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广东人的起源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15    阅读:

广东人的来历
广东人的起源 第一篇

很多外省的朋友们不是很了解广东人的组成及来源,也不知道为何叫做“广东”。更会有一些朋友会奇怪:

◆为什么秦汉时期的“百越之地”、少数民族众多的广东,现在除了在粤北的深山上有一个“瑶族”外,其余地区全是清一色的汉人呢?

◆为什么韶关南雄县的“珠矶巷”及肇庆封开县这两处相距甚远的地方都被称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呢?

◆为什么近代史上只有广东人大规模地迁徙外国,并诞生了孙中山这样改变中国历史的人,以及“辛亥革命”这样改变中国历史的转折呢?

来来来,听小编讲讲广东人的那些事那些情~~

1、广东的历史

广东、广西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并不属于中原政权,被称为“百越”,但也没有形成“国家”,全是刀耕火种的少数民族氏族部落。因为有位于广东与湖南交界处的“岭南山脉”的阻隔,在战国时期即使是离广东最近的“楚国”(现湖南)也没能统治百越。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误判了形势,认为中原已经永远降服了。于是将军队分为两大部分,一支北上抗击匈奴,另一支号称50万人的大军则在由后来自立为“南越王”的大将“赵佗”(现河北地区人)率领下,南下征服百越。但这样的举措造成了中原地区的军力空虚,以至于不久之后的“陈胜、吴广起义”及后来形成的两大起义军“楚汉双雄”可以横扫中原,最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之后“楚汉双雄”刘邦、项羽逐鹿中原,秦朝本来命令赵佗带大军回中原平叛,但被赵佗拒绝且趁机在番禺自立为王,将其控制的两广地区及现越南北部称为“南越国”。赵佗征服百越后,将行政中心选定在珠江口以北、珠江三江汇聚处、背山而面向珠三角平原的“番禺”(现广州越秀区),因此广州的建城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顺便说一句,南越国的第二位皇帝,赵佗的孙子赵昩的陵墓在上世代八十年代在广州的“象岗山”处被发现且被完整发掘,出土了“金玉玺”、“金缕玉衣”等众多国宝级的文物。该“南越王墓博物馆”是现今广州的知名历史文物景点(可以进墓参观)。汉武帝北击匈奴、南收南越,奠定了汉朝长达四百年的江山,中原地区也形成了一个拥有统一文字、语言、文化、民俗的强大民族“汉族”。

汉武帝收复南越国后,将行政中心(郡)由番禺迁往现两广交界处的“肇庆市封开县”,并将封开县城的一条小河命名为“广府河”,寓意汉武帝“广布恩泽”。自此该县城以东称为“广东”,以西为“广西”。封开县城也是四百年汉朝时期,两广地区与中原交往的中转枢纽,因为被称为是广俯文化的起源地。

之后是较短时间的三国演义,再到西晋。期间三国时期统治两广地区的“东吴”政权,又重新将行政中心由“封开县”搬回南越国的首府“番禺”,并改名为“广州”。自此“广州”一直是广东的行政中心并一直没再变更名字。

但从西晋开始,汉族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长时间的内部战乱,这就是史上知名的“八王之乱”;接下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趁汉民族衰退而大举入侵中原,形成了又一个知名的战乱历史时期——“五胡乱华”;再到后来的“南北朝混战”,一直到唐朝中原战乱才彻底结束。

2、广东人的由来

广东人由三大群体组成,广府人(占大多数,分布在珠三角及粤北、粤西地区)、潮汕人(李嘉诚就是这一人群,分布于粤东南的潮汕平原)、客家人(分布于粤东的梅州、惠州)。

因此也有三大语言:粤语(即广府语)、潮汕语、客家话。这三大群体全部是不同时期、内地不同地区的汉人南迁的后代。

从“八王之乱”开始,出现了史上第一次的中原汉人为逃避战乱而长时间的大规模南迁,当时是整个家族、整条村庄在族长、村长(称之为“太公”)带领下的扶老携幼式的长途南下,因此把当时的中原汉语、文化、习俗全都带到了广东。几乎所有传统广东人的家族都有“族谱”记录自他们是来自中原何方,何时迁到广东的。例如前香港特首“曾荫权”,其始祖就是山东的“曾子”,其族谱就记载了什么时候由山东南迁到广东的南海县。到曾荫权的爷爷时再迁到香港。

当这些南下的汉人族群在终于翻越岭南山脉到达粤北韶关南雄县,不会再受战乱影响时,就都会在那里休养生息。但南雄县毕竟是山区,农业物产远不及平原地区丰富,所以南迁汉人在那里繁衍了几代人后,就又大多会继续沿北江南下、沿西江西进而到达最终的迁徒地——珠三角、粤西、甚至广西东部的平原地区。因此南雄县的“珠玑巷”又被称为广东人的发源地,很多广东的大的姓氏都在那里修建了“太公祠”以缅怀带领族群南下并安葬在那里的“太公”。

这一时期在浙江福建一带的汉人则有部分南迁到粤东地区的潮汕平原,成为潮汕人的祖先,因此潮汕语与“闽南语”是同一语系,与作为来源于中原古汉语的粤语不同。

唐朝建立后,中原的战乱终于平息,汉人南迁也告停止,中原汉语再次重新统一,且广东地区到唐朝末年其汉语也由汉朝时期的汉语也逐步演变为唐朝的汉语。唐朝四百年安稳岁月,语言文化上也趋一致。

另外,这次汉人的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到唐末全广东就只剩下粤北深山上的一个“瑶族”,其余平原地区全是汉人了。因此广东的汉人后来就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读音与“越”字相同的汉字——“粤”,其目的就是要表明现在的“粤”已经完全不同于古代的“越”了。

3、广东古汉语与中原汉语

李唐之后,中原不稳定的环境使得语言随之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北宋初年时,中原地区的汉语仍能基本保持汉唐语言,当时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权威发音韵律书《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里面标注的文字发音与现今的粤语高度吻合。但之后中原因为受到西厦、辽、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占领,汉语开始胡化,到了南宋

时期中原汉语已经由汉唐汉语(粤语)演变为现在的“客家话”了。

而偏于一隅的广东却是一直极少战乱,基本没受到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的影响,所以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语言、文化。因此大量的唐诗宋词现在只有用粤语来读,才能符合诗词基本的“韵律美”了。

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竹枝词》为例——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在粤语里“青、平、声、晴”均是同一个韵母的,读来完全符合诗词的韵律美,用粤语一读就能体会出诗词的意境了。

但胡化的普通话,“声”字的韵母却变了,结果用普通话读的话第二句完全不押韵,连诗词最基本的韵律要求都达不到,大煞风景!

还有唐代著名的哲理诗,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在粤语里“流、楼”是同韵母的,符合绝句诗词第二、第四句必须押韵要求。但普通话里这两个字就又不同韵了。

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古汉族是男耕女织的农耕型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近距离长时间地面对面交谈,而当时的“文言文”都是很简短的,所以能够在简短的语言内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南宋之后的中原汉语,因为音调大为减少,为避免过多的同音字而严重影响到交流的弊端,其解决方案就是增加声母,即在原来从没有卷舌音的古汉语基础上,通过把“z、c、s”三个声母发卷舌音而新增加了“zh、ch、sh”这三个声母。这就是现在的普通话有卷舌音的由来了。

4、南宋开始的再次汉人南迁与客家人的形成【广东人的起源】

接前面的历史讲述,到了南宋后,中原的汉语已经较汉唐时有明显区别,音调有所减少。因为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而引起的长时间战乱,再次引发了中原汉人的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南迁广东。这次的汉人南迁一直到清朝初年才结束。

因为当时广东的平原地区均已被之前南迁的广府人及潮汕人全部占据,所以这次南迁的汉人只能迁到粤东北与江西、

福建交界的梅县山区,并被称为“客家人”,即“客居他人地方的人”,他们所说的南宋中原汉语就被称为“客家话”。后来部分客家人又再主动迁徒到台湾,又有部分在清政府的安排下迁徒到原广府人居住的地方。

5、粤语和普通话的最终形成

广东省内广府人的生活一直安稳,所以语言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特征,但也并非一成不变。例如宋朝时广州的海外贸易非常发达,一些阿拉伯语也由此传入从而影响到广府语言的词汇。清朝260年的稳定岁月,使得保持了古汉语九个音调、及大部分文字发音的现代粤语在清朝末年彻底形成。同期,现在的普通话也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地方形成,但其音调只剩下四个调了,彻底与北方胡语相一致。

粤语覆盖地区广泛,不同地区在口音上会有差异但差异不会过大,例如粤北韶关地区的人,完全可以和广西东部的人进行粤语交流。基于广州两千多年来在广府地区的龙头地位,因此公认的标准粤语发音是清末民初时期广州“西关地区”的粤语发音。

6、土客之争和广东华侨

清朝初期,客家人大量聚集在粤东北的山区,而广府人居住的珠三角及粤西平原区物产丰富且人口并不密集。于是在清朝政府的安排下,部分客家人由梅县、惠州一带迁往了珠三角东岸的增城、宝安县,以及粤西的肇庆、五邑(即“台山、鹤山、开平、恩平、新会”五个县,现江门市范围)。

但迁往粤西地区的客家人就完全不同了,和原居当地的广府人爆发了长时间的暴力冲突。据肇庆、五邑等地的地方史记载,清朝中后期发生了多次广府人与客家人之间的大规模械斗,往往都是需要政府由广州派军队过去才能平息,史称“土客之争”。土客之争持续了几十年,最终以客家人有些重新迁回梅县、惠州一带,有些继续向西迁徒到广东、广西交界处,余下的以通婚等形式彻底融入当地广府人族群而告终,因此现江门、肇庆地区再无客家人村落了。

表面上看“土客之争”以广府人胜利结束,但持续了几十年的械斗也使得五邑地区的广府年青人对留在当地感到厌恶。因此到了清朝晚期,大量的五邑青年宁愿通过“卖猪仔”卖身去美国、加拿大做华工修铁路。于是开启了清末广东人大规模移民海外的浪潮。

大量广东华侨的形成,使得广东人的视野、思想一下子就“国际化”、“现代化”。这为之后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诞生、以及辛亥革命的发生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7、香港粤语的发展

香港但开埠后因为大量广府人的进入,再加上当时广州、广府文化的绝对龙头领导地位,使得其使用的汉语迅速变为粤语,港英政府也认同广州西关地区的粤语是标准的汉语。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49年。

而后,香港与内地的直接的人员与文化沟通完全中断,香港的发展逐步超过了广州,自此香港的语言文化发展也是完全独立自主的了,不再受广州的影响。

为此从七十年代开始,港英政府推行了“粤语正音运动”,即规定电视、电台,以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音必须符合标准的广州粤语。

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七十年代时香港曾向广东省政府提出引进一批广东的中年妇女去香港做家佣,但被广东省拒绝。无奈之下,香港只好向菲律宾、印尼、泰国引入大量的菲佣、印佣、泰佣,结果很多香港的小孩出生后学到的第一种语言竟然是菲律宾语、印尼语、泰国语。于是粤语懒音现象在八十年代再次广泛出现。

8、何文汇与粤语复古音

粤语在清朝晚期正式形成后,其读音相比起汉唐时期虽然大部分保留,但肯定会会有一定的改变,且改变是以语言的表达更为流畅、清晰为前提的。

香港中文大学的何文汇教授并不认同这点,他认为标准的粤语发音应该是严格按照北宋初年的《广韵》的音。例如“构、购”两字应该读为“救”音,而不是“扣”音;

于是他藉着香港政府推行的“粤语正音运动”而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制作了一系列的电台、电视节目,推广他的复古汉语,结果粤语产生了两大流派,一派是广州话为代表的现代粤语,一派就是复古粤语。

现在香港是两种发音并存(但新闻播报则以复古粤语为主),中学生毕业时按规定要用粤语流利朗读一段文字,也是随便采用那种发音都可以。

这就是为什么香港与广东的电视台在发音上会有一定区别的根本原因。

9、粤语相对普通话的优势

粤语有声调更为丰富、朗诵古诗词时更为符合韵律美的优势外,更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近义字的区别。

普通话最大的问题是文字完全继承自古汉语,但读音却被“胡化”,从而出现很多常用的近义字读音完全一样的情况,造成了文字使用上的极大混乱。

在粤语里完全符合“声母相同,韵母不同”的要求,所以懂粤语的人完全不会搞混淆“的”与“地”与“得”,也不会用错“做”与“作”。但北方地区的人经常会搞乱这两组近义字。因此要想汉字能够正确地使用的话,让北方的人学一些粤语非常有意义!

粤语里没有卷舌音,即不存在北方地区的人也经常搞混淆的“z、c、s”与“zh、ch、sh”,所以粤语的表达往往能够

【广东人必看】详细讲解香港粤语与广州粤语的区别以及广东人的组成与由来
广东人的起源 第二篇

【广东人必看】详细讲解香港粤语与广州粤语的区别以及广东人的

组成与由来

2014-07-28 阅读 (530) 魅力增城

详细讲解香港粤语与广州粤语的区别

以及广东人的组成与由来

Btonline(Xcar网友,广东佛山)

2014/7/2

之前看到有卡友发贴讨论说香港电视台的粤语与“广东电视台”上讲的粤语有不同,当时睇到大家的讨论都比较热烈,但并无人能够指出此粤文化差异的关键。作为一个土生土长且比较了解广东文化的历史与现在的人,趁这几日得闲详细写了下文,等大家能够全面认识粤文化!

下文较长,先贴出一个最权威的粤语发音网站:香港语言学会自2003年起制作的粤语音网站,里面包括了目前的主流粤语发音、及香港“粤语正音运动”之后推出 的“复古粤语音”这两大流派的标准发音。例如“构”字,只需要在该网站上输入其繁体字“構”,就可以查出其分别读为“KOU3(“扣”字音)”(主流粤 语)、“GOU3(“救”字音)”(复古粤语)

一、广东的历史

外省的人大多数不了解广东人的组成及来源,也不知道为何叫做“广东”,更会有些外省人会奇怪,为何秦汉时期的“百越之地”、少数民族众多的广东,现在除了在粤北的深山上有一个“瑶族”外,其余地区全是清一色的汉人?为何韶关南雄县的“珠矶巷”及肇庆封开县这两处相距甚远的地方都被称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为何近代史上只有广东人大规模地迁徙外国,并诞生了孙中山这样改变中国历史的人,以及“辛亥革命”这样改变中国历史的转折?这些都涉及到汉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众 多重大事件,并且是一环扣一环地一直发展到如今!以下详细讲述!

广东、广西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并不属于中原政权,被称为“百越”,但也没有形成“国家”,全是刀耕火种的少数民族氏族部落。因为有位于广东与湖南交界处的“岭南山脉”的阻隔,在战国时期即使是离广东最近的“楚国”(现湖南)也没能统治百越。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误判了形势,认为中原已经永远降服了。于是将军队分为两大部分,一支北上抗击匈奴,另一支号称50万人的大军则在由后来自立为“南越王” 的大将“赵佗”(现河北地区人)率领下,南下征服百越。但这样的举措造成了中原地区的军力空虚,以至于不久之后的“陈胜、吴广起义”及后来形成的两大起义 军“楚汉双雄”可以横扫中原,最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史书中记载当年赵佗率领50万大军征服百越的过程中,曾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在丛林地区惨烈撕杀。当然,当时装备、人数、科技水平都明显占优的秦军仍然顺利地征 服了百越。由此开始,现两广地区第一次归属中原政权。赵佗征服百越后,将行政中心选定在珠江口以北、珠江三江汇聚处、背山而面向珠三角平原的“番禺”(现 广州越秀区),因此广州的建城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之后“楚汉双雄”刘邦、项羽逐鹿中原,秦朝本来命令赵佗带大军回中原平叛,但被赵佗拒绝且趁机在番禺自立为王,将其控制的两广地区及现越南北部称为“南越 国”,此政权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代。因此当时的主要陆上交通工具是“马”,但两广地区本身并不产马匹,必须从中原引起,因此社会的发展一直受制于中 原。到汉武帝时中原稳定,武帝逐派大军南下歼灭了“南越国”,自此两广地区一直嫡属于中原政权,也成为了以后历史长河中,中原汉人的南下逃难的世外桃源。 而中原汉人的南下,也最终形成了当今的中国,此是后话。

顺便说一句,南越国的第二位皇帝,赵佗的孙子赵昩的陵墓在上世代八十年代在广州的“象岗山”处被发现且被完整发掘,出土了“金玉玺”、“金缕玉衣”等众多国宝级的文物。该“南越王墓博物馆”是现今广州的知名历史文物景点(可以进墓参观)。

另外,几十年间就经历了两次中原大军的大规模军事征服后,原百越的少数民族数量已经大为减少。至于这些“百越诸部”究竟去了哪里,史书中并无记载。现越南人 认为其北部的原“京族”等民族就是由两广地区为逃避中原军队的征服而逃到越南北部的百越诸部,因此之前竟然有越南人以此为依据荒唐地要求中国将广东、广西 交还给越南!因此1979年中越战争时,当时越军的口号就是

知名而搞笑的“打到友谊关吃早饭,打到南宁过春节!”。而中国历史学家则认为原广东地区的“百 越诸部”是向西逃到了广西、云南一带,而成为了现在壮族、侗族的祖先。

还有,汉武帝收复南越国后,将行政中心(郡)由番禺迁往现两广交界处的“肇庆市封开县”,并将封开县城的一条小河命名为“广府河”,寓意汉武帝“广布恩 泽”。自此该县城以东称为“广东”,以西为“广西”。封开县城也是四百年汉朝时期,两广地区与中原交往的中转枢纽,因为被称为是广俯文化的起源地。

二、广东人的由来

广东人由三大群体组成,广府人(占大多数,分布在珠三角及粤北、粤西地区)、潮汕人(李嘉诚就是这一人群,分布于粤东南的潮汕平原)、客家人(分布于粤东的 梅州、惠州),因此也有三大语言:粤语(即广府语)、潮汕语、客家话。这三大群体全部是不同时期、内地不同地区的汉人南迁的后代。 为何会在广东出现这三大群体?先要继续上文的广东史:

汉武帝北击匈奴、南收南越,奠定了汉朝长达四百年的江山,中原地区也形成了一个拥有统一文字、语言、文化、民俗的强大民族“汉族”。

之后是较短时间的三国演义,再到西晋。期间三国时期统治两广地区的“东吴”政权,又重新将行政中心由“封开县”搬回南越国的首府“番禺”,并改名为“广州”。自此“广州”一直是广东的行政中心并一直没再变更名字。

但 从西晋开始,汉族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长时间的内部战乱,这就是史上知名的“八王之乱”!这场始于宫廷内权力斗争的“八王之乱”虽然最终以东海王司马越夺 取大权而结束,但已经极大地破坏了中原地区,也导致汉民族力量的急剧衰退。接下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趁汉民族衰退而大举入侵中原,形成了又一个知名的战乱历 史时期——“五胡乱华”!再到后来的“南北朝混战”,一直到唐朝中原战乱才彻底结束!

这时中原的汉人已经知道在遥远的南方,有一块物产富裕、虽然嫡属于中央政权但山高皇帝远的乐土“广东”!所以从“八王之乱”开始,出现了史上第一次的中原汉 人为逃避战乱而长时间的大规模南迁,当时是整个家族、整条村庄在族长、村长(称之为“太公”)带领下的扶老携幼式的长途南下,因此把当时的中原汉语、文 化、习俗全都带到了广东。几乎所有传统广东人的家族都有“族谱”

记录自他们是来自中原何方,何时迁到广东的。例如前香港特首“曾荫权”,其始祖就是山东的 “曾子”,其族谱就记载了什么时候由山东南迁到广东的南海县。到曾荫权的爷爷时再迁到香港。

以当时的交通、生活水平,可想而知如此的长途南迁是多么的艰辛。因此当这些南下的汉人族群在终于翻越岭南山脉到达粤北韶关南雄县,不会再受战乱影响时, 就都会在那里休养生息。但南雄县毕竟是山区,农业物产远不及平原地区丰富,所以南迁汉人在那里繁衍了几代人后,就又大多会继续沿北江南下、沿西江西进而到 达最终的迁徒地——珠三角、粤西、甚至广西东部的平原地区。因此南雄县的“珠玑巷”又被称为广东人的发源地,这与之前提到的“封开县”的地位是不同的,很 多广东的大的姓氏都在那里修建了“太公祠”以缅怀带领族群南下并安葬在那里的“太公”。

这一时期在浙江福建一带的汉人则有部分南迁到粤东地区的潮汕平原,成为潮汕人的祖先,因此潮汕语与“闽南语”是同一语系,与作为来源于中原古汉语的粤语不同。

唐朝建立后,中原的战乱终于平息,汉人南迁也告停止。李唐又是近四百年的太平盛世,中原汉语再次重新统一,且广东地区到唐朝末年其汉语也由汉朝时期的汉语也 逐步演变为唐朝的汉语(尽管两者并无好大区别)。唐朝四百年安稳岁月,也使得前述的来自中原各地的汉人在广东重新混合形成了在珠三角,以及沿北江、西江分 布的“广府人”,语言文化上也趋一致。

【广东人的起源】

另外,这次汉人的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使得原广东地区的百越诸部终于彻底湮灭,全部被赶光、杀光。到唐末全广东就只剩下粤北深山上的一个“瑶族”,其余平 原地区全是汉人了。因此广东的汉人后来就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读音与“越”字相同的汉字——“粤”,其目的就是要表明现在的“粤”已经完全不同于古代的 “越”了。

三、广东古汉语的稳定与中原汉语的胡化简音

李唐之后,中原再次陷入长时间的战乱及饱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占领,语言随之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北宋初年时,中原地区的汉语仍能基本保持汉唐语言,当时 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权威发音韵律书《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里面标注的文字发音与现今的粤语高度吻合。但之后中

原因为受到西厦、辽、 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占领,汉语开始胡化,到了南宋时期中原汉语已经由汉唐汉语(粤语)演变为现在的“客家话”了。 而偏于一隅的广东却是一直极少战乱,基本没受到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的影响,所以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语言、文化。因此大量的唐诗宋词现在只有用粤语来读,才能符合诗词基本的“韵律美”了。

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竹枝词》为例——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知名的情诗也是古汉语文学的代表作,不直接表达而运用了古汉语内“语意双关”的表述手法,用天气的“晴”的有无,来代表男女之间的“情”的有无。在粤语里“青、平、声、晴”均是同一个韵母的,读来完全符合诗词的韵律美,用粤语一读就能体会出诗词的意境了。

但胡化的普通话,“声”字的韵母却变了,结果用普通话读的话第二句完全不押韵,连诗词最基本的韵律要求都达不到,大煞风景!

又如同是唐代的著名诗人“王维”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粤语里“亲、人”是同韵母的,符合诗词的押韵要求。但普通话里这两个字就又不同韵了。从这首诗作可以肯定唐代的山东人说的也是与粤语一样的古汉语。

还有唐代著名的哲理诗,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香港粤语与广州粤语的区别以及广东人的组成与由来
广东人的起源 第三篇

香港粤语与广州粤语的区别以及广东人的组成与由来【广东人的起源】

2015-02-08 闲话历史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部分文章不宜在此刊登,请添加小编的个人号caoshi55收阅《闲话历史*火星版》吧,添加时注明来自闲话历史。同时,还可小范围分享时政话题。】

一、广东的历史

外省的人大多数不了解广东人的组成及来源,也不知道为何叫做“广东”,更会有些外省人会奇怪,为何秦汉时期的“百越之地”、少数民族众多的广东,现在除了 在粤北的深山上有一个“瑶族”外,其余地区全是清一色的汉人?为何韶关南雄县的“珠矶巷”及肇庆封开县这两处相距甚远的地方都被称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为 何近代史上只有广东人大规模地迁徙外国,并诞生了孙中山这样改变中国历史的人,以及“辛亥革命”这样改变中国历史的转折?这些都涉及到汉民族发展历史上的 众多重大事件,并且是一环扣一环地一直发展到如今!以下详细讲述!

广东、广西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并不属于中原政权,被称为“百越”,但也没有形成“国家”,全是刀耕火种的少数民族氏族部落。因为有位于广东与湖南交界处的“岭南山脉”的阻隔,在战国时期即使是离广东最近的“楚国”(现湖南)也没能统治百越。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误判了形势,认为中原已经永远降服了。于是将军队分为两大部分,一支北上抗击匈奴,另一支号称50万人的大军则在由后来自立为“南越 王”的大将“赵佗”(现河北地区人)率领下,南下征服百越。但这样的举措造成了中原地区的军力空虚,以至于不久之后的“陈胜、吴广起义”及后来形成的两大 起义军“楚汉双雄”可以横扫中原,最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史书中记载当年赵佗率领50万大军征服百越的过程中,曾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在丛林地区惨烈撕杀。当然,当时装备、人数、科技水平都明显占优的秦军仍然顺利地 征服了百越。由此开始,现两广地区第一次归属中原政权。赵佗征服百越后,将行政中心选定在珠江口以北、珠江三江汇聚处、背山而面向珠三角平原的“番禺” (现广州越秀区),因此广州的建城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之后“楚汉双雄”刘邦、项羽逐鹿中原,秦朝本来命令赵佗带大军回中原平叛,但被赵佗拒绝且趁机在番禺自立为王,将其控制的两广地区及现越南北部称为“南越 国”,此政权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代。因此当时的主要陆上交通工具是“马”,但两广地区本身并不产马匹,必须从中原引起,因此社会的发展一直受制于中 原。到汉武帝时中原稳定,武帝逐派大军南下歼灭了“南越国”,自此两广地区一直嫡属于中原政权,也成为了以后历史长河中,中原汉人的南下逃难的世外桃源。 而中原汉人的南下,也最终形成了当今的中国,此是后话。 顺便说一句,南越国的第二位皇帝,赵佗的孙子赵昩的陵墓在上世代八十年代在广州的“象岗山”处被发现且被完整发掘,出土了“金玉玺”、“金缕玉衣”等众多国宝级的文物。该“南越王墓博物馆”是现今广州的知名历史文物景点。

另外,几十年间就经历了两次中原大军的大规模军事征服后,原百越的少数民族数量已经大为减少。至于这些“百越诸部”究竟去了哪里,史书中并无记载。现越南 人认为其北部的原“京族”等民族就是由两广地区为逃避中原军队的征服而逃到越南北部的百越诸部,因此之前竟然有越南人以此为依据荒唐地要求中国将广东、广 西交还给越南!因此1979年中越战争时,当时越军的口号就是知名而搞笑的“打到友谊关吃早饭,打到南宁过春节!”。而中国历史学家则认为原广东地区的 “百越诸部”是向西逃到了广西、云南一带,而成为了现在壮族、侗族的祖先。

还有,汉武帝收复南越国后,将行政中心(郡)由番禺迁往现两广交界处的“肇庆市封开县”,并将封开县城的一条小河命名为“广府河”,寓意汉武帝“广布恩 泽”。自此该县城以东称为“广东”,以西为“广西”。封开县城也是四百年汉朝时期,两广地区与中原交往的中转枢纽,因为被称为是广俯文化的起源地。

二、广东人的由来

广东人由三大群体组成,广府人(占大多数,分布在珠三角及粤北、粤西地区)、潮汕人(李嘉诚就是这一人群,分布于粤东南的潮汕平原)、客家人(分布于粤东 的梅州、惠州),因此也有三大语言:粤语(即广府语)、潮汕语、客家话。这三大群体全部是不同时期、内地不同地区的汉人南迁的后代。

【广东人的起源】

为何会在广东出现这三大群体?先要继续上文的广东史:

汉武帝北击匈奴、南收南越,奠定了汉朝长达四百年的江山,中原地区也形成了一个拥有统一文字、语言、文化、民俗的强大民族“汉族”。

之后是较短时间的三国演义,再到西晋。期间三国时期统治两广地区的“东吴”政权,又重新将行政中心由“封开县”搬回南越国的首府“番禺”,并改名为“广州”。自此“广州”一直是广东的行政中心并一直没再变更名字。

但从西晋开始,汉族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长时间的内部战乱,这就是史上知名的“八王之乱”!这场始于宫廷内权力斗争的“八王之乱”虽然最终以东海王司马越 夺取大权而结束,但已经极大地破坏了中原地区,也导致汉民族力量的急剧衰退。接下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趁汉民族衰退而大举入侵中原,形成了又一个知名的战乱 历史时期——“五胡乱华”!再到后来的“南北朝混战”,一直到唐朝中原战乱才彻底结束。

这时中原的汉人已经知道在遥远的南方,有一块物产富裕、虽然嫡属于中央政权但山高皇帝远的乐土“广东”!所以从“八王之乱”开始,出现了史上第一次的中原 汉人为逃避战乱而长时间的大规模南迁,当时是整个家族、整条村庄在族长、村长(称之为“太公”)带领下的扶老携幼式的长途南下,因此把当时的中原汉语、文 化、习俗全都带到了广东。几乎所有传统广东人的家族都有“族谱”记录自他们是来自中原何方,何时迁到广东的。例如前香港特首“曾荫权”,其始祖就是山东的 “曾子”,其族谱就记载了什么时候由山东南迁到广东的南海县。到曾荫权的爷爷时再迁到香港。

【广东人的起源】

以当时的交通、生活水平,可想而知如此的长途南迁是多么的艰辛。因此当这些南下的汉人族群在终于翻越岭南山脉到达粤北韶关南雄县,不会再受战乱影响时, 就都会在那里休养生息。但南雄县毕竟是山区,农业物产远不及平原地区丰富,所以南迁汉人在那里繁衍了几代人后,就又大多会继续沿北江南下、沿西江西进而到 达最终的迁徒地——珠三角、粤西、甚至广西东部的平原地区。因此南雄县的“珠玑巷”又被称为广东人的发源地,这与之前提到的“封开县”的地位是不同的,很 多广东的大的姓氏都在那里修建了“太公祠”以缅怀带领族群南下并安葬在那里的“太公”。

这一时期在浙江福建一带的汉人则有部分南迁到粤东地区的潮汕平原,成为潮汕人的祖先,因此潮汕语与“闽南语”是同一语系,与作为来源于中原古汉语的粤语不同。

唐朝建立后,中原的战乱终于平息,汉人南迁也告停止。李唐又是近四百年的太平盛世,中原汉语再次重新统一,且广东地区到唐朝末年其汉语也由汉朝时期的汉语 也逐步演变为唐朝的汉语(尽管两者并无好大区别)。唐朝四百年安

稳岁月,也使得前述的来自中原各地的汉人在广东重新混合形成了在珠三角,以及沿北江、西江 分布的“广府人”,语言文化上也趋一致。

另外,这次汉人的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使得原广东地区的百越诸部终于彻底湮灭,全部被赶光、杀光。到唐末全广东就只剩下粤北深山上的一个“瑶族”,其余 平原地区全是汉人了。因此广东的汉人后来就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读音与“越”字相同的汉字——“粤”,其目的就是要表明现在的“粤”已经完全不同于古代的 “越”了。

三、广东古汉语的稳定与中原汉语的胡化简音

李唐之后,中原再次陷入长时间的战乱及饱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占领,语言随之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北宋初年时,中原地区的汉语仍能基本保持汉唐语言,当 时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权威发音韵律书《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里面标注的文字发音与现今的粤语高度吻合。但之后中原因为受到西厦、 辽、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占领,汉语开始胡化,到了南宋时期中原汉语已经由汉唐汉语(粤语)演变为现在的“客家话”了。

而偏于一隅的广东却是一直极少战乱,基本没受到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的影响,所以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语言、文化。因此大量的唐诗宋词现在只有用粤语来读,才能符合诗词基本的“韵律美”了。

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竹枝词》为例——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知名的情诗也是古汉语文学的代表作,不直接表达而运用了古汉语内“语意双关”的表述手法,用天气的“晴”的有无,来代表男女之间的“情”的有无。在粤语里“青、平、声、晴”均是同一个韵母的,读来完全符合诗词的韵律美,用粤语一读就能体会出诗词的意境了。

但胡化的普通话,“声”字的韵母却变了,结果用普通话读的话第二句完全不押韵,连诗词最基本的韵律要求都达不到,大煞风景!

又如同是唐代的著名诗人“王维”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广东话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广东人的起源 第四篇

广东话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广东人的起源】

该文是我看到最全面介绍粤语历史和特点的文章,尽管是繁体,如果大家能耐心看完,会和我一样有同感:粤语同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一个保存的很好的精髓。 网上总有人挑动对粤语的轻视甚至敌视,不是无知就是故意。

我不是广东人,但我居住在广州,我非常喜欢广州,非常喜欢粤语,非常喜欢粤剧,非常喜欢岭南文化,同时,这并不代表我不喜欢普通话,不喜欢中原文化,不喜欢京戏。 如果还有人想骂粤语,请看完后,用冷水冲冲脸后再骂。

粵語,又称为广东话、广府话、白话,是一種聲調語言,属漢藏語系汉语族。在中國南方的廣東中西部、廣西中南部及香港、澳門和東南亞的部分國家或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它的名稱來源於中國古代對南方的稱謂「越」或「粵」。由於在語言學分類上,中國與西方有分歧,故粵語屬於一門獨立的語言抑或是一門方言尚有爭議。注1。

目前全球中,粵語使用人口大約為7千萬。粵語的使用人口在中國國內語言使用人口排名中處於第三位,次於約8億人使用的漢語北方話及約8千萬人使用的吳語,而在全球則排在第十六位。雖然使用人口比官話漢語少,但粵語的使用地區非常廣泛。粵語不僅在海外華人社區中被廣泛應用,而且支持著以香港文化及南粵文化為中心的粤语文化,這使得粵語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生命力。可以說粵語是目前世界上有較強生命力的語言之一。 廣州話口音是粵語的公認標準口音。但是隨著近年來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廣東境內一些原粤语城市甚至出現外來人口多於本地人口的現象,與之相伴的是漢語北方話使用人群大增,加上近年来香港粤语流行曲、电视电影对中国大陆粤语使用人群的强势影响,粤语文化的中心城市事實上已經由廣州遷移到了香港。

香港粵語跟廣州話,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有時可以從整體口音上作出區別;但在於個別字詞上,則往往難以區別。

在下文中,為使表述簡潔,或會以“北方話”表示“漢語北方話”。

粵語的歷史發展,自上古時期至現今,經歷了一段頗長的時間。

自上古時期,嶺南地區便居住著被稱為“南越”的民族,鮮有漢人居住,故當時漢語並不存在。在秦朝,秦始皇派軍南下攻取“百越”之地,數以萬計漢人來到嶺南地區定居,便導致漢語開始於嶺南地區傳播。而至漢代,漢高祖封趙佗為“南粵王”,統治南越之地。此時,許多漢人進入嶺南,便與南越雜居,並逐漸改變了當地土著之生活,同時亦促進了漢語的傳播。當時雖有不少漢人南下,但與當地土著相比,漢人仍然屬於少數。因此,漢語在傳播的同時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土著語言的影響,兩者互相融合及吸收,這便是粵語脫離母體的時期。

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長期處於戰亂動蕩的狀態,許多中原人為了逃避戰亂,舉家南遷,是為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一次高潮。此時,嶺南地區漢族人口大量增加,大大促進了漢語的傳播與發展。在此時期,粵語與中原漢語已經表現出較大差異,此時期可稱為粵語之成長時期。

至唐朝,粵語隨著廣東地區漢族人口進一步增加、廣州附近地區原來居住的一部分少數民族已經被漢化、另一部分被迫遷移到廣西等地而有了很大的發展。在此時期,粵語受中原漢語影響,變得更加規範化,進一步形成有一支相對獨立的語言體系、詞彙系統及語法結構的語言。唐朝是粵語日趨成熟的時期。

宋元明清時期

到了宋朝,粵語與中原漢語的差距越來越大,已經自立門戶。元明清時期,粵語進一步發展,進一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而至清朝中後期,由於清朝閉關守國,僅留下廣州作為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故相當一部分外國人來到中國後掌握的語言是粵語而非北方話;除此之外,不少京官為了與外國人經商,亦常常學會說粵語。這直接導致了粵語在晚清時期非常流行。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成立。當時在國會內訂立國語時,要求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當時廣東籍議員掌握了過半數議席,粵語成為國語理應不成問題;惟孫文慮及中國之統一問題,逐一向議員遊說以漢語北方話作為國語。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一說為三票)敗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

1949年後,粵語作為一種地方語言而遭到了官方的打壓,在中國大陸一片“反對地方主義”乃至“推廣普通話”的運動中,粵語的地位大不如前。粵語正不斷向北方話靠攏,則造成了相當一部分人的憂慮。許多年輕的一代往往根本不懂得一些專業名詞的粵語讀法。 ===保留大量古漢語的成分===

粵語保留大量古漢語的成分,主要表現在語音、辭彙、語法等方面。

語音方面

在標準粵語/粵語廣州話中保留有許多古老發音,例如標準粵語中「我」和「餓」兩字的舌根鼻音聲母“ng-”保留了中古疑母的原始發音。

在聲調方面,標準粵語完整保留了中古漢語中,平、上、去、入各分陰陽的調類格局,而且還從陰入中衍生出一個中入調,是保留古漢語入聲最為完整的語言,對於朗誦及研究中國古詩詞等文學作品,起著重要的作用。標準粵語包含-p、-t、-k、-n、-m、-ng六種韻尾,沒有漢語北方話所具有的捲舌音、兒化、輕聲等現象(這些北方話特徵都是在中古以後發展形成的,標準粵語並沒有跟隨北方方言發生這些變化)。

辭彙方面

粵語保留有較多古詞古義,措辭古雅,且粵語的許多詞語,包括語氣助詞,都可以直接在古漢語的典籍中找到來源。在漢語北方話中,這些古詞已被廢棄不用或很少用。 如粵語中將「粘」說成「黐」,用「差人」來表示「警員」等;又如粵語常於句末的語氣助詞“忌”(現常常被寫作“嘅”),在《詩經?國風?鄭風?大叔於田》有“叔善射忌,又良御忌”的表述;再如“打碥爐”(吃火鍋),“碥爐”為一種古炊具;“牙煙”(即“崖-{广}-”,意危險,古文中原意為“懸崖邊的小屋”,其中,“-{广}-”與“-{廣}-”在古代漢語中為不同的字,表不同的意思,前者就是“小屋”之意。懸崖邊的小屋,危險之意。);“濿淅”(現粵語中意為“遇到麻煩”、“麻煩”;來源於古書中形容衣衫盡濕在水中行走的聲音——想象一下在水中行走的滋味,就不難發現粵語詞生動)等詞;此外,现代汉语中“行”和“走”的意思基本上沒有差異,但是廣州話當中,“行”就是步行,而“走”保留了古漢語中“跑”的意思。但是隨著漢語北方話在廣東地區的推行和外來人口的影響,很多廣州話保留下來的古語詞彙已經減少被使用。

語法方面

粵語中保留有修飾成分後置及倒裝等語法項目。如在人名前加「阿」表示親昵、「公雞」倒置成「雞公」等。由於粵語語法中有許多修飾成分倒置現象,因此產生了許多很特殊的句式。例如北方話中“怪不得”;在粵語中作“唔怪之得”或“怪唔之得”。又如北方話中“我先走了”;粵語中為“我走先”﹔北方話中"最近好嗎"﹐粵語中為"呢排點啊"等等。這些都是古漢語特徵的遺留。

===保留較多古南越語底層成分==

古代南遷到嶺南地區的漢人與「南越族」土著長期雜居,彼此間語言、文化、習俗等各方面不自覺地相互滲透。粵語既有古漢語成分又有古代南越語成分,正是兩個民族相互融合的結果。現代粵語中也仍然含有許多古代「南越語」的成分,主要表現在辭彙方面。舉例說,在粵語中「呢」表示「這」,如“呢個”(這個);「唔」表示「不」,如“唔好”(不好);「蝦」表示「欺負」,如“蝦細路”(欺負小孩),「邊」表示「哪」,如“邊個”(哪個)等等。這都是「古越語」底層詞的遺留。古越語底層詞在粵語中非常重要,若抽去則粵語會嚴重「殘廢」,無法正常實現表達和溝通的語言功能。

吸收了較多的外來詞

粵語外來詞主要來自英語。近数十年来,香港粵語中吸收外來詞特別多,影響著廣東境內的粵語区。這些外來詞很多是漢語北方話沒有吸收的,如「''士多''」(store),北方話中說「商店」;有的是北方話吸收了但譯法不同,如北方話中的「-{沙拉}-」在粵語中譯為「-{沙律}-」;不少外國人名在粵語中的譯法,亦與北方话存在很大差別,如第四十三任美國總統George Walker Bush在北方話中翻譯成「-{布什}-」,粵語則把他翻譯成「-{布殊}-」。

從1980年代開始,不少粵語外來詞隨著香港、珠三角等等粵語區居民和内地交流更加頻繁,漸漸進入了北方話,例如「-{巴士}-」(bus)、「貼士」(tips)等等。有時,這些詞被北方話吸收??''」的簡稱,香港不通用)被北方話當作「''打的''」吸收。 香港粵語口語中還經常直接使用英文單詞,比如,「文件夾」通常用 file(讀若

「fai-lo」,有文具店會寫成「''快勞''」);男警員或男老師稱作「阿sir」(女警叫「Madam」、女老師叫「Miss」),工作加班稱為「開OT」(源自英語Overtime)等等。雖然不少英文發音會翻譯成漢字,但香港人不時會直接以英文字表達字詞,如「感覺」用feel代替,也沒有相關漢字表述該讀音。值得注意是,為遷就粵語的節奏,feel往往會讀成few,失去L尾聲,fax 讀成“fae-si”加重尾音。這種中英夾雜的地道用法在香港十分流行,而且在廣東省粵語區中也在逐漸增多。

擁有大量與漢語北方話不同的特有辭彙

粵語在變化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出現許許多多與漢語北方話不同的特有的辭彙,這些辭彙有的沿用至今,成為粵語的另一特色。日常用語中粵語不同于北方話的詞彙可多達50%以上。在科學技術領域兩者不同的詞彙比較低,小於10%

广东早茶的起源与现状
广东人的起源 第五篇

广东早茶的起源与现状

在咸丰同治间有一种馆子叫“一厘馆”,它的设备很简陋,木桌板凳,供应糕点,开口挂一个木牌子,写着“茶话”两个字,为客人提供一歇脚叙谈,吃东西的地方,后来出现了“茶居”,“居”就是“隐”即躲起来,也是为了提供一些有闲的人消磨时间的好去处,后来规模大了才改名成茶楼。当时佛山经营茶楼的人,都买下土地建几层高的茶房,然后全栋用来经营大型茶楼,大茶楼越来越多,此后,广东人开始有上茶馆的习惯了。还有一种叫“二厘馆”也供同样的点心,区别在于价格和设备,茶楼的茶资要三分六厘,而二厘馆的茶资只需要二厘,相差甚远,足足十六倍。老式茶楼有些分等级,楼上比楼下的贵,因楼上有空调(或电风扇)而且地方较宽敞之故。

古广州的茶楼

广州茶楼的前身是酒楼,可上溯到清代道光间区永利为最古,有绝诗说:“万瓦鳞鳞雉堞遮,小东门外一帘斜,永安桥畔行人识,二百年前旧酒家。”东堤的襟江酒楼亦古老,其联云:“襟上酒痕多,廿四桥头吹玉笛,江心云色重,万千帆影集金樽。”

清代同治间,广州开业的茶座初称“居”,叫“上茶居”。好像惠爱路城隍庙口的福来居,太平路的陆羽居,第二甫的茅珍居,三甫的永安居,五甫的五柳居,十甫的陶陶居。及光绪间,“居”改称“楼”,叫做“上茶楼”。怪的是:“如”字号的茶楼涌出,自有其一段来历:光绪元年有陈惠如者,在惠爱中首创了“惠如楼”。后来,谭新义、谭晴波、赵俭生等先后集股开了众多“如”字号的茶楼,如珠玑路的多如楼,三角市的东如楼,海珠路的三如楼、惠福路的南如楼、卖麻街的福如楼、长堤五仙门的瑞如楼,河南堑口的天如楼、一德路的宝如楼,同兴街的九如楼等。

既然是楼,那地下门市便用来卖糕点饼铒。楼上中间设厅堂雅座,周边设安静套间,茶价也较高,故谚语云:“有钱楼上楼,无钱地下踎(蹲的意思)。”

陶陶居的“居”为何沿用至今而不改称“楼”?乃因其高雅也。粤剧艺人多住在西关,白驹荣、薛觉先常来陶陶居品茗,文化名流亦来此雅集,鲁迅、许广平、巴金就是陶陶居的座上客。

解放后,改革后的茶楼发展

这个时候是一个茶楼飞跃的时候。

茶楼发展到现代的酒家,更上了一个台阶。当代的酒家在装修上舍得花大本钱,有单间的,搞雅座的,西式的;日式的,东南亚式的,各式各样的摆设,开各种茶座,让不同阶层的市民有更多的选择。既有早茶,也开设了下午茶,至于夜茶嘛,样式更丰富,吃炖品,吃海鲜都可以。

至于经营模式也有了很多改变。

广州酒家,南海城,食为天等连锁式经营,南海渔村,江南渔村等一系列海鲜城,还有敦煌等高档经营的。

广州茶楼的发展有了个质飞跃,经营模式更趋多元化,从传统老字号的扩大经营,到连锁经营,到高档次茶楼的发展。广州的茶楼的发展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 广州早茶现状

“食在广州”,这句话可一点都不假。各种西餐厅,如蒙地卡罗,还有快餐店,如M记(麦当劳),KFC(肯得基)等的加入,使传统的广州茶楼受到压力。例如M记和KFC吧。两间世界有名的快餐店,给了广州茶楼一个警告。它们已经把小孩,年轻一辈都吸引住了。

而茶楼就变成了老人家才去的地方。

广州是个老城,这不仅仅因为它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更是因为有众多的老人散布在大街小巷的茶楼之中。这些闲来无事的老人延续着几百年来的习惯,一大清早便踱到茶楼中,叫上一壶清茶,两件小点,或闲聊,或阅报,将早上的大半时光悠闲地打发。广州的早茶因为这些老人,显得格外闲适。即使茶楼还有不少出手阔绰,来去匆匆的生意人,但感觉他们终究不过是过客而已。但对老人而言,早茶就是他们的生活。场地可以换,生活则别无其他。 对此,长年行走于台、港、深等地的台商孙先生也表赞同:“香港酒楼里的顾客70%以上也是60岁以上的老先生老太太,剩下的30%则是40岁以上的男士,20来岁的上班族则是一个都没有,可见平日的早茶的确是闲来无事的老人家的玩意。在座众客十之有六每人手上一份当日报纸,这也算是香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吧。”

同是生意人,广州的生意人或许受了广州老人的影响,喝早茶的节奏也显得平和、缓慢,有事没事坐上几个小时稀松平常。而且,广州的早茶名副其实,大清早4、5点就有茶楼开张,老人们反正睡得少,起得早,天不亮就赶去茶楼。正是由于他们的早起,使得那些生意人即使姗姗来迟,也无碍早茶之实。没了老人的深圳,早茶可一点不早,别说4、5点,就是7、8点,深圳人也嫌太早,在这么一个夜生活如此丰富的地方,能一早爬起来吃早茶的深圳人绝对难以凑成对儿。10点后才是深圳人是吃早茶的理想时间,由于离中午时间太短,不少深圳人干脆将早茶、午饭一并解决,这使得深圳的早茶、午茶的概念含混不清。

在经营时间上,格兰云天酒店的中餐总厨林誉明师傅告诉记者:“广州人讲究个三茶两饭,广州人下海较早,有钱较早,一天当中有很多休闲的时间,所以早茶、午茶、夜茶都很旺。广州的早茶通常清晨4时就开市了,夜茶要到深夜12点,有的甚至要到次日凌晨1-2点才收市,有的更是通宵营业。一般地说,早茶市最兴隆,从清晨至上午11时,往往座无虚席。饮夜茶的人也很多,尤其在夏天,很多广东人都把吃夜茶当做消夏的一种方式。” 价格

广州人讲究“食不厌精”,但点心的价格是高低都有,穷富皆宜。老人可以叫上价格实惠、雷打不动的一盅两件,有钱的生意人自然也可以来些鱼翅漱口。

熟悉广东文化的格兰云天大酒店中餐部经理杜广顺也说:“广州是老城市,吃早茶是几百年来积淀的生活习惯,价格也比深圳的便宜。与广州相比,深圳的点心质量高,吃早茶的环境好,更适宜商业客洽谈业务。而广州的早茶因为主要以家庭客为主,吃得就没有深圳这么斯文,环境也不一定非得上星级,只要一家人吃得开心就好。”

广州茶楼主导地位依旧存在,毕竟历史渊源。目前广州的茶楼在顶着各种阻力,不断创新,不断改进经营方式,使广州的茶楼得以进一步发展。虽然西餐厅,快餐店等的冲击下有一段沉寂期,但广州茶楼正在复苏,正在苏醒。

喝早茶的五大理由

理由一:既入此乡,当随此俗,到了广东不喝早茶,岂不枉做岭南人。

理由二:亲人朋友,围桌而坐,一壶茶水,几件美点,可以增进感情。

理由三:丰丰盛盛吃顿早饭,对于每日忙碌的自己是件有益的犒劳。

理由四:全家吃个早茶,人均消费却不过二、三十元,还可早午饭一起解决,经济又享受。

理由五:有诸多美点可供享用。

不喝早茶五大理由

理由一:周一到周五没时间,要上班;周末也没时间,要睡觉。

理由二:早餐我都不吃,干吗吃早茶?

理由三:太贵,如果弄成大排挡,可以考虑。

理由四:理由很简单,没人请客。

理由五:早茶?早茶是啥?

广州的早茶文化

饮早茶是广东人独特的喝茶习俗。清晨起床以后,在开始一天的工作、生意之前,名茶美点(早点),一盅两件,既解决了早餐,也是一种绝妙享受。

茶点,即是茶水与点心。茶有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元堡茶等种类,点心的种类就更多了,最常见的是各种包子,诸如叉烧包、水晶包、水笼肉包、虾仁小笼包、蟹粉小笼包,以及其他各类干蒸烧卖,各种酥饼,还有鸡粥、牛肉粥、鱼生粥、猪肠粉、虾仁粉、云吞等等。

饮茶是广东人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这里,紧张的人们开始松弛下来,清闲地谈着人生,谈着故人,讲着故事;在这里,人们挥洒自如地在淡淡的茶香中,把心情晾得清清淡淡。人们在茶楼里沏上一壶好茶,点上几道美味点心,有的自斟自饮,有的与朋友海阔天空地大侃一阵,岂不悠哉!

茶楼也是人们谋生的重要场所。各种各样的人们在茶楼里谈论着股票、楼市,谈论着日本的电器、美国的汽车。在这里,人们交流着各种经济、商品信息。没有"泡"茶楼的本事,发财的机会也少很多。在生意场上,不进茶楼,是不会融入广东的商业社会的。清闲、舒适的茶楼,变成了商业谈判的地点,使得茶楼不再只是人们闲谈,打发时光的悠静场所。旧时广州的"妙奇香"茶楼有一幅对联: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而广州著名的茶楼“陶陶居”三楼也有一副对联写道: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恰相逢作座中君子;

陶侃惜飞,夏禹惜寸,最可惜是杯里光阴。”

这正是人在茶楼饮茶的心理写照。

当然茶楼并不仅仅是为早茶才开的。茶客从早到夜总是不断,茶楼多是早上5点多钟开门迎客,直到午夜才收市,"三茶两饭直落"。

在广东,饮茶有"礼节"。服务员倒茶时,客人一般以食指和中指轻扣桌面表示谢意。传说这一风俗源出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出巡。一次扮作仆从的皇帝给扮作主子的随从斟茶,随从感恩戴德、惊恐万状,本应下跪叩拜,但又怕暴露了皇室身份,于是灵机一动,遂以两指微屈,轻扣桌面代之叩礼,并一直传袭至今。

在茶楼里,当客人需要续水时,只要把壶盖打开,服务员便会意而来。关于这一礼仪的由来,相传是过去有一富商到茶楼饮茶,叫堂倌给他加水,堂倌刚把壶盖打开,他"呵嗬"大叫一声,赖称壶中有只价值千金的画眉给堂倌放飞了,定要茶楼赔偿。老板无奈之下,从此规定,茶客凡要加水者,自己打开壶盖,以防有诈。时至今日,这习惯动作已成为茶客要加水的示意信号,无须叫唤服务员了。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