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发言稿 >

豆瓣文章父母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8-19    阅读:

父母自身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资源
豆瓣文章父母 第一篇

边玉芳博士:父母自身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资源(上)

2015-11-13 阅读:26

编者注: 2015年11月9日,边玉芳教授赴邀参加“第八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盛会,并以“父母自身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资源”为题作大会主题发言,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多家媒体采访报道。不少与会者纷纷表示表示,能聆听如此“有料”的报告,实属收获满满。今天我们在此为大家分享该场报告的文字转录,未能参加此次大会的家长和老师,不容再次错过!

父母自身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资源

边玉芳

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位80后家长的来信

9月份,新学期刚刚开始的时候,我收到一封来信,这封来信是一位80后妈妈写的,她说自己是一位三年级孩子的妈妈,她感觉自己陷入了困境。她在信里面写道,她发现孩子班里的大多数同学报了数学思维班、作文班,各种各样的班。她内心一直觉得,孩子在小学三年级还是以玩为主,或是以其他方面发展为主。但是大家都报班了,她内心又不安,怕自己女儿会不会落后于同学。她说自己是一位热衷于家庭教育、对孩子教育非常重视的妈妈,所以她加了很多很多的育儿群,在这些群里面,家长会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并分享孩子成长的

点滴,然后她就发现很多别人家的孩子都各有所长,比如有的小小年纪作文就拿了奖,有的甚至都出书了!还有的也拿了其他各种各样的荣誉,她说她倍感压力,

“我的孩子会不会也这么优秀呢?但目前没有看出她有什么特别的才能,我担心孩子以后成了一群大树中的一根小草,如何能够接受到阳光雨露呢?”。然后她说,有的时候,她也想退出这样的群,但有时又觉得不能退出,所以她进退两难,觉得自己很难取舍,“在这样一个快时代,感觉人人都在抢跑,而我却慢悠悠,孩子会落后吗?”我想这样的困惑很多家长都有过,在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就想到“现在离孩子高考还有6440天”,这是一件多么多么焦虑的事情啊!然后算了一下自己未来还可以陪伴孩子多少的人生,也感觉到焦虑。

豆瓣有个小组叫“父母皆祸害”,希望家长们都去看看

针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潮,《中国教育报》发起过一个针对3000多名父母的调查。这个调查,虽然家长的代表性也许不够,但是这里面的结果,多多少少是可以参考的。我也针对这个调查结果写过一篇文章。调查的问题是:“您认同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吗?”我们大概有19%的家长是认同的,也有29.2%的家长是比较认同,当然也有一半的家长是不认同的。另一个问题是“您认为哪里是孩子的起跑线?”,是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还是小学入学?中学入学或之后?还是没有起跑线。这个答案,家长的意见也并不统一。但是,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已经成为很多家长育儿交流的一个起点。

【豆瓣文章父母】

中国的一个现状,我们的家长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爱我们的孩子,都把孩子的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个很值得深思的现象,就是我们的孩子并不为家长这样一种爱、这样一种对教育的重视,买单!有一个豆瓣小组叫“父母皆祸害小组”。我想,光听这个名字,大家都会觉得非常吃惊。但是,我觉得家长们都要去看看这个小组,看完这个小组的内容后,你会对你的家庭教育有很多新的思考。我们说,家庭本来是我们人生最温暖的港湾,但是在这个小组里面,家庭却变成这个世界上最没办法原谅的地方。这个小组从它出现到现在,没有几年的时间,迅速地聚集了十万人,在这里面讨论。

很多热门话题你们可以看看,有些我们家长自己并不是这样去想的,但我们很多行为会适得其反。比如有这几个热门话题:“父母毁掉你心中的东西是什么”、“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更丧心病狂”、“中国父母是如何帮助孩子变成剩女的”,“从小到大父母爱的根本不是我,而是这样一个神奇的生物——别人家的孩子”……英国有个诗人叫菲利普•拉金,他曾经这样说过,“他们害了你,你爸和你妈。虽然不是故意的,但他们的确害了你”。所以,我想我们要讨论这样的话题:为什么我们爱孩子,但是孩子却感受不到,甚至他们的感受和你的初衷有很大的差距?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我们一直强调,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实际上我想说,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在大量的研究中可以看到,父母自身对孩子的发展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有太多研究可以证明,父母自己的言行、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调节情绪的能力、父母的婚姻质量等等等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比如有一个研究,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类,第一类叫“权威型教养方式”,第二类叫“放纵型教养方式”,第三类叫“专制型教养方式”,第四类叫“忽视型教养方式”,在这些教养方式下,我们来看看三个指标,一个是“孩子的生活满意度”,一个是“自尊水平”,还有一个是“抑郁状况”。你会看到在父母的四种教养方式下,孩子的这三个指标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这

个孩子无论是生活满意度和自尊水平都会比较高,反之另外一些方法,可能就会导致孩子在情绪和自尊上的不良现象。另外一个研究,刊发在顶尖杂志《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这个研究发现,孩子早期的生活经历会对大脑会产生永久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发现,孩子的大脑结构发生了改变,在这个研究里用的词汇是,“孩子大脑脑区的体积”变小了,这种变化可能导致孩子问题行为的产生。他们把孩子分成四组,一组是“正常组”,另一组是大家所熟知的“生活条件差组”,也就是说那些处境不良的孩子,可能连吃饭、营养都跟不上的;另外两组是,“被父母忽视”组、“被父母打骂”组。

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在孩子们早期经历不同的生活的情况下,另外三个组的孩子,无论是脑中左侧的杏仁核,还是左侧海马、右侧海马,都有非常明显地变小,他们的脑体积变小了。这在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小时候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产生永久性的影响,因为我们对孩子脑的伤害是不可逆的。在“父母皆祸害”豆瓣小组里,有一篇文章我看完之后非常触动,他说“我感觉我的生命就像家里养的植物”,里面是这么写的:“我妈在家里养了几盆植物,她总抱怨别人家的都长得可好了,为什么她的不行。以前我总是绞尽脑汁思考原因,直到今天我发现,我其实和那些植物很像。我家的植物和我一样一身的病,叶子上黄斑、缺损、颜色难看。原因是我妈忙起来就忘浇水,有的时候植物根部都干枯四五天了,她才想起来还没浇水。她以前也说过她总忘浇水,当时我还说你没时间打理它那你干嘛养它?后来我发现我的命运和植物简直就是一样的,忙起来我就被放置、被忽视、被敷衍。而我爸总出差两三天不在,回来就出去玩。家里的也是能对待就行,根本也不在意。我和那些植物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起来的。所以结果也是一样的。我妈说她搬家时一盆植物摔碎了,她发现植物根部长满了肥大的不知名的虫子,她说恶心坏了。现在我想,是不是等到我也从根部烂掉之后,她也是相同的感觉呢。”在这里面我们能看到,孩子的成长是需要父母的。在父母的影响下,我们的孩子会发展成什么样,我们应该去思考。【豆瓣文章父母】

5+2=0困境:你是否在溺爱你的孩子?

另外大家会讨论的一个问题是,可能前几年我和我孩子相处得很好,但是他现在上学了,上学之后,是不是就应该是学校的教育责任了呢?我们另有研究发现,父母的教育,其实会影响学校的教育效果,进而影响孩子的发展。

我们会看到,孩子在学校里接受同样的教育,但是结果有时候会不一样。我们知道有个困境叫“5+2=0”,就是说孩子在学校教育5天很好,回到家里2天后,很多好的习惯荡然无存,又回到了0。我们经常讲,溺爱孩子肯定是不对的。那什么叫溺爱?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把溺爱放在大环境下,实际上不仅仅是指“包办代替”,也包括“过分注意”、“轻易满足”、“大惊小怪”、“剥夺独立”、“害怕哭闹”、“当面袒护”等等。孩子如果在家里受到这样的过分溺爱,那他在学校里,一般对应的会是,不服从管理,比如“不遵守规则,不喜欢被约束”、“与同学相处时,多争吵,不愿意分享”、“受挫折时,难以接受”……这也是“5+2=0”的又一个例子。

家庭教育方法的错误,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发展,还会影响和学校的教育合作。我们有些家长会把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不积极地参与、配合,这种家校不一致,不仅会造成学校的困惑,同时也会对孩子造成困惑。学校要减负,但家长说不行,学校作业太少,所以要“加负”,要控制家庭作业。学校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家长说不行,“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的你都不用管了”;学校鼓励孩子多尝试、多展示,但父母可能会抱怨,“你怎么什么都不如别人呢”……最后,孩子无所适从。无论是父母直接对孩子产生的影响,还是通过学校教育产生的间接影响,其实父母在这中间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父母的使命是养育美好的人性
豆瓣文章父母 第二篇

父母的使命是养育美好的人性 豆瓣网上“父母皆祸害”小组的吐槽,历数了棍棒教育、父母失和、家庭暴力、漠视尊严、人格侮辱、隐私侵犯、干涉自由独立等累累“罪状”。可见,父母如果不了解家庭教育的使命,就可能使孩子心生怨恨,使家成为“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

从一个生命呱呱坠地,家庭的每一元素、每一过程、每一细节无不与人性的养育相关联。人性,体现在家庭的建构、延展和每个家庭成员生命的成长过程中。这种早期性、全面性、深远性的特征,决定了家庭教育在养育人性方面肩负着无比神圣、不可替代的重任。

珍爱生命,呵护真情,维护尊严,追求自由独立,人类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正仰赖于几千年来家庭教育对人性养育的坚守与传承。【豆瓣文章父母】

伴随近代工业化而来的学校教育不过百余年,汹涌的城市化浪潮和严苛的标准化生产,改变着传统的家庭教育生态。在工厂制、信息化、全球化的不断催促下,父母的脚步愈来愈快,家庭教育也越来越焦虑。职场竞争残酷,生活成本高涨,种种重压下,家庭教育稍有不慎就会走偏:

一是因为忙于工作、出外打工、隔代抚养等现实逼迫,很多家长不得不将就吃饱穿暖即养育的现状。

二是向学校教育让渡本属家庭教育养育人性的责任,将诸如涵养道德情感,养成行为习惯,培养规则意识,感悟生命、生涯,认知环境、自然等责任,家长都尽量推给学校。【豆瓣文章父母】

三是强化知识灌输,偏爱技能训练,追捧各类“补习培优”,焦虑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拼命过度、超前、赶早,相信靠高分、名校、好工作就能天下通吃。至于善良、正直、果敢、尊重、体谅、同情、理智以及敬畏生命、爱护自然等诸多有关人性、关照一生的精神和品质,很多家长根本没有把它们放在心上。 不知不觉中,家庭教育被扭曲了的“起跑线”蛊惑,被分数排名、升学率怂恿,被名学校、好职业、高薪水绑架,“言教育必学校、言学习必课本、言成长必分数”(北师大陈建翔教授语)、言成功必有钱,种种病态的认知助推家庭教育及父母的沦落,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殊不知,人性是1,分数、升学、名校、好工作等就是后面的0,1没有了,数字再大也终归是0。2004年马加爵案、2010年药家鑫案、2013年复旦投毒案,一个个生命悲剧式的消逝,给走偏失责的家庭教育做了令人痛心的注脚。

朱永新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找到他自己,成为他自己,成就他自己。然而,现实中不少中国父母却扬起手、错伸手、不放手,带来的只能是人性的残缺、凋零。

莫扬手,尊重生命,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让孩子远离各种暴力。良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无条件养育”,不用“棍棒”,孩子也没有恐惧,爱意充盈,温馨、自由、舒适、个性的气息弥漫,彼此珍惜、相互成全。父亲像父亲,母亲像母亲,家人各司其职,各尽本分。母爱细腻、绵长、安详,父爱阳刚、拼搏、担当,在倾听、陪伴、扶持的每一个细节里,孩子自然生长,不困惑,不迷茫。 莫伸手,生命对于父母和孩子都只此一回,孩子有自己的见地,也有自己的生命轨迹。不强制其择校,不干预其婚姻,不干涉其工作地点和类型,不试图控制其经济。在陪伴、交流和抚育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尊重其人格,正视其缺

陷,回应其需求,关注其价值,理解其处境,肯定其努力,鼓励其抉择,扶持其追求,期待其成长。

要松手,父母抓得越牢、攥得越紧,孩子就越想逃离,就越飞不高。父母只有建立强大的内心,始终让家庭教育沐浴在人性的阳光下,孩子就不会是弱不禁风的温室花,才能长成栉风沐雨、顶天立地的参天杨。

请经常重读纪伯伦的那首《你的孩子》,字字珠玑,“你的孩子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的渴望”,“你是生命之弓,他是生命之矢”,“将羽箭的孩子射向远方,送往无际的未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家庭教育的使命,正是借由家庭去实现最真实的人性、去培养最美好的人性。(陈启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一中)

内容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1.24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关于纪检监察党员组织生活发言材料【...
  • 党支部书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发言稿【...
  • 个人意识形态发言材料【四篇】
  • 意识形态讨论个人发言稿范文(精选4篇)
  • 关于2023年组织生活个人发言6个方面...
  • 2023年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发言稿9篇
  • 去极端化发声亮剑发言稿(通用3篇)
  • 国有企业民主生活会批评与自我批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