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书笔记 >

我的父亲邓小平读书报告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9    阅读:

我的父亲邓小平读书报告篇一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读书笔记》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 读书笔记 其实我一直都很佩服邓小平爷爷,他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做了很多的事情。毛毛的这本书从她一个女儿的角度讲述了邓小平爷爷是怎么样度过文革这一段艰苦的岁月的。相信在书中有许多小平爷爷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让人佩服的故事,还有他那些坚强,乐观的精神,这些都很吸引我,于是我拿起了这本书,去深入地了解小平爷爷。

1. 在书的开头,毛毛就介绍了文化大革命的开端,也是就爱你告诉小平爷爷在其中故事的开头,从字里行间都能够体会到那个时候整个社会的动荡与知识分子的不安。在这其中,介绍的林彪诬告罗瑞卿的事情令我印象深刻。书中写到:“父亲对林彪的这一恶行,反感而厌恶。他同情罗瑞卿,却有无回天之力,到外地考察工作是他当时唯一能够采取的回避方式。”从这之中透露了小平爷爷的那种不满和无奈。是的,在这些事情中,就表现出了一种消极、抵触的心情,尽管这写表现成了以后批邓的把柄,但是小平爷爷还是这样的正直,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但是迫于形式,也没有去反抗。在这之后,爆发了更加严重的灾难--文化大革命。

2. 从书中指出,邓小平在思想上和原则上都不认同“造反”的理论,而且可以看出他对毛泽东发动这场政治运动的意图依然毫无意会,更不用说在思想和行动上跟紧了,这从一方面看出了邓小平和毛泽东的分歧。

3. 在全会开始前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刘少奇、邓小平退出了中

央的领导工作。书中提到:“他岁沉默,岁无语,但对于运动,特别对于中央文革一班人马的猖狂和造反派的愚妄,心存厌恶。有时,在群众场合,他还不顾所处逆境,为自己,甚至为他人,申明正义。”在批判的斗争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小平爷爷被打倒,在逆境中,他忍让申明正义,坚持心中的正直的思想。其实更多的是他对当下这一些现状的不满和愤恨。在十一中全会后,又开了一场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受到了“不公正的甚至是污蔑性的批判”。给我们的是挽回啊。从那以后,他就越来越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下坡路了。书中有一章节是《秋日的凄凉》,写到:“从那个时候起,父母亲开始了他们与外界完全隔离的囚禁生活。”说实话,看到这里我实在有些不能够理解,也许在我们今天看来,那个时候邓小平是完全不应该有这样的待遇的,可是就算是那个时候,小平爷爷是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怎么就能无缘无故的戴上了这样的帽子呢,真是觉得特别的愤慨。那个冬天,应当是他们一家最难熬的,是好多人家最难熬的。书中写到:“冬天,是漫长的。冬天,是寒冷的。天寒天冷,人的心更冷。”这字里行间都透着些许的悲凉啊。在68年的三月初,成立了“邓小平专案组”。最后,“专案组”弄出了一份“综合报告”——《党内另一个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邓小平的主要罪行》 。在那恐怖的五月,他一家硬是过着更加悲惨的生活,甚至是一种恐惧,一种毛骨悚然。编造的事实更是增多,古人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

4. 看到邓小平在总体的战备疏散的方针下往江西疏散时,心总有丝丝的凉意,不知为何,就感觉好像古时候贬官发配一样,不过也好,

被“囚禁”在中南海久了,出去换个环境也是好的,我想当时邓小平也是这么想的吧。“ 父亲回首望了一下,似乎是想在看一眼北京。”是啊,在这里生活了近二十年了,有谁会舍得,更何况是已经年迈的,政治道理坎坷的老人呢。“沉默,无语。不沉默又能做什么呢?”深深的无奈还是刻在心头。那是一种怎样的心酸在心头啊!后来到了江西,小平爷爷在一个工厂也参加了劳动,当时他们都美其名曰劳动改造。不过后来,小平爷爷在江西真的是过的挺好的。他也曾写过一封信,信中他自己说过得非常愉快,是真心话。书中这样写到:“新的生活,劳动的锻炼,与工人们的接触,无不令人耳目一新,总的来讲,心情是愉快的”。读到这里,我心里也感觉到他别的欣慰,因为能看到当时的邓小平在那种条件下,那种处境下都那么的享受生活。我忽然想到了我们自己,在现在,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幸福的时代,没有战争,没有封建统治,更没有文革时期的那种紧张气氛,我们是多么幸福啊,可是我们过得有意义么,成天就是游戏,游戏,游戏。也算是一种自责吧,更是有一种惭愧在心里头。

5. 书中写到在庐山会议的风波中,林彪最后的野心终于暴露,毛泽东也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去削弱林彪集团的势力,这些举动真是大快人心啊。“要知道,在‘文革’中,在林彪上升的路途中,多少人为其所冤,多少人为其所害,多少人被关、被押、被打、被酷刑折磨、被迫害致残、被迫害致死。”“此等千古罪人,落得个死无葬身之地的最终下场,实乃苍天有眼。”是啊,在这场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就算是刘少奇了,但是我们的邓爷爷并没有倒下,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要做,而不是被这些困难打倒,在小平爷爷的肩膀上,还背负着十几亿中国人名的希望。

6. 邓小平在1973年2月的时候回到北京,3月就恢复了国务院副总理的工作。后来邓小平有出国,联合国之行,奠定了邓小平作为一名国际政治活动家的重要地位。在那之后,特别是周总理病重之后,小平爷爷的工作可以说是更加的繁重,一边面对这江青,一边又要做这些繁重的工作,可谓身心疲惫啊。不过,他并没有什么怨言,他一心为党,总是埋头过重,心中永远想着国家,想着人民,造福人民应该是他唯一的也是最大的愿望了。在这之后,党中央召开了四届人大,这对邓小平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多年的艰苦总算是有了结果,在这次大会上确定了以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班子,邓小平在四届人大上被任命为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之后,马不停蹄的开始了全面的整顿,最开始是整顿铁路,接着毛泽东又批评了“四人帮”,随后都是一些很伟大的成就。那个时候,国家已经遭受了九年的动乱,遭受了重创,积重难返啊。“1975年的7、8、9三个月,邓小平真忙啊”。

7. 恶人先告状,看了又是让人气愤啊。后来有发动了“批邓”的运动。刚刚步入辉煌的邓小平,又一次得被诬陷,又一次的.....

8. 书中写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逝世》 。看到这里,我也挺有感触的。我们的毛主席是伟大的,这一点无可置疑。班里同学也做过关于毛泽东的研究,他这一生有过非常伟大的成就,但也有一些错误。当然,仅仅是从这本书里看来,我们看到了毛泽东的另一面。但是,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有着许许多多的功绩,他是我们国家的领导人,给了我们很多的勇气,也给了我们很多希望。是他带领我们解放,给了我们幸福的安定的生活。借此,感谢您,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9.在“四人帮”被粉碎之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也算是结束了。在社会的呼声下,小平爷爷也光辉的复出了。“这个复出,是民望所归的复出,是对中国的前途命运至关重要的复出,是一个光辉的复出。”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邓爷爷为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0. 最后,毛毛阿姨对文化大革命这一场浩劫做了一些总结。就像书中所说,这实际上市一场政治大劫难,这早已化为一个遥远的记忆,沉淀在了人们的回忆里。这十年的“文革”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特殊的一页,真的会给我们很多思考。我们明白,其实历史不分对错历史的进程到最后都会回归到人们所希望他所在的那个轨道上来,文革就是这样。我们研究历史,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去读一段历史,重要的不是去评判历史的对错与否,而是去找到那段历史的意义,去从历史中品出教训,并用历史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给了我很多的触动,有很多的感受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看到小平爷爷的那一段岁月,那一段遭遇,我心里也很心酸,邓爷爷在经过了三起三落了之后还是一心为国,真的很佩服他,有关他的事迹给了我很多其实,那些坚强、衷心就不说了,希望我自己能够在邓爷爷的精神下,过好我的生活,特别是在现在这么一个安定、幸福的时代。

我的父亲邓小平读书报告篇二
《论文 我的父亲邓小平 读书心得》

《我的父亲邓小平》读书心得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首先谈一选择本书的原因吧,一是对政治,经什么的确实不怎么感兴趣,所

以就选了一本人物传记类的书目,希望读起来能有趣点。二是对邓小平从小就仰慕已久,从《春天的故事》那首歌中所知,如果有一个机会能了解一下他的生平还能完成课堂作业何乐而不为呢。三是最近学习动力不足,希望能从伟人的奋斗事迹中激励自己。

看完整本书,感觉就是邓小平的这一生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过来的,他做的每

一件事情是如此的踏实以至于觉得他后来的成就都是理所当然一样。高瞻远瞩,向着目标,然后脚踏实地,踩实每一个脚印,这是《我的父亲邓小平》告诉我的。

求学生涯:省吃俭用,只为学业有成。

本书的前半部分从“父亲”退休的当天讲起详细的介绍了父亲的家庭背景少

年时代,真正让我开始对本书有感觉的是从父亲留学时开始,因为同样作为学生的我们对于这个更有体会。

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打下了留法求学的基础。1920年

10月19日,“鸯特莱蓬”号邮船驶入马赛港。船上的中国学生历经39天的时间,行程3万余里,终于到达欧罗巴的西部。这标志着年仅十六岁的邓小平踏上了他向往已久的法兰西的土地。那时的他身上带着极少的钱,住宿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学习环境恶劣,更重要的是专程万里来求学的他“几乎不能学到什么东西”。为了支持在法的生活,邓小平不得不非常节俭。“其他人平均每月的杂志费25法郎,他只用18法郎”,想想现在的同学们,花着父母的钱,手拿“苹果”,动不动就是请同学吃饭,同学过生日还要送贵重的礼物,殊不知我们的父母可能连一次生日都没有过过,这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学生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激励呢。

在此后的日子中邓小平几近破产,高额的生活开支,逼迫他不得不放弃学业,

离开巴耶学校,开始了勤工之路。1921年4月,到克鲁梭市施奈德钢铁总厂当轧钢工。月底,辞去工作赴巴黎,10月,进香布朗工厂做工,两个星期后被解雇。1922年2月,进哈金森橡胶厂做工。这对于那个年龄独自身处异国他乡的他来说已经承受了巨大的考验。身材矮小的他在工厂做苦力,本身就要比同龄人辛苦,每日筋疲力尽的工作,换来的只是还不能填饱肚子的微薄收入。这也锻炼了他不屈不挠和脚踏实地的品格。

在巴黎,邓小平经历了失业,工作,失业,再工作的过程。在这期间,邓小

平一直没有放弃,保持着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使自己坚持了下来。正如第十三章的标题所言的那样“有心万里求学,不怕路远山高”。

革命生涯:脚踏实地,做好每一步。

邓小平在勤工的那五年四个月时间中,在先进同学的影响和帮助下,在法国

工人运动的影响下,我他的思想也开始变化,开始接触一些社会主义的书籍,参加一些中国人的和法国人的宣传共产主义的活动,有了参加革命组织的要求和愿望,终于在1922年夏季在萧朴生、汪泽楷两人的介绍下被吸收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员。次年,参加旅欧共青团支部工作,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此后的一段时间中邓小平一直忙碌于对欧洲地区反帝运动的大规模示威和集会。这

一时期的邓小平锻炼了组织领导能力,为将来在国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终于在1927年春回到了中国,中共中央任命邓小平为中共中央秘书长,将

这份重要和关键的责任交给当时年仅23岁的邓小平。然而革命工作处处有危险

相伴,1928年4月,邓小平按照约定,来到在上海爱文义路望德里罗亦农的住

所。那天,邓小平与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罗亦农接头。两个精明强干

的年轻人很快将事情处理完毕,邓小平便离开了。按照地下工作原则,两人应一

先一后离开联络站。邓小平从后门出来,走到弄堂口习惯地看了一眼摆在街头的

修鞋摊。一瞥间,使他大吃一惊,只见那个非同一般的“鞋匠”正在漫不经心地

向他做手势,于是他知道“出事”了。他快步走到路口,再回头一望,只见联络

站的大门已被几个英国巡捕死死堵住,罗亦农已无路可走。邓小平顿时出了一身

冷汗,心脏像打鼓一般狂跳不止。真危险,前后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差点儿落入

魔掌。邓小平深感事态的严重,一刻也不敢怠慢,他叫了一辆黄包车,火速向中

央报告这一紧急情况。这一事件也锻炼了邓小平临危不惧处事不惊的工作作风。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国民党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恰逢邓小平受党中央指

示到武汉工作,为了安全起见便改名为邓小平(原名邓希贤),此后便一直沿用

这个名字,这便是邓小平这个名字的由来。这一时期的邓小平已经了解了中国当

时的政治形势,正在为准备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而做准备。1929年夏,25岁的

邓小平同志领导广西百色起义,开始了革命军事生涯。化名邓斌,同张云逸等于

12月和次年2月,先后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

第八军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任红七军、红八军政治委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

1947年8月,同刘伯承率野战军主力,提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 的口号,

千里跃进大别山地区。在国民党军重兵围攻中坚持了大别山斗争,把战线推进到

长江北岸,在中原地区站稳了脚。正如书中所写“我在军队那么多年没有负过

伤„„但危险过好几次。”邓小平从一个进步少年到革命青年到伟大的革命家,

就这么一路走来,茫茫大漠、滔滔巨浪、豺狼虎豹、枪林弹雨不起刘邓大军可能

无人不晓,八年抗日战争以来,这支骁勇善战的野战军打了多少仗、立了多少功

真是数也数不清。邓小平,一个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他从不体现出大喜与

大悲,但他目标明确、立场坚定,是个实事求是、斗志顽强、忠贞不渝的共产主

义战士。

在最艰苦的时代甚至没有放弃,邓小平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从1938年走上

抗日战场,到1945年打响与国民党之战的第一枪,再到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

进行淮海战役、举行渡江战役,直到解放南京、解放上海,已经是十一年了。这

十一年的岁月中,父亲栉风沐雨,历尽艰难,却从未病倒过。他虽不强壮,但却

健康,为了战争,为了胜利,他也必须保持健康。抗日战争以来,父亲一直坚持

每日洗冷水浴,无论春夏秋冬,每日清晨,他都用一桶冷水,从头到脚一注而下。

就是十冬腊月,天寒地冻,也从未间断。”这让我这个连按时睡觉这点小事都做

不到的人顿觉自惭形秽。

家庭生活: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

从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是一个优秀的革命家,合格的党员,

从作者作为一个女儿的角度,从亲情的角度,我们感觉的出他也是一个好父亲,一个称职的丈夫,一个好爷爷,一个好同事,他的思想、品格、气节、胸怀和胆

识,他的人伦情海,都为我深深折服。

在《我的父亲邓小平》里,作者邓蓉从一个女儿的角度,给我们展现了一个

更生活,更真实的邓小平。脱去国家领导人的外衣,作为一个普通人,邓小平生

活中的起居点滴和在面对人生起伏变换时的表现,都被细心地观察和详细地记录下来。作为一个丈夫,妻子眼里的他,危难时能成为家庭不倒的支柱;作为一个儿子,母亲眼里的他,心地纯朴善良永远如同是个孩子;作为一个父亲,孩子眼里的他,不苟言笑但榜样的作用润物无声。而这所有的这些,在我的眼中,既成为感动,也成为启迪。

邓小平少小离家,南征北战,四海漂泊,但对自己的家庭却是特别地珍惜,对于自己的亲人也总是牵挂在心。

1950年,重庆解放不久,邓小平即将自己的继母夏伯根从老家广安接到了重庆,从此,夏伯根便与邓小平一家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照顾,享受天伦之乐。 在最困难的时候,为了保护家人,他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1969年夏天,处于“软禁”状态中的邓小平得知儿子邓朴方伤残情况后,亲自致信毛泽东,请求组织上出面帮助解决邓朴方的治疗问题。为此毛泽东和周恩来都作了批示。10月,得知他们夫妇被安排到江西工厂劳动锻炼后,当即向汪东兴提出,带继母夏伯根一起去江西。

在江西三年多的时间是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最低潮,也是他个人和家庭生活最艰难的时候。这期间他通过汪东兴多次给中央写信,从这些信中我们很少看到他对自己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安排提出要求,但对家人的关爱却毫不掩饰。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把民族、国家、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但同样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注重家庭和睦和幸福。邓小平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梦想,都渴望成功,都想找到一条成功的捷径。其实,捷径就在你的身边,那就是勤于积累,脚踏实地,积极肯干。

我的父亲邓小平读书报告篇三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读后感》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

岁月)读书报告》

姓名:

班级:

学号:

课程:

摘要:毛毛的《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记叙了邓小平及家人在文革十年间的经历,本文将根据书中的描述,浅析邓小平在文革时期的经历,谈谈邓小平与家人的亲情,并阐述作者从邓小平的为人处事中得到的启发。

关键字:邓小平;文革;

一 绪论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展示了新中国历史上最为曲折动荡的10年,展示了中国人民纠正谬误向真理迈进的历史过程,作者毛毛在书中向人们讲述了邓小平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讲述他如何凭借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以及冷静的头脑卓越的胆识去战胜困难,并顽强不屈地追求真理的真实故事。另外,面对文革带来的不幸,邓家人相互扶持相互关爱共渡难关,表现出的中国式家庭的温暖与乐观,也是本书的重头戏。

二 文革时期的邓小平

文革期间,邓小平几乎都是过着“囚禁”的生活。但是,邓小平依旧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按时吃饭、工作、睡觉、看书、关注时事,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他都能长期坚持这些良好的习惯。这可能是一个细节,却能反映很多问题。或许是邓小平沉着冷静的性格使他处变不惊,又或许,是他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卓越的智慧使然。邓小平很有远见,他明白该如何去做。无论是在中南海、江西,还是回到北京再次被打倒时,他始终理智对待,不去做无谓的斗争。但是,对待自己能够争取的事情,比如重新为国家工作的机会,子女的切身问题,他从没有放弃过争取。据子女回忆,那一时期的邓小平很沉默,眉头紧锁,但他并没有什么都没做,他在思考,思考国家和人民的出路。在江西改造期间被他踏出的小道,便是他思考的足迹。

1973年,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得到恢复。当时文革尚未结束,四人帮仍在翻云覆雨,任何违背文革的举措都有可能招致再次被打倒的危险。邓小平也清醒地知道这一点,但他依然决定大举开展整顿工作,因为这是他经过深刻的思考得到救国之路。他深爱着国家和人民,不能容忍祖国多处在动乱之中一天,他也深知这次机会的来之不易,不去抓住,机会只可能转瞬即逝,所以就算再一次被打倒,邓小平也要进行改革。

事实上,1975年邓小平的整顿工作是卓有成效的。8年的囚禁生活为邓小平

积蓄了力量,积蓄了能够带领中国走上正确道路的力量。1975年邓小平开始整顿,他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整顿方案。他发现在国民经济存在的繁杂问题中,铁路问题最为重要和严重,所以首先对铁路进行了整顿。在整顿铁路的过程中,首先要整顿的又是问题最多的徐州。铁路整顿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随后,各行各业的整顿工作全面展开,有效地对文革时期的混乱局面起到控制,工业生产恢复并呈现良好地发展态势。

在文革期间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关系也是值得探讨和思考的一点。据书中的描述和记载,毛泽东从文革一开始就打倒邓小平,后又起用他,在后又将他打倒。毛泽东如此反复地对待邓小平,作者指出是因为,毛泽东一方面看重邓小平的才干,另一方面却又在对待文革的评价问题上对邓小平不放心。邓小平曾向毛泽东保证过,复出后不再翻文革的旧账,事实上他也确实这么做了。尽管毛泽东在晚年犯下了文革的错误,给邓小平和家人带来痛苦,但邓小平仍对毛泽东存有崇高的敬意,在毛泽东去世后,仍对他的功过是非有着公正而科学的评价,单从这点,便可看出邓小平开阔的胸襟和伟人的风范。

三 邓小平与家人

患难之中见真情,面对文革的磨难,邓小平一家人相互扶持共渡难关的温情也让人印象深刻。在文革期间有许多家庭,家庭成员相互揭露,彼此反目,但邓小平一家始终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相互支持相互温暖战胜困难。家庭的温暖可以说是帮助邓小平度过文革十年的坚强后盾。

文革开始,邓小平的子女就与父母分离,1967年前后邓家的较大孩子邓朴方和邓林已经20多岁,因父亲的牵连,被批斗的最多。邓飞和毛毛都还小。邓家夫妇缩衣节食,想尽办法为孩子们提供经济上的帮助。书中有个细节很让人难忘,说的是邓小平和卓琳被囚禁在中南海,而子女们在外艰难度日时,卓琳想着各种借口多要些钱给子女们。“她一会儿说冬天到了该买棉衣了,一会儿说被子没带够要买被子了,一会儿说男孩子能吃粮票不够了,每月总是想尽办法,变着法子,不管钱还是粮票,能多加一点算一点”。朴实的语言,却道出了卓琳对子女不尽的牵挂。邓朴方是邓小平的大儿子,他在被囚禁时被逼跳楼,导致胸部以下失去知觉,高位截瘫终身残疾。邓家人面对这一不幸,不去责怪谁,而是仍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想对策想办法为邓朴方医治。很少写信的邓小平,为了儿子,一次又

一次的写信请求帮助。甚至在后来,邓朴方被送到江西,由邓小平等三位年长者照顾。而被迫分离的邓家人每有机会总会聚到一起,父母将收藏已久的好吃的拿给孩子们吃,孩子们讲外面发生的事情给与世隔绝的父母听,一家心从来不分离,纵使这十年间政治变化再大,邓家的家庭温暖始终不变。

也正是这本书对邓小平家庭生活的描写,让我更深入地认识了邓小平。曾经我了解的邓小平是一代伟人,对他可亲可敬的一面略知一二。而这本书却让邓小平的形象更为生动而鲜明了,他不光是一位伟人,在生活中也是充满了温情与爱心的,他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好爷爷„„邓小平很爱家里的小孩子,书中有个情节令人难忘:邓小平夫妇一次被“软禁”,他们想到明天是孙子的生日,便托人送来一张纸条,上面写道:“小萌子明天生日,给他一点水果和两个罐头,两个瓶子留给他玩,还有糖一大块。不要调皮,和眠眠姐姐两人分。给小胖子一个大苹果。”这样点点滴滴的细节,在文中比比皆是,让人觉得邓小平原来离我们的生活这样近,在伟大的光环的背后,也有其充满温情与爱的一面。

邓小平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不忽视,他在家庭中并不多言,不给孩子强加要求,说的道理也是格外朴实的,更多的是以身作则,用严而律己的行为影响孩子。也正是因为这样良好的家教吧,邓小平的子女日后分别在各行各业都做出一番成就。古人有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是所有的领导人在运筹帷幄的同时也能做到齐家修身,而邓小平都做到了,在大处和小处都展现出人格魅力,这也是他广受爱戴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四 思考与感悟

邓小平在文革时期的经历,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思考如何面对困境是很有启迪意义的。在文革十年,邓小平作为原先的国家领导人,开国的功臣被打倒,从高位跌落只能在工厂做工,年逾七十却还要照顾瘫痪的儿子,那时的他是要忍受多大的冤屈与辛酸,但他没有消沉,而是从容冷静,荣辱不惊。即使在低落的境况他中仍能看清形势,不忘自己对国家和人民取下的诺言,一刻不停地思考国家的出路,争取复出的机会。没有人生来就是伟人,也没有人能一直得到公正对待,真正可怕的不是被别人打到,而是放弃自己。即使身体被囚禁,思想的火花仍可以绽放,即使在逆境中也可以寻到希望。邓小平是卓越的政治家,更是明事理的智者。

邓小平的经历也让我思考如何为人。邓小平虽为国家领导,终其一生,说话却始终是朴实诚恳的,做事始终是为国为民勤勤恳恳的。他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也曾说过“我没有辜负这几年,做了应该做的事,做了好事,这辈子可以了。”这样朴实的话语让人感动。反观当下一些领导,无法放平心态,神态是目中无人的,语气是颐指气使的,他们缺少的是一种修养。手腕,才干能让人坐上高位,内在的素养才能让人坐得稳。作为领导人不光要有政治才能与谋略,也要修身养性,保持平常心,不高傲不焦躁,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邓小平就是最好的写照。

另外,家庭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在家庭中,邓小平是个很好的家庭成员,他照顾并无血缘关系的后母,他和妻子相濡以沫,以身作则教育子女,陪孙儿玩耍。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平凡的父亲,何种角色他都能扮演好,这和他平和的心态,温情的性格有关,也是他智慧的另一体现。一些人有权有势了就嫌弃丑妻老母,但他们忘记了权势终归是身外之物,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失去,而亲情却可以是长久而温暖一生的。邓小平珍惜他的家人,也正是家庭的温暖,使他从琼楼高处跌落时,获得一个软柔的托举。这也是他坚持下去的一个理由。

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我再次认识邓小平。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他的贡献;是一位好父亲,给孩子树立了榜样和给予他们乐观的力量;也是后人的榜样,给当代人带来启迪,树立起精神楷模。而他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们也会永远铭记。

我的父亲邓小平读书报告篇四
《历史书籍读后感《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

读书报告

-------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 翻开《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里面记载了一位女儿对“文革”时期父亲客观的看法及评价,让我看到了一个除了以前我们认为可亲可爱的老人之外一个对文革期间做出了不可磨灭功绩的人,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那些惨痛的经历。没有邓小平在文革期间的的摸索,我们真的无法想象。他在被批判期间说过一句话让我深深的记住了,他说“我的最大的希望就是留在党内,做一个普通的党员.”是他让中国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爸爸,我们想念你”让我深深的感动了,还有什么比这句话还能让一个父亲感动呢?邓朴方,他记得父亲邓小平有一次曾经对他说,“我没有辜负这几年,做了应该做的事,做了好事,这辈子可以了”。这样朴实的话比所有华丽的语言来的实在,让我深深为之感动。

这位爸爸在文革初始的一次会议上被要求做检查,说他代表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批评,面对报刊的点名,面对对他的种种打击,污蔑,甚至造谣中伤。邓小平沉默,但是有谁知道他内心有多挣扎,也许作为一个革命者,他早就练就无畏无惧,也许因为在他十多年的历程中,早已有过不同寻常的坎坷磨砺,所以面对非常局面,面对不公平的待遇,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他虽不可能无思无虑,却仍以沉默待之并提出改革开放。

“邓小平时代’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关键性时代。可以这样说,邓

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如果失败,则中华民族就没有希望了。如果邓小平政策成功,则中国在21世纪或者真的可以一洗百年来的耻辱,在世界上扬眉吐气。因此,就某一程度上说,了解邓小平的时代,了解他的政策及问题之所在,亦可以说是了解中国前途及中国人命运的一把钥匙”。邓小平是中国的哑巴钥匙,他开启了中国繁荣、富强之门。他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道路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经济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政治上,提出党政分开;军队建设上,创建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文化上,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

邓小平,一个铭刻在亿万人民心中不朽的名字。提到邓小平,无人不竖起大拇指,无人不感叹他的丰功伟绩。如今,当我们唱着“走进新时代”时,头脑中闪现的是邓小平,是他的奉献,才让我们跨进了新时代的大门,才让我们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屹立与世界之林。邓小平的一生是慢慢曲折的,也是一生光辉伟大的。邓小平的政治生涯之路是坎坷的,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和国家的独立、统一、建设、改革事业奋斗了七十多年,经历了三起三落,但是他没有屈服,勇敢的站起来了,并一次比一次勇敢,西方媒体称他为“打不倒的小个子”,正因为他的不屈服,才成就了他灿烂辉煌的一生。他的人生历程给人们留下了一部厚重的二十世纪历史教科书。

在我心中邓小平带给了我很多震撼,邓小平他信心坚定。在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胜利前景。他意志顽强,坚韧不拔。从一开始“远渡重洋,勤工俭学”靠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度过的艰难求

学生活,到长征时的危难,中央苏区蒙难含冤,以及三落三起,一直是无私无畏,不屈不挠,坚持信念,坚持对问题的思考,对未来充满希望。当重回岗位后,他凭着顽强的意志,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开放。他思想敏锐,高瞻远瞩。在启动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之前,邓小平已经七十多岁了,但这“中国额老头子”(邓小平会见英女王时自称)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洞察秋毫,抓住了时代的主题,使中国得到空前的发展,正是这种敏锐,使他把预见性与创造性联系起来,成为跨越时代的世纪伟人。他求真务实,不作空谈。正因这种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风格,造就了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的构想:调整了中日、中美、中苏的关系,成功地使中国获得更好的周边环境;坚持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的经济方针。

这位中国人民的儿子,带给我除了震撼,还有一份感动。他深情地爱着他的祖国和人民,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八十年代,中国及至整个国际社会一致认定,邓小平是中国的领导人,这不是来自他的职务,而是来自他的权威。这权威来自他的经历,领导才能,以及他作为一个决策者、发言人、设计师所得的成就。在党十四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邓小平走进大厅,他没有做任何的发言,也没有呆很久,但代表们热烈的掌声说明人们对这位总设计师的热爱,代表们将永远想念他,因为代表们知道,有许多人帮助邓小平设计中国现代化,邓小平“只不过把他们概括起来,提出方针”,但邓小平,一直是中国现代化最最主要的推动者。

邓小平不是完美无缺的,他和常人一样具备了缺点和错误,但这

并不是最重要的,维纳斯很美,但少了胳臂,可这无损于她的美,我对邓小平的认识也一样,他的错误无损他的光辉形象,我依然深深的敬仰着这位伟人,他的英名,理论,伟绩,风范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

邓小平,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他对中国的贡献;一位好父亲,给孩子树立了榜样和给予他们乐观的力量。他慈祥,可敬可佩。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们永远铭记。

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繁荣、稳定的生活时代,我会永远的记得邓小平这位爱国、爱人民以及坚强、无私奉献的伟人。在以后学习和生活中,我一定会牢记邓小平的实事求是这一思想,不断用实践来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在生活中会不断的要求自己,要像邓小平学习,用他的思想指导自己。

我的父亲邓小平读书报告篇五
《毛概《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论文》

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读书报告

题 目 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有感

班级(班号)

姓名(学号)

指 导 教 师

2015年 4 月 1

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有感

一、 摘要

在《我的父亲邓小平》里,从一个女儿的角度,邓榕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更生活,更真实的邓小平。脱去国家领导人的外衣,作为一个普通人,邓小平生活中的起居点滴和在面对人生起伏变换时的表现,都被细心地观察和详细地记录下来。作为一个丈夫,妻子眼里的他,危难时能成为家庭不倒的支柱;作为一个儿子,母亲眼里的他,心地纯朴善良永远如同是个孩子;作为一个父亲,孩子眼里的他,不苟言笑但榜样的作用润物无声。

书中讲到了邓小平在文革时期的一些事。包括他的政治生涯,他的家庭生活。讲述了邓小平在文革十年中的经历,在中南海被软禁三年,大儿子被逼得跳楼,高位截瘫终身残疾,他作为一个70岁的老人每天还要为儿子翻身,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文革时在江西剩饭也得吃,说来他对毛泽东也是有刻骨的仇恨的,但他却能写信给毛泽东表示对毛的衷情拥护并希望能有机会出来工作报效他,还保证永不翻案。而当毛泽东放虎归山之后他又系统的否定文化大革命,这为毛泽东所不容又一次被打倒。

二、 关键词

邓小平 文化大革命 赤子之心 三落三起 改革开放

三、 引言

轻轻地合上书,心里激荡,只想到一句《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叶剑英.....那一个个历史人物随着书页的合上也在脑海中隐隐浮现。邓小平曾对旧事的回忆:历史就是历史,你既不可以改变它,也不可以沉湎于它。然而还是不禁沉湎,那是一段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岁月,那是一段无数早期共产党领导人无数知识分子被迫害的岁月啊。

正如毛毛纪念父亲九十五岁诞辰纪念日而写的《我的父亲邓小平》序中所说:

十年“文革”,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场浩劫。其影响之深,涉及之广,破坏之大,史无前例。凡经历过“文革”的人,无不怀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时光流逝,岁月如梭,回首往事,诸事淡薄,唯有心中的感知,仍旧萦绕于心,不能磨没。

四、 正文 邓小平,早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开始革命生涯。归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为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领导了西南全区的政权建设、社会改造和经济恢复。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为党和国家的建立和建设作出伟大贡献并怀有赤字之心的邓小平在文革初期,作为“刘邓资产阶级司令部”的第二号“走资派”被打倒,在文革“批刘批邓”的过程中,他要忍受红卫兵对其人身和精神的侮辱。家庭被抄,儿女不能相见,在中南海被软禁三年;大儿子被逼得跳楼,医院的故意有意为之最后导致高位截瘫终身残疾,他作为一个70岁的老人每天还要为儿子翻身,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文革时在江西被禁锢,每天在一个小工厂和工人一起工作,不得自由,甚至有时穷到剩饭也得吃。

饶是如此,在看到林彪自爆之后邓小平参观工厂,在国家千疮百孔,在党和国家面临巨大困难的非常时刻,这个69岁的老人却不以为然地说他还可以工作二十年,他还可以以他全部的生命和热血报效党、国家和人民。

那时,他还未“官复原职”;那时,他已经“儿孙满堂”。

假如,从此,他含饴弄孙安享幸福安宁晚年生活。

他没有!他一封封地写信给毛主席,毫不委屈地承认自己以前的错误,坚决不会为自己平反,表示自己还健康,还有精力为国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恢复职务后,邓小平与周恩平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和领导人同以王洪文、江青为首的“文革势力”艰难而坚决地作斗争。他雷厉风行地整顿国民经济,在致力于落实政策、解放干部的同时,邓小平在文化、教育、钢铁、国防工业、军队等哥哥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进全面整顿工作。

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里,从一个女儿的角度,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更生活,更真实的邓小平。脱去国家领导人的外衣,作为一个普通人,邓小平生活中

的起居点滴和在面对人生起伏变换时的表现,都被细心地观察和详细地记录下来。作为一个丈夫,妻子眼里的他,危难时能成为家庭不倒的支柱;作为一个儿子,母亲眼里的他,心地纯朴善良永远如同是个孩子;作为一个父亲,孩子眼里的他,不苟言笑但榜样的作用润物无声。

是的,他非常爱他的家庭,他尊敬孝敬他的继母,他爱一直陪伴他无论艰难险阻的妻子卓琳,他更他的孩子们孙子们。

但是,他最爱的还是那个给他带去过伤害风雨飘渺的国家,他爱那群还在受苦挨饿的人民百姓。他完全知道,他这样做会触怒“文革”势力,而且也极有可能令毛泽东产生不满。

也许更会给他和他的家人带去更大的伤害。

但是,他已经七十一岁了!这是一个老人的无可奈何!

谁愿意在自己的人生最后关头还在进行充满艰险的政治作为,还在让他的家人为他担心,甚至可能为他的家人带去伤害。谁不愿意从此含饴弄孙安享晚年?

九年一梦,现在梦醒了。就像赛跑一样,世界上其他国家早已遥遥领先,他们笼络人才,发展科技,发展经济。只有中国,还在进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还在迫害着知识分子科技人才甚至普通无辜百姓!

他已经忘了他的家庭也许他想到的是千千万万还在受苦的家庭。

在苦苦等待了六年后,才获得了复出。在经过艰难险恶的斗争后,才获得进行整顿的权力和机会。他要挽狂澜于既倒,他要报效国家和人民,他要抓住这一难得的、也许是最后的机会,他必须做到坚决、果断、彻底,而且义无反顾。

他看到的是周恩来在贺龙元帅上热泪长流声音颤抖地对贺龙元帅的夫人薛明说:“我没有保住他啊!”他听到的是周恩来在进入手术室前的一刻用他生命的全部的力量悲怆而愤怒的呐喊:“我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我不是投降派!”

他看到了无数的百姓悲痛万分,星星之火在神州大地燎原,不顾四人帮、军队的拦阻,自发地一个个又一个个追念他们的好总理-周恩来。他听到了无数的群众无数的百姓心中的呐喊“小平!”

再次被打倒了!心中无限遗憾却不后悔。

以华国锋、叶剑英的策划下,江青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这场人类浩劫结束了!中国和中国人民获得了新生!然而人民还在水生火热中,还在挨饿受冻。邓小平又起来了,经过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发展科技,进行现代会的建设。

春天来了!中国的春天到了!

他的三落三起,他能三次复出,和他的严于律己、为人厚道、办事公正、顾全大局是分不开的。一个领导人以正立身,就能永远立于人民群众这个大地母亲

身上,得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就会倒而复起,虽败犹荣。而邓小平在文革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刚正不阿、不畏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不正是一位被人民所认可的优秀执政者所应当具有的吗?

这就是邓小平,这个让中国人民心灵燃烧的名字!

其实,我更愿意称呼他为邓小平爷爷。

是他,敬爱的邓小平爷爷,以他非凡的睿智、一腔的热忱和坚毅的品格,带着我们走出浩劫,摆脱束缚,“摸着石头过河”,踏出一条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富民强国之路。

五、 结论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当我们遇到荆棘坎坷时,我们不应该退缩,我们应该多多思考邓小平爷爷,在那样的动乱年代,他是怎样面对自己三落三起的坎坷人生;他为什么总有如此乐观通达的心境;毛主席是怎样称赞他的才干和品格的;他的务实本色意味着什么;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他怎样敢冒风险、果断决策;他看大局、抓大事的战略胆识从何而来;为什么他晚年总有一颗面向未来的年轻胸怀等等。

我们要以他为榜样,在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也胸怀远大抱负,做一个有为的中国青年,做中国人民的儿子,为中华民族的壮丽事业再续宏伟篇章!

最后,让我们再次向邓爷爷致敬。

我的父亲邓小平读书报告篇六
《《邓小平之路》读书报告》

走近那颗为党、为国家跳动的心脏

——《邓小平之路》读书报告

邓小平,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这不朽的英名,在中华大地回响,在五洲四海广为传颂!读易文军、李树全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而编著的《邓小平之路》,让我更进一步了解了这位伟人。虽然他的生命之灯已经熄灭,但他的光辉业绩、伟大思想及高尚品格将永存于世间。

这位老人曾说:“作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和国家的独立、统一、建设、改革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党员和老公民,我的生命是属于党的、属于国家的。”他自称为“老党员”、“老公民”,并表示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建设国家和建设党,充分显示了他谦逊的态度及深深的爱国爱党之情。国家的发展和党的健康成长是老人孜孜不倦工作的源动力,也是他毕生的追求。

这位世纪伟人对自己一生辉煌而曲折的经历生前很少提及,也没有留下系统的回忆录或者自传。每每被问到自己一生的经历,他总是用其平静的心情、安详的神态和朴实的语言来叙述。他总是在为国家的发展、为党的建设发言,而很少讲到自己。从书中了解到,迄今为止,邓小平在1984年3月25日会见日本首相曾根康弘时谈话涉及到自己经历的内容是一个对自己生平比较全面的讲述。即便如此,此内容也不过数百字,但却昭示了这位伟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谈到我个人的经历,你在毛主席纪念堂的展览室里看到的那张有我在里面的照片是在巴黎照的,那时只有19岁。我自从18岁加入革命队伍,就是想把革命干成功,没有任何别的考虑,经历也是艰难的就是了。”邓小平正是以此为起点,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道路,正如他自己所说,加入革命队伍是为把革命干成功,是在为建设一个新中国而努力。年轻的他胸怀国家,雄心壮志,看似年少轻狂,但随时间流逝,他的行动,他所做出的努力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奋斗,而且他做到了,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离不开他的努力。

本书按时间顺序,从邓小平少年时期的胸怀大志、追随革命到建国前登上军事舞台、跟随长征、建立太行革命根据地、跃进大别山等再到建国后的任职及“三

起三落”再到科教兴国、改革开放及祖国统一及其退休以后的经历展开叙述,将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书中写道,邓小平的少年生活是十分平常的,虽然出国留洋是其父为他选择的路,但也只不过是想让他外出学点本事,他本人也没想过要走上无产阶级职业革命家的道路,而没想到一去就再没回老家。可想而知,远赴法国的“勤工俭学”之路对他日后走向革命家道路的影响是巨大的。据他本人回忆,他在法国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而且都是杂工。在法国,他初次接触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亲身体验了工人阶级遭受压迫、剥削的悲惨境遇。虽然,法国破灭了他的“勤工俭学”梦,却孕育了他心中革命斗争的种子。首先,在这里他对资本主义剥削人的黑暗制度产生了感性的认识,并逐步接受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也结识了周恩来、赵世炎等革命家。其次,法国工人运动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都对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产生促进作用。于是,20岁的邓小平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的一名先进分子,开始了革命生涯中的又一个新阶段。

据笔者所言,邓小平回国时正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高潮时期,当时他接受党组织派遣,担任中山军事学校政治处处长兼政治教官,并担任该校中共组织的书记,这是邓小平一生中担任的的第一个军职。后来,“四一二”政变后邓小平随中共中央机关秘密迁往上海,担任中央秘书长,之后又从事地下秘密工作。关于邓小平在上海从事秘密工作的情况,以前是鲜为人知的,但笔者参考《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从文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在三年的秘密工作无疑是一个政治上很困难的时期,但也正是这种经历培养了邓小平审时度势、机敏过人的工作作风。对于这段经历,邓小平本人回忆说:“那时候很危险呀!半分钟都差不得!”

邓小平多次对外国友人说:“我是一个军人,我真正的专业是打仗。25岁领导了广西百色起义,建立了红七军。从那时开始干军事这一行,一直到解放战争结束。”邓小平在人民军队担任的第一个职务是1929年担任红七军政委、前委书记,“邓政委”这一称呼也便持续了二十年,仗一打就是整整二十年。新中国成立后,尽管他担任着许许多多的重要职务,但是,人民解放军的任职始终是他要职中的一项。他在军队的任职中最高的是中央军委主席,是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

帅。他一生中辞去的最后一个职务就是军队中的职务——中央军委主席。但他拒绝接受军衔,而常常以一个没有军衔的“老兵”、拥有“打仗专业”而倍感自豪。不过,共和国的元帅和外宾却称他为“没有军衔的元帅”、“我们老帅的领班”。1从这段文字的描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邓小平对自己的功绩并没有过多的追求的名和利,而是比较谦逊的态度来对待。

此外,作者比较详细介绍了邓小平在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的一些经历,也汲取了大量的史料。毫无疑问,在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邓小平付出的努力以及所做的工作都是功不可没的。然而,“文化大革命”却使他的人生尝尽了苦头。

他曾说:“在我的一生中,最高兴的是解放战争的三年。那时我们的装备很差,却都在打胜仗,这些胜利是在以弱对强、以少对多的情况下取得的。建国以后,成功的地方我都高兴。有些失误,我也有责任,因为我不是下级干部,而是领导干部,从1956年起我就当总书记。那时候我们中国挂七个人的头像,我算是一个。所以,在‘文化大革命’前,工作搞对的有我的份,搞错的也有我的份,不能把那时候的失误都归于毛主席。”2此段谈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邓小平对自己从举义百色到浴血太行,从跃进中原到决战淮海,从横渡长江到进军西南的的回忆中的自豪与高兴。同时,谈及“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体现出他对工作的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功绩很平淡,对待失误总是从自身找原因,不推卸责任。

“至于‘文化大革命’,那是另外一回事。我一生最痛苦的当然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其实即使在那个处境,也总相信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前几年外国朋友问我为什么能度过那个时期,我说没有别的,就是乐观主义。”谈及这段经历的时候,邓小平无疑是内心感到痛苦的。正如笔者所言,作为一个职业革命家,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眼看着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遭受巨大损害、破坏而又无能为力。众所周知,邓小平一生中有“三起三落”,而在“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就有“二起二落”,而决定自己“起起落落”的决定力量大都来自于毛泽东,也就是自己最敬重的人,同时也是以往对自己格外信任和着力推荐自己的人。

然而,即便是有“三起三落”,他还是对国家的发展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1

2 此段文字摘录于《邓小平之路》第37页。 此段文字参考《邓小平之路》第2页。

仍然为国家的发展在努力。书中有对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的一段描写: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有一次到解放军总医院去检查身体。检查间隙,医护人员贸然问了一句:“首长,您再出来怎么领着我们干哪?”小平同志回答得斩钉截铁:“还是那一套,无非是第四次被打倒。”3

这段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却体现出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无私无畏的革命气概。

平反后,邓小平又带领中共领导和中国人民奔向了“小康之路”,要富国强国,要改革开放,这些他都做到了。这位世纪伟人,在中国南海画了一个圈,使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提出“一国两制”使久违祖国怀抱的香港澳门重回祖国母亲的怀抱。

自邓小平18岁时投入革命,直至1989年退休,他整整为中国的发展、为党的事业奋斗了整整67年。而在退休后,他也一直关心着国家和人民,正如他在退休时的许诺,关注我们党的事业,关注国家事业,关注军队的前景。1997年2月19日,这位伟人离我们远去,他那颗为党、为国家跳动的心脏静止了。然而他那句“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却成了不朽的神话,回荡在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参考书目:1、易文军、李树全:《邓小平之路》,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 此段文字摘录于《邓小平之路》第376页。

我的父亲邓小平读书报告篇七
《【读书笔记】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有感》

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有感

关于文革,我以前在历史书上接触过,也听父辈们讲过。但感觉那总是那么模糊、而遥远的,不真实的,更谈不上有那种真切感。而这本书改变了我的看法,甚至给我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看到了一个除了以前我们认为可亲可爱的老人之外一个对文革期间做出了不可磨灭功绩的人,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那些惨痛的经历。没有邓小平在文革期间的的摸索,我们真的无法想象。他在被批判期间说过一句话让我深深的记住了,他说 “我的最大的希望就是留在党内,做一个普通的党员。”是他让中国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书中讲到了邓小平在文革时期的一些事。包括他的政治生涯,他的家庭生活。讲述了邓小平在文革十年中的经历,在中南海被软禁三年,大儿子被逼得跳楼,高位截瘫终身残疾,他作为一个70岁的老人每天还要为儿子翻身,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文革时在江西剩饭也得吃,说来他对毛泽东也是有刻骨的仇恨的,但他却能写信给毛泽东表示对毛的衷情拥护并希望能有机会出来工作报效他,还保证永不翻案。而当毛泽东放虎归山之后他又系统的否定文化大革命,这为毛泽东所不容又一次被打倒。这些皆是人所共知的事。然而,试想这世间有几个人能够在承受那一次次重创后,并从新站起来继续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事业,同时还要微笑着面对那个正是给自己带来无穷几乎是毁灭性灾难的人。这正是显示出了邓小平的伟人风范。 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对各种事的处理,体现了他在人生波澜起伏的过程中的智慧和他的远见卓识

十年文化大革命,有党的多少老干部受尽了折磨和打击。十年中,刘少奇,重病在身,受尽折磨,最后遭到遣送,惨死河南开封。而周恩来,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儿子,忠诚的共产党员,卓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带着无限的忧伤和悲哀离开了人世,他在最后的时间还在为党解救一大批的老干部,不肯停下来只为了可以挽救中国更多。毛泽东也在他的理想和现实相互矛盾的情况下,带着无尽的无奈和迷茫离开了世间。“文革”,十年之间就见证了这么多人世的变迁。还有更多更多的党的领导人他们妻离子散,这些我们敬重的党的领导人就这样离开了我们,不可以说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有一个邓小平,他解救了中国。

就像书中说的那样,十年文革,其影响之深、涉及之广、破坏之大,广为人知。但其中的艰辛与沉痛,却并非我们这些生于平稳年代的学生所能体会的。作为文革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光辉显著的业绩、卓越深远的才略、坦荡开阔的胸襟,都是值得我们借鉴与称颂的。十年“文革”早已结束了。这场20世纪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政治大灾难,早已化为一个遥远的记忆,沉淀在了人们的回忆里。十年“文革”,是发展到极端的错误的爆发性的大宣泄,是一个跌宕起伏而又极其复杂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不可更改的历史的客观发展阶段。“文革”所留下来的,不只是沉痛和创伤,更有可以思考可以以兹为戒为鉴的重要历史教训。

我想这该是所谓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欲“增益其所不能”吧。世事难尽如人意,人生在世,挫折在所难免。书中记载了邓小平的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人生。于逆境与险地,他从容镇定、坚韧不拔,耐心的等待时机复出。始终保持严于律己、为人厚道、办事公正、顾全大局的处世态度。一个人活

在世上,应该怎样做人,非凡是为政者,以及担任一定任务的人,应该怎样修生养性,怎样富国安民,是千百年来史学家们无数成功者、失败者的人生轨迹中所探索的热门话题。而邓小平的一生,非凡是在文革时期表现出来的那股精神,正是一位被人民所认可的优秀执政者所应当具有的。于家,他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但他更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位人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优秀领导人。假如没有他,没有了他的文革经历,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中国的历史进程将会在进一步的探索中踌躇前进,就没有现如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腾飞!

如果说从文革中从新站起来的邓小平是不平凡的,而文革后,他对于中国发展的一系列改革,更表现出来他的伟大与不朽。

他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是中国的事业迅猛发展,从而使得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加强,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人们都说,“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进程。而邓小平之所以开创这一全新的历程,与国家、人民和党在“文革”中所取得的教训密切相关,与他个人在“文革”中的经历和思考密切相关。正是在“文革”所谓的苦难中,邓小平和广大干部群众,真切地看到了真理与谬误的鲜明对照,真切地看到了以前所没有看清楚的许多问题,开始认识到必须解除禁锢、彻底解放思想,开始思考如何去开创一条全新的社会主义道路。思考是走向进步的起点,困境中的沉思,更有着非凡的意义。在“文革”中,邓小平在思考,每一个中国的有识之士都在思考。正是有了这样痛切的经历,正是有了这样深刻的思考,中国和中国人民才能够走上全新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人们习惯于把在江西时那条由邓小平在红沙石地上踏出的小路,称为“邓小平小道”,并作为邓小平进行思索的象征。其实,邓小平对历史、对现实和对未来的思索,贯穿着他的整个一生。这种思索,毕其七十多年的政治生涯,始终不辍。在“文革”以前和以后的实践中,特别是在“文革”的实践中,邓小平的确可以说思索得很多很多。通过这些实践和思索,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在他再次复出后,他和他的战友们,带领全体中国人民,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个探索,不是轻松容易的,但却是成功的。

“十年文革”,其中的艰辛与沉痛,并非我们这些生于平稳年代的学生所能体会的。作为文革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邓小平,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光辉显著的业绩、卓越深远的才略、坦荡开阔的胸襟,都是值得我们借鉴与称颂的。

邓小平在80年代初会见外宾时曾说,“文革”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候,也许,他最深重的痛苦,就在于身处自己打下的天下,却难以做到家庭与主义、慈父与政治家两全吧。转眼间,邓小平离开我们已有许多年了,但谁也不曾忘记过他,甚至无时不刻都在惦念着他。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那豁达而自信的笑容,始终印刻在每一个人的脑海中。邓小平无疑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但他更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位人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优秀领导人,如果没有他,或许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快捷。

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爸爸,我们想念你”让我深深的感动了,还有什么比这句话还能让一个父亲感动呢?邓朴方,他记得父亲邓小平有一次曾经对他说,“我没有辜负这几年,做了应该做的事,做了好事,这辈子可以了”。这样朴实的话比所有华丽的语言

来的实在,让我深深为之感动。邓小平,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他对中国的贡献;一位好父亲,给孩子树立了榜样和给予他们乐观的力量。他慈祥,可敬可佩。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想读完这本书后,对我真正其影响作用的并非邓小平卓尔不凡的一生或是其对于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而是他这一身的精神与对待人生的态度,这对于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对我们的学习和今后的人生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我的父亲邓小平读书报告篇八
《灰暗的文革岁月——《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有感》》

灰暗的文革岁月

———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有感

谈起一代伟人邓小平,有的人可能会想到一首歌: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也有的人会想到他的经典语录:发展才是硬道理;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就在我们看到他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中他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把党的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一抓30年才有了今天的中国;就在我们观看邓小平为了收复港澳而与“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进行谈判,那种果断坚决势必要收复港澳的语气,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方针更让“铁娘子”心服口服。特别行政区的制定和实施,更促进了其繁荣和发展。回顾那段历史,中外政要精英们,无一不感叹邓小平的伟大创造。我们无不为我们国家有这样一位伟人而骄傲自豪。然而就在人们沉醉于这欢喜的时刻,谁会想到曾几何时在那段犹如暴风骤雨般的黑暗十年文革时代,我们的小平爷爷是如何度过的呢?

以前就读到历史课本中介绍十年文革所带来危害,对文革这个词只有宏观上的一个认识,但就在读了邓榕的《我的父亲是邓小平》后,我才进一步的了解到十年文革所带来的伤痛所带给人们惨痛的人生经历是不可磨灭的。走近这本书就像真的能感觉到你也曾走过那段岁月,走近这本书就走近了邓小平这位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感悟到他曾经走过的那段峥嵘岁月。

在刚开始时毛泽东发动大革命说“文化大革命”只需要一年,后来又说是大概需要三年,结果“九大”开过了,党章修改了。人事也确定了,一切都按照计划完成了但是“文化大革命”仍然未结束。正如书里这样写的:“文革”发展到此时,早已从毛泽东设计发动的初衷走向了它的反面。整个运动就像脱缰的野马肆意狂奔,不可控制。由此可见,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是如此的长。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1958年“大跃进”失败后,特别是在60年代对“左”的冒进进行了卓有成就的调整以后,毛泽东对中央一线主持工作的、和他想法不相协调的刘少奇和邓小平已经不满,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和“修正主义”的产生,他表示“忠于”林彪代替刘少平作为党的接班人。之后“文革”发起在北京大学,由于“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在北大一经贴出,导致北大一片哗然,要知道学生是很激进的,所以当时的北大犹如被一片阴霾笼罩着,造反行动也不断升级,一些学校出现了批判揪斗校长、老师、甚至体罚打人的现象。面对突如而来的运动狂潮,刘、邓的做法是和绝大多数干部一样,希望学校恢复正常,希望学生上课,希望一切能够平静。而后,众所周知事情没有立刻停下来,为了所谓的“破四旧”,林彪亲自选拔“红卫兵”在北京大学发起,当时在中央文革的直接怂恿煽动下,发展为大抄家、大揪斗、大破坏,以致于打死人。无数的年轻幼稚的红卫兵小将“为了捍卫毛泽东革命路线”盲目而有狂热地卷入了这场疯狂的运动。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现在我们没有处在所谓的乱世,是该有多么的幸福,我们可以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安安稳稳的上课读书,我们可以在回家后和家人谈笑风生,谈论任何大大小小的事情,然而在那个时代这些都是一种奢望。原来的他们的生活虽然不是很富有但是一家人却是其乐融融,但一场文革的发生打到了刘少奇,打到了邓小平……在最初的时候,先是发生批斗抄家的疯狂活动。批斗是我们常听到的词,然而殊不知所谓的“批斗”是多么的恐怖。书中这样写的批斗,实则“打倒”。造反派冲进了刘少奇家,批斗了这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选举产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次日,刘少奇在中南海贴出答辩的大字

报,几小时就被撕毁,同日10月召开号称三十万人的大会批斗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尽管邓小平给毛泽东写信,但也免不了邓小平被批斗刘少奇被抄家后,接着就是邓小平了。书里写道:中南海的造反派把父母亲两人叫道旁边的怀仁堂,之后便开始抄家。

造反派的行径令人咬牙切齿,我读到这里不禁为邓小平捏了一把汗。结果造反派到办公室、会客室、到卧室什么都没搜查出来,他们不甘心无功而返,就转到孩子们住的房间,结果还是没有发现什么,超了半天家,什么也没发现就责令我们交出家里的存款存折。原以为他们家很富有,但没想到,非但没有一分钱的存款,还欠着公家二百元钱。可想而知,他是一个多么简朴的老人啊。

读了本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批斗的场景了中南海的造反派冲进家,把邓氏夫妇押出来后,一些造反派上前将他们的头强行按下,让他们弯腰、低头认罪。在一阵震耳欲聋的“打倒”口号声中,造反派气势汹汹的连喊带叫地批判了一通然后是七嘴八舌地进行质问。其中有一个女造反派喊叫的声音特别尖锐刺耳。书中这样写:“母亲的眼镜被拿掉了,她看不清父亲。父亲耳聋,又弯着腰,根本听不清那些吼叫,无从作答的他为自己辩解了几句,话还未说完,便被粗暴的打断,接着又是一顿乱吼,造反派还在院内架上喇叭,把同时在天安门广场进行的批判大会实况放给他们听。”批斗大会结束后,邓小平脸色惨白。但事后听说这次的批斗对待“邓”还是最“文明”的,对待刘少奇还进行了人身摧残。之后,一家人也就分开了。

书中写到:“父母亲已经处于软禁的状态,几个孩子还可以住在家里,但不许我们到父母亲住的北房。后来事态发展为大姐邓林被中央美术学院造反派关起来;哥哥朴方在学校被造反派限制了自由,同在北京大学的邓楠也受到批判,在那个顿乱的年代亲人的相见还要偷偷摸摸,我感到十分的痛恨,不仅仅是因为造反派的行径更为的是一清二白的人被迫害而去世。尤其是读到朴方因为不堪造反派凌辱,用跳楼以示抗议,结果造成了胸部以下的高位瘫痪的时候我更感觉一个国家如果不能让子民活的幸福那这个国家的历史将是后退的。就在那个时代没有宁静可觅,也没有地方可藏可避,人的命运是如此的渺小,这种苦难的生活,这种不堪回首的往事在当时对一个个的像作者那是的孩子来说是如此的残酷,在他们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他们不能与家人团聚,及时近在咫尺却好似远在天涯。

所以请珍惜我们此刻的幸福生活吧!同时让我们牢记那段永远的历史,那段刻骨铭心、蹉跎岁月,为曾经在历史长河中的像邓小平一样的伟人而鼓掌喝彩。

我的父亲邓小平读书报告篇九
《关于读书笔记的七篇范文》

关于读书笔记的七篇范文

读书笔记范文一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读书笔记范文二

刚从远处看到的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峡口上,山如斧削,隽秀婀娜。(案):用“隽秀”形容“笔直的”、“如斧削”的“山”尚可,而用“婀娜”来形容就不妥了。“婀娜”是形容姿态柔软而美好,“如斧削”一样笔直的山峰怎么能给人以柔软的感觉呢?可以把“婀娜”改为“挺拔”。

——《语文短评·顾此失彼》

读书笔记范文三

我只想在痛惜之余,说出几点希望

首先当然是希望大家(不限于知识分子,而是一切党员、团员,一切觉悟的青年和觉悟的劳动者)都应该向他们学习,特别是那些至今对知识分子还有某种不信任感、不敢推心置腹的人们,以及那些一味争名夺利,甚至对****祖国至今还三心二意,羡慕资本主义“天堂”的人们,多读读他们的事迹。……

其次,我想说,希望一切先进分子所在机构中的党组织、每个党员以至每个正直的公民能够更多地更好地关心这些先进的人们。……

第三,我也想对活着的蒋筑英、罗健夫等同志说几句话。共产党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是随时随地准备着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利益,为了****祖国的利益,为了十亿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一切。我们不是那种认为一个大学生“不值得”为一个农民的生命而牺牲自己的人,那样的人,如果在别的岗位上,当然也不会冒死去抢救一个小学生,或者同一个甚至几个拿着凶器图谋犯罪的歹徒格斗。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但是事情还有另外一方面。我想,蒋筑英和罗健夫都并不是必然要死(我不懂医,不知道罗健夫同志所患的“低分化恶性淋巴瘤”和蒋筑英同志所患的多种凶险疾病能不能在早期治愈,这里是假定能够)。如果他们还健康地活着,尽管报纸上不会这样大量地表扬他们,但是他们却能为祖国和人民作出更多更重大的贡献,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经常提倡自我牺牲,但是我们不是说一个共产党员或先进分子的生命和健康就不重要。生命和健康,这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而建设伟大的****祖国的资本,它们不是属于我们个人而是属于祖国和人民的,对于党员,就是属于党。我们反对借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而损公利私,而贪生怕死,但是有了病,特别是有了严重的病,还是要治,并且要治好。

——胡乔木:《痛惜之余的愿望》

读书笔记范文四

读《命运》有感

前阵子在书城买了本书,叫《滴水藏海》,里边有300个经典的哲理故事。现在我来品味一篇小故事,叫《命运》。 《命运》讲的是连个孩子的命运,一个被高僧占卜为“状元”,另一个为“乞丐”。二十年后,当初的“状元”成了乞丐,而“乞丐”却成了“状元”。

上帝说:“我赋予每个人的天分之占他命运的三分之一,其余的在于他如何去把握。”

看了这段话,我很受触动。把握,把握命运,多简单的字眼,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呢?不必埋怨自己的天分,更不必埋怨自己的命运,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随时都可以改变它的!只要你愿意。 读书笔记范文五

读《评说玫瑰》有感

这篇文章很早前我已在《故事会》上读过,当时我就很喜欢它,现在又反复读了几遍,印象更深了。它的名字叫《评说玫瑰》。

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深深的哲理。两句话语,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玫瑰园里,有一对双胞胎和她们的母亲。双胞胎对玫瑰园的看法是这样的:“这是个坏地方!因为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这是个好地方!因为每丛刺上都有花。”

道理很明了不同的角度看事物都会有不同的想法,这个法则可以用到任何方面,只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的话,会有最好的结尾!不信,试试看吧。

读书笔记范文六

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道理

“百分之九十九的烦恼

不会发生。”这句话你相信吗?我犹犹豫豫的,半信半疑。

又一起的《读者》里,就有一篇这样的文章,题目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烦恼不会发生》,它用一个个鲜明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好神奇耶!

神奇归神奇,我还是认为这是一句安慰人的话,因为这感觉有点不可思议,如果烦恼都不会发生,那还烦恼什么?如果真的是对的,那……不是太伟大了?

我做了一个实验,写下了3个烦恼,果然,一个也没发生,实在太令我吃惊了。你一定不信,我看你可以试试。(那个烦恼一定要现实哦)

读书笔记范文七

读《绿屋的安妮》有感

《绿屋的安妮》写得不错,内容也很有味道,好!

11岁的孤儿安妮被错送到住在绿屋的一对夫妇家,因为安妮的可爱,那对夫妇收留了安妮。于是绿屋的安妮上学了,发生了许多让人又可气又可笑的故事……

看完了这本书,我不又喜欢上了安妮这个人物形象,她活泼、大胆、可爱、聪明、善良,最重要的是她极富想象力,乐观极了,在她眼里,什么都是美好的。她爱说话,中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我倒希望和她交朋友,有她在我永远都不会寂寞了。

我希望能做个像安妮一样的女孩,讨人喜欢的可爱女孩。因为女孩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又一本拙劣的员工思想教材——不得不读《你在为谁工作》之后感--随遇而安--读后感

又一本拙劣的员工思想教材——不得不读《你在为谁工作》之后感 当笼罩在我们上空的政治迷雾渐渐散去,意识形态控制的手段也随之寿终正寝。这是一大进步。从梦幻中醒来的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而理智,于是如何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再次成为当今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要说目前通用的招数,不外乎经济的胡萝卜加生存的大棒。相对于前者的颇有威力,后者却使人颇有微词。《你在为谁工作》无疑也是其中的“一棒”,也无疑又是绵软无力的一棒。 近年来诸如此类的小册子很是流行,之前就见过《谁动了我的奶酪》,据说是利欲熏心者炮制的,却冠以“美利坚进口”之伪名。后来又有《送给加西亚的信》,令人费解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教人诚信敬业者可谓多之又多,何必非要舍近求远呢?这样说并非是因为抱残守缺敝帚自珍,而是其中明显迎合了国人迷外的媚俗倾向。仅从题目上看,前两者还有些许象征意味,而这次的《你在为谁工作》却是直白无误由说教演变为训导。但三者的共性都是:因为浅白所以流行,因为浅陋所以武断,因为粗暴所以无效。 让我们瞧瞧《你在为谁工作》是如何完成上述三大使命的。 1.从形式到内容到方法的浅白。全书共分五章,各章有五至七节不等,各章节有其题目,各小节围绕本章展开,形式上有序而不乱,可使读者一目了然轻松进入正文阅读。再看精心设计的内容:“为什么要努力工作”,“你珍惜目前的工作机会了吗”,“敬业,最完美的工作态度”,“决不拖延,立即行动”,“从优秀到卓越”。如果我是企业主,我也会对此青眼有加,用最少的语言概括除了最需要的东西,这是多么符合老板的心态呀!而各小节的题目,十之八九都是口号,口号也许会打动人,但也只是一刹那的事,随后便是如闻痴人说梦般的愕然。全书内容可以翻译为:提高认识转变态度——马上行动起来赶快努力工作——太伟大啦你成功了,这简直就是一部题为《王者之歌》的优美三部曲。可能吗?也许只有在刚上班的头三个月我会相信。而从本书的论述方法来看,以大量的举例引证加主观阐发最为突出,前者多为名人富豪之言行范例,后者又言之凿凿语气肯定无疑。表面看似案例分析,大有MBA教程之派头,其实却是简单的模仿秀加教父口吻的混合体。 2.学理和逻辑上的浅陋。《你在为谁工作》整部作品都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也即凡是依靠本人的劳动而获得薪酬的行为均为工作。所以作者告诉我们工作是人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这话本身没错,但是用错了地方。其实国外理论中早有“工作”与“劳作”之分,但也不得不悲观的承认,由于人类社会尚处于极不完善的发展阶段,真正拥有工作者少之又少,能从事与之才智、兴趣相吻合进而实现其“自我”的人实属凤毛麟角,而绝大多数的人只不过是糊口谋生的劳作者。既然在学理上站不住脚,可以说我们都在工作,但不能要求我们为工作而以命相搏。就像梵高可以为画画割掉自己的耳朵,但我们不能。所以即便是抬出大名鼎鼎的斯皮尔伯格也不能使我们对“努力工作便可实现自我”的空头支票发生幻觉。而拿天纵其才的比尔?;盖茨说事就更显荒谬,单其传奇经历就和普通人毫无可比性而言。 3.态度粗暴。说其态度粗暴,是因为无视人这一复杂而巨大的存在,故而论述中缺乏人性的关怀与温暖。相反的,那种冷漠仿佛是针对机器的态度,说让你ON就不得OFF,说让你RUN那你STOP就肯定是错的。那么无效和反感都是必然的效果。请问:假如一位员工连同自己衣食住行养老抚幼上的困难都无法彻底解决的话,他还怎么与企业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呢? 当然,这本书也并非毫无作用,它至少可使我们由此引发许多思考。而公司的用意也无疑是好的,但只有双向的思考才是工作的改进成为可能。

浴火重生的灵魂——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有感--匿名--读后感

浴火重生的灵魂——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有感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沃土,养育无数仁人志士。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前进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历史长卷也镌写下了他们的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为探寻民族兴盛之路不惜牺牲的仁人志士。他们书写和创造了历史,并把毕生献给了祖国和人民。邓小平就是其中的一位。 毛毛在她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提到:父亲邓小平出生后,爷爷给他取名邓先圣。后来先生认为孔夫子尚且为“圣”,一个孩子怎能称“先圣”?于是该名为邓希贤。这个名字共用了20多年,随后,才改用邓小平。邓小平在校时勤奋好学,深得塾师喜欢。十五岁那年,他报考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被录取。开学不久,就爆发了“五四”运动。1920年7月19日,邓小平赴法,才学了5个月,就发现“俭学”这条路走不通了,只有走“勤工”这条路。就这样,他告别了梦寐以求的学校,来到一家工厂当了一名钳工。1925年5月,他又坐上了北去的列车,奔赴十月的故乡——苏联。在苏联,邓小平又有了一个俄文名字——多佐罗夫。邓小平在国外边学习,边劳动,期间加入了共青团,始终关注着祖国革命发展的事态。回国后,即使在妻丧子夭的极度悲痛时,也没间断过自己的革命活动。邓小平同志25岁时领导广西百色起义,开始了革命军事生涯。长征胜利后,他又与刘伯承一起立马太行,逐鹿中原,决战淮海,挥师渡江,挺进西南……战无不胜。邓小平走过的革命道路是一条胜利之路、成功之路,也是一条充满艰险的道路。邓小平同志曾回忆说:“我在军队那么多年没有负过伤……但危险过好几次。”东江村深夜被围广西百色起义后,邓小平创建了红七、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30年2月,邓小平从龙州出发,进入右江地区的思林县指导工作。思林县委书记陈鼓涛放心不下邓小平的安全,因为自从红七军去攻打贵州后,右江一带“剿共大队”活动很猖獗,这一路又是羊肠小道,山高路险。他找了一个熟悉这一带地形的向导,又增派了赤卫队一个班配合红军警卫排护送。为了缩小行动目标,预

防在路上发生意外,邓小平把队伍分成3个战斗小组:赤卫队一个组作前卫,邓小平带着警卫排一组在中间,另一组作后卫。天快黑了,队伍到东江村宿营。深夜,邓小平刚回到屋里准备睡觉。忽然村头南面山上响起了枪声,紧接着村口小河上也有枪声。这时,警卫排叶排长向邓小平报告说:“村头村尾都发现敌人,我们被包围了!”邓小平沉思了片刻,叫警卫员把向导找来,了解地形分析敌情:东江村四周环山,只有一条道通往东兰,现在敌人把道路堵住了,如果天亮前冲不出去,将是非常危险的。邓小平果断决定趁黑夜突围。赤卫队的一个小组往村口的山头转移引诱敌人,其余的在邓小平亲自指挥下,向村南面小路前进。敌人听到村口山边的枪声,便急忙调兵增援。趁敌人慌乱之时,邓小平带着战士们迅速向南面发起猛烈攻击。敌人又急忙调头回来,妄图把红军重新包围。在这紧急关头,陈鼓涛带领赤卫队赶来了。激战到天亮,敌人被赶跑了。这是邓小平第一次遇到敌人的直接包围。直罗镇战场遇险1935年10月,党中央率领的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为了彻底粉碎敌人的“围剿”,红军决定发起直罗镇战役。直罗镇是由甘肃合水通向陕西那县大道上的一个较大的集镇,位于葫芦河南岸,南北群山连绵,中间是一条狭长的谷地,不便大部队展开。11月20日下午4时,敌第109师进至直罗镇。我军当夜将其包围。次日拂晓,红军对敌展开猛烈攻击,全歼敌军一个师又一个团,毙敌师长牛元峰,俘敌5300余人,缴枪3500余枝,巩固了陕甘苏区,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直罗镇战役打响后,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和副主任邓小平等人在一个山头指挥战斗。突然,一股敌人向山头袭击。敌人来势凶猛,火力密集。情况十分危急。眼看敌人就要冲上山头,恰好我军一个连冲了上来,打退了这股敌人,邓小平、罗荣桓才幸免于难。当时邓小平身上穿着由傅钟送给他的那件大衣,被子弹打了好几个洞,不过没有伤到身体。这是邓小平第二次直接遇到敌人的包围,又一次从敌人子弹中脱险。陕北患伤寒昏迷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写道:“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父亲是在重病昏迷的状态下听说的。那是因为,1936年底,父亲得了一场非常严重的副伤寒。”杨尚昆同志曾向毛毛回忆过当时的情景:“杨伯伯告诉我,那是在甘肃庆阳一带,你爸爸得了伤寒,非常厉害。他已经是昏迷不醒了,什么东西都没法吃,吃一点东西就会把肠子戳破,只好煮点米汤喂他。正好那时候张学良和我们搞统战,派他的副官来慰问红军,送来两车慰问品,有吃的,还有香烟和一些其他物资,其中有一些罐装的炼乳。聂伯伯(聂荣臻)决定,把这些炼乳全部给小平。全靠这些炼乳,救了你爸爸的命。”肖克将军也讲过当时的情况:“1936年11月、12月间,我们的部队走在一块儿,听说你爸爸病了,我就去看他。那时候他病得很重,用担架抬着,不省人事,很危险。”邓小平后来回忆时也说,那次他病得很重,差点死掉了。西安事变爆发,他在昏迷中隐隐约约听到几句,就又昏迷过去了。邓小平是幸运的。他一生历经艰险,但都化险为夷。在上海进行地下工作的时候,因为叛徒出卖,邓小平曾两次遇险,与追捕他的敌人前后仅差半分钟。战争年代,他又两次被敌人包围,子弹把他的衣服打穿了好几个洞,却没有伤到他身体……邓小平是不怕死的,但他希望活着更多地为人民谋利益。正像邓小平自己所说的那样:“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我们只能有一种选择:为着人民利益,我们要生存下去,让敌人去跳黄河!”邓小平深情地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的确,他让中国摆脱了百年落后的耻辱,他确立的改革开放路线使得今天的中国让世界瞩目。邓小平同志堪称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邓小平不愧是一代伟人,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非凡的毅力和勇气、智慧和胆识,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的。邓小平,也只有邓小平,才能够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开创出一个崭新的时代。邓小平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我们深深地热爱邓小平!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读《三国演义》一书,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我的父亲邓小平读书报告篇十
读书笔记范文》

西姆.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家人的精神支柱。

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这让大人么操心就足够了,还轮不到我们呢。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

《草房子》这本书,它里面的内容深深地感动了我。

地的乡村小学校给男孩桑桑留下了快乐又难忘的童年记忆——天生秃顶的秃鹤出于对尊严的执著坚守,而演出的令悲喜剧;在孩子眼中显得扑朔迷离的少女纸月的身世之谜;令桑桑自疚不已而实际上注定难成正果的蒋老师与白雀姐物质的顶峰,猝然跌落到最底层的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艰难历程;当校长的严父终于流露出来的舐犊之情生与死的最初体验……本剧把主人公桑桑童年亲历的几个平常又动人的小故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真诚又富于诗意地歌至美的人间情感,展示了富有独特风情的人生画卷。

个小男孩,他喜欢做出一些夸张的事。而六年的小学生活却让他没齿难忘。在这六年中,他经历了无数感人的故事:,同学间天真的友情……他从这些故事中,明白了:善良,尊严,顽强……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心田里埋下了“爱”的光光脑袋的孩子,因此,大家都叫他“秃鹤”,他充满无助与孤单。被叫”秃鹤”的他常常小镇水码头最低的石阶上,望呆流泪。但是,他却凭着自信让所有人刮目相看。谁说没头发就丑,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对尊严的执著坚守上的。可见不是不成功的理由,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是最好的“解药”纸月是个内向、善良的小女孩。她的心灵.如同皑皑白雪般纯洁有一个又当爹,又当妈的慈祥的奶奶。为了不让奶奶为自己担心,当板仓小学的男生欺负她时,她没有告诉奶奶,到桑桑帮助她把板仓小学的男生打跑后,默默无闻的她才露出一丝微笑。善解人意的她话不多,却总能帮助别人。缺点,有时,默默无闻却是最可爱的。

个十分漂良的姑娘,她有一副好嗓子,不洪亮,不宽阔,但 银铃般清脆。她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美。这就是真细马这个名字我还以为是只马的名字,但后来才知道他是岳 二爷与岳二妈从岳大爷家带来的岳大爷最小的儿子。他笑,十分爱说话。在油麻地小学,他变了,变的孤单,无助,没有人听的懂他满口的江南口音,他感到一个哑巴才有

可怜。这使他不想再上学,他去放羊,以此来填空他最脆弱的地方。几次交谈,使桑桑和他成为了最好的朋友。他那敬佩。

的魅力吸引住了,还被故事里面的情节,深深感动了。我与文中的小主人公桑桑同乐同悲.当看到桑桑生病时,我,我心里默默祈祷,保佑桑桑能够度过难关.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秦大奶奶奋不顾身跳下水“救一只油麻地小学的南的南瓜,她却能把它当成人似的,不顾自己的安危,跳下水去拿。可惜,这么好的人就仅仅为了一只南瓜而不醒人世的泪水又从脸上淌下。我是多么钦佩秦大奶奶的精神,这难道不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吗?这难道不是我们提倡的雷锋子》,我明白了,童年就是一间充满阳光的草房子,她让我们想起浪漫、温馨、纯真无邪,是一切美好的所在,她美,而且永恒„„

浴火重生的灵魂——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有感--匿名--读后感

浴火重生的灵魂——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有感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沃土,养育无数仁人志士。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前进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历史长卷也镌写下了他们的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为探寻民族兴盛之路不惜牺牲的仁人志士。他们书写和创造了历史,并把毕生献给了祖国和人民。邓小平就是其中的一位。 毛毛在她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提到:父亲邓小平出生后,爷爷给他取名邓先圣。后来先生认为孔夫子尚且为“圣”,一个孩子怎能称“先圣”?于是该名为邓希贤。这个名字共用了20多年,随后,才改用邓小平。邓小平在校时勤奋好学,深得塾师喜欢。十五岁那年,他报考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被录取。开学不久,就爆发了“五四”运动。1920年7月19日,邓小平赴法,才学了5个月,就发现“俭学”这条路走不通了,只有走“勤工”这条路。就这样,他告别了梦寐以求的学校,来到一家工厂当了一名钳工。1925年5月,他又坐上了北去的列车,奔赴十月的故乡——苏联。在苏联,邓小平又有了一个俄文名字——多佐罗夫。邓小平在国外边学习,边劳动,期间加入了共青团,始终关注着祖国革命发展的事态。回国后,即使在妻丧子夭的极度悲痛时,也没间断过自己的革命活动。邓小平同志25岁时领导广西百色起义,开始了革命军事生涯。长征胜利后,他又与刘伯承一起立马太行,逐鹿中原,决战淮海,挥师渡江,挺进西南……战无不胜。邓小平走过的革命道路是一条胜利之路、成功之路,也是一条充满艰险的道路。邓小平同志曾回忆说:“我在军队那么多年没有负过伤……但危险过好几次。”东江村深夜被围广西百色起义后,邓小平创建了红七、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30年2月,邓小平从龙州出发,进入右江地区的思林县指导工作。思林县委书记陈鼓涛放心不下邓小平的安全,因为自从红七军去攻打贵州后,右江一带“剿共大队”活动很猖獗,这一路又是羊肠小道,山高路险。他找了一个熟悉这一带地形的向导,又增派了赤卫队一个班配合红军警卫排护送。为了缩小行动目标,预防在路上发生意外,邓小平把队伍分成3个战斗小组:赤卫队一个组作前卫,邓小平带着警卫排一组在中间,另一组作后卫。天快黑了,队伍到东江村宿营。深夜,邓小平刚回到屋里准备睡觉。忽然村头南面山上响起了枪声,紧接着村口小河上也有枪声。这时,警卫排叶排长向邓小平报告说:“村头村尾都发现敌人,我们被包围了!”邓小平沉思了片刻,叫警卫员把向导找来,了解地形分析敌情:东江村四周环山,只有一条道通往东兰,现在敌人把道路堵住了,如果天亮前冲不出去,将是非常危险的。邓小平果断决定趁黑夜突围。赤卫队的一个小组往村口的山头转移引诱敌人,其余的在邓小平亲自指挥下,向村南面小路前进。敌人听到村口山边的枪声,便急忙调兵增援。趁敌人慌乱之时,邓小平带着战士们迅速向南面发起猛烈攻击。敌人又急忙调头回来,妄图把红军重新包围。在这紧急关头,陈鼓涛带领赤卫队赶来了。激战到天亮,敌人被赶跑了。这是邓小平第一次遇到敌人的直接包围。直罗镇战场遇险1935年10月,党中央率领的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为了彻底粉碎敌人的“围剿”,红军决定发起直罗镇战役。直罗镇是由甘肃合水通向陕西那县大道上的一个较大的集镇,位于葫芦河南岸,南北群山连绵,中间是一条狭长的谷地,不便大部队展开。11月20日下午4时,敌第109师进至直罗镇。我军当夜将其包围。次日拂晓,红军对敌展开猛烈攻击,全歼敌军一个师又一个团,毙敌师长牛元峰,俘敌5300余人,缴枪3500余枝,巩固了陕甘苏区,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直罗镇战役打响后,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和副主任邓小平等人在一个山头指挥战斗。突然,一股敌人向山头袭击。敌人来势凶猛,火力密集。情况十分危急。眼看敌人就要冲上山头,恰好我军一个连冲了上来,打退了这股敌人,邓小平、罗荣桓才幸免于难。当时邓小平身上穿着由傅钟送给他的那件大衣,被子弹打了好几个洞,不过没有伤到身体。这是邓小平第二次直接遇到敌人的包围,又一次从敌人子弹中脱险。陕北患伤寒昏迷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写道:“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父亲是在重病昏迷的状态下听说的。那是因为,1936年底,父亲得了一场非常严重的副伤寒。”杨尚昆同志曾向毛毛回忆过当时的情景:“杨伯伯告诉我,那是在甘肃庆阳一带,你爸爸得了伤寒,非常厉害。他已经是昏迷不醒了,什么东西都没法吃,吃一点东西就会把肠子戳破,只好煮点米汤喂他。正好那时候张学良和我们搞统战,派他的副官来慰问红军,送来两车慰问品,有吃的,还有香烟和一些其他物资,其中有一些罐装的炼乳。聂伯伯(聂荣臻)决定,把这些炼乳全部给小平。全靠这些炼乳,救了你爸爸的命。”肖克将军也讲过当时的情况:“1936年11月、12月间,我们的部队走在一块儿,听说你爸爸病了,我就去看他。那时候他病得很重,用担架抬着,不省人事,很危险。”邓小平后来回忆时也说,那次他病得很重,差点死掉了。西安事变爆发,他在昏迷中隐隐约约听到几句,就又昏迷过去了。邓小平是幸运的。他一生历经艰险,但都化险为夷。在上海进行地下工作的时候,因为叛徒出卖,邓小平曾两次遇险,与追捕他的敌人前后仅差半分钟。战争年代,他又两次被敌人包围,子弹把他的衣服打穿了好几个洞,却没有伤到他身体……邓小平是不怕死的,但他希望活着更多地为人民谋利益。正像邓小平自己所说的那样:“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我们只能有一种选择:为着人民利益,我们要生存下去,让敌人去跳黄河!”邓小平深情地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的确,他让中国摆脱了百年落后的耻辱,他确立的改革开放

路线使得今天的中国让世界瞩目。邓小平同志堪称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邓小平不愧是一代伟人,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非凡的毅力和勇气、智慧和胆识,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的。邓小平,也只有邓小平,才能够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开创出一个崭新的时代。邓小平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我们深深地热爱邓小平!

又一本拙劣的员工思想教材——不得不读《你在为谁工作》之后感--随遇而安--读后感

又一本拙劣的员工思想教材——不得不读《你在为谁工作》之后感 当笼罩在我们上空的政治迷雾渐渐散去,意识形态控制的手段也随之寿终正寝。这是一大进步。从梦幻中醒来的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而理智,于是如何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再次成为当今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要说目前通用的招数,不外乎经济的胡萝卜加生存的大棒。相对于前者的颇有威力,后者却使人颇有微词。《你在为谁工作》无疑也是其中的“一棒”,也无疑又是绵软无力的一棒。 近年来诸如此类的小册子很是流行,之前就见过《谁动了我的奶酪》,据说是利欲熏心者炮制的,却冠以“美利坚进口”之伪名。后来又有《送给加西亚的信》,令人费解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教人诚信敬业者可谓多之又多,何必非要舍近求远呢?这样说并非是因为抱残守缺敝帚自珍,而是其中明显迎合了国人迷外的媚俗倾向。仅从题目上看,前两者还有些许象征意味,而这次的《你在为谁工作》却是直白无误由说教演变为训导。但三者的共性都是:因为浅白所以流行,因为浅陋所以武断,因为粗暴所以无效。 让我们瞧瞧《你在为谁工作》是如何完成上述三大使命的。 1.从形式到内容到方法的浅白。全书共分五章,各章有五至七节不等,各章节有其题目,各小节围绕本章展开,形式上有序而不乱,可使读者一目了然轻松进入正文阅读。再看精心设计的内容:“为什么要努力工作”,“你珍惜目前的工作机会了吗”,“敬业,最完美的工作态度”,“决不拖延,立即行动”,“从优秀到卓越”。如果我是企业主,我也会对此青眼有加,用最少的语言概括除了最需要的东西,这是多么符合老板的心态呀!而各小节的题目,十之八九都是口号,口号也许会打动人,但也只是一刹那的事,随后便是如闻痴人说梦般的愕然。全书内容可以翻译为:提高认识转变态度——马上行动起来赶快努力工作——太伟大啦你成功了,这简直就是一部题为《王者之歌》的优美三部曲。可能吗?也许只有在刚上班的头三个月我会相信。而从本书的论述方法来看,以大量的举例引证加主观阐发最为突出,前者多为名人富豪之言行范例,后者又言之凿凿语气肯定无疑。表面看似案例分析,大有MBA教程之派头,其实却是简单的模仿秀加教父口吻的混合体。 2.学理和逻辑上的浅陋。《你在为谁工作》整部作品都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也即凡是依靠本人的劳动而获得薪酬的行为均为工作。所以作者告诉我们工作是人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这话本身没错,但是用错了地方。其实国外理论中早有“工作”与“劳作”之分,但也不得不悲观的承认,由于人类社会尚处于极不完善的发展阶段,真正拥有工作者少之又少,能从事与之才智、兴趣相吻合进而实现其“自我”的人实属凤毛麟角,而绝大多数的人只不过是糊口谋生的劳作者。既然在学理上站不住脚,可以说我们都在工作,但不能要求我们为工作而以命相搏。就像梵高可以为画画割掉自己的耳朵,但我们不能。所以即便是抬出大名鼎鼎的斯皮尔伯格也不能使我们对“努力工作便可实现自我”的空头支票发生幻觉。而拿天纵其才的比尔?;盖茨说事就更显荒谬,单其传奇经历就和普通人毫无可比性而言。 3.态度粗暴。说其态度粗暴,是因为无视人这一复杂而巨大的存在,故而论述中缺乏人性的关怀与温暖。相反的,那种冷漠仿佛是针对机器的态度,说让你ON就不得OFF,说让你RUN那你STOP就肯定是错的。那么无效和反感都是必然的效果。请问:假如一位员工连同自己衣食住行养老抚幼上的困难都无法彻底解决的话,他还怎么与企业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呢? 当然,这本书也并非毫无作用,它至少可使我们由此引发许多思考。而公司的用意也无疑是好的,但只有双向的思考才是工作的改进成为可能。

祥子从农村破产而到北京寻找生路。他认为拉车来钱快,于是爱上了拉车这个行当,他买了车,却不料在战乱中被军阀抢走了,所幸中途又拣回了三匹骆驼,卖了三十块钱,于是买车的希望又在祥子的心中产生。

他来到刘四的“仁和”车厂,租车来拉,一分一分地积攒着卖苦力得到的钱,一心想买上自己的车,靠自己的力气挣饭吃。刘四的女儿虎妞,是个嫁不去的老姑娘,刘四为了赚钱,不让她出嫁。她也确实帮刘四把车厂治理得不错。她看上了祥子,喜欢他老实巴交、吃苦肯干。她用酒灌醉祥子,俘获了他。祥子认为自己做了一件荒唐事,他很后悔,他又不甘沉沦,便离开了仁和车厂,给曹先生拉车。后来曹先生被认为有共产党的嫌疑,被抄家,祥子辛辛苦苦积攒的买车钱也被侦探敲诈走了。他很沮丧,可希望并没破灭。他又回到了仁和车厂。后来虎妞离开刘四,与祥子结婚。虎妞想象她父亲那样,出租车辆而坐收金钱。可祥子不听,他一定要买上自己的车拉。虎妞拗他不过,只得依他买了一辆车。从此祥子拼命拉车。可后来虎妞却难产而死。他于是又卖了自己的车,埋葬了虎妞。

他找到曹先生,曹先生表示愿意他把小福子接来,在自己家里过。他满怀希望找小福子,可小福子也已经死了。祥子绝望了,他感到:要强有什么用,将就活下去就是一切。从此他失去了奋斗的心,整日的喝酒,逛白房子。他堕落了。 好词好句: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

好几次,祥子很想抽冷子闸住车,摔后头这小子一交,但是他不敢,拉车的得到处忍气。

风吹弯了路旁的树木,撕碎了店户的布幌,揭净了墙上的报单,遮昏了太阳,唱着,叫着,吼着,回荡着;忽然直弛,

像惊狂了的大精灵,扯天扯地的疾走;忽然慌乱,四面八方的乱卷,像不知怎好而决定乱撞的恶魔;忽然横扫,乘其不备的袭击着地上的一切,扭折了树枝,吹掀了屋瓦,撞断了电线;可是,祥子在那里看着;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

读后感悟:

每次的长假,几乎都要去读书,然后写读书笔记。有的时候,我真的有些不耐烦,不耐烦的去读,不耐烦的去写读书笔记,不耐烦的敷衍着一切的一切。随之,等静下心来的时候,有时我会考虑,我这样做是为了敷衍谁呢,老师?不是!父母?也不是!其实就是在敷衍自己。《骆驼祥子》这本书,是我努力的静下心来看的,真的感触良多。一个满怀希望和朝气的有志者到最后的堕落这究竟反映出了什么?

老舍以自己当时生活环境,所见所闻及遭遇,真实地写一个劳动者—人力车夫坎坷悲惨的生活,这样令当时的读者有深刻的感受及有切身处地的感觉。另外,同是生活在坎坷悲惨生活的读者看了后可以感受到有人明白他们的遭遇,知道如何面对他们的不幸。

老舍真真实实地,赤裸裸地,没有一点扭曲,没有一点修饰地写这个人力车夫而将当时中国黑暗的旧社会对劳动者的种种剥削及压迫完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样可令看了这书的政府官员了解劳动者可怜的生活,从而改善中国黑暗的旧社会对他们种种的伤害。另外,其他阶层的读者看了后可了解劳动者的可怜生活,从而帮助他们面对各种困难。

现在我们该好好考虑一下自己,面对困难、诱惑...会不会像祥子一样,无休止的堕落。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幼儿园大班教养笔记范文三篇
  • 幼儿园大班教养笔记【三篇】
  •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1000字
  • 幼儿园教师读书心得笔记《我为谁工作...
  • 轮椅上的霍金读书笔记
  •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教师读书笔记
  • 《谈美书简》优秀读书笔记范文
  • 读书笔记大全100字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