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报告 >

东北过年民俗活动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17    阅读:

浅谈东北春节风俗人情
东北过年民俗活动 第一篇

浅谈东北春节风俗人情

----13届冬季假期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大区和经济大区。“东北”一词,起源较早,《周礼·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东北与辽东、关外、关东、满洲等名称具有前后相继的承接关系,只不过它们具体所代指的地域范围有一定差别。

东北地区,狭义上指东三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所构成的区域,广义上则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旧为东三省管辖的今内蒙古自治区东五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

四季分明的东北地区坐拥中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是资源丰富、文化繁荣、经济实力雄厚、以汉族为主多民族深度融合的区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东北地区属于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圈,还融合了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民族的文化习俗以及日本、俄语和朝鲜的国家的风俗文化和语言。

发源于东北乡土的戏曲有二人转、秧歌、吉剧等。其中踩高跷在古代文献有关渤海国的记述中就有描绘。东北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是有代表意义的一首东北名歌。

东北话包括东北百姓广泛使用的东北官话和大连等少数地区使用的胶料官话。其中东北官话细分可分为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每片又可分为几小片。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调查,1988年中国大陆的东北官话使用者为8200万人,如果使用者的数量增长与人口增长相当,那么截至2010年,大陆的东北官话使用者超过1.2亿人。 东北人向来注重文化的认同,和节日的庆祝,延续着传统而古老的习俗,而也正是这一点,让东三省的人们拥有了较比中国其他地方的人们更加密切的联系与更深沉的故土情怀。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东北人把过春节称为过大年。在我国地域不同过年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即使在东北,各地的习俗也有很大差异。越靠东北部,越能体现东北人的过年习俗,而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东北农村过大年了。 有一首民谣道出了东北春节的习俗: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煮煮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一、泡腊八蒜

在北方,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就会一天赛过一天,腊八可以说是过年序曲的一个开头。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虽然简单,却有讲究!蒜得用紫皮蒜,因为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硬崩瓷实,泡出的蒜脆香;醋要选米醋,因为米醋色淡,泡过蒜色泽如初,橙黄翠绿,口感酸辣适度,香气浓

而微甜。那老醋熏醋泡过蒜色泽发黑,蒜瓣也不够绿,口感较差,尤其是熏醋,略带糊味。腌制的时候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如同翡翠碧玉。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不仅味道独特,爽口味美,而且营养价值也很高。腊八蒜的起源,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腊八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老北京临年关,街巷胡同有卖辣菜的,可没有卖腊八蒜的。这是为什么呢?您想啊,卖腊八蒜得吆喝吧,怎么吆喝?直接喊“腊八蒜来!”(腊八算来)欠债的人听见吆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街上还有喊着催债呀!再说了,你一个做小买卖的跟谁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错了,所以腊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自己先给自己算算,今年这个年怎么过。

二、腊八粥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并不是东北地区春节特有的习俗。腊八粥传说来自印度天竺,但现在腊八粥的习俗,已非佛门所有,而是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农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

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腊八粥”以谷类作为主要原料,又以豆类、果仁等作为配料,不仅是习俗和美食,更是养生佳品。

三、杀猪菜

在农村,过了腊八之后,人们开始杀猪宰鸡,把猪肉切成块,放在大缸中送到仓房里冻起来以备节日期间用。谁家杀猪都要用酸菜和肥肉、血肠放在大锅里炖,这便是人们常说的 “杀猪菜”。杀猪菜,原本是东北农村每年接近年关杀年猪时所吃的一种炖菜。过去,在农村杀年猪是一件大事,无论哪家杀年猪都必定要把亲朋好友请到家里来吃杀猪菜,这后腰腿的都是好东西,剩下的肥肉下水怎么吃?这就有了杀猪菜了:自家腌的酸菜做的血肠再加上肥肉原料就齐了。要好吃大肥肉不能腻,要切成片放进过锅里煮了过油,然后和酸菜、血肠一起炖。那时,人们没有条件讲究什么配料、调料,只是把刚杀好的猪肉斩成大块放进锅里,加入水,放上盐,然后边煮边往里面切酸菜,等到肉烂菜熟后,再把灌好的血肠倒进锅内煮熟。上菜时,一盘肉,一盘酸菜,一盘血肠,也有的是把三者合一,大盆大盆地端上桌来。这种菜不是刚做的好吃.而是多做.以后吃的时候一热.那才是最好吃的。

四、办年货

过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日“年货”。过年之前采购工作称为“办年货”。有些地方的人会买糖果瓜子,亲戚朋友

来拜年时,就请他们吃糖果和瓜子等。还有拜年时送的礼物,到亲戚朋友家拜年时,传统习俗是要带一些礼物。年货一般包括鞭炮、对子(春联)、灯笼、冻梨、冻柿子等。家里有小孩的还要给小孩买件新衣服,这是规矩。在农村置办年货多选择赶集,就是大家约定俗成地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进行的贸易活动的俗称,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一般在旧历新年前腊月二十五。年货的品种有香蜡、纸码、鞭炮、年画、红纸、白糖、烟茶、糖果、佐料等。

五、祭祖上坟

年前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祭祖上坟,纸钱和纸元宝可以在街边买到现成的,也可以买来金箔纸自己叠元宝,一般家里老人都会自己叠元宝。等到上坟时候,带上纸钱和一些水果点心,离得近的,要到祖坟地去祭扫,离得远去不了的,要在十字路口烧纸祭祖。

六、二十三糖瓜粘

腊月二十三是东北的“小年”,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在东北,小年这天要祭灶。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灶司爷爷(浙江衢州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祭灶时要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锦州又称小锅白糖)、关东糖供着,希望灶神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有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

东北民间民俗
东北过年民俗活动 第二篇

东北民间民俗

---有趣的东北四大怪

东北: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古称辽东、关东、关外、满洲,是中国东北方向国土的统称。 节日:和全国都一样,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串门什么的。晚上守岁之后还要吃一次饺子。

饮食:特色—-酸菜。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白菜(也有大头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干净,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一直到一个月左右。东北人爱吃炖菜。这是特色因为天气冷。东北菜量大,味道重。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最喜欢吃饺子。各种馅的。还有杀猪菜。比如血肠。杀猪菜都要用刚刚杀死的猪做。

生活:用芴噜草做铺盖。既暖和,又可以用来防潮。 在晚饭后,老年人喜欢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还看二人转。“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东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

最有趣的事东北四大怪,是什么呢?人们都知道东北有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最后一怪:加一个“反穿皮袄毛朝外” 。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是东北气候环境使然。东北风大雪多,冬天室内外温差大,如果将纸糊在窗棂里侧,呼啸的大风就会将纸“推”离窗棂,窗户纸被吹破。且窗棂在外,下雪时容易积雪,外面气温低了容易结霜,室内火盆一烤,融化的水就会流到窗户纸和窗棂的结合处,将窗户纸浸透脱离窗棂,造成窗户纸的破损。而将窗户纸糊在外侧,遇风时有窗棂做撑架,不至于将窗户纸吹离窗棂。遇雪时雪花打在窗户纸上也会滑落,融化的雪水也不至于浸透窗户纸,可以延长窗户纸的寿命。这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人们还用麻油、苏籽油等涂在窗户纸上,以增加室内亮度,增强窗户纸的防水防潮性能,延长窗户纸的寿命。现在已经没有人再糊窗户纸了。【东北过年民俗活动】

第二怪“姑娘叼个大烟袋”:应该是来自满人的风俗。满族人是非常讲究礼节的,新媳妇过门,得给婆家长辈及客人一个个敬烟。大姑娘为了过结婚这一关,早点学会也正常。只是学会了吸烟就很容易上瘾,叨个烟袋也就不奇怪了。又因为过去生活单调,农闲时,人们无所事事,就凑在一块唠嗑抽烟。到了冬季,东北农民开始“猫冬”,没事时就互相串门。到了谁家,打招呼的话就是“来,抽着”。 在过去的东北农家炕上,都有两个“笸箩”:一个是妇女做针线活用的“针线笸箩”,一个便是装旱烟的“烟笸箩”。现在除少数乡村的个别姑娘会抽烟外,已经没有这种习俗了。但抽的都是烟卷,已经不用烟袋了。如今东北的婚宴上,新娘子照例向每个成年客人敬烟,不论客人平时抽不抽烟,这是喜烟,一定要抽,为的是沾点喜气。很多新娘子都曾被这样为难过。点烟时他们不吸,而是向外吹,有的都急出汗,当然,小舅子、小姨子们也会为难新郎。

外人到了关东地区,看到大姑娘嘴上叼个大烟袋时,都会感到很惊奇。在关东,大姑娘一般指没过门的女孩。大姑娘为什么会叼上了大烟袋呢?还是让我们看一看关东人的生活吧。

每到春夏时节,关东的黑土地上一片翠绿,那就是家家种的“关东烟”的烟苗。每到深秋,关东农家小院里一片金黄,那是家家在晒烟叶。这时,风中飘荡着阵阵烟草的奇香。到了严冬,温暖的关东人家的炕头上,老人们笑咪咪地坐在一起,抽着关东烟儿。

据民间传说,烟草别名叫“相思草”。传说很早以前,在关东松花江上游的漂河北岸,住着两户人家,一家姓董,一家姓黄。董老汉有个儿子叫董强,黄老汉有个女儿叫黄燕。两家处得和和睦睦,两个孩子也很要好。

转眼几年过去,两个孩子都长大了。黄燕长得十分俊俏,心里只有董强哥哥。一天,黄燕上山去采药,一去就不见回来,这可急坏了黄老爹和董强。董强告别两位老人,上山去找黄燕。

董强走啊走,找啊找,后来碰上个打猎的告诉他,黄燕被一伙强人抢去,逼她做小,她不从,跳了漂河。

董强急忙赶到漂河岸,可哪里有黄燕的影子呢?董强只在岸边捡到一只黄燕的鞋。董强含泪修了一座坟,把鞋埋在里边,坐在坟边想着过去的那些岁月??

渐渐地董强睡着了。膝胧中,董强见黄燕来了,说:“如果思念我,就到山里的四方台去。那里有一种小草,挖回来,栽上??我就能回来??”董强醒了,原来是一场梦。

董强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挖回了黄燕说的那种草。董强栽上草后,每天给小草浇三瓢漂河水,七天施一回栖油饼。

到了白露时节,董强割下这种草的叶子,用草绳扎着晾好,搓成碎末装在粗苇子管里。用火点着,轻轻抽一口,可等烟散尽了,董强什么也没看见?? 董强又抽第二口。这回抽猛了点,烟呛到肚子里了,顿觉得浑身一阵舒服,十分解乏?? 董强又抽第三口。渐渐地黄燕出现了,董强忙用手一摸,黄燕不见了。从此,董强只要一想黄燕,就抽这种草末。

董强把这事告诉了乡亲们。大家觉得新奇,都种开了这种草,并起名叫“相思草”,也叫“黄叶”或“黄烟”。因这种小草长在漂河边,人们还叫它“漂河烟”。

一年冬天,乾隆皇帝来关东巡视。他到集市上私访,见老百姓们在买“相思草”,就向当地人打听:“那是什么?”“相思草”“怎么叫这个名呢?”老百姓一五一十地把故事讲了一遍,又加了一句“可好抽了!”“是吗?”“嗯哪。”乾隆非常好奇,就买了一点儿,一卷一抽,果然味儿奇香。抽完了,感到解乏又解困。

乾隆随后加封此物为“关东烟”,并列为朝廷贡品。从此,关东大地普遍种上了这种烟草,关东烟的名字传遍了各地。传说终归是传说,烟在关东人的生活中确实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关东人的亲密伙伴。

抽烟的作用:

首先,烟有防蛇、防蚊虫的作用。早期的长白山区,为开发而来的各族先民及在大山里淘金、放排、挖参、狩猎的人们,劳作歇息时抽烟,吐出的烟雾能使毒蛇惧怕,不敢靠近人。同时,烟袋油子一一种积存在烟杆和烟锅里的“膏”,也能放出强烈的气味,使毒蛇闻而生畏。这就大大帮了山里人的忙,无形中要求入山的人必须会抽烟。在“入草”前(进入老林子里作业),人们还要在腿布带于上抹点儿烟袋油子,以防蛇咬。

同时,烟灰还是一种民间常用的止血药。在老林于里作业,万一受了外伤,人们就顺手捏一点儿烟灰抹上,既杀菌又止血。

挖参的人,更离不开烟。每当发现了人参,把头就喊“打火堆”、“点蚊烟”。这时,小打 (小伙计)要给把头点上一支烟,让把头叼着,边挖边抽。小打在一旁给把头扇扇子。风把烟一刮,烟味飘散在把头的周围,蚊子就不敢来叮咬,把头就会专心地去“抬参”(挖人参)了。大山里的花脚蚊子很多又很厉害,用手哄赶都哄不过来,只有用烟来驱赶。

关东的孩子从小就和烟“打交道”。有的人家没有老人,两口子要下地干活或上山干“山利落”(打山货),没人看孩子怎么办?于是关东的百姓就让“烟”来“看”孩子。

方法是这样:新下来的烟,很有劲儿。大人抽一口,照准孩子的小脸猛地吹一口,孩子渐渐地就熏醉了,很快人睡了。这时大人要赶紧上山下地干活。等烟劲儿一过,孩子醒来时,大人也从地里或山里回来了。

抽烟,还可保存火种。在老林子里挖参、狩猎,常常需要长时间的呆在山上,火种就显得十分宝贵。当年,在没有火柴时,人们往往是把火绳点燃后放在窝棚里,避免风吹雨淋。有人抽烟便得经常注意留心火种的情况,抽烟使火种不灭不断。

在东北,冬天的雪很大,天气很冷。行帮之人常常呆在大车店、把头屋、工棚大房子、地窖子、花子房、跑腿子窝棚等地方“猫冬”。冬夜寒冷又漫长,人们于什么呢?抽烟。抽烟是一种“营生”。大伙边抽边唠,消磨那漫漫的长夜、寂寞的光阴??这样,烟和关东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行帮外出,狩猎钻山,赶大车的在外,抽烟又可以解除一点寒冷,顺便烤烤手、暖暖嘴。

烟在关东,已遍布家家户户。每年给朝廷的贡品中,包括上等的“黄烟”,这是促使关东黄烟大量种植的原因。关东早年的特产,主要是大豆、木材、烟叶和麻。

关东烟叶有独特的香味,很受内地老百姓的喜爱。明清时关东烟叶就运销内地,年运量有百万斤左右。

在关东,因为有了烟,因而也就产生了丰富有趣的“烟文化”。

奇妙的烟具:

抽烟要用烟具,关东的烟具具有自己的独特形态。首先是烟袋杆与别处的不同,比较长。东北最长的烟袋杆有“一掏”(五尺)长。这种长烟杆,实际上起到了过滤烟毒的作用,可使烟油子沾附在长长的烟杆中,在短期内不至于给人造成危害。长烟杆还可使上了岁数的老婆婆可以坐在炕头去够炕梢的烟懂箩。 烟杆的作用,本来是防止烟锅燎了嘴、烫了手,后来发展成这样长的用具,可见人们是把这种用具按照生活需求来加以发展,并决定其长度的,真是又实用又有趣。东北民间的大秧歌里,总有一个老婆婆舞动着大烟袋在跳舞。那个大烟袋简直可以当武器,给人的印象是火爆有趣。一般说来,关东的烟杆分三寸长、五寸长、半尺长、一尺长、二尺长的不等,这主要是根据抽烟人的行业和习惯来决定。

炕头上的烟筐箩:

烟笸箩,就是装烟叶的用具。

在关东百姓家,家家炕上都放着一个烟值箩。值萝本来是农家用柳条编的,用来盛米面粮豆的一种用具,要比烟笸箩大得多。烟值箩的取材是各式各样的,有纸糊的、柳条编的、泥旋的、石抠的、木刻的,大小不一,千奇百怪,是关东民间的一种生活工艺。烟笸箩只有碗大小,放在炕上和火盆摆在一块,来了客人都用得着,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烟灰缸或烟盒一样,是必备的家庭用具。

巧手的主人还要在烟笸箩上涂上色,刷上漆,抹上油。还有的在上面画上自己喜欢的画,有“王小捕鱼”、“四郎探母”、“吉祥有余”、“长命百岁”等各种图案。

抽烟人的姿态:

烟使抽烟人的姿态成为一种交际文化,并形成一种规范。对尊贵的客人,要让其拿着烟,坐炕头上抽去。炕头的位置,属于老人、师傅、长辈、把头、掌柜的等尊贵的人。晚辈抽烟只能在地上或炕梢的位置坐。如果到谁家去串门,进门后先间好,然后要主动把放在炕上的烟值箩拉过来,给主人的烟锅里紧紧地按上一锅烟 (也有随身带着烟的),然后用自己的帽子或小手中擦擦烟嘴,再把嘴这头递过去,说声“请——!”如果主人接了,你才能划火给主人点上。对方笑了,点点头,你才能坐下。如客人来到家里,给客人卷纸烟时要注意,即把烟卷弄好后,千万不能用嘴舔折口,而要捏着烟卷递给客人,说:“来,抽着!”如果对方说:“我有。”这时,你不能把烟强给客人,而要把这支客人不要的烟点

着,亲自抽掉。吐烟雾时,不能直对着客人的脸吹。这些规矩,体现在点烟的程序和抽烟的姿态上。与其说是烟文化,不如说是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美德在烟文化中的体现。据说,老丈人相女婿时,如果毛脚女婿不懂这一套规矩,老丈人就会一气之下拒绝这门亲事。

定情信物——烟口袋:

烟口袋一般是用狗皮、鹿皮、兔子皮、猫皮、老耗子皮、驴皮、狼皮、松鼠皮等制作。巧手的姑娘常常把烟口袋做得十分精美,送给自己的心上人。 烟口袋用什么皮料,这要看情人是干哪一行的。

烟口袋,又叫烟荷包。巧手姑娘像江南姑娘给情人绣荷包一样,装点和打扮着烟口袋。有的在上面绣上鸳鸯、凤凰、荷花、兰草;有的写上福寿、画上财宝等;更有手艺精巧的姑娘还要给烟口袋绣上花包、抽上穗、镶上边、拿上褶。烟口袋有做成圆形的,象征团圆;有的成心形的,象征心心相印;有做成灯笼形的,表示奔向光明的前程;有做成莲花形的,表示双方恩恩爱爱,永结并蒂莲?? 小伙于们把姑娘送的烟袋常年带在身边,进山干活时,用它来增添战胜艰险的力量。小伙于平常谈论的话题也多是烟口袋。在民间有许多关于烟口袋的故事和传说,歌颂的是男女爱情的坚贞和忠诚。

在关东,男人们抽烟,女人呢?关东的妇女很勤劳的,她们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男人们抽烟,女人们包括大姑娘,小媳妇也抽烟,这是关东的地方风情所在,人在其中,也就随其俗了。关东的姑娘,十七、八岁的叼个大烟袋,说明她们从小就参加生产和劳动,是勤劳的姑娘。

另外,姑娘或媳妇还要给老人点烟袋,点好后,要先抽一口,试试烟杆通不通气,这也是“姑娘叼个大烟袋”的由来。其实这是姑娘、媳妇对老人的尊敬和孝顺。 在关外,一般人认为抽烟的女人太粗鲁,没有女人味;还有人认为,女人抽烟不符规矩、不好交;抽烟的女人老了后就会成为刁婆婆。其实,关东姑娘不但具有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女人的多情善良,而且具备火烈和粗犷的性格。关东姑娘对自己的意中人敢爱、敢恋,就像关东烟一样辛辣、火烈。热情火爆正是能抽烟的关东姑娘性格的最大特色。【东北过年民俗活动】

第三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养活孩子吊起来”就是关东的独特民间风俗,也是关东的四大怪风俗之一,其实,此俗说怪也不怪,养活孩子吊起来,是指把孩子放在“悠车子”里,让孩子好好的睡觉,悠车子也叫邮车子,腰车子,还有的地区叫炕车子,晃车子的,其实就是“摇篮”。东北人住火炕,且多利用烧水做饭生火的余热烧炕。炕的表面温度一天之中就可能有较大的变化。过年、过节、来客等情况下改善伙食,都可能使炕温比较高,甚至发烫。这样,新生儿放在炕上,就容易受热而病,于是就将“悠车”拴到房梁上吊起来,再把小孩放到里面。推一

东北民俗
东北过年民俗活动 第三篇

东北地域文化与节庆习俗

1东北世居民族都各自有着传统的节 日习俗, 这些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这些民族的历史积淀, 并以巨大的传承力顽强地制约着本民族的行为和意识。举凡东北地区的民族节 日有: 满族的添仓节、 虫王节、 药香节; (蒙古族的那达慕、 黑灰节、 打鬃节、 打印节); 朝鲜族的回甲节、 回婚节; 回族的圣纪节、开斋节、 古尔邦节; 达斡尔族的阿聂、 抹黑节; 锡伯族的抹黑节、 回迁节; 鄂伦春族与鄂温克族的白那查;赫哲族的鹿神节、 烧包袱、 乌 日贡; 柯尔克孜族的诺鲁孜节、 掉罗勃左节, 等等。

2东北世居民族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如赫哲族的鹿神节, 在每年农历的“ 九月九” 举行。活动以祭祀虎神为中心。节日当天全村人要跟着萨满跳鹿神舞, 故称鹿神节。鹿神节的形成与赫哲人的原始信仰有关, 活动的目的是求神驱鬼, 消灾祈福。古代赫哲人认为万物有灵, 山有山神, 江有江神, 他们为林中的虎、 狼, 江中的鳇鱼都专制了神偶供奉于家中, 鹿神节庆是渔猎民族生产与生活的生动写照。 3抹黑节是东北锡伯族、 达斡尔族及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 男女老幼黎明即起青年人双手沾满油和锅底灰, 你追我逐, 争着往对方脸上涂抹。被抹者不但不恼, 反而分外高兴。即使老年人不参加追逐, 也要在额头抹上一点黑灰, 以示吉利。此节 日一说是为了预庆丰收, 一说是当日为“ 鬼日” , 脸上抹黑是为了不让鬼怪认出自己。这一节 日以参与性强而极富特色。 4回甲节是朝鲜族一个很有民族特点的传统节日。它是指老人“ 花甲” ( 六十岁) 生 日时, 子孙亲友及全村都来为老人祝寿, 活动十分隆重热闹。来祝寿的客人身穿节日盛装 , 过生 日的老人穿上新衣服, 坐在宴席正中。由长子夫妇开始依次跪拜, 敬酒祝寿。席问载歌载舞, 尽情欢乐。回甲节既反映了朝鲜族尊老敬老的传统, 也体现了朝鲜族擅长歌舞, 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5 蒙古族历史上被称为“ 马背上的民族” , 蒙古族的打鬃节与打印节就充分体现了草原文化的这一特点。打鬃节时间不一, 当马驹长到一周岁时, 要进行首次剪鬃, 届时举行隆重的剪鬃仪式。仪式上首先聘请德高望重、 剪技高超的老牧人掌剪, 首席剪鬃者先致剪鬃祝词, 向被剪鬃的第一匹马驹泼洒奶酒, 在马驹的脑门涂抹奶油, 然后开始剪鬃。第一剪剪下的马鬃要送至吉雅神前供祭。然后开始一匹匹地打马鬃。直至所有马都打完鬃后就在草地上举行欢宴, 祝福马群兴旺。打印节一般在青草发芽时举行, 打印节人们从远处把马、 牛、 羊赶到指定的草场上。通常由一位骑艺精湛、 烙技娴熟、 通晓马性、 德高望重的牧人执印。执印者要在印具上涂抹奶油并在印把上拴一条哈达。参加套马者排成一列, 待印具在火中烧红, 主持人便宣布打印开始。此时, 众骑手早已急不可待, 个个策马挥杆, 把马群团团围住, 争先恐后套马。草原上顿时人呼马嘶, 蹄声雷动, 烟尘蔽日, 场景极为壮观。骑手每套一匹烈马, 执印者便 在马的左跨中心部位打一印记, 打印的目的最早是用于计税, 后来普遍用于辨识。每个部落、 每个家庭 都有自己的印记, 从不重复或混淆, 极易识别。在节日当天, 人们云集而来, 观赏套马。姑娘们则趁此良 机选择意中人, 而小伙子则尽力在姑娘面前表现自己套马的技艺。打印节这一种古老的记忆文化, 在草 原上一直流传至今。 6东北民族虽各有其节庆习俗, 但随着历史发展, 文化融合不可能避免。表现在节庆习俗上就是你中 有我, 我中有你。特别是一些人E l 较少的民族, 在现代化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 其节庆风俗正处于消 失的边缘。 7中原汉文化节庆节俗传人东北约在辽金时期。洪皓《 松漠纪

闻》 中记载, 女真人初兴时, “ 皆不知记 年” , “ 是以草一青为一岁” 。但是至与辽、 宋发生战争以后, 却“ 浸染华风” , 了解了元旦、 元夕等节日。 《 松漠纪闻》 中曾记载道: “ 女真旧不知岁月, 如灯夕皆不晓。己酉年( 1 1 2 9 ) , 有中华僧被掠至其阙, 遇上 元, 以长竿 引灯球表而出之以为戏。女真主吴乞买见之大骇, 问左右日: ‘ 得非星邪? ’ 左右以实对?? 后数年至燕, 颇识之, 至今遂盛。 ” 这表明是北迁僧人首先传播了上元节张灯的习俗。随着东北地区汉 族移民的增多, 汉民族逐渐成为东北地区的主体民族, 因而汉族节庆风俗也自然成为东北地区主要节庆 习俗。元旦、 上元、 清明、 端午、 中元、 中秋、 重九、 除夕等岁时节日不仅汉族过, 其他民族也逐渐加入其 中。但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 这些中原节日传人东北后其习俗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东北过年民俗活动】

8,,首先, 受东北特殊气候的影响, 以农耕为主的汉族移民逐渐掌握了农忙、 农闲的生产节奉。并根据 生产节奉对岁时节庆活动做了调整, 遇到农忙季节的节日就淡化一些, 而农闲季节则加重了节日的分量。如春节, 在东北虽然从形式上也是扫尘、 贴春联、 贴窗花、 倒贴“ 福” 字、 贴年画、 守岁、 放爆竹、 拜年、 回娘家、 祭祖等, 但整个春节的节日氛围要更为浓烈 , 更具“ 年味” 。在时间上, 从腊八开始就拉开了过 年的序幕。正如民谚: “ 小孩小孩你别哭, 过了腊八就杀猪;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 每家杀都要广请亲朋好友。往往一顿酒席过后, 一头猪的四分之一就吃掉了( 俗称一角肉) 。从这一天开始, 各家就开始包饺子、 蒸馒头( 俗称干粮) , 忙着过年的准备了。各家包饺子都请亲戚邻居帮忙, 这既是一个劳动的过程, 也是一个社交聚会的难得机会, 进而沟通信息, 增进亲情友情。

9 其次, 从春节的饮食方面上看, 东北与中原也大有不同。因特殊的寒冷气候, 东北人春节食品是以冻品、 干菜、 渍菜为主, 如冻饺子、 冻馒头、 冻肉、 冻鱼, 豆角干、 茄子、 酸菜和腌雪里红等, 还有冻梨、 冰糖葫芦, 等等。寒冷的效能让东北人发挥得淋漓尽致。正月期间, 亲戚无论远近, 进门上炕就开始尽情享用。对儿童来说过年就意味着可以尽情地打爬犁、 抽冰尜、 打雪仗、 堆雪人, 冰雪给他们以无尽的欢乐黑龙江木兰正月十五的滚冰节在冰雪文化史上更具开拓意义。大人当然有大人的乐趣, 那就是看二人转、 扭秧歌、 踩高跷。这些习俗凸显了东北人慷慨、 豁达、 热情、 爽朗的性格特征。 比较南北春节的习俗, 雅俗之分十分明显。南方的“ 雅” 体现着儒家礼教的约束和对程序的尊崇而东北的“ 俗” 与“ 野” 则是人性的张扬和对自然的亲和。 东北节日习俗是一种宝贵的人文资源, 特别是对于发展旅游事业, 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保护、 传承好东北节 日习俗不仅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也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不在于单一的项目, 更重要的是文化生态环境。正所谓“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 这应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终极意义。 满族服饰 白山黑水之间是满族发祥地,吉林省满族服饰,带有满族正统着装特色。清代迄今百余年来对汉族服饰也有深刻影响。首先值得重视的是驰名中外的旗袍。旗袍满语曰“衣介”,其样式特点是圆领、捻襟,右衽,长身束腰,四面开禊(后改两禊),窄袖(有的带箭袖),适于骑射、保暖。游猎时可将干粮用具装入前襟。箭袖又称马蹄袖,是袖外后加的马蹄形部分,骑射时暖手背,平时挽起,行礼时将马蹄袖掸下,然后叩头请安,表示尊敬。 妇女旗袍无开禊,不扎腰带,一般更适合体形美,衣襟、领袖常沿有较宽的花边,所谓“大镶大沿”者。经过多年的改革演变,女【东北过年民俗活动】

式旗袍向紧身细腰发展,更能突现妇女的曲线美,至今为各族妇女所喜爱,甚至传至国外。 马褂是套在长袍外的外上衣,园领、对襟、扣绊,四面开禊,适于马上活动,故云马褂。春秋用夹,冬用皮棉。亦有大襟、琵琶襟(带襟、在襟下短三寸,加以底扣,如抱琵琶)、短袖、长袖之分。一般“身长齐脐,袖长及肘”。后期长袖对襟者较为普遍。长袍马褂在清代及民国时期曾被用作礼服。 坎肩俗称背心,满族亦称马甲。对襟、无领、无袖。有对襟直翘,园翘、捻襟、琵琶襟、一字襟、巴图鲁 (满语、勇士)坎肩等名目,坎肩穿着方便,套在长袍外面有护心背及装饰作用。如今亦习惯于穿在外衣里面,作内衣用。 皮大哈是满族皮大衣的俗称,裁剪简单,长及膝盖,一般不挂面,毛朝外穿。后来为贵族精制,成为皇家亲王外出时的行服。 为了适于骑射,满族男人鞋子以靴为主。有钱人多穿“蹚蹚马”。“蹚蹚马”为半高靿,有的鞋靿全是皮制的,有的半皮半布,即从脚脖以上是青大绒的。里子絮一层薄棉花纳好,显得挺棒。穿“蹚蹚马”里面要穿毡袜。鞋面皮子多为青色,底是黄色皮子。在鞋帮和底缝接处的前脸抽上褶,底稍上翘,做得结实,不仅满族男子喜穿,蒙古族和汉族军警、财主也穿它。 与“蹚蹚马”相类似的一种鞋,叫“蹚蹚牛”。长春以北也有叫“固固牛”的。全为皮制,有的是翻毛前脸抽褶,有的光皮板前脸抽褶。牛皮最好,也有用马皮、羊皮、猪皮的。皮子熟得很薄,多为紫色,以其做面。“蹚蹚牛”鞋底和鞋绑缝合在一起,和“蹚蹚马”样式差不多,只是全为皮制,颜色不同,皮子薄些。 满族发式与汉族迥异,清代男子,前额顶剃光,颅后留发,梳成单辫,垂于脑后;女子幼时挽抓髻(双髻),婚前梳辫(用红绒绳系辫根、辫梢),婚后于颅顶挽髻,梳“两把头”。上插扁方、簪子、绒花。长春地区的旗装,亦同全国一样。 所谓“两把头”是贵族妇女旗装不可缺少的特有发式。即满族妇女头上装饰扁若牌坊状的丝缎制做的假发头饰。两把头有“紧翅两把儿头”与“拉翅两把儿头”两种,皆下面有座,固定于发髻上。所谓翅者,即两把头上部两端扩张下垂之点。青年妇女喜梳大拉翅儿两把头,老年妇女或晚清时期,常梳紧翅儿两把头,亦即收缩的小翅儿两把头。年轻妇女亦如汉族于脑后梳髻。当代老年妇女,,也有在顶上梳髻者,实是清代发式的延续。 适应满族的发式,男子除顶戴花翎官帽之外,一般载帽头(瓜皮帽)、上缀红帽疙疸,冬用毡帽或挂皮毛耳扇子。贵妇多用卷沿式坤秋帽,顶嵌大红疙疸,后缀以飘带。老年妇女习戴脑包,沿额饰带,或戴耳包取暖。 常言说:旗家妇女“修头不修脚”,谓头上重发饰,而脚下不甚考究,是指其“天足”,即不缠足、不修脚。昔时汉家妇女好裹小脚,已成陋习,满蒙骑射民族,未染此弊。但不等于不考虑脚下的足饰。旗人妇女的鞋亦颇考究。满族承古时“削木为履”的古俗,发展为妇女的高托木底鞋,俗称“旗鞋”。木质鞋底高三、五寸,甚至六、七寸,用白细布包裹,镶于鞋底中间,相当于脚心部位,上着适合于脚型的鞋,鞋帮绣上各种精美的蝴蝶花卉之类。木鞋底的形状象马蹄的,叫“马蹄底鞋”,象花盆的,叫“花盆底鞋”。老年妇女的旗鞋,以平木为底(或布底)叫平底鞋。前端稍削,同高底鞋。旗人女鞋最忌无花饰,以其近似凶服。男女袜皆以布制成,多白色,袜底纳上各种花纹,使之耐穿美观 朝鲜族 朝鲜族一般喜欢素白色,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朝鲜族民族传统服饰叫“则高利”和“契玛”。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朝鲜族服饰 短衣长裙,是朝鲜族妇女服饰

的一大特点。短衣有长长的白布带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结。长裙多有长皱褶。裙有缠裙、筒裙、长裙、短裙、围裙之分。短衣,朝鲜语叫“则高利”,是一种斜领、无扣、以带打结、只遮盖到胸部的衣服;长裙,朝鲜语叫“契玛”,腰间有细褶,宽松飘逸。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色彩十分鲜艳。年轻女子一般爱穿筒裙、短裙,老年妇女常穿缠裙、长裙。冬天,中老年妇女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 男装衣短,裤长肥大,加穿坎肩,也有外着道袍或朝鲜长袍者。道袍是过去士大夫、儒生的常服,后成为男子出门时的礼服。长袍当大衣穿,有单、夹、棉之分。

东北民俗
东北过年民俗活动 第四篇

东北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这里不但土地广阔而且风景优美,很多人选择到这里旅游,来东北旅游当然不要错过长春了。长春有哪些民俗文化?长春有哪些风俗习惯?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长春传统民俗文化,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地方。

火炕生出豆芽菜,火炕孵出小鸡崽

火炕,是东北农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室内的大部分平面空间都被炕占据,所以人们的室内生活主要是在炕上。家里来客人要请到炕上坐;平日吃饭、读书写字都是在炕桌上;孩子们抓“嘎拉哈”、弹杏核、翻绳等游戏也是在炕上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现在东北地区的楼房内大多已经采用水暖式集中供热了,只有在农村还可以见到火炕。

在东北农村,家家会把火炕利用起来,用一个盆,装上黄豆或者绿豆,放上少量水,放在炕上。由于火炕的温度,盆水升温,豆儿生芽,两晚的时间,一盆鲜豆芽儿就诞生了。火炕上,诞生的还不只是豆芽儿菜。黄黄的草筐,一窝鸡蛋,几个星期之后,鸡蛋壳里走出了小鸡崽。原来,农民把鸡蛋放在草囤里,放在火炕上,使蛋受热,几个星期之内,一个个新的小生命在温暖的火炕上慢慢孕育成熟。

苞米挂在墙上晒,苞米住进木楼里

长春地处中国黄金玉米带上,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东北农村晒苞米也就自然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风景。一入秋,家家户户就把苞米串在一起,挂在房山墙上??

在东北的农家院里,您还常常可以看到一种“空中楼阁”,下以木桩支撑,上似一间木房,俗称“苞米楼子”。里面装满金黄色的苞米棒,再衬以皑皑白雪覆盖的屋顶和庭院,颇具东北农家的自然风貌。在靠近东北和北部山区的地方“苞米楼子”几乎家家都有。其建造式样非常实用,仓底距离地面较高,既可以防止老鼠偷吃粮食,又可以防止粮食受潮发霉。“苞米楼子”满满当当,说明农民的日子过的吃穿不愁。

房前屋后柴草垛,园子种满蘸酱菜

【东北过年民俗活动】

在北方平原上,村落星罗棋布的散落在原野上,一村一屯,一家一户突出的特点就是柴草垛。柴草垛是北方人家重要的生活标志,谁家的柴垛高、大、整齐,谁家的日子过的就富裕殷实。北方的柴草垛是以自家栽种的苞米、高粱等庄稼秸秆为主,也有杂树枝等。各家的柴草垛大小不一、高矮不同,成为北方平原景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东北人爱吃蘸酱菜,真正的蘸酱菜讲究的是“新鲜”。东北人的房前屋后都有自家的菜园子,现吃现摘,再蘸着农家大酱一并入胃,那是星级酒店无法体会的乐事。黄瓜、辣椒、西红柿、茄子、豆角、白菜、大葱、香菜??和越来越多的新鲜品种的蔬菜日益丰富着农家的餐桌,也让远道而来的城里人一边体验着采摘的乐趣,一遍享受着来自大自然的给予。

反穿皮袄毛朝外,狗皮帽子头上戴

东北是中国典型的寒冬地区,在漫长的冬季,东北局部地区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三四十度。因此,在影视节目中还是可以经常看到彪悍威武的东北人穿着反毛皮袄驰骋在林海雪原的画面。反毛皮袄是指用动物的整张皮毛朝外制成的一种御寒服饰,这种衣服既保暖又不“烧身”,还可以保护毛不被磨掉。同时因为毛的颜色与雪地和树木的颜色相近,又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如今,隆冬时节来到东北,你依然会看到威武的车老板带着有长长的毛的大帽子过冬,那就是北方人喜爱的狗皮帽子。在东北上了年纪的老农民依然能够自己亲自动手做出一顶这样的狗皮帽子。不过,这样的帽子现在已经不是很常见了。像反毛皮袄、狗皮帽子这样既能御寒,又能彰显东北人个性的特色服饰,是聪明的劳动人民在艰苦的生产、生活中摸索出的独特的衣着方式。

满族剪纸手艺精,扎盏灯笼高高挂

剪纸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从前,满族祭祀祖先时在祖匣子上贴的图案和文字等需要用纸剪成,随着这样的祭祀活动继承下来,古老的剪纸手艺也传承了下来。剪纸的题材既蕴含祝愿幸福吉祥的寓意,也具有反映自然和社会状况的现实意义,表现了东北人民群众丰富的内心世界。它们的艺术风格或洗练大方,或绚丽华美,或精工细致,或千姿百态??散落在东北民间的满族剪纸艺术如山花一般,坚韧顽强,不骄不躁,如今已经香飘海内外。

在东北,在长春,过大年扎灯笼、挂红灯是人们最为喜庆生动的民俗活动。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忙过年,不等除夕,大街小巷,每一扇窗户里面都被红彤彤的灯笼妆点得格外喜庆。灯笼是一种亲情,是北方人民对岁月的美好歌颂,也是老少皆宜,大家可以一同参与的年俗活动。传说挂红灯有三种说法:一是喜庆,二是吉祥,三是迎接,迎接的是故去的老人。他们走得太久了可能找不到家门,挂一盏红灯,让他们能看清家门回家团聚。这是淳朴的东北人对祖先的感恩和思念。

杀头年猪全家乐,冬包豆包讲鬼怪

杀年猪,是东北人迎接新年的一种重要方式。杀年猪一般在农历的腊月,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也是“年”的到来的序幕。一到腊月初八,家家开始筹备过年,赶年集、办年货、杀年猪、非常热闹红火。如今杀年猪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活动了,烀肉、灌血肠、吃杀猪菜等等活动,体会浓浓的东北年味。

进入腊月,除了杀年猪,家家还要包粘豆包,这是北方人最喜欢吃的主食之一。黑土地盛产黄米,将黄米淘好,碾压成粉,过筛后调成面,在热炕头温发适度,然后包进烀熟的红小豆豆馅,一个豆包就包成了。无论蒸食或者油煎,都香极了。旧时包豆包都要老奶奶领着大姑娘小媳妇们一起干,为防止困倦,老人就一边包一边讲“瞎话”,就有了“冬包豆包讲鬼怪”这句俗语。

捕鱼先把冰来镩,采来冰块制冰灯

东北的冬季,寒冷的冰雪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人们使用一种叫做冰镩的工具,把厚厚的冰层凿开,然后下网,去捕捞冰层下的鲜鱼,称为“冬捕”。“冬捕”历史悠久,目前世界上这样完整保存下来的原始捕捞活动已经不多了。长春石头口门水库是人工的湖泊,这里每年冬季举行盛大的捕鱼节活动。人们在冰上可以参加篝火晚会、祭鱼祭湖等仪式,亲身体验冬捕活动。

长春也是冰灯制作的理想之地。长春的冰来自于南湖,人们用割冰机在南湖冰面上取冰,再用大绳将冰块拖出水面,转车运走。到了冰灯制作工地,老艺人和年轻的雕塑家着手设计雕琢。入夜,当万盏冰灯闪闪发亮,人们畅游其中,仿若仙境。

猪肉炖粉吃不够,乱炖炖出一锅菜

猪肉炖粉条是东北的一道名菜。因为北方盛产土豆,秋末冬初,农村的家家户户都开设“粉房”自制东北粉条,粉条洁白筋道,特别是和猪肉炖在一起时,肉汁汤水充分被粉条吸收,粉条就变成了透明的金黄色,同时散发着浓浓的肉香,令人百吃不厌。

在长春,还有一道名菜叫“乱炖”,是指把各种菜放在一起大锅炖。关于这道菜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渔民给皇帝打鳇鱼,但只能打,不准吃。一天,渔夫的母亲病了想吃鳇鱼,好心的厨师就捡了一条小鳇鱼炖上了,怕官府追查,里面又加了其他的杂鱼和菜。不一会儿,香味引来了衙门的官差,官差喝问:“是炖鱼吗?”厨师说:“不是,是乱炖。”官差揭开锅盖,发现里面除了鳇鱼还有其他的菜。又听说渔夫娘亲生病的事,想到谁无爹娘,就饶过了厨师和渔夫。“乱炖”因此得名。

大缸小缸渍酸菜,白肉血肠杀猪菜

东北人有吃酸菜的习惯,入秋之后,白菜成熟,把采下来的白菜放在缸里用清水泡上,一个冬天,白菜不仅不会腐烂还变得又脆又酸,无论是炒是炖,都是东北老百姓冬季绝不能少的一道传统菜。

用酸菜做主要原料的满族传统菜肴有很多,首屈一指的就是白肉血肠杀猪菜。这道菜的历史要追溯到清顺治年间,此菜是皇家用作祭祀神山祖地长白山的一道菜。这道菜以猪肉、血肠为主要原料,再用农家酸菜一起炖煮,就成为“吉菜”中的名菜——白肉血肠杀猪菜。白肉吃起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血肠明亮鲜美,脆嫩绵软,热汤鲜香味醇,再配以韭菜花、腐乳、辣椒油、蒜泥等佐料,更加醇香四溢。

东北地域文化与节庆习俗
东北过年民俗活动 第五篇

东北地域文化与节庆习俗

丛 坤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文学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8)

摘要:东北节庆习俗主要由东北世居民族节庆习俗与中原汉民族传入节庆习俗两部分构成。东北世居民族节日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中原汉民族节庆习俗传入东北后,因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变异,形成雅、俗之分,进而塑造了东北人慷慨、豁达、热情、爽朗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民族性格;节庆习俗

中国东北地区现今主要指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的三市两盟(即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也可称其为黑龙江流域的右岸。从文化区域划分的角度,有关这一区域的名称近年学界多有争议,黑水说、长白说、辽河说、关东说等等,莫衷一是,几成热点。这一争论既反映出区域文化研究的方兴未艾,同时也反映出部分研究者自身的地方本位主义。但同时也说明东北这一区域的文化形成与发展是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征的,这是广大研究者的共识。所以在谁也说服不了谁,尚未形成定论之前,我们不妨还是以“东北文化”作为这一文化区的名称为妥,这是本文首先要阐明的观点。

然而,“东北文化”是区域文化概念还是地域文化概念呢?很多人在使用这一概念时恐怕并未认真思考这一问题。由于在中国国家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中,伴随着殖民\反殖民、革命\反革命、民族自治\民族融合、中央\地方的对立统一,在地理区域上,呈现出政治、民族、行政维度并存的局面。还有历史形成的齐鲁、中原、巴蜀、岭南。吴越、荆楚、燕赵等传统地域文化维度,东北地区因历史原因则更为复杂。从地域文化研究的层面来说,不同的维度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相关研究的内容、结构和分期。

区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不可分割的命题,也可把其看作两个不同的视角,其预设也有所不同。地域文化研究突出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其 1

论述的地域范围是清楚的,但疆界是模糊的、动态的,一般不受行政区域甚至国家疆域的限制(如东北亚文化区);而区域文化论述的范围依从区域与国家的行政区划(辖地),具有人为的规定性。笔者认为“东北文化”应属于地域文化概念,它的研究重心在文化形态和文化风貌上,而非对东北区域文化现象的全面梳理。

长期以来,东北地区都被视为文化荒漠,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东北考古有计划大规模的展开,大批珍贵的地下文物破土而出、东北地区远古绮丽的文化风貌愈来愈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人们才对东北文化进行重新的审视,认识到东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曾多次出现过繁荣昌盛时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过重要贡献。东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成毋庸置疑的事实。

尽管东北文化有其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色,但对外来文化并不排斥,反而有很强的融合性。清末以前,它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文化有机地融汇在一起。东北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主要是通过历代移民和流人这个渠道进行的。据考古发现,早在殷周之交,汉族已迁徙至东北地区。据流人史专家李兴盛先生考证,第一个进入黑龙江的有姓名可考者为西汉时的徐自为。此时汉人大量迁徙东北地区,形成东北移民的一个高潮。另据黑龙江泰来塔子城(清称绰尔城)出土的辽大安七年(1091)刻石上,就有47个汉人姓氏,足以说明在公元11世纪末迁徙至黑龙江疆域的汉人已不在少数。此后,史料对金代内地往东北地区的移民就有了比较明确的记载,如宋建炎元年(1127)金军攻破开封后,将北宋徽、钦二帝以及后妃、公主、宗室、外大臣、诸色工匠、教坊人等男女14000余人,强行掳至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明代东北地区的汉族移民数量更多,而且达到了东北疆域的极边地区。如在黑龙江下游特林修建的永宁寺碑碑文后署名者,就有许多是居住在那里的汉族手工业者。有清一代,朝廷虽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但并未能阻止山东、直隶等地的灾民和无业贫民涌入东北,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潮--闯关东。从顺治八年至1949年,先后有2500万山东移民进入东北地区。成为今天东北人口的主体部分。

研究东北文化不可遗漏的另一族群是东北的少数民族。现今东北地区共有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2 【2】【1】

和柯尔克孜族等10余个世居民族,这些民族与东北地区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息息相关,他们或曾在中华历史这幕大戏中担纲过重要角色,或人口虽少却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声波海内外,他们是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缔造者。

本文的主要议题是东北的节庆习俗,以上对东北地区人口构成历史的粗线条勾勒只是为了议题的展开加以必要的铺垫。节庆习俗属于地域文化范畴。它的形成与区域内的民族、宗教、生产、生活及其地理环境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其性质上可分为宗教节日习俗、生产节日习俗、年节习俗、岁时习俗和娱乐节日习俗等。东北节庆习俗与中原节庆习俗相比较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东北地区世居民族独具特色的节庆习俗;二是东北地区现存主要节庆习俗从传统上虽属于中原汉文化序列,但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发生了很大变异。

东北世居民族都各自有着传统的节日习俗,这些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这些民族的历史积淀,并以巨大的传承力顽强地制约着本民族的行为和意识。举凡东北地区的民族节日有:满族的添仓节、虫王节、药香节,蒙古族的那达慕、黑灰节、打鬃节、打印节,朝鲜族的回甲节、回婚节,回族的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达斡尔族的阿聂、抹黑节,锡伯族的抹黑节、回迁节,鄂伦春族与鄂温克族的白那查,赫哲族的鹿神节、烧包袱、乌日贡,柯尔克孜族的诺鲁孜节、掉罗勃左节等等。

东北世居民族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如赫哲族的鹿神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举行。活动以祭祀虎神为中心。节日当天全村人要跟着萨满跳鹿神舞,故称鹿神节。鹿神节的形成与赫哲人的原始信仰有关,活动的目的是求神驱鬼,消灾祈福。古代赫哲人认为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江有江神,他们为林中的虎、狼,江中的鳇鱼都专门刻制了神偶供奉于家中,鹿神节庆是渔猎民族生产与生活的生动写照。

抹黑节是东北锡伯族、达斡尔族及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男女老幼黎明即起,青年人双手沾满油和锅底灰,你追我逐,争着往对方脸上涂抹。被抹者不但不恼,反而分外高兴。即使老年人不参加追逐,也要在额头抹上一点黑灰,以示吉利。此节日一说是为了预庆丰收,一说是当日为“鬼日”,脸上抹黑是为了不让鬼怪认出自己。这一节日以参与性强而极富特色。

回甲节是朝鲜族一个很有民族特点的传统节日。它是指老人“花甲”(六十 3

岁)生日时,子孙亲友及全村都来为老人祝寿,活动十分隆重热闹。来祝寿的客人身穿节日盛装,过生日的老人穿上新衣服,坐在宴席正中。由长子夫妇开始依次跪拜,敬酒祝寿。席间载歌载舞,尽情欢乐。回甲节即反映了朝鲜族尊老敬老的传统,也体现了朝鲜族擅长歌舞,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蒙古族历史上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的打鬃节与打印节就充分体现了草原文化的这一特点。打鬃节时间不一,当马驹长到一周岁时,要进行首次剪鬃,届时举行隆重的剪鬃仪式。仪式上首先聘请德高望重,剪技高超的老牧人掌剪,首席剪鬃者先致剪鬃祝辞,向被剪鬃的第一匹马驹泼洒奶酒,在马驹的脑门涂抹奶油,然后开始剪鬃。第一剪剪下的马鬃要送至吉雅神前供祭。然后开始一匹匹地打马鬃。直至所有马都打完鬃后就在草地上举行欢宴,祝福马群兴旺。打印节一般在青草发芽时举行,打印节一到,人们从远处把马、牛、羊赶到指定的草场上。通常由一位骑艺精湛、烙技娴熟、通晓马性、德高望重的牧人执印。执印者要在印具上涂抹奶油并在印把上栓一条哈达。参加套马者排成一列,待印具在火中烧红,主持人便宣布打印开始。此时众骑手早已急不可待,个个策马挥杆,把马群团团围住,争先恐后套马。草原上顿时人呼马嘶,蹄声雷动,烟尘蔽日,场景极为壮观。骑手每套一匹烈马,执印者便在马的左跨中心部位打一印记,打印的目的最早是用于计税,后来普遍用于辨识。每个部落,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印记,从不重复或混淆,极易识别。在节日当天,人们云集而来,观赏套马。姑娘们则趁此良机选择意中人,而小伙子则尽力在姑娘面前表现自己套马的技艺。打印节这一种古老的记忆文化,在草原上一直流传至今。

东北民族虽各有其节庆习俗,随着历史发展,文化融合不可能避免。表现在节庆习俗上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特别是一些人口较少的民族,在现代化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其节庆风俗正处于消失的边缘。

中原汉文化节庆节俗传入东北约在辽金时期。洪皓《松漠纪闻》中记载,女真人初兴时,“皆不知记年”,“是以草一青为一岁”。但是至与辽、宋发生战争以后,却“浸染华风”,了解了元旦、元夕等节日。《松漠纪闻》中曾记载道:“女真旧不知岁月,如灯夕皆不晓。己酉年(1129),有中华僧被掠至其阙,遇上元,以长竿引灯球表而出之以为戏。女真主吴乞买见之大骇,问左右曰:‘得非星

邪?’左右以实对......后数年至燕,颇识之,至今遂盛。”这表明是北迁僧人首4 【4】【3】

先传播了上元节张灯的习俗。随着东北地区汉族移民的增多,汉民族逐渐成为东北地区的主体民族,因而汉族节庆风俗也自然成为东北地区主要节庆习俗。元旦、上元、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九、除夕等岁时节日不仅汉族过,其他民族也逐渐加入其中。但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这些中原节日传入东北后其习俗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受东北特殊气候的左右,以农耕为主的汉族移民逐渐掌握了农忙、农闲的生产节奉。并根据生产节奉对岁时节庆活动做了调整,遇到农忙季节的节日就淡化一些,而农闲季节则加重了节日的分量。如春节,在东北虽然从形式上也是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贴年画、守岁、放爆竹、拜年、回娘家、祭祖等,但整个春节的节日氛围要更为浓烈 ,更具“年味”。在时间上,从腊八开始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正如民谚:“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家杀猪都要广请亲朋好友。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往往一顿酒席过后,一头猪的四分之一就吃掉了(俗称一角肉)。从这一天开始,各家就开始包饺子、蒸馒头(俗称干粮),忙着过年的准备了。各家包饺子都要请亲戚邻居帮忙,这既是一个劳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交聚会的难得机会,进而沟通信息,增进亲情友情。其次,从春节的饮食方面上看,东北与中原也大有不同。因特殊的寒冷气候,东北人春节食品是以冻品、干菜、渍菜为主。冻饺子、冻馒头、冰肉、冻鱼,豆角干、茄子、酸菜和腌雪里红。还有冻犁、冰糖葫芦。寒冷的效能让东北人发挥得淋漓尽致。正月期间,亲戚无论远近,进门上炕就开始尽情享用。对儿童来说过年就意味着可以尽情的打爬犁、抽冰尜、打雪仗、堆雪人,冰雪给他们以无尽的欢乐。黑龙江木兰正月十五的滚冰节在冰雪文化史上更具开拓意义。大人当然有大人的乐趣,那就是看二人转、扭秧歌、踩高跷。这些习俗凸显了东北人慷慨、豁达,热情、爽朗的性格特征。比较南北春节的习俗,雅俗之分十分明显。南方的“雅”体现着儒家礼教的约束和对程序的尊崇;而东北的“俗”与“野”则是人性的张扬和对自然的亲和。

【东北过年民俗活动】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东北节庆习俗日渐势微,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感觉到“年味”越来越淡,而当下的青年则更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即便你走进农村,“年味”依然难以找寻。笔者是在农村渡过童年的东北人,我深感当年伯父、伯母一辈人身上很有一种东西,让你感到亲切,让你感到难忘。 5

2016关于南方春节习俗介绍
东北过年民俗活动 第六篇

朋友你知道南方春节习俗吗?这是大家都愿意了解的内容,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南北方过年的食俗也各有不同。那么,南方春节吃什么呢?下面小编就为你整理介绍南方春节习俗有关内容。

究竟南方春节习俗都有什么呢?湖北有的地方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年轻的学子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两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湖南人过年吃什么,湖南春节第一餐要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人民,春节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谷丰登”。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

关于南方春节习俗还有很多,江西人过年吃什么,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道菜。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重庆人过年吃什么,重庆人过年“扣肉”“灌海椒”不可少为了准备好这顿年夜饭,一些必不可少的传统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备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当数“扣肉”和“灌海椒”。“扣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佐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到了除夕,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以上是南方春节习俗的简单介绍,其实,关于春节的习俗很多,以上只举出了一部分,比如,上海人年夜饭不喝汤,一般人家年夜饭席上,发芽豆和黄豆芽总是有的,因为这象征着升和发,十分吉祥如意。至于上海旧俗说是除夕吃饭时不宜淘汤,传为淘了汤吃饭的话,第二年外出办事或旅行,会要遭到雨淋的。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了。

福建

福建闽南农村的过年习俗有着自己的特色。在农村,农户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的意思。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淡化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

江苏

江苏各地过年习俗都有一些独特之处。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也随之逝去。

浙江

在浙江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带,在刚结婚的第一个春节,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饼,俗叫“送上门饼”。用白米磨粉炊熟,放在石臼里捣腻,揉成米块,然后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内,印成一个个圆而扁的米饼,正面有图案,如双仙和合、刘海献钱、状元象等人物。数量要做一担,约50双到100双。除此以外,还要有猪肉、松糕、长寿面(索面)等。在文成,拜年叫“貌年”。

在绍兴,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圣宗”四字,绍兴人叫祝福菩萨、大菩萨,据说是宋代的皇帝。南宋灭亡后,遗臣们慑于元朝统治者的淫威,不敢公开设祭大宋君王,因此只好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地进行。这种带有民族意识的祭记,后来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增添了答谢神明保佑和祈求来年幸福的意义。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惮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其摆法都有一定的规矩,如鸡鹅要跪着,头朝福神,表示欢迎;一尾活鲤鱼用红绳穿过其背刺吊在“龙门架”上,用红纸贴住色眼睛,是取“鲤鱼跳龙门”之意。

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别说百身莫陵的寡妇祥林嫂,就是鲁府的太太、小姐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旧时,浙江东阳一带,进入岁末腊月,民间有一种“年鬼”的风俗。“年鬼”从腊月初一开始,到十五结束。因为,这时候旧岁将要辞去,新年就要到来,为了千家万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过新年,因此要把一切人间之鬼除干净,以免祸患滋生。

广东

在广东潮汕地区,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品,以备过年之用。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

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在粤西北的西江肇庆段“小三峡”水面上,至今还生活着一些以船为家的“水上人家”。这些渔民有些是世世代代在船上生活,他们大多在船上做饭,大多依然烧木柴。渔民们还喜欢在江岸边空地上种上番薯、油菜、葱、蒜苗等,补贴生活。过年时,渔民们在住处贴上了吉祥祝福的红幅,他们喜欢在船头贴上“一帆风顺”,在船舱上贴“万事顺意”和“老少平安”,还有独特的金钱剪纸图案的“红钱”,此外还要在船头放鞭炮、祭祖先,在岸上祭神,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海南

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即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说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而北方所说的过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过在海南乡下,“新年”是不当年来“做”的。海南俗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阉公鸡、填肥鸭、圈家猪、备做年钱。除夕晚上,室室点灯,家室有灯,夜以继日,一连数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罢;俗称“发灯”,取“添丁发财”之意。初一凌晨,无论老少都得起床吃“斋饭”(即为清净洁白以怀念祖先)。“斋饭”不但类似于伊斯兰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过年必吃鱼(年年有余)一样,吃的东西还须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话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与“勤”谐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劳劳)、长粉丝(寓意过日子细水长流)、黄黄的像金元宝状的豆腐干(寓意招财进宝)……

湖北

湖北团风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归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武昌以正月初四为“新婿贺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须忍受岳家人的戏弄而不得动怒。黄陂拜年的顺序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亲丧者,必以篮纸写一服字贴在门口,谢绝贺年。在孝感,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

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为止。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所以孝感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

湖南

在湖南湘潭一带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都表达了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好祝愿。新化元旦必定准备极丰盛的早餐,俗信新年的第一餐愈丰盛表示这一年愈丰收。长沙习俗,有客前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

2016宣传活动邀请函范文
东北过年民俗活动 第七篇

宣传活动邀请函范文

各单位:

为进一步扩大云南省“律师进校园”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影响、增强活动效果,云南省“律师进校园”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影响组委会办公室与昆明教育电视台合作推出了《法点》栏目。该栏目为一档谈话类节目,每周六黄金时间(19:50——20:40)进行现场直播,节目时长50分钟,主要面向教师、学生和家长。

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该栏目已经直播近20期,反响较好。为改变目前嘉宾组成较为单一,谈话主题相对集中的情况,现特向各单位邀请嘉宾参加节目直播。嘉宾要求如下:

1、具有青少年工作经验;2、口头表达能力强,普通话标准;3、思维活跃,关注青少年问题、关注教育、关注法制;4、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特长;5、形象端庄、大方。

希望贵单位能够积极推荐优秀适格人才,帮助我们共同把《法点》节目办好,为云南省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贡献一份力量。

宣传活动邀请函范文 [篇2]

呈送:

兹定于xx-xx年xx月x日(星期x)晚七时整于xx学院(xx校区)第x教学楼xx举行“xx-x同学表彰大会暨xx-xx宣传讲座”活动。届时恭请xx市xx各位领导莅临指导并作“xx-xx知识宣传讲座”主办单位:xx学院校团委xx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承办单位: xx学院xx会xx-xx年xx月xx日

宣传活动邀请函范文 [篇3]

尊敬的先生/女士:

各药品企业、医疗单位:

随着齐二药、欣弗事件的查处以及各地假药、恶性医疗事件频频曝光,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和就医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打击假药"、"反商业贿赂"成为全国医药领域的工作重点,但同时也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用药、就医信心,一些规范的药品生产销售企业、医疗单位也深受影响。

由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的"维护药品安全 创建和-谐社会"大型宣传系列活动,自7月开展以来深受市民好评,同时也得到了市各级领导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为更好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恢复老百姓的用药信心,提升各药品企业、医疗单位的诚信度,同时提供与市民面对面的交流、展示平台,特于11月中旬举办"维护药品安全 我们在行动"大型地面宣传活动。为此,我们热情欢迎贵单位积极参与本次展示活动,宣传企业,回报社会,和主办单位一起将本次活动圆满举行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主办单位: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报媒组合: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晨报

网络媒体:新华网

协助报道媒体:重庆商报、重庆电视台、重庆交广台

活动时间:11月18日(星期六)(暂定)

活动地点:江北观音桥广场

活动报名:

1、报名时间:10月15日-11月14日

2、报名对象:药品生产、销售企业;医院;药房

3、报名费:单间:1500元(3m×4m,1桌3凳和电源)

连体双间:3000元 (3m×8m标准展间:2桌6凳和电源)

4、参展要求:①参展单位不得现场向市民销售产品、有偿服务,可发放宣传资料;②每个参展单位配备专业人士,提供相关咨询,正确引导市民合理用药、安全就医;③参展单位可以准备部分赠品(如常用药品)或提供义诊和免费体检。

5、活动宣传:活动前后及当天,组委会将在各大媒体进行大力宣传,吸引众多市民关注和参与,参展单位请在申请表中详细注明现场提供的服务或赠品内容,以便更好宣传。

咨询电话:023-67755116 传真:023-67865184

联系人:龚先生 楚小姐

"维护药品安全 创建和-谐社会"活动组委会

2016年10月12日

宣传活动邀请函范文 [篇4]

呈送:

兹定于xx-xx年xx月x日(星期x)晚七时整于xx学院(xx校区)第x教学楼xx举行“xx-x同学表彰大会暨xx-xx宣传讲座”活动。届时恭请xx市xx各位领导莅临指导并作“xx-xx知识宣传讲座”

主办单位:xx学院校团委

xx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

承办单位:

xx学院xx会

xx-xx年xx月xx日

宣传活动邀请函范文 [篇5]

介绍:

春节(俗称过年),中华民族一个古老、传统而又隆重的节日。

说它古老,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距今约4000年余年历史了;说它传统,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千百年来年年过年;说它隆重,它是一年中最热闹、最重要,也是最受重视、最受欢迎的节日。

一直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就是人间的亲情。此中,有对父母与长者的敬爱之情,也有手足牵连之情,邻里互助之情,朋友相援之情,以及对故土家乡依恋之情。团聚是中国人最神往的人间景象,人情味给年味以浓浓的生活韵味。春节包含了诸多的精神含义:团圆、欢庆、祥和、平安、幸福。中国人的年,是老百姓自我增加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日子,这种无形的力量就是真正的力量。

“春节”,除了带给我们许多的欢乐和吉祥外,还对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农事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就是这么一个影响广泛(据统计世界上有十四个国家有过春节的习俗)、深入人心、历史悠久、热烈而隆重的节日却与古城阆中结下了不解之缘,2016年被授予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

作为“中国春节文化的发源地”,阆中当之无愧。不仅是因为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古代天文学家落下闳创制的《太初历》把正月定为岁首,把正月朔日定为一年的第一天,落下闳也因此被称作“中国春节老人”。更重要的是阆中这座千年古城,历经沧桑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阆苑仙境”在红楼梦中广为传诵而令人神往;历代文人墨客到此访游,呤诗作句,留下千古绝唱;落下闳、任文孙、任文公、周舒、周群、周巨献身天文事业,奠定了阆中为我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中心的地位;科举制度下的阆中人才辈出,从唐朝到晚清四川先后的19个状元中阆中就占到4个;风水学始祖,唐代的袁天罡、李淳风云游阆中后住于此并葬于此,李淳风的《推背图》不仅把唐朝的数百年,连此后的宋辽金元明清的治乱兴衰预测的分毫不差,阆中也因此被称之为风水之城;三国时期的大将张飞在此镇守7年之久,三国文化沉淀丰厚。特别是阆中千年以来形成的浓浓的年味,丰富而生动的春节民俗活动和民俗文化更是俯拾皆是。

作为中国四大古城之一,与云南丽江的浪漫悠闲、山西平遥的古意苍凉、安徽歙县的书意墨香相比,阆中更具魅力。阆苑仙境江水如画、古院深深、锦屏集秀,宛如一颗深藏的明珠,在岁月的沉淀中散发出夺目的光华,给中外游人留下了说不尽的美感!

为进一步丰富阆中“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的“春节”元素及表现形式,给阆中市民和中外游客创造一个热烈而隆重、欢乐又祥和的节日氛围,我们经过充分准备,拟定于2016年春节期间在阆中市春节文化主题公园举办2016’“寻源阆中·首届中国春节文化节”大型文化系列活动。

2015元旦春节期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方案
东北过年民俗活动 第八篇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丰富群众生活,让广大老百姓过一个欢乐、祥和、喜庆、文明的新春佳节,经研究决定,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以“深入群众·扎根生活”为主题的文化惠民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主题

深入群众·扎根生活

二、活动时间

2015年12月29日至2015年3月6日

三、活动内容

(一)做好免费开放工作

县图书馆、县文化馆和各乡镇文广站、村文化活动室(文化院坝)、社区文化活动室等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发挥骨干作用,利用学生寒假和广大农民工返家过春节的有利时机,加大对留守学生(儿童)和农民工的免费开放力度,提高开放效益。

(二)开展群众文艺活动

1、县文化馆精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老百姓喜欢的文艺节目,在元旦春节期间广泛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景区”为重点的送文艺下乡活动(具体安排见附件),相关乡镇文广站搞好协助工作。

2、各乡镇文广站组织本地文艺队伍和民间艺人,进一步打造如龙狮舞、车车灯、金钱棍、锣鼓等民俗特色活动,在元旦春节期间至少开展一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老百姓文化生活。

(三)开展春联赠送活动

县文化馆组织书画协会人员在春节前深入农村,现场为老百姓书写春联,并免费赠送。

(四)开展公益电影放映活动

县电影公司组织好片源,深入到乡镇、村放映公益电影。

四、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按照县局统一安排,积极做好相关筹备准备工作,要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二)明确职责,搞好协调。文艺股负责统筹协调工作;文化馆负责县局安排文艺活动的文艺演出和春联赠送工作;县图书馆负责组织送图书下乡活动;县电影公司负责公益电影放映活动;各乡镇文广站负责本地文艺演出,并协助协调做好县局安排文艺活动的场地落实、观众组织、安全保卫、氛围营造等工作。

(三)严肃纪律,注重实效。各相关单位在活动期间严格遵守各项规定,坚持勤俭节约,搞好安全保障,确保活动收到实效。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支部纪检委员述职报告【6篇】
  • 巡察整改报告范文(通用9篇)
  • 被巡察单位党组工作汇报材料集合5篇
  • 企业党支部书记述职报告2022年范文(...
  • 2023年个人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 被巡察单位工作汇报材料集合5篇
  • 关于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整改落实...
  • 学校德育工作亮点汇报(通用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