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报告 >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旧教材的比较开题报告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5    阅读: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旧教材的比较开题报告篇一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旧教材比较研究》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旧教材比较研究

曲靖师范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旧教材比较研究

作者、学号:杨恒武 2006212131 学院、年级:教师教育学院 2006级

学科、专业:教育学 小学教育(数学与科学方向) 指 导 教 师:张应奎(副教授) 完 成 日 期:2010年 5 月 20 日

曲靖师范学院教务处

曲靖师范学院

本论文(设计)经答辩小组全体成员审查,确认符合曲靖师范学院本科(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要求。

答辩小组签名

答辩日期:2010年5月30日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任何贡献已在论文(设计)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日期: 2010年 月 日 。

论文(设计)使用授权说明

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曲靖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学位)论文(设计)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及送交论文(设计)复印件,允许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2010年 月 日。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旧教材比较研究

摘要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本论文在国际课改的背景下,分析了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旧教材的背景、内容,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成长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本论文首先从教材改革的背景入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小学数学教材进行了梳理,并就现阶段的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进行了概述,其次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人教版新旧教材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对教材的改革提出了作者自己的思考和启示。

本论文作者期望通过思考、启示部分的陈述,以此激起所有一线小学数学教师的共鸣,大家共同努力研究这次教材改革、为以后的教材改革贡献一份力,同时,期望以此帮助一线小学数学教师理清一条运用小学数学新教材的思路。

关键词:人教版 小学数学 新教材 旧教材 比较研究

Primary Mathematic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old and new materials

Abstract: The carrier is the course teaching, this paper in class to change the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w materials for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in the background, content,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teaching is instructive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firstly from textbook reform background,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present teaching are summarized, the second from the macro and micro levels of two o 'clock and comparative study on teaching reform of teaching,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thinking and enlightenmen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expects through thinking inspiration to arouse parts, all line,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efforts to study the teaching reform, the reform of teaching after contribute force, and to help first-lin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 had a clear idea of using new materials.

Key words: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edition; Primary School’s mathematics; New materials; Old materials; Comparative Study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旧教材的比较开题报告篇二
《人教版小学数学1-6年级新旧教材目录对比 (1)》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旧教材的比较开题报告篇三
《小学数学教材使用中的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材使用中的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界定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设计理论都把问题解决作为建构性学习的基

本策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此问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思维发展过程。

二、 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课题的提出

新教材的应用在我区到今年新升入的六年级已经完成了第一轮的使用。对于新的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以大多以螺旋型散落于各册教材,知识内容、难度都是呈纵向延伸的特点。这样安排一方面是为了分散难点,另外也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有序学习完成知识不断完整的过程。教师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因为增设了很多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数学广角”“数学实践”等新知识,如何更好的进行这些新知识的教学,对新知识教学内容如何处理,怎样完成好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是教师们课堂教学所面临的新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如何采取有效地教学策略。都是需要我们进行研究的问题。

根据新教材知识结构安排的特点,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好教学任务,实现新教材安排的意图。需要教师们对教材有更为系统的理解。为了加强教师整体把握教材水平,对小学教材知识结构系统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完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容的自然衔接,教师有必要了解整体教材知识的结构,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握,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根据新教材的知识安排特点,教师需要清楚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已经掌握了同一知识的哪些内容,现在需要通过学习掌握那些知识,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将来还要对相关知识进行哪些学习,现在应为后续学习渗透哪些知识、思想、方法。真正达到新教材所要实现的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逐步完整知识的学习过程。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好的瞻前顾后,对教材内容整体知识结构的了解显得尤为重要。

在新教材的内容设置中,很多知识在内容上与旧教材相比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这种变化是否适应?这些知识的安排是否真正符合各学段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对于学生不适应的情况我们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我们怎样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怎样教对学生学习更有利,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补充哪些知识,都需要教师进行研究。对每个知识点的重难点的把握都是更好的完成好课堂教学的必备条件。

新教材通过一轮的使用,不同学段的教师对学生在本学段的学习过程中

哪些知识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让每位数学教师都可以从前面试验过过的教师那里汲取经验,并对所涉及

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并且有所借鉴。让每位数学教师都能了解把握整体教材知识结构。

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为了了解这一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把握其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

大量的教育理论专箸、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中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使用对教学所起的作用何在?是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是否有创新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或转变?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设计理论都把问题解决作为建构性学习的基本策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此问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思维发展过程,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这些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a、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和发展,需要一线教师和教育系统的工作人员在更新教育理念和充实新的教育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发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如何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成了教育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b、倡导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人们十分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数学学习,是探索性的、自主性的、研究性的学习。

c、更加关注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形成。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和谐统一,通过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通过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对达到这一要求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d、该项目研究发展的趋势

新时期的基础教育需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本,充分挖掘教师的教学潜力和研究能力,实施有效教学;以学生为本,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项目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相比,有以下联系:

a、都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中不利因素的分析和摒弃,通过使用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真正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倡导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

b、都是借助于最新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并力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论证上升为教学理论。

与之相比具有更为重要的区别如下:

a、研究的背景不同:该教材的使用是全面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各课改实验年级全部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背景下,对如何使用教材进行实验研究。

b、研究的重点不同:其他研究大多侧重理论方面,而本项目借助最新的教育理论,在具体的操作实验中,实践新课标理念,寻找使用教材行之有效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材使用方法和研究理论,同时丰富教育教学的价值性理论和指导性意见。通过这样的实验研究获得的成果和经验上升为理论时,更具有普遍性,便于大面积推广,有利于向相关部门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意见。

三、课题提出的目的、意义

当前,我们的数学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比较普遍,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还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那么教师如何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使现有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焕发活力?为此,我们认为,研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使用实验情况,为努力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质量和数学教学的效益己成为当务之急。

a、本项目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本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注重引导教师更好地学习和运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必须学习好教材、运用好教材、挖掘好教材,就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研究、探索,从教学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整体优化,提高自身的素质。

b、本项目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数学的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使用实验研究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从教学理论方面更加深刻地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有利于从实践中把握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此研究在不断完善数学教师教育过程理论体系具体化方面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对建立在优秀教师教学经验基础之上的实验研究成果使之具体化、简明化、可操作性强、具有概括性、完整性和系统性,便于数学教师理解、掌握和应用。因此,这项研究是联系数学数学教师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有助于改变教学理论研究与实际的操作实践相脱离的状况,有利于促进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c、本项目的研究还有利于充分体现和发挥新教材的鲜明特点和作用。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编写符合小学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意吸收了小学数学教材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一线教师的教改实践经验,体现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对此项研究,一定会给教师以启迪,从而更好地使用教材,使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特点和作用能得到充分地体现和发挥。

一、 理论依据

杜威的教育理论

就哲学而言,哲学强调由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向对人的内部世界的探索以及对人自身命运和价值的思考。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描绘了他的教育观点,他认为学校应该是大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在这一社会中,课堂教学应该是真实生活的问题解决的实验室。他鼓励教师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并帮助他们探索重要的社会的和智力的问题。杜威的门徒克伯屈认为学校学习中应该把儿童分成小组,并让他们去进行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设计和选择。主体教育论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然而一切创造“始于问题”,这就很明显地看出杜威的教育哲学和现代教学为我们的课题提供了哲学基础。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其中之一是帮助学习者做好在不确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准备。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3)哲学家波普尔曾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波普尔认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从各种问题开始,科学家探索的逻辑起点应该是问题,波普尔提出的科学进化公式 “P1(问题) TT(假说) EE(否认) P2(问题)”就是以问题作为科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我们认为,不管从现实情况,还是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角度去考虑,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首先要擅于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还要有目的地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最突出的一个亮点就是突出了“过程性目标”要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切入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才能真正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适应经济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基本假设:

1、 通过研究使我校数学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小学教材知识。

2、 通过研究与实践让每位数学教师都能承担各年级的课堂教学。

3、 通过有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1、同一内容、不同学段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2、新旧教材同一知识点对应教材内容的研究

3、新教材新设内容具备的功能的研究

4、新教材使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研究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取以行动研究为主,实验研究、调查研究为辅的研究方法,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以教师的常规教学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行动保证。

(2)实验教师的个体实践为主,课题实验小组集体研究为辅。

(3)各实验教师要确定研究任务,按期分阶段制定计划,做好记录,完成总结,并及时撰写体会,总结成果。

(4)以完成常规教学任务为前提,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

研究对象:1-12册新教材及1-6年级学生。

五、 课题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

2008.3—2008.9对教材知识系统进行分析、分析学生情况,撰写开题报告。 实施阶段

2008.9—2011.1

对1-12册教材按知识结构分年级按纵向知识结构进行全面分析,对教材知识的重难点及学生掌握情况进行分析。对于同一知识在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进行系统的分析。对于新旧教材在知识内容上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教学确定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通过课堂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阶段:

2011.2-2011.6

对课题研究进行分析,撰写结题报告。

六、 组织结构:

负责人:高凤杰

主要参加人: 赵秀丽 纪萍 杨金荣 张玉芹 任延宝 沈连芳

具体分工:

高风杰:课题负责人,小学高级教师,教导主任。本课题研究中负责课题管理及撰写开题报告、中期总结、实验结题报告等工作。

其他成员:负责材料的搜集、加工、整理和课题的具体实施工作

成果形式

实验报告、经验积累、论文、研究课

课题研究的条件和保障

课题负责人高凤杰自2000年以来所撰写论文两篇分获市级一、三等奖。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旧教材的比较开题报告篇四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开题报告》

重庆市北碚区“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与学的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西南大学附属小学 蒋世雷 彭卫东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问题是教师教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脏,问题是数学知识的心脏。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解决问题既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数学教学一个重要内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布鲁纳(J·S·Bruner)提出的“认知结论”理论、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理论、布卢姆(B·S·Bloom)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戴尔(E·Dale)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奥苏伯尔(D·P·Ausubel)提出的“有意义学习”与“先行组织者”理论、加涅提出的“内外结合”和“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理论、前苏联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等,为解决问题的教学都提供了理论基础。

1980年4月, 以美国数学教师全国联合会(NCTM)的名义,公布了一份名曰《行动纲领 - 80年代数学教育的议程》的文件,首次提出必须把问题解决作为80年代中小学数学的核心。在1980年8月的第四届国际数学会议上,美国数学教师协会提出了80年代中学数学教育行动计划的八点建议,指出80年代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焦点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这种力量衡量个人和国家数学水平的标志。到1988年召开的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上,则将问题解决列为大会的七个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在课题报告中,几次明确提出问题解决、模拟化和应用必须成为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数学课程的一部份。这样,在美国和国际数学教育会议的推动下,问题解决受到了世界各国数学界普遍重视,不仅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是继“新数运动”和“回到基础”之后兴起的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潮流。

我国对“解决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即基本涵盖此

部分内容。小学数学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传统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教学中的难点,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可以这样说,对于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意义,内容与要求,教法与学法等等方面,我国的教育工作者都作了比较深入而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如宋淑持等著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9月)等等。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下的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对“解决问题”这一部分内容进行了改革与调整,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单元,甚至很少相对集中地编排纯应用题的内容,而是渗透在各学习领域的学习中,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呈现。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数学教育界的专家及使用教材的一线教师都对“解决问题”教学进行了实践与研究。

1.新课标制订团体对“解决问题”部分的目标、设计意图及教学设想的研究:如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等。

2.教材编写者对编排体系、教学情景、学习素材、呈现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如各种版本的实验教材、宋乃庆教授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编写设计研究 》、《小学数学新教材“解决问题”专题教学实践调查分析》等。

3.专家学者的系统研究。如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在《数学课程改革2005:审视与展望》中对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当前面临的新问题的发现、解决与反思,西南大学朱德全教授的“基于问题系统解决学习的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等。

4.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研究。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及数以百万计小学数学基层教师对“解决问题”每一课时教与学的研究。

我校使用西南师大版实验教材也近6年,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感到:新课标理念引导下的西师版教材此部分内容非常有特色:

1.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情景中学习,体现出固有的数学特性。

2.内容直观,呈现形式丰富多彩,学生特别感兴趣。

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留有较大的探索空间,力求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发现:“解决问题”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还有一些感到困惑之处,还存在不少问题:

1.在编排体系上,“解决问题”部分的教学内容,不再按传统应用题教学逻辑关系呈现,显得零散而不系统。

2.在内容选择上,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及认识水平不够同步,过分强调生活化(现实性)而缺乏解决的实效性,没有注重“现实性和趣味性,挑战性与思考性,目的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统一,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用不大,即只着眼学生的眼前发展而忽视了终身发展。

3.在教与学的方法上,淡化传统应用题教学所倡导的“数学模型”的构建及解题策略的提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削弱,教师普通感到难“教”,学生也感到难“学”。

针对我校的这些教学现状,面对一线教师们种种困惑,我们感到:进行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研究,对于改进此部分的编排体系、优选学习素材以及提升教与学的策略水平,都显得非常的迫切和有价值。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本实验在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精神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西师版的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对“解决问题”的教与学的策略进行研究,预期达到:

1.通过实验,系统探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技巧,提炼、总结在“解决问题”部分中教师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2.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学习策略,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切实落实课程标准中“解决问题”部分中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实验,在教学实践中甄别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的解决问题中编排体例、学习素材等方面的优劣。并在实践中注重搜集实验素材,提出调整、增删等修订意见。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及方法

根据各年段的不同实际情况,以全体数学教师为研究主体,采用西师版教材,总体上采用比较研究法和典型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实验方法进行研讨。注重调整修订“解决问题”部分的编排体系及学习素材,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提炼、总结出“解决问题”部分教与学的策略。“解决问题”中问题集中之处可采取“案例分析”进行典型研讨。

2.实施步骤

该课题的研究拟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5.9——2006.9)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动态,客观分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部分内容的教与学的得失,广泛征求意见、讨论、选题,制订并完善课题方案,做好课题审报工作,做好开题论证工作。

2.实施阶段(2006.10 ——2009.6)

制订阶段实施计划,组织教师有重点地进行行动研究,形成中期成果资料积累。

3.总结提高阶段(2009.6.——2009.9)

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提交研究论文、典型教学案例及调整修订意见。完成结题鉴定,进行成果展示及经验推广。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

1.相关研究成果

参加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电芝教授主持的国家教育部“九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中小学学科学习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承担一级子课题《小学数学学科学习策略教材实践》实验研究。参加刘电芝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小学新课程学科学习策略的系统开发与教育实验研究》课题实验,承担一级子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学习策略教学》实验。获总课题组和西南师范大学社科处颁发的组织一等奖。论文及案例多人次获奖。并参与实验教材《学会学习·小学数学学习策略(初级版)》和《学会学习·小学数学学习策略(高级版)》的编写 (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和《中小学学科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编写(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蒋世雷的论文《数学学习策略的教学》发表在《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7-8期,并为中国人民大学

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小学各科教学》2003年第11期转载。吴世彬的论文《生成学习策略,提高创新能力》发表在《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11期。蒋世雷、傅玉蓉《小学数学学习策略教材实践对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的影响实验报告》发表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并将实验成果运用在日常教学中,使我校数学在教与学的策略水平上均得以提升,形成“教得活,学得活”的教学特色。

2.主要参考文献

⑴宋淑持等著.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9

⑵(美)琼斯,拉斯玛森,莫菲特著;范玮译.问题解决的教与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7

⑶(美)琳达·托尔普,萨拉·塞奇著;刘孝群译.基于问题的学习--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7

⑷董世斌,张庆林.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研究[J].心理学动态.1997

⑸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数学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⑹[美]波利亚.怎样解题[M].科学出版社.1982

⑺郑毓信.数学课程改革2005:审视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5.9 ⑻刘电芝.小学数学学与教的策略[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⑼李光树,朱福荣,张健,陈祥彬等.小学数学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⑽刘显国,任文田等.小学数学解题训练艺术 [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3 ⑾朱德全.基于问题系统解决学习的数学教学设计[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⑿呈德,王琦.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困惑和思考 [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6.4

⒀叶琪等.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J].小学数学教育.2006年第4期。

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⒂宋乃庆,杨豫晖.小学数学新教材“解决问题”专题教学实践调查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4.3

(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

课题负责人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十多年,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科研能力。先后参加并通过计算机应用专业专科(夜大)、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自考)和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等学习。其间参加了重庆市第二届小学数学骨干班学习, 2005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任命为市级骨干教师。于2005年参加了重庆市首批科研骨干班培训学习。曾主持或主研了多个区、市以及国家级课题。参编和主编了多部教育教学类书籍,由中国林业出版社等出版。主研成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旧教材的比较开题报告篇五
《2011版小学数学新旧教材的对比》

新教材克服了旧教材呆板、单一、枯燥的缺点,在形式、内容的选择及课程安排的设计思想、学习方式、教学手段上进行较大的改变,突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不仅如此,新教材在教学方法上还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

1.新教材形式活泼可爱,图更清晰精美,文字优美生动,导语引人入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旧教材则过于单一、死板、重复,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封面设计来看,旧教材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是同种类型的图案,而图案所反映出来的学习信息仅仅只是本册内容的某一部分内容。这种形式过于简单、单调,不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新教材却运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动物和人的对话,勾勒出本册所要学习的各部分内容,充分展示了封面设计的高雅艺术魅力。

打开一册册新教材,可以发现,几乎册册都是图文并茂,色彩艳丽,精彩纷呈,印刷更是清晰精美,十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每一章每一节都用拟人化的实际场景引入,使数学十分贴近生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旧教材则是用实物引入,缺乏趣味性,容易使学生觉得乏味。

2.新教材把内容的安排顺序进行调整,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调到前面;对同一类型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分析讲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旧教材却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重在教师的讲解,却忽视了学生的参与。

仔细对比新旧教材的内容安排,可以看出新教材删去了许多简单、重复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讲解非概念性知识时,均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发现、总结出新知识;并且在剖析基础知识的同时,新教材还增加了许多实用性的知识,如:观察物体、统计、购物,我们来当家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新教材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克服“学科中心”的倾向,避免了“偏”的弊病。新教材重在学生对知识及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过分强调追求定义的严密性,并且大大减轻了不必要的烦琐记忆负担;而旧教材偏重于学生对基础知识、解题方法的掌握,这容易使学生陷于条条框框中去,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数学专家对课程标准一致肯定,其创新之处在于克服过去课程中偏窄、偏深、偏旧的现象,使数学教育从过去尖子生教育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体现了总体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4个方面,使数学学习呈现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有利于实现数与形、知识与应用的结合,纠正了过去课程中主要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分偏重于解题速度、技巧和难度训练的现象。

4.新教材强调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课程设计思想,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成就的联系,内容大为更新,富有时代感,克服了“旧”的弊病。

新教材设立了“框框语”,如:“数学万花筒”、“你知道吗?”等,介绍了古代及现代的数学常识、成果;而且,教材的所有内容也全部改用最新的数据和资料。

5.新教材大大加强了学生探索性学习方式和动手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专题学习也受到重视,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克服旧教材“知识中心”、“重知识轻能力”的片面倾向。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采用“复习——导入新课——讲授内容——练习巩固”这一课堂教学的编排模式。而“知识中心”、“重知识轻能力”也使我们在课堂上的偶尔讨论变得轻车熟路、波澜不惊。而新教材却屏弃了这一做法,打出“探究性学习”的旗帜。强调探究式学习可以说是这次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之一。从各册新教材所设立的探究活动来看,总的来说,不仅丰富,而且到位。可以说,这次崭新的尝试是非常成功的,尽管它还有待完善。探究性学习的强调,给学生的学习与思维提供了新的挑战性。

在各册新教材中,每一节内容都是由一个实际例子引出,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对该问题的解决则是由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而且,在讲授“实际应用”的知识,如“千米、分米、毫米”时还

加入“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知识的内涵。课本中人物的对话、问题也给学生创设了思考、探索的空间。“课外活动”则把学生的探索活动推向高潮,给学生的课外生活留下无限的启发。

然而,旧教材却强调知识的连贯性和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每一节新内容都是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引进,接着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得出一个令人确信无疑的结论。如果对于一个自学成材的人而言,这或许是一部很好的教材;但对于学生而言,这却无形中使他们形成“跟着教材走”的思维方式。

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一种比较复杂、难以操作的学习方式。许多专家、学者也尚在探索之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还有许多,这也有待我们深入研究。

6.新教材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课程综合化的发展。

小学数学新教材除了阐述数学方面的知识外,还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自编应用题”,“我的成长足迹”不仅要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与语文的说、写能力紧密相关。不仅如此,在课后练习中还涉及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环境科学等一系列的问题。所有的这些都是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渗透与融合的有益尝试。

7.新教材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网络,在教材系统化方向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从而克服了“书本中心”的倾向。

8.新教材在创新的前提下,不忘继承中国五十多年教材建设的优良传统与宝贵经验。 从人教版教材中可以看出上述众多重要改革与巨大创新之处,同时也能清晰地辨别出人教版教材重视吸取以往教材编制的经验与教训,采取稳妥步骤,避免走弯路和走冤枉路的优良传统,这充分展示出人教社对实验区学生的未来负责的科学精神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新教材的不足之处

人教版新课标义务教育实验教材,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理念,体现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高,并使学生能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学习。但作为新教材,它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对基础知识强调不多,中下生很难真正掌握。新教材虽然删去许多重复的内容,但同时也减少了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对于优等生而言,这确实是件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好事,但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这却是一件很费力气的事情。由于教材内容的精简,他们很容易陷于一种没有吃透前面知识但又不得不开始对新知识进行学习的困境中。这样,他们不能象学旧教材那样不断地温故了。这必将造成“差生更差”的现象。

2.教材在每节内容之前都删去“复习”这一项,部分学生会“学后忘前”。新教材强调让学生自主探索,彻底屏弃原先那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做法,把旧教材每节的第一个内容“复习旧知识”完全删去。这一做法虽然能让学生挣开“牢绳”,自己开创新思维,摸索解题的路子。但同时也容易让学生忽视前面所学内容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

3.新教材强调了学生与家长的联系,但由于许多家长工作忙或文化程度不高,没有时间或能力协助准备。这必然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家长参与度怎样才算合适以及应该怎样参与,这也是新教材必须考虑的问题。

4.课程资源及教师的辅导用书缺乏。现在举国上下都在搞“减负”,所有市面上能见到的有价值的辅导用书甚少,许多教师都觉得缺少参照的依据,甚至不知道该怎样去度量、评价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情况也必然殃及学生,使受教育者不知所云。

四.用好、教好新教材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教材突出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在一开始学习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时,就运用亲身实践的新型方式进行学习。面对这些改变,我们应该怎样去用好,教好新教材呢?

1.改变旧的评价方式,树立起新的教学观念。

面对课改,众人褒贬不一,真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家长们一直都在关注:我的孩子得了多少分?而学校也在担心如果采用素质教育,但一旦到最后还是应试教育的那一套——一张试卷论“英雄”,那老师、孩子们的积极性是否会受到影响?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是源于如何去评价一个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因此,我们应大力改革几十年来根深蒂固的“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思想,取消国家选拔和水平考试以外的一切统考及其评比。把考试权还给学校。要加强平时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方式、策略、水平的个性化考察与评价;对知识、技能、能力的考试,可以设目标不同的几种试卷,供学生自主选择,变考试为学生自我挑战、主动进取的机会。课程改革不仅仅需要国家、学校的努力,更需要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作为教师,我们过去总是要求学生寻找解题方法与规律,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标准、同样的方法去做,而且每一道题都只能有一个答案。这样,一个是方法唯一,一个是答案唯一。这两个唯一表现在教学上就使学生的创造性不断的丧失。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倡导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可能这种方法对成人来说有优劣之分,但是对小学生而言则不宜过早断定这种方法一定比那种方法好。我们要的是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然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根据。不同需要的人寻求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然后再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心得体会。教师应树立起这样的观念:学生参与是第一位的,至于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或错,是好或坏,不是不重要,而是第二位;学生的发展是第一位,获得某些数学结论,学会某些数学计算,不是不重要,而是第二位。

2.按程度进行分班,当学生取得进步或跟不上时允许学生转班就读,并缩小班级的容量。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对数学课堂大量的观察、分析,将学生分成五种类型。第一种是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地解答任何应用题,教师刚刚读完条件就举手要求回答。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还要挑选一些“超纲”的习题,给这些学生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的、要求紧张动脑的工作;有时候,需要给这些学生布置这样的习题,使其不能独立地解答出来,但是教师给予的帮助只是稍加指点和提示;第二种为能很好完成作业,他们是靠付出劳动和用功学习而取胜的学生;第三种为在没有帮助下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但是对复杂的习题有时解不出来;第四种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们在一节课所完成的作业要比第二种、第三种学生所做的少一半到三分之二,但是教师无论如何不能催促他们。第五种学生没有能力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教师需为他们专门另选一些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好。根据以上这种分类的方法,学校可将学生分为五个等级进行授课。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取得进步,超过该等级的能力,那他就可跃到合适的等级等级学习;如果学生跟不上所在班级的进度,那他也可转到适合他的等级就读。这样就能使学生“学有所适”,能让他们比较轻松的接受知识,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这一做法,不仅能使学生学到适合自己能力的知识,而且也能激起学生进取的欲望。除了按级授课外,学校应尽可能把班级的人数控制在二、三十人左右,这样老师才能顾及到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3.教师应不断学习,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过去有一句话: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看不然,蜡烛的光是在一点点的灭下去,最后就全灭了。但作为现代的教师却不应逐渐地“灭”下去,而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曾有一位老教师深有感触地说:“改革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课程改革不是换一次书,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观念的革命。在这场变革前,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个重新学习的问题,要敢于挑战传统方式,挑战自我。”因为改革意味着对自己过去某些东西的否定,对过去经验的重新认识。传统教育观念下形成的教学模式是根深蒂固的,即使有意识的去改变,在教学中也会自觉不自觉的陷于“定势”中去。这一点,尤其是对于一些颇有建树的成功教师来说更是艰难。他们不仅要改变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要改变一些“成功经验”,这对教师来说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新课程处处体现着新思想、新创意,没有一个成

功的模式,只有依靠教师在实践中摸索。比如教材难度降低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自身所储备的知识量能否适应课改,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是对教师提出的一道难题。如何确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如何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面对这些新的课题,教师只有不断的“洗脑”、“充电”,才能实施、使用好新课程。

4.提倡“师生互动”的传授模式,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根据自己设计的教案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的将学生虽不大 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但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

学生学,将不断让位给师生互教互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样,课程才能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课程;教学才能真正地成为师生的创造过程。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给学生必要的知识以外,还应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除此之外,还应培养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在学习中,不仅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动手操作,也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基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数据》一节中,可让学生设计一个调查表,记录自己家庭一周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目,然后再算算本小组一周内每个家庭每天丢弃塑料袋的总量;根据统计数据制作统计图,并根据收集的数据,估计全 校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的数目。可让学生思考,如果将全班同学的家庭在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全部铺开,大约占多大面积?可以铺满一个教室吗?这样的数学学习,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这不仅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掌握了学习方法,而且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知识学习和教学过程,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引导学生自发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边学边提出问题的思想,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水平。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自主建构,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是自主建构。前者的认识机制是同化,它引起认知结构的量变;后者的认知机制是顺应,它引起认知结构的质变。在学习过程中,既没有绝对的接受学习,也没有绝对的发现学习,两者总是相互交替、有机结合的。在这个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主动接触外界的信息(包括课本)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解读这些信息,从而赋予认识对象以心理主义。因此,课本必须成为学生自己赖以学会学习的文本;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应该激励学生通过阅读去自学数学。许多老师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课本让学生先读了,还有什么可探究的?其实,建构与探究是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的,内外不同的两个向度,对外部世界的探究,在内部精神世界则是建构。探究性学习并不排斥对文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反,他很需要应用这种学习方式来扩充认知的背景,提高探究的起点。否则,像“四边形”名称之类的知识也要学生去猜想、发现,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毫无意义。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找出疑问进行质疑,对例题既要进行变式,还要解决问题,寻找新的算法,思考知识与知识之间,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无一不是探究性,创造性的学习,也无一不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建构活动。

不管是从选材内容还是材料的编排、教材教法来讲,新教材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

手实践上远远优于旧教材。它与课程改革相吻合,比较适合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对新旧教材这么突出的改变,教师不仅应互帮互学,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且应广泛涉猎,对于本专业以外的知识都应略有所知。这样,教师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水平,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他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有创见、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学生也应抛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想,凡所学知识都要多问个为什么,多想想与生活实际有何联系,多考虑是否能另辟蹊径。只有师生一齐努力,共同提高,我们的课改才能走向成功,新教材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新旧教材的教授过程中,我亲身感受到了课改理念的冲击, 感受到了要顺应新课改就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通过对新旧教材的阅读分析,它们有着共同的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具有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虽然目标相同,但呈现的方式和内容却有了很大的差异,在对比过程中有了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

实验教材为学生拓宽探究空间 , 给学生创设了个性化学习的条件。相对而言, 例题少了, 步子迈大了 , 一节课的内涵容量很大。如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 教材提供的情境图 , 往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 形成多侧面的或者递进的问题串 , 教学随机生成的机会增多了, 使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加大了 ,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调控能力的要求高了 , 一节课的 " 度 " 不好把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全面了解教材,关注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恰当处理好教材。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不应是被动的执行课程,而应成为课程积极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实际,让学生分组学习提出自己喜欢的问题分组解决,然后分组汇报,教师再选择比较典型的问题、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和本节课需要重点掌握的问题进行重点点拨,这样既做到了有的放矢,又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也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的新理念。

算法多样化。实验教材在很多例题中都不只给了一种算法(主要体现为你还想怎样算?你有几种算法?你还有哪些算法?)而且不再象旧教材那样用法则、定理的形式把算法归结出来。其实质是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拿出体现自己个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算法多样化不等于算法全面化”。优化是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要不要优化视情况而定:一是几种算法没有优劣之分,不要优化;二是有优劣之分,要优化。“优化”的方法有:“选基本”、“选简”、“选新”和“延迟评价”等办法。“选基本”就是几种算法中有一种最基本的,对后续学习有影响,这种方法要求人人掌握。“选简”、“选新”就是算法思维最简捷或算法有创新的,这种方法要鼓励,但不要求人人掌握。“延迟评价”就是几种算法中要优化,不是在第1课时就达到,而是在后续学习中逐步达到。

实验教材更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每一册教材中都适当安排了数学活动课,增强了学生综合应用的意识和生活化的教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有效学习方式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旧教材的比较开题报告篇六
《人教版小学数学上册新旧教材内容对比1》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旧教材的比较开题报告篇七
《《小学数学教材使用中的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

《小学数学教材使用中的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界定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设计理论都把问题解决作为建构性学习的基本策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此问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思维发展过程。 二、 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课题的提出 新教材的应用在我区到今年新升入的六年级已经完成了第一轮的使用。对于新的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以大多以螺旋型散落于各册教材知识内容、难度都是呈纵向延伸的特点。这样安排一方面是为了分散难点另外也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有序学习完成知识不断完整的过程。教师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因为增设了很多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数学广角”“数学实践”等新知识如何更好的进行这些新知识的教学对新知识教学内容如何处理怎样完成好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是教师们课堂教学所面临的新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如何采取有效地教学策略。都是需要我们进行研究的问题。 根据新教材知识结构安排的特点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好教学任务实现新教材安排的意图。需要教师们对教材有更为系统的理解。为了加强教师整体把握教材水平对小学教材知识结构系统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完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容的自然衔接教师有必要了解整体教材知识的结构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握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根据新教材的知识安排特点教师需要清楚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已经掌握了同一知识的哪些内容现在需要通过学习掌握那些知识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将来还要对相关知识进行哪些学习现在应为后续学习渗透哪些知识、思想、方法。真正达到新教材所要实现的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逐步完整知识的学习过程。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好的瞻前顾后对教材内容整体知识结构的了解显得尤为重要。 在新教材的内容设置中很多知识在内容上与旧教材相比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这种变化是否适应这些知识的安排是否真正符合各学段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对于学生不适应的情况我们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我们怎样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怎样教对学生学习更有利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补充哪些知识都需要教师进行研究。对每个知识点的重难点的把握都是更好的完成好课堂教学的必备条件。 新教材通过一轮的使用不同学段的教师对学生在本学段的学习过程中哪些知识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原因是什么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让每位数学教师都可以从前面试验过过的教师那里汲取经验并对所涉及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并且有所借鉴。让每位数学教师都能了解把握整体教材知识结构。 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为了了解这一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把握其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箸、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中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使用对教学所起的作用何在是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是否有创新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或转变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设计理论都把问题解决作为建构性学习的基本策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此问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思维发展过程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这些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a、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和发展需要一线教师和教育系统的工作人员在更新教育理念和充实新的教育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发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如何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成了教育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b、倡导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人们十分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数学学习是探索性的、自主性的、研究性的学习。 c、更加关注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形成。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和谐统一通过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通过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对达到这一要求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d、该项目研究发展的趋势 新时期的基础教育需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本充分挖掘教师的教学潜力和研究能力实施有效教学以学生为本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项目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相比有以下联系 a、都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中不利因素的分析和摒弃通过使用小

学数学实验教材真正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倡导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 b、都是借助于最新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并力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论证上升为教学理论。 与之相比具有更为重要的区别如下 a、研究的背景不同该教材的使用是全面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各课改实验年级全部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背景下对如何使用教材进行实验研究。 b、研究的重点不同其他研究大多侧重理论方面而本项目借助最新的教育理论在具体的操作实验中实践新课标理念寻找使用教材行之有效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材使用方法和研究理论同时丰富教育教学的价值性理论和指导性意见。通过这样的实验研究获得的成果和经验上升为理论时更具有普遍性便于大面积推广有利于向相关部门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意见。 三、课题提出的目的、意义 当前我们的数学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比较普遍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还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那么教师如何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使现有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焕发活力为此我们认为研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使用实验情况为努力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质量和数学教学的效益己成为当务之急。 a、本项目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本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注重引导教师更好地学习和运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必须学习好教材、运用好教材、挖掘好教材就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研究、探索从教学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整体优化提高自身的素质。 b、本项目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数学的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使用实验研究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从教学理论方面更加深刻地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有利于从实践中把握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此研究在不断完善数学教师教育过程理论体系具体化方面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对建立在优秀教师教学经验基础之上的实验研究成果使之具体化、简明化、可操作性强、具有概括性、完整性和系统性便于数学教师理解、掌握和应用。因此这项研究是联系数学数学教师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有助于改变教学理论研究与实际的操作实践相脱离的状况

有利于促进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c、本项目的研究还有利于充分体现和发挥新教材的鲜明特点和作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旧教材的比较开题报告篇八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陈述人: 张高英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恭请各位指正。报告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

1.国家课程改革的需要。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强调学生要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同时《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发展思维能力,体验数学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由此可见,关注课堂教学生活化成为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

2.现实状况。我校是一所企业移交政府学校,在与其他学校的激烈竞争中,教师更多重视的是数学知识的传授,很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数学观片面、陈旧,对数学应用缺乏了解。大多学生迫于升学的压力去学习数学,为了考

试的需要去学习解题,忽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因此,学生虽然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学习和应用的脱节。

我们要研究的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它注重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减少数学的枯燥无味,让学生远离对数学的畏惧,亲近数学。

我校数学教研组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与研究,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学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培养,学习热情有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我校数学教学的改革。为了加大我校教育改革的步伐,适应学校创新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确定《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为实验研究课题,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教学生活化与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以期能克服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弊端,积极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当前我校学生的数学观片面、陈旧,对数学应用缺乏了解。大多数学生迫于升学的压力去学习数学,为了考试的需要去学习解题,忽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逐步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唤发我校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我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生活的创新者。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预计的研究突破

1.国外研究状况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教育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美国提出了“用数学于现实世界”的口号,强调按照“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核心进行教学,力求“学不在多,学而有用”;在瑞典教育部文件中,要求教师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出问题,同时注意问题的实际意义和社会意义。

2.国内研究状况

在中国,近两三年来,众多期刊都刊登了各科教学引进生活或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成功案例和相关的教学论文。如《小学数学教师》2000年4月刊登《活用教材,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一文;《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年3月刊登《在课堂上快乐感受生活》一文等等,都针对某一学科进行思考,但缺乏多学科同时及相互渗透的生活化研究,彼此孤立,缺少整体研究的氛围,难以使今天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竟争力的公民。江苏省把《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作为“十五”科研课题,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中心小学开展了《生活数学课题》,他们是从“学生生活经验积累”、“学生生活体验实践”等方面去研究的,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他们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学校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但他们研究的科目是语文。《数学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初中学生,通过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来实施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评价体系的改革,对学生进行全面合理的考核。而我们要研究的对象是针对小学生 ,研究的内容涉及课堂内外,重点是以数学学科为依托,通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来拓展教学时空,整合课内外,使之一体化。

3.预计研究突破

本课题的预计研究突破是多方面的。从学生的角度讲,应该通过实验,使学生把学过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从教学角度讲,将总结出一系列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

四、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唤发我校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2.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改进我校学生的数学观片面、陈旧,对数学应用缺乏了解。大多学生迫于升学的压力去学习数学,为了考试的需要去学习解题,忽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遵循的原则

(一)理论依据

1.《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出发。《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与‘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紧密相关”,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我国义务教育实践数学教学大纲指出:“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数学素养”在大纲中的首次提出,说明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数学教育的核心任务。

2.系统理论

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目标而组织的机构和方法、作为一种执行控制的教学信息传递过程,教学系统包含了教师、学生(均为人员要素)、课程(教学信息要素)和教学条件(物质要素)四个最基本的要素,

组成系统的空间结构;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结果等过程性要素形成系统的时间结构。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又构成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复杂的运行过程。教学系统的功能就是教学过程运行的结果。

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4.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非结构性的背景经验。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管理自己的机会,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同时十分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认为通过合作与讨论,可以使学生看清事物的各个方面。由于在讨论中学生不断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各种观念进行组织和重新组织,更加有利于学生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旧教材的比较开题报告篇九
《人教版新旧教材的比较》

人教版新旧教材的比较

民乐一中 高一历史组

(一)编写体例及其知识体系的比较

在历史教科书中,体例是编排历史内容和表述历史知识的组织形式。体例不同,形成的历史知识体系也不同。2004年初审通过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建立了以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等模块为架构,历史专题为单元,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历史知识体系。这从各模块教科书有关专题的表述中可见一斑。

在必修1模块中,人教版、人民版和大象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建构历史知识体系,以人教版最为典型。人教版将课程标准的九个专题表述为下列九个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就专题的顺序和内容而言,人民版、大象版与人教版基本相同。人民版的表述略为活泼一点,如它将专题六、七、八分别命名为:“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岳麓版将课程标准的九个专题合并调整为下列七个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结合以上表述和课程标准的内容可以发现,岳麓版将中国近代前期的相关内

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内容进行了合并,“由此理顺单元之间的时间顺序,并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体现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还将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内容合并,“不但理顺了时序,而且弥补了课标讲世界政治多极化而不提中国的缺陷”。 高中历史实验教材所建立的历史知识体系,与过去统编教材有很大的不同。

1.中外史合编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分别成册,以本国史和外国史内容为框架分别建立知识体系。实验教材合编中外历史,将中国史与世界史中相关的内容合在一本书中表述,形成了中外史结合的知识体系。把本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舞台的背景中加以叙述,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深刻地理解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也有利于加强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联系和比较。本国史与外国史合编,在我国和世界教科书的发展史上早已有之,并就合编的方法问题形成了共识。本国史与外国史的合编,一般采取通史体例,先是按照时间顺序划分历史阶段,然后在同一个历史阶段内选择相关内容。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上海市第一期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教材就采取了这种方法合编中外历史。由于是通史体例,合编的长处非常明显。以高一上册为例,有的内容合编在一章中体现出比较的优势,如第四章“新航路开辟后的中国与日本”;有的通过顺序合编在一书中体现出历史的联系和影响,如第九章“英国工业革命”、第十章“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其他国家本国史与外国史合编教材所采取的方式与此基本相同。

实验教材以专题史体例合编中外历史。每个模块或专题的内容按照先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史,后世界古代近代和现代史的编排顺序展开有关内容。这种编排体例失去了中外史合编所具有的联系和比较的特点,成为相关历史内容的简单组

合。一本书里中外史分别编排也使教材的编写思路和教学过程复杂化。古代、近代和现代的顺序在一本教材中要出现两次,不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岳麓版在这方面作了一定的尝试,按照古代中外史、近代中外史、现代中外史的整合思路,力图在时序上加强中外史的比较。

2.专题史体例

统编教材建立了通史型章节体的历史知识体系。“章”划分历史阶段,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节”组织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内容,体现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联系性。实验教材在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的模块框架下,确立了专题型的历史知识体系。专题体例有别于通史体例。它按照历史专题的性质和类型,从通史中选择有关知识,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赋予了历史现象以新的生命。 按照专题建构的知识体系,避免了与通史教材的雷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可以灵活地选择历史内容,并有较大的包容性。如:必修一所反映的政治内容,范围上涉及中国和世界,时间上贯通古代到近现代,类型上涵盖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有助于历史地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并能正确地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专题史体例便于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探究。

但是,专题体例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由于它只选择历史现象的一个方面学习,缺少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内容,形成了不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加深了历史学习的难度。如:专题一中所涉及的各朝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当时的政治现象有关,还与当时的经济和军事现象有关。教材只涉及政治制度的内容,其学习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二是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

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如专题一属于古代的政治制度,专题二属于近代的政治事件,两者没有本质的联系,专题二的学习就比较困难。三是必修教材之间、必修与选修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多处重复。如:必修1与必修2中有关欧盟的内容,必修1专题二和专题三中有关抗日战争的内容,选修2、3、4和必修一中的若干内容等。

专题型的历史知识体系是一种学术体系,比较适合选修课程,比较适合高中历史的复习。实验教材的编写者对此已有认识,并采取了一定的对策。如前所述,岳麓版教材对有关专题内容的调整和合并就是一例。人教版则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以补救:一是注意避免纯政治学、法学、文学、艺术、科学的专业化和学术化特征,尽量以具体历史事实和时代背景带出有关内容;二是注意参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增补有关历史沿革和背景的内容,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基础。三是尽量减少抽象的概念,并注意语言的通俗化,以降低难度。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历史教学,2004(12)但是,这样的补救并不能解决体系本身的问题。因为联系是历史现象的基本特征,专题史所涉及的历史现象与其他专题的历史现象有着紧密的联系。专题史体系的学习,必须有扎实的历史知识的基础。大学历史系中专题史课程的开设,也是以通史课程为基础的。实验教材所建立的这种历史知识体系,对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形成了严峻的挑战。正如某些有识之士所指出的那样:“目前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史’体系,只是在对总体历史有相当了解的前提下才具有合理性。而初中的历史教学显然还远不足以提供对这种古今中外混编专题史学习的支撑。这或许是本次课改一个不容忽略的误区,亟待在实践中认真研究解决,以确保新一轮课改健康深入地发展。”

这番话很有见地,它指出了我国历史课程标准所确立的知识体系的严重缺

陷,也表达了对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关切与担忧。笔者认为,弥补这一缺陷,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通过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形成新的适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历史知识体系。无论是合编还是分编中外历史,体现基本要求的必修教材采用通史体例是明智的选择。体现提高性和选择性要求的选修教材,可以采取专题体例,也可以采取通史体例;可以确立纵向型历史知识体系的专题,如中国交通史等,也可以确立横向型历史知识体系的专题,如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等。

二是在现行课程标准条件下,通过对教材的科学编写,形成相对合理的历史知识体系。必修与选修教材在保证其中心内容和核心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适当整合课程标准中的有关专题。此外,要注意从教学实际出发编写教材,适当降低难度,增补相关知识;并提升课文辅助系统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科书的教学作用。

(二)教学内容的比较

教科书要依据国家制订的课程标准选择教学内容,以保证基本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一般而言,历史知识的点和面体现教材内容的广度,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教材内容的深度。深度以广度为基础,广度体现一定的深度,二者不可能截然分开。

高中实验教材所确定的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与统编教材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版本之间也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与统编教材相比较,实验教材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内容,增强了学习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更加注重历史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多样性。同时,它弥补了高中统编教材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增加了“古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旧教材的比较开题报告篇十
《新旧教材的比较》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与大纲版相比,新课程标准教程删减的部分: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化工实验报告

最新成考报名

  • 党支部纪检委员述职报告【6篇】
  • 巡察整改报告范文(通用9篇)
  • 被巡察单位党组工作汇报材料集合5篇
  • 企业党支部书记述职报告2022年范文(...
  • 2023年个人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 被巡察单位工作汇报材料集合5篇
  • 关于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整改落实...
  • 学校德育工作亮点汇报(通用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