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书笔记 >

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01    阅读:

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篇一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严 红

一直以为,中美两国的教育差异巨大,以为我们在教育中的种种现实问题他们不存在,甚至以为他们的教育价值观、思维方式都和我们不一样。这本书却让我第一次知道,那个教师在校园中遇到的种种,和我们老师遇到过的差不多;那个教师在教学和学生相处中产生的困惑,在我们的校园中也会困扰着多数教师。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个充满惊讶和感动的过程。这是因为我从这本来自大洋彼岸的、以前从未知晓的教师的书中,竟然读到那么多熟悉的东西。

雷夫所教的小学坐落在洛杉矶一个充斥着贫穷与暴力的地区,该区街道路灯不亮的、房子灯光昏黄,屋内脏乱。而学生们多半是身处弱势、贫穷、非英语为母语的移民、及问题家庭的孩子,他们几乎没有以英语为母语者),是他让学生生活在一个不必“害怕”的净土,让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让学生的缺点得以改正。面对一间又小又破烂的教室,一群又穷又淘气的孩子,他毫不气馁,孜孜不倦。雷夫用自己的教育的热忱感染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使他们步入成功,终生受益。

他的开头非常有趣,是写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这件事雷人在帮学生点燃酒精灯时不小心点燃了自己的头发却没有发现,其他的学生都来拍打教师的头。这一故事,看似简单,却发人深省:第一:什么时候我能这么投入教学?第二:什么时候可以让学生这样“打”教师?也正因为有上面的一把教室里的火让雷夫从一个普通的教师向一个伟大的教师转变,“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在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是没有捷径的”。雷夫老师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

他用这么一个故事来说明问题。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教师继承了一颗无价的签名球。当年幼的儿子找他一起玩球时,理所当然地,他警告儿子绝不能拿签名球来玩。儿子问他理由时,他觉得1967年红袜队的成就对儿子来说毫无意义。于是他没有花时间解释原委,只对儿子说,不能用那颗球是因为“球上写满了字”。过了几天,儿子又找他一起玩球。当老爸再次提醒儿子不可以拿满写字的球来玩时,小男孩表示他已经把问题解决了;他把所有的字都涂掉了。理所当

然,老爸气得想痛打儿子。但他心念一转,便明白儿子根本没有做错事。自从那天起,他无论去什么地方都带着那颗空白的签名球。这颗球提醒他:不论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反思自己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雷夫笔下那一个教室中的“老大”,每每在教室里发飚,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害怕,来扶持我们的管理使教室有秩序。

二、以信任取代恐惧。

这应该是每一个教师应该明确的,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之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补救。 “以信任取代恐惧,要是你破坏了我对你的信任,也应该有赢回信任的机会,但这要花很长的时间。”我们平时都是强调同学之间要互相信任,学生要信任老师,好像学生信任老师是必然的,是应该的,但信任应该是相互的,很多时候老师对于学生却一直不太信任。而比如一个总是不爱写作业的同学,如果他说忘带作业本,老师自然而然的就认为他没写,他说写了也是在说慌。老师不相信表现不好的同学说的话,同学也明白说什么都没用,所以就破罐破摔,混一天是一天。如果我们也象那位老师一样,在班上建立严格的一整套信任机制,让同学们都体会到说实话光荣,说慌可耻,并且也给平时表现不够好的同学足够的机会,找到他们身上的优点,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同学的信任。那么,他们的表现一定会慢慢有所提高。这种教育正是现阶段我们所缺少的。

三、道德成长路线图

从幼儿园起,老师就用小红花激励我们,到了小学变成红领巾,到了大学变成奖学金,到了职场,变成了红包或奖金。激励就是屡试不爽的魔法。我们没有怀疑过,这样的激励健康吗?在雷夫看来,这在道德行为方面,只是初级阶段。如果道德行为有六个档位的话,小红花只是在第二档上。在第56号教室里,孩子们的水准远远超过了小红花阶段,达到了第六档。那么,雷夫借用了教育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成长路线图:

第一档,我不想惹麻烦——靠惩罚在起作用;

第二档,我想要奖赏——靠贿赂起作用;

第三档,我想取悦于某个人——靠魅力起作用;

第四档,我要遵守规则——靠自律起作用;

第五档,我能体贴人——靠仁爱之心起作用;

第六档,我奉行既定的准则——靠境界起作用;

最高的境界不是外在的褒奖,而是内心的愉悦。 四、失败是好事

书中记载了一件引人深思的事。几年前,一群其他学校的教师到第56号教室进行一日访问。那个星期第56号教室刚好在做火箭。有一组学生虽然做得很认真,却弄错了飞弹部分的配置。来访问的老师当中有几个人频频朝那一组走去,为孩子们示范正确的组装方法。有好几次雷夫老师都必须以有礼但坚定的口吻要求访客让孩子们自己摸索。雷夫老师认为开始火箭会飞不起来,但接下来孩子没回仔细思考,找出火箭飞不起来的原因。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科学家们不是耶总在实践失败研究改进中进行科学探索吗。

雷夫老师注意到很多人,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中暗藏着一个很关键的错误——为了让孩子们有好的感受,从不让学生答出错误答案或出什么差错。

其实,“失败”是由身为教师的我们自行认定的。飞不起来的火箭不是失败,只有当学生停止解决问题的尝试时才算失败。

读完这本书,一个最深的感受就是教室与教室原来可以如此不同!这位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第56号教室了不起的“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他用这样一个范例告诉我们: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很大很大,可以带给孩子无限多的东西——我们能分享到这样的教育智慧,就是获得力量;也许,在未来我们也会创造一个奇迹!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发言。那就是:“学习雷夫好榜样!”

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篇二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篇三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滨江中学 陈佳 2012.1.16

书的一开端就是联合推荐,有好多好多的人推荐这本书,这让我非常心存疑虑,这本书会不会像这些人说的这么好?读到尹建莉写的“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是—无限的”从这位好妈妈普实的话语里让我感觉到这应该是一本好书,雷夫是一位好教师,我决定读下去。好在这是一本语言比较易懂的书,不然针对我这样的文学修养就要命了,他的开头非常有趣,是写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这件事雷人在帮学生点燃酒精灯时不小心点燃了自己的头发却没有发现,其他的学生都

来拍打教师的头。

这一故事,看似简单,在我看来有两点需要我们努力,第一:什么时候我能这么投入教学?第二:什么时候可以让学生这样“打”教师?其实雷夫写的真好,“当一个老师,真的会很痛苦的。”真是大多数教师的真实体会,比起某些人说我是最幸福的,来让人感同身受。“在一个认为运动员和明星比科研人员和消防员更重要的世界里,培养友善而又聪颖的人已经变得几乎不可能了。”谁说不是这样呢?出场费过千的演员如同繁星,身价过万的球员多如牛毛,唱一首歌给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也不在少数,拍个电影拍个广告,腰包里就过亿了吧!而无数的科研人员为得到研究赞助而一筹莫展,真是一个奇怪的社会。现在的孩子们都去追星,没有一个追科学家的。可以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可见他们对艺术鉴赏能力的缺失。也正因为有上面的一把教室里的火让雷夫从一个普通的教师向一个伟大的教师转变,“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在从错误中汲

取教训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是没有捷径的”。

第一部分家最温暖第56号教室为孩子打造了一座躲避暴风雨的天堂读完这一部分对我的震憾是最大的,因为我就是雷夫笔下那一个教室中的“老大”,每每在教室里发飚,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害怕,来满足我那虚伪的内心。其实除了害怕的除了学生,还有教师,还有那些领导们。这个才是教室管理的真正问题所在。他用这么一个故事来说明问题。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教师继承了一颗无价的签名球,上面有传奇的1967年红袜队全体队员的签名。当年幼的儿子找他一起玩球时,理所当然地,他警告儿子绝不能拿签名球来玩。儿子问他理由时,他觉得1967年红袜队的成就对儿子来说毫无意义。于是他没有花时间解释原委,只对儿子说,不能用那颗球是因为“球上写满了字”。过了几天,儿子又找他一起玩球。当老爸再次提醒儿子不可以拿满写字的球来玩时,小男孩表示他已经把问题解决了;他把所有的字都涂掉了。理所当然,老爸气得想痛打儿子。但他心念一转,便明白儿子根本没有做错事。自从那天起,他无论去什么地方都带着那颗空白的签名球。这颗球提醒他:不不定期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我真的应该好好的反思一下,那么多年的教育可以说都是错误的,但还好我及时发现了并准备转变过来。以信任取代恐惧:这应该是每一个教师应该明确的,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之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补救。我以往都会用训斥和批评来教育学生,我感觉这样才有教师的威严,我想我错了,应该和学生之间建立最起码的信任,这很重要,也

是一个班级的基石。我会努力的,其实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这是我和雷夫的共同点,答应学生的事一定要做到,如果做不到也一定要有合理的解释并做好弥补,当学生主动向你承认错误并请求原谅时,我想你需要的不是说教,而是应该立刻原谅他。随时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我们不需要对孩子们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让他们自己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确实身教确实重于言教。纪律必须合乎逻辑: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学生看不起。这此年来我一直遵循这一原则,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和表现不好的学生都一样,有时候会对表现好的学生更严格一些,这样做真的可以让学生信服。我以前也有让学生不去上体育课、音乐课的行为,原先认为自己是对的,其实自己大错特错了,因为对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不

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

你就是榜样: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许多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几点几点到校,而他们自己却压着铃声到校,真的!我不明白自己做不到的事还要要求学生去做。有时候发火并不是一个

明智的举动,呵呵!笑一笑,只不过是一个错误罢了!

说真的,其实我们可以做得更好的

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篇四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心得 - 王彩艳》

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篇五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我是个不自觉读书的人 ,也没读书的好习惯。但想做点什么不去读书还真的不行,拜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从中还是有所感受的,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从教二十五年来,一直在一所叫霍伯特的小学担任老师。这所学校位于美国的洛杉矶,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可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雷夫老师班里小学生的成绩名列前茅,而且孩子们谦虚有礼诚实善良。长大后,他们纷纷进入哈弗、普林斯顿等名校就读取得不凡的成就。。

这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首先是雷夫先生为了让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付出了努力与艰辛,出于对学生的那份爱的基础之上的。爱好孩子是很容易的,但要爱那些调皮的孩子,就真的需要我们老师的爱心了。对于班上的任何一个学生,对他们的态度,雷夫先生都是不放弃,不抛弃。现在孩子的教育平心而论,教师还是缺乏爱心和耐心,不能真正的如雷夫老师那样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专注和用心,特别是对孩子的教育上缺乏耐心,教育教学的改革,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但我们往往做的都是课堂,而在爱心和耐心方面没有面向学生,曾经听过魏书生老师讲过课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细细品来,其实还真是那么回事,只要我们耐下心来,公平的去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孩子不掉队,真正潜心如雷夫老师那样在教育上让孩子们做点什么时,不仅要有良苦用心的创意,更要有不折不挠的勇气和激情四射的践行、要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还有学不好的学生吗?

其二、雷夫老师运用的 “每周作文”、“每月读书心得”等作文训练方法和组织学生看电影,以及利用文学来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等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让学生写读书心得,有什么想法,遇到的问题体现在心得上,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内心,把握学生动向,特别是教各学课的教师,完全可以尝试一下,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写下听课的心得,哪些问题有疑惑,听不懂或者碰到的疑难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以及自己的感受,用这种形式体现出来,不面对老师,学生会说真话敢于去说,就看我们如何去处理问题,在我们批阅作业的同时尽快了解学生的情况,可以采取回复或者面谈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像雷夫老师那样去做,我想一定会事半功倍,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究竟带给了我什么,我想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重新理解,面对孩子,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多一点关爱,少一些责备;多一点平易近人,少一些居高临下;多一点鼓励帮助;少一些大声呵斥。如果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能像雷夫老师那样,对待事业执着专注,对待学生充满爱心,对待工作激情四射,那么我们一定能够消除自身的职业倦怠,一定能够用力、用心、用情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待每一节课,学生定会有灿烂的明天。

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篇六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篇七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如果,你仔细看这本书,你会惊讶并感叹雷夫是个多么用心的老师。比如,每年,他都要在十月带全班学生从洛杉矶赶到首都华盛顿进行参观,他细致到会看着地图推测参观某景点当时太阳的位置并据此安排活动,只为了拍出光线最好的相片。正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所说的那样:“他对教育和学生有信徒般的坚持、父亲般的亲切,还有哲人的敏锐、专家的自信、战士的勇敢——他拥有智慧,拥有力量,所以他创造出奇迹。”正如雷夫身体力行的那

诗人纪伯伦有句话: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何而出发。

很多时候,一些教育行为之所以无效,或者说效果不理想,不是因为没有因材施教,也不是因为缺乏耐心与爱心,而是教育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最基础的东西。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看来,这个最基础的东西就是信任。

如果说第56号教室有何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师生之间建立的深厚的信任感,用雷夫的话说就是,“这间教室里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害怕”。

“信任一旦破裂便无法弥补”

信任之于教育的重要性,是雷夫慢慢悟出来的。从教之初,一次雷夫外出开会。在他离开的那段时间里,他的班级秩序大乱。为了不让学生再次“肆意妄为”,外出前,他会用很凶的口气警告学生:“要是有人不听代课老师的话,或没有做好分内工作,等我回来时,你一定很惨。”前几次学生还算听话,但时间久了,就渐渐威慑不住了。“和许多资深教师一样,我很不好意思回想早年的种种愚行。现在,我在上课的第一天,就开始与孩子们结成伙伴。我会先请孩子们信任我,并且不辜负他们对我的信任。”所以,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的开头,雷夫很自豪地说,这间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而是因为它缺少了害怕。

新学期伊始,雷夫习惯在第一节课上课前的两分钟,和孩子们讨论“信任”这个议题,并与学生们分享一个例子。很多人都玩过一个关于信任的游戏:有人向后倒,由一名同学接住。这种接人游戏就算连续玩过100遍,只要有一次有人开玩笑,故意不接住,他们之间的信任就永远破裂了,而且这种破裂是无法修补的。

雷夫来华的演讲内容之一就是师生间如何建立信任。他说:“如果你希望孩子信任你,那你的言行必须一致。你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必须成为那样的人。你永远是学生不断校准自己行为的一个标杆。”

演讲中,雷夫还与大家分享了一个故事。那是他的两个学生,一个是非常聪明的男孩,一个是很可爱的女孩。他们相互喜欢,但喜欢的程度有点不同。男孩愿意为了女孩每天早到学校,帮她清理桌子。但女孩对他并不感兴趣,因为在第56号教室里,大家都喜欢善良的人,而男孩对进步很慢的同学态度比较鲁莽,不太愿意帮助其他人。有一天,雷夫听到这样的对话: 男孩:“艾米,我喜欢你。”

女孩:“我也喜欢你。”

男孩:“但可能并不是这样的。”

女孩:“也不是那样的。”

男孩:“其他的女孩都喜欢我。”

女孩:“我知道。”

男孩:“那你为什么不喜欢我,我对你那么好。”

女孩:“因为我的男朋友一定是对所有人都好的人。”

后来,雷夫问女孩:“艾米,你为什么这么聪明呢?”女孩告诉他:“因为雷夫老师教了我要这样。”在第56号教室里,雷夫的确是第一个愿意聆听孩子说话的人,是孩子的好朋友,是孩子第一个愿意倾诉的对象。他总是以身作则,希望孩子成为他那样的“好人”。一旦孩子

能主动成为一个“好人”,便到达了雷夫所谓的教育的“第六阶段”——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那真的是最美的教育境界。

“老师可以严格,但不能不公平”

与信任同等重要的是公平。在演讲中,雷夫反复强调,“只要孩子们看见你赏罚不公,你就失去人心了。”雷夫举例为证:几年前,他的莎士比亚戏剧团要去洛杉矶某知名表演场地演出,许多老师都为孩子们得到这样的机会兴奋不已,唯一的反对者是一位从不让学生参加管弦乐队或合唱团的老师。在学生家长的要求下,这位老师只得同意学生参加演出,但前提是,返校后每个学生每天要写100遍“我以后会为自己作出更负责任的选择”,并连写一个星期。结果这位老师不合逻辑的行为让孩子们厌恶到一整年都听不进他说的话,即使有些话是值得听的。

雷夫坦言,他也是在别的老师身上逐渐明白这种关系的。刚上讲台时,他发现学生不愿意举手提问,也不愿意说“我不知道”。不过,在听了一位特殊教育老师的课后,他很受启发。“我觉得这位老师真的很伟大,学生们尊敬他,都听他的话。我反复思考其中的缘由,发现他与学生之间建立了很好的信任关系,他总是敞开胸怀、非常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后来,我问他有什么教育秘诀。他告诉我,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不公平的赏罚实际上一点用处都没有,反而让师生间的关系越来越糟。”雷夫说,孩子并不怕特别严格的老师,但他们特别憎恨不公平的老师。比如,一个学生没有完成家庭作业,老师却要惩罚整个班级的学生。“老师可以很严格,但一定要做到公平对待每个学生、每件事。一旦孩子觉得你对他们不公平,你可能就会失去孩子们心中的信任。”

同时,雷夫建议,无论如何不要对孩子使用侮辱性的言语。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他讲述了发生在霍伯特小学的一个真实故事。几年之前,一位学生家长气势汹汹地来到学校,要求校方严厉惩处一位老师,因为这位老师对他的孩子做了很不好的事情。起因是,孩子找不到作业,他到处找都没有找到,最后索性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倒了出来,但仍然没有找到。这个孩子的老师看到后,就告诉其他学生,以后大家扔垃圾时,不用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直接扔到这个学生的座位上就行了。

在雷夫看来,这位老师不仅错过了绝佳的教育时机,而且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伤害。“如果我们侮辱孩子,就永远都不会成为他的老师,即使你有很好的知识传授给他。对不起,孩子们已经永远记住了伤害,以后所有的教育都是白费的。”

“学生看着你的一言一行,你就是榜样”

在雷夫心中,始终恪守一个准则——我是孩子的榜样。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雷夫都很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他总是提醒自己:绝对不要忘了,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别想糊弄小孩,他们很聪明,一定会识破的。你要求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先要做到。雷夫从来不对自己的4个孩子大吼大叫,也从不抬高声音说话,即使自己很生气。在家的大部分时间,他都用来阅读,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也热爱读书。在霍伯特小学,雷夫和气待人、认真勤勉,因为他希望自己是学生们所认识的人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那一个。 “我们不能靠教条来教学生,而应由我们的身体力行来教他们。”在雷夫看来,一天下来,老师有数千个可以树立榜样的机会,其中有些机会是特别难得的。“年轻时,我和那位不当处置学生书包的老师一样,也会发怒、沮丧,只不过没那么极端罢了。我也曾扮演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专制暴君、独裁者,现在看来,以那样的角色教导孩子,到头来只会白忙一场。” “最近几年,我领悟了很多。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就等于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成长为自信又快乐的人。”雷夫告诉记者,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赢得你的信任,有些孩子会背叛你对他们的信任。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孩子有好的表现,就必须用行动告诉他们:我们相信他们有优异表现的可能。在你所打造的美好环境里,孩子们也将茁壮成长,展现出让你和他们自己都惊奇的好表现。

雷夫说,他很喜欢坐落在洛杉矶中央的霍伯特小学,尽管学校里很多孩子不知道怎样说英语,那里也常有一些罪行发生。但是,当孩子们走进第56号教室,看到他们用心地学历史、学莎士比亚、学弹吉他,看到他们脸上挂着幸福而快乐的微笑,他的心里就很满足——“第56号教室变成了我的第二个家庭,我的学生变成了我的家人。而他们,也使得我走到了今天。”

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篇八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道德成长的六个阶段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4)

姜林

雷夫老师这本书,前两章说的都是德育问题,第一章侧重讨论教育环境,第二章则完全是说如何进行品德教育。请看第二章(寻找第六阶段)各节的标题: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动准则并奉行不悖.

显然,这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道德成长过程,雷夫老师把它细化了,而且用孩子的语言说出来,颇有新意。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这是以恐惧为心理基础的道德水平,层次最低。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这是以欲望为心理基础的道德水平,比第一阶段稍微积极一些。

第三阶段 ,我想取悦某人。这是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道德水平,与第二阶段水平相当。以上三个阶段,都属于他律阶段,靠外部压力或“贿赂”或“吸引”来形成道德。

第四阶段 ,我要遵守规则。这已经进入自律阶段了,有了规则意识,自愿遵守规则。当然,规则也是外部的东西,不过它已经抽象化了,我服从的已经不是某个人,而是社会的公共意愿。但这种道德毕竟还有点被动,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个阶段的道德看成他律到真正自律的过渡阶段。

第五阶段 ,我能体贴别人。这才是真正的自律。我已经能换位思考了,我已经能把自己投射到他人的心理中去,自我和他人此时达到了统一与和谐。道德不再是我的负担,而成了我的本色。

第六阶段 ,我有自己的行动准则并奉行不悖。这是道德的最高阶段,慎独。如果说在第五阶段,人的道德还可能是感性的有点迷糊的,那么到了这第六阶段,一个人的道德就完全理性了,成熟了,成了坚定的信念,难以动摇了。这时候的道德行为已经完全脱离了他人评价,也就是说,不管别人怎么看,反正我认为这是道德的,我会笃行之。到这种程度,人至少已经是君子,离圣徒不远了。

当心表扬奖励变成“精神贿赂”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5)

姜林

孩子们终于开始因为“不惹麻烦”以外的理由做出决定了,但老师往往会犯下我们称之为“第二阶段思维”的错误。我猜,很多人都曾在大学期间读过行为分析大师斯金纳的作品。在那些作品中我们学到,孩子们因为良好行为得到奖赏

之后,就会大大提高重复我们所认可之行为的可能性。这个主张当然有其真实性。无论奖赏是糖果、玩具,还是延长体育活动时间,在眼前晃呀晃呀的奖赏的确是良好行为的有力诱因。

我曾在中学参观过,看到教室里的老师用第二阶段思维鼓励学生完成作业。其中一位历史老师还让授课的各班比赛,看哪各班的作业完成得最好。胜出的班级在学期末将得到奖品。显然这位老师已经忘了“历史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我和作业完成得最好的班级聊过以后发现,尽管他们在完成方面和交作业方面做得最好,却对历史的了解极为有限。

刚开始教书的那几年,我也为了“成效”而患了这种“奖赏症候群”。如果我因故无法上课,又很怕班上学生让代课老师不好过,那么我知道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我会对孩子们说:“如果代课老师说你们很乖,星期五就可以办匹萨派对。”第二天回到学校的时候,代课老师会留给我一张赞美的纸条,我也骗自己相信自己对学生做的是一件好事。毕竟,这总比吓唬好,孩子们也会比较“喜欢我”。好啦,别对我那么严格,当时我太年轻,欠缺经验。现在我不会再这么做了。

家长在鼓励第二阶段思维时也得提高警觉。小孩做家务就给零用钱固然很好,毕竟我们资本主义就是这么运作的——用工作换取报酬——但用礼物或金钱换取还良好行为的做法就很危险了,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

“贿赂行为”常见于全国各地的教室。身为每天站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很清楚要让小孩守规矩确实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我们的工时本来就长得过分,要是在家庭作业表上打个星星能让孩子们写作业,对许多人来说已经足够了。但我已经无法因此感到满足。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龙沙区“十二五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

为某人而努力,好不好?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6)

姜林

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就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人。“妈,你看,这样好吗?”他们也做相同的事情来取悦老师,主要用在有魅力受欢迎的老师身上。他们坐的时候挺直腰板,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但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

年轻老师大多无法抗拒这类现象(这句话出自于我的亲身体验)。孩子们的取悦会让你自我膨胀。看到学生们对你表现出你以为的敬意,当你叫他们跳,他们就应声跳起,这种感觉真好。

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有位老师在请假第二天回到学校时,看到代课老师留的纸条,因为得知班上学生表现良好而兴奋不已。其中,罗伯特的表现尤为突出。他帮助老师维持秩序,告诉代课老师各项物品放在哪里,就像个小老师一样。这位老师替罗伯特感到骄傲,并表示要奖赏他,或是帮他加分,或是送他糖果之类。但讽刺的是,罗伯特拒绝了。他这么做不是为了奖赏。他的思维层次更高。他是为了老师而做的,并以此为荣,而老师也很自豪,因为这个小家伙这么崇拜他。两个人都非常骄傲。感觉也相当良好。

罗伯特表现良好,当然是好事情,他以取悦老师为表现动机,也是很温馨的事情。和大多数教室里的情形相比,这已经好太多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做得更好。我常常这么取笑或质疑我的学生:你们是为了我才刷牙的吗?你们是为了我才系鞋带的吗?你听得出这有多可笑吗?但仍然有许多孩子整天忙于讨好老师。

为父母努力的念头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压力。许多小孩迫切希望取

悦父母,甚至按照家人的期望选择大学和主修专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备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他们无法了解为什么自己对生活如此不满。不过,至少他们曾经为取悦某人而努力过。

我想,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创造“惩罚的新前提”:学生喜爱的课堂活动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3)

姜林

约翰没写数学作业,给他的惩罚是下午不准上美术课,或者下课时间不准离开座位。请问这二者有什么关联?在第56号教室,我尽可能让课堂内容生动有趣,这么一来,对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如果有个孩子在做实验时出现不当行为,我会告诉他:“杰森,因为你使用实验器材的方式不恰当,请你站到旁边去。你可以看大家做实验,但不准参加。你明天还有做实验的机会。”如果某个孩子打棒球的时候很没运动精神,我会罚他坐冷板凳。这样的惩罚是合乎逻辑的,当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打球时,我一定会让他重返球场。

(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

惩罚还需要新前提?这个前提还需要创造?此种说法可能有点奇怪,我也感到不怎么贴切,不过我想了半天,找不到更好的表达方式了,先这样说吧,只要它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就好。

教师对学生的惩罚,通常都是以课堂纪律为红线的,雷夫老师则把这个红线上移了。这很有意思,值得借鉴。他不是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时候再惩罚,而是着意设计一些学生喜爱的课堂活动,当学生违反“游戏规则”的时候,加以惩罚。他的惩罚方式很简单,暂停学生参加活动的权利。这一招很厉害。因为少年儿童天性合群而且爱玩。我们几乎每个人童年都有这样的经验,游戏时小伙伴如果声

称“不带你玩”,那是最痛苦的事情。雷夫老师的这种惩罚方式,最能“打痛”孩子的心,所以我说这办法“很厉害。”但是这一招又很仁慈,因为它离学生的“忍受底线”不是更近了,而是更远了。不给学生吃饭,不让学生回家,罚学生抄书100遍,罚站一小时,给家长打电话,这些常用的笨拙的惩罚方式之所以危险,有可能激起学生的剧烈反抗,就是因为它们离学生的“忍受底线”太近了。这很可笑。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惩罚的艺术上,因为事实上古今中外从未有过“无惩罚教育”。即使那些主张禁止惩罚学生的老师,也一定做了不少他自己口头上反对的事情,不如实话实说。

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篇九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4》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4)

如果你的教室也能缺乏这样东西

——读《给我一些真相》

摘录:很多教师为了维持教室秩序,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近年来,大人对待孩子的做法,多半出自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心态。

随感:艾斯奎斯老师在叙述了一个案例以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个案例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位老师发现一个学生的书包比较乱,就把那学生的书包展示给全班学生看,而且还用照相机拍下来,在家长返校的时候给家长看,并且还对全班学生说,以后有垃圾就把那学生的书包作为纸篓。结果家长感到非常愤慨,要到校长那里告那位老师。那位老师一脸的无奈,他觉得这样的做法对那学生是起到作用的。

在我们的教室中,类似的事情其实也不断地发生着。我们经常接到家长的电话,说有的老师对学生采取了家长很难接受的教育方法,比如因为背不出课文而把学生的课本扔到教室窗外,因为学生不做回家作业而把书包扔出教室门外。这样做,确实能收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艾斯奎斯在上面一段话中说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那教室究竟想达到怎样的“目的”呢?下面一段论述揭示了教室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的真相。

摘录:真相其实很简单:这年头,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

老师们害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学生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父母的盛怒。

随感:简直说出了我们每个教育者的心里话。不是吗?教室里确实被“害怕”控制着——包括教师和学生。

我们或许会说,如果没有这些“害怕”,教师还能成为教师,学生还能不断上进吗?答案是:能!

摘录:讽刺的是,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了这样东西——害怕。

随感:教师不怕丢脸,不怕不受学生爱戴,不怕说话没人听,不怕场面失控;学生不怕挨骂,不怕被羞辱,不怕在同学面前出丑,不怕成绩不好,不怕面对父母的盛怒。艾斯奎斯究竟是怎样做的呢?

摘录:为了在不诉诸恐惧手段的前提下让孩子们循规蹈矩,并使全班维持优异的学习表现,我做了下列四件事:以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纪律必须合乎逻辑;你就是榜样。

随感:对于这四点,在阅读艾斯奎斯著作的时候,我反复看了好多遍,或许因为悟性问题,还没有透彻的理解。希望与同行们进行探讨。谈些粗浅的理解。

以信任取代恐惧: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相信孩子。以著作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有个孩子听不懂老师的讲课或者辅导,他对艾斯奎斯老师的评价是:“雷夫老师会讲解500遍,一直到我听懂为止。”这使我想起了课堂教学中的于永正老师,为了指导一个学生把一句话读通,一直耐心地指导了七八遍。异曲同工。

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艾斯奎斯如是说:“随时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我们不需要对孩子们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让他们自己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膀上。”所以,我们一旦对孩子承诺,那一定要实现自己的诺言。

纪律必须合乎逻辑:我们可以因为纪律对孩子施行必要的惩罚,但必须合乎逻辑。因为上课不守纪律而罚抄课文,根本没有因果关系。而实验课上不安规定操作,可以惩罚学生只看实验而没有资格动手才是合乎逻辑。这样的老师才能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但我们再教育过程中做了多少因为学生违法纪律或者规章而违背逻辑的事情啊!那学生怎能与教师建立信任关系呢?

你就是榜样:孩子们一直看着教师,他们以教师为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我们必须先做到。不要以为小学生不懂,尤其不要以为低年级的孩子不懂,你的举手投足,都会在他们心里烙下印痕。你要孩子们做到的,如果自己常常违背,你的孩子以后将对你嗤之以鼻。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幼儿园大班教养笔记范文三篇
  • 幼儿园大班教养笔记【三篇】
  •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1000字
  • 幼儿园教师读书心得笔记《我为谁工作...
  • 轮椅上的霍金读书笔记
  •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教师读书笔记
  • 《谈美书简》优秀读书笔记范文
  • 读书笔记大全100字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