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报告 >

政府工作报告客观总结了“十一五”时期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0    阅读:

政府工作报告客观总结了“十一五”时期篇一
《“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一五”以来,我局广大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和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海口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部署,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合理发展,积极推进“生态海口”工程建设,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不断推进环卫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着力增强环卫发展活力,各项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赋予我局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十一五”期间及2010年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新党章教育活动

“十一五”以来,我局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和在庆祝建党8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学习省委《关于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意见》、市委《关于在全市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的通知》的相关内容;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贯彻新党章。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在全局上下营造了“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进一步健全“三位一体”预防监督体系

“十一五”以来,我局认真组织开展了《关于开展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专题教育活动,精心制定了《海口市环境卫生管理局2006、2007年纪检监察工作方案》和《海口市环境卫生管理局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此外,我们还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环卫意识。一是以建设部新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为重点,大力宣传环卫法规政策,组织干部职工走上街头,宣传讲解环卫法规和常识,现场发放环卫宣传资料4万多份,对乱吐、乱丢和乱倒的“三乱”行为进行劝导。二是开展以“营造优美环境,共创和谐海口”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环卫法规专题咨询解答。三是抓好专题宣传报道,结合环卫工作各阶段的重点,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等媒体适时进行专题报道。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市民的环卫法规意识,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创文明卫生城市的良好社会风尚,取得了全社会关注环卫、理解环卫、支持环卫的良好效果。

(三)积极组织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五五”普法活动和依法行政活动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决定》通知,我局党组高度重视,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及时成立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召开领导班子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制定《机关效能建设的实施方案》,深入动员,扎实开展教育活动,广泛征求意见,积极查摆问题,认真制定并落实《机关效能建设十项制度》。

按照市政府普法办“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要求,对五年来我局开展“五五”普法工作情况进行认真清理和自查,认真准备备检材料,顺利通过检查验收;按照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工作要求,认真清理近年来我局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完成了备检材料准备及自查工作报告,并通过了省依法行政考核工作督导检查小组的检查。

(四)积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局实际情况,把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十一五”学习的主要内容,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精读文件与专题研讨相结合,通过专题辅导、上党课、看录像等方式组织学习。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期间,撰写了多篇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出宣传栏的形式进行了交流,2009年局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完成了6个调研课题,形成6篇调研报告,向市委学习办上报了31期学习实践活动情况简报,其中7篇简报被市委学习办综合采用。组织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群众满意度测评大会,参加测评的共计55人,共发出测评表55份,收回有效测评表55份,对所提出测评内容,总体评价满意率为92.7%,基本满意率为7.3%。

(五)以“椰城环卫杯”评比竞赛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五大工程”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

深入开展“椰城环卫杯”竞赛评比活动。一是各级领导对“椰城环卫杯”评比竞赛活动高度重视,始终把“椰城环卫杯”创建工作摆在局党组、局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市区环卫部门成立了评比竞赛领导小组和健全了《检查评比方案》,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并按照《方案》的评分标准和要求,制定本单位对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检查评比实施细则。同时,在人、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检查评比机制,使之更加科学规范。三是为了做好“环卫110”应急系统和“12345服务热线”,我局对群众投诉的每一宗案件都及时处理和反馈,五年来共处理了23000多件群众举报投诉关于环境卫生方面的问题,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有着落。

在“五大工程”的清洁工程整治工作中,各级环卫部门共组织投入近20万人次,动员社会力量30多万人次参与环境综合整治,开展较大规模的卫生大扫除活动达到300多次,清理卫生死角4000多处,清理生活垃圾30多万吨,建筑垃圾200多万吨,与责任单位新签订“门前卫生三包”责任书40多万份,向店铺、居民和排档发放垃圾容器共计20000多个;环卫干部职工及义务监督员上街巡查、纠正、劝阻各种违章行为,共处罚违章人员4200多人次,做义工人数共计1000多人次。

(六)实现颜春岭垃圾处理场污水渗透液达标排放

为了彻底解决垃圾渗透液处理达标排放问题,市委、市政府投入1359万元资金对垃圾渗透液出水改造工程进行全面改造。经过3个月的调试运行,渗透液日处理能力达到设计要求,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以上。通过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的环保验收。“十一五”以来,污水厂每日处理污水约300吨,共处理污水53万吨。完成了250吨COD的减排指标。

(七)深化改革,创新机制,锐意进取,环卫作业社会化、企业化、产业化改革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环卫改革加快了步伐,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一是完成了三批(2006年、2008年、2010年)252条1365多万平方米市政道路清扫保洁向社会公开招标工作,新建的1365多万平方米市政道路已全部由企业承包管理。二是为实现小街小巷的长效管理,解决我市小街小巷缺少管理经费、脏乱差现象的突出问题,2009年,经市政府批准,我局又完成全市2677条294万平方米小街小巷清扫保洁向社会公开招标由企业承包管理。三是搞好水域垃圾的管理工作,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的水体保洁工作一直以来都

是多头管理,各部门均没有专业打捞队伍及设备设施,没有形成统一体制,职责不清。我局于2006年底对水域垃圾的管理进行全面调研,向市政府提出了管理方案并得到市政府的同意。并于2006年对城区水域环卫保洁作业实行公开招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企业化、市场化管理,我市水上环卫工作赢得了市民、环卫工人和政府的“三满意”。四是采用BOT模式向社会融资,由企业投资4.66亿元,日处理量12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于2008年在全国范围公开招标,2009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

(八)积极开展征收垃圾处理费前期工作

2006年8月我市组织市环卫局与市物价局、水务局赴中山市学习其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做法经验,了解到中山市采取的“水消费系数法”,具有规范、公开,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同时解决了收缴率低和收费成本高的难题。为此,委托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从2006年底开始了“水消费系数法”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前期调研、论证工作。经一年多的紧张工作,在我市有关职能部门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努力下,完成了“水消费系数法”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可行性调研、原始数字采集、垃圾处理成本的评审、收费标准的制定等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于2008年8月通过了垃圾处理费征收价听证会。2009年10月,市环卫局起草了《海口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办法(草案)》,市物价局起草了《海口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标准》,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后,我局与市物价局对收费办法和标准进行修改完善,2010年9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目前我局正与水务部门进行收费软件升级改造工作,计划2011年2月正式实行。

(九)做好重大活动期间环境卫生整治和保障工作

“十一五”期间,积极配合官兵做好“两湖四沟”清淤期间道路的防污控污工作,先后圆满地完成了蒙牛城市之间、中国铁人三项赛、建省20周年庆典、博鳌亚洲论坛年会、2010博鳌国际旅游论坛·海口游艇经济主题论坛、奥运火炬传递和中央电视台心连心慰问演出等多次大型活动期间的环境卫生整治任务,使城市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十)做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

在2006年6月国家建设部开展对全国垃圾卫生填埋场的等级评定工作中,我市垃圾处理场被评为“一级无害化垃圾卫生填埋场”,受到参评专家的一致肯定和表扬。“十一五”期间,严格按照设计工艺及规范作业要求,对全市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由2006年垃圾处理场日处理垃圾量1000吨增加到现在的1350吨。五年来,我市垃圾处理场共处理约194.5万吨生活垃圾,进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其中日均转运车次由65增至78,全部做到日产日清。

(十一)建筑垃圾规范管理

为做好建筑垃圾规范管理,一是突出整治泥头车污染城区道路和在城区内乱倒建筑垃圾等难点问题。几年来,我们多次会同市城管执法部门、交通和交警部门对在城区内超装、超载、车辆带泥上路以及在城区内乱倒建筑垃圾等违规行为实施专项整治,共计处理各类违章行为16478宗(其中扣车3425台次,扣牌5367件次,教育放行7686人次)取得了明显的整治效果;二是借大型会议、赛事、节日庆典等活动开展大规模的卫生死角和建筑垃圾清理工作。几年来,共计集中整治各类卫生死角1268处,清理整治城区内乱倒建筑垃圾的重点、难点部位500多处,共计清理和处置各类垃圾(主要是无主建筑垃圾)约25万多立方米,确保了各类会议、赛事和节庆活动的顺利进行;三是确保进场处置的建筑垃圾无再次污染,为保证进场建筑垃圾能够得到及时处置,我们垃圾

处置场的工作人员几年来一直坚持垃圾随到随推,定期对进场垃圾进行洒水除尘等作业,不留任何污染隐患,几年来市渣土管理所利用建筑渣土回填城区周边的废旧石坑、砖坑和低畦地,为政府恢复可供建设、生产用地约500亩,为海口市城市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十二)按时完成为民办实事建设项目

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项目是市委、市政府实行民生工程的重要举措,我局对“十一五”期间的为民办实事任务十分重视,认真研究,统筹安排,出色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任务。

1、落实公厕的建设任务

根据《海南省公共厕所建设管理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海口市目前公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海口市公共厕所建设实施方案》。为了解决我市城市公厕数量少,市民和游客上厕难的问题,2010年我市建成公厕59座,改造公厕22座,设置了52座移动环保公厕,美兰机场、海口火车站、东线高速路海口段的中石油中石化加油站等已完成了配套卫生间的升级改造,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市民和游客。

2、中小型垃圾转运站的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市实施了海口市生活垃圾收集及转运工程项目,至2010年底,已按计划投入资金1.4亿元,完成了大型垃圾中转站、江东中型垃圾中转站和50座小型垃圾转运站,配套了一大批垃圾收运设备和车辆,这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市垃圾收运能力和水平。

3、城乡环卫设施的建设

市财政第一批安排26万元购买500多个果皮箱,为加大“五大工程”整治力度,第二批安排经费326万购买了6300个,现6800个果皮箱已全部安装到位。市、区政府和环卫部门在资金等方面也尽量向乡镇倾斜,为23个镇环卫站购买手扶拖拉机50辆、手推车500辆、垃圾收集车9辆。2010年年底400座农村密闭式垃圾屋全部完工,与这400座垃圾屋相配套的2000个标准垃圾桶、500辆手推车、50辆简易垃圾收运车和4辆后装垃圾运输车也采购到位,方便了乡镇垃圾的收集运输。

4、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

为推进我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2009年以来相继完成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焚烧线、主机设备、建筑工程的招标及项目核准、接入系统、初步设计评审工作,并经取得土地、环评、地质灾害、压覆矿资源等支持性文件。并与建行海口住房城建支行签订融资协议,完成场地勘查、场地平整等工程,目前工程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3.8亿元,现主体工程基本完工。预计2011年2月1号机组开始发电,6月完成性能试验验收竣工。

(十三)完成人大、政协交办的建议、提案办理工作

五年来共收到人大、政协交办的建议、提案101件,已全部完成答复,满意率达100%。

(十四)完成人事管理、计划生育和妇女儿童工作

“十一五”期间,抓好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和各种培训工作;办理全局干部职工的工资、社保等缴费工作;搞好人事档案室的管理制度;抓好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学习培训及考试工作。

我局对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为顺利开展计生工作,每年制作四期计划生育宣传栏,共发放宣传册1200多本,为广大群众营造实行计划生育的良好氛围。积极实施《海口市妇女发展规划》和《海口市儿童发展规划》,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努力探索全面实施“两规划”工作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推动了我市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客观总结了“十一五”时期篇二
《“十一五”时期和2010年工作总结》

县党史县志办公室

“十一五”时期和2010年工作总结

2006年以来,县史志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史志部门的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市县各项政策和会议精神,突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宗旨,强化措施,整体推动,圆满完成了上级业务部门及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工作,不断推动党史、史志工作迈上新台阶。2009年3月,县史志办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人事厅评为“全省史志工作先进集体”。

一、以资政育人为重点,潜心修史,切实推进党史工作

(一)精心组织,广征精研,圆满完成了《中共商河地方史(一卷)》和《中共商河历史(1949.10—1978.12)》的编纂出版工作。 《中共商河地方史》一卷共计15.2万字,于2007年6月底出版印刷。本书主要记述了从1923年到1949年商河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及其领导的重要斗争史实,是全县党史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建国前党史资料进行抢救挖掘、征集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丰富了我县党史和革命史教育资源。

《中共商河历史(1949.10—1978.12)》的编写工作始于2009年3月,至同年10月底完成初稿。2010年以来,在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关心指导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克服时间紧、参与编写人员年轻同志多,业务不熟悉、经验缺乏等各种困难。全体编写人员加班加点,精心谋篇布局,反复查阅资料,广泛征求意见,仔细核对史实,于3月份形成了送审稿,分别报送县领导、县直相关部门和部分离退休老干部征求意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反复修

改补充,中央党史出版社、省委党史研究室、市委党史研究室审读了书稿,《中共商河历史》(第二卷)编审委员会审查定稿。2010年6月完成印刷出版,30日召开《中共商河历史(1949.10—1978.12)》首发暨全县党史史志工作会议。

(二)强化大局,合理安排,整体推进业务工作。

1、认真完成了省委党史研究室对抗战课题调研活动的部署。 开展抗战课题调研活动既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又是一项严谨的历史研究、学术研究工作。2006年,商河县抗战课题调研工作动员大会暨调研骨干培训班以后,全县迅速进入实质性调研阶段,县史志办将查阅档案文献作为工作重点,派出3名同志到省档案馆查阅相关档案资料,花了两天时间,共调出档案35卷,复印资料近千页,按时间进行分类,共装订17本,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后经过反复的求证和调研,于2010年修改完成了《商河县抗战时期人员伤亡名录》、《商河县抗战时期财产损失调查表》。形成了商河县抗战课题调研成果。比较客观地查清了我县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搜集到了部分新的党史资料,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整理、挖掘了一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素材。

2、开展《中共商河县组织史资料(2000-2010)》和《中共商河历史大事记(1998-2010)》的编写工作。

为了总结党的组织工作、历史经验,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客观地记载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更好地总结经验,推动工作,发挥党史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为领导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县史志办积极联系组织部、县委办,下

发了《<中共商河县组织史资料(2000-2010)>征编工作通知》和《<中共商河历史大事记(1998-2010)资料征集通知>》。目前,各单位正处于初稿的编写工作。

3、按时完成了历年的《中共山东年鉴》组稿工作。

十一五期间,县史志办认真完成了省党史研究室部署的《中共山东年鉴》商河部分的撰写任务,较好地反映了商河县党组织活动及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全貌。

2006年以来,省党史研究室、《中共山东年鉴》编辑部下发征稿通知后,县史志办积极联系县委办公室、组织部、统计局等相关单位,查找、搜集材料,从组织概况、基层建设、重要工作与成绩、创新与经验等方面,宣传县委、县政府的好经验、好做法,初稿完成后,及时的送交县委领导进行审阅,按时完成《中共山东年鉴》的供稿任务。

4、完成了革命遗址普查工作。

2010年,济南市委党史研究室召开革命遗址普查专题调度会以来,商河县党史县志办公室认真按照中央和省、市委要求,多措并举,圆满完成了革命遗址普查工作。

为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县党史县志办公室负责人及时的向县委分管领导作了汇报,成立了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班子,指导和开展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制定了商河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方案,明确了普查的范围和内容、时间、步骤以及工作要求等。多次召开办公会议,研究部署普查工作任务。通过查阅《中共商河历史》一、二卷、《鲁北烽火》及《商河革命斗争史话》等革命历史书籍,查找到了一些有关革命遗址及革命领导人的记载。按照统一安排,

对记载的革命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认真排查,形成书面材料并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了革命遗址1处,其它遗址2处。其分别为商河县革命烈士陵园、贾庄镇马家集惨案遗址和韩庙乡红庙事件遗址,通过采访相关知情人,形成书面材料2万余字,拍摄照片120余幅。

5、建成了中共商河党史网。

2008年,中共商河党史网建成,和商河县情网共享资源。《中共商河地方史》(第一卷)、《商河革命斗争史话》、《中共商河县组织史资料(1927-1987)》、《中共商河县组织史资料(1987.10-1999.12) 》、《 中共商河县党史大事记(1990.1-1997.12)》、《中共商河县党史大事记(1923-1989)》《中共商河历史(1949.10-1978.12)》录入到了网上。丰富了商河县情网的内容,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党史、了解党史提供了方便,为党史工作资治育人拓宽了渠道。

二、以服务大局为中心,求真务实,推动史志工作可持续发展

(一)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了史志工作的社会影响。

通过多种形式,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开展了对《山东省地方志工作条例》的宣传。2006年2月,召开了全县史志联络员学习《条例》座谈会,把《条例》原文印发到每位联络员手中。县史志办还就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学习宣传《条例》活动做出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5月份在全县范围内举办了“新华杯”《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知识竞赛,通过县政府政务信息网将问卷下发到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近200人参加了竞赛活动,30名参赛选手和10个参赛单位分别获得个人奖和组织奖。

2008年、2009年、2010年,每年召开的全县党史史志工作会议,

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了解了党史、史志工作,增加了党史、史志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对保障我县的党史、史志工作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对行业志、部门志的指导工作,各类志书百花齐放。 县史志办积极指导有条件的部门和乡镇编写部门志、乡镇基层志,以充分挖掘地情资料、展示各行各业的优势与特色,丰富完善方志编修体系,已经出版了《商河水利志》、《商河邮电志》、《商河电业志》、《商河民政志》、《商河油区志》、《商河政协志》等十几部行业志。对正在编修部门志的单位进行了精心的业务指导,先后对县工商局、县建设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供电公司进行了业务指导和培训。

(三)建成了商河县情网和县情资料库。

2006年9月,由县史志办主办的商河县情网正式开通,商河县情网全面介绍了商河的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文化、投资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发展情况与成果。

2008年8月,根据 “高起点、高水平”的总体要求,县史志办在济南市率先完成了商河县情网的改版升级工作。8月20日,全市史志系统地情网站改版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改版后的商河县情网(

政府工作报告客观总结了“十一五”时期篇三
《政府工作报告(11年定稿)》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3日在眉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眉县人民政府

各位代表:

《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已提交大会。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面对地震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和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圆满完成了各项预期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预计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2.9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年均增长15%,比“十五”平均增速提高2个百分点;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006万元,高出预期目标8个百分点,是“十五”末的2.7倍;财政支出达到6.4亿元,是“十五”末的4.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5880元,比“十五”末净增392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00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9.5亿元、29.7亿元和13.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7.6%、17%和13.1%。“十一五”时

期,全县累计争取国家投资项目867个、资金17.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倍;实施重点项目241个,完成投资40.9亿元;落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37亿元,保持了年均37.5%的高速增长。被评为陕西经济最具影响力区域。2009年,县域综合实力排名全省第20位,比“十五”末上升11位。

——优势产业快速提升,发展能力明显提高。“一县一业”特色彰显。狠抓新西兰猕猴桃出口示范基地和法汤路、河营路经济林带建设,猕猴桃总面积由2005年的5.3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1.7万亩。成功举办中国陕西猕猴桃国际贸易与技术交流会等一系列猕猴桃宣传促销活动。猕猴桃国家地理标志通过农业部认证。荣获全国无公害猕猴桃科技示范县、中国果菜标准化建设十强县和全省“一县一业”建设示范县等荣誉。建成现代牧业两万头奶牛场和澳华、得力康两个千头奶牛场。畜牧业产值达到5.1亿元,较“十五”末增长63.9%。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老牛面粉、秦宝牧业、恒兴果汁3户企业跻身全国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54个,两个专业合作社荣获陕西省“百强”称号。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全县工业企业达到365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23户增加到现在的39户。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纺织和建材四大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产值占到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5%。园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霸王河工业区和砖机产业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156万元,实现“五通一平”。县科技工业园列入全省首批重点支持的44个县域工业园区范围。2009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到全县生产总值的66%,名列全省第一,荣获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县荣誉。旅游开发步伐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签订整体开发协议。加强旅游区基础设施改造,实施张载祠和扶眉战役烈士陵园改造工程,精心包装了一批景区景点。连续五年成功举办

太白山旅游登山节。“十一五”时期,全县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1.6亿元,成功创建陕西省旅游强县。

——基础建设全面推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十一五”时期,县城建设完成投资3.5亿元,实施基础设施项目50个。完成平阳街、迎宾路、荣华路等7条主干道路改造,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荣华路瓜果饮食市场、桥南台塬公园等一批重点工程,基本形成了“四横七纵”的城市道路框架,县城总面积扩大到4.5平方公里,功能日趋完善,品位大幅提升。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大。实施“关中百镇”项目19个,启动常兴、汤峪两个省级重点镇建设,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3%,比“十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完善。完成姜眉公路和关中旅游环线眉县段建设,升级改造公路15条186公里,新建通村水泥路786公里,新增公交线路13条106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 1220公里,全省通村公路管养现场会在我县隆重召开。“绿色眉县”建设扎实推进。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5.4万亩,建成一批绿化示范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2.5%。农业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完成水利投资2.4亿元,治理水土流失370平方公里。建设安全饮水工程97处,解决了8.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6个,改造中低产田6.3万亩。完成38个村的扶贫开发任务,4.5万人实现脱贫。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新增优质耕地6000亩。实施灾后重建项目83个,完成投资2.2亿元。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创建四星村27个、五星村9个、全市“百强村”7个。建成农村户用沼气1.5万口,被确定为“全省沼气建设示范县”。狠抓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顺利通过国家生态示范县创建验收和省级卫生县城复检验收,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幸福指数大幅提高。“十一

五”时期,全县共实施民生工程项目160类5425个,完成投资

7.9亿元。坚持创业带动就业。五年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649万元,荣获全省促进就业工作先进县、劳动力转移工作先进县和全民创业示范县荣誉。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建廉租住房103套,432户低收入家庭领到了租金补贴,592户群众住上了“爱民新居”。认真落实社保惠民政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县3.2万名农村60岁以上老人领到了政府养老补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6%。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2%,受益率达到51.8%。城镇职工五大保险参保

4.7万人。五年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03亿元,从制度层面实现了各类社会保障的无缝对接和全覆盖。建成县养老服务中心、县城社区服务中心和25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荣获全省民政工作先进县荣誉。坚持科教优先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县累计获得专利授权230件、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6项,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荣誉。积极实施教育惠民工程,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9945名学生享受“蛋奶工程”,39所学校供上暖气。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加快。五年累计完成教育固定资产投资2.9亿元,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和3所省级标准化高中。高考文化课成绩连年名列全市各县区第一,荣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和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县荣誉。 积极实施全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试点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全覆盖,跻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行列。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完成县中医院住院楼、妇保院住院楼、11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和155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县人民医院住院楼主体封顶。积极实施公共卫生项目,深化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基本药物

“三统一”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成功创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积极开展“文明家园”和全民健身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显著增强。在政府系统全面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完善政府议事规则,聘请10名企业家担任县政府经济顾问,提高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积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深入开展行政监察、效能监察和政风行风民主评议活动,完善目标责任制考核管理,政府系统抓重点、抓落实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一步提高。完成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加强扩大内需和灾后重建资金的跟踪审计,确保专项资金及时发挥社会效益。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隐患排查治理,有效预防了各类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认真落实领导包抓信访案件制度,建立部门联合接访机制,一批重点案件得到有效解决,实现省级“三无”县创建目标。深入开展严打整治和社会治安大清查活动,保证了重大节日和敏感时期的安全稳定,成功创建省级平安县。实现全省双拥模范县“三连冠”。

2010年,全县上下抢抓扩大内需、关天规划实施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机遇,举县一致,集中攻坚,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预计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4%;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345元。“两大突破”起步良好。工业发展加力提速。12户企业落户工业园区,霸王河工业区首家企业竣工投产。预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39.6亿元,增长17%。旅游开发积极推进。太白山产业新区一期工程完成投资8470万元。成功举办“第十届太白山旅游登山节”。全县共接待游客23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9亿元。

政府工作报告客观总结了“十一五”时期篇四
《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

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

2006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全县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县广播电视台2次获全县三个文明建设综合奖,4次被评为“盐城市广播电视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获五年一度的”江苏省广电系统先进集体“殊荣。今年1-11月份,新闻宣传、事业建设、产业经营、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对内宣传浓墨重彩

2006年以来,县广播电视台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各项中心工作,坚持内宣外宣并举,广播电视互动,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电视台《建湖新闻》信息量大(每档15分钟),时效性强(当日、昨日新闻达60%以上),较好发挥了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2007年开办的《西塘河畔》说寻常百姓酸苦辣,话时尚生活衣食住行,定位准确,特色鲜明,2009年被评为“盐城市十大名优栏目”之一;广播电台实行大版块宣传结构,时长每天16小时,舆论监督直播类栏目——《政风行风热线》为联系政府与群众的空中桥梁;《缤纷建湖》栏目被誉为“建湖的交通台”。

二、对外宣传离开高走

认真研究外宣题材,充分挖掘我县产业、资源、人文优势,坚持在新、特、活上做文章,出精品。2006年以来,广播外宣连续4年位居全市县级台第一;电视新闻外宣连续4年获市电视繁荣奖二等奖;电视专题外宣2006年至2008年连续3年位居县级台第1名,2009年位居第2。一大批外宣作品获国家、省、市级大奖。公益广告《红绿灯下》获全省广播广告类唯一金奖,《我当村官的故事》在第二届新农村新农民——中国农村小康故事拍摄评比中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评为最佳奖。今年1-11月份,广播外宣、电视新闻外宣、电视专题外宣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三、事业建设蒸蒸日上

一是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建设顺利推进。2006年以来,县广播电视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放水养鱼”的优惠政策,促进了有线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全县每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5000户以上。2006年底,建成省“有线电视合格县” 。2007年底被评为“省农村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底,顺利整合全县广电网络资源,县台成功实现对铬镇广播电视工作的垂直领导。今年1-11月份,全县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3000多户。截至目前,全县有线电视总用户达163430户,平均入户率达81%,与2005年相比增长达44.6%,年底有望建成省“有线电视示范县”。二是数字电视事业发展迅猛。2005年底,全县数字电视用户不足1000户。2008年9月,县城全面启动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两年多来,共发展数字电视用户36765户,其中今年新发展3487户,实现了县城数字电视全覆盖,发展速度居苏北前列。三是安全播出实现零事故目标。2006年以来,先后投入 万元,添置了一批高科技摄录、编、播、控设备。目前全县广播电视发射固态化率达 %,广播中心设备数字化率达 %,电视中心设备数字化率达 %,大大提高了信号传输质量。与此同时,严把值班防范关和应急处理关,杜绝了非法信号的落地传播。2008年元月,县广播电视台主要负责人被国家广电总局表彰为“十七大安全播出先进个人二等功”。

四、产业经营稳步攀升

一是广播电视网络的“聚宝盆”作用日益凸显。2008年12月,县广电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成立,2010年元月,在各镇共成立了16个分公司。县网络公司在大力拓展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发展的同时,拓拓展新业务。今年1-11月份,全系统实现网络运营收入1934万元,其中县公司实现收入884万元,各镇分公司实现收入1050万元。二是广告经营创收能力不断加强。认真贯彻国家广电总局第17号令和61号令精神,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不断强化市场理念,积极优化广告结

构,汽车、家居、房产等良性广告逐渐成为广告收入的主要来源。高度重视以活动促创收,成功举办多届卡拉OK大奖赛、少儿声乐器乐大奖赛、家庭才艺大奖赛、青少年书法电视大奖赛等大型活动,扩大了建湖广播电视的知名度。2006年以来,全台广告收入每年递增10%左右,今年1-11月份,实现广告收入875万元。

五、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重视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谈心谈话、党务政务公开制等规章制度。先后开展了“三争当、三创塑”、服务质量提升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主题实践活动,干部职工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重视人员培训工作,2008年开始与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联合办班,分新闻、技术等专业对干部职工进行了系统的业务培训、总课时达210教时,培训人次达6300人次。推行述职述制、谈心谈话制、责任追究制和服务承办诺制。2008年、2009年县广播电视台被市文明委评为盐城市文明单位。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工作效能明显提升。在全县的“百企千人评机关评干部”活动中,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网络中心连年位居全县前列。

2010年12月

政府工作报告客观总结了“十一五”时期篇五
《2010年度工作总结和'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以及2011年度和'十二五》

新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0年度工作总结和“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以及2011年度和“十二五”期间的工作展望

2010年是国家“十一五”规划验收成果的一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工作会议的精神,紧紧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中心”任务,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努力做好人事人才工作,突出抓好“民生工程”工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再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的实际问题,确保了全年“民生工程”各项指标任务的如期完成,为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现就2010年和“十一五”期间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情况及2011年和“十二五”期间工作规划汇报如下:

一、2010年和“十一五”期间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情况

(一)加强局党组建设,努力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坚持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本单位重大问题的决

策、人事任免和干部推荐均由局党组研究讨论决定,全体班子成员能自觉维护党组权威,杜绝了“一言堂”现象,使党的组织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健全。

二是严格落实党组织七项生活制度。局党组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之间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努力营造局党组浓厚的民主氛围;定期组织党员汇报思想,及时掌握党员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做好思想工作,确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骨干力量得以不断增强;注重抓好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强化班子成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政治鉴别能力。制定了班子成员理论学习计划,全体班子成员都能积极参加全县“科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学习,从根本上保证了班子成员政治思想上的坚定。

三是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机制,有效杜绝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领导干部及敏感工作岗位人员都能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中“八个严格禁止”的要求,认真遵守。同时,建立健全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相关工作制度,强化了党员领导干部的组织纪律观念和廉洁自律意识。

四是进一步完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切实做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

性工作。

(二)加大和强化人事人才工作建设,全面做好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干部管理、工资福利审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行政审批、人事代理及人事仲裁争议工作,从而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服务。

1、公务员管理工作

我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公务员管理的各项规定,为我县公务员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2009年度,我县行政机关基本情况统计,共有公务员1278名(其中:乡镇417名,县直单位861名),以及按照公务员法参照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统计共计99名;安臵军转干部1人,随军家属19人。完成公安局9名同志的公务员登记工作(其中:大中专毕业生招录公务员8名,军转干部1名);在春节以及建军节期间对困难企业军转干部和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进行了走访。2010年度,接受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一名,以及新录用公务员的转正定级和信息库的建设工作。

2、事业单位干部管理工作

努力推进招聘制度改革,八月份我们参与并组织了住建局招聘120名城管协管员考试,9月份新招募了“三支一扶”大学生29名,并积极配合市人保局对我县部分事业单位招录的43名同志进行了考核和招聘工作,为我县的建设又引进了一批新人才。

进一步规范考试程序,创新考试内容和方法。在“凡进必考”原则的要求下,我县人事考录机制不但完善,为了使考试工作更加合理、规范,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强化考官队伍建设,严肃考风考纪,建立更加科学公正的选人机制。

3、工资福利审批工作

2006年工改以来,我县人事工资实行微机化管理更好的完善了工资人员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工资效率,使我县人事工资审批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都有了质的飞跃。

2010年公务员晋级晋档、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晋升薪级工资已基本结束,目前已审批事业单位10784人增加薪级工资,公务员滚动晋级245人,公务员晋档1986人。

根据赣轻字【2010】13号文件精神,对全县手工业联社大集体企业尚未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退休人员实行养老生活补助工作,目前审核560人;根据赣人字【2008】281号文件精神,对全县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发放审批工作已审批农村中、小学教师3491人;根据新七企改字【2010】2号文件精神,对全县粮食、商业、林业、农业系统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已经对5000多名职工工龄进行了认定审核。

4、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

一是完成2009年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工作,对全县各个主管部门上报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情况汇报进行了汇总。二是做好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工作,今年九、十

月间,对全县各单位申报晋升高、中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人员进行了审核并上报,共推荐615人上报晋升,其中:高级164人,中级451人,教师系列高级145人,中级406人(其中:中一233人,小高173人);卫生系列高级6人;工程系列高级6人,中级29人;群文系列中级1人;农业系列高级7人,中级15人。在操作中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进行,实行了个人申报诚信承诺制,申报业绩、申报推荐名单公示制等。三是将开展2010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23日办培训班,25日组织考试。四是要求“一村一品”的师范村按市外专局的要求规定制作悬挂“全省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师范村标识牌”。五是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我县选派6人“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赴苏州培训。

5、行政审批工作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关乎千家万户,关乎人生,每天都有不少群众到窗口咨询,窗口上班是8小时不离人,工作人员真诚热情、周到。一年来有近5000人到窗口咨询,对前来咨询的群众进行满意的解释。

依据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县建筑管理局新人劳字[2009]34号文件要求,收受建设和施工单位各项材料证明,严格按规定收取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保障金,涉及建设和施工单位的共14家,办结率100%,杜绝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拖欠现象的出现。

根据省物价局和市人事局的文件要求办理人才档案托管,收件133人,办结133起,办结率100%,推进了我县事

政府工作报告客观总结了“十一五”时期篇六
《“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十二五”时期工作思路》

“十一五”时期全旗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结

及“十二五”时期工作思路

一、 “十一五”时期主要工作回顾

(一)人口发展规划主要目标顺利实现

——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十一五”时期,全旗累计出生20676人,年均出生率11.2‰,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8‰左右,符合政策生育率在99.23%以上。2010年新出生3871人,比2009年少出生212人,人口出生率10.38‰,自然增长率5.78‰,符合政策生育率97.96%。人口发展规划主要目标圆满完成。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启动实施了优生促进工程,针对孕前期、孕期、高危人群、生育后期等采取了知识、营养、药物、技术干预等措施,随访服务61万人次,举办出生缺陷干预培训班1315期,培训52500人次,发放宣传品12.5万份,投放叶酸营养素5028人份,优生四项检测1156例,筛查19830例,监测出生缺陷儿15名,建立了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档案和出生缺陷高危人群管理服务档案,初步形成了出生缺陷干预工作链条。与国家人口计生委科研所合作开展了《蒙古族地区生育力与生育意愿调查项目》,前瞻性研究出生人口素质的干预模式。

(二)推进机制建设,凝聚统筹合力。

——推进统筹协调机制。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十一五”期间,旗委、人大、政府、政协多次组织开展专项调研及执法

检查,统筹解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突出困难和重大问题,切实加大对责任落实的督查考核和指导力度,将人口计生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二是强化综合治理。根据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任务,2008年调整充实了旗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增加到41个,进一步明确了成员单位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中的职责任务。制定实施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部门联动机制实施方案》、《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新闻宣传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集中整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的活动方案》等一系列举措,2010年计划生育统计年度末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64,与2009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31个比例点。三是强化宣传教育。在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旗委党校人口理论教育培训基地、人口计生局蒙汉文网站等有效载体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报刊、手机短信、公益广告等形式深化“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关爱女孩行动”,借助“达那巴拉”民歌协会、计生文艺汇演、征集计生歌曲诗词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人口文化宣传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推进科学管理机制。一是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五年全旗累计投入资金100余万元,为旗、乡两级计生部门配齐了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先后完成了十年出生统计核查和育龄妇女信息数据库(WIS系统)向全员人口数据库的过渡工作;建立了全旗出生缺陷高危人群、不孕不育等7

个数据库,为科学分析我旗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等情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依法管理进程稳步推进。制定实施了《科左后旗人口计生依法行政“十一五”规划实施方案》,规范了计划生育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建立健全信访长效机制,开通了“12356”阳光热线,集中开展了“党员干部社会公众人物违法生育专项治理”和“城镇违法生育专项治理”活动。2008年我旗作为人口计生全国信访试点单位,在“全国东部十五省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信访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做了典型发言。三是目标管理考核进一步完善。坚持实行党政、业务、相关部门 “三线”考核,坚持评估结果集体认定,现场反馈,基本形成符合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要求,作风求实,工作务实,结果真实的目标管理责任体系。

——健全优质服务机制。一是基层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五年累计投入资金436万元,实施了“百村达标工程”,建设了100个村级标准化计生服务室,新建和改扩建了朝鲁吐、双胜等7个镇计生服务所。利用扩大内需项目实施了金宝屯、海力吐等6个镇标准化计生服务所建设;为12个苏木镇配齐了流动服务车,为苏木镇服务站(所)配备了乳腺诊断仪、B超等医疗设备,加快了苏木镇服务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步伐。二是全力推进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服务站管理机制改革,推行市旗镇村“四位一体”技术服务模式,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项目,建立了以“旗服务站为龙头、中心镇服务所为骨干、重点镇级服务所为依托、嘎查村级服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服务网络,围绕

“孕、产、育”全面加强服务,重点开展以“三查”为主的生殖健康服务。三是计生队伍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考录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岗位大练兵”等形式强化培训,提高素质。目前全旗计生专业技术人员达63人,占旗、乡两级技术服务机构人员的70%。2008年成功晋级了自治区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旗”行列。

——落实人财保障机制。一是健全用人机制。严格执行“旗管、镇聘、村用”的管理制度,2010年全面落实了嘎查村计生专职工作员与村书记、村长同等工资待遇;针对苏木镇技术人员短缺的实际,通过公开考录的方式招录10名医学专业大学生充实到技术服务队伍。二是建立健全计划生育事业费稳定增长保障机制。五年来,旗财政逐年增加计划生育事业费,并将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双女(政策内二孩)结扎奖励、“一杯奶”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及时足额拨付和专款专用,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十一五”时期,累计投入资金1376万元,落实国家“三项制度”(奖励扶助、少生快富、特别扶助)惠及计划生育家庭2971户(人);启动实施了“一杯奶”生育关怀民生工程,发放“一杯奶”58310件,5885名政策内孕期妇女受益;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年惠及8708个计生家庭,农村牧区政策内二孩和双女户采取结扎措施奖励惠及688户,连续为全旗8222名独生子女办理了关爱女孩保险和爱心保险;5户独生子女伤残、死亡放弃再生育的家庭得到了一次性补助;通过企业扶持、部门联动等多种形式救助贫困

计生家庭1485户。

——构建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协会组织建设,己建立各级计生协会288个,会员达29590人。形成了“两委总负责、村民搞自治、协会当骨干、群众做主人”的格局。五年累计投入资金414.7万元,通过开展计划生育系列保险、“幸福工程”、“五关怀”活动(关怀贫困计生家庭、关怀育龄群众生殖健康、关怀独生子女、关怀女孩健康成长和关怀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惠及1.2万户家庭。旗、镇两级积极开展了镇、村计生工作人员关怀行动,将每人交通补助、误餐补助标准由60元/月增至100元/月,连续为452名计生工作人员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卫生改厕项目优先安排81名计生专职工作员家庭,人口计生网底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2006年、2009年,常胜镇好来村、甘旗卡镇翁斯嘎查先后被中国计划生育协会评为计划生育协会先进集体。

——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机制。积极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成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细化了各成员单位职责,与人口流动较多的省外和周边地区建立了《双向管理协议》,加强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建立和完善了以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出、流入地共同管理、双向考核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制。

过去的五年,全旗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市人口计生委的高度评价,2006年以来,在全市综合考评中连续三年名列前茅;2009年获全市“稳定低生育水平暨长效机制综合治理建设奖”;2010年获全市“信息化建设奖”

政府工作报告客观总结了“十一五”时期篇七
《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2006年年终工作汇报2006年,我局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确立了行风建设“保先争优”、整体工作在全市综合排名“保四争三”、机关建设“保稳争先”的总体目标,全年共检查各类价费单位182家,查出有问题的25家,查处20家,查出违规金额185万元,实施经济制裁161万元,缴县财政入库38.014万元。其中接到群众举报、咨询56件,解答51件,处理5件,缴财政入库金额0.25万元,退还用户2万元。接受各类价格认证、鉴证共810起,标的额6491万元。全局上下齐心协力、团结互助、班子团结富有凝聚力,机关干部人人争先,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及县委、县政府临时交办的各项任务。总结全年工作,重点有“六抓”:一、抓行风建设、机关效能建设,实施“星级干部管理” 为使行风建设保持去年的先进、争取优胜单位,今年以来,在局机关干部职工中实施了“星级干部管理”办法。将干部职工工作行为规范为“五星”,即:廉政星:自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出现吃、拿、卡、要、报等破坏党风政风不良行为;纪律星:能认真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机关各项规章制度,不出现任何违法乱纪行为,不在工作期间饮酒而贻误工作;工作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大胆创新,争创一流,不出现推诿扯 1

政府工作报告客观总结了“十一五”时期篇八
《评价政府工作报告

洛阳市委书记毛万春在审议2011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郭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站位高、思路清、措施实、可操作性强,是一个非常好的报告。

政府的工作报告有四个特点。一是科学求实。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加快转变这一主线的要求,又非常符合河南实际,尤其是对“十一五”工作的“五点体会”,是对河南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精辟概括。二是远近结合。既回顾了“十一五”、总结了2010年,又展望了“十二五”、突出了2011年,前5年与后5 年、去年与今年的工作浑然一体。三是统筹协调。既突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这一总体战略,更提出了今年的指导思想、关键举措、工作重 点。四是保障有力。明确提出要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深入推进“两转两提”,这些举措指导性、针对性都很强。 毛万春表示,通过对报告的学习,结合洛阳工作实际,有三点体会:一要加倍珍惜。2010年取得的成绩是在十分复杂和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情况下取得的,确实 来之不易,要十分珍视。二要倍加清醒。对洛阳存在的盘子不大、结构不优、机制不活、收入不高、作风不硬这“五个突出问题”,我们既要居安思危,更要居危思 危,始终保持清醒。三要倍加努力。在“十二五”发展方面,洛阳要围绕“福民强市”这一总目标,按照“一中心五组团四支撑”的思路,实现中心城市和县(市) 区统筹发展、

集聚发展,在此基础上,积极与三门峡、济源等周边地区对接联动、合作发展、深度融合。在2011年发展方面,洛阳要按照“一抓三创”,也就是 抓项目建设和全民创业、全面创新、环境创优这一工作重点,打好项目建设、经济转型、机制转换、城市提升、民生改善、作风建设六场攻坚战,为建设中原经济 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作出他们应有的贡献。

徐光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中央精神,符合河南实际,是一个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的报告,是一个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催人奋进的报告。徐光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总结成绩实事求是、客观全面,查找问题不遮不掩,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尤其是用“五个必须”总结了我省五年来的经验和体会。这些宝贵经验符合河南实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政府工作报告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宏伟,振奋人心,深入分析了我省十二五”时期的特点、形势和任务,明确提出了我省“十二五”时期的总体战略,并用“六个更加”展望了今后五年我省发展的愿景。这些目标任务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主题,勾画了河南振兴的宏伟蓝图,体现了全省人民加快发展、过上幸福生活的强烈期盼,让人大代表看到了美好前景,令人振奋,催人奋进,极大地调动了各个阶层、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全省人民 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政府工作报告安排工作措施具体,作风务实,

围绕拾十二五”规划要求,以及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今年政府工作的总 体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这些重大举措,任务明确,措施得力,可操作性强,体现了“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要求,体现了“两转两提”、注重运作、求 实求效的作风。如果按照这样的部署要求抓下去,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必将有力地推动河南快速发展、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政府工作报告对周口今后的 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一定紧密结合周口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把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扎实做好周口的各项工作。

一是报告始终贯穿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强调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并从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等多个方面做了全面安排。我们要按照报告的部署,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快推动经济走上内生增长、创 新驱动的轨道,力争今后五年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二是报告用了较大篇幅安排部署民生工作,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人民群众的真切感情,说出了群众想说的话,提出了群众想办的事,特别是在就业、住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等方

面有很多具体举措,从而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决心。我们 要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对民生的投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迈出更大步伐,使全省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三是报告强调必须把创新社会管理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求以城乡社区为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将群众工作与社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抓住问题关键和矛盾焦点。我们一定要认真调研,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妥善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改革和发展提 供有力保障。

报告既体现了省政府沉着应对危机,把握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水平,又体现了不畏艰难困苦、全力开拓进取的战略眼光和稳健作风,还体现了积极奋发进取、保持较快 发展的开拓创新精神,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好报告,是一个关注民生、体现民情、合乎民意的好报告。报告有几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一是总结成绩实实在在,数据翔实;二是应对举措超前有力,实施了一系列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措施;三是发展目标切实可行。报告中对明年的工作部署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统

揽全局,突出重点,措施实实在在,目标切合实际;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工作重点,保持了连续性,凸显了创新性,集中体现在投资、调产、整合、安全、统筹、民生六个主题词上:一是“投资”与“调产”并重。报告坚持一手抓扩大投资,一手抓结构调整,立足于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二是“整 合”与“安全”互促。报告突出强调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工作,全省安全形势明显好转;三是“统筹”与“民生”共振。报告突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 发展理念,把统筹城乡发展、加大民生改善摆在了重要位置。

报告回顾“十一五”成绩、认真总结经验,展望“十二五”、提出奋斗目标,重点谈及经济指标、“菜篮子”工程、通胀、房价、医保、教育、养老、就业等事关民生的话题,政府工作报告为普通百姓精心绘制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奔向小康生活的民生“愿景图”,显示出了中国政府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定决心,更体现出政府心系民生、情牵百姓、“执政为民”的“以人为本”治国理念。托雷多表示相信,通过一系列和谐民生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发展将开启崭新局面,百姓的生活将过得更加温暖、幸福。

政府工作报告客观总结了“十一五”时期篇九
《十一五济南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2月12日在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山东省省长 姜大明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山东的发展进程极不平凡。在中共山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总要求,坚持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攻坚克难,奋力前行,“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这是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全省生产总值接连突破2万亿和3万亿,去年达到39416.2亿元,年均增长13.1%,人均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2400美元提高到6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49.3亿元,年均增长2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279.1亿元,年均增长2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11.6亿元,年均增长18.9%;进出口总额1889.5亿美元,年均增长19.6%;实际利用外资累计463.9亿美元。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这是人民生活水平较快提高的五年。财政对民生投入累计达到7004.5亿元,2010年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总额的51%。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趋于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946元、6990元,年均分别增长13.2%、12.2%。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5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10万人。解决了52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近400万户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这是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投资结构逐年改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趋于协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调整振兴成效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5.2%;服务业发展提质增量,增加值所占比重比“十五”末提高4.3个百分点。“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这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十一五”时期新开工铁路项目18个,新增运营里程438公里、在建3151公里,相当于100年来山东铁路通车里程的总和;新增高速公路1122公里,通车里程达到4285公里;港口吞吐量由“十五”末的4.1亿吨提高到9.2亿吨,机场客运量由986万人

次提高到2237万人次。覆盖全省的“五横两纵”500千伏主网架已经形成, 新增可用电力装机容量2707万千瓦,海阳核电一期开工建设。158座大中型水库和388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面完成,南水北调和胶东调水工程进展顺利,治淮东调南下续建主体工程全面完工。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  --这是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五年。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20.5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污水集中处理率由49%提高到8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58%提高到80%;森林覆盖率达到22.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行政村通油路比例达到99.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86.8万户。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重要成果。注重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十一五”前半期,针对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在发展中相机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保持了经济平稳健康运行。近两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坚决贯彻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各项决策部署,迅速制定实施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21条政策措施,启动了8546个重大项目建设,采取鼓励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遏制了增速下滑,实现了经济企稳回升。去年以来,我们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与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成为全国少数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的省份之一,发展的协调性和内生动力增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进一步巩固。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五年对“三农”财政投入累计4718亿元,年均增长36.1%。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着力培植高效特色产业,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去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867亿斤,实现连续八年增产;农产品出口达到127.1亿美元,年均增长13%。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五年累计完成技改项目3.7万项,技改投资2.6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年均分别增长24.2%和24%。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突出支

持十大重点领域,着力培育“四大载体”,去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4429亿元,年均增长13.4%。旅游业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下气力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22.1%、20%和18%,省控59条主要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全省耕地面积保持在1.15亿亩。  (三)坚定不移地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把促进区域发展与培植产业优势结合起来,区域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今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也是我省在一年多时间内获国务院批准的第二个国家层面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起步顺利、开局良好,全区投资、进出口、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扎实推进,省会建设发展步伐加快。重视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去年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70个,其中过30亿元的11个。  (四)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先后组建了山东钢铁集团、山东重工集团、山东海洋投资公司、山东海运公司、泰山财产保险公司,国有企业的规模、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4%。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财税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取得新的进展。银行、证券、保险业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去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突破4万亿元,贷款余额、直接融资、保费收入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实施“深化日韩、提升东盟、突破欧美、拓展非洲”的全面开放战略,加强与台港澳地区的经贸合作,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引导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着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外贸进出口实现快速恢复性增长;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我省对外合作空间。去年外贸出口突破1000亿美元。  (五)坚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抓好大学生、城镇困难家庭和返乡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由2005年的80

8元提高到1510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覆盖到36%的县、1065万人;城市低保月人均标准增加到29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1200元。建立了价格上涨与困难群众生活补贴和保障标准联动机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稳步实施,最低工资标准年均上调18.4%。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城市社区卫生覆盖率分别达到99.6%和98.7%,115个县(市、区)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开展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健全了覆盖各教育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素质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果,制定实施了全省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深化平安山东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连续九年实现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六)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和创意山东计划,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去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230亿元,是2005年的2.4倍。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省博物馆新馆和省档案馆新馆等重点文化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基本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全省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整合任务基本完成。成功举办一系列大型展会,创作生产了一批文化艺术精品。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我省体育健儿在北京奥运会、第十一届全运会、第十六届亚运会上均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七)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群众和舆论监督。五年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34件,制定政府规章41件,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4970件。“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省市县三级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政府公信力、执行力进一步增强。坚持不懈反腐倡廉,严厉查处了一批腐败分子。认真做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双拥共建和优抚安置工作,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人口计生、妇女儿童、慈善、残疾人、老龄事业持续发展,气象、防震减灾、民族宗

教、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五年来,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省人民的支持参与下,集中力量办成办好了一系列大事。对口支援北川灾后恢复重建实现了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一个美丽、和谐、羌族文化特色鲜明的新北川展现在世人面前。战胜严重浒苔灾害,成功举办了奥帆赛、残奥帆赛。举全省之力筹办第十一届全运会,取得了办赛服务和竞赛成绩双丰收。圆满完成了北京国庆60周年庆典和上海世博会参展的各项任务。这些都充分彰显了齐鲁儿女顾全大局、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和海纳百川、推陈出新、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必将形成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强大力量。  五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只要我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持之以恒地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够保持工作的正确方向。只要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宏观经济政策,结合山东实际不断增强工作指导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就一定能够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只要我们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一定能够保持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只要我们把富民和强省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就一定能够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只要我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看准的事情咬住不放、一抓到底,就一定能够每年办成几件大事,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亲切关怀的结果,是中共山东省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省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鲁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中央驻鲁单位,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和参与山东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总结五年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政府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牢,农田水利设施依然薄弱,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不高;物价上涨预期加强,资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已成为推动价格上涨的长期性因素;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产业转型升级面临诸多制约,科技创

政府工作报告客观总结了“十一五”时期篇十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总结》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国贸092班班级同学两会精神学习文件

2011年3月5日

内容提要

一、“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

二、“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三、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一)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二)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

(三)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五)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六)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

(七)大力发展文化建设

(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九)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这五年,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这五年,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这五年,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去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

——这五年,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这些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奋勇前进。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注重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牢牢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十一五”前期,针对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流动性过剩,以及结构性、输入性物价上涨等问题,

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有效防止了苗头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近两年,面对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沉着应对、科学决策,果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坚持实施一揽子计划,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和实行结构性减税,大范围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加强科技支撑,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采取鼓励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消费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升级。实施两年新增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其中,新增中央投资1.18万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投资占43.7%,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占15.3%,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占23.6%,灾后恢复重建占14.8%。政府投资引导带动社会投资,国内需求大幅增加,有效弥补外需缺口,较短时间内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在世界率先实现回升向好,既战胜了特殊困难、有力地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又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毫不放松地做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结束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每年减轻农民负担超过1335亿元。建立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农民的生产补贴资金去年达到1226亿元。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了25%到40%。严格保护耕地。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粮食产量屡创历史新高,去年达到1.09万亿斤,连续7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元,实现持续较快增长。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完成7356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解决2.15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

(三)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积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总体水平和竞争力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技术创新工程,突破了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技术,一大批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服务业快速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提高2.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五年建成铁路新线

1.6万公里,新增公路63.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3万公里,新建、改扩建机场33个,新建和加固堤防1.7万公里。二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和政策措施,制定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45亿千瓦,其中水电9601万千瓦、核电384万千瓦。关停小火电机组7210万千瓦,淘汰了一批落后的煤炭、钢铁、水泥、焦炭产能。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造林2529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万平方公里,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和工业“三废”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五年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14.29%。三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颁布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指导意见和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推出促进西藏和四省藏区、新疆等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举措。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经济增速等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和竞争力逐步提高;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趋于缩小,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在活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增值税转型全面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顺利推进,资源税改革启动试点,内外资企业税制全面统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顺利完成,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推进;平稳解决上市公司股权分臵问题,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顺利推出,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深入推进保险业改革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序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不断扩大。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邮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制定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民间投资的一系列政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9%,结构不断优化。贸易顺差连续两年下降,2010年比上年减少6.4%。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累计对外直接投资2200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3352亿美元。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和区域合作机制建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支部纪检委员述职报告【6篇】
  • 巡察整改报告范文(通用9篇)
  • 被巡察单位党组工作汇报材料集合5篇
  • 企业党支部书记述职报告2022年范文(...
  • 2023年个人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 被巡察单位工作汇报材料集合5篇
  • 关于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整改落实...
  • 学校德育工作亮点汇报(通用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