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书笔记 >

余华兄弟读书笔记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8    阅读:

余华兄弟读书笔记篇一
《读书笔记-兄弟》

社会中做自己

我这个人本身就不喜欢看什么小说,因为一直觉得小说这种东西都是瞎造的,而且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小说是一点意义也没有,纯粹就是想欺骗读者赚取利益。所以我每次找书的时候,都会很注重书的潜在价值,是否对自己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余华的小说显然不是这种里面的。余华的小说里,不仅仅有故事,他讲故事的方法也同样令人着迷,一看上,就让人有看完它的欲望了。最早看的是他的《活着》,那年我初中毕业,姐姐高中毕业,从同学那借了《志摩的诗》和《活着》,那个时候我对诗歌好没兴趣,看了那本本小说后我觉得很不错。后来由看了他的另外几个长篇,都觉得不错。

不久前,花了一个下午,把它的最新的《兄弟》上部看了,书里讲了文革时期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小小的李光头和他的兄弟宋钢看到的惨烈的事情。在那个本能被压抑的时代,李光头仔厕所看了一个漂亮女人的屁股后,然后他利用别人想听他的描述屁股,换来了那个年代的好东西,五十六碗三鲜面。这小子从小就表现出商人的天赋,后来还用描述屁股给他妈换来了一天“专板”,使他妈能舒服的去看望她死去的继父。故事的惨烈是宋凡平的批斗开始的,这条好汉,有点像《美丽心灵》里面那个集中营里面的父亲,努力使自己的儿子在那样惨烈的气氛下保持儿童的美好心灵。在各种情况下,都不使他的儿子看到一些罪恶的东西,这个近乎完美的父亲,一个善良的男人,却在去接他妻子的路上,在车站被那些狂热的戴红袖套的用极端残忍的方式打死了。接下来是她妻子在盼望他丈夫来接她的等待,等来的却是她丈夫的死讯。接下去是孙伟的死和他妈妈的变疯,然后是孙伟父亲,这个曾经看管过宋凡平的人,在那个仓库改成的地狱中,在受尽折磨后,把一根铁钉亲手敲入自己的脑壳中,死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文革中人性的泯灭和失去理智的可怕。

好几年前,《兄弟》一书火红的时候,我对它不屑一顾,因为我不喜欢跟风,随大众。读书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不能随随便便,尤其是一下子出现在人们眼里的作家的名字。也就是《兄弟》火红的时候,我才知道有余华这个名字。但是当时,我没有看《兄的》,尽管我很想拜读一下。基于本人的读书习惯,是不喜欢当一大堆人都去读同一本书的时候,我也去读那本书,因为那样会使得我在读书过程中迷失方向,扰乱我对这书的真实看法。因此直到现在,我才读到了余华老师的《兄弟》。

《兄弟》分上下两部,我都认真看了,也认真思考过。确实,看完那书,你不能不陷入沉思。书中的人物就是社会上种种人的缩影,尽管有些人的发财经历看着不可能或者太夸张了,但他们确实是走那些狗屎运,碰上了像李光头那样的“人才”。李光头确实是个人才,一个从小不务正业,喜欢玩乐的痞子,粗陋低俗,好色的他最后却成为了最不可思议的最有出息的人。尽管他缺点累累,但是他拥有成功所必需的品质:讲情义、永不放弃、眼光长远。其实看上部的时候就有提到过李光头以后是刘镇的GDP,这就让我对后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促使我一直看下去。但是上部没有提到另一位主人公——宋刚往后的命运。我很喜欢宋刚,但是我为他痛心,他实在是太善良了,或者说,他——太笨了!笨,一次又一次被人耍;笨,一次又一次帮李光头去追自己喜欢的林红;笨,不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寻求一份好工作;笨,不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笨,不领李光头的好意;笨,竟然跟着周骗子去赚钱,最后搞得自己成了人妖;笨,最后卧轨自杀了。。。

你看,有人那么笨吗?!越看下去,就越为宋刚揪心,揪心,他是何等的善良!但是,他这种善良与笨,纵使他熟读《孙子兵法》,他也死得很惨。。。。。。我为宋刚哭了,伤心了很久,心里一直在骂他笨蛋!

唯一有一回,让我觉得他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是他终于认清自己的心,与李光头决裂,追回心爱的林红。

“我们是兄弟。”这句话经常出现,也往往伴随着感动,无论是李光头说的,还是宋刚说的,每回都让我很感动,因为他们是真心对待对方,这一份感情使我感到很窝心。两兄弟的命运截然不同,但兄弟的心始终连在一起,没有忘记对方。

看完《兄弟》,除了为他们那真挚的兄弟之情感动意外,更多的是为什么。为什么想李光头那种没文化、粗陋鄙俗的人,尽管也可将他归到善良一类人士,但就为什么最有成就?而宋刚,整本书里,除了他爸宋凡,他就是第二位悲情人物,也是最悲的一个。我不知道余华老师为什么要将宋刚写得那么笨,真的太笨,太善良,太好欺负了!总是低着头的他,就是让人忍不住嘲笑他。。。就连我也是。可是,我喜欢宋刚的憨厚,也因此,最让我讨厌的也是他的憨厚,因为,在当今社会上,憨厚已经变样了,不是像猪一样的笨!

看上部,让我觉得很温馨,两兄弟小时候的的真挚感情和调皮捣蛋让我经常发笑,但是,我知道,他们都是在受委屈,他们小时候就是有很强的阿Q精神!看下部,让我感觉更多的是笑不可笑,欲哭无泪,命运弄人。

《兄弟》是一本很值得一看的小说,只要你是有心之人,无不感叹。

余华兄弟读书笔记篇二
《余华《兄弟》读后感》

“这一生都只为你,情愿为你划地为牢、、、、、、”余华划了一个牢,在这牢里,李光头和宋钢为 “情”字煎熬,我也被他们兄弟的大情大爱所深深折服了。

李光头-----宋刚,一对特定时期,特定背景的难兄难弟,来自不同的家庭,是命运把他俩组合在一起,兄弟俩性格迥异,命运也是截然相反,却相依为命地共同度过了最为艰难的童年时期,直至生生死死几十年,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化成了灰,也是兄弟”。

李光头开始是一个滑头样的人物,他虽然也重兄弟情意,但在他心里最重的还是他自己。他甚至曾以自己是宋钢的弟弟而用各种态度想方设法让宋钢远离林红,因为他喜欢林红。他的这种所谓的喜欢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林红落水后宋钢没有去送她回家,而李光头却说出了“这才是我兄弟”的话。从他八岁时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开始,包括小时候他见到宋钢时宋钢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他手里的“大白兔”才是最重要的,他的这种占有欲蒙生了他对喜欢的事物的那种难得的勇气。有人说李光头是天生的商人,这话不确实不错,他从小就能跟着别人屁股后头说出“……谁煮沉浮呢?”他也会懂得对苏妈说“你会有好报的!”,这一切哪里又像是个小屁孩儿说的?

宋钢,一个懂得照顾别人又真正理解人的男人,从李兰西归之后,他就一直坚守着那个只要有一口饭他会让给李光头吃,有一件衣服他会让给李光头穿的诺言。他为了对林红的爱而不惜做了无数和他个性很不谐条的事情,他和周游一起去卖非法的药骗人,甚至为了林红做了丰胸手术,不惜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家伙。宋钢短暂的一生都在为情字煎熬,最终在自己的爱情之牢里死去了,为和李光头的兄弟情,也为和林红的夫妻情。为和李光头的兄弟情他要看着李光头变好,变成功;为和林红的爱情他要让林红过上有钱的好日子,于是他在为这一切努力着,宋钢骨子里有父亲宋凡平的性格,他是中国传统好男人的形象,这个懂得中国传统文化里责任和义务的人一直坚持着他的做人原则,他结婚后都没有抛弃这个那时正缭倒的兄弟。他也曾为了成全李光头和林红而早有轻生的念头。然而在面对生命的态度上他却远没有宋凡平的自信与乐观。

事实上,李光头也在为情字煎熬,开始是为他所谓的爱情,那里更多的则是欲。直到林红和他兄弟结婚他也没有放弃,他做了结扎手术来证明自己的决心。正是这个儿时因偷看女人屁股而被人耻笑的滑头在时代的发展中一次次的膨胀着欲望,直到最后他做出了对不起兄弟的事,他或许也未曾想到真正履行了那份决心,然而他兄弟的死未尝就和他无关。正如有的人说的那样,李光头是好人中的坏人。我想这坏人的成份就是他没有控制人性本身的罪恶部分,做了对不起兄弟的事。

评论家李敬泽在对《上部》时就指出:“余华不擅处理复杂的人类经验。”“《兄弟》是真的简单,简单到以为读者只有一双敏感的泪腺……”针对《下部》更多的人说它荒诞,离奇。然而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放肆的年代,例如革命电视剧中插播

性病广告,女顾客为了拿走商场促销的羽绒服不惜如店家所说脱光了去抢等事件都有发生。余华要表达的正是“我们今天生活中最大的现实就是超现实”(严锋)。而《兄弟(下)》不过是一种艺术的真实,一种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东西。受人关注,被人批评正是说明了它的可存在性。

余华先生在后记中写道: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年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诚然,我们现在就生活在后一个时代。如何在一片浮躁中把握自己的心灵,从容地走好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才是余华先生的《兄弟》给广大活在富与穷之间的人们的启示。

余华兄弟读书笔记篇三
《余华《兄弟》读后感》

“这一生都只为你,情愿为你划地为牢、、、、、、”余华划了一个牢,在这牢里,李光头和宋钢为 “情”字煎熬,我也被他们兄弟的大情大爱所深深折服了。

李光头-----宋刚,一对特定时期,特定背景的难兄难弟,来自不同的家庭,是命运把他俩组合在一起,兄弟俩性格迥异,命运也是截然相反,却相依为命地共同度过了最为艰难的童年时期,直至生生死死几十年,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化成了灰,也是兄弟”。

李光头开始是一个滑头样的人物,他虽然也重兄弟情意,但在他心里最重的还是他自己。他甚至曾以自己是宋钢的弟弟而用各种态度想方设法让宋钢远离林红,因为他喜欢林红。他的这种所谓的喜欢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林红落水后宋钢没有去送她回家,而李光头却说出了“这才是我兄弟”的话。从他八岁时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开始,包括小时候他见到宋钢时宋钢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他手里的“大白兔”才是最重要的,他的这种占有欲蒙生了他对喜欢的事物的那种难得的勇气。有人说李光头是天生的商人,这话不确实不错,他从小就能跟着别人屁股后头说出“……谁煮沉浮呢?”他也会懂得对苏妈说“你会有好报的!”,这一切哪里又像是个小屁孩儿说的?

宋钢,一个懂得照顾别人又真正理解人的男人,从李兰西归之后,他就一直坚守着那个只要有一口饭他会让给李光头吃,有一件衣服他会让给李光头穿的诺言。他为了对林红的爱而不惜做了无数和他个性很不谐条的事情,他和周游一起去卖非法的药骗人,甚至为了林红做了丰胸手术,不惜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家伙。宋钢短暂的一生都在为情字煎熬,最终在自己的爱情之牢里死去了,为和李光头的兄弟情,也为和林红的夫妻情。为和李光头的兄弟情他要看着李光头变好,变成功;为和林红的爱情他要让林红过上有钱的好日子,于是他在为这一切努力着,宋钢骨子里有父亲宋凡平的性格,他是中国传统好男人的形象,这个懂得中国传统文化里责任和义务的人一直坚持着他的做人原则,他结婚后都没有抛弃这个那时正缭倒的兄弟。他也曾为了成全李光头和林红而早有轻生的念头。然而在面对生命的态度上他却远没有宋凡平的自信与乐观。

事实上,李光头也在为情字煎熬,开始是为他所谓的爱情,那里更多的则是欲。直到林红和他兄弟结婚他也没有放弃,他做了结扎手术来证明自己的决心。正是这个儿时因偷看女人屁股而被人耻笑的滑头在时代的发展中一次次的膨胀着欲望,直到最后他做出了对不起兄弟的事,他或许也未曾想到真正履行了那份决心,然而他兄弟的死未尝就和他无关。正如有的人说的那样,李光头是好人中的坏人。我想这坏人的成份就是他没有控制人性本身的罪恶部分,做了对不起兄弟的事。

评论家李敬泽在对《上部》时就指出:“余华不擅处理复杂的人类经验。”“《兄弟》是真的简单,简单到以为读者只有一双敏感的泪腺……”针对《下部》更多的人说它荒诞,离奇。然而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放肆的年代,例如革命电视剧中插播

性病广告,女顾客为了拿走商场促销的羽绒服不惜如店家所说脱光了去抢等事件都有发生。余华要表达的正是“我们今天生活中最大的现实就是超现实”(严锋)。而《兄弟(下)》不过是一种艺术的真实,一种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东西。受人关注,被人批评正是说明了它的可存在性。

余华先生在后记中写道: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年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诚然,我们现在就生活在后一个时代。如何在一片浮躁中把握自己的心灵,从容地走好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才是余华先生的《兄弟》给广大活在富与穷之间的人们的启示。

余华兄弟读书笔记篇四
《兄弟余华读后感》

<<兄弟>>读后感

余华,浙江海盐人,生于1960年4月3日,中国当代重要的小说家,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沉寂了十年的余华终于在06年的时候祭出了自己的杰作《兄弟》,就在几分钟前,我读完了余老师的这长篇小说。这个版本的兄弟没有序,是没有人愿意给他作序?还是直接将本书的处女秀直接展示给了读者?

“活着,兄弟”。

那个年代,作为8090后的我们不曾经历过,只是从父辈们的闲言碎语中形成了不真实、不连续的画面。余华认为:“两个时代相遇以后诞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当代的故事,那是一个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日的欧洲。”余华认为,一个西方人要活400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而一个中国人只要40年就经历了,400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40年当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余华写的兄弟俩就是连接这样两个时代的纽带,他们异父异母,来自两个家庭重新组合成的新家庭。“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天翻地覆,最终恩怨交集自食其果。”

整体感觉 <<兄弟>> 写的是文革到今四十年的变化。 李光头,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他浓缩了改革开放后,广大创业者资本积累、扩张的身影,时代的弄潮儿。我比较欣赏李光头的性格,他恩怨分明,勇于承担各种责任,能屈能伸;他对爱情忠贞不移,呵 这句话 应该是对女的来说,但李光头确实这样做了。他知自己魂牵梦萦的林红就要和自己的兄弟结婚后,就在他们结婚那天坚定的去医院做了“结扎”。按他的说法,是我不能把第一次给你,也不给别人。李光头,对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有独具慧眼的一面。就说刘作家,这个小时给他“横扫荡”的死对头,又被他狠K过的人;后因写了一篇文章给“成功人士”的他正名,把李光头偷看屁股一事,写成是为了拣掉到厕所里的钥匙。李光头觉得他,太有才了,于是不计前嫌,把他招来做新闻发言人,后又直升副总,CEO。从小说中的描述,也证明了,他的任用是正确的。

宋钢,在小说的后半部份,写得有些凄惨,以至于读到他那些段子时,都有些发麻。他和林红结婚后,曾一度走上春风得意的日子,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每天下班都准时到工厂接林红。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他下岗了。这时正是改革开放生机勃勃的时候,适者生存、弱者淘汰。为让林红过上好日子,一无作落的他卖花,惨淡经营;当苦工得了肺病,闪了腰;出走刘镇、行骗江湖、隆胸、到最后的卧轨自杀,无一不让人心酸。宋钢的悲惨,是性格的悲惨。他缺少主见和判断力,做事犹豫不决,...。

林红,就像一个扁担,挑着李光头和宋钢两头走。所不同的是,一个走向了成功、爆发,一个走向了落寞、绝路。同时,她也被两个人推向毁灭的深渊。

小说中,提到的童铁匠、关剪刀、余拔牙、苏妈、赵诗人和陶青等等,他们都是时代中放大了的典型人物读起来总能会心一笑。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或多或少能挖据出这样的人物来。

班级:092632 姓名:杨佳佳

余华兄弟读书笔记篇五
《余华《兄弟》读后感》

“这一生都只为你,情愿为你划地为牢、、、、、、”余华划了一个牢,在这牢里,李光头和宋钢为 “情”字煎熬,我也被他们兄弟的大情大爱所深深折服了。

小说里有很多真情的描写,特别是上部,让我多次感动得流泪。宋凡平的乐于帮助别人,善良,高大形象,那种对李兰的挚爱,那种宁死不屈,最后悲惨的死去。李兰的善良,忍辱负重,对宋凡平爱,对非亲生的儿子宋钢的爱。李光头与宋钢,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在苦难和艰难的岁月想依为命,感情至深。林红与宋钢的深爱对方,在苦难的时候都在为对方着想。这些都是真情实感的描写,让我多次一边读一边流泪。

在故事的前半部,余华多少显得有点罗嗦,直到李兰嫁给宋凡平之后,故事开始变的精彩,很少看到余华那样温馨的笔触,那样一个幸福的家庭,让读着文章的我也不禁跟着微笑。

兄弟的故事背景是文革时期,男主人公李光头的爸爸因在厕所偷看女生而掉进厕所被淹死,捞他上来的宋凡平成了李家的恩人。几年之后,宋的妻子病逝,李光头的母亲李兰改嫁到宋家,从此,宋的儿子宋刚和李光头成了兄弟。

可是在小说里,尤其是余华的小说里,幸福的感觉总是转瞬即逝,李兰去上海看病,文革开始,那个有着宽阔肩膀伟大的爸爸,却因造反派的蹂躏再也没有办法保护他的两个儿子了。

于是,从那一刻开始,首先是眼圈发红,到后来的眼泪掉到键盘上,我忍不住的难过。

以往的余华,他的笔是冷静客观的,把一个故事娓娓道来,只叙述故事本身,丝毫不见作者的主观意识,兄弟依然是这样,故事却越发的细腻和煽情。文中经常一大段一大段的叙述一件本可几笔代过的文字。比如宋凡平被反动派活活的打死后,两兄弟哭着央求周围的人把他们的爸爸救活并带回家;还有李兰在医院苦苦的等着他的丈夫,那一天的时间,用了快一个章节来描述。

所以,就像看电影一样,那些幸福是鲜活的,那些苦难的,却也残酷的展现。于是就忍不住掉眼泪„„

我的感觉是:我们现在活着,应该好好的活着,幸福的活着,所以,没有理由,再为些许的小事去忧伤。

作者在细节方面的描述很有意思,细节上的描写是附着在情节骨架上的血肉,我们所能引起关注的不是一个梗概的波澜壮阔,却是细微处的彼此共鸣。而兄弟一篇于我是有很多触发点的,很多忍俊不禁的地方,也是值得深思之处。

李光头-----宋刚,一对特定时期,特定背景的难兄难弟,来自不同的家庭,是命运把他俩组合在一起,兄弟俩性格迥异,命运也是截然相反,却相依为命地共同度过了最为艰难的童年时期,直至生生死死几十年,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化成了灰,也是兄弟”。

李光头开始是一个滑头样的人物,他虽然也重兄弟情意,但在他心里最重的还是他自己。他甚至曾以自己是宋钢的弟弟而用各种态度

想方设法让宋钢远离林红,因为他喜欢林红。他的这种所谓的喜欢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林红落水后宋钢没有去送她回家,而李光头却说出了“这才是我兄弟”的话。从他八岁时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开始,包括小时候他见到宋钢时宋钢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他手里的“大白兔”才是最重要的,他的这种占有欲蒙生了他对喜欢的事物的那种难得的勇气。有人说李光头是天生的商人,这话不确实不错,他从小就能跟着别人屁股后头说出“„„谁煮沉浮呢?”他也会懂得对苏妈说“你会有好报的!”,这一切哪里又像是个小屁孩儿说的?

宋钢,一个懂得照顾别人又真正理解人的男人,从李兰西归之后,他就一直坚守着那个只要有一口饭他会让给李光头吃,有一件衣服他会让给李光头穿的诺言。他为了对林红的爱而不惜做了无数和他个性很不谐条的事情,他和周游一起去卖非法的药骗人,甚至为了林红做了丰胸手术,不惜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家伙。宋钢短暂的一生都在为情字煎熬,最终在自己的爱情之牢里死去了,为和李光头的兄弟情,也为和林红的夫妻情。为和李光头的兄弟情他要看着李光头变好,变成功;为和林红的爱情他要让林红过上有钱的好日子,于是他在为这一切努力着,宋钢骨子里有父亲宋凡平的性格,他是中国传统好男人的形象,这个懂得中国传统文化里责任和义务的人一直坚持着他的做人原则,他结婚后都没有抛弃这个那时正缭倒的兄弟。他也曾为了成全李光头和林红而早有轻生的念头。然而在面对生命的态度上他却远没有宋凡平的自信与乐观。

事实上,李光头也在为情字煎熬,开始是为他所谓的爱情,那里更多的则是欲。直到林红和他兄弟结婚他也没有放弃,他做了结扎手术来证明自己的决心。正是这个儿时因偷看女人屁股而被人耻笑的滑头在时代的发展中一次次的膨胀着欲望,直到最后他做出了对不起兄弟的事,他或许也未曾想到真正履行了那份决心,然而他兄弟的死未尝就和他无关。正如有的人说的那样,李光头是好人中的坏人。我想这坏人的成份就是他没有控制人性本身的罪恶部分,做了对不起兄弟的事。 把林红塑造得更加客观,更加接近实际。他甚至有意将林红的爱情淡化以此来突出令人在同类小说中不很长见的兄弟亲情。林红是在被李光头追得穷途末路的时候才慢慢注意到宋钢的。估且不说这里面到底有没有盲目性,单是这份情意就是无法和与他一起吃苦长大的李光头相比的。余华把林红最终变成了林姐,这无疑让兄弟的感情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升华,宋钢的死在林红心里留下了短暂的痛苦,之后她便开始了别样的生活,这种生活是即便宋钢活着也不会看到的生活,那是一种堕落,是沉沦。余华一改笔下好女人的形象,变成了这么一个有些自私有些势力又有些小气的小女人形象,虽让人有些讨厌却正符合特定背景环境下女性形象的本质。她不让宋钢接挤落难的兄弟,他恨丈夫当初没有明确征求她的意见(事实是当时她是支持丈夫的),就拒决李光头的帮助,他为丈夫为了自己而做的那些不起眼的工作感到可耻,李光头才大气粗后她为又为自己当初那样对人家而后悔,甚

至为情欲迷醉后都忘了自己对丈夫的背叛。这样一个女人也值得兄弟

俩去爱?

曾经我以为兄弟就是“兄弟妻不可欺”的独立与尊重,也曾以为兄弟或许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和协与快慰。然读过《兄弟》后似乎才对其间的情感有些一支半解的看法,原来兄弟情可以是有着这般差距又有着这般天攘之别的人生命运的两个非同父母个体之间的难以割舍的情感,这份情感可以不因任何人所能想到的事件而改变,她这么永恒的屹在宋钢和李光头的心里,哪怕天翻地覆,哪怕生离死别;她也那么深刻地屹在每一个读者心里,经久不息。李光头说要把宋钢的骨灰放在太空的轨道上,放在每天可以看见十六次日出和十六次日落的太空轨道上,宋钢就会永远遨游在月亮和星星之间了他最后说“我的兄弟宋钢就是外星人了”,看着这样的句子,我苦笑着用眼泪为整部小说划出了几滴难以割舍的省略

余华先生在后记中写道: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年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诚然,我们现在就生活在后一个时代。如何在一片浮躁中把握自己的心灵,从容地走好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才是余华先生的《兄弟》给广大活在富与穷之间的人们的启示。

伦理颠覆,浮欲纵生之中却有着那么永恒的情感。在看似并不复杂的情节中作家却用令人涕笑皆非且无华的语言塑造了两个从性格,

余华兄弟读书笔记篇六
《余华《兄弟》书评》

兄弟,兄弟?兄弟„„

——余华《兄弟》书评 最近有幸读到余华先生的《兄弟》,这也是我第一次读他的书。 余华是当代文坛著名的先锋派作家,他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其作品以精致见长。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而《兄弟》也正是如此。

怀着沉重的心情终于将《兄弟》全部读完了,整部小说让我感到有些压抑与悲哀、感动与荒谬。读文章我很少有这种矛盾的心情,或许这个故事原本的构造就是极其矛盾的,以致让读者也不得释然。《兄弟》作为小说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它本身的文字魅力以及故事情节的巧妙设计给读者很大的吸引力,让我一口气将之读完,并深受感触。然而它又是不完美的因为结局的太过荒谬,因为下部的故事性太强,似乎有些脱离了实际,更重要的是,它把原本感情至深的兄弟两人写到最后,竟然出现了那样的结局,那样的无法令人想象,甚至有些恶心。

《兄弟》,顾名思义,就知道是写两兄弟之间的事。这对既不同父也不同母的两个人,借着人生的命定和无常、家庭际遇,借着温柔善良的美丽女人李兰和高大英勇的完美男人宋凡平的一段革命时期的爱情,兄弟俩被拧在一起,交叉、复调、矛盾„„然后又各自分开。兄弟的这一生,从他们成为兄弟,一同成长,到李光头发财致富,宋

钢卧轨自杀。我在怀疑他们之间是否还是“兄弟”,事态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兄弟之间的这份情谊何以至于变得如此不堪。

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在苦难和艰难的岁月相依为命,感情至深,我不得不佩服余华的细节描写以及对人物的个性塑造,他用他犀利精湛的语言将一个个充满温馨而又催人泪下的细小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让我自觉深陷其中,被兄弟童年时那份真挚的情谊深深打动。宋钢由于迷了路,又回到李光头家门口,兄弟俩就这样各自背靠着门谈了很多,宋钢饿了,李光头让他吃奶糖,宋却舍不得吃,这是他拿给李光头的!他只是闻闻而已。妈妈回家后,兄弟俩得以见面,李光头给宋钢4颗糖,宋钢坚持不过只吃一颗。在农村的宋钢很想念在小镇上住的李光头,就拿了5颗连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大白兔奶糖来见他,由于李光头被锁在屋里,他们只好隔着门窗,彼此欢叫着:我也想你!兄弟两人的情感交织,他们在文革来临前的相互依偎,这些广告式的镜头不断在读者眼前回放,让我们确信,这对兄弟,虽非亲生,却胜亲生。

即使到了文化大革命以后,李光头去南方发展失败而归。兄弟间的情谊还是为我们所见。李光头将捡破烂捡到的高级手表自己舍不得戴送给宋钢戴;宋钢瞒着妻子每天将吃中饭的两毛钱给李光头,自己饿肚子。兄弟间的情感让读者心生爱怜,为之感动,并无比羡慕。余华说,他的文章写的是对苦痛的承受能力以及对世界的乐观态度。也许看到这里,我依然觉得他确是如此,兄弟在文革前后经历了如此惨痛的人生,尽管兄弟离散,却仍然将那份情谊存留下来。

可是,这对兄弟至深的情感演绎到最后,余华却如发奇想的给读者来了个措手不及,很多荒唐的事情随之既出,兄弟间的情谊淡然无存,就这样因为李光头的发迹便风消云散了,故事情节的转变,兄弟情感的扭转不得不让我吃惊。兄弟?我觉得“兄弟”已不能用在这两人身上了。宋钢因为妻子林红的反对而断绝跟李光头的来往,这也许还能理解,因为宋钢本身就是一个老实、内向、忠厚、善良的人,并且他深爱这林红,不想让她为难。可李光头发迹以后对宋钢,说是要帮他,却要宋钢去卖丰乳霜,宋钢为了卖丰乳霜居然去隆胸?李光头开办处女膜大赛?最荒唐的是,和宋刚做了20年恩爱夫妻的林红,一个刘镇当年自恃清高的大美人,居然私底下和李光头厮混,并在宋刚自杀后竟开起了妓院!真是太无可理喻了,故事的大突变,让我无法适应,原本已确定下来的兄弟我不得不在其后加一个大大的问好。这就是余华要写的兄弟?他要表达的究竟是人性的无情,还是社会的残酷。

也许我并没有看懂《兄弟》,又或许兄弟间的这份感情我始终是没有看透。因为时代的变迁,周边环境的变化,有些感情也是会淡化的,就像李光头和宋钢,淡了就淡了,人活着就是要向前发展,而不是顾虑牵绊留念着这已逝去的疑似情感,他们,仍然还是他们,还是兄弟,只是生存与发展不需要以前那份真挚的情感,所以被淡化,甚至被遗忘了。到最后,一切都结束了,李光头住上了豪宅,坐上了镀金马桶,他想象着去太空遨游时,才意识到自己在这个地球上已是举目无亲了,他此时又是多么痛心失去那位昔日来关心自己的好兄弟

吧。余华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也许他正是要创作出他所认为的真实,生活实际的“真实”。那种人性在艰苦环境下,或在物质需求达到鼎盛状态下的自私、冷酷与无情。在一切都失去后的留念、痛心与悲哀。

余华兄弟读书笔记篇七
《余华《活着》读书笔记》

余华《活着》读书笔记

一位走过历史的普通老人娓娓从容地到来他的一生,《活着》里的故事便在老人平淡的声音里,像是静静的河水般流淌出来,没有哀泣,也没有呜咽。讲述者老人没有刻意煽情,可是波澜无惊的语言里蕴含的故事震动了读者的心,不禁对老人的曲折不幸一生满怀同情。老人在经历了诸多亲人离世,只余孤单的自己凄凉在世后,还能安然平静的向他人讲着自己的亲人如何一个个离开,他最终会做到这样的超然心态,又说明了他经受了人世间极大的痛苦,物极必反,痛苦的不能再痛苦了,只有平平淡淡的活着。

《活着》里讲故事的老人叫福贵,他本是个地主的儿子,有土地,有房产,有身份,有地位,是个堂堂大少爷。可他偏偏是个好赌的败家子,很快就把家里的财产输个精光。他的不争气气死了老子,赔着全家人过起了贫穷老百姓的苦日子。好在万贯家产的消失换来了浪子回头,福贵从此改过自新,勤勤恳恳,本本分分的当起了农民,真好地为这个潦倒的家担起了责任。没过多久,福贵被国民党抓去做壮丁,当兵期间认识了春生,两年后福贵被共产党俘虏,这才有机会重回到家里。福贵不在家的两年里,他的老母过世,妻子含辛茹苦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地讨生活,凤霞有庆都张大了不少,凤霞因为发烧变成了聋哑人。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进行土地革命,实行大跃进,人民公社。熬过了这之后的苦日子后,眼看着好日子是苦尽甘来,命里安排的却是福贵一生厄运的真正开始。钱财散尽方可豁达一笑,因为身边还有亲人的支撑,那么失去了亲人,就是没有了支撑,粉碎了希望。福贵的接下来的后半生,就是在不断地忍受着死神无情的双手将他的至亲从他的身边一个个的夺走,忍受着每次燃起的希望又一次次被掐灭。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都死去了,只留下孤孤单单,凄凉独活的老人……

在我读完《活着》后的第一想法是很不理解为什么徐福贵到最后还要好好地活着?他不止一次地面对着至亲至爱从他身边相继离去,又不止一次的希望遭到破灭,这样的不幸接连不断的砸向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肉身,饶是任何一个平常人陷入这般精神打击的连环套中,都可能扛不住如此巨大的折磨,将会濒临精神崩溃。我曾怀疑是不是生活的压力,亲人离别带给他的痛苦,早已超越了他的心理承受极限;怀疑心灵的抑郁已将他压迫的麻木,冷淡,他的心已被吹向茫茫沙漠,干涸到绝望地苟延残喘余生。

仔细回想考虑之后,我发现福贵最终变成一个孤独的老人,心态淡然的活着,是有其中的理由的。人是情感动物,往往对痛苦的记忆比较敏感,而且痛苦的经历总让人印象深刻,一旦沉溺便不容易自拔。所以在读《活着》时,情感就在无形当中被福贵的悲惨经历所笼罩,

那么痛苦也就越放越大,因而当我们只将关注点放在福贵的痛苦上时,就忽略了福贵人生里更为美好的东西,比如福贵儿女孝顺懂事;妻子善良贤惠,不离不弃;女婿踏实肯干;小小孙儿也似乎理解大人的苦恼,乖巧听话。这些都是福贵一生最朴实最真挚的收获,是他回忆里值得欣慰的地方。福贵能够活着的力量一方面除了对生活的坚忍之外,另一方面还有亲情的心理支撑。

一、活着是对苦难生活的坚忍。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里的徐福贵不正是在忍受着现实给他的幸福与苦难,无聊和平庸吗?处于社会底层的贫苦农民没有很高的觉悟,尤其像福贵所处的经济落后的年代,广大农民一生当中都在为生计奔波忙碌着。他们起早贪黑,不计劳累,拼命苦干,只是简单为了养家糊口,养儿育女。活着的最高追求就是过上衣食无忧,家人平安的好日子。像徐福贵一样的农民都把亲人和粮食看做他们生命里最重要的部分,他们追求的很简单,眼光和思想也停留于此处,自我意识很低,因而当他们的粮食受到威胁,亲人遭遇厄难时,他们不会抱怨社会谴责老天,只是逆来顺受,接受现实的打击,去忍受生命赋予他们的责任,等到亲人离世,再没有亲人可以让他负责任时,就剩下他对自己负责任了——活着。

其实这何尝不是对生命的一种坚忍,对生活的一种坚忍。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福贵的一生多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后,却又变成山重水复又无路。他从心底高兴每次似乎已来的幸福,这种平淡的幸福给乐安知足的福贵带来了令人欣喜的希望,可是命运恰恰就像是逮住了他不放,不断地给他开着玩笑。生活带给他的希望,在他还没来得及憧憬时,便毫不留情地夺走他的至亲,将他希望的小火苗生生浇灭,一次次打入绝望的深渊。对福贵这些平凡人而言,没有伟大的人生追求,他们从来没有逃离过生存的底线,也许在他们的精神深处有着对生命本源的留恋和执着。

但是活着不容易,活人追忆死去的人又是很痛苦的。福贵的亲人大都又是不愿死去的,无论生活多么困苦艰难,一家人每天在一起也是开心的。即便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带给他超越身体伤痛的近乎使人精神崩溃的精神打击和折磨,他依然挺了过来。余华说:“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这个人就是福贵”。“活着只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再回首,一切化作夕阳下淡然的身影,福贵没有表现出无限痛楚,也没有抱怨苍天或谁,这些普

通世人的品质,与淡然心态未必人人都领悟得到,福贵把活着的意义升华了,没有自暴自弃,没有行尸走肉,没有自怨自艾,没有沉溺失去亲人的痛苦中,也没有消极地放任生活放弃生命。过尽千帆,这是普通农民经历多次常人无法忍受的生死离别,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锤心之痛后的超然,他在好好活着。

二、活着里的浓浓温情是生活里的欣慰与希望。

《活着》中的世间真情处处可见,小说中的真情贯穿始终,忍受苦难却不孤独,这些真情便是他们活着的信念。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这些牵挂才会有想要活下去的坚忍与勇气。

福贵与家珍的夫妻之情:福贵在输光家产后,家珍并没有埋怨,只是跟他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家珍没有嫌贫爱富,跟着福贵吃苦受累无半句怨言。徐家破亡后,家珍被富商父亲强行接回家里,半年后家珍放弃家里优渥的生活条件,毅然地重返徐家跟着福贵过平头百姓的艰苦日子,日子是好是坏,从不说什么。福贵浪子回头,改过自新,勤劳顾家,踏实肯干。家珍和福贵在家衰败后仍能同甘共苦,互相扶持,相濡以沫,无怨无悔,共同走完坎坷苦难的一生也实在难得。

福贵和有庆父子之情:有庆死了,福贵在抱着他回来的路上走走停停,累了想把有庆放在背上,可心里就发慌。生怕他突然醒来他不知道,生怕儿子不知谁背着他而害怕,所以“不能不看着他”。因为怕妻子受不了打击,决定一个人悄悄把有庆给埋了。他用衣服把有庆包好放在坑里,用手把土盖上去,把小石子都捡出来,因为他怕石子烙疼有庆的身子。这浓浓的父爱,这无微不至的父亲情在此刻显露无疑。

福贵和凤霞的父女之情:凤霞因为家穷,有庆上学没钱而被迫送人。在被领走的的那一刻,眼里充满对这个家的不舍。凤霞连夜跑回家再被父亲背着送回养父母家时,福贵在伸手去摸她的小脸时,她也伸手去摸福贵的脸,仿佛要将父亲那张脸深深记住似的,仿佛在对福贵说:爹,我不怪你。福贵在那一刻便决定:“就是全家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凤霞在见福贵背着她往回走一段路后突然紧紧的抱住福贵,因为她知道她可以回家了。那一刻,凤霞是无比幸福的,因为在孩子眼里,没什么可与父母对自己的不舍和关爱相题并论。

此外,福贵与长根的主仆情,与春生的战友情,还有与女婿二喜的半个父子情和对外孙苦根的爷孙情,无不让人感动落泪。命运里的不足用人与人之间淳朴的真情填满,源源无尽的苦难无法枯竭用温暖人情哺育的精神世界。

尽管《活着》给读者展示了福贵悲惨的一生 ,儿子有庆遭遇意外夭折,女儿凤霞难产致死,媳妇家珍悲痛伤亡,女婿二喜死于工地事故,仅在的小外孙苦根又被撑死夺走小命。这一连串的厄遇都降在了福贵头上,感觉他算得上人世间最不幸的人了。可是整篇小说读下

来,给读者的感觉除了对主人公福贵的至亲相继离开他的同情之外,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世间最宝贵的真情。我想这些人与人之间最为淳朴真诚的感情是《活着》里不幸之人深感欣慰的地方。活着的人命运是悲惨的,但他们的心灵是滋润勃发的,因为在作者给我们描述的故事里,大多数人都是朴实的农民,他们拥有善良的品质,少去了一些作品中世态炎凉,社会黑暗,人类冷漠世故之类的丑陋真相,所以更加突出了作品里人性的温暖,增添了许多人情味,福贵活着不再是痛苦凄凉的事。《活着》不单单是对亲人的怀念,还有对曾经美好人性光辉和亲情温暖的缅怀。

余华兄弟读书笔记篇八
《余华《兄弟》》

读余华《兄弟》有感

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其前期作品被认为是冷血的,没有人情味的,但后期作品逐渐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我想谈谈我对《兄弟》这篇小说的看法,

读完了余华的《兄弟》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不是亲身的兄弟可以如此相亲相爱,李光头和宋刚,虽然不是同一个父母的孩子,但仍然相处得很好,尽管什么都不懂,但是即使是关系很好的兄弟,也会在现实面前低头的。

文章塑造了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兄弟形象

李光头从小或许受父亲的影响,十四岁就偷看刘镇上女孩子的屁股,被称作“李屁股" 而且凭借这一本是,吃到了好多人们寐以求的三鲜面。镇上的人们虽然对这个李光头有点儿反感,但是不得不佩服他的这种本领,而且这些人也希望从李光头那里让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这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弱点,贪婪。而李光头对也因自己有如此大的本领而自豪,因为这可以让他有面吃。李光头也是一个自大的人,总以为以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征服自己喜欢的姑娘林红,但是在知道林红喜欢宋钢的时候崩溃,但是这并没有让他疏远宋刚,对他一如既往的好,而且李光头也是一个有生意头脑,敢想敢干,很有人情味儿的一个男子汉,虽然李光头是一个大粗人,但是很有生意头脑,因为宋钢与林红结婚,李光头愤然结扎,而后想童铁匠,张裁缝,关剪刀,王冰棍,余拔牙,苏妈集资七千块钱打算开个衣服制作厂,自己一人去上海联系顾客。但失败回来了。这些并没有把他打倒,他回来之后

想继续做福利厂厂长,但政府不答应,于是他在县政府静坐示威,而在这期间自己收垃圾开了一个垃圾处理厂,让政府不得不妥协,宋刚刚开始每天给李光头钱买吃的,但是在林红的离婚威胁下,与李光头断绝了兄弟关系。李光头开始收破烂,最后竟成为了一个垃圾收集站,赚了大钱!还清了童张关余苏的钱,他是一个有志向,有远见的人,而后去了日本,回来之后,在刘镇开了服装厂,洗澡堂,饭店,为刘镇提供了吃喝住,有生到死一条龙服务。成为了刘镇的GDP,每天接见记者等,成为刘振的人大代表,风光一世!

余李光头相比,宋刚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孩子,

宋刚的父亲宋凡平在文革中被批斗而死,母亲李兰在几年之后因疾病而死。在宋刚的爷爷去世之后,跟李光头生活在一起,相依为命,后他们俩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宋刚在五金厂,李光头在福利厂。两个人依然感情如故,这期间,李光头在福利厂干的很出色,成为了自封的李厂长,两个兄弟感情出现破裂那是因为林红,宋刚喜欢林红,但碍于对母亲生前的许诺,拒绝了林红,内心的痛苦让他上吊自杀,被李光头及时救起。而后两个人结婚了,在一起了。从此两个兄弟感情疏远了,宋刚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在五金厂老老实实工作,下岗后做了搬运工,扭伤了腰,生活拮据,李光头让他做副总裁,他不去。他跟林红的感情也慢慢的冷却!最后无路可走在林红的请求下去找了李光头,李光头给他钱治病,派他出去宣传,不惜隆胸。在这期间,林红与李光头也发生了不正当关系,宋刚知道之后卧轨自杀!而李光头在宋刚死之后也过期了隐居的生活,研究俄语,最后小说以李光头说

宋刚是外星人而结尾。

这篇小说的结局发人深省,两兄弟的感情由近而远,最终宋刚无奈而死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 不是某一个人,而是生活的现实,在我们生活当中,爱情和金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追求的,因为爱情两兄弟感情渐渐疏远,又是因为金钱因为生活,两兄弟的自身利益自身欲望已经不能顾忌伦理道德了,从而造成了这种结果。

余华的这篇小说不仅生动反映了人性的真善美,不是亲兄弟,却可以有那么深的感情,真是让人感动,同时也体现了人性的弱点,讽刺了人们的这些真善美在现实的利益诱惑面前是经不起考验的,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对现实社会的反应,引起人们反省。

余华兄弟读书笔记篇九
《余华兄弟读后感

余华兄弟读后感

余华兄弟>读后感

品完了余华的《兄弟》,没有震撼,只剩悲凉与无奈。

《兄弟》分上、下两部,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重新组合成的家庭在文革劫难中的崩溃过程。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中世纪的欧洲。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连接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地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兄弟》的开头多少有些恶俗,这也许是这部小说遭受批评的一大原因。套用何所依先生的话就是“实在太烂了”。光“太烂了”还不够,前边还加了个“实在”两字。但越往下看,我对这本书的思考就越来越多,看的也越来越深。同学和我同一天开始读这本书,却早我几天看完。她说:“你怎么还没看完啊!”我说:“你那是看书,我这是品书。价值观不同。”她戏说:“余华的文字很浅显,不用品就能懂。”我冷笑,不以为然。

终于,当“本书完”这几个大字出现在我眼前时,我笑了。合上书,闭上眼,我开始从头回想:这本书,究竟“写”了什么。很明显,余华想写的不仅仅是那一个个令人反感的“少儿不宜”镜头,可我一时间又找不到些合适的词句来断夺这本书的主要目的。个人感觉,余华更多地是以这所谓兄弟俩的不同命运来诠释在社会变化的大潮中,人如果按照传统的观念和道德来按部就班,早晚会遇见天理人欲的冲突。这本书写的还有人性的冲突,包括固守和变革,选择与放弃,精神与物质生活。而文革至今的华夏,也不过是最好的人性试炼场。

作者刻画那原本贪婪好色到后来不懈奋斗,让我从闻之作呕到萌生敬意的这么一个人,目的何在?是为了批判文革时期的丧尽天良并且反映当时腐败社会的现实吗?宋刚憨厚老实,憨厚老实到了有点“傻”的程度。他的生活中心一直在别人身上,换句话说,他生命中的主角从来都是别人,自己只是在某一瞬间当过瞬间的主角!这么一个人,是否被文革封杀了自我,因文革泯灭了思想?

突然想起了小时候在书城的一幕。当时爸爸带着我,给我选了几本书,其中有余华的《活着》。准备离开书城的时候,看见一旁有一群人围着,最前面放着一摞一摞的《兄弟》,记不清是签售还是什么了。喜欢凑热闹的我挤进人群准备瞧瞧这余华的另一本书写的是什么。可是还没等我拿起书,工作人员就走到了我面前,说:“小朋友,这本书不适合你看。”当时的我只好灰溜溜的走了。现在想起来,对那个工作人员,我不知该作怎样评价。虽然书中穿插了种种所谓的“少儿不宜”,可是金子始终是金子,仍会发光。那个工作人员实不应侵占我阅读的权利。只要撇开次要,看到主要,以清透的头脑

来品析即可。

李光头,宋刚„„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要经历许多无法选择的命运,和命运讨价还价,不是妥协就是胜利。有时候,作为一个挣扎在底层的小人物,或许是>幸福的。也许生活就是在爱与恨,笑与泪,欲望与压抑,挣扎和打击之间艰难向上,这是我们本质上都无法选择的,只能默默彼此祝愿一路走好!

一部感动到自己落泪的小说。现实总是让人难以接受,甚至无法承受。或者说,失去了,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后悔永远是上天对于放纵的惩罚。

我读故我知,我思故我在。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幼儿园大班教养笔记范文三篇
  • 幼儿园大班教养笔记【三篇】
  •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1000字
  • 幼儿园教师读书心得笔记《我为谁工作...
  • 轮椅上的霍金读书笔记
  •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教师读书笔记
  • 《谈美书简》优秀读书笔记范文
  • 读书笔记大全100字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