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态度,电影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16    阅读:

论电影语言态度
态度,电影 第一篇

论电影语言态度

电影语言是电影艺术在传达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种特殊媒介、方式和手段的统称。即电影用以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传递思想感情的特殊艺术语言。它以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其演进与电影技术的进步有密切联系。——引子

语言是我们交流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是维持生灵之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电影语言却不然,因为其独特的视觉观赏性,决定了它的与众不同。电影语言不是靠声音,而是靠镜头,导演在分镜时绞尽脑汁,摄影师在片场操刀挥舞。认真的人最美丽,在电影中无一例外这些人是语言传播者的功臣。而总设计师导演的风格决定了影片的风格,那么我们常说的风格又是什么呢,影片风格便是电影语言态度,这是需要一个思维转化的过程,大脑中的想法转化为眼睛里的世界,整个头部器官联动起来,由思维风格转化为视觉风格,由视觉风格转化为电影语言风格,最后由电影语言风格转化为电影语言态度,这是一个导演在剖析剧本时的头脑风暴,最终形态便是他的一种态度。态度是长期积累、由内而外表达的,正是导演长期以来扎实的基本功和自己独有的思考,才逐渐形成了气场和态度。电影语言是基本功,而态度是第六感或第七感形成的惯性思维,结合起来便是导演最重要的综合素养。

德国现代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切艺术都是语言,但它们又只是特定意义上的语言。它们不是文字符号的语言,而是直觉符号的语言。”我们认为,包括电影艺术在内的一切艺术所以也是语言。就在于这些艺术的媒介,诸如线条、色彩、图像、形体、影像、声音等,也都是信息载体、情感的物质性载体。画面和声音及其时空存在与运动所形成的叙述或叙事,也就成为电影语言的媒介,电影语言的主体与本体形式,犹如骨髓。而融贯并流淌其间的则是思想内容,话语元素,即叙述与叙事的实体、情感、思想、观念等等,则是其血肉与灵魂。至于风格化语言元素,亦将溶解于电影语言及其形式与内容据层次中,它是透过语言总体而集中显现出来的个人化色彩。

电影刚刚诞生的时候,其本体没有声音,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它所依赖的就是动作语言。无论是卢米埃尔、梅里埃的电影,还是格里菲斯的影片,乃至卓别林的早期喜剧电影,基本都是动作语言影片。默片主要是以记录动作语言的画面进行思维和交流的传播模式。自从《爵士歌王》问世,声音走进电影本体,表明电影又有了声音传播形式。这种形式也是人类之初即已采用的传播模式。根据动作语言同样的原理,人类采用声音来表现和交流各种思想感情。因此,自然音响、效果音响、说话、音乐乃至无声,都是电影声音语言的表现形态。

自从电影有了声音,声音造型在电影中便成为与影像造型共舞的翅膀。无论自然噪音、效果音响、人类话语、音乐,还是声音的特殊形态“无声”,是自然音,还是变形音,它们与影像并驾齐驱,相互配置,即作为“意象之象”造型,也同时作为语境构成条件。例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在“听招呼”、颂莲得知“针扎人”出自卓云之谋、梅珊诉说卓云暗下毒手、陈佐千下令封灯、宋妈告

知“雁儿死了”等处,均以“无字歌”旋律渲染和点睛。

电影的场面调度与电影相生相伴,场面调度是产生最早、生存最久的电影语言形态。伴随影视话语的当代创新,影视制作者可以创造性地透过单一镜头静态画框内的动作调度和构图形式,凭借对人、景、物、光、色等影像元素的有效把握,对画框内主体与陪体的形状、结构线条、空间位置、透视规律、动静变化、光效、影调、色调以及声画配置诸多造型元素的积极驾驭,发挥场面调度其凝聚注意力、突显主旨、揭示内涵、转移视点、渲染气氛、推进节奏、创造风格的艺术功能和美感作用。

场面调度的景框及其画内空间因处于静态而以稳定性见长。《大红灯笼高高挂》将场面调度作为主体调度手段,使之成为影片风格特色之一,从而揭示并突显了唯独没有春天的封建大宅院那死气沉沉的氛围,沉重凝滞的生活节奏以及喜庆的大红灯笼 也掩饰不住的陈腐僵死的本质。同时,自颂莲夏日走进大宅院做四太太起,她就同其他女性一同置身于林林总总的口字型构图样式中,并着意利用透视焦点和暗调子强化这种口字型构图和纵深,犹如吃人之口,囚认知笼。

电影的镜头在场景的拍摄过程中体现较强的审美范式,在写实和写意之间都注重光影、色彩、景深等本体元素的美感。电影语言,也存在于电影元素之中。摄影构图都比较注重光效、影调、色彩、均衡、和谐对称。电影在场景的选择和使用上,都注重空间选择的构成美感和人物情感的呼应,注意比兴手法形成的空间修辞,尤其注意环境对人物性格和内心开掘的需要,有效利用环境参与叙事。法国新现实主义导演对巴黎城市空间的借用,黑泽明对日本山水环境的植入,侯孝贤对中国台湾山水的利用和表现,王家卫对城市街道的大力开发,张艺谋对黄土高原特质的大写意表现,徐克对沙漠和天山的诗意化表现等等,都形成影像之美。影片中不仅仅体现出山水、风光、河流等自然风光本身具有的美感,还表现在整个电影叙事过程中。

电影叙事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影像本身的美感和蕴含的故事能量。其中,镜头的长短,对于叙事的节奏和受众的心理形成很大的影响。而剪辑点的选择对镜头本身的表现能力起着制约性的影响。

这种美学特征的基础除了画面本身十分优美之外,就是叙事单元的剪辑点相对较长。这种剪辑点延长形成的电影,可能表现为叙事段落,也可能贯穿于整个电影的叙事进程,进而形成电影的风格。法国现实主义流派的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时期的电影、日本早期的电影、中国早期的电影等,都明显地表现出这样的诗性叙事的追求。

镜头画面组接的剪辑点的选取、确定,不能是随意的、任性的,而必须是经过认真寻找,反复权衡人物在镜头中的动作、心理、情绪等,按照镜头主要的剪辑点构成因素来确定。从剪辑语言看,电影语言的基础之一就是剪辑形成的句法表达流畅,具有表现力量。

从剪辑点的类型和功能上看,动作剪辑点、情绪剪辑点和节奏剪辑点对相应的镜头形成的制约能力是有很大差别的。一些影片按照动作剪辑点来处理,按照情绪剪辑点来剪辑,形成的叙事张力差别较大。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被认可为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而《梅兰芳》则引发比较大的争议和批评,除了叙事的宏大程度有差别,前者的历史跨度和社会容量以及人性深度刻画和叙事

能力,后者难以比肩。任何一部电影中,导演都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到场面调度。在电影语言中,场面调度之所以占据重要的位置,就在于为观众的观影提供多视点的心理投放。利用场面调度,对人物的空间和时间的书写,能够形成一种多视点统一时空的叙事能力,强化对观众心理和视觉的引导和调度,有效地实现情景和情境的统一。在《寻枪》中,主人公发现枪支丢失,焦急地四处寻找,其中也使用了这种调度手段,辅之以音乐,放大了主人公疲于奔命的形象和焦急的情感,形成了一种流动的蒙太奇效果,表现出一定的夸张和极强的喜剧色彩。而影片《我们俩》中的两个重复性场面调度,让观众在导演不经意的叙事中,看到了小女孩从开始租房到搬走以后老人空寂落寞的心理反差,其中小女孩刚搬来时打扫房间的场面调度,表现了这位主人公对寻求自我空间的兴奋和期待;小女孩搬走后,老人坐在台阶上,眼前出现小女孩在院子里生活时忙碌的情节,有效地表现出祖孙两代人存在的感情,观众从中深深体会到了老太太的寂寞,不禁眼角泛潮。淡淡的情节,简单的重复性场面调度,形成了宁静隽永的诗意,让观众心头荡起了涟漪。导演对表现人物情感投注的真诚,也在这个情节简单的故事里得到了张扬。 电影语言作为语言体系,也具有明显的语素、词句、语段和句式结构。每一个语素都有一定的语音形式、一定的语义内容,也都有一定的语法特点。电影语言中的语素,表现为摄影机构图中形成的光影、构图方式、景别等,是形成镜头语言这个最小的电影语汇的组成部分。单独看这些语素,难以形成独立的表达能力,需要在镜头中存在。它们统一于镜头中,每一个语素发生变化,镜头的内涵和质量就发生变化。如果说光影赋予影像以气质 ,那么色彩则赋予影像以生命乃至灵魂。光影和色彩的结合,更形成了电影语言的灵魂。作为最能表达人的感情的一种造型元素,色彩可以作为语言直接表达思想。在电影的语言中,色彩作为一个主体语素,本身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修饰功能和修辞能力,是一种植入性、伴随性很强的语汇单位。其根本的原因来自于色彩对视觉和心理的影响。

任何电影叙事都需要空间元素和镜头来承载叙事交代。空间内的风景本身就融合了太多语言态度。中国美学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往往在空镜头的田园景观里得到了阐释。运用山水、田园、河流、树木、花草乃至大海、阳光等自然元素形成空镜头,是电影创作中的一个必要内容。从表象上看,空镜头《黄土地》里的空镜头在大远景或大全景的语汇中书写了一种大写意的诗意之美。

电影中空镜头的运用有两种方式。第一是对自然景观的表现,远山、田野、溪流、稻田在导演的镜头里宛如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意境深远而又寄托情怀,对自然、对情感的尊重寄予在镜头里。第二是人物出画所造成的空镜头。所谓雁过留声,意境仍然在延续。空镜头在抒情、表现人物的心境以及生活环境和折射情感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不是直接通过在情节中法力,而是如同诗歌或者散文里的短句,镶嵌在自然段落中,于无声处显示出自己的魅力。这种诗意是一种无言的诗意,是一种境界的表现,这样的语汇也往往赋予整部电影作品很强的诗意叙事气质。从《小城之春》、《黄土地》、到《最好的时光》、《悲情城市》都反映出一个空镜头的共性:空镜头大多使用景物镜头,以景烘托、借景抒情,而且大多是固定拍摄的大景别镜头。它们使得观众的视觉和心理从叙事的情景中能够暂时跳出来,得到片刻的呼吸并体验主人公在文本内在当下的环境中的情感变化依据。

电影艺术,就是用摄影机写诗作画的艺术,就是用光线、色彩、影像、镜头创造世界的艺术。无论你在银幕上所要展现的是一个欢乐的、喜悦的世界,抑或是一个忧郁的、悲惨的世界,你都不能不首先考虑到摄影机所能够给你提供的条件。易言之,无论你要在银幕上表现什么,首先都必须通过摄影机才能够完成。摄影机是电影艺术创作的核心要素,是电影语言表述机制中的中心环节。希区柯克的代表作之一《后窗》,从剧作角度上看并没有特别奇诡的人物和神秘的内容,但经希区柯克之手后,它却变成一部勾魂摄魄、触目惊心的影片。希区柯克在这部影片中精心设置一个由剧中人(窥视者杰夫)、窥视对象共同构成的影像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观众与杰夫的视线时常是重合的。例如:镜头一是杰夫举起照相机面对窗外的世界,镜头二则是杰夫所看见的情景,同时也是观众所看到的情景,它们是体态诱人的女芭蕾演员出浴后的优美身姿,是痴情作曲家陶醉忘我的神情??这样观众就不再是一个外在影片的旁观客,而是一个进入剧情之中与主人公同行同体的人物。在经过多次反复之后,观众便不知不觉地站在了主人公的立场上,杰夫即成为他们认同的对象。在这种情境下,当杰夫受到罪犯威胁时,观众就仿佛自己受到了威胁一样格外紧张、惊恐,而观众与影片构成的这种连带关系,正是电影吸引力的关键所在。作为电影艺术的语言大师,希区柯克一贯注重影像的视觉力量在电影表意中的核心作用,他恪守的原则是:不让对话的力量超过摄影机画面的力量。他认为一个电影创作者最大的过失就是用人物的对话去解决创作中的困难。他主张要有摄影机来叙述视觉的故事,他对影片中画面视觉冲击力着意的营造为后人留下一批电影叙事的经典段落。如 《西北偏北》中飞机像凶猛的秃鹫一样追逐主人公桑希尔;《群鸟》中鸟群对人群的疯狂啄咬,都是电影史上的神来之笔。应当说,希区柯克“悬念大师”的殊荣,是与他所注重、所强调的摄影机的表意方式分不开的。影片中的剧情,对话,对希区柯克来说都不是吸引观众最终的手段,而对影像的构成,对摄影机的位置和影片中人物的视线,这一系列属于电影自身范畴的东西,是他控制观众的最有效的手段。

当代影像艺术的迅速发展,不仅使报纸、广播这些原有的传播媒介黯然失色,使戏剧、歌舞、小说这些传统的娱乐方式相形见绌,而且对人类自身来说,它还使沉溺于过度物质化的世界中的现代人,又沉溺于过度的图像化、幻觉化的世界中。这一趋势将会是永恒的,如何将电影语言更加融会贯通,也是中国影视需要思考的。科技不断发展,如若导演素养没有同步提高,那么作品也只是空有一副皮囊。问题是严肃的,态度端正,游刃有余。

对电影的看法
态度,电影 第二篇

电影反映文化特征

中国电视连续剧《奋斗》

《奋斗》的故事发生在北京。剧中的主要人物有6个,3男3女,都在22~25岁之间,全是独生子女。3个男生——陆涛、向南、华子——是大学的同班同学,建筑设计专业;3个女生——米莱、夏琳、杨晓芸——也是大学同学,都是学服装设计的。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次主要的人物:一个是猪头,老北京,华子的老邻居;另一个是露露,从四川农村来北京的打工妹。电视剧一开始是3个男生的毕业典礼,以及他们的一位好同学因为考试作弊拿不到毕业证书而自杀,这成为他们离开大学走向社会的第一闷棍。好戏从这里开始,大家在悼念好友的同时互相勉励,从此一定要奋斗,要成功。

其实仔细想一想,这个故事还真是再简单不过了,但是因为有了真实的细节,却也能拍到32集,而且还有从头来过的感觉。就像经历这么多,却又回到了原点一样。故事开头,米莱是陆涛的女朋友;米莱的父亲是商界人士,拥有多家公司,十分富有。米莱特别大方,平时与朋友出去吃喝玩乐都是她埋单。她深爱陆涛,准备与他结婚。但是有一天当陆涛见到夏琳的时候,立刻被她吸引(其时夏琳也有男友),两人迅速堕入爱河。夏琳因此放弃去法国留学,留下来与陆涛一起找工作求职。米莱极度沮丧,独自离开中国到美国求学。后来,夏琳把杨晓芸介绍给向南和华子,并计划了两套方案,第一套是华子向晓芸进攻,若不成,向南再上。没想到向南见到晓芸就被她的美貌可爱所吸引,不顾计划就向晓芸发起攻势,小芸半推半就地同意了。华子失落,在台球厅遇到露露,被她的球技吸引,就聊了起来。露露其时正被歌手男友抛弃,无家可归,就和华子露宿街头,后来更与华子一起开始经营一家发廊,彼此慢慢发生了感情。

出乎所有人的意外,早年抛弃了陆涛母亲的徐志森突然从美国回来寻子,并带来大量的资金到北京经营房地产开发,一心想以此栽培自己的儿子。陆涛于是到徐志森的公司工作,但只以“徐总”相称,不认其“父”角色。徐志森做生意有道,不多久就让陆涛赚了两千万,使他成为大款兼“成功”人士。在此过程中,夏琳却与陆涛渐行渐远,最终下决心去法国留学。陆涛失落,加上不喜欢受徐志森控制,于是辞职。在此期间,无法摆脱失恋痛苦的米莱突然秘密从美国回来,为了和陆涛接近,她开始在父亲的公司工作,想办法建立与陆涛在业务上的联系。得知陆涛辞职,米莱又立刻强力推荐他也到其父的公司工作,陆涛接受,他们于是成为工作中的同事。米莱意欲恢复与陆涛的“朋友”关系,但陆涛心中只有夏琳。

《奋斗》中“80后”一代的个性表现出相当强的时代特色。他们没有经过政治运动洗礼,他们曾是家里的“小皇帝”,他们生活在物质丰富、充满各种诱惑、行为又有很大自由的网络时代,因此他们的价值理念也就与以前各个年代青年的非常不同,尤其与传统的中国文化观念有相当大的距离。最主要的表现有以下几种:

1.极其自我。剧中的每一个角色在人生重要的选择上如找工作、找朋友(男、女朋友)、出国与否都是自己做主,根本不与父母商量。夏琳与陆涛堕入情网,在连包裹打好、机票都买好的情况下就擅自决定不去法国;华子找工作碰钉子,后来只能开始倒腾二手汽车等这些事情,与父母基本上都没有太多沟通,全都是做完决定以后才告诉父母。更别提杨晓芸和向

南结婚的决定,完全像儿戏一般,两个人觉得他们突然结婚肯定会让大家震惊,产生轰动效应,于是就立刻决定领证结婚,把双方的父母都吓得快昏过去了,却又不得不接受现实,并且还得凑钱为他们举办婚礼。再比如像人工流产这样人生的重大决定,夏琳和杨晓芸事先都不告诉任何人,包括自己的爱人和父母,就自己去医院做了手术。

2.试图自立。剧中人物自我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试图自立,即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到目标,做自己喜爱的事。向南在公司当白领(业务员);夏琳去娱乐场所当时装模特儿;华子倒腾二手车,后来又开发廊和蛋糕店;杨晓芸辞去白领工作自己开精品店等,反映的都是自立意识。陆涛更是典型,始终坚持要按自己的意志和喜好做事,几乎没有妥协的余地。陆涛不爱米莱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米莱是富家女,而他爱夏琳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夏琳漂亮、家境贫寒,且有很强的自立意识。当夏琳说陆涛是靠他的富爸爸或是富女友才干成事业的时候,对陆涛来说是触到了最痛处,也是最大的侮辱。但充满讽刺意味的是,全剧的中心人物,这个最最强调自立的陆涛,却全是靠了别人的帮助才“成功”的。先是他自己从美国回来的富爸爸,然后是靠米莱的富爸爸;米莱也完全是靠自己的富爸爸,而且一当就要当总经理。更充满讽刺意味的是,陆涛在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后,还丝毫没有感激之心,拼命强调自己的价值观和按自己的价值取向生活。结果让他的生父徐志森心脏病加剧,让米莱的父亲和另一个生意合伙人损失了两个亿(我觉得他属于得了便宜也不卖乖的那种人)。他自己的理想都要让别人来埋单。【态度,电影】

3.坦率、真实、有话直说。这部电视剧与传统中国电视剧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人物语言和情绪的表达。记得看几年前拍的关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人的国产电视剧,尤其是牵涉到婚外恋的,一般都是一方忍了又忍,屏幕上半天没有声音,缓慢而压抑。“80后”果真不同凡响,在他们的词典里,“含蓄”一词恐怕已不存在。剧中几乎所有的人物讲话都是直来直去,想什么就说什么,不管对方是谁,在什么场合。比如当陆涛听说他妈妈以前是校花,有3个男生同时追求的时候,就直接要求他妈妈讲讲过去的“风流韵事”;后来又直接问徐志森曾经最爱的女人是谁,最爱他的女人是谁等。而夏琳和陆涛之间表达感情的方式就更加直接,双方刚刚有一见钟情的感觉,就立刻对对方说“我想你”、“我爱你”,然后跳上去拥抱。在其他有朋友在的场合也是大胆地表达亲热(如接吻、拥抱等),一点也没有顾忌。而杨晓芸和向南这一对冤家则是从家里拌嘴不停延伸到在其他所有场合,不管是与朋友在一起,与父母在一起,还是在结(离)婚登记处,都是如此。最极端的一次是在商场,大庭广众之下两个人互相恶骂,甚至拳脚相加,直到向南说“杨晓芸,你偷了我的心”,然后坐在地上哭了起来才告结束。后来两人离婚,向南在网上找到了一个女友,没想到这女友竟然是个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年轻律师,十分富有,又对他一见钟情,他高兴地把女友领给朋友们看并且大声宣布“向南有女朋友了,向南要吃软饭了!”这种直白和真实,是在以前的电视剧中不曾见过的。

4.对自我的不断探索。剧中的年轻人刚从大学毕业走向社会,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都相当困惑。因此,关于“我是谁?”、“我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在别人眼里是怎样一个人?”之类的问题不断出现。其中陆涛对自己的困惑最为深刻,尤其当夏琳决定与他分手,独自去巴黎留学之后,他才认识到自己对自己的判断也许是非常错误的。他以前一直认为自己做各种各样的事都是为了夏琳,可是夏琳却批评他自私,心里只有他自己,只是以她的名

义来获得良心平衡,他不理解。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他把朋友们叫到酒吧喝酒,与他推心置腹,把他们对他的看法和盘托出。向南和华子先是吞吞吐吐,后来看出他的诚心,便用幽默的方式将他的优缺点描述了出来,让他看到“别人眼中的自己”。他们谈着谈着又开始分析起了向南,向南也分析起了自己,同时开始再一次询问自己的人生目标,自己的奋斗志向,但分析来分析去,最终也没有特别明确的答案,表现出这一代人仍然处在探索和迷惑之中。

5.因此,活在当今,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短期导向就成为他们相当强烈的行为倾向。剧中的每一个人除了上班(如果失业的话,连班也不上)之外,业余的时间就是饮酒、抽烟、打台球、玩电脑游戏、蹦迪,没有一个人去“充电”、补习,使自己在专业上不断提高。现实中的“80后”也许不尽如此,《奋斗》中稍微夸张了一些。此外,享受人生的态度居然强烈到不要孩子,因为惧怕有了孩子,个人的生活自由和享乐程度会受到影响。杨晓芸因此堕胎,也因此怀疑向南对她的感情,终于决定与向南离婚。

6.相当乐观的生活态度。剧中的人物每一个都经历了感情、事业的挫折:米莱被陆涛抛弃,被自己最好的女朋友背叛;陆涛在工作中与别人不能很好合作,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别人认同,最后被解聘,而自己最爱的夏琳又与他分手,远走法国;华子一直找不到“正经”工作,只能干“个体户”,女友露露还另寻他欢;向南倒是有一份正式白领工作,但是在生意中却也经常受到别人欺骗,屡屡不顺。但是,有一点令人感动的是,不管有什么挫折,在什么低谷,“80后”都能自我勉励,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他们的口头禅是“我这么年轻我怕什么?”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也许与他们从小的生长环境和父母、祖父母对他们的宠爱和鼓励有关。他们没有自卑感,就连露露这样从四川农村出来的打工妹都没有,相反,却有很强的自尊心。

7.对爱情和友情的态度是二者皆要,缺一不可。米莱的男朋友陆涛被她最好的女友夏琳“抢走”,米莱一直处在失恋当中;夏琳和陆涛都觉得内疚,对不起米莱,但是又无法躲避内心对彼此的吸引和爱情。他们一直等到米莱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之后才结婚。华子和露露的故事也是如此,他们在订婚以后,露露为了自己能有一个北京身份,移情别恋于和华子一起做生意的哥们猪头,当他们向华子宣布要结婚的时候,华子简直是做梦都没有想到,反应相当强烈。猪头和露露一定要向华子解释清楚,但华子不听,他们两个就在华子的住所手举白旗求得原谅,华子不理睬,但他们铁了心不愿意失去华子的友情,在那儿一呆就是七天,直到华子冷静下来把他们的故事听全为止。而猪头更下定决心,如果他和露露的婚事华子心里有疙瘩不同意的话,他们就坚决不举办婚礼,一定要有华子的祝福才正式完婚。

8.严守友谊、爱情之间的界限。《奋斗》中表现的另一个“80后”的价值观就是朋友之妻不可欺。向南与杨晓芸在离婚之前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分居的日子,杨晓芸十分寂寞,父母给他介绍了很多对象,她都看不上。有一天她偶然遇到了华子,华子无意中说起当初的“两套计划”,杨晓芸才知道原来华子也喜欢她。他们俩便一起去看了电影,然后又一起吃饭喝酒。晕糊之间,晓芸邀华子去家里坐坐,边坐边聊边喝酒,两人就有点动感情。正要亲热的时候,头脑开始清醒。晓芸说:“我不能这样,我还没有离婚”。华子说:“我们不能这样,向南是我最好的朋友”。他们于是克制了自己的冲动,及时打住。再说猪头和露露也

是如此,他们背着华子悄悄相好,虽然从理论上说露露并不是华子的什么人,但因为他们两个订过婚,猪头和露露总是觉得他们背叛了华子,十分痛苦,也绝对不干那件事,因为猪头认为说什么也不可以给朋友(华子)戴绿帽子。

9.人间最重要的是亲人和朋友之间的感情,个人的工作和事业远远不是生活的全部内容。一开始夏琳为陆涛放弃去法国学习的机会;后来陆涛又为夏琳放弃在国内发展的机会,去法国陪读,表现的都是“爱情至上”的价值观。许多“80后”认为“为爱情可以牺牲其他任何东西”,并以此显示自己的无私。为了事业抛弃爱情则是可耻的。比如陆涛的亲生父亲徐志森在众人眼里是一个在生意上极为成功的亿万富翁,但是陆涛却认为徐志森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至今还只能住在高级酒店里度日。露露为了能使自己的妈妈和弟弟与自己在一起生活,在北京有立足之地,愿意放弃对华子的爱情而转嫁猪头,则表现了亲情比爱情更为崇高的理念。

10.最后,在《奋斗》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就是一家人要永远在一起。露露每天睡前的祈祷就是实现自己对已故父亲的承诺,要把弟弟和母亲接到北京,与自己在一起。米莱父亲在生意失败后感悟到以前拼命奋斗没有时间与家人在一起是多么愚蠢,决定变卖所有公司财产与太太一起去美国给女儿陪读。在美国打下一片江山的徐志森竟然还要回国寻子,也从侧面阐释了一家人在一起的重要性。更别说后来向南和晓芸的复婚,以及夏琳离异多年的父母复婚,将这个主题表达得更加鲜明。

《奋斗》中表现的是中国新生一代的文化价值取向,也很可能决定中国未来的文化特征。这一代人活得真实自然,追求自己的本色个性,待人诚恳,重色重友。同时身心自由,敢闯敢干,不怕失败。这一代人幽默风趣,敢于自嘲,表现真实。典型的例子是米莱对自己失恋状态的自嘲,笑中有泪,泪中带笑。此外,这一代人还在迷惑中探索: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我能够做什么?我要奋斗,但是我的奋斗目标是什么?我要自立,但是我还需要朋友、父母的帮助?这是从集体主义文化脱胎出来的个体主义者必经的心路历程;与此同时,这一代人的文化价值观又浸透了集体主义互赖文化的特色,也许经过若干年的探索,一种融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之优点,集两种文化之大成的新文化将在中国社会中诞生。

电影消费习惯及态度调查
态度,电影 第三篇

电影消费习惯及态度调查

随着越来越多豪华影城的建设,以及电影院与商业广场的物业形态的结合,都使"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行为呈现出远远超过看电影本身这一活动的文化意义,而具有更多的消费意义。豪华的电影院中,一流设备的电影厅,绵绵不断的精彩场面令我们充分体会了一把国际大片的魅力。但冷静下来,却不禁想问,大片在带给我们令人愉悦的享受之外,还带了些什么?国产影片的处境如何?大家对此又是怎么看的呢?

一、调查数据

进口大片与国产影片对比,调查结果显示,62%的被访者表示更爱看大片;37%的被访者则更喜欢国产片;看来,进口大片在市场竞争中占据较大的优势。从性别比例上看,男性居民更加偏好进口大片,65%的男性被访者表示最爱看进口大片;而女性居民中的这一比例要小得多,仅为57%。从年龄结构上看,20岁至30岁的年轻人是进口大片的主要拥护者,在这一年龄段中72%的居民表示更爱看进口大片;而51岁至60岁的中老年居民则是国产影片最忠实的观众,表示更爱看国产影片的比例达到了54%。

看重影片的内容是否好看,并不是看影片究竟是进口大片还是国产片,也不是先看票价多少再做定夺。这充分说明国产影片在和进口大片的碰撞中败下阵来并不是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在作怪,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货色不足,观众都是识货之人,当然挑好的看了。从影片类别上看,虽然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从整体上看,生活片、喜剧片、动作片还是最受观众喜爱的种类,分别把这三类影片作为最受观众喜爱的比例分别为26%、26%和24%。不同性别的观众喜爱的影片类别有所不同,男性观众最爱看生活片(27%),女性观众则更爱看爱情片(31%)。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也有不同的口味,20岁至30岁的青年人最爱看动作片(29%);20岁以下(43%)和41岁至50岁(36%)的观众最爱看喜剧片;31岁至40岁(44%)、51岁至60岁(46%)和60岁以上(67%)的观众最爱看生活片。47%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近期将上映的影片;只有28%的受访者知道最近将要上映的影片;另有25%的受访者表示知道一部分,但不全知道。看来影片的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了解大片信息的渠道中,报刊和电视排在前两位,分别有63%和60%的人选择了他们。另有16%的人表示通过影院广告了解到影片上映信息,其他渠道还包括互联网、广播和朋友及家人介绍。59%的受访者表示将有选择地观看大片,29%表示不准备观看近期上映的大片,只有13%的居民表示将观看近期所有大片。从年龄分布上看,20岁以下的年轻人是大片最重要的观众,只有8.57%的这一年龄段的居民表示不看近期上映的大片;而40岁以上的受访者对大片的兴趣明显降低,60岁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不看近期大片的比例高达67%。对目前进口大片的数目,43%的观众认为比较合适;38%的观众认为太少;18%的观众认为过多;1%的观众表示感觉不出来。

在观看大片的方式访问中,59%的人表示观看大片一般是通过VCD;去电影院观看大片的人只有41%。看来大片虽火,烧得却不是地方,VCD的光芒盖过了电影院。原因何在呢?选择观看VCD的观众中,44%认为VCD的观赏时间和地点比较自由;34%把原因归结为便宜;还有人表示VCD可以反复观赏,可以与家人及朋友共同欣赏和随意品头论足,这都是在电影院无法达到的效果。电影院的确存在不少问题。但观众的矛头并未过多地指向影院的硬件设备,48%的观众对影院的硬件设施表示满意,40%的人认为一般,只有12%的观众对硬件设施表示不满意。受到指责最多的是票价问题,67%的受访者表示影院的票价太高,难以承

42%的观众认为应该把影片选题及情节设计放在第一位;18%的观众认为演员的演技亟待提高;16%的观众认为急需加强影片的后期制作;对导演水平、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观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由此引发的哲学反思

通过一段时期的调查和研究,我发现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网络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观众们的电影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那就是更多地关注进口大片,而不是国产片。这一点尤其表现在那些80后的年轻人。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杰出代表,在20世纪的发展真可谓是方兴未艾。到了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的引入,改变着人们对传统的电视、电影等影视文化消费的兴趣和习惯。可以说,现在人们更多的是关注网络,而不是通过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介来了解信息、娱乐生活。而且,在现代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电影为了赢得更多的消费者的关注,开始改变技术手段,使用了大量的电脑特技,使得影片更加惟妙惟肖,逼真和震撼。通过这种技术的改进,电影仍然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在看电影的消费习惯方面,观众更喜欢看进口大片,一方面是因为进口大片投资大、成本高,因而更加的好看,另一方面是因为外来的电影更能激发中国观众的兴趣。相比而言,国产电影由于受到技术、资金的限制,在画面效果、情节设计等方面,要比进口大片相差很多。即使是投资数亿的06年国产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在与好莱坞等进口影片相比,也是有明显的差距。

【态度,电影】

更为重要的是,进口影片在故事情节方面更能吸引观众,在叙事过程中更为曲折和微妙,在对电影文化的理解方面更加的细致。相比而言,国产影片则在内容上比较贫乏,在技术上略显粗糙,在对电影艺术的理解方面不够精致。一言以蔽之,中西方在电影理念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国产电影与进口影片之间的巨大差异。所以,国产影片要吸引更多的观众,赚取更多的票房,就要在理念、技巧两方面狠下功夫,而不能一味地倚赖某些明星的明星效应,制造那种千篇一律、情节拖沓的影片。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电影院正逐步被互联网所代替,这应该引起电影行业的深思,完善自身的服务水平和观影环境,不断推出新的优惠措施,吸引更多的人到电影院观赏国产电影。

对韩国电影的看法
态度,电影 第四篇

对韩国电影的看法

英语翻译121 1207032016 梁瑾 韩国在90年代初配给本国电影的份额不多,美国等其他国家的进口大片一直霸占着韩国家庭的荧幕。99年以后,以韩石圭主演的反映南北问题的生死谍变成功为代表,韩国电影的繁荣正式开始。

整个韩国电影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让人完全相信韩国电影不仅仅是活力充沛。而韩国电影的发展除了经济上的繁荣,文化产业的兴旺等原因,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也起了很大作用。在刚刚经历90年代中期的经济危机后世界全面经济萧条的情况下,韩国电影以一种不容人小觑的势头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新生力量。

由于特殊历史问题,南北问题一直也是韩国优秀电影的题材,例如安全警戒区,隐秘而伟大,激起了观众一腔爱好和平之心,也让人对南北问题给民众带来的苦痛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的野蛮女友》的热映,颠覆了韩国传统的男女关系,开启了韩国追求“宣扬

的暴力以及暴力背后所隐藏的快感之美”的新篇章,一改之前刻板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同时,整个电影市场也包容了清新自然的《假如爱有天意》、《猪堕井的那天》等佳作,在国际上为韩国电影赢来了声誉,而很多韩国艺人导演也在国际奖项上相继获奖,引起了广泛关注。总体来说,韩国电影发展到现在也遇到一定瓶颈,但仍有巨大发展空间,相信你总会找到自己喜欢的类型。 可是,总的来说,韩国电影的特点究竟是什么呢?以我的观点来看,应该是深刻探讨人性根源的问题,对社会现实抱有强烈的批判态度,以写实的叙事手法去表现整个民族的价值观和情感等。 我对韩国电影的认识,是从《我的野蛮女友》开始的,至今我仍旧觉得,这部影片应该是韩国爱情片的一个巅峰,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影片,它展示了韩国电影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但是再好吃的东西东西吃多了,也会腻味,电影也一样。由于过多的抄袭或者说模仿,现在整个韩国电影都沿袭着同一种套路,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很难有大的突破。但形式的因循守旧不代表传达不了情感,前不久看的《素媛》和《七号房的礼物》就让我哭成了泪人。都是反映现实的爱与痛,

人与人之间真的很奇妙,而有些恶行又是真的很可恨。这两部电影有些相似之处,《素媛》中那个犯人最终也没有得到严惩,只判了十二年,而《七号房的礼物》中那个父亲在生前也没能洗清冤屈,虽然多年后她女儿还了他清白,但对已死之人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总而言之,韩国电影有其优点也有缺点,有其吸引人之处也有让人恨铁不成钢之处,有人叫好,有人贬低,但能引起人们情绪波动的至少都还是有价值的。

十部改变人生观的电影佳作
态度,电影 第五篇

十部改变人生观的电影佳作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么一部电影:或许它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态度,乃至人生选择,想起这部电影,我们就像想起一位老朋友。有时候,这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它让我们跳脱出日常生活;也有时,它讲了一个让我们想起自己生活的故事。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么一部电影:或许它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态度,乃至人生选择,想起这部电影,我们就像想起一位老朋友。有时候,这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它让我们跳脱出日常生活;也有时,它讲了一个让我们想起自己生活的故事。不管怎样,总有这么一部电影适合我们,好像它就是为你而拍的。

走钢丝的人

NO.1 走钢丝的人 Man on Wire (2008)

描述1974年法国杂技名人Philippe Petit,在纽约世贸大楼间搭钢索逐梦的纪录片,产生念头到完成壮举,他缜密调查规划,突破层层关卡,前后花费六年半的时间。911事件后,当年偷拍画面成为珍贵历史纪录,导演生动捕捉这名杂技人的神态及心理状态。

点评:有很多电影告诉我们,要如何敢于去做哪些不可能的事情,但很少有电影把这个实现不可能之事的过程重现在你眼前——《走钢丝的人》就是这样一部片子。

半梦半醒的人生

NO.2 半梦半醒的人生 Waking Life (2001)

影片的主人公是由田威利?维吉斯扮演的大学生,他来到了一个超现实的幻境中。他身处的这座城市好象是奥斯汀,但日常生活的规律和秩序似乎完全被打破了。

他从一个地方游荡到另一个地方,不断遇到稀奇古怪的人。最有意思的是他遇见的这些人都在谈论一些宏大高深的话题:从量子论到语言的起源,从存在主义到人的转世再生,从自由意志的荒谬到电影作为一种叙事工具,他陷入一场接着一场的对话中。他极力想知道自己究竟处在梦境中,还是处于清醒中。但最终他只是发 现自己不断苏醒,又不断重新坠入梦境中。他无法摆脱这接二连三地涌现的梦,开始逐渐理解梦的含义,并试着控制梦和周围的环境,分辨苏醒的人生与梦中人生的区别……

点评:大部分电影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来讲述,而这部电影却以梦中场景讲述了上百个主题;这里面有无数纠缠在头脑之中的场景,可以保证的是,至少有一个场景会永远地改变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穆赫兰道

NO.3 穆赫兰道 Mulholland Drive (2001)

好莱坞的穆赫努兰道上,一个名叫丽塔的女人遇上了一场车祸。丽塔幸运地死里逃生。但是她完全失忆了,跌跌撞撞地来到一座公寓,藏身于公寓外的灌木丛中…… 同时,有着一双明亮大眼睛的贝蒂-埃尔姆斯带着她想成为超级影星的梦想来到了洛杉矶。当贝蒂在她姨妈的公寓里发现了丽塔时,眼前的情形引起了贝蒂极大的兴趣,她决定帮助这个“无名美人”。于是这二个女人开始穿过可怕的、泛着阳光的“天使城”街道,进行一场寻找真相的奇异探索。就是在这儿,一群暴徒、一个年轻的电影导演、一个小脑袋的影片公司行政官员,以及一个名叫“牛仔”的神秘人物都冒了出来,然后又都消失了,直到“梦”与“现实”之间再也没有更多的本质 区别。【态度,电影】

点评:大卫·林奇一贯以他那些神秘诡异的片子著称,2001年的这部杰作抛出了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让我们深思:我们就是谁?

乔治·华盛顿

NO.4 乔治·华盛顿 George Washington (2000)

【态度,电影】

这是一部国内影迷了解不多的纪录片。美国南部一个落后的小镇,一群走向青春期的孩子,一个发生了一个意外的夏天。导演大卫-戈登整篇都采用了缓慢优美的表现手法。

点评:首先,这部讲述美国乡村孩子们的舒缓美丽的片子告诉我们,有时候美丽常常会出现在不大可能出现的地方;它让落后的地方看起来异常地美好诱人,但同时也让我们明白:悲剧性的灾难是多么突然地袭来。

外星人E.T.

NO.6 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

一个充满着幻想的小男孩,有个老想着作弄他的哥哥和一个还不太会讲话的小妹妹歌蒂,兄妹三个和不久前离异的母亲住在一起。由于工作忙碌加上心情糟糕,所以母亲时常会忽视和孩子们的关爱和沟通。

E.T.,一个被同伴不小心留在地球上的小外星人,却幸运地被善良的小艾里奥特发现,他瞒着妈妈偷偷收留下了孤独无助的E.T.,给它吃巧克力,还把它介绍给自己的狗狗、哥哥和妹妹,虽然语言上E.T.和艾里奥特还无法沟通,但是他们的感情却跨越了一切外在的障碍联系到一起,虽然他们的外型有如此大的差异,但却都有着一颗善良敏感、渴望着爱和呵护的童心。

点评:爱是世界上所有难题的答案。

2016电影观后感范文
态度,电影 第六篇

【态度,电影】 第1篇:电影《小人国》观后感

纪实电影《小人国》,看过之后给我的触动很大。在巴学园里孩子们不受老师的约束,不用受课堂的管制,可以自由发挥尽情玩乐。特别是大李老师对孩子的宽容、和蔼可亲的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每天孩子们放学后都不想回家,巴学园给了孩子们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结合我们这里的情况,有许多事就做不到。安全抓的这么紧,老师的视线从不离开孩子,总是怕他们磕着碰着没法向家长交代。一天下来,只要能把每个孩子平平安安的送到家长手里,悬着的心才能放下。印象最深地是孩子们在玩沙土、在雪地里爬,他们脏不脏,没有老师去说:“这不行,太脏了。”我们不能看着孩子把衣服弄脏,教育理念与他们有差距,再说我们班里孩子多,真让他们自由发挥,肯定会闯祸,这点我们无法借鉴。

大李老师处理问题的许多方法值得我们学习。第一是小女孩辰辰,她可爱、腼腆、专一、执着,每天早晨来到幼儿园后,都会耐心地等待她的好朋友南德,当看到南德来园后,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在她等待好朋友的过程中,老师也是尊重她的想法的,而且还会陪她一起等南德,这不仅表明了幼儿很珍惜自己的好朋友,也说明了幼儿之间的交往是多么的重要,使他们喜欢上幼园。

第二是小男孩池亦洋,他在班里总是会欺负人、骂人、打人、不懂礼貌、不遵守游戏规则等等。但是面对这样的问题幼儿,老师并没有发脾气,也从没有放弃过他,而是耐心地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在哪些方面是不对的,应该如何去做,老师不仅没有厌烦他,还发现了他的闪光点,比如说他会像大哥哥一样带着小朋友们一起玩;他也会像小老师一样为小朋友们接触矛盾。并且老师还从他的身上看见了小男子汉的身影,最后变成了老师的小帮手,对池亦洋来说遇到这样的老师,是他的福气。这些过程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不能因为孩子的某些弱点就判断一个孩子是好是坏,在教育孩子时更要有方法。

第三是可爱的机灵鬼锡坤,他非常爱探索,用小朋友的鞋、玩具、球来填饱垃圾桶的肚子,看看它的肚子到底有多大,他还会把游戏室弄得一片狼藉,但老师尽情的让他探索,捣乱,大李老师说,这叫探索空间,让他从生活中探索学习。看到这里使我明白了幼儿是有很强烈的好奇心的,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探索的空间和时间,用更有趣的游戏方法去教育孩子应该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

再就是大李老师对孩子们的爱,是那么的无微不至,不论是对淘气的孩子,还是对听话的孩子都一视同仁。当遇到小朋友们做错事情时,她总是会蹲下耐心地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告诉他不对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做。但是她的这种耐心教导并不等于放纵,当孩子不遵守游戏规则时,她也会严格要求孩子必须要遵守游戏规则,增强了幼儿的责任心,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第2篇:《私人定制》观后感

电影贺岁档进入倒计时。《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从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了解到,11月20日——23日,2016年全国电影院线国产影片推介会暨市场研讨会在浙江杭州举办,《私人定制》等25部进入贺岁档的影片制作公司与发行公司为重点影片的发行营销出谋划策。

推荐会由全国电影院线公司和《综艺报》主办。万达、光线传媒、华谊兄弟、乐视影业、英皇等电影巨头均携片赴会,这些大腕级制作公司要在贺岁档做出最后一次发力。

珠江影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军在其微博上表示,这次影片推介会是全国电影院线最高级别高峰会议,它将强势影响档期,院线将调集重量资源支持国产贺岁影片。

贺岁档从11月29日开启,贺岁影片档期安排也浮出水面,第一部影片是《扫毒》,备受市场关注的冯小刚执导《私人定制》将于12月19日上映,在其前后上映的影片有《风暴》《四大名捕2》以及《警察故事2016》《等风来》等。

值得关注的是,多部国产动画电影也安排在了贺岁档期。此举不同以往,但也预示着国产动画电影的竞争实力在提升。据了解,《青蛙王国之我嘞个去》将于12月31日上映,之后是《我是狼》,而《熊出没之夺宝熊兵》和《喜羊羊与灰太狼6》则被安排在2016年1月上映。

贺岁档的情人节小档期将有3部电影吸引年轻观众,《北京爱情故事》《有种你爱我》和《单身男女2》。贺岁档收官影片是2016年2月上映的《前任攻略》,该片由华谊兄弟出品。

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以《私人定制》和《警察故事2016》领衔的25部影片加入贺岁战团,票房竞争将异常激烈,但重量级影片明显偏少偏弱、档期分布冷热不均再度引发业界集体焦虑。

据了解,此前《综艺报》曾就贺岁档影片做了一个市场调查,反馈信息显示,贺岁档最受观众期待的影片依次是《警察故事2016》《四大名捕2》和《私人定制》。谁将最终胜出,目前还是一个悬念。

贺岁档历来是每年的黄金档期,今年中国电影票房前三季度已达到170亿元,如果加上贺岁档影片的票房,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200亿元将指日可待。

第3篇:《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水滚滚北去,橘子洲乃是一片葱郁,只是那故人已逝,朱颜已老。怀想当年,润之一首: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人生无处不青山。喊出那个年代青年的最强音:不死,求己,坚韧,猛进。恰同学少年,因为心怀天下的鸿志,因为尝遍民间百姓的疾苦,因为坚信中华名族的复兴。孔老夫子说过:苛政猛于虎。湖南有个张敬尧,全中国有个北洋政府,中國黎民百姓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民不聊生,生离死别,惨不忍睹。此乃吾神州?此乃吾赤县?

这样一个黑白不分的年代,一批以润之为首的爱国青年发起了爱国求真的运动,他们练体魄,读新刊,充实自己的思想,犹记得他们于岳麓山下裸身沐雨,引吭高歌,壮怀激烈。救国救民可不是意气用事,需要武装思想,于是毛泽东,肖子生等热血青年到北京求学,经过了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接触,经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阅读和思考,他们逐步对救国有了更理性的理解。毛泽东不再受他人幻想的鼓动,已经能自我控制。通过对李大钊先生赠与的书籍的深刻研读,加上对广大湖南农村的社会调查,更加坚强了毛泽东的革命信念,他们反复思想斗争中决定俄式的发展模式最符合中國的国情。只要主义真,砍头也不怕。

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位美丽而坚韧的女性——杨开慧。她是毛泽东最坚强而柔软的后盾。一身红袍,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在1930年(

中國之革命,任重而道远。湘江北上,是一个历史的起点,中國命运的起点。正是湘江边的一批热血青年,爱情求真,心怀黎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巨浪,坚信正义永存,光明永存。对此,我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近代中国饱经耻辱,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四万万人齐落泪,天涯何处觅神州?我们为什么如此?只为梦中的神州,只为驱除鬼怪,只为振兴中华。所以湘江北去仅是个开始,中华复兴之路仍在继续,你,我,还有千千万万的当代青年,加油!加油!

第4篇:《风暴》观后感

其实《风暴》对这部电影并没有太多的期待,或者说,对刘德华没有太大的期待。因为刘德华在《富春山居图》中过滥的表演,让我对刘德华很是失望。而且,我感觉,刘德华毕竟老了,不太会卖力提高自己的演技了,而且其现在又开始投资电影,做了老板,所以在电影中总是一副端着的架子,和他前期的表演有天壤之别。所以,一开始对这部电影并未报太大的希望。但是看完之后,感觉还是眼前一亮,不一样的刘德华,不一样的香港警匪片,给了我不一样的震撼。

电影接近两个小时,基本上从头到尾都是暴力相向,但是导演也在其中追加了一些感情的戏份,比如姚晨饰演的燕冰对林家栋饰演的陶成邦的不离不弃、线人唐强对女儿的父爱,虽然在电影中所占时间不多,但是却能将温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致在这样一部战斗剧中也引爆了好些人的泪点。这仅有的一点温情也使得电影张弛有度,使得观众在将近两个小时的火拼场景中能够不感觉枯燥和疲劳。

无意对电影做出太多的评价,只是刘德华在电影中的角色吕哲明的做法让我陷入思考。个人认为,作为一个执法者,吕哲明的做法有些超越了底线。这个底线,即包括法律底线,也包括道德底线。

不可否认,吕哲明是一个好人,从他对线人、对线人女儿的态度上就能看出来,尤其是线人女儿“走了”的那一场景中,吕哲明确实获得了很多观众的好感;另一方面,吕哲明也是一个好警察,为了社会安定,他不惜一切代价的铲除邪恶势力,绝对是一个好警察。然而,电影中的吕哲明却在社会发生多次抢劫行为之后,陷入了一种知道谁是犯罪分子却又无可奈何或者说抓得到但是罚不了的尴尬境地。这是因为香港是讲法制的社会,没有证据,任何人都是好市民。吕哲明屡次陷入一个这样窘迫的境地,而做一个好警察的理想逐渐迫使其开始突破了一名真正的执法证应该坚守的“奉公执法”。

或许很多人都会说,吕哲明陷害胡军主演的曹楠情有可原,因为曹楠本身就是大坏蛋。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在电影中,曹楠之所以是坏人是导演给我们展现出来了,而现实生活中,你又能确定身边的那个人是杀人犯、抢劫犯还是强奸犯?你不能。而电影最后也道出了线人事件并非曹楠所为,吕哲明栽赃嫁祸。不可否认,曹楠作为一个抢劫犯,应该受到惩罚,但是其只能是对自己的罪行负责人,并且只能依据曹楠自己犯罪的证据而使其受到惩罚,不能因为其应受惩罚,而将其他人的所为嫁祸到曹楠的身上。这是一个警察应该坚持的起码的底线,否则,这个社会谈不上任何的自由和安全,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会因为自己根本不知道的行为而受到惩罚,这显然是不对的。

【态度,电影】

在吕哲明进行了其自认为的能惩罚曹楠的这一行为之后,事情随着其不可预料的方向发展了。所谓“纸包不住火”,在曹楠小弟拿录像勒索吕哲明时哮喘发作,不管是作为警察的吕哲明还是作为普通公民的吕哲明,在同居一室的情况下,均有救助的义务,但是其为了隐瞒事实真相,选择了不作为,这个时候,其心中的恶已经超出了作为警察的善。而最后一场的火拼中,吕哲明虽然表面上是以警察身份消灭犯罪分子,是正义的代表,但是其此时的所作所为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身份,此时的吕哲明更多的是为了灭口而非维护治安,从犯罪分子投降依然被吕哲明射杀就可以看出来。

此时的吕哲明虽然行使的是警察的权力,但是其所作所为比曹楠更可恶,因为曹楠本身作为一个坏人,他没有身份的约束,破会社会安定就是其应该做的,但是吕哲明是一个警察,虽然你要惩恶除奸,但是你主要的目的还是维护社会安宁,但是吕哲明采取的手段超出了法律允许的底线,而其为了掩盖自己的行为,又不惜牺牲那么多无辜之人,亦不在乎城市的毁灭后果,这点为祸尤甚。所幸的是,吕哲明在最后时候,放弃射杀陶成邦,这一段时间虽然不长,但是足以反映出吕哲明内心的战争,幸运的是,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作为警察的吕哲明又回来了!

《风暴》这部电影,与其说展现的是警匪之间战斗风暴,不如说是人性的风暴。

第5篇:《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经过在历史课上的学习与观看《甲午大海战》的电影之后,我的内心充满了悲愤。愤,是对日本侵略者历史野蛮行径的铭记;悲,是对我们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哀伤。

观看《甲午大海战》的这部充满感伤的历史气息的电影,让我清楚地了解到了我们中国的那段历史。这个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19世纪末,是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的时代。在那个我们清政府腐败与哀落的时代里,我国的北洋舰队的海上作战的实力水平从日渐下滑,而日本的水平逐渐超越中国。影片中日本的民众及国家首领导为了国家团结一心,慷慨损资发展海军,壮大国家实力,没有看到自私贪财的官员。而我们中国大清帝国,既骄傲也腐败,慈禧太后还天真的认为日本这个小国家不能返了中国,她将国库钱财用于修建颐和园和筹办自已的六十大寿。而朝廷官员一味贪污,将买炮弹的钱全部中饱私襄。

啊!清政府是多么的腐败与无能啊!官员大多都不顾国家和老百姓的安危,贪财享乐。到头来,苦的始终是咱老百姓和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战士们。从历史中眺望我们这个看似美好却依然不乏贪污腐败的官员存在。我们国家的官员应该要以史为鉴,勤政爱民不再贪污啊!滥用权势,贪赃枉法必不得好下场。我们的官员应该要像莲一样廉结,出淤泥而不染,依然身保圣结。也应该像习总书记那样反对贪污,反对行贿受贿!

历史的惨痛教训让我深知:国家一定要强大,要先进,国民一定要团结,不然落后就要挨打,不团结就会遭人欺负。

我们不应延续仇恨,但我们必须铭记历史,以历史为镜吸取教训人人都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应有贡献。

第6篇:《忠犬八公》观后感

这部电影根据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发生在日本的真实故事改编。这是一部跨越语言障碍,全世界都能看懂的影片。

八公是一条谜一样的犬,因为没有人知道它是从哪里来。

帕克教授在小镇的火车站捡到一条走失的小狗,冥冥中似乎注定小狗和帕克教授有着某种缘分,帕克一抱起这小狗就再也放不下来。帕克对八公的疼爱感化了起初反对养狗的妻子卡特,八公在帕克教授和家人朋友的呵护下慢慢长大。帕克教授上班时八公会一直把他送到车站,下班时八公也会提前到车站等候,八公的忠诚让小镇的人们对它更加喜爱。主人和八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令人温暖,令人开怀。然而,就是这样,笑着笑着,就哭了。

有一天,八公在帕克教授要上班时表现异常,居然玩起了以往从来不玩的捡球游戏,八公的表现让帕克教授非常满意,可是就是在那天,帕克教授在课上因病猝死。帕克教授的妻子、女儿和女婿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埋葬了帕克教授,可是不明就里的八公依然每天傍晚五点准时守候在小镇车站的门前,等待、凝视……从夏季到秋季,叶子绿了又黄,一直等到自己变老变弱,等了整整十年。十年时间里,风雨无阻,直到它最后死去,它始终如一。

十年对我们人来说也许很短也许很长,十年对我们而言会发生很多事情,在十年时间里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冲淡我们对人、事、物的执着,我们会慢慢放下,甚至遗忘……很难想像我们会为了一个人十年如一日地等待,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霜雨雪,都默默地守候。这样的情景似乎只有在爱情小说里才会出现。然而就是这样一只普通的狗,却演绎了这段真实而感人至深的故事。

十年对于人来说也许只是生命的几分之一,但对八公来说,那是它的一生!它用它的一生来诠释对主人的爱。

八公每天都抱着希望等待,即使希望一次又一次的落空,也许换成谁都会失望的吧。可是,在八公眼里,没有失望,它要做的只是等待,等待,再等待,不管主人会不会来,它都要等待,因为这是它对主人的忠诚,对主人无言的爱。

十年后,帕克教授的妻子重回小镇。看到八公的那一刻,她哭着说:“你怎么还在这里?你居然还在等……”这一刻,许多人哭了,车站旁卖早餐的人哭了,帕克教授的老友们都哭了,而观众,也哭了……

许多人会觉得八公真傻,去等待一个永远不可能再出现的人,去憧憬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人们很多时候注重的都是结果,掺杂了太多的功利,所以忽略了过程。

影片的最后,八公知道自己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它却在风雪中走向了车站。依旧是那个位置,它趴在那儿,慢慢的,缓缓的,闭上了双眼。在这十年的时间里,八公心里一只有着一个温暖的梦。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那个飘雪的冬夜,那个梦温暖着八公。梦里,还是那个火车站;梦里,帕克教授冲八公温暖地笑着,慈爱地摸着它的头;梦里,它的主人说:“八公,我们回家……”

2015电影消费习惯及态度调查
态度,电影 第七篇

报告内容: 今年的国内电影市场唱主角的依然是进口大片。记者近日在中影公司放映厅感受到了美国进口大片制造的奇妙气氛和震撼,有幸先期欣赏了将于今年暑期在北京上映的进口大片《角斗士》、《U-571》和动画片《恐龙》。一流设备的电影厅,绵绵不断的精彩场面令记者充分体会了一把大片的魅力。但冷静下来,却不禁想问,大片在带给我们令人愉悦的享受之外,还带了些什么?国产影片的处境如何?老百姓对此又是怎么看的?于是,针对这些问题,本报对北京市的居民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看进口大片比国产片过瘾

调查结果显示,62%的被访者表示更爱看大片;37%的被访者则更喜欢国产片;另有两位20多岁的年轻小姐告诉记者对进口大片和国产片同样喜欢。看来,进口大片在市场竞争中占据较大的优势。从性别比例上看,男性居民更加偏好进口大片,65%的男性被访者表示最爱看进口大片;而女性居民中的这一比例要小得多,仅为57%。从年龄结构上看,20岁至30岁的年轻人是进口大片的主要拥护者,在这一年龄段中72%的居民表示更爱看进口大片;而51岁至60岁的中老年居民则是国产影片最忠实的观众,表示更爱看国产影片的比例达到了54%。

对影片的偏好

总计

进口大片

65%

57%

62%

国产影片

35%

41%

38%

无所谓

0%

2%

1%

总计

100%100%

100%

■进口大片靠好看取胜

进口大片是靠什么取胜的呢?我们的调查表明,90%的观众在选择影片时,更加看重影片的内容是否好看,而并不是看影片究竟是进口大片还是国产片,也不是先看票价多少再做定夺。这充分说明国产影片在和进口大片的碰撞中败下阵来并不是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在作怪,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货色不足,老百姓都是识货之人,当然挑好的看了。

从影片类别上看,虽然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从整体上看,生活片、喜剧片、动作片还是最受观众喜爱的种类,分别把这三类影片作为最受观众喜爱的比例分别为26%、26%和24%。不同性别的观众喜爱的影片类别有所不同,男性观众最爱看生活片(27%),女性观众则更爱看爱情片(31%)。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也有不同的口味,20岁至30岁的青年人最爱看动作片(29%);20岁以下(43%)和41岁至50岁(36%)的观众最爱看喜剧片;31岁至40岁(44%)、51岁至60岁(46%)和60岁以上(67%)的观众最爱看生活片。

47%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近期将上映的影片;只有28%的受访者知道最近将要上映的影片;另有25%的居民表示知道一部分,但不全知道。看来影片的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了解大片信息的渠道中,报刊和电视排在前两位,分别有63%和60%的居民选择了他们。另有16%的居民表示通过影院广告了解到影片上映信息,其他渠道还包括互联网、广播和朋友及家人介绍。59%的受访者表示将有选择地观看大片,29%表示不准备观看近期上映的大片,只有13%的居民表示将观看近期所有大片。从年龄分布上看,20岁以下的年轻人是大片最重要的观众,只有8.57%的这一年龄段的居民表示不看近期上映的大片;而40岁以上的居民对大片的兴趣明显降低,60岁以上的居民表示不看近期大片的比例高达67%;50岁以上的居民没有一个表示将观看近期上映的全部大片。对目前进口大片的数目,43%的观众认为比较合适;38%的观众认为太少;18%的观众认为过多;1%的观众表示感觉不出来。

■是VCD抢了影院的钱

观看大片的方式

总计

看VCD

64%

51%

59%

去电影院

36%

48%

41%

没看过进口大片

0%

1%

1%

总计

100%

100%

100%

在观看大片的方式访问中,59%的居民表示观看大片一般是通过VCD;去电影院观看大片的居民只有41%。看来大片虽火,烧得却不是地方,VCD的光芒盖过了电影院。原因何在呢?选择观看VCD的观众中,44%认为VCD的观赏时间和地点比较自由;34%的观众把原因归结为便宜;还有人表示VCD可以反复观赏,可以与家人及朋友共同欣赏和随意品头论足,这都是在电影院无法达到的效果。

电影院的确存在不少问题。但观众的矛头并未过多地指向影院的硬件设备,48%的观众对影院的硬件设施表示满意,40%的人认为一般,只有12%的观众对硬件设施表示不满意。受到指责最多的是票价问题,67%的受访者表示影院的票价太高,难以承受;而影片的配音不好以及环境卫生、服务等也是让观众远离电影院的原因。

■电影票价应在20元以内

影院票价定位在多少比较合适?超过2/3以上(69%)的观众认为进口大片的价格应定在10-20元;59%的观众认为国产片的价格不应超过10元。

国产影片该如何提高与进口大片的竞争力呢?42%的观众认为应该把影片选题及情节设计放在第一位;18%的观众认为演员的演技亟待提高;16%的观众认为急需加强影片的后期制作;对导演水平、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观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新飞享18套餐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