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书笔记 >

《简明社会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6    阅读:

《简明社会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一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知识点、文摘与相关思考笔记

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类问题:社会思维(我们如何认识自我和他人、我们的信念是什么、我们的判断、态度),社会影响(文化与从众的压力、说服、团体),社会关系(偏见、攻击、吸引力和亲密关系、助人行为)。

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社会思维(人类构建社会现实、我们的社会直觉力量强大,但有时候也很危险、态度塑造行为),社会影响(社会影响和性格塑造行为),社会关系(社会行为也是生物性行为、对他人的行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以上三种原理都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应用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相关研究(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景,劣势:因果关系不清楚),实验研究(优势:可以控制变量和随机变量来探寻因果关系,劣势:通常使用实验室情景设置)。

4.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而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与意愿,它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能在辩论中发现漏洞,并能抵制毫无根据的想法。他们认为,批评一种观点并不等于批评持有此种观点的人。他们非常热衷于进行激烈的辩论,以探明一种观点的合理性。不过批判性思维也并非仅仅是一种否定性思维,它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能够对一件事情给出更多可选择的解释,思考研究结果的意义,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可以进一步考虑和探讨批判性思维的特质与培养方式)

5.社会表征:莫斯科维奇将其界定作“某一社群所共享的价值观、观念及实践系统,它兼有两种功能,即其一是为个体在特定生活世界中的生存进行定向,另一则是提供可籍以进行社会交换及对生活世界与个体、群体历史进行明晰分类的符号,使人际沟通得以实现”。在其看来,社会表征实质上是导源于日常生活人际互动过程的概念、话语及解释体系,相当于传统社会中的神话及信念系统,甚或现代版的常识。(需进一步在以后的阅读中理解)

6.现实实在论和实验现实主义?

实验现实主义中,态度与行为实施之间的差距有多大?愿意在实验情境下选择做出某种行为,但遇到实际情况时就真的能做出所选择的行为吗?这种心理的

操作能在多大程度上预示实际行为的操作?现实实在论和实验现实主义之间到底该怎样选择?

7.人首先是情景中的生物,因为情景塑造了我们。

8.但他人的行为具有一致性而且与众不同时,我们会把其行为归结于他们的人格。

9.我们的所知比我们知道自己所知的还要多。

10. 人类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共同发展的产物。

11.知识本是一体的。把它分成不同的学科只是表现了人类的软弱性。

12.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总是透过信念与价值观的眼镜观察它们。

13.科学并不是回答为什么事最终的道的义务,不是回答生活的目的与方向是什么,不是回答什么事生活得意义,事实上他也无法回答这些问题。

14.系统的观察与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清洗那些用以观察这个世界的镜片。(只是清洗,不能摘掉眼镜)

15.常识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再知道事实之后才想起它的存在。

16.生活是正着来活,却是倒着来理解。

17.几乎任何结论都会因谚语的解释而变成常识。

思考:格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积淀的结果,在这种积淀的过程中,历史有着种种不同的情景,同样的的事件在不同的情景中发展会产生不同的格言,甚至是相反的格言,因此说每一种研究结果都能找的出相应的格言与之对应,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一个研究都有其特定的条件与情境,要是换一种研究条件或情景,同一个研究对象其研究结果可能就和另外的一句格言相吻合。以分离为例,在恋爱的不同时期,分离对恋爱的作用就会有所不同,其作用可能会与小别胜新婚相对应,也可能会与人走茶凉相对应。格言也是经过时间和经验的验证所提炼出的,它的产生过程没有具体的实验那样严格的加以控制,但它的准确性和预测性也是不可小觑的,格言与严格的实验研究结果的相似性,是不是有些类似于相关研究与实验研究,相关不一定能说明问题,但它却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在高相关的前提下,如果得到实验验证它可能是正确的。

18.就像生活中的许多场景一样,社会心理学,的发现有时候看起来似乎显而易见,然而,实验研究所揭示的结果只是在事实知晓之后才变得明显起来。这种事后聪明使得偏见常导致人们对自己的判断与预测作出过高评价。

19.事实是一种达成共识的陈述,这种陈述有关我们所观察到的一切,理论则是对事实进行总结与解释的观点。

20.四个要牢记的可能造成结果偏差的因素:样本的代表性、问题的顺序、答案的选项和问题的措辞。

21.我们为什么要写作?我承认,除了我们可以获得奖赏之外„„我们写作的是因为我们希望改变什么。

二. 有疑问,需要在后面的学习中继续探讨的问题

1.存在真正摆脱研究者价值观的纯科学吗?如果有,它能适用我们吗?在摆脱价值观的同时,它是不是已经摆脱了文化与人性,摆脱了我们研究它的必要性?

2.人类自己构建社会现实。可是人类怎样构建社会现实?人们构建社会现实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还是一种顺其自然地道法所致。

3.社会影响、个人态度、性格倾向都塑造我们的行为,孰轻孰重?分别怎样作用与我们的行为?

激发达利和拉丹研究责任扩散的吉诺维斯案件中,纽约皇后道大街的居民们的个人态度和性格一般来说肯定是有差异的,可是同样在面临吉诺维斯被害这一情景,为什么没有人伸出援助之手?性格和态度的差异为什么在这时没有导致行动的差异?这一事件中的决定因素仅仅是因为责任扩散,性格和态度的差异在这时为什么没能克服责任扩散?性格和态度在什么时起决定作用?情景在什么时候起决定作用?是不是事情关系到自己时,性格和态度对行为的塑造作用会更大些?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可以被用来操控人类,它很危险。”该怎样科学的向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们解释?

5.人能彻底的认识自己吗?能,需要用多长时间,一生?不能,为什么? 整个科学都是历史的镜子。

三.可以进一步作研究的问题

1.什么情景能让人们变得乐于助人,是否某种文化背景如小城镇和小村庄能更好的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应该怎样考察和研究想法还不成熟)

2.社会直觉与消费行为。社会直觉怎样影响消费行为,我们可以怎样借助影响消费者的社会直觉从而达到影响他消费行为的效果?

3.警察佩戴醒目的警牌,开着写有巨大数字可辨认其身份的警车执勤,就能减少其暴力行为吗?工作牌带来的监督作用,是不是因工作种类不同,其监督效果也就不同?在同等条件下,工作牌带了的监督作用的强弱,在中国和美国之间有差异吗?工作牌对中国工作人员的约束力是否更大呢?

最后,本章没有单独叙述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不太符合中国学生的理解习惯

第二章 社会自我

一、知识点梳理

(一)自我概念(self-concept)

1.自我图式

组织并指导个人社会经验中与自我相关的信息之加工。是一种人们对其自身拥有的一切信息与属性的认知结构。他会影响人们所注意到的、所思考的和所识记的关于他们自身的信息。

2.可能自我

主要指我们可能会成为什么样子,其中包括梦想中自己的样子和自己害怕成为的样子。

3.焦点效应

在我们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事更关键,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

4.透明度错觉

我们总认为自己把自己的情绪很清楚的表现出来并且使别人注意到,事实上我们可能比自己意识到得还要模糊不清。我们同样会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误和公众心理疏忽的明显度。

5.自我参照效应

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记忆。同时也很好的证明了焦点效应的作用。

(二)自我概念的影响因素

1.角色

当我们扮演一个角色的时候,就会遵守这个角色的规范,并且对于将要扮演的角色有一定的期待,从而更好地扮演这个角色。此外我们还会进行与角色之间的互动:当我们扮演某个角色时,我们会找出证据证明自己扮演所扮演角色的正确性;当我们感觉自己应该扮演某个角色时,我们会更多的表现出符合这个角色

的行为。从而在行为和态度上达到相互证明。

2.社会同一性

主要是对自己的身份和个人所在的社会的一种认同感。当我们在不同的团体中会界定出不同的“我们”,当我们是一个大团体中的某个小团体的一部分时,我们经常会意识到自己的这种社会身份。

3.社会比较

把自己和他人比较,并思考自己为什么不同,主要有上行比较(和比自己强的人比较)和下行(和比自己弱的人比较)比较两种。在评价某个人的表现时,我们也是在把别人和自己比较的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进行下行比较,但是在需要动力的时候会进行上行比较。

4.成功与失败

生活经验对人会产生影响,使成功者更自信。尝试挑战现实的任务并得到了成功会使我们感到自己很能干,全力以赴获得的成功更使人自信,同时自尊也来自于付出过努力的成功。

5.他人评价

公认的成就能增强个人的自我概念,因为我们看到了别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当别人认为我们很好时,我们也会认为自己不错。

镜像自我:个体把别人当作镜子来进行自我感知。

与我们自我概念有关的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觉得他们如何评价我们。

6.周围的文化

(1)独立的自我观(个人主义):一种以自己的内在的想法、感受和行动来定义自我的方式,而不是以一个集体的想法、感受和行动来定义自我。重视独立性和独特性。

(2)相互依存的自我观(集体主义):以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来定义自我,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经常会受到别人想法、感受及行动的左右。在这种文化中,连结性和相互依存性会受到表扬,独立性和独特性则不被认同。

(三)自我认识(self-knowledge)

1.解释行为

(1)我们一般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行为原因,但是当原因有点微妙的时候,我们的自我解释常常是错误的。

(2)当我们有与行动有关的思想出现在行为之前,我们往往会感觉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这种行为的。

2.预测行为

人们在预测他们的行为和关系的发展情况时也会犯错误;有时候我们预测别人的行动比预测我们自己的更加准确;要进行自我预测时,我们最好要依据过去相似情景下行为的情况;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当预测我们自己的消极行为如说谎、哭泣等,我们比别人做的好一些。

3.预测感觉

我们会错误的预测自己的感觉类型、情绪强度和持续时间。我们的预测通常都会存在影响偏见,即高估事件的持久性影响。我们往往会忽略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的作用。

4.自我分析的智慧和错觉

《简明社会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二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每个人都在维护自己

题记:人对自己已知的事物倾向于维护。

记忆是人对经验的保存,存在强烈的选择性和主观性。对于选择性问题,弗洛伊德已经说了太多,现在让你回想去年的事情,你只能回想起少数的一些,而这些保留下来的都是经过了你的选择。人总是会凭自己的经验去主观的构建一些记忆,所谓“自传式记忆”。实验者略加误导,就能让被试产生原来没有的记忆经验。如:在让被试看过一次车祸现场后,问被试:影片中的蓝色小汽车是否超速行驶?等一些问题。过一段时间再问:车祸现场的车是什么颜色?大多数都会回答:蓝色。但实际上是绿色!~这种虚构给法庭采集证据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关于记忆虚构,最严重的莫过于无数关于童年性虐待记忆的虚构回忆现象。

社会认知中人总是努力的保持自己认知系统的正确性和稳定性。当遇到和自己相反的观点时,不是去思考其合理性,而是第一时间去想怎样驳斥。加上人们记忆的主观性和事物的辩证性,人们总是能凭自己的经验找出一些反对意见来,于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能见到很多爱“抬杠”的人!

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人总是有证实的倾向,即通过各种选择性的认知和行为去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如果事情真的是如自己所想的那样发生了,那人们总是很欣慰的产生“事后诸葛亮效应”----“看吧,我早这么觉得了,可你就是不信!”。

实际上虚构记忆也好,事后诸葛亮也罢,都是人类思维经济性的必然选择。我们大脑处理能力有限,每天事物的变化超过了我们的处理能力,上面两种策略只是人类适应社会和自然复杂性的方式。这种策略有两面性,如:刻板效应、思维定势就是其副作用!~

说服的力量:广告

对于很多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有时候我们的观点很清楚;有时候我们的观点很模糊,因为我们没有掌握关于事情的全面信息。当面对一个和你观点相反或者观点模糊的人的时候,你如何去说服他呢?广告给我们很大的提示。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说服的对象是五花八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掌握了不同的信息,不可能给出一个万能的答案,只能从普遍的意义上总结出大多数人的行为倾向。

榜样与权威。首先广告无疑是说服人的有效途径:“姚明都在用,难道你不用?”....“用了都说好!”广告中都是美白粉嫩的美女、西装笔挺的专家、清纯无邪的小孩、白发苍苍的老人等等主观可信度高的人....其次,广告中人们没有反驳的对象,是被动的在接受信息,一个广告费牌每天遇到100次,你自然就无意识的记住了。于是你就会发现所有的产品销量总是和广告成正比,人们一进超市总是直奔“名牌”。性价比到底怎么样?不得而知。“但求最贵,不求最好!~”

还有一类是情绪感染类的广告。似乎异常有效:“贫困山区的孩子没操场,却有梦想!”“下岗女工的孩子帮妈妈洗衣服”“药品中的:恶心、剧痛、厌恶...吃了过后就快乐、健康、幸福...”。个人觉得这类广告触碰到了人类的心灵深处柔软的肉,会让人记忆深刻,产生正面印象,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情绪的激发往往能够让人失去理智。很多人被骗,往往就是被一点小便宜搞得很兴奋,然后乖乖的说出了银行卡密码。

形象举例,和顾客个体经验产生联系。“用了这个产品,原来密密麻麻的青春痘马上就一扫而光。”“用了××,一下头皮屑就没了,秀发丝般柔顺。”“上街拉着一个老太太,回家用用洗衣粉,嘿,太管用了。一大群中年妇女都说:××洗衣粉好的不得了!”“××化妆品,立刻让黄黄的发皱的皮肤变得像18岁小姑娘一样红润!”......对于很多受众需要的就是直观的案例,给他们解释统计数据,模型,测量结果用处不大。试想你经过周密考虑各种数据对比,决定买DEII的笔记本,但是就在你准备买的前一天,你的好朋友给你来了电话“什么,你要买DEII的笔记本?我一个月前买了一个这个型号的,没过几天光驱不能读了,突然黑屏,发热量高的要死,几个按键还不管用了!...”你会怎么样?绝大多数情况下你会换个品牌,至少换个型号!~

记忆简单明了。很多广告都有几句很短但很上口便于记忆的广告词和一个商品标志。“今天你吃了没有?”“一切皆有可能。”“强壮中国人!”“好××,××造!”“选品质选××!~”。因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力有限,对于思维经济性和稳定性的需要让我们广告策划人员无孔不入。

多次强化。红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白金广告就是运用了这样的原理。如果一个广告连续的在你面前出现3次,每次都是同样的内容,或许你会感到厌烦,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你记住了它!~这类广告需要谨慎的运用,因为在喜欢和厌烦之

间观众很容易选择后者,如何实现平衡是一门艺术。比如前段时间某个羊羊羊的12生肖广告就激起了受众强烈的反感情绪。

因果暗示。某个皮肤白嫩的美女回眸一笑:我一直用××洗面奶!~好像是在暗示,我的皮肤好全是因为用了××洗面奶。明星的头发都是因为用了某品牌的洗发水,好身材都是减肥茶的结果。好空调,××造。利用了人们在推理过程中常见的错误,A推出B,并不能得出非A推出非B,只有A才B。而人们往往习惯的认为不是××造的就不是好空调,或者××空调全是好空调。

其他,耐用消费品强调质量好,售后服务周到,汽车强调档次,高级化妆品强调品味,家具强调温馨舒适,电子类的强调安全,能耗大的强调节省,低端的强调便宜.......消费者心理看重什么,广告就强调什么!~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东西不是对所有的人都适用,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你就需要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不但要提供各种实例,最好要提供各种权威的数据。这样才能有效果....对于受众的各种类型、不同的情景、不同的信息源、不同的渠道各种手段都要灵活的搭配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分析一下说服的要素:1 有影响力和可信度的人的示范。2 单向接受 3 激发人类的情感 4 用形象直观的例子 5 简洁明了的能够记住。6 多次强化 7 因果联系和错误的思维习惯,8 其他

偏见

节省付出的惨遭代价

如果问我人类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我会回答:命名和归类的能力!因为这是人类一切思维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为了应付复杂的世界,我们学会了用一个简单的名称来把一个复杂多变的事物框范起来,在根据各种标准把这些事物分门别类,一一贴上标签。这是大脑有限性的必然选择,我们需要节省我们的脑力以处理其他更加重要的生存问题。说了这么多好像和偏见没有关系,其实不然,正是因为人类的这种节省本能,我们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不是从现实中的具体情景去思考问题,而是简单的从大脑中提取一个标签,然后把这个标签的内容强加给我们遇到的事物。这就是所有偏见的本质。

女人代表温柔、顺从...黑人代表无知、好斗...犹太人是低等民族....穿制服的总是让人相信...孩子是需要严加管教的对象...大学教授都是文质彬彬...商人总是见利忘义...中专学校的学生能力低下......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偏见会传播。一种方式是通过文化的传承,潜移默化的让人接受偏见。 一种是媒体:偏见的传播者和澄清者。媒体会根据受众的喜好选择传播的内容,黑人做广告的总是比白人少很多。代表弱者形象的老人和儿童总是在公益广告中频频出现。暴力事件似乎总是发生在贫民窟。非洲大陆布满了艾滋病和需要救助的儿童。电影里的理工科博士总是想着通过什么发明来毁灭地球。 一种是个体之间的传播,街头巷尾的道听途说总是有人信以为真。当你听说“某某喜欢偷东西!”,这位青年下次来你家,你会怎样?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怪不得古人对这种流言蜚语深恶痛绝!

更不幸的是,人类有维护自己观点的倾向(证实倾向),如果现实的情况与我们的观点不符(认知失调),我们不是去思考是不是自己错了,而是极力找支持我们论据对不同观点加以反驳。这对偏见更加有利!~如果你认为一个小孩很笨,即便是他一次考试考了高分,你也会说服自己“这很可能是考试作弊的结果,而不是努力学习!”。这种归因偏见会产生积累效应而且相当难改变。

更为可怕的偏见发生在种族之间。每个民族都认为自己是优秀的,其他民族都次一等;自己宗教的人民都是纯洁的,其他宗教都是异教徒....这些可怕的观点在历史上造成了骇人听闻的屠杀。二战数百万犹太人还有今天的阿拉伯世界因为宗教信仰而爆发的不间断冲突,美国黑人和白人之间的暴力事件.....都是这些偏见血的证据。

最常见的偏见:性别偏见。善意的性别区分和恶意的性别歧视。这个问题起源有很深刻的社会文化因素。情况千变万化,三言两语说不清楚。

最不幸的是,偏见是与生俱来的。因为我们的种族之间需要这样的力量来增加凝聚力,对自己民族的自信偏见能够更好的形成认同感,以抵御那些可能的攻击。人需要标签,如果没有这些标签,人类大脑将变得不堪重负。人们也不可能绝对客观公正的看待问题,因为我们的智力是那么的有限。但是如果我们经过自己谨慎的思考,站在受偏见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要贸然就下结论,相互宽容与理解,努力克服先入之见。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世界就更加美好。

总结一下偏见的原因:

竞争和冲突。包括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个体与个体。实际上这也是造成暴力的原因。所以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往往是相互交叉联系的。

替代性攻击。一个受挫的人对挫折源有强烈的攻击倾向,但是受挫源往往不甚明确,就像失业,于是泛化的攻击源就给偏见提供了机会。失业源于中国的商品等等。

自我形象和地位的维持。某个团体做出了令我们痛苦的事情,我们就会贬损他们以获得自我的平衡。对自我形象很在乎,地位较低或者自尊较高的人更容易形成偏见。

长期形成的偏见人格。榜样的示范作用和认知的迁移性。

从众引起的偏见。从众会受到一定的心理压力,同时示范作用也不容小觑。

强制的立法或其他策略能够很好的消除偏见。媒体也有重要的作用和责任。相互依赖与合作能够很好的消除彼此的偏见。拼图教育,种族合作的方式,教育的力量。

暴力

攻击性

按照进化心理学的解释,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种族的更好繁衍。但一直都有一个问题困扰我,为什么人类之间会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种人类自我毁灭的行为。弗洛伊德说是人类本能中有自我毁灭的成人,他称之为“死本能”。这种先验论的解释不能让人信服,尽管弗洛伊德列举了很多证据。

战争的起因一定是维系人类生存的资源,或者是个人之间仇恨被放大为整个宗族的高度,当然仇恨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掠夺资源,只是找了一个触发点而已。其实这是更到大群体的进化论解释,个体的利益最大化当然和战争是相悖的,但是集体利益的最大化途径往往是通过暴力来实现。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个体的攻击性,即为了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用各种方式让他人感到痛苦的行为。这里强调了一种故意性和给别人造成了伤害。常见的攻击行为有:辱骂、殴打、挑衅等等。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这种攻击性是本能的吗?很不幸的是,答案是肯定的。进化的解释能够让人信服:人类早期为了防御大自然的各种侵害,必须具备一定的攻击性。天长日久,这种攻击性便成了人的本能。

《简明社会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三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1.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相互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2.社会心理学家所研究的是态度与信念,从众与独立,爱与恨。

3.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观点:

(1)我们构建起社会现实

(2)我们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些时候是很危险的

(3)态度塑造行为

(4)社会影响塑造行为

(5)性格倾向塑造行为

(6)社会行为同样也是生物学行为

(7)对他人的感受和做出的行为有时候是积极的,有时候则是消极的

4.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渴望彼此之间建立关联,渴望归属感,渴望获得他人良好的评价。

5.你永远无法预言某一个人将会如何行事,但却可以对人的一般行为做出精确的判断。个体虽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9.焦点效应和透明度错觉意味着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但实际上注意到我们的人要比我们认为的少。

10.人不是完全客观的,而是会做出带有自利色彩的社会判断。所以“责任都是别人的,而功劳全是自己的。”

15.当动物和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17.自尊的威胁会发生于朋友之间,因为朋友的成功可能比陌生人的成功更有威胁。

23.别人的过错在我们眼前,我们的过错在自己背后。

24.人们有时候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恰恰是害怕失败而进行的自我保护。

3。每个人在取得成功的时候都会归功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而在失败的时候却会埋怨周围的人和环境,下次失败的时候不妨倒过来想。

4。在吵架和发生冲突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而且对事不要对人。

5。不要把目标制定的过高,这样会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如果没有完成任务,会带来更大的挫败感。

7。不要过于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你被关注的几率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

9。许多重大的消极的事件带给你的痛苦,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同样,兴奋的事情也不会给你带来更多更持久的快乐感。因此残疾病痛贫穷你也会很快的适应,同样豪宅名车并不能让你幸福一辈子。

13。“登门槛”效应,当你同意帮一个小忙,你还会同意帮一个大一点的,所以答应一件事前,想清楚这件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17。在婚姻中,丈夫和妻子的相似性越大,婚姻也就越幸福和长久。

第三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27.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这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36.事实上,绝大部分人对已做成的事情的悔恨比对没有做成的事情的悔恨要小。——最常见的悔恨是当初未能更严肃的对待自己的学业。

38.情绪会渗入我们的思维,影响我们的判断。

第四章 行为和态度

41.一个人的态度和其行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一致。

48.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并不因为别人对自己好而喜欢他们,而是因为喜欢他们才对他们好。

51.要想改变一个习惯,那就去做点别的事来取代它。

第五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53.我们的行为不仅仅取决于社会情景,也受我们自己倾向性的影响。并不是每个人都以相同的方式应对压力。

55.角色互换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果每个人都能重新考虑他人的观点和感受。而后在考虑自己的观点,就会增进双方之间互相的理解。

第六章 从众

66.与群体偏离太远,我们会感到不舒服,但是我们也不想与其他人太一致。

第七章 说服

72.我们倾向于相信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

73.当信息与好心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会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79.难度较大的信息以文字方式呈现是最具说服力,而简单的信息则以影像呈现时效果最佳。

第八章 群体影响

90.有时精神层面的真诚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与心灵的健康。

第九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97.要记住一条原则: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滋生了偏见。

99.憎恨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这是人类的本性。

100.偏见起源于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其他社会原因,包括我们习得的价值观和态度。 101.人们倾向于积极地描述自己的群体,以便能够积极地评价自己。

102.不好(不和谐)的想法和情感往往经久不衰。打破这种偏见习惯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03.挫折滋生敌意,人们有时候会将这种敌意发泄到替罪羊身上。

第十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111.与宣泄假设相反,发泄攻击更多地引发攻击的产生,而非减少进一步的攻击。 第十一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112.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归属需要——与他人建立持续而亲密关系的需要。当我们有所归属时——当我们感到被一种亲密的关系所支持时——我们会更加健康和快乐。

118.是什么孕育着喜欢和爱情呢——接近性、外表吸引力、相似性和被喜爱的感觉。

120.整体上来说,女人倾向于因性格而爱上男人,男人则倾向於因外表而爱上女人。

121.人们选择朋友,尤其是在选择终身伴侣的时候,通常倾向于选择那些不仅在智力上,而且在外表吸引力上方面都能与自己匹配的人。这就是匹配现象。

125.相似产生喜欢。如果你喜欢自己,就会更有可能与一个同样喜欢你的人结为伴侣。 126.不相似导致不喜欢,所以如何教育人们去尊重和欣赏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真实一大挑战。

129.一个不好的名声比一个好名声更容易获得,并且更难以摆脱。

131.要让所爱的人满意很难,但伤害所爱的人却很容易。

135.我们喜欢被人喜欢和被人所爱,因此,喜欢常常都是相互的。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第十二章 利他:帮助他人

142.爱能拯救人——不论是施予爱的人还是得到爱的人。

143.帮助行为能提升我们的自我价值感。

145.内疚促使人们坦白、道歉、帮助、避免再犯错误,它还使人们更敏感并使亲密关系能够更持久。

146.快乐的人更乐于帮助别人。

148.互惠规范:对于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应该施以帮助,而不是伤害。

第十三章 冲突与和解

154.双方对方的误解常常具有令人吃惊的一致性,他们都会美化自己和丑化对方,这就是镜像知觉。

156.化敌为友的四个建议:接触、合作、沟通、调和。

157.有时,冲突的气氛太紧张了,以至于实质性的沟通变得完全不可能,这种情况下,某一方的一些小小的和解行动可以引发回报性的和解行动。

《简明社会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四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1、事实证明,乐观的心情确实能增强对于疾病的抵抗能力,那些患心脏病的人多数缺乏耐心,暴躁,易被激怒。

2、任何事情如果事先是自愿参加,并且在过程中付出努力,结果会更加有效,持续的好效果也会更加持久,比如减肥。

3、每个人在取得成功的时候都会归功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而在失败的时候却会埋怨周围的人和环境,下次失败的时候不妨倒过来想。

4、在吵架和发生冲突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而且对事不要对人。

5、如果你是公司的领导或者决策人甚至ceo,coo,cfo,ufo……当制定策略和销售任务的时候不要把目标制定的过高,这样会给下属很大的压力,如果没有完成任务,会带来更大的挫败感。

6、在会议或群体中,当少数派非常不容易,鼓励这种行为,并多听听反对意见。有时候人的从众心理,更容易犯决策性的错误。

7、不要过于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你被关注的几率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

8、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团体是最好的,但实试着接受不同的团体,不同的人,多听听和你意见相左的人的意见,有时会更有启发。

9、许多重大的消极的事件带给你的痛苦,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同样,兴奋的事情也不会给你带来更多更持久的快乐感。因此残疾病痛贫穷你也会很快的适应,同样豪宅名车并不能让你幸福一辈子。

10、少关注自我形象,多关注自己的才能和人际关系,才会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11、团体的力量会更容易引发犯罪及不道德的事情,因此在团体里面尽量控制自己,不要轻视煽动和教唆的力量。

12、如果2个选择一起给出,过了一段时间再让对方选择,他们会选择第1个,如果第一个选择过后隔一段时间再给出第2个,马上选择时对方会选第2个,如果你想让对方同意你的意见,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13、“登门槛”效应,当你同意帮一个小忙,你还会同意帮一个大一点的,所以答应一件事前,想清楚这件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14、态度决定此行为,行为也会更加坚定你的态度。

15、把工作和兴趣分开,为了报酬的兴趣会慢慢变成负担,而不再是兴趣。

16、少看电视,色情暴力网站和杂志,远离那些为了PV,收视率,金钱不惜做任何事情的媒体,这些东西更容易让你沉迷于色情和暴力之间,从而更容易引发犯罪。

17、在婚姻中,丈夫和妻子的相似性越大,婚姻也就越幸福和长久。

18、群体会减弱里面的个体对事件的关注程度,他们都认为别人会有所反映。地铁或者公车上,“见死不救”的场景正好说明了这个理论。

19、不要以自我经验为准,多以客观事实和调查数据为依据。

大概总结出来这么多,其实很多都是日常生活中就能感觉到的,但是很多人往往忽略,所以做个笔记出来,就当共勉吧。

《简明社会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五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两个礼拜终于断断续续的读完了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从个体和社会着手进行了分析。昨天终于看到了首尾之作--“临床心理学”,总结了一点生活中的法则。

1。事实证明,乐观的心情确实能增强对于疾病的抵抗能力,那些患心脏病的人多数缺乏耐心,暴躁,易被激怒。

2。任何事情如果事先是自愿参加,并且在过程中付出努力,结果会更加有效,持续的好效果也会更加持久,比如减肥。

3。每个人在取得成功的时候都会归功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而在失败的时候却会埋怨周围的人和环境,下次失败的时候不妨倒过来想。

4。在吵架和发生冲突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而且对事不要对人。

5.领导或者决策人甚至ceo,coo,cfo,ufo……当制定策略和销售任务的时候不要把目标制定的过高,这样会给下属很大的压力,如果没有完成任务,会带来更大的挫败感。

6。在会议或群体中,当少数派非常不容易,鼓励这种行为,并多听听反对意见。有时候人的从众心理,更容易犯决策性的错误。

7。不要过于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你被关注的几率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

8。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团体是最好的,但实试着接受不同的团体,不同的人,多听听和你意见相左的人的意见,有时会更有启发。

9。许多重大的消极的事件带给你的痛苦,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同样,兴奋的事情也不会给你带来更多更持久的快乐感。因此残疾病痛贫穷你也会很快的适应,同样豪宅名车并不能让你幸福一辈子。

10。少关注自我形象,多关注自己的才能和人际关系,才会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11。团体的力量会更容易引发犯罪及不道德的事情,因此在团体里面尽量控制自己,不要轻视煽动和教唆的力量。

12。如果2个选择一起给出,过了一段时间再让对方选择,他们会选择第1个,如果第一个选择过后隔一段时间再给出第2个,马上选择时对方会选第2个,如果你想让对方同意你的意见,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13。“登门槛”效应,当你同意帮一个小忙,你还会同意帮一个大一点的,所以答应一件事前,想清楚这件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14。态度决定此行为,行为也会更加坚定你的态度。

大概总结出来这么多,其实很多都是日常生活中就能感觉到的,但是很多人往往忽略,所以做个笔记出来,就当共勉吧。

《简明社会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六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doc》

博弈论与社会心理学

读《博弈论的智慧》张影,2009,中国致公出版社 汪佳 2011300110059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包罗·萨缪尔逊如是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个有价值的人,你就必须对博弈论有个大致的了解。也可以这样说,要想赢得生意,不可不学博弈论;要想赢得生活,同样不可不学博弈论。因此博弈论是很重要的,它贯穿所有的学科领域,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剪刀-石头-布,足球中,买菜时······无处不存在博弈。其实博弈论中探讨的基本问题是我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讨论过的,只是很少用博弈论这个专业的术语。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 是使用严谨的数学模型研究冲突对抗条件下最优策略的问题的理

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和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因此博弈论同时又是复杂的,数学的,因此又决定了其不能民众化的命运。

博弈论如此重要却又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的,因此我看了《博弈论的智慧》这本书,它

讲述了很多种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博弈和博弈论中的经典博弈,通俗易懂,是诸如像我一样想了解博弈论的入门良方。但是我也知道了博弈论还是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一种,因为它涉及到在博弈中人与人之间在博弈是的心理,涉及到个人的心理,更加涉及到作为社会人的社会心理,在社会中任何一件事都不能孤立来看,人总是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中其他人的影响,经济学的假设人都是理性的,在社会学这里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因此我试图从博弈里去寻找人们受社会影响的心理是如何作用于他们的行动的。但是我们的前提假设仍然是理性的人,这种理性更偏向于对各种情况的利益进行权衡,而不只是事件本身;也不去考虑其他的情况,因为那样情况就太多了,也变成了无边的如果如果式假设,这样意义不大。 博弈论主要研究人们之间通过策略产生的相互依赖行为。博弈论认为,人类是理性的动物,会通过一些手段希望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人们在交往以及合作的过程中会有利益冲突,行为相互影响,而且信息常常是不对称的。同时,博弈论也研究人们行为在直接进行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决策过程中的均衡问题。

而这里我主要想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去看一下个人,群体的行为背后的心理。一下分享一

下我对几个博弈情形的看法。比较一下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囚徒困境 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1年。 若

二人都互相检举(相关术语称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8年。 用表格概述如下:

这场博弈的纳什均衡,显然不是顾及团体利益的帕累托最优解决方案。以全体利益而言,如果两个参与者都合作保持沉默,两人都只会被判刑1年,总体利益更高,结果也比两人背叛

对方、判刑8年的情况较佳。但根据以上假设,二人均为理性的个人,且只追求自己个人利益。均衡状况会是两个囚徒都选择背叛,结果二人判决均比合作为高,总体利益较合作为低。这就是“困境”所在。

这个过程中就有一个社会动机的问题,首先这两个小偷既然是同伙,至少是互相认识,并且能在某方面有一定的联系能合作,,他们既然是理性的,那么他们在考虑坐牢年数的时候也一定考虑过伦理道德,这样做是否不太讲义气,或者我是否应该伪装一下,让我这种背叛行为显得合理化一点,可接受一点。于是这便产生了一个内心纠结的过程,但是按照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坐牢应该是生理的安全的需求,道德批判应该属于社交的尊重的需求,因此他会首先选择满足自己的低层次需求,另一方面,按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强调集体意识应当高于个体意识,因此其实社会会对有利于集体的行为进行一些正强化,使人们更加注重集体,而不敢去背叛,这种对集体利益的考虑也是一种理性啊!

当然以上只对个人需求和集体意识进行了讨论,还有其他一些比如其中一个小偷本来就欠另一个小偷钱之类可变的环境,情景因素就不一一讨论了。

猎鹿博弈 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描述了一个故事。 古代的一个村庄有两个猎人。当地主要的猎物只有两种:鹿和兔子。在古代,人类的狩猎手段比较落后,弓箭的威力也有限。而鹿比较大,眼力好、奔跑迅速、生命力强还有一对有力的角,两个猎人一起去才能猎获一只鹿。如果一个猎人单兵作战,一天只能最多打到4只兔子。

从填饱肚子的角度来说,4只兔子能保证一个人4天不挨饿,而1只鹿却差不多能使两个人吃上10天。这样,两个人的行为决策就可以写成以下的博弈形式:要么分别打兔子,每人得4;要么合作,每人得10。这样猎鹿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点,那就是:要么分别打兔子,每人吃饱4天;要么合作,每人吃饱10天。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猎鹿博弈”。

虽然集体很好,但是在集体中也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参与者的策略往往有四种组合:第一,都采取合作的方式,绝不背叛,这对集体来说是最优的策略;第二,本人采取不合作的方式但个人收益是最大的,这对个人来说是最优的策略;第三,所有参与者都选择背叛,这对集体来说是最坏的结果,同时对自己来说也可能是最坏的结果;第四,也是最后一种选择,就是当别人采取不合作时自己却坚守合作的方式,这种情况对个人和集体来说都不是最优策略,而且从个人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动机来看,做出这种选择几乎是不可能的。(P122)第四种组合书上说不可能,其实我认为可能,有些人往往就是奔着那种合作大家在一起的感觉去的,并且乐于奉献,喜欢凡是问心无愧即可,因此他们便可以为合作而合作。

因此可以看到集体中人心各异,每个人都有可能想去获得更多,不断地在合作所得和个人所得之间进行比较,一旦发现个人独干是所得要多,在心理便会产生相对剥夺感,他便会马上转向自己去做。并且常常也会因此而引发争端。这个相关理论在社会认同论中,以社会认同,社会范畴化,社会比较,社会认同化过程和认同解构五个核心概念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刻的论述,我想如果在考虑这个博弈是能加入社会认同论的因素,可能会更贴近实际,应用性更强。

既然合作时如此的不稳定,与此相反,个人做却是稳定的,保险的。这在我们平时学习中体现很明显,我们平时作业有一部分就是小组作业,最后给分是小组成员都一样,这样的话可能会促使大家都去努力以使最终得分尽可能的高,但这其中又有一些人际之间关系的处理,因此除了学术的要求,其实还有人际沟通技巧的体现,因此,有些同学就比较偏向自己独立去做,一切都有自己调整,结果也是由自己独自的汗水得来的。此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权衡就在于个人比较偏向哪种形式,以及个人的水平高低。

这些难道都不是理性的思考吗?已经排除了很多情景的干扰。其实我有时候在想,像博弈论有些做法那样货币,利益理性化究竟有多大的实用性,既然有时实用性并不大,那对这种模型的理性思考是不是就是一种非理性呢?倒不如去注重更普遍一般的博弈中的心理过程,从真正上的人来考虑,不仅考虑会更具有价值,同时也能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有所贡献。

《简明社会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七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2》

第一章:导论1.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相互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2.社会心理学家所研究的是态度与信念,从众与独立,爱与恨。3.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观点:(1)我们构建起社会现实(2)我们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些时候是很危险的(3)态度塑造行为(4)社会影响塑造行为(5)性格倾向塑造行为(6)社会行为同样也是生物学行为(7)对他人的感受和做出的行为有时候是积极的,有时候则是消极的4.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渴望彼此之间建立关联,渴望归属感,渴望获得他人良好的评价。5.你永远无法预言某一个人将会如何行事,但却可以对人的一般行为做出精确的判断。个体虽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6.事后聪明总比先见之明来得容易。所以“一流的理论做预测,二流的理论下禁令,三流的理论进行事后解释”。7.相关性无法清楚解释因果关系。8.社会心理学家会尽可能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探寻因果关系。(12月11日)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9.焦点效应和透明度错觉意味着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但实际上注意到我们的人要比我们认为的少。10.人不是完全客观的,而是会做出带有自利色彩的社会判断。所以“责任都是别人的,而功劳全是自己的。”11.当信息和自我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12.我们把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并思考自己为何不同。我们的生活大部分都是围绕社会比较而进行的。13.要预测你的未来,就应该思考自己的过去。14.当一种感觉存在的时候,他们感到它好像永远不会离开;当它离开了以后,他们感到它好像从为来过;当它再回来时,他们感觉它好像从未离开。15.当动物和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16.高自尊有利于培养主动、乐观和愉快的感觉,而低自尊在抑郁等种种行为过失方面面临更多的风险。17.自尊的威胁会发生于朋友之间,因为朋友的成功可能比陌生人的成功更有威胁。18.相对于客观行为维度,主观行为维度会引发更为强烈的自我服务偏见,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觉得或者相信自己在多数主观的和令人向往的特质上强于一般人。19.大部分人觉得自己比周围普通人更聪明、更英俊、更没有偏见。当有人超过自己时,人们则倾向于把对方看成天才。20.盲目乐观:大多数夫妇都憧憬着能与爱人白头偕老,实际上,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半数的

婚姻以失败而告终。21.我们并不是客观地看待事物,而是总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事物。22.自我服务归因,自我恭维的比较,盲目乐观,以及认为自己缺点的虚假普遍性,所有这些倾向是导致自我服务偏见的根源。23.别人的过错在我们眼前,我们的过错在自己背后。24.人们有时候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恰恰是害怕失败而进行的自我保护。(12月13日)第三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25.男人比女人更容易想到性。男性喜欢把女人亲密的行为归结为温柔的性挑逗。26.正常的和预料中的行为只能让我们了解一个人很有限的一面,而其不寻常的行为则能让我们更多地了解这个人。27.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这称为基本归因错误。28.在实际生活中,那些有权势的人常常会主动提起一个话题并控制话题的内容,这往往会使其下属我、过高的估计他们的知识和能力。29.人总是主观的。30.一旦你形成了某种信念,它就会影响你对其他所有相关信息的知觉。31.一旦人们为错误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那么就很难让他们否定这条错误的信息。32.积极的记忆构建可以美化我们的回忆。33.我们的先入为主会强烈地影响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记忆。34.反事实思维的一个例子就是:获得铜牌往往比获得银牌更让人快乐。35.反事实思维是构成我们幸运感的基础,所以如果刚刚好逃避了一场灾难,我们就很容易想象到它的负面情景,并感谢自己的“好运气”。36.事实上,绝大部分人对已做成的事情的悔恨比对没有做成的事情的悔恨要小。——最常见的悔恨是当初未能更严肃的对待自己的学业。37.我们经常因为别人受到奖励而感到自己受惩罚,却因为惩罚别人而感到自己瘦了奖励。38.情绪会渗入我们的思维,影响我们的判断。39.敌意几乎总是招致敌意。(12月18日)第四章 行为和态度40.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做什么样的事,他做什么样的事就是什么样的人。41.一个人的态度和其行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一致。42.我们通常强调态度影响行为,而实际上态度和行为是互相支持的。43.当我们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时,起初我们可能觉得很虚假,但很快我们会适应,并有与这个角色相一致的态度、做出与这个角色相类似的行为。44.如果把一个好苹果放进一个劣质的筒里,它也会很快腐烂。45.我们在向其他人表达自己的看法时,有时会按照听众的喜好来修饰我们的讲话内容。46.登门槛现象非常普遍,所以在我们答应一个小要

求前,要仔细考虑下后果是什么。47.道德行为,特别是主动选择而非被迫做出时,会影响道德思维。48.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并不因为别人对自己好而喜欢他们,而是因为喜欢他们才对他们好。49.如果我们觉得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话,我们的态度就会依从行为。所以,强制、强迫下的行为远不会比自觉、自愿的行为更有效、持续更久。50.一旦做出决定,它就会长出支撑自我的双腿。51.想要养成某种习惯,那就去付诸行动。要不想养成某种习惯,那就避而远之。要想改变一个习惯,那就去做点别的事来取代它。(12月30日)第五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52.亲密关系的发展往往由处于较高地位的人控制。53.我们的行为不仅仅取决于社会情景,也受我们自己倾向性的影响。并不是每个人都以相同的方式应对压力。54.社会能够让那些被赋予较低社会地位的人接受并相信自己的地位,这是社会最大的成功——同时也是最大的失败。55.角色互换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果每个人都能重新考虑他人的观点和感受。而后在考虑自己的观点,就会增进双方之间互相的理解。56.从总体上说,女性比男性更重视亲密关系,女性间的友谊更亲密、愉悦并且容易维持;在女性的不同声音里,包含有真正的关怀。她们更容易“共情”(empathy),更容易感同身受。这也许因为她们具有更强的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57.在以男性为观众的言情剧中,女性通常未婚且充满欲望。在以女性为主要市场的浪漫小说中,一个温柔的男性总是会全身心地爱上自己的心上人。58.主要的文化影响并不是父母直接带来的,而是同伴。(12月30日)第六章 从众59.社会带来的压力是我们道德价值的重要支柱。60.权威会强使公众服从,但私底下的接纳却是另一回事。61.对邪恶的听之任之常常会使之日积月累,尽管自己不是有意识的做恶。62.拖延同样是对自我伤害的无意识的放任。63.内心的残忍会导致行动的残忍。64.从众会收到群体特征的影响。当面临意见一致的、三个或更多个有吸引力的、地位高的人时,人们最容易从众。如果个体是在公众场合做出反应并且没有事先做出承诺,那么人们也最容易从众。65.当我们与异性相处时,我们会对自己的性别更敏感。66.与群体偏离太远,我们会感到不舒服,但是我们也不想与其他人太一致。67.我们喜欢感受独特性,喜欢自己控制生活,但是我们同时也是社会动物,具有归属的基本需要。从众不全是坏,也不全是好,作为个体,我们需要平衡自己的独立性需要和依恋需要,私密

性和公共性,个体和社会的同一。(12月31日)第七章 说服68.说服无处不在,当我们认可它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教育”。69.任何有效的宣传都必须限制在很少的几个点上,并且不断重复,直到每个成员都理解为止。70.如果听众认为传达者并不是在努力说服自己,这是传达者的可信赖度会更高。同样,我们会认为那些站在自己利益对立面的说话者是真诚的。71.当一个人说话速度比较快时,他的可靠度会提高。72.我们倾向于相信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73.当信息与好心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会具有更强的说服力。74.如果存在一个可信、不容忽视的信息来源,那么一个与信息接收者差异很大的立场会引发最大程度的观点改变。75.如果你的听众已经了解或有机会了解对立的观点,你应该进行双方面的论证。76.首因效应——最先出现的信息最具有说服力。第一印象很重要啊!77.近因效应——对当前事件的记忆总会比过去事件更深刻一些。78.对我们来说,最主要的影响不是来自传媒,而是我们和他人之间的接触。79.难度较大的信息以文字方式呈现是最具说服力,而简单的信息则以影像呈现时效果最佳。80.强有力的说服是依靠对行为承诺的强调,运用有效的说服原则,以及将人们孤立在思想同化的团体当中而达成的。(1月7日)第八章 群体影响81.他人在场,会促进简单行为的完成,也会阻碍复杂行为的完成。即在他人面前时,你会收到激励而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得更好,然而在同一情景下,你原本觉得困难的事情就会显得更不可能实现了。82.在团体协作中,如果个人的努力收到评价,产生了评价忧虑,就会唤起社会助长,相反如果个人的努力未被评估,没有评价忧虑话,就会导致社会懈怠。83.群体能产生一种兴奋感,在某些群体情境中,人们更可能抛弃道德约束而顺从与群体规范。84.匿名性使人们的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更容易对情景线索做出回应,无论这条线索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85.讨论通常可以强化群体成员的平均倾向,这就是群体极化。86.群体思维的原因:无懈可击的错觉、对群体道义的无可置疑、合理化、对对手的刻板印象、从众压力、自我审查、一致同意错觉,心理防御。87.友情并不会滋生群体思维。88.如果能有机会在决策中发言,人们会对决策结果表现更积极。89.当少数派具有一致性并且自信地坚持自己的观点时,当多数派中开始有人叛离时,少数派是最具影响力的。90.有时精神层面的真诚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与心灵的健康。9

1.从群体的正在扩大货放任自流的倾向出发,群体可以是非常非常好的,也可以是非常非常坏的。所以我们最好能明知而有母的地选择影响群体。(1月10日)第九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92.偏见: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93.所谓天堂,是一个有着美国式的房屋,中国食物,英国警察,德国汽车和法国艺术的地方;所谓地狱,是一个有着日本式的房屋,中国警察,英国食物,德国艺术和法国汽车的地方。94.偏见是一种负面态度,歧视是一种负面行为。歧视行为的根源往往源于偏见态度。95.男子所有的追求同样也是女子的追求,在说有人之中,女子只是较弱小的男子。96.女性首要的特质是令人愉快的,主要是因为她们(被认为)如此地可爱。(男性)被认为在主题特点(才干、支配性)上优于女性,这些主体特点被视为是男性在有偿工作,尤其是男性主宰的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关键。97.要记住一条原则: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滋生了偏见。98.偏见一旦为自己找到理由,它就会从容不迫。99.憎恨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这是人类的本性。100.偏见起源于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其他社会原因,包括我们习得的价值观和态度。101.人们倾向于积极地描述自己的群体,以便能够积极地评价自己。102.不好(不和谐)的想法和情感往往经久不衰。打破这种偏见习惯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03.挫折滋生敌意,人们有时候会将这种敌意发泄到替罪羊身上。104.人们之所以对社会不公漠不关心,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关心正义,而是他们的眼里看不到不公正。(1月12日)第十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105.神经系统、基因、生物化学因素对某些人在面对冲突、挑衅时会不会做出攻击行为都有重要的影响。106.挫折-攻击理论: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但由于对反对和惩罚的畏惧,人们往往不直接对挫折源进行攻击,因此攻击驱力可能会被转移。107.当不幸看上去不可避免时,人们可以耐心地承受;一旦人们感受到他们可以摆脱这些不幸,它们就变得令人无法承受了。108.什么情况下人们会攻击他人?诱发因素包括厌恶事件、唤醒、媒体和群体氛围。109.电视表现了相当多的暴力,观看暴力节目会导致攻击行为增长。110.很多攻击行为是群体发生的。激怒个体的情境同样可能激怒群体。111.与宣泄假设相反,发泄攻击更多地引发攻击的产生,而非减少进一步的攻击。(1月13日)第十一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112.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归属需要——与他人建立持续而亲密

《简明社会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八
《社会心理学读书心得》

立足社会环境的心理学问

影视艺术系编导专业 邵

说到社会心理学,联系我们作为大学生的实际,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在将来踏入社会后所要面对的种种人群交际等互动行为的心理学应用。事实上,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应当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并非单单从主观的想法便能渗透理解的。这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至于如何去把握和融会,则又要因人而异,个体对心理学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不同,也会有着相当的偏差,就像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完全相同一般。

打开《社会心理学》看到目录,打眼望去尽是议论性的题目。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到男女性别角色的心理差异,甚至是社会认知和社会态度,无不体现着这门心理学所带来的特殊存在性。看似晦涩的概念比比皆是,然而细心阅读下去,便觉更像是在培养人的性情,在这面临毕业和走上社会之际,如何快速适应环境,如何去了解他人需求,去做一个能够融入群体的社会性人才,即是此书当前需要我们读懂、理解的部分。在这里,再一次认清,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所以不能以单方面的认知去感悟。社会心理学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那就是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行为背后的社会心理过程及其规则性,具体地说,它研究社会心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怎么可能产生,它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它的作用又是怎样的。

作为一门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影响他人、及与他人关系的一门科学,社会心理学始终以人为中心。然而人毕竟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客观对象,人始终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对作为研究对象的个体的研究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始终会干扰研究的客观性。更何况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是人,研究者在做心理学研究时的客观性也是相对的。正因为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存在,或者说每一个研究对象的主观性,使得社会心理学家在对实验中的研究对象所表现出的特征进行描述,进而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总会有其适用的局限性。

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那么,心理学怎么样社会化,社会化又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就目前短浅的目光来看,就是人与人的交际,人心与人心的交接。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因此,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中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的实际是人与人的利害关系。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交换的东西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社会”性的,包括信息、地位、情感、服务和物品等等,彼此影响,却又彼此互补。

与别人交往,第一次按触对方,别人给我们的印象一般来源于外表。一个人的外表常常是我们最先得到的信息,而且也往往是我们能得到的唯一线索。我们常常对外表美丽的人作出一系列的正性评价,而外表不好的,就被作出负性评价。很多时候,第一印象并不可靠,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与工作中都有相当大的作用,即所谓的“先入为主”。“新官上任”之所以要点好“三把火”,踢好“前三脚”,就是要给下属留下深刻的、好的第一印象。当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先鲜明的、最牢固的,并非决定着以后的交往;如对某人一开始就有好感,人们就愿意再和他接触。当然,第一印象不是不可改变的,然而改变意味着此人做出了足以推翻我们对其第一印象的事情,有的靠影响力,有的依靠时间潜移默化

地改变,但这都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所以要客观理智地对待第一印象。

我们对一个陌生的人或群体认识,会使用刻板印象。它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如:我的同学对我的认识,他们知道我是哪里人,就立刻会想到该地区人普遍大众都知道的特征,然后把这些特征强行加在我身上,即使这是完全荒唐的。所以在认识别人的过程中,一定客观对待,不要轻易做出评价。

另一方面,在阅读了《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可以了解到,将心理学引入到行政服务窗口工作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对各种服务态度、服务方法对我能正确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需要,并进行针对性的和周到的服务有很大的帮助。在严格执行行政服务系统工作人员文明服务手册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实行微笑式服务,将目光投射到更多的就业选择道路上。

合上书,回想每一个章节所带来的心灵触动,或者对未来即将走的路的展望和改变。虽然没有人会知道将来会变成怎样,可是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同时又能够使他人快乐的人,感染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努力让自己有所价值,安稳立足于社会的风潮之中。

《简明社会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九
《社会心理学专业读书笔记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幼儿园大班教养笔记范文三篇
  • 幼儿园大班教养笔记【三篇】
  •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1000字
  • 幼儿园教师读书心得笔记《我为谁工作...
  • 轮椅上的霍金读书笔记
  •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教师读书笔记
  • 《谈美书简》优秀读书笔记范文
  • 读书笔记大全100字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