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报告 >

陕西省是全国退耕还林首批试点省份,也是研究退耕还林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区域,全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01    阅读:

关于陕西省退耕还林及湿地保护概况调查 改 曹亚辰
陕西省是全国退耕还林首批试点省份,也是研究退耕还林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区域,全 第一篇

关于陕西省退耕还林和湿地保护的的基本情况调查

报告学生:曹亚辰

学号:2131401024

指导教师:黎洁

主要调查对象:陕西省林业厅

访谈时间:2015年7月17日上午

查阅和准备资料:7月19-21日,从陕西省林业厅网站上阅读了相关资料,以及关于湿地保护,着重调查了朱鹮栖息地的现状。

摘要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陕西从1999年开始退耕还林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工程涉及全省10个市102个县级单位,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3655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528.8万亩)。从2007年开始,根据国家退耕地还林政策调整,陕西退耕还林工程重点由扩大规模转到成果巩固上来,着力开展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与技能培训、补植补造五个方面建设。

十多年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工程不但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项工程不仅是一项生态工程,更是一项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拥护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受国家一期退耕还林计划任务量的限制,目前,陕西尚有1300多万亩坡耕地需要实施退耕还林。

2013年,为了充分发挥森林、湿地生态防护能力,遏制雾霾,完善关中地区大中城市周边生态体系,陕西省林业厅深入调研,研究提出《陕西林业治污减霾——关中地区“百万亩森林”建设方案》和《陕西林业治污减霾——关中平原“百万亩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方案》,计划在关中地区建成“两轴、三带、五核、多点”格局(即连霍高速绿色轴、渭河生态景观轴,渭北台塬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带、秦岭北麓浅山区水源涵养林带、黄河沿岸防护林带,宝鸡、咸阳、西安、铜川、渭南五个关中核心城市绿色空间,杨凌区、韩城市及54个县城点状绿色空间)106.89万亩森林,完成关中地区湿地保护恢复100万亩。项目实施以来,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高度关心与支持,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进入最后扫尾阶段。

关键词:退耕还林 湿地保护

一. 基本情况

近几年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人均以及GDP总量也在稳步上升,人民生活有了显著

的改善。但是环境问题也是我们所不能忽略的,所以,国家适时的启动了退耕还林的政策,将部分耕地恢复为林地,逐渐完成退耕还林,保护环境不会因经济的发展而遭到过度的破坏。 国家林业局在湖北丹江口市召开了全国退耕还林工程2013年度阶段验收及效益监测工作座谈会。会议通报了2012年全国退耕还林工程核查情况,安排部署了下一步退耕还林重点工作。国家林业局退耕办主任周鸿升等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全面通报了2012年度全国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实绩核查和营造林综合核查情况。陕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率、管护责任落实率、林权证发放率、原政策及完善政策补助资金兑现率、案件办理率均达100%,其它管理实绩核查指标及2011年荒山造林面积核实率、作业设计率、封山育林建档率、育林率、核实面积合格率高于全国标准;在2011年荒山造林面积合格率、管护率、封山育林面积核实率、上报面积合格率等方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尽管陕西退耕还林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受原计划限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三峡库区等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的区域实施退耕还林的比例较小,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急需开展治理。按照陕西退耕还林规划,全省需要退耕还林2876.9万亩,目前已退耕还林1528.8万亩,仅占规划的53%,尚有近一半坡耕地需要退耕还林。为此,建议国家尽快重启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并将重点安排在生态脆弱区,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更好地改善生态环境。

二. 提出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导师带领我们对陕西省林业厅退耕还林办公室进行了一次访谈。

以便更深层的了解陕西省的退耕还林概况(访谈对象:周灵国,植保站站长;毛蓉萍(音译),退耕办原副主任)

1. 陕西省近些年退耕还林的基本概况?

2. 陕西省退耕地检查验收情况以及是否会延长对于第一轮退耕的补偿?

3. 退耕后续产业发展情况,专项建设项目的资金分配是中央划拨?地方配套?还是中【陕西省是全国退耕还林首批试点省份,也是研究退耕还林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区域,全】

央和地方相结合?

4. 一般为了研究顺利进行,会进行抽样调查,那么陕西省的哪些地区在退耕还林的工

作上比较具有代表性?

5. 为了保证退耕还林的实施真实有效,肯定会进行验收工作,那么验收工作大体上如

何进行?

三. 解答方案

1.基本概况:退耕还林实施多年,全省投资保守估计在几千万,退耕还林这块相关投入有一千多万,剩下的荒山造林这块也有一千多万,一共是三千多;之后又实施了八年的后续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针对经济效益,解决农民怎么富起来的问题,重点是经济林这方面。

新一轮的政策稍微有些调整,就是兑现三次,并要求坡度为25°以上非基本农田,去年是60万亩,陕北25°以上的坡耕地多,是指大的那种坡,不是梯田一坪一坪的那种坡;陕南25°以上的基本农田划得挺多的,但是移民搬迁以后农民基本都不种撂荒了。 退耕还林这块可以把握三个特点:① 陕北地区,如榆林、延安,重点是生态方面,多还生态林,生态效益比较突出;② 关中地区,如铜川,由于土地质量相对较好,主要根据自己的土地情况能种植经济林,如核桃;③ 陕南一般种植特色品种,如茶叶、柑橘、蚕桑等。

2.1)退耕地检查验收情况:第一轮退耕还林年年都要验收,省上每年检查,国家

每年抽查,验补偿会在验收完成之后兑现,因此,退耕林木的成活率很高。每户都要给财政提供名单,但有些农民可能并非了解检查验收的过程,如外出打工者。对于验收不合格的,需要进行补植补造,可以通过补植补造项目来进行,如向农户提供种苗。新一轮退耕还林的相关办法处于征求意见阶段,还未完成。

2)对于延长第一轮退耕补偿的看法:暂时不会延长退耕补偿。经济林经过十多

年已经到了收果期了。虽然陕北主要还的是生态林,没有什么收益,但是农户原本基本农田就占的多,一人两亩即可,结果一人占十亩,本就应该退下来,如陕北黄龙县,一人三十亩基本农田。而陕南人多地少,退耕地收入达不到以前的水平,退耕后地上没有收入。调查的时候要陕南和陕北分开,情况不太一样,补助标准也不一样。

3.发展后续产业的专项资金是按项目下放的,最大的有600万,最小的也有300万。如县上申请要发展山地苹果,资金按照项目走,并非全面覆盖某个县或区域,只是集中在项目涉及的几个乡镇。一般是由县上做规划和设计、可行性研究,项目申请,项目审批后资金按基本建设项目下放,再由当地退耕或者林业工作站、技术性推广站等事业单位牵头,组织项目区乡镇或村的农民来具体实施,相对比较集中。此外,中央设立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种苗、修剪、培训等直接生产性的补助,重点让农民获得生产效益。如购买种苗并按退耕地免费分发给农户,一亩地也就几百块钱;而农民投工投劳属于地方配套;办公经费等主要是地方政府自筹,并不宽裕。

【陕西省是全国退耕还林首批试点省份,也是研究退耕还林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区域,全】

4.对退耕调查抽样的建议:建议陕北地区抽几个生态效益比较突出的县,如延安市吴起县。新一轮退耕还林主要侧重集中在延安,成果也突出;吴起县是陕西省第一大退耕还林县,各乡镇做的都差不多,具体调查乡镇的落实还需要到县上去了解。中央没开始新一轮退耕以前,延安自己就开始做。延安后续产业主要是围绕着农民长远生计来发展山地苹果。长效机制是指农户层面后续的生计等效益的可持续性,因此,简单说,能挣钱了就有长效。陕南地区新一轮退耕调查去汉滨区比较好,重点关注大户,具体乡镇得去县上来落实。

5.退耕地检查验收情况:第一轮退耕还林年年都要验收,省上年年检查,国家年年抽查,验收完再兑现补偿,因此,退耕林木的成活率很高。每户都要给财政提供名单,但有些农民可能并非了解检查验收的过程,如外出打工者。对于验收不合格的,需要进行补植补造,可以通过补植补造项目来进行,如向农户提供种苗。新一轮退耕还林的相关办法处于征求意见阶段,还未完成。

四.关于湿地保护

此次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不仅向周站长详细了解了陕西省关于退耕还林的相关政策。

同时也对湿地保护方面做了进一步的了解,湿地作为我国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其重要性,不在森林之下,因此,湿地的保护与退耕还林同等重要。 根据1999~2000年湿地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全省分布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及库塘湿地面积292895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4%。共分4类8型,其中河流湿地面积252056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86.0%;湖泊湿地面积7300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2.5%;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面积17829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6.1%;库塘湿地面积15710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5.4%。在陕西省,目前的湿地保护建设主要分两部分,其一是洋县的野生朱鹮保护基地,其二是陕南实地的建设。

湿地和朱鹮保护这方面是由周站长牵头负责。朱鹮保护区主要涉及洋县段的汉江,包括洋县除县城以外的比较大的一块地,包括华阳。主要涉及有朱鹮巢区的地方,如花

园保护站,华阳,洋县县城北边草坝的人工养殖基基地;朱鹮的夜宿地和游荡区基本上都划定在内。原来县城区域都划进保护区的范围,但是县城人口太多,难于管理,因此把县城部分从保护区内撤出,仅把县城的汉江段包括在内。另外,还涉及城固县部分地区,以及姚家沟的原始朱鹮巢区。

陕南湿地有宁强汉江源湿地,此外最近新申报了勉县高山草甸的湿地公园。安康地区有安康岚皋的千层河,安康今年又申报两个:一个是平利县,一个是镇平县。

同时关于湿地项目建设,有国家的专项资金,全国一年总共20多个亿,每年陕西省能拿到几千万。但是朱鹮保护区这个项目去年资金规模比较大,两千万。其他的项目即使是一千万,其中包括百分之四十或者百分之五十的配套,比如国家支持一千万,地方必须配套一千万。而这个两千万是直接由国家一把就下拨,但是不能全部兑付给农民。因为还有一部分资金是野生动物伤害补偿,不是从湿地上给补助,陕西省大概一年不到二百万,财政上按照8:2:1比例分别由国家、市、县来筹措。比如今年规划一万元,国家拿八千,市上拿两千,县上拿一千。因为要配套,县上一定会认真核查好情况,挨家挨户地核对到底损失了多少,如由朱鹮引起的粮食损害与减产。县上出多少,国家就配套多少,国家这块是大头,不封顶。以配套这种方式来控制资金规模。

虽然退耕还湿国家是有补贴的,但是因为耕地不好界定,所以补偿资金也不能随意发放,资金分配不公平,就会造成新的矛盾。如农民对土地原本就是一种不合法的占用,如非法占用和开垦河滩地,就不应该发放补偿资金,否则就会造成恶性开垦以获取补贴。因此,有些时候虽然能够获得国家的补偿资金,但是资金的发放和使用仍需要谨慎、合理和公平。

目前,申请项目相对较容易,但是项目资金分配较难。如朱鹮保护区去年国家直接给了两千万(我们原先申请时,只申报了三百万,后来又加到四百万,最后直接审批下来两千万)。而且这笔资金是要求兑付给农民。本来是挺好的事儿,但实施起来并不容易,现如今面临的最大的困境是大笔资金如何管理和使用,如由于它并不是长期资金,今年有兑现,明年没有,反而会滋生农民的不满情绪,会惹出新麻烦。

此外,现在资金使用有严格的审计把关,必须按照计划来,挪用和窜用资金都会惹大麻烦,需要负责。

五.退耕还林应形成长期的良性循环

1.在退耕还林树种上的选择:

最初的退耕还林与2004年以后的情况还是不太一样的,取消农业税,增加农地上各种补助。退耕地的条件相对于天保工程的立地条件还是要好一些。如果种的不是经济林的话,农民的收益确实很难保障。复耕是不允许的,违规的。也有可能一些退耕地上的树种选择有问题,不合理,因此,长效机制研究就需要回答到底哪一种种植模式或者结构是最合理的,更能使农民获益。如在吴起县,山上多大的坡度,阴坡或者阳坡,怎样组合搭配的模式是最好的,就可以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如果栽种的树木本身不适合土地条件,或者树种太单一,就不行。

2.政府需要在技术上给予支持

业务技术模式需要探索,这在各县实际业务部门也都有一定的经验。同时,作为林业技术人员,要对农民的种植进行一定的引导工作,确保农民在种植过程中获得最大受益,从而避免发生“南橘北枳”的情况。但目前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技术人员的缺失。

3.研究合理的管理机制,提高效率

此外,还需要从管理机制方面探索和研究退耕工程实施的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社

会主义的特长,有效地将散户农民的林地进行集中管理。虽然退耕地是“包产到户”,但是小面积的经济林显然无法将农民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因此,将退耕地集中,一旦经济林形成一定的规模,那么在利益方面也能够得到保障。因此,鼓励从事农林业生产的农户进城务工,由大户承包土地来进行农业生产,提高机械化程度。虽然就目前而言实施起来有些困难,但是相信通过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退耕还林事业也会走上这样的道路。

六.总结

在经过调查与分析思考后,我们发现,退耕还林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它保障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使我们的国家进步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退耕还林是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政策之一,其基本政策措施是“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同时我们也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看到了就业的机会,例如林业技术人员,以及退耕地集中种植都需要相当的劳动力。退耕还林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保证它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变质,在退耕还林的同时,为失去耕地的农民创造再次“创业”的可能性,将退耕还林变为对广大农民朋友有利的事情,政府可以补贴一时,但不可能补贴一世,这对政府的财政会造成不小的负担,因此,如何让退耕后的农民快速,有效地在退耕之后获得应有的利益,短期可依靠政府的支持,但是最后还是要靠农民自己,政府在其中只是起引导作用。所以如何在退耕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保证退耕的效果的同时也保证农民的根本利益,形成一个长期的良性循环,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为了退耕而退耕,而是要有阶段,有目的的进行,既能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能使我们的环境得到最大程度上改善。这才是我们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湿的意义所在。

七.后记

我们从小的时候就经常被教育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地球只有一个”今天我

们确实面临着这方面的问题,但是面对问题,我们所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面对,在实行退耕还林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跟种各样的问题,生活也是一样。掉在水里不会淹死,待在水里才会淹死。我们要不断前进,探索,保持一颗探究的心看,对事物充满热情,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进步。文明带来的不只有便利,还有破坏,因此我们要全面的看待事物,不能因其玉而略其瑕。如果说文明是我们进步的动力,那么环境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不仅是政府在退耕还林,作为个人的我们,也有义务来共同维护我们这个大家庭的环境,最后,我想说一句非常俗的话:“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附:资料来源:

1. 陕西省林业厅网站退耕还林专

2 .陕西省林业厅湿地保护专项

3.陕西省林业厅退耕还林办公室访谈记录

4.百度百科,退耕还林

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
陕西省是全国退耕还林首批试点省份,也是研究退耕还林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区域,全 第二篇

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

项目实施指导意见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水利部审批的《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和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印发的《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实施工作的意见》(陕发改农经〔2009〕1447号),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搞好我省生态移民工作,规范生态移民项目建设与管理,制定如下实施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搞好我省生态移民项目建设的意义

自1998年我省实施退耕还林工作以来,全省森林覆盖率由退耕还林前的30.92%增长到37.26%,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也因我省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居住在陕北偏远地区、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陕南秦巴高寒山区等群众赖以生存的土地大幅减少。这些地方基础条件差,群众居住分散,开发建设代价高、成本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潜力小,最有效、最实际的途径就是实施生态移民搬迁,改善他们基本的居住、生产、生活等条件,帮助他们开拓新的经济发展途经,降低生态脆弱地区人口密度,减少人类对林草植被等破坏,促进林业生态自然恢复生息,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

对这些居住边缘地区、交通不便、山大沟深、缺水少电、土地瘠薄、资源匮乏、生存条件恶劣等基础条件较差、当前经济发展困难和长远解决生计无望的退耕农民开展生态移民,是我

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举措。通过生态移民,使迁出地的生态环境通过休养生息逐步得到改善,有利于维护还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改善退耕还林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加快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步伐,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

二、开展生态移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陕西省是全国退耕还林首批试点省份,也是研究退耕还林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区域,全】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保护生态和改善退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通过建设迁入地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生态脆弱地区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陕西省是全国退耕还林首批试点省份,也是研究退耕还林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区域,全】

1、坚持统一规划、衔接统筹的原则。生态移民要与易地扶贫搬迁、扶贫移民搬迁、省农民安居工程等移民工作相衔接、相结合,统筹安排项目资金。迁入地项目建设可以同现有移民项目整合使用,对迁入地的房屋、基本口粮田、通村道路、通讯供电线路、人畜饮水、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在现有基础上按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建设项目,切实改善迁入地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生态移民群众的吃粮、烧柴及移民后增收致富等问题。

2、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各级政府要切实做好

宣传和动员工作,对需要实施生态移民的群众,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做到移民户愿意迁出,迁入地愿意接收,不能搞强迫命令和包办代替。

3、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以稳妥解决退耕移民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作为重点,采取由易到难,由近及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分期分批地进行移民搬迁。要区别轻重缓急,优先搬迁边、远、偏、散地区和生存条件相对恶劣、受自然灾害威胁的退耕还林群众。

4、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的原则。要充分尊重和体现退耕农民真实意愿,建设成果要让移民群众直接受益,切实维护退耕农民在项目实施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搬一户安置好一户,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

5、坚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把生态移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村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农村生态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效。

三、生态移民项目实施范围

生态移民项目实施范围为纳入规划的全省10市78个县(市、区)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退耕农户,重点解决毛乌素沙漠、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和秦巴高寒山区等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自然资源匮乏地区的退耕农户生态移民问题。

四、生态移民条件及安置方式

(一)迁出条件

必须满足以下第1款和其它条件一款以上(含一款)。

1、农民自愿。居住在退耕还林地区,经调查摸底并征得退耕农民同意;

2、土地不足。土地瘠薄、资源有限,人均口粮田达不到基本标准,且新建基本口粮田无条件、成本高;

3、居住偏远。居住分散偏远,距通路行政村在3公里(或距20户以上自然村2公里)以上,无交通、用电条件。且解决问题难度大、成本高;

4、饮水困难。人畜饮水困难,无固定水源条件,取水在1公里或者取水往返时间在20分钟以上,通过现有办法不能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或者投资过大、运行费用过高,农民难以承受费用;

5、环境恶劣。生存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可能危及退耕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等灾害严重地区;

6、资源匮乏。目前生活生产困难,远期经济发展无望的资源匮乏地区。主要指毛乌素沙漠、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秦巴高寒山区等重点生态移民地区。

(二)迁入地的条件

必须满足以下第1款和其它任一款。

1、插花移民安置由迁入地行政村村民大会讨论同意并出具同意迁入承诺书;集中安置或与其它移民项目整合,由迁入地乡政府出具同意迁入承诺书;

2、环境资源条件允许,水资源条件满足,土地通过建设或调剂能够满足移民生产生活需要;

3、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较好或经过努力能解决的地方。【陕西省是全国退耕还林首批试点省份,也是研究退耕还林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区域,全】

(三)安置方式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就地安置为主,可灵活采取集中安置或者插花安置的方式。在陕北地区以集中安置为主,插花安置为辅;渭北旱原地区以小型集中安置为主,辅之插花安置;陕南秦巴高寒山区要充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安置方式。在安置地点的选择中,要注意与扶贫搬迁、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农村产业发展、小城镇建设、移民新村建设等各类移民项目相衔接,妥善解决生态移民的“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五、生态移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和补助标准

(一)建设内容

生态移民项目建设以移民居住房建设为主,根据迁入群众实际需要,可适当安排建设基本口粮田、通村道路、通讯供电、人畜饮水、文卫设施等基础设施项目。

1、居住房建设工程。生态移民住房建设提倡统一规划设计,结构形式要考虑当地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居住习惯,以经济、实用、美观为宜,不强求采取统一形式。

2、住房面积、建设标准及功能。(1)人均建设住房原则按15-20平方米、户均60-80平方米安排。在农民自愿、经济允许条件下,可以适当增加建设面积。(2)住房建设标准应以经济、实用为原则,不得增加无实际使用功能等附加建筑。(3)在功能上应该满足农民开展农业生产和家庭经营的基本要求。

3、基本口粮田。通过调剂或新建,使移民群众达到当地人

形势与政策作业
陕西省是全国退耕还林首批试点省份,也是研究退耕还林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区域,全 第三篇

新华网呼和浩特1月6日电(记者吴国清丁铭)我国北方地区过去频繁袭扰人们生活的,这是多年未有过的好形势。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专家认为,这些喜人的变化,与我国大片荒山、荒滩和陡坡地被退耕还林还草分不开,说明国家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已经奏效。

退耕还林工程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在中西部几年试点后,

目前已扩展到全国25个省(区、市),使22748万亩荒山、荒滩和陡坡地重披绿装。据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最近完成的退耕还林中期评估报告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实现了由毁林开垦向退耕还林的转变,有效遏制了我国生态恶化的趋势,改善了生态环境,为人们的生活环境构筑了生态安全体系。

退耕还林工程已经初步改善了工程区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脆弱的甘肃省近年来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全省新增林地645.7万亩。目前,全省大片荒山、荒滩和梯田正被绿油油的小树所占领,去年全省城乡空气质量三级和好于三级的天数达到301天,为多年来所罕见。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是我国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但是最近几年来,恶劣的气候使得青海省出现了严重的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森林覆盖率仅有3.1%,是全国各省中最低的。为了保护河流源头的生态环境,青海省3年来已经将225万亩耕地退耕还林或还牧。不但改善了长江、黄河等河流源头的生态环境,还使全省30多个县市的环境得以好转。该省计划今年将216万亩土地退耕还林还牧,将有41个县市从中获益。

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林生态组副组长秦玉才认为,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工程实施后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必将对我国实现山川秀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报告提出的目标,到2050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8%,需净增森林面积16.48亿亩。业内人士认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退耕还林规划任务完成后,将新增林草面积4.8亿亩,工程区林草覆被率平均增加4.5个百分点。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一项以恢复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为主导目标的生态建设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审时度势,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部署。工程建设范围之广涉及25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共1897个县(含市、区、旗)。从6年(1999~2004)来的实践效果看,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领域,成为许多地区农村经济活动的重

心,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地方经济发展及民主政治建设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2004年国务院西部开发工作会议在充分肯定退耕还林还草在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的同时指出,退耕还林还草要巩固成果,确保质量,完善政策,稳步推进。因此,对中国退耕还林还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中国退耕还林还草的背景及现状长期以来,我国生态环境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一直十分严重,并呈不断恶化的趋势,加剧了自然灾害,加大了受灾地区的贫困程度,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1998年长江和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水灾,使我国上下都强烈地意识到,加快林草植被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全国人民面临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1999年,我国粮食产量继1996年、1998年之后第三次跨过5亿t大关,全国粮食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区域性供大于求的状况。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为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以此为契机,中央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抓住当前粮食等农产品相对充实的有利时机,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综合措施,以粮换林草的基本方针,从此拉开了我国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的序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为:到2010年,总计新增林草植被3200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1466.7万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3.3万hm2(两类造林均含1999~2001年退耕还林还草试点任务,见表1),陡坡耕地基本耕还林还草,严重沙化耕地基本得到治理,工程区林草覆被率增加4.5个百分点,工程治理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

经过1999~2004年6年努力,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工程任务1671.1万hm2,其中,退耕还林700.25万hm2,宜林荒山荒地种草970.85万hm2(见表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呈现出以下基本特点:(1)从试点到全面展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的。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2000年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退耕还林(草)试点工作正式在13个省(区、市)展开。2001年,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展到20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2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25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启动。2003年,退耕还林条例正式施行。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将退耕还林还草等六大重点工程作为实现林业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2004年,国务院西部开发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工程建设,确保质量。其有计划地逐步推进的特征是很明显的。(2)退耕还林还草已经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04年之前,退耕还林还草表现为规模扩张型,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1999~2002年,退耕还林还草省份由3个扩张到25个,退耕还林还草计划面积由44.7万hm2增加到574.9万hm2,整个2002年退耕还林还草任务是前3年试点任务总和的2.5倍。2003年退耕还林还草任务比2002年还多了130多万hm2,达到713.33万hm2。2004年,国家对退耕还林还草建设任务进行了结构性、适应性调整,工作重点放在巩固成果、规范管理、落实政策和后续发展等方面,全年退耕还林还草建设总任务缩减为373.33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66.67万hm2,荒山荒地造林306.66万hm2,更加注重工程的质量成效,退耕还林还草已经开始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3)退耕还林还草地区生态面貌得到初步改善。据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2004年3月在国务院西部开发工作会议上介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平均增加2个多百分点。先期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的地区,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减轻,输入江河的泥沙量减少。据水利部门监测,黄河龙门水文站在年径流量近似的情况下,输沙量由1998年的4.48亿t降为2002年的2.35亿t,减少了47.5%。2000~2004年,黄河实现连续5年不断流。近年来,我国沙尘暴特别是强沙尘暴发生的几率也大大降低。据观察,内蒙古凉城县蝗虫的数量也有所减

少,2002年、2003年蝗虫没有成灾,这与天敌数量的增加,生态环境总体上趋于平衡有关(王睿娜,2004)。(4)农民从退耕还林还草中得到了较多的实惠。国家对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实行粮款补助的政策,众多贫困地区的农民得到了粮食和现金补助,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动参与者和受益者。到2004年底,国家在退耕还林还草方面累计投入的资金已高达751亿元,其中粮食补助资金541亿元,种苗补助费147亿元,生活费补助63亿元。工程实施以来,已使2000多万农户9700多万农民从补助中直接受益,人均获得生活费补助40元、粮食补助247kg(唐秀萍,2004)。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许多退耕户把退耕还林还草前后做了一个比较,仅国家政策补助一项,每公顷地可使退耕户增收900元。2002年以来,全县退耕户累计获得收入4453.5万元,户均累计获得收入9900元,人均累计获得收入274.39元。农民还腾出劳力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外出务工人数大幅度增加,拓宽了增收渠道。(5)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使退耕地区广种薄收的传统耕种习惯得到改变,大批农业劳动力从粮食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种树、养殖、加工、劳务输出以及社会化服务等行业,使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宁夏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后,2004年与1999年相比,第一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例由19.9%下降为14.2%,二、三产业由80.1%提高到85.8%。陕西省延安市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突破性进展,单一粮食生产的格局被彻底打破,形成了畜牧养殖、苹果、蔬菜3个致富支柱产业。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培育起沙棘加工、甘草制药、乳品加工、生态旅游等一批龙头企业,全县面貌短期内发生了巨大变化,2003年县财政收入达15亿元,不仅山川绿了,经济繁荣了,农民也富裕了。2中国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范围广,周期长,各地的情况又千差万别,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的是由于制度设计上的不完善,有的属于实际操作时的不规范,既有认识上的偏差,也有技术上的失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退耕区域布局上缺少严密的科学论证,某些地方弄虚作假削弱了中央政策的效果。由于在退耕区域布局上缺少严密的科学论证,所以在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有的地区为了搞平衡,实行利益(退耕补助)均沾,甚至使该退的坡耕地退不下来,不该退的基本农田却退了下来,严重违反了生态优先的原则;有的地区把原来的林地和草地也纳入了退耕还林还草的范围;有的地方搞了一些形象工程,在一些较好的耕地上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使生态工程完全违背了中央的意图,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和损失。例如,在南方一些早已宣布完成灭荒的省区,有的地方将缓坡地、传统的农业旱地,甚至是水稻田一并纳入退耕范围,少数地方甚至出现了砍伐现有林分,制造退耕地的现象。青年报记者在海南某地调查时发现,退耕还林登记表中所有退耕作物栏中填写的竟是原地二字,并非作物名称,因为当地没多少符合

从退耕还林谈我旗的生态建设
陕西省是全国退耕还林首批试点省份,也是研究退耕还林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区域,全 第四篇

【陕西省是全国退耕还林首批试点省份,也是研究退耕还林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区域,全】

摘要: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任务最重、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加强对这一工程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搞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现生态立旗尤为重要。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这对于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当人类跨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关注生态环境的呼声越来越大。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已是本世纪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生态立旗战略目标,是我旗“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保证其它三大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赋予了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首要地位。本人从退耕还林角度就我旗的生态建设密切相关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谨供参考。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组合的林业建设六大工程之一,是国家目前投资最大,林业建设史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任务最重,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工程涉及到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占整个国土面积的97。工程总规模4.8亿亩,其中退耕2.2亿亩,荒地造林2.5亿亩,补助粮食要达到2.13亿吨,总投资要超过长江三峡,达3584亿元.时间到20xx年结束。如此巨大的投资,其意义决非是仅仅栽几棵树就能了事的。现在在农村,中央的政策最受农民欢迎的有二个。第一个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个就是退耕还林。第一个解决了吃粮问题,第二个就是现在正在解决,但还没有解决的生态问题。纵观我国围绕土地进行的革命和改革历史,每一次都带来了社会的巨大震动。如果说,第一次土地革命解决的是土地所有权问题,那么第二次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则解决了经营权。作为退耕还林,则是在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的一场深刻的土地变革。退耕还林不是一场土地革命,但它却是一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革。由种粮食到种林草,土地利用性质发生了变化。退耕还林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该种粮的地方种粮食,是草的地方还草,是树的还给树,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把农民的精力和财力集中起来,搞基本农田建设,把坡耕地、沙耕地腾出来,种树、种草,实现“树上山,粮下川,羊进圈”。退耕还林既然是一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变革,那么生态优先的原则则是它的第一要义。用粮食换林草,意味着中国的文明程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国人不但要吃得饱,而且要活得好。不但要丰衣足食,而且要实现山川秀美,心精舒畅,幸福安康。退耕还林给我旗的生态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拉动了我旗生态建设的跨跃式发展。20xx年,我旗开始全面启动这项工程,到目前,完成退耕还林工程60万亩,其中退耕完成22万亩,荒地造林38万亩,工程投资总量达到8120万元,相当于我旗一年的财政收入。拉动森林覆盖率年增长

1.8个百分点。经济学家分析说,当县域经济财政收入在7000万元至1亿元的时候,则处于初始阶段。畜牧业内人士分析说,当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例超过50,则标志着现代农业的初步形成。那么作为生态安全指标,当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则基本步入了良性循环。这是就全国而言,具体到我旗,基本要达到30以上,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纵览我旗生态状况,过去曾是“地沃宜种植,水草便畜牧”的桑田沃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着科尔沁草原美丽的原始景观。曾几何时,解放后的三次悲状,使我旗的林业走到了几乎崩溃的边缘。到1982年,全旗森林覆盖率由1966年14下降到5.2,沙化面积由1962年的48万亩扩大到1982年的167万亩。历经了二十多年的艰难治理,我旗现在的森林覆盖率恢复到了11.24。但沙化面积仍然居高不下。近几年虽经治理和禁牧,治理速度仍赶不上沙化速度。但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全面启动,一个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高潮正在兴起。20xx、20xx年我旗人工造林和封沙育林每年以提高森林覆盖率2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前进。以此发展,到20xx年,我旗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7.24,基本接近步入良性循环的指标。屈指算来,仅有七年时间。七间时间,弹指一挥间。任务是艰巨的,责任是重大

的。我们要以愚公移山,只争朝夕的精神,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抓住退耕还林工程,迎头赶上去,这才是我们的根本所在。

陕西退耕区农民收入研究
陕西省是全国退耕还林首批试点省份,也是研究退耕还林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区域,全 第五篇

陕西退耕区农民收入研究

1997年8月5日,江泽民同志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同志给中央的《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上做出重要批示,发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1999年8月,朱镕基同志亲临延安视察,提出了“退耕还林(草)(以下简称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政策措施。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发源地,陕西省委、省政府倍加珍惜这一历史机遇,高度重视,周密安排;省人大加强检查,实施有效监督;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采取得力措施;各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大力支持,狠抓落实,再造秀美山川的热潮在三秦大地上蓬勃展开。

一、我省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1999年8月以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批示,全面落实朱镕基同志“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政策措施,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试点。2000年,全省34个县(市、区)列入试点范围。2001年,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到43个县(市、区),延安市所辖13个县(区)全部纳入试点计划,成为全国的退耕还林试点市。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全省96个县(市、区)进入退耕还林工程县之列,退耕还林建设规模逐年扩大。

1999-2005年,国家共安排我省退耕还林计划任务33815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3496万亩,占39.9%,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8379万亩,占54.5%,封山育林1940万亩,占5.6%,其中国家确认和下达我省退耕还林计划任 务3089.5万亩,在国家确认和下达陕西退耕还林计划任务中,退耕地还林1508.8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490.7万亩,封山育林90万亩。 截止2006年底,全省累计完成退耕面积3159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529万亩,荒山造林1578万亩,封山育林52万亩,分别占计划任务的102.3%、101.3%、105.9%和57.8%。全省已完成的退耕还林面积区域共涉及10个市104个县(区)1505个乡镇、18644个村、230.0万户、915.3万人。全省森林覆盖率由退耕还林前的30.9%增长到目前的37.3%。

二、我省退耕还林监测基本情况

为落实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要对各地退耕还林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认真的统计调查,真正摸清底数,理清问题”的指示精神,全面深入了解退耕还林工程情况和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情况,统筹研究和完善“十一五”退耕还林工作政策措施。陕西调查总队根据国家七部委《关于开展退耕还林监测工作的通知》精神,联合省统计局、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林业局、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省监察厅共同开展退耕还林监测工作,全面深入研究退耕还林工程情况和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情况。

我省退耕还林监测,依据全国退耕还林监测样本抽选办法共抽选了16个调查县、150个行政村、1600户退耕户。其中规模县调查样本为5个县、50个行政村、600户;普通县调查样本为11个县,100个行政村、1000户。该样本处于黄河流域的为13个县、125个行政村、1350户;处于长江流域的为3个县、25个行政村、250户。

该监测样本涉及退耕农户50.2万,占全部退耕区农户总数21.8%,涉及人口196.1万,占全部退耕区农村人口的21.4%,到2006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579.3万亩,占全省退耕面积的38.4%,其中黄河流域面积占78%,长江流域面积占22%。监测样本在分布结构和全省退耕还林工程实施面积、人口结构基本相吻合,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监测结果反映了我省退耕区生态环境、农村经济和农民家庭生产生活变化情况。

三、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就

退耕还林工程是上个世纪末我国政府实施的最伟大工程之一,从1998年开始实施以来,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举世瞩目,利在当代,功在千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极大的改善和了生态环境,使4亿多的农民生活观念、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促进了退耕工程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消除贫困的进程,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监测县来看,退耕还林工程取得阶段性的显著成果主要表现在:

(一)、局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到显著改善

陕西曾是全国水土流失、沙化、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省水土流失面积最多时占到了土地总面积的52%,每年输入江河的泥沙总量约占黄河泥沙输入量的50%和长江泥沙输入量的12%。1999年以来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使陕西山川大地的基色由“黄”变“绿”。“天变蓝了,山变绿了,水变清了”这是陕北绝大部分退耕区人民共同的感受。

监测县拥有自然保护区8个,387.5万亩;水土流失面积4186.8万亩,已经治理占42.81%,比2006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2007年平均年降水量572.5毫米,比2006年多降雨36毫米。2007年农作物受灾面积571万亩,比2006年增加37.40%,其中旱灾面积增加28.4%,水灾面积增加175.1%。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志丹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地下资源的开采,造成大量的土地裸露在外,石油资源开采过程中的废气犹如在上空盖了一层厚厚的 “黑锅盖”。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志丹完成耕还林工程总面积11.2万亩,截至

2007年底,全县所有的乡镇,98.5%的行政村,74.5%的人口成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受益者。八年来,人们逐步看到,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天变蓝了,云变白了。在开采石油的井场四周也都种上了树木和花草,水土流失量明显减少,春季的沙尘暴天气天数也在减少,境内主要河流泥沙含量逐年变少、水质清澈,空气质量优良率占到98%。

(上图是志丹县保安镇沙道村韩家沟流域退耕还林工程之一斑)

西部百强县中排名第六的神木县,煤炭开采业飞跃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造成部分地区农民吃水相对困难。自从1999年退耕还林以来,县政府积极响应政策,在林业局配合下,各乡镇、村委会组织农民大搞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工程,在短短的几年内,各村配备了林地管理人员,负责林地看护工作,使得退耕林地、草地得到了很好的维护,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如今,就是在一些荒凉的沙丘地段,也能看到 “点缀”着的绿色。

十几年前,榆林到靖边还是一条简易公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大风过后,黄沙弥漫,路基被覆盖,你根本找不到路在何处?而今,当你驱车沿着榆(林)靖(边)高速公路疾驰,两旁一望无际的沙漠被绿色覆盖,到了秋天,这里天高云淡,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如果你想欣赏大漠风景,还得下了高速路向北行几十公里,深入毛乌素沙漠腹地,这一巨大变化,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功不可没。

(二)退耕区农村经济发展

据对退耕还林监测县多个部门的统计调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地区生态环境,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

2007年末,涉及退耕还林的农户50.2万户,196.1万人,其中外出务工61万人,占乡村从业人员总数的27.0%,外出务工人数比2006年增长了约7%。

2、农村经济迅速壮大

监测县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865.2万元,比2006年增长了2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9.0%,比2006年增长了14.2%,林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5.7%,比2006年增长了2.3%

3、后续产业迅速发展

2007年末,监测县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0个,吸纳农村从业人员4144人;建成或扶持企业24个,吸纳从业人员2340人。扶持后续产业资金投入9442.7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补助占32.8%。

从退耕户来看,退耕还林工程取得阶段性的显著成果主要表现在:

(一)大批农民走出深山,思想观念发生质的锐变

退耕区普遍属于边远落后地区,农业生产活动以原始耕作方式为主,生产效率普遍较低,交通十分不便,农民思想观念十分落后,他(她)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不了解大城市是什么样子,更不懂的现代化的生活是什么东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一大批坡耕地退出耕作的舞台,或造林,或种草,为山川秀美扮演着新的角色,这些土地的主人也因此而成为农村剩余劳力。

在退耕监测户中,平均每一百个家庭有55人走出深山,离开乡土,外出务工,这些人扣除在外的生活消费,带回的现金纯收入按家庭常住人口计算,人均450元左右,占人均纯收入的五分之一。这个数字,从目前看并不算大,收入也并不算高,但他们带回的不只是简单的几百元现金。他们走出家门,踏上大城市的街道,汇入到五颜六色的城市社会中,接受城市文化的熏陶和思想观念的洗礼,他们带回的,可能是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根本不会有的技术,可能是“下里巴人”多少代人也不曾见过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这个不断地走出去与带回来的演变过程中,一批乡里人可能会成为城市新的市民,一大批的外出创业者仍然还会返回到他们的故土,带动乡亲改造山河,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二)促进了农民生产方式改变

陕北农民曾经过着一年到头“揭地”种粮的日子,广大农民饱尝“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苦果。随着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被彻底打破。近年来,退耕地区广大农户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粮食生产由开山种地、广种薄收向精耕细作、少种高产转变;生产结构由以粮为主向多种经营转变;畜牧业生产由自由放牧向舍饲养畜转变;生产方式由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就连农民生火做饭也越来越多地用上了沼气。

吴起县新寨乡新寨村村民雷润孝一家原来种了73亩地,现在除了留下的8亩川台地,其余都退了耕,退耕造林和荒山造林面积达到了260亩,其中兼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沙棘、仁用杏混交林占了三分之二。雷润孝说:“以前几十亩地一年打的粮食刚够吃,现在耕地少了,日子反倒好过了。将来国家不给粮了,只要把经济林管好,光景也不会差。”像雷润孝一样,陕西230多万农户从种粮人变成了种树人、种草人,并培植壮大了一批致富产业。结合退耕还林政策实施,陕西苹果种植面积达690万亩,成为年产值100亿元的大产业,辐射带动600多万粮农告别“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洛川县的63万亩耕地中,

50万亩都已变成了苹果园,全县农民几乎都成了果农,每年来自苹果产业的收入户均上万元。

(三)千万农民受益,带动收入稳步提高

“种草要比种粮强、栽树能兑钱和粮。”这是许多退耕农民这样称颂国家政策带来的实惠。退耕还林钱粮补助使全省915万人直接受益,约占全省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2007年人均受益603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四分之一,退耕补助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按1600户退耕户调查资料,人均退耕补助收入603.47元。这是国家直接发放到退耕户的收入,占退耕户年人均纯收入2589.08元的23.31%。也就是说,在2007年度,我省退耕退耕户将近有四分之一的纯收入来源于国家退耕补助。这笔收入,比家庭生产经营现金支出540.02元还多63元,相当于食品消费支出745.56元的80%。也就是说,这笔收入,基本能够满足这些户目前正常水平的家庭生产经营支出,或者能满足其正常情况下食品消费的八成需要。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农户退耕之后,依靠国家转移支付的退耕补助,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特别是对于退耕规模县,人均退耕7.94亩,人均得到的退耕补助收入990元,比其家庭生产经营现金支出570元的一倍半还多。这一部分收入,也成了退耕户生活的主要支撑。

在陕北地区,粮食生产一年一熟,大部分耕地为缓坡山地,灌溉设施几乎没有,碰到大旱年景,地里庄稼歉收,农民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现在有了退耕还林补助这笔收入,农民可以说是旱涝保收。现在,志丹县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超过百台,拥有手机超过150部,每百户拥有家用轿车达到5辆。人均住房面积达19.1m²,比1998年人均住房面积8.34m²,翻了一番还多。

八年前,尽管家里有60多亩耕地,吴起县吴仓堡乡周关村村民贺建清一家7口人的日子并不好过,靠天吃饭粮食收成没保障,因为建房还欠了几万元的债务。然而,自从家里50亩退耕地列入国家补助,加上种植沙棘果的收入,贺建清一家年收入稳定在了2万元以上。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陕西农村大量劳动力从粮食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设施农业,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了收入。铜川市耀州区石塬村曾是一个“吃水靠下雨,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的特困村。在退耕还林政策的带动下,石塬村在退耕地和荒山荒坡栽植花椒6000多亩,成为群众致富的主导产业。去年这个村产干椒5万多公斤,总收入80多万元,人均收入达1550元。

(四)退耕户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民的生产生活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1、退耕区农民口粮基本有所保证

据对1600户监测,2007年,退耕农户平均每个家庭人口4.5人,其中从业人口2.6人。平均每一百个家庭有55人外出务工。1600户退耕户,平均每人退耕造林种草面积4.9亩,主要用于营造生态林,达4.4亩,占90%,用于营造经济林和种草的面积各为0.3和0.2亩。在2007年末,退耕户人均实有耕地2.5亩,其中旱地占82.6%。2007年,国家补助建设基本口粮田0.5万亩,累计达到126.3万亩,新增面积中,水浇地占85.4%,年末人均拥有基本口粮田0.6亩,退耕区农民口粮基本有所保证。

2015(陕西)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陕西省是全国退耕还林首批试点省份,也是研究退耕还林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区域,全 第六篇

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再造一个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和朱钅容基总理在我省视察时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十六字方针后,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试点。陕西地处黄河中游,长江上中游地区,属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陕西省,尤其以陕北地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荒漠化严重。严重阻碍了区域人民脱困致富,直接影响和威胁下游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把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明确地把生态建设作为其根本和切入点,而山川秀美工程则是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战场,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是实现山川秀美工程的主要措施之一。

一、陕西省退耕还林(草)的现状

陕西是全国退耕还林最大试点省之一,自1999年入冬以来,省、地、县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江总书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遵照朱总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精神,抓住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林业、农业、扶贫、水保、计划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全省10地(市)34个示范县全面起动。在山川秀美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地县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从规划,组织协调,制定政策,造林还草技术,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成功经验,如推行专业队承包造林和抗旱造林法,使大旱之年重点工程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走先易后难,由点到面,依次推进,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路子,形成规模优势;把基本农田保吃饭,经济林果保花钱,草业牧业保小康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中;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带实行移民建镇,杜绝“越种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局面等等。这些成功的经验将为进一步深化山川秀美工程注入了活力。1999-2002年国家共确认和下达我省退耕还林面积1376.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816.1万亩,荒山造林560.7万亩。实际造林面积为计划任务的104%,已经验收兑现1061.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715万亩,荒山造林346.4万亩。共向77.9万退耕户发放粮食7.06亿公斤,现金补助1.44亿元人民币,种苗补助2.58亿元人民币。1999-2015年国家累计确认和下达陕西省退耕还林计划任务23336.8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276.1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060.7万亩,截止2015年底,全省完成2333.95万亩,共向523万农民发放粮食20.37亿公斤现金补助3.87亿元,种苗补助7.48亿元。造林工程中,主要造林树种在长城沿线风沙区为侧柏,油松,新疆杨,仁用杏等,草种以沙打旺,草苜蓿为主,但成活率偏低。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防护林主要有以白杨,刺槐为主,经济林为核桃,花椒,软枣,柿子等,经济林比重较大,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呈由北向南逐渐提高的趋势。关中平原区退耕还林(草)任务完成情况好,造林成活率高,主要树种有刺槐、苦楝、中槐等。秦巴山区退耕还林(草)完成情况好,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高;经济林比重偏大;草业建设重视不够;基本农田,苗木基地建设有待加强,育苗技术亟待提高,主要树种有板栗、核桃、松树、茶叶、油松、栎类、油桐、柏树等。在退耕还林从试点到全面启动的过程中,我省逐渐探索总结出退耕与封山禁牧,舍饲养畜相结合,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发扬延安精神与依靠科技相结合,行政推动与利益调动相结合等成功经验,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全省生态环境和植被恢复初见成效。

二、退耕还林(草)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生态优先原则,经济林比重偏大山川秀美工程实施工程中,群众在退耕地栽植经济林积极性高,栽植防护林阻力大。秦巴山区中低海拔退耕地,大多栽种板栗、银杏、核桃、油桐等经济林。渭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也普遍存在此类现象,注重植被经济价值高,短期见效的苹果、梨、核桃、柿子、花椒、杏等经济树种,轻视侧柏、刺槐、油松、沙棘等生态防护型树种,长城沿线风沙区和陕北丘陵沟壑区也倾向于大面积栽种山杏、山核、沙棘、任用杏、桑树等树种,但总体成活率和保存率低下。

(二)植被建设合理性欠妥,重林轻草现象普遍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中,重工

2015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总结
陕西省是全国退耕还林首批试点省份,也是研究退耕还林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区域,全 第七篇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总结

根据市党风廉政办《关于对2015年度区县和市级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的通知》的要求,现将2015年县政府班子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全面部署

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作为县政府主要领导,坚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不断增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自觉性和紧迫性。

一是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注重把廉政建设学习与政治理论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浓厚学习氛围,搞活学习形式,扩大学习范围,增强学习效果。今年以来,相继观看反腐败电教片、文艺晚会、集中学习等形式,认真学习中、省、市有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相关规定、文件、会议和领导讲话精神,特别是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央纪委、省纪委“四项规定”,“宜宾市机关工作人员禁令”、“市委市政府给区县一把手的一封信”等,深刻领会了各级党委、政府狠抓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决心,充分认识了党风廉政建设在党的建设、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在行政工作中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切实抓好分管各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并严格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工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是加强领导,全面部署。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当大事、要事来抓,将经济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并安排部署,一并检查落实。把廉政建设责任制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廉政建设工作,做到早研究、早部署。在县纪委三次全会上,对全县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在县政府2次全体会议、县政府6次常务会议、县政府3次县长办公会等工作会议上,分别就政府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并明确了班子成员责任。在全县各种大会和专题会议上,结合会议内容,对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的勤政廉洁、监督管理、机关作风、班子建设、行政效能、案件处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平时,在不同地点、不同场合不失时机地利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对廉政问题经常讲、多次讲、反复讲,找原因、说危害,教育干部要从身边人、身边事中吸取教训,耳边警钟长鸣,心中筑起道德和法纪两道防线。班子成员和县府各部门对中、省、市明令禁止的事,做到令行禁止,确保了政令畅通。

三是层层分解,落实责任。通过各种形式明确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分工,按照规定要求层层落实有关责任。班子成员积极指导对分管单位做好反腐倡廉工作安排,强化督促检查、落实,各部门均认真健全并落实了民主生活会制度、述职述廉制度、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对分管部门的党员干部开展了廉政谈话,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对分管部门的正职强化监督,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通过谈话等方式予以纠正;对分管部门、行业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及时发现、制止、并严历予以纠正。全年没有部门党员干部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规定,没有引发恶性事件。

二、突出重点狠抓关键

实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根本在落实,关键在行动。在认真分析、研究责任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真正在落实上下功夫,靠实际行动求成效。

第一,抓体制改革。按照年初纪委全委会工作安排,突出抓好改革工作。一是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工作作为促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加强县域经济环境建设的重要历史契机。带头学习《行政许可法》,多次在政府各种会议上进行宣传贯彻。责成成立了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工作领导组,加强对《行政许可法》的组织实施。要求认真开展对行政许可项目、许可依据、许可实施机关和许可收费的清理工作,共清理出有许可权的部门33个,许可项目511项,许可收费项目259项,取消行政许可项目104项。对清理结果,由许可部门面向社会公告。同时,积极推进工商登记互联审批和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审批两项改革,完善了各类行政许可审批程序,扩大了基本建设联合审批范围,并探索网上审批新路子,有效纠正了“体外循环”和“双轨运行”的问题。对执行《行政许可法》不力违反行政许可程序审批的人进行了责任追究,给予5名相关责任人党政纪处分。二是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定期不定期召集财政部门研究财政工作。支持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开展国库集中支付试点,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建立“非税收入银行直收”管理体系。针对乡镇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运转非常困难的情况,责成财政部门全面调查,认真分析,详细核实,科学制定了“划分收支范围、确定收支基数、超收全留、短收不补,定额补助(或上解)、一定五年”的县乡财政体制,调动了乡镇当家理财、培植财源、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第二,抓重点领域。多次在项目工作会上,把廉政建设作为必讲内容,要求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做做好项目的监管工作。我县在工程建设中继续实行《公正廉洁承诺书》和签订《工程廉洁合同》,严格执行《南溪县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试行)》,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决杜绝招投标活动中的违规行为。目前已有建设工程招投标10个,招标金额2365.19万元,中标金额2178.98万元,节约资金186万元,节资率达7.87%。强化对招投标工程的后期管理,抽查了2个建设项目,对招投标后增加的工程项目未及时报批的行为,进行了通报批评,提出整改意见3条,为进一步规范招投标的后期管理制度提供了基础。认真做好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工作。健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加强对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监督。截止10月底,已招标挂牌出让国有土地25宗207.79亩,收益707.06万元。积极支持推进政府采购工作,严格按《南溪县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进行采购,做到了项目有审批,资金有来源,采购有方案,支付有凭证。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谈判采购、询价采购等多种采购方式,全年全县共进行物资、办公用品等采购13次,采购预算资金104.59万元,实际采购资金93.71万元,节约资金12.88万元,节约率为13.74%。高度重视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制定了《关于南溪县国有资产处置和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在国有资产出让上,坚持“资产清理,资产评估,产权鉴定,财政确认”的原则。2015年共举办国有产权公开拍卖6次,收益479.68万元,将收回的资金优安置职工,增大社会效益,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第三,抓政策落实。切实开展专项执法监察工作,保证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能,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促进南溪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其一,强化退耕还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工作的监督检查。要求成立了退耕还林督查组和检查组,督查组对16个乡镇进行了全面督查,查处了南溪镇粮油公司裴石分公司和万寿宫仓库转买退耕还林粮食案件,给 予3人撤职处分,追缴单位和个人非法获利52.18万元,依法维护了农民利益。强化制度落实,责任到人,确保了今年我县204137亩管护无盗伐、滥伐、毁林开垦、乱占林地、森林虫害的发生。

其二,扎实做好粮食直补督查工作。开展明查暗访,提出改正建议8条,及时纠正了个别乡镇用直补资金抵扣农税的现象。保障了我县直补的232398.26亩的244.09万元的直补资金严格按照“五到户”、“六个不准”的要求,全部兑付到农户手中。

其三,开展救灾救济款物和低保资金的发放使用情况督查,保证了专款专用,解决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灾后重建中遇到困难,充分发挥其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2015年,全县共下拨给各乡镇救灾救济费58.9万元,其中自然灾害救济费45万元,拨付“5、2”洪灾受灾户建房补助12.3万元、“5、29”暴雨灾害受灾建房补助1.6万元。加强对低保资金的管理和发放使用情况的督查。其四,责成县纪委、监察局会同组织、财政、审计等部门,开展了清理工作。坚持标本兼治、以清理促管理的原则,清理与完善相结合,积极帮助各乡镇针对清理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堵塞漏洞,加强制度建设。全县16个乡镇共清理出14个乡镇103名乡镇、村干部有借占公款,涉及金额396706.43元,其中涉及副科级以上干部13人150495.87元。已收回338669.07元,占借款总额的85.37%。

其五,5、认真清理整顿全县统一着装,减轻财政负担。收缴违规制式服装410套,价值4.1万元,减少着装人数410人,年减少财政开支53万余元。第四,抓作风转变。切实搞好机关作风建设。坚持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作风考评制和责任追究制,印发了《〈南溪县机关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对乡镇和县级机关开展作风考评的实施意见〉的意见》、《转发县纠风办关于2015年纠风工作意见的通知》(南府办[2015]38号);深化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以公开正作风,以公开促廉政;及时分析处理投诉热点问题,突破工作难点,县投诉中心全年共收到群众反映作风方面的投诉26件,其中:电话投诉3件,来人来访5件,来信投诉19件。现已办结25件,办结率为96%。转党纪处分3件,政纪处分2件,已作其他处理15件,不予认定2件,澄清是非3件。及时办理了市作风投诉中心转批的4件投诉案件,并将调查结果上报了市作风投诉中心,得到了好评;认真收集社会各界人士对机关作风的意见建议,及时纠正影响社会公平,影响经济发展的违纪违规行为;积极开展明查暗访,重点对“四条禁令”和单位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了监督,对有的单位工作人员不遵守签到制进行了通报。

第六,抓热点难点。严格执行企业改制政策,坚持把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县车队、建陶总厂、锅炉总厂等改革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南福酒业正依法深化改革,航运公司、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丝绸公司等改革正积极推进,配合南山、长庆军工企业政策性破产改制顺利开展。对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督促相关部门组织调查组进行深入调查处理。今年以来,接待群众上访达200余人次,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70余个,信访形势总体稳定并有所好转。

三、清正廉洁树好形象

班子要形成合力,树立良好形象,圆满完成各项经济工作任务,首先要加强廉洁自律工作。围绕中央提出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廉洁从政“九条要求”,狠抓廉洁自律规定的落实。今年以来,县政府班子成员未发生违反廉政建设规定的情况。

第一,认 真执行中纪委、省纪委“四项规定”。对班子成员严格要求,班子成员未发生干预和插手各项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等市场经济活动的行为。

第二,认真执行中央专项治理工作要求。班子成员加强自身修养,坚决反对送钱送物行为,凡是给送现金、有价证券和贵重物品的,都一概拒收;一时拒绝不了的,或上交组织作出符合规定的处理、或及时退还本人。坚持严格教育,管好配偶、子女、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准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影响办事,不准接受现金、有价证券和贵重物品。坚决不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不参与任何带有赌博性质的娱乐活动。

第三,加强县政府机关作风建设。县政府的会议能合并开的合并开,可开不可开的尽量不开,进一步精减各类文件。班子成员做到了属于个人负担的费用,一律由自己承担,没有交由办公室其他部门报销;通讯费限额报销,超额自理,节余不归己。班子成员进一步增强为民服务意识,经常深入到基层调研,了解社情民意,妥善解决各种问题。全年到基础调研1000余次,撰写的调研文章省级刊物发表18篇,市级刊物发表面化3篇。

今年以来,县政府班成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推进了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针对自身薄弱环节,强化措施,坚定不移地落实党中央关于反腐倡廉和各项任务,不断把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引向深入,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定保证。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2015某区纪委会议工作报告
陕西省是全国退耕还林首批试点省份,也是研究退耕还林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区域,全 第八篇

某区纪委会议工作报告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城北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第三次全体会议做工作报告。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省、市纪委全会精神,回顾总结2015年全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安排部署2015年工作任务。区委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一会儿,区委王剑锋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一、开拓进取、狠抓落实,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2015年,全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思路,强化工作措施,狠抓任务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为全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和纪律保障。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得到新推进。抓责任、促落实,惩防体系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增强。制定了《城北区2015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分工意见》,全区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全面完成了城北区2015年惩防体系建设各项工作计划以及2015一2015年5年自查评估,总结了惩防体系建设工作的亮点、体会和经验。依托科技手段,建成了全省首家区(县)级纪检监察信息网络系统平台,提升了廉政风险防控科技管理水平。

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得到新突破。在全区扎实开展了以“勤廉履职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为主题的廉政教育宣传月活动。先后举办了全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廉政报告会、“树立风险防控意识,提高拒腐防变能力”领导干部廉政承诺签名活动以及“读书思廉”廉文荐读和廉政杂文征集活动,为全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赠送《妻贪夫祸多》、《从政提醒》等系列廉政书籍;组织90余名科级领导干部,在西宁市中级法院和城北区法院审判庭旁听了二起职务犯罪案件。举办了城北区农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反腐倡廉岗位警示教育报告会,促进农村、社区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廉政文化“六加四”及廉政文化示范点创建活动,打造了区中医院“廉政文化进医院”、建设局“廉政文化进项目”、科技文体旅游局“廉政文化进景区”、经济和商务局“廉政文化进商场、进企业”等品牌。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作风建设取得新成效。根据《城北区各党(工)委主要负责同志向区纪委常委会报告履行“一岗双责”工作的暂行办法》规定,2015年,二十里铺镇党委、小桥街道党工委、城管局党委等三家党组织的主要负责同志向区委常委会报告了履行“一岗双责”工作情况。加强对领导班子及成员常态化监督管理,制定了《关于开展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常态化考核考察及监督考评工作的试点方案》,并在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区建设局、大堡子镇、马坊街道办事处等5家单位进行了试点。进一步规范了津贴补贴发放工作,增强了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意识。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规定,对区级领导干部进行了廉政准则知识测试,同时对新提任的24名科级干部进行了廉政准则集中闭卷考试。认真执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和严格执行禁止党员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有关规定,注重推进“三重一大”制度的落实,区四大班子领导带头执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科级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不断完善。加强效能和作风建设,区纪委会同组织部等部门通过明察暗访形式对全区各单位工作作风、工作纪律、工作效率进行监督检查,对全区14个窗口单位的374名工作人员全面推行去向告知制度,机关效能和作风建设明显增强。

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取得新进展。坚持把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作为从严治党、惩治腐败的重要环节来抓,切实做到有案必查、违纪必究。重视信访举报工作,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认真解决并妥善处理。全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8件,办结18件。其中涉及科级干部4件,一般干部2件、农村4件,社区1件,其他7件。立案3件4人,审结3件4人,开除党籍1人,撤销党内职务1人,党内严重警告1人,党内警告1人,行政撤职2人,免去行政职务1人,追回经济损失30余万元。

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得到新提高。层层落实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行党风廉政建设督查制。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干部培训教育工作,培训面达100%。坚持农村干部勤政廉政公开承诺制度和农村两委班子“双述双评”制度,并对全区23个社区工作经费使用及居务公开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防止了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制定城北区农村“三资”管理实施方案,切实加强对城北区农村“三资”的监督管理工作。

治理重点领域和执法监察工作得到新拓展。对全区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开展情况和2015年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检查,从林地执法管护、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管理使用等7个方面对全区造林绿化与生态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监督检查。利用互联网建立了城北区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平台。成立了以纪委监察局牵头的城北区征地拆迁工作维稳督查组,加强对全区重点项目拆迁进展情况的督查。制定了《城北区关于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按照“细、严、实”的要求,顺利完成了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工作。规范招标投标工作的监管,对学校校安工程、办公自动化、社区装修装

饰工程、“垃圾斗”采购、区柴达木路护栏安装工程、村级活动中心修建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农牧局智能化育苗温室建设及老化失修农田水利工程等40个项目的招标工作加强了监督,不断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在全区公开招聘37名助理工作人员、8名临聘人员及30名城建助管员工作中加强全程监督,防止了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不断加大执法监察工作力度,对辖区31家建筑工地安全生产、消防、文明施工、食品安全、卫生环境等进行整治。现场处罚4家,下发整改通知单6家33份。认真开展了行政效能万人满意度测评和党风廉政建设万人满意度测评活动。

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有了新提升。区委高度重视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区镇(街道)纪检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坚持把加强能力建设贯穿于队伍自身建设的全过程,扎实提高全区纪检监察干部的教育培训,全区纪检干部参加市以上各种纪检监察业务培训班9期11人,提高了纪检监察干部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深入开展学习型、创新型、务实型机关活动,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年内被区委命名为“学习型”领导班子。开通了全省首个区级纪检监察机构的官方微博--“廉政城北”,拓宽了群众和舆论监督的渠道。

2015年,我区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构建惩防体系建设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个别单位和部门领导班子对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认识还不够,责任还不够到位;一些行业和部门存在的不正之风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违纪违法案件时有发生;一些干部作风方面还存在庸懒散奢等问题;惩防体系建设工作中牵头单位与协办单位加强联系协调不够,缺乏工作整体合力;纪检监察机关执纪执法能力和惩治腐败的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以解决。

二、全面履职,务实创新,扎实做好2015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201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意义重大。2015年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及省、市纪委全会精神,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工作方针,着力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切实转变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工作作风,认真解决反腐倡廉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为城北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纪律保证。

(一)注重廉洁政治建设,确保政令畅通

积极推进廉洁政治建设,深刻理解建设廉洁政治的基本内涵,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把廉洁政治建设放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大局中积极谋划,努力探索建设廉洁政治的特点和规律,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全面落实。准确把握建设廉洁政治的实现途径,依纪依法严惩腐败,科学有效预防腐败,推动反腐败斗争思路理念、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的创新。要认真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在维护党的纪律上出实招、动真格、见实效。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明党纪政纪,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坚决维护党的纪律。保障中央和省、市、区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确保政令畅通。要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治污染、畅交通、惠民生、促和谐等重点任务以及重大项目、社会管理、为民办实事工程等落实情况,进一步整合监督资源,注重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监管工作格局。全面履行纪检、监察两项职能,切实加强执法监察、廉政监察、效能监察,强化党政监督的整体合力。

(二)注重作风建设,切实改变工作作风

作风问题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全区各单位、各部门要把作风建设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狠抓落实,结合即将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当前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贯彻落实区委14条要求,态度不坚决、措施不力,在管辖范围内问题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的责任。要严格执行区委、区政府为加强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而制定的规定和办法,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要维护作风建设底线,重点开展对庸、懒、散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及奢侈浪费等现象的治理,要继续开展对党员干部执行纪律、转变作风情况的明察暗访、重点抽查和集中检查,决不允许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以提振干部队伍工作作风。要继续抓好“三公”经费管理,做到公开、透明、真实。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加强对群众反映问题的跟踪督办,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深化行风评议工作,对作风较差、群众意见较大的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进行约谈。今年要开展“向人民汇报、让人民评议”现场直播活动,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要在群众意见较多的行业系统和机关单位搞试点,通过“面对面,三公开”活动,整体推进我区作风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注重教育监督,促使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真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我区实际,开展以“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夯实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基础。进一步深化廉政文化“六加四”活动,在上档次、出精品、见实效上狠下功夫。要通过继续开展“读书思廉”、文化咏廉等活动,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通过整合资源,建立警示教育基地和廉政文化教育中心等多种途径加强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通过廉政文化“进项目”、“进医院”、“进景区”、“进商场”等新领域廉政文化示范点的建立,不断拓宽廉政文化的教育覆盖面,努力打造具有北区特色的廉政文化精品工程。进一步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加强对重点人员、重点岗位、重要职能、重要事项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切实增强监督的有效性。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质询、警示诫勉、罢免或撤换等制度,规范权力运行。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纠正以权谋私行为。

(四)注重风险防控,健全完善约束长效机制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各部门、各单位要在去年我区廉政风险防控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排查党员领导干部岗位廉政风险,加强对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廉政风险的防控,最大限度地遏止腐败行为的发生。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回头看”,推动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要健全和落实领导班子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认真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并以不低于20%的比例对报告的真实性进行抽查,落实“四个不直接分管”的规定,规范用权行为。纪检监察机关对群众举报的案件要及时处理,有具体线索的要认真核实,违反党纪国法的要严肃查处,要抓早抓小,防止小问题酿成大错误;要严格公务用车编制审批管理和日常管理,巩固对“小金库”、考核评比、庆典论坛等专项治理工作成果,防止反弹。

(五)注重从严治腐,加大查办案件力度

坚持有案必查、违纪必纠的工作原则,突出查办大案要案,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要始终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坚持标本兼治、取信于民。重点要抓好四个严肃查办: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严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对行贿和受贿行为都要依法严肃惩处;严肃查办严重损害群众合法经济利益案件、群体性事件和渎职侵权问题背后的腐败案件;严肃查办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人事纪律的案件。加强和改进信访举报工作,加大信访初核和督办力度。注重运用查办案件手段,促进信访突出问题及时有效解决。改进案件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办案工作制度,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提高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水平。正确运用政策策略,宽严相济、区别对待,既要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又要教育保护挽救干部,支持和保护他们改革创新、勇于实践的积极性。完善重大案件剖析和通报制度,进一步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健全完善查办案件工作组织协调机制,要加强对镇办信访举报办理情况的督导检查,切实提高基层办信接访质量。

(六)注重源头治理,推进制度创新

要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查找漏洞、拾遗补缺,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简化办事环节,优化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效能;加大督查力度,落实区委、区政府加强效能建设有关办法,认真受理行政效能投诉,督促政府工作部门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评价制度。在加强调查研究,科学分析我区反腐倡廉形势的基础上,抓紧制定我区《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5-2017年主要任务分工意见》和工作措施;加强社区等基层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和公开制度,促进低保、医保、公益性岗位就业、廉租房等各项惠民措施的落实;坚持和完善纪委负责人同党政及部门主要负责人谈话制度,健全完善常态化的监督机制,实行有效的超前防范;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实施好农村“三资”管理工作,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

(七)强化“一岗双责”,确保廉洁从政

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巩固和发展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形成全社会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强大合力。(

(八)注重队伍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教育和引导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性原则,遵守职业操守,切实把“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作为自觉追求和实际行动。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的培训,有计划分层次地加强干部实践锻炼,着力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和组织建设,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着力提高工作的决策力、执行力和创造力。切实加强基层纪检组织建设,推进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确保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坚持从严管干部、从严带队伍,强化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办案纪律、保密纪律和廉政纪律,加强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规范业务流程,完善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营造重创新、重实干、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教育引导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宗旨意识、责任意识,秉公执纪、勤奋工作,恪尽职守、勇于负责,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

同志们,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狠抓工作落实,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不断开创我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局面。

2015开展和谐典型提升推广年的汇报材料
陕西省是全国退耕还林首批试点省份,也是研究退耕还林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区域,全 第九篇

开展和谐典型提升推广年的汇报材料

沁水县财政局是一支充满朝气、勇于拼搏、乐于奉献的年轻队伍,局内现设有办公室、预算股、农业股、综合股、企业股、监督股、政府采购办公室、会计股、行财股共九个股室,以及会计核算中心、政府采购中心、煤炭资金稽查队、投资评审中心、国库支付中心和乡财县管中心六个事业单位,共有干部职工79名,是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年轻队伍。

近年来,我局在抓好组织收入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把深入开展和谐典型提升推广年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以"和谐建设典型活动促财政、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树立财政新形象"为要求,围绕一个目标,紧扣两个标准,把握三个关键,做好四个结合,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深入开展和谐典型提升推广年活动,营造了一种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股室与股室之间相互配合、人与单位之间相互依存、单位与外部环境融洽联通,整个机关团结协作、气顺人和、运转有序、公平公正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活动使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及专业素质不断提高,整个部门发展理念、管理水平、工作绩效、政风行风进一步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财政部评为"全国财政系统党建工作新风奖",省委、省政府评为"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团省委、省财政厅命名为"青年文明号",省妇联评为"山西省三八红旗集体",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和谐机关"、"文明和谐单位",市财政局评为"财政工作目标管理优胜单位",县委、县政府评为"突出贡献奖"、"财政收入先进单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先进单位"、"行风评议免评单位"、"文明和谐单位"等荣誉称号。

正是精神文明的跨越式发展,给物质文明建设注入了新动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沁水财政为沁水经济的蓬勃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起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围绕一个目标。根据县委政府和谐创建有关文件精神,围绕深入开展和谐典型提升推广年活动这一目标,我局首先狠抓领导组织体系的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了局机关--各股室--财政所三级"一把手"齐抓共管的领导组织体系。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的活动开展。年初,我们认真学习有关开展和谐典型提升推广年活动的相关文件,召开了专门会议,制定了实施方案,对和谐典型提升推广年活动的进行全面的安排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开展各项活动,通过财政信息、电视、报纸、山西省沁水县财政信息网等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开展和谐典型推广活动的意义和近几年在构建和谐社会工作中涌现出的优秀财政工作者,进一步激发了全系统工作人员争做典型、争当标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局长严格坚持活动开展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对重大事项、关键事项都亲自过问,一抓到底。在此基础上,我局把目标责任制管理引入到活动开展工作中,将活动开展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并与其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为活动开展工作的全面落实奠定了坚实基础。严格按照晋市发[2015]19号文件规定的活动开展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全部做到了"五有五上墙",进一步夯实了和谐活动开展的工作基础。

???紧扣两个标准。我局在深入开展和谐典型提升推广年活动的过程中紧扣两个标准:

一是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一个和谐的机关首先要确保人和,人和出凝聚力、战斗力、生产力,人和出感情、出健康、出效率,所以,以人为本,构建一种和谐的、融洽的、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是构建深入开展和谐典型提升推广年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局紧扣这一标准,根据机关干部职工特点,通过制定严格的干部任用、轮岗、奖罚制度,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的工作竞争机制,进一步激发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座谈会、联谊会等形式,让大家畅所欲言,对工作中的误会解释清楚,对生活中的问题帮忙出主意,对同事缺点提出建议,对自己的错误做出自我批评,为干部职工提供了一个谈心提意见、聊天增感情的平台;通过开展岗位练兵、业务比武、文体活动等活动,有效提高了全员业务素质。在全市财政系统体育比赛中,在我局干部职工团结协作、奋力拼搏下,均取得优异成绩,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全局"比、学、赶、帮、超"蔚然成风。

二是工作环境舒心有序。良好的工作秩序和优美舒适的环境是衡量机关和谐的另一个重要标准。从软件方面来说:我局建立了《沁水县财政局内部管理制度》、《沁水县财政局工作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沁水县财政局廉政制度》等十余项管理制度,规定了文明服务和忌语,从根本上规范了干部职工的行为。将各股室工作职责、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全部上墙公开,实行全体工作人员挂牌上岗和"服务监督卡"制度,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定期征求各方面对诚信建设的意见,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财政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做到了"人人都是软环境、个个都是排头兵"。从硬件方面来说:搬入了装修一新的政务大厦,更换了办公设备,创建了乒乓球室、羽毛球场地、图书室、健身室,购买了健身器材、古今中外百科图书、象球、扑克、跳棋等文化娱乐设施,丰富了职工业余生活,达到工作娱乐张弛有度的最佳结合,使工作环境达到了明显改善,让来人在办事时,既感到有优雅舒心的环境,又感受到热情的服务带来的新气象。

把握三个关键。首先,班子之间的和谐。深入开展和谐典型提升推广年活动,领导班子是龙头,是关键。我局领导班子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决策观,一是坚持民主议事制度,要求凡是涉及人员调整、业绩考核、制度建设、经费使用等大事要事,都必须上会讨论研究,集体民主决策。二是坚持分工协作制度,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坚持政务公开制度,设置了"干部廉政档案",将干部的家庭收入、子女就业、机关经费等随时掌握清理,防患未然。四是坚持职务消费公示制,通过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确保经费合理、高效使用。

其次,股室之间的和谐。我局各股室在局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形成围绕局中心、分工负责、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股室之间职责清楚,没有交叉和扯皮,股室对分管领导负责,一般工作人员对股室负责人负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局办公室是综合协调机构,承担着机关上下左右、里里外外的协调职责。另外,各分管领导也积极支持办公室的综合协调工作,保证了我局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

第三,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和谐。财政部门作为我县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部门,服务面广、业务性强,因此,每天将面对形形色色的服务人群,为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我局根据财政职能特点,改变传统的理财方式和工作模式,突出为加快发展服务和为群众、为基层、为部门服务两个重点,推出了一系列服务新举措。一是转变职能,提供优质服务,对上报的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不拖不压,手续齐全的一次办结,资料不全的一次告知,做到一次办结、两次办完、杜绝三次。(

做好四个结合。一是与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效率型、节约型、廉洁型机关活动相结合。因此,我局在开展和谐典型提升推广年活动中,与其它五型机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坚持周五学习制度,开展岗位竞赛、业务比武活动,制定节约用水用电方案,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十不准"说,进一步规范了财政人员工作行为。

二是与扶贫帮困工作相结合。积极开展了"服务助万家"、"青年文明号促和谐"等活动,组织全体财政干部职工开展了为基层、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献爱心活动,从乡镇向社区、家庭延伸,我们通过开展一对一帮扶结对活动,定期向生活困难的下岗职工、孤寡老人、残疾儿童、特困学生了解实际困难,利用节假日送去慰问金和年货、衣物等扶贫帮困物资。

???三是与改善民生工作相结合。我局利用财政部门职能特点,围绕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的工作目标,按照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从解决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问题早入手、早落实、早安排,集中财力保证重点,突出抓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等民生工作。1、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要求,按规定的配套比例和额度足额安排了本级应负担的学杂费、寄宿生生活费、校舍维修补助资金等预算资金,并按规定的资金拨付渠道和资金审核程序及时将资金拨付到各学校。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市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足额落实了配套资金。2、积极巩固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成果,使全县低保对象得到了基本生活保障。3、积极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一步完善规范了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管理实施方案,有效缓解了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状况。4、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5、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试点工作。6、移民后期扶持。为了更好地帮助水库移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稳定,我们认真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扶持资金通过"三晋惠农一本通"储蓄存折发放到移民手中,从根本上杜绝了后扶资金被截留、挪用、挤占现象的发生。7、认真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政策。8、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9、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公务人员工资的发放和特定支出的需要。我们把财政统发工资工作做为首要任务来抓,及时足额将工资资金从"工资专户"直接划拨到各统发工资的银行和信用社,使公教人员在2——5天内都能领到工资,并通过跟踪问效,杜绝了财政资金被挪用等违纪现象的发生,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10、促进廉租住房制度建设。为了切实解决县城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我县2015年启动廉租住房建设,按照规定建立了以财政支持为主导的筹资机制,严格执行土地出让金净收入的10%用于廉租住房建设,保证了廉租住房建设资金的需要,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廉租住房建设。

???四是与财政工作相结合。我局在开展和谐典型提升推广年活动中不搞形式主义、作表面文章。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并以各项工作的实际业绩作为检验活动开展工作成效的标准。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构建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新沁水作出贡献。2015年,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94966万元,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52703万元,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我县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我局一是立足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工作目标,积极落实支农惠农"以奖代补"激励措施,有力地支持了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二是以"三农"问题为热点,热情、细致地做好粮食直补、粮食增支补贴和退耕还林工作,全面推行农民补贴资金"一卡通",保护了农民的种粮利益。

四是公共财政改革不断推进,部门预算、会计核算、政府采购工作卓有成效,投资评审、国库集中支付、乡财县管正常运转,财政资金得到了有效控制和监督,进一步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让更多的人民享受到了公共财政的阳光。中小企业担保服务工作的得到有效开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县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使受保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过开展和谐典型提升推广年活动,全体财政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公仆意识、自率意识、表率意识进一步提高,党性观念,政策观念,纪念观念进一步增强。通过开展和谐典型提升推广年活动,全体财政干部职工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工作作风明显改变,树立了勤政、务实、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但这只是起步的阶段性的,在当今社会发展进一步优化的今天,我们的活动开展工作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今后,我们将以更高的标准,更扎实的工作,更严格的要求,可开拓创,在财政工作岗位上恪尽职首、为民理财、为财政事业的振兴奉献出我们的光和热。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支部纪检委员述职报告【6篇】
  • 巡察整改报告范文(通用9篇)
  • 被巡察单位党组工作汇报材料集合5篇
  • 企业党支部书记述职报告2022年范文(...
  • 2023年个人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 被巡察单位工作汇报材料集合5篇
  • 关于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整改落实...
  • 学校德育工作亮点汇报(通用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