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策划 >

列宁选集读后感3000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5-03    阅读:

列宁选集读后感3000字 篇一:《论共产主义(3000字)》

论 共 产 主 义

邵阳学院政法系11法学 秦嘉晨 1140202052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广义的共产主义包括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运动。

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是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同资本主义制度对立的,人们最理想、最进步的社会制度。

共产主义作为一种运动,是指通向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历史过程,一种社会实践运动,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

20世纪的社会主义都是在原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因而都不会是完美的、理想的。但它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形成了“一球两制”局面,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一种崭新

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与发展,就表明资本主义制度不是永恒的,就证实了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阶级斗争是客观存在的,革命不是也不能人为地制造出来。“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而腐朽的制度阻碍这种要求得到满足。”(恩格斯语)社会革命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社会革命的发生是所需要的各种客观和主观条件的日益成熟。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实现社会形态质的飞跃的必要手段;用革命的旋风推动历史前进,比起“平静”发展时期要迅速有效千万倍。

党的十六大党章指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党之所以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自己奋斗的最终目标,这是因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

要学习和理解共产主义,首先,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出发: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己客观的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解剖资本主义社[1]

会的过程中作出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在于,他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当马克思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以上述科学方法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一些最基本的方面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然后,我们应该了解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共产主义社会将按照自然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按照人们的需要进行资料的分配,从而实现分配的平等。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到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亡,阶级斗争随之消失;国家消亡,各民族和国家历史直接成为统一的世界历史,社会组织和公共管理取代国家行使社会成员自我管理职能;战争不复存在;三大差别消失,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人们的集体主义和服务奉献

精神普遍确立。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人的发展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并且个体各种方面得以全面发展;旧式分工的消灭是重要条件;自由时间的延长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广阔前景;劳动从谋生手段变成了乐生的活动;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最后,我们应当坚信,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因为它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它的实现靠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它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既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必然要求,更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必然要求。

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合规律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合目的的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在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就包含着无产阶级和先进人类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因为它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它的实现靠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共产主义理想既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必然要求,更是资

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必然要求。

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但必须明确,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甚至式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生产力的高度发达、财富的充分涌流、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共产主义新人的培养成长都需要很长的历史过程。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世界范围而言,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共产主义条件的成熟等都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前,我们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我们国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指明了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趋势。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努力奋斗,是共产党人的庄严责任,邓小平指出:“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

列宁选集读后感3000字 篇二:《读列宁《国家与革命》有感》

读列宁《国家与革命》有感

临床医学七年制(2006级) 傅佳寅 学号 3061802084

[摘要]: 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在十月革命前夕写成的一部阐释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一部著作,澄清了当时关于国家的一系列混乱观念,并进一步阐释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可能性。同时这部著作也对当时远在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给予了有益的启迪。

[关键词]: 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

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在十月革命前夕写成的一部阐释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一部著作,澄清了当时关于国家的一系列混乱观念,并进一步阐释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可能性。同时这部著作也对当时远在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给予了有益的启迪。《国家与革命》一书内容丰富,涉及国家问题的许多方面。这里只能有重点地讨论其中的几个问题。重点在第一章和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问题的基本观点

在第一章中.列宁坚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基本观点,阐述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特征和职能。

首先, 列宁引用恩格斯的话指出“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

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列宁选集读后感3000字)

特殊的武装队伍,常备军和警察成为了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保证了这种统治阶级意志的实施;而具有特殊地位的官吏则是站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代表。为了维持庞大的武装队伍、官僚机构的存在和运行,需要征收各种税费和发行国债,直接吸吮广大百姓的膏脂,使公共权力得到财政上的支撑。所以,国家实质上是一种系统的强制的暴力机关。是统治阶级手中的强力工具。

l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国家大多是资产阶级用来镇压无产阶级的工具,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对马克思主义中关于国家的概念进行阉割,得出了国家是阶级调和的机关,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利益而存在的。并以此愚弄人民,维护自己的统治。并且资产阶级统治者还利用民主共和制这个最好的外壳,十分巩固十分可靠地确立自己的权力。这种制度实质上始终是少数人即有产阶级、富人享受的民主,是狭隘的、排斥穷人的,是彻头彻尾虚伪骗人的。他们对穷人设置种种障碍,限制穷人排斥和推出政治生活之外,使他们不能积极参加民主生活。列宁就曾指出,“每隔几年决定一次究竟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镇压人民、压迫人民。—— 这就是资产阶级议会制的真正本质。”

如果不能清楚地解释国家的本质,那么暴力革命就无法找到它合理的依据,人民也只能处在压迫剥削中而束手无策。而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暴力革命之外很难成功地推翻另一个政权。列宁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及时说明了什么是国家,澄清了当社时存在的各种关于国家概念的错误认识,为今后采用暴力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做好了思想上的 准备,并且成功指导了俄国人民获得了十月革命胜利的革命果实。

同时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也对毛泽东国家政权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面对着国共合作的破裂,国民党利用手中掌握的武器屠杀革命力量的现实,他在发言中说到:“对军事方面,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唐都是拿枪杆子起的,我们独不管。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的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他的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对党把工作重心转向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的军事力量,并在军事力量的支持下开展农村革命政权的建设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到湖南组织秋收暴动,从此开始了创军建军及政权建设的艰苦历程。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显然是这一改变的思想来源。

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任务

随后,在《国家与革命》第三中,列宁重点阐述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如何对待国家的问题。其实质就是无产阶级用暴力打碎、摧毁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新国家的问题 列宁对为什么要打碎、怎样打碎旧国家机器,打碎以后用什么东西来代替.建立什么样的新国家,作了系统的论述。

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1848~1851年革命与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后得出科学结论:“过去一切革命都是使国家机器更加完备。而这个机器是必须打碎.必须摧毁的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个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主要的基本的东西”,是“任何一次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决条件”。 “把官僚军事国家机器打碎”这几个字,已经简要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在对待国家方面的任务问题的主要教训。正是因为全盘接受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而没有与无产阶级相适应的国家机器,法国大革命才失败了。

一方面,不管资产阶级采用何种所谓“民主”的制度,其本质都是对本阶级的民主而对于广大的农民和无产阶级来说,这样的民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列宁号召我们不要对资产阶级民主有任何的幻想。

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又确认,“打碎”国家机器是工人和农民双方的利益所要求的,这个要求使他们联合起来,在他们面前提出了铲除“寄生物”、用一种新东西来代替的共同任务。

然而,又该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

列宁在总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验时指出,公社用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可以实现 更完全的民主:废除常备军,一切公职人员完全由选举产生并完全可以撤换。

首先是军队的废除。镇压资产阶级及其反抗,仍然是必要的。这对公社尤其必要,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坚决。但是实行镇压的机关在这里已经是居民的多数,而不象过去奴隶制、农奴諥制、雇佣奴隶制时代那样总是居民的少数。既然是人民这个大多数自己镇压他们的压迫者,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也就不需要了,人民完全可以自己来直接行使这些职能。

其次,取消支付给官吏的一切办公费和一切金钱上的特权,把国家所有公职人员的薪金减到“工人工资”的水平。这里恰巧最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转变:从资产阶级的民主转变为无产阶级的民主,从压迫者的民主转变为被压迫阶级的民主,从国家这个对一定阶级实行镇压

的“特殊力量”转变为由大多数人----工人和农民用共同的力量来镇压压迫者。资本主义文化创立了大生产----工厂、铁路、邮政、电话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旧的“国家政权”的大多数职能已经变得极其简单,已经可以简化为登记、记录、检查这样一些极其简单的手续,以致每一个识字的人都完全能够胜任这些职能,行使这些职能只须付给普通的“工人工资”,并且可以(也应当)把这些职能中任何特权制、“长官制”的痕迹铲除干净。

并且,列宁进一步指出一切公职人员毫无例外地完全由选举产生并可以随时撤换,把他们的薪金减到普通的“工人工资”的水平,这些简单的和“不言而喻”的民主措施使工人和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完全一致起来,同时成为从资本主义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这些措施关系到对社会进行的国家的即纯政治的改造,但是这些措施自然只有同正在实行或正在准备实行的“剥夺剥夺者”联系起来,也就是同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公有制联系起来,才会显示出全部意义和作用。

同时,农民同小资产阶级其他阶层一样,他们当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上升”,能够“出人头地”,即变成富人,变成资产者,或者变成生活富裕和享有特权的官吏。在任何一个有农民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占大多数),大多数农民是受政府压迫而渴望推翻这个政府、渴望有一个“廉价”政府的。能够实现这一要求的只有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实现了这一要求,也就是向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迈进了一步。

总之,无产阶级专政无疑是一种优越的体制。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对无产者和一般穷人是民主的)和新型专政(对资产阶级是专政的)的国家政权。一方面,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之后,首先就要大规模地扩大民主制度,使它第一次成为穷人的、人民享受的民主,使广大劳动群众都能够平等地、普遍地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直接参加国家管理的条件。当社会全体成员或者大多数成员自己学会了管理国家的时候,对任何管理的需要就开始消失;民主愈完全,它成为多余的东西的时候就愈接近;国家愈民主,国家就会愈迅速地开始消亡。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还要对压迫者、剥削者、资本家实行强力镇压,粉碎他们的反抗,采取一系列剥夺自由的措施把他们排在民主之外。

列宁指出: “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当然不能不产生非常丰富和多样的政治形式,但本质必然是一样的:都是无产阶级专政。”

同时,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方面,毛泽东也将《国家与革命》的理论认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按列宁国家理论建立了中国工农民主政权。并联合各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仅用了

三年时间就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的基础。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只有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我们才能更好的发挥民主,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新世纪的征途上,邓小平反复强调,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业。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走依法治国之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政权的专政力量不能削弱,还要加强。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才能有坚强的保障,我们才会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之作——列宁著<国家与革命>研读笔记》 吴雄丞

[2]《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国家与革命〉对毛泽东国家政权理论的影响》 许玲英

[4] 《〈国家与革命〉》的现代解读 胡为雄

列宁选集读后感3000字 篇三:《读列宁《论我们报纸的性质》有感》

读列宁《论我们报纸的性质》有感(列宁选集读后感3000字)

姚玉杰

临沂师范学院工程学院,山东临沂,276005

《论我们报纸的性质》是列宁发表于1918年9月18日的一篇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进行报刊工作的指导性文章,“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这一光辉论断就是列宁同志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提出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闻工作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带着这种疑问,笔者最近仔细的阅读了这篇文章,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须要讲政治(列宁选集读后感3000字)

“少谈些政治”绝不意味着不谈政治。列宁指出:“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的看

[1]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解决它的生产任务。” 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没

有这个政治的灵魂,就会迷失方向,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清醒的和合格的党的领导干部,不可

[2]能成为一个清醒的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领导者。” 新闻从业者特别

是党报的从业人员,思想庸俗化,眼界不开阔,缺乏敏锐的政治鉴别力,习惯于就经济论经济,就业务讲业务,这是不够格的。在当前这样一个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正在转型,新旧正在交替,国际风云变幻,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如果没有从政治上判断形势、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容易目迷五色,耳乱五音,左右摇摆,迷失方向,作了错误思想、错误倾向的俘虏而不自知,甚至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严重损失。因此,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在大是大非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的认识、坚定的信念,这是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素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不肯定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起码的常识。”[3]

但是,社会建设时期的讲政治,与以往各个时期讲政治有相当多的不同之处。

1、“资产阶级走狗孟什维克卑鄙地背叛、英国和日本为了恢复资本的神圣权利而发动入侵、美国亿万富翁对德国咬牙切齿等等,„„这些事情要报道,这方面的每一个新事实要指出。”[4]列宁所主张的对政治的报道,主要是当时国际政治形势、国家建设中的政治、党内斗争的政治、工会建设中的政治等等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报道。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新闻工作者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对于国际形势中的新情况、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问题,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必须要尽到自身作为岗哨、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2、“有些简单明了、众所周知、群众已经相当清楚的事情,„„不必长篇大论,不要老调重弹;而对那些众所周知的、已有定论的旧政治的新表现,用‘电报体’写上几行抨击一下就可以了。” “老一套的政治鼓动,即政治空谈,占的篇幅太多了,而新生活的建设,建设中的种种事实,占的篇幅太少了。”[5]现在的党报,特别是一些地方性的报纸,往往会给人一种“不忍卒读”“千人一面”“看也可、不看也可”的感觉,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假、大、空”的东西太多、太滥,今天的报纸和昨天的乃至于几年前的报纸完全没什么两样,甚至有人开玩笑的说,找出几年前的随便哪份报纸,改改日期,改改关键的几处人

名就完全可以当今天的报纸来发。这当然是一个笑话,但是也可以从中看出我们有很多新闻单位对于新时期媒体应该负有的责任没有清醒的认识。对于老一套的政治鼓动,对于已经明朗化的政治,列宁认为,“可以而且应当谈得十分简短。”[6] 如何用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写出真正为群众所关心的政治问题,这是摆在广大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报道必须要务实

邓小平同志在92年南巡讲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记者应该并且理应把经济建设问题作为报道的重点。“多谈些经济”[7],谈什么,如何谈,这是一个问题。

1、 我们应该多谈些什么?

列宁指出,“我们需要的经济是指搜集、周密地审核和研究新生活的实际建设中的各种事实。”事实是新闻工作的出发点。作为新闻工作者,关注的绝不能是泛泛的议论、学生式的计划或是诸如此类的空的东西。报道经济建设中的事实,这才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这样的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在新经济的建设中,大工厂、农业公社、贫苦农民委员会和地方国民经济委员会是否真有成绩?有哪些成绩?证实了没有?其中有没有虚构、夸大和书生式的许诺(“事情正在就绪”、‘计划业已拟就’、‘力量已经投入’、‘现在可以担保’、‘肯定有所改善’,以及诸如此类‘我们’特别擅长的油腔滑调)?成绩是怎样取得的?怎样扩大的?”

[9][8]对这些事实进行搜集、审核、研究,需要新闻工作者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在这一点上,应该说有相当多的新闻工作者做得不好,或者至少应该说这部分记者做得不够。

2、 如何谈这些问题?

“少来一些政治空谈。少发一些书生的议论。多深入生活。多注意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地创造新事物。多检查检查,看这些新事物中有多少共产主义成分。”[10]在列宁的这段话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作为一个记者,只有“……到农村或外地的工厂(或前线),去观察人们怎样以新的方式建设生活。在那里,单靠普通的观察就能很容易地把旧事物的腐烂和新事物的萌芽区别开来。”[11]只有这样,才能从种种错综复杂的“新”事物中,找出真正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代表着先进的文化、先进的生产力的真正的充满活力的新生事物。其次,要“注意工厂、农村和连队的日常生活,这里创造的新事物最多,这里最需要关心、报道和公众的批评,最需要抨击坏人坏事,号召学习好人好事。”

[12]列宁不主张报道过多的领导人的活动、会议,他总是要求新闻工作者详细描述如何节省人力,如何便利消费者,如何解放妇女,改善卫生条件,工人的住房,“——这一切是我们的报刊和每个工农组织应当比现在更加十倍的注意和关心的对象。”[13]而这一切,也是我们今天的新闻工作者付出努力不够的地方。很多我们的党报,会议连篇累牍,甚至成为领导干部的活动日程表,这些情况应该说是很不正常的。

三、关于反面报道。

列宁指出,“我们没有同干坏事的具体人进行切实的、无情的、真正革命的斗争。我们(列宁选集读后感3000字)

很少用现实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生动具体的事例和典型来教育群众,而这正是报刊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14]在列宁的眼中,反面报道是必需的,是报刊的主要任务。我们应该对反动的落后的种种现象、种种个人设立“黑榜”,揭露他们,搞臭他们。但是,“报刊对这一切默不作声。即使谈到,也只是官样文章,走走过场,不象一份革命报刊,不象一个阶级实行专政的机关报,尽管这个阶级正在用行动证明,资本家和维护资本主义习惯的寄生虫的反抗将被它的铁拳所粉碎。”[15]现阶段的我国,腐朽的、没落的、封建的种种思想和行为方式仍然在意识领域、在现实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仍然会有种种的社会丑恶现象,记者应该勇敢的肩负起揭露这些现象的职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记者做得不够,不能说、不敢说、不想说的情况还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敲诈,勒索,写“有偿新闻”,甚至还出现了在最近的山西矿难中被揭露出的“有偿不闻”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记者本身对自己的职责、对社会主义报刊的性质还不能从马列主义的理论高度去把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机遇、大发展的时期,新闻工作者要从理论的高度上去把握新闻工作的性质、目标和工作方式,少谈政治、谈好政治、抓好经济、加强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列宁的《论我们的报纸的性质》发表到现在已经85年过去了。写作于前苏联社会主义政权刚刚建立完毕、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时期这篇文章,对新闻工作者具有无比重要的指导意义。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深受启发,决心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水平,争取早日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的新闻宣传员,党的优秀的新闻战士,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的记者。

参考文献:[1]:列宁:《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错误》,《列宁选集》第三版第四

卷,第442页,人民出版社。

[2]:江泽民:《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八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3]:列宁:《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错误》,《列宁选集》第三版第四

卷,第441页,人民出版社。

[4]:列宁:《我们报纸的性质》,《列宁选集》第三版第三卷,第600页,人民出版社。

[5]:列宁:《我们报纸的性质》,《列宁选集》第三版第三卷,第600页,人民出版社。

[6]:列宁:《我们报纸的性质》,《列宁选集》第三版第三卷,第600页,人民出版社。

[7]:列宁:《我们报纸的性质》,《列宁选集》第三版第三卷,第600页,人民出版社。

[8]:列宁:《我们报纸的性质》,《列宁选集》第三版第三卷,第600页,人民出版社。

[9]:列宁:《我们报纸的性质》,《列宁选集》第三版第三卷,第601页,人民出版社。

[10]:列宁:《我们报纸的性质》,《列宁选集》第三版第三卷,第602页,人民出版社。

[11]:列宁:《给阿马高尔基》,《列宁选集》第三版第四卷,第61页,人民出版社。

[12]:列宁:《我们报纸的性质》,《列宁选集》第三版第三卷,第602页,人民出版社。

[13]:列宁:《伟大的创举》,《列宁选集》第三版第四卷,第19页,人民出版社。

[14]:列宁:《我们报纸的性质》,《列宁选集》第三版第三卷,第602页,人民出版社。

[15]:列宁:《我们报纸的性质》,《列宁选集》第三版第三卷,第602页,人民出版社。

列宁选集读后感3000字 篇四:《实践论读后感3000字》

<实践论>一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1937年7月的论文著作。现收集于<毛泽东选集>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章。

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革命战争即将到来。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人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人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实践论读后感3000字。这两类人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于1937年7月毛泽东写了<实践论>这篇文章。毛泽东曾以这篇文章的观点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演讲,目的在于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观点,<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即?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全面系统地阐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首先,文章阐明了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及实践在认识地位中的地位。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实践论读后感3000字。??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艺术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人所参与的。所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位,认为人的实践一点也离不开、排斥一切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并且,?无论从认识的源泉,认识的发展动力,还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来看,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总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其次,文章阐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指出认识过程要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和由理论到实践两次飞跃。实现两次飞跃之后,认识运动?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因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无限的,是阶段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再次,阐述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强调绝对真理是有的,但它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并着重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和认识真理的道路。?提出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任务,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了实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任务?。

此外,文章还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指出通过实践来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有感性到理性,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具体地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

在应对、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先要观察事物的外在属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的描述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从感性上对其进行整体感知。其次更重要的是,观察事物的内在属性,探寻事物的内在属性,尽可能地多举事物内在特性之间的各个要素。任何一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相结合作用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其根本性的东西。我们在认识事物发展的时候,不仅要分清事物发展所处的阶段、地位,运用普遍的、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之。对事物的外在形式,表象的东西进行观察、分析进而上升到事物内部特性的认识,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认识论实践的第一次飞跃。

在实现实践论第一次飞跃之后,我们应该将实践认识理论返回的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考验,进一步去指导实践。我们学习、认识、观察事物过程就是理论联系指导实践的过程。我们学习别人的正确的东西,用之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反之,我们在实践的同时也检验了别人理论的正确与否?重复往返,不断深入。正确的理论不断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认识和发展。

在认识的过程中,理性认识还依赖于感性认识,我们必需坚持反对?唯理论?即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经验是靠不住的。?经验论?错误在于不知感性才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的真实反映,这两种认识错误多我们都是不利的。而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事物要完全地反映整体,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性,这就需要我们用脑子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正如<实践论>所述的,认识与实践是相互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我们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要用到这一原理,必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言之有物,不说空话。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首先要认识自我。只有?认识你自己?才能改造你自己,进而认识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上帝安排给我们的任务,这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因为此两者是相互依赖,彼此制约的。我们认识世界就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需正确地认识世界。这需要我们提高自己观察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勿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能人云亦云。

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进而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当然真理是相对的。这需要我们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必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又是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于时俱进的要求。

<实践论>是一篇杰出的具有创造性的贡献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既丰富和发展了<反对本本主义>关于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深刻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行、知问题,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增添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它与<矛盾论>等为我们党确立了科学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为延安整风作了理论准备,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我们必需应该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并不断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落实行动,用知识武装自己,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注重理论实践创新,激发自己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实践的激情,不断拓展自己的新视野。不断探索科学真理,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做到看清对象,有的放矢,对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理想付诸行动。不断提高认识和实践的素质的能力,争取做有为的青年,成为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列宁选集读后感3000字 篇五:《童年读后感3000字》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童年读后感3000字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1905年革命失败后,高尔基赴美国及意大利写了一系列政论文章,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学界的形形色色反动思潮。1908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流露出唯心主义的造神论思想,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并得到他的热情帮助。尽管如此,高尔基的主导倾向仍然是积极的,富于革命的战斗精神。童年读后感3000字。对新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的特征从理论上进行了许多探索,提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点。他在两次革命之间的创作成果颇丰,如<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以及稍后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人间>(1913??1916)。

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组织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并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新人,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

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童年>是俄国作家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第一部,被誉为俄国最优秀的自传小说之一。<童年>写于1931年,它向读者们展现了高尔基童年时期在外祖父家的生活,记录了高尔基在沙皇统治下的心路历程。书里十分成功地塑造了几个角色,尤其是外祖母这一角色,她被称为?俄罗斯文学史上最鲜明、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小说真实地描写了19世纪70?90年代俄国社会的面貌,展示了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阅读<童年>时,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和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这让大人么操心就足够了,还轮不到我们呢。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和开展民主评...
  • 组织生活会整改方案【七篇】
  • 党支部组织生活班子整改方案(通用7篇)
  • 重大涉校事件舆情应对处置预案范文(...
  • 两会期间维稳应急预案【12篇】
  • 组织生活会整改方案(通用9篇)
  • 重大涉校事件舆情应对处置预案范文(...
  • 学校“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工作实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