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报告 >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国企改革5000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1    阅读: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国企改革5000字篇一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

• 1、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现状调查

2、大学生对《毛中特》教学质量的调查及改革的建议

3、当前青少年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现状调查与分析

4、国企改革与发展的个案调查与分析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调查(突出某一个侧面)

6、当前大学生对目前的国际形势的认识(以某一个方面为例,如南海争端等)

7、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认识

8、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典型调查

9、关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典型调查与分析

10、大学生对“心目中的好老师”的评价标准

11、从学生角度谈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12、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13、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调查

14、对餐饮业食品安全情况的调查

15、对当前国企(或民营企业)职工生活与工作情况的调查

16、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以某某为例)

17、城市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

18、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效果调查与分析

19、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调查和分析(以某某社区为例)

20、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1、近年来“五个重庆”建设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22、当代大学生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

23、大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成就的认识

24、重庆开展“唱读讲传”活动的效果调查

25、对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的调查

26、对当前教育公平的思考(以农村学生高考情况为例)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国企改革5000字篇二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

关于新农村建设问卷调查报告

系别: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汽车检测与维修11010班

调查人:呼景峰

李炎青

王 葛

2012年10月20日

关于新农村建设问卷调查报告

一.开篇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措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以往贫穷落后的山区,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如今以是另一番景象。这次,借相关课程要求的机会,我组人员利用双休日对周至县聂村以及杨凌区茂陵、上湾、下湾村就目前新农村建设做了一个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的内容包括: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程度,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收入的主要来源及提高收入的主要困难,村风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民主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等。在调查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认识以及自我实践能力,同时也漂亮的完成课业任务,并且也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

二.数据统计:

随机抽取的调查样本,其基本情况比例分配符合正态分布原理,抽样方法科学。

1. 被调查人信息

从性别看,被调查者中,男性所占比重为61%,女性为39%。 从年龄分布看,被调查者中,年龄在25岁以下的占20%,26-50岁的占40%,51-60岁的占24%,60岁以上的占16%。从学历状况看,被调查者中,文化程度是小学及以下的占2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7%,中专及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大专文化程度及以上的占12%。

2.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村民中有3%对新农村建设很了解;有19%比较了解;53%不太了解,只是听说过;还有25%的不了解新农村建设这一说法。

3.村民收入主要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中52%的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所得;22%为外

出打工;16%为其他行业收入

4 .新农村建设突出解决的首要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中16%的认为是环境卫生;39%的认为是医疗保健;29%的认为是文化教育,还有6%的认为都很重要。

5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有3%的认为是思想观念;有3%认为是缺少资金;有10%的认为是技术问题;还有74%的认为原因很多,包括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等。

6. 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投入

调查结果显示,有22%的认为很好;68%的认为一般;还有10%的认为不好。

7.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

在新农村建设中,有6%的认为应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48%的认为是要依靠农民自身努力;靠农民和政府集体努力、国家政策正确引导的各占6%;还有34%的认为应该是以上多点之和。

8. 农民对教育的看法

对子女的上学态度都非常支持,能考上大学最好。他们认为,农村要摆脱贫穷,就必须要有文化的人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9.村里基础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公路、电、电话等基础设施建设较好。村乡之间一般都连通了水泥公路,但村与村之间很多地方尚没有连通水泥公路。农村个人交通工具主要为自行车与摩托车,其中摩托车越来越普及。乡县之间全部有公交系统,但乡与乡之间尚无公交系统直接相连。

10. 村民对城市化的理解

村民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农村城市化。有些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取消农村和农民,将农村变为城市,可以看出村民的心态是积极的,都想生活得更加美好,把自己的家乡建设的跟美好。

11. 农民对征地看法

农民对政府强征地看法颇大,调查中发现农民存在两忧。一忧失地后丧失生活来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征地现象比较普遍,受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大多数农民的“恋土”情结较浓,不愿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虽然部分年青

人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过程中,开始离开土地外出务工,逐渐融入大都市的生活中,但是他们更相信祖辈传统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倘如彻底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仍觉得故土难离,特别是对于没有一技之长的“4050”人员,更担忧失去土地而丧失了生活的依靠。二忧拆迁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部分农民虽然对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十分向往,但是由于自身素质较低,收入不稳,对搬迁建设新居缺乏足够的信心。一方面,他们盼望自己现在的居住条件能够尽快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把仅有的一点积蓄都投入到建房上去之后,往后的生产和生活无所依靠,因此,他们对搬迁到农民新村既赞同又担忧。同时,部分农民担心进入农民新村集中居住后,家庭费用支出增多,特别是水、电、气等费用的支出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三.分析评价(理论升华):

1. 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不够。虽然中央、省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部分党员群众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位。同时,由于对不同类型的村队、不同的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目标不明确,具体操作中难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积极性。

2. 村民对于征用土地没有很好的认识,他们担忧失地后丧失生活来源。这使得农民对政府工作的开展不够理解和支持,从而给政府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3. 农村的文化建设有待加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很重要。许多农民反映文化水平低是限制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平时的文娱活动也很少,除看电视、打扑克、打麻将外,基本没有什么活动。

4. 环境污染问题。环境问题是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企业不断涌现,污水的处理不当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另外,还有盖房产生的建筑垃圾,建筑商为了降低成本,直接就把垃圾就地掩埋或者倒掉,以至于土地的有效利用率下降。

5. 为初中,女性则为小学。义务教育流失率高,达标率低。原因在于: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依靠打工,许多初中未毕业的农村学生纷纷外出沿海打工。以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教育为主题的新农民培育缺乏,大部分外出农民工未经过专门培训,留在农村的农民更缺乏社会教育。

6. 产业化建设深度不够,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都没有形成任何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也很单一。都是小农个体,没有农村合作社之类的合营经济。这样势必会造成农产品的价格不一,直接影响农民收入;二是产业链条不完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缺乏稳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生产资料供应、食品储藏、保鲜、运输、分割、精深加工、批发零售等诸环节链条不够完整,造成初级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比例越来越重。如周至县聂村猕猴桃产业已初具规模,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家对猕猴桃进行深加工的企业,产品全部都是直销;三是产业品牌不够响。传统产品多,优质产品少,品牌不多、不响,走出去的品牌更少,直接影响农民增收,严重制约了产业经济的发展。四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导和领导人才,这方面需要政府的支持以及农民自身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转变。

7. 各自所关心的利益也不近相同,并且对新农村的建设具有一些差异,从村民们家庭生活情况看出,大多数家庭条件都不错,有些都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一些偏僻的地方出行还不太方便,生活环境不是那么理想,一些村民的思想有些落后,这些东西是不能完全避免,改革开放带来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带来地域发展的差异与不平衡。

四.对策或建议:

1. 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新形势。要利用村喇叭、明白纸、标语横幅、宣传车等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标准、要求进行全方位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围绕中央“20字”方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了解国家政策,增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让他们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采取举办培训班、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和农业科技下乡等形式,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掌握致富实用技术,用现代农业科技、法律知识武装农民;要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家庭”、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国企改革5000字篇三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效益调查

系 别: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日 期:

惠州学院本科生2012 — 2013 学年第 二 学期

社会实践综合论文开题报告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效益调查报告

前言

每一个社会制度或统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发展时期,都有相应的核心价值观。同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人民中间形成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公平正义为核心的和谐精神。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2013年5月21日、22日、23日,实践队的5名成员组成调查小组, 深入惠州市惠城区马庄村对马庄村各阶层人民进行问卷调查活动。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载体,通过一对一访谈方式展开,以入户调查为主,街头随机调查为辅。其中深入民居35家,随机调查16份,以比较客观的方式收集一定数量真实可靠地原始数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份,回收问卷50份,其中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100%,问卷容量为50。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国企改革5000字篇四
《毛概5000字实践报告》

潍坊学院《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报告

• 学生姓名 ×××

• 所在院系 ××××××××

• 专业 ××××××××

• 学号 ××××× ×××

• 任课教师 ×××

××年

月 ×

选题: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目的与意义: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

题。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如何正确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是我们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方案设计:

(1)研究思路:通过在校园内发放问卷及在网络搜集到的信息了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探寻科学的解决方法

(2)研究方法:网络搜集资料与发放调查问卷相结合

(3)时间安排:

5月7日——5月8日 制定方案;5月9日——5月13日 发放问卷;

5月14日——5月16日 回收问卷,并进行整理汇总

5月17日——5月19日 撰写论文

(4)参考文献:

[1] 刘晖,马良,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

[2] 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3] 邹云龙,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基层”路径的探讨.东北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2]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

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4]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高校的改革

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

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如何在大学期间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热点话题,在大学期间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有效途径。

我国是人口众多。由于人口膨胀,就业负荷加重。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据统计至200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的人口累积达到800多万。在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就业难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提早做好就业的准备,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更好地就业。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国企改革5000字篇五
《毛概社会假期实践调查报告》

假期社会调查报告

2013年 3月 17 日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

调查对象:大连工业大学在校生

调查时间:2013年3月7日~3月15日 调查地点:学校图书馆、食堂、教学楼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一、调查的背景

据一览混凝土英才网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

对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面临严峻考验。

为了稳定2013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基,实现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一览混凝土英才网建议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要高度重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组织好双选活动,落实好有关政策,确保到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高校要继续做好重大科研项目聘用高校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

另外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很多大企业在裁员,减少人力招募,各公司退出的人才掌握完全竞争优势;小企业的关闭导致一部分人从新就业,也影响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不过十二五计划出台及十八大召开,都将促进国企深化改革,政府用人偏向年轻化,多少会影响用人单位需求将偏向年轻化及有创新意识人才,同时服务业就业机会将大大增加,引领潮流的企业品质要求将促进中国企业及个人向追求卓越方向发展,个人的精细管理及严格的自我要求将大大增加就业成功机会。

二、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我们不应该把就业的艰辛仅仅抱怨于中国的人口太多,中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太多,更不能因此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放任自流,因为这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我利用这段时间,对我校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毕业生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希望能够为以后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些指导和借鉴。此外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以理论联系实际,对就业市场和当前大学生真实就业心态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适应就业形势,满足社会需要,以促进毕业生及时、充分、顺利就业,对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调查方式及问卷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查阅文献和对部分高校就业部门相关人士的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问卷调查方面: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38份,有效问卷131份,有效问卷占87.3%。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而为什么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却如此严峻?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转的形势?还是中国的输出的人才与市场需求已

近饱和……这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带着这些疑问,通过这次对我校学生的调查,我得到了以下的分析:

数据资料统计和分析

1、大多数的大学生感到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问题,而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压力不太大的占23%,但可以看出有五分之三的人认为形势不好,就业压力大,另外还有近14%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工作很难找。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容乐观,这与近年来高校大量扩招,导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急剧增长有着一定的关联。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原先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教育正在逐渐普及,这必将对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带来强烈的冲击,值得我们关注。 从图表可看出,

在面临毕业时,有

48%的人选择就

业,32%的人选择继续深造,另外选择自主创业的占13%,其他的情况

约有7%。我们可以了解到只有近一半

的大学生选择毕业

就业,除了在社会中磨练自己,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等因素,不难看出由于就业形式的严峻也使得不少学生放弃了直接就业,转而投向继续深造,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依靠高学历谋求一份满意的工作。而自主创业比例也不小,除了政府大力扶持的原因,还有越来越多自主创业成功的例子极大地鼓舞了大学生,激发了他们年轻的热血和敢拼敢闯的勇气。 3、如何看待就业难的现况

从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在看待“就业难”的问题时,约有三成以上的人认为是由于就业时的择业观念不对,很多毕业生老是觉得自己是个大学生,是知识分子而不屑于到小地方或是基层去,一心热衷于大城市或是热门行业。另外有8%认为是企业的原因:喜欢找有经验的,所以不愿要应届毕业生。同时我们也看到认为是缺少实际技能难以符合企业实际需要和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而导致就业难的比例分别是37%和21%。我们可以看出“就业难”并不是某个单一的因素决定也不是由哪个主导因素来制衡,引起它的因素是多元化的,共同促使了工作难找的原因所在。其实除了上面一些因素外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说:社会本身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某些行业、专业人才的相对饱和;大学生本身缺乏就业的技术和技巧,在同等劳动力竞争中不能展示出自己的优势;毕业生素质不高,用人单位避而远之„„可见“就业难”是多个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为此大学生应该增强自身素质,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加强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等等,只要本身的素质过硬就不会在就业时到处碰壁。 4、择业原因不乏书生之见

在对本问题的回答中,面对就业时的首要考虑因素,近两成的人选择发展前景和实现个人价值,13%考虑工资待遇,而有约40%的人锁定专业对口。如今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在就业时不应该过多的考虑个人的喜好,满意的工作当然是好的,但不能为此而阻碍就业。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的只占小部分,很多都工作于部分涉及所学专业甚至跟专业没有关系的岗位。但不少大学生把专业对口作为就业的首要考虑因素,认为工作应该用到所学的专业知识,否则还读大学干什么,这些书生之见还有待转变。

5、目标过高,不愿吃苦——就业的绊脚石

对比两幅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由于沿海地区是我国最为发达的地方,优越的城市生活牢牢的吸引着大部分毕业生的脚步,而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追求高工资,这也为到沿海发达地区就业更增添了筹码。而小部分选择回家乡(9%)也大多是因为家乡本身就比较发达,回去更加方便而已。相应的愿意到偏远地区或是西部工作的基本为零,同样可以接受低工资的比例也很少,仅占7%。显然从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求享受、怕吃苦的心态十分严重,大多数人还缺乏吃苦耐劳和勇于奉献精神,由于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很多大学生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情愿留在大城市发展,纵使那里就业竞争极为严峻。为此,大学生应该改变现有的就业观念,今年来国家大力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一个又一个像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计划相继推出,使得边远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我们要看到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看到小城市或正在崛起的偏远地区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为振新中华,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燃烧我们青春的火焰。

6、从工作单位的选择上透视就业的‘扎堆’现象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国企改革5000字篇六
《毛概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在校实践调查报告

题 目 关于新农村合作医疗调查 所在学院 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电子商务092

学生姓名 黄骥 任课教师 封从胜 年 2月 5日

2012

附件二:

合作完成调查(报告)的人员分工表

关于新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情况调查分析

一、引言

从2003年开始,国家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广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难看病及因病返贪、因病致贫的重要手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切实保障广大农民身心健康的医疗救助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以小病统筹为辅,体现了互助共济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为了解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情况,我到我家——成都市蒲江县进行了为期3天的社会实践调查。调查的方式主要是当面访谈,在访谈中我对关键性数据进行记录。访谈的人数达到了30多人。

二、正文

(一)、各年度农民受益状况

通过访谈并统计数据后显示, 40.5%的人认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明显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有38.1%的人认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稍微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另外的21.4%的人认为参加合作医疗在经济方面与未参加没有区别,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人认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加重了负担。

在和被调查者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近年来,在乡镇定点医院以及县级定点医院的报销比例都有明显提高,其中甚至有些乡镇医院报销比例从40%提高至80%,有些县级医院报销比例从30%提高至60%,总体上来说,乡镇医院报销比例普遍在60%以上,最高的达到80%,县级医院的报销比例普遍在40%以上,最高的到70%。 在问到“通过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您是否认为在将来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群众有好处?”时,有92.9%的人选择了“有好处”,7.1%的人选择了“不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无人选择“没有好处”。

调查发现,农村合作医疗确实是一个利民惠民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缓解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当年 “小病撑,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的情况基本不复存在。并且近年来,随着政策不断的更新

改进,民众受益越来越多,在医药方面的负担也越来越小。

(二)、城乡医院差距调查

各地区新农合的实施情况是有差距的(在后文中会详细讨论),现在不考虑地区差异,据调查的结果以及资料的搜索,大致可以绘出表1,该表能够非常明显的表现出城乡医院在起付线(只有当医药费超过起付线时新农合才予以报销)以及报销比例的差距。

表1:城乡医院差异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对于乡镇医院,新农合明显照顾到其建设,无论是在起付线还是报销比例上,均比县市级医院有更大的优势。在起付线上,乡镇医院远远低于县市级医院,而在报销比例上,乡镇医院又高于县市级级医院其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农民到乡镇医院就诊,做到看病不出镇。但是乡镇医院的医疗水平是相当有限的,很多稍微严重的病,必须得到省市级医院就诊。可是,在县市级医院就诊在新农合中享受的报销却是特别微小的,并不能够达到大病能医的目标。 据调查结果可以得到民众对新农合不同方面的建议,下面的条形直方图可以很明显看出结果。

从该图中可以很明显看出民众在提高大医院报销比例以及提升乡镇医院医疗水平和扩大报销范围三方面有着极大要求。由于农村医疗设备简陋,接受新农合补助后,在农民可以承受范围内其更愿意到县级医院就诊。调查中发现,目前城镇地市级医院与乡镇村卫生院的差距仍然存在而且在不断拉大。调查显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实施虽然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一系列问题,但是在建设基层农村医疗设施方面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效,新政策的实施并没有使对基层医疗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基层医疗设施建设的速度仍然慢于大型重点医院的建设,与一般地市级医院的差距也十分明显。新农合辅助建设乡镇村卫生院的目标实现得并不理想。如何加快自身建设,努力在农村做到“小病不出乡”,是现阶段各乡镇村卫生所建设中主要奋斗目标。

(三)、各地区新农合实施差异调查

各地区新农合实施差异主要集中在参保金,报销程序以及医院的报销比例和范围。下面从这三方面来阐述各地区的实施情况。

1.参保金的差异

在调查中发现不同地区的参保金是有差异的,下表2能清楚显示。

表2:参保金分布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大部分地区每人每年都缴纳20元作为参保金,但也有些

地区缴纳的却是30或者40元,不过也有些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例如蒲江县县医院,其缴纳的参保金是由村委统一支出的。

虽然不同地区缴纳的参保金各有不同,但民众并没有觉得不公平,因为被调查者都很理解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并且参保金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并没有增加经济负担,不同地区参保金的差异是可以接受的。 2.报销程序的差异

据调查结果可以得到不同地区的人们对报销程序的理解,据此绘制出报销程序复杂度分布图。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国企改革5000字篇七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 目:

系 部: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 级: 学生姓名: 马嘉毅 学 号: 12011140112 指导教师: 张宝香

2014年5月25日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马嘉毅(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2012级4班)

摘要:创新,广义地说,是发现、发明、创造新事物。创新是时代的精神,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掌握知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本文通过对四川外语学院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大学生对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理解。

关键字:学生、创新、实践

前言

1953年6月毛泽东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的谈话中,号召青年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简称“三好”。从此以后,各类学校根据毛泽东的这一讲话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每学年都开展评选“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的“三好”学生的活动。被评为“三好”学生者,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授予“三好”学生证书,予以表彰。

1982年7月4日,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后来简称为“四有”。1986年4月12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动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四有”人才”。1983年9月9日,邓小平同志给景山小学题词,正式提出了“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过去我们的教育方针突出的是政治可靠、进取精神、业务能力等,重视的是适应需要的“有用人才”和“合格人才”。这是按需分配观念的产物,没有强调创新精神。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投资于人力资源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战略选择。我国政府在这方面也给予了高度重视,1999年党和国家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国家正式把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纳入到培养目标之中,突破了按需分配的人才观念,适应了世界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明确指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要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做出贡献,该政策对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我以一个受教育者眼光来调查分析我们本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一、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现状调查

现今大学生在创造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认知和行为反差。目前,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创造力是每个大学生都要的一种重要能力”,他们对科技创新期望指数很高。据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大部分同学同意“创新和实践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在日常学习和课外实践,也对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知。这表明当代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在大学生努力创新是有意义的事,创新能力已成为每个大学生参与明天竞争的资本。因此,在校学生对创新意识和科技素养的认识现状相对令人满意。但尽管当代大学生大都意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贯彻实施上却做的不尽如人意。通过调查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性活动的实践情况时发现:表示没有参加过有关创新实践的活动的学生占绝大部分,仅少部分人参加过有诸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软件设计大赛”等有组织的创新实践能力

竞赛活动。从此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都对科技竞赛缺乏参与。综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生对创新的崇尚意识与参与行为之间存在很大的反差。一方面在认识上追求创新,体现出比较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而另一方面又在行动上存在着执行力不强、主动作用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等消极状态。因此,应该看到,大学生的知行反差既不利于提高创新能力,也将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普通存在的现象,需要进行深入而有效的工作才能得以改善和转变。

二、造成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知行反差的原因

(一)当前教育模式及观念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影响

中国的升学教育模式在学生心中映射了这样一种思想,认为高中辛苦点考上一所好的大学然后就可以轻轻松松前途无忧了,所以就存在这样的现象,很多学生踏进大学校门后毫无节制地放松,呈现出一种十分慵懒的学风,上课逃课或者到课不认真听讲,把所有的希望押在临近期末的高强度复习当中,完全没能摆脱应试教育教育的模式,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没有发挥主观能动的作用,有的老师也为了教学而教学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感受,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的授课方式仍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记笔记为主,没有将讨论及上台讲解这种非常好的互动形式引入到教学中,并且对逻辑思维不够重视,想象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直接制约了学生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课程设置上,大学生课程设置不合理、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设计性课程设置过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外界环境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也有较大影响

通过调查还发现,对于周围的创新实践氛围,大多数学生对此都感觉不是很浓厚,虽然大学学科较少,自己安排的时间比较多,但是我们好像对创新实践没有刻意地追求。而是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其他的娱乐活动上,虽然提到创新实践,大家对此都很认同,但是付诸于实际的太少,就如上一条所分析的一样,知行反差较大。这就造成了我们周围的氛围很淡。有一些有创新实践想法和能力的同学也会因为这个单薄的气氛而失去了原有的兴趣。而对比那些长期呆在“科技创新实验室”和“电子爱好者协会”实验室的同学我们发现,正是由于这种创新能动气氛的聚集,这些同学的创新动手实践能力会在这种探索求知的氛围中逐步提高,所以这些同学的创新实践能力要远高于其他同学,知行反差也相对更低。所以外界环境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也有较大影响。

三、如何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一)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只有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思想,主动地投身到学习求知的行列当中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求学生扎实基础知识,学会将书本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提升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在所学知识上进行自己的延伸创新,最终发展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发挥学生本体的能动性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加强对创新的认识理解,把创新的理念植根于自己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要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精神应用于实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加一些创新实践的竞赛,锻炼自身能力,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竞争和社会发展的人才。

(二)改革教学理念提升教育质量强化创新氛围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是教学。要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真正让大学生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而

不是书本和考试的奴隶,需转变教学模式,将单一的继承型、维持型、守成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拓型、发展型、创造型的多种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形成活跃、自由的创新氛围,建立健全开放的创新实践环节。这要求学校的各种布置有利于学生感到自由和安全。其次,创造更好的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为形成创新风气提供硬件保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创造民主的气氛。大学校园应该有容纳百川的气度,容许不同的思想和观念在这里碰撞、交汇,融会新知,淘汰旧识,张扬真理,批判谬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多元的学生创新观。学生的创新不仅表现在我们普遍关注的学术性和表演才能方面,而且广泛地表现在非学术性和非表演性方面,如管理、组织、人际交往等等。充分利用学校联系实习基地等资源,加强校企联合,缓解资金紧张,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结论

调查显示,作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参与主体,在校大学生对创新意识有较充分的认识基础,但受各种因素制约,创新的认知与实践严重背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认真分析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寻找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方法,逐步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自己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社会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会的活动。所以,实践作为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三下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新时期的深化发展,是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标准,社会实践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场地。了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放眼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有所了解才行。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同学在实践中更好的认识国情,贴近社会,从而确定比较正确的人生前进方向。作为高校教育者,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将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服务、实践、奉献等实实在在行动,把行动变为责任,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轨迹上树立起更高的起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应该说不仅有助于他们较快适应、融入社会,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如政治活动、社会改革实践、阶级斗争等。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实践,使实践与认识相结合。大学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结合所学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是一件十

分有意义的事情,既提高能力又服务社会,这是一种双赢的选择;二是志愿者服务,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专长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三是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种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的社会实践形式,以小见大,以细微之处见长,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长效机制。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形式。很多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各地和很多行业去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考察,回校后进行认真的讨论总结,用他们自己的视角来理解社会,思考未来的人生道路。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出发,在寻找兼职时,首先应明确兼职的目的不仅仅是赚钱,更重要的是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兼职应该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我们应该尽快找到找到学习与兼职之间的平衡点,正确处理兼职与学习的关系。当然在兼职时更应该注意兼职的安全性,必要时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做兼职学生本人,在做校外兼职这一块,首先自己不能被钱冲昏头脑,要自己尽可能的对公司辨别真伪,比如说通过公司的装扮,公司主管的谈话水平和素质。想做兼职的学生也可通过在校专门为学生找兼职的组织和团队来获得相关信息,因为他们都是学生,没有理由来伤害学生,公司的情况他们很了解,大部分都经过实地拜访的,这样的信息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对于学校勤工中心及其他组织来说,应该对做兼职的学生进行动态监控,尤其是对做完的兼职的学生应加大短信或电话调查询问工资发放情况等以保障学生权益。对于介绍兼职的学校组织应该严格筛选兼职,在不耽误学生学习时间的前提下,能尽可能的保证学生的跟本利益。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法制环境,坚决打击非法中介,为大学生兼职提供良好环境。从侧面保障兼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总而言之,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课余生活给了我们无限的激情,满腔的热情,更重要的是的兼职经历另外,兼职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凡事皆有度,兼职也不例外。学生应该以学业为主,切忌盲目。找好学习与兼职的平衡点,敢于尝试科技含量高地兼职,多尝试能锻炼能力,实践知识得兼职。再者,同学们一致认为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兼职指导机构,鼓励指导同学们从事兼职,使大家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既锻炼了能力,又获得了一定的报酬,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无论如何,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一定要认识到学习老师讲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同时不可否认也有很多不可预见或你能预见但改变不了的客观因素,让你不可能像老师教的一样去生活,所以我们得提前自己去学老师不教的。所以,为了能适应社会,真正能懂得把理论和实践结合,懂得什么叫真正的生活,这才是你们大学生实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国强.《以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07。

2、 《黑龙江教育期刊》综合版2009年第1期。

3、 《创新教育----面向21 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

4、 新浪教育。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国企改革5000字篇八
《毛概社会实践报告模板》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报告

题目:不一样的社区,不一样的生活

集贤街区,风雅人俗,社区调研与服务,体验改革30年的风云变迁

姓名:高明全 学号:20091835 班级:机械0901班 授课教师:朱丽颖

2011年10月20日

不一样的社区,不一样的生活

集贤街区,风雅人俗,社区调研与服务,体验改革30年的风云变迁

实践小组人员:高明全高嘉翔黄晓象黄楚鑫赵诗韵王磊 指导老师:林楠

实践调研地点:沈阳市南九社区

实践时间:2011年7月16日—2011年7月23日

与社区领导的合影

实践背景:

实践与学习,我们每一天都在接触不同的事物,每一天都在学习,同样我们每一天都在做不同的事,每一天都在实践。有哪件事不是从实践开始认识的呢?我们的第一次自己洗脸,第一次自己刷牙,第一次自己穿衣服等等,只因我们不断的在学习,不断的在实践,所以我们在不断成长,不断的将所学到的变成自己的。

作为一名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们在大学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社区作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

它体现着社区乃至当地

生活水平自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也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党、对国家的不断繁荣昌盛的感受。另外也在院团委的大力号召下,我决定于2011年7月16日于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道南九社区开始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感受社区改革30年风土人情、生活水平的伟大变化。

实践目的:

为结合课本知识进一步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底层老百姓生活真实的改变情况,体现党的先进政策,也为促进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并提高学生社会交往、组织管理、分析思考、实践创新能力,结合我院实际,院团委每学年、每学期开展学生社区服务活动,拓展学生素质教育领域。通过社区考察调研服务活动,自主探究和实践,培养了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交流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

实践内容:

1、 了解社区历史发展情况及现状。

经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从整合的折线图中可以明显看出社区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1985到1990年以及1995年到2000年这两个五年,社区面积显著增大,体现了国家对社区建设的大力支持以及百姓居住条件的显著改善,而伴随着社区规模的扩大,社区的居民人数也不断增多。

而从3号折线图可以得知,社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在党和国家的优良政策下,人均收入快速增加。 2、 参与社区管理,参加义工等活动。协助村、居委会出墙报,开展协助社区管理的各项工作,参加力所能及的社区劳动,开展植绿护绿、清洁楼道、拾捡垃圾等活动。 3、 开展安全宣传,向社区居民宣传安全用电、用气,以及救灾逃生知识。

4、 开展绿色环保活动。在社区开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宣传活动;开展本地区水资源状况的调查及提出改善的建议;对本地区水环境污染的调查、分析和建议等。

5、 普法宣传。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劳动法》,宣传与工人农民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等。

6、 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调查居民对党史、时事政治和全运会知识的了解情况。

实践感想:

7月22日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实践服务队共有6人组成。活动期间我们受到了南九社区领导及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在他们的支持和协助下我们顺利完成了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社会实践是我大学生涯的第一次,对于成天生活在象牙塔内的我像这样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很是难得。在此次活动中我学到了许多大学课堂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在这次实践中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我对南九社区的现状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做了深入思考。

“改革开放是由思想解放开始的,而思想解放是由一场大讨论开始的。”有同志这样说。这场大讨论就是发生在30年前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三十年的实践给我们一条重要启示是,社会主义事业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新的思想解放。可以说,改革开放30年,就是解放思想的30年。30年来,党的思想理论的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党的事业的发展等,都是同解放思想密不可分的。社会主义事业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新的思想解放。

人们的社会实践本身是一个发展过程,实践标准的具体内容会随着实践发展有所变化。因而,解放思想的重心、内容、任务也会由于实践发展有所改变,在不同阶段有各自侧重点。回想当年,我们曾经认为“纯而又纯”,“一大二公”,绝对的“有计划按比例”,绝对的按劳分配,才是社会主义,否则就不是。因此那时把农民外出务工、做生意、城里人办企业、开公司,包括知识分子业余兼课、译稿、出书,统统被说成是不务正业,轻者被认为是“个人主义”,重的则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如今,我们已经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了新的理解、新的观念,绝大多数人再不会坚持上述糊涂熟悉和错误观念了。这是不断解放思想的成果。三十年过去了,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变化说不尽、道不完,成绩震古烁今、彪炳史册。但是,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经济快速发展,但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跟不上;经济总量大,但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现象未根本改变,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都有新进步,但不平衡;资源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但空气污染、土地资源不足、水质低劣情况令人担忧。还需一提的是,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等战略思想、还远未转化为广大干部的自觉行动,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国企改革5000字篇九
《毛概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南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报告

学 生 姓 名:高晓君,朱明勋,冯圣,朱满满,刘滔,胡亚东

所 在 院 系:电子信息学院

专 业 :电子信息工程

学 号:1011002256

指 导 教 师:吴日明

南通大学政治学院

2012年 5 月 13 日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要求与说明

一、活动目的与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热情和能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考察和调研中培养和巩固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增强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自觉性,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任务与要求

1、参加对象:大一、大二学生。

2、活动时间:根据各课程授课计划,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

3、活动内容:活动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突出课程教学重点,体现课程教学的目的、要求,注意结合同学自身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

4、活动形式:可参加各课程所在教研室集体组织或指导教师自行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经指导教师同意后,也可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自行组织社会调查,或参与由校团委、学工处组织开展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纪律。

5、报告要求:实践活动结束后,每个学生都必须独立完成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实践报告,报告内容观点正确,逻辑严密,能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某些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剖析,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现实意义。报告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交给指导教师,严禁抄袭或剽窃,否则实践活动成绩为零。

三、指导教师职责与工作

1、各课程所在教研室负责确定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原则上由任课教师担任,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聘请团委、学工处的教师或校外辅导员担任指导教师。

2、指导教师负责对实践活动的选题、活动过程和报告撰写给予必要的组织和指导,并对学生实践报告进行认真批改,评定成绩,并计入课程学习总分。

一、社会实践选题与方案设计

二、社会实践报告鉴定

南通高校学生精神风貌调查报告总结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的特殊群体,是当代青年中的佼佼者。党和国家对他们寄予了厚望,社会也在关注着他们的成长,他们的思想状况和精神风貌为社会所持续关注,为此我们小组就此做了相关调查。

一:调查概况:

我们的调查主要针对于南通地区大学生的思想精神风貌,我们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调查,调查对象覆盖不同高校,专业的大学生,以确保本次调查尽量反应出广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共计发放246件问卷样本,其中南通技校76份,南通纺织学院85份,南通大学85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25份,有效率达到91.4%。从有效问卷看来,其中男生有135人,女生有111人,比例相对平衡。其中24.6%为文史类学生,17.8%为理工医类学生,24.9%为经管类学生,9.64%为艺术类学生,23.06%为其他类别的学生。党员9人,共青团员207人,其他30人。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人际交往、思想见解等方面的相关问题。所以问卷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对于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与分析,得出下列结果。

二:调查结果分析: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支部纪检委员述职报告【6篇】
  • 巡察整改报告范文(通用9篇)
  • 被巡察单位党组工作汇报材料集合5篇
  • 企业党支部书记述职报告2022年范文(...
  • 2023年个人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 被巡察单位工作汇报材料集合5篇
  • 关于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整改落实...
  • 学校德育工作亮点汇报(通用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