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爬山虎的脚重难点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05    阅读:

《爬山虎的脚》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爬山虎的脚重难点 第一篇

《爬山虎的脚》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1.这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写的一篇状物类的说明文。作者通过连续仔细的观察,发现爬山虎会爬的秘密。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怎样用脚来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的3~5自然段具体写了爬山虎脚的特点。三个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它怎样在墙上爬,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

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是怎样的呢?它的脚长在爬山虎的“茎上”,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它的样子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枝状”,树枝的样子。“蜗牛的触角”,蜗牛头上像细丝那样的感觉器官,叫触角。刚长出来的爬山虎脚的颜色是“嫩红的”,即浅红的。 爬山虎的脚怎样往上爬呢?这个问题,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先用两句话作了具体介绍。第一句讲当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细丝的前头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第二句讲巴住墙的细丝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这句话里的“弯、拉、紧”三个字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细丝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产生了拉力;产生了拉力,就使爬山虎的嫩茎往上提了一点,而且在墙上贴得很紧。这样,爬山虎就往上爬了一脚。爬山虎的茎上有许多叶子,每片叶子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都有脚,每个脚都在这样拉着茎和叶子往上爬,所以爬山虎能够爬满墙,而且“叶尖一顺儿朝下”,即叶尖全部朝下。

最后讲爬山虎的脚要触着墙才能生存。“萎”,干枯衰落的意思。没触着墙的,很快就干枯衰落,而且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脚的颜色会由嫩红“逐渐变成灰色”。“相当”表示程度高。“那些脚已在墙上相当牢固”,就是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比较牢固,但不到“很”牢固的程度。“休想”就是别想。“要是„„休想„„”这句话具体说明了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的牢固程度。

2.理解了爬山虎脚的特点后,还要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叙述清楚的。学习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并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这也是本

单元读写训练重点的题目。比如,对叶子的观察就非常细致,不仅从颜色、排列等方面观察,还观察了叶子的静态和动态。对爬山虎脚的观察不仅抓住了特点,讲清楚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儿的,是怎样巴住墙向上爬的,而且讲了爬山虎脚的变化。由于作者观察时,抓住了爬山虎脚的特点,并注意了它的生长变化,所以才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的清清楚楚,以后我们在写作当中要学习作者这种善于抓住事物特点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例1】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析 这段有两句话,讲了两个地方的爬山虎,一是“学校”的,一是“我家”的,而且两句里都有一个“墙”字。简洁的语言点明:爬山虎可以长在这里,也可以长在那里,但都离不开墙,必须在墙上爬。

【例2】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析 这段话描写的是爬山虎长大的叶子,讲了三个方面:

(1)颜色。“绿得那么新鲜”。“新鲜”,一是颜色醒目;二是生长旺盛,呈现生机,因此看起来“非常舒服”。这是颜色美。(2)排列。叶尖朝下,“一顺儿”指方向一致。排列的均匀,这是静态美。(3)动态。“一阵风”吹过,“漾起波纹”,是说一墙的叶子犹如绿色的水面,风儿吹过,便泛起层层涟漪。这是动态美。

《爬山虎的脚》重点问题解析
爬山虎的脚重难点 第二篇

《爬山虎的脚》重点问题解析

1.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又讲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讲了爬山虎脚的特点。

在讲爬山虎脚的特点时,分三层意思讲的。

第一层: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及颜色。

第二层: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第三层:讲爬山虎脚的变化。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把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

作者介绍爬山虎的叶子是抓住叶子变化的特点来讲的。从形状看,叶子由小到大;从颜色看,是由“嫩红”到“嫩绿”。

作者着重介绍了长大的叶子。

一是颜色:“绿得那么新鲜”,突出了颜色美的特点。

二是排列:“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突出了整齐匀称的特点。

三是动态:“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这句话是说一墙的叶子犹如绿色的水面,风儿吹过,便泛起层层涟漪。突出了叶子的动态美。 作者介绍爬山虎的脚是抓住它的脚长在哪儿?什么样?怎么爬墙,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来写的。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样子: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是嫩红的。

怎么爬的: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发生变化: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爬山虎的脚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是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描绘的结果。作者把爬山虎描写得如此细腻,使你忍不住要去看一看,摸一摸!

《爬山虎的脚》如何突破教学重点
爬山虎的脚重难点 第三篇

《爬山虎的脚》如何突破教学重点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写=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

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让孩子们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

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讲爬山虎叶子的这段,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叶子的美,通过朗读把叶子的美读出来。

其次,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

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采用老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方式从文中找出爬山虎脚的特点。接着默读爬山虎向上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在学生精读课文后,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采用连环画的形式画一画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反复的读、讲、演、说之后再让学生背诵重要的段落,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看着板书提示,很多学生当堂就能够背下来了。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最后,边读边渗透写作方法。在讲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以及怎样爬的时候,顺带提及到作者怎样观察植物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这样比平时上作文课时,单独来讲怎样观察植物,怎样写植物要容易多,学生也不觉得枯燥无味。

爬山虎的脚课堂重点笔记
爬山虎的脚重难点 第四篇

6、爬山虎的脚

一、四会生字

虎 老虎 虎将 虎虎生威 易混字:谦虚 考虑

占 占用 占领 占据 易混字:站岗 古诗

铺 铺垫 铺路 平铺直叙

均 平均 均匀 均分

匀 均匀 匀称 匀速

叠 重叠 层峦叠嶂 叠纸

茎 茎部 根茎

柄 叶柄 话柄 笑柄

触 接触 抵触 触景生情

痕 痕迹 伤痕 疤痕

逐 逐渐 追逐 随波逐流 二、会认生字【爬山虎的脚重难点】

蛟 蛟龙

三、多音字:

空隙 空闲 空 天空 空前绝后 四、近义词

舒服---舒适 牢固---坚固

五、反义词

空隙---间隙 易混字:捕食 辅助 易混字:千钧一发 易混字:勺子 勾心斗角 易混字:桑树 堡垒 易混字:经年累月 小径 易混字:丙丁 易混字:解释 易混字:凶狠 易混字:毛遂自荐 着急 着凉 着 着手 着实

看着 听着 着数 均匀---平均

弯曲---笔直 牢固---薄弱 仔细---粗心

六、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段(第3-5自然段):写爬山虎脚的样子及怎样往上爬。

《爬山虎的脚》重点段的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重难点 第五篇

1、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子的?要求边读书,边画一幅简笔示意图。

⑴ 学生交流。

(学生出示简笔画,同时用自己的话口述;教师视学生理解和表达的情况进行评价和点拨)

⑵ 品味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的细丝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能不能用别的事物来比喻这细丝呢?

2、默读第4自然段,用笔圈点:

⑴ 画出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

⑵ 理清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用自己的话把这个过程按顺序说一说。

(先自行阅读、准备,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最后指名在班上说。要求说话时有条理,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或配合一些动作)

⑶ 齐读第4自然段。

3、略读第5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重难点】

4、练习背诵第3至5自然段。

2015《爬山虎的脚》获奖教案
爬山虎的脚重难点 第六篇

【学习目标】

【爬山虎的脚重难点】

1 学会本课五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 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5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激发留心周围事物的兴趣。

【重点难点】

1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难点)

2 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重点)

3 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游戏,激疑激趣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猜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第一条: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打一种植物,是什么?(葡萄)

第二条,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也打一种植物。(丝瓜)

2.如果种葡萄和丝瓜啊,还要做一项特殊的工作,什么工作?(要给他们搭架子。)

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们就没法儿往上爬了)

二、揭示课题,感知文题

过渡:刚才我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板书课题)

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

三、交流预习,理清脉络

(一)交流对爬山虎脚的初步了解

1.学生交流:课前,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介绍)

2.教师参与:课前,老师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脚,我还从这本书(出示《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你看,老师这是怎么了解的?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们运用这些方法都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叶圣陶爷爷他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请同学们看第6课。

(二)初读感知,读准词语【爬山虎的脚重难点】

1.检查字词。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

2.出示: 嫩 茎 一顺儿 漾起波纹

触着墙 痕 迹 蛟 龙

强调多音字及儿化音的读法。

【爬山虎的脚重难点】

3.快速读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

(1)谁知道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3.4.5)

(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叶子)

四、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

1.自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知道这一段重点讲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把这句话画下来。

2.出示:“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1)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长大了的叶子)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人注意)

3.再读读这段话,看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3.4.5句)

4.那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现出来呢?(学生练读)

(1)指名读。(学生评议)

(2)欣赏爬山虎叶子画面,听老师读。

(3)指名读。老师给你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让你来美美地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起来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长大了叶子。

(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声音和感情都非常丰富,这可以用一个四字的词来形容。哪个词?声情并茂。读书就应该这样去读。 )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呢?

五、读文画图,自主学习“爬山虎的脚”

(一)读文画句

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读文画“脚”

1.教师板画,提出要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

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

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2. 学生读书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①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

方案一:学生选择的是红色

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说课文依据)

方案二:学生选的不是红色

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爬山虎的脚重难点】

②画“脚”。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③全班评议。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方案一:学生画得不对

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方案二:脚的位置画错了

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学生如果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

小结:是啊!只有认真读书,才能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4.组合朗读。咱们这样来读:

第一组读黄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第二组读蓝色部分,这一部分是——

第三组读红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最后一句大家一齐读。

过渡: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

六、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读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 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老师通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爬的一个重点词“触”。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

课件出示:(触) ( ) ( ) ( ) ( ) ( )

4.学生评议。

方案一:说得不对

请学生再读文并调整词序。

变 弯

触 巴 拉 贴

方案二:学生漏掉“变”和“弯”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去掉“变”、“弯”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体会朗读。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

(二)看画面配解说

那爬山虎是不是这样爬的呢?

(1)放动画。你们注意了吗?这个画面和电视上的画面比起来,是不是少点什么?

(2)给画面配解说词。不过,解说要讲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们就说什么。解说一定要与画面同步进行。(试说后指名说)

(三)质疑问难

学到这儿,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质疑:①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②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解决问题

1. 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时教师不动声色,请其他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方案二:理解“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教师请学生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是怎样爬的。

2. 教师板画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3.在这儿,叶圣陶老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

(叶圣陶老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非常恰当。)

小结:体会叶圣陶老爷爷作了连续观察,观察细致,用词准确。

七、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

(一)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

(板书:萎了 牢固)

(二)教师小结:第五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变化。

八、回归整体,领悟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1.回归课题。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题,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这脚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脚爬山虎就没法往上爬了!)

2.如果我们也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去了解爬山虎的脚,观察一次行吗?观察一天行吗?

3.小结:是啊!叶圣陶老爷爷对爬山虎的脚不光进行了细致观察,而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否则不可能写得这么清楚。这正是我们所要努力学习的。

附:板书

茎上 枝状细丝 嫩红

变 弯

6 爬山虎的脚 触 巴 拉 贴

萎了 牢固

2015《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
爬山虎的脚重难点 第七篇

师:上课!

生:起立。

师:祝同学们学得开心!

生:祝老师教得开心!

师: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先看曹老师写三个字。(板书“叶圣陶”)

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人的——

生:名字。

师:有关叶圣陶,你知道他哪些方面的事呢?

生1:我知道叶圣陶是一个作家,我看过他写的一篇文章叫《荷花》。从《荷花》这篇文章里,我知道叶圣陶是一个很会观察的人。

师:你真善于学习!还有吗?

生2:叶圣陶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编辑。

师:是啊,叶圣陶是我国现代非常有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因为和我们的现实生活贴得非常近,所以大家都很喜欢看。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还对我们小朋友怎么学习语文还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今天,我带来了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谁来读?(出示“用写生的办法学习写作,抓住了那些真、切、深、透的东西,毫不走样地表达出来,这是最有益的练习——叶圣陶”)谁来读一读?

请一男生读,该男生读音准确,较流利。

师:真不错,第一遍就能读得比较流利。

看了叶圣陶爷爷的这句话,你认为叶圣陶爷爷想跟我们小朋友说什么呢?

生1:叶圣陶爷爷想跟我们说,让我们认真学习。

师:认真学习在这里,指的是——

生:写作。

师:那他要求我们怎么写作?

生:用写生的办法来写作。

师:知道什么叫写生的办法吗?(生一时无语。)

“写生”就是看见一样东西把它准确地画下来,要一模一样。所以写生的一个办法要——

生:仔细观察。

师:对,叶圣陶爷爷在这句话中就是教我们要仔细观察。(板书“观察”)

师:光仔细观察够吗?写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

生:毫不走样。

师:对,写的时候要毫不走样(板书“毫不走样”)

师:叶圣陶爷爷是这么说的,他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专门为我们小朋友写的一篇观察范文。就是——

生:《爬山虎的脚》。

师:(板书课题)“虎”字特别要注意,是一个生字,上面是个虎字头,下面是个——

生:“几”。

(齐读课题)

师:叶爷爷在《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里观察到了哪些东西,又是怎样毫不走样地把它写出来的?让我们认认真真地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确,放开声音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和学生一起认真朗读。

师:好!我也读完了,我看很多同学都举起了一根手指,表示你们至少已经读完了一遍,真好!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在读的时候,觉得这篇文章当中有没有比较难读的句子?

生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句子特别难读?

生:感觉句子翻来覆去的。

师:你有“翻来覆去的”的感觉,是吧。这个句子的确挺难读的,刚才他在读的时候确实也起了疙瘩,而且这个句子中有两个生字。不瞒你们说,我第一次读的时候也出错了,所以我也觉得这个句子特别难读。我们自己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一读,把句子读准确。

一男生读。

师:读得不错,尤其是这两个红色的生字(茎、柄),看老师写一写。

“茎”是草本植物,所以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什么部件?

生1:“经常”的“经”去掉绞丝旁。

师:对,谁能说得更好一点?

生2:“轻轻”的“轻”去掉车子旁加上草字头。

师:(板书“茎”)对,这是“茎”。还有一个字就是“柄”,木字旁,它也是个形声字,右边是甲乙丙丁的“丙”。(板书“柄”)

师:那么,“茎”到底是在植物的哪个地方呢?“叶柄”指的又是什么呢?

别急,请在作业纸的图边上的田字格中写一个“茎”,一个“柄”,把字写漂亮。

(学生书写。教师板画“茎”、“柄”图,请一生上黑板标注“茎”、“柄”)

师:他标注得对吗?

生:对!

师: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茎”,什么是“柄”,一起读一遍,把这两个的后鼻音读准确。

(师范读、生跟读)

师:课文是《爬山虎的脚》,叶圣陶爷爷在文章中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写了爬山虎的脚,请快速浏览课文,马上找出来。

生:叶圣陶在三、四、五自然段描写了爬山虎的脚。

师:说得真清楚。那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1: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长的地方。

师:对,写了它长在哪儿。第二自然段写什么呢?

生2:爬山虎的叶子。

师:是的。课文只有三至五自然段直接写——

生:爬山虎的脚。(板书“3—5”)

师:那我们就直接先来学课文的三至五自然段。请同学们先看第三自然段。在第三自然段中叶圣陶爷爷重点观察了爬山虎的什么?他又是怎样毫不走样地写出来的?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请一男生读,读错了一个字。

师:读得真不错,很清楚,就是一个字读错了。(纠正错字,生齐读)

师:第三自然段叶圣陶爷爷重点观察了什么?

生:这一自然段作者主要观察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师:你从哪个句子中体会到叶爷爷主要观察了爬山虎脚的样子?

该生回答不上。

师:她感觉到,但她没有找到具体的语言中。我们要从语言中找到根据。哪个句子中我们能看出来写的是样子?

(一男生生找到句段“茎上……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这一句段里,哪一句又重点写出了它的样子?

生:“茎上……触角”。

师:关键在这里(教师点击,该句呈现红色),它的样子像——

生接读: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这就是爬山虎脚的样子,或者也可以说是它的——

生:形状。(师板书“形状”)

师:爬山虎枝状的细丝和蜗牛的触角到底相似在哪里?我们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蜗牛的触角图片和爬山虎的脚图片,比较感悟相似之处。再读句子。

师:除了写了爬山虎脚的形状,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它脚长在哪里。

师:长在哪里?

生: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师:说完整了吗?还有没有补充?

生补充: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师指板画图,让学生判断准确的位置)

师: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这是它的位置。你看叶爷爷写得多么清楚。(板书:位置)

师:除了写清楚爬山虎脚的位置和形状,还写了什么?

生:颜色。

师:什么颜色?

生:嫩红。

师:哪句话里看出来?一起读。

(生齐读“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你看,叶圣陶爷爷的的确确写得毫不走样。他写清楚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在——

(生齐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方面——

师:它的形状是——

(生齐读:茎上长叶柄的方面……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颜色是——

(生齐读“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你看爬山虎的脚,它的形状、位置、颜色都与别人不同,这就是它的——

生:特点。(师板书“特点”)

师:叶圣陶爷爷就是抓住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写出了脚的特点,写得非常好。写得这么精准、妥帖的句子,你能很快地读一读,争取记在自己的脑海里吗?

(生自读自背,师引背)

师:叶圣陶爷爷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这样毫不走样,他是怎么观察的?再读一读第三自然段,你会有所发现,叶圣陶爷爷其实在文中已经告诉了我们他是怎样观察的。

生:他是仔细观察的。

师:从哪个词看出?

生:注意。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维稳工作者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