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书笔记 >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书笔记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12    阅读:

篇一:《《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一、《道士塔》

摘: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中国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P3)

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P3) 悟:穷苦卑微的王道士为了生活而将先人的文化结晶分批出售代表了芸芸众生的无知与无奈,高官的礼品与故作高雅的玩赏并不代表着他对文化艺术的重视,讲好听的是“附庸风雅”,讲难听的却是以这些东西作为“升官发财”与“加官晋爵”的老本。至于外国人随着列强的入侵而发现此宝藏,利用了中国人的贫困与无知轻易的大量的将这些无价的艺术宝藏运回其所在的国家加以研究,进而赞叹中华文化的伟大,而这些宝藏或许也意外的获得妥善的保存,不至于成为高官们的玩物而至于“飞灰湮灭”。

二、《洞庭一角》

摘: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迁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亲,俱着声名。(P35)

大一统的天下,再大也是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忧耶乐耶,也是丹墀金銮的有限度延伸,大不到哪里去,在这里,儒家的天下意识,比之于中国文化本来具有的宇宙,逼仄得多了。而洞庭湖,则是一个小小的宇宙。(P35)

悟:“贬官文化”的确是中国文化中很重的一笔,贬官们仕途兴隆、官运亨通时不见有特别优异的文章出世,只是被贬外放了,才“只好与山水亲热”,有了悲戚哀愤的常情,文采竟也飞扬起来,“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可见贬官们的写作与抒情岂能不暗怀着盼主上查阅而重起用之的功利心思?既被“贬”了,就无奈的写写东西,这写出的东西便恰好印证了贬官的“文品”,既是别有深意

和目的而写,则这制造出的“文品”确也和其“人品”相映成趣——都虚伪得紧。不过文学在此文只是装裱,贬官们都化了灰,山水亭阁也仍是这样的山水亭阁,还理会他什么“文学”作甚?重要的是靠文章赚得的“声名”才是眼睁睁的取之不竭的实利,文学既“帮衬”了贬官的官运又“帮衬”了旅游景点的声名,大约可以名垂青史,不朽于后人了。

三、《江南小镇》

摘: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一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她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么气势;它们大多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长,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P59-60)

悟:当你坐船慢慢驶进小镇,一眼就能看见精致的石桥,依山傍水的房屋,白白的轻盈的炊烟,再看看那水中倒影着的柳树、房子,一切都显得格外幽静。船儿悠悠走着,不紧不慢,在这里你一点都感觉不到城市那种急促的气息。身旁是柔柔的碧波,在眼前一起一伏,线条舒畅和美,一切都是一个“静”字,只有那“嗒嗒”的水声,但仍是那么流畅,似古筝般淡雅清丽,又像风儿吹过竹林般安详,富有动感的曲线,这般景色如同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江南的小镇没有雀桥、乌衣巷的沧桑感,仅有的是那一份淡泊。江南的小镇不屑于荣华,因此没有磅礴的气势,有的只是幽幽的山林,悠悠的水流,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不曾有过升沉荣辱,只默默滋养一方土地,养活一方百姓。

四、《信客》

摘:细想起来,做信客实在是一件苦差事。乡间外出的人数量并不太多,他们又不集中在一个城市,因此信客的生意不大,却很费脚力。如果交通方便也就用不着信容了,信客常走的路大多七转八拐,换车调船,听他们说说都要头昏。信客如果把行李交付托运也就赚不了什么钱,他们一概是肩挑、背驮、手提、腰缠,咬着牙齿走完坎坷长途。所带的各家各户信件货物,品种繁多,又绝对不能有任何散失和损坏,一路上只得反复数点,小心翼翼。当时大家都穷,托带费十分低廉,有时还抵不回来去盘缠,信客只得买最差的票,住最便宜的舱位,随

身带点冷馒头、炒米粉充饥。(P137)

悟:仅靠一个“信”字谋生,为一件极小的“失信事件”而被彻底放逐、抛弃,服务乡里大半辈子的老信客就这样轻易的被推到命运的深渊,乡民的不宽容成为理所当然的事,在对“信”字的极端功利化的索取中,信客作为“人”自身的尊严、权利已经被淡化漠视了,落后的农耕文明和宗法社会伴随着信客高强度的生存压力,最后年轻信客的“成功”不过来自于一个近乎传奇的事件,而老信客悲惨的身影却蜷缩在无人关注的角落里瑟瑟发抖。信客仿佛是被“崇高化”了的,但本质上是对人性的歪曲、异化、践踏,鲜活的个体生命在“道德”的虚晃下被压扁成一个个供人膜拜的符号,封建道德建立在非人道非理性非超验信仰的历史中,其充满局限性的伪善不言自明。

五、《笔墨祭》

摘:不管他们是官屠宰辅还是长为布衣,是侠骨赤胆还是蝇营狗苟,是豪壮奇崛还是脂腻粉渍,这副笔墨总是有的。(P164)

浓浓地磨好一砚,用笔一舔,便簌簌地写出满纸黑生生的象形文字来。这是中国文人的基本生命形态,也是中国文化的共同技术手段。 在富丽的大观园中筑一个稻香村未免失之矫揉,农舍野趣只在最平易的乡村里。时装表演可以引出阵阵惊叹,但最使人舒心畅意的,莫过于街市间无数服饰的整体鲜亮。成年人能保持天真也不失可喜,但最灿烂的天真必然只在孩童们之间。在毛笔文化鼎盛的古代,文人们的衣衫步履、谈吐行止、居室布置、交际往来,都与书法构成和谐,他们的生命行为,整个儿散发着墨香。(P168)

悟:浩浩中国,文化连绵悠长,许多诗词人经常在别人的作品中寻经引典,何况是古老的笔墨文化呢?书法家的书法自然不是天成,多多少少都有些前人的痕迹。正因为文化之间的互相渗透,我们才能够把零散的文化珠子连起来,才有比较完整清晰的文化体系。当然,文化世界里毕竟也会出现奇迹,也会有一两个不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巨人,但他们毕竟是极少数,如果文人们都能创造如此的奇迹,那么文化的奇丽自然让人叹为观止,但从整体上而言,这种文化是支离破碎的,是难以担负起历史的重量的,也就难以构建起绵长的中华文明。中国要富强,中华民族要复兴,靠的不仅仅是军事经济的崛起,另一个重要的筹码就是文化。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中华文化,用心去学习和感受它的内涵与魅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去继承它,从而将它发扬光大。更重要的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那一杆毛笔,那一方墨,因为那是我们的根。

篇二:《《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之历史观

《文化苦旅》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集。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他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去深思着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写出了因为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那苦苦的味道,为这本记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

他的笔触时而奔放,时而灵动,有时像大江奔腾,洋洋洒洒,荡气回肠;有时像小溪宛然,曲径通幽,砉然流芳。他的气势磅礴,凛然睥睨天地,有时好像在放肆地喊着:“我要遨游九天而天威耐我不得,我要逍遥九地而地堑缚我不得”;而有时却又好像在苦苦地寻觅,为中国的文化,历史寻觅一条出路,一条重获新生的出路。然而,最让我触动的却是他那不羁的文思,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收放自如,让人不禁叹服。他用美妙的文字一步步将我们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让我们思考,让我们深省。在他的笔下,历史是那样的深邃苍凉,令人扼腕,往往在读他的散文时总能体味到原来不曾想到的东西……

真正的历史是沉默而寂静的,它无言,用沉默傲视人间,傲视人间的斗转星移,王朝更迭。它任凭人们在他身上居心叵测的涂抹着,不屑与何人争辩。“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它沉默不是因为他懦弱,它的力量足以拖垮无数的霸业,再强的盛世在他眼中也不过昙花一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这是对他最好的形容。力拔山河的项羽能怎样,羽扇纶巾的周瑜能怎样,立马橫刀的张飞又能怎样,历史的一个转身就让他们灰飞烟灭,终成一抔黄土。只有历史以真正的王者身份永存,跨越了空间,穿越了时间,创立下独属于它的基业。

可不幸的是,每当翻开厚厚的历史书,总会被荡起的浓浓灰尘迷住了双眼。

小时,曾相信历史,相信史官笔下那一个个棱角分明的人物,后来才渐渐懂得,所谓历史不过是人之历史,变成了一些人为了取悦另一些人的工具。那一幕幕,一场场,涤荡着对与错、善与恶的史实也只是阴谋家的说辞。在历史之流中,永没有善恶,存在的只是解释。浩瀚五千年留下的文明,在一次次删改中扭曲了原来的模样,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梗概。善恶、对错有时并非由什么定义,而区别它们的往往却是胜败强弱。一切正如尼采所言“历史没有正义,只有利益”,在无穷的利益的驱使下,历史也沦落成为了工具。追溯过去,不知有多少人在历史的夹缝中苟延残喘,他们被历史所遗忘,被历史所判定,更可悲的是判定他们功过是非的是那些别有用心之人。若他们地下有知,会不会发出一声长叹,叹息这民族的哀魂。我无力扭转历史的沧桑,更无能评判一个民族的优劣。我只知道,有太多的人未能瞑目,却又匆匆流逝于涛涛的历史洪流之中。

然而,我相信,某些史官一杆竹管笔涂划的文字,哪怕能镌刻山河,能雕镂人心,却又怎能羁绊住历史的脚步,它放肆奔腾,横无际涯,一纸丹书又怎能成为它的囚笼;我相信,总有一天它能突破黑暗重回光明,让世人重新去评判它,还它一坦荡荡的模样。

月到风来

——读《文化苦旅》有感

江南,如诗的画,如画的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粉墙黛瓦深巷幽弄,琴声酒香古月悠扬。四方青砖,一弯清流,环抱出那个晶莹的你。几千年来,小溪将宋埠元桥、明砖清瓦带到了这如梦般的你的身旁。忘不了那坐在家门口编竹篾的阿公;忘不了那呷茶谈天的阿婆,还有那屋里煮着的老汤,屋外晒着的藕粉„„ 江南,那也是一片曾被迷雾笼罩的天空。“假如我是秦淮歌女手中的琵琶,就情愿在纸醉金迷的世界中破碎。只要我这裂帛的一碎,能够惊醒能歌善舞的商女,莫再演那亡国之痛的《后庭》遗曲,只要能够震醒那沉醉于歌舞升平烟花柳巷的王子公孙。甚至,这破碎的声响能化作一曲悲歌,飞过秦淮歌畔,去劝告声色犬马中的世人,艳曲未终,亡国日近啊!”江南,让一个王朝的痛苦回首。那双幽怨的眼,凝视着一个世界的变迁,朝代的更迭。月下,秦淮河,一片桨声灯影;姑苏城,三分旧怨凄情„„

然而,江南注定是一段苦旅。

苦,却并不因为这里过往的阴晴圆缺,聚散离合,不为那秦淮艳曲,不为那洞庭渔歌。

苦,是因为无数长梦的乍醒和多少慨叹的顿生。

从春江月夜到烟雨楼台,那长亭、兰舟、断桥、长堤,无不引人情思,动人心魄。

而今安在哉?

不在么?那夕照下,还剩一树柳弯腰;那春雨里,还掩一座石板桥。还在么?那才子佳人,固已远去;晚风清韵,却也无存。

一边是舞榭歌台,一边是雨打风吹,道出的不是时光变迁催人老,确是江南的缺席。

有景无风,有物无韵,这便是失约的江南。

那唐风宋韵沉默着,明歌清曲黯然着,静观这个不属于自己的时代。 总觉得不该是这样,只要我们能用真心去呵护江南,似应可以渠清如初,风物似昨。

可江南偏偏成为一段苦旅。

在古风与新貌间,在文化与金钱间,在风韵与价值间,有过,并也正在进行着无形的斗争,等待人们的抉择。文化苦旅道士塔读书笔记

我便看到了这段苦旅,人们一样都不想放弃,物质与精神不分轻重,一条岔路引人思索。在难以抉择中双管齐下,在举棋不定间渐行渐远。

于是,古迹在,利益也在;于是,风韵不在,兴致也不在。

我或可说,而今的江南徒有其形,灵魂却无所寄托了。

苦旅中,楼台间烟尘滚滚,西湖边喧闹震天。一切都还在,又似乎都不在,只有旅人在梦醒后,在人流中,如中了流失的鸟一样飘摇不定,踽踽独行。

我知道,黄梅曲调遮不住商业大潮的滚滚涛声,这是一个别样的时代。但我很可惜这样的江南,在飘摇间两手空空,茕茕孑立。

没有选择,也没有放弃,这样的旅程看似完美,却注定有苦难等在尽头,我不愿走,也不愿江南走这样的路。

如果可以,我愿换回旧日江南,如果不可以,我情愿她在新时代的洗礼中浴火重生,也不想见他亦古亦今,让人为难。

我院人们用真心虔诚选择,即使那分岔的路百般诱人,也比有一条值得独求。不爱苦旅,我只想要真的江南。因为我知道,最可贵的是心灵的回归,最真实的是灵魂的召唤。不贪恋陌路风景,怀着真心从残缺走向美好,从暮色到黎明。

舟行水尽,自有月到风来。

文化苦旅读后感

我相信作者在写这一篇篇文章的时候必然不会带着愉悦的心情,而是怀着沉重的情感。文化和历史的探求,总是有着不太为人知的沉痛与伤感。在我读这本书时,便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点。

道士塔,我想讲的不仅仅是中国封建末年文人文化人格的落寞,那个屈辱、凄惨、苍凉的年代,血液正从这个古老的国度庞大的身躯滴下来。这便是历史的悲凉,谁都改变不了这伤痛的结果,可同时又要痴心的研究。历史的学者一般都是老人,一个再怎么健壮的青年,在这痴心的痛苦中也会迅速老去。

相比之下莫高窟和阳关雪则展示了一种美,把那种悲壮与柔情完美的结合起来。莫高窟不仅拥有美的外表,她是“一种感召”,她把几千年来的艺术家灵动的生命力以一种美的形式展现出来,她是具有生命的美。千年来,她以豪放姿态为一代代的艺术家提供灵感,同时又把艺术家的灵感记录下来,生生不息。阳关文化苦旅道士塔读书笔记文化苦旅道士塔读书笔记

雪展现的则是一种死寂,这是一个古战场,朔风下,埋藏着千万将士的头颅。当夕阳染红了纯白的雪,我不知道那是对已故将士的柔情,还是漠北特有的悲壮,或许都有吧。

相比于西北边塞,南方则有的是一种温文尔雅的美。

南方的那些名山名水,大都都是那些超尘脱俗的隐逸者地家园。就拿庐山来说吧,李白、白居易、苏轼、欧阳修等等都曾来此,他们的交流好像是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在这个隐逸的圣地,畅饮酒,豪挥墨。

至于西湖,这不仅是一个文人雅士雅集的地方,有了苏堤和白堤,便为文人们更添了另一重形象,文人不仅会喝酒赋诗,也有一种经世济民的情怀,这苏堤和白堤,完全是为了百姓而修建的。苏堤也是一种美,那是一个“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苏东坡”的特有的美,他胸怀天下、淡泊从容,解除这一方的百姓的疾苦,为百姓所纪念也是情理之中的。

废墟,看起来在现实中并没有意义,然而,它的意义却只存在于废墟。我相信废墟的存在必定有它的的意义,废墟是进化长链中的重要一环,它连接着过去,指向未来。他是开始之前的开始,是结束之后的结束。他是一切重生的源泉。废墟代表着悲壮,代表着离别与死亡,这与人生一样,有了生离死别,有了种种的人生悲剧,于是诞生了不懈的拼搏、坚韧的生存,于此人生才显现出其真正的美丽,人生的美,不会是一种柔美,而是一种壮美。

“由于这种美衬托了人类严峻的生存状态,考验了人类终极的生命力,因此显得格外动人心魄”。人的生命力不会在平和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我相信,只有在严峻的生命考验下,生命的美丽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自然,不仅赋予了人类生命,同时也在不断地毁灭生命,因为只有不断地生命挑战,才能孕育出一个真正的生命,才能使生命的价值体现。文化苦旅道士塔读书笔记

文化的灵魂和人生的秘谛其实是同样的,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无数的先人对人生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同时将其以不同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文明成果,它其实是先人思想的载体和传承者,以其特有的面貌,在几千年的风雨洗礼下,在后人的面前展示出其斑驳陆离的面貌,以特有的形式向后人诉说先人的思考。

文化苦旅,又何尝不是对心灵探秘的苦旅呢?让我们在文化中慢慢的行走,在先人智慧中得到人生的启迪。

篇三:《读文化苦旅之道士塔有感》

读文化苦旅之道士塔有感

《文化苦旅》是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在文中,他详细地描述了他行走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的所见所感。我喜欢旅游,更加喜欢那种流连于名胜古迹中的亲切感。可是,我从来都没有像余秋雨那样,感受到了祖国曾经的嘶吼,无奈和淡淡的忧愁。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文章,莫属那篇《道士塔》。那个愚昧无知的王道士,那个仿若普通却害惨了我泱泱大国瑰宝的早晨,那些个漠不关心自扫门前雪的官员,那些个居心叵测的欧洲人。。。

我学习过的历史事实中,向来都只有外国列强的豪取抢夺,通过《道士塔》,我才知道当时的落后成都远非我能想象,不论是对文物的保护态度,还是对狡猾的列强们的防范之心。

在王道士的眼中洞内重重叠叠堆满了从十六国到北宋时期的经卷和文书大概只是可有可无的破纸卷轴吧,雕版印刷品和拓本什么的,更是一文不值的破烂吧。王道士在刷墙的时候,有没有停下来想过,那些雕像是不是有价值?他做的,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

历史没有假设,王道士最终还是把墙全部糊上,门锁上,钥匙别在腰间,晃晃荡荡,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被人用一点点微小的利益骗去了宝物而不自知,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话说回来,如果把丢失国宝的责任全部压在某个小小的人物,确实有失公正。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所有的国人都在麻木着,都在为了自保而奔波着,没有人,没有任何人会注意到那些居心叵测的假装虔诚的外来客们。

宝物流失的事实,是人的过失,更是那个时代的不可避免的悲剧。中华崛起的如今,历史必将不再重演!

余秋雨写《道士塔》的初衷,就是要提醒国人提高警惕吧,不再那么XX【自己想个形容词吧。。】,勿忘国耻。

我想,他的初衷,达到了。

篇四:《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

王道士和我一样也姓王,但读了余秋雨先生所着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后,我不知是该为他辩还是该骂他,或者说既不辩也不骂。作为原本是湖北麻城的一个农民,他大概小时候因家贫没有读过什麽书,或者说是没有接受过系统而规范的教育,以至于不太明白眼前这些敦煌文物的价值。一个没有学过什么知识的农民又能对他苛求多少呢?对于一个贫困的农民来说,眼前这些文物是不能喂饱肚子的,远没有那些洋大爷们口袋里沉甸甸的银元来得实惠。至少那些银元可以换来粮食和土地,甚至这一辈子都不敢想有的老婆与孩子。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

一个农民又能想得多远呢?无非是一家人的温饱或者是一个人的温饱罢了,而洋大爷们呢?用几个小钱就能骗取人家的国宝,当然是非常之乐意与这样一位中国传统的农民老道做一笔有赚无赔的划算买卖的。所以罪不在王道士,或者说敦煌文物大面积遗失之罪不能全怪在王道士一人之身上。

外国人能够如此轻而易举的从王道士一人手中,用极少的银元购走大批敦煌莫高窟里价值连城的文物,这与当时清政府对敦煌文物的漠然视之,如果余老先生认为不喊一声“我好恨!”不足以解心头之恨的话,那么我觉得,愚昧无知的王道士固然是该恨,即使他是笔者的“家门”,笔者我也绝不会对他有任何的姑息。但签署丧权辱国条约的清政府就更可恨!因为有这样无能的政府,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的农民,因为有这样肆无忌惮的农民才最终导致了敦煌文物的大量流失。这些都不是单个的事件,这是晚清政府的无能和腐败所必然导致的结果。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二)

第一次听到“余秋雨”是在初一的时候,语文老师用了一整节语文课的时间给我们朗读了<道士塔>,全篇弥漫着浓浓的愤怒、彷徨,夕阳之下无家可归的中国文化,就都被压进了那一捆捆的敦煌文物。

我不禁感动不已,然后买了一本<文化苦旅>,煞有介事地翻来翻去。但一个初一的小朋友又怎么能理解那遥不可及的文化呢,即使是现在的我也只是凭着一些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小心地去寻找若有若无的踪迹。

由于先前已经多次阅读了<文化苦旅>,读后难免少了些新鲜感。我会尽力表述自己的体会。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读这篇<道士塔>了。每次的感觉却都是相同的,凝成那三个字:“我好恨!”恨愚昧无知、愚蠢透顶的王道士;恨数不清的贪官污吏,把珍贵的文物随意糟蹋;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们尽情地、冠冕堂皇地把书卷、画像、雕塑掠走;我甚至恨石窟的建造者,你们为什么不把密室得再隐蔽些、再牢固些,让文物过一百年再重见天日,让我国的研究者们好好地钻研。

但无论如何,那满满实实的一洞古物,已绝不再全属中国了。属于中国的,只有高价买回的微缩胶卷。

<道士塔>在写作手法上也极为优秀,讽刺、反语恰到好处,抒发感情时喷薄有力。一声憨厚的笑、一具无知的身躯、一方惨白的石屋、一缕尖锐的炊烟、一支载着一个文明古国文化的车队、一抹凄艳的晚霞、一片颤抖的清单,还有一群为了敦煌文献倾入一生心血的专家。

我们应该反思。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三)

今天我和妈妈到书店买<文化苦旅>这本书。以前经常听老师说起这本书,而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它的书名中要有一个“苦”字?

来到书店,我在茫茫书海中发现了这本书。令我惊异的是,这本书的封面并不豪华漂亮,褐色的封皮,用无数的文字组成的奇妙图案,我心中为之一振,仿佛是作者仍然没有述说完他的故事,他激动的内心汇聚成千万文字喷泻出来。

这本书是要静静地去品味的。翻开这本书,我一下子被一个个故事吸引。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的书卷气息,如茉莉般淡雅,不过分修饰,而朴素之中却带着丝丝动人。跟着作者的笔触,我欣赏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如神秘莫测的莫高窟、风景秀丽的江南小镇,美丽动人的西湖……浅浅地读,似乎仅是作者的游览记录,然而留给我们的思索却很多很多。合上书,我闭上眼睛,细细回味起来。历史的足迹,()一个名族的真正魅力,是我们最大的财富。而要寻得这一份财富,要靠人们的深切努力。余秋雨先生说过:“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现在的一切一切,无非是历史的缩影,而留给后人的,却有很多很多。

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开篇的这篇文章——<道士塔>。为何要把它放在开篇?因为它讲述了我们中国的一个极大错误。这篇文章写了一个道士看管敦煌石窟,而一些外国人,用几句现编的童话和几个不值钱的物品,就换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真是可耻,这样的买卖难道很划算吗?余秋雨先生在文中说,这好比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青菜。我们中国的光辉历史是远远不能用金钱衡量的。我们愤怒,我们呐喊,而面对那个无知的道士,我们只能无奈。我们都在为历史而骄傲,但历史却给我们上演了一场可笑的悲剧。而那些外国人回到自己的国家后,发表了学术报告,轰动了他们的国家,同时,他们也在笑话我们中国无能,但作为中国人,只能低头默默无语。

如果说我们的生活是一条崎岖的道路,那我们的历史也是一条充满艰辛与坎坷的路。余秋雨先生真正找到了这笔财富。起初,我幼稚地认为“苦”只是旅行太多的身体疲劳、劳苦,但读这本书,我才感悟出这个“苦”字的真正含义。只有内心“苦”,才真正是“苦”,只有学会心“苦”,苦涩中才会有对历史的感悟,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思索。

余秋雨先生漂泊了半个世纪,留下了苦涩的回忆。历史的蜕变,我们应去苦苦寻求。

篇五:《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

读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不但让我对斯坦因的奸诈感到愤恨,也对王道士的愚昧与无知感到可悲!

王园箓本来是湖北麻城的农民,在甘肃当过兵,后来为了谋生做了道士。几经转折,又当了敦煌莫高窟德家。莫高窟是以佛教文化为主,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当家?这在现在看来是荒缪的事情,但在当时,几乎是个文盲,对道教并不专精,对佛教也不抵拒,却会主持宗教仪式,又会化缘募款的王圆箓。却当了莫高窟的家,管理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心,由此可见,当斯坦因在掠夺敦煌文物时,有一天王圆箓觉得斯坦因实在要得太多了,就把部分挑出的文物又搬回到藏经洞。斯坦因要蒋孝琬去谈判,用四十块马蹄银换回那些文物。蒋孝琬谈判的结果,居然只花了四块就解决了问题。斯坦因立即赞扬他,这是又一场中英外交谈判的胜利。以王道士和斯坦因的谈判来说中英外交的谈判,将清政府比作王道士,深刻的讽刺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以王道士的愚昧和无知来体现清政府的昏暗。巧妙而睿智的比喻,使得文章更加生动。作者由莫高窟的文物遗藏联想到外夷入侵、民族劫难,蕴藏着作者深刻的爱国内涵

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但他对于藏经洞中宝物的价值一无所知,随意拿来送人卖。斯坦因总共用了折合银子的一百三十英磅,取得了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打包装箱就整整花了七天时间。最后打成了二十九个大木箱,原先带来的那些骆驼和马匹不够用了,又雇来了五辆大车,每辆都栓上三匹马来拉。那是中华文明长达好几个世纪的大量文物,就这样被王道士卖给了斯坦因,卖给了外国人。族的百年耻辱,而王道士反而认为这位“斯大人”是“布施者,就在王道士不知不觉间,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使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蒙受了耻辱!

读<道士塔>,王道士的愚昧与无知让我感到愤恨,但让我更愤恨的是蒋孝琬。由于王道士的愚昧,不知道文物的价值,才会做出那些无知的行为。而蒋孝琬知道哪些文物的价值,竟帮斯坦因盗取,他才是中华民族的罪人。正是由于这种卖国贼,才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蒙受百年耻辱。<道士塔>正好印证了鲁迅的一段话:”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而其实也并不单是对于书籍或古董。


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二)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一个破落的道士塔朝跪在莫高窟的大门外。

王圆箓,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真正是中国文化的不幸与悲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如同流水般从他手中渐渐逝去。

一次次屈辱,一次次叹息,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然而,这个道士太卑微,太渺小,他的愚昧令我们更尴尬于八国联军火烧皇家圆明园。

“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一个年轻的诗人道出了巨大的民族悲剧。

历史让王道士打开了这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但一道砖,一把锁,将光芒挂在王道士的裤腰带上,()将中国文化锁在了深深的官仕腐朽的黑暗之中。余秋雨的脑中一片惨白。

西方人暗示,是他们使敦煌文化从黑暗中解放出来。然而这更深地触动我们去思考,我们的文化,应该驶向哪里?

在当时的朝代,我们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余秋雨的恨,余秋雨的屈,正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恨,几千年来的屈。一千年的古代文化就如此被中国官邸糟蹋,被洋鬼子吞噬。

让我们“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你们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的遗赠。一段飞天的故事,一把锁,一辆马车,最终留下一行烧焦的车辙。

历史已成过去,不愿意抒发感情,越是屈辱越是深爱。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三)

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每每想起余秋雨的<道士塔>,心中不免有些寂寞,又有些憎恨。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在道士塔中曾经住着一位姓王的道士,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当各国艺术家都在创作他们的举世杰作时,古老的敦煌文化正在王道士的手上一步步走向深渊。

他,一个道士,因为看不惯雕像、壁画,就找人将雕像砸碎,将古老的文化变成几个怪模怪样的天师灵官;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涂成一片惨白。

虽然“藏经阁”是王道士发现的,但他却没有将这宝贵的文化遗产留下来,外国人的一点钱、商品就能换回几大卷在现在可以算得上无价之宝的经书。

“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像的低价换取了300万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这是在文中写到的,令人惊讶的不仅是用那样低廉的价钱换走了一大批的经卷,更让人绝望的是中国文官们的滔滔奏折中竟没有提“墩煌”一个字,甚至那些各国的冒险家没有任何手续、任何关卡地就来到中国。

但如果单凭王道士的迂腐,还不足造成墩煌毁坏性的损坏,可恨的是中国官员门对文物毫不重视,贪婪的他们一步步把文物吞没了,享受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一切的一切,在他们眼中,就只有钱,钱对于他们来说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但他们不知道,再多的钱也买不会这些文物,再多的钱,也弥补不了他们的罪过。

看看莫高窟留下的古代造型艺术杰作和浩如烟海的经书,就知道敦煌文化是人类罕有的艺术宝库。可是,这一切几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国官员们的手中完结了。他们太卑微,太渺小,对他们再愤怒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那无知的躯体无法扛起中华民族的尊严,无法付起那笔沉重的文化债!

我为墩煌莫高窟默默流泪。

  • ·道士塔读书笔记300(2016-03-04)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幼儿园大班教养笔记范文三篇
  • 幼儿园大班教养笔记【三篇】
  •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1000字
  • 幼儿园教师读书心得笔记《我为谁工作...
  • 轮椅上的霍金读书笔记
  •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教师读书笔记
  • 《谈美书简》优秀读书笔记范文
  • 读书笔记大全100字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