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报告 >

大同市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8-26    阅读:

篇一:大同市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大庆市大同区、林甸县两区县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大庆市大同区、林甸县两区县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一、 县情及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大同区经济发展现状

大同区是大庆石油会战的最早战场,是大庆油田最早出油的发现井——松基三井的诞生地。幅员2400平方公里,人口25万,下辖8个乡镇,58个行政村,315个自然屯,6个街道办事处,18个社区。辖区内有大庆炼化公司、华能新华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公司采油五厂、七厂、八厂、九厂等中省直企业。境内公路四通八达,让通铁路贯穿南北,大广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萨大路的改造通车,使大同成为市区南部重要交通枢纽。有92.7万亩耕地、104万亩草原、58万亩水面、45.7万亩林地,地下油气资源四方汇聚,储量丰富。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2亿元,同比增长30.8%,完成固定投资53亿元,增长16.5%;实现财政总收入8.8亿元,增长1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500元、11000元,同比分别增长12.5%和37.2%。2011年工业增加值增速排名全市第一。

大同区是大庆市以农业为主的市区,其种植业和畜牧业在全区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全区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大同区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通过加强服务、政策扶持、典型引路等措施,农牧业结构调整取得两个好效果,粮经饲比例达到

49.1∶48.9∶2。2011年,全区棚室总量达到3.8万栋,已成为全省最大的棚室果蔬生产基地。全年果蔬总产量达到25万吨,其中棚室果蔬产量9万吨,用不足5%的土地,创造了25%的农业增加值和1/4的农民人均纯收入。

(二)林甸县经济发展现状

林甸县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南靠大庆市,北临齐齐哈尔市,西与杜蒙县毗邻,东与明水、依安等县接壤。境内主要为草甸化和沼泽化平原,地势平坦。县辖4镇、4乡、3个农林牧渔苇场,总面积3407平方公里,人口27万,居住着汉、蒙、回、满、布依等11个民族。全县有耕地15万公顷,盛产玉米、大豆、水稻等粮食作物和马铃薯、葵花、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境内西北部有天然湿地5万公顷,是国家扎龙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天然苇塘3.2万公顷,是黑龙江省第二大芦苇生产基地。全县有152万亩草原,是黑龙江省重要的乳品基地。地下蕴藏着1810亿立方米地热资源;水中富含2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可广泛应用于洗浴、疗养、保健及工农业生产等领域。2004年,林甸被中国矿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2005年,被世界温泉养生大会命名为“世界温泉养生基地”,2011年以高分值通过国土部“中国温泉之乡”命名复审。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4亿元,同比增长17.1%,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实现5.9亿元和2.9亿元,完成固定投资45.9亿元,增长102.2%;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到10100元、9543元,同比分别增长17.2%和15%。

二、两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意见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技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随着农业现代化的逐步推进,以棚室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经济受限于科技现代化水平的发展。虽然两区县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引进专家和人才,大力开展各种技术培训,但由于多年来对农村科技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科技基础水平薄弱,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农业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强有力的科技龙头企业带动。

2、农产品出口销售有很大潜力。大同区年出口果蔬仅200吨左右,虽然单价高出国内销售两倍,但市场没有打开,出口销售潜力很大。外贸公司数量偏少,未形成产业规模。仅在黑河、绥芬河等口岸城市针对俄罗斯等国家设立销售点,销售对象狭窄。林甸县出口还未成规模。

3、政府对相关产业的金融扶持不够。棚室建设虽然被大同区纳入财政预算,但大同区政府每年仅能安排1000万元,农民每建1栋冷棚仅补助20000元,大同区全区累计发放政策资金仅

1.2亿元。为农户提供的贴息贷款额度仅为1.5亿元,棚室建设资金还有大量缺口。林甸县对企业基地建设、原料供应、融资贷款等制约性问题没有出台专项措施,金融政策扶持也不够。【大同市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4、品牌效应还未彰显。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得到市

场和消费者认可的有较高知名度和信誉度的产品。中国的企业面临残酷的市场竞争,如何寻求市场发展,寻求市场渠道,突破并占领终端市场份额是企业不可回避的终极目标。从调研情况看,两区县知名品牌数量不多,品牌全国知名度不够,国际知名度还有待开发,应该说是刚刚起步,品牌效应远未彰显。

5、产业结构稍嫌单薄。大同区长期以来,土地十年九旱,土壤沙化、盐碱化严重,广大农民习惯于传统农业生产和“靠天吃饭”的日子。自2005以来,大同区把棚室经济作为解决“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并通过发展棚室经济,带动以田园采摘、休闲度假为主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带动以果蔬为原料的加工业发展,带动商贸物流、餐饮服务等多行业发展。这种以棚室经济为主体的产业模式在面对市场化运作的各种新形势下稍嫌单薄,缺乏大产业、大企业、大品牌的支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慢,仍然停留在小打小闹上。农业增长方式不够细腻,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还未达到国内先进标准。林甸县旅游经济和工业发展刚刚起步,县域综合实力在全省仅处于中游水平,产业结构还有待优化。

(二)一些意见建议。

1、加大政府投入,加深金融支持

大同区要制定一系列财政金融政策,鼓励并引导广大农民参与棚室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积极安排扶持棚室建设资金。加大为农户提供贴息贷款力度,激

发农民流转土地积极性,加快推进棚室经济的发展。

林甸县要培植稳定骨干财源,坚持走特色工业化道路,帮扶现有企业达产达效,激励骨干企业扩规扩能。可全力帮扶骨干企业解决基地建设、原料供应、融资贷款等制约性问题,并提供技改贴息扶持,以奖代补支持企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引进项目的各项优惠措施,在设施完善、申报审批等方面特事特办,加大政府支持。

2、加强科技支撑,加快科技推广

发展经济只靠投入还不够,必须有科技做强力支撑。大同区要积极引进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技术,努力使农民成为棚室发展的行家里手,使科技成为棚室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要主动学习考察棚室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实现它山之石为己所用。要坚持人才和技术并重的引进策略,实行“以一带十”模式,即1个专家带10个大户、1个大户带10户农民,指导农民生产,传授农民技能,解决农户难题。要高度重视科技推广工作,大力开展无土栽培、立体栽培、套种科学试验,将先进技术积极在农户中推广。

林甸县要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启动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推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提高测土施肥、套种复种、防虫防害等现代技术的应用率和普及率。

3、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

篇二:大同市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大同市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呈加速发展态势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逐年加快。2001—2005年,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加快。从2003年起,县域经济一举扭转了长期发展滞后的被动局面,增长速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2005年,三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9.6亿元,是2001年的2.4倍,年均增长14.5%,人均GDP突破800美元;实现财政收入15.05亿元,是2001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8%,;农民人均纯收入2969元,比2001年增加1150元,年均增长10.4%。今年上半年,三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8.83亿元、财政收入9.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4%、26.4%,其中财政收入增长高于全市11.8个百分点,长丰、肥西工业增加值增长均快于全市。县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56元,同比增长26.8%,高于全市9.2个百分点。三县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的位次大幅上升。2005年县全省(市)综合指数,肥西居第7位,比2001年上升16位;肥东居第8位,比2001年上升10位;长丰居第11位,比2001年上升30位。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县域经济中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01年的44.4∶24.9∶30.7调整为25.8∶40.6∶33.6。5年时间,一产比重下降了将近20个百分点,二产上升了15.7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2.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

结构变动已越过一、二、三和二、一、三两个阶段,进入二、三、一阶段。县域产业结构趋向工业化、所有制结构趋向民营化、就业结构趋向非农化、人口结构趋向城镇化。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非农产业主导作用日益强化,县域经济效益不断改善,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在县域工业中,逐步形成了汽车及汽车配件、家电、能源、化工、新型建材、食品、机械、轻纺服装等一批优势产业。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养殖业占农业比重提升到55.7%,主导产业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三)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主导作用日益显现。2005年,三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5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1亿元、工业税收5.8亿元,分别是2001年的6倍、5.1倍和5.3倍,年均分别增长43%、38.5%、39.4%。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1年的78户发展到196户,增加了1.5倍。工业对县域GDP和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7.3%和38.5%,5年分别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县域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由2001年的5.7%提高到17.1%,上升了11.4个百分点。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园区经济蓬勃发展,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有3个省级工业园区和16个经市批准的乡镇工业集中区。2005年,县域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均占县域60%以上,提供税收占三县财政收入50%以上。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种植业、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区域化取得长足进展,市级标准化养殖小

区发展到500多个,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60%,2005年家禽出栏量突破1亿只,比2001年增长65%;苗木、蔬果面积分别达到17万亩、72.4万亩,设施栽培达到10万亩;成片造林59万亩,相当于建国以来造林面积总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取得突破性进展,龙头企业规模壮大,带动力显著增强。2005年,三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至83家,年销售收入76.9亿元;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15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增至10家,其中10亿元以上2家。伊利乳业、光大木材、新希望集团、和威集团等一批国内大企业、大集团落户三县,使农业产业化跃上新台阶。

(五)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发展后劲显著增强。2001年以来,三县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加大,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75.3亿元,是2001年的4倍多,年均增长32.3%。5年累计实际利用省外资金50.3亿元,其中2005年达到18.6亿元,是2002年的2.1倍,年均增长20.4%。今年以来,三县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势头更加强劲。1-6月,县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17亿元,同比增长134.9%,高于全市22.6个百分点;共引进省外项目48个,实际到位资金19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同比增长91.9%。县域投资加大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进一步增强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

二、我市县域经济与经济强县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大同市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虽然取得快速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目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与全国百强县差距甚远,即使与外省经济强县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差距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力较弱。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4年我市三县综合实力在全国2063个县(市)排名中,肥西、肥东居中等以上位次,长丰处于中等偏下位次。我市县域平均水平与全国百强县相比,GDP仅为百强县平均水平的21.5%,地方财政收入仅为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24.2%,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职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百强县平均水平的44.1%和60.8%。与百强县最后一名莱西市相比,GDP最高的肥东县不及它的30%,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肥西县仅有它44.4%,人均指标相差更多。【大同市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差距之二,工业化水平低,产业层次不高。长期以来,我市三县是全国商品粮的重要生产基地,一产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近年来三县加快推进工业化,县域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但与经济强县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4年,百强县非农产业比重为90.4%,而我市为64.3%,三县中非农产业比重最高的肥西县要比莱西市低21.9个百分点。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看,才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基础薄弱。2004年,我市三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151家,总数比莱西市还要少17家,三县实现工业总产值合计为115.5亿元,只及莱西市59.6%。从各县情况看,肥西、肥东和长丰县拥有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仅是莱西市的14.9%、25%和18.5%,实现的工业总产值也只及莱西市的31.3%、20.9%和7.4%。县域工业增加值增长主要靠江汽、二电厂等几个大企业拉动,县域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差距之三,县域投资不足,经济外向度低。我市县域经济内资不足、外资有限,投资能力较弱。2004年县域人均基建投资额为794元,只相当于百强县平均水平的15.4%。长丰、肥东、肥西三县人均基建投资额分别为1129元、660元和592元,只有莱西的39%、23%和21%。县域贷款水平偏低,到2004年末,三县贷款余额总量为55.7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4.6%,人均贷款余额只及百强县的10%,人均贷款额较高的肥东也只有百强县的11.7%,只及莱西的36%。经济外向度也比较低,我市县均出口总额仅为百强县平均水平的1.6%,县均实际利用外资不到百强县平均水平的4%。县域外资依存度为2.2%,远远低于莱西13.4%的水平。

【大同市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差距之四,资金、人才等要素大量外流,县域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县级财政拮据,加之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以下业务,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县域有限的资金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县域大量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受县域环境、待遇等条件的限制,大中专学生回县率很低,到县域企业工作更少,大量人才流向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目前三县规划建设、工业经济、财税金融、企业管理等方面人才严重短缺,不仅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也影响到县域创新能力的提高。2004年,我市县域每万人年均申请专利数0.07件,远远低于百强县每万人均4.37件的水平。

差距之五,市场化程度不高,非公经济发展缓慢。我市县域市场化程度不高,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强。市场中介组织培育不足,经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

篇三:大同市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2016县域经济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一、“十二五”发展建设现状

(一)抓好乡安置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和实施工作。该项目预计总投资598.95万元,可解决7500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二)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认真抓好西尔芦色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本项目规划建设15处灌区,新建取水建筑物20座,干管23条,62.504km,支管60条,42.711km,斗管183.126km,管道减压池133座,蓄水池92座。通过农田水利引水灌溉工程建设,解决项目区5乡1镇3.05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总投资8400万元。

(三)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做好川西藏区生态与保护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切实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能力县建设,提高我县水土保持工作水平。

(四)加大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力度。该工程已实施或计划实施的共计三段,分别是:

1、大河县城防洪堤工程:

此次工程拟新建堤防长度为2875.57m,修复水毁段长度为211.24m,m10水泥砂浆抹面段长度为3991.70m。概算总投资2769.24万元。

截止目前,该项目已完成项目的50%。计划将于2016年汛期前完成。三标段风情小镇段因施工组织及现场征地、拆迁等问题未能落实,故仍未进场。

2、县镇大河治理防洪堤工程:本工程位于大河县城左右两岸,堤防总长度为879.54m,其中林业局段堤防长度为362.92m,汽车站段堤防长度为516.62m,堤防采用衡重式挡墙,采用c20埋石混凝土浇筑。总投资905.39万元。主要资金为县财政自筹资金。目前正在实施,计划将于2016年4月完工。

3、县大河流域乡防洪治理工程;该项目综合治理河道5100m,新建防洪堤总长1525m,其中左岸935m,右岸590m,配套建排水沟1525m和2处穿堤涵管,疏浚河道4000m。本工程投资总计为1065.76万元。2016年底前完成相关前期工作,2016年完成施工。

4、县乡小河防洪治理工程;本工程位于县乡境内小河上,工程综合治理河段分为两段,一段位于乡场镇所在地河段,一段位于上游村居民集居地河段。工程项目综合整治河道总长3110m,新建防洪堤长度为2138m。其中村河段整治河道长1420m,新建防洪堤长1048m;乡场镇河段整治河道长1690m,新建防洪堤长1090m;河道疏浚总长2890m,其中村河段1200m,乡河段1690m。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本工程投资总计为1199.71万元。2016年底前完成相关前期工作,2016年完成施工。

二、存在的问题

(一)水利工作存在的问题

1、水源枯竭造成饮水安全项目无法正常运行,致使引水距离加长,工程量加大,老百姓投工投劳量加大,超预算增大,严重影响了饮水安全项目的工程建设进度。

2、县自然灾害频繁,找水源难,对水源区的保护难度加大,严重影响了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

3、由于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力度,农民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水利工作技术力量的要求也就起来越高,而我县专业技术人员紧缺,无法满足水利工程建设需要。

施工进场涉及老百姓私搭乱建及开荒地较多,征地难度大。

4、饮水设施管护机制不健全,建设成果不能发挥长期效益。大部分村寨群众的安全饮水意识淡薄,缺少自主管理维护制度约束,群众在饮水设施损坏后,不能积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仍其老化受损,建设成果的长期效应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5、群众“投工投劳”配合意识不高。老百姓自己投身建设中,可以使老百姓知道建设不易,使其提高管护意识。但是我县部分村寨青壮年村民常年外出务工,留守的只剩上了年纪的老人,思想、能力都不会太突出,对于“投工投劳”有心无力。加上政策补助不会太高,很多青状年村民都不会选择放弃现在打的工,而回村搞建设,许多工程和工作往往无法开展。

(二)防汛工作存在的问题

1、群防队伍组织管理不到位。群众外出打工经商的较多,尤其是青壮年人员长期在外,加之人员管理难度大,从而使部分群众防汛队伍只是停留在数量和名单上,相当一部分人员根本不在本地,很难保证突发洪水时能召之即来。另一方面,普遍存在群防队伍组织管理不到位问题,防汛抢险知识贫乏等现象普遍存在。

2、社会备料问题颇多。河防汛料物储备采用国家、社会和群众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就目前情况看,国家料物储备比较可靠,而社会团体和群众备料,有数量无实物或有实物无质量的现象相当突出。如遇到工程出险,料物不足,必将贻误战机,甚至造成更大的损失。

3、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滋生。由于近几年河一直没来大水,加上茂尔盖水库建成后发挥拦洪作用,一部分人认为河下游防洪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这种思想认识是防汛工作的大敌,必须坚决克服。

4、堤防险点和隐患比较突出。一是河下游堤防是在历代民埝的基础上经多次加高培修而成,填筑质量不一,堤防裂缝和鼠类等洞穴隐患较多,堤身总体质量较差,防守难度大。二是堤防基础比较薄弱,遇大洪水时险象丛生。三是近几年新建、改建坝岸较多,基础不牢固。

5、防洪非工程措施严重不足。一是群众防汛队伍中外出经营人员较多,在位率较低;二是由于资金短缺,常备料物未达到足额储备,且常备物资更新不及时,年久老化;三是黄河报险通讯手段比较落后,通讯设备不足,不能满足防大汛的要求;四是由于防汛经费不足,防汛人员技术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均受到制约;五是防汛部门防汛车辆配备不足,上堤道路少,大洪水时,若遇到雨天,抢险机械设备、运输车辆上堤困难,将会严重影响抢险及物资的调运。

三、对策和建议

(一)水利工作

1、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可以再村上选择素质比较高和意识前卫的的人做专业技术培训,并成立监管委员会,专业技术人员做好维修,让村民有偿使用。

2、对于村民乱开耕地,希望相关部门相互协助,禁止非法乱开耕。

3、老百姓投工投劳难,年轻健壮的几乎大部分出去务工,建议全额投资。

(二)防汛工作

1、搞好防汛宣传,高度重视水患意识。洪水灾害具有突发性强、毁灭性等特点,除利用各种渠道、各类媒体、宣传车、标语口号广泛宣传防洪法规和防汛知识外,每年汛前都要到农村村队街道显眼的地方,张贴河防汛宣传材料,介绍今年河的防汛形势、防汛任务、防汛要求,使当地干部群众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他们是河防汛的成员,更加重视河防汛工作,增强防汛意识,掌握抢险基本知识。

2、扎实做好汛前工程普查。每年汛前,河防汛部门应对辖区工程情况进行徒步拉网式的普查,认真仔细查找险点、险段和防汛的薄弱环节,了解掌握辖区内的工程现状,找出防洪工程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方案,立即进行整修、加固,提高工程的抗洪强度,确保工程安全。

3、健全各项防汛制度。河防汛责任重大,涉及面广,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因此,必须由相关行政领导负总责,按照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防汛责任制。沿河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要熟悉本辖区内工程情况和防汛情况,及时解决河防汛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防汛技术学习,能够较熟练地掌握防汛基本知识,提高调度的水平。同时,继续完善领导包工程、包堤段及分级、分部门负责制,切实把防汛工作落到实处。

篇四:大同市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2016乡镇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拉开了深化改革和依法治理的大幕,如何主动适应新常态,理清发展思路、增添发展措施、加快发展速度、取得发展实效,是乡镇党委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紧迫课题。

一、审视五大发展现状。贫困地区乡镇情况大同小异,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不稳定是普遍现状,只有家底清、情况明,才能有的放矢、科学施策。镇是一个人口大镇、财政穷镇,但更是有名的“旱码头”,后发赶超优势明显。地理区位所定。镇有2.2万人,距县城仅25公里,不仅是的地域和产业西大门,并且是对外交流的新平台和新窗口。潜在发展所需。全镇经济总量较小,刚进入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和市场环境,经济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全镇整体运行效率明显提升,竞争力大大增强。广大群众所盼。当前,全镇人民群众期望尽快畅通出行通道,盼望发展增收致富的产业,希望民生问题得到改善。坚持发展先于一切、发展重于一切,抢抓发展机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为民富民、顺应民心、体现民意的务实之举。战略时机所遇。今年县委、县政府作出了以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的战略性部署,将极大倾斜有利于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和项目,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到来。资源禀赋所赐。全镇幅员面积57.9平方公里,全年气候温暖湿润,无霜期达280天;有通乡和村村通道路280公里,通讯健全;域内有大小水库220余口、蓄水500余万方,是发展农林牧渔业的“天府之国”。【大同市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二、五大发展思路。当前各乡镇既要面对物质基础薄弱的困难,又要解决社会种种不和谐的问题;既要面对历史积累的老矛盾,又要解决加快发展遇到的新问题。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加快建设,必须运用哲学思想,看待、发展、创新。转思想深谋划,加快实现“新与旧”的转换。新旧转换,是世间万物的运动规律和矛盾斗争的必然趋势。现在全市、全县已进入破难攻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务必破除等靠要思想、破除管卡压思维、破除怕风险求保险理念,集中精力推车上坎,在争取政策上下功夫、在大抓项目上想办法、在产业发展上求突破,抢占发展主动权。重示范促扩面,加快实现“点与面”的结合。正确把握“点”与“面”的关系,实现点面结合、以点促面、梯次推进。通过把握特点、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打造一批辐射能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示范亮点,善于运用“点”上经验推动“面”上工作,抓点扩面、推动全局,突出建设实效和工作实效。出实招办实事,加快实现“虚与实”的呼应。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既要从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提炼发展经验,又要用先进思想指导具体实践;既要深入一线调查实情,帮助解决问题,又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最终兜底责任,努力将“三严三实”转化成一种行为准则、一种干事示范。抓班子带队伍,加快实现“官与民”的换位。“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耻,休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推动一个区域的建设发展工作,必须依靠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并与群众换位思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上下一心、同心同德,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看长远重短期,加快实现“长与短”的统筹。长与短是事物本质的两种形态,二者对立统一、相互依存。在发展中既要取长补短,长短共存,又要正确处理长期与短期、长痛与短痛、长处与短处的关系,促进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通过既实施长期的宏观规划,又配套短期的发展思路,既发展潜力巨大、惠及子孙的长远产业,又发展投资小、见效快的短效项目,长短结合、高低配套,加快推进统筹协调发展。

三、紧扣五大发展战略。战略指导战术、开局决定结局。市县谋篇布局、绘制蓝图,乡镇因策施治、字斟句酌,县委、县政府提出“三区一城”发展战略,镇落实“五个”建设任务。加快建设畅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完善提升、规划建设、维护管理并重,加快西大门建设,加强道路交通综合管理,向南、向北、向东完善提升乡镇联网路、村与村之间的断头路,形成层次分明、衔接顺畅、安全高效的交通格局,实现融入10分钟县域经济圈。加快建设产业。坚持特色产业优先原则,抓紧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培育一批主导产业示范区,促进农民变股民、农民变居民、农民变工人,3年内完成全镇7个村3000亩马铃薯商品基地、10000亩空山核桃基地、3000亩茶叶基地和5个畜牧养殖基地建设,形成一个区域内小环线和镇域内大环线富民增收产业带。加快建设民生。以水、电、气、房为重点,切实抓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巴山新居、环境治理”民生工程,以全镇“八大惠民工程”和“八件民生实事”为重点,加大民生改善力度,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加快建设法治。以“依法治镇”为总揽,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创造良好政务环境;建立健全党委政府工作人员“换位沉底”和分片包村工作机制,定期下村到户听取群众意见,了解民情;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大格局;大力推进法治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加强公职人员的法制教育,探索加强村(居)民法制教育新途径,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加快建设平安。建立健全“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谁主管、谁负责”的领导工作责任制,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要求,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判决找法院”的工作局面。强力打击涉黑涉恶和违法犯罪行为,教育转化信教群众,在全镇范围内形成“上下联动千家创,万人防范保平安”的平安创建格局。

四、抓实五大发展举措。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生路,要加快建设“五个”,必须要有过硬的发展措施。抓好深化改革。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重点抓好农村“八权一股”改革,将放活经营权作为突破口,突出还权释能;积极引导融资抵押,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建设,依托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盘活乡镇静态资源;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全力培育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简化行政审批,承接好上级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抓好开放合作。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招商“名片”,做精招商专案,提升招商实效;大力实施“回引工程”,搭建创业载体,优化创业环境,制定扶持政策,让市场主体多起来、活起来、强起来,同步催生、激活、壮大本地市场主体,实现全镇快速发展。抓好项目争取。重点围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做好项目储备;积极争取支持,做好与部门的沟通衔接工作,循序渐进,把项目抓好抓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全镇发展速度。抓好经济增长。在党建工作引领之下,大力发展好农业产业(主要发展茶叶、核桃、畜牧、马铃薯和中药材等产业)、乡村旅游(镇域内有较大的佛教寺庙、米仓古道遗址,在建规模较大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和劳务经济(全镇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达200人之多),只有体现出优势、凸显出特色、培育出亮点,才能在经济总量和质量上实现突破。抓好技能培训。以农户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重点,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特别是冬春两季,开展各类农用实用技术短期培训;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村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如标准化、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等培训。全面提高基层干部队伍和农民的科技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五、创新五大党建模式。主动适应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新常态,切实加强全镇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认真反思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纪律观念、责任担当等方面的根源问题,切实加强整改落实,全面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大力推行“第一书记”,实行党建重心全下移。分派11个党委成员和科级干部担任11个村(居)“第一书记”,主动研究谋划村(居)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产业发展工作,靠前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检查督促村(居)常规工作开展、重点工程推进、资金安排使用和惠民利民政策兑现等问题,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吹进千家万户。《镇第一书记助推产业发展》专题片先后在县、市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报。试点试行“流动支部”,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主要以籍在西安、新疆务工人士和知名人士为主,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探索把党支部建在籍在外人口密集地区,实现组织全覆盖。同时,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培养管理,加大对优秀创业人士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建好基地、放宽政策、筑巢引凤,鼓励回乡创业,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探索建立“产业党建”,实现支部协会全链接。探索在全镇茶叶、核桃、马铃薯、畜牧等四大产业带上建立跨村际的联合党支部,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实现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截止目前,镇集中连片栽植茶叶1500余亩、核桃5300余亩、马铃薯3000余亩,在建和已建畜牧养殖基地5个,已成立专业合作社2个、正在申请的有3个,把党支部建在产业发展链上的条件基本成熟。务实开展“组团服务”,实现工作力量全下沉。打破村社行政地域界限,以镇级单位、政府各办及站所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以村(居)两委干部、各村(居)小组长、党小组长组成助农增收和乡村治理服务队,开展民情大走访、信访大调解、疑难大化解、政策大宣传,最终实现民心大集聚。逗硬落实“阳光党务”,实现党务政务全公开。主动晾晒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查找的和工作中动态出现的各类问题,把党务、政务、财务情况每季度或每年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和质询;镇机关建好了“廉政食堂”,防止干部职工走读;悬挂了“机关干部去向公示牌”,方便群众办事;在产业带上竖立了巨幅党建标语,明确了工作方向,极大凝聚了党心民心,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同时,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用人导向,重用讲奉献、能吃苦、不贪占的优秀基层干部,真正让想干事的有事干、能干事的干成事、干成事的不出事、不出事的有位子,激发干事创业工作激情,最大限度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

篇五:大同市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2016县域经济税收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税收分析是税收管理的眼睛。”税收分析在推进税收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时期税收管理思想和管理目标的转变,要求税收分析不能局限于税收计划完成进度分析,更应该注重从经济税收关系角度认识税收职能和目标实现的关联度。下面就永丰县经济税收协调发展作初步分析与思考。

一、永丰县经济发展与地方税收概况分析

(一)经济发展概况分析。

以2016年为例,对永丰县域经济发展和地方税收概况作如下分析

1.经济总量规模不断做大。: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达105亿元,增长12.2%,增幅居全市第二。财政总收入11.56亿元,增长23.8%,增幅居全市第二。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1%,比上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2.产业经济结构渐趋合理。呈现出农业产业化发展加速、工业经济发展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加速的特点,其中全年新增规模企业28家,总数达102家,新增量和总量均列全市第一,成为县域经济的顶梁柱,对壮大财政收入规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幅较大。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3亿元,增长22.2%,增幅居全市第二。特别是工业园区和城市建设投资步伐明显加快,极大提升了永丰县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

4.工业项目建设进展显著。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4.7亿元,增长14.8%,增幅居全市第二。工业税收完成3.32亿元,增长62.97%,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28.72%。

(二)地方税收概况分析

1.地税收入总量分析:一是地方税收总量增长较快。全县地税收入总量2016年28026万元,到2016年达到52020万元,总量实现两年翻番。二是宏观税负保持持续增长。宏观税负由2016年的4.24%上升到2016年的4.95%,提高了0.71%。

2.地税收入结构分析:一是从税种结构看,营业税主体税种地位不变,耕、契两税成新的增长潜力。2016年营业税占地税收入的比重为43.39%,营业税作为地方税收的第一主力税种地位依然坚挺,同时由于加强了社会协税护税工作力度,耕、契两税成为地方税收增收主力,占总收入比重为19.34%。二是从产业结构来看,三产业对地方税收贡献不一。从统计数据得知,第一、二、三产业对应的地方税收结构分别为:0.3:36.4:63.3,尤其交通运输业、制造业、采掘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更是成为促进地税收入较快增长的主力军。三是从经济性质结构看,非公经济税收成为主力军。股份制企业提供的地方税收份额最大,国有、个体经营和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所占份额下降。2016年股份制公司上缴地方税收所占比重为47.7%,私营企业上缴地方税收所占比重为16.4%,国有企业上缴地方税收所占比重为13.6%,个体经营上缴地方税收所占比重为14.5%。

二、永丰县经济发展与地方税收关联分析

从以上分析情况看,永丰县域经济发展和地方税收的关联十分紧密,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 经济发展与地方税收增长总体协调。近几年永丰县地方税收弹性在3.53-2.56之间,总体表明了地方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正向同步,税收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二)经济发展对地方税收贡献不断加大。近几年,永丰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转变作风,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对地方税收的贡献越来越大。2016年实现地方税收1.2亿元,从地税成立到迈上1亿元台阶用了16年;而从1亿元迈上5亿元台阶仅用了4年,税收增速呈加快态势,这既与地税部门加强征管是密不可分,但更多的是得力于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地方税收对建筑、房地产等投资性行业依赖较大。近些年来,随着永丰县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建筑、房地产业快速发展,2016年两行业入库地方税收20822万元,占全县地方税收比重为40%。

三、当前永丰县域经济税收发展的问题与不足

(一)高税GDp总量偏小,影响了地方税收总量的提高。在三大产业中,各产业的含税量各不相同,不同产业的含税量存在较大差异,对地方税收来说,第一产业是无税GDp,第二产业属于低税GDp,而第三产业属于高税GDp。永丰县第三产业总量较小、发展滞后、层次偏低、比重不高,为第二产业发展的配套服务不健全,所发挥的促进推动作用不强,影响了地方税收规模的进一步壮大。

(二)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税收比重过大,给地方税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难度。2016年永丰县建筑业、房地产业完成地方税收20822万元,占地方税收总额的比重为40%。交通运输业完成地方税收14698万元,占地方税收总额的比重为28.3%。由于房地产和建筑业是非生产型和服务型行业,其产生的税源呈现一次性、不稳定性的特点,加之交通运输业“营改增”政策的实施,这“三业”的税源缺口,将给地方税收的可持续增长带来很大的难度。

(三)地方税收弹性系数波动加剧,影响了地方税源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永丰县近三年地方税收弹性系数分别为3.53、3.12、2.56,地方税收弹性系数波动较大,2016年GDp每增长1%,地方税收增长2.56%,宏观税负相对偏高,经济税收负担相对加重,如果这种现状长期存在,将会不利于地方经济尤其是企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地方税源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四、促进县域经济税收协调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强GDp的税收能力。经济发展是地方税收的源泉。因此,要在不断加速扩张经济总量的同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一在工业经济方面,主打“三类经济”,即围绕建设好“三个基地”(全省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全省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基地、全省最大的大理石板材加工基地),主打“石头经济”;围绕创建好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推动产业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主打“循环经济”;围绕发挥好品牌和产业基地优势,主打医药食品产业经济。二在农业经济方面,瞄准“多样、精致、高效”农业方向,做大规模、做足特色、做深加工,形成百名大户、千户农庄、万亩产业的发展格局,打造全省知名的现代农产名县。三在现代服务业方面,要加快旅游产业、现代商贸业的发展,强力推进新兴服务业发展,努力构建省级区域性物流中心。四在非公有制经济方面,应当在继续推进工业核心化战略的同时,注重使非公有制经济在质和量上都有一个实质性的提升,如围绕三大支柱产业扶持有配套的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产业的科学布局和分工,搞好产业辐射,延长产业链,形成生产要素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合理分工的产业布局,使非公有制经济对县域经济的贡献更好地从地方税收上体现出来。

(二)按照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立足产业集聚集群抓好项目建设,壮大经济税源规模。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税源规模壮大的最重要途径。积极对接昌宁高速的开工建设,广昌到吉安高速的启动,衡茶吉铁路的东延,规划打造“四大重点区域板块”,即新老城区及周边统筹发展区域,藤田、陶唐产城融合统筹发展区域,龙(龙冈)上(上固)君(君埠)旅游产业统筹发展区域和全省知名农产名县统筹发展区域。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保持地方税源可持续增长。一是立足招大引强上项目。围绕我县的资源优势和初步形成的三大产业基础,瞄准国内500强、上市公司、央企、科研院所招商,着力引进固投5000万元以上项目。二是是突出招商重点。在打通连接长三角、珠三角、闽西经济区交通大动脉的基础上,加强形势分析和监测,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三是加大外资引进力度。筛选一批传统优势企业、一批成长型企业、一批服务业企业,重点扶持,促其改造升级、靠大联强、做大做强,打造一批行业“小巨人”。

(四)加大地方税收管控力度,实现经济税源向税收的转化。经济是税收之源,要使经济税源有效转化为税收收入,必须通过强化税收管控实现。一是严格依法治税。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认真执行各项税收政策,严格组织收入纪律,健全完善“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管理、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横向互动机制,加大税收违法惩治力度,规范纳税行为,大力组织税收收入。二是加强税源监控。加强基础性管理,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进一步夯实征管基础。针对不同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管理,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实行重点监控,对新建、续建重大项目专人跟踪管理,分级监控。加快征管信息化应用进程,进一步整合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流程,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加强税源调查和分析,研究收入增减变化的情况及原因,分析税收与经济结构关系,准确把握税源变动。三强化社会综合治税。大力落实江西省税收保障办法建立健全以“政府领导、财政牵头、部门配合、司法保障、信息支撑、社会参与”社会综合治税体系,积极构建协税护税网络,形成政府依法管税、税务部门依法征税、纳税人依法纳税、社会各界综合治税的良好局面,形成强大的税收征管工作合力。

篇六:大同市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2015区委办公室主任述职述德述廉报告

区委办公室主任述职述德述廉报告

今年以来,在区委的领导下,我团结和带领办公室全体人员,以服务领导、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为目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和领导交办的任务,为推进全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结合实际,勤奋学习,加强自身理论素养

一年来,我坚持在繁杂的业务工作中静下心来,再忙也挤出时间学习,充实头脑,更新知识,特别是注重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中央、自治区、市委重要会议精神;积极参加市委、区委组织的各类培训和中心组学习会议。注重学习市场经济、科技法律、领导科学等知识,不断拓宽知识涵盖面。重点从宏观政策把握、县域经济发展、三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深入关注、主动学习,为推动区委办各项工作上水平、提质量奠定基础。我坚持学以致用,注重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际,结合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在思想、工作等各个方面不断与时俱进,自己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增强了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增强了用理论指导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二、突出重点,服务大局,提高办公室工作水平

紧紧围绕区委中心工作,针对办公室参谋性、服务性、协调性、管理性的工作特点,我提出办公室要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规范管理”的要求,充分发挥“参谋助手,督促检查,综合协调”三个作用,把握工作规律,贴近领导思路,各项工作均取得可喜成绩。

(一)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为区委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坚持自觉谋划,超前思考,主动服务,在项目引进上,主动做好前期工作,掌握一手材料,尤其在济南圣泉、安徽铜陵等重大项目引进中,提前搜集资料,积极协调对接,做好接待服务,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引进。在城市征拆上,按照任务分工,主动深入包联片区,抓进度、促落实,保证项目区征收任务的快速推进。坚持换位思考,帮助领导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一是组织文秘人员深入一线,选择领导关注的焦点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出思路,当高参。先后就工业经济、招商引资、干群关系、社会管理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调研,形成有情况、有问题、有分析、有办法的具体意见,得到区委的充分肯定。二是围绕区委、政府中心工作,抓住重点,关注热点,剖析难点,及时捕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抓好信息工作,及时为领导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决策依据。今年针对区委领导关注的绒纺、肉羊产业发展问题,组织草拟上报了《临河区绒纺产业形势堪忧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加快现代肉羊产业发展 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等专题调研报告,得到上级部门和区委领导的关注和认可。(述职报告

(二)充分发挥督促检查作用,保证区委决策落实见效。我围绕区委中心工作,指导区委政府督查室坚持工作报告和定期通报制度,以转办转报和现场督查相结合、面上通报与推广典型相结合、定期督查与跟踪督查相结合、领导交办与主动查办相结合等形式,对区委一系列重要工作会议的贯彻落实情况和迎会办会、房屋征收、重点项目、信访维稳等工作推进情况以及区委重要性工作部署进行督查问效,尤其在今年迎接两个文明现场会的关键时期,督查人员分批、分组深入每个重点项目区,对项目建设情况实行日督查、日通报、周汇总,真实反映工作进度;特别在雨涝灾害发生后,我第一时间陪同市区两级领导深入灾区视察指导,并派出督查部门下到实地,摸清受灾、救灾情况,及时汇总反馈,确保上情下达、政令畅通,保证了区委决策的有效落实。

(三)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促进各项工作高效运转。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这个岗位,其重要职责就是承上启下、平衡左右、协调内外、联系各方,既要统筹兼顾,做好方方面面的事务性工作,又要独当一面,做好具体的重点工作。工作中,我准确定位,扎实履行好办公室主任工作职责,指导区委办以提高办文水平、办会质量、办事效率为目标,从区委中心任务出发,按照先后主次、轻重缓急程度,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保证上下之间、部门之间、工作之间有机联系、合理衔接。在机关公文运转和会务、接待、财务、车辆管理等方面建立完善了一整套规范的运作程序,后勤工作做到了服务到位、管理规范、保障有力。

三、严格自律,率先垂范,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顺利开展

一是注重自身修养,作廉洁自律的带头人。为官之道,廉为根本。办公室处在众人关注、比较特殊的位置。作为办公室主任,我深感责任重大。平时注重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始终做到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从政。工作中以身作则,防微杜渐,始终做好表率,管好自己、管好亲属,坚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说话办事、想问题、干工作、处世事,以全区大局为重,对组织决定的事,能够自觉遵守,认真去做。在扎实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坚持任人唯贤,坚持公平正直,不徇私情,珍视和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为办公室营造了一个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

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作参政议政的明白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方针,在区委办作出的一些决策上,充分发扬民主,让大家各抒己见,出谋划策;在处理重大问题上,坚持做到求大同、存小异,一切以大局为重,与区委保持高度一致,全力维护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

三是严守工作纪律,作公道正派的模范人。严守党的机密,不信谣,不传谣,告诫家人及亲属工作上、生活中遵纪守法;不接受下级单位、个人的现金、礼品;无借机敛财行为;在接待过程中,不搞特殊化,严格按照标准接待,不利用公款大吃大喝;不存在借开会、考察、培训等名义变相公费旅游和公款出国旅游的问题。

到任至今,区委办各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这是领导重视和办公室全体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我深知,与领导要求和群众愿望还有一定差距。一是理论学习的深度、广度不够,参谋助手作用有待加强。二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掌握第一手材料不足,与基层联系有待加强。三是创造性开展工作欠缺,服务领导、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水平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自我加压,开拓创新,努力把工作做细、做深、做实,以优异的工作成绩让领导满意、组织放心。

以上述职述德述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 王晓军

(2015年10月8日)

  •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2016-07-08)
  • ·2016年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2016-09-04)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支部纪检委员述职报告【6篇】
  • 巡察整改报告范文(通用9篇)
  • 被巡察单位党组工作汇报材料集合5篇
  • 企业党支部书记述职报告2022年范文(...
  • 2023年个人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 被巡察单位工作汇报材料集合5篇
  • 关于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整改落实...
  • 学校德育工作亮点汇报(通用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