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策划 >

实践探究活动项目方案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1-21    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实践探究活动项目方案 第一篇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立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围绕学校素质教育总目标,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推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重大转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全面提高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特制订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二、目标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具体如下: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开放的学习途径。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自主学习和实践,从而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从而形成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变革所要求的基本品质。

3、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学会做事,发展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5、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善于交往,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三、实施原则:

1、综合性原则

主要表现为活动内容的综合性、活动形式的综合性、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的综合性,以及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运作中教学价值的综合性。

2、协同性原则

是指综合实践活动使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品格价值、方法价值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水平保持协调一致。主要表现为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协调一致。

3、本土性原则

是指综合实践活动家的开展是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或班级根据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创造性面确定的。活动内容的选择立足于学校特色、班级特点,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特长,挖掘社区中和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和研究课题,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

4、开放性原则

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等都具有开放性特点。

四、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我校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点开发项目: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内容主要定为二大块

(1)、校本课程《我爱丁山河》项目研究:

第二学段(三、四年级):中国传统节日研究

丁河水果特产研究

丁河地方民乐研究

丁河水产养殖研究

丁河名人调查

„„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丁河变迁史

丁河特色节日研究

丁河特色菜肴研究

丁河诗歌研究

丁河珍珠养殖业

丁山河漾水质情况调查

丁河旅游业开发

„„

(2)、学科性项目研究:各年级段的学生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挖掘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项目。比如《科学》学科中的养蚕等。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

(1)小组合作研究。学生按学习小组或经过调整组合成3??6人的课题小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尽其能,协作互补。

(2)个人独立研究。一般采用“开放式作业”形式,由学生根据已选定的课题,各自独立的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或半年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3)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全班同学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信息,开展研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念后,再通过集体辩论,分享初步的成果,由此推动个体深化研究,之后形成各自的课题报告或论文。

2、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实践能力具有较大的帮助。

为保证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有内容、有载体、有特色、有效果,学校考察了塘栖镇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将“丁河水泵厂”、“塘栖自来水厂”、“塘栖敬老院”、“丁山河养殖场”为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1)、三年级 年段目标??初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养成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参与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体验劳动的成果。

活动基地??丁河水泵厂

(2)、四年级 年段目标??初步了解自然水的生产过程,养成珍惜水的思想情感。形成良好的节水习惯,参与力所能及的节水宣传。

活动基地??塘栖镇自来水厂

(3)、五年级 年段目标??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学会尊敬老人。 活动基地??塘栖镇敬老院

社会实践项目方案
实践探究活动项目方案 第二篇

项目方案

具体内容包括(限3000字):

1、项目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项目已有的基础,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等)

2、项目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3、项目创新特色概述

【实践探究活动项目方案】

4、项目研究方法【实践探究活动项目方案】

5、研究进度安排

6、项目组成员分工

一、项目研究背景

当前国内研究码头的论文将近三千五百篇,涉及杂货码头、专用码头、客运码头、工作船码头、修船码头、舾装码头等各类码头,其中以专用码头为主;就研究方向而言,已有研究明显以水利、工程为主,比如《灌注桩在码头加固中的应用》、《杭州港出水码头水域分析论证》、《基于DEA的军港码头伪装码头评价》,多属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这些研究报告普遍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且适合于将继续延续其以往角色的码头的改造升级。

沙市从1895年对外开放至20世纪初期发展成湖北省第二大良港至今拥有长达118年的码头历史,曾经仅次于天津、武汉的第三大棉花出口市场如今在工商业中心转移及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冲击下衰落下来。荆州市政府于2011年11月2日发布《沙市旅游码头项目》,表示要将旅游码头作为荆州市旅游产业的窗口,其中的码头广场包括了主题雕塑广场、休闲广场、亲水广场、景观驳岸等四个部分。由此可知,沙市码头由于历史的及现实的原因将转变角色主要作为一个旅游港口,对沙市码头的研究则更多的涉及经济、交通、人文等方面,社会科学性较强。已有的研究为码头本身的再建升级提供了基础,但在联系社会发展经济方面显然不能满足要求;然而不乏关于码头经济、码头文化的书籍,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最后,沙市码头适时的角色转变适应了社会转变和荆州丰富的旅游资源的现实,本身代表着社会的进步。

二、项目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为了把沙市码头这个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且目前正谋求崛起的区划重新拉入人们的视线,通过调查研究并综合来讲述沙市近十年的变化,透过表层现象看整个社会沧海桑田的变革,从沙市的历史成败中看未来的机遇与挑战,旨在加深人们对沙市的了解、对社会发展的认知,同时也能为此地及相关、相类似地区的发展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批判性的借鉴意义。

(二)主要内容

1、政治

调查沙市码头的行政区划变革,由沙市,变为荆沙市,再后来变为沙市区,探讨在沙市行政区划名称的变化中体现出的发展政策。

2、经济

调查沙市码头货运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活力,对各种商品交易、当地及国家经济做出的贡献,以及对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意义。

经济发展转型使当地旅游业的地位日益凸显,沙市作为“三楚名镇”的历史

文化韵味、独特的码头文化,吸引了来自中外的众多游客,并推动了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我们将调查沙市今后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内河航运价值的相对没落,码头的经济价值不再似从前那般突出,需要调查沙市结合自身优势今后应如何发展。

沙市一直发展的是货运业,为什么客运业没有得到发展?我们将调查发展客运业的瓶颈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措施。

3、社会人文

纵观沙市的别称在这十年间的变化,经历了由“小上海”到“匪城”再到创建卫生城市的几番变化,每一个湖北人的眼中都看到了沙市在U型的向前发展。沙市的码头文化一方面无疑与重庆码头文化、武汉码头文化等具有共性,另一方面也独具当地风情。我们将调查沙市的码头文化对居住在码头附近的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及生活经历的影响。

4、交通

沙市地理位置优越,地形平坦,交通发达,自古就是川鄂的交通枢纽。我们将调查在最近的十年时间中,沙市高速公路,高铁以及动车等交通方式的变化。

5、水文水利

荆楚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那么对以沙市为代表的长江沿岸地区的水纹、水利研究对于保障周边农业生产安全就显得意义重大。我们将调查沙市良好的水利建设对于水能利用、抗击类似98年特大洪灾等自然灾害的作用。

6、地理

沙市位于南北交通要冲,其平坦地形可作为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同时沙市位于荆江河段的北方凸岸,受长江漩涡流侵蚀的影响,其港口水位较深,这在客观上促成了沙市港在近现代中国长江诸港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将调查沙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环境对沙市码头的影响。

7、教育

调查码头居民及其子女的受教育状况,当地儿童的辍学状况如何,示范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

8、其他

调查近十年在沙市码头发生的重大事件。98年抗洪救灾,沙市是重灾区,在这里发生了一系列感人的事件。

长江大学学生荣登感动中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大学生的优秀品质。 随着国家越来越好,我们对沙市码头的未来抱有极大的希望,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三、项目创新特色概述

码头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的开放均与码头港口息息相关,很多码头都能够折射出中国近百年来的发展历程。湖北沿江诸港是中国近代港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的汉口、沙市、宜昌、黄石等港口在中国的港口发展史上都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目前对于湖北单个港口的码头文化的研究较为缺乏。同时对于荆沙地区经济发展演化以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我们的研究能够一定程度上填补这些方面的空白状态。

本文从沙市港的发展兴衰出发,探寻的是整个湖北中部地区建国以来的发展历程。从实际情况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荆沙地区尤其是沙市的发展其实是一个相对没落的状态的,但正是这种衰落反映出整个中国的腾飞,也就是从广义范围上来说的中国梦,比如内河客运的衰落恰恰是整个长江流域客运交通日新月异的

侧面反映。从湖北荆沙地区的发展变化来反映出整个中国的发展,表明了我们中国梦的主题,同时对后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四、项目研究方法

1、 文献法:我们将在图书馆、网络及沙市当地企事业单位搜集与码头历史相关的文献资料,如黄皮书或相关历史记载材料等。综合关注对沙市码头及整个历史状况的个人文献、官方文献及大众传播媒介等一二手文献,如人物传记、官方记载、纪录片等。

我们会把文献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因为这些证据比较客观真实,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还原历史,使我们了解得更加清楚,也更具代表性和准确性。

2、 访谈法:我们把访谈的对象主要定位在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及码头沿岸的居民,从企事业单位的领导那里我们可以得知整个码头的相关情况;从当地居民那里我们则可以知道当地最真实的变化和他们的感受,有利于我们将两者结合起来,互相补充,做到全面详实。

访谈法也是我们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这是了解和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我们希望从人们口中知道沙市码头及整个地区的“活历史”,这些对我们有很大帮助。

3、 问卷法:我们将把问卷主要发放给当地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企事业单位职员和教师、居民等,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对沙市地区及码头相关情况的了解,得到一些有用的数据帮助我们进行调查,因填写问卷的对象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所以我们将特别注意问卷调查的对象。

问卷法是我们的辅助调查方法,我们将从问卷的结果中得到数据,对整个调查起到辅助完善作用。

4、 实地法:我们将去荆州沙市进行实地调研,现场观察当地情况,亲自感受当地特色,从 实地法中我们可以切身了解到沙市地区及码头的实际情况,从而对论文写作起到帮助。

实地法也是我们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这是亲自感受和了解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 径,我们会形成独特感受。

综上,在认真考虑各调查方法的适用对象作用之后,我们决定以文献法和访谈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把问卷法作为辅助研究方法,相信我们的研究结果能够客观、全面、准确。

五、研究进度安排

5月进行资料收集,小组讨论具体项目安排,听取导师的指导意见。 6月进行实地调查,亲自去荆州沙市了解情况,进行调研。

7月进行数据整理分析,总结成果,完成论文写作。

六、项目组成员分工

刘新飞:负责整体规划,总结整理

陶思琪:负责数据收集及整理

彭向宇:负责数据处理及分析

陈娣和郭延昕:负责论文写作及修改润色

每一部分大家均参与,提出参考意见,完善调查。

导师:

1、指导意见,流程,侧重,

2、调查注意事项

3、调查方法

4、政府机关选择及注意事项

准备工作:

1、地方:海事局、码头、当地居民、政府机关

2、访谈问题:

3、问卷问题。

4、调查流程:观察情况及拟定方案,码头,居民,市政府,宝塔河旅游资源开发

课题实践活动方案
实践探究活动项目方案 第三篇

科学实践活动方案样本
实践探究活动项目方案 第四篇

【实践探究活动项目方案】

科技教育活动方案

台州市路桥区金清第三中学青少年科技体育俱乐部 梁建君

一、活动的名称

《插花开放期科学延长法的实践探究》。

二、活动的背景(需求分析)

目前,初中包括劳技在内的课程中所谓“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很多都只是“纸上谈兵”,即使是在实验室做的实验,其研究性仍较弱,仅停留在“能按照实验步骤‘照方抓药’完成实验”的层次。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虽然有些学校充分开发和利用理化生实验室和音体美专用教室,也只能满足部分学生进行一些简单探究活动的需要。近年来,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在教学中的利用,确实能使学生形象地看到难以观察到的动态现象,但这不能代替学生在亲手实践过程中去领悟、理解知识。如此下去,导致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文现象等不会用课本中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释,观察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更无从谈起了。

当代青少年已不再满足于书本中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在时间上也有能力接受课堂以外的科技教育,同时,他们对课外科技教育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他们需要促进兴趣特长的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养成,个性的进一步张扬,他们需要接受到个性化的,同时又是专业化的、系统的、高效的教育,尤其需要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学过程是一种学习认知过程,教学活动应符合人的心理认知发展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科技教育活动方案提出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以“调查、实践、创新”为主题的插花开放期科学延长法的实践探究活动,首先通过专家访谈、网络查找等途径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然后分组开展酌烧热泡花枝、水中加入洗洁精、水中加入维生素C、将鲜花放在冷藏库中等科学实验,最后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得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插花开放期科学延长法。本科技教育活动实现由单纯性技能操练向以培养探究能力为重点的转变。注重知识学习与活动实践相结合,注重学习过程的科学探究,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学生是教育和学习的中心,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造,在扩大知识面、开发创造力的同时,培养观察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辅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注意学生的个别化发展,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获得满足、个人潜能得到开发。

三、活动的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插花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客厅、卧室等人们休闲的地方插花已是屡见不鲜,医院里的病床前更是少不了摆一束插花,为的都是美化环境,增添生机。但是,几乎所有的鲜花插入花瓶后都不如长在枝头艳丽或保持较长的开放期,让鲜花保持较长的开放期和开放得鲜艳、美丽,就成了插花者的一大追求。本活动的目标是:

1.了解插花保鲜的原理;

2.调查保持插花较长开放期的可能因素;

3.研究延长插花较长开放期科学有效的方法。

四、活动所涉及的对象、人数

对象:七、八年级学生

人数:八个班332人。

五、活动的主体部分

(一)活动主要内容:

1.花枝酌烧热烫使插花开放期延长实践。

准备12枝开放得差不多的月季花和四个简易花瓶,将第4、5、6、7、8、9枝月季花的末端用塑料纸包好,第4、5、6枝在80摄氏度热水中浸烫2—3分钟,第7、8、9枝在沸水中浸十分钟,将第10、11、12枝月季花的末端在蜡烛火焰上烧焦,然后将作过同样处理的3枝花插入同一只盛有蒸馏水的简易花瓶中浸养,观察各枝月季花的保鲜时间,要求小组成员每天仔细观察,并作记录。

2.洗洁精浸养插花使开放期延长实践。

准备21枝开放得差不多的月季花和七个简易花瓶。先在7个简易花瓶中分别放入清水和1%、2%、3%、4%、5%、6%的洗洁精溶液,把开放得差不多的21枝月季花枝下端2厘米处用利刀45度斜切后,每瓶插入3枝,深度3至5厘米为宜,要求小组成员每天观察月季花开放情况,若有新的发现,叫全组成员一起观察,并作记录。观察记录直至所有花瓣出现卷曲。

3.维生素C补充营养使插花开放期延长实践。

先买一瓶维生素C,为了使教室里美丽一些,可到花店里购买一些含

苞欲放的康乃馨。

材料准备齐全后,在5个简易花瓶里倒入100克水,然后在第2、3、4、5瓶水中分别放入1、2、3、4颗维生素C,接着分别在5个简易花瓶里每瓶插入3枝含苞欲放的康乃馨。要求每位成员每天注意观察康乃馨的开放情况,并作详细记录。

4.冷库冷藏使插花开放期延长实践。

为了让小组成员在中午休息时间能观察鲜花开放情况,可与离学校较近的同学家长联系,说明希望能在他(她)家里做一个实践的想法,经得同学家长同意后,准备一些康乃馨和泡沫板。实践如下:

(1)在房屋一角用泡沫板,做个密闭的小冷库,以能把冰箱(或冰柜)放进去,同时能把需存放的康乃馨放进去,并留了一定操作空间。

(2)在小冷库里挂一个温度计和一个湿度计,把冰箱门全打开,把冰箱后面压缩机部份放到冷库外面,调温度为1--4度,同时在不同位置放一些存有高锰酸钾的容器。

(3)在冷藏库里边和外边各放一盆开放得差不多的康乃馨。

要求该同学每天多留意康乃馨开放情况,如果有明显变化,小组成员一起去观察,这次实践记录工作也由该同学完成。

(二)难点、重点、创新点:【实践探究活动项目方案】

1.难点:

(1)硬件条件的准备:

学校主管领导要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使一般用于教学的设备如理化生实验室()可以用于课外科技活动;学校对科技活动有一定的经费投入。

(2)软件条件的准备:

教师的组织、辅导能力对该方案的实施效果起决定性作用。教师必须树立起“尊重学生主体性、激发其创造性、开发其潜能、利于其生存与发展”的新的教育观念,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尤其是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创造,让学生在活动中领会科学思想、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

胜任此工作的辅导教师要有一定的宣传鼓动能力,或本身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将此活动通告全校后,才会吸引大量的学生积极报名参加。

该活动没有现成的材料可参考,需要教师在辅导学生过程中勤于动笔,记录活动中的点滴收获,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辅导水平,继而发展为校本课程。

2.重点:

学生个人或自愿结合的小组自主选择一个影响插花开放期的因素多次进行科学实验。

3.创新点:

(1)这是一个适用范围广(七、八年级全体学生都能参加)、科技含量高但成本不高的普及型项目。

(2)用实物进行实践操作,直观性强,七、八年级学生都能理解插花开放期科学延长的原理,感性认识很容易就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培养学生理解力的良好途径。

(3)参加活动的学生的探究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实践活动策划方案
实践探究活动项目方案 第五篇

项目名称: “心手相牵,携爱童行”

关注广西少数民族贫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实 施 方 案 2015年3月

【实践探究活动项目方案】

目录

一、项目名称...........................................................1

二、项目阐明...........................................................1

三、项目开展的目的及意义.............................................. 3

(一)项目开展的目的...................................................3

(二)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相关课题研究的意义...............................3

四、实践活动思路及方法.................................................4

(一)实践研究思路.....................................................4

(二)实践研究方法.....................................................4

五、可行性分析.........................................................5

六、项目跟踪与记录.....................................................6

七、预期实践成果.......................................................7

八、实践成果的展示与宣传...............................................8

九、经费预算...........................................................9

十、团队暂行规章.......................................................10

十一、团队安全应急预案.................................................10

一、项目名称:

“心手相牵,携爱童行”——关注广西少数民族贫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二、项目阐明:

(一)活动对象——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二)活动方式

实践活动以罗城么佬族自治县农村留守儿童为主要对象,通过团体心理训练、专题讲座、心理测评、心理咨询等手段,从学生心理深处的问题出发,进行自我意识、潜能开发、团体合作、沟通交往、生存意志等方面的训练,并协助当地教育部门开展法律宣传、自护教育。

针对老师和家长在教育方面的困惑开展 “老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家长心理成长沙龙”,共同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开展学生心理素质训练。

(三)活动步骤

调查摸底→设计训练方案→主办方、校方、家长三方沟通签订协议→实施训练→效果评估→建立档案跟踪辅导

1、前期准备

到活动开展学校进行实地考察,确定特殊家庭情况留守儿童作为重点跟踪群体。

2、调查摸底

结合“我与父母面排排坐”等活动,通过心理测试、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前期调查摸底工作。

3、确定方案

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分类设计心理辅导训练方案。

4、实施训练

根据方案设计详细的活动课程安排,实施素质训练。

5、效果评估

现场观察学生课堂表现,课后定期以问卷方式进行跟踪调查。

6、建档立案

为参与活动的留守儿童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并根据训练效果为个别有心理辅导需求的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四)活动内容

本次针对留守儿童的“学生心理成长训练”主要有以下十大训练科目:

1、适应能力应变能力训练。

2、社交能力训练。

3、合作能力训练。

4、情绪自控能力训练。

5、毅志力训练。

6、责任心的培养与训练。

7、他信力的培养与训练。

8、爱心、感恩心态的培养与训练。

9、自信心训练。

10、潜能开发训练。

备注:每场训练人数:30至60人。

每个科目训练时间:半天/4小时 至 天/8小时,每个科目训练内容及训练时间的长短均由学员的需求决定。

(二)针对家长的 “陪伴·成长”的训练方案(待定)

(三)针对老师的“心理成长工作坊”方案(待定)

(四)法制课

三、实践活动目的及意义

(一)项目开展的目的

1、目前的学校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普遍存在填鸭式的教学现象,忽视了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不利于培养智力因素和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了加强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少数民族落后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帮助农村学校解决多元化团体辅导性训练的转变难题,让学生从单一的矫治性辅导逐步过渡到预防、优化发展的多元化辅导,转变家长和老师不当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培养心理健康教育骨干,使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展现行健学院学子风采,提升学院、学部的美誉度,扩大学院的影响力。

(二)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相关课题研究的意义

1.项目研究的社会意义

1)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留守儿童,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展。

2)帮助大学生完成学校社会角色的转换,同时也是宣传我们应用心理学专业,促进高校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学、研究等合作与交流。

3)了解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呼吁相关行政部门将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对应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和帮扶中,引起当地教育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4)通过收集资料,采访调查,提升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认识,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三观”的引导作用,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2.项目研究的现实意义

1)通过调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生存、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状况,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探究心理健康教育在留守儿童不同成长阶段的影响力及作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的要求。

3)引导我们向“三创”型人才迈进。对于学生自身而言,本次实践使我们有了更高的

2015综合实践活动
实践探究活动项目方案 第六篇

第1篇: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综合实践活动如何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在课程实施方面有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要求实际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立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精神,顺应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吸取我国活动课程研究和实践的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原有“活动课程”的新发展,有其全新的课程价值:从课程目标上看,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课程形态上看,“活动课程”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课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是课程体系中一个独立的课程形态,从本质上它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于一体的课程;从课程内容上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的综合;从活动方式上看,它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多元学习方式。所有这些,与原有活动课程所强调的“班团队活动”“科技问题活动”“体育锻炼活动”“校传统活动”等相比,更重于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构建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任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显著特征。

基于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核心,我们致力于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如何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一课题作为总课题《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下的一个子课题开展研究。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它的解释并不完全一样,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倡导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中的任何一种主题,都要尽可能地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基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的体验性学习、社会活动的实践性学习等。

三、研究的主要目标:

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更有效地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积极开发、精心策划和认真落实专题研究活动,建构探究性学习方式;

2、通过各种社会考察和班团队活动,建构体验性学习方式;

3、丰富校园文化,提供多样平台,建构实践性学习和设计性学习方式;

4、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5、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方法的指导,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6、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将各种学习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更全面推进学生的发展。

五、研究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2015年12月——2015年2月:

1)研究制定研究方案;

2)确定课题组成员。

2。研究阶段

2015年2月——2015年7月:

1)根据研究目标制定具体的研究步骤,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组织实验教师进行全面研究和实验。

2)研究和实验的过程中及时进行小结、收集与整理资料。

3.总结阶段

2015年7月——2015年12月

1)整理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课题资料;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做好课题的结题评估验收工作。

六、研究的主要措施:

1.组织建设。为使课程开设有序、高效,小学部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如何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的研究”课题实验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组长:戴伍军

领导小组成员:张招萍、杨艳辉、邹玲静、张好、兰立波、黄琴芳、徐信、张重重、雷英、王建湘。

课题小组成员为各学科所有教师。

领导小组的职能主要有:(1)统一规划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子课题的实验方案;(2)协调校内、家庭、社会的关系,开发社区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组建校外指导教师队伍及校外活动的协作单位,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基地;(3)带领并指导各学科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4)收集、整理、保管所有与课题相关的信息资料。

2.组织管理。学期开学之初,实验领导小组对综合实践活动认真地进行统筹规划(

3、做好教师培训工作。

第一,派出教师参加各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交流活动,学校再组织教师把参加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认识、经验、体会,进行交流、反馈。第二,提供多种教师参与研究的形式。用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带动教学研究,在研究中组织教师撰写经验论文、活动案例,提高自身认识,传播先进做法和经验。第三,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带动形成能够对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较深认识的教师群体。

4、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为了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更有系统性、层次性、丰富性,更便于研究如何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并根据总课题组的要求,把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分为三个部分:自主探究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这三个部分又是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的。

(1).自主探究活动

自主探究活动是在第一指导老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自主开展的主题活动。我们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将主题探究划分为四个系列:传统与文化、社会与环境、科技与创造、艺术

与生活。这样使研究内容有系统性,使研究难度有层次性,使研究形式有丰富性。我校各个学科都有相当一批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都很优秀的教师,依据这一教师资源的优势,我们鼓励各科教师积极引领学生开发探究主题,如“追踪当今科技热点”、“湖湘文化名人”、“十大国内国际新闻”、“湖南娱乐节目对我们的影响”等。

(2).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由“城乡手拉手”、“社区服务”、“爱心工程”等组成。

结构图(略)

(3).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主要是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导领域,将学校开展的各种课外活动、班团队活动等有机整合起来,它包括:校园艺术节、校园科技节、体育运动会、主题班会、校内拓展课程等。这些活动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同时它也打破年级的界限,使各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展示自己,在这里锻炼和发展各种能力。

七、研究的方法及成效:

(一)、课题通过三年的实践研究,基本达到预设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更有效地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1、以不同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构建几种主要的新型学习方式。

我们的总课题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要求各实验学校根据课程总框架设计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体系。结合我校小学部的实际情况,我们分两个模块构建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结构:

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小学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结构图(略)

为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依据这个结构体系,我们尝试分别以不同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构建几种主要的新型学习方式,在设计与实施这些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构建相应的主要学习方式。传统与文化”、“社会与环境”“科技与创造”“艺术与生活”四个系列的主题探究活动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即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收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的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活动的主要程序:选择与确定课题——制订方案——探究的实施——学习总结。我们通过各种主题探究活动,有效地构建了研究性学习方式。如五年级组(现六年级组)“探究湖南娱乐节目对我们的影响”活动,从主题的确定到方案的设计到活动各阶段的具体实施到最后的思考与总结,经历了大半年的时间,学生在13次探究活动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经验,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各学科知识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中,都能积极运用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并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第2篇:综合实践活动须知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的突破。它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和实施方式,极大地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教学观念,给新课程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了更好地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实现其开设的目标,推进新课改,教师应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作用与实施要求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和掌握。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和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的主要特征有如下四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自主性课程。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人,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是问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教师应是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

2.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经验性课程。它超越以往注重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课程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生活为核心,倡导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考察、服务、反思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以增长社会经验,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3.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具有强烈的实践取向。关注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参与的活动中,在“做”“考察”“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经历,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探究中学以致用,不断地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4.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生成性课程。它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和该课程的开发所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活动方式、活动过程等,都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的主题,从而自主确定或选择活动内容。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并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地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断地建构自我,发展实践能力。可以说,整个综合实践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动态体现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更具有目的性,更富有成效。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动态生成和发展。

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和特征,澄清认识,还要注意防止以下几种认识与实践上的误区。首先,谨防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神秘化和精致化。有不少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很高、很难开展。在开设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没有教材,课题由学生自主确定,从而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畏难情绪。其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长期以来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改变学校教育始终围着考试转的局面,真正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上。因此,我们不应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神秘化,不要追求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和成果的精致化。只要符合学生兴趣,具备探究性学习的客观条件,对学生身心没有危害的课题,都可以成为探究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所重视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是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即使最后过程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也应把学生从活动中获得的宝贵经验视为重要成果。

其次,谨防活动课同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些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过去开设的活动课相同。应当说,活动课的研究和实践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过去开设的活动课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最突出的就是在学习活动方式上,活动课没有强调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其基本的活动方式还是晨会、班团队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等,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基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性学习等。

再次,谨防传统学习方式同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类同于学科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有些学校和教师感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教材,无从下手,无法实施。这说明我们的思想仍未冲破传统学科课程的束缚。不仅如此,由于教学习惯,还出现了以学科教学形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情况。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类同于学科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事实上,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学习中展开的,所开展的活动内容都与其相应的学科领域直接相关。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它不具有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类学科知识,但它并不受体系化知识框架的局限。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的目的,必须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发展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以及其他领域的综合素养。如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发展。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于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方式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课程实施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大都以观察、实验、制作为主,而文科综合性学习则以调查和各种形式的表达为主。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则因活动主题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它不受学科特征的局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一般应由学生确定,但鉴于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处于初始阶段的情况,也可以由教师提出主题范围,让学生从中选择问题和课题,由于问题和课题必须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展开研究,因此也不可能编写出符合不同学生要求的教材,学校或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可以编写一些活动案例供广大教师和研究人员参考交流。

最后,谨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专职化。有的学校和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应由专门的教师来教,但目前的教育现实是很少有单个教师能胜任这门课教学。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发挥教育者的群体优势。学校的所有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应当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因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延续性,需要大量的教师或其他有关人员参与。同时,能够教学、指导综合类课程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少数教师或专职教师承担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是难以满足全体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因此,学校不应指定少数几个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而应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同时,由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需要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进行活动,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力量,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校外辅导员,甚至政府机构官员等方面的人士,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性质和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独立的、不从属或依附于其他学科的课程。但它又不类同于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课程,有着相对独立的特性。它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校本开发的课程,国家只规定课名、课时和一般要求、实施指南,地方统一协调和指导,由学校自己开发课程。作为独立的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过程中要求有课程目标设计、活动领域规划、活动主题设计、活动过程督导等程序,这充分体现了这门课的序列性和规范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的作用和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构课程观。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具有生成性,所以课程成了个体对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课程不再是预先设立的、特定的、静态的、物化的知识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创设的一系列“事件”活动,是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生命体验;课程不再是控制教学行为和学习活动的工具和手段,而是师生追求教育意义和价值,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获得健康的“生活形式”的途径。整个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个体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从中寻找自我价值,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构教学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在生活世界中通过交往、对话、质疑,共同建构意义的活动,是一种个体不断地建构和重构自己的经验从而提高自己适应和改造环境能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商与合作养成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3.重构学习观。综合实践活动课改变了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打破了知识“霸权”,把学习活动看成是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重新建构知识的活动历程。在学习方式与组织形式上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之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能够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创造生活,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联系及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师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师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自主实践,积极创造。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实施要求。

(一)明确目标、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总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为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应围绕这个目标,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经验,设计具体目标和主题,开展活动。课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心理特征,课题必须有价值、有新意,要有预见性。在活动项目、主题或活动内容确定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研究的课题,并在生活环境中展开调查、访问、实验、劳动等,进行探究,获得实际的体验,深化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认识。为了防止学生对所从事的活动浅尝辄止,保持持续的兴趣,教师必须进行有效的指导,积极为学生进一步创设发现、解决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提供帮助,以保持学生持续的兴趣、信心,最终解决问题。在指导方式上,应采用团体指导与协同指导教学,不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或教学任务,仅仅交予某一学科的教师、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学校应根据本校和本校社区的特色,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统筹规划,体现学校的特色。同时,随着活动的开展,根据新的问题的出现,应对活动进行及时的评价、调整,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认识到目标的生成性、主题的生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作用。

(二)整合内容、手段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即是综合性与独特的价值取向(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此,在设计任何一项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反省自我,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关爱自然,尊重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等一系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设计活动主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设计、整合学习活动内容、手段。综合活动主题力求做到:在研究活动中服务,在服务、劳动中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在实施具体的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过程中,应注重各领域任务和内容的相互渗透和延伸,把研究性学习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最大限度达成总目标。在设计活动主题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及参与人员数量等,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板块。

1.自主选择板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小组,发展自己的特长。例如,可以选择参加奥林匹克兴趣小组、主持人兴趣小组、英语兴趣小组、航模兴趣小组等,并提出相关的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活动。通过这种学习活动可以改变传统班级授课制难以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有不同需求的弊端,强调“个性化教育”,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让所有孩子都能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每一个人的潜能。

2.年级特色板块。考虑到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及视野局限性,在“自主选择板块”课程的基础上,可以以年级为单位,确定各年级学生统一的活动内容,做到一个年级一个特色,让学生接触多样的学习内容,拓宽视野,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在各年级根据年级特色开设年级特色板块课程,可以为学生创设适合他们自身的条件和需要的活动,例如,在非毕业班中,由于课余时间充裕,可以组织环境保护课题组、社区服务小组等,开展研究活动。通过这种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从小就能接触到此类健康有益的活动,能初步了解各种活动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学生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外,在高年级班可以开设英语口语与交际活动课或电脑活动课。英语口语与交际活动课的内容以英语口语与交际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锻炼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为其成为国际化人才打下基础。电脑活动课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为宗旨,进行电脑操作基本技能训练,为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打下基础。

3.全员参与板块。以发挥教育教学中各教育因素的“协同效应”为其具体追求目标,通过将各种教育因素加以协同综合,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潜能,让全体学生全身心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学习活动中,提倡学校与社区文化、家庭教育因素的协同;提倡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教材与学生生活、集体与个体、教育与自我教育、教育要求内容与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关系的协同;提倡学生个体发展中身体与心理、情感与认知、左脑与右脑、适应与发展、个性化和社会化等关系的协同。通过个体研究与合作研究相结合的活动方式,培养和发展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多样形式、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兴趣和生活,透过学生的体验过程,建构学习活动,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促进学生综合性素质的提高。这门课的实施过程实质上就是其活动方式的具体展开过程。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等具有多样性,就决定了其学习活动的形式、方式的多样性。根据学习问题的情境、活动层次等,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运用游戏性的学习活动开展学习。游戏是儿童自然的天性。让学生参与教育游戏,享受教育游戏所带来的愉悦,可以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处于学习游戏的状态:自由、自愿、自足、平等、合作、投入和忘乎所以。这种游戏性学习方式主要在小学、初中阶段运用,较适合于社会学科。基本操作过程是:首先,确立游戏内容,教师对游戏的场景进行创设、引导,从学生的社会生活中选择内容,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兴趣、个性特点选择易于分享、合作的游戏伙伴。根据游戏任务,共同协商选择和建构游戏材料,并设计过程。其次,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投入创设的情境中获得感受、体验。游戏结束后,让学生对游戏中的感受、体验进行讨论、交流。最后,评定游戏效果,以游戏者在游戏中自发进行身体运动和活动的次数,身体活动的协调性,互动活动中的灵活性、自由度以及想象力,游戏乐趣,探究的欲望,游戏行为持续的时间等为标准进行评价。如针对“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各次战役的经过和结果;政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在国家统一中起作用的是人民还是帝王等等。

2.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是在学习过程中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自主或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报告或研究论文的学习活动方式。整个过程以探究为核心,以提高探究能力为根本目标。基本操作过程是:首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自主设计研究学习方案,包括课题名称、过程计划、必要条件准备、时间、预期结果等。其次,在方案确立后,分步展开具体的研究过程。包括调查、观察、文献检索与搜集,实验、资料或数据统计处理,以及撰写报告或论文等。最后,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及时总结、评价。包括:对过程总结、结果分析与评价、交流等。例如,可以选择“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探究”“课堂教学中学生分心的问题研究”等课题。

3.开展设计应用性的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进行问题解决的实际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根本目标。基本过程分两个阶段即设计阶段和应用阶段。设计阶段,主要是提出一种设计方案,如一种产品、一项服务、一个系统,并设计出实施方法。应用阶段着重把设计、构思应用于解决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强调针对性和操作性,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如可以开展“粉笔擦设计”“节水用具的设计”等课题研究。

4.进行体验性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增加对社会的生活积累,并获得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基本操作过程是:首先,提出考察、参观、访问的主题、目标,确定地点、对象和时间,制订活动方案。其次,与考察对象(人或机构)取得联系,确定具体时间,准备活动设备。再次,进入现场,收集资料。最后,撰写参观、访问的活动报告,相互交流,进行活动总结。例如,可以选择“环境污染及治理”“校园暴力问题的现状与对策”等课题进行探究。

5.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到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之中,成为某一社会活动中的一员进行实际的社会活动。根本目标是使学生通过一般性实践,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此类活动包括社区服务活动、公益活动和生产劳动三种类型。社区服务活动一般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按学年确定服务对象,定期进行。公益活动一般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集体参加社区或地方的各种公益活动。生产劳动主要设计合适中小学学生进行的手工制作、商业活动、工厂劳动、田间劳作等。例如,可以选择、开展“养老院公益活动”“为贫困生募捐活动”等活动。

第3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立的一门必修课,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围绕学校素质教育总目标,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推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重大转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全面提高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特制定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1、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综合实践课程,对应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概括起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2、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

(1)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面积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4)生成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是生成性。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炎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体现。

(5)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他们自己选择学生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3、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选择实验的课程内容时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1)指定领域

所谓指定领域是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的四大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和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①。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这一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和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③。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的学习领域。通过过这一学习领域,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④。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

(2)非指定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宽泛,儿童的生活范围有多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围就有多大。因此,除了《指导纲要》上的指定领域外,蓁的生活领域都可以人微言轻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①。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阅读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彩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

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如开展赏识活动课: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赏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赏识自己、赏识别人、赏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赏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

③。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④。与节日相结合。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或现代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由中秋节、重阳节引申开来的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系列活动。

⑤。与学校队活动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不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不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可结合国旗下的讲话内容、红领巾广播栏目,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时事热点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4、综合实践活动时间

以弹性课时原则,集中课时与分散课时结合,使学生在开放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地发展,增长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我校集中课时是这样的:三至至六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五六年级每周三节,三四年级每周二节,信息技术课一节,劳动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五六年级二节,三四年级一节。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分段目标

1、小学中年级目标(3-4年级)

○1培养儿童愉快、美好的生活体验和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

○2培养儿童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3初步的责任感和行为规范。

○4独立、安全生活的基本能力和技能。

2、小学高年级目标(5-6年级)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学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1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

○2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3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仙丰联系。

○4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1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

○2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3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

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采取哪种组织形式,都要服从于和服务于活动内容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一般可采取三种组织形式:

1、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总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必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

3、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分式合作、共同探究、集体讨论,以求对某一主题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多种形式交融使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因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事先考察和推想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有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演示、表演、竞赛、评比等。“档案袋评定”与“协商研计式评定”等方法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

1、档案袋评定

档案袋评定就是收集学生从某项任务开始到任务结束这段时间内的典型作品,以这些作品作为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以下提供几种参考的项目:

(1)反映基本过程的内容。如:有关课题研究及相关活动的计划和修改搞(最基本的是课题的研究方案或是开题报告、各阶段计划等)、研究工作(活动)记录、调查问卷、反映过程的照片、研究大事记等。

(2)反映基本成果的内容。如:对课题解决具有重要价值的参考资实或实验数据。最有收获的案例,某些关键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思路)及策略、阶段性总结、个人心得体验等。

(3)反映最佳成果的内容。例如:小组或个人研究的成果、文学作品、研究论文、结题报告等等。小组或个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最佳问题解答方案、最好的实验记录、小组中写得最好的计划或总结材料等等。

2、协商评价

主要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种评价方法,最终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的结果,分年级给出每个学生的学分与等级。

(1)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主要根据自己所在年级评价重点的不同,就学校或教师所给出的几项指标对自己做出中肯的评价。

(2)小组互评

参加小组互评的同学真实客观地对小组中其他的同学给予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结合各年级评价的重点来进行。

(3)教师评价【实践探究活动项目方案】

按照要求与项目,结合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的结果,给学生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要以激励评价为主。

(4)家长评价

通过家长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做出评价,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使家长与学生平等对话,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一种自我反思的参照。

3、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通常采用问卷调查、行为观察、结果分析来搜集信息。以研究性学习为例。问卷调查:在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之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做好原始记录,待研究学习一段时间后和结束后,分别再做一次问卷调查,将多次的调研结果进行对比并做出分析。行为观察:评价者根据研究课题制定的目标,按照规定的观察计划,用感官或借助有关的辅助工具,对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行为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成果分析:对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

4、目标评价

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中应用范围最广的、最便于操作的评价方法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过程中,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在各阶段的分目标、不断地将现实的情况与目标相比,并不断改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以使现实情况不断逼近预先设定的目标。如果我们一味地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来评价结合实践活动,就很可能影响评价的功能。因此,不拘泥于阶段目标,在必要的时候,游离于具体的目标之外,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六、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操作流程

1、活动准备阶段:确定一个主题或项目。

一般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量决定,主题下的小课题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

2、活动实施阶段:每个主题活动实践阶段一般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

(1)确定活动的主题或活动的项目;

(2)商量、制定活动的方案;

(3)布置学生通过多咱途径、方法搜集有关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

第二步: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3、活动总结阶段:每个主题活动总结阶段一般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

(1)调查成果整理、统计;

(2)学生制作活动的作品、成果;

(3)撰写研究报告等。

第二步:

(1)组织学生交流作品和活动情况。

(2)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的评价。

(3)整理和收集活动的资料和成果。

七、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

1、健全组织,成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合作小组。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武振磊任副组长。将各年级的课任老师为小组成员。

2、切实制订好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同年级的合作小组可以制订相同的活动方案。学期活动计划要按时完成并上交,不完成的扣5分,并勒定完成。不及时上交的扣3分。

3、抓实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管理,收集和保存好学生的活动过程性资料。教师应及时收集和保存好学生的过程性资料,这些作为评价的根本依据。若不能按要求整理、收集的,每少一次扣5分,累计扣分。

4、开展理论学习和研究。

第4篇: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要求为目标,通过拓宽实践活动的领域,探究实践活动课型,建设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范文之工作计划: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计划。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文情怀,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和实践的能力。

3、培养一支有创新意识,有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研究能力的师资队伍。

三、实施策略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策略。

学校要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根据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创新性的特点,实践活动要做到内容开放、过程开放和方法开放。通过课内与课外结合,拓宽实践活动的空间,充实实践活动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自主和指导相结合的策略。

实践活动要遵照新课程的理念,突出实践活动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实践活动的帮助者(

四、具体操作

1、树立一个观念:即实践活动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活动要突出实践性、开放性、生活性、探究性、参与性的原则。

2、成立教研组。

3、开展“小专题”的研究活动。

五、主要工作安排:

三月份:

1、召开教研组成员会议,确定各年级、各班级小组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活动。

2、任课教师培训、学习,确保课程开足、开好。

3、团委开展系列活动。

四月份:

1、组织一次集体备课

2、迎接市综合实践活动中心小组我校进行活、

3、团委牵头继续开展学雷锋、植树等系列活动。

五月份:

1、组织一次集体备课;2、开展一次研讨活动。

六月份:

1、组织一次集体备课;

2、各班、各小组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总结、完成表格。

3、推荐班级进行交流、展示。

七月份:

1、撰写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或论文。

2、做好学期总结工作。

3、编纂成果集。

2015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实践探究活动项目方案 第七篇

方案一: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一、实践内容:高一级新生军训

二、实践时间:安排在20xx年高一第一学期开学之初,时间1周。

三、实践地点:紫金县武装部国防军训基地

四、社会实践的目的

1、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国防、劳动、法制、环保、历史等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4、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5、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6、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人格。

五、组织管理形式

社会实践课程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由德育处统一负责实施。年级组负责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班主任对全班的社会实践活动负责,指导老师对所管的社会实践小组负责。社会实践活动一般以班级形成的小组为单位开展,每个组推举小组长一名,根据活动项目聘请指导老师1-2名,根据活动项目的需要可聘请校外人士充当指导老师。

六、活动实施的过程

1、活动前教育。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规,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2、总结交流。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的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及活动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每班推荐最好的一个活动小组参加级组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

3、评价考核。小组和个人提供相应的材料,由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然后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进行终评。

七、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

1、评价原则

贯彻三结合评价原则: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2、评价内容

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

②活动的选择与活动设计评价;

③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

④活动的成果和社会效益评价;

⑤活动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体现情况。

3、评价方法

实施档案袋管理。学生建立个人社会实践活动档案袋,里面应装有能反映小组和个人活动过程的种种记录和其他证明材料,并提供核实方法或途径(如实践单位的地址和电话,相关人员的姓名和联系电话等),具体考评方法如下:

评价内容:A、学生个人自评(撰写军训小结);B、班主任和教官初评,进行等级认定;C、教务处、德育处审核。

考核等级:从活动态度和活动收获等方面进行考核。活动用时合计不少于7日;活动态度和活动收获可进行定性评价,使用“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描述性语言。

4、评价学分认定程序

学生个人或小组整理参评材料--小组交流及互评--班主任或导师初评、等级认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终评--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学分认定--教导处登记学分。

八、奖励

对于那些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强,有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精神的学生个人或小组,他们付出了努力且有了丰硕的收获,等级认定为A者,学校给与表彰;对于三项活动评价均获A等的学生,学校给予专项奖励;如果社会实践成果经专家认定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科学价值或实用价值,学校给予特殊奖励。

方案二: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广大中小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感。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及形式:

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活动、到综合实践基地校体验活动、社会服务和调查、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军政训练、走进大自然活动”等内容。各学校要因地制宜,创新活动手段和方式,充分发挥中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筑全员参与、全面系统的社会实践平台,实现社会实践工作的常态化、机制化。

(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活动。我市是革命老区,市内拥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要充分发挥周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结合《让历史告诉未来》一书,以研究性学习或班团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教育,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活动。)

(二)开展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体验活动。各学校要充分利用龙井市教育局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生到实践教育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进行素质教育拓展训练,培养学生自立、自理、自救、自护的能力。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校将结合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合理的综合实践课程和拓展训练项目,提高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效性。(各校到东盛综合实践基地活动的具体时间另行安排)

(三)开展社会(社区)服务和调查活动。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各学校要主动加强与社区和家庭的联系,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文明创建、交通协勤、公益劳动等志愿者服务和调查活动。通过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各学校要积极探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初中和高中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服务和调查活动。(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学生1—2次社会实践活动。)

(四)开展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农村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实践体验和现代农业考察,学习掌握基本的农事操作技能;了解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科学知识,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农业、农村的政策,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的新面貌。(高中阶段的农村社会实践原则上安排在高二年级,要列入教学计划,其中二分之一以上时间应安排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初中和小学4-6年级在校期间,都要到教育局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或考察活动。(具体活动时间另行安排)

(五)开展中小学生军训活动,加强学生体质和体能训练。各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做好体育、艺术“2+1“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和体能,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在军事技能方面,高中学生军训要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印发的《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军事训练与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增强爱国主义信念、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高中一年级新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新生原则上均应参加军训,高二、初中和小学学生必须把参加国防教育与训练作为必修课。(各学校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国防、民防教育活动的实践体验活动。)

(六)开展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体验活动。各学校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点,有计划地合理安排踏青、远足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感受家乡的美丽。进一步丰富学习生活、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减轻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各学校每个学年度必须组织一次体验大自然的活动。)

二、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总量

小学生1-3年级学生的实践活动以校内外有计划的活动为主,以学校和家庭为主要活动场所,重在体验,每学年要保证3天;小学4-6年级学生和中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综合实践基地校体验、社会服务和调查、国防教育、走进大自然活动等,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小学生4-6年级每学年10天左右;初中和高中阶段每学年不少于20天。

为确保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双休日合理安排实践活动,要将实践活动时间与教学时间统筹考虑,确保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得到真正落实。

三、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的要求

(一)各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要按照教育局年初制定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制定本校活动方案,确定活动总量、内容及时间。要严格按照计划日程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3月20日前将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上交教育局)

(二)各中小学校要认真做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工作,要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内容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切实予以保障。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社会实践领导机构和管理机制,并指定专人负责。要以教导处牵头负责实施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政教处、少先队、团委协助做好各项工作。学校要制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细则,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列入每个学期学业成绩考核项目。

(三)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加强对全体教师的指导,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积极参与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要选派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从事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指导工作。学校要把教师指导和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列入教师工作量,纳入考核指标,记入教师档案,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等方面应享受与其他教师的同等待遇。市进修学校将对所有从事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的教师专业化指导和培训工作,将举办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骨干教师培训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四)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育人环境。各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利用好家长资源,让家长关心、支持学校的实践活动。学校要积极动员各行各业为学生社会实践、劳动实习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学生课余生活和假期社会实践的资源。教育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学校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绩效评估,规范社会实践工作。对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学校及其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五)学校要切实保障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经费投入。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所需必要经费,如往返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等,本着自主、自愿的原则,由学生自行管理,政教处、少先队等部门要指导好学生正常消费。各学校要加大对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的投入力度,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保障。

四、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保障

安全保障是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各学校要强化措施,确保活动中的师生安全。

1.各学校要制定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突发事件处理应急预案,指定专业队伍事先对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场所的条件、环境、安全隐患等进行踏测及评估,活动期间要随时进行抽查监督,确保活动的安全。学校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安全观,要主动为学生活动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学校要继续为学生参保校方责任险,事故责任的认定与理赔工作要由校办全权代办。

2.各学校必须精心组织实施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确保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全进行。学校要与活动场所、接送单位之间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活动前要做好安全预案及安全隐患排查,做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与沟通工作。要做好活动组织前的师生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对带队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明确每名带队教师的职责分工。

3.实行安全员跟踪制度。各学校在活动中要指定安全员,专门负责安全事务的监督与协调。安全员由学校负责安全工作人员中选用。安全员要跟踪活动全程,及时纠正发现的安全问题,负责随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安全情况,可临时负责事故现场的处理与保护工作。中小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一旦发生学生人身安全事故,学校必须及时迅速逐级上报,必须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上报教育局,启动应急预案,进行紧急处理,力争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4.要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增强师生自我安全防护意识。学校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前,要协调好学校与学生、学生家长、实践基地等方面的关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自防自救知识。要抽调专门力量组织安全演练,培养师生员工应对各种危险情况,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师生员工防范安全事故的能力

五、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金东国

副组长:玄东哲、孙革伟、

组员:方光日、丁明江、李志刚、各校校长

六、社会实践活动月份安排:

三月份:

3月5日学雷锋活动(要求学校走进社区、光荣院等场所进行好人好事活动。)

四月份:

1、利用4月5号清明节,各校要组织学生开展祭扫烈士墓活动,并结合阅读《历史的选择》《让历史告诉未来》两本书,开展征文活动。

2、4月末,各中学要组织一次“走进大自然”的远足踏青或植树活动。(活动时间、地点要上报教育局)

五月份:

1、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基地校活动。

2、五月末各小学要组织小学生开展“走进大自然”野游活动。

3、各校要组织学生参观“大成中学”旧址活动,让学校了解龙井教育的历史。

八月份:

结合“养成教育规范月”开展军训和国防知识教育活动。

九月份:

1、结合“弘扬民族精神月”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市政府地下室“革命历史博物馆”。

2、组织全体中小学生参加“全市中小学生田径会”。

十月份:

利用黄金周时间组织号召学生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

十二月份:

组织部分学生参加冰上运动。

方案三: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促进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践行绿色课程理念,让学生利用节假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关心社会发展,捕捉感兴趣的社会或生活问题,开展研究,尝试解决问题。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选择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研究解决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形成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为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我校根据实际情况,特制定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二、组织机构

组长:任虎玲

领导组成员:武有生、穆永雄、刘旺全、董云果、范常龙、姚明明、杨森

成员:全体班主任、王建兵、邢小青、刘彩英、任丽莉、任慧敏

三、活动原则

1、坚持教育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2、坚持主体性和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学生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应教给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启发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鉴别、思考、研究和发展。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

3、坚持时代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要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把握时代脉搏,突出人文、科技、国防、文明、环保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特长的培养。

4、坚持安全性和严密性相结合的原则。保证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安全是全社会的责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分工严谨,有条件可以邀请家长参与管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和家长(监护人)要教给学生自救和自我保护方法,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活动目标

1、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提高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4、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人格。

5、形成有学生特色的研究成果,丰富学校校本课程。

五、宣传动员

1、1月31日召开会议布置寒假社会实践任务,请班主任抽时间组织全班同学认真学习活动方案,并指导贯彻。

2、各班班主任在2月1日确定寒假实践主题和分组名单,并组织各组长召开会议,商讨活动细节。

六、具体实施

1、组织形式:小组合作模式。学生一般由6—10人组成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自己推选组长,建议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年人(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为辅导员。研究过程中,活动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互相协作。

2、具体过程参考如下:

(1)编组、选题;

(2)聘请辅导员;(教师、学生家长、大学毕业生等)

(3)制定活动方案;

(4)小组研究设计具体操作(设计访谈表格、问卷;制定参观、观察、活动计划;准备录音机、录像机等活动工具);

(5)实践活动(观察、访谈、问卷、实验)

(6)分析活动资料(定量:用统计图表定量分析自己的调查结果;定性:用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方法分析整理后的资料,找出规律特点。)

(7)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3、必须完成的实践活动

(1)“节日小报”展示活动(手抄报的形式)

每个学生要以春节、元宵节为主题自编自创“节日小报”。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节日文化、收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在心中积淀“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意识。

(2)“公益之星”评选活动(必须要有数码照片)

社区募捐活动、社区保洁活动、社区护绿活动、社区综合宣传活动、社区"陋习"纠察活动、社区敬老爱老活动、社区读书辅导活动、为孤寡患病老人和残疾人做好事献爱心、交通服务活动、环保志愿者活动,目的是引导同学们“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区做个好公民”。

4、社会调研活动(参考主题如下,也可自选主题)

(1)社会参观活动

参观、访问、考察(革命遗址、科技馆、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现代化建设成果、市政工程、著名厂矿、高新技术产业运作情况等),例如以当地的居民小区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可以“物业管理”、“商业网点”、“文化娱乐”、“教育设施”、“交通路线”等为研究方向。

(2)社会调研活动。(参考主题如下,也可自选主题)

①践行科学发展观,倡导生态绿色理念

春节期间烟花炮竹的花费及污染调查;(必选)

春节期间吃喝浪费现象及对策研究;(必选)

城市河流、水质污染情况的调查;

关于生活节能状况的调查研究;

关于生活用水状况的调查研究;

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调查;

白色污染的调查研究;

访问环保局等单位,了解全市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对策;

②与父母谈心,进行感恩活动

向父母汇报自己一年来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了解父母过去一年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

了解自己每年的花费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了解并清楚记住父母的生日;

了解父母这二十年来所经历的生活变迁;

了解父母近十年来为自己学习和生活做出的付出;

其他有关方面的情况;

假期期间积极主动的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给父母洗一次衣服、给父母洗一次脚、为父母做一顿饭等方式,向他们送上作为儿女的一份祝福。可向学校投稿,稿件体裁不限,应有自己的一些感受和认识。字数1500字左右为宜,特别优秀的稿件可不受字数限制。稿件不要求面面俱到,可选择整个谈心活动中的一点来撰写。欢迎在文字的基础上,提供照片;照片可以是反映浓浓亲情的生活照,也可以是反映家庭生活变迁的历史。

③关注交通安全,倡导绿色出行

交通安全意识及对策;

道路状况及改进意见调查;

斑马线上的安全行动;

④关注自己的成长,倡导绿色“理财”

中学生的压岁钱收支的调查与研究;

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

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与研究;

中小学生零用钱数量及其用途的调查与研究;(必选)

中学生上网吧问题的研究;

⑤践行十八大,关注新农村

农民收入状况和农民工生活状况的调查;

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基本医疗制度情况的调查;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新农村建设调查和分析;

(3)科技小作品

看一次科普影视、读一本科普书籍、撰写一个发明提案或制作一件小发明作品。将自己平时所掌握的科技知识和科技动态介绍给邻居和身边的朋友,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的科学知识。

(4)济困助学行动

参与爱心捐赠。少打一次车,少买一本闲书,少吃一次零食,节约零花钱,奉献点滴爱心,用春风般的关爱来帮助暂时贫困的学友。

5、注意事项

(1)就近就便:社会实践活动原则上要就近就便,组织学生在学校周边、学生家庭所在的社区或本村范围内开展活动,不建议开展跨区活动。

(2)在生活中提炼: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问题,体验社会角色;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地、智慧而有创意地生活。

(3)在兴趣中选择: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间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更好地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4)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资源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技术和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

(5)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从参与研究的对象来看,可以采用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从研究采取的手段来看,可以采用活动设计、网络技术、调查研究、参观访问、社会宣传、服务、总结、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6)保障安全,严防意外:各班级要提前认真做好对学生的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确保学生安全,严防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

(7)参与社会实践的班级和个人,必须注意自身形象,认真参与活动,为学校和个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8)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认证的单位包括:社会实践场所、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矿企业、社区等。一般由接待单位、工矿企业等在《孝义九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中相应的位置加盖印章。

七、总结评比和表彰

1、各位同学要认真填写2015年孝义九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和登记表,并提供事迹材料、实践照片等,开学一周内班主任将评选材料交给年级组初评,年级组根据方案内容、个人上交的材料及在寒假活动中的实际表现进行总结评比,评选出在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先进个人(占班级总人数的10%),名单于一周内交政教处。

2、各班收集齐本班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论文或稿件,班主任将上述材料交给年级组初评,年级组根据方案内容和上交的材料进行总结评比,评选出优秀社会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论文和稿件(占班级总人数的10%),名单于一周内交政教处。

3、政教处和团委将根据各年级组上报的社会实践登记表、记录表、事迹材料、实践照片、优秀社会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论文和稿件等材料,在3月中旬评定出校级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并从各年级组推选出的10%先进个人中评选出校级先进个人,评选结果计入班级考核。

4、特色成果展示。开学后,各班把优秀社会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论文、照片等材料由年级组汇总后交到政教处,总结形成特色研究成果,丰富校本课程,并进行展示。

方案四: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以及我省的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的领导与管理,现就加强我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定如下方案:

一、目的和原则

(一)、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树立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环境、学会交往、承受挫折等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认知和行为的统一,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科学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原则。

(三)、坚持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实际问题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充足的时间和必备的条件。

(四)、坚持指导性原则:教师应教给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启发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鉴别、研究和发展。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

(五)、坚持时代性原则:实践活动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突出人文、科技、国防、环保等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六)、坚持安全性原则:保证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安全,是全社会的责任。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指定专人负责。教师和家长(监护人)要教给学生自我保护方法,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实践基地和单位在保证设施安全的基础上,向学生讲清与实践内容相关的操作程序,安全制度,培养学生安全生产和操作的意识。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出现的安全问题,按教育部颁发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相关精神解决处理。

(七)、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和生产劳动等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努力应用书本知识为农村和农业服务。

二、多渠道建立各种社会实践场所

(一)、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发各种资源,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要主动与学校所在地的工厂、农村、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取得联系,通过多种形式,建立一个相对固定,便于学生开展活动的社会实践联系点。

(二)、要统筹规划,积极采取措施建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的学生社会实践场所,并调整部分资金用于社会实践场所的建设和维护。

(三)、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学校布局调整中调出的空地、校舍以及农村劳动实践基地的扩建改造,建立具有一定规模便于学生集中开展综合性活动的社会实践基地。在建设社会实践基地的同时要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德育教育基地的作用。

三、加强领导和管理

(一)、做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工作,要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内容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切实予以保障。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社会实践管理机构,并指定专人负责。政教处、教导处、总务处要各负其责,政教处重点抓学生社会实践的具体组织和指导,并会同教导处进行社会实践时间的统计和成绩的考核;教导处重点抓课时安排、时间保证和社会实践成绩的考核管理;总务处重点做好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单位的联系及其他条件保障。建立学生社会实践记载制度。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列入每个学期学业成绩考核项目。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一般每学年不少于14天。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含参观访问)、公益劳动、国防教育、社区服务、科技文体活动等,以社区和基地为实践阵地;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切实保障师生的安全。

(二)、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要选派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从事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指导工作。学校要将其计入教师工作量,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等方面应享受与其他教师的同等待遇。要举办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骨干教师培训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2015党建创新项目实施方案
实践探究活动项目方案 第八篇

方案一:党建创新项目实施方案

为打造畜牧党建工作特色和品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推动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根据县委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部门实际,特拟定我局20xx年党建工作创新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名称:探索“两新”组织建设新模式

二、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

通过项目实施,强化畜牧专业合作社党组织建设,规范合作社运行,充分发挥支部党员引领示范作用,打造示范点、示范片,促进合作社、养殖户健康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推进“两新”组织建设,切实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努力实现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融互动。为加快促进犍为畜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

四、工作思路

旨在着力创新两新组织发展模式,促进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互动共融。坚持支部引领,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党委+支部,增强战斗力);坚持专合示范,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专合+农户,增强凝聚力);坚持龙头带动,建立市场运作机制(龙头+专合,增强竟争力)。

五、目标任务

一是加强专合组织党的建设。局党委要加强与乡镇党委的沟通协调,加强对畜牧专合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对未组建党组织的专合组织要指导帮助其创造条件建立党组织。各基层畜牧兽医站支部要在局党委的领导下,与畜牧专合组织支部开展共建活动,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畜牧专合组织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加强专合组织自身建设。要按照农民专合组织规范化建设要求,帮助专合组织健全财务管理、生产营销等制度,完善“专合+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专合寄养”、“农户领养”等生产发展模式,引导扶持专合组织规范发展壮大,并争创市级以上农民示范性专合组织。各基层畜牧兽医站要加强对所辖区域畜牧专合组织的帮扶与指导,并指派专人联系。三是加强专合组织与龙头企业合作。要按照“两个带动”的要求,积极培育引进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专合组织合作,建立市场运作风险共担等机制,提高专合组织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专合组织与龙头企业合作共赢,带动全县畜牧业健康发展。

六、实施步骤

1、制定方案阶段(20xx年3月10日—3月31日)

一是局党委召开基层支部书记会,安排部署项目工作。二是各基层支部、乡镇畜牧兽医站结合目标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做到任务到人、责任明确。

2、组织实施阶段(20xx年4月1日—10月31日)

各基层支部、乡镇畜牧兽医站,按照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并及时上报有关信息,完善措施,确保项目取得成效。

3、总结阶段(20xx年11月1日—11月30日)

按照项目要求、目标任务开展查漏补缺,对项目效果进行深刻总结,为今后党建创新活动提供经验和指导。

七、具体要求

1、加强领导。为加强此活动的领导,保证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成立党建创新项目活动领导小组,由局党委书记魏x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彭x任副组长,各基层支部书记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政工组,负责党建创新项目活动日常工作。各基层支部定期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任务的全面完成。

2、精心组织。各支部、乡镇畜牧兽医站要加强与畜牧专合组织的联系,争取畜牧专合组织的支持与配合,保障活动有序进行。

3、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党员要带头宣传发动、带头示范、带头完成工作任务。

方案二:党建创新项目实施方案

一、思想

以“”和“”思想为,街基层组织建设,实施创新,、执政能力,执政地位,为改革开放和社会建设坚强的组织。

二、创新项目

《党章》规定和要求,在去年的基础上,深化楼宇(市场、小区)党建。

三、实施

1、摸底调查

组成专班,与经济发展办等联手,摸清街辖区范围内工商企业市场的分布情况,摸清楼宇企业和市场的党员分布情况。

2、台账

党员分布情况,逐一对楼宇企业党员登记台账,对党组织建设设置要求的企业走访调查,适时,党组织设置的方案。

3、组织实施

方案后,报请××××*并专题会议部署,《党章》要求,依法成立基层组织,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

4、建章立制

基层组织成立后,要按规定规章制度,包括党员学习制度、教育管理制度、党员活动制度等,党组织能运转,党员先锋模范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保进本经济发展。

四、要求

本方案6月份组织实施,9月底调查工作,年底1-2个楼宇企业党建,总结经验,并工作机制。

方案三:党建创新项目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教育局党委年度工作计划和《关于基层党建工作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精神,在广大党员教师中掀起“岗位创先争优,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热潮,关注课堂,决胜课堂,向课堂要质量,以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科学的课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体现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展示党员教师的风采,为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二、领导小组:

组长:赵振强李文东

副组长:邸玉杰

成员:周国强张增辉王伟王春艳曹立红邱莹

三、工作目标:

1、加大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法更新,增强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明显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能力普遍提高。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全面提高,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

3、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学科特点、教师特点、班级特点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流程。通过合理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促进课堂教学实现高效、优质、轻负。

4、学校领导班子引导广大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学习高效课堂的理念,共同探讨制订符合我校校情的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5、教师通过一年半时间,教学能力大幅提升;通过实验和探索,初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四、基本要求及主要措施

1、积极引导党员教师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把注意力兴奋点汇聚在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上来,把个人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统一起来,以此进一步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有效的教,促进高效的学;

3、努力探索常态教学条件下,实施有效教学方式和策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通过学习、展示、交流、合作等策略,促进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能力的持续提高,形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5、每学期安排任课党员教师人人上一节教研课,组织专门听评课小组,多人对一人,把脉会诊,指导教师扬长避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6、所有教师能够正确理解教材、合理使用教材,部分教师能够创造性使用教材,各教研组建立起长效的教材教法学习制度。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编者意图,把握课程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7、做到规范备课: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媒体、备程序、备作业。

8、优化教学策略,恰当灵活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精讲精练,及时反馈、有效调控,切实提高教学活动实效。

9、坚持教学反思研究,形成自觉审视、反思自己教学的习惯,不断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

10、学校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实行推门听课,无规律的突击检查个人教案,教研组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教务处要为教师提供实践高效课堂教学的专业支持和服务。努力构建与高效课堂教学相配套的目标考核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1、学校广泛开展各学科高效课堂达标和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观摩、展示、研讨活动。每学期安排2-3名市区骨干党员教师做面向全校在职党员的示范课,每节课确定一个示范主题,课后组织听课党员讨论会,由主讲教师说课。听课党员交流听课收获。

12、邀请市区专家现场听、评课,并指导青年党员教师如何听、评课。

13、坚持开展高质量的校本研修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加强教师间的对话交流,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促进教师自觉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14、组织各种活动,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创新活动形式,创设良好的氛围,为党员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和展示课堂教学能力的平台;

15、提高党员教师对开展此项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努力方向;树立典型,总结其成功经验并推广;

2015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实践探究活动项目方案 第九篇

方案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课程计划,大力推进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规范化、常态化,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浙江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纲要(试行)》、《浙江省义务教育段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建议(试行)》及《温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意见》(温教中〔20XX〕33号)等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建设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及良好个性品质为目标,以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资源充足、学段衔接的课程体系和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具有专业素养的课程教师队伍为重点,规范课程实施与管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项要求的全面落实。

二、实施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学校开发的课程领域,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是促进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利于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密切教育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改善学校教育的课程结构;有利于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利于扩展德育的空间和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学校开展特色办学,深化课程文化的内涵。

三、课程目标

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课时安排

根据浙教基〔20XX〕120号精神调整后的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规定:3—6年级每周3课时,7—8年级每周2课时,9年级每周1课时。上述课时均不含信息技术课程,其中各年级的劳动与技术每周均为1课时。所有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科教学均不得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各校在安排课时时,在确保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学期总课时并不超过周总课时数、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可以随活动需要采取灵活的弹性课时,可集中几天或一周时间搞一项主题活动。全市各类学校每年级每学期至少要设计和指导3个以上的主题活动,每个主题活动不少于3课时。建议周四或周五安排2节,以充分利用双休日开展活动,周一或周二安排1课时,用于交流、小结或提出下一阶段的活动要求等。

五、活动内容

在我省课程设置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领域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也包括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游戏节等)、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绿色证书教育”等活动内容。

各校可按照亲近与探索自然(人与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人与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人与自我)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和组织,以主题活动形式开展,具体如:

(一)文化艺术类主题:如各地的传统文化、家乡风情、家乡名人、运动会标志设计、板报设计、我心中的居室、剪纸艺术、插花艺术欣赏等。

(二)社会生活类主题:如饮食与健康、乐清方言、本地特产、零花钱压岁钱的去向、学做小记者(节目主持人等)、我心中的明星偶像、贫困学生失学问题、关注外来人口等。

(三)科学技术类主题:如环境污染及其保护、校园环境调查、垃圾问题、城市与绿化、身边的科学等。

(四)科技制作发明类主题:如模型制作、发明创作、插花艺术设计、雕刻工艺、电脑设计、纸工、泥工等加工工艺等。

(五)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如敬老服务、法制宣传、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科普活动、军训、社会生产劳动、郊游、参观等。

各校组织的校班(班团、班队)活动课符合主题的,可视作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九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可整合学校课程与地方课程进行(3-8年级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和《话说温州》2本教材,每周1节,各校可根据实际每学期单独教授一种,也可以交错隔周教授一种,但不能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替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要求。校长作为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提高认识,率先学习,努力实践,使自己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行家。

(二)建立队伍,完善网络

1.学校要鼓励教师任教或转岗任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省、市示范学校力争从本学期起,至少配备1名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其他规模较大的学校(18个教学班以上)从下学期起至少要配备一名专职指导教师,规模不大的学校(18个教学班以下)要配备多名兼职指导教师;要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年级负责人、班级负责人,建立“班级固定、年级协作、学校协调”的教师使用机制,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2.在市教研室教研员指导下,各学区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选择组织能力、责任心、综合素质强的专兼职教师担任组长,配合教导(务)处制定全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计划,组织、指导、参与实施及开展教研活动,从而初步形成市、学区、学校三级教研网络。各级教研机构要定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活动,并使之常态化。

3.市教研室和教师进修学校要分层次、分批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队伍培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修班,促进教师观念转变,提高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力。

(三)整合资源,积极开发

全市各校要优化组合学校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研究和分析地方、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同时,要关注教师、学生和社会相关人员的人力资源,重视与现代信息技术相伴随的信息资源。要注重整合班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环境教育、禁毒教育等内容,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博物馆、科技馆、德育基地、科技示范基地等校外活动场所,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四)周密组织,认真实施

1.各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校长必须亲自担任组长,同时指定一位校级领导分管、负责课程的规划、组织和落实工作,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要从社区学校资源、师资条件、场地设备和经费等实际情况出发,开齐、开足、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

2.教导(务)处和教研室要制定全校“综合实践活动总体方案”、“学期课程实施计划”和教师个人工作业绩考核细则,指导和审核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及时做好全校总结,做好每个活动主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存档等相关工作,为以后的教学教研积累素材。

3.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教师责任制。根据学校学期课程实施计划,确定每位教师每学期应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任务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要制定活动周历表,以“周”为单位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时监督、检查课程实施与计划执行情况,做到专时专用。

4.各校在日常公用经费中要确定一定比例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活动开展等。

5.加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力度,市教育局争取在2015年至少建成2个具有一定规模、能满足当地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综合实践基地。

七、过程管理

科学地组织和有效地管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保证。

(一)组织形式力求灵活多样。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组织形式,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小组活动与个人活动、集体活动有机结合的办法,灵活运用,相互配合。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要求做好活动日记,及时记录活动基本情况。

(二)教师指导必须细致到位。

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指导教师必须制定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编写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包括背景分析、活动目标、活动准备、课时安排、活动过程、场所要求、人员分工、安全措施、活动评价等环节),预设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及其解决方案,并认真指导学生制订计划、实施计划,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考察、资料查阅、实验观察、设计制作、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实践与探究,获取丰富的信息和资料。

(三)实施过程务必安全合理

各校必须逐步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数量、活动小组、活动结果、教师工作、课程资源与教学资料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科学合理地计算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要增强安全防患意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各校要制定综合实践活动安全制度和预案,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保证师生开展各项外出活动的安全。

八、评价奖励

学校要根据整体性、多元化、过程性等原则,运用成长记录袋、活动过程的观察、学生自我反思、师生协商式民主评议、成果展示等多种评价方法,对每一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作出相应的阶段性评价。在学生评价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收集和分析学生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和数据;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提出改进计划;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过程与结果、个人与小组、评价周期与时空、多元主体评价的必要性与实效性的关系。

学校要建立专兼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评价制度,并将其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对教师的评价,应侧重于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设计、指导、管理、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能力、实效的评价。根据温教中〔20XX〕33号精神,常年担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并取得一定成效的专职教师,其任职时间可按二分之一计入班主任工作年限。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应纳入教师课时总量。任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满三年且成绩优秀的教师,申报高级职称时予以优先推荐。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应作为教师教学业务考核、晋级、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的依据之一。

市教育局要建立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体系,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作为教学常规管理年度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组织领导、课时安排、师资安排、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校本教研实施、管理制度、具体保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考核结果将与学校评先评优及校长年度绩效工资等直接挂钩。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不符合要求且整改不力的,予以全市通报批评;申报创建各类市级先进学校的,其参评资格予以一票否决;属于省、市示范学校的,警告且整改不力达两次及以上者报请上级有关部门取消示范学校称号。

方案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课程,是基础课程改革中的一颗明珠,璀璨夺目。它给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然而现实中,小学生的年龄小、知识面狭窄、抽象思维能力差等生理和心理特点都决定了,在这一课程实施中要统筹设计,周密计划。

二、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具有严密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各种经验、社会实践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主题(课题或项目)的形式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从而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实践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改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强调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的亲历和体验。基于以上理论结合我校的生本理念,确立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

(一)知识目标

利用各种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社会知识,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在劳动技术中学会花卉的种植与管理,制作折纸花卉、小动物。在研究性学习中,了解研究内容知识,学会制作活动方案、多种研究方法、策划各种展示活动。在湿地文化节中,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了解湿地、观察湿地、保护湿地;在学生课堂中,学习各类课外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方案设计更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在实践情景中运用并掌握各种实践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经验。在各活动载体中,发展学生的多方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综合发展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要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以及三者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自我的责任感。

三、年段分目标

四、课程内容

五、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保障

1、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学校校长为组长,教务处、级部长共同参与的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各年级各阶段活动策划负责人,落实相关的责任任务。

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组长:胡顺利 副组长:张兰英 李雪梅 三到六年级的级部主任 组员:三到六年级的综合实践任课教师和班主任。

2、课时设置

根据学校特点,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安排采用固定课时每周2课时。根据需要可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的办法。

3、师资力量

我校特别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我区率先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专职化,将年轻、求知欲、上进心强的三名教师来担任综合实践老师。三名教师,在区内优质课评选中都获得一等奖,两名获得市一、二等奖。其中他们的研究成果在省市创新大赛中纷纷获奖

(二)课程实施措施

1、准备阶段

(1)成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织学习专项理论。

(2)召开教师会议,通过学校综合实践方案。

(3)以年级为单位,选择子课题内容,撰写年级活动计划。

(4)对教师进行案例撰写和实践操作等方面的培训。

(5) 分析学情,确立主题,设计教案。

2、实施阶段

(1)制定学校实施计划。

(2)分年级组按计划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活动过程,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档案,收集记录学生体验、反应。

(3)定期召开综合实践老师碰头会,对活动进行交流、探讨,对案例进行反思和评价。

(4)开展学生评价指导、探索并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评价指导体系。

3、成果展示阶段

(1)积累资料,创造性地编写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2)举行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3)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进行反思和总结,以进一步提高质量,完善机制,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六、课程评价

1、评价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主体性、过程性、形成性和发展性评价为主,它应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和表现状况,对其优点、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进行多样性地评价。坚持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表现进行评定、鉴赏。

2、对学生的评价

采用:成果汇报式、作品评价式、展示与交流式。

3、对教师的评价

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组织、规划、管理、指导并方面的能力和实效。

方案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必修课之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给学生创设一种动态、开放、主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信息时代所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既是开展教育教学系列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贯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使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有章可循,并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

1.使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2.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为依托,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科研能力;以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带动学校办学特色项目,完善校本课程体系。

3.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促使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管理等方面不断提升,带动学校教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并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4.以学校现阶段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通过不断总结、提炼,形成具有本校特色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目标

1.以“体验”为主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针对现时段我校学生实际,我们提出通过活动体验,获得丰富的经验和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即为人之道、为事之道。这是实施以“体验”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目标,具体是引导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实现下列目标。

第一,学会认知。通过经历文本资料的搜集、调查、访问、实验等方法实践,学会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从活动中总结经验,逐步养成方法论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关注自我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展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发展问题意识和创新品质。

第二,学会做事。通过对各种复杂的活动情景的体验,学会合理地应对各种具体的、现实的冲突和问题,妥善地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逐步学会在现实情景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借助必要的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实践能力。

第三,学会交往。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展开,指导教师应引导初中生在活动中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学生自己应总结在活动过程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得失,学会表达、交流与合作。

第四,学做完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心灵启迪。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学会对自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我负责的责任感,关注自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方式。

2.以信息技术为主体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的活动

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总目标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况,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对学习和生活,对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2.1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2了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3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论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4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2.5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一支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需求的具有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

2.6构建学校新型的课程体系。通过努力,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点、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教材体系。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每学年开学初至9月底)

1.1成立组织机构,制订《黎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1.2建立校园网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页;

1.3落实柳亚子纪念馆、黎里敬老院、社区活动中心三个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1.4准备好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的各种表册。

2.组织实施阶段(第一学期10月~第二学期5月)

2.1以教务处、德育处、班团队组织为主体逐步实施以“体验”为主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2.2以教务处、教研组为主体逐步实施以信息技术为主体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的活动。

2.3以综合实践活动组织机构为主体,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动态管理和调控;

2.4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工作交流和阶段成果总结;

2.5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参观学习和培训活动;

2.6及时收集有关数据,积累资料和活动经验。

3.总结阶段(第二学期6月)

举行综合实践活动会课评比及成果展示活动,进行总结交流活动,编印案例、学生子课题设计方案、学生心得,评选综合实践活动优秀小组;完成有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确定下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思路。

四、探索有本校特色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措施

1.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合理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其中,初一年级每周安排2课时信息技术课,初二安排1课时,在完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情况,调配使用信息技术学科,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重点体验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学科的学习研究中去;初一年级每周单独安排1课时劳技课,初二、初三每周在校本课程课中安排0.5课时,主要学习中国结的编织、折纸等技能,配以布艺、陶艺、雕刻等制作,学生人人动手参与,不断提高发展;活动课安排与公益活动、社会服务、劳动课相结合,由学校德育处、班团队组织根据德育工作安排,从小事出发,以低起点为要求让学生体验为主体的公益活动、社会服务活动,每月安排1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框架内,有分有合安排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由学校德育处、教务处、班团队组织、思想品德老师负责,明确活动主题,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安排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2.团结协作,分块到位,职责明确。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是“探索与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这基础上分块到各处室,并各负其责。

2.1组织保障:由教务处、德育处、教科室、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小组,指导并督促每个教师、每个班级学生,积极参与并完成活动任务。从下学期起,在初一年级各学科组先挑选一名教师开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以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

2.2资源保障:学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素材信息库,并经常性地、有意识地补充资料,以确保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需的信息来源,定期开放综合实践成果展览室和信息中心资料室及实验室。校电视台及时报道综合实践活动的热点、亮点课题,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2.3安全保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原则上由学生自行组织,独立研究,针对学生身边、学校周边的有关事项进行调查研究,部分课题组如需要利用节假日外出活动的,必须征得各自家长同意,并尽可能由家长陪同进行,由家长负责监护,以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2.4后勤保障:总务处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后勤保障。

五、组织管理

1.健全组织领导。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校长室负责对课程的开展进行统一的协调;教务处负责培训、鉴定教师的工作、课程的组织与落实;信息中心负责信息技术教育;德育处负责开辟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工作,落实好活动基地。

2.加强过程管理。加强研究、分工合作。期初,由校长室负责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教务处负责各年级组、信息组和科技教师认真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以及本学期的主题活动方案,在此基础上,各年级组应加强平时的研讨,每周开展集体备课,相互了解情况、分析情况、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构思对策,并及时记录每一次的活动情况,由教务处负责平时的监督调控,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交流做法,解决问题,提高实效,并及时反馈给校长室。

附:黎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XXXXXX

六、教学评价

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要求其教学评价也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主要是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

1.教师评价

1.1每个教师都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方案策划课和指导学生课题研究的义务,这作为教师职评、评先、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

1.1.1从下一学期开始,学校在每个班(初一、初二年级)定期开设“活动”指导课、方案策划课,同学科教师观摩学习,观摩课等同于校级公开课,教务处将记录备案。学校将举办综合实践活动课开放周,对开放周的指导课、方案策划课按市级公开课计分(有外校教师参加观摩、学习)。

1.1.2每学年学校将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览,开展一次活动成果评比,并在每个年级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编印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文集,从中选出成果突出课题参加上一级相关单位评比。对指导学生综合实践课题获奖的,第一指导教师在评先、评优和职评中以同级论文获奖计分,第二指导教师减半计分;对指导多个学生课题获奖的教师,可累计得分。学校每学年将在每个年级中取3~5名分值较高教师给予表扬、奖励。

1.2每个学科组都安排一位教师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工作,时间为两年,在初二学年末写出结题报告,对研究成果,学校组织人员从中分选一、二档次,按校一、二等奖计入年度考核分值。

2.学生评价:

2.1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对每个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登记,作为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之一,纳入学生成绩考核范围。

2.2以“重过程、轻结果”为评价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课题研究的每个环节,进行激励性评价,遵循发展性原则,对有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展示的课题小组及时给予表扬、奖励。

2.3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作为学生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必要条件之一。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企业走廊文化

下一篇: 大学规划书800字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和开展民主评...
  • 组织生活会整改方案【七篇】
  • 党支部组织生活班子整改方案(通用7篇)
  • 重大涉校事件舆情应对处置预案范文(...
  • 两会期间维稳应急预案【12篇】
  • 组织生活会整改方案(通用9篇)
  • 重大涉校事件舆情应对处置预案范文(...
  • 学校“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工作实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