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策划 >

乌申斯基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0-11    阅读:

乌申斯基
乌申斯基 第一篇

乌申斯基

乌中斯基(1823——1870)是俄国著名古典教育家,俄罗斯国民学校和教育科学的奠基人,并被称为“俄国教师的教师。”

乌申斯基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曾任孤儿院教师和斯莫尔尼贵族女子学院学监。早年因倾向民主进步而被解职。后期又因不满沙皇教育制度被遣送出国。

乌申斯基把民族性原则作为教育理论的基础,反对照搬外国的教育、教学模式,主张建立独创的俄罗斯教育体系和教育理论。他非常重视民族语言在教育上的作用。根据对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他强调教学必须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并对教学原则和方法作了论述。著作有《人是教育的对象》、《祖国语言》、《儿童世界》等。

追求民主

1840年,年仅16岁的乌申斯基考入了莫斯科大学法律系。那时的莫斯科大学是全俄最有名的高等学府,集中了各方面的优秀学者和教育专家。乌申斯基如鱼得水,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之中。

乌申斯基除了学好专业课程之外,还广泛阅读了西欧和本国的大量文学作品。普希金、格里博耶多夫、果戈里、歌德等世界文学家的作品,深深地把他迷住了。然而,乌申斯基并不象当时有些人那样,只知死读书,读死书,相反,他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激烈动荡的社会,迅速接受了当时被称为“青年学者”的民主进步教师格拉诺夫斯基和列德金关于要求民主、彻底废除农奴制的新思想、新观点,并成为他们最亲近、最优秀的学生。

乌申斯基参加了学校一些进步青年组成的大学生小组。这个小组在别林斯基的影响下,成为19世纪40年代整个莫斯科学生界的政治和文学运动的中心、灵魂和心脏。乌申斯基是这个小组最著名的成员之

一。在小组中,他始终以极大的热情注视着社会,并就此和同学们展开辩论。他捍卫自由,抨击时弊,有时痛斥拿破仑剥夺政治民主,有时谴责伏尔泰侵犯信仰自由。同别人交谈讨论,他始终“勇往直前,不拐弯抹角,不屈不挠地以他特有的毅力和果断,力求使自己的想法得到肯定,不顾惜别人的自尊心,一步也不背离自己的信念,”很快,他成为青年们公认的理论权威,成为民主主义思想和信念的代表。

在日常生活中,乌申斯基对那些为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而向教授献媚,听课时故作认真而事实上根本不关心科学的人毫不留情地给予斥责;对那些轻视本族语,本国文学和本国生活方式的人极端鄙视。每当遇到有人炫耀法语空泛的辞藻,以示清高时,他总是给予辛辣的讽刺;每当看见有人穿着考究的衣服、骑着马、趾高气扬地走过,以显示尊贵时,他便给予无情的奚落。以至于这些花花公子式的贵族学生非常害怕他,老远看见他就避开了。乌申斯基出身于富裕的地主之家,父亲拥有一个较大的庄园。但他痛恨贵族纨挎子弟,对贫寒人家的子弟十分友好。他同贫苦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学识,甚至最后一个卢布。由于他善于思辨,能以非凡的灵敏速度掌握最困难的哲学和法学理论,因此,每当复杂的理论学过之后,都有许多贫苦同学去请教他,并且每次都能从他那里获得最满意的解答。

不甘屈服

乌申斯基20岁大学毕业,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便毅然到农村去考察,对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后来由于朋友的介绍,他被聘为雅罗斯拉夫高等法律专科学校的财政学代理教授。可是3年之后,他便被解聘了。这并不是因为他的课讲得不好,也不是他品行上有什么问题。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乌申斯基被聘为代理教授时,欧洲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沙皇政府恐慌不安,面对国内日益加深的农奴制危机,俄皇尼古拉二世竭力镇压进步人士,遏制进步思想,把集中着大量知识分子的大学置于政府的严密控制之下,限制学术自由。学校里安置了监督教师的“警察人员”,每次讲课前,讲稿均要送审,不但要提出详细的讲课大纲,而且要指出讲义中的引文及作者。一次,乌申斯基需要购买一些参考用书,要求当局购买,可是当有关部门审批下来之后,他原来开列的47本书只剩下了14本。这些都限制了《法学通论》,《经济学入门》、《财政法》和《国家法原理》等同社会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的讲授。乌申斯基对此简直无法容忍。他拒绝了沙皇政府的无理要求,不仅拒交教案送审,还根据教学中的问题,向校务委员会提出了一份详细的书面报告,严厉批评了当时课程的编排体系,指出这种体系不能

使学生获得连贯的知识。同时,他把用哲学观点分析和论述法学范畴的要求提到了首位,认为必须使学生理解教材,而不是叫他们教条式地死记沙皇法学中的基础知识。显然,他的主张和观点同沙俄“三位一体”(即农奴制、沙皇、东正教“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因此,在沙皇教育机关的眼里,乌申斯基成为“危险分子”,“是不可靠的青年教师”,受到了严密的监视。他的行动有人跟踪,他上课时经常被人监听,他的观点成了当局准备杀一儆百的口实。终于,1849年,当上司视察高等法政学院的时候,乌申斯基被解聘了。

刚刚走上社会,正想以自己的才华为祖国教育大干一番的乌申斯基,不理解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但面对强大的邪恶势力又无能为力,他在日记中对沙皇政府进行了控诉和诅咒:

“命运的刺激,破坏了我的一切预想和这样长久地建立起来的宁静„„我们的生活多么不自然!这是一张用最纤细的线编织成的、但这是能够捕杀狮子的网。命运呀,我向你祈求的东西很多吗?我祈求的只是在晴朗的天空下,在芳香的田野里和在绿荫如盖的丛林间的一个小角落里,适度的劳动和安逸,以及忘却一切的一切„„难道我就应该在这座连可以撞破头颅的墙壁都没有的监狱里毁灭吗?„„为什么你想要摧残我,沾污我,躁躏我,然后把我扔到土里去呢?啊,难道这些搜查、这些愚蠢的、无益的、幼稚的‘关怀’要继续一辈子吗?!„„”

从此,乌申斯基认定沙皇俄国是“监狱”。他到死都没有改变这种态度。

勇于“沉浮”

乌申斯基被雅罗斯拉夫高等法律专科学校解聘后,在国民教育部管辖的学校里,他找不到一个教师的职位,不得不到内务部外事办公厅宗教事务第三处工作,同时兼任《现代人》和《读者文库》两家杂志社的编辑。为了生活,他一方面在两家杂志上发表一些译自英文的作品;另一方面,他继续在这里探求真理、宣传自己的民主思想主张。这样,他与当时主持办公厅宗教事务处的一位伯爵,在政见上不相吻合,这时官方找到了正式的借口。

这次,当局采取的手段是先在1854年6月16日下达了钦定敕令,然后又根据这一敕令撤消下乌申斯基工作的外事办公厅宗教事务第三处。表面看来乌申斯基似乎是自然离职,划出了编制之外,其实是被解雇,真正的原因是他揭露了这位伯爵领导的宗教事务第三处对待人们虚伪和非人道的态度。

乌申斯基就这样再次失去了工作,当局又不给他安排其它事情去做。他生活无保障,过着饥饿的生活,这样一直持续了8个月之久,乌申斯基才在朋友戈洛赫瓦斯托夫(当时是加特契纳尼古拉耶夫孤儿院的院长)的推荐下,得到了俄语教师的资格。此后不久又以加特契纳尼古拉耶夫孤儿院监督(职位在校长之上)的资格开始在孤儿院学校工作。这是一所规模相当大的学校,收养着一千多名孤儿。乌申斯基从小就深切同情别人的痛苦和不幸,给别人以力所能及的帮助。当看到这么多失去父母疼爱的儿童时,他便把满腔的情和爱倾注到他们身上。他愉快地做着各种他能做到的好事,替贫穷的孤儿支付教育费用,可孤儿本人却不知道是谁替他们付了钱。在他看来,孤儿院中的教育生活,是最充实,最愉快的。他的思想在这里也得到了充分和自由的发展。在他的领导下,孤儿院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起色。与此同时,他相继在《教育杂志》上发表了《论教育书籍的益处》、《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学校的三个要素》等文章。他在这些论文中提出了自己对教育的一系列看法和主张,成了一个很有名的教育家和理论家,在全俄民众中也享有很高的声望。

【乌申斯基】

改革女校

乌申斯基在孤儿院工作了五个年头。这里的生活使他心情舒畅,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这时,他突然接到了调他去斯莫尔尼贵族女子学校当总学监的任命书。

斯莫尔尼贵族女子学校创建于1764年,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时,重视女子教育的象征。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几所学校之一,因此很多教师都想进入这所学校任教。然而乌申斯基对自己能进入这所学校并担任领导职位感到莫名其妙,想不到这份“美差”怎么会降到自己的头上。后来,他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

原来当时的贵族女子学院完全停止了发展,已经变成了一个半修道院式的腐败机构。从6岁至18岁的少女都寄宿在学校里,过着幽居的、与现实脱离的温室般的生活,学生走出校门后没有一点最起码的关【乌申斯基】

于生活的概念,即使生活中最简单的问题也会使她们束手无策,她们甚至不会分辨人们是在嘲笑她,还是在严肃地对她说话。学校多年的教育,给学生留下的是荒谬的世界观、幼稚的偏见、荒唐的要求、庸俗和多愁善感的幻想。这些女生一出校门,就使她们的贵族家长们感到失望和惊慌。他们希望校方能立即改变这种现状。一时校方毫无主张。这时,一位认识乌申斯基的教员向校方推荐了乌申斯基。因此,1859年1月把乌申斯基从加特契纳尼古拉耶夫孤儿院调到了斯莫尔尼贵族女子学校任总学监(相当于教务主任)。 乌申斯基到任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了学院所有规章制度及其细节,并对现实情况作了深入的观察、分析,发现了弊端所在的根源,产生了一套新的思想。接着他就以特有的毅力,排除各种阻力,着手进行学院的整个生活的改造。他合并了原来分立的贵族女子部和市民女子部,取掉了长期以来学生之间的等级隔阂。改行新的教学计划,增加了自然科学的课程,采用直观教学,并进行实验。要求校内不能用法语讲话,课堂上一律用俄语教学;后来他还为低年级编写了上、下册的俄语读本----《儿童世界》,其中包括很多关于自然方面的内容。在生活制度上,废除了孩子们在10年内一次也不能走出学院,平时也不能跟父母见面的制度和做法。学校里实行了暑期放孩子们回家休假的制度,平时定期让父母与孩子会面,这样便扩大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让女孩子们学到了学校里无法学到的知识。同时,他在师范教育方面进行了探索,增设了两年制的女子师范班,这些班级的生源来自于在本校读完七年制课程的学生,对她们着重开设了教育学、教学法等课程,并组织了教育实习工作,这对全俄女子师范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乌申斯基的改革措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依据积累的经验,他写出了许多重要论文,如《劳动在心理和教育上的作用》、《师范学校草案》等,对校内外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他的改革,受到了学生们的拥护,也遇到了教师中守旧势力的阻挠,他敢做敢为,解聘了一些不合格的教师,在社会上聘请了在教育和教养方面具有民主思想的教师,初步改变了学校的面貌,实现了他改革中学教学体制的夙愿。 壮志未酬

正当斯莫尔尼贵族女子中学日益兴旺的时候,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反动势力加强了,一度放松了的控制重新恢复。借此机会,女子中学校长和解聘了的教师密告乌申斯基,说他是一个政治上不可靠的危险人物。于是,乌申斯基的职务被解聘。但迫于他的声望,沙皇政府派他列国外去考察女子教育,同时编写教材。从表面上看来,这似乎是重用他;实质上是对他的再次排挤和迫害。事实上,他虽身在国外,仍时时能听到沙皇政府官吏对他的无理指责,得知赞同他的观点的同事、学生惨遭打击的情形,他编写的教材也被禁止使用。至此,他从参加工作算起,“三起三落”,心灵受到很大的刺激。但乌申斯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科学思想的追求,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忍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考察国外教育状况,坚持著书立说。 他先后在瑞士、德国居住了5年,撰写了《瑞士教育参观记》等著作。出版了两册《祖国语言》教科书及其《教学法指南》。《祖国语言》中的每一千故事、每一篇短文,每一首儿歌,均配有相应的图画。这些都能激起儿童一定的思想,并提供给人们生活中的生动情景。它的作用,有人曾这样描述过:采用了这本教材,“学校里突然听到了生动的语言,发出了热烈的、愉快的儿童笑声。”它在教育史上占有与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同等的地位。”乌申斯基的一位朋友看了他的《祖国语言》后,给他来信说:“最近两年,您为我国少年的利益而忠诚地工作着。在您的写作生活中,您不惜屈尊编写识字课本,或者更确切地说,您上升到了教育科学和教育创作的顶峰。”这无疑对乌申斯基痛苦的心灵是一种极大的安慰。 继《祖国语言》问世之后,他在国内外教育的研究中,发现教师仅仅掌握某些教育原则和教育工作的具体规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关于人的本性的基本规律的知识,必须善于把这些规律运用到每个具体情况中去。他认为,如果教育学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应当首先全面地了解人。他主张教育学要以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学为基础,这是他在研究理论、考察实际教育活动中得出的一个重要信念。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教育学的范例,他以惊人的毅力着手编写一部三卷本的巨著——《人是教育的对象》。可是,由于长期受沙皇官吏的迫害,处在贫困和心灵压抑情况下工作的乌申斯基;在完成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前两卷,并准备好了第3卷材料的时候;病魔已把他牢牢地缠住了。正值中年,却已心力交瘁,真是个历史的悲剧。1867年,乌申斯基因身染重病回国就医,此时他已无法完成第三卷的编写工作。可是他仍然不遗余力,从事其他力所能及的教育工作。【乌申斯基】

他的巨著《人是教育的对象》前两卷先后于1867、1869年出版。它的问世,被后来教育界视为不朽

之作。在他的前辈中,没有一个人能写出象这样伟大的著作--它向人们科学地论证了,建立整个教学体系时,必须根据人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规律性。著作还更明确、更系统地提出了教育性原则和一系列思想。著作的出版,给了乌申斯基无穷的力量。1870年他带病赴克里米亚准备继续写第三卷时,不久就因肺结核病复发而逝世,年仅47岁。乌申斯基以其短暂的一生实现了他青年时期的理想;为人民利益而斗争,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巨著虽未完成,但在他的身后。却留下了丰硕的成果。人们提起来,就有一种真挚的崇敬,发自内心地吟诵着:

在沙皇专制的年代中,

他热情地希望人民获得自由;

他是儿童心灵的朋友,

他从毁灭中把学校拯救——

如今他将永垂不朽!(完) 返回索引

乌申斯基
乌申斯基 第二篇

乌申斯基

康士坦丁·德米特利耶维奇·乌申斯基(1823-1870)是俄国卓越的教育家,俄国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和教科书编写者。他的著作是当时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所以他又被称为"俄国教师的教师"。 乌申斯基生于俄国的土拉,在他父母的一个小庄园里度过了童年。21岁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22岁被任命为一家法律学校的代理教授,但由于拒绝执行教育部关于送审讲授提纲的要求被解职。他热爱教学工作,但在教育部管辖的学校里却找不到一个教师的职位,不得不在内政部当了五年小官吏。1854年,他被任为加特钦斯克孤儿院的教师,随后又被任为该院的学校监督。在此期间,他在《教育杂志》上发表了《论教育书籍的益处》、《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学校的三要素》等重要论文,成为著名的教育理论家。1859年,乌申斯基被任为斯莫尔尼学校的学校监督。这是一所专为贵族女子建立的极端保守的寄宿学校。女孩子们在这里受的是宗教和崇拜沙皇的教育,过的是幽居的脱离实际的生活,节日和假期也不准回家。乌申斯不顾校长和反动教师的反对,彻底改革了学校的生活制度和教学措施,还为低年级学生编写了上下册的俄语读本《儿童世界》。在此期间,他曾受命编辑《教育部公报》。他一改过去的编辑方针,致力研究教育上的重要问题,发表了《劳动的心理和教育意义》、《祖国语言》、《师范学堂草案》等重要论文,把一个枯燥无味的官方的学术刊物,变成了教育科学刊物。他的进步活动引起了学校当局的仇恨。他们控告乌申期基信仰无神论和有自由思想。1862年,乌申斯基被解职,并被派遣长期出国考察(实际上是变相流放)。他在国外住了五年,研究了许多国家的教育,编写了一部供小学一、

二、三年级用的教科书《祖国语言》及其教学法指南,完成了他的巨著《人是教育的〈前两卷的编写,并为第三卷搜集了材料。1867年他回到俄国,身染重病,仍著述不辍。1867、1869年,先后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前两卷。1870年赴克里米亚继续写第三卷,同年12月32日因患肺结核逝世,终年仅47岁。

乌申斯基是俄国教育学的奠基人。他指出,教育学理论应当是根据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和其他科学知识做出的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应当提示教育的规律。

关于德育的目的和手段。他说:"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种任务比一般地发展儿童的智力和用知识去充实他们的头脑重要得多。"他指出,德育应当发展儿童的人道精神、忠诚老实、爱劳动、守纪律、责任感以及跟谦逊相结合的自尊心等品质;发展儿童坚强的性格和意志、刚毅和义务感;培养对人的真挚、善意和公正的态度。根据教育的民族性原则,他认为德育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德育的方法,他认为应该有以下几方面:通过教学进行德育、教师本身的榜样、说服、机智地对待学生、预防、奖励和惩罚。【乌申斯基】

他在《论劳动的心理和教育意义》中指出,劳动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也是发展人的体力、智力、精神、道德和人格的必要条件。所以,"教育不仅应当发展人的理智,传授他一定范围的知识,还应该在他身上燃起对认真劳动的渴望,没有这种渴望,他的生活的就不可能是可尊敬的,也不可能是幸福的?

乌申斯基很重视教学论的研究。他研究了教学上量力性原则、连贯彻的方法,探讨了教学过程及每一阶段的具体步骤。明确指出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才能与使他们掌握生活必需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知识是同样重要的。

乌申斯基对教师的作用作了很高的评价。他要求教师在平凡的工作中认清自己劳动的伟大社会意义。他还指出,教师不仅应当是某门学科的讲授者,而且应当是一个教育者;他应当热爱自己的专业,对教育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他诬陷应当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应当熟悉教育学和心理学,具有教育技巧和教育机智。在《师范学堂草案》中,他还详细地制订了培养小学教师的计划。

乌申斯基说
乌申斯基 第三篇

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叶圣陶先生也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这就是所谓“习惯出能力”,因此学生首先要致力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制定计划的习惯。高三是繁忙的,为避免顾此失彼,高三同学应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科学安排,务必保证每科每天均有一定量的复习时间。这样,各科就能比较全面系统的复习,不能象一些同学那样,把整个晚上的时间都花在钻研难题偏题之上,这样做往往得不偿失。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查找工具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查找工具书,不仅可以学到很多老师讲不到的知识,还有助于准确读音、辨析字形、理解词意、领会用法,还可以了解许多历史故事、字词来历,为写作提供原始材料。当然并不是说字字都要查找,要查的是自己没有把握的东西。

3.养成书写工整规范的习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平时语文成绩不错,但为什么高考成绩会不理想呢?这固然与临场发挥密不可分,但也有一些非智力因素在起作用,如书写不规范。尤其表现在作文上。当然这并不是要你的字如何洒脱,只是要求你字体工整,笔画清晰,可以说,书写规范,是你成功的一半。

4.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读书看报可以开拓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可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从某种程度上说,不读书看报的人,要想取得优异成绩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语文!当然,在高三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去阅读课外书藉,但每天哪怕花十几二十分钟的时间也就够了。时间靠自己去挤,总会有的。

5.勤于练笔的习惯。作文教学,根据大纲,也不过是两周一篇的大作文。虽然高三学生的写作能力已基本定位,但要想再上一个新台阶,还是完全可能的。笔者认为,第一个学期,对作文就要强化训练。每周写一篇大作文,另外再摘抄一篇300字以上的不同文体的文章和20个成语。抄写的目的,是强迫自己去阅读,去开拓视野,去积累写作素材。几年下来,各届同学都深有感触,认为这样的强化训练,有助于语文成绩实现较大的飞跃。

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尤其是高三学生,更需要耐心和毅力,才能逐渐养成学习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主动去听、去说、去写、去思考、去感受学习的乐趣,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对提高语文素养有积极的作用。

语文学科同一切学科一样,均有自身的知识系统。理清这个系统,有利于同学们复习时明确目标,有利于复习时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答题时寻找解答依据。因此,建立语文知识系统,是第一阶段复习备考工作的重点。

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系统,指的是整理、完善语文知识的各个系统。语文知识的大系统包括语音知识系统、文学知识系统、词及短语系统、单复句知识系统、修辞知识系统、标点知识系统、现代文体知识系统、古今文学常识系统、写作知识系统、文言知识系统等;语文知识的小知识系统即为每一个语文知识点的性质、分类、意义或用法。如“词”这个小系统,就包括词义、色彩轻重、范围、搭配、语体等。甚至还可分得更细,如词语的感情色彩。在第一轮复习中,同学们需熟悉大系统和小系统,并在复习具体知识点时,有意的将所复习的知识点和其所属的知识系统联系起来。这样做有益于开展全面的、深入的复习。

根据高考试卷的分析,同学们最薄弱的环节不外乎阅读和写作两方面。究其原因,纵然有许多客观因素,但同学们有限的阅读面、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不能不说是影响阅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有鉴于此,新的语文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300万字。笔者认为,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也应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这也是高三语文复习易被忽视而却不应被忽略的复习内容之一。

记得有位教育家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通过阅读能使我们了解多种生活状态,丰富语文知识。

【乌申斯基】

那么,高三同学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进行课外阅读呢?

首先,注意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利于学习的文质兼美、针对性强的读物。这样才能“怡情、博采、长才”。

其次,注意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技能。

语文的阅读分精读和略读。精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感知语言。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力是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读书的关键是“读”。只有通过“读”才能品尝到文章的深邃与空灵。或读两三遍、或快读、或细读、或细读相关段、或跳读、或吟诵你喜爱的句子,通过感受阅读,注意学习其中丰富的语言词汇及观点内容、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等,比如学习《门》就要了解“门”的象征意义、章法技艺、表现手段等。

鉴赏技法。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在获得身心愉快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借鉴作者观察社会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谋篇布局的思路,从中找到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门径,从而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比如学习《长城》,要了解作者纵横古今,联想丰富的表达手法,领悟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比较异同。这是较高要求。学习同类文章,要就其文体、构思、章法、题材进行不断的分析、咀嚼、鉴赏,异中求同,归纳其共性,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还可“同中辨异”,学会活用,在辨识中学会整体性比较,形成自己的文学批评能力。

一年一度的高考,让人议论最多的是语文,而最让人评头论足的是作文。像今年的高考作文,一公布,对它的议论便铺天盖地而来,成为众矢之的。不管怎样议论,我们考生还必须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如何进行作文复习,在复习和写作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在此笔者提几点看法。

首先,从小处着手。现在话题作文一统****,本身范围比较大。一些学生在拟题时不切实际,所拟之题十分空泛,如“论人生”“论教育”,结果文章内容空洞,毫无真情实感,与近两年来高考作文强调自我、学做真人、张扬个性的主题格格不入。近年来的话题作文无不要求学生写真情实感。要为人而文,以人为本,不要矫情做作。考生应从自己身边的生活,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事件入手,才能做到情真意切,切忌说大话,空话和废话。我想明年的高考作文,应给考生留下更为广泛的想象空间,应更注意以人为本、强调张扬个性,这有可能借鉴外国的高考作文。

其次,要善于联想。写作离不开联想与想象,但却讲究想象得法,不要凭空想象。作文题目总有一定的限制条件,所以想象不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而是在作文命题范围内进行想象。联想在写作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联想可托物运思,由此及彼,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开拓意境。写作时通过联想,才能打开思路,行笔千言,通过类比,比喻、形似等各种联想使平时积累的材料,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生活中有无穷无尽的新鲜材料可供积累,无论是街谈巷议,还是小说、新闻、歌曲都可成为积累的素材和联想的对象。课堂中的学习材料就更可被用于唤起你的联想了。如学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联想陆游“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怆,岳飞“踏破贺兰山缺”的豪迈,文天祥“人生知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怀,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品格,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多进行这样的联想,对作文材料的积累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注意行文的点面结合。

议论文的写作不仅要注意面,更重要的是要突出“我”的看法,即“点”。把“我”摆进去,说自己的思想,不要人云亦云,丧失自己的观点。在倡导张扬个性的今天,写出属于“我”自己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如果安于一种模式,那是很可悲的。

第四、勤写苦练,知已知彼。

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短期内所能凑效的,而要经过长期的勤写苦练。但高三时间有限,又如何在短期内提高写作能力呢?除了前文所述的强化训练外,我想还应对自己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寻找自己满意的地方和欠缺之处,了解自己的作文毛病在哪里、弱在何处。你可以以自己的一篇作文为例,分析审题、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如在短期内无法克服一些固疾,那便应学会扬长避短。 在复习过程中,还要注意研究性学习,如了解自己对各知识点掌握的程度、确定自己感觉较难的专题(如诗歌鉴赏、文言翻译、语言的综合运用等)并进行强化训练。

语文学科在第一轮复习中需要复习到的地方的确很多、很杂,但只要在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支配下,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既全面又分重点的循序渐近的进行复习,那么则必将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乌申斯基名言
乌申斯基 第四篇

1、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2、如果你能成功地选择劳动,并把自己的全部精神灌注到它里面去,那么幸福就会找到你。

3、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

4、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5、愉快只是幸福的伴随现象,愉快如果不伴随以劳动,那麽它不仅会迅速地失去价值,而且也会迅速地使人们的心灵堕落下来。乌申斯基名言

6、愉快只是幸福的伴随现象,愉快如果不伴随以劳动,那么它不仅会迅速地失去价值,而且也会迅速地使人们的心灵堕落下来。

7、如果你能成功地选择劳动,并把自己的全部精神灌注到它里面去,那麽幸福本身就会找到你。

8、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

9、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

关于教育的名言警句
乌申斯基 第五篇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卢梭 
2、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 蒙田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 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关于教育的名言警句。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 
5、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陶行知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 叶芝 
7、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 园斯金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 r。关于教育的名言警句。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 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马卡连柯 
15、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苏霍姆林斯基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和开展民主评...
  • 组织生活会整改方案【七篇】
  • 党支部组织生活班子整改方案(通用7篇)
  • 重大涉校事件舆情应对处置预案范文(...
  • 两会期间维稳应急预案【12篇】
  • 组织生活会整改方案(通用9篇)
  • 重大涉校事件舆情应对处置预案范文(...
  • 学校“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工作实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