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书笔记 >

随笔,初中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8-25    阅读:

篇一:随笔,初中
初中作文:随笔初中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初中生活

焚上一炉香,膜拜我们即将逝去的青葱岁月;插上几根烛,追悼我们终将消散的美好年华;撒下一把草木灰,祭奠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初中生活。

-----题记 犹记得,一千多个日子前,我们刚刚踏入校门,带着对知识的渴望,一头扎进了我们的初中生活,从无拘无束逐渐变得规规矩矩,就这样开始了一段全新的旅途。在这里,我们从顽皮的孩童成长为少男少女,而校门口的老槐树没有为我们留下一点痕迹,只是徒有那只增不减的年轮。

仍盼望,回到那个不谙世事的日子里,有欢笑,有泪水,

但更多的是面对困难的那份坚韧和勇气。还是喜欢当年的那个自己,大大咧咧,直来直去。那时候,每个人都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简单、自然,不含一点儿杂质,一切都显得鲜明而富有活力。

望今朝,今时不同往日,现在的我们不似当初那么爱玩,也没用太多的闲言碎语,看得到的,只有一张张焦急的面孔和紧锁的眉头,正面对着一道又一道复杂繁琐的习题,初中生活的节奏也就在这时变得紧张,每个人都绷着一根细细的弦,仿佛一碰,就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时间也随着我们手中的笔,滑过一分又一秒。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瞬之间,又是一个花开的季节,不久之后,这里将不再属于我们,不再属于我们这群人,从来没想过,这一天的来临,但一张又一张带着撕痕的日历,在提醒着我们-----我们终将会变成那英语书中绕口复杂的过去完

成时。

还有一百多天,这里的新主人会随之产生,我们带走的,不过是那些年,属于我们自己的记忆。但请不要忘记,这里,我们也曾拥抱过,也曾拥有过。

那些年最难的习题,不过短短几行笔记。

无论多少年后,我仍旧会记得当初的教室,当初的座位,以及那黑板上满满的板书,以及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初中生活……

篇二:随笔,初中
初中语文教学随笔

初中语文教学随笔

王小瑜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

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

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两年多的课改教学实践,我总结出点拨教学的三个方面。

一、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

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

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

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

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

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

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

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

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

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

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

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

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

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

【随笔,初中】

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

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随笔,初中】

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

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

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

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适时点拨

【随笔,初中】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

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

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

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

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

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

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之,实施点拨教学的经验告诉我:点拨是一把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

火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引导学生去发现、

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 2012、10

八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王小瑜

今天,我和八(二)班同学一起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本课要求学生认识在当时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了解他借“世外桃源”这一虚构的故事表达他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对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课堂正一如既往地进行着,一位女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到底有没有‘桃花源’哪?”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等我回答,学生们已争论开来:“我认为‘桃花源’不存在,渔人作了标记,按标记去找却找不到了,说明它不存在。”一个男生先发表意见。不待其坐下,又一个学生噌地站起来, “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皆叹惋’,他们不想被外人打扰,可能破坏了渔人的标记。”“那记号能毁,小溪能毁吗?顺着溪流走到尽头就应该能找到,找不到就说明不存在。”新来的罗甫红说。 “就是,如果存在,太守能不知道它在哪儿吗?县里就那么大地方,县里人成天砍柴、打猎、捕鱼,哪里有什么,他们能不知道吗?” “书上说‘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里不易察觉,不易被发现。”正在争论,一个细心的女孩又找到了新的依据:“文中有一句话——‘便扶向路’,就是原路返回,那说明他记住了路,最终却找不到,暗示着桃花源不存在。” “还有,东晋时期战乱纷起,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山清水秀,生活富足,和和睦睦,怎么可能?象做梦一样。”一贯善于思考的刘宾说,“老师,这是否就是陶渊明的一个梦呢?”

“梦?”我一时间感慨万千,陶渊明生活在战乱纷起的环境里,他渴望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各尽所能参加劳动,老人孩子幸福愉快的社会环境,而在当时这样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这可不就是他的一个梦呀!

这篇课文选入课本多少年了,我教读此篇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早已烂熟于心:朗读——理解大意——介绍写作背景,一年又一年,从没有听到如此激烈的辩论、如此新奇的想法,今天的课堂让我第一次感到自己准备好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比起“梦”这一精辟概括如此地苍白无力。由这件事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几年教材一换再换,可那几篇名篇却始终占据重要位置,每讲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背影〉〉等篇目,我几乎连书也不用拿了,还美其名曰“有经验了”,可从今天来看,这种经验难道不是一种负担,一种羁绊?因为它教会我“墨守陈规”“不敢超越”。我再也不敢卖弄“经验”了。

教学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探索、研讨、反思,对教学中的得与失及时总结分析,方可扬长避短,有的放矢,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十几年中,我在教学八年级语文时,注重对每一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让学生整理成笔记,在复习时,根据已总结的各课知识点,学生有序地进行复习,记忆。有了上学期的基础,本学期我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去归纳总结每课知识点的方法,会有好的效果吗?我尝试着。我记得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也多次强调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要让学生多读,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阅读语言文字,自己去领悟、体会,也有人说,语文是提高学生悟性的。

想想也是,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往往“读”之太少,“悟”之太浅,在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也要求学生先预习后做导学稿,但往往舍不得花大

量时间让学生去预习,怕因此耽误了教学,然而结果总是不尽人意。是不是„„?但我深信,语文教学必须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预习时间,必须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必须让学生养成善于归纳整理的习惯。在平时的观察中,我发现虽然让学生去预习了,但一堂课不深入,草草结束,所以必须交给他们方法,比如,预习时应从那几方面入手,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那种要求等等,让学生有目的性,有针对性,也可限时限量预习,如,几分钟预习完那一部分内容,有意识强制学生去读去看,提高效率。其次,培养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及时归纳总结,整理成册。【随笔,初中】

在本学期中,我教给学生不同类型课的知识点归纳框架,(如,我把本册书分成现代文和文言文两部分)让学生去套。

文言文的知识点的归纳框架

1、 文学常识(作者、体裁)【随笔,初中】

2、 生字词

3、 文章翻译(口述)

4、 重点字词义(以课下注释为准)

5、 结构层次

6、 通假字

7、 一词多义

8、 词类活用(了解)

9、 省略成分(了解)

10、 修辞

11、 中心思想

现代文的知识归纳框架

1、文学常识(作者、体裁)

2、写作背景(了解)

3、生字词

4、结构层次

5、佳句赏析

6、写作特点

7、课下注释

8、课后题理解

9、词语听写

10、中心思想

总之,我在尝试、摸索,不管成功与否,至少我努力过,奋斗过。

2012.5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幼儿园大班教养笔记范文三篇
  • 幼儿园大班教养笔记【三篇】
  •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1000字
  • 幼儿园教师读书心得笔记《我为谁工作...
  • 轮椅上的霍金读书笔记
  •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教师读书笔记
  • 《谈美书简》优秀读书笔记范文
  • 读书笔记大全100字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