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书笔记 >

有萧红的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4-08    阅读:

篇一:《走进萧红》

走进萧红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中,萧红无疑闪耀着熠熠光亮。萧红是一位在“五四”启蒙思想影响和熏陶下觉醒的女性,是一位拥有丰富情感、盖世才华和独特语体的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孤独和痛苦。她的文学作品正是其人生的写照。

关键词:萧红人生作品有萧红的

萧红是一位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漂泊悲凉。萧红的创作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自己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以一种独特语体记录她所熟悉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抒写人类生命的本质。

萧红被鲁迅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胡风说萧红是凭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柳亚子认为萧红有掀天之意气,盖世之才华。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个早逝的天才女作家。她以三十一岁的生命,留下风格独特的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等多种体裁的近百万字文学作品,显示出卓越的才华。其中《生死场》、《马伯乐》、《手》等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她的文字,超越时空,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她的小说,打破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她有形的生命,宛如惊鸿,又若昙花,开满哀伤。可她的作品,似一阵清新、明丽、诗意的风,沁人心脾。吹过,却永远地留下了痕迹。那些带着传记色彩的文字,勾画出一个桀骜不逊的女性漂泊的一生和寂寞的灵魂。

萧红的一生是漂泊不定的。她总是被迫一次次离开一种稳定的生活状态,而那常常是美好、温暖和可靠的。童年,后花园里只有祖父陪伴的快乐,一去不返;初恋,同居生活,曾经有过的恩爱,患难中的爱情,成了彼此的伤害;朋友,真正理解她灵魂深处苦痛的寥若晨星,往往只看到表象便对她报以另一种眼色;孕育孩子,带给她的不是幸福而是困窘与灾难。被弃,被骗,似乎就是她短暂而颠沛一生的写照——父亲绝情绝义、未婚夫始乱终弃、爱人背信弃义、丈夫临阵逃离,战争的袭击,自身种种病痛,生育,甚至包括庸医误诊,早逝……她所遭受的几乎全是凄切惨烈,似乎那个年代的所有苦难都浓缩在了她的身上。尽管她是一个受五四思想影响的女性,是一个受鲁迅的战斗精神鼓励和鞭策的作家,可是她不过也只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她总是处于理想与现实交织的痛苦中,始终处于被放逐的状态。

这种游离不定的生存状态,这种永远在别处的现实处境,导致了萧红对大时代、大历史、民族战争、政治等重大问题的某种疏离。即使她的作品中曾有抗战内容,也显得牵强、陌生、不真实,笔调松散,不能使人信服。在很大程度上,《生死场》被政治化的误读了。萧红大量并不直接反映重大社会政治斗争的作品,在当

篇二:《我所知道的萧红》

我所知道的萧红

中国东北是再知道不过了,松花江也算是家喻户晓了,而松花江的支流呼兰河,呼兰河流经的呼兰县城,则多是30年代文学洛神——萧红带给我们的一座美丽的中国乡村。 读过萧红的作品,这样,呼兰县城,哈尔滨,福昌号屯经阿城,北平,上海,山西,西安,武汉,香港,就像一下子从中国版图中抽取出来专为萧红一生设计的必经路线图一样。萧红的一生是短暂的,享年只有三十一岁,而在这短促生命年华里,她成为了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其作品《呼兰河传》也荣登亚洲文坛。

萧红作为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同张爱玲可以说是同时代的横空出世,但她并没有像同样地主家庭背景的张爱玲那样生活平稳、安定。她的一生是流浪式的,思想的进步带来精神上的反抗,精神上的反抗是对家庭的逃离、背叛。父亲的决绝与母亲的早逝,外祖父的无可奈何,使她从初中毕业后便一直面临着“饥饿”,而这种来自所谓家庭的“饥饿游戏”的挑战促使萧红渐渐迈向真正的独立、自由和自我尊严的民主道路。

大概在萧红上小学四五年级时,他的父亲便瞒着她跟当地有钱子弟王恩甲定了娃娃亲,而对于这萧红全然不知。当萧红要去外地读初中时,作为当时教育局长的父亲怎肯放她远翅高飞?三十年代自由恋爱之风早已席卷中国各大城市,

她的父亲自然是有所知情的,萧红被禁足在家。这是萧红从小到大在自身自由上看到了家庭中父权的专制、强大及女子地位的低微,当萧红从外祖父那里得知父亲已把她许配给王恩甲,内心的愤怒之火终于爆发了,萧红更加极力反抗父亲,最终脱离禁足,进入了女子中学就读。

后来又多次劝阻自己的父亲,并谈到自由恋爱一事,他的父亲更是咯噔一声非常害怕,先暗通亲家让王恩甲在萧红中学附近做事,后来又渐渐减少萧红的经济来源甚至一文不给。这时的萧红自由思想已日渐成熟,也进一步认识到了父亲的愚昧和封建家长的专制,叛逆思想也来的更快。不久外祖父的逝世更是断绝了萧红与家的唯一情感牵连。她毅然决然在表哥的帮助下离开哈尔滨来到了北平。

其实这一段的萧红可以说是一名热血青年,她有着远大的梦想,思想也很进步,大胆,勇敢,真是巾帼不让须眉。而后来金钱给她带来的伤痛也是很无情的,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萧红来到北平,经济来源是非常紧张的,多靠表哥陆振舜的支持。这段日子对于萧红可以说是来的刺激,过的辛酸。后来陆振舜迫于经济和家庭压力,独自离开北平回了老家,留下萧红于北平一家四合院,可以说是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光景。金钱带给人的生活困苦是很无奈很伤自尊的,生命没有了物质支撑而变得狼狈,精神上的美好延续最终低头给

了一日三餐。萧红同意了王恩甲,这在后来很多时候朋友问起萧红此事,她都没有正面答过。后来渐渐读到了萧红的作品《饥饿》、《弃儿》等,我觉得我们能更好的明白了。精神永远立于物质之上,物质对于生命是一种精神上的维持。当然中间萧红和王恩甲也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在我看来王恩甲和萧红的结合,一部分是萧红作为时代女子的无奈和卑微,一部分是王恩甲的无耻、无能和报复。后来王恩甲独自留下萧红作为人质抵押给了旅馆而自己逃之夭夭,也算是封建家长包办儿女婚姻一次深刻的教训和无情批判吧。

最令人欣慰的是,旅馆事件恰恰形成了萧红生命的转折点,前面萧红拥有的是一颗赤热的心,而后面的路则渐渐被引入她人生最辉煌的一段——文学革命道路。

萧军可以说是萧红的救星,而这对于萧红则是相当反感的。萧红认为当时她是凭着自己的真诚向《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而后来渐渐走上文学之路也是因为自己长久以来对文学饱有的一颗赤热之心。其实暂不说萧军对萧红的影响有多重要,在此可以看出萧红一生对父权男权的强势是极其反感的,她热衷于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可以说是一位很具有个人魅力的时代女子。这或许也是日后萧红和萧军生活上出现情感问题可得以维持的原因吧。总之萧红是凭借个人魅力吸引着杰出男作家萧军这是不容置疑的。

萧红的情感是细腻的,敏感的。这或许和她儿时没有充

分的父爱母爱是有很大关联的。在和萧军共同生活的日子里,萧红从不满意萧军在外奔波劳碌,而自己守着空房洗衣做饭,她经常在家里读书并且开始独立创作,而每每写出一篇文章,萧军也总是喜欢看的而后便批评一翻,这在萧红则是痛苦的,她认为萧军贬低自己,萧军总喜欢凌驾于自己之上,这对自己的文章是不公平的,她反感萧军的自以为是,因此闹小脾气也是常有的事,以至有一次竟跑到鲁迅先生那诉苦。

说道鲁迅先生,就不得不提他对萧红的个人肯定了,鲁迅认识萧红,则源于萧红和萧军迫于生活压力,无奈向在上海居住着的鲁迅投了一封以中国向往文学的普通青年的身份的信,而这封信恰恰让鲁迅结识了萧红和萧军,并对她们在文学界给予了大量帮助,特别是后来萧红写下中篇小说《生死场》,鲁迅先生竟亲自为她的这篇文章作序,并时不时在文学界人士中称赞萧红。

等后来萧红和萧军感情上走向破裂,萧红同文艺青年端木蕻良去了香港。几十年的奔波劳累,她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早已让她心力交瘁,不久在香港一家医院查出自己得上了肺结核。

萧红的一生是曲折的,但她对爱、独立、自由、和尊严的追求是一生的趋向,在这条道路上,她从未放弃过,而这有萧红的有萧红的

种过度的要求,引诱她,并使她受罪。她陷入永无止境的不满,不安与焦虑之中,带来了自虐般的自我索取。

萧红是三十年代文学界的一颗明亮的星,她的一生活的像极了西北的白杨,生活的恶劣,寒风的摧残,也未能掩住她在文学界在生活上的独到见解的精神之花的盛开。

篇三:《萧红小说的特点及价值》

萧红小说的特点及价值

引言

萧红短短十年创作出的文学作品是其生命的结晶,是对其生命的延伸和宣泄,也是与时代感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萧红是我国现代小说史上最善于建立自己艺术风格的作家之一。萧红鲜明的个性创作、充分自由的表达方式、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值得人们长久关注的。”

[1]因此,她的小说不仅没有在历史长河中消逝,反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散发出日益迷人的光彩,吸引着读者的眼球、学者的探究。萧红的作品中体现了她所生活过的东北地区固有的社会形态与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类的生命的深层次探寻。萧红的小说创作追求艺术的独创性,并不拘泥于一般小说应具备的特征。本论文就萧红小说创作的特点以及萧红的小说在现代文学中所具备的文学史意义进行分析。

一、萧红小说的创作特点有萧红的

首先,清丽新鲜、纯朴自然的语言。

萧红的语言是新鲜自然,清新活泼,它反映着作者直觉思维的纯朴心境。比如《后花园》里的一段文字:“这花园从园主一直到来游园的人,没有一个人是爱护这花的。这些花从来不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可是却越开越红。越开越旺盛,把园子炫耀得闪眼,把六月夸奖得和水滚着那么热。”从语言的组织上看,单单就“水滚”两字就把六月的天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六月的特征自然而然地就随手描绘了出来,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纯粹是如清水出芙蓉般纯真的语言,寥寥数笔就抒发出了作者的感受,给读者带来了新鲜感与美的享受。此外,她的语言还多数运用了比喻等的修辞手法。比如《王阿嫂之死》里的一句话:“月亮穿透树林的时节,棺材带着哭声向西岗子移动。”这个比喻句的运用,不露人为雕琢的痕迹,完全是出于作者的丰富想象。

其次,散文化的小说结构。

萧红的小说,她写人、叙事,与其说写人和事本身,毋宁说是她在思忖体味这些人和事所蕴含的人生滋味与意义,抒发自己内心压抑的情感而倾注于笔端,像是散文式的抒情而不是小说式的叙述。象《牛车上》一篇,萧红散漫地写来,似乎与主题无关,但是细看却发现有藕断丝连之实,就好比黑夜里嗅到了清风送过来的花香味,只闻到花香味就觉得有花的存在,而感受不到微风的吹拂就认为没有清风的存在一样,其实“花香”和“清风”有着彼此的联系,没有清风就不会闻到花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不过我们没有仔细发现隐蔽性很强的那一面而已,这就是萧红小说的散文化结构的高超之处,于无形处见有形。萧红所写的小说其实是一种散文化了的结构,她的长篇小说,非但没有一以贯之的情节,甚至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给人的感觉就是像写散文一样,没有小说写作那样严密的逻辑。 再次,诗化的叙事手法。

萧红不断追求诗化的叙事手法,其小说中的情境作为她作品最富传统特色的美感范畴,是其小说诗意美质的最显著的体现。她的小说作品有明显的诗化倾向。萧红作品的诗化倾向而首先是指小说写得富有诗的内在激情和真挚感情。其次是意境氛围的营造与烘托。如小说《家族以外的人》中,写到了善良、朴实的老人有二伯的人生不幸,通过一个小女孩不带任何主观偏见的天真眼光极为敏锐地捕捉并揭示出被侮辱、被损害的劳动者身上被忽视、埋没了的善良、宽厚的品质,从而使作品充满了悲剧深度和人性厚度,作品也就被披上了一层貌似温婉,实为酸楚、悲哀的抒情诗色彩。《呼兰河传》中,写童年时的后花园:“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了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

爬上架就爬上架„„”《呼兰河传》中的后花园暗含和寄托了作者太多内在心理情绪的客观的对应物,是作者精神的快乐家园。

最后,深广的悲剧意识。

萧红短暂的一生受尽了家庭、社会、个人的屈辱磨难。这样的个人经历加剧了她的悲剧感和人生忧患,所以她笔下的故事大都是满含苦难的悲剧故事,表现了她对人生的总体感受。如第一篇小说《弃儿》抒写了在极端贫困的情形下忍痛弃子的苦痛,个人的悲苦直接促成了萧红的创作。在萧红的悲剧意识中,妇女命运也是她思考的核心问题。在《呼兰河传》里,她以入木三分的反讽笔墨对“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给予了强烈抨击,嘲弄和“颠覆”了男权社会意识形态对女人的种种期望标准。

二、萧红小说的价值

废名、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叩响了诗性小说的大门,小说夹杂着作家的感受和体验,富含抒情特征,让小说以不同于传统小说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眼前。与他们相较,萧红开启了诗性小说的另一路向,这也是萧红的作品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着示范性意义和深远的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萧红研究至今方兴未艾,“萧红的出现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 她的文字在诸多方面拥有着无法复制的历史意义与永恒的艺术价值。”

萧红对现代小说文体的发展有独特的贡献,萧红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站在女性视角上将散文化的叙事模式、诗歌的抒情性、诗化的语言以及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的文段运用到小说中,让小说同时具备了诗歌和散文的特征,而不拘泥于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这样作品的出现拓宽了小说的表现方式,使小说更具表现力和张力。萧红就是用这样的作品变现了她对于生养她的那片热土的依恋以及对人类悲剧命运的叹惋。这就是张丛皞学者谈到的“萧红创造的集散文与小说特征于一体的文体, 既容纳了双方各自的艺术处理方式,又有效的协调了叙事与抒情两种意识、 语言、 结构之间的关系, 使文本逃脱了格式规则的种种先验限制, 生成了新的文类秩序和文本张力, 在张力中, 客观世界被无羁、 舒缓的主观情绪所驭使, 多种叙事视点参差和谐并存着, 并可自由转换, 依靠它, 萧红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空间记忆’和‘回忆诗学’的象征体系。”萧红她通过自己的摸索和研究终于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写出了属于她的一片充满诗意的文学天空,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窥探小说世界,她大胆的创新和不朽的成就让学者们深刻感受到文学需要源源不绝的创新力量,并为此而不懈奋斗,从而促进中国现代小说向着更丰富和完善的境界发展。“萧红独特的文本实验激活了文学创造的内在活力, 影响了中国现代小说观念的认识和文学的再生产, 促进了中国现代小说艺术的成熟。

结束语

三十余年的生命,十余年的创作,萧红留给世人的是无止境的探索和研究。她的小说是她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探寻,含有丰富情感,是情景交融的诗化小说。萧红富有诗性特征的小说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必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沉淀而散发更加夺目的光彩,她在文学世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会为后人的创作带来更多的启示。

篇四:《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

我们的童年如一首精彩的诗、一支欢快的歌、一幅彩色的画。萧红的童年却有如一首枯燥的诗、一支低沉的歌、一幅黑色的画。

萧红从小饱受父母的冷眼、祖母的打骂,一个几乎没有爱的童年伴随她成长。唯有和蔼可亲的祖父让她尝到一点爱的滋味,他如一缕温暖的阳光撒向萧红日渐灰暗的心灵。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

我们这个年代的孩子大多有着幸福的童年,令我们回味一生。然而,萧红的童年是永远令她害怕的噩梦。

春天,萧红却只能坐在自家门前看着过往买卖的人们。夏天,萧红只能蜷缩在墙角听蛐蛐无聊的鸣叫。秋天,萧红只能在麦地里帮大人收割麦子。冬天,萧红能躲在自家的火炕上瑟瑟发抖,因为她的大地都已被冻裂了。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

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呼兰河和南方城市,比如深圳、广州、海南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每年的庙会和拜神会,就是一个典型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把它描写得十分真切,仿佛亲身体会到那里的寒冷。

萧红有一位亲戚,名叫有二伯,他似乎是没有名字的,而名字,就叫有二伯。有二伯总是把"这个"说出"介个"。

有二伯的性格有些古怪,很多地方都会体现他是古怪的:他和老厨子吵架时会莫名其妙的哭起来;老厨子明明看见他要跳井,结果他安安稳稳得在井边坐着;别人在吃东西,他就骂:怎么不给我?给了他,他又说:你有二伯不吃介个。这不是古怪的体现么?有二伯就是那么奇怪的。

萧红的童年又是快乐的,她的祖父教给她许多东西,使她得到良好的教育;萧红的童年又是有趣的,大花园里的花依然开得鲜艳,一直开到天边。

<呼兰河传>中的人物是鲜活、真切的,直到今天我还能感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怀着这样的心情,我读完了<呼兰河传>。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二)

最近几天被感冒纠缠的昏天暗地的,鼻涕眼泪充斥着每一天。不过还是看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是前段时间在网上买的一批书中的一本,刚看了几页,就没有看下去。后来看了莫言的<生死疲劳>真的酣畅淋漓。看过之后总觉得一种失落,也许莫言的书写的太好了。于是我又拿起了没有看完的<呼兰河传>。有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对比,莫言的书是带着一股肉味的。直接冲击人们的最敏感的器官,总是有一种大多快意的感觉。就好像是在最寒冷的腊八天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羊肉火锅,之后在来两瓶啤酒那样舒畅。

可是羊肉也不能总吃啊,手里拿着<呼兰河传>,好像拿着一份东北的土豆丝卷饼一样,清爽自然。这部小说是萧红在1940年香港写完的。()我看过关于她的电影,那时候的她身体极端不好,在贫困交加中完成了这部清新自然的自传体小说。就像她在尾声说的那样,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呼兰河地区的风俗人情,也浓墨重彩的描写我和爷爷的祖孙情深。同时也描写了下底层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以及对生的希望和执着。在这里我要说的一个人物就是他们的家的租户冯歪嘴子,他是一个拉磨的,做点粘糕。挣扎的生活着。和村里的王大姑娘生活在一起了,并且有一个孩子,在文中描写的真是凄苦,房子四处漏风,四周的水什么的都已经结冰了,墙根地下的耗子吱知乱跑。孩子只是盖着面口带,孩子一哭,从孩子的嘴里冒出了雪白的白气。后来搬到了草房子里,小孩睡到了草堆上,好像一直喜鹊睡在了窝里。总之,我似乎能感受到那种生活的恶劣情况。后来王大姑娘因为生第二个孩子死了,冯歪嘴子没有颓废下去,一个孩子才四五岁,一个才出生。大家伙都想看他的热闹时候,他没有绝望,因为他看见了自己两个孩子,他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的牢牢的。于是他照常的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照常的负者他那份责任。到最后他还是没有让人看到笑话,还是顺其自然的活着。也许在他的心中希望总是孩子渐渐长大的脚步中。

文章里也充满着对女性的同情,在那个年代,被汉子打,被婆家打,是再正常不过的。老胡家的两个孙媳妇,大的聪明灵力,有一手好女红,这也逃不逃被男人打的命运。可是她还是很满意,用她的话说,女人啊,哪有不被汉子打的。到时候还得该做饭,做饭;该干活,干活。她努力的伺候着家里的每一个人。也很孝顺,在给小孙媳妇治病的时候,偷偷的切下一块好肉,给几个月没有尝荤腥的奶奶婆婆做了一碗嘎达汤。最后在看这妯娌小孙媳妇被这家人活活的折磨死了,也跟人跑了。她真的心寒了,不跑在这个家里同样是等死。

在说说可怜的小孙媳妇。她卑贱的有没有名字,都叫她小团圆媳妇,比作者大几岁,还是个孩子,才12。八岁就被老胡家用八两银子买来做媳妇,12岁接近胡家,也开始了了悲惨而屈辱的短暂一生,她本是一个脸膛黑黑,爱说爱笑的孩子。在胡家一段时间,变得脸黄黄的。天天从他们家里传来凄惨的哭声。这下婆婆找到一个撒气同了,自己把碗打碎了。抓过小团圆媳妇就一顿毒打:自己卡摔了,把小媳妇也要打一顿。是不是把媳妇掉在房梁上打,没有啥过错,用她的话就是,给她一个下马威。以后好听话,孩子的练越来越瘦,不吃不喝,闹起来病。在东北都流行跳神,跳过无数次的神,吃过很多的偏方,都不见效。最后最惨的是,把孩子当众扒的一丝不挂,放在开水里洗澡。孩子痛苦的昏了过去,醒了之后,在继续按在装满开水的大岗里洗澡。这哪里是洗澡,分明就和地狱的下油锅差不多。孩子在那个夜晚死了,找张铺盖卷雇几个人挖个坑就埋了。女性的凄苦在作者的笔下描绘的令人心碎。

鲁迅在自己的文章里提到了中国人的看客心里,也提到了中国人对苦难的麻木不仁,人们就爱热闹,越出乱,才越好看。在这里,我也看到了那个地方人的一种围观,热闹的心里。那个年代的人们是不分地域性,因为他们都是那个苦难中国的苦难中国人。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戏,人们凑热闹,去看看,无可厚非。可是对于人家来了团圆媳妇,一对对的跳到墙里去看,看谁家死个人,糟了不幸。更是好像有什么大戏的。争先恐后的,有点说出来不好了。在中国,那也许是成为了一种习俗。不幸的人表演的更加不幸,看的人到是有的笑的,有的沉默的,心慈的,拽其衣角边来擦擦眼泪。极大的满足了人的各种情绪的表达。

萧红此书也许是写给自己的,我想也是写给所有想了解那个时代的人。历史总是呈现给我们血淋林的带着耻辱的画面,所有的一本本书拼接出一个上世纪的苦难中国,尤其是那个被日本沦陷多年的苦难东北。我的家在松花江畔,是的,我的家也在松花江畔。同为东北人,虽然时空相隔,怎能不了解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在描述的画面里,我还能看到我的童年,也能看到那寒冷的东北带给人的永远是最酷的严寒。在苦难中,我又看到了你伏案奋笔疾书的样子。最后也没有叶落归根,两年之后,你病逝在香港。那屡香魂也飞到了呼兰河上空,看看曾经的家,看看故乡的人。

篇五:《《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是一本记载了很多事情的小说,但其中最让我感慨的"盛举"却是从团圆媳妇的悲剧命运中引申出来的跳大神。

跳大神虽然在当地被誉为"盛举",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跳大神是一种迷信,是一种禁锢了人类的思想的迷信。

越跳,就会让人越分不清什么才是真正有用的、有好处的。人们往往被这种迷信蒙蔽了双眼,生病时,宁肯去请毫无用处的大神,也仍不去相信那些真正对我们有好处的"药"。《呼兰河传》读后感

跳大神是封建社会一种极端愚昧的活动,从小团圆媳妇的死来看,之所以会有跳大神,就是出于些许人们的不信任现实,因为人们不信任现实,才会让这种愚昧渗透每个人的灵魂。

跳大神是一种骗取钱财的作为,但当时的人们根本没有能力去看透他的本质,当时的人们,将跳大神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有时跳大神,就是为了让别人说三道四,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家里热闹起来,这种孤陋的思想道是很配得上跳大神这项愚昧的活动。

当地跳大神跳多了,妇女们看到服装也都想起了大神的服装,男人们谈天说地也都想起了跳大神中的念念有词,可以这么说,跳大神已经完完全全封闭了当时呼兰河城里的人们的思想,让他们不愿意接受新东西。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认为也存在着"跳大神",我们时常会对周边的现实和自身的状况产生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所以,那种潜伏在我们心里的某种物质,在这时,便打起了鼓,这种鼓,会让我们急躁、退却,甚至自暴自弃,会让我们在怀疑的心态作祟下,分不清好与坏,这就是我们内心存在着的"大神"。

当我们不愿意接受新东西或听取别人的意见时,那我们内心的"大神"肯定又是在封闭我们的思想。"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呼兰河传》读后感。"接受新东西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相当于是丰富了自己的见闻,增加了自己的知识

总而言之,跳大神是一切愚昧的代名词,是悲剧的起点,通常也会是悲剧的终点。

呼兰河,一个跳出来的小城,而众多的悲剧,也都是因为愚昧而产生的"跳出来的悲剧。"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

<呼兰河传>把人带到遥远的回忆里。似乎亲身来到了灰色、平静的边境小城,土得掉渣却如诗如画。旧时的景象和人物在灵巧别致的笔下活了起来:冻裂了一切的寒冬、卖馒头的老头、街道中间的深炕、后园子、爱看热闹爱传瞎话的小镇居民、大神、道士、小工、童养媳。

<呼兰河传>的结构是越轨的,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确定的主角,没有固定的主题,不是小说也不全是回忆,就这样散散乱乱、随心所欲地挥笔而去,却一路带着你走进忧伤、敏感、无助而又凄美的女性世界。能一气读完的书已经极少,能一气读完的文学艺术品则少之又少,超越偏见读完<呼兰河传>是一种幸运。书中的人物定格在脑海深处,超越时空他们仍然处处存在着,善良而冷漠的爷爷、开朗却无助的小团圆媳妇、勇敢而苦命的冯歪嘴、爱面子又委曲求全的有二爷。正是这普便的人性描写,使<呼兰河传>历久弥新,位列<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第九名当之无愧。

然而<呼兰河传>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萧红朴实、独特、细腻、真切的文笔,有什么故事能比作家的文笔更吸引人呢?受萧红影响而走向汉学之路的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如此评价萧红:"萧红是一个好画家,她的文字简单朴素,不华丽,但阅读她的作品仿佛身临其境,闭着眼睛就能看到她笔下描绘的那个地方,她是用文字绘画的好作家。"这位曾把萧红作为博士研究课题的汉学家说出了我内心真实的感受。可惜的是这位极具天分的女作家命运悲苦,31岁就离开了人世。

作为一个黑龙江人,我为第二故乡哈尔滨的呼兰城曾经有一位这样独特的作家而感到骄傲,这位义无反顾追求女性自由的萧红值得被人们永远铭记。<呼兰河传>中萧红对儿时后园子的描写似乎正是她人生的真实写照: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呼兰河传>读后感(三)

<呼兰河传>,看完这本书,首先感觉到萧红这位女作家受鲁迅的影响很大,为什么我会说萧红受鲁迅的影响很大,是因为书中写的一个人物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的遭遇其实与鲁迅笔下祥林嫂的遭遇差不多,本是两个好好的人,却因为人们的迷信,不断的给她们施加软暴力,使她们不能追求自己的人生,而被封建束缚下度过悲凉的人生,最终孤独的死去。在死去之后,并没有受到许多人的悼念,反而认为她们是该死的,由此可见当时人们的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有多深。

在<呼兰河传>书中作者描写自己童年在后院的快活生活,书中的语言极具有表现力,使人读了之后不禁为小孩童真,调皮的行为发笑,在这一节中故事情节更多的表现的是轻快活泼的气氛,表现出作者的童真,调皮,好奇的天性,突显了作为作者对这种童真生活的热爱。突然笔锋一转,讲到小团圆媳妇时,作者由小团圆媳妇进家门时人们她是赞赏的到后来小团圆媳妇受到婆婆的虐打,小团圆媳妇从此便没有了笑容,变得神志不清,人们认为她鬼上身,便为她施加各种法术,尤其是在烫热水中,小团圆媳妇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最终走向了死亡。在这过程中,人们只是在看戏,只是偶尔有几个人会同情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死后,也没有几个人悼念她。()在这节中作者表现出对当时人们的麻木,迷信,冷漠表现得无比的痛恨,作者表现出对民族劣根性的憎恨。再后来的有二伯,一个像阿q的人物,对于别人称他为大爷时感到极度高兴,别人奚落他时,他便用许多粗俗的语言骂回对方。在这里,作者对他表现既痛恨又同情。小说最后讲到一个人物冯歪嘴子,他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面对各种嘲笑,他并没有屈服,而是充满力量的生活下去,面对妻子离世,留下刚出生的孩子和只有几岁的孩子,他独自努力地去抚养,并没有放弃,这一人物作者表现出对他的赞赏。作者在文章这几个人物可能是当时全部人们的代表,由此可见,在封建礼教的管束下,当时许多人的性格已经变态,只有少数人还保持着人应有的品质。

回归现在,虽然现在的人们并没有当时人们那么的封建,迷信,但却还多多少少保留着当时人们的劣根性。例如,在<呼兰河传>小说中,写到冯歪嘴子上吊,全村的人几乎都去了,认为反正也不是去看跑马戏,又要花钱,又要买票。这一现象似乎在中国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每次在中国的马路上,只要发生各种大事情,人们都要停下来围观,不愿错过这一精彩的瞬间,边看还边不断的议论着,这一现象在国外却很难见到,国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不会因为某些事情而给耽误,更加不会边看边议论。可见,中国人的劣根性在某些方面并没有改变。

<呼兰河传>这一部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时代下的人们,因为封建礼教受到的极大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摧残。而作者萧红因为封建礼教,她不能够继续完成学业,好好地发展自己,被父母包办婚姻,最终她不得不离家出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时代给了她丰富的阅历,让她可以创作出一本佳作<呼兰河传>,时代也蕴育出一位才女—萧红。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幼儿园大班教养笔记范文三篇
  • 幼儿园大班教养笔记【三篇】
  •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1000字
  • 幼儿园教师读书心得笔记《我为谁工作...
  • 轮椅上的霍金读书笔记
  •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教师读书笔记
  • 《谈美书简》优秀读书笔记范文
  • 读书笔记大全100字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