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报告 >

邓小平时代读书报告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22    阅读:

邓小平时代读书报告篇一
《邓小平时代 读书报告》

《邓小平时代》 读书报告

邓小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每一当代中国人的命运。解读邓小平的政治生涯及其行为逻辑,就是解读当代中国。 —题记

读了一本在美国很火的书叫《邓小平时代》, 读完《邓小平时代》 我确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全书客观全面地讲述了邓小平同志如何在其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支撑下,以其出色的政治智慧、过人的胆识和人格魅力,领导中国走过艰难的改革路程,在中国创造了一个“20世纪人类社会最了不起的成就” 1977年,邓小平同志复出, 从此带领中国人民开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基层人民的干事创业热情,像春天一般充满希望。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邓小平同志如何历尽险阻,在无数尖锐的质疑批评指责声中慢慢走出康庄大道,克服重重阻力,向我们展示了凤凰涅槃般春天的力量。

1978—2012年短短30多年,中国从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中走出,GDP总量增长142倍,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12元跃至24565元,增长59倍,成就举世瞩目。邓小平时代的卓越成就,不仅仅是靠小平同志的人格魅力,更靠他卓越的领导水平和管理才能。他高瞻远瞩,目标明确。我国的改革开放尽管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在邓小平的心中,改革的大目标十分明确。我们现在都看到邓小平设计和推动的改革开放大业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而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在充分享受着这一丰盛的果实,但是当年在开启这扇封闭了一两千年的改革开放大门时,邓小平同志个人所付出的殚精竭虑和艰辛努力却非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和理解到的。

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正如傅高义教授所说“邓小平同志没有任何私心”,从来不为自己和家人谋取任何私利。他敢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河,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针策略,“中国模式”经济得以飞速发展。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树立了丰碑,他光辉的一生值得我们去学习。

衷心感谢邓小平,感谢他为中国人民带来这场伟大的变革,感谢他把中国重又带回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今天的幸福小康生活。作者傅高义把1978-1992定义为“邓小平时代”。实际上,我们今天包括未来一个相

当长的时期都会仍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事业远未终止、方兴未艾。

今天,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广大同胞得以顺利走出国门,或者移居海外,或者异国求学,或者出国旅行。但是试想如果没有强大的祖国作为后盾,我们怎么能自豪的走出国门?这一切都得益于国家的日益强大和邓小平为我们开创的外交新局面。

邓小平同志走了,但是邓小平理论已经写入党的章程,党的第三代和第四代领导集体仍在继续着邓小平的治国理想,邓小平时代仍在延续。就象十八大报告中说的那样,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沿着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未来的“邓小平时代”,中国和中国人民必将会有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感谢《邓小平时代》这一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位可敬、可爱、可信的伟大领导人。邓小平同志的对党坚定的信仰、对祖国及人民无限的热爱精神和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高尚情操及独特的个人魅力将会深深地激励着我在人生道路中前进。

邓小平时代读书报告篇二
《《邓小平时代》读书笔记》

《邓小平时代》读书笔记

邓小平理论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的新运用.邓小平理论在中华大地的实践成果已经充分证明了其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和不可抹煞的时代意义,但梁柱老师还是高屋建瓴,不仅结合中国当代实际国情,还纵向分析中国建国以来在探索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上的艰难跋涉,并横向比较前苏联的经济发展的政策和环境及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消极影响.这使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使中国走向发展壮大和繁荣昌盛的唯一的也是可行的道路,而邓小平理论更是在当代国际环境下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强大理论保证.

纵向来看,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长期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的科技,思想和体制落后使中国人民忍受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屈辱;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发展起来的孱弱畸形的资本主义经济所诞生的软弱骑墙的资产阶级是不能救中国的;建国初的道路选择就认识到当时已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列强是不会允许诞生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中国作为其对手的,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而社会主义苏维埃则向我们伸出了友好之手,于是我国在一段时期内照搬了苏联的经济模式,取得了短时期的成果,但弊端也随之显现

20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拓展,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拥有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理论指南和锐利思想武器。邓小平理论对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拓展,必将发挥久远性的指导作用。

邓小平理论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充满无限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现时代的深刻体现和典型展示。它对处于和平与发展时代的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胜利前进,具有久远性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充满无限生命力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以它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为指导,探索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面向新时代回答新问题的伟大科学成果,因而它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当代世界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体现,它的跨世纪的时代价值首先就在于此。

依据不同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研究不同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运动的特殊问题,由此形成不同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依据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矛盾和欧洲工人运动的特点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地总结、研究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经验、新规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的发展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和发展途径,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道路,创立

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风格的毛泽东思想,在中国这块大地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总之,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下列几方面:

1,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2,两大理论成果的共性: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①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②包含了中国民族的优秀思想③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建党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遵义会议。

4,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标志着我们党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5, 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新时期的前进方向。

6,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①系统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②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7,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①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②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展开这一问题,它包含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三个方面(可以简称为“什么是”、“怎样建”和“建什么”)。若再进一步寻求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它们又可归结为两对基本矛盾,即“什么是”与“怎样建”的矛盾和“怎样建”与“建什么”的矛盾。搞清这两对基本矛盾及其辩证关系,不仅可以揭示邓小平理论根本问题的内在逻辑,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把握邓小平经济哲学的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与“怎样建”的辩证统一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通常把“什么是”和“怎样建”视为两个问题;“什么是”说的是概念和定义,“怎样建”说的是方法和操作;前者侧重理论,后者侧重实践,二者不能随便混淆和颠倒。因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和指导思想,作为一个既定的前提不应存在继续“搞清楚”、“弄明白”的问题,只有“怎样建”才存在类似的问题。这是一种误解。正因为有这种误解,邓小平

提出“什么是、怎样建”的根本问题后,思想理论界才一度出现了“社会主义谁也说不清楚”的错误思潮。

勿庸置疑,坚持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革命目标和最终理想,然而,这一目标和理想又是和某种“本本”和“样板”联在一起的。几十年来,这几乎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和思想方法,它的产生和强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武器,一种真正科学、革命的世界观,是从西方传入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一种反映历史必然性的形象的说法,它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第一,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被中国人接受,需要有各种国际和国内的历史条件,但最根本的还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伟大斗争实践的需要.....

小平,这位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使一个封闭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开放的中国,使一个落后的中国变成了一个综合国力居世界前列的中国。改革开放结出的累累硕果,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现在,中国人民正在邓小平的指挥下,信心十足地奔小康。邓小平,一个让世界瞩目的名字。邓小平,一个为世人尊敬的伟人。他之所以为世人尊敬,是与他那山高水长的人格魅力紧密关联的。他好学,他忠贞,他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民,他坚韧,他乐观,他求实,他惜才,将如此之多的优秀品格完美地集合于一身,不能不说是世间奇迹,世人也为之倾倒。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可是,人格的伟岸使整个世界仰之弥高。邓小平的革命生涯波澜壮阔,又富于传奇色彩。他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奇迹班地复出,而且一次比一次走向更大的成功。他是社会主义祖国的春天的播种者。他带领亿万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他开创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通衢大道。他支持小岗人的创举,他是中国经济特区的缔造者,他提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的构想。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时代读书报告篇三
《邓小平时代读书心得》

《邓小平时代》读书心得 为响应中共宁南县委关于组织学习《邓小平时代》的号召,县人社局在单位内部认真组织开展该项读书活动,并于5月15日举行了一场《邓小平时代》读书心得交流会。会上,局领导班子成员从不同的视角,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针对该书给自己带来的思考和感触与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邓小平时代》通过对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以及决策过程的描写,真实立体地向读者展示了一位平凡又伟大、历经挫折而愈加坚韧隐忍的领导人形象。特别是在1977年之后,在当时狭窄的政策空间中,邓小平同志充分发挥厚积薄发的政治智慧,睿智地使积贫积弱的中国从政治理论、经济模式、社会形态等方面成功地平稳转型,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给出了完美的设计方案和执行方法。我们学习《邓小平时代》,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进一步了解政策,进一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世今生与未来走向。我们学习《邓小平》时代,是为了更好的珍惜当前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更好的改进自己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更好的在工作中用“实用”、“理性”的政治智慧来解决一切问题。 读好书,讲政治,强素质,促工作,是县人社局支部对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一贯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联系自身实际积极开展读书活动,营造 “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人人都进步”的浓厚学习氛围,

真正地让读书成为需求,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乐趣,让读书成为时尚,让知识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精神底色。

邓小平时代读书报告篇四
《邓小平时代读书心得》

读《邓小平时代》一书心得体会

傅高义教授所著的《邓小平时代》一书,运用丰富的史料和真实的历史事件,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作了全景式的描述。通过对《邓小平时代》一书的习读,让我进一步了解到了一代伟人不平凡的一生,我认为其间最值得我学习的是:邓小平同志对党坚定的信仰、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的热爱和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他对党有着坚定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我们每个共产党人应当坚守的政治灵魂。像毛泽东和周恩来一样,邓小平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的坚定立场,在他“三起三落”的官场沉浮时也从未动摇过对党的信仰,而是铸就了他宠辱不惊,棉里藏针,外柔内刚,对自己的处境泰然自若的品格。他的一生都在为着国家的独立、发展、富强而奋斗。在他退出政治舞台时,给全体政治局成员的信中写到:“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退下来以后我将继续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他一生坎坷无数,多年后回忆起往事,他仍然深情地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胸中有信仰,心中有人民,所以他能在逆境面前选择坚定,在是非面前秉持正义,在风浪面前从容淡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提升应对挑战和风险的能力,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他对祖国对人民有着无限的热爱。他的一生都在为着让人们生活地更好而顽强拼搏。傅高义在书中反复提及邓小平在七十年代末提出世纪末让国民经济翻两番的目标。针对解决温饱问题,奔小康这一决策,他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并带领全国人民朝着这个目标步步挺进。他所发动的改革开放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功不可没。邓小平同志完美的诠释了“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含义,他提出并坚持的改革开放战略,使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力大幅增强,使我们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他的所作所为无不体现了一个为官者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关键的转折点,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党的根基在于人民、血脉在于人民、力量在于人民。我们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怀揣着对人民群众的热爱之情,了解群众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设身处地考虑群众的诉求,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持谋划工作站在群众立场,推进工作牢记群众观点,落实工作考虑群众利益,检验工作以群众满意为标准。

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向小平同志学习,直面“四种危险”,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强理论武装,牢记“两个务必”,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与嘱托;维护公平正义,诚实务实,带领引导干部群众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邓小平时代读书报告篇五
《《邓小平时代》读书体会》

邓小平时代读书报告篇六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读书报告

题 目 《邓小平时代》读书报告

班级(班号) 9121101903

姓名(学号) 何炎 912110190111

指 导 教 师 王毓

2015年5月12日

南京理工大学马研部

读书报告

人民的儿子 伟大的旗帜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尼采曾经说过:谁将声振寰宇,必将长久深自缄默;谁将点燃闪电,必将长久如云漂泊。这句话用在邓小平的身上是合适的。在正式掌权之前,对比起一直处于中央核心领导层的陈云、李先念等人来说,他的政治生涯潮起潮落,一度被“雪藏”在江西远离政治中心;在建设派(the builders)和平衡派(the balancers)的激辩中,他又是缄默的:从不轻易表态下定论,只是坚持“不争论,大胆闯”。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从前我脑海里的邓小平是单薄而割裂的。我从来没有想过到,他曾经是一个何等机敏的少年参加了最早期的中共地下党工作,曾经挥斥方遒带领60万中共大军打下最艰难的战役,曾经受任于危难之际担任过宣传部长和财政部长;只知他身上标签式的“三起三落”和三中全会上石破天惊的改革开放,似乎他以一个洞悉未来的智者形象降临于神州大地,甫一出现就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裕。而我很少去思考,是哪些早年的经历让他中国的未来有清晰的构想?又是哪些具体的手段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傅高义用了六十四万字详述。

毛泽东曾经评价邓小平: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他是个能干的战士,坚决反对修正主义。

在我心里,他的确是个战士,一个不轻易亮剑的战士。他从早年起就享有一种声誉:他善于区分大事小事,将精力集中在能给中国带来最大变化的事情上,对于他认为的头等大事才会事必躬亲。

1975年之后,他投入大量精力的第一件事便是科学和教育的整顿工作。自他从江西归来,分管科学和教育,便开始马不停蹄地会见获诺贝尔奖的美国华裔

科学家,商讨“中国能为提高自身的科学水平做些什么”;同时他不断会见各地领导,就如何养成尊重人才、促进国家进步的新风气提出具体意见。毛泽东在1976年初曾要求邓小平明确肯定“文化大革命”,邓却拒不服从。这绝不仅仅因为他的儿子在“文革”中受到的迫害,更是因为他在推进中国科教事业上的决心。邓如果肯定“文革”,就是将知识分子归入“需要被批的资产阶级”,他就无法进行整顿,也无法实行新的改革政策,解放人们的思想。在对中国未来需要的评估中,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实上,正是由于他在面临下台的压力下没有屈服,后来那些在“文革”中受过迫害、视“文革”为一场灾难的人才愿意与他合作,他才有足够的底气去做那些为了推动国家前进必须要做的事情。1977年之后,他更是在教育方面做出卓越贡献。他力推全面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全面整顿学校秩序,调动了亿万青少年学生和教师队伍的积极性;他在改革开放时期促进确立教育战略地位、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他反复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全力呼吁要造成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空气,努力为教师创造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英明的领导人都不会忽视教育问题,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更是把“双语政策”的贯彻视作自己“一生的挑战”。他在自传中道出了推行“让每个人通晓至少两种语言”的政策时许多不为人知的挣扎和痛苦过程。新加坡国内反对以英语作为全民共同语言的声浪持久不息,而李光耀态度鲜明地定下双语政策,原因也很简单:一是要提防独尊华文的沙文主义,促进民族融合;二是要促进贸易工作的开展,让新加坡融入国际社会。事实证明,这项政策卓有成效。

邓小平和李光耀同为“实用主义者”,他们的相似点不仅在于科技和教育事业上的努力,也体现在对经济改革的执着。李光耀领导下的新加坡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稳定的政治环境、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的青睐。新加坡庞大的高科技电子工业由美国跨国公司奠基,海事工业主靠日本跨国公司的资本和技术,炼油工业得益于英国石油公司等的投资。新加坡全面接受了跨国公司的资本、技术、企业家、管理和市场的“套装货”。这种深刻的依赖最终使新加坡成为国际生产链中的重要一环。

1978年邓小平出访新加坡,这个高度发展的蕞尔小国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一年的三中全会至1992年的南巡,他便在经济的调整和发展上贡献出了自己自己最大的精力。

他克服重重困难:说服军队延后军事现代化为民用经济的发展让路,与平衡

牌在开放的边界上反复拉锯;他也深谙“见贤思齐”的重要性:敞开国门派遣几万留学生出国访学,邀请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对中国作全面的实地考察。最令我感动的是他以88岁的高龄进行的一系列南方谈话。彼时,他已经完成了权力的移交,最后一项国家军委主席的职务也已移交给江泽民,但他依然全力推进上海浦东的开发,并预估到这对国家经济的积极作用。他对北京保守的经济政策感到不快而自己又不能完全说了算的时候,他先是在《解放日报》表达自己的观点,又乘专车南下,先去武汉,然后是深圳、珠海和上海,他在这里开展的一系列会议和即兴讲话,成功点燃了扩大市场开放和加快发展的大火。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一本七百多页的人物传记,受益颇多。书中最后的信息注释,已将近百页,足见作者傅高义论述之严谨、考证之详实。许多之前鲜少被触及的话题也被客观地收录在书中,一些次要人物也栩栩如生。我看到一个谦逊稳重的华国锋,受命于危难之际、非常之时,让国家在毛泽东去世的一段时间内平稳过渡。我看到一个辛勤劳作、大公无私的胡耀邦,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却因为对民主和自由的过分宽容而离开领导核心。我看到一场造成严重人道灾难的“六四”事件,时至今日谨慎的美国学者依然不敢对它的性质和结果盖棺定论。任何一个政治人物、事件、决策,都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和看待。比如说,网上经常有对中国《国籍法》中“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的嘲讽,认为这是国家专制、不知变通的代名词。事实上,这是建国后历史遗留的产物,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70年代,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各有大约500万华人,三国领导人都担心华人更效忠中国而不是自己的国家。邓小平在1978年访问马来西亚时重申了“中国不接受双重国籍”这一政策,已经取得马来西亚公民身份的华人就自动丧失了中国国籍。表明中国鼓励东南亚华人忠于他们所在的国家,尊重当地风俗。阅读的过程中我就像一个拾穗者,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名词散落于地,我将它一一拾起,渐渐串成一段能自洽的历史。

“按照邓小平的遗愿,他的眼角膜被捐出供眼科研究,内脏被捐出供医学研究,遗体被火化,骨灰盒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1997年3月2日,他的骨灰被撒入大海。”读书至此,我几乎要落下滚滚热泪。这位作风强硬的领导人在人民面前展现了脉脉的温情,他总说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愿做一头俯身耕耘的老牛;我更愿意将他视作一个无所畏惧的战士,从战火纷飞的年代一路走来,为今日的中国留下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

邓小平时代读书报告篇七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邓小平时代》读书报告

最近刚刚读完了《邓小平时代》一书,总体感觉这是一本内容详实,理论深刻的好书,对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有细致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值得一读。

作者傅高义,1950年毕业于俄亥俄州韦斯利大学,1958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在1963—1964年成为哈佛的博士后,学习中文和历史,在哈佛有着“中国先生”的称号,被认为是美国唯一的一位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1998年被选入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一直是受中国政府重视的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邓小平时代》是他耗费十年时间完成的力作。傅高义表示,“我写这本书不是为中国人,而是为美国人写的。美国人对中国人不够了解。在21世纪,美国人应该了解中国。中国的GDP已经超过日本,在10年、20年之内一定会超过美国,这毫无疑问。”他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看邓小平、看中国,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来了解历史,了解世界。

这本书对邓小平前期留学法国,加入中共,在毛领导下管理国家和在文革期间的下放,遭批只做了概括的描述,总结出邓小平在这个时期养成的一些性格特点,如坚毅果敢、讲求实际,出色的判断力和全局性视野,战略眼光以及治国经验。这些叙述,为我们理解后来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的决心和执政风格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从第三章开始,全书就进入了从邓小平1974年恢复工作到1992年南巡这近二十年的时间。这段时间也正是全

书的重点。在对这段时间的描述中,一方面,关于邓在外交上的贡献,作者利用西方媒体的大量报道、个人访谈、研究著作和政府档案,生动讲述了邓小平为中国争取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做出的种种努力。尤其用丰富的材料突出了邓小平在上世纪70年代为数不多的几次重要出访——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四国之行。另一方面,作者尽量利用了一些官方文献和有限的研究资料,把邓小平在中国内政方面的执政风格向读者做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傅高义先生十分深入地讲述了邓小平的一些十分可贵的品质,例如他一向不计较个人恩怨和亲疏,与人交往只以工作为重,在用人上首先考虑的是党和国家的利益。其次是邓小平的大局观,他善于抓大放小,不像周恩来那样事必恭亲。大方向确定之后,具体事情他会让手下人放手去做。三是邓小平的意志力,一旦拿定主意,他会坚持不懈地做下 去。傅高义先生多次提到毛泽东对邓小平有两个形容,一是“钢铁公司”,一是“棉里藏针”,这两个观察都是很到位的。四是坚忍不拔,但并非处处锋芒毕露,用他女儿的话形容,他是个“不爱说话”的人,他一向沉着冷静,很讲究做事的分寸。从傅高义的叙述中,我们可以不时感到邓小平这种既顽固又收敛、既执着又狡猾的执政风格。知道如何在正确的时候,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这大概是一个政治家最可贵的品质了。这也是你从书本里绝对学不到这样的本领,它只能与个人的性格和经历联系在一起,是一种高度人格化的经验智慧与眼光。 读这本书时,总让人联想到中国历史上一些改革变

法的事。北宋王安石的变法,虽然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社会需要,提出了得力的改革措施,但这种改革与封建体质有抵触,所以失败。戊戌变法也是一样,由于反对封建体制而被慈禧太后扼杀。而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它顺应了少数民族证券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奴隶制转入封建制,从而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张居正的“考成法”“一条鞭法”改革,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在改革推行期间,明朝官员办事效率显著提高,国库充裕,四境安宁。我们不难发现,成功的改革一定不能抵触现有的体制。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正是这样。他坚定的拥护共产党的领导,他要维护这个组织,因为邓小平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不借助于这个组织体制,他什么事也干不成。他的改革从不涉及中共的基本体制,当有人对中共统治的正当性发出挑战时,他的处置毫不手软。如89年学 生示威运动,邓毫不让步。反观苏联的戈尔巴乔夫,当年戈氏搞改革打出的旗号是“公开性”,基本内容是开放言论自由和苏共党内斗争的透明化,结果使苏共对整个社会失去了控制,成为导致苏联体制垮台的直接原因。其改革失败的原因不正是推翻了基本体制吗?其实,这个道理昭然若揭,实行改革的人必然是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如果改革针对的是体制本身,就相当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然而能在改革是考虑到这点的人确实凤毛麟角。值得庆幸的是,邓小平正是其中之一。这让我不禁为邓小平超人的智慧而感叹 邓小平的实干精神也给我留下了深

刻印象。邓小平恢复工作后首先想的是为中国做点实事,收拾好文革后的烂摊子。也就是说,他不是一个为改革而改革的人;不是改革的愿望为他提供了行动的动力,而是行动的愿望为他提供了改革的动力。他的改革有一个基本特点——务实。他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白猫黑猫,抓得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充分体现了他的务实精神。傅高义先生在书中经常把邓小平称为“实用主义者”或“实干家”,是十分贴切的。

邓小平无疑是改变了历史的伟人,他对中国经济的进步作出的贡献,他创造的前无古人的经济腾飞奇迹,独一无二的“一国两制”政策,以及他在89年对学生采取的强硬手段,改革开放中暴露的贪污腐败,东西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将留待后人给予邓小平一个公正的评价。

邓小平时代读书报告篇八
《邓小平 读书笔记》

邓小平 读书笔记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实际上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这种观点的具体表露,则是他的“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猫论”上!同样,在对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问题上面,邓小平也是如此,他认为不管什么经济体制,只要能发展生产力就是好的。因此,我们当然不能说他是真心支持和拥护信仰市场经济的。只是因为实用于发展生产力,所以他才会选择这条道路,而一旦他认为计划经济对于发展生产力更加具有实用性的话,那么他将会毫不犹豫的抛弃市场经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能达到"三个有利于"采用各种的工作方法及手段,亦有何妨。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一贯的,有三句话,第一句是反对霸权主义,第二句话是维护世界和平,第三句话是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仔细分析小平同志的这些话,可以得出里面包含的主要的一点就是:主权问题不能谈判。把小平同志所讲到的对外原则用通俗的一句话来说,即: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根据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国家是人按照契约建立的。国与国的关系大体上相当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处理国与国关系的许多原则,也是可以用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这一原则即: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要求我们追求自己的利益。国家的主权相当于公民个人的人格权。国家主权的不受侵犯相当于公民个人的人格权不被侵犯。国家内政的互不干涉就相当于公民个人的私事或隐私不受干扰。对他人负责,主要的是要求我们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当然,在法治社会下,这里所说的利益指

的是合法的利益。对他人负责,还包括讲信用、守承诺,犯错误后不推卸责任等丰富的内涵。把对自己的负责和对他人的负责合理地结合起来,便能实现人与人的和平共处,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我想,这一点在胡锦涛主席倡导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更具有时代意义。

小平同志特别重视我国经济的发展。他在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实现经济的发展,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邓小平提出国民经济两步设想,其中第二步也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当时我国文化大革命还在继续,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工农业生产几乎停滞不前。单是提出这样一项宏伟目标,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当时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科学技术水平也很落后。小平同志充分地考虑到了这些情况,吸取了一九五八年大跃进运动所带来的深刻教训,提出实现四化必须至少花二十多年的时间分两步走而不是仅仅用几年的时间一步到位的战略目标。小平同志的这一决策是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的,也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小平同志的这一英明决策给了我们的学习工作方面许多的启发。比如搞学习、做学问,和发展经济的一个共通点就是,在制定目标方面,不但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而且要把一个大目标分成几个阶段的具体的小目标,然后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完成它,这样大目标的完成便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邓小平的名字意味着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和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型社会转向开放型社会„„“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运动终于奇迹般地走出了历史的沼泽地。社会主义由此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再造辉煌,中华民族则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基础上实现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的振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就这样历史地结合在一起了,而这正是邓小平理论所担负的崇高使命。

邓小平时代读书报告篇九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欧阳修曾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正所谓“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的《邓小平时代》是名人传记中的上乘之作,全书客观全面地讲述了邓小平同志如何在其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支撑下,以其出色的政治智慧、过人的胆识和人格魅力,领导中国走过艰难的改革路程,在中国创造了一个“20世纪人类社会最了不起的成就”。

读完《邓小平时代》,我确有如沐春风的感觉。1977年,邓小平同志复出,从此带领中国人民开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基层人民的干事创业热情,像春天一般充满希望。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邓小平同志如何历尽险阻,在无数尖锐的质疑批评指责声中慢慢走出康庄大道,克服重重阻力,向我们展示了凤凰涅槃般春天的力量。

1978—2012年短短30多年,中国从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中走出,GDP总量增长142倍,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12元跃至24565元,增长59倍,成就举世瞩目。邓小平时代的卓越成就,不仅仅是靠小平同志的人格魅力,更靠他卓越的领导水平和管理才能。他高瞻远瞩,目标明确。我国的改革开放尽管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在邓小平的心中,改革的大目标十分明确。我们现在都看到邓小平设计和推动的改革开放大业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而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在充分享受着这一丰盛的果实,但是当年在开启这扇封闭了一两千年的改革开放大门时,邓小平同志个人所付出的殚精竭虑和艰辛努力却非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和理解到的。

当时正值文革刚刚结束,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为纲、“两个凡是”的左倾错误路线不仅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脑子里还根深蒂固,即使在中央高层还有着相当大的势力和范围。要把国家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中心从错误的阶级斗争的老路上转移到经济建设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宏图大业上来,没有相当强大的理论勇气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工作技巧是绝对难以胜任、实现和完成的。

衷心感谢邓小平,感谢他为中国人民带来这场伟大的变革,感谢他把中国重又带回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今天的幸福小康生活。作者傅高义把1978-1992定义为“邓小平时代”。实际上,我们今天包括未来一个相

当长的时期都会仍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事业远未终止、方兴未艾。

就象十八大报告中说的那样,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沿着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未来的“邓小平时代”,中国和中国人民必将会有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邓小平时代读书报告篇十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逆境历练的邓小平,得之国幸,失之国命

——《邓小平时代》读书笔记

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呕心沥血完成的《邓小平时代》不得不称为一部巨著,原因有三:一是写作素材来源之多,难度之大令人惊讶。在序言中得知,此书建立在丰富的史料、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重要人物访谈内容之上,所有档案资料信息确凿,资料详实;二是此文以作者独有的社会学理论研究素养,客观中立的从生活、工作、政治经历及政治智慧等多角度展示邓小平的事迹;三是文章结构严谨,事件充实,人物众多,通过不同时间段与不同人物的具体事件经历对邓小平的个人性格及执政理念和智慧。傅教授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在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基础上,通过此书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领导人和他的成就。作为一个外国学者实数不易,作为一个年过七旬的学者,这种精神也更显难能可贵,也值得我们敬佩。

邓小平先生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主题的邓小平理论而名留青史,然而在社会中,人们往往将“三起三落”与其联系。通过纵读全书,笔者认为邓小平的三起三落中最关键的时间点是1966年至1973这个时间节点的一落一起。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邓小平同志连同家人遭受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一切职务。与妻子卓琳,继母夏伯根一起,带着几箱书到江西南昌参加劳动,同时接受毛泽东思想的再教育。与一般的仕途失意相比,邓小平这次受到的

打击可以说是巨大的,不仅自己受政治迫害,子女也遭受重创,甚至其子邓朴方落下了严重残疾。尽管如此艰难,但是邓小平依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用她女儿邓蓉的话说,邓小平“一圈一圈地走着,走得很快……一边走,一边思……一步一步、一圈一圈地走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每天5000步的距离给了邓小平一个让中国跨越历史鸿沟的长度。虽然“邓小平无法预见什么时候能回北京、回京后毛泽东会让他干些什么,也无法预见那时候国家将面对怎样的具体形势。他可以思考如何让毛泽东批准他回去工作,也可以回顾自己与同事经历过的那些大起大落的生死斗争。但是,他还可以思考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党如何对待已步入晚年的毛泽东的历史遗产?如何既让毛的接班人改变路线,同时又能维持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基于他在中共领导层的广泛个人交往,他可以评估不同领导人可能发挥的作用。他还可以思考如何实现由周恩来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为此他和自己最亲密的同事已经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这段时间作为邓小平的一生来说是一次低谷,但是对一位将要改变中国历史地位的国家领导人来说,这是一次蛰伏。因为对于邓小平来说,这段时间给他了足够的准备,让他为国家找到一条繁荣富强的道路。

1973年,在经历林彪事件和周恩来柔和外交后,毛泽东必须得考量一位能手腕强硬的人来攘外安内——一方面以更好的方式处理美苏关系;一方面整顿加强后林彪时期的军队纪律,而邓小平就是这个人选。这也是给了邓小平更好的

才能展示机会。首先是联合国大会的一鸣惊人。毛泽东在1974年春天派邓小平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次特别会议,这是中国第一位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的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在联大的发言系统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论断,博得了非同寻常的、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为邓小平以后不平凡的外交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面对“文革”争斗的混乱,清晰的用人思路和发展规划。一方面大胆地、策略性地选拔善于治国而不是闹革命的人。另一方面组建政治研究室,研究治国理论。最后是邓小平召集胡乔木、胡耀邦等人审慎大胆的恢复并发展工业、文化、教育、科技事业。

在这阶段的时间内,邓小平同志承受的压力巨大。毛泽东同志对邓小平同志在经济建设方面的突出贡献持肯定态度,然而却担心他对“文革”事件持否定态度造成的影响,毛泽东允许邓小平纠正“文革”造成的很多破坏,但他仍相信“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在毛远新的催化下,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态度也日益急下,他一直试图迫使邓小平留下肯定文革的历史记录,加之“四人帮”的强势夹击。这使得这个时期的邓小平政治生涯步步惊心。但是笔者认为,这时的邓小平已经在力量的博弈中需求到了自己所要坚持的信念。按文中引用薄一波的话来说“如果邓小平肯定文革,他就无法进行整顿,无法做到实事求是,也无法实行新的改革政策,解放人们的思想。他会留下拥护过去错误政策的记录,使他无法去做他认为推动国家前进必须做的事。一些被他撤职的造反派也会卷土重来,使他的工作变得更加艰难,尤其是在教

育和科技领域。假如他能在毛泽东死后获得一定的统治权,他需要与阶级斗争划清界限,继续他的整顿政策,使那些在“文革”中受过迫害、视“文革”为一场灾难的人与他充分合作。如果邓小平听从周恩来或陈云的劝告,他就要屈服于毛的压力,这也许能避免他下台,但是邓小平没有屈服。据邓榕回忆,当父亲在年初开始大力进行整顿时,他已经估计到有可能挨批和丢官,他已经做好了精神准备。尽管邓小平在当时处境艰难,前途未卜,但到1977年重新上台时,他在1975年与毛泽东划清界限、拒不让步的做法却为他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笔者认为正是邓小平这种过人的政治智慧与胆识,为自己1977年重新上台后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尽管历史不能假设,我还是忍不住在思考,如果当时邓小平经受不住批判和主席给予的压力而违背自己的意愿肯定了文革的历史功绩,那么中国还会不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呢?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吧? 有人说过,要评价一个人,就要看他失败后的表现,而不是成功后的表现。邓小平在逆境中的蛰伏与积淀,不仅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也为新中国开创了一个时代,为后人留下了一首春天的故事。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支部纪检委员述职报告【6篇】
  • 巡察整改报告范文(通用9篇)
  • 被巡察单位党组工作汇报材料集合5篇
  • 企业党支部书记述职报告2022年范文(...
  • 2023年个人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 被巡察单位工作汇报材料集合5篇
  • 关于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整改落实...
  • 学校德育工作亮点汇报(通用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