来了顺治帝,多尔衮十分生气,要杀锡翰,而鳌拜则因为“目睹锡翰等罪状,不即执鞫”,从一等精奇尼哈番降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鳌拜遭到打击,许多黄旗大臣人人自危,有的向两边讨好,以图自保。巩阿岱、锡翰并逼鳌拜、索尼等“悔弃前誓”,但鳌拜家族仍不向多尔衮屈服,多尔衮恨恨地说,“若以我为君,以今上居储位,我何以有此病症?今索尼、鳌拜辈意向参差,难以容留。”便“将索尼遣发,鳌拜问罪”,并拆毁了图赖死后的享堂。锡翰等还建议说:“鳌拜、巴哈不宜留上左右,当俱逐退,勿令近御”。

人生转折 再续辉煌

顺治七年十二月,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病死,顺治皇帝亲政。不久以后,多尔衮的封谥被追夺,阿济格被赐死,两白旗群龙无首,一蹶不振。曾遭到压制的两黄旗贵族及以济尔哈朗为代表的蓝旗势力又重掌要职。

1651年春,鳌拜成为议政大臣,又以军功被升为一等侯;隔了一年,1652年春,鳌拜再次升为二等公。侯也分成三等,公也分成三等。与此同时,还是在1652年春,顺治皇帝颁布谕旨,锡翰等人处死,家产没收。那么这一升一杀,我们可以看到,它标志着清初政局的重大变化。当然,这种政局的重大变化,并不意味着八旗内部矛盾它就结束。我们说,前面讲,这一切都算序幕,正式的节目,到现在为止,才刚刚开始。因为,鳌拜终于再度崛起,他赢得了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

鳌拜觉得,虽然八旗子弟打下了江山,现在太平盛世了,但还是需要练兵。所以他率先提出:“大阅以讲武”。就是大阅兵。通过全国式的阅兵,八旗子弟,所有的人都得练兵,进行比武比赛。在这个时期,鳌拜表现得非常出色,顺治皇帝对他也是非常地关心、信任。 从此以后,鳌拜作为内大臣之一,常在顺治帝左右,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如商讨本章批复程序、联络蒙古科尔沁部,将太后旨意传达给皇帝、祭奠故世王公妃嫔,并倡议“大阅以讲武”,自教武进士骑射,协助会审案狱等等,俨然成为一个能文能武的干臣!而正是由于他始终不渝地效命于福临,顺治帝对其也十分信任。

顺治十三年鳌拜旧伤复发,卧床不起,当时顺治皇帝一看,心里十分伤心,直接亲自前往鳌拜的府邸去探望。好了以后,1657年又赶上孝庄皇太后病重,鳌拜忙前忙后,寸步不

离左右,都顾不上自己吃饭。非常遗憾的是,就在鳌拜已经日益得到皇帝的信任,地位不断地上升的时候,公元1661年2月5日夜,顺治皇帝病死。从此,无论是清皇朝,还是处于末世的中国封建社会都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鳌拜个人的历史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清朝鳌拜】

玄烨继位 权力升华

顺治皇帝死前立下遗嘱:“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伊等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托,其勉矢忠荩,保翊幼主,佐理政务,布告中外,咸使闻之。”尽管鳌拜在四辅臣中名列最后,但史学家们却往往称此时期为“鳌拜辅政时期”,究其原因,实与鳌拜个人的独掌辅政大权有关。在四位辅臣中间,索尼能文能武,顺治年间总管内务府,是四朝元老,地位很高;苏克萨哈和遏必隆在皇太极晚年才初露头角,能力有限。鳌拜虽然名列最末,但实际地位却与索尼不相上下。输政初期,“索尼老病,鳌拜多专政,与苏克萨哈不相能,遏必隆不能自异”。在这种情况下,鳌拜的作用绝不像他的辅臣次序一样是最微小的,恰好相反,而是日益增大。从另一个角度说,这四位辅臣都是上三旗的大臣,他们除了旗与旗之间的内部争斗之外,在辅政期间实行的政策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鳌拜的主张基本上也同样代表着其他辅臣的意见。这样,从顺治十八年到康熙八年五月的辅政时期的历史,实际也就是鳌拜辅政的历史。

尽管福临接受了乃父的教训,在临死前把身后的一切安排妥当,但是留给皇位继承者和四位辅臣的却并非万事如意的太平盛世,而是一个问题丛生、矛盾复杂的艰难局面。一方面,西南的南明永历政权和大西军余部,东南沿海的郑氏政权以及夔东十三家军等抗清力量依旧存在,部分汉族地主仍然怀念故国,不愿与清政府合作;另一方面,连年战乱,使社会经济严重凋敝,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财政状况十分窘迫。这样,如何保证财政收入、恢复生产,同时又要继续进行征服和统一战争,就成为当时统治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此外,“大兵入关时,明臣迎降,睿忠王权宜任之,故胜国弊政,未尽厘正”。顺治一朝,党争不断,明代重用阉宦的恶习也继承下来,中央地方各级官吏不尽心任职,反而贪污受贿,行私中饱,吏治比较败坏。再者,顺治年间实行的一些恶政,如圈地、逃人、迁海等等,依旧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痛,引起人民的不满。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造成新建立的清朝统治的不稳甚至有被颠覆的危险。

鳌拜辅政 改革制度

辅政伊始,鳌拜等人硬打着遵守先帝遗命的旗号,实行了三大决策。

第一方面:积极地整顿吏治。根据《清世祖实录》规定,为了提高行政效率,1660年,康熙皇帝要求所有的官员,进奏本章的时候,一定要少而精,不要用一些个空空泛泛,什么实质内容都没有的文章。他要求,在明朝规定所有本章不得超过1000字的基础之上压缩,减少到所有的本章都不能超过300字,还要把事情的原原委委说得非常清楚。过300字的人,就不称职,就应该贬值。

不但如此,他还规定:给人家批复,这件事应该怎么办,对不对?批复的时候,还规定出来,这件事你完结的期限。过了这个时间,你就算不称职,就拿下。

为了清除官场恶习,鳌拜在1665年春天,命令有关各部门,对于地方上的督府的劣正严加审查。1666年初又下令,对公然受贿的地方督府大员,严厉地惩罚。

从《清朝全史》看清朝的历史变迁
清朝鳌拜 第四篇

从《清朝全史》看清朝的历史变迁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入主中原并建立的大一统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王朝,清朝统治者为东北的爱新觉罗氏。从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到1912年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历时276年,共有十二帝。清朝灭亡,这也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 在这一时期,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局面得到巩固,中国的版图基本上已奠定,同时君主专制也被发展到顶峰,资本主义萌芽也开始出现。但是清朝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政策、思想停滞,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也使得清朝成为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王朝。

一. 满族源流

提及清朝,就不得不说到满族。满族又自称“满洲”(在满语中所指的是“高贵、贵胄”之意),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名族。

(一) 先秦时代

在先秦时期,满族的先祖称为肃慎族。

肃慎族,是东北最古老的名族之一。《竹书纪年·五帝纪》中说到:“肃慎者,虞夏以来东北大国也。”虞,即舜帝;夏,即公元前2100年建立的夏朝。也就是说,早在4000多年前,肃慎族人已定居在白山黑水之间(泛指东北地区)。 肃慎族在人种上属蒙古人种,与中国远古居民有着血缘关系。在华夏族共同体形成的同时,肃慎族的共同体也在形成。综合人种学资料、考古学资料和民俗学资料,目前出土的安图人、西团山文化和莺歌岭文化,距今约3000年,相当于西周,很可能是肃慎族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

(二) 汉晋时期

挹娄便是肃慎族系在汉晋时期继肃慎称号后使用的第二个族称。公元5世纪以后,改号勿吉。挹娄族称出现于公元前1-2世纪时(西汉),“挹娄”这一词语,关于其含义有两种说法:其一,音近通古斯语“鹿”,为鹿之意;其二,音近满语“叶鲁”,为岩穴之穴的意思。

与秦汉时代相比,挹娄的活动范围仍在今辽宁省东北部和吉林、黑龙江两省东半部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内,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到南北

【清朝鳌拜】

朝那段时期,挹娄势力逐渐衰落,而与挹娄为同一近亲群体的勿吉势力兴起,虽然史书对勿吉记载见多,但挹娄还是存在的。

(三) 南北朝

在前文的介绍中,我曾提到“勿吉”这个词,没错,勿吉便是南北朝时期满族先祖的族称。

勿吉源于诸稽,是“窝集”的转音,满语为“森林”之意,东北人叫“树窝子”。勿吉人,就是林中人。在气候寒冷的东北地区,森林既是人们的好住所,也是他们狩猎、采集的好场所。

南北朝之初,勿吉人在松花江一带定居,一度加入了挹娄族。在长年征战中,挹娄族消耗了本部的实力,难以驾驭旧肃慎地的各个部落。5世纪初,勿吉人踏进了奴隶制的门槛,他们很快取代了挹娄族,成了肃慎文化、挹娄文化的继承者和光大者,从此名声享誉中原。而这一时期的勿吉人也与中原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

(四) 隋唐时期

在中国的历史上,隋唐时期属中古时期,从时间上看它承前而启后,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当然这一时期呢,也是中国政治、经济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尤其是唐朝,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唐朝所拥有的先进政治体制、繁荣经济、发达的文化,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人类文明历史上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而在隋唐时期,满族先祖的族称为靺鞨。隋唐时期的靺鞨已拥有七大部落。其中以粟末这一部落最为强大,然而之后却败于高丽,随后依附于隋朝,逐渐与当地汉人融合,而白山、安车骨等部落则降于高丽。唐灭高丽之后公元696年,当地的靺鞨人和高丽遗民趁契丹人判唐时回归故土,其中由粟末首领大祚荣带领的一部到达了靺鞨故地,建立震国,后又不得不依附于突厥。公元707年,唐招抚大祚荣,双方和解。大祚荣被封渤海郡王,到第三世时,大钦茂被晋升为国王,与唐的关系愈加密切。渤海王国受中原文化影响,逐渐完成封建化,政治经济在不断发展,但从大玄锡开始已然走向了衰微,后被契丹打败,国亡。

(五) 宋辽时期

宋辽时期,满族先祖称为女真族。而女真族的形成与崛起则是影响了整个中

国的历史。

辽代时,女真族分布范围较广,不同区域的女真族有着各自的名称,比如生女真、熟女真、鸭绿江女真、完颜部等等。随着女真族的不断壮大,辽王朝感到了不安,不仅派重兵防御,还不间断的打压女真族。

(六) 金朝

金朝是女真族所建立的中原王朝。女真建立金国之后,由于自身的不断强大,和不堪辽国的压迫,便开始了伐辽、建金、攻宋的征程。金朝历经十帝,最为鼎盛时期曾一度统治了大半个中国。经过中原文化的影响,金朝汉化明显,政治经济逐渐封建化。

(七) 元明时期

元朝时期,大多数的女真人成为汉人,彻底融入了汉族中。而明朝初至明中叶,未融入汉族的女真族被分为三个集团,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女真人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逐步统一女真族,,后努尔哈赤成大汗,沿用“金”为国号,史称后金。努尔哈赤死后,八子皇太极继位,改“女真族”为“满洲族”,满族逐渐形成。

二. 清朝的建立

(一) 清军入关

皇太极继大汗位之后,于1636年改国号为“清”——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清太宗。1643年,皇太极驾崩,年幼的福临继位,多尔衮为摄政王,掌控权力。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直抵京城,最终解除了明王朝在京的全部武装,明朝灭亡。之后,清统治者改变方针,称为明朝报仇,招降明王朝残余势力,共同绞杀农民起义军。同年5月20日,吴三桂遣人送书,请兵。吴三桂之一举动对于多尔衮而言无疑正中下怀,随后多尔衮以优厚条件引诱吴三桂率众而归,吴三桂同意并与多尔衮通过书信密切联系。由此看出,满汉贵族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军,已然勾结起来。

清朝势力逐步打压李自成农民军,最终被迫退出北京。依旧是1644年,在10月间,福临进驻北京,10月30日,即皇帝位,标志着清王朝统一政权的确立。

(二)各地抗清斗争

满族贵族集团入关后,一方面拉拢汉族的上层,另一方面对汉族广大人民和中小地主采取民族高压政策。在这种民族高压政策下,广大人民成为主要受害者,同时也危及到了汉族和其他民族各阶层的利益。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在全国各地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清斗争,其中以李自成大顺农民军的抗清斗争尤为突出,但最终还是败于清军。

1644年6月19日,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年号弘光。但这个政权毕竟还是太腐败了,清军势如破竹地攻下南京,弘光政权覆灭。紧接着清军南下,南明几个剩余政权不可避免地走上覆灭的道路。

把抗清斗争坚持到最后的是郑成功领导的海上武装。郑成功抗清部队与清朝一直对峙着,在经历了数次的失败后,郑成功决定暂避清军的攻击,把方向转向收复台湾,作为积蓄力量、继续抗清的基地。在收复台湾之后不久,郑成功便病逝了。但抗清斗争并没有就此打住,在清朝,大大小小的抗清斗争此起彼伏。

三.清朝的早期统治

【清朝鳌拜】

(一)对以满洲贵族为核心的满汉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

1.采取措施维护满洲贵族特权

为了维护满族贵族的特权,清朝统治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贵族垄断,汉族官僚不能参与,不仅如此,清朝在中枢机构中重用满族的贵族和官僚。虽说越到后来汉族官僚不断增多,地位也不断提升,但满族贵族依旧紧抓中枢机构的权力,从而保证满族贵族在政权上的特权地位。

2.笼络控制汉族地主阶级

满族统治者在入关之前已经确定了笼络和利用汉族降官、降将的基本方针。在入关以后,以“复君父仇”来号召,将汉族官僚的怒火转移到农民军身上。清朝统治者还以一系列的措施来表示对汉族前政权的“宽大”和“恩礼”,以此来减缓汉族官僚对新政权的抵触情绪。为了更好地拉拢汉族地主和知识分子,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尊孔活动。通过笼络汉族官僚,清朝统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巩固满族贵族的特权地位,因此,拉拢和压制是相结合的。所以在清朝统治逐步稳固下来后,态度便严峻起来,采取一系列措施压制汉族官僚。

(二)清初的经济政策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1.清初社会经济的恢复

清朝初期,由于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全国各地呈现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为了恢复社会经济,清朝一定程度地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也鼓励农民开恳荒田。这些措施呢,使社会生产有所恢复,阶级矛盾也有所缓和。

2.圈地、投冲和逃人法

在经济有所恢复之后,清王朝为了维护满族贵族的特权地位,在经济上实行了圈地和投充,夺取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达到加强统治的目的。

为维护满族统治者的利益,清朝政府还制定了严禁奴仆逃亡的“逃人法”,这一政策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动荡,这实质上是反映了封建农奴制与封建租佃关系并存的矛盾。

3.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和皇权的加强

清朝入关之后,它的制度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经济上封建租佃制逐渐取代封建农奴制,政治上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也在日益集中。在这样一个背景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也在不断地加深。

四.鼎盛的大清帝国

(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清朝的司法制度

1.中央集权与皇权的加强

鳌拜,我相信各位应该对这个人并不陌生,在康熙即位之前,鳌拜的权力已经很大,康熙对鳌拜也已相当的不满。康熙即位以后,苏克萨把权力归还给康熙,随即鳌拜便以极其强硬的方式明确表明自己不愿意交出政权,还诬陷苏克萨,要挟康熙,那时连康熙也无法改变鳌拜的决定。鳌拜清除了自己的政敌,其权势也愈加强盛,严重影响到了皇权。康熙不愿意当一个傀儡皇帝,便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与鳌拜对抗,随着各大势力转向康熙,形势对鳌拜越来越不利,最终康熙清除了鳌拜集团。其实,这仅仅是清朝加强皇权的其中一个例子而已,清朝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加强皇权,采取的措施又何止这一个而已。

皇权的加强有利于统治,但这还不够,中央集权的加强对于清朝皇帝而言,也是重中之重的事情。云南、广东、福建的三个藩王手握重兵,野心也越来越大,最终开始对中央发难,这就是史上的三藩之乱。康熙随即派兵平定三藩之乱。在这一件事以后,中央集权也日益加强。

2.清朝的法律

清朝五虎大将
清朝鳌拜 第五篇

清朝五虎大将.txt爱一个人很难,恨一个人更难,又爱又恨的人最难。爱情永远不可能是天平,想在爱情里幸福就要舍得伤心!有些烦恼是我们凭空虚构的,而我们却把它当成真实去承受。多尔衮

多尔衮

大清军事统帅,摄政王,奴尔哈赤的第14子。身经百战,统领八旗兵多次击败明朝军队。招降蒙古国大汗,缴获蒙古国传国玉玺。1636年,入寇北京,击败大明名将卢象升。继而攻破济南,所战20次,每战皆捷。克城40座,掠夺人口25万。参加松锦之战,两次围攻锦州。在松山决战中,大败明军洪承畴等8总兵13万,并生擒明朝统帅洪承畴,迫使祖大寿投降。诱降吴三桂,在山海关大破李自成10万大军,占领北京。后来继续追击剿灭了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权、大西政权。多尔衮一生征战无数,战无不胜,数不胜数。年仅39岁死于河北承德。

多择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天聪二年,从太宗伐多罗特部有功,赐号额尔克楚呼尔。九年,败祖大寿与大凌河之西,师还,上出怀远门五里迎劳,赐良马五、甲五。上嘉之曰:“朕幼弟初专阃,即能制胜,是可嘉也!” 顺治元年四月,从睿亲王多尔衮入关,破李自成,进亲王。命为定国大将军,南征,围扬州七日,杀明大学士史可法。多铎至南京,承制受其降,抚辑遗民。遣贝勒尼堪、贝子屯齐徇太平,追击明福王。福王复走芜湖,图赖等邀之江口,击杀明将黄得功,获福王。捷闻,上遣侍臣慰劳。四年,因功进封为辅政叔德豫亲王,赐金千、银万、鞍马二,封册增录功勋。六年三月,以痘薨,年三十六。

阿济格

清太祖第十二子,初授台吉,后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以军功授贝勒,崇德元年晋封武英郡王,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封和硕英亲王。地位仅次于四大贝勒。清崇德元年六月,带领清军分路入独石口,进抵居庸关,攻克昌平,直逼北京。明军皆不敢迎战。顺治元年作为清军前锋随多尔衮入关。四月,与吴三桂、豫王多铎在山海关大破李自成农民军。又以靖远大将军自边外入陕西、四川,切断李自成后路,屡败李自成,杀死刘宗敏,俘获宋献策。顺治五年又以平西大将军督师征讨姜瓖在大同的叛乱。在九江,又招降明军左梦庚部。多尔衮死后,他企图摄政,被削爵幽禁赐死。

豪格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长子,初次征战蒙古董夔、察哈尔、鄂尔多斯诸部便立下战功,被封为贝勒。公元1626年,豪格随大伯父代善征讨扎噜特部,杀死扎噜特贝勒鄂斋图。公元1628年,皇太极命豪格与济尔哈朗讨伐蒙古固特塔布昂,全军大获全胜,将其部众收编,蒙古的通道被打通了。三年九月,伐明,自董家口毁边墙入,败明兵于丰润。遂下山东,降高唐,略地至曹州,还下东光。又遣骑二千破明兵,克献县。四年四月,师还,赐马二、银万,复摄户部,复原封。又偕多铎败宁远兵,斩明将金国凤。七年,松山明将夏承德密遣人请降,以其子舒为质,豪格遣左右翼夜梯城入,八旗兵继之,旦,克松山,获承畴及巡抚邱民仰等,斩官百馀、兵千六十有奇。争夺皇位而败之,后因其隐瞒其部将冒功及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狱,当年三月死去,年仅三十九岁。

鳌拜

出身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鳌拜的伯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是清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二哥卓布泰是清初军功卓著的战将。鳌拜本人亦随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清崇德二年,鳌拜为先锋攻明皮岛,以勇闻。此后屡败明军,1644年清军入关,鳌拜率军定燕京,征湖广,驰骋疆场,冲锋陷阵,为清王朝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1646年鳌拜出征四川张献忠大西军,在南充大破大西军军营,斩张献忠于阵,因此以首功被顺治皇帝超升为二等公,授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在,擢领侍卫内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教习武进士。后康熙即位,鳌拜结党营私,日益骄横,被设计擒获,后死于幽禁。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