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书笔记 >

比喻随笔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1-21    阅读:

婚姻的几个经典比喻
比喻随笔 第一篇

婚姻的几个经典比喻

婚姻似乎是人生的一个难题,既令人困惑的眩目,又似乎是必经的沟坎。短暂的人生,婚姻占据了相当的

时光,所以,人们困惑着,追求着,却是依然的困惑,追求……永无止息。在长久而深幽的探索中,留下了不少经典的比喻,诙谐而又不乏智慧,试论这一难题,希望能给大家给些微的启示。

一、婚姻之作用及必要性——婚姻犹如装饰品

婚姻不是人生必需的东西。可是,幸福的婚姻很好多点缀了人生,使其更加的绚丽多彩;失败的婚姻却使人生陷入深深的痛苦,有不若无,恰若得体雅致的饰品会给人增添魅力,相得益彰;而盲目而胡乱的饰品,只会掩藏甚至抹杀原有的魅力,适得其反。真是,人生“成也婚姻,败也婚姻”。所以,切莫轻言婚姻,应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谨慎而全面的考虑。婚姻的大敌是草率和率性,匆遽间马虎的决定,往往会让人尝尽苦头,后悔不迭。

婚姻之于人,特别是中国人,其必要性往往胜过一般的装饰作用。数千年的传统,使人们既重视婚姻,却又轻视它。此点,婚姻更像特殊的装饰品——衣服,无论华美或褴褛,都可蔽体遮寒。如若没有,如同赤身露体的立于大庭广众之中,天气姑且不说,单是人们那异样而犀利的眼神就可使人战栗不已。所以,敢于终生独身者,除于婚姻

无能为力(包括精神、物质和身体诸方面因素),被迫放弃者,便是卓然杰出,秀而不群之人,如很多的哲学家和艺术家,或许对他们而言,芸芸众生也只是他们生命的装饰,何足虑之

二、婚姻之选择标准——选择婚姻如同买鞋

婚姻的优劣不以贵贱为分,首要的是合适与否。如同买鞋,虽名贵的鞋会使脚更舒服,也可以更耐穿,可是,如果不合脚,时间愈久,受到的苦痛就越大。而且,究竟合适与否,也不可外观目测,其中滋味,只有当事人明了。所以选择婚姻,应该全面的考虑,既不要只图昂贵,满足虚荣心;也不可浅薄的只看外表。

脚,被挤得生生而痛,旋即可愈,然而错误的婚姻却给给留下铭心的苦痛,甚至阴影会密布终生。初时的一往情深,忘我的投入,却换得空然的寂寥,悲夫!慎之!

三、婚姻之惑——围城论

钱钟书的这一经典论断,影响颇为深远,被很多人誉为经典中的经典。外面的人想挤进去,里面的人却拼命的想冲出来,这就是人不惑之年的困惑。初入围城,既解风情,沉溺其中,不知老之将至;时日既久,就会产生倦怠,嫌隙亦生,矛盾重重,此时,围城轰然坍塌者,

数不胜数。

原因何在?喜新厌旧?或许这是人之为动物的本性所在。生物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现象的存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验也印证了这一点。近之惑?距离产生美,过近,过亲则易产生“审美疲劳”。于是,单调呆板的生活,使人对纷繁的万物产生无限遐想,总感觉,城里凄然荒芜,而城外春光无限。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于是陡生冲离闯荡的行为。

婚姻的玄奥,寥寥数语,自然难解。可是,只要我们用心的待它,尽管会经历风雨,会有困苦,一定会赢得绚丽的彩虹。

怎样写好随笔
比喻随笔 第二篇

随笔的写作

一、什么叫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形式。《新华字典》解释:"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叙事、抒情、议论"。随笔与同类的散文、小品文、杂文、杂感、杂谈、杂论、笔记等等,有什么区别呢?从形式、体裁来说,很难有区别,都属于散文,又都是短文,格式、章法自由。

最早见的随笔,是南宋洪迈写的《容斋随笔》。他在自序中说:"手目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记录。因其后先,无多诠次,故自之曰随笔。"其实,洪迈并不懒,可谓博览群书。写作也勤奋,内容丰富。他撰写的一部《数坚忠》,就搜罗了大量的资料,反复阅读《太平广记》等书,写成了四百二十卷之多。这部《容斋随笔》是一部包罗经史百家、文学艺术、以及宋代掌故、人物评价等内容广泛、资料丰富的书。后人接下这个传统,写随笔体的散文很多,直接以《随笔》为书名的也不少。

随笔即随时写笔记之谓也。随笔无非是把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所感、所论发而为文。"随"随意,任凭自己的意思,任凭自己的意思来写。随笔之"随",从时间上可谓随时可写。不拘什么时候,不必如小说那样需要构思情节,塑造人物典型形象;或如诗歌那样展开想象、抒发情感,要有创作上的思想准备。

随笔呢,看到、听到、感到一点有意思的东西,就可以马上记录下来。随笔之"随",从空间上可谓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纵横十万里。不拘什么地方,都可以作为随笔的范围、地域,只要有感、有思就可发。随笔之"随",从题材来说,无论大事小事,或政治生活、或社会生活、或日常生活,都能作为随笔的内容。随笔之"随",从反映作者情感来说,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齐备,皆能入文;读者读后的感觉是甜、酸、苦、辣、咸,五味俱全。这七情五味,可能就是人间百态。

二、随笔的特点

1、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随笔的篇幅必短,有一个字数不多的限度。小题故可小做,大题也不妨小做。只有这样,才能更引人入胜。比之长篇巨作的大快文章,一篇随笔,少则几百字,多则一、二千字,要求它描绘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或者塑造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形象,自然是办不到的。但正如古人所说:"尝一滴水,知大海之味;从一粒沙石看到大千世界"。随笔可以发挥这样的功能。

鲁迅的《风筝》、《一件小事》;盾的《白杨礼赞》;万宝的《搪瓷茶缸》以及《聂卫平也要注意深居》等等,篇幅短小,所写的又大都是凡人小事。正因为随笔的篇幅短小,字数不多,在这个限度内,大题也不妨小做。这个"小"的另一层意思,指其题材,大都是凡人小事。但能因小见大,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2、随意而谈,言之有物

随笔这种文体的特点之二是不拘一格,随意而谈,只要言之有物就行。李云野的《四季随笔》、巴金的《随想录》、秦牧的《艺海拾贝》等等,就是抓住了一件事情,一点意思,生发开去,如话家长,如聊闲天。当然,随意而谈,表面上看来,似乎章法自由,材料较"散",实际上都有明确的中心,随笔不"随"。随意而谈,的含义,也指随笔的题材可以说都是"信手拈来"。身旁周围,俯拾即是,喜笑怒骂,皆能成篇。要打消写随笔的"神秘感"。有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勤于思考,由感而发,因情而叙。

3、真情实感,发而为文

朱自清对散文的鉴赏作过绝妙的比喻:"乍一看岂不是淡淡的?缓缓咀嚼一番,便会有浓浓的滋味从口角流出"。随笔要求将真事、实事、种种矛盾、种种纠葛,按它们的本来面

目,真实地袒露在人们面前。它以真情、至情引起人们的共鸣,读后让人感慨、悲愤、沉思、冥想、自省,因为它是直抒胸臆,慷慨陈辞的。文字上也就自然形成质朴、无华、深沉、自然的风格。

三、怎样写好随笔

随笔,是某个人自己的手笔;随笔的妙处并不在于题目,而在于个性的魅力。随笔自然要写出某种“有意思的”东西,某种可供人嗅察、听到、看见、感知、想象、思考的东西;但是最根本一点,作者必须有自己的看法,这看法又必须在他自己的心灵中自然形成,而随笔的魅力即依靠着酝酿和记录下这看法的心灵的魅力。由此可知:随笔不必有什么固定的内容,也不必有什么知识性的、哲学性的、宗教性的或什么滑稽性的目的——然而,对这种种题目也并不一概排除。唯一不可缺少的东西却是那内容或思想必须经过活泼泼的理解,受到作者喜爱,对其妙味有所会心,并把它富有情趣地表达出来,这也不必遵循什么特定的规则。文学本来不外是生活中某种事物的反响,人类某种表达习惯的再现。例如,戏剧演出便是借助于视觉和听觉来摹拟生活;此外,还有说书人或民间歌手的说唱、歌谣、信札、谈话——人类的一切表达形式、交流形式在文学当中无不可以找出自己的相应类别。

1、读书越多,落笔越奇

读书越多,是对写随笔的作者必须有渊博的知识而言。读书的概念是广义的,指广泛吸取知识信息。广泛,指纵横两个方面。横的,指各学科不同领域,文史、理工等等。纵的,指除了书本之外,要参与社会实践。有渊博的知识,才可以广证博引,联想生发,才可以深思熟虑,驳难辩论,增进思想的光辉和魅力。

各种知识信息是写好随笔的题材源泉,从视听的两方面去吸取。如目前"出国潮"的风起,报告文学《死亡档案》、《乞丐王国》的披露,国际新闻中"世界末日钟"的播放;小草的《日本留学一千天》的出版等。读"书"越多,知识信息越丰富,题材也越广泛,才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联想生发。

2、探索生活,勤于思考

大千世界,天地广阔,皆可涉笔成趣。但要善于观察,培养观察力,去探索生活。多看:仔细观察;勤思:善于思考。只有勤于思考,才能触发灵感。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短"。一个人阅历多了,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短",才能从必然王国大体进入自由王国。 以当前的出国潮自费求学为例,应该说,在日本这样一个经济高压,临时职业无保障的威胁下,出国是要有一些勇气的。要在那里安居随意,以清苦的生活向命运挑战,去抗争、去拼搏。当代青年的自我价值只能在充满荆棘的路上实践。这是主流,也是对当代青年的习惯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一种挑战。

3、娓娓而叙,形散神一

随笔的表达方式,以叙、议为主。叙事要娓娓动听,朴实无华,没有"故作惊人之笔"。仿佛是作者在和读者的推心置腹、敞开心怀的娓娓谈心。议,要有感而发,袒露至情、真情。寓情于事、因事见情;寄情于议,议中见情。

随笔的中心要集中、鲜明。我们通常说的散文要抓住"神"。具体写法可以抓住一事一物、一点情绪生发开去。联想议论,或叙或议,揭示某个见解、引发一点感触,或者抒发一份真情。章法上较自由,如话家常。力求言之有物,使文学性、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兼备。

附录:

鱼和熊掌可以兼顾吗?

格 老

人最快乐的是选择,最烦恼的也是选择。

吃稀饭还是喝牛奶?穿西装还是休闲服?打的还是坐公交车?与朋友去泡酒吧还是上网玩游戏?看体育频道还是电影频道?

如果这些选择让人轻松,那么下面的选择就叫人为难甚至烦恼。

捡到钱包是留下还是交给老师或是警察?公共场所遇到有人污辱妇女或是偷东西,是见义勇为还是明哲保身?考试时秩序混乱是独力完成还是浑水摸鱼?上网是诚实待人还是欺骗放纵?

如果这些选择只是让人为难,下面的选择则是对人的考验或是定位。

老板上司提出不合理或让你人格受损的要求是低头接受保住饭碗或职务还是昂首挺胸走人?为了做名星与导演做皮肉交易还是宁肯做个清白的普通人?为官一任是廉洁奉公还是不拿白不拿收受贿赂?专家学者是板凳愿坐十年冷潜心做学问还是剪刀加浆糊名利双收?现在是和平年代不存在生与死的选择,但哈姆雷特式的“生存还是死亡”的选择还是存在的。

也许有人说,你的问题太极端,不能调和一下吗?干吗让自己活得那么累?这些问题不是我的专利,是二千多年前的孟子提出来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问题并不复杂,鱼和熊掌都是吃的,后者珍贵一点,两者只能吃一种,我就选鱼得了,熊现在是国家保护动物,也不能吃,孟子那时没有环保意识可以原谅。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鱼和熊掌只是孟子的比喻,他的真实想法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这下问题就严重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了仁义、理想而舍弃生命,那要多大的勇气。孟子和孔子一样,一生推销仁义,但并不成功。 奇怪的是失败者的教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从此就成了儒家的道德规范,成了中国士大夫做人的标准,让国人活得很累很苦,但翻翻书,不光是中国人,外国人也有这种选择的标准,匈牙利诗人蓓多菲写过很有名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令多少少男少女仁人志士视为圣经。我年青时奉作座右铭。

有人说,真理是永恒的,科学实践已经作了回答。牛顿的古典力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爱因期坦的相对论,都证明没有绝对的真理,人类对真理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今天,航天飞机在太空漫游,克隆动物已经是小菜一盘,克隆人即将问世,机器人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克灵顿一边与白宫的女实习生鬼混一边在行使世界上最强大国家总统大权,十四岁的巴勒斯坦少女自愿充当人体炸弹惊醒以色列人的美梦,湖北某地妓女坐上了法院神圣的审判台,韩国球迷打出希丁克当总统的标语,我们还要固守传统的伦理道德吗?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为了仁义道德而放弃物质生活的享受有几个人能做得到?上帝一百多年前就死了,毛泽东走下神坛也有几十年了,周恩来佩带的为人民服务的微章已进了历史博物馆,雷锋叔叔已经成了雷锋爷爷想做好事也力不从心了。行贿已成了经济运行的润滑剂,受贿也成了当官发家致富的行规,三陪业不挂牌的红灯区成了有些地方经济腾飞的秘诀,我们还要高唱廉洁奉公,还要提倡贞操有什么现实意义吗?有多大作用呢?

孟子说法,鱼就是利益、物质,而熊掌就是仁义、精神。他出的二选取一的问题有点不合时宜。孟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绪候争霸的战国时代,他想用仁义去抑制人对物质的无穷的欲望,可没有人听他的,有权有势的王候将相,笑他愚腐,仁义并不能带来土地和臣民。贫民百姓连生存都难,还有什么选择的自由?他的问题其实是出给自己的,最多是和他一样的的读书人的,既要闻达于绪候,天下扬名,又要保持知识份子的所谓人格,确实有点难。他出的二选一的问题并不严密,对于人来说,物质和精神都不能少,鱼和熊掌难道就不能兼顾

吗?

鱼和熊掌都要,物质和精神双丰收的榜样还是有的,鲁迅是一个典型,当我第一次看到有资料说鲁迅曾经买过采票,不大相信,认为那是有人想诋毁鲁迅,中华民族的伟人怎么也钻到钱眼里去了呢?可是它是真的,花了八元大洋,一无所获。鲁迅在世时生活是好的,他在北京的住房连蔡元培先生都说豪华。有学者计算过,他的收入超过百万,是标准的百万富翁。这并不妨碍他教书写作,去批判社会的黑暗,张扬人类的理想。

李嘉城和邵逸夫是有名的企业家,富可敌国。我认识这两个人却是在大学的校园里,李先生为大陆的文化教育事业捐赠了十几亿港币,办了汕头大学。邵先生捐款建了几十座图书馆,都是为富有仁的好人。最早的还有陈嘉耕先生办的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可见,为富不仁不是普遍现象。

当代又涌现了一批富翁,我想有些是发了不义之财,也有些是靠自己的本事发起来的。比尔盖茨所以成了无数年青人的榜样,他靠的是知识智慧和才能,也有机遇,他即吃鱼也享受熊掌,但这些成功者是极少数,中国上了福布斯杂志的亿万富翁榜的也不过五十人,据估计中国有五百万人开始步入中产阶级的行列,对这些人来说,可以比较好地处理鱼与熊掌的关糸,对于有钱人来说,钱只是一种符号,事业的发达与精神的愉悦更重要,一个人不为钱伤神,就可以像马克思说的,做自己喜欢的事,去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我做梦想过,中大采,然后捐赠一半给社会,再给亲人,然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五【比喻随笔】

令我苦闷的是像我这样的工薪阶层,即想守着做人的道德标准,也想发财,有点异想天开的味道。

有报道说,四川有一位老师,年轻时被打右派,平反以后,一心扑在教学上,他单身一人,省吃俭用,每天下班去菜场捡发黄的菜叶吃,就这样他省下近十万,五十几岁去世时把钱捐给学校要求建立一个奖励基金。我看了以后只感到冷,我尊敬这位老师,但却不理解或者说不赞同他的做法,为了理想或者说为了一种名份,牺牲正常人的生活,这也是不道德的。当然为了钱,为了过上好的生活去坑蒙拐骗去巴结权贵富豪,我做不到;或者铤而走险,去走私贩毒,我没这个胆,那还有什么好办法呢?

苦苦思索以后,忽然想到,应该用数学的办法来解这个难题,打时间差。孟子设想的是鱼和熊掌同时摆在你面前,只能选一样。如果是先上鱼或者先上熊掌呢?一先一后,两样不就都得了吗?有这样的例子吗?还真有。

东汉有个王莽,在朝做官,非常仁义公正,深得上下欢喜,用现在的话说,形象非常好。可就是他,大权在握以后,废掉东汉的儿皇帝,自己做起皇帝来。有首诗说,“试玉要烧三天满,辨才需得十年期,假使王莽身先死,一生真伪有谁知”,王莽是先要熊掌后要鱼的高手。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的高官、企业家走的是这条路,像褚时健还有李国庭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为国家为企业作了贡献,是功臣是楷模,可退休时还是大捞一把,贪污受贿几千万,最后为了“鱼”还是下了水。还有许多没有下水的呢?他们不是鱼和熊掌都得了吗?头上的光环不还是那么耀眼吗?

还有一种方法,先打鱼,不管用什么手段,先把钱搞到手,走私、造假、贩毒、组织黑社会,有了钱再去办实业,再去买熊掌,再去捐助社会慈善事业,同样可以功成名就。现在的社会只承认成功者,这样的例子读者也会举出若干来。

有人会问,你跑了题,这样的人还有仁义可言吗?

对不起,我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如果你还有什么鱼和熊掌都能兼顾的办法,不吝赐教。

学会“赞美”

李智平

赞美他人,广义即是马屁,简言之说好话,亦称溜须拍马。有道是拍一时风平浪静,拍一世功成名就。小则让你工作顺利,上司青睐,彼此合作愉快。大则加官进晋爵,青云直上,从此走向光明大道。

所谓的小拍怡情,大拍立业。正是道尽了拍马屁中的无限妙处。古往今来,有多少拍中高手红极一时,位极人臣。可谓风光无比,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反观历史,又有几多不会拍马之人,美其名曰刚正不阿,一介耿直,高洁清白。在他们其中,又有多少人混得左右逢源,从善如流呢?其结果往往是抱着看若性命的虚名而陪上一辈子的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

不管男女老少都喜欢听好话。只要这个人性的特点一天不改(永远也不会改),拍马之学应有无限大的市场潜力。所以有识这士要看准人性的弱点,本着实践就是真理的名言,从最实用的角度来看:现实社会,人无马屁不立。

拍马也是一门高深的心理学。人们常常说的“战胜自我,就能战胜一切。”这点和“脸皮不要,百事可为”,不谋而合。【比喻随笔】

哪个人前不拍人,哪个人后不被拍?须不知,现今社会,只要是人,从始至终,需要尊重。正所谓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不管什么人,都想被人拍。有需求就有市场,一个马屁,无须成本,拍得人神清气爽飘飘欲仙,正是一拍即合。合拍合拍,不拍怎么合?不合怎不拍?

【比喻随笔】

耶稣在犹太山上讲道时曾经说:“你要别人怎样对你,你就先怎样待别人。”当你的人生面对紧闭的门时,你可以利用拍马这把钥匙打开人生的新天地。

有一位颇具文才的作家叫霍尔•凯因,自从生下之日起,他就感觉到一种深刻的爱燃烧在自己的心中,这种爱便是对文学的爱。他出生在一个卑微贫困的家庭里,因为没有钱,所以不能像同龄的孩子那样完成学业,只念了8年书后他就得辍学找工作养家。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他开始自修文学。没有任何人去教他,也没有任何人鼓励他,每天夜深人静时,在昏黄烛光下,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学习各种文学知识。

获得一本自己需要的书并不容易,为了找到恰当的书籍他经常要走到很远的地方。他挤出时间走遍了家乡小镇上的大大小小的书店,因为没有钱买书他常常要站在书柜前直到双腿双酸甚至麻木。但恶劣的条件并不能成为他放弃的理由。

他开始学着自己去写作,他心中时时涌动着一种渴望,一种自己也写出伟大作品的渴望。霍尔•凯因的作品很有生命力,不过没有人认识他,他没有办法从别人那里取得帮助以便便出版自己的作品。

霍尔·凯因最喜欢十四行诗和民谣,他特别崇拜诗人但丁和欣赏罗塞迪的文学与艺术修养。可是他并不认识罗塞迪,那样著名的大文学家怎么会认识一个卑微的小学徒?罗塞迪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他也认识文学界的很多人。难道就那样冒昧跑到他家里去告诉自己的困境?即使自己愿意这样做,罗塞迪会接受自己的说辞吗?自己努力这么久,难道放弃对文学的执着与努力吗?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终于他决定写了一封信给罗塞迪,在信中他几乎没有提到自己的困窘,相反他热情地赞美他在艺术上的贡献以及自己对他的孺慕景仰之情。收到信后罗塞迪非常高兴,心想:“如此赞美我的人,一定也是很有才华的人。”命运的门终于在此时打开,罗塞迪终于决定请霍尔·凯因来伦敦当自己的秘书。

这是凯因一生的转折点。自就任新职后,他和当时的文学家密切往来,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鼓励,再加上自己不断的努力,不久,其文学名声远扬各地。

诚心的赞美就有这样不可名状的威力,凯因的马屁可以说拍到了点子上。他命运的改变

随笔两篇
比喻随笔 第三篇

醉心书香乐无穷

阅读是生命中最美妙的享受 , 写作是表达自我的最佳途径,

享受阅读,享受写作,

生活会变得无限美好。

她有着不动声色的美丽——阅读生活

每当夜深人静时,沏一杯清茶,读一本好书,乃人生之乐事。哲人说:写作是小幸福,阅读是大幸福。回望我们走过的岁月,《三毛流浪记》、《小兵张嘎》、《花木兰从军》等精彩纷呈的故事,引发我们无限的遐想,让单调的童年变得绚丽多彩;中学时,《小桔灯》、《钢铁是怎么炼成的》激励我们寻求精神救赎,安放迷惘又困惑的青春;成人时,《读者》、《意林》、《警世通言》使我褪去稚气,融入繁杂的生活。她犹如红颜知己,默默融入我的生活。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写作生活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下的根须,就是默默的承受。人生也是一本厚重的书,指间翻过的岁月,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不变的却是我们对文学的执着,对写作的热爱。我一直相信,每读一本好书,心灵就会开出一朵花,这花是欢喜心、感恩心、无私心,弥散着人格的清纯

与道德的芬芳。人这一生,不管经历怎样的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我愿意以书为伴,以笔为友,从淡淡的墨香中,尽享写作的乐趣。

送你三朵秒莲花

作文就像一位亲密的朋友,我们可以向她描绘世界的绚丽多彩,我们可以向她倾诉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们可以回忆童年故事,我们也可以立志将来伟大。但我们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努力在当下。对于小学生而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教固然重要,但那也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所以我总结了写好作文的三条锦囊妙计:

第一朵莲花 : 精读随笔三百篇,不会作文也会编—阅读 也许你拥有许多本书,简直不知道要先读那一本才好。但我要告诉你,博览群书当然好,但当你遇到一本好书的时候,请注意精读,并反复去读,如果可能,最好将它读到八到十遍。慢慢的你会发现,这个习惯会让你受益无穷,经过反复的强化和阅读,书中的内容就会成为你的东西,让你在写作文时真的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第二朵莲花:天生好材为我用,霓裳未若美魂灵—背诵 对于许多知识,老师常常要求我们理解就好,不必死记硬背。但这条规矩往往更适合于语文以外的其他学科。在语文课上,如果你能花些心思死记硬背,反而能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背诵,我们不仅可以加强语感、强化记忆,还能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在写作文的时候真正做到随手拈来,妙笔生花。

第三朵莲花: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模仿 在写作文的过程中,老师常常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写出心中所想。然而,没有扎实的语言和写作基础,就算再创新,写出来的文章也是病句百出,难成佳作。所以我要说,好的作品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那么,应该如何模仿呢?首先我们要明白,模仿不是抄袭,不能把别人的文章照搬到自己的作文中来,但我们可以模仿别人的结构、句式和用词,比如我们看到一个排比句式或比喻手法,就可以把这个句式或手法拿过来,套用进自己的作文里,使其变得契合文意。此外,在阅读过程中有好的词句,还可以将它记下来,用到自己的作文里。时间长了,我们的文字就会在模仿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熟练,用词造句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好,基础打好了,再进行创新,自然事半功倍,轻而易举。

除了上述三条法则,我们还应当注意改变自己的心态,要学会把写作当成是一种享受,或是倾诉,而非任务,这样既放松了自己,又收获了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

如果把世界比喻成一座城市
比喻随笔 第四篇

如果把世界比喻成一座城市 汤玛斯·弗里德曼

西欧好比养生安老中心,垂垂老矣的人口由土耳其来的看护照管吃喝拉撒。

美国则像门禁森严的豪宅区,社区的前门装有金属探测器,好多男女在前院里埋怨外人都很懒,后墙其实有个小缺口,供墨西哥劳工等精力充沛的移民翻爬进来,协助社区的正常运作。

拉丁美洲是找乐子的地方,一大堆夜店舞厅,晚上十点开始上班,人人睡到日上三竿,很是有得玩,夜店舞厅之间却没其他生意,只有智利那条街例外。这一区的地主几乎都不把赚的钱再投资于社区,都是存到隔老远的银行。

阿拉伯是一条阴暗长巷,除了几条叫杜拜、约旦、巴林、卡达、摩洛哥的小弄,外人是不敢进入的。唯一的新开店是加油站,老板跟拉丁美洲的精英一样,也不在社区投资。阿拉伯街的许多住家都窗帘闭拢,百叶窗拉上,门前草坪插有“非请勿入,内有恶犬”的标语牌。

印度、中国、东亚是“铁道的另一边”,是个大市场,人声鼎沸,许多小店家、小工厂,间杂以工学院和升大学、升研究所的补习班。本区人人都不睡觉,都住大家庭,人人都工作,都储蓄,为了往上爬。中国人的街道虽没法治,路却铺得好,没坑没洞,街灯都管用。印度人的街道则灯没修,路面多坑多疤,警察执法却很严,想摆个卖柠檬汁的小摊也得取得执照,幸好警察会收红包。成功的企业在厂房中也都有自己的发电机,还有最新式的手机,不怕电话线杆全倒。

非洲真惨,商店都关门大吉,平均寿命预期值正在下降,新盖的房子都是诊所。

随笔化写作经验(强烈推荐)
比喻随笔 第五篇

从“情境随笔”到“三位一体”语文新课堂建设

——平原二中语文生态园建设工作总结

山东省平原县第二中学 李志清

(此文获山东省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2012年8月,入选山东省教育资源库)

2008年以来,随笔化写作教学改革,如一束灿烂阳光,洒满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菁菁校园中,每一朵鲜花都绽开了希望,每一片绿叶都摇曳着勃勃生机。

语文老师曾经的尴尬和辛苦

学生有句常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

几年前,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和很多语文老师一样,面临着学生写作没兴趣、难下笔的问题。为此,我们曾经煞费苦心地研究写作指导。从题目到题记,从结构到语言,从内容到手法,想了很多办法,编辑了很多学习指导材料,甚至,怎样评改文章,也编写了很完备的细则。甚至要求学生把写作“备忘录”贴在桌盖的内侧。有效果吗?有。需要吗?需要。但是,不够。看似学生能写经典的题记了,能拟像模像样的小标题了,会用一些有章有法的开头结尾了。但是这样塑造出的文章,怎样看,怎么是范例的影子,越看越缺一种东西。缺什么?缺鲜活的生命气息。

我们老师如此费尽心机,学生爱上写作了吗?没有。我一直记得,那时候,我要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写作文,马上会听到他们“唉”声一片。后来,我也想了很多办法。最有效的是:我教给学生们,听见“唉”声就齐喊:“惰性!惰性!”还真扭转了舆论氛围,每次大家都齐喊“惰性!”。但到后来我发现:竟然就是这些学生,喊完了“唉”,然后一齐高喊“惰性!”——他们的正义不是发自内心的。

这是我作为语文老师曾经的辛苦和尴尬。

随笔化写作——校园里的一束阳光

2008 年10月,山东省平原县教育局邀请语文教育专家、随笔化写作创始人成浩先生来平原作学术报告。“随笔化写作”教学理念激起我强烈的共鸣。我首先考虑了两个问题。

1.随笔化写作符合课标要求吗?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是相符的。

2.随笔化写作与传统作文有什么区别?

我发现,随笔化写作的特点:首先,评改周期缩短,反馈及时高效;其次,重视动机激励,

淡化技巧指导;另外,先写后导为主,先导后写为辅。

最让我们感兴趣的是:随笔化写作能有效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架起写作和生活的桥梁,提升学生写作的能力,实现生存写作和生命写作的双赢。

我一直想用这个比喻:随笔化写作像一束阳光,照亮了我们语文老师的心房。其实,何止是语文老师,还有我们的学生,我们久违生机的课堂。接下来,参观考察、专家指导、名师示范、问题诊断,于是平原二中的随笔化写作教学改革正式启动了。

情境随笔——随笔化写作教学改革的起点

我校的随笔化写作教学改革,是从随笔化写作的基础课型——情境随笔课开始起步的。这种课型基本流程是: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观察体验——在写作中一吐心声——在展示中体味收获。简单说就是玩得高兴,写得畅快,展得得意。这种课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写作无趣、无米下锅。仅仅上过一两次这样的课,学生对写作课的态度就改变了——热情顿现。

情境随笔课上玩什么?那时候,游戏,往往是老师们的第一选择。因为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游戏。“人物猜猜看”、“逗笑木头人”、“放飞纸飞机”、“ 找朋友”„„„这都是我领孩子玩过的游戏。所有的孩子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进入情境,或看或想,或笑或闹,或喜或悲,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接下来他们很容易地进入了 “情动”后的畅快“辞发”。这种畅快源于深刻的情境体验,也源于课堂上的写,几乎是零干扰的写。随笔化写作一般强调师生同写,既然老师也在忙着写,就没法干扰学生。事实证明:师生同写,是极受学生欢迎的做法。毕竟,每个人写作都不希望受到太多干预,还有,学生对师长的作品极感兴趣,他们极想知道老师写的什么?里面有没有 “我”?所以我们老师一般就在文章里写到他,写到师生共同经历的真实生活。而且,我们可以借学生对老师文章的浓厚兴趣,把我们想告诉他的东西告诉他。借师长作品来实现榜样示范和写作引导作用,就会不落痕迹,自然功成了。

学生完成了作品,最需要的是读者。这个读者,可能首先是自己,其次是别人。自己读自己的作品,是一种回味和梳理,而让同桌、小组同学、全班同学来听听自己的作品,会满足一个人倾诉的需要,或者说满足一个人自我表现的需要。特别是,当作品得到别人的认可时,作者会享受到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在展示环节,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或大或小的舞台。这无疑满足了孩子们“发表”和被认可的欲望,孩子们对作文的兴趣,想写好作文的热情,想再写作文的激情,就在这展示交流过程中得到了激发。

情境随笔首先告诉学生的是:写作其实是有趣的,它不是痛苦无奈的事;其次,它告诉学生:写作无非是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很多东西写出来就是生动活泼的文章;它还告诉学生,今天我在课堂上给你创设了一个写作情境,等你自己养成了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写一写的习惯后,你会发现:生活就是你写作的大情境,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聚宝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做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写作还有什么可愁的,可怕的。

从体验到写作到展示,这是情境随笔课的基本环节。当然,我们马上会想到,写是写出来了,

不好,咋办?怎样提升写作水平?上过三四次情境随笔课,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后,我们开始尝试其它几种课型。随笔化写作教学体系里有六种基本课型:1.重在活动体验的情境随笔课。课堂结构为:学生参与贴近生活的情境活动,随即动手下笔。2.重在读书积累和感悟的读书随笔课。常用课堂形式是读读记记,读读议议。可以适时开展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报告会等活动,来促进读写落实,增强读悟效果。3.重在展示激励的随笔展示课。分小组内展示和班内展示两个层面。4.重在读中自悟的随笔读悟课。这种课是以写带读,常用形式是“一写三读”:学生完成随笔后,读一读同伴的随笔,再读师长的作品,再读经典文章,形成有梯度的比较阅读。

5.重在读评交流的随笔评议课。常用形式是“一写三评”:个人自评,小组互评,班内师生共评。6.随笔成文课,重在修改加工。在前面几种课型基础上动笔修改,把随笔修改为较成熟的文章,这也正是随笔"化"为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改好后的文章到哪里去呢?写入个人精品集,或进行再展示。这里说的展示不拘泥于同伴之中,也不局限在课堂上。个人精品集、班级精品集、学校精品集、学校网站、校园长廊、报刊杂志等都可以做为展示学生写作成果的场地。

从情境随笔课到情境写作综合课

在尝试了随笔写作课的基本课型后,我们开始考虑如何推进随笔化写作教学改革。以下是几年来我校随笔化写作教学改革的新进展。

大家会发现:在随笔化写作教学的六种基本课型中,情境随笔课是一种提供写作前提的基础课,是为激活学生思维、解决无啥可写做准备的。其后的几种课型则是它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的写作动机得以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使写作评改落到实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开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综合处理几种课型的关系。有时进行两种或多种课型的重组。最常见的,在情境随笔课基础上,上“情境写作综合课”。

从情境活动,到畅所欲言,到尽情书写,到得意展示,到一写三读,到一写三评,到修改完

善,随笔成文。如果再接下去,就是精品入集结册或展示发表了,这是情境写作综合课的大致环节。或者简单地说:先体验、再写作、再展示、再读悟、再评改。在这个过程中,理想的课堂状态是体验深刻、写作畅快、展示满意、读中有悟、评改有效。

也许语文老师会问:怎么听起来,作文课变得很麻烦似的?到底我们语文老师的劳动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呢?以上这些环节,当然不包括结集发表,我们以前做起来,一般两周一个周期。我们需要两周批完这些作文,加上讲评,一般占3个课时。现在整个过程也是占2到3个课时,但是周期明显缩短,反馈及时高效。后期结集、评选、发表的过程,依然是学生评议、修改、提升的过程,学生的成长周期并没有缩短。

老师的批阅任务减轻了吗?我认为有效地三读三评后,老师可以不细批了。如果老师实在不放心,可以浏览学生随笔本上的修改痕迹,看学生的修改是不是提升了文章的质量,视情况给予必要的点评。老师还可以做作品的评选把关工作。如果全班作品都很优秀,老师可以顺势把成果放大,做一节随笔展示课,推选优秀作品入集结册。如果多数不过关,就放大读悟、评议、修改环节,争取大面积达标。

在这个过程中,不管设计怎样的情境,或者干脆就是一个游戏,这个情境是和写作教学的目标相契合的,情境活动是触发写作热情的手段,是链接生活的途径,也是渗透写作指导的一种载体,它不是目的,更不允许出现对课堂无益的纯粹的玩。比如我上过一节《朋友啊,朋友》。写作教学的目标是:观察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抓住特征写人物。课之初有一个“猜猜这是谁”的游戏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描绘或表演现实生活中、文学作品中经典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让其他同学猜猜这是谁,比比谁猜得多。其实整个过程渗透的还是观察或介绍人物要如何抓住人物特征这一写作常识。

当然,我们认识到:情境写作课的所谓情境,远远不只是游戏。这种情境,除了生动活泼的游戏,可以是真实的生活,还可以是想象夸张的虚拟空间,还可以是来自影视、书籍的媒体材料,还可以与语文课本上的综和性学习活动接轨„„不只是课堂上创设的情境,凡是学生被唤醒的曾经感受过、经历过、了解过的东西,都可以拿来作为写作情境。情境只是一个桥梁,它连接的是课堂和生活,生活和文章。【比喻随笔】

关于情境创设再举个例子:

【比喻随笔】

《献给母亲的歌》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上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我在执教时,首要环节是:情境体验。这是写作的触发点。我从生活中选材,结合母亲节,让学生谈子女对母亲了解多少?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又有多少?在节日里,你为妈妈做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敞开心扉说一说,再静静地听听歌曲《母亲》,动情地读读诗歌《纸船》,学生情感调动起来了,然后再写作。这种情境创设有别于以往常见的游戏情境。也就是说情境创设的范围很广,游戏情境、生活情境、阅读情境等,只要有利于触发学生体验,让学生产生表达欲望,都可以拿来做写作情境。

从随笔写作课,到语文大综合课

我曾经这样概括:平原二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从“三线并行”到“三位一体”。

三线并行,即把语文课堂教学分为“随笔写作、常规阅读、自主阅读”三大部分的改革。因为学校场地限制,我们的做法是隔周两节自主阅读课,两节随笔写作课,一改常规阅读教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这显然保证了写作和自主阅读教学在语文学科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但如何找准三者的结合点,使三大支撑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多年的实践和专家的指导,让我们发现“随笔写作、常规阅读、自主阅读”三者内在的联系就是“读”和 “写”。换句话说:随笔写作从写到读,阅读教学从读到写,而自主阅读则是从读到读,从写到写。于是,我们终于理清了以写作教学为突破口,以读写为内在联系“随笔写作、常规阅读、自主阅读”三位一体的语文教学新思路。

如何实现写作教学、常规阅读、自主阅读三方面读写为内在联系的结合?

以情境写作综合课为例:情境活动——师生同写——展示交流——随读随悟——评改完善——入集结册。在读悟、评改环节,所选的经典作品往往出自常规阅读教材,教师的相机引导点评,往往发挥常规阅读教学的效用。

以常规阅读教学为例:对于常规阅读教学中的重点课文,我们一般上典例拓展课。典例拓展课的基本流程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预习,整体感知——展示交流,多边互动——拓展阅读,创作提升,——检测反馈,总结收获。在拓展阅读,创作提升环节,可以实现常规阅读向写作和自主阅读的延伸。我校实施学案导学模式,借学案施行阅读和写作链接,做起来是很方便的。

拓展阅读一般有以下方式:

1.重点课文向自读课文延伸,侧重学习方法的实践。例如,运用《藤野先生》的学习流程和学习方法,自学《我的母亲》。

2.重点课文向课外阅读延伸,侧重于比较赏析和阅读积累。如,学习了都德的《最后一课》,拓展阅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3.单元内同类文或知识点整合。如,以人教版八下第一单元课文为例,探讨如何写复杂的记叙文;

以上常规阅读教学的阅读拓展都是为了从读到读,以读促读。

创作提升是指,由阅读教学向写作延伸。从某个角度来看,是把教材文章做为写作情境的一种课。

在常规阅读教学中,进行创作提升常用的方式:

1.赏析文章精彩处——提炼写法——仿写实践。

2.结合内容,改变文体,进行改写。

  • ·漂流随笔(2016-09-10)
  • ·关于桥的随笔(2016-11-11)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冬日随笔

    下一篇: 关于古诗的随笔

    最新成考报名

  • 幼儿园大班教养笔记范文三篇
  • 幼儿园大班教养笔记【三篇】
  •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1000字
  • 幼儿园教师读书心得笔记《我为谁工作...
  • 轮椅上的霍金读书笔记
  •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教师读书笔记
  • 《谈美书简》优秀读书笔记范文
  • 读书笔记大全100字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