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策划 >

中小学课程方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06    阅读: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稿)》(全文)
中小学课程方案 第一篇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的精神,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的要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的精神,根据上海城市发展需要和时代特点,特制订《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确立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方案》旨在依托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理念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

●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兴趣爱好、个性与特长等发展特点。

●树立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的观念,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建构和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

2.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

●丰富德育内涵,在重视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弘扬上海“艰苦创业、敢为人先、海纳百川、崇尚科学”的城市精神,增强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生命意识,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改进德育方式,拓宽德育渠道,突出各学习领域的德育作用,加强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活动,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德育功能,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重视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意识、习惯和能力。通过多种途径,

包括各类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和班团队活动等,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策略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重视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发挥积极的情感对“优教促学”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

3.拓展基础内涵,加强课程整合

●重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可发展性,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拓宽基础内涵,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脱离学生实际的现状,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

●加强普通中小学各阶段课程的衔接,整体设计十二年的中小学课程体系,构建体现基础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课程结构。

●重视各学习领域的合理配置,加强各学习领域及各科目间的联系,注重科目内学科、活动、专题间的有机联系以及模块或主题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认知的工具和管理的手段,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全过程,全面提高课程的信息化水平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4.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

●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倡导合理灵活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通过多种途径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加强学校、社会和网络教育资源的同步建设,重视课内课外多种学习途径的结合,重视学校课程和更广泛的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5.赋予学校合理的课程自主权,形成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

●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赋予学校合理的课程自主权,鼓励学校在遵循课程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结合实际,设计有特色的学校课程计划。

●重视校长、教师课程意识的培养,鼓励教师成为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形成校长、教师和学生积极创新与实践的课程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学校的课程研究、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

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民主与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适应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策略;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2.阶段目标

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

小学阶段课程要着重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能:

(1)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2)自觉遵守学校和社会的各项规章制度,爱护公共财物,惜时守信,诚实正直,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乐于参加公益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3)掌握语言、运算、社会和自然常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和运算能力;具有基本的观察、比较、辨别和概括能力;具有探究意识和动手操作的习惯;富于想象和好奇心,敢于质疑;学会倾听,乐于分享;能感受美、欣赏美。

(4)喜爱体育活动,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身习惯,开朗自信,具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

初中阶段课程要着重帮助学生掌握有利于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和健康的个性。学生能:

(1)了解基本的国情国策。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

(2)了解公民基本的权利与义务,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乐观自信,关心他人,诚信负责。自觉参加公益活动,具有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3)掌握语言、数学、人文社会和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基本的阅读、表达和运算能力;具有基本的分类、推理、归纳、演绎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具有实验动手能力和基本的和科学探究能力;具有反思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团队观念和基本的合作交流能力;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4)珍惜生命,了解自我,具有健康的身心、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 高中阶段(十至十二年级)

高中阶段课程要着重为学生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能:

(1)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上海城市精神。初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理解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善于汲取多元文化的优秀成果。

(2)具有民主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3)掌握适应时代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具有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研究

能力、实践能力和选择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反思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合作交流能力;具有环境意识;具有基本的审美鉴赏能力。

(4)关爱生命,认识自我,具有健康的身心与个性。

(5)具有基本的独立生存能力和人生规划能力。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

三、课程结构

1.课程结构

上海市十二年一贯普通中小学课程体系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组成,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1)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基础型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拓展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自主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拓展型课程由限定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两部分组成:

――限定拓展课程主要由综合实践学习领域的学校文化活动与班团队活动、自我服务与公益劳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各类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国家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组成,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自主拓展课程主要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研究型课程是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课程,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中小学课程方案】

其内容可以从学生的兴趣与生活经验出发,也可以从学科出发,实施时可以采用主题探究活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方式。研究型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称为探究型课程。

说明: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基础型课程由国家统一开发和组织实施,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主要由国家及学校负责开发和实施,也可以由通过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社会教育机构、团体负责设计和实施。

(2)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或主题

●学习领域:以内容间的相互联系和学习过程的共同特征为依据设置学习领域,以便于从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两方面,为实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多样性创造条件。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设置语言文学、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体育与健身、艺术、综合实践八个学习领域。

●科目:包括涉及各学习领域的18个学科以及兴趣活动、社团活动、课题(项目)研究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和各类专题教育。18个学科具体为:语文、外语(英语等)、数学、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社会、历史、地理、科学(包括小学自然、初中科学和高中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劳动技术、信息科技、体育与健身、音乐(唱游)、美术、艺术。

●模块或主题:各科目由内容相对独立而具内在逻辑联系的模块或主题组成。一个模块可以包含若干主题。模块或主题应具备以下特征:具有核心概念,反映学习过程,体现教育价值。学科课程标准中确定的模块或主题,应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学习建议。

2.课程结构的基本特点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结构强调基础性和整体性。高中阶段提倡以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增强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

(1)基础性

●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础。各类课程以及各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或主题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能力和方法,注重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的养成。

●精简共同基础要求,增加可选择的不同基础要求,设置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基础型课程和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注重共同基础的形成;高中阶段,注重形成和发展不同基础。

(2)整体性

●整体设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重视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段课程的衔接,保证十二年中小学课程的连贯性。

●整体设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三个学习领域的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合分一体,充分发挥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各自的优势。

●整体协调学科课程中学科性与活动性、学术性与实用性的关系,加强各学习领域、学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
中小学课程方案 第二篇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的精神和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制订本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一、 概 述

《课程方案》以“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确立新的课程理念、设计思路和改革要点。

1.二期课改课程理念

(1)树立课程是为学生提供经历并获得经验的观念

 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强调课程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的经历和经验相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展,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2)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

 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适合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服务,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充分利用上海国际化和信息化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和谐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学生潜能,发展多元职能。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国际视野和开放意识。 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

(3)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 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培育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精神,传承中华民族开阔学生的视野和胸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我,尊重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国际竞争拓展德育的实施渠道,在坚持“三线一面”、“三位一体”的基础上,突出各学习领域的德育与时俱进,改进德育方式,强调“行在知前,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德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汲取世界多元文化的先进成果。 与合作意识。 特色,发挥学校、社区、家庭的综合德育功能。 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重视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重视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加强学校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的同步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实践,敢于创新,追求卓越。 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多渠道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

(5)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

 加强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意的同步加强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三者的有机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强调积极主动学习态发展,实现课程目标的整合。 度的形成,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整合。

2.课程设计思路

(1)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及上海城市发展特点,确定中小学培养目标  本《课程方案》中的普通中小学培养目标描述的是21世纪的上海对于合格市民的基本要求,体现的是社会最基本的教育价值观。分学段培养目标依据普通中小学培养目标制订,并从德、智、体、美、劳五方面阐述。

 学科课程目标从“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能力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三方面阐述。学科课程目标要突出阅读与交流表达、科学探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团队合作与组织、自我管理与规划等能力的培养;重视国家意识和政治信念、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和承担精神、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的态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等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为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落实培养目标,中小学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 学习经历是学习目标、过程、内容和情境的综合体,它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积累和建构,是学生形成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关键。

各种学习经历有其相对侧重的目标,本《课程方案》提供以下五种学习经历:

 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

 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

 体育与健身的经历。

 艺术修养和发展的经历。

 社会实践的经历。

(3)依据“培养目标”和 “五种学习经历”,确定中小学教育向学生提供八个学习领域的课程 八个学习领域及其在基础型课程重的相关学科课程是:

 语言文学学习领域:包括语文、外语课程。

 数学学习领域:数学课程。

 自然科学学习领域:包括小学自然、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等课程。

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包括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历史、思想政治(思想品德)、中学社会等课程。

 技术学习领域:包括信息科技和劳动技术课程。

 艺术学习领域:包括音乐(唱游)、美术和艺术课程。

 体育与健身学习领域:体育与健身课程。

 综合实践学习领域: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

(4)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特点,从“加强基础、促进发展、激励创新、重视实践”的要求出发,建立课程结构

 根据共同的基础要求和不同的基础要求,构建“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

 根据改变学习方式,加强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改革要求,构建“研究(探究)型课程”。研究(探究)型课程有两种类型:一是单独设立,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并实施,称为研究(探究)型课程Ⅰ;二是置于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之中,结合学科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渗透,称为研究(探究)型课程Ⅱ。 加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实加强各学习领域的整体设计,重视学科课程内和学科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密切课程内容与学生现课程结构的整合。 经历和经验、社会和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

 各学习领域与三类课程的关系如表一所示:

3、改革要点

(1)构建体现基础性、整体性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

 重视课程的基础性,设置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基础型课程和不同基础要求的拓展型课程。精简共性的基础,增加可选择的不同基础,注重能力、方法和态度的基础,合理设计各种课程类型和各学习领域的比重,落实基础学力。

 强调课程的整体性,整体设计12年的中小学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探究)型课程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科课程课程与经验课程的优势。以内容间的相互联系和学习过程的共同特征为依据建立学习领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三个学习领域进行“合—分一体”的整体设计,增设艺术、科学、社会等课程,充分发挥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优势。

 增强课程的选择性,设置有利于学生灵活选择的八个学习领域课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个性和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加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并随着年级升高,逐步增加课程的选择比重,以适应学校和学生的多样化需要,使学生学会选择,促进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2)加强外语和信息科技教育

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设置外语课程,建立学生接受12年外语教育的机制。加强外语教师、外语教材和外语学习氛围的三项建设,以培养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双语教学”,重视多语种教育。

 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全面普及信息科技课程,并形成“纵向连贯,横向整合”的信息科技课程体系。改革信息科技课程的实施,拓宽信息科技课程的内容,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与信息科技的运用有机的融合,逐步实现“学技术,用技术,与技术一起学。”

(3)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 制订《关于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指导意见》,促进信息技术在学科中地广泛应用。  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全面整合,逐步建立与课程教材改革相配套的学科网站或网页,将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和认知的工具,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和课程的实施。

(4)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

 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有效地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建立选科指导制度,倡导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使学生学会选择。

 增设研究(探究)型课程,并从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制订《上海市中小学研究(探究)型课程指南》,反映研究性学习要求,指导学优化学习方式,学会学习。

 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经历。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和各种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开展学习活动,加强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从传统的课堂学习时间,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综合而富有弹性地安排学习时间。

(5)改进学习训练方式,构建学生训练体系

 制订《关于改进各学科学习训练的指导意见》,通过改进各学科的学习训练方式,逐步建立有利

于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学习训练体系。

 充分关注学习训练方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重视学习训练体系中的开放性、实践性、研究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加强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逐步建立与基础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学习训练支持平台。

(6)建立有利于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 拟定《关于改进各学科学习评价的指导意见》,建立自评与互评、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管理性与激励性相结合的有利于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 推进包括招生考试在内的各种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的改革。

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学校数字化学生档案系统和市、区两极的数字化质量监控系统,设计有利于全社会共同参与中小学评价的数字化评价平台。

(7)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形成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

 适当减少国家课程的比例,为学校开发和实施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探究)型课程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学校和教师对课程的研究、开发和实施能力,逐步实现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培养目标

1.普通中小学培养目标

学校教育要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并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积极引导家庭、社会共同关心、参与教育过程。普通中小学培养目标要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和上海城市发展的需要,使学生——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成为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人、会生存,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分学段培养目标 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学校在遵根据课程特点和学段特点,在高中阶段教育中,积极推进学分制管理。 循课程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结合实际设计个性化的学校课程实施计划。

根据普通中小学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新课程的实施,使各学段的学生——

三、课 程 结 构

1.整体设置12 年一贯的普通中小学课程

的发展。

 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满足学生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体现研究(探究)型课程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在九年不同的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称为探究型课程,高中阶段称为研究型课程。

3.三类课程的实施形态

 基础型课程具有统一的共性基础要求,为必修课程。

本课程强调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整体设计,以确保12 年中小学课程的整体连贯性。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和高中以分科和综合课程相结合的形式设置课程。 科学、社会和艺术三个学习领域,进行12 年一贯的综合与分科呈“合-分-合”的整体设置。 基础型课程的内容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即共同基础),着眼于促进学生基本素质2.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

小学课程实施方案
中小学课程方案 第三篇

小学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积极发掘本土人力、物力、文化等教育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确立“健康第一”的发展理念,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发掘具有“乡土”与“航运”特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共荣的校本课程体系,文化立校、文化育人,努力践行“让每一位孩子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办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设置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优化整合校园素质教育因素,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推动学生积极、自主、持久的学习内驱力。 (三)自主性原则:根据国家提供的课程科目和课时的比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课程计划,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 三、课程目标:

(一)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会学习、会合作、会健身”能力的,能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珍爱生命、并具有较强思维力的和发展潜能的合格毕业生。内涵解读:会

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善于探究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能运用网络等手段进行自主学习。拓展学习领域,在培养良好的读写表达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学有特长。会合作——从小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依存关系;在尊重与维护自己的同时尊重他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追求群体共同发展。会健身——依托广播操、乡土游戏、校园足球以及“体育与健身”课程等资源,每位学生每学期学习不少于2项的健身技能,每天参与锻炼得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懂得劳逸结合、健康第一等道理,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以现代课程理论为依据,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新课程目标、任务的认识,遵循教育客观规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科研为手段,实践新课程理念,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 四、实施保障

(一)完善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网络,明确职责,保障学校课程管理的顺利进行。 组 长:曲保华 副组长:张荣义

组 员:朱海石、杨宝霞、冯丹丹、信超男、任丽丽等 校长负责有关学校课程的决策问题。中层组织主要负责执行问题。基层组织主要负责具体实施。

校长室明确各部门在课程执行力上的监管分工。对各部门在课程管理流程进行监管。各部门不定期地向校长室进行课程执行情况汇报,以便校长室能及时了解课程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不足和亮点经验。

教导处(德育处)主(兼)管三类课程的日常管理。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安排好学校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周活动总量和学科教学课时。按照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班级课表,根据师资情况合理安排教师任职任课安排。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校作息时间。

(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常规管理

1、以教学质量承诺制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的管理,以聚焦课堂为主线,关注教学五环节,落实各环节的达标标准,争创优质标准。

2、以校本研修为突破口,开展合作共荣团队的创建,通过课题引领,主题研究,同伴互助,落实三类课程的实施和开发。

五、课程评价

以发展性评价为引导,建立、完善以教师、学生为主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课程的目标。 (一)学生评价

1、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学习成绩等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须努力”、记录,提倡鼓励性评价。

2、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最后以不同形式呈现学生学习的情况。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获得者可在学生成长记录册的收获园内做记载。 (二)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中小学课程方案】

3、教导处(德育处)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进行考核。

4、任课教师设计“过程评价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以“优良,合格”作为最后的评价结果,登录《学生成长记录手册》。

5、鼓励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注意积累,开展研究,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科学性、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总之,学校课程方案是学校工作的起点与基点,更加重要的是实施,我们将积累经验,逐年完善与积淀,形成自己独特

的学校课程,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学校的科学和谐发展。 六、各年级的课程设置方案

小学各年级课程设置方案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含“信息技术”必修课程1节

中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中小学课程方案 第四篇

安陵镇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2011年安陵镇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县局《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工作要求,为真正把教学模式改革抓到实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学生素质,提升我镇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全镇推进“10+30”课堂教学模式。

二、总体目标

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为前提,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切入点,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重点,努力构建师生平等交流,多维互动,具有创新性和生命发展意义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课改内容

1.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

3.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

四、组织机构 为确保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稳步推进,镇教委组建课改领导小组和课改指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各小学校长任组员,负责决策、组织、协调、保障等工作,在政策、人力、物力、财力、宣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课程改革实验营造良好的环境。

1、课改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张立全

1

五.课改总体模式

(一)时间模式:

10+30,即教师讲授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学生自主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

(二)组织形式:

2

1.总体形式:

教师导学,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展示、完成测评。

2.小组划分:

⑴ 每个班编排6-8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6-8人,小组成员每个学期相对固定;

⑵ 学习小组由班主任(导师)牵头,科任教师、学生参与意见进行分组,小组成员由不同学习能力层次、性别的学生搭配组成,组内结成互教互学对子,形成合作学习的互补性;

⑶ 每个学习小组设行政组长1名,各学科组长1名,由具有组织学习能力和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

⑷ 组长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推选产生。 六、实验措施

1、强化师资培训

(1)选派教师参加省、市、县各类课程培训、课改研讨会;

(2)邀请县教研室的领导或课改骨干来学校举办专题讲座,进行专业引领。

(3)努力营造校本培训的氛围,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一是,学习学科课程标准与解读(通过教师自学和全体备课组成员集中学习的方式);二是,观看课改实验学校的成功课堂教学实录;三是,聆听骨干教师实地考察心得体会等,通过积极组织探讨、深入理解理论和有效应用理论于实践的模式,逐步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4)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函授学习、自考学习等方式,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素养。

2、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3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课堂教学方式的真正改变。要改变教师传统的备课方式,加强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强调师生交往、积极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切实将课堂还给学生,把黑板、粉笔变成学生的学具,把教师的讲台变成学生的展示平台,积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1)拓宽课程资源。围绕教学大纲,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形成融“教”“学”“练”“议”“评”为一体的“学案”资源模式。

(2)改变教学行为。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改变学习方式。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组织、引导、启发、点拨、参与、评价的作用。体现“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成长搭建展示的平台,切实将课堂还给学生。

(4)积极开展民主教育,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在课堂上,以平等友好的教态进行教学,充分运用眼神、手势、微笑等体态语言和激励、赏识、讨论等言词语言,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教师民主的亲和力。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形成学生心目中教师民主、开明、易于接近的形象,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3、完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中小学课程方案】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恰当的评价将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两点:第一,课堂评价应关注师生互动的特点和实效性原则;第二,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的基本素质等多方面探讨课堂教育评价,注重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

4

4、认真开展综合实践课活动,加大校本课程建设与研究

结合校情实际,通过优化组合师资,加强音、体、美教学。开展书法小组、合唱队、舞蹈队、美术小组、电子信息小组以及篮球队、田径队等活动。

5、认真做好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工作。

以各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利用板报、主题班会、开学典礼、讲座等进行校园宣传。二是,通过召开家长代表座谈会、家长及监护人会,加大社会宣传。

6、落实管理制度

(1) 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等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定时间、定地点采用专题讲座、观看课堂实录、集体研讨等方式,组织教师学习、领会新课程理念;讨论、学习成功的教学案例;学习最新教育理论和学科前沿知识;学习、借鉴新课程经验等,引导教师逐步将新课程理念演变为个体的个性化理念。

(2)修订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与实施新课程相适应的备课制度、备课组管理制度、课堂评价制度等。坚持以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效果等多方面评价课堂教学,注意教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学习状态。建立主要从职业道德水平、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育科研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的教师评价机制。【中小学课程方案】

(3)落实校本教研、培训制度,强化对教师的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的考勤力度。

(4)教师每月要有一次备课组内的小结;每学期要有两次(期中、期末)书面形式的反思,有1—2个优质课课堂实录上交教委。

(5)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坚持以“月考试”为主加强对课改实验班进行质量跟踪,确保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七、实施步骤

5

培训中心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
中小学课程方案 第五篇

培训中心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

一、课程理念

培训中心普通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

●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兴趣爱好、个性与特长等发展特点。

●树立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的观念,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建构和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

2.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

●丰富德育内涵,在重视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弘扬上海“艰苦创业、敢为人先、海纳百川、崇尚科学”的城市精神,增强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生命意识,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改进德育方式,拓宽德育渠道,突出各学习领域的德育作用,加强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活动,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德育功能,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重视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意识、习惯和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各类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和班团队活动等,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策略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重视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发挥积极的情感对“优教促学”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

3.拓展基础内涵,加强课程整合

●重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可发展性,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拓宽基础内涵,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脱离学生实际的现状,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

●加强普通中小学各阶段课程的衔接,整体设计十二年的中小学课程体系,构建体现基础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课程结构。

●重视各学习领域的合理配置,加强各学习领域及各科目间的联系,注重科目内学科、活动、专题间的有机联系以及模块或主题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认知的工具和管理的手段,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全过程,全面提高课程的信息化水平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4.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

●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倡导合理灵活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通过多种途径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加强学校、社会和网络教育资源的同步建设,重视课内课外多种学习途径的结合,重视学校课程和更广泛的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5.赋予学校合理的课程自主权,形成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

●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赋予学校合理的课程自主权,鼓励学校在遵循课程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结合实际,设计有特色的学校课程计划。

●重视校长、教师课程意识的培养,鼓励教师成为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形成校长、教师和学生积极创新与实践的课程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学校的课程研究、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培训中心普通中小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

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民主与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适应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策略;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2.阶段目标

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

小学阶段课程要着重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能:

(1)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2)自觉遵守学校和社会的各项规章制度,爱护公共财物,惜时守信,诚实正直,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乐于参加公益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3)掌握语言、运算、社会和自然常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和运算能力;具有基本的观察、比较、辨别和概括能力;具有探究意识和动手操作的习惯;富于想象和好奇心,敢于质疑;学会倾听,乐于分享;能感受美、欣赏美。

(4)喜爱体育活动,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身习惯,开朗自信,具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

初中阶段课程要着重帮助学生掌握有利于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和健康的个

性。学生能:

(1)了解基本的国情国策。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

(2)了解公民基本的权利与义务,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乐观自信,关心他人,诚信负责。自觉参加公益活动,具有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3)掌握语言、数学、人文社会和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基本的阅读、表达和运算能力;具有基本的分类、推理、归纳、演绎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具有实验动手能力和基本的和科学探究能力;具有反思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团队观念和基本的合作交流能力;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4)珍惜生命,了解自我,具有健康的身心、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 高中阶段(十至十二年级)

高中阶段课程要着重为学生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能: (1)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上海城市精神。初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理解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善于汲取多元文化的优秀成果。

(2)具有民主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3)掌握适应时代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具有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选择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反思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合作交流能力;具有环境意识;具有基本的审美鉴赏能力。

(4)关爱生命,认识自我,具有健康的身心与个性。

(5)具有基本的独立生存能力和人生规划能力。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 三、课程结构 1.课程结构

培训中心十二年一贯普通中小学课程体系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组成,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1)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基础型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拓展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自主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拓展型课程由限定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两部分组成:

――限定拓展课程主要由综合实践学习领域的学校文化活动与班团队活动、自我服务与公益劳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各类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国家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组成,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自主拓展课程主要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研究型课程是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课程,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其内容可以从学生的兴趣与生活经验出发,也可以从学科出发,实施时可以采用主题探究活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方式。研究型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称为探究型课程。

说明:培训中心普通中小学基础型课程由国家统一开发和组织实施,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主要由国家及学校负责开发和实施,也可以由通过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社会教育机构、团体负责设计和实施。

(2)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或主题

●学习领域:以内容间的相互联系和学习过程的共同特征为依据设置学习领域,以便于从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两方面,为实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多样性创造条件。培训中心普通中小学课程设置语言文学、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体育与健身、艺术、综合实践八个学习领域。

●科目:包括涉及各学习领域的18个学科以及兴趣活动、社团活动、课题(项目)研究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和各类专题教育。18个学科具体为:语文、外语(英语等)、数学、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社会、历史、地理、科学(包括小学自然、初中科学和高中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劳动技术、信息科技、体育与健身、音乐(唱游)、美术、艺术。

●模块或主题:各科目由内容相对独立而具内在逻辑联系的模块或主题组成。一个模块可以包含若干主题。模块或主题应具备以下特征:具有核心概念,反映学习过程,体现教育价值。学科课程标准中确定的模块或主题,

应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学习建议。

2.课程结构的基本特点

培训中心普通中小学课程结构强调基础性和整体性。高中阶段提倡以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增强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

(1)基础性

●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础。各类课程以及各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或主题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能力和方法,注重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的养成。

●精简共同基础要求,增加可选择的不同基础要求,设置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基础型课程和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注重共同基础的形成;高中阶段,注重形成和发展不同基础。

(2)整体性

●整体设置培训中心普通中小学课程,重视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段课程的衔接,保证十二年中小学课程的连贯性。

●整体设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三个学习领域的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合分一体,充分发挥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各自的优势。

●整体协调学科课程中学科性与活动性、学术性与实用性的关系,加强各学习领域、学科课程、模块或主题之间的协调和衔接。

(3)多样性

●以课程类型、课程水平和课程修习期限等的多样化,适应学校办学类型和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重视以学习模块或主题的形式设计课程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

●加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促进学校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学校课程可以是学校自行开发的课程,也可以是学校根据发展需要整合国家和地方课程后所形成的课程。

3.课程设置及其说明

培训中心普通中小学由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组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学制分别为五年(一至五年级)和四年(六至九年级)。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十至十二年级)。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课程设置及其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见表一。 表一: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课程设置及课时分配表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和开展民主评...
  • 组织生活会整改方案【七篇】
  • 党支部组织生活班子整改方案(通用7篇)
  • 重大涉校事件舆情应对处置预案范文(...
  • 两会期间维稳应急预案【12篇】
  • 组织生活会整改方案(通用9篇)
  • 重大涉校事件舆情应对处置预案范文(...
  • 学校“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工作实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