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策划 >

综合性公益性科研单位改革方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06    阅读: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继续教育考试试题 答案
综合性公益性科研单位改革方向 第一篇

事业单位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法人社会组织,承担着( )的职能。 B

按照社会功能可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 )三个类别。 B

专业技术岗位划分为高级、中级、初级共( )等级。 B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大的变化是将事业单位与职工确定为( )关系 A 事业单位改革要坚持着眼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公益服务( )。 A

在事业单位受聘人员对相关处分有质疑时,可以依据相关争议仲裁条款进行申诉,一般申请复核、申诉、再申诉的时效期为( )天,针对特殊案件可适当延长 D

的行政法规。 A

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 )事业单位 B 清理规范现有事业单位。对布局结构不合理、设置过于分散、工作任务严重不足或职责相同相近的,予以( )。 B

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中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 )。 D

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 )工作岗位。 B

事业单位适用( )合同 C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此类公益性事业单位活跃在高等教育及一些非营利性医疗等领域,允许部分市场资源配置,但要保障其目的的( ) A

专业技术岗位划分为( )。 C 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 )类。 A

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 )服务体系。 B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以( )作为事业单位的分类依据 B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实行( )管理。 B

清理规范现有事业单位。对未按规定设立或原承担特定任务已完成的,予以( ) C 事业单位岗位可划分为( )三种类型。 C

根据最高等级和岗位结构比例将管理岗位划分为( )个等级。 B

事业单位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和批准,也可以设置( )岗位,主要用于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等特殊需要 C

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 )等职责的工作岗位。 A

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应当与( )相适应 A 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的事业单位被细化为( )。 A

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都要实行( ) AB【综合性公益性科研单位改革方向】

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是事业单位推行( )的前提和依据。 AB

《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认定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的依据是( )”。 AB【综合性公益性科研单位改革方向】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不正确的做法是( )。 AB

对于事业单位奖励分为( )等 ABCD

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管理可以( ) BCD

岗位管理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推进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 ) BCD

事业单位改革之初面临如下问题( )。 ABCD

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 )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ACD

【综合性公益性科研单位改革方向】

事业单位岗位竞聘以( )为原则。 ABCD

事业单位岗位竞聘能够促进事业单位形成的( )用人机制 ABCD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的,给予处分:( ) ABCD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分为( )。 ABD

岗位管理的内涵实质上是( )。 BCD

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 ABD

科学地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是事业单位改革的( )。 AB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或者集体有下列情形的,给予奖励:( )。 ABCD

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 )解除与受聘人员的聘用合同。 ABCD 事业单位聘用制是指事业单位与个人签订合同而建立起的平等关系的人事管理制度,包括了( )等各方面。 ABCD

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涉及机构编制调整的,不得突破( )。 AB 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 )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 AB 在岗位竞聘过程中,要根据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控制条件聘用相关人员,高级、中级和初级岗位( )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 ABC

浅谈事业单位改革导向下的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科研绩效管理
综合性公益性科研单位改革方向 第二篇

【综合性公益性科研单位改革方向】

浅谈事业单位改革导向下的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科研绩效管理

[摘要] 近年来,科研绩效管理理念已被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接受,但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科技人员积极性不高、效果不突出等问题。本文反思目前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科研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公益性; 科技情报; 机构; 绩效; 科研; 管理

随着国家和地方事业单位改革的日趋加快,定位为科研型(软科学)纯公益性事业单位,财政全额拨款,将成为全国大部分省市级科技情报(信息) 类机构未来改革发展的一个大方向。重大的体制性变化必然带来思想观念、管理体制、人员素质、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变革。在新体制下开展科技情报研究,做好科研管理工作,引进绩效管理方法,建立符合机构科研发展规律的管理机制,是实现科技情报(信息)事业健康、可持续、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1 科研绩效管理

绩效,包含成绩和效益两个方面,是组织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投入产出状况。投入指的是人力、物力、时间等资源,产出则是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表现在数量、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应用在科研上,是指科学研究活动的结果和成效,即科研绩效是指科研团队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科研成果,这与科研能力、资源投入、相关管理等有着密切关系。以公益性科技情报(信息) 类的科研人员为对象,直接反映其科研绩效的是学术论文、专著、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奖励等。【综合性公益性科研单位改革方向】

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它是指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过程,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并推动团队和个人做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侧重于信息的沟通与绩效提高,强调事先沟通与承诺,伴随着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2 科研绩效管理的意义

科学合理的科研绩效管理能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机构的科技竞争力,更好地实现机构的战略目标。

2.1 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控制方法的要求

【综合性公益性科研单位改革方向】

我国从现有国情和科研实际出发,建立了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职称晋升体系,其中明确规定科研人员在评聘相应等级的职称时必须具备的科研成果,包括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科研项目和成果等。如《安徽省自然科研系列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中就对业绩条件有具体的要求。

2.2 有助于科技人员个人学术水平提高

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
综合性公益性科研单位改革方向 第三篇

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

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分类改革”。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要在继续分类改革基础上,完

善政策,鼓励科研院所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加强原始创新;

三、改革的难点是解决“四大闲”的问题。当前研究院所体制改革的难点:一是如何终

止一些重复性的“闲项目”;二是如何分流从事重复研究的“闲人”;三是如何实现“闲仪器”的共享共用;四是如何杜绝重复建设的“闲设施”。因此,解决“四大闲”问题已经成为深化改革、提高效率的关键,有效措施是给院所长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权确定研究方向、有权聘用人才、有权调配仪器设备。

四、基础研究类院所要以国际一流为发展目标。基础研究只承认世界第一。基础研究的

选人标准应该像体育界选运动员一样,选世界一流的、或者有望成为一流的运动员,失去竞争能力时,立即更换岗位。改革措施有:实行全员聘用制,可有效解决低水平研究人员流不出的问题;长期稳定支持、按实验室拨付经费,可有效避免多头申请经费、多头检查验收,浪费时间的问题;考评不与奖金、福利挂钩,可有效减少攀比、浮躁现象的产生。

五、技术开发类院所要坚持为发展经济服务的根本方向。这类研究院所的使命就是解决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巩固国防急需的技术问题,要以解决重大技术难题为最终目标。要赋予院所长充分的科研自主权,取消以论文、奖励为主要指标来考核、评价应用研究机构和人员的做法,以发明专利数量、开发新产品数量,以及产品销售额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要让对经济发展有实质贡献的专家进入先富起来的行列。

六、公益类研究院所要坚持为改善民生服务的基本方向。从事农业、资源等公益性研究的机构与人员要把为民生改善服务作为根本任务,研究成果要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政府“养机构、不养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全面实行合同制,引入淘汰机制,切实解决好“四大难”问题。政府在建好一批公益类研究机构的同时,通过政府采购、后补助等多种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研究与创新活动,开拓公益性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国立科研机构的战略定位:

国立科研机构是指由国家(中央政府)建立并资助的各类科研机构,包括国家设立的科学院、科研院所、中央(联邦)政府部门所属的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联邦实验室)等。国立科研机构是各国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立科研机构的设置是基于市场不完备原理,即市场不能优化配置的科技资源由政府直接支持和组织。

因此,它必须体现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目标服务。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国立科研机构,无论是国有国营还是国有民营,其主要职能都是从事政府所需的科学技术研究。因此,各国的国立科研机构都具有浓郁的“政府特性”,也就是说,国立科研机构与政府一样,主要针对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不愿意或者无力承担的研究项目,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

在目前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宏大事业之中,如何认识和确立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地位,如何更好地规划国立科研机构的组织结构,如何提升其管理制度和管理水平并充分发挥这支力量的作用,是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重大课题。

纵观国内外的国立科研机构可以发现,国立科研机构的研究重点主要在如下领域:战略性基础

研究;与国家安全和利益相关领域的战略性研究(尤其是尖端科学技术的关键领域);能源、卫生健康、农业、环境保护、计量标准等社会公益领域;以及开发基础技术、共用技术和提高产业水平的技术。这些研究领域,或者属于长远性的、短期内不能显示其投资效益的、靠市场机制难以发展的领域,或者属于风险过大或技术难度过高的领域,或两者共有的领域。这些领域必须由国家集中投资和组织,以保证研究开发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由于国立科研机构是实现国家战略的主要力量,所以,它们是政府重点资助的对象,其绝大部分经费来自政府,其研究方向和资源配置特点主要表现为:

(1)研究重点密切跟踪世界研究前沿及国家需求;(2)随着研究前沿的变化,能够随时建立、关闭研究所(室);(3)机构的研究资源和人力相对集中;(4)机构的研究规模与基础设施实力相对强大。

可见,国立科研机构所从事的主要是战略类的研究活动,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承担大规模的持续性研究。因此,国立科研机构管理体制研究是各国家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经费配置模式是国立科研机构管理体制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以创新发展为契机,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将最终形成以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贡献为主的国家科研机构,将是国家集中力量建设的、对全中国科技专家开放的国家研究基地。

在这样一场深刻变革中,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很可能在以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作为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或核心,将与少数重点大学共同承担起发展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任务,代表中华民族攀登世界科研高峰。(2)作为一支由政府直接调控的战略性力量,承担我国高技术前沿创新,以及国家发展所必需的中长期战略性科技任务。保持自主的战略性高技术能力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走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关键。(3)成为国家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源泉和孵化器。(4)成为我国高级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成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5)成为我国宏观决策的科学思想库,成为中国社会弘扬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文化以及普及科学知识的坚强阵地。

完善我国公立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对策

中国的科研力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巨大的进步,无论是科技经费投入还是人员投入都在逐年递增,但是科研的质量和效率却与科技投入的增长不成比例,科研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如: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学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学术腐败现象有蔓延趋势、三鹿获奖折射国家科技奖机制问题;中国自然科学奖曾经连续 4 届一等奖空缺,近两年又再次连续两年空缺;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也曾连续 6 年空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的科学研究缺少原始创新,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重大发现。

公立科研机构作为中国科研体系的国家队和中坚力量,它的地位和规模在整个科研体系中举足轻重,研究中国公立科研机构,对它的现状和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是深入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提高中国科研质量的必要前提。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以公立科研机构管理体制为切入点,从美、英、德、法等发达国家选择研究领域比较接近的机构,如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等,和中国公立科研机构的代表-中国科学院的多项管理体制进行横向比较,系统研究各国公立科研机构管理体制,认真分析并合理借鉴发达国家公立科研机构管理经验,以达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目的。这对于在新时期促进我国公立科研机构的发展并发挥其骨干和引领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良性的运行机制是公立科研机构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改变我国公立科研机构缺乏竞争力和活力的现状,确保科技、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快公立科研机构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二)重整机构设置。公立科研机构设置存在重复、分散、封闭、学科结构趋于雷同等多项弊端,极易出现职责不清、力量分散、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建议自上而下,对公立研究机构内的机构和学科进行整顿,帮助资源优化配置,集中力量形成优势学科领域和研究基地,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提高研究水平,加快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

(三)鼓励资源共享。资源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和源泉,目前我国公立科研机构中低水平重复建设,截断资源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的现象仍然存在。建议加强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从行政领导层建立并督促阶段性完善资源共享和奖励制度,盘活存量资源,切实提高科技资源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提供创新舞台。建议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营造综合全面的创新环境,给科研人员提供充分的保障。如行政层下放给研究院/科研院所充分的自主权,如设置部门、招聘人员和经费管理的自主权,鼓励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和决定合作形式;改善科研工作者的生活待遇,对具有创新思想的人员和科研队伍,重点解决经费紧缺、待遇偏低、科研设备陈旧、实验条件落后等问题,消除后顾之忧;对有科研潜力的研究人员进行保护,避免行政和社交事务的过多干扰,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积极思考创新并大胆实践。

52

之忧;对有科研潜力的研究人员进行保护,避免行政和社交事务的过多干扰,使

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积极思考创新并大胆实践。

(五)加强科技交流。积极的科技交流可以为科研机构带来新思路、好创意,

激发科研机构的活力。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础研究机构在合作交流中经

常处于被动状态,应该加快主动“走出去”的步伐,不仅要继续加强科研工作和

科学家之间的交流,还应该增加对口专业局之间的互访,通过专业局之间的直接

对话,促进双方加深了解,从而更有效地吸取经验。可以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国

内担任中、长期的科研职务或管理工作;也可以将一些高精尖领域的任务外派出

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方针,利用国外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技术提高科研

绩效;还可以通过举办高层领导人互访、联合考察等形式,推动科研与国际化的

接轨。

二、以人为本—营造一流人才环境

(一)灵活人才管理机制。国外发达国家公立科研机构人事管理的灵活性值得借鉴。建议试行 3-5 年竞争选择性上岗,少数优秀的科研人员可以续签合同,极少数最优秀的科研人员可以转为固定人员;开拓各类人才转移渠道,鼓励公立科研机构人才向社会流动;实行有限聘期和长期聘用相结合的聘期制度;严格规范各类岗位的聘任期次和聘任年限。扩大对外招聘,注重培养和使用青年人才。借鉴国外连续评议淘汰制度,进一步改革聘期管理,完善考核、流动制度,保障人才队伍的动态更新,同时稳定关键人才。

(二)激发青年骨干创造力。青年学者的创造力应给予格外的重视,尤其是刚获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应鼓励各机构和部门建立青年研究基金、青年事业发展基金、启明星计划、奖学金项目等,促使青年学者在领域内走向学术前沿。向国内外公开招聘急需的领军人才,有目标地聘请国外杰出人才来华开展前沿研究,同时向国际重要研究机构派送研究生和高级访问学者进行合作研究。

(三)重视评议监督体系。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公立科研机构的经验,引入与国际接轨的“同行评议”,代替原来定量为主的方法,这是提高我国公立科研机构科研质量与水平,提升国际化水平的必要途径。对于科学研究的评议更多采用延时验收,使其充分得到学术界的评议,

再以学术界对其真实评价作为是否通过验收的依据。鼓励国内外著名的同行业专家、学者、成功人士参与评议,严格专家的聘请程序,杜绝评议人员与评议对象存在利益往来的现象,同时保证评议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并且严格规范评议程序,做到有章可循。

(四)建立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激励制度。按照同工同酬、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确定聘用人员的薪酬福利待遇,同时结合贡献和绩效,对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给予一定比例的倾斜。建立相对稳定的科研人员收入增长机制,与其科研机构业绩考核评价挂钩,促进事业发展。

53

验收的依据。鼓励国内外著名的同行业专家、学者、成功人士参与评议,严格专

家的聘请程序,杜绝评议人员与评议对象存在利益往来的现象,同时保证评议的

有效性和公正性,并且严格规范评议程序,做到有章可循。

(四)建立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激励制度。按照同工同酬、绩效优

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确定聘用人员的薪酬福利待遇,同时结合贡献和绩效,对

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给予一定比例的倾斜。建立相对稳定的科研人员收入增长机

制,与其科研机构业绩考核评价挂钩,促进事业发展。

三、公开透明—完善我国公立科研机构经费管理模式

(一)探索多元化经费来源体系。对于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公立科研机构,国家财政应给予相对稳定支持,并且根据科研机构的不同情况,提高人均事业经费标准,支持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建设、基础性工作和队伍建设。同时,借鉴国外公立机构中的理事会制度,在经费来源中增加社会捐赠的内容,增大研发投入。这种多元化的经费来源体系,对科研机构的运行也会起一定的监督作用。

(二)统筹管理“项目合同制”经费。科研项目签订项目合同,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严格按合同组织实施、管理经费、监督检查和验收项目。重大科研项目采取分期拨付,加强过程监控,发现项目实施不力、明显违反合同要求的,余款不再拨付。

(三)严查禁止重复列支预算。国外公立科研机构,采用了在项目申请预算中要求对人员费用进行明示并接受期中检查或事后审计,同时实行岗位薪酬制度对个人收入水平进行总量控制等手段,以杜绝从项目经费中重复列支人员经费而出现某些科研人员收入过高等现象,在这方面我国公立机构都可以借鉴。此外,可以建议引入第三方独立会计事务所,由政府委托方开展的项目审计和对科研机构财务内部外部审计制度促使科研机构必须保证各项支出合理清楚,符合预算的各项规定。

(四)健全经费支出监管。科研经费使用是一个经手部门较多、历时较长的资金使用过程。建立并健全经费管理监督机制十分重要。总的来说,建议政府宏观监督,主管部门日常监督、研究机构内部控制、审计部门事后监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这样能基本实现研究经费使用的全过程监督,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的效率,保障经费使用的公正性。

(五)完善经费管理制度保障。为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的效率和保障资金使用的公平性,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相应的法规体系。如美国颁布了《总监察长法》、《联邦会计和审计法》;日本有《独立行政法人通则法》、《关于防止公共研究费不正当使用的共同指导方针》等规定。2006 年 2 月 28 日,我国也通过了《审计法》修正案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如何将这些法规条例进一步完善,对于完善经费管理制度保障。,都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前瞻谋划—制定一流战略规划

(一)加强与国家规划的衔接。国家规划是国家战略需求的集中体现。公立科研机构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必须要在国家科技规划实施中发挥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其发展战略,应符合贯彻国家规划的要求。

(二)建立战略研究体系。建议由规划职能部门、战略研究平台和专业研究机构、科技创新基地战略研究部门、研究所战略研究部门等构成战略研究体系,加强对规划制定、执行和动态调整的支撑。战略研究的重点要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把握世纪科技发展趋势与动态,加强科学前瞻和技术预见,开展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发展态势比较分析,研究发展战略与重大政策问题,为决策提供基础、依据和建议。

(三)健全规划的组织管理机制。加强对战略规划工作的指导,建立规划执行情况分析制度、评估机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定期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动态调整完善。

中公立科研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已经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国公立科研机构作为国家科技体系的一部分,也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知识分子的领地,它的改革有赖于整个国家科技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科研机构国有资产的基本特点表现为:形成方式多样,以财政拨款方式形成的比重最大;按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没有自我补偿机制,需要国家财政不断拨款来维持运转;范围在不断调整,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与经营性资产没有严格的界限划分;资产种类不断增多,固定资产比重大,一般不小于50%;独具特色的是有为职工提供社会福利的功能,一是为职工提供日常福利,如住房、医疗、养老;二是通过开办实体和企业,为机关职工服务,为精简的职工提供就业机会;家底不清,统计数据缺失,统计口径混乱;组织结构为“二级法人”体系,法律关系复杂,产权界定困难;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没有统一模式,呈多样化;国有资产管理中无形资产转经营管理和科研仪器设备设施效能管理难度大。

因此,研究科研机构的国有资产管理可能最复杂性,最具挑战性,研究价值也最大。

科研机构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沿袭“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 的管理体制”,使得依靠财政资金积累下来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分散在各个部门。虽然名义上

是国家所有,但实际上各个单位行使着资产的所有权。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就是部门的财产,不少

资产特别是单位闲置的房产、土地、铺面被“理所当然”地用作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创收的“自留

地”,由此形成了“各自所有,各自为政”的利益分配格局。由于分散管理和监管乏力,使作为 所有者的国家产权虚置、管理失控,造成国有资产配置失衡,浪费惊人,流失严重,使用效率低 下,远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这充分暴露出现行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各个方面的种种弊端

和不足,现状令人担忧,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

-一沈月叁蚊澄脸道生堂」么途么‘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递二皇盆幽醚廷崛巨遗乙夏肇醚必过乙----

置与否与单位利益、个人利益都没有关系,大量资产不能及时处置。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

产处置管理办法》,处置单位价值原值在20万元以上的资产,都要单独报批,使得处置工作变得

非常烦琐,无法操作。

“非转经”后产权归属不清,出现了实际上的所有者管理“虚位”,无人对资产经营者监管,

事业单位改革的发展方向
综合性公益性科研单位改革方向 第四篇

浅谈事业单位改革的发展方向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尤其要充分认识到深化行政单位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的迫切性和加速推进中国现行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极其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了解事业单位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选择比较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我国事业单位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1998年底的统计资料,我国现有事业单位约131万个,人员约2919.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713万人,占全国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2860万人的59.9%。事业单位主要集中分布在科研、设计、教育、文化、新闻及体育部门,其从业人数约占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43%。事业单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业人员数量仅次于企业,是我国第二大社会组织,集中了我国大部分专业技术人才。事业单位已覆盖各个行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传统的事业单位是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为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过重要的积

极作用。但是,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样,我国传统的事业单位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弊端。

1.管理体制不顺,缺乏生机和活力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被看成是政府行政部门的附属物,事业单位多由各级政府主办,许多行政职能延伸到事业单位,以事代政,混淆事权。同时,应属于事业单位的事务又拿到机关,政事合一,导致政事职责不分,职能交叉,机构重叠,关系不顺。与此同时,政府各部门对事业单位控制死,管得过多过细,管理方式和手段单一,使事业单位缺乏生机和活力。政府包揽过多,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民间多渠道办事业。例如我国的科研事业单位主要由政府承办,企业对科技的投入只占国家全部科技投入的13.8%,而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早已超过60%。

2.财政负担沉重,事业单位面临生存困境

财政包揽项目过多,对事业单位承担无限责任,导致财政负担沉重,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中事业费比例都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事业单位本身支出范围过大,经费供给渠道有限,该由财政予以保障的却力度不足。加之历年物价上涨、人员超编和事业单位自身发展需要,财政对事业单位的支持强度逐年减少等因素,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经费紧张的困难。从事业单位的角度来看,财政供应资金大多被“人头”吃掉,事业单位只有“吃饭钱”没有 “干活钱”,不少事业单位甚至连“吃饭钱”也难以为继,导致其目标和行为偏离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过分突出小群体利

益,巧立名目乱收费的现象时有发生。

3.布局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部门分割、地区分割、行业分割、学科分割、军民分割,各自都力求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体系,事业单位布局分散,职能交叉,低水平重复设置,形不成规模效益,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各单位各行其是有余,政府统一组织协调不足,造成政出多门,效率不高。

4.法制不完备,运行不规范

目前我国还缺乏适用于事业单位的专门法规。事业单位的设立虽然须由编制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批,但这种行政性审批,并不能替代依法登记。由于缺少事业单位的相关立法,事业单位的设立、归并、撤销主要取决于其行政主管部门的意愿甚至是长官意志,有相当大的随意性。事业单位的运行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障和监督。

5.政府职能的明显“越位”

政府与市场社会中介组织的责任边界不清,权力扩张。传统体制下的政府无所不包,几乎囊括了所有社会公共权力,一些原来应该由市场机制解决的事宜,一些本来应由非政府机构行使公共行政、社会性公共服务的职能实际由政府代替,事业单位实际上只是政府的二级部门。政府机构这种职能越位、责任缺位常常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

6.事业单位社会化服务功能“缺位”

事业单位作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应该为政府和社会进行双向服务,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提供政府服务功能的拾遗补缺。但是现在大多数事业单位都定位为“准政府”,运行方式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不愿意面向社会寻求生存的空间,已经远远适应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僵化的机制也严重地束缚着事业单位的发展。因此,必须树立一种更公正、更民主、更独立的公共行政观,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事业单位,从而进一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国家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目标

1.科学界定事业单位性质,分类管理和推进改革

我国事业单位情况复杂,性质各异,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解决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准确定位和进行科学分类。事业单位改革将要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别、不同功能、不同经费来源的事业单位,国家在改革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步骤的安排上将有所区别,体现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避免“一刀切”。凡是承担公益任务、不能以市场为导向的事业单位,财政将保证事业经费供给,但要精简内设机构和人员。凡可以由市场导向和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则采取分类推进的办法,积极进行社会化、企业化改革。根据目前我国各类事业单位所承担的不同功能,现有事业单位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承担行政行为保障事务职能的单位。这类单位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预算拨款,人事使用行政保障编制,依照公务员

进行管理,按照行政机关确定级别。一经批准立即具有法人资格,不办理法人登记手续,为准政府机构(法定机构)。

第二类,承担国家交办的发展公益事业、基础性任务,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单位。这类单位有偿经营,自我发展能力较弱,需要国家提供财政支持,经营收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政府按所承担的社会公益性、基础性业务项目,而不是按人员编制拨付经费。这类单位将按照国家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实施,实行多样化的级别管理。对这类单位的部分单位可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并鼓励民间举办这类机构。这类单位的设置由编制主管部门会同业务归口管理部门和财政、税务等部门审批,并由登记主管部门办理有关手续。

第三类,从事有偿经营服务、具备自我发展能力、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单位。这类单位原则上实行企业化管理。自筹经费,照章纳税,人事、财务和业务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国家原则上不再出资设置这类机构,部分原有机构的国有资产要退出。鼓励民间大力参与发展这类事业。对于现有事业单位中确定为第三类单位的可直接到登记主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待其基本实现企业化管理后,编制主管部门将一次性核销原审批的事业编制。今后编制主管部门原则上不再审批和登记这类单位,如欲成立这类单位可直接到工商管理部门进行登记。

2.实行政事分开

“政事分开”实质上包括政府和事业单位的两方面改革。实现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和开展民主评...
  • 组织生活会整改方案【七篇】
  • 党支部组织生活班子整改方案(通用7篇)
  • 重大涉校事件舆情应对处置预案范文(...
  • 两会期间维稳应急预案【12篇】
  • 组织生活会整改方案(通用9篇)
  • 重大涉校事件舆情应对处置预案范文(...
  • 学校“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工作实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