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孟子·万章下,赏析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1-28    阅读:

孟子·万章下
孟子·万章下,赏析 第一篇

《孟子*萬章

伯夷,伊尹,柳

【原文】孟子

聲; 下》 下惠,孔子----天之未喪斯文也 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

孟子說:“伯夷這個人,眼睛不看醜惡的色彩,耳朵不聽醜惡的聲音。

【原文】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

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侍奉;不是他信任的民眾,不役使。國家有治就積極進取,國家混亂他就退避隱居。

【原文】 橫①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橫暴放縱的政事出現的地方,橫暴放縱的民眾居住的地方,他都不能忍受在那裏居住。

【原文】 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也。

想像著和鄉下人相處,就象穿戴著上朝的衣帽坐在污泥炭灰之中一樣。

【原文】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

在商紂王的時候,他住在北海之濱,以等待天下能夠清明。

【原文】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所以,聽到伯夷這種風範的,痞頑的人也會變得清廉,懦弱的人也會樹立志向。

【原文】“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

“伊尹說:‘為何侍奉不理想的君主呢?為何役使不信任的民眾呢?’國家有治積極進取,國家混亂也積極進取,

【原文】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

他又說:‘上天生育這些民眾,使先明理的人啟發後明理的人,使先覺悟的人啟發後覺悟的人。

【原文】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

我,是上天生育這些民眾中先覺悟的人,我要用這個堯、舜之道來啟發上天所生的民眾。’

【原文】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想那天下的百姓,一個個男子和女子如果有沒受到堯、舜之道恩惠的,就好像是自己將他們推進水溝中一樣。伊尹就是這樣自願把天下的重擔挑在肩頭的。

【原文】“柳下惠不羞於②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

“柳下惠並不覺得侍奉貪官污吏是恥辱,不會因官職小而覺得卑賤;他進職不隱藏自己的才幹,必定要按自己的主張行事;

【原文】遺佚③而不怨,厄窮而不憫;

被冷落遺忘而隱逸也不怨恨,處於困窘之境也不自我憐憫。

【原文】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

與鄉里的農民相處,很隨便地而不忍心離開。

【原文】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

所以他說:‘你是你,我是我,即使有美女一絲不掛赤裸裸站在我身邊,又怎麼能迷惑沾染我呢?’

【原文】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

所以聽說柳下惠風範的人,狹隘的人變得寬容,刻薄的人變得厚道。

【原文】“孔子之去齊,接④淅⑤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

“孔子離開齊國,承受著風霜雪雨就走了;離開魯國時,說:‘我們慢慢地走吧,這是離開父母之國的道理。’

【原文】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可以快速就快速,可以延緩就延緩,可以住下就住下,可以出仕任職就出仕任職,這就是孔子的行為方式。”

【原文】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

孟子說:“伯夷這個人,是聖賢中清高的人;伊尹這個人,是聖賢中有責任感的人。柳下惠這個人,是聖賢中能和同於人的人;孔子這個人,是聖賢中能夠因時而變的人。

【原文】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孔子可說是集大成的人。所謂集大成者,就好比演奏音樂時敲擊金鐘而玉磐也有振動一樣。

【原文】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

所謂的金聲,是節奏旋律的開始;所謂玉振,是節奏旋律的終結。

【原文】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

所謂節奏旋律的開始,是智的體現;所謂節奏旋律的終結,是聖的體現。

【原文】智,譬則巧也,

聖,譬則力也。

所謂智,就好比技能;

所謂聖,就好比力量。

【原文】由射於百步之

外也:其至,爾力也;

其中,非爾力也。”

這就象射箭於百步之

外,箭能到達,是你的

力量;箭能射中,就不

是你的力量了。”

【注釋】

1.橫:(heng恨)假借為“獷”。《孟子·滕文公下》:“處士橫議,以待我以橫逆,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荀子·修身》”:“橫行天下。”揚雄《長

楊賦》:“東夷橫畔。”《漢

書·彭寵傳》注:“以威力

相脅曰橫。”這裏用為橫

暴,放縱之意。

2.汙:(wu汙)《孟子·公孫醜上》:“智足以知聖人,汙不至阿其所好。”這裏用為貪官污吏的汙之意。

3.佚:《公羊傳·成公二年》:“其佚獲奈何?”《荀子·宥坐》:“身不佚者志不廣。”這裏用為遺棄之意。

4.接:《禮記·曲禮上》:“由客之左,接下承弣。”鄭玄注:“接下,接客手下也。《荀子”"大略》:“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優成。《史記·平准書》”:“漢興,接秦之敝。《字彙·手部》”:“接,承也。”這裏用為承受之意。

5.淅:歐陽修《秋聲賦》:“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這裏用為形容輕微的風聲和雨、雪、落葉的聲音之意。

【說明】本篇仍是對最佳行為方式的討論,孟子舉了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這四個人為人處世的例子,就是想要說明一個人為人處世的道路和行為方式。伯夷的行為方式對不對呢?孟子雖然沒有批評他,但實際上卻不贊成他;而伊尹呢?卻是一個很有責任感的人!上天生育這些民眾,使先明理的人啟發後明理的人,使先覺悟的人啟發後覺悟的人。我,是上天生育這些民眾中先覺悟的人,我要用這個堯舜之道來啟發上天所生的民眾。伊尹就是這樣自願把天下的重擔挑在肩頭的。而伯夷卻是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也就如同佛教中的阿羅漢、辟支佛一樣,只顧自己的清高廉潔,只顧自己的心境安寧,而不顧天下蒼生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與伊尹很相象的是柳下惠,然而他只是一個能和同於人的人,卻也是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而沒有責任感的人,是不能讓天下百姓都能得到快樂的人,實際上也就是不“仁”的人,不愛民的人。所以他的人生的行為方式是不對的。

所以孟子稱讚孔子是一個“聖之時者”,就是想要說明,人們的人生理想是很重要,然而如果不是採取最佳行為方式,所謂的理想也是空談,也是妄想。因此孟子用“金聲而玉振之”和“射於百步之外”來說明,人

《孟子》鉴赏
孟子·万章下,赏析 第二篇

《孟子》鉴赏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儒家学说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之为“孔孟”,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主要体现在“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方面。

一、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他大大发展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保民”、“与民同乐”,其中,最突出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尽心下》)孟子认为民众比君主重要,天子之所以为天子是因为他得到民众的信任。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离娄上》)桀和纣丧失了天下,正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失去了民心。因此他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提出对残害人民的暴君可以进行诛伐,推翻他,并认为这是正义之举。“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万章下》)“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尽心下》)对于汤伐桀、武王伐纣之事,孟子明确表示“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他认为不仁不义的上位者是独夫,臣下可以名正言顺地杀了这样的人,而不背上“弑君”的罪名。

孟子强调国君不仅要爱护民众,也要爱护臣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离娄下》)在他看来,国君对臣下不尊重、不爱护,臣下同样可以背弃国君。“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万章下》)

孟子把人民的意愿作为战争是否该兴起的重要标准。当齐宣王在攻取燕国的问题上向孟子请教时,孟子认为取不取燕国要看燕国的人民是否愿意,“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

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梁惠王下》)

孟子还关注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批评残酷压榨百姓的统治者,说他们“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梁惠王上》)

二、仁政思想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基本精神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主要体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养民:孟子认为养民首先要制民恒产,解决民众的衣食问题,使民众无衣帛鱼肉之忧,送终厚敛之虞。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上》)孟子认为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财产,才能操守道德,如果老百姓穷困不堪,就会走险犯罪。等老百姓犯了罪,再用刑罚惩罚,这是陷害百姓。英明的君主应该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使他们有一定的财产侍奉父母,养活妻子儿女,只有如此,老百姓才能安定下来。孟子“仁政”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民有恒产”最主要的是民众拥有土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梁惠王下》),孟子提出“耕者九一”的意思是“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滕文公上》)。将土地分为公田与私田,先把公田耕种完毕,再来料理私人的事务,这样就解决了民众的土地问题。孟子认为让庶民百姓牢牢扎根于土地,可以达到“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滕文公上》)的目的。

孟子认为养民不仅要制民恒产,还要使民以时。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 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梁惠王上》)当时战争不断,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频繁的战争必然贻误农时,影响农业生产。其“数罟不入湾池”、“斧斤以时人山林”则反映了注重保护自然资源的可贵思想。

孟子认为养民不仅要制民恒产,使民以时,还要取民有制。孟子反对横征暴敛、滥用民力,主张省刑罚、薄赋税。他希望统治者要“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梁惠王上》)“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滕文公上》),其具体措施就是实行什一税制度。孟子认为最理想的赋税当以古代圣君尧舜所实行的十取一税率为法度标准,他说:“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滕文公上》)孟子反对重赋,反对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徭役赋税之征用、征收对于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收人,徭役赋税之轻重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若徭役赋税过于繁重无度,就会造成“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梁惠王上》)的社会恶果;若赋税太低,虽能减轻百姓负担,但却难以支付国家机构庞大的经费开支。他主张征收赋税应保持适中适度的原则,要有节制,要合理、适度,以国家机构能够正常运转为最终依据和标准。因此,当白圭提出“吾欲二十而取一”时,孟子认为这种税率太低,不可取,并斥之为“貉道”。“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告子下》)可见,孟子是主张把税率控制在能够满足民众最起码的生存条件的范围内,以达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尽心上》)的目的。

孟子还指出,征收赋税的方式有三种,即征收布帛、征收谷米及征用劳役。贤德之君一般只用其中的一种,若同时用两种,百姓便有冻馁之虞;若同时采用三种,即使父子之亲也难以相顾惜。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维护现存政权统治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了民众的利益,真正体现了“民为贵”的思想。

教民:养民是解决民众的经济问题,教民则是解决民众的道德问题。孟子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

得民心”(《尽心上》)。他提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梁惠王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滕文公上》)。孟子认为教民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对民众进行教化,才能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三、“王道”思想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认为通过民本思想与仁政思想的运用,可以实现“王道”这一目标。孟子提倡的“王道”就是“以德行政者王”,他列举商汤、周文王行王道的例子:“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梁惠王下》)。孟子强调应当以善来教化民众,才能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离娄下》)孟子对于不以“王道”治国者,都视为“罪人”和“独夫民贼”,予以猛烈抨击。

四、“性善论”思想

“性善论”是孟子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孟子认为人天性善良,即“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尽心上》)意思是说,人们不用学就会做的,这是他们的良能;不用脑筋思考就知道的,这是他们的良知。两三岁的孩童,没有不知道爱他们的父母的,等到长大了,又没有不知道尊敬其兄长的。爱父母便是仁,敬兄长便是义。“性善论”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那就是有别于动物的人的社会属性。性善就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这里孟子提出了只要是人,都具有向善的能力。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存在阶级差别及分工不同,但他们的人性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告子上》)孟子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放在平等地位上,探讨他们所共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了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其次,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形成的。孟子提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仁发生的根源,羞恶之心是义发生的根源,辞让之心是礼发生的根源,是非之心是智发生的根源。而这四种心向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是属于善的品德。因此,人的四种心向是向善之心向,而人之向善之心向是根源于人性的,很显然,人性是善的。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羞耻、辞让、是非之心的人,简直不是个人。人有这种心向,就好比人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仁、义、礼、智这些美德,不是由外面给予或施加的,而是人本身就生而具有的,只不过人们不去想它罢了。对于不愿意向善的人,孟子认为那是“自暴”、“自弃”、“自贼”。

最后,“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人可以通过学习、教育等修养过程达到“舍生取义”这一向善的最高境界。

五、“尽心知性”思想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构建起了他的心性之学的思想体系。在孟子看来,“尽心知性”是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的一个必要途径。所谓“尽心”,即指把人的本性中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所谓“知

儒家经典赏析题
孟子·万章下,赏析 第三篇

儒家经典赏析训练题

1、(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 晋灵公不君:厚敛其雕①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

【注】①雕:刻画,绘制。

23.孔子对“君”“臣”的要求是什么?(2分)

24.从齐景公的“言”和晋灵公的“行”分析两位君王的不同(3分)

2、(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3.王安石认为,一个人实现他的目标要具备三个条件,即“志”、 、 和 (2分)

24.根据王安石的这段话,结合你的求学和生活经历,在上述三者中选择你认为对实现理想具有最重要意义的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3分)

3、(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授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万章下,赏析】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

23.根据材料,孟子和荀子两人中, 主张“性本善”观点。(1分)

24. 孟子和荀子认为道德分别起源于什么?(4分)

4、(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孟子·万章下,赏析】

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韩非子·喻老》)

23.除“大音希声”之外,请再从语段中找出两个四字成语: (2分)

24.这个语段带给你怎样的启示?(3分)【孟子·万章下,赏析】

5、(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5分)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孟子·告子下》)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 行道理也勇。 (《荀子·修身》)

23.两则材料都表现了 的义利观。(2分)

24.请谈谈你对“其行道理也勇”这句话的认识。(3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

23.上述语段中,子贡和孔子对管仲的看法各是什么?(2分)

答:

24.从孔子评价管仲这个特殊人物,谈对仁者的看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3分)

答:

6、(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一24题。(5分)

(1)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孟子·离娄上》)

(2) 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韩非子·心度》)

23.对于治国,孟子主张__________,韩非子主张__________。(2分)

24. 针对孟子和韩非子的观点,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3分)

7、(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不能御民者,弃其德法,专用刑辟,譬犹御马,弃其衔勒,而专用捶策,其不制也,可必矣。夫无衔勒而用捶策,马必伤,车必败。无德法而用刑,民必流,国必亡。(《孔子家语卷六 · 执窖第二十五 》)

【原创】23. 此段材料强调治国要 。(2分)

【原创】24. 请结合社会现实简述你对“德”“法”的理解?(3分)

8、(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3~24。(5分)

【孟子·万章下,赏析】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节选自《庄子·天道》)

23.写出语段中的两个成语。 、 (2分)

24.就轮扁“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3分)

9、(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孟子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日:‘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①由外铄:从外部给予。

23.这段话是孟子 思想的具体阐述。(1分) 24,概括这段话中的两层意思,谈谈你对“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启发(4分)

10、(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选自《礼记〃大学》)

23.材料中小人的行为可以用 、自欺欺人两个成语来形容。(1分)

24.怎样理解“慎独”?“慎独”有何现实意义?

【孟子·万章下,赏析】

11、(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邹与鲁拱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注释:①邹与鲁拱:邹国与鲁国交战。②穆公:即邹穆公。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

23.成语____________出于上文,与现在常用的意义大不一样了,它在这篇文章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4.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对 “有司”与“民”关系的理解。(3分)

12、(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功崇惟志,业广帷勤。(《尚书•周书》)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a位不期骄,禄不期多。恭俭惟德,无载尔伪。(《尚书•周书》)

b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3、纵观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请给每组归纳出一个内容要点(2分)

24、人选一个要点结合中国社会现实简述其意。(3分)

13、(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5题。(5分)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①论古之人。颂②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

【注】:①尚:上。 ②颂:通“诵”,诵读。

24.请写出一个出自上述材料的成语: 。(2分)【孟子·万章下,赏析】

25.上述材料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3分)

读《孟子》有感
孟子·万章下,赏析 第四篇

读《孟子》有感

13通信1班 张扬雪

近来,把《孟子》读了一次,孟子的言语就当时的礼仪规范而言,确实是做到了遵礼,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皆是世人的表彰。于是梁惠王下问于他,齐宣王请教于他,滕文公问事于他,在他面前请从教诲。在孟子的滔滔雄辩之下,为王者只得表示承认自己行政的一些不足, 表面上乖乖地听从而无从反驳,最多也只有“王顾左右而言他”借此来表达自己对自己所为的尴尬情形。孟子周游列国,倡仁义之说,道性善之论,正人心,息邪说,以“舍我其谁”的胸襟和气概怒斥以权利为核心的现实功利主义,力主改变诸侯割据的局面,一统中国,在统一的僵土之上,安民抚民,建庠教民,然而这种伟大的思想,却如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在当时不合实际,终于没有办法实现。

孟子一生兢兢业业的莫过于实现自己的理想,让王者行仁道。他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高高在上的“君”、“夫子”从神圣不可侵犯的位置上拉回到普通“人”的范畴,而且是低于众“民”之下的。在孟子眼中“圣人”只不过是“人伦之至也”,他常引用有若的话来阐明圣人“圣人之于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认为孔子了集“清”、“任”、“和”、“时”(“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这任者也。柳下惠,圣这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集这四为一体的,所以孔子是最大的圣人。圣人纵然学识渊博,载心仁厚,仁者无敌,终于“出于其类”,如孔子——大圣,自己也说“圣,则吾不能,我学而不厌,而教不倦也”。圣人既然也是民众的一部分,是以民众为基底的,于子孟子顺势大胆说出了“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离娄上》)孟子这种把民权放在君权之上的思想,比法国的卢梭的民权论早了一千多年。孟子讲究“民为邦本”、“保民而王”,在国内实行仁政,“修天爵,仁义忠信,乐善不倦,而人爵”便跟从而至,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使人民富起来,倡保民之说,从而实现“王者无敌”,建千秋事业。

其次来说说孟子的个人修为。从孟子的言语中,道出了冲彻中国文化的大丈夫理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铮铮铁骨,傲然立于世人的眼前。于是“居天下之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袒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故要匡正时弊,使上自诸侯有信心施行仁政(“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下至庶民(“人皆可以以尧舜")以便使政风,民风以及整个社会风气都有一个根本的好转,在救世,救民,其用心是良苦的。在个人修身上,孟子提出“养性”、“修身”,讲”性善“,所以提倡“养性”,即扩充固有的善端。孟子亦讲“养心”,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的教学方法在今天仍然有很多可取之处。他提倡的“深造自得”与我们今天提倡的要学生加强自学,变灌输为主为自学为主体很有相似之处。他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他认为高深的造诣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地追求得到。而自觉地追求得到,掌握得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要自觉地有所得。

学生签名:

提交时间:2014年6月

《孟子》读后感
孟子·万章下,赏析 第五篇

《孟子》读后感

近来,把《孟子》读了一次,孟子的言语就当时的礼仪规范而言,确实是做到了遵礼,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皆是世人的表彰。于是梁惠王下问于他,齐宣王请教于他,滕文公问事于他,在他面前请从教诲。在孟子的滔滔雄辩之下,为王者只得表示承认自己行政的一些不足, 表面上乖乖地听从而无从反驳,最多也只有“王顾左右而言他”借此来表达自己对自己所为的尴尬情形。孟子周游列国,倡仁义之说,道性善之论,正人心,息邪说,以“舍我其谁”的胸襟和气概怒斥以权利为核心的现实功利主义,力主改变诸侯割据的局面,一统中国,在统一的僵土之上,安民抚民,建庠教民,然而这种伟大的思想,却如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在当时不合实际,终于没有办法实现。

孟子一生兢兢业业的莫过于实现自己的理想,让王者行仁道。他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高高在上的“君”、“夫子”从神圣不可侵犯的位置上拉回到普通“人”的范畴,而且是低于众“民”之下的。在孟子眼中“圣人”只不过是“人伦之至也”,他常引用有若的话来阐明圣人“圣人之于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认为孔子了集“清”、“任”、“和”、“时”(“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这任者也。柳下惠,圣这和者也,孔子,

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集这四为一体的,所以孔子是最大的圣人。圣人纵然学识渊博,载心仁厚,仁者无敌,终于“出于其类”,如孔子——大圣,自己也说“圣,则吾不能,我学而不厌,而教不倦也”。圣人既然也是民众的一部分,是以民众为基底的,于子孟子顺势大胆说出了“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离娄上》)孟子这种把民权放在君权之上的思想,比法国的卢梭的民权论早了一千多年。孟子讲究“民为邦本”、“保民而王”,在国内实行仁政,“修天爵,仁义忠信,乐善不倦,而人爵”便跟从而至,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使人民富起来,倡保民之说,从而实现“王者无敌”,建千秋事业。

其次来说说孟子的个人修为。从孟子的言语中,道出了冲彻中国文化的大丈夫理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铮铮铁骨,傲然立于世人的眼前。于是“居天下之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袒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故要匡正时弊,使上自诸侯有信心施行仁政(“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下至庶民(“人皆可以以尧舜")以便使政风,民风以及整个社会风气都有一个根本的好转,在救世,救民,其用心是良苦的。在个人修身上,孟子提出“养性”、“修身”,讲”性善“,所以提倡“养性”,即扩充固有的善端。孟子亦讲“养心”,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古人说“白沙在涅,不染也黑;逢中生麻,不扶也直”,正是与“近朱则赤,近墨者黑”同一个道理。于是孟子提出“自暴者,不可与有信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社会环境固然重要,但人的主观意愿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贫穷之中,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照样“不改其乐”乐而忘忧。孟子总结人世过错,说道“咎,多由于自取”,正因为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故孟子毅然指出“仁者如射,射者已已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公孙丑上》),这种灾难我担当,“不怨天,不尤人”不知当羞杀古今多少怨天尤人,抱怨命运不济的“仕者“了。这对中国的影响也是甚大的。孟子的严于律己,当是现世的楷模。

孟子的教学方法在今天仍然有很多可取之处。他提倡的“深造自得”与我们今天提倡的要学生加强自学,变灌输为主为自学为主体很有相似之处。他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他认为高深的造诣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地追求得到。而自觉地追求得到,掌握得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要自觉地有所得。追求探索便会得到、放弃便会失掉,这就是益于收获的追求,这就是说,要重视学生自得,自觉得到的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知

识。他还提倡启发思维。孟子和孔子一样,善于启发思维,善于使用问答达到他预期的效果。他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不要急于代替学生作结论。教学生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自觉性,教师不能降低要求,要在正确的道路中站住,有能力的学生便跟随而来,这便是教师引导的结果。孟子还提倡“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这些教育思想的某些方面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方法仍然很有作用。他对教师提出了一条标准,那就是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而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作为教师必须首先自己明白,然后再去教别人明白。他谈到教师既要遵循教学规律,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做到德高为师,学高为范。

  • ·简爱读书笔记(共9篇)(2015-08-30)
  • ·水浒传摘抄加赏析(共10篇)(2015-08-31)
  • ·培根随笔摘抄(共8篇)(2015-08-31)
  • ·创意广告语(共8篇)(2015-08-31)
  • ·对酒赏析题及翻译(2015-12-19)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