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六十岁去世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26    阅读:

死亡称呼
六十岁去世 第一篇

1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

2

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亡称

0——20岁为夭折或殇 21——30岁为 短寿/福 31——40岁为 强寿/福 41——50岁为 艾寿/福

51——60岁为 周寿/福 61——70岁为 稀寿/福

71——80岁为 耋寿/福 81——90岁为 耄寿/福

91——100岁为 期颐/福

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X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3

在云南罗平富乐下菜园村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在这儿:期是期望,指望的意思,颐是赡养的意思,期颐人瑞指由于年事已高,需要、指望儿孙赡养她。

古代对不同年龄的死亡,用词有讲究,读其词即知年龄大概,宜慎用。 殇 7岁及其以前身亡,或作“早殇”。

夭 8岁至15岁,未成年或称“早夭”、“夭折”。

亡 16至30岁,短寿曰“亡”。

卒 31岁至50岁,中年称“卒”。

享 51岁至59岁,“半百”老人方可称“享年”或“终年”。 寿 60岁及以上可称“享寿”、“寿终”、“高寿”。 耄耋 80-90岁高龄。

期颐 百岁老人。

一、 等级

1、崩:天子死曰崩,例如驾崩、山陵崩等。

2、薨:诸侯死曰薨。

3、卒:士大夫死曰卒。

4、不禄:士死曰不禄。

5、死:庶人死曰死。

4【六十岁去世】

二、宗教

6、圆寂:佛教用语,指僧尼死亡。

7、涅盘:佛教用语,指所幻想的超脱生死的境界,也用作死的代称(指佛或僧人)。

8、坐化:佛教指和尚盘膝端坐死亡。 三、避讳及谦称

9、百年以(之)后:死亡的委婉说法。

10、见背:(书面语)指长辈去世,委婉的说法。例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11、婉词,指人死。

12、上天:迷信的人指到深佛仙人所在的地方,也用作婉词,指人死亡。

13、仙逝:婉词,称人死。

14、归天:填沟壑: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例如: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 四、褒贬

15、牺牲: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了自己的生命。

16、就义:为正义事业而被杀害。

17、见阎王:指死,含有贬义。

18、蹬腿:(蹬腿儿)指人死亡(含诙谐意)

19、一命呜呼:指死(含诙谐意)

20、见鬼:指死亡或毁灭。例如:让这些害人虫见鬼去吧。

5

人死亡以后生命会怎样
六十岁去世 第二篇

一、从死亡的一刻说到死亡的状况

二、从死后的审判说到死亡的去向

三、从死后的处理说到死亡的观念

四、从奇怪的死亡说到美好的死亡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我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人死亡之后的生命怎么样?

这个题目不容易加以说明,因为如果我告诉各位人死亡之后很痛苦,大家可能会生起怖畏的念头,担心自己死了,遭遇到悲惨的境遇,如此一来反而不能认清死亡这个必然的实相。如果我说死亡之后安祥宁静,也许有人会误会我的意思说:“既然死亡很好,那么何不早一点死了,以求得解脱呢?”因此我只能抱持中道的立场,告诉大家:“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

过去有一户大富人家,晚年得子,贺客盈门来向老员外祝贺弄璋之喜,有一位禅师也接受了礼请,不但没有庆生的喜悦之色,反而号啕大哭。员外大惑不解,就问他说:“禅师啊呀!莫非有什么伤心的事,为什么如此哀恸呢?”禅师忧戚满面地回答说:“我是悲伤你家多了一个死人!”

在觉悟者的眼中看来,生,是死延续;死,是生的转换。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何足忧喜?

一般人看到百龄以上的古稀老翁,总会祝贺地说:“恭喜您啊!活到一百二十岁!”每年九九重阳节的时候,各县市政府还会特别表扬当地的人瑞,为他们的长命百岁祝嘏。但是我们如果细加思考的话,一个人活到一百二十岁果真就是可喜的事吗?譬如一个人真的活到一百二十岁时,他一百岁的儿子染病死了,甚至于八十岁的孙子也相继去世了,更可悲伤的是连六十岁的曾孙也不幸撒手尘寰,这时一个白发皤皤的老人,不但享受不到含饴弄孙的快乐,反而要求老来孤独无依目送自己的儿孙一个一个离他永逝,人生最难堪者,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了!长命百岁有时也不一定是可喜的事;况且长寿而孤苦、衰老、痼疾缠身,更是人间苦事。

长寿固然不足欣喜,死亡也不值得忧惧。一般人提到死亡,总会产生种种恐怖、可怕的想像,担心自己会上刀山下油锅,受种种的苦刑。其实如果我们了解死亡的真相之后,死亡对我们而言,就像领了一张出国观光的护照,到处可以海阔天空、悠游自在!死亡是人人所不能豁免的,对于这必然经过的大限之期,吾人应该抱持什么样的态度,才能胸有成竹、不惊不恐呢?下面我分成四点来说明:

一、从死亡的一刻说到死亡的状况

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不知道面临死亡的一刹那究竟是什么情况。根据经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宣布他死亡的平静声音、亲人们悲伤的哭泣声音,也可以看到一群人手忙脚乱地翻动他那呼吸停止、心脏不再跳动的躯体,他心中焦急,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办完,来回穿梭于围绕在他身边的亲戚朋友之间,想交代他们要如何如何做,但是大家只顾悲伤哭泣,没有一个人理会他。“读者文摘”上也曾专题报导一位从死亡关头中复活过来的人,他谈及临死的感受及死后的情形说:他驾车不慎出了车祸,人和车子被撞得粉碎,救护车、医生、警察和他的家人都赶到现场来处理,这个人的神识已经离开了身体,飘浮在半空中,在嘈杂的人声里,他看到一大堆人争论不休,却仍然搞不清楚车祸是怎么发生的;他于是走过去对警察说:“我亲眼看见车祸是这样发生的„„”但是警察却充耳不闻、视若无睹,旁人好像也无视他的存在,更没有人听到他的言语。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实质的身体,只是精神的存在,他发觉站在自己的形躯之外,成为身体的另一个旁观者。感觉到自己的精神在空中浮荡,并且以极快的速度穿过一条漫长、幽暗、窒闷的隧道。

一个因为头部受伤从死亡边缘获得重生的人,回忆那一次的死亡经验时说:“我最初感到头部“轰”地一声,浑然无知,接着就有一种温暖、舒适、安祥的感受。”因为离开了身体,神识、灵魂再也没有任何的障碍、负担,便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适感。还有人说:“死亡的刹那,我有一种非常美好、伟大、和平而又宁静的感觉。”另外有一个人则说:“我可以看到自己轻如鸿毛,自由自在地飞向面前光明的世界。”因此死亡也不完全如我们所想像的那般鬼魅阴森、不寒而栗。

佛经上说我们每个人活在世上,好比乌龟背着躯壳,转化了有形的身命。有些人临死的时候,苦苦恋栈世间的七情六欲,放不下子孙家产,不想死、不肯死,好比乌龟脱壳之被撕裂、被锉刮一样痛苦。佛教不是这样,在佛教里,人死亡之后,脱离了千钧万担的躯壳,感到无比的轻松,就像“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一般飘然无,悠游逍遥。

无论智愚贤不肖,死是人人必经的过程,只是迟速有别,种类各异。显贵如秦始皇,虽然可以拥有世间一切,征服天下四海,但是也无法获得长生;高龄如彭祖,纵有八百岁的寿命,从宇宙大化来看,也不过如蜉蝣之朝生暮死。宇宙含灵,乃至一切众生,有生必有死,只是死亡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各不同。经上将之归纳成四大种类:

(一)寿尽而死: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寿终正寝,好比灯油燃烧完了,灯火自然就消灭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寿,其实也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间,到头来还是黄土一抔,所谓“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意思是说人寿有限,在劫难逃。

(二)福尽而死:经上说:“世人无知生死,肉眼无知罪福。”一切众生的寿命像水土的气泡一样,气散则灭,自己所有的福报一旦挥霍尽了,自然就会人死神去。这就和千金散尽的富翁沦为乞丐,终久会饿死、冻死的道理是一样的。

(三)意外而死:就是一般所说的“横死”,是本来不应该死,因为遭受意外,回避不及而身首异处,例如:战死、车祸亡故、被人刺杀,以致于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难以卜知的,俗语说:“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就是形容这种变故。

【六十岁去世】

(四)自如而死:前三种死都是不可预料、不能自主的,而这种自如的死法,却是可以把握、能够自主的,也就是佛门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里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世缘法量的圆满和合为荼毗,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钳制。例如东晋的道安大师,就对身命坏终的情况操持自如,他在建元二十年的二月初八日,在长安五重寺里郑重集合了全寺的徒众,到大雄宝殿上礼佛、诵经之后,就平静的宣示:

“我要去了!你们应该如往常一般的为这个阎浮世间弘扬佛法,为痴迷众生端心正命!”一声晴天霹雳,使弟子们震惊非常,纷纷劝挽道安说:

“师父啊!您身安体健,一点病都没有,正该常住世间,续佛慧命,怎么能放手而去呢?现在要开斋了,请师父吃饭吧!”

道安应允了:“好,我就吃一点。”

于是和平常一样的进食,饭后和平常一样的回方丈室休息,就在休息时灭度了。像道安大师的这种情况,最是无痛无苦、逍遥自如的了。我们如果能精进学佛,摆脱生死炽然的业识,也可以求证正觉涅槃的境界。

上面所说的几种死亡,或多或少都会有症候,经上记载一般人的死亡现象,有三种症候:

(一)地大增上:如果这个人是因为肉体或骨骼的毛病而死,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像大陆地沈于海中一样,缓缓慢慢的一点点沉没、掩埋,有一种很大的压迫感,如同“地大落入水大之中”一样。

(二)水大增上:如果这个人是因为血液循环系统不顺畅而去世的话,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浸在水中一样,先是有茫茫一片的湿冷感觉,然后逐渐变为火焰燃烧一般的高热感,如同“水大落入火大之中”一样。

(三)火大增上:这是因呼吸系统障碍而去世的症候,像野火在暮色中燎烧,全身感觉到烈风吹刮,碎为微尘,片片烟飞灰灭,如同“火大落入风大之中”一样。

了解死亡的种类和症候后,我们再来谈一谈人死亡之后的情形,照佛经里面的种种记载来看,由于躯壳形体从有形有限转化为无形无限,人死后的境况要比生前好多了,我们从下面几点来比较看看:

(一)时空的限制:人在生前受了时间和空间的限隔,不能随心所欲万里遨游,也无法返老还童纵情恣性;可是一旦死亡而脱离形体的桎梏,他的道心真性就可以自由自在来去,穿越三界时空了。

(二)肉体的负担:《法句经》上说:“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嗔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我们的大负担──饿了要找东西喂它吃,冷了要替它加衣服,生病时要忍受牵肠腐胃的痛楚„„,这个身体所带给我们的烦恼远比带给我们的快乐多。而死亡之后,魂魄不再受躯壳的牵制,不必再去侍候这个色身,就没有饥寒、病痛的生理折磨,也没有种种触受压迫的负担了。

(三)人天的神通:活着的时候,人的种种能力都受到躯体限制;死后则不受物理世界的拘束,能够穿墙越壁,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听到耳朵所听不到的讯息。而且灵魂具有浮留在空中的能力,能够自由自在地飞行,其

运动的速度可以随意念所生而无远弗届。除了佛陀的金刚座、母亲的子宫胎不能穿越之外,其余物理世界的任何阻碍都可以穿梭自如,真是“念动即至”了。

所以,死亡不是一种结束,不是一切的终止,而是另一种境界的开始。灵魂从旧有的身体出窍之后,等于离开了生长数十年的人世间,开始为他另一次生命的开展寻找出口。从死亡到投胎转世的这一段时间,佛教称为“中阴身”,中阴身会随着前世的业力寻找他投胎转世的因缘,等到因缘具足转生之后,便会忘记前世的经历,这个叫做“隔阴之迷”,因为有这种隔世遗忘的现象,所以今生不记得过去生的种种困苦,而投胎再生后也会忘记今生的烦恼。顺治皇帝有一首诗说:“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就很能说明死亡状况的流转。

其实,知不知道过去生,晓不晓得未来世,都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在佛法里面,人是死不了的,死去的只是这个四大假合的身体、躯壳,而生命却是绵延不断的。如法正觉的道心、自性,虽历千秋万世亦常存不灭;佛法就是要我们知道这身体如水泡,觉悟世间如幻化,能够如此,对于死亡的存在便能顺其自然,处之泰然了。

人死亡之后的生命怎么样(二)

星云法师

二、从死后的审判说到死亡的去向

我们佛教对于人死后的去向不是这样安排的。道教审判的大权操在阎罗王手里,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最后审判权操之于救主上帝,而我们佛教相信:死后审判我们的不是佛祖,不是菩萨,也不是阎罗王,而是由我们自己的业力来审判我们自己!未来投胎转生的好坏,要依过去作为的好坏决定;未来轮回六道的去向,要看自己过去造业的因果而定。在佛教里,我们每一个人未来的幸福与痛苦不是被神祇操纵左右的,而是在自己手里。

人死了以后,往何处去呢?唯物论者认为人只要一死,就什么也没有了,谈不上什么去向,因此生命是短暂的,是容易消灭的,这种论调使许多人对生命的本质起了怀疑和恐惧,不懂得珍惜人生。既然人死了什么都没有,因此有人就纵欲享乐,有人杀盗淫妄,无所不作,这种遮无因果的人生观,实在是一种肤浅可怕的邪见。基督教对于死后审判的看法虽然与佛教不同,但是他们既有升天国、下地狱主张,就表示死后生命还是存在的。佛教则更进一步预知死后的去向,预知死后转世投胎的去处,预知在五趣六道里轮回的情形,而用一首偈来表达投胎的状况:“顶圣眼升天,人心饿鬼腹;旁生膝盖离,地狱足底出。”

这首诗偈的意思是说:人死了以后,身体的哪一个部位最后冷却,就代表往生到哪里。如果这个人死后是从脚底冷至头顶,而头顶还暖热的话,就表示他成圣果了;如果身上所有的部位都冷了,而眼睛还是暖热的,就表示灵魂从眼睛出去,这个人必定是升天去了;全身僵冷而心窝还是温热的,是再世为人而转生人世了;如果身上各部

位都冷了,只有腰部是热的,就表示这个人堕入“饿鬼道”了;至死一段时间膝盖犹暖热的,是沦入“畜生道”了;如果一个人最后泛冷的部位竟然是脚底,那就是受罪而堕落到地狱里去了。

所以,人死了以后,会随着各人业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归宿,有的可以升天成圣,有的转世做人,不一定都会下地狱或变成饿鬼。而死后究竟轮回到五趣六道的哪一处呢?这就要完全看自己平生所做的善恶业报如何了。所谓“欲知来世果,今生造者是”,人死后所能依凭的业力也有三种:

(一)随重受生:好比银行查帐,债务欠得最多的人要先查先还,人死了以后,依照各人生前积聚最多的重因,而随从去轮回受生。譬如善根深厚的人,出生善途享乐;恶业盈贯的人,轮回恶道受苦,这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二)随习受生:佛教相信人死后会随着平日的某种习惯去受生。例如一个人平时“阿弥陀佛”念得习惯成自然了,一旦遭到意外事故而死亡,在濒临弥留的一刹那间也是一句“阿弥陀佛,这时候的一句“阿弥陀佛”,比念佛几十年还要有效,随着这人天交战时的一句“阿弥陀佛”,便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三)随意受生:人死后受生的去向,跟日常自己的所思所念关系很大。如果平日专心致志想成佛成道,死后便能随这个意念往生净土;如果平日一心一意想跻登天堂,死后便能随这个意念往生天界。所以日常修持的时候,如何念念相续不断是非常重要的关键。

无论是用哪一种业力受生,大部份的人死后都要通过一条漫长而黑暗的隧道,然后自有人前来接引。有的人是靠一条船引渡,带他渡过生死海到达彼岸;有的是牛头、马面鬼卒来拘拿,前往地狱受苦;而念佛的人,会有阿弥陀佛、仙佛、菩萨等圣众来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所以真正的佛教徒,如果平日能慑心正念,行善去恶,就不怕审判,也不怕死亡!

人死亡之后的生命怎么样(三)

星云法师

三、从死后的处理说到死亡的观念

生死事大,世界各地因为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对于死后的葬仪也各自相异。在尸身的处理上,有土葬、火葬、海葬、天葬、立葬„„等不同的方式;在尸身的保护上也有冷冻、风干、尸解、木乃伊„„等种种不同的

父亲去世十周年祭_
六十岁去世 第三篇

父亲去世十周年祭 农历甲午年四月初三,是父亲逝世十周年忌日,特草书数语,以表达对父亲的深切哀思和怀念。

(一)

慈父西游已十年,每忆慈父泪阑珊。

惟愿来世重相聚,再续今生父子缘。

(二)

十年思亲泪纷纷,自愧无计报亲恩。

果真人生有来世,沥尽心血奉萱椿。

(三)

阴阳两分已十冬,欲寻慈父杳无踪。

音容犹存亲何在?相见唯有在梦中。

(四)

十年生死两茫茫,养育之恩终难忘。

先严已去无报处,尽竭余力奉萱堂。

(五)

慈父西归整十年,痛心儿女空怀念。

音容宛在眼前浮,身影犹存心内现。

一腔悲情何处诉,两行酸泪几时干。

深恩未报愧为子,香烛纸钱祭先严。

(六)

贫穷之家倍艰辛,父历坎坷磨难深。

自幼丧母失疼爱,到老无人知生辰①。

酷暑田间险丧命②,严寒雪中几断魂③。

心血耗尽为儿女,留传厚德昭子孙。

注释:

①、父亲两岁时祖母去世,失去母爱,至今无人知道父亲的生日。听母亲说,只有曾祖母记得是在农历十月。父亲六十岁时,母亲提议把父亲的生日定于农历的十月十六日。至此父亲才过了六十年来的第一个生日。

②、父亲六、七岁时就和姑姑(长父亲一岁)一起随祖父下田劳作,一年夏天父亲和姑母到地里摘绿豆,因为瘦小,加上连饿带累,热死在地里,幸遇路人救起,才免一死。

③、成家之后,为维持生计,每年冬天父亲就和本村的几个人用手推车推碳到东南淮阳一带去卖,卖了钱换成扫帚推回来赶在春节再卖。一年冬天,父亲和四位乡邻推扫帚途中遭遇大雪,盘缠用尽,扫帚又卖不掉,只好忍饥赶路,不料,其中一人因冻饿而死。沿途老乡都不敢借宿,他们只好露宿野外,用扫帚换些饭食,冒雪推死者而返。回来后,父亲大病一场,几乎丧命。

如何为去世的亲人祈福
六十岁去世 第四篇

如何为去世的亲人祈福——《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启示

我们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罪业深重的时代,正是应了《地藏经》中末法众生“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的情形。尤其在中国大陆,唯物主义断灭论成为主流价值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心迷茫躁动、我慢深重,人们困在自划的藩篱中,既不屑于圈子之外的世界,同时也恐惧走出藩篱的保护,从而丧失了辨别真假的勇气和走近真理的契机。即便如此,人性中美好的种子依然深深地埋藏在每个人的心中,等待着时机生根发芽。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也是修学佛法的一部基础性经典,同时也契合现代人的根机。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品格,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归宿。只要是长辈健在的人无不关心其长辈的健康状况,并尽可能地保障长辈的医疗支出,因为人们更相信现代的医疗技术,与此相对的,宗教的措施就被忽略了。可是,我们中国人不仅仅只是重视活着的亲人,我们也同样重视逝去的亲人,对于逝去的亲人,现实的手段却是无从下手的,只能依靠宗教。那该如何为已逝的亲人祈福呢?《地藏经》中就记载了许多为逝去亲人祈福超拔的方法。

这些法门分为三个时段,第一个时段是临终之时,即将死未死之际应该如何祈福超拔;第二个时段是去世后四十九天之内应该如何祈福超拔;第三个时段是去世四十九天以外,也就是亲人去世很久,又该如何祈福超拔。

1

首先说临终时的法门。临终之时很是关键,将死未死,这时身体上四大分解,精神上六识分散,好一些的神智还清醒,差一些的神识就昏昧了,此时临终之人面临死亡的大恐怖,亟需他人的引导和支持以避免堕落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需要强调的是此时的祈福和引导效果最好。在《地藏经》中是这样记述的:

“世尊!习恶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是诸众生,有如此习,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设福,以资前路。或悬幡盖,及然油灯,或转读尊经,或供养佛像及诸圣像。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消灭。”

这段经文的大意是这样的:世尊!造作恶业的众生,造恶业的速度非常之快。这些罪业深重的众生在临终的时候(为了避免堕落恶道),父母亲人应该为其增添福德,使其死后能走得更好些。具体做法是在临终之人旁悬挂幡盖并且点燃油灯,或者是在临终之人旁边读诵《地藏经》;或者是替临终之人供养佛菩萨像(供养香、花、衣服、饮食、幢幡、钱、宝物等)。假使以上这些做不到,起码要在临终之人旁边念诵佛菩萨以及辟支佛的名字,哪怕一声也好,使临终之人亲耳听到,或是使他的神识听到。按理来说这些造作恶业的众生应该随着业力堕落到恶道中去,不过因为亲人在其临终时为其修造以上的殊胜功德,使其所造的罪业,尽数消灭(即不堕恶道了)。

以上叙述了四种方法来帮助临终之人免堕恶道:一是悬挂幡盖、点油灯,二是读诵《地藏经》,三是供养佛菩萨像(供养香、花、衣服、饮食、

2

幢幡、钱、宝物等),四是在其耳边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号。以上四点基本上可以说是比较全面了。除此之外,还应该加上第五种修大供养和第六种供养斋饭。修大供养,即取临终之人心爱之物,如衣服宝贝、房产地产等大型财产拿去做佛事、修塔庙、供养寺庙,并告知临终之人;供养斋饭,即做斋饭供养佛僧,未供养前不得自食,并且不能把斋饭掉落地上,否则没有作用。

以上几点,一是能引导临终之人求生净土;二是保护临终之人不被恶鬼恶神引到恶道;三是能为亡者增福,保证死者不堕恶道。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地为死者增添福报,见下文:

“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

这段经文与上面的经文是连着的,意思是:如果能更进一步地在死者死后七七四十九天内,为死者多做善事,就会使死者永不堕恶道,生生世世受生人道或者天道,享受殊胜微妙的快乐。同时,这些为死者祈福的家人也会得到无穷的利益,这四十九天内不只是增福那么简单。请看以下经文:

“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未测之间,千万愁苦,何况堕于诸恶趣等。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若是罪人,动经千百岁中,无解脱日。若是五无间罪,堕大地狱,千劫万劫,永受众苦。”

【六十岁去世】

3

这段经文的大意是:生死无常,死亡悄然而至,死后的神魂(中阴身)不知道生前的罪福轻重,不会马上受生。在死后的七七四十九天之内中阴身似痴若聋,痛苦异常。或是在阎王处辩论所造业因,当受何种果报,审定罪福,根据业力转生受报。在这四十九天之内,尚未判决时,因不知何去何从,亡者的神魂就已经是千愁万苦、备受煎熬了,更何况是堕落恶道。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之内亡者的神魂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在世亲人的救拔,因为四十九天之后,就只能随着业力受生了。如果此人生前罪业较重,就会长久地堕落恶道;如果此人生前造了五无间罪(杀父、杀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就会堕到大地狱,长劫备受众苦。

由此可以看出,死后四十九天内是第二次祈福超拔的机会,假如家人因为特殊原因没有赶上临终祈福,那这四十九天就很关键了。地藏菩萨作婆罗门女时,其母讥毁三宝当堕地狱,多亏了地藏菩萨在其母死后广做善事,使其母得到超度,可见这四十九天之重要。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紧张,很多人因为工作学习等原因无法坚持四十九天的持续祈福。所以临终时就显得格外重要,其他方法来不及的话,帮助亡者助念佛菩萨名号总是能做到的,切勿错失最佳时机。

以上这些都做到了之后也不能放松警惕,还有一些注意事项,就是不能杀生、不能拜祭鬼神。这是《地藏经》中明确记录的,因为这些都是恶缘,能减少和延迟亡者的福报。需要注意的是,吃肉是间接的杀生,所以在祭奠亡者时不要用肉食。另外在出殡之后的亲友宴席上尽量不要有

4

肉食,因为这顿饭是为了亡者而吃,若是吃肉,这个罪业也会算到亡者头上。

以上是说明在临终时到死后四十九天这段时间要如何为亲人祈福超拔,应该说这些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是亡者在临终时自己念佛,再加上家人的助念和祈福为保障,方为上策。

下面介绍第三个时段的做法,即超过四十九天的情况。这种情况在现在比较普遍,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而且我国大多数人不信仰宗教,人们的丧葬仪式变得很简单,在我家这边基本上在人去世之后三天就出殡了。除了少数信仰宗教的家庭,一般家庭基本上不会为亡者举行宗教仪式祈福超拔,这样就错过了前两个时段的机会。这种情况我称之为“亡羊补牢”,因为这时去世的亲人已经在恶道受苦很长时间了。有些人在亲人去世后,尤其是父母去世后会格外思念亡者,轻者会埋下心里阴影,严重的会影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地藏经》中就有对治这种情况的内容: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时,或三岁、五岁、十岁已下,亡失父母乃及亡失兄弟姊妹。是人年既长大,思忆父母,及诸眷属,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是人若能塑画地藏菩萨形像,乃至闻名,一瞻一礼,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闻名见形,瞻礼供养。是人眷属,假因业故,堕恶趣者,计当劫数,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画地藏形像、瞻礼功德,寻即解脱,生人天中,受胜妙乐。是人眷属,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胜妙乐者,即承斯功德,转增圣因,受无量乐。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礼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满于万遍。【六十岁去世】

5

英年早逝的睿智之君汉昭帝刘弗陵
六十岁去世 第五篇

第三章 英年早逝的睿智之君——汉昭帝刘弗陵

汉昭帝 刘弗陵(公元前94——前74年)【六十岁去世】

八岁即位,在位十三年。

1.以幼子立为太子,因立太子而丧母。刘弗陵为赵婕妤所生,武帝立佛陵为太子前对赵婕妤说:汝不得活。

2. 聪明善断,君臣不疑,国家稳定。

3.以休息养生为主,武帝后期“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现象得以扭转。

一、 杀母立子——赵钩弋的悲剧

赵钩弋是集美丽、神秘、传奇和悲惨于一身的美女。作为西汉武帝的后妃,总是母以子贵,儿子被册立为太子,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安全也就有了保证,但赵钩弋是一个例外,她之所以被杀害,是因为准备册立她的儿子当太子。

据说赵钩弋的家乡在河间(河北省河间县),汉武帝在巡狩期间路过河间,有善于星相学的专家说,这里的天空祥云笼罩,一定有奇女子。

于是汉武帝紧急派遣使者按照祥云的位置寻找这位奇女子,真的就找到了。把这个奇女子带到汉武帝面前一看,原来这个容貌极其美丽的女子是个残疾人,两只手都紧握拳头,打不开。汉武帝亲自出手掰这美女的拳头,奇迹出现了,那美女无人能打开的拳头伸开了。既然是仙苑奇葩,残疾又不治而愈,汉武帝自然是神魂颠倒,不假思索就把她带回长安,再一考察她的出身和家庭成分,她父亲犯过罪,受到“宫刑”的处分,当过“中黄门”,死在长安,葬在雍门。

【六十岁去世】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赵钩弋的名字,只说她姓赵,这位赵女因为有双手握拳的“特异功能”,也被人戏称为“拳夫人”,称呼她为赵钩弋是因为汉武帝册封她为“钩弋夫人”。

不管历史上汉武帝是如何把赵钩弋纳到皇宫中来的,汉武帝对她如获至宝是真的,她进宫后大大受宠。刘彻很快就越级提拔她为婕妤,又成了位列皇后卫子夫之下的第二把手。又为她特地在长安城建筑专门的宫室,名“钩弋宫”,并改称“拳夫人”为“钩弋夫人”。老夫少妻,自然赵钩弋成了汉武帝的宝贝。

这故事是史书中当真事儿正儿八经写的。但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这很可能是个骗局。也许是风水大师胡说八道,根本没什么奇异女人;也许是寻人者偷懒耍滑,没有认真去找。随便找到赵家,让赵女把手握成拳头,算作异女带回去交差。我实在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样的“异相”比握个拳头更容易装。

此时的刘彻应该已经年近六旬,老眼昏花,头脑迟钝,很容易让底下人欺骗。

公元前94年,钩弋夫人为刘彻生下一子,取名刘弗陵,时年刘彻年已六十有三。令人生疑的是,据说刘弗陵是在娘肚子里呆了十四个月才出世的,因此他的身世就更可疑。 刘彻坚定不移认为刘弗陵是自己的亲儿子。在闻知钩弋夫人是怀孕十四个才生产后,他没心思考量一下科学依据,反而大喜道:“我听说先贤帝尧就是十四个月出生的,我的小弗陵跟他有一拼啦!”于是,他下令将刘弗陵出生的地方改名为“尧母门”。这钩弋夫人的贡献,已经敢比生了明君的尧母了。

以刘彻的这把年纪,按正常的规律,都是可以抱重孙子的了。如今却老来得子,当然是宠爱有加。”

转眼间,刘弗陵已经四岁了,那一年发生了江充事件,也就是“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遭人陷害,都被逼自杀。太子的宝座悬空,成为汉武帝儿子们争夺的目标。汉武帝的儿子不算少,但一个姓王的夫人生的齐王和他宠妾李夫人生的昌邑王都死得早;而另外一个儿子燕王刘旦听说太子位子空缺,忙不迭上书愿意回首都来保护父亲,其实是来抢位子,惹得刘彻大怒,把送信的人都宰了。刘彻还有一个儿子广陵王刘胥,可刘彻也不满意。经过他自己的一番折腾,能够继承这大汉江山的,现在只剩下赵钩弋生的刘弗陵了。几乎就是当年吕后死后,“拥刘派”大臣选择君主的翻版,几乎就没什么挑选的余地。

刘弗陵长到五、六岁时,便显得很高大健硕,而且非常的懂事,刘彻经常向人夸赞 “类我”,意思是说长得跟老爹一模一样。

其实我们想一下,六十岁生的孩子,显然不是优生,基因摆在那里,身体和智力不会好到哪去。联系到刘弗陵在二十岁就早早病死,想来他儿时的健康也不会太好。

当时刘彻担心刘弗陵年龄太小,恐怕控制不住局面。于是,他找来画工,在他居住的甘泉宫墙上,画满了周朝时周公姬旦倾力辅佐幼主周成王的故事。大臣们见了,马上明白这是主子想立小儿子刘弗陵为太子了。

儿子受宠,做母亲的肯定是欣喜若狂。但钩弋夫人没想到,刘彻最担心的,其实就是她!赵钩弋太年轻,而且花容月貌,他一旦死后,这位“钩弋夫人”就合法地当上皇太后,掌握最高权力,若给他几顶绿帽子戴,那时谁也管不了。这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眼下太子还小,不能治理国家,国家大权势必落到皇太后之手,吕雉第二就将再现。

刘彻晚年尽管干了很多糊涂事,但有一点非常清醒,就是不让钩弋夫人培养自己的势力。像钩弋夫人这样的宠妃,按照以往的惯例,其家族人都会鸡犬升天的,从卫子夫到李夫人,莫不如此。但是,刘彻却没给钩弋夫人的娘家人任何官职,以防止在他百年之后,外戚势力坐大,挟持幼主,导致大权旁落。甚至,为了大汉江山的长远利益,他只能处心积虑地把钩弋夫人都得干掉。

公元前八八年,心怀杀机的七十高龄的汉武帝,带着天真烂漫的的娇妻赵钩弋前往甘泉宫避暑。有一天,他突然抓住了赵钩弋一个很小的过失,给了她严厉的处罚。那是什么过失?史书上没有记载,《汉书》上只记录了八个字:“从幸甘泉,有过见谴”。赵钩弋“见谴”后被监禁起来,《汉书》上说她被监禁后“忧死”。一个正当花季的少妇,即使所受的打击再大,也不会很快“忧死”,赵钩弋的死是个谜团。她是怎么死的姑且不研究,可悲的是,她到临死都不明白她的小小“过失”,怎么会受到如此严厉的处罚。现代人看起来是很清楚了,她的死因归结为:她太娇美,太年轻,她生的儿子将被立为皇太子,而他的老公快死了对她却不放心。

在刘彻所有宠妾中,赵钩弋的命运可能是最惨的,完全是为了儿子而牺牲了自己。如果以她十六、七岁进宫,十八、九岁生子来算,她这时也就二十六、七岁。

刘彻逼死钩弋夫人也是无奈之举,心存愧疚。为排解思念,他在甘泉宫里建造了一个通灵台,经常有一支青鸟在台上飞来飞去,直到汉宣帝年间才不见。

逼死钩弋夫人的转年,即公元前87年,刘彻病重,他正是册立年仅八岁的小儿子刘弗陵为太子,同时托孤给他所信任的名臣霍光。在刘弗陵当上太子的次日,一代伟人汉武大帝去世,终年七十岁。刘弗陵继位,史称汉昭帝。

二 少主聪敏善断,君臣不疑

刘弗陵,武帝在弥留之际被立为太子。在此之前,武帝为了防止自己死后主少母壮,吕后之事重演,将刘弗陵的生母赵钩弋赐死。武帝病死后,霍光等人于同月奉刘弗陵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始元”。

汉昭帝追封苦命的母亲为武帝皇后、昭帝皇太后,发兵二万为她兴建“云阳陵”,迁三千户守陵。迁葬之日异香十里,打开棺材看时,里面没有尸身,只有一只丝鞋。

当年前太子刘据在巫蛊之祸丧生后,武帝想立幼子弗陵,决定物色一个可靠的大臣来辅佐,最后相中了霍光,武帝命人送给他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暗示希望他如周公那样来辅佐幼主。但霍光为人深沉,收到图后没有任何表示。一年后,武帝临死前,霍光流泪问武帝谁来继位。武帝说小儿弗陵,希望你能和周公那样辅佐幼主,履行自己的职责。面对如此重责,霍光推荐了金日碑,说自己德才浅薄,。金日碑在边上马上说自己是匈奴降将,不是大汉子民,这不合适。霍光无奈,只得接受。

武帝于是任命他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碑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栗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共同辅佐少主弗陵。第二天,武帝去世,昭帝继位。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从此成为汉朝第一个手握大权的大臣。

四大臣中除金日碑早死之外,其他两位以后都为自己的私利而霍光不允许的情况下变成了死对头,可惜的是霍光并不知晓。

刘弗陵继位时年仅八岁,遵照武帝遗诏,由霍光辅政,故“政事一决于光”。因霍光大权独揽,与很多大臣结怨。

左将军上官桀、桑弘羊和霍光不和,多次设法陷害霍光。

武帝驾崩时,燕王刘旦怪父亲没把帝位传给他,一直策划夺位。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霍光在长安附近检阅羽林军,并将一名校尉调入自己府中,上官桀乘机造了一封燕王刘日(刘弗陵兄)的信,派人冒充燕王的信使,送将弗陵,说霍光有谋反之心。第二天,霍光进宫朝见刘弗陵,得知这一消息,吓得伏地不起。刘弗陵却说:“你检阅羽林军,调用校尉都是最近的事,长安离北方距离那么远,燕王怎么能这样快就知道,即使能知道,写好信送到长安,也不能这样快,再说,你真的有心谋反,也不用靠调用一个校尉。所以,足证明这信是假的,有人想陷害你大将军。你不必害怕,请起吧。”霍光和众大臣听了,无不佩服刘弗陵年少英明。

时年昭帝才14岁。眼看诡计不成,上官不肯罢休,在殿上继续职责霍的罪状。最后昭帝不耐烦,直言说道霍是父皇挑选的顾命大臣,先父的眼光不会错,更何况这些年办了这么多有利国家的事呢,谁再诬陷,就是挑唆我们君臣关系。从此怀疑上官等人。

不久,上官桀又伙同御史大夫桑弘羊、鄂邑公主等人,勾结燕王刘日密谋杀霍光,废刘弗陵,由刘日即位,霍光侦知这一阴谋后奏告刘弗陵,刘弗陵立即命田千秋发兵以谋反罪诛杀桑弘羊、上官桀等,迫使刘旦自杀,避免了一场政变。而这时的刘弗陵年仅十四岁,能够成功处理此事,颇让人称道。后人评价说:“汉昭帝年十四,能察霍光之忠,知燕王上书之诈,诛桑弘羊、上官桀。高祖、文、景俱不如也。”

三 内外政策

始元元年秋七月,赦天下,赐民百户牛、酒。大雨,渭桥绝。

八月,齐孝王孙刘泽谋反,欲杀青州刺史隽不疑,发觉,皆伏诛。迁不疑为京兆尹,赐钱百万。

二年三月,遣使者振贷贫民毋种、食者。

秋八月,诏曰:“往年灾害多,今年蚕、麦伤,所振贷种、食勿收责,毋令民出令年田租。”

四年秋七月,诏曰:“比岁不登,民匮于食,流庸未尽还,往时令民共出马,其止勿出。诸给中都官者,且减之。”

六年秋七月,罢榷酤官,令民得以律占租,卖酒升四钱。以边塞阔远,取天水、陇西、张掖郡各二县置金城郡。

元凤二年六月,赦天下。诏曰:“朕闵百姓未赡,前年减漕三百万石。颇省乘舆马及苑马,以补边郡三辅传马。其令郡国毋敛今年马口钱,三辅、太常郡得以叔、粟当赋。”

三年冬,辽东乌桓反,以中朗将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将北边七郡,郡二千骑击之。 元平元年春二月,诏曰:“天下以农、桑为本。日者省用,罢不急官,减外徭,耕、桑者益众,而百姓未能家给,朕甚愍焉。其减口赋钱。”有司奏请减什三,上许之。

总结:汉昭帝的在位时间不长,英年早逝,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从以上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他重视农业发展,平叛乱,稳定朝廷局势,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明辨是非,举贤良、文学,问民所疾苦,议盐、铁而罢榷酤,为汉朝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武帝时期长期战争,封禅求长生等造成国力严重损耗,农民复旦沉重,国内矛盾激化,昭帝继位后多次下令减轻赋税,与民休息,并把可有可无的官员统统罢免。

前81年,昭帝命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询问民间疾苦。在霍光的主持下,贤良和丞相,御史展开激烈的辩论。这就是有名的盐铁会议。双方主要内容有:

1 民间疾苦的原因

贤良文学认为民间疾苦是由国家专营引起,必须废除盐铁,酒,均输等。另一方则认为这些可以增加财政的收入,不可废除。

2 对匈奴的政策

贤主张遣散士兵,用财务,美女,和亲政策,用德政感化匈奴。另一方认为只有战争才能保证国家安全。

3 施政方针和治国思想

贤认为仁政可以无敌天下。另一方则认为法家的律法才能治国。

最后只保留盐铁专卖,当时桑弘羊和霍光在经济政策上就有巨大分歧。(霍光是站在贤方的)这些政策废除后,与民休息的政策更进一步实施,控制了武帝后期遗留下的矛盾,史称“百姓充实,四夷宾服”。20年后,汉宣帝的恒宽把这次会议整理成一本书,一本以后历代经济都必须研读的《盐铁论》。

对外方面,改变武帝时对匈奴长期作战的政策,一方面加强北方戍防,多次击败进犯的匈奴、乌桓等,另一方面重新与匈奴和亲,以改善双方的关系。从而使得武帝时期的大规模战争停止下来,有助于国内的经济恢复与发展。

昭帝时,因内外措施得当。使得武帝后期遗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汉王朝衰退趋势得以扭转。史称“百姓充实,四夷宾服。”昭帝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都高兴的说就如当年文景之治的时代又来临了。

可惜年轻的昭帝还没来得及尽展其雄才大略,便于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病逝于长安,年仅21岁,葬于平陵,尊谥孝昭皇帝。

后话:

公元前94年即位,在位13年,终年21岁,童年危机四伏,转运登基坐殿,一举清除权臣,坚定用人不疑,逐步扫除弊政,汉朝已经历经五代了由盛及衰风雨飘摇了,但他意外登基使大汉王朝的兴盛得以再延续下去,而霍光在其中也起了决定性作用;刘弗陵使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帝国历经五代更替仍处于盛世,只可惜他英年早逝,要不汉王朝的历史会有很大的变化,盛世延续200年应该不成问题。

汉昭帝在位十三年,无子而薨。辅政大臣霍光和张敞首先想到的,是汉武帝生前最宠爱的那位倾城倾国李夫人之孙刘贺。然而这位刘贺人品低劣,做皇帝才二十七天便令两位辅臣难以容忍,从皇座上赶了下来重觅新人选。

这一次,他们选中的是卫子夫的曾孙刘询。他就是汉宣帝。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