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黄大年先进事迹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

编辑:huangtingting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7-21    阅读:

  黄大年,男,汉族,1958年8月28日生,广西南宁市人,吉林大学教授。1982年毕业于原长春地质学院(现在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地球物理系,1996年毕业于英国Lieeds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获博士学位。后担任剑桥大学研究员。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第二批)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口引进。现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下面是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小编是为大家分享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欢迎参考!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在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路上,广大知识分子更是围绕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中央电视台推出系列报道《家国栋梁》,为您讲述知识分子无愧于时代的奋斗故事。今天我们首先来认识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黄大年。

  黄大年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25年前,他带着科技强国的心愿,出国留学、工作,成为国际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

  然而,当黄教授得知国家的召唤,他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国带领科研团队寻求技术突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4月19日,吉林大学召开《黄大年事迹报告会》,教师王郁涵回忆黄教授说过的话:“我一点都不想等到叶落了才归根,我想把我的所学交付给祖国。他说我和祖国从来没有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就义无反顾。”

  这场报告会,正在吉林大学的校园里巡讲,师生共同缅怀一位逝去的教授——黄大年。

  1977年,黄大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当年的毕业纪念册上,黄大年的留言写到:“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心怀报国之志,1992年,黄大年被公派到英国攻读博士,并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工作,成为这个领域研究高科技敏感技术的少数华人之一。

  2009年4月,当得知国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时,黄大年第一时间给母校打电话,明确表示要回国。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教授回忆说:“黄老师就没有提一个钱字,但是就强调他在国外的做的这种高精尖的这种科研工作,以及这种工作回到国内来怎么开展。”

  “我觉得对我来说很简单,因为简单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我们国家从一个大国向一个强国迈进过程中,它需要很多很多像我这样的回来参与建设。”黄大年教教生前采访。

  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他带着先进技术,重点攻关国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能“看清”深层地下的矿产、海底的隐伏目标,对国土安全具有重大价值。而这样的高端装备,国外长期对华垄断或封锁。

  从零开始的黄大年,带着研究团队日夜奋战。他出差始终赶最晚的那一程,这样就不耽误白天工作;同事经常两三点钟接到他的信息,得知新的任务。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马芳武回忆:“黄老师他说非常急迫,我们现在要创建双一流大学,一定要跟上时代快速地发展步伐。”

  和家人聚少离多,让黄大年心怀愧疚,他在朋友圈感叹:“可怜老妻孤守在家,在挂念中麻木,在空守中老去”。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献昌说道:“黄教授有一句话很典范的,他说我们等于说为国家损失了20年的工作时间,我们要把它补回来,那真的就是一种家国情怀,回来以后是只争朝夕。”

  黄大年带领400多名科技人员,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万米科学钻——“地壳一号”,自主研制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分析一体化的软件系统,提高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的制造能力。

  2016年12月8日,黄大年因胆管癌住进医院。即便在病床上,打着吊瓶的黄大年还在改方案,给学生答疑解难。

  黄教授的学生周文月告诉我们:老师刚打完点滴,这手还没有缓过劲来呢,然后就开始给他讲,所以我就拍下来这个照片。他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众多师生带着伤痛和怀念,默默垂泪,悼念送别。

  斯人已去,未尽的事业却仍在继续。黄大年生前规划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航空重力梯度仪研制,已通过阶段论证即将启动。昔日与黄老师并肩奋战的同事,正在让“地球深部探测仪器”从理论走向应用。

  在吉林大学档案馆,黄大年写的入党申请书,读起来仍让人感慨:“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在吉林大学地质宫5楼,有一间办公室,办公桌上放着一沓沓文件,墙上的记事板上钉了几十个经常联系的人员的名片,日程表上记满了报告、讨论、验收和出差的目的地……似乎这间办公室的主人有永远忙不完的工作。这,就是黄大年的办公室。

  “已经习惯了每次走过文化广场,都会抬头望向地质宫五楼那个窗口,通常灯一直会亮到后半夜。可是从现在起,我再也看不到那灯光了,因为那个点亮它的人累了,想休息了,而且一狠心给自己放了一个没有期限的长假……”这是黄大年逝世后,他的助手、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于平教授饱含深情的一段话。

  是啊!黄大年办公室的灯光再也看不到了,但他在每个人心中都点亮了一盏永不熄灭的灯。

  “他是我们‘千人’的楷模,是中国新一代海归知识分子的楷模”

  记者手记:在几天的调研采访中,让记者印象最深的是,与黄大年同气相求的专家学者虽然工作十分繁忙,但都能抽出大块时间向记者讲述他们眼中的黄大年,字字惋惜,句句钦佩!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清华大学副校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说:“从2010年相识起,我和大年学长就经常沟通交流。每一次接触,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对祖国和科学事业的深深热爱。他是一名海归科学家,在祖国需要时回国,毅然决然、义无反顾;他是一名赤胆忠心的海归科学家,为推动祖国尖端领域的发展全心全意、殚精竭虑;他是最单纯的赤胆忠心的海归科学家,单纯到为了祖国、为了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从不计个人得失、倾注全部精力。大年学长将是我永远崇敬、怀念的榜样和典范,他是一代人的楷模,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是460万留学生的楷模!他的精神感染、激励和鼓舞的绝不仅是一个团队、几届学生、一所学校,而将是一个领域、一批学子、一代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院长、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胡祥云说:“在我眼中,黄老师不仅有细致见微的洞察力,还在拓展科学研究方向上有高瞻远瞩的独到见解,对专业前沿发展方向的把握非同一般,在教育事业和教师发展上也深谋远虑。我曾多次邀请他来给我的学生作报告,最终未能成行,成了永远的遗憾。我在黄老师追悼会的凌晨赶到长春,为他送行。对他的离开,我至今无法相信,也找不出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对他的不舍和怀念。惟愿我们国家有越来越多像黄老师一样的科学家!”

  “黄大年教授的离去,让我们痛失了一位学长、好友和工作伙伴!”吉林大学“千人计划”专家殷长春教授、马芳武教授、许天福教授、帕维尔·达拉拉伊教授、王献昌教授回忆了与黄大年的深厚友情,尤其是在他们回国之初事业起步阶段黄大年曾给予的无私帮助。他们说,黄大年报国心切、矢志不渝。他以“中华民族的强盛”为梦想,是我们“千人”的楷模、是中国新一代海归知识分子的楷模,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就是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实现他的强国梦。

  “他虽然走了,却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不仅仅是科研成果,还有他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

  记者手记:一个人对祖国对母校的深情与眷恋竟如此之深!从黄大年的言行,从黄大年的微信,从大家的追忆,从追悼会上大家流下的泪水,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黄大年的赤子情怀!

  “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在黄大年追悼会上致辞时几度哽咽,“黄大年的崇高品德和奉献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他身上所体现出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吉林大学全体师生及广大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激励着大家积极投身于国家改革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邴正说:“每次见他,都被他忘我的工作热情所感染。他不是锋芒毕露的人,很谦逊、很有亲和力。他是一个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科学家——既有传统的献身精神,更有走在现代科学前沿的创新精神”。

  吉林大学党委原副书记韩晓峰与黄大年相识30多年,相交甚深:“大年的一生,无论是求学从教、留学深造,还是科技报国,都与物探相连,都与母校相连,都与祖国相连,他将一生所学无私地奉献给了母校和祖国,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于平还记得黄大年多次深情地表露对母校的期冀:“地质宫刻有我的梦想,而剑河却永远留下我的眷恋。”他梦想着母校吉林大学也能孕育出生物进化、DNA、雷达、磁悬浮、原子钟等伟大发明和发现;涌现出牛顿、莱布尼兹、霍金等一代又一代优秀学子。为了强校梦、强国梦,他从来没有放弃对国家的忠诚、对事业的追求!

  “黄老师那么忙,都顾不上自己,却从来不会忘记我们。他叫我们‘孩子们’,也的确把我们当做了孩子”

  记者手记:“泪飞顿作倾盆雨”!黄大年老师的辞世带给他几十名学生无比的悲痛。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黄大年能和每个学生谈他的科研方向,为他们修改每一篇论文,要求他们按时上交读书报告,他甚至担心学生从车流中穿过会不会有危险,就连住进医院还安慰前来看他的学生不要担心……了解了这些,我们才明白了什么是春风化雨、什么是大师风骨。

  学生耿美霞想对黄大年说:“第一次与黄老师见面的情景犹在昨天,敲了您办公室的门,您正在书架上找资料,回头看见我,脸上绽放出温和慈爱的笑容,这个笑容一直陪伴我至今。还记得博士毕业离校那天,您给我各种叮嘱,从工作到生活……您说这里永远都是我们的家!”

  移动平台团队的肖锋难忘黄大年的教诲:“是黄老师给了我机会,帮我规划好方向,引领我走入软件开发领域;当程序调试遇到瓶颈时,他拿出了自己珍贵的手稿,给我讲解原理和要领;当遇到挫折想中途退出时,他和我促膝长谈,打开我的心结,助我做到有始有终。”

  说起5年前的情景,2012年初进入移动平台团队的姚永明记忆犹新:“黄老师针对我跨学科的特长,利用丰富的知识底蕴把我带入了航空地球物理探测的领域。从那一刻起,我就坚定了从事航空平台研究的方向。黄老师,我一定继承您的遗愿,不忘初心,在移动平台和交叉学科的道路上拼搏一生!”

  “他走进实验室,总会先问我们‘吃饭了没有’;他怕我们节假日想家,就邀请我们去他家里做客;他出差时,都会带着我们的作业,远程指导我们学习;他住进了ICU,还怕我们为他担心,告诉我们他没事,嘱咐我们要好好学习……”学生周文月说起敬爱的老师忍不住哽咽。

  “大年会一直活在我们心里。因为他给这个世界以启示:生命除了长度,还有深度和高度。怎样让有限的生命更有意义?大年用他走过的足迹给了我们答案……”

  有情怀的人,自带光芒!仁厚、善良、真诚,黄大年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每一个与他有过交往的人。

  在黄大年辞世后不久,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姚立华还在感冒中,却走进录音棚,为黄大年录制了一首《我爱你,中国》,她说:“是大年老师帮我找到了一颗真实的歌者之心!在一次吉大留学人员联谊会上,我演唱了一首《我爱你,中国》。大年老师对我说:‘姚老师,听了这首歌我感动得落泪,我们常年在国外的这些专家,对祖国的爱很深很深,祖国需要,我无论如何都要回来!’这句话,那么浑厚,那么深沉。后来,他每次听我演唱歌唱祖国的歌曲,都会祝贺并分享他的感受。歌曲能抒发出他对祖国的挚爱,这挚爱的背后是颗滚烫的心,还有火一样的热情……大年老师用他炽热的爱国情提升了我对歌唱的认知,没有这种真情,再婉转的旋律都显得苍白,再高亢的音调都显得空洞。”

  黄大年的大学同学张贵宾的回忆带着些许不忍:“大年回国后这几年,我所看到的他只是忙、忙、忙,偶尔流露出的是:感觉累……2016年11月21日晚,我微信大年:‘还在新大都宾馆开会吗?我过去看你’。他回复我说已经到机场了。此时时钟已指向晚上9点半了。我感叹:半夜11点多起飞的飞机,他后半夜几点才能休息呢?这就是他的常态。一次保定无人机航磁系统评审会,他带着工作了一夜的倦容赶到测试现场,想必是实在挺不住了,在无人机的轰鸣声中躲到工作车里蜷曲着打个盹。那一刻,我看他像极了累得疲劳过度的民工。这一切都是源于一种精神:不服输,要做就做得最好,他国有的,我国也要有!”

  每次接受采访,吉林大学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任波都泪流满面:“大年会一直活在我们心里,因为他给这个世界以启示:生命除了长度,还有深度和高度。怎样让有限的生命更有意义?大年用他走过的足迹给了我们答案……”

  记者手记:采访,流泪;写稿,流泪;看稿,流泪……回顾黄大年报效祖国、追逐梦想、热衷科研、勤勉教学的辉煌一生,有着数年记者生涯的我们,竟然感觉文辞那么苍白无力,再多的语言与再精致的描写也难以写尽一个科学家的伟岸,尽管我们竭尽全力。“黄大年”,或许仅是这个名字,就是标志,就是精神,就是时代的榜样,就是奋起的力量!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2017年1月8日,科学的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悄然陨落。

  7年前的那个冬日,他顶着纷飞的雪花,从英国归来,大步流星走进这里的时候,震动海外。有外国媒体报道说:“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他就是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黄大年。

  “科研疯子”——“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2016年2月14日情人节,黄大年在微信朋友圈写道:

  “……真正从事科学的人,往往看重与事业发展攸关的情谊群体,面对‘知音’常有相见恨晚的遗憾,发展的是与众不同的情……”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对此印象深刻:“当时我们有一项地球勘探项目,缺一个领军人物。我去长春找了他,第二次见才敢开口求他。因为这个上亿元的项目他分不到一分钱……”

  “没问题。”如此痛快的回答让对方愣住了……

  大家并不知道,黄大年看中的是这个项目瞄准的尖端技术——就像在飞机、舰船、卫星等移动平台上安装“千里眼”,看穿地下每一个角落。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英等国已使用这项技术进行军事防御和资源勘探。

  大家更不知道,几年前,黄大年的父母相继离世时,他在国外忍痛未归,攻关的正是这个技术。

  一天都没有等。他提出“从移动平台、探测设备两条路线加速推进”;他向吉林大学打报告,创设移动平台探测技术中心,启动“重载荷智能化物探专用无人直升机研制”课题。

  没有机库,他在地质宫门前寻了块儿空地,拉着团队挥汗如雨忙活个把月。

  机库建成第二天,出事了。

  “这是违章建筑,必须得拆!”有人开着卡车来就要动手。

  原来,他们不清楚审批程序,只给学校打了报告,没有履行相关手续。

  “不能拆!我们打过报告的。”黄大年急了,一边喊一边往卡车前一躺。阳光正强,他眯着眼睛,就这样躺着。他的几个学生马上也在他身边躺下……

  事情传开了,有人说黄大年就是个“疯子”。他不在意:“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不疯不成魔。

  就在这种“疯魔”中,我国在这一项目的数据获取能力和精度与国际的研发速度至少缩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则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拼命黄郎”——“我是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回国7年,黄大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出差。

  “白天开会、洽谈、辅导学生,到了晚上别人都休息了,他就坐午夜航班去出差,因此人送绰号‘拼命黄郎’。”

  “拼命黄郎”的一天大多是这样度过的:

  早起,冷水洗脸,一大杯黑咖啡,转头埋在小山似的资料中。

  中午,大家去食堂,他盯着电脑喊一声:“两个烤苞米。”没有烤苞米,他就从书包里掏出两片皱巴巴的面包。

  下午,办公室门口排起长队,校内外的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找他请教。

  半夜,他不出差就加班,有时还会和一些专家电话交流。

  “黄老师经常会接到一些单位的电话,就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和棘手问题征询意见,时间多半是在后半夜。”

  同一个团队的“千人计划”专家王献昌很担心:“你这是拿命在做科研啊!”

  这位“拼命黄郎”却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说:“我是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2016年11月29日凌晨,北京飞成都的最晚航班刚一落地,黄大年被急救车接走。

  “病人什么情况?”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急诊室内,医生一边推着担架床,一边问同行的人员。

  “胃很疼,在飞机上就昏过去了。”

  “他吃什么了?”

  “今天没顾上吃饭,登机前就喝了一瓶冰可乐。”

  “可乐?”医生皱皱眉头,伸手想抽出病人怀里抱着的笔记本电脑为他做初步检查,却被对方抱得死死的。黄大年醒来第一件事就赶紧摸了摸怀中的电脑,然后长舒了一口气,对旁边同行的人员说:“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天刚擦亮,黄大年一边往嘴里塞了一把速效救心丸,一边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医院:“还有个会,挺重要的,我得去。”

  回到长春,黄大年被强制做了体检。等结果的那两天,他又去北京出了趟差。

  检查结果出来了:胆管癌。

  肿瘤已蔓延到胃部和肝部……

  爱国情怀——“海漂”18年,难忘初心:“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2004年3月,父亲突然病重,进入弥留之际。黄大年正在1000多米的大洋深处进行“重力梯度仪”军用转民用领域的技术攻关。如果不是英国导师极力推荐,美方不会让一个中国科学家参与其中。黄大年把眼泪咽到肚子里,坚持做完试验。再次回到陆地时,父亲已入土为安。

  两年后,同样的试验从潜艇搬上飞机,母亲临终前嘱咐爱子:“……早点回国,给国家做点事情……”

  作为英国剑桥ARKeX地球物理公司的研发部主任,黄大年带领一支包括外国院士在内的300人“高配”团队,实现了在海洋和陆地复杂环境下通过快速移动方式实施对地穿透式精确探测的技术突破。妻子开了两家诊所,女儿在英国上大学。

  2008年,中国开始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没想到,他用最短时间辞职、卖掉房子和诊所、办好回国手续。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高平说:“是‘千人计划’成就了他,让他义无反顾、全身心地实现理想抱负,抒发他的爱国热情。”

  整理黄大年遗物,王郁涵在他卧室床头柜的三个抽屉里发现了满满的治肝病的药,泪水再次夺眶而出——

  不知有多少个深夜,黄老师靠着这些药物熬到天明。

  赤子之心——以出世的态度做学问、搞研究,以入世的态度爱国家、爱科学

  回国这几年,黄大年在科研领域搅起一片涟漪。用高平的话说:“大年对待科学是很‘任性’的,他不唯上不唯权不唯关系,不允许‘你好我好大家好’,如同一股清流。”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深探项目,黄大年回国不久便出任该项目第九分项的首席专家。

  第九项目斥资逾3亿元。自认为和他关系不错的专家找来,想替某研究机构“拉点儿经费”,他一句“我没有对手、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直接把对方“噎个半死”。后来对方发现“居然连吉林大学也没有多拿一分钱”。

  更让一些人难以接受的是,他还从国外引入一套在线管理系统,把技术任务分解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每晚11点他必登录检查,谁偷懒、谁落后,软件一开,一清二楚。

  有人领教过他的“火爆”:

  那是2010年春天的一个早上。

  “怎么回事?小王,你催过了吗?”听得出黄大年有些烦躁。

  “都催过了啊,黄老师!”王郁涵偷偷瞄了眼墙上的表,9点50分了,离开会还有十分钟,材料没交齐,人也没到齐!

  “人浮于事!”大手一挥,黄大年突然把手机砸向地面,手机屏幕立刻摔了个粉碎:“我们拿了这么多纳税人的钱,怎么如此草草了事呢?!”

  事后,他带着歉意说:“我很急躁。我无法忍受有人对研究进度随意拖拉。我担心这样搞下去,中国会赶不上!”

  黄大年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并非“吹毛求疵”。

  在学生们心中,黄大年从来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而是一个“严师慈父的长辈”、一个“推心置腹的朋友”。

  当年的学生马国庆和李丽丽家在农村,黄大年看好他们的专业潜质,创造各种机会送他们学习英语、参加国际交流。两人谈了恋爱,他帮他们争取留校。毕业结婚,又帮他们张罗租房。

  有人嫌他管得太细、婆婆妈妈。他说:“我们的国家太需要人才,现在多用点心,他们中就有可能出大师、出诺贝尔奖。”

  学校领导几次催他抓紧申报院士,他却说“先把事情做好,名头不重要”。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黄忠民说,参加学术会议或讲座,他能一口气准备十几页的材料,但要让他填报个评奖材料,半页纸都写不满。

  最后清醒的日子,他还倚在床上、打着点滴,为学生们答疑;他嘱咐于平“把咱们自己的经费再压缩一些”,确保其他机构积极参与;他记挂团队里的姚永明参评副教授,硬是用颤抖的手,写下一段歪歪扭扭的推荐语。

  尾声:不说再见

  2017年1月1日,新年元旦,手术后第18天。

  病房里,黄大年手臂上插满了管子。在青年教师焦健的帮助下,黄大年认真收听着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2016年,“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悟空”号已在轨运行一年,“墨子号”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遨游星汉……

  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提到科技攻关,黄大年显得有些激动,他猛地深吸一口气,用沙哑的声音对焦健说:“国家对科技创新这么重视……有了国家的决心……我们的技术马上就要到了派上用场的时候……你们都要准备好,加油干啦……”

  说完,一阵剧烈的咳嗽。

  焦健忍着泪,直到出了病房的门他才哭出来。他看见了黄老师眼角含着泪光。

  1月4日傍晚,坏消息接踵而至。黄大年内脏出现大出血,转氨酶升高、肝功能有衰竭倾向……

  此时,万里之遥的英国,黄大年的外孙降临到这个世上。

  春伦,是黄大年为他的外孙起的中文名字:长春的春,伦敦的伦。黄大年曾说过,这是他最难忘、最喜欢的两个城市……

  “哥,哥,你快醒醒,潇潇生了,是个男孩……”妹妹黄玲拿着手机冲进重症监护室里,把照片举到黄大年眼前。

  照片里,小宝宝黄皮肤、黑头发、圆脸蛋,眉眼之间,像极了黄大年的神韵。

  此时,黄大年已失去了意识……

  1月8日13时38分。正午的阳光照进重症监护室的窗棂,黄大年永远地休息了。

  不说再见,黄大年没有走,学生们耳边响起他熟悉的声音:

  “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家国情怀,做出得去、回得来的科学家。”

  不说再见,黄大年没有走,这片他热爱的故土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他熟悉的身影。

  他的生前助手于平、秘书王郁涵,常常静坐在黄大年的办公室里,仿佛在等待着出差回来的老师。

  总有办公室电话和手机铃声打扰这宁静。在每一次来电点亮屏幕的时候,她们一次次地接起电话,告诉对方黄老师离去的消息……

  • ·黄大年先进事迹材料(2017-06-28)
  • ·龚全珍先进事迹(2015-10-22)
  • ·安保先进事迹材料(2015-11-07)
  • ·大学生先进事迹范文(2015-12-03)
  • ·杨善洲详细事迹(2015-12-19)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