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计划 >

2016机构改革职能调整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1-19    阅读:

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6机构改革职能调整 第一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国家已经从短缺经济进入买方市场市场机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我国政府机构的设置却仍然沿袭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职能也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封闭、半封闭、政企不分、企业办社会的运行机制使企业正常的市场行为受到众多的“婆婆”的干预这就使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作用被削弱。同时建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上的庞大的政府机构由于分工过细权力过大以致造成了机构臃肿、人员过多、政企不分滋生出了官僚主义助长了不正之风也给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政府机构改革正是要破除现行政府机构的种种弊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这也是实现我国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机构格局的需要是把现行的官本位色彩较强的行政机构变为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的需要是一场具有十分重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深刻革命。

一、膨胀———欲拨不能的困惑

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形成于建国初期至年代中期。该体制借鉴了原苏联的政权建制模式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为前提和基础以部门管理为主要标志和特点。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一个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体制先后进行过次机构改革即年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的政府机构改革年以扩大地方自主权为主体的政府机构改革—年以收回年代后期下放的权力中央精简以事业单位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年以大幅度撤并经济管理部门并将条件成熟的单位改建为经济实体组织的政府机构改革年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三定”的政府机构改革以及年以政企分开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六次机构改革虽然都有一定的成效却一直未能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政府职能放量扩大。。因此这种政府政绩评价机制极易造成某些政府部门为追求政绩盲目地扩设机构、增加人员。我国六次政府机构改革出现的“裁了又增加、增加了又裁”的现象就是这种政绩评价机制带来的必然结果。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也是造成政府机构膨胀的原因。这些消极因素主要有官本位思想、缺乏合理的社会流动的观念、缺乏限任和选任的观念等等。从官本位思想来看我国长期处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一元化官本位成就取向在社会上一直居主导地位因此官本位思想是机构膨胀的文化根源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官本位成就取向的价值观成为机构膨胀的内在动力。由于社会以级别作为价值判断标准那么各个政府机关要求增加编制、升级升格就顺理成章另一方面象征地位的行政级别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这就使得人才流动向机关倾斜大批人才涌向国家机关加上各种关系网的纵横交错迫使国家机关不断因人设职、扩大规模从而使官本位思想成为政府机构膨胀的外部压力。从合理的社会流动来看人才作为一种社会资源象其它资源一样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受中国传统的“一业而终”和“落叶归根”思想的影响政府官员很少主动跨出政府大门去经商或从事其它职业的也很少自愿跑到外地为官的。缺乏合理的社会流动的思想是政府机构膨胀的思想根源。此外我国领导干部尤其是高层领导干部缺乏限任、选任的观念也是造成机构膨胀的原因。

四缺乏对政府系统的行为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的法律机制、财政机制和其它社会机制。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系统的行为常采取行政命令方式以撤换领导来制约和保证政府系统有序运行这种方式常伴有主观的随意和感情的冲动。如有的领导常常根据自己的好恶随意撤换部门

负责人或在机构设置和人员增加上开口子批条子因人设事因人设机构缺乏公正严肃的约束机制。一是机构编制没有法律依据缺乏硬约束、硬保障机构改革缺乏硬配套支持这就使得机构膨胀问题在软环境、软约束中可以自由地延续泛滥二是财政拨付与支持随机构和人员的增多随意增加“僧”多则“粥”多“僧”少则“粥”少人浮于事仅对行政效率有影响对部门利益则丝毫没有损害。由于没有通过财政硬约束来限制人员和机构的增加所有的政府部门都有增编、增员的冲动和可能。因此要切实精简机构和人员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采取利益约束的办法以部门为财政支出单位实行政府包干制即财政对政府各部门实行硬约束增员不增工资总额减员不减工资总额把裁员的任务通过利益约束的方式下放给各部门三是干部选拔任免缺乏制度保障没有竞争的动力和压力没有切实保证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冗员过多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

五政府组织自身的原因。政府作为一个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组织一旦被人们理性地设计出来就会成为控制人、支配人的东西具有天然自我膨胀的倾向。其一政府同企业一样政府行为是按个人成本收益原则来计算的追求最大的自身利益这样每个政府官员都存在一种谋求特殊利益的冲动为保持官位、升职、发财必然培植亲信选用自己的人造成机关人员膨胀其二从组织学角度来说在任何组织里组织成员的收入和组织产出规模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因此为了保证组织成员的收入就必须努力使自己的组织机构得以发展因为规模的扩大有可能使薪俸提高、职务提升更加便利职务权力更大含金量更高其三政府官员为了保证下属单位工作顺利会尽最大可能争取保险系数即加大投入维系更大储备。特别是地方政府官员由于他们由上级任命要赢得上级的认可就必须完成上级的指示满足上级的愿望这样一种行为方式在我国外延式的经济发展战略中便会演化成对高数量的追求产值、速度等数量性指标成为衡量政府领导者、官员的标准这迫使政府官员有着强烈的数量冲动要更大的机构规模、更大的管辖范围、更高的社会指标。为满足数量冲动政府官员行为方式的另一特征就是囤积即政府尽可能扩大规模以滞存更多的资源尽可能扩大活动范围以获取更多的财政收入。

此外社会的转型、现代化建设等要求政府系统不断加大调控能力全球性的民主化发展会不断拓展政府边界拓宽政府职能政府系统和特定社会的改革开放也会不断促使行政系统走向增长。因此政府增长、机构膨胀在某种意义上又具有客观的一面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具有世界性的趋势。

二、职能界定———改革的逻辑起点

我国历次的政府机构改革之所以成效不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抓住转变职能这个关键而要转变政府职能首先就要界定政府职能政府职能界定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逻辑起点。由于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将由政府指令分配方式为主逐渐转向以市场配置方式为主。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使得社会事务的分类标准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导致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组织功能的分化和重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方面的对立和互补关系成为社会事务的主要分水岭。政府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政权组织。所谓社会公共事务就是指无法通过市场化资源配置方式得到有效解决的社会事务。目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仍停留在对社会事务的“板块”划分的惯性思维中。因此要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质的突破就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事务合理分类的基础上重新界定政府职能。

一确定公共事务范围界定政府总体职能。将社会事务划分为私人事务、公共事务及中间

事务是在市场化过程中自发游离出来的客观结果。公共事务领域是政府职能实实在在的介入点因而政府职能的界定首先取决于公共事务领域的界定。由于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之间并非截然对立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变化社会事务的公私之间的界线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就增加了界定政府总体职能的难度。所谓政府总体职能就是指政府在社会组织环境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就社会的市场化程度而言显然处在较低水平这就决定了当前我国政府的总体职能是提供国防、外交、公共安全等纯公共产品和服务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稳定宏观经济环境利用价格、税收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稳定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等。

二加强协调和统一合理安排政府间职能结构。政府职能结构是指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能配置既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配置也包括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能配置。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职能配置关系主要是依据我国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确定的。从法律上看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能配置明显趋于“同构化”除国防、外交等职能归中央政府专项管理外其它职能基本相似或雷同只是在作用区域上有所区别。这种结构是社会事务“板块”切割的必然结果明显带有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

北京机构改革方案出台
2016机构改革职能调整 第二篇

北京机构改革的重头戏“三定”(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方案出台,52个部门共增加、取消、下放、转移、加强职责150项;解决和理顺交叉职责28项;首次明确应承担责任417项。 昨日,北京市编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三定”方案将为推行行政问责制提供依据,并将有利于解决权责脱节和缺乏监督等问题。所有“三定”方案近日经市政府正式批准印发。 职能转变150项 保健食品评审职责“转移” 作为“三定”的核心,46个工作部门、6个部门管理机构,职能转变事项150项,并着力取消、下放了政府不该管的事项。例如,原由市药监局负责的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技术审评,将“转交”事业单位。 “三定”明确、加强了41个部门的服务职责,并着力强化为中央在京单位服务的职责。 职责理顺28项 两部门明确大学生就业分工 为解决部门间职责交叉、推诿扯皮问题,“三定”共解决了28项此类问题。如劳教系统强制隔离戒毒,原由市公安局、市劳教局共同负责,今后将归口为市劳教局一个部门,“出发点”是“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 对于确实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三定”先明确牵头部门,再分清主次责任。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就业政策将由市人力社保局牵头,会同市教委等部门拟订;就业指导、服务,离校前归市教委,离校后归市人力社保局。 明确责任417项 百姓安居明确由住建委负责 为防范权责脱节、重权轻责、缺乏监督等问题,更为行政问责制提供依据,“三定”首次明确了52个部门的417项责任。例如,明确百姓安居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负责,须加快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房地产业新格局。 此外,人随事走、编随人转,“三定”方案市政府行政编制的“总盘子”,没有突破。并按照规定、标准,核定了各部门和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各部门内设机构的总数,减少了3个。 亮点解读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从全国来看,北京这次机构改革力度不是最大的,但充分考虑了北京的实际情况。总体来看,这是一个稳妥的方案,既考虑了北京未来的发展,也有为中央服务的定位。 亮点1环保等部门职责减负 方案:市环保局取消了管理本市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认证的职责,并将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行政许可职责,交给区县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市药监局将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技术审评工作交给了事业单位承担。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商务委则取消了直接办理与企业和产品有关的名牌评选活动和评比活动的职能。 解读:这是一个趋势,削减政府的职能,将它交还给市场或者社会。一般来说,市场能做的事情政府就尽量不要去做,取消的这些职能都是市场、社会或者中介组织能做的。 政府管了太多自己管不了、不该管的事,就会导致机构和人员膨胀。不少政府部门要从外面借调人员,原因就是该放出去的没有放出去。要真正减员增效,就要把政府手中的“事”减少,这样才能避免机构和人员膨胀的反复。 亮点2信息公开写入“三定” 方案:此次“三定”,明确由市政府办公厅统筹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将政府信息公开职责作为统一要求明确写入各部门“三定”中。比如,明确市审计局“依法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明确市统计局“统一核定、管理、公布全市性基本统计资料,定期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信息”等。 解读:这是北京市的强项,北京对信息公开高度重视,目前也走在全国前面,这与北京的城市特点和定位分不开,北京市民整体素质较高,对信息公开的需求也很强烈,将信息公开写入三定方案是符合北京城市特点的。 亮点3基教管理增设一个处 方案:此次“三定”进一步优化了市教委的内设机构,加强了基础教育管理的力量。在调整整合的基础上,市教委负责基础教育管理工作的内设机构由一个处增加为两个处。 解读:北京基础教育择校问题严重,加上教育不均衡的问题突出,北京也集中了很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因为在基础教育这一块加强力量是应该的,以解决教育资源分配的

问题,包括基础教育的城乡一体化,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亮点4网络视听节目设管理处 方案:明确了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和市新闻出版局在动漫和网络游戏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市广电局调整设置了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处,负责网络视听节目的服务和监管工作。同时,明确由公安、通信和文化执法等部门共同参与,查处各类违法传播视听节目的网站,强化了市广电局对本市互联网出版和手机出版进行监管的职责。 解读:北京的信息化水平高,网络发达,利用网络的人数众多,上网人数和各项指标在全国应该都是最高的,所以,网络和新媒体的监管也是重点。从国家层面看,因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都是多个部门交叉管理,所以大体的格局是技术支撑这一块由工信部门来做,而内容监管则由宣传和广电部门来做,这种方式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但目前基本都是按这个思路操作。

政府机构改革
2016机构改革职能调整 第三篇

政府机构改革【2016机构改革职能调整】

一、背景及论述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严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确保权责一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一是市场要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创新要实,推动全面创新,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三是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创造更好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化的创新机制,在保护产权、维护公平、改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集聚优秀人才等方面积极作为。 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工作部署

1、2014年工作回顾——继续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改革的重头戏。

国务院各部门全年取消和下放246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29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149项,再次修订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大幅缩减核准范围。着力改革商事制度,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达到1293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45.9%,形成新的创业热潮。经济增速放缓,新增就业不降反增,显示了改革的巨大威力和市场的无限潜力。

2、2015年工作部署

(1)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今年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建立规范行政审批的管理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注册资本登记,逐步实现“三证合一”,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2)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地方政府对应当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力,要彻底放、不截留,对上级下放的审批事项,要接得住、管得好。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3)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和增加居民收入;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

(4)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宪法是我们根本的活动准则,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责。 坚持创新管理,强化服务,着力提高政府效能。

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

1、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

新常态下科学的宏观调控,创新宏观调控的方式,更加注重定向调控。李克强总理强调宏观调控要“喷灌”“滴灌”,不搞“大水漫灌”。“喷灌”意味着政策仍然需要精准发力,从财政、货币、投资政策等各个方面向部分行业或企业进行倾斜。“滴灌”则意味着“微刺激”的程度会更加适时适度。 2、要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重点支持薄弱环节。以微观活力支撑宏观稳定,以供给创新带动需求扩大,以结构调整促进总量平衡,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

2015年3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取消和下放90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67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取消10项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并且将21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保留34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2014年已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超300项。再加上2013年取消和下放的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这意味着本届政府“在任期内削减1700多项审批权三分之一”的承诺已经提前兑现。

十八届五中全会:

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

十三五规划:

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集中支持事关发展 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瞄准瓶颈制约问题,制定系统 性技术解决方案。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围绕激发市场活力,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我们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持续推动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取消和下放311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123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彻底终结了非行政许可审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精简85%,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公共服务流程。群众和企业办事更加方便,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情日益高涨。

二、典型习题

1.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作出的重大决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一届政府成立以后,把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作为开门的第一件大事,紧紧抓住不放,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等事项,经过了深入论证、专家评估、国务院审议等慎重研究决策的过程。

——实现政府权力大“瘦身”,“放”“管”结合,该管则管,该放则放,防止出现政府对于市场干预过多、限制社会发展活力、管理服务效率低等问题。

——公布权力清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并听取社会对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

项的意见。此举被认为是政府“晒”权力清单、亮“权力家底”。

材料二 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要处理好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的关系。摸着石头过河就是从实践中获得真知:顶层设计是在一定的理论、理念指导下,制定出政策、规划,从上到下,层层贯彻落实。

(1)根据材料一,分析政府在职能转变、简政放权过程中一系列做法的政治生活依据。(9分)

(2)据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知识,说明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过程中应如何处理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的关系。(9分)

参考答案:

(1)①政府要审慎使用权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深入论证、专家评估、国务院审议等慎重研究决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3分)②建设服务型政府,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政府权力大“瘦身”、“放”“管”结合,可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激发社会活力。(3分)③政府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晒”权力清单、亮“权力家底”,实行政务公开,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自觉接受社会监督。(3分)

(2)①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要重视实践,在实践中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要摸着石头过河,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经验。(3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宏观思考、整体谋划,为改革开放引领目标。(3分)③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先进社会意识的指导作用,把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结合起来。既要做好顶层设计,为摸着石头过河提供政策引导,又要摸着石头过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为顶层设计提供经验积累。(3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的经营发展事关经济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材料一 目前我国小微企业规模已近5000万家,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

注: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新增小微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例明显提高。 材料二 由于小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市场发育不完善等原因,大量新创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缺人才、用工难,缺资金、融资难,税费高、负担重”是小微企业面临的普遍和突出困难。并且,国务院虽出台了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意见,但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不够,造成政策措施不能很好落实。

材料三 “清单”作为商业名词,如今更多地被用在行政管理领域。建立清单制度是防止政府不作为和乱作为的利器。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政府要开出“三摧清单2:要拿出完整的“权力清单”,明确政府应该干什么,“法无授权不可为”;要给出“负面清单”,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许可,保障企业“法无禁止皆可为”;要理出“责任清单”,明确政府监管责任和范围,规范政府怎么管市场,“法定职责必须为”。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说明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针对材料二中的问题,分析各级政府应如何扶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14分)

(2)运用《 政治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三,说明政府为什么要开出“三张清单”。(12分)

参考答案:

(1)作用:①稳定经济增长;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③扩大就业;④增加税收;

⑤促进创新;⑥优化产业结构。(以上每点1分,考生若答出“完善所有制结构”、“社会和谐稳定”可酌情加分,但此处总分不超过6分。)

政府:①完善市场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2分)②加大金融服务力度,增强财政税收支持;(2分)③制定配套的扶持政策,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2分) ④制定政策实施细则,完善政策实施机制。 (2分)

(2)①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客观要求;(2分)②贯彻对人民负责原则,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2分)③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减政放权,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的客观要求;(2分)④政府自觉接受监督,树立政府威信,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2分)⑤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水平,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2分)⑥有利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发展。(2分)(考生若答出“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可酌情给分,但不超过本题总分)

3.面对新形势,山东省政府抓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这一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做好“加减法”,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市场活力的“加法”,从而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削减权力,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环节、层级,以增加市场活力,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二是转变职能,过去政府管得多、不该管的地方要做“减法”,现在该管没有管到、没有管好的地方要做“加法”。由事前审批转为服务和监管,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上来。不断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层次人才;强化监管执法力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结合材料,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山东省政府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中是如何处理与市场之间关系的?(10分)

参考答案: (1)政府不断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努力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 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2分)

(2)切实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积极履行职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分)

(3)履行加强社会建设的职能,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2分)

(4)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为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 (2分)

(5)政府履行基本职能,有效发挥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要克服在履行职能中的越位、错位、缺位现象,把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还给市场,(2分)

(6)正确行使权力,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监管执法力度等。(2分)

4.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机构改革职能调整】

注: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等。

材料二 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政府不仅要取消和下放权力,把该放的权放开、放到位,还要创新和改善政府管理,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努力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

(2)运用政治生活中政府与人大的知识,说明在职能转变过程中如何防止政府管理的“越

位、错位、缺位”?(12分)

参考答案:

(1)①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激发市场活力;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4分)②有利于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分)③有利于营造公平的投资环境,刺激资本要素投入生产的积极性,增加居民收入。(2分)④有利于促进就业和创业。(2分)

(2)①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切实履行经济建设和公共服务等职能;依法行政,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实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等。(8分)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 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②人大要加强立法,依法规范政府的行为;加强人大执法监督和对政府工作的监督,防止政府管理的越位、错位、缺位。(4分)

5.我国迎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减弱,互联网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为此,2013年底以来,国务院连续推出系列支持创业创新的政策措施,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开办网店。2015年,“众创”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发布《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并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快构建众创空间,推动大众创新创业。

材料二 2014年3月以来,我国平均每天诞生1万多家企业,大批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创客”,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颠覆着传统的制造和消费模式,乃至产业布局和投融资方式。2014年,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超过1600家,在孵企业8万余家,就业人数175万;全国创业投资机构1000余家,资本总量超过3500亿元;全国近30万项技术成果通过技术市场转移转化。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为什么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7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意义。(14分) 参考答案

(1)①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政府对人民负责的要求。(2分)②推动大众创新创业是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加强社会建设的职能的体现。(3分)③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增加居民收入,必须顺应互联网时代特点,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双引擎”。(2分)

(2)①有利于创造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2分)②有利于促进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3分)③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技术成果转化,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分)④有利于增加更多的市场主体,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2分)⑤有利于促进就业,让人们在创业创新中不仅创造物质财富,而且也实现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4分)(其他合理答案参照得分。)

6.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是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至简,有权不能任性。两年来,国务院大力

推行简政放权,取消下放审批事项538项,用政府权力的“减

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并要求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

单”、“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见右图)。

材料二 “大道至简”,并非“无为而治”。《论语•雍也》

讲,“居敬而行简”,就是要在内心敬畏人民,不要用太繁多的

东西来扰民;又讲,“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就是说,

太“简”了也不行。政府既要简政放权,又要“放”“管”结合。

大部制改革的政策分析
2016机构改革职能调整 第四篇

大部制改革的政策分析

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新一轮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到去年“两会”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出台。“大部制改革”再一次进 入人们的视野。基于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本文从大部制改革的原因和背景、政策的执行和意义等方面入手对大部制改革政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部制改革 背景和原因 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直到2013年3月10日披露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表明: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即将启动,到2014年,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减少至18个。方案的出台再次掀起大部制改革热潮。所谓大部门体制,简称“大部制”,是指在政府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1】本文结合大量有关大部制改革的文献资料,从大部制改革的原因和背景、政策的执行、意义等方面入手对大部制改革政策进行分析

一、大部制改革的背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的发展, 现行政府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的不适应问题还比较突出,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纵观我国自1982年以来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982年,当时中央设置了100个部门,分工非常细, 经过调整, 裁了 39个。198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由原有的 67个减为60个,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1993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 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同样, 1998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把国务院的40个组成部门, 一下拿掉 11 个,保留了29个。在那次改革中,把绝大多数直接管理工业的部门都撤销了。2003 年设立国务院国资委、银监会, 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8年,国务院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虽然这六次改革对于节约政府成本、提高政府效能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总是走不出精简- 膨胀- 再精简- 再膨胀的怪圈。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仍未彻底完成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管制型、 全能型政府,向市场经济时代的规制型、 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十八大报告提出“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组建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国家能源局。至2014年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18个。

作为大部制改革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掌握着公共权力,能够做出权威性的决定 ,这决定了公共政策的正当性(合法性),强制性,影响上的权威性和范围的普遍性。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是一种利益的分配过程,从历史背景来看,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总是走不出精简- 膨胀- 再精简- 再膨胀的怪圈,这是利益冲突均衡的结果。这也是我国的公共政策的制定“现实”与“应有”【2016机构改革职能调整】

之间的差距。大部制改革政策的制定是延续传统的渐进式模式,渐进的决策从根本上讲是修补性的,旨在改善现有的,具体的社会不完美现象。评估依赖的是经验和返馈,因为政策是补救性的。林德布鲁姆认为:“公共问题的解决。不是依靠努力实现一个明确界定的未来状态,而是靠明确存在着需要补救的社会弊端”简言之,最终的目标并非主要的关切。

二、大部制改革的原因

实施大部制改革存在多重动因。有学者认为,大部制改革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层次改革的需要,也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2】也有学者提出, 无论是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是从与国际接轨来看,中国的行政机构都应该向大部制转变。【3】还有学者对政府机构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一是政府部门职能分工的状况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如政府部门设置过多,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决策、 执行、 监督职能配置不够科学,政府部门之间职能交叉、 政出多门、 权责不清的现象比较突出等。二是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与政府机构改革相对滞后、 机构设置过细有关。如经济运行过热的苗头日益明显,中央宏观调控的效果不佳,与部门利益作祟有很大关系等【4】总体来说,大部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是社会转轨的必然产物。大部制改革是整个社会改革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国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在应对变革中的经济社会的挑战时捉襟见肘,所以客观上要求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微观经济,反映在政府体制上就是必须走大部制管理的道路。从西方的实践经验来看,大部制政府管理模式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管理模式的理性选择。

但是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在社会利益的聚合、表达和互动严重不足,社会化水平还很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参与主体主要集中于各级党委的权力精英,社会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机制匮乏。大部制改革是由上至下推行,而大部制改革政策的制定应该由下至上的进行反映和梳理。大部制改革的大方向无可厚非,但从中央开始实施的大部制改革是地方政府改革的风向标和指路牌,中央的大部制改革是否能准确的给地方进行指引,取决于人民代表大会是否能获取足够多和准确的信息来反映民意。同时,党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尚未理顺,领导与监督的关系尚未明确;人大代表素质不高,选举制度不完善;荣誉与责任不对等,代表结构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力度不够,都影响着大部制改革政策的制定,也会导致大部制改革在地方具体实施时遇到阻碍,或改革效果不明显

三、大部制改革政策的执行

以顺德和杭州两个地方政府的大部制改革为例,

(1)顺德模式—合署式行政模式

顺德将党群机关和行政机关相似相近的管理职能进行整合,统一到一个部门办理,由单一领导指导协调,并且,办公人员在一个地方办公。顺德将原有的41个党政部门大刀阔斧砍为16个,精简幅度接近2/3。其中,区委设置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区委办公室、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委政法委员会、区委社会工作部6个部门,区人民政府设置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经济促进局、教育局、公安局、财税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市场安全监管局、

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局,而办公室则与区委办公室合署办公、民政宗教和外事侨务局与区委社会工作部合署办公、司法局与区委政法委员会合署办公、文体旅游局与区委宣传部合署办公、政务监察和审计局与区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合署办公,仅有的10个区政府工作部门有7个局长,由常委或副区长兼任。 全区实行部长首长负责制优化了部门职责职能,改善了窗口服务,使行政资源得到整合,事权得到合理配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杭州模式—大监督模式

在中国实行大部制改革不应该是简单的职能和机构的重组与合并,其核心在于处理决策、执行与监督权的关系,这层关系的处理必然涉及到执政党、人大与政府等主体的关系。杭州市综合考评体制整合执政党、政府和人大等机关进行多层面的综合考评经验为大部制改革提供了一个“大监督”模式,即整合党政部门原有的内部考评职能,通过专门的党政联合机构对几乎所有的党政部门进行综合的考评和监督,并在党政关系的宏观层面开始了建立决策、执行与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体制的初步尝试。杭州市在2005 年成立综合考评委员会,在整合原有“市级机关目标管理”、“市直单位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和“机关效能建设”等机构和职能的基础上,对市直机关进行综合考评,内容包括目标管理、社会评价、领导考评和创新创优项目的绩效评估等。杭州市综合考评委员会成员来自执政党、人大、政府甚至政协等,考评的内容主要包括目标考核、领导考评和社会评价等,综合考评结果对参评单位产生重要影响。考评结果由杭州市委、市政府通报,并在《杭州日报》上进行公布,接受市民监督。对于综合考评确定为优胜单位(满意单位)、先进单位,非综合考评确定为成绩显著单位、工作先进单位的,由市委、市政府予以通报表彰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杭州的改革在不同程度上整合了监督主体、监督内容和监督对象,从而从多个方面实现了监督权的整合;并且这种综合性的监督直接改善了杭州市公共管理的执行效果,也改善了杭州市公共管理中的决策机制,形成了公共决策中的部分核心议题。

因地制宜的大部制改革顺应了地方发展的轨迹,提高了效率。顺德的大部制改革紧紧跟随中央的大部制改革进行调整结合了地方特色开辟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杭州的大监督模式,很好的弥补了政策执行中监督不力导致的腐败贪污,效率低下的不足,提升了整体素质。为其他地方政府做出了榜样。

四、大部制改革的意义

关于大部制改革的现实意义,石亚军和施正文认为:“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2、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3、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突破,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5】张创新和崔雪峰认为:“实行大部制改革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是进一步加快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实行大部制改革对于减少政府部门之间职能的交叉重叠, 提高行政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具有重要意义。”【6】还有学者认为:实行大部制有利于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完善运行机制;有利于理顺政府与社会 市场的关系,构建服务型政府;有利于建立权责清晰的管理体制,建设责任政府;有利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优化我国的机构改革【7】总之,大部门体制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政府职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中国服务型政府、 责任政府的建设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五、结语

现行政府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存在比较突出的不适应问题使得我国进行大部制改革势在必行,大部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层次改革的需要,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是社会转轨的必然产物。深化大部制改革,不断完善大部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我国的大部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大部制改革方案,但是许多方面仍然做的不尽人意,比如刻意迎合中央的大部制改革忽略自身发展状况或者追求形式忽略实际,所以,这要求我们以更多的精力、创造力去完善、深化它,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一大部制改革的核心,作出突破;把握住大部制改革中的利益调节问题、人员分流问题以及方法适当问题这三大主要关键问题,尽量完善;将大部制改革这一公共政策落于实处,加强监督和反馈,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大部制改革取得进一步的、长远的发展,真正发挥出改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继同.《国家与社会:社会福利体系结构变迁规律与制度框架特征》[J].社会科学研究,2006(3)

【2】熊文钊,张伟.《“大部门”前瞻》[J].瞭望,2007(50)

【3】贺军.《大部制改革即将启动》[J] .中国企业家,2007(23)

【4】董方军,王军 .《大部门体制改革: 背景、 意义、 难点及若干设想》[J].中国工业经济,2008(2)

【5】石亚军,施正文.《探索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8(2)

【6】【28】 张创新,崔雪峰.《当前中国大部制改革研究评述》[J].公共管理,2009.4(64)

【7】623郭海宏,卢宁.《关于实行大部制改革的研究综述文献标识码》 [D].2009 08- 0169- 04

2016年公需课: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满分答案
2016机构改革职能调整 第五篇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2016)

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73题)

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B)。

A、党 B、国家 C、政府 D、社会

2、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 A )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3、东汉时,人们称石油为( A )

A、石漆 B、石油 C、石脂水

4、(B )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A、德治 B、法治 C、人治 D、党治

5、司法改革最核心的要求是( C)。

A、让司法更加权威 B、让司法更加高效

C、让司法更加公平 D、加快改革步伐

6、最早期的佛教印刷品,是将佛像雕刻在什么地方?( A )

A、木板上 B、石头上 C、铜器上

【2016机构改革职能调整】

7、请问一下哪位是被人称为“宋画第一”的北宋画家? ( B )

A、顾恺之 B、李公麟 C、吴道之

8、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以下哪部著作( C)

A、《国语》 B、《左传》 C、《战国策》 . 答案:

9、下列哪一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高适的名作 ( B )

A、《燕歌行》 B、《长恨歌》C、《琵琶行》

10、 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最有效最靠得住的办法是实行(C)。

A、人治 B、权治 C、法治 D、钱治

11、“自由心证”在我国社会制度下的实施,会影响司法( C)。

A、依法 B、独立 C、公正 D、公平

12、法官、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要合理行使,以确保( A)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A、公正 B、合法 C、合理 D、公平

13、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发生在哪一年?( B )

A、1838年 B、1839年 C、1840年

14、古琴曲《关雎》取材于以下哪部著作?( B )

A、《楚辞》 B、《诗经》 C、《庄子》

15、筒车在我国的哪个朝代就开始使用了?( B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16、在我国清朝时期,湖广总督的统辖区域范围是在哪里?

( B )

A、青海湖附近 B、湖南湖北 C、湖南湖北广西

17、司法的生命在于( C)。

A、权威 B、正义 C、公正 D、平等

18、成语“偃旗息鼓”中的“偃”是指什么 ( A )

A、摘下 B、收起 C、放倒

19、 名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出自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之口?( B ) “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2016机构改革职能调整】 【2016机构改革职能调整】

20、在我国明清时的科举考试中,会试放榜是在农历四月十五日,该榜也被称为以下哪种?( A )

A、杏榜 B、桂榜 C、副榜

21、我国的汉字真正发展成为一门艺术,是下面的什么时期

( )

A、秦汉 B、魏晋南北朝 C、唐代 答案: B

22、请问“人面桃花”这一成语,出自我国唐代诗人崔护的哪首诗?( A ) 典故 【出处】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代孟桨在《本事诗?情感》记载了一则唐诗故事: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闷。清明节这天,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

宜人。适逢口渴,他便叩门求饮。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他帐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后,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

A、《题都城南庄》 B、《诗品》 C、《伶官传序》

23、在东北,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以下哪一项是其俗称

( B )

A、神草 B、棒槌 C、泥人

24、2013年3月,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正式启动,内容之一是实行铁路政企分开,组建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不再保留铁道部。这项改革旨在(D)。

A、协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减少市场监管职能

B、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政府职权

C、强化对权力的监督,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D、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设服务型政府

25、.著有医学巨著《千金方》,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后世尊称为”药王“等,这是对我国隋唐哪位医药学家的描述?( A )

A、孙思邈 B、华佗 C、李时珍

26、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C )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27、 生效的执法行为,具有依法采取一定手段,使其内容完全实现的效力。这种效力称为(C)。

A、确定力 B、拘束力 C、执行力 D、强制力

28、 (A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A、依法治国 B、党的领导 C、执法为民 D、公平正义

29、请问下列作品中哪一副是描绘汴京城内及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的?( A )

A、《清明上河图》 B、《朝元仙仗图》

C、《春秋尊王发微》

30、我国四大民间传说除了有《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外,还有以下哪部作品?( B )

A、《封神榜》 B、《白蛇传》C、《刘三姐》

31、在中国的书法工具中,被称为“文房四宝”的是哪四样书法工具?( A )

A、笔、墨、纸、砚 B、棋、琴、画、书 C、琴、棋、茶、书

32、 依法治国的客体及其对象是(C )。

2016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方案
2016机构改革职能调整 第六篇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根据政事、事企分开和精简、优化、效能的原则,合理配置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资源,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的服务功能,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符合团场文化类、城建类事业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团场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改革的原则是:

(一)政事、事企分开的原则

原单位承担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强化为农业和农技服务的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服务性职能。

(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调整单位结构布局,减轻财政负担和职工负担,增强事业单位活力,提高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原则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团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人力资源状况相适应。

二、机构编制调整

根据《关于下发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一四一团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方案的通知》要求,设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城镇管理服务中心、经济核算中心(统计调查中心)四个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58名。

三、所属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及领导职数确定

1、141团农业综合服务中心(22人)

主任:1人

书记:1人

农业技术员:14人

林业站站长:1人

畜牧兽医站副站长:1人

畜牧兽医:4人

2、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5人)

书记、主任:1人

播音员:1人

记者:1人

编辑、技术员1人

技术员:2人

3、城镇管理服务中心(2人)

书记、主任:1人

工作人员:1人

4、经济核算中心(2人)

工作人员:2人

以上共纳编31人,其余编制暂空27人,待后根据工作需要,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

四、组织实施

团改革领导小组按照“四类”事业单位纳编人员的要求,经过遴选,初审并结合报名等情况确定拟选人员并报编委。根据编办的批复,经过公示后按照人事局的考试要求和时间,由团场按有关规定和程序统一组织考试,按编委的批复下达纳编名单。

2015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2016机构改革职能调整 第七篇

第1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的通知》(粤发[20XX]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对我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以社会功能为依据,突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公益目标明确、布局结构合理、投入机制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监管制度健全的现代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机制,促进我市社会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现有事业单位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将其划分为行政类、公益类和经营类三个类别。公益类事业单位再划分为三个小类别,即公益一类、二类、三类。

1、行政类事业单位:指依据法律法规授权,按规定程序批准设立,履行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部门自行委托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的不作为依据。

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职能归位、调整机构。即对获批准的行政类事业单位予以保留,将其经营服务性职能剥离,并交由其他机构、社会组织;对编制数少于6名的行政类事业单位,将行政职能回归行政部门,机构与相关事业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对申报未获批准单位,则根据其社会功能划定相应的公益类别。

根据省编制部门的审批程序规定,行政类事业单位审批权限上收到省,并由省按程序报中央编办。在分类时,市编制部门将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清理和调整,对拟定为行政类的事业单位要求申报部门和单位列出法律法规授权依据,并依照省的规范格式和要求汇总,按机构编制审批程序报批。改革后,除法律法规授权外,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2、公益类事业单位: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和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为国家机关行使职能提供保障的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不同情况,这类单位具体划分为三个类别。

(1)公益一类:指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经济社会秩序和公民基本权利、政府必须予以保障、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以及只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

这类事业单位的宗旨和业务范围由政府确立并严格监管,不得从事任何的经营活动。单位的机构编制要严格管理,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予以保证,履行责任依法取得的政府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具体包括:党校(行政学院),基础性或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军队退役人员服务管理机构,行政服务中心,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政府资金和项目管理机构,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校,残障康复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人事、教育考试机构,承担义务教育的少年体校,公益性宣教、咨询机构,法律援助机构,彩票管理事务机构,公共图书馆,公共博物馆,文献情报、档案馆,地方志编纂机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科技馆,土地储备、土地整理机构,地震、气象、环境等监测预报机构,基础测绘和地质调查机构,离退休(老龄)服务机构,应急救助机构,战略物资储备机构,强制性检验检疫机构,完全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信息机构、基础或公共科研任务的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教育助学机构等。

(2)公益二类:指面向全社会提供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益服务,政府予以支持,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以及主要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

这类事业单位按照国家确定的公益目标和相关标准开展活动,在确保实现公益目标的前提下,可依法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提供公益服务依法取得的行政性事业性收费,要按规定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依法取得的经营性收入用于公益事业发展,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具体包括: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政府举办的示范性幼儿园,基础应用科研院所,一般性技术推广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对外交流促进机构,职业病疗养机构,运动项目管理机构,体育训练基地,公共体育场馆等。

(3)公益三类:指从事的业务活动具有一定公益属性,但社会化程度较高,与市场接轨能力较强,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这类事业单位自主开展公益服务和相关经营活动,受政府委托承担有关公益任务的,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相应支持。具备转企条件的逐步转为企业。具体包括:职业培训、非学历教育,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一般性疗养机构,咨询服务机构,一般性评鉴机构,非强制性检验检疫机构等。

公益性是事业单位的根本属性,在分类改革中要进一步清理整顿事业单位,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完善公益类事业单位布局结构。一是改革要在清理整顿的基础上进行。对实行大部门体制进行整合的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要统筹考虑,优化业务流程,进行结构调整,整合重组;对工作任务相同、相近或在一个区域内重复设置的,要打破条块、部门界限进行重组;对设置过于零散、规模过小、服务对象单一但仍有社会需求的,要予以合并;对公益服务任务萎缩,工作量严重不饱和或工作任务已完成的,要予以整合或撤销。二是改革要充分体现区域覆盖,资源整合。对检验检测,要打破部门壁垒,按照优化、效能的原则,整合技术设备、技术手段相同或相近的的检测、检验机构,以及同在一地、任务不饱满的同类检测、检验机构。解决政府重复投入、检测资源浪费问题,全面提升公共检测能力与水平。对信息机构,要结合电子政务建设,以职能转变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推进信息机构的分类调整和资源整合。部分公共管理职能重的部门可依托信息机构建立完善政府决策咨询机制与平台,促进公众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对投诉机构,要整合资源,建立完善统一的投诉受理平台,完善运行机制,强化监督和资源共享,实现一个电话受理,一个窗口对外,方便群众投诉。三是对混合型事业单位,即: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别属性的事业单位和其它目前难以确定类别的事业单位,应对其职能进行剥离、调整后再确定类别;对由多个不同类别属性的所属单位组成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确定各个单位的不同类别;对职能混合不宜进行剥离的,按“就低不就高”的原则确定类别。

3、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指从事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以营利为目的,已经实现或经过调整后可以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是:对完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转企;对部分既开展经营活动又从事公益服务的,视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对无市场前景、转企成本过高或转企后难以生存的,予以撤销。今后不再批准设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目前仍列为事业单位管理但不应列入事业单位的行业学会、学术联谊、咨询经纪、鉴定评估、公正、认证等机构以及承担非强制性技术检验、检测的事业单位,要转为民间性社团或社会中介组织,依法独立开展活动。具体包括:开发应用型科研机构,工程勘察设计机构,宾馆、招待所,经营性体育场馆等。

4、暂不纳入分类改革的事业单位:根据全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1)人民群团(不含其下属事业单位)暂不分类。具体包括:清远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清远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清远市科学技术协会、清远市残疾人联合会、清远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清远市红十字会、清远市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清远市佛家协会等8个单位。(2)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技工学校等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主要按标准进行管理,中央和省正在制定或修订相关机构编制标准,故暂不分类,机构性质、人员编制等维持现状。具体包括:清远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清远市职业技术学校、清远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清远市高级技工学校等4个单位。(3)根据省文化专项体制改革的精神和部署,文化系统事业单位暂不列入此次分类改革。具体包括:清远日报社、清远广播电视台、清远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报、清远广播电视台经营广告中心、清远广播电视台电视中心、清远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清远广播电视台技术传输中心、清远广播电视台网络中心、清远市民族歌舞团、清远市演出公司等10个单位。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求各地成立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机构编制部门与组织、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管理、法制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二)召开动员大会

4月20日召开全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会议,由机构编制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市直副处级以上单位工作人员参加。转发《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的通知》,印发《清远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会议既是全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动员部署,也是制定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方案的业务培训。

(三)时间安排

全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因地制宜、分级组织;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稳妥推进。改革于20XX年4月启动, 11月完成,12月检查验收和总结。市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的具体安排:

4月-6月,受理市直所有行政类事业单位的材料和上报工作;受理审核农业局22家、林业局18家、民政局9家、残联6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12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局4家、旅游局1家、法制局1家,科学技术局2家、教育局6家、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8家、卫生局11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家,合计98家事业单位的送审材,6月底前按程序报批。

7月-9月,受理审核住房和城乡建设局16家、城乡规划局6家、国土资源局6家、气象局3家、国资委1家、交通运输局10家(其中,清远市交通运输开发公司隶属市国资委)、公路局(含公路局)14家、水务局5家、发展和改革局2家、审计局1家、统计局1家、物价局2家、财政局7家、经济和信息化局3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1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2家、民族宗教局1家、司法局5家、城市综合管理局(包括市环卫处及其下属单位)11家,合计97家事业单位的送审材料,9月底前按程序报批。

10月-11月,受理市委2家、市政府9家、清远经济开发区10家、无线电管理处(含无线电管理处)2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含机关事务管理局)4家、市政府金融工作局1家、红十字会办公室4家、社会科学联合会1家、科学技术协会2家、市委组织部2家、市委宣传部2家、市委统战部1家、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1家、总工会3家、妇联3家、检察院1家、广东丝源蚕业有限公司1家,合计53家事业单位送审材料,11月底按程序报批。同时,对分类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暂未解决的难点问题进行集中处理,一并上报。

12月,对全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并写出总结材料上报。

四、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稳步推进。市直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审慎实施。具体工作由市机构编制部门会同组织、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管理、法制等部门组织实施,各部门要按各自的职责分工,统一思想,通力协助,针对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进行沟通研究,提出办法和对策,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二)严格机构编制管理。分类改革期间,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原则上只减不增,确应需要新增机构或编制的,采取机构有撤有设、编制有减有增的办法,实行部门或行业、系统内调剂,动态管理。任务取消、下放和转移的,编制相应核减。有明确规定必须增事业设机构的,严格按“撤一建一、总量控制”的原则办理。确需新增财政补助事业编制的,要根据“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的原则在经营管理类型相同的机构之间内部调剂解决。

(三)严肃纪律,强化监督。市直各部门、各单位要树立大局观念,改革期间,暂停人员调动,不得利用改革之机突击提拔、评聘职称;要严肃财经纪律,严禁隐瞒、侵吞单位国有资产。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工作。

第2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为推进全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的通知》(晋发〔20XX〕16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市县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的意见》(晋办发〔20XX〕1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X中、X中、X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积极配合政府机构改革,本着规范、搞活、发展的宗旨,通过对事业单位进行清理规范,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建立起基础优先、服务公平、区域均衡、门类齐全的公益服务体系和公益目标明确、投入机制完善、布局结构合理、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监管制度健全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精简、优化、效能的原则。按照区域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要求,适当调整现有事业单位,优化布局结构,创新体制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高事业单位服务水平和社会效益,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二)坚持政事分开和事企分开的原则。合理界定事业单位的性质,规范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使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三)坚持分类管理、衔接配套的原则。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工作要与财政预算管理方式和人事制度改革以及各行业体制改革相配套、相衔接,统筹考虑,整体推进。

(四)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原则。在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事业单位人员的切身利益,保障改革所涉及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积极稳妥操作,确保改革顺利有序推进。

三、目标任务

在认真调研、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对全市现有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清理,对保留的事业单位重新规范,并根据其职责任务,进行科学分类,实行分类改革和管理,实现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科学、单位名称规范、职责界定清晰、经费渠道适宜、编制职数合理、内设机构精干、类别划分准确、管理规范有序,逐步理顺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关系,改革事业单位现行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布局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事业单位生产力,提高公益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一)清理

根据社会事业发展需要,采取“撤、并、转”的方法,对事业单位资源进行统筹规划。

1、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事业单位应予撤销:

(1)长期不开展工作或不能正常运转的;

(2)长期无正式在编工作人员,其日常工作由机关工作人员或其他外聘人员承担的;

(3)所承担的职责已完全划入行政机关的;

(4)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或履行职责的法定依据已消失的;

(5)任务严重不足,长期不出成果,社会效益差的。

2、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事业单位应成建制合并,确因工作需要的,可保留牌子:

(1)分工过细、规模偏小、工作量不大、社会效益不佳的;

(2)职责任务相近、工作任务交叉、设置不合理的;

(3)同一部门所属多个单位承担执法职责的;

(4)随主管部门划转,需进行合并的;

(5)具有不同隶属关系,业务相同相近的。

3、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事业单位,应逐步转制:

(1)现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他营利性活动的;

(2)属于社会中介组织,进行收费服务的;

(3)现承担的工作任务可由市场调节解决,或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由其他社会组织承担的。

(二)规范

1、机构名称。事业单位的名称应当规范、准确,能够反映其机构的性质特征、举办主体、所在区域、主要职责、组织形式等内容。除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可冠以局、办外,其他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再称局、办。严格控制事业单位增挂牌子,除法律法规或上级规定必须增挂外,一般应通过明确职责或变更单位名称的方式予以解决。

2、职责任务。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要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规定为依据,科学合理地界定,充分体现事业单位的属性特点,并与行政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相区别。

3、机构规格。事业单位的规格一般要比其举办主体的规格低一格,事业单位内设机构的规格要比事业单位低一格。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内设机构的现行规格与上述要求不符的,要重新确定规范。

4、经费形式。事业单位的经费形式应根据事业单位的类别和职能属性合理确定,具体可分为财政拨款、财政补助和自收自支三种类型。国家规定可以获取规费收入并实行管理费开支的,应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

财政拨款类。对承担行政管理、行政监督和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提供社会公共服务、难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其经费形式确定为财政拨款。

财政补助类。对主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通过市场运作或运用自身条件开展有偿服务,能够取得一定数量的经济收入,但不足以抵补本单位经常性支出的事业单位,经费形式确定为财政补助。

自收自支类。对业务活动具有公益属性,通过市场运作,利用专门知识和技能开展有偿服务,获取比较稳定收入并能保证基本支出需要的事业单位,经费形式确定为自收自支。

5、人员编制及结构。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根据其承担的工作量及内部岗位设置要求,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核定。凡国家和省有定编标准的,按照标准从紧核定;无定编标准的,要结合财力状况,本着从严从紧的原则,综合考虑单位性质、职责任务、工作需要等因素合理核定。对承担行政管理、行政监督、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其编制应从紧核定并适当精简;对承担公益职能的事业单位,其编制应严格控制在履行公益职能所必需的范围内,并要兼顾财政承受能力;对编制数与承担的工作量明显偏离的,其编制应予裁减。在清理规范过程中,事业单位的编制总量只减不增。在重新核定事业单位编制的同时,要对其人员编制结构进行规范。以管理岗位为主体的单位管理人员编制不少于50%,以专业技术岗位为主体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不少于70%,以工勤技能岗位为主体的单位工勤人员编制不少于50%。

6、内设机构。事业单位的内设机构应根据单位职责任务、内部分工和岗位要求综合设置,不宜过多过细,一般不设4人以下的内设机构。业务科室不少于70%。

7、领导职数。事业单位的领导职数应根据事业单位自身规模、工作任务等因素从严从紧配备,提倡党政领导交叉任职。事业单位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按照《阳泉市机构编制管理办法》中的标准核定。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事业单位现有领导职数超过规定要求的,或单位需要撤销、合并的,在过渡期保留现有人员的相应待遇。

(三)分类

1、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即从事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行政管理工作,并按照行政机构方式运行的事业单位。

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即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实现或经过相应调整后可以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3、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即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或者为政府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根据其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不同情况,划分为以下三个类别。

——公益一类。即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卫生、经济社会秩序和公民基本社会权利的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公益二类。即面向全社会提供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益服务,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公益三类。即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公益属性,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四)改革

1、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依据《行政许可法》规定,按照“清理、归并、精简、规范”的原则进行改革。完全或基本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有行政编制或可以调剂行政编制的,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关。目前不具备划转条件的,待条件成熟时再行划转。承担部分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原则上将行政职能收回行政机关。对一时难以收回的,依法予以授权或委托,未经法律法规授权或委托的职能必须取消。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关后,原事业单位机构进行综合设置,该归并的归并,该撤销的坚决予以撤销。今后,除法律法规授权外,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目前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依法进行企业注册,撤销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使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谋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不具备转企条件的,作为过渡暂按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今后,不再批准设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财政也不再以任何形式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拨付经费。

3、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根据区域覆盖、就近服务、优势互补和精简效能的原则,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布局结构,优化事业单位资源配置,统筹规划机构设置。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所需经费由财政予以保证,严格执行国家确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不开展经营活动,不收取服务费用;履行职能依法取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或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不能自主支配。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所需经费由财政给予不同程度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提供公益服务取得的事业性收费等非税收入,全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依法取得的其他收入,纳入单位预算管理,主要用于公益事业发展,并依法纳税。

——公益三类事业单位实行经费自理,自主开展公益服务活动和相关经营活动。根据需要,政府购买其有关服务。

(五)逐步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配套改革

按照政事分开的要求,对事业单位的管理逐步从微观转向宏观,重点是管政策、管规则、管标准、管监督,逐步建立既能充分激发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又能有效约束其行为的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事业单位的类别,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收入分配、养老保险、财政投入和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改革,逐步探索新的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创新事业单位运行机制,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实现政府“以办为主”向“以管为主”转变,让事业单位充分享有内部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真正成为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面向社会服务的独立法人。

1、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聘用合同管理制度,聘用制必须在编制内进行。完善岗位管理制度,坚持科学设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逐步建立岗位分类管理、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和各类人员特点的具体人事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制度,建立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完善未聘人员安置政策体系。通过改革,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法治化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激活事业单位活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2、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全面实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3、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4、推进财政投入制度改革。规范财政供给范围,转变财政投入方式,完善财税优惠政策,保障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需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事业单位财产、债权、债务的管理,进一步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采取经费全额拨付、按照项目拨付、购买服务、适当资助或给予其他扶持等多种方式支持公共事业,保障财政资金分配的公平与合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事业单位提供更多更好的公益服务。

5、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和规范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的监管,妥善做好撤、并、转事业单位的经费、物资、房地产等资产处置工作。要认真做好资产清查、登记、造册和债权、债务清算工作。要根据合理、节约、有效的原则,按照有关规定确定国有资产划转、移交以及重新分配。

四、组织实施

全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市和县区要统一步骤、同步推进。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清理规范(20XX年10月—20XX年6月)。市直各主管部门和各县区要制定《所属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所属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意见》,其主要内容包括: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清理和规范的主要内容及理由,清理规范后事业单位机构名称、机构规格、经费形式、职责任务、人员编制、编制结构、内设机构、领导职数、隶属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等,并于20XX年3月底前报同级编办,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定或报批。其中,市直全额、差额事业编制总量及副县级以上事业单位机构规格、领导职数要报省编办确认;县区全额、差额事业编制总量及副科级以上事业单位机构规格、领导职数要报市编办确认。

第二阶段:合理分类(20XX年7月—12月)。市直各主管部门和各县区要提出《所属事业单位分类意见》,包括单位的拟定类别、划分类别的理由及依据,于20XX年10月底前报同级编办。编办根据事业单位的业务性质、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等进行认真审核、科学分类,并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定或报批。

第三阶段:配套改革(20XX年1月—10月)。市直各主管部门和各县区根据批准的事业单位类别和有关管理体制改革政策,组织实施财政配套改革,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和资产管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公开招聘,转换用人机制;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同时着力推进上级已做出部署的文化体制、水管体制和勘测设计等单位的改革。

第四阶段:检查验收(20XX年11月—12月)。市直各主管部门和各县区,对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工作进行认真自查和全面总结,并写出专题报告报市编办。市编委将组织有关部门对市直和各县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检查验收情况上报市委、市政府。

五、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为确保改革工作整体顺利推进,成立以市长、市编委主任为组长的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协调组,主要负责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中的有关问题。协调组成员包括市编委组成人员和市纪委、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市审计局等部门的负责同志。协调组下设办公室,具体协调并组织实施改革工作,办公室设在市编办。各县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安排,精心组织实施,严格落实责任,务求取得实效。各县区、各部门“一把手”是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带头调研,制定工作计划,及时了解和掌握改革动态,及早发现和妥善处理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强化协同配合。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机构编制部门牵头,纪检、组织、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做好相关工作。组织部门负责事业单位领导班子的及时调整和配备;财政部门负责制定配套财政政策,做好事业单位机构整合过程中国有资产清算、移交和债务清理等工作,并根据清理规范后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情况合理安排财政预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协助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做好人员的调整安置工作和涉及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审计部门负责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要加强事业单位转制后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做好机构变动单位资产划转处置等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其他相关部门也要做好相应工作,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圆满完成。

(三)严肃工作纪律。各县区、各部门要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有关规定,不得擅自定机构、定编制、提高机构规格、超职数配备干部、超编进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实施期间,机构编制总量只减不增,除上级有明确要求外,一般不再审批新的事业单位。要严肃组织、人事、财经纪律,强化国有资产监管,不得突击提拔干部、评定职称、分钱分物。对违反有关规定、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3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我省公益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XX〕5号),结合江苏实际,现就分类推进我省事业单位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公益事业,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分类指导,明确功能定位,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实施改革和管理;坚持开拓进取,创新体制机制,破除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大胆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坚持着眼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坚持统筹兼顾,整体配套衔接,注意与行业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相衔接,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主要目标

改革的总体目标是:2020年前,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具有江苏特点的公益服务体系,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提前。

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是:20XX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工作。2015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机构编制、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等方面的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证。

二、工作任务

(一)按照社会功能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

在前期清理规范的基础上,明确事业单位分类范围,规范事业单位分类标准,严格事业单位分类程序。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

(二)稳步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有关政策规定,按照是否完全或主要履行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职能,从严认定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不以机构名称、经费来源、人员管理方式等作为依据。

对已认定为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在其他职责剥离后,在规范和调整其行政职能、重新核定人员编制的基础上,可调整为相关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确需单独设置行政机构的,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改革中涉及行政机构编制调整的,不得突破政府机构限额和行政编制总额,主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中调剂出来的空额逐步解决。

已认定为承担行政职能、但尚未调整到位的事业单位,在过渡期内继续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履行职责,使用事业编制且只减不增,依照现行机构编制、人事、财务、社会保险等政策规定实施管理。

对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认真梳理职能,将属于政府的职能划归相关行政机构;职能调整后,要重新明确事业单位职责、划定类别,工作任务不足的予以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

按照事业单位不再承担行政职能的改革方向和管理要求,今后制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三定”规定等规范性文件时,原则上不再授权或委托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

(三)积极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

1.加快推进转企改制。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要加快转企改制,使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要周密制定转企改制工作方案,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资产清查、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核实债权债务,界定和核实资产,由同级财政部门依法核定国家资本金。事业单位转为国有企业的,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内部改革,转变管理机制,并依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原则,与原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其国有资产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负责。鼓励事业单位转企的同时,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依法组建公司制企业、合伙企业或个人独资企业。转企改制单位要按规定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商登记,并依法与在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建立或接续社会保险关系。

2.制定完善相关政策。为平稳推进转企改制工作,可给予过渡期,一般为5年。在过渡期内,对转企改制单位给予适当保留原有税收等优惠政策,原有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在离退休人员待遇方面,转企改制前已离退休人员,原国家和省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支付方式和待遇调整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转企改制前参加工作、转企改制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和调整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保证离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衔接。在医疗保障方面,离休人员继续执行现行办法,所需资金按原渠道解决;转企改制前已退休人员,转企改制后继续按规定享受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障等待遇。有条件的转企改制单位,可按照有关规定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业年金。要进一步做好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

(四)深化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

1.优化布局结构。加强公益事业的统筹规划,推动社会事业发展规划、重大社会公益项目立项与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有效对接,为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公益事业留下足够空间。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界限,整合职责功能相近的事业单位,提升公益服务能力。优化事业单位层级分布,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省级主要举办承担全省性、示范性或者跨区域、跨流域公益服务事业单位。

2.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政事分开,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减少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强化制定政策法规、行业规划、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等职责。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逐步取消行政级别,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保证其依法决策、独立自主开展活动并承担责任。

3.规范和创新机构编制管理。贯彻落实《江苏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全面规范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事项。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机构编制管理。推进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建立健全“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动态管理长效机制,用好用活现有编制资源。进一步强化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管理、财政预算等综合约束机制。加快建立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公益性职责履行情况的定期评估制度。探索对事业单位部分岗位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

4.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事业单位的法人资格管理。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提高运行效率,确保公益目标实现。不宜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事业单位,继续完善现行管理模式。

5.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健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方向,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分类人事管理,依照编制管理办法分类设岗,实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

6.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结合规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工作;根据改革进程,不断探索完善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分类管理办法。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逐步完善事业单位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和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机制。

7.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积极研究并逐步推进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政策,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实行省级统筹,基本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妥善保证其养老待遇水平平稳过渡、合理衔接,保持国家规定的待遇水平不降低。探索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

8.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建立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制度,考评结果作为确定预算、负责人奖惩与收入分配等的重要依据。加强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重要事项和年度报告要向社会公开,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公益服务事项要进行社会公示和听证。

9. 全面加强事业单位党的建设。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及时调整党的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选好配强党组织领导班子,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促进事业发展、完成本单位中心任务中的领导核心或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在事业单位的贯彻执行。

(五)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

1.大力发展公益服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不断拓展公益服务领域,增加公益服务品种,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总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满足全省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公益服务需求。

2.强化政府责任。按照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优先发展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公益服务,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养老服务“六大体系”,把公益服务资源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益服务水平差距,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公益服务。

3.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市场在公益事业领域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公平准入,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和国(境)外资本,以出资创办、入股联办和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形式兴办公益事业,或通过捐赠等形式参与公益服务。创新公益服务提供方式,采用政府购买、合同外包、特许经营、投资补贴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医疗、科技、教育、社会福利、文化、旅游、体育等公益事业,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职业资格、职称评定、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与事业单位公平对待。

(六)完善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构建财政支持公益事业发展长效机制,对基本公共服务范畴的公益事业优先保障。制定和完善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财政政策,形成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公益事业的投入机制。对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评,严格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2.完善财政支持方式。按照国家政策和以事定费的原则,结合不同事业单位的具体特点和财力,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财政支持办法,合理制定标准,实行动态调整,健全监管制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用。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根据正常业务需要,财政给予经费保障;对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根据财务收支状况等,财政给予经费补助,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

3.推进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研究建立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体系,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强化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与执行,规范政府采购操作执行行为。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严格收费项目和标准审批。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督,确保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使用规范、安全和有效。

三、组织实施

(一)健全领导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改革信心,坚持改革方向,加强组织领导。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研究审议改革政策,协调处理重大问题,督促落实改革任务。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编办,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市、县(市、区)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的改革负总责,要抓紧建立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和具体办法,并抓好组织落实。

(二)加强协作配合。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级机构编制、组织、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按照领导小组明确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指导做好相关工作,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所属事业单位改革的各项具体工作,妥善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部门要按照现行的领导体制和政策规定,继续推动行业体制改革。

(三)积极稳妥实施。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按照有利于促进公益事业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注重把握改革的节奏和力度,加强统筹协调,做到条块结合、上下结合,条件成熟的可率先改革,暂不具备条件的允许过渡,不搞“一刀切”,平稳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严格遵守组织人事、机构编制和财经纪律,严禁突击提拔干部、严禁超职数配备干部或违反规定提高干部职级待遇。加强新闻宣传,把好宣传口径,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为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要深入细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确保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第4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XX)5号)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及省编委有关安排部署,为切实解决事业单位存在的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推动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现结合我市实际,就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稳步建立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公益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分类改革、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对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分类,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确定不同的改革目标,采取不同的改革方式,制订不同的管理办法。事业单位改革按计划、分步骤、分行业稳步推进,市、县区分级负责组织实施。

——坚持明确职能、准确定位的原则。依据事业单位分类管理的有关要求,明确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各事业单位的职能职责,准确界定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切实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明确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的事权界限,实行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分开、事业单位与企业分开,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公共事业,逐步推行管办分离,实现政府部门由“办事业”向“管事业”转变。

——坚持政策配套、协调推进的原则。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与公共财政、社会保障、法人治理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等配套措施相结合,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综合执法改革、后勤服务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实施公务员法工作相衔接,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强化监管,完善机制,增强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稳妥的原则。始终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区别轻重缓急,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注重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先易后难、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改革内容

(一)开展清理规范

在对现有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情况等基础信息进行认真核实、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组织对事业单位资源进行统筹清理。未按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擅自设立的,原承担职责任务已消失、划转或履行职责的法定依据已消失的,承担特定任务已完成的,批准设立两年以上未正式组建或未开展工作的,等事业单位,予以撤销。机构设置过于分散、规模过小的,服务对象单一、社会效益不佳的,职责相同相近的,任务严重不足的,等事业单位,打破条块、部门界限,予以整合。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和暂保留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重新规范其机构名称、隶属关系、职责任务、机构规格、经费来源、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内设机构和人员结构等事项。

(二)合理确定类别

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具体分类目录另行制订。

1、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指依据法律、法规授权,按规定程序批准设立,履行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行政管理职能,纳入财政全额预算,并按照行政机构方式运行的事业单位。

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指从事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以营利为目的,已经实现或经过相应调整后可以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3、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为国家机关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情况,将这类单位具体划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划入公益一类;面向社会提供非义务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

(三)分类推进改革

1、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这类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原则上是逐步将其承担的行政职能划归相关行政机构。对有法律、法规授权并按规定程序批准设立的,剥离其经营、服务性职能,划归其他机构或社会组织后,暂予保留;对无法律、法规授权,但按规定履行行政委托(含党委部门委托)手续后承担了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暂维持现状;对既无法律、法规授权,又未依法履行行政委托(含党委部门委托)手续而承担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其职能收归行政机构或党委部门,机构予以合并或撤销。此类事业单位承担的非强制性技术检验、检测及鉴定、仲裁、评估、认证等职能,逐步剥离划归其他相关机构或社会中介组织。已认定为承担行政职能、但尚未调整到位的事业单位,人事、财务、社会保险等依照国家现行政策规定实施管理。今后,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不再批准设立新的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改革。这类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原则上是逐步转为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谋发展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完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可由市场配置资源,条件成熟的,直接转制为企业,注销事业法人资格,核销事业编制,并依法进行企业登记注册。为平稳推进转制工作,可给予过渡期,一般不超过5年,在过渡期内,对转制单位给予适当保留原有税收等优惠政策,原有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转企改制可参照国有企业改制的办法,打破所有制和地域、行业、隶属关系界限,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兼并或转让国有产权等方式进行。鼓励非国有单位、个人参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改企转制。转制为国有企业的,纳入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进行管理。

3、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改革。这类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是强化公益属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统筹机构设置,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制度,真正激发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公平的公益服务。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要严格控制,其宗旨、主要任务和业务范围由事业登记管理部门确定并严格监管;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证;履行责任依法取得的政府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由国库集中支付;募集的基金应规范管理,并严禁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要根据其工作任务科学设置机构,合理核定人员编制;这类单位所需经费由政府按照法律、法规、政策、单位业务特点和财务收支状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投入;其公益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由政府规定,其他业务活动项目与收费标准接受政府指导;其服务质量执行相关标准;在确保实现公益目标的前提下,可依法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提供公益服务依法取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依法取得的经营性收入主要用于公益事业发展,纳入单位预算。

2016经贸委科学发展观整改方案报告
2016机构改革职能调整 第八篇

按照省委统一部署,我委积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目前已完成了学习调研、分析评议阶段,全面展开了解决问题阶段的工作。通过自查自纠和征求意见,共收集到意见、建议27条。其中可以立即整改的6条,需要一定时间和条件进行整改的5条,需要长期、坚持不懈进行整改的12条,职能交叉或职能之外需要协调、呼吁的4条。经过认真分析研究,特制定整改方案如下:

一、整改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坚持取得实效为关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密联系全省经贸工作大局和全委党员队伍建设实际,努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提高推进工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解决影响和制约工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在工业工作中更好地体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努力实现我省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整改的基本要求

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始终,在解决影响和制约服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江西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能够马上改的,要立即改正;需要一定时间的,要制定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属于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的,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解决在萌芽状态;对应当解决但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作出说明,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

三、整改内容和措施

(一)可以立即整改的问题

1、节约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结合节能宣传周活动,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等多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资源能源节约意识;通过节能专项基金,进一步加大对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扶持力度;加强对企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指导。

2、搭建服务重点工业企业和重大工业项目的服务平台的问题。在省经贸委门户网站和省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网站上,每月发布建材、冶金、纺织、石化、医药等有关产业政策信息,每季发布“十百千亿工程”重点企业、重点园区、优势产业运行情况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

3、减轻企业负担联系点企业要求改季报为年报或半年报的问题。已通知企业按半年报上报,不再调度每季度情况。

4、加强对基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指导问题。正在全力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活动方案和领导班子分析材料等已下发至地市。根据工作需要,适当组织基层同志进行调研考察,开阔眼界,学习经验,促进工作。

5、创新会议机制、提高会议效率问题。严格按照江西省经贸委制度汇编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通知的要求,尽量少开会,尽量开套会,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强信息沟通,尽量少集中开会。

6、建议定期召开设区市经贸委办公室主任会的问题。6月17日已召开各设区市经贸委办公室主任会议,并商定定期加强信息沟通与联系机制。今后每年召开两次,形成例会制度。

(二)需要一定时间和条件进行整改的问题

7、经贸系统内信息交流不够的问题。将进一步健全、完善经贸网络建设,推进经贸政务公开,条件成熟时,进一步延伸信息网络,建立经贸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同时,加强会议联系和调研工作,促进经贸系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8、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的问题。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将着手将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目前,已拟定了《江西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的草案,在征求有关部门、各级经贸委的意见后,将根据各方意见对《暂行办法》进行补充完善,争取尽快出台。

9、省经贸委自身建设的问题。已在每年新招公务员、改善办公条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将进一步加强机关内部建设,包括党的建设、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廉政建设,完善制度汇编,增强全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0、要求组织干部走出去学习调研的问题。历来鼓励干部走出去开展调查研究。各处室、单位将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干部走出去学习调研。同时要求,走出去调查研究要有目的性,调查研究回来要有书面小结。

11、支持九江市发展典当行业的问题。将按照商务部的有关要求和即将出台的《江西省典当管理办法》,对九江市符合条件的典当企业给予支持,并指导九江市经贸委认真做好拟设立典当企业的资格审查和材料审核工作,同时加强对辖区典当企业的监管,引导它们健康发展。

(三)需要长期、坚持不懈进行整改的问题

1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措施和力度需要进一步增强的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进一步提升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贸工作的能力,树立科学发展的思维观,加强全局意识,防止本位主义;加强长远意识,防止短视行为。在实际发展中,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切实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发展。

13、全省工业总量依然偏小的问题。坚定不移地深入新型工业化战略,以招商引资、工业园区、支柱产业为突破口,不断实现承接产业转移新突破、工业规模扩张新突破、做优做大做强新突破。以大力实施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为契机,形成一批过千亿、过五百亿的产业发展梯队,培育一批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排名前10位的拳头产品,打造一批过百亿乃至五百亿的重点工业园区。

14、工业粗放增长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的问题。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不断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提升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提高重大项目引进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门槛,实现工业规模迅速扩张和资源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加快工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统一、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15、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引导企业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品牌及无形资产,培养一批企业技术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形成一批国际化、集约化、多元化、现代化的企业集团,产品、技术在国内外同行业中一流的“单打冠军”以及“四率”在全国领先的优势企业。

16、园区产业集聚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依托园区办工业,把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重大平台和重要增长极。促进各地园区创特色、创水平、创效益、创后劲,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就业吸纳能力、环境承载能力、要素集约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要把产业基地作为今后园区发展的方向。制定全省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促进发展一批地方特色鲜明、集约化水平高、产业带动力强的工业园区。

17、依法行政工作要进一步推进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推进经贸立法工作;适时对地方性法规、规章提出修改或废止意见,定期对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责任制;通过制定相关的行政执法程序,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根据工作需要以及机构改革的进展情况,积极推进经贸执法队伍建设,争取省政府有关部门在机构、人员、编制等方面给予支持。

18、重大项目配套政策不到位的问题。项目是发展的载体和后劲。抓工业就是要抓项目,抓项目就是要抓重大项目。为更好推动重大项目顺利建工投产,采取跟踪调度、跟踪协调、跟踪服务、跟踪问效等一系列措施,推进重大项目的建设,其中重大项目的重大问题以协调推进会的形式予以解决。

19、个别干部依法行政意识不强、有些长效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通过对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行政执法人员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强化依法行政的意识,增强依行政的自觉性。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省政府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制定有关制度,健全制度建设体系,并贯彻实施。从机关内部加强对工作人员特别是行政执法人员的监督检查,并欢迎社会对省经贸委相关行政执法工作进行监督。

20、企业参加银企合作洽谈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已将融资洽谈会改为工作会。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采取点对点、点对线、点对面的办法,引导和帮助银行深入了解企业、行业和园区实际情况,督促企业加强诚信建设,增进银企互信,加强银企合作,提高银企合作成效。

21、工业长远发展研究不够的问题。将成立研究中心,配备专门人员,加强工业宏观研究,提出政策建议。拓展信息中心的工作,建立江西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库,为经贸研究提供支持。拟创办公开发行的经济刊物《江西工业观察与研究》,推进经贸工作的理论研究。

22、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问题。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抓好工业的主线,并贯穿经贸工作始末。以做大做强六大支柱产业为突破口,限制发展“两高一资”产业,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技术产业以及特色优势产业。积极贯彻省政府关于“十百千亿工程”的重大决策,我委作为牵头部门,已在实施方案的制定、项目日常检测和考核奖励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将进一步加大对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的组织实施力度,加强监督协调,推进项目建设。

23、对赣州加大支持力度的问题。历来重视赣州的工业发展,并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将进一步加大对赣州的关注和支持力度,拿出具体可行的方案,重点支持赣州的钨、稀土、氟盐化工以及高新产业的发展。

(四)职能交叉或职能之外需要协调、呼吁的问题

24、工业管理体制不顺、职能交叉的问题。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积极向省政府建议,同时将充分发挥工业牵头作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进一步理顺工业重大项目推进机制,争取形成推进工业发展的合力。

25、国有企业改制和行业管理职能调整问题。省政府已将国企改制职能划给国资委,我委已不再承担协调处理国企改制方面的问题。将把相关问题转给国资委,并呼吁解决。

26、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的问题。当前,省政府已明确省里园区管理的主要责任部门是省中小企业局,我委具体负责全省重点园区的动态管理和工业崛起奖励中“园区发展专项奖”的考核工作。为此,将进一步加强与省中小企业局的工作联系,共同促进园区健康发展。

27、建议加大落实国家有关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的问题。将继续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提出可行办法,落实国家有关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

我们将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扎实实进行整改提高,努力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转化为我委全体干部职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全力推进全省经贸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2016商务执法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2016机构改革职能调整 第九篇

商务执法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当前商务执法工作

商务综合执法主要负责生猪屠宰、酒类流通、商贸零售、商业预付卡等领域执法工作。自**年开始试点以来,已经在全国几百个大中城市建立了专门的执法大队,执法领域从生猪屠宰、酒类流通等领域开始,逐步拓展到其他领域。随着流通市场的不断变化,商务立法不断加强,商务执法的内容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年的全国“两会”,正式启动了大部制改革的步伐,现有的商务执法也面临着制度转型和职能调整。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当前商务执法的现状和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当前商务综合执法工作呢?

一、商务综合执法面临的形势背景

自**年组建商务部以来,商务行政执法经历了从专业执法--委托执法—联合执法—综合执法试点的一系列变革,为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保驾护航的作用。**年两会,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启动了商务执法新一轮改革。在新的改革方案之下,商务综合执法职能将如何转变呢?

1.生猪定点屠宰监管将划入农业部门。商务部门作为经济服务部门负责生猪屠宰管理一直以来饱受争议。此次国务院调整行政机构职能,明确“将商务部的生猪定点屠宰监督管理职责划入农业部。”这标志着商务执法部门将更加专注于流通领域的监管,这既是给商务部门减负,也为商务综合执法提出了新的工作重点。

2.商务诚信建设和市场流通秩序监管成为工作重点。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商务部门今后将着重“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加强对市场主体、市场活动监督管理,落实监管责任,切实维护市场秩序。”这要求我们商务综合执法要以扩大消费和服务内外贸为宗旨,维护市场秩序。一手抓商务诚信建设,一手抓流通秩序,促进市场良性竞争。

3.商务执法将开拓新领域。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细则出台以前,商务部门关于酒类流通、肉菜追溯系统等涉及食品安全的管理职能的去向未定。但是,在食品安全一体化监管的背景下,商务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将可能逐步弱化。根据《商务部关于加强商务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商秩发﹝2016)503号),商务综合执法试点从生猪屠宰和酒类流通开始,应逐步拓展到其他领域,包括:成品油、特许经营、拍卖典当、零供交易、再生资源回收、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等。新的领域,有新的挑战,展望未来,商务执法任重道远。

二、**商务综合执法现状

**年,**商务综合执法大队作为商务局的下属事业单位注册成立。**年7月,**商务综合执法大队人员到位,真正意义上的商务综合执法工作自此开始,并与同年被商务部确定为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项目试点单位,即全国商务综合执法试点。两年来,商务综合执法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在生猪、酒类、商业预付卡等流通领域的监管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规范生猪屠宰,让市民吃放心肉。为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肉,执法大队强化了对私屠滥宰、注水肉和外来肉白条肉的监管力度。生猪屠宰和配送时间一般在晚上21:00到凌晨5点间,因此,我们的工作时间集中在夜间。**本地屠宰场共9个,执法大队每周至少赴屠宰现场检查1次。而外来白条肉的市场占比大,源头多,给我们的监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为保证监管的力度和持续性,执法大队分成两个小组,每组3人,轮流通宵守住进入**的交通卡口,逐笔检查进入**境内的外来白条肉。**年,“惊雷”联合执法检查持续了11天,执法人员都有通宵工作3-5天的经历。**年“黄浦江死猪事件”发生后,执法人员又联合桃源、盛泽、汾湖、七都等镇区执法人员连夜检查进入**的外来肉,并在桃源镇思古桥附件的河里打捞了十几头浙江飘过来的病死猪。外来肉贩原以为政府只是做做样子,壮壮声势,没想到天天碰钉子。通宵执法确实苦,但是,当负责市场管理的工商部门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市场上的“肉品质明显变好,注水肉已经见不到了”的时候,我们的心里特别欣慰,也特别有成就感。

2.深入基层办公,规范酒类流通。根据商务部2016年颁布的《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商务部门负责酒类流通的监管,包括酒类批发、零售、储运等经营活动。与工商部门监管职能比,我们关心的是酒类产品“有没有”,工商关心的是“好不好”。酒类备案登记和《随附单》溯源制度是商务部门管理酒类流通的两大抓手。**年夏天,为做好全区酒类备案登记工作,执法大队会同商贸科、行政服务科的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在基层设立临时办公地点,现场为酒类经营企业办理备案登记。正值七八月暑季,天气酷热难耐,我们辗转9个镇区,集中备案900余家。**年5月,我区召开《酒类流通随附单》工作推进会,全面启动了《随附单》使用的规范上。6-7月,商务执法大队选择每个镇区影响力较大的酒类经营企业进行重点查处,开具了《当场警告处罚书》97份,确保全区所有大型酒类批发企业、大中型酒店和零售专卖店90%以上使用随附单。

为了能够切实做好酒类流通的监管,真正让市民和企业了解酒类法律,遵守酒类法律,我执法大队在两年里前后深入基层5000余人次,检查企业4000余家,发放资料9000余份,完成备案企业数1870余家。对于严重的违规经营行为,执法人员一一开具了《当场警告通知书》,限期改正。对于检查中屡教不改的个别企业或个体,执法人员依据《酒类流通管理办法》依法立案查处,目前已立案4起。

3.建设肉菜追溯体系。为遏制食品安全事件,净化肉菜市场,商务部、财政部办公厅于**年联合下发《关于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从流通领域入手,建立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肉菜追溯体系项目被列为**年**市政府实事工程,由商务部门负责牵头实事。肉菜追溯体系建设始于**年6月,覆盖了全部9个屠宰场,7家标准化农贸市场,8家超市和100家团体消费单位。现在市区体育路农贸市场的肉品都来源于可追溯屠宰场,我们的机关、学校食堂也都已经吃上可追溯“放心肉”。

4.其他工作。除了生猪、酒类方面,商务执法还负责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的备案和发放管理;商贸零供关系监管;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的审核和检查等等,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我国县域商务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由于各地区商务执法还处于试点阶段,出现了一些问题:

1.商务法律体系不健全。商务执法领域的法律法规除了《拍卖法》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外,其余都是部门规章、地方法规或者地方政府规章,法律层级低,效力弱。肉牛屠宰、外来肉管理甚至无法可依。诚然,法律法规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商务法律法规的效力层级低,的确给商务综合执法带来了很多不便。

2.部门职能交叉多。商务执法涉及的部门较多,比如生猪管理涉及农委、工商、公安、环保等8个部门,酒类管理涉及工商、物价、税务等多个部门。部门多,看起来声势浩大,实际上却可能权责不清,甚至出现了“八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的现象。

3.执法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全国各地的商务执法试点情况看,很多基层执法人员没有潜下心来,研读现有的法律法规,一味抱怨法律不健全,等待国家出台法律。有的人抱怨头上顶的“帽子不够大,拳头不够硬”,没有专注于自己应该做的事,滋生了一种“坐、等、考”的消极工作态度。

四、如何进一步做好商务执法工作

商务综合执法正处于转型变革期。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商务部门应当加大投入,打造一支精干的商务执法队伍,为做好新领域的商务执法做好准备。

1.立足当下,创新执法形式。商务法律的完善和健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基层执法人员应当创新执法形式,弥补当前法律和体制的不足之处。一方面,深入学习现有的商务法律和行政执法程序,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创新工作方法;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工商、农委、公安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不给违法乱纪分子有空子可钻。

2.勤下基层,联系群众。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任何时候都要始终坚持这一路线,联系群众、依靠群众。12312举报投诉服务热线是商务行政部门与群众沟通联系的窗口。应当利用好12345平台,提升12312热线的服务效能,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打造一个优秀的举报投诉咨询服务品牌。

3.抓好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执法环境。一是大力宣传商务执法领域的法律法规,重点宣传涉及成品油、特许经营、零供交易、再生资源等领域法律规范,消除商务执法队是一只“管杀猪和卖酒”的队伍,让群众更全面的了解商务综合执法的范围和权限;二是多种形式宣传商务综合执法,包括报刊、电视、现场答疑等,树立商务执法专业、规范、高效的执法形象。

4.抓好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转型时期的商务综合执法,需要更加专业,更加精干的商务执法队伍。商务部门应当着重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执法队伍。一是是定期开展法律知识、专业常识的培训,在实践中增强理论高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注重体能训练。提高执法队员的身体素质和反应能力,为应对更高的挑战做好准备。

五、工作体会

基层商务执法人员代表商务部门行使执法权,应当在法律和纪律的要求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承担商务综合执法重任。具体做好如何几点:

1.廉洁自律,维护商务部门形象。廉洁自律对个人而言是要自己管好自己。一方面要公正公平,保证依法办事。在商务执法检查工作中严格按照规定办事,既不做刁难执法对象的事,也不放过违法违规行为。另一方面要注意形象,做到文明廉洁执法。执法人员的一言一行代表了商务部门的形象,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每一名商务执法人员都应当严格要求自己,穿着制服,谈吐文明,形象端正;正确处理被邀请消费、接受财物、按人情办事等方面的问题。

2.加强学习,提升业务能力。执法是代表国家实施法律法规,是一项专业技能。执法人员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充电”,努力做好如下几点:一是通过培训,学习行政法律法规,树立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意识。二是通过学习和执法实践,掌握商务领域的法律法规。三是与时俱进,时刻关注最近的法律法规出台,关注最新的大案要案,不断提高自己。

3.事无巨细,做好每一项工作。做好现在,就要做到事无巨细,都全心全意去对待。大事也做好,小事也要做好。一件小事可以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一件小事可以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企业一个小小的正当要求,执法人员也要认真去办;自己一个小小的违纪行为,执法人员也坚决不能做。

(编辑:圆圆)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通用6篇)
  • 2023年党支部工作计划 【五篇】
  • 2023年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范文...
  • 2023年党支部工作计划及要点7篇
  • 党支部学习计划范文(精选5篇)
  • 2023年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范文...
  • 意识形态工作计划3篇
  • 党支部学习计划(通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