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报告 >

结题报告范文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25    阅读:

结题报告范文篇一
《2教育科研结题报告范例》

《江西中部崛起战略下的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政策研究》 (2009

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报告 )

上一篇: 社会工作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009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报告 )

下一篇: 《江西新农村建设视阈中农村教育公平的保障机制研究》 (2009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报告 ) 稿源: 江西省教育厅 文章作者: 更新时间: 2010-08-24 03:08:00 点击数:

【返回首页】【关闭】

(课题负责人:陈红艳 宜春学院、课题编号:11506ZD067)

一、课题申报和研究情况简介

(一)课题申报的背景

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的优先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所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更是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江西崛起中农村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关键是要确保把教育作为事关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事业来发展,把党和国家的政策真正创造性地落到实处,把增加教育投入作为财政资金配置的重点,把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作为工作重点,把义务教育优先发展作为“重中之重”。随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提出,国内一些学者纷纷着手相关问题的研究。但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尚未形成一定的体系,且对优先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深层次的认识。江西是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居全省人口半数以上.全省教育人口987.82万,占全省总人口22.91%,因此,研究江西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问题能为江西的新农村建设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并能极大地推动江西经济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基础

本课题选取江西省这个欠发达省份进行全面考量,认为江西中部崛起和“全民创业”战略,首先要占领人才制高点;要占领人才的制高点,就要解放占江西绝大多数农民的巨大能量;要解放农民,就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只有大多数人的教育现代化了,才有江西的明天,而不能指望靠少数人的教育成功来实现,历史发展的经验已经给出答案。所以本课题本着教育服务地方的宗旨,抓住当前社会的紧迫点——农村教育这个千年大计,开展理论上的探讨和实践开拓的工作。

(三)课题研究过程

课题获得立项后,课题组认真讨论了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明确了成员的详细分工。在确定了每一进度阶段的方案后,课题组全体成员随即投入到了紧张的研究当中,并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1.注意搜集相关资料

搜集了农村教育、人力资本约束与农民收入关系以及关于我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情况的资料,而过去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因而给资料的搜集加大了难度。尽管相关度高的研究成果不多,但课题组成员经过集体研究,拟定了研究思路,决定重在解决实际问题,用系统的观点,将研究任务分解成四个小项,围绕问题搜集资料,取得了大量充分的材料来加以研究。

2.研究与教学相结合

课题组成员经过多次会议,取得了共识,都认识到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使得农村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相对于物力资本稀缺,于是大家都积极地投入到加强农村居民的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活动中,以便通过教育达到让农民获得知识,促进生产率的提高的目的。

3.课题组成员的增加与变动

因研究需要 ,课题组吸收了一些资历丰富,科研能力极强的教师加入到调查队伍中,满足了本课题学科多元化的需要。如新增成员彭剑同志从事多年经济、金融学教学工作,其通过经济学视角分析了农村教育、人力资本约束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并着手撰写了二篇相关文章,为本课题的顺利完成做了巨大贡献。范松仁同志为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而主持申报了《江西新农村建设视阈中农村教育公平的保障机制研究》,施永主持申报了《教育政策变化对农村家庭教育消费的影响分析》,为本课题的后续工作做了铺垫。原课题组成员夏宇尘、

谢丰军等没有参加研究工作,而不再将其列为课题成员。

4. 统计数据的取舍与整理

通过统计年鉴和调查来的数据,选取了江西省中小学师资队伍及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生基本情况数据,并选取了2004年不同地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对比和构成2003年江西按纯收入高低分组的农村住户受教育状况的数据,利用数据对农村教育状况以及农村教育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5.课题论文的写作

根据调查资料,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从多角度分析了江西省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农村教育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探讨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域及对策,并最终将这些研究成果写成学术论文发表。

二、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党的十七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事业,教育振兴是国家振兴的重要标志。教育关乎科技进步、人才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通向明天的桥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江西的未来发展靠教育,希望也靠教育。只有坚持教育的优先发展,才能实现江西的真正崛起。坚持农村教育优先发展,落脚点在“发展”,重点在“优先”,关键在“坚持”。

1、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氛围已基本形成

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可以看作是两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受江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本地区农村教育政策的影响。在中部崛起背景下,影响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氛围已基本形成,这种氛围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优先发展农村教育,首先要优先投入。江西省大幅增加教育专项资金,先后组织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2001年至2006年的六年间,全省累计投入资金达29.6亿元。一是投入资金20.01亿元(“十五”期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17.16亿元,2006年投入2.85亿元),改造中小学危房580万平方米。二是投入资金2亿元(中央专项拨款),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416所。三是投入资

金2.59亿元(中央、省、市和县各占三分之一),为10312所农村中小学配备了远程教育设施。四是投入资金5亿元(省财政3亿元、县级财政2亿元),全面更新了农村中小学课桌凳,并对部分农村学校厕所、饮水设施进行了改造。

(2)优先发展农村教育,要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公共管理、社会服务是政府四大职能中的两项重要职能。江西省各级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财力用于教育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优先安排农村教育经费,公共资源优先满足农村教育需求。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在全国率先同步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等费用。自2007年起全部免除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财政补助标准为:农村小学170元/年、农村初中210元/年;城市小学220元/年、城市初中270元/年。所需经费,农村中小学由中央和地方按6:4比例分担,城市中小学由省、市财政按8:2比例分担。二是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中小学生一样,免交学杂费、借读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实现“城市居民子女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同步”。

(3)优先发展农村教育,要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农村教育优先发展,并不是盲目地、超常地发展。农村教育优先发展,一方面,作为政府来说要加大投入,这是必要的、必需的,也是政府的职能和责任。另一方面,从农村教育本身来看,一定要把握好发展的节奏,控制好发展的规模,学校的发展不能不顾客观物质条件超常规或过度发展。否则,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各项政策效应就可能因为教育的失衡发展而抵消,甚至影响发展。鉴于此,江西省政府加快了制度创新,合理配置了教育资源。在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理念中增加了对农村教育一定的补偿理念,以实现由现实的非均衡而向理想的均衡发展,一方面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实行宏观计划倾斜,另一方面,政府进一步开放教育市场,多元化办学,吸引和促进社会资源向教育流动,扶持和发展民办教育,形成一定的教育发展加速度,全面促进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均衡发展。

2、当前江西省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政策体系及特点

当前江西省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政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解决农村教育特殊性问题的政策如在农村教育中的中小学教师配备及提高教师待遇政策等,这些政策是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而制定的,并不存在优惠的问题。二是对农村教育问题中一些特殊因素的考虑。表面上这类政策似乎是优惠的政策,其实不然,它们是对一些特殊因素的正常考虑。如根据

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方式与居住特点,开办寄宿制学校,政府为学校建造学生宿舍,经费开支当然就要大一点,但农村地区这样的学校数量毕竟有限,从一所学校的投资来看,农村地区的可能会多一些,但从人均受教育经费来看,其实并没有丝毫的优惠成分。三是政府为了帮助农村教育发展,缩小与城市教育平均水平差距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政策,这些政策向农村地区倾斜,才真正称得上优惠的政策,这是由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的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决定的,如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及基础设施改造政策等。前面两种我们称为特殊政策,后一种称为优惠政策。

当前江西省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政策的主要特点是重视优惠政策、轻视特殊政策。

3.关于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政策体系的归纳与总结

(1)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特殊性政策

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特殊性政策主要包括:农村教育的师资培养政策、农村教育的管理评价政策等。

农村教育师资培养政策。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再照搬城市的模式,农村师资培养机构须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的要求,师资培养要“立足本土,结合特点、面向专业化”。因此农村教育师资培养的机构与体制方面的政策、培养经费的政策、特殊津贴的政策等均需要作专门的研究。在这方面可以有两种主要途径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一是回归本属于农村地区专门教师培养机构能够完成的特色培养,如传统文化课程学习、农业生产课程的学习等,使农村师资的基本培养机构回到农村地区,如宜春市在全省率先提出施行“三个定向”(即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毕业时按一定比例择优定向就业)的模式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并下发了《宜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春市“三个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师试行办法〉的通知》(宜府发[2005]35号),充实了农村教师队伍。二是在农村师资高层次与现代性的培养方面,政府可实行农村地区教师与城市教师“交流”,拓宽农村师资的知识视野与专业范围,提高农村师资的整体素质。如丰城市2007年派出22名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选派61名农村薄弱学校的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拜师学艺”,宜丰县近两年安排了32名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同时还组织优秀教师,采用“上示范课、培训讲座”等形式送教下乡。2008年铜鼓县邀请北京市的4位小学特级教师前来讲学,全县1000多名小学教师参加了观摩。 农村教育的管理与评价政策。在农村教育的管理与评价政策的制定上要充分考虑农村文化

结题报告范文篇二
《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格式要求:1、课题结题报告背景及立项

(800~1000字左右)

2、课题结题报告简介

(500字左右)

3、课题结题报告主持人及课题结题报告实验学校

建议包含以下部分:

领导小组成员

实验校

起止时间

4、课题结题报告的理论依据

(500~800字左右)

建议包含以下部分:

理论依据

课题结题报告研究目的与意义

5、课题结题报告理论研究和探索

(5000~8000字左右)

6、课题结题报告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

(500~800字左右)

7、课题结题报告终结成果目录

8、参考文献

课题结题报告组成部分:1、 报告标题:课题名称+结题报告

2、 作者署名:单位+姓名(负责人或负责人和撰写人),署在标题的下面。

3、 内容提要:主要观点、内容。超过4000字的就要写内容摘要。

4、 问题提出: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对研究方案中的研究意义部分的深化)、理论依据、前人研究综述(包括研究方案中前人研究综述以及立项后又看到过的同类课题研究成果)。

5、 研究过程:简单介绍研究经过、方法、步骤。方案中的研究过程是一种假设,而结题报告中的研究过程是实际做的。

6、 结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这块是结题报告的主体部分,应按原来设计的内容,分几个部分把自己已做的工作加以描述分析出来。这些事情做后得到什么启发,得出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有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

7、 成效分析: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效果的分析。成绩与效果的分析最好是对比分析,通过前测、中测、后测得到三组数据,最能反映表面出成效。也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描述看出效果,如某个学生行为的变化,研究之前什么样的行为,通过一年的干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他们的行为描述出来。

8、 问题思考:研究的特点,今后努力的方向。充分肯定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看看还存在什么问题。

9、 参考文献:引用(注释),参考他人的成果。注释,即原滋原味地引用别人的成果的,要注出谁的文章,哪一年,哪一篇文章,第几页。参考文献则附在后面。(注释的方法和参考文献的注入格式附后)

10、 附录:不便列入正文的原始材料等。如一些原始材料,包括调查问卷,一些统计过的

数据,一些典型的案例,一些照片等材料。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一篇:《中考作文升格途径的探索》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论文

2004年8月至2005年4月,我们大兴中学语文组在原有探索的基础上,对“中考作文升格途径”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探索,经过10个月的有效训练及按部就班的实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过程

问题的提出:

本课题主要着眼于中考作文提升档次的研究,探索中考作文升格的基本途径,寻求中考作文升格的有效方法。

中考作文不仅决定着语文的成绩,也决定着学生的命运,根据调查,每年都有相当一批学生临场发挥失常,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够稳定,更多的是因为学生对写作心中无数,拿不稳吃不准。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作文的写作中做到心中有数,既高效又稳妥,实在是值得特别关注并加以认真研究和探讨的。我们根据多年来中考所出现的诸多因素的分析发现:

造成学生作文失分的原因不外乎:

⒈给出“话题”,拟不出富有新意的、先声夺人的“妙”题“佳”题。而题目恰恰是首先进入阅读者眼帘的,若不能亮人眼目,定会遭人漠视。

⒉结构平淡无奇,嫁接组合不见新意;柳暗难逢花明,尺水之间掀不起波澜。 ⒊语言或晦涩,毫无光彩,或普普通通,没有个性,不能吸引人。

针对此种情况,我们结合教学的实际,让学生通过完整的训练,在审题、组材、语言的运用乃至于表达的技巧和方法的运用方面都能得到突破,赢得发展,提升档次,从而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研究过程:

我们的研究大致分三步:

1、整合相关材料,调整学生心理,赋予学生创新的信心和理念。

这一过程主要通过实际的调查,考察了学生作文的现状,摸清了学生作文的底子,了解了学生心理,对学生进行了心理上的疏导,让学生树立自信,坚定创新的理念。

从网上下载了一批优秀文章,搜集到一批有价值的作文资料并加以优化,进一步整和了作文的资源。

相关调查材料见附件。

2、具体实践,落实写作。

按部就班,完成预设的初三基本的训练文题,进行了作文的一般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认认真真的书写,细心的审题,合理的选材等),形成扎实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于实际训练中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形成创新的理念和意识,为后面的综合训练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中考作文升格途径的探索》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全文详细〉〉

结题报告范文篇三
《结题报告范本》

结题报告范文篇四
《结题报告参考范文1》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时间:2010-07-12 11:30:06 来源:省心范文网 作者:省心范文网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 “ 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所谓生活自理力是指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等。

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目前还有很多实事例子表明我国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容乐观,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 “ 小皇帝 ” 、 “ 小公主 ” 比比皆是,少年大学生因不能生活自理而被迫退学的事件也常见报端。而这一切也与我们从小忽视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重点、难点在于家庭。我们觉得必须从家庭寻找突破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特对幼儿有家自理表现及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以寻找教育的切入点,采取有效的家庭指导策略,达到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目的。

二、课题论证

㈠基本内容:培养幼儿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包括自己盥洗、自己进餐、自己穿脱、自己入厕、自理物品、自行处理生活中力所能及的问题等。

㈡重点:学习进行基本的生活自理。

㈢难点:

1 、家园配合方面,取得家长的支持,同步进行教育。

2 、幼儿学习自行处理生活中力所能及的问题。

㈣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中国特殊的独生子女政策和中国家长的过分宠爱孩子,造成现在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依赖性强。如有报道所说大学开学的日子,学生宿舍忙碌的都是家长,而我们的幼儿园这一问题尤为严重,吃饭要父母喂,不会穿脱衣服,物品乱丢乱放。而国外孩子的自理能力远比中国孩子强得多。孩子长大后将很难适应国际化高节奏和竞争激烈的社会,因此让孩子自强、自立、积极面对生活和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课题研究范围、方法和步骤 ㈠研究范围 全园小中大班幼儿 415 名,其中小班 125 人,中班 140 人,在班 150 人。 ㈡研究方法 1 、调查法设计专门的 “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调查表 ” 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分二部分:一部分 “ 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 ;另一部分 “ 家庭及其教育情况 ” 。 2 、各班召开简短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本次调查的目的,请家长打消顾虑,真实填写。 ㈢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2007 年 3 月 —4 月)拟定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 2007 年 4 月 —6 月)收集资料,设计调查表。

第三阶段:( 2007 年 6 月 —9 月)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总结写出调查报告。

四、结果与分析

㈠、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情况。

表一、不同年龄、不同性别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情况(百分比)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时间:2010-07-12 11:30:06 来源:省心范文网 作者:省心范文网

由表一可以看出:①各年龄班幼儿自理能力的总体水平发展还是比较好的,除了“整理床铺”和“系鞋带”这二项在小、中 班“不会的”超过50%以外,其余项目“不会的”都在50%以下。这说明当前幼儿家长还是比较重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的。②各年龄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体现年龄上的差异,即从小班到大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步提高。从表一各年龄班各调查项目 “会的”一栏中可以清楚地证明这一点。这一调查结果与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是相吻合的。③各年龄班男女幼儿在生活自理能力的各项目中都存在着差异。总体情况是女幼儿“会的”百分比要比男幼儿高。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表五(一)、(二)中找到它的原因。男、女幼儿的家长在对自己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家长对女孩子一般要求比较严,也能有意识地放手让她们做一些自理的事情。而男孩子的家长则愿意更多地为孩子“代劳”。如在问及“孩子玩完玩具后,您是否经常为孩子收拾玩具”时,男孩子的家长问答“经常的”占35.48%,而女孩子的家长问答“经常的”则只有12.8%。在“您是否经常帮孩子穿衣服”、“您是否经常给孩子喂饭”时,男孩子的家长问答“经常的”分别占51.60%和 31.05%,而女孩子的家长问答“经常的”则分别是45.18%和19.34%,两者具有较为明显的差距。这与我们的社会对男、女幼儿的传统教育有关系。从我们与家长平时的交谈中也可以验证这一点。

㈡、父母学历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水平之间的关系。 表二、父母学历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调查表(百分比)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时间:2010-07-12 11:30:06 来源:省心范文网 作者:省心范文网

由表二可以看出,父母学历不同与其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在不同项目上存在着相关联系,具体表现在:①在“自理物品”方面:出现随父母学历的提高幼儿能力相应提高的现象。如在“折叠衣服”这一项,父母“双方均在中专以上”、“一方在中专以上”、“双方均在中专以下”他们的孩子在“折叠衣服”这一项“会的”分别是58.26%、29.13%、10.12%。其余各项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②在“进餐”方面:出现父母双方学历较高与较低幼儿比父母一方学历较低幼儿能力高的现象。表中所列“吃饭”和“使用筷子”两项,父母双方学历较高、较低幼儿,其“会的”分别占88.20%、86.40%和68.43%、61.50%,而父母双方学历一方高一方低的幼儿,其“会的”则只有78.20%和42.28%。 ③在“盥洗”方面:出现父母双方学历在中专以下,其子女的能力比父母双方学历高的子女高的现象。其“洗脸”、“洗脚”两项“会的”均为86.50%。④在“穿、脱衣”方面:父母双方学历均为中专(高中)以上的子女,在这一方面能力总体发展较好。可见,父母的学历与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水平无规律可循,应依据不同的自理项目进行具体的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的措施,对不同孩子、不同家庭进行教育及辅导。

㈢、父母职业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

表三、父母职业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调查表(百分比)

忙,他们没时间亲自照顾孩 子,部分家长家中请有保姆,于是孩子的吃喝拉全部都让保姆包办了,从而形成生活自理能力低的现状。二是家中没有请保姆的家长,因急于上班料理生意,他们没有时间等孩子自己慢慢自理,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因此孩子所有生活上的事项都在他们匆忙中被包办了。而其它职业的父母这种情况相对少一些。

㈣、家庭属性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之间的关系。

从表三可以看出:父母经商的子女其生活能力总体上比父母是其他职业的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低。表三中各项目“会的”百分比“父母是经商”都比其它两种要低得多,而父母是“公职的”和“其它的”则没有明显的差异。经调查及与家长交谈,了解其原因,一是经商家长因为生意 表四、家庭属性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调查表(百分比)

由表四可以看出:传统家庭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单亲家庭和核心家庭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水平较差。表中所列各项“会的”百分比均低于其他两类家庭的孩子。而单亲家庭和核心家庭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水平无明显差别。原因一是在传统家庭中,祖辈因为“隔代亲”的影响重养轻教,什么都包办代替,有的父母想让孩子自己动手,但长辈舍不得,百般阻拦, 两代人教育观念、方法不一致使孩子养成任性、娇气、依赖心理, 从而影响自理能力的发展。原因二是在传统家庭中,有较多的成人围绕一个孩子转,孩子的事情都可以由家长“代劳”,长久下来,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不会做,等待家长帮忙成为他们的习惯。

表五(一)、家庭教育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影响表(百分比)

表五(二)、家庭教育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影响表(百分比)

五、通过这次调查问卷及分析了解到家庭教育对幼儿自理能力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

现在家庭中,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觉得自己就这么一个孩子,从小让他干这干那,于心不忍。一切的替代,使得幼儿从小就有一种依赖的思想和行为以至于孩子养成没人喂就不肯吃饭,没人陪就不肯入睡,尤其是家中的爷爷奶奶更是溺爱孩子,怕孩子自己吃不饱或太慢而喂他,使孩子养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 揽,养成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坏习惯。

2、孩子没有掌握自理方法和技能

孩子因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父母不是教会孩子怎么去做,而是采取代替的方法,使孩子总也学不会自理方面的技能,这也是导致孩子不会自理的重要因素。

3、缺少必要的反复练习机会

当孩子刚学会穿脱衣服时兴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励和表扬,但学会后孩子便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反复锻炼的的机会。

4、没有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

“孩子太小、动作太慢,反而添乱,还不如自己干。”这种思想的家长为数不少,他们总是不愿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束缚孩子的双手、双脚。那么,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呢?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去做,多给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出本领。也就制止了孩子什么都不会的现象。

5、家庭要求没有做到一致性

家庭成员的一致性,也就是幼儿在家中做事时,家庭中的成员必须对他做得事要求一致。而我们调查统计中显示,有爷爷奶奶的传统家庭中,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我们都知道,爷爷奶奶去亲孩子,真是比父母都要亲,所以家庭里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妈妈想让孩子学会自理能力,要求孩子自己穿衣服,孩子慢悠悠地笨手笨脚的穿,奶奶看见了,怕孩子受凉感冒表示反对,爸爸怕孩子耽误自己上班的时间,就亲自动手替孩子穿起衣服来。一个是要培养,一个是怕孩子做不好,自己代劳,可想而之,这们的教育不一致,不统一,孩子什么时候也学不会自理的。

六、几点建议

㈠改变家长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观念

此次调查显示,影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年龄、父母职业、家庭属性、家长态度等,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观念。(见表五)因此,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在于转变家长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不科学的观念。如:孩子太小,不会做,长大再学也不迟等方面。当然,家长观念的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幼儿园应通过家长学校、家长讲座、家教园地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宣传,提高家长对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还应让家长意识到他们在对待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上所存在的一些不良做法和思想,帮助他们努力进行改变。只有家长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并努力改变自己不科学的做法和思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才能有效。

㈡教给家长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

在调查中有的家长说不会教或教了孩子不听、效果不好,这与家长没有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有关。因此,让家长掌握有效的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应该成为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工作。从以往的经验看,我们认为可以教给家长以下几种教育方法。

①榜样法: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孩子。但我们的不少家长要求孩子的是一套,而自己做的又是一套,因此对孩子的正确要求被自己的反向行为所抵消,达不到教育的效果。为此,我们要求家长应该为孩子做个好榜样。要求孩子物品要有序摆放,自己的物品、脱下来的衣服首先要摆放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②儿歌、故事法:儿歌、故事是幼儿喜欢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把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渗透于儿歌、故事中,可以使幼儿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师可以收集具有教育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儿歌、故事,让家长教孩子边念儿歌边学习生活技能。如教幼儿漱口,可以边教边说儿歌:“手拿花花杯,含口清清水,抬起头,闭着眼,咕噜咕噜吐出水”。这样简单通俗易懂的儿歌能帮助幼儿记住漱口的顺序,使幼儿在愉悦的儿歌里轻松自主地学习。同时生动形象的故事、歌曲也能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自理。如故事《三只小猪》、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都是家长进行教育的好素材。

③鼓励法:成就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孩子取得点滴进步时,家长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如“你真棒”“你是个能干的孩子”,让孩子体验到进行生活自理的成就感。要求孩子进行自理活动时,多鼓励他们“你行的”“我相信你一定会做好的”,使孩子在家长的鼓励下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生活自理,追求成功和进步。

④示范法:幼儿在做每一件事情时,家长不能光看见孩子能做就行了,还要教给孩子正确的做法。如整理床铺,家长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并指导孩子叠一叠,家长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孩子一次做不好就不让他做了,家长要对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给予鼓励,让孩子对做事情有信心。

⑤纠错法: 幼儿能力低,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生活技能的掌握需要经历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因此,家长应允许孩子在学习自理能力时出现错误,并且耐心地给予纠正,使孩子在纠错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如孩子在穿衣的过程中常出现穿反、扣子扣不整齐等错误,此时家长就应帮助孩子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并指导他们应该怎样做才能穿得又快又准。 ㈢根据不同类型的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本次调查显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在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表现特点,不同的家庭在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上也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家长时应针对不同家庭的教育情况及不同家庭的孩子特点,采取适合的教育措施和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于传统的家庭的指导的重点在于教育的一致性上,要求家长应放手让孩子去自理;对于经商的家长的指导的重点在于合理安排时间,如晚上应提前安排孩子入睡,早上才能早起,这样就有较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进行自理活动;对于学历较高的家长,主要是让他们了解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一般情况下家长都能及时配合教育;对于学历较低的家长,主要是指导他们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对于存在性别教育差异的家长则重点让他们明确自理能力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不要因为是男孩子而放松对他们的要求,等等。如果在指导家长方面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就起不到良好的指导效果。

㈣探索多样化的家长指导形式

不同的家长、孩子在家中不同的自理表现,要求教师必须探索多样化的指导形式,发挥各指导形式在指导家长教育孩子自理能力方面的优势,才能取得良好的指导效果。

①家长会:即把家长集中起来,就孩子共同存在的问题向家长汇报,也可以向家长传授一些具有共性的指导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可以是全班幼儿的家长会,也可以是存在共同问题的幼儿的家长会。这种形式的效率比较高,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发现班级孩子在自理能力方面存在的共同问题。

②家访调查法:即教师根据幼儿的表现对个别幼儿、特殊幼儿采取的一种方法,利用家访中与家长的交谈访问。它可以使教师的工作更有针对性,可以使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及其家庭的情况,但往往需要花费教师较多的时间。

结题报告范文篇五
《结题报告范文》

一、 课题的内涵概要:

在社会不断发展,家庭生活状况不断改善,家长素质不断提高,学校硬件设施不断更新,教育大环境不断优化的今天,可是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上却未能有新的突破,相反,随着农村学生年级的升高,课业的加重,怕学、厌学的同学却是越来越多了,这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学生的个人发展都产生了及其不利的影响。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提出了“农村学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这一课题。

课题的界定:厌学:即“厌烦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表现在学习消极被动、不喜欢参与学习活动,有厌烦感等不愉快的学习体验,学习随意多变、成绩差、并形成恶性循环。所谓“对策”是指在分析成因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心理辅导和矫正,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力量,家庭、社会和学校形成合力,采取积极主动的对策,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

二、课题研究预期并已基本解决的问题:

1、《农村学生厌学情绪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的调查报告。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学生厌学情绪是什么状况,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目前已经进行调查并进行科学分析统计,为结题报告打下基础。

2、查阅有关资料加深对学生心理的了解,为深入的研究做好准

备。通过网络途径和图书馆借阅了《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手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书籍。

3、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走出厌学的阴影。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功能进行心理辅导、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实施分层作业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取得家长的支持,形成教育的合力。召开了学生家长会,并对家长进行了专题培训辅导。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为当前农村学校提供一套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教师提供帮助厌学学生走出厌学情绪,重新对待学习,投入学习,甚至热爱学习的途径和措施,同时也给农村学生一次对读书再认识的机会,重新审视读书在自己一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本课题的研究,对学生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提升、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政策或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现代教育理论提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强迫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开心,才会喜欢学习。

2、心理学理论依据。该理论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

3、个人本位论。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

4、马斯洛需要层次论。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论”对于厌学小学生来说同样适用。

五、课题研究的效果与结论

1、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记得有人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有关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有时能弥补智力发展的不足。我们也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兴趣,他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因而,教师在教学时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善于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用教师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精心设计各种有创造性的作业,如儿歌、猜谜、绘画、表演、游戏、竞赛、收集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2、积极鼓励,树立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在问卷第3题:当我成绩考差时,大多数情况是?选项③得到老师或父母的鼓励的选率寥寥无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的不是新奇、满足、愉悦的感觉,而是枯燥、乏味和失落的感受。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厌倦。针对这一现象,研究者采用了如下措施:

(1)改变对厌学生的评价方式。

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即使答错了,教师也不能埋怨和训斥。

(2)提供给厌学生展示的舞台。

教师应设身处地的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比如组织“故事会”、“演唱会”,“朗诵会”、“体育竞赛”、“小发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这样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到成功的喜悦。维护学生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自信心是施教成功的钥匙。

3、分层作业,为学生铺设进步的阶梯。

将班级学生分成三个组:提高组(学困生组)、奋进组(中等生组)和宏志组(优等生组)。作业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层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A.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等次。按优,中,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别设计不同的题目。即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设计A、B、C习题套餐,按学生的层次,依次发放套餐。让学生领取符合自己的套餐,完成以后,分类上交。

B.根据题目和学习实际情况,作业量分段确定。如同量的作业,要求后进生完成60%,中等生完成80%,优等生完成100%;

C.作业超市,学生自选。如10道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

D.对号选题。如总共10道题,规定奋进组学生做1、2、3题,提高组学生做4、5、6题,宏志组学生做7、8、9、10题。

然后根据学生作业的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

方式。对于学困生,评价应注重鼓励,多使用爱心评语,拉近师生距离。可以改变以往的错了的打“×”,对的打“√”的评价方式,对于错题,可以不批或者画提示符,让学生改正后再打“√”。学生可以擦除错处,不留痕迹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再让老师打一个“√”,并跟他打上一百分,这样可以极大地保护潜能生的自尊,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4、家校沟通,形成教育的合力,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育是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二者组建的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熏陶和约束作用。因而教师还应主动与家长加强联系,通过家长会和个别访谈等形式,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双管齐下,协调工作,形成教育的合力。

(1)父母对子女学习状态的估计要客观,期望要合理。在调查问卷第11题中:你的父母对你的学习要求高吗?选项①“要求很高,难以达到”的比例占了70%以上,可见家长望子成龙心理给学生造成的心理落差多么巨大。因此作为家长应对子女恰如其分地作出估计和评价,设置合适的、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如果个别家长不善于客观地分析子女的实际情况,过高的期望不进行适时的调控,而是一味地要求每次考试每门功课一定要考多少分,排第几名,这样做往往造成学生厌学、畏学,进而弃学逃学甚至离家出走的悲剧。

(2)家长也应帮助子女树立必胜的信心。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所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决”。家长的信心、期待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动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纠正厌学情绪。在

结题报告范文篇六
《科研结题报告范文》

科研结题报告范文 合 同 编 号: 项 目 名 称: 项 目 负 责 人: 所 在 单 位: 电子信箱(Email): 起 止 年 月: 填 报 日 期:

项目结题简表

研究经费(元):

二、研究工作总结

三、完成论著目录

此页不够可另加页。

四、研究成果目录

五、所在单位意见

六、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结题报告范文篇七
《结题报告范文范文》

结题报告范文范文作者:佚名 范文来源:不详 范文栏目:结题报告 收藏本页 - -

“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作者:省东中科研课题组

二、课题界定

三、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八、课题研究成果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课题背景

“语文教学正面临危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的重大弊端造成了‘少、慢、差、费’,厌教厌学的恶果,不彻底改变它,中学语文教学就走不出死胡同!”(《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在此严峻形势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的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在江西、山西和天津两省一市试验三年后,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于2000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使用,从而取代了这以前使用了近20年的高中课本,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应该说这几年课程、教材的变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实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学进行有意义的理论研究和有价值的课堂实践。新教材是出来了,可如何适应新教材在体系和结构方面对旧教材所作的三个方面的改革(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破除以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体为中心的模式;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课本必要的组成部分),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指导思想,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新教材的教法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题界定

关于“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中的“新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2000年秋在全国大范围内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及配套读本。其“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3.强化了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4.突出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新教材使用研究的范围包括:围绕新教材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从教材、教者、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元素出发,以理论研究为主导,侧重于教学实践,在构建有关新教材多层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上下功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预设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高中语文新教材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的相关内容为基本研究对象,在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品位,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为目标,在具体的教学研究中,不仅有实践的操作、理性的思考,更要构建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的多侧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特别在我们这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学校里,拥有国内比较先进的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积累了一定的校本课程的教学经验,教学的对象也是不同层次的,这些个性和特色更加激发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能够结合实际,针对性地、有效地开展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凸显我们研究使用新教材的个性,走出研讨教学相结合,以教法促学法的路子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论支撑

多元智能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智力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方面对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他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和其他著作中对八种智能作了明确阐释。他认为,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其他还有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加德纳认为,相对于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论和智力评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为准确地描绘和评价人类能力的面貌。这些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每个人的各具特点的个性心理结构。他还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也并非一成不变,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育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因为,所有的智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智能的支持。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多元智力理论给高中新课程实施带来的启示是:学生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社会与学校提供学生的学习机会应该是多元化的;学校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课程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只有这样,学生的各种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 多元智能理论给新教材的使用带来的启示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我们倡导教师“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为多元智能而教”在于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能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能的发展。“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在于努力使不同智力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我们认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新课程教育教学观的构建主要包括:

(一)课程设置多元化,开发多种智能

课程是促进学生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多元性,且必须与社会的事业与真实的世界结合;强调智能的可变性,可以通过课程的设计,加以培养和发展。新教材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首先要求的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多元课程观,既要重视必修课程又要处理好选修课程,既要重视讲读课程又要上好阅览课和研究性课程,既要重视课内又要指导好课外。

(二)教学设计个性化,满足个体差异

学生个性包括学生个体的丰富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学生个体的社会性。正如多元智能理论表述的那样,学生存在八种不同的智能,而且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人各有智”,“智各有异”。基于此,教师必须树立多元学生观,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能与学生深度交谈,以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态度关注不同的学生个体,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树立多元学习观。

(三)学生评价多元化,促进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形成的评价观是把考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种用分数来评价教学的方式给师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师生教与学的实际水平,不利于师生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力和教育测验应当通过多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

学习情境下进行;从评价方式上也不能只看书面考试成绩,只注重终结性评价。通常,评价的主体也可以包括被评价者本人,自我评价有利于发展其自我认识智能,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学生的评价可以利用观察法,在教学情景中直接评价,由教师或学生互评;也可以用档案袋评价法。积累学生的个人作品,了解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情况,结合形成性评价,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教育功能,使教与学的质量不断提高。

现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儿童在不断与环境的接触中建构知识和行为策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能动的建构过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受个人兴趣、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的推动,表现为主动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受本人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品质等制约,在对信息的内部加工上表现为独立性和创造性。我们这样认为,对学生来说,只有那些关联的、成体系的、符合个人情感价值的知识才容易被内化,才容易被调动,从而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灵感,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恰是新教材的使用的出发点和指归,新教材的使用也正要遵循“内化”的规律。

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方法设计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总体上力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整体和局部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应用研究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要点是:

1.应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应用研究是一种有别于实证研究的研究范式,整个研究过程体现为一种螺旋式深入发展的过程。

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研究,提倡质的研究理念,对现象与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作描述性、解释性的建构说明。质的研究对研究结果的价值判断(研究效度的确认)一般具有描述性、解释性和建构性等特点。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总体上分为四个阶段:

(1)2001.9——2002.7 侧重于文章学, 识记、理解,课内课外的教学实践。主要负责人:王兆平 王兴国

这一阶段是相对比较困难的阶段,首先是熟悉教材的编写体例,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编写特点。然后在具体的教研过程中,阅读部分结合单元教学要点——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等,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探讨。注意继承以前语文教学的先进经验,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写作部分结合各写作单元的专题进行,注意“规矩文”和“放胆文”结合。加强写作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将片断的、感性的认识上升为完整的、理性的认识。至于全新的口语交际教学部分,则本着边摸索边探讨的宗旨不断进行学习、实践、总结。

(2)2002.9——2003.7 侧重于文学教育,分析、综合,课内课外的理论研讨和教学实践。主要负责人:王兆平 崔国平

这一阶段阅读教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文学鉴赏来进行,重点在研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养成思维的规范性品质结合起来;如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尤其是如何使用好《语文读本》。写作教学方面,除了承继第一阶段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时总结经验之外,还注意探讨如何将条理性和开放性结合起来。

(3)2003.8:中期评估。主要负责人:王兆平

这一阶段课题组对前两个阶段研究的得与失进行小结和评估,并整理一部分研究成果,除了明确第三个阶段的研究重点之外,还根据学校的具体教学实际,将一些还要继续研究的问题提交下一轮次的高一高二备课组,让全语文组的教师都参与进来。

(4)2003.9——2004.7 侧重于文化学,品味、评价,课内课外的理论研讨和教学实践。主要负责人:王兆平 崔国平

这一阶段课题组面临着人员和教材两方面的变动,但课题组还是首先确定了本阶段研究的方向、内容、侧重点,并针对人员的变动,吸收了一些新的成员,召开了新的课题组成员会议,调整了内部分工。又针对教材变动情况,将先期研究成果进行整合。

(5)2004.9——2005.7

总结文章、文学和文化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再实践,再检测,再研讨,梳理形成结题报告。主要负责人:王兆平 徐建新

由于面临着学校的百年校庆,原先预定的结题时间不得不推迟,再加之2005年秋学期,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一年级又使用了苏教版教材,这给课题组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课题组还是在农历新年前后多次集中,放弃假期休息,进行整理、进一步的研讨,从而梳理形成了我们的结题报告。

岩边树色含风冷, 石上泉声带雨秋--------研究内容

课题涉及语文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教材、教者、学生和教学手段四个教学元素,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等诸多方面。由于我们的理论水平、认识能力、实践经验的局限,只能囿于以下五个方面做一些肤浅的探究:

一、如何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之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已经在语文教育界赢得了广泛的认可———正如“标准组”成员巢宗祺先生解释的:“我们相信,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布鲁姆说:“事实应该是清楚的,即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是密切交织在一起的。每一种情感行为都有某种类别的认知行为与之相对应;反之亦然。„„我们在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之间的划分,是为了便于分析,完全是带有主观任意色彩。”换句话说,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技能”,是和在训练这些“技能”、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态度”、“人文”、“情感”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任何一次“技能”的训练,任何一种“知识”的获得,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都“沾染着特定价值观的色泽、黏附着特定的价值观。”

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发现对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个问题,有相当多的老师陷入了误区,正如王荣生先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思想性”或“人文性”与“工具性”这一对概念,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被实体化,也就是说,“‘工具性’与‘人文性’都被认为是两类均可实指的‘客观事物’,人们似乎能够轻易地辨认出‘这些个目标’属于‘工具性’、‘那些个目标’属于‘人文性’。”试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哪怕仅从词语入手,引导学生充分展开美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去赞美,这不正是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且使学生积累了语言,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从教师这个层面来看,教师设计这个环节本身就蕴含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理念”,蕴含了教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是说,教师之所以是“这样设计”而不是“那样设计”,是有他自己的理由和思考的,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对文章的把握而设计的,体现了教师特定的“情感”、“思想”和关于语文教学的“理念”、“态度”,决不仅仅是“工具性”的体现。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1.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物质基础

教师与学生以教材为媒介,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但是即使是新教材,因为它的“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要灵活有效地处理好教材。譬如说,不同地域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其感知、领悟的能力也就不一样,我们在教学中对课文的切入、启发、激发和组织等各个方面也就要有所区别,形成有效的个性。另外,与新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是“必修本”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切不可视有为无。我们知道,单凭一本教材完成教学任务,培养语文能力是不可能的。《语文读本》就是为了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养成阅读习惯,形成自学能力。我们的做法是,在学期初,组织学生商讨、制订阅读计划;在落实过程中通过写评语、写欣赏文或仿作、背诵精彩片断、设计思考练习题等多种形式进行督促检查,这样既拓展了阅读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又在潜移默化中关注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习惯乃至阅读意识和能力。

2.正确的教学原则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灵魂

首先,遵循有序原则,在有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定的系统。新教材阅读训练可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写作训练也分为三个阶段,口语训练分为两个阶段,构成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各自独立而又相辅相成的训练体系,对能力作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安排,体现了语文学习的阶梯式上升的特点。其实,这一点在教材的编排上已经很好地得到了体现。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除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阅读心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中心目标外,还应该注意指导和训练的循序渐进。大致的思路可以是:第一年“学会”。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品读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第二学年“会学”。学生能够使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阅读任务。第三学年“学好”。目标是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达成“理解、运用、鉴赏、评价”的目标。

其次,遵循直观原则。在直观的前提下,优化学生的感悟意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从感性知觉开始的,感知生活、感受生活是前提。语文的感觉主要是语言。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丰富的感知材料。其中文言诗文的篇幅占近50%,要求熟读背诵的要占3/4。按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本无法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在对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的前提下,大胆放手,留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去自我品读,熟读背诵。当然放手不是放任,必须规定时间,并且辅之以形式多样的反馈机制,以提高效率。这期间,教师也须在难点上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总结和归纳文言文及其学习的规律。学生背多了,积累多了,语感自然就形成了。这种直观获得的文言语感和知识、形成阅读习惯和能力的方法,比之教师的越俎代庖,其效果要好多了。因为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表层的东西,而且是内化成的自己的语言。现代文作品的教学等也是这样。

3.清晰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保证

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这是一种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表现。袁振国先生在他的《教育新理念》一书中对此有过这样的精辟阐释:“智慧比知识更

结题报告范文篇八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文章正文:

对于一个科研课题来说,撰写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

结题报告如何撰写呢?尽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体的撰写因而也各有所异,但是,从其基本的格式来说,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就其结构而言,教育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是:

1。研究报告的题目

研究报告的题目就是课题的研究报告。如“小学三年级数学思维能力训练报告”;“‘成功教育’实验报告”;“‘和谐教育实验'阶段性成果研究报告”;“‘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训练’实验报告”;“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初中课堂教学tet模式实验报告”等等。一般在题目下面都应该写清楚课题研究组或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人姓名。

2。研究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有如“引言”的功能。这部分主要内容是写清楚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价值和意义,以及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现状,研究这一课题预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理论框架。在这一部分还要分析清楚研究假设是什么,假设用语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对课题假设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当然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报告中的有关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主要写明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所选用的方法。包括:

(1)根据课题的特点,选用何种研究方法。

(2)研究对象(即样本)的取样方法、数量(即容量)、条件(即研究前所具备的水平)。要求取样方法科学,样本容量合适且具有代表性。

(3)根据所选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设计。

(4)明确操作定义。即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

(5)对研究的变量给出明确、具体的测量方法和统计检验方法。

(6)对课题研究的无关变量给出控制方法。

(7)课题的具体实施程序。即研究时间和步骤。

4。研究的结果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是整篇结题报告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一个结题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价值,就看这部分的具体内容写得如何。一般说来,这部分的文字内容所占的篇幅,要占整篇结题报告的一半左右。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内容的表述,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不要只讲实践成果,不讲理论成果。 一个结题报告的研究成果,应当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个部分。不少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研究成果的:我们通过研究,开设了几节公开课、观摩课,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获得那一级奖,在cn刊物和那些汇编上发表了几篇文章,有多少学生参加什么竞赛获得了那些奖项。或者是,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获得了哪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哪些提高等等。这些是不是研究成果?是成果。但仅是属于实践成果。一篇结题报告,单单这样陈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的陈述,别人无法从你们的研究成果中学习到什么,这样的研究成果没有什么借鉴推广价值。具有借鉴价值和推广价值的,往往体现在理论成果部分。有的同志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没有什么理论成果。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理论成果,就是我们通过研究得到的新观点、新认识,或者新的策略、新的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新观点、新认识、新策略、新模式,又往往与我们在“研究目标”或“研究内容”中所确定了的要达到的成果密切联系。例如,有项研究阅读教学的课题所确定的研究目标是:要通过研究,“建构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实效性、体验性、创造性的自主探究、激励成功的阅读教学新模式,研究探讨该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操作程序和常用操作程序以及操作该程序的有效展开和运作的基本教学策略”。那么,在“研究成果”中,具体陈述所建构的新模式是什么,以及基本原则、操作程序、基本教学策略等。这些就是研究的理论成果,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第二,研究成果的陈述不能过于简略。有些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撰写出多篇学术论文。这些学术论文,就是课题研究的部分主要成果。在结题报告“研究成果”部分,要将这些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炼、归纳进去。有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所取得的成果的:研究成果详见什么什么论文。只是这样的陈述是不行的。如果一个课题分为几个子课题来研究,在结题报告的成果表述中,也要将这几个子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提炼、归纳。在提炼、归纳时,应注意不要只是简单地罗列这个子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什么,那个子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什么,而应融会所有子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出几点。同时也应注意这些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必须体现所确定的研究目标。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第三,有关课题的研究经验或研究体会不要在“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来陈述。一般说来,一个研究课题在通过结题验收以后,课题组还需要进行总结。这个总结,就要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谈及研究的体会。而在结题报告中,就不要陈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实验)课题研究的结果是研究报告的主要部分内容。这一部分要求客观、真实地对研究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既要有定性分析,也要有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实际上就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逻辑分析,因此,在定性分析时要避免研究者主观判断,以陈述研究所取得的事实为主。这样的目的是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下一部分对这一研究结果的讨论中去。对定性分析的信度检验可以用公式计算:(n为对同一内容加以分析的研究人数)。在定量分析过程中,应该把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有关数据经过统计、分析、检验后的结果列出来,能以图表的形式表示的,应该尽可能地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并且图表要求清晰、合理,使读

者一目了然。在定量分析中,主要是①计算数据的平均数、中数和众数,判断数据的集中趋势程度;②计算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以判断数据的离散程度;③计算标准分数以判断研究对象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④计算相关系数用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程度;⑤运用统计检验,解析和鉴别研究的结果。关于数据的检验分析,主要有:z检验(适用于大样本容量的显著性检验,即容量大于30,它是用正太分布理论来推论差异发生的概率,从而判断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或者判断样本与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t检验(适用于小样本容量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即容量不大于30,与z检验一样,它是判断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或者判断样本与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f检验(用于对多参数进行假设检验);检验(适用于计数数据的检验,用来判断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的期望值之间的差异)等等,对于各种检验的方法可参考有关教育统计分析书籍。对于那些不是数据的结果,但对研究结果很有价值的资料,如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等也要在这一部分里列出。

5。讨论部分

这一部分就是对有关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说明,阐明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并分析和评价研究的结果和意义。在这里可以阐述个人对研究的结果的见解或观点。

6。结论部分

结论部分就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或课题假设给出一个答案,要求简明扼要。在这一部分中也可以对研究中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出。

7。参考资料和附录

在这一部分,可以对研究报告中所引用的或者是提到的资料注明其出处来源,以备读者进行查对。参考资料的排列格式一般是:

①如果是期刊资料,则注明作者姓名、文章标题、刊名、刊号。

②如果是书籍资料,则注明作者姓名、书名、出版社名、出版时间、页码等。

结题所需的材料

教育科研结题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总结、是对研究成果的鉴定。对一个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工作,需要哪些材料呢?一般需要准备如下材料:

1。结题申请报告;

2。课题立项申报报告;

3。课题立项批复通知;

4。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5。课题研究终结性结题报告;

6。附件:

(1)课题成果;

(2)课题的有关研究材料等。

审阅结题材料

在收到课题提交的结题材料后,即由专家组对结题材料进行审阅,一般而言,专家组主要是审核材料中对课题的研究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课题的选题意义如何;

(2)课题的研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3)课题的研究过程,包括管理过程是否科学;

(4)课题的研究方法是否正确,特别是有关变量的投放、控制、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是否科学、充分等;

(5)课题的研究成果如何,特别是有无充分的数据、资料加以说明和论证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课题研究成果的价值如何等;

(6)课题研究的特点有哪些?

(7)课题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对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有什么建议等。

专家组在完成上面几个方面的工作后即可要求召开结题论证会议。专家组一般应在开结题论证会前一个星期对材料进行审阅。

结题论证会议议程一般如下:

1。专家组听取课题小组对课题研究的简要说明或简要介绍,也可以对结题材料进行进行补充说明。

2。如有必要专家组也可以进行听课或到有关科室查阅核实有关数据,也可以召开小型教师、学生座谈会、听课等。

3。在专家组完成听课或召开小型座谈会,听取课题组简要介绍后,就可以要求课题组就课题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答辩了。

4。在完成答辩会后,专家组召开会议,进一步讨论对课题成果的评价。

5。专家组向课题组公布及提交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结果,专家组的评价结果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成果认证依据,也可以作为有关科研评奖依据。

本文来自:先锋家园范文频道(class="page">第5 / 5页

结题报告范文篇九
《结题报告范文》

“思想品德活动课课堂教学结构优

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北区实验中学 张爱红

一、研究背景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开展思想品德的活动课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不容乐观,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堂结构不尽合理,过程管理不严密,教学评价单一化,再加上教师的观念尚未彻底转变,许多教师仍然把活动课当成是体育课或者是综合实践课,导致活动课上课的随意性很大,同时应试教育的潜在压力,使得教师对活动课的课堂结构、过程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认真的研究,只着眼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或者是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学习,把学生牢牢地套在框框里,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的活动课就像在演戏,教师和学生都按照剧本已定的角色表演,或者是教师完全放手,不加指点,让学生自己

去搞,学生无法从活动课结构上来把握活动课的上课要领,只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样的活动课从表面上看气氛活泼热烈,但实际教学效果却是低效的。

马和穆托夫认为:课的结构是作为一种有益的组织知识,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的,然而由于人们过多的强调教无定法,忽视了教学应当有法的一面,忽视了对这种组织知识更新和标准理论的研究,在冲破了赫尔巴特和凯洛夫的模式之后,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系,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很大,尤其是思想品德活动课,不少教师对四十五分钟缺乏通盘的考虑,导致活动课结构松散,教学指标不能落到实处。这与思品活动课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初三中考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为此,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将教研目标锁定在活动课课堂教学结构上,寻求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课堂教学结构的途径、方法、原则、评价等,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积累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也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提高本组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思想品德活动课是在遵循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以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常规的教学内容和进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本

特征,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实践,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去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

所谓课堂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因素在时间、空间方面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课堂教学结构优化问题,是前苏联教学法专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最近几年国内专家也引用这一提法。同时,我们的教师也在着力争取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优化的基本含义:“在课堂教学中,用比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完成以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课堂教学结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评价的不同而变化的。

三、研究目标

1、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思想品德活动课堂焕发出生命的色彩。

2、探索思想品德活动课的结构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以及有效的活动评价体系,以更好地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

3、初步构建思想品德活动课清晰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

4、通过思想品德活动课课堂结构的研究,提高教师设计

活动、组织活动、指导学生活动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四、理论依据

1、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大于个孤立部分的总和,总体功能都不能组合的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新的特定的功能。因此,我们在研究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能只重视局部的优化,而应当着眼于整体的优化,从整体目标出发,研究课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和相互制约的规律,使课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相得益彰。而形成这样一个“整体”的关键便是结构。

2、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是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的支柱。杰出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起源于活动”,前苏联心理学家阿尼•列昂捷夫则极重视活动的作用,并撰文强调他的“活动中心论”。

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完善的智育的一个非常重要条件,就是教学方法、课堂的结构以及课的所有组织因素和教育因素,都应当与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相适应,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任务相适应。事实上,系统的结构决定指系统的性质和功能,结构和功能总是相互制约的,只有当教学处于合理的课堂结构之中,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五、应用价值

1、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教师转变

教育教学观念,确立起以生为本的思想。

2、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方式的转变。在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注重的是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促进者。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一切都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3、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活动的主体无疑是学生,思想品德活动课是从学生角度设计的。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在活动课学习的过程中,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实践到创新的过程。

4、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综合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活动课从课的内容、结构到组织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活动课中体现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活动课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5、抓住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也就抓住了教学改革的“牛鼻子”。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自我完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改

结题报告范文篇十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范文2》

《关于株洲县南岸村的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

指导老师:张平老师、谭宇群老师、马老师、邓娟老师 组 长:张莞晴、康博程

组 员:张莞晴、程立鼎、郭 懿、陈 荃、段铁洲、

唐韵子、李俊陵、熊 杰、王林波、王 佺、康博程

摘要: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本小组随高一0711班来到株洲县一中,开展社会调查。本次社会调查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的成果展开,目的是为了检验改革成效和发现仍未解决的问题,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我们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在当地株洲县一中学生的带领下走访当地居民家中了解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的方式收集研究资料。

我们的调查分为几个方面: 1.关于教学硬件配备

2.关于教育收费水平和农村家庭承受情况 3.关于教育投入是否切实到位

国家对于农村教育十分重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到2007年,西部地区整体上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国家还确定,“十一五”期间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在过去义务教育免除学费的基础上,农村学生的书本费、杂费等费用也将全部由国家负担。

新农村的改革对于广大农民来说绝对是个福音,相信农民未来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关键词:农村 义务教育

一. 问题提出(背景)

中央决定,从2006年开始,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新机制推行范围从西部逐渐扩展至中部、东部。

而在去年湖南省开始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这是2007年我省为人民办的8件实事之一。这项改革可以大大减轻农村家庭学生的经济负担,使更多的孩子读得起书、放得了心读书,使更多的父母不再为孩子的学费问题四处借款、大伤脑筋。

政策固然是个能让许多人受益的好政策,但是具体施行情况如何我们却并不了解。据悉,有一些中小学名义上已经不再收学杂费,却代之以强制收午餐、作业本的费用。这使得农村家庭没有享受到应有的优惠政策,削弱了改革的成效。这种情况究竟属不属实呢?现下长沙周围农村义务教育

阶段的学生所处环境如何?于是,我们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决定这次到株洲市南岸村调查研究的题目就是当地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情况。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现况进行调查,初探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普及的程度与设施的状况,并了解农村本地中小学生的被教育和素质,检验义务教育建设的实施状况。通过实地调查株洲县中小学校的学生和家长来探讨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社会主义义务教育相结合的优缺点有哪些。并分析其优点如何继续与发展,提出建议。 三.调查对象: 株洲县南岸村中小学生 四.调查地点: 株洲县南岸村 五.调查时间:

2008年7月8日~~2008年7月11日 六.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 实地走访调查 七.调查计划:

7月8日——讨论并确定问卷

7月9日~11日——实地调查并整理结果 暑期——分工写好调查报告 八.调查结果与分析 a.数据分析

资料整理:唐韵子、熊杰、张莞晴

注:本次调查地当地政府还没实行教育免收学杂费的政策

您(您的孩子)的班级上有多少名学生?

A、30以下 B、30-50 C、50-70 D、70以上

注:此图表示中学部分

教育局规定小学每班人数限定45以下,在调查中有55.56%的人选择每班30人以下,另外的44.44%则选择每班30-50人。都符合这一要求。株洲县虽然只是个县,但在这一方面落实的很好。学校都很自觉的遵守这一规定。把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效率放在第一位。中学每班不得超过50人,基本上符合教育局的规定。

您(您的孩子)的学校里有多少个班级?

A、6个以下 B、7-12 C、13-18 D、18以上

注:此图代表中学部分

在小学,有77%的小学有7-12个班,剩下22.22%的则在6个班以下。小学人数较少,说明计划生育的实施收到效果,大家都少生、优生。注意素质的培养。一部分的村民进城打工,并将小孩一起带到城市上学,造成了县级小学学生少、规模小的现象。 中学的班级数目差距比较大。有71.42%的选7-12个,有28.58%的选18个以上。学校质量好的学生扎堆,力量较薄弱的学校则学生较少。师资的不平衡导致学校生源的不平均。这样会阻碍教育的平衡发展。

请问您(您的孩子)的学校开设了多少门课程? (语、数、外、社会、自然、思想品德、班会等)

A、5门以下 B、5-7 C、7-9 D、9门以上

注:此图代表中学部分

在小学开展的课程都集中在5到9门之间,符合教育大纲的要求。说明在县级小学师资力量得到了加强。

中学比小学课程多一些,大多集中在9到18门之间。最多也有18门以上的,最少也有9门以下的。现代社会要求知识丰富、知识面广,中学遵循社会要求,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开了许多新课程,如:电脑、劳技、心里健康、研究性学习、社会科学等等,以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但课程的多少应适当,不宜过多或过少。太多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太少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您(您的孩子)每学年缴纳学杂费的数额是:

A、200以下 B、200-300 C、300-500 D、500以上 小学阶段,每学年缴纳学杂费77.78%200元以下,剩下的22.22%则在200-300元。湖南省实行的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实施的不彻底。政策的实施仅在长沙市等地,县乡等地区还没被落实到。实施政策与地区经济、财政收入有关。经济越发达,投入到教育的资金就越多,减免的费用就越多,人们的负担就越轻。

中学的学杂费要比小学的高,中学课程多,各种作业试卷相应的增加。

您(您的孩子)的家庭对学杂费的负担情况: A、家庭能够负担得起,且占家庭收入比例少 B、家庭能够负担得起,但占家庭开支的比例较大 C、教育负担沉重,需要借款供小孩上学

注:此图代表中学部分

小学生的家庭对学杂费的负担情况,大部分能够负担得起,且占家庭收入比例少,22.22%的人占家庭开支的比例较大。要彻底实施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并适当降低学杂费,减轻农村家庭负担。

中学生家庭对学杂费的负担,随着小学到中学学杂费的增加,学杂费占家庭开支的比例逐渐增大,家长和学生的压力逐渐增加。占家庭开支的较大的比例也增加为42.86%

您认为学校存在乱收费现象吗?

A、存在(a.十分严重 b.一般 c.极少) B、不存在

通过株洲县教育局的管理,小学基本杜绝了乱收费的现象。但仍有家长质疑,学校每次考试交20元只为一张试卷纸,是否过多。学校对作业本等收的钱是否过多?学校收钱应向家长说明,特别应利用家长会和家长们多沟通。

与小学相比,乱收费现象在中学得到有效的控制。这得益于教育体制的成熟和人们思想的提高。

您认为学校的条件怎么样?

A、非常完善 B、基本合格 C、略为简陋 D、不能完成正常教学

对于学校的基本教育设施都觉得不错,但有11.11%的人觉得体育设施不健全,依然需要进行完善。我们在走访过程中也验证了这些说法,乒乓球台是用水泥砌的、只有篮球场没有足球场、鲜有单双杠。希望学校能重视体育设施的建设,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在中学里,对于基本教学设施,仍有人觉得一般,学校应再细细研究是否有不到位的地方并改进。体育设施得到完善,大家都比较满意。

如果孩子考上大学,您会让您的孩子上大学吗? A、一定会 B、看情况 C、不会

注:此图代表中学部分

绝大多数家长认为读大学是一个家庭的光荣和希望,国家的建设需要高文化的劳动者。大家都很支持。

大家都很支持读大学。71.42%的人很坚决的回答一定会。28.58%的人认为如果有机会上大学就去,如果没考上就选择另外的方式再继续学习。大家都懂得学习知识的重要性,知识能改变国家、家庭、个人的命运。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支部纪检委员述职报告【6篇】
  • 巡察整改报告范文(通用9篇)
  • 被巡察单位党组工作汇报材料集合5篇
  • 企业党支部书记述职报告2022年范文(...
  • 2023年个人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 被巡察单位工作汇报材料集合5篇
  • 关于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整改落实...
  • 学校德育工作亮点汇报(通用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