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计划 >

拔尖人才个人计划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1-23    阅读:

拔尖人才任期目标
拔尖人才个人计划 第一篇

第四批拔尖人才任期目标

(2014年5月—2016年12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等人才理论为指导,以党的十八大有关人才的论述为指针,明确自己作为县级拔尖人才的职责,明晰自己在任期内的工作目标,积极发挥拔尖人才在全县教育教学教研等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做到珍惜荣誉,不辱称号,努力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二、任期目标设想

1、带头学习,更新观念。首先带头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和判断分析问题的水平;其次要多学习教育理论,努力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三是紧抓教学和教学管理的业务学习不放松,不断给增加新的能量,不断开阔知识的视野;四是采取多种方式学习,如结合市县教体局组织的读一本好书活动学习,结合宣城市干部在线学习,结合教师假期在线业务培训学习,结合工作的需要学习,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学习,同时不放松有计划的开展自我读书学习。在任期三年中,通过读书学习,使自己在理论素养、教学能力、教学管理以及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新进步。

2、立足本职,努力革新。作为教育工作者,始终牢记教书育人是自己的根本所在。因此作为拔尖人才,首先应该在本职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求真务实的做好每一项教育教学教研工作,要懂得教师的教

学研究室就在课堂上,研究的对象就是学生和课本,研究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成人成才。因此要以革新和改革的理念指导教学,要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待教学。在任期内,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如何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方面,在如何推进集体备课等方面,努力做到有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成果。

3、积极引领,主动担当。作为县级拔尖人才和县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历史教师,在有关课题研究方面,要做到积极引领示范,以自己的研究经验去悉心指导,亲自参与老师从课题申报到课题结题的全过程中,使本校每年有课题研究申报项目,已经申报的课题做到及时结题。对于在教学教研中出现的困难要做到主动担当,带领大家克服困难,做好难题的破解工作。对于兄弟学校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在教学教研中的技术需求,做到积极主动的去帮助,热情的做好送教下乡活动。在已经结题的教研成果方面,力所能及的做好推广和运用工作,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益,如本校的校本教材的使用上。期待在任期内在以上几方面有新的记录。

4、当好阶梯,培养新人。青年是未来,是希望。作为已经年过五旬的拔尖人才,培养新人是自己责无旁贷的义务。因此要做到有计划的做好“传、帮、带”工作,在三年任期内,借助学校的“蓝青工程”“火炬工程”等,主动热情地培养、指导、帮助年轻教师,通过教案编写,听课点评,举行讲座,共同磨课,一起研讨,结成师徒等形式,走近青年教师,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早起步,迈健步,不停步,成为教学教研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2014年5月4日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拔尖人才个人计划 第二篇

编号__________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自然科学类申报书

推荐单位: 申 报 人: 工作单位: 学 科 组: 申报平台: 填表日期:

贵州省教育厅 黄彪

贵州理工学院 工程与装备制造组 教育部

2016年8月26日

填 写 说 明

一、请申报人实事求是的填写表中内容。

二、“推荐单位”按照工作单位的隶属部级单位填写、地方按其归属

上级教育、科技部门填写。

三、“学科组”分为:数学组、物理组、化学组、医药组、生命科学

组、材料科学组、农林与食品科学组、工程与装备制造组、信息科学组、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组,请申报人选择填写,具体评审过程中可能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四、“申报平台”请根据所属部门、研究领域从教育部、科技部两个

平台部门中选择。

五、“技术领域”请从事工学或企业中从事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

工作的申报人填写。

1

【拔尖人才个人计划】

2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自然科学类申报书

1

注:1. 论文被收录和引用情况只针对近5年主要发表论文进行统计; 2. 自引部分不计入引文统计中;

3. 对列入统计表中的论文需附论文首页复印件; 4. 对列入统计表中的引文需出具论文被引证明。

3

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拔尖人才个人计划 第三篇

兰州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化学学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定位与目标

为了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培养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基础学科领域拔尖人才,经教育部批准,兰州大学从2011年开始实施“化学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为保证该计划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培养方案。

二、基本要求

入选本培养计划的学生,应对科学研究和化学学科具有浓厚的兴趣、基础知识扎实、创新愿望强烈、心理素质良好、培养潜能突出,有望成长为化学学科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行列。

三、培养方式

新生进校后,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笔试和面试进行选拔。聘请

学术造诣深厚、具有国际视野的相关学科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选拔小组成员。 由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牵头,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博士生导师等组成专业指导小组、课程教学小组,负责学生的培养工作。

“化学学科拔尖学生”的学制、学分、学时和培养措施如下:

1.学制一般为四年,学生完成培养计划后可申请提前毕业,最短不少于三年。

2.总学分不少于140学分,总学时不少于2911学时。 3.培养措施

(1)配备导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培养 从入学开始确定导师小组,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及人格培养等进行指导;从第二学年开始,根据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结果,为学生确定专业导师。专业导师需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优先配备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导师,每位专业导师指导同一届学生1-2名。专业导师每周至少应就学业及科学研究与学生讨论交流一次。如有必要,学校将为入选培养计划的本科生制定、实施个性化的课程培养体系并提供条件支持。 (2)开设专业研讨班 由专业导师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训练。通过研讨班开展学科专题研讨,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参加。专业导师每个月至少安排两次研讨活动。专题研讨内容应为化学学科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国际化教育 积极推荐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每位学生至少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到国际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学习和科研训练;聘请国际著名学者举办“百年兰大〃名家讲坛”讲座;每学期至少邀请6-10名院

士或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四年内为每个学生提供不少于2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机会,使学生能与著名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国际化学研究前沿领域及热点问题。

(4)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开设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研究的组织及管理能力。

四、课程体系结构与学时学分分配

表一. 课程体系结构与学时、学分分配总表

表二. 公共基础课学时学分分配表

表三. 专业基础课学时学分分配表

表四. 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分配表

2014年人才工作计划
拔尖人才个人计划 第四篇

XXX党校2014年人才工作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加强和改进XX人才工作,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XX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XX按照市委《2014年全市人才工作要点》的要求并结合XX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市委提出的“打造升级版、建设先行区”目标,不断推进XX人才工作深化改革,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XXX特色,适应不断变化的干部教育工作需求。

二、工作目标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XX将继续加大人才工作力度,为全市人才工作做好服务,深化干部教育改革,提高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发挥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为“XX”建设和实现“XX”战略目标提供人才支撑。

三、工作内容及具体措施

(一)发挥干训主阵地作用,不断提高干训工作水平

1、加大干部培训力度,着力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积极联系,主动沟通,加强协作,举办多层次、多类型的主体班,加大培训力度,为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2、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干部教育培训水平

首先,优化教学布局,丰富课程内容。着眼于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着力构建突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必备知识、市情市策、党性教育为板块的教学布局。同时,通过将传统的依据师资配置课程变为依据课程配置师资,优化课程配置,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其次,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全面实施集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互动式教学于一体的项目制管理教学。运用现代培训理论、方法和技术,改进讲授式教学。第三,完善教学专题更新制度。加大教学专题更新力度,增强教学的时代性、针对性、鲜活性,每学年教学专题更新率不低于30%,探索教学新专题来源多样化渠道,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专题。整合教学专题资源,建立优秀专题库,实现优秀专题资源共享。

3、完善管理机制,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是教学管理上实现一般管理向高效科学、以人为本管理的转变,逐步建立课程招标和立体评估机制,确保教师备好课、上好课,并在实践中完善新课。强化师资培训,做到培训者先培训。为使管理创新有保证,建立教学管理课题研究长效机制,跟踪教学管理研究。二是严格学员考试考核制度。根据不同班次的不同特点,采取开卷考试、闭卷考试等形式对学员进行入学测试和结业考试,不断探索适合不同类别培训班学员特点的科学、规范、管用的考核形式。注重学员学习过程管理,重点突出学员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互动效果、学习成果等方面的量化考核。三是建立教学跟踪反馈制度。做好学员培训跟踪工作,定期听取学员及其单位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密切与组织部门的沟通联系,了解学员学以致用的情况、提拔任用的情况,疏通交流反馈渠道,及时研究改进措施。

(二)拓展学历教育途径,丰富人才培养内涵

学历教育是干部教育的有效形式,是党校培训的重要补充。2014年,要继续完善发展学历教育,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我校在与XX等高等学府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拓展办学渠道,进一步增加专业设置;第二,深入开展调研,了解党政机关学历状况、社会生源状况、联合办学单位状况等,使学历教育向高层次(研究生)发展;第三,不断加强各类函授班次的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整体素质和能力

1、抓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加大教师素质提升培训力度,不断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方式、丰富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完善教师素质提升管理认定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以此促进广大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2、实施学科带头人锻造工程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拔尖人才的示范辐射作用,创造条件支持他们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和教育科学研究,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参加有关学术交流、外出参观学习考察。同时根据拔尖人才的专业特长划分课题组,有计划地开设各类讲座,定期到在校上示范课并进行专业指导,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课程改革中的领头人作用。

3、建立健全引进人才机制,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第一,不断完善新任教师公开招考制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适时适量补充引进新师资,逐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第二,继续推进“名师工程”,不断完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管理和考核办法,加速培养优秀教师群体。认真落实“引得进,留得住,出得去,育得成”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加

大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力度,加快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拔尖人才培养。

第三,制定和完善相关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根据全市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发展需要,不断拓宽引进人才渠道,进一步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努力构建一支以自有教师为主体,社会专家学者、市委及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等为补充的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

4、创造条件,营造人才充分施展才能的政策环境

第一,加大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和环境。第二,以教学科研改革为契机,引导教师务实工作,大胆创新,奋发有为。第三,做好校委联系人才工作,及时掌握并帮助解决优秀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充分征询他们对我市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建议和良策。

(四)加强领导,完善人才工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办公室负责实施日常工作,各科室协同配合、分工落实的工作运行机制。

2、完善工作制度。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完善教师招考、录用调配、骨干教师培养、教师继续教育等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培训考核、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薄弱领域教师挂职进修、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奖励等制度。【拔尖人才个人计划】

XXXXXXX

2014年2月12日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拔尖人才个人计划 第五篇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中组发[2011]24号)

中组发[2011]24号

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优秀青年人才,是一个国家赢得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为加强人才的战略性开发,提升我国未来人才竞争力,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重点学科领域,每年重点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根据《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实施方案》,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目标任务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源源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拔尖人才,促使各类青年英才脱颖而出,对于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实施“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就是要对那些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专业水平、年龄在35岁以下并有很好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制度,重点扶持、跟踪培养,促使一大批青年拔尖人才健康成长,把他们培养成为本专业领域品德优秀、专业能力出类拔萃、综合素质全面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形成我国各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

计划从2011年开始实施,分期分批组织选拔。每年遴选200名左右35岁以下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重点学科领域的青年拔尖人才,给予重点培养支持。到2015年共培养1000名,同时开展计划的中期评估。到2020年,通过10年努力,共培养支持2000名左右的青年拔尖人才。

二、选拔原则

1.兼顾不同学科领域。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着眼于培养未来各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为使各学科领域均衡发展,凡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领域的青年人才,都可以参加该计划。

2.坚持专业潜力优先。专业潜力关系到青年人才能否取得真正高水平、创新性的专业成就。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重点考察申请者的专业发展潜力。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重点学科领域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并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较强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是计划重点支持的对象。

3.推动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实施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激励保障机制,探索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

为导向的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设立专门经费,对青年拔尖人才成长实行长期稳定支持;支持青年拔尖人才独立承担或主要参与国家重大工程或建设项目,营造鼓励青年拔尖人才自由探索、潜心研究、勇于创新的研究环境。

4.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入选计划的青年拔尖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具有很好的发展势头和较大的成长空间,做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并建立严格的考核淘汰制,确保选拔出来的青年拔尖人才的质量和水平。

三、条件要求

入选支持计划应为具有中国国籍、全职在国内工作的青年拔尖人才,同时应具备以下条件:

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 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学风正派。

2.具有博士学位或突出专业水准,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

3.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重点领域崭露头角,获得国际国内较高专业成就及荣誉称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4.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思维,有很好的学术、艺术发展潜力;有志于在一线潜心研究,建功立业。

四、选拔认定

青年拔尖人才的选拔认定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为尽可能地多地把优秀青年人才推荐上来,选拔工作采取“多方推荐、组织评审”的方式和步骤:

1.推荐和申报。人选产生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负责推荐本地区优秀青年人才参加评选。中央国家机关组织人事部门负责本部门或本行业优秀青年人才的推荐工作。二是由国际国内具有较高声望和公信力的知名专家学者直接推荐优秀青年人才。青年人才可根据自身条件,按照有关规定填写申报材料,向有关部门、专家提出申请。

2.资格审查。青年拔尖人才评选工作小组对推荐人选的条件、资格进行审查。

3.专家评审。由青年拔尖人才评选工作小组聘请各领域内知名专家对青年人才的申报材料进行第一轮评审,提出初步人选。邀请国际国内一流专家,采取面试等方式进行第二轮评审,确定入选名单。

4.讨论认定。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综合考虑专业均衡分布等要求,由青年拔尖人才评选工作小组讨论确定最终入选名单。

5.人选公示和公布。入选拔尖人才计划的人才名单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后,正式向社会公布。

五、支持方式

由中央财政对入选的青年拔尖人才提供一定时期内的稳定经费支持,用于青年拔尖人才开展自由选题研究、举办国际国内展演活动或参加国际合作交流和培训。

1.支持周期。3年为一周期。经专家考核和评估,对成果突出、培养前途大的优秀青年拔尖人才可以连续支持2个周期。

2.资金使用。赋予青年拔尖人才自主支配权,可用于承担前瞻性、预研性自主选题工作,购置急需中小设备等。

3.跟踪培养。制定出台《关于支持青年拔尖人才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和科技专项的意见》,利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或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平台培养青年拔尖人才。

六、考核评价

1.考核主体。牵头部门会同参与部门负责拔尖人才的考核认定、中期评价、终期考核。推荐单位主要负责过程管理。

2.考核方式。为给获得支持的青年拔尖人才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考核方式采取年度报告、中期评价、终期考核的方式进行。第二年进行中期评价,第三年进行终期考核,并根据终期考核的结果决定是否进行第二个周期的支持。

年度报告由被支持者撰写并报推荐单位和主管部门备案,中期评价和终期考核由主管部门组织进行。【拔尖人才个人计划】

3.考核重点。中期评价不设定硬性指标,以主观评价为主,可邀请有关专家对青年拔尖人才的研究作重点考察:正在从事的课题方向是否具有原创性,是

否真正瞄准国际前沿和高端;从研究进展看是否具备处于国际前列的发展潜力;工作是否按进度进行,是否能够保证足够的研究时间,等等。

终期考核要强调实际成果的产出,根据拔尖人才的领域采取分类评价的方式。重点从科研诚信、创新成果、持续创新能力三个方面考核,重点考核内容包括:成果的国内外同行评价情况,观点的原创性及学术价值,学术论文水平,成果应用的前景,研究团队建设运行情况等。

七、组织实施

1.中组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青年拔尖人才评选委员会,下设各专业指导组,具体组织实施青年拔尖人才的评选管理工作,针对不同重点领域制定相应的评选管理办法。

2.对入选的青年拔尖人才实行动态管理,对不符合要求的不再作为计划人选,并从下一年起停止经费扶持。

3.2011年年底前起草完成工程实施细则及相关配套办法并正式启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申报、遴选、审核、评选认定工作于2011年年底前完成。

2015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拔尖人才个人计划 第六篇

第1篇: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学校自一九九二年一月四日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以来,我校青年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青年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为进一步加大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力度,根据《东北林业大学名师英才工程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校“十·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学校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十·五”期间继续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现就选拔培养拔尖人才工作重新规定如下:

一、培养目标

学校通过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的实施,力争用5年的时间选拔出80名左右年轻的优秀人才作为“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和扶持,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学校重点建设的各学科领域都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并且使他们都成为本学科领域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从而保证我校重点建设的各个学科能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二、选拔条件

1.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求实、科学民主的治学作风。

2.团结容人,有与同代人及隔代人合作共事的品格和献身教育、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

3.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术思想活跃,勇于开拓创新,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

4.掌握两门外语,其中一门能熟练地进行学术交流。

5.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事教学活动。

6.具有博士学位,职称为副高职以上。

7.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8.在具备上述各项条件的同时,还须具备以下任意两条:

⑴ 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自然科学、发明创造、教学成果)三等奖以上1项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1项或省部级三等奖2项。以上各奖均应是获得证书并在课题中承担主要任务者。

⑵ 近5年独立撰写并正式出版有学术价值的专著或主编过由专业指导委员会批准出版的本学科全国统编教材1部。

⑶ 近5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或在国内本学科领域最具权威的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或所发表的论文有一篇被SCI收录,有3篇被EI收录的。以上所发表的论文要求本人必须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⑷ 在国际学术机构担任职务;或在国内一级学会担任理事以上职务者。

⑸ 已经或正在使用双语进行教学者。

⑹ 近5年是国家级科研项目或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科研基金项目的主持人,其个人独立支配的科研经费在10万元以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项目,个人独立支配的科研经费在5万元以上者。

⑺在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推广中成绩显著,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做出突出贡献并被国内同行一致认可者。

三、选拔程序

选拔拔尖人才必须按以下程序进行:

1.根据选拔条件,个人提出申请并填写《东北林业大学拔尖人才重点培养对象登记表》,学科或专业进行民主评议,然后由所在学院按照条件要求组织专家进行初评。

2.各学院经过初评产生的候选人要向学校人事与专家工作处提供《东北林业大学拔尖人才重点培养对象登记表》、代表其学术水平的论文、著作以及鉴定证书、获奖证书、课题立项说明书等有关佐证材料。

3.学校组织专家进行会议评审。候选人在规定时间按规定要求要向评审专家汇报个人学习经历、工作业绩以及科研等情况,并阐明自己近3年的学术计划。同时还要回答评审专家的提问。

4.评审会专家评议讨论并投票表决。

5.学校对专家评审通过的人选进行公示。

6.学校批准公布。

四、选拔范围

拔尖人才选拔的范围包括学校规划确定的所有学科和专业。同时,学校特别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边缘学科领域里寻找新的生长点。凡近年来在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领域内有较为深入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符合上述选拔条件的,也可以按程序申报。

五、支撑条件与组织管理

1.为确保此项计划的顺利推进,学校将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东北林业大学名师英才工程领导小组”负责抓这项工作,由下设在人事与专家工作处的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

2.学校为确定的拔尖人才提供如下支持条件:

(1)为每位拔尖人才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

(2)拔尖人才每月享受特殊贡献津贴100元。

(3)学校每年为拔尖人才提供1~2次参加国内重要学术会议的差旅费用。

(4)每年为拔尖人才提供500元书报资料费补贴。

(5)为每一位拔尖人才指定一名导师。

(6)对拔尖人才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学校优先予以考虑解决。

3.对拔尖人才的任务要求:

拔尖人才不仅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必须完成下列科研任务:

⑴每年必须在东北林业大学中文学术期刊目录A类所规定的杂志中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或在国外著名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1篇。上述发表的论文要求均应为第一作者,且必须是以东北林业大学名义发表的。

(2)3年内必须申请获得一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且本人必须为第一主持人,个人可独立支配科研经费在10万元以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经费在5万元以上者。

(3)5年内必须出版一部高水平的学术专著;或获得一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4.学校的拔尖人才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一次考核,两年进行一次评估。完不成规定任务指标,经评估低于三分之二票数者,将取消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资格,不再享受拔尖人才各种优惠政策。

5.拔尖人才在下面情况下将不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继续培养:

(1)经民主推选并经组织批准为学科带头人;

(2)年龄满45周岁;

(3)有严重的学术腐败问题和学术制假者;

(4)由于种种原因不宜作为拔尖人才继续进行培养者。

6.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是我校在新世纪之初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重大举措。各个学院要高度重视,千方百计为他们的成长创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工作环境,并且要注意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积极参加所在学科重大科研项目,安排他们到一些重要岗位上去锻炼,以增长他们的才干,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还要积极为他们出国考察、访问及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交流创造条件,特别是要积极推荐他们到有关学术团体中担任职务,提高他们在国内的知名度。

六、本实施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解释权在人事与专家工作处。

第2篇: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根据重庆市委组织部《关于做好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首批人选申报工作的通知》(渝委组〔20XX〕38号)文件要求,现就做好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首批人选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人选数量

根据《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办法》(渝委组〔20XX〕28号),全市首批评选10名左右。各单位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申报,原则上申报人数不超过2名。

二、人选条件

(一)申报人选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正派,具有“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

2.具有中国国籍,在市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重点企业等单位,全职工作1年以上的在聘在岗人员;

3.具有博士学位或取得副高级以上职称;

4.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1978年3月31日之后出生)。

(二)申报人选应符合以下3项条件的任意2项:

(1)作为主要参加人,主持或承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

(2)作为第一作者,在SCI、SSCI、EI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以上;或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CSSCI源期刊发表论文4篇以上;

(3)成果获市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

(三)在技术转移和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或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中成效突出,取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可适当放宽申报条件。

三、申报程序

(一)个人申报。优秀青年人才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登录EMIS专家管理信息系统(

(二)单位推荐。申报人所在单位于4月30日前登录EMIS系统完成申报书、附件材料初审,并导出申报书和附件材料纸质件,加盖公章后报市科协组织人事部。

(三)资格审查。市科协对照条件要求,对推荐人选进行资格审查,并上报市委组织部。

(四)专家评审。市委组织部组织权威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对申报人选进行资料评审、答辩评审和综合评审,提出建议人选名单。

(五)组织审定。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研究审定入选名单。

(六)公示公布。入选名单通过新闻媒体面向社会公示后,正式向社会公布。

联 系 人:喻于洪

联系电话:63003086。

通讯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16楼组织人事部

【拔尖人才个人计划】

邮 编:400013

第3篇: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根据《关于做好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首批人选申报工作的通知》(渝委组〔20XX〕38号)精神,现就做好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首批人选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人选数量

根据实施办法,重庆市首批评选10名左右。我校拟推荐1-2名候选人。

二、人选条件

(一)申报人选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正派,具有“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

2.具有中国国籍,在市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重点企业等单位,全职工作1年以上的在聘在岗人员;

3.具有博士学位或取得副高级以上职称;【拔尖人才个人计划】

4.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1978年3月31日之后出生)。

(二)申报人选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重点领域崭露头角,获得国际国内较高专业成就及荣誉称号,有一定社会影响。

1.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人选,应符合以下3项条件的任意2项:

(1)作为主要参加人,主持或承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

(2)作为第一作者,在SCI、SSCI、EI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以上;或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CSSCI源期刊发表论文4篇以上;

(3)成果获市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

2.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人选,应符合以下3项条件的任意2项:

(1)作为主要参加人,主持或承担市级以上社科、人文研究项目,或作为主要创作者,承担市级以上机构主办的文化艺术活动;

(2)作为第一作者,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及CSSCI源期刊发表研究成果4篇以上;

(3)成果获市级三等奖及以上奖励。

(三)在技术转移和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或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中成效突出,取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可适当放宽申报条件。

三、申报程序及要求

符合申报条件的优秀青年人才于20XX年4月20日前登录EMIS专家管理信息系统,客观如实填写信息,并上传附件材料。附件材料包括发表论文的首页及其引用情况的检索证明、国内外获得发明专利与奖项、国际学术组织或刊物任职证明和其他相关材料。同时将申报书打印一式五份和装订附件材料一套交人事处师资科作为校内评审用。

联系人:xxx 联系电话:xxx。

2015拔尖人才述职报告(校长)
拔尖人才个人计划 第七篇

求真务实 奉献教育各位领导:

1999年我被评为享受阳泉市政府特殊津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面对殊荣, 我感到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我深知自己所做的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很远。我暗暗告诫自己,惟有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谦虚好学,刻苦钻研,把荣誉作为动力,把成绩作为起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处处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才能无愧于拔尖人才的光荣称号;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厚爱;才能无愧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才能无愧于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时代。四年中,我由xx一中副校长升任xx二中校长,工作岗位变了,但我献身教育的初衷不改,痴心不改。下面将我作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工作情况作一汇报:

一、协助校长,当好管家。

1992年至1996年我担任xx一中教学副校长,1996年开始分管后勤工作并兼任工会主席,后勤工作千头万绪,杂七杂八,吃喝拉撒,对内对外,都的管,说穿了,是学校的管家。学校的中心是教学,而后勤工作是教学工作的保障,后盾。后勤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学校其他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和提高;关系到领导能否廉洁奉公凝聚人心,提升人气;关系到国家法律法规能否执行。后勤工作与学校利益、干部作风、教职工利益、国家利益紧密相连。多年来,我大刀阔斧,探索改革,不断研究总结,形成后勤工作三步曲。

(一)统一思想,完善制度。

1、以服务意识的培养确立为出发点。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支配行动。为了树立服务意识,为了教学的声誉前途,在后勤职工中大力提倡讲学习、讲奉献、讲文明等活动,使职工明确了学校兴,大家荣;学校衰,大家败。我为学校,学校为我;从而以热情的态度,文明的风尚、高度的责任,优质的服务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

2、以责任制度的完善落实为立足点。首先明确副校长、后勤主任的审批权限,工作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其次,规范了财务、庶务管理行为。针对过去谁用谁报销入帐的做法,依据会计法制定了《学校采购、保管、登记、审批报销制度》,《学校固定财产管理制度》,结合《阳泉市差旅费报销实施意见》,财务工作做到了手续齐全,账目清楚,账账相符;庶务工作定期登记和核对检查,完善了领用、借用手续,弥补了学校财源浪费的漏洞和管理环节上的缺陷,杜绝了办公、维修和工作中的浪费行为,保障了必要的资金投入。此外,还配套制定了《饮管工作人员考核办法》,使后勤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科学化。

(二)率先垂范,勤俭持校。面对办公经费不足,外欠较多,校舍房顶年久失修,学生喝水难、宿舍楼大小便难等问题,我制定了先急后缓,先重后轻、顾全大局、增收节支的管理原则。我深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大力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和鼓励全体师生,用好每一滴水、用好每一度电。

当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后勤工作不分上下班时间,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但我从未给自己多记出勤,多取报酬。外地出差办事,不搞特殊,能住普通客房就不住高级客房,能住普通旅馆就不住高级宾馆;能一天返回,就不拖成两天;购买物品、用品,常常是货比三家,能少花一角钱就绝不多花一角钱。严格控制不必要的开支。保证了增收节支方针的实施。

校舍维修,平整操场时,为了了解工程状况,我该爬房顶爬房顶,该钻地沟就钻地沟。学校筹建挖土方垒石坎,修建教职工宿舍楼,我更是起早贪黑,不管天冷天热,每天都要到工地了解情况,问问工程进度,关键时候加班加点,确保了工程质量。

(三)廉洁奉公,服务师生。人们说我是老抠,其实,我只是让有限的钱花的值,用有限的钱办超越同样价值的事,而不是无为的浪费,看似大方的挥霍。作为后勤校长,作为教职工的代言人,我就是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好钱花在师生上,真真为师生谋福利,办实事。

1、修建教工住宅楼。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教师,教师是学校的第一生产力,为了让教师安居乐业,1998年xx一中第二次集资建房,5月1日动工新建66户教职工宿舍楼,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采用了教职工全额集资,学校提供建筑用地,并负责工程实施,监督,投资340万元,2000年,教职工喜迁新居。

2、整修校园。投资77万元,挖运土方28000立方米,挖运石方9700立方米,垒石坝3351.22立方米,硬化校园路面3000平方米。平整操场18000平方米,维修房顶、铺补油毡2800平方米,改善环境,美化了校园,为教职员工提供了篮球娱乐场所,免去雨季家属楼宿舍楼渗水的后顾之忧。2002年暑假,对学校所有门窗进行油刷翻新,对办公室、教研组等公共场所进行全部粉刷、刮补,并对教师的办公桌椅进行更新。

3、安装水泵。由于一中地势高,水压低,学校投资4000元,彻底解决了师生用水困难的问题。

4、配备现代教学设施。正是在勤俭办学思想的指导下,我校节支增收,先后投资90万元建成了两个计算机室:多功能教室,教师课件制作室。装备了校园电视闭路教学网一套,给各科室配备了计算机。新增速印机,复印机各一台。购置补充教学理化生仪器,音体美器材,订阅报刊杂志,购买图书资料,每年补充新课桌400余套,为学生宿舍楼配备了铁更衣柜,逐步完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为完成国家下大的实验项目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证。

5、提高待遇,解急济困。每年元旦、春节、教师节、国庆节,学校积极为教职工办福利。职工家有婚丧大事,亲自上门慰问,送温暖,给方便。教职工因病住院治疗,学校领导都要亲自探望,联系安排住院事宜,办通手续,关注治疗过程,筹措医疗费用,解除患者家属的燃眉之急。

6、丰富教工生活。投资1.2万元办起了简易的卡拉OK演唱厅。开放活动室、阅览室、读报室。每逢重大节日,还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娱、体育活动,极大满足了师生的文化生活。高考、中考揭晓,组织教职工外出考察学习,并为高三、初四教师购买电脑,发放奖金。另外,为鼓励教职工提高素质,充实业务能力,积极参加各种函授和外出培训学习,学校给予报销一定数额的函授费用和学习费用。

7、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力求加大透明度,如两个小卖部的承包,汽车的承包都采用了公开招标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工作中,我时时拿拔尖人才来要求自己,衡量自己,2001年,我静下心来,把自己作为工会主席,教职工的喉 舌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撰写成《认真落实依靠方针,积极推进民主管理》一文,并被编收在《xx儿女耀中华》(下、见387页)一书中。

二、把校长作为一种职业。校长是一个职务,但我努力把它作为一个职业,如果是一个职业,我必须具备这个职业所需要的一切我素质,我必须有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把握各方面的信息,使自己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感觉,必须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始终在时代前列,才能领导这所学校不被激烈的竞争淘汰。

(一)、临乱不乱,从容应对。

2002年9月4日,我接任xx二中校长。当时的二中士气低落,人心浮动,无论学校领导,还是教职员工,甚至初一学生,都在观望着,等待着……。

2002年高考滑坡,xx二中本科划线首次达线71人,学校声誉一落千丈;随着县级机构改革,xx二中领导班子进行了重大调整:原书记牛彭年老师、后勤副校长范俊秀老师因到龄离开领导岗位,教学副校长王忠老师调去太原,新提拔了张银成副校长、卢明所副书记及公选从职高调来的张素昌副校长,原来的领导班子仅留下政教副校长王世茂和中层领导,虽然这支班子年轻了,有朝气、有干劲;同时却无经验、无影响。

如何使学校工作正常运行,如何充分发挥每位领导作用,这是当务之急,在认真分析了二中领导班子的实际情况后,我果断作出三项决定:1、领导分工。副校长王世茂分管教学,副校长张银成分管后勤,副校长张素昌分管政教,副书记卢明所分管党务,并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很快展开工作。2、深入教学一线。为了避免官僚主义,为了掌握一手资料,校级领导、中层领导结对深入教学一线,包年级蹲点。3、建立领导例会制度。每周日晚为领导例会,例会组织领导干部学习党的教育理论,政策法规;商议决策有关事宜;讨论总结上周情况,安排部署下周工作。

新旧领导班子顺利交替,学校开始稳定下来,一切按部就班,步入正轨。

(二)坚持读书学习。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形成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有位智者说:干一行,爱两行,学三行。 我坚持学习,并要求全校师生学习。

1、学习政治理论政策法规。我认真系统的学习了十六大文件、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人才会议讲话等,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的同时,提高自身在重大问题面前明辨是非的能力,在紧要关头从容应对的能力,在困难挫折面前迎接挑战的能力,在不利因素面前谋求发展创新的能力。

2、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我时时刻刻把学习视为自己生命的第一需求,使自己的思想更加解放,思维更加活跃。坚持不懈地吸取继续教育等书籍的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坚持不懈地用自己的笔记下那些闪耀着智慧的语言,坚持不懈地用自己的笔表达自己的思想,我用手中的笔写下了一本本读书笔记,用笔写下了一篇篇文章。2015年修建四中,我写了《教育万岁》,我的 经验材料在全阳泉市进行交流,反响很大。

3、学习现代教

2015教师出国研修计划
拔尖人才个人计划 第八篇

教师出国研修计划一:东北林业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和有关实施办法的通知》精神和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总体思路,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为追踪学科(专业)发展前沿,提高我校青年骨干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东北林业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试行)》。

一、指导思想

东北林业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留学基金委)与我校合作开展的“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为基础,进一步加大青年骨干教师海外培训力度,加快教师队伍国际化进程,推进我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培养一批在学校各学科(专业)领域内起骨干作用的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范围

主要从我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和优秀年轻骨干教师中选拔;优先资助“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和语言类教师。

(二)选派规模

根据学校与留学基金委签订的协议及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学校计划每年选拔20名左右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

(三)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1)访问学者;留学期限为6-12个月;

(2)博士后研究;留学期限为12个月。

出国访学的期限一般要求应为12个月,其中语言类教师出国访学、研修的期限不超过6个月。

(四)留学国别(地区)

教育、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

三、资助内容

学校与留学基金委联合资助内容包括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及在外期间的奖学金生活费。赴英国的访问学者可申请1000英镑以内的Benchfee。奖学金资助标准及方式按照留学基金委现行的有关规定执行。本项目所需经费由留学基金委与学校共同负担,超出奖学金资助部分发生的费用由选派人员个人承担。

四、申请条件

(一)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无违法、违纪记录,在工作、学习中表现突出,学成后回国为祖国和学校发展建设服务;

(二)应具有坚实而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科研实践经验,教学质量优秀,科研业绩突出;

(三)须在本校工作满3年,年龄不超过40周岁,具有博士学位或受聘副教授(副研究员)岗位;

(四)申请时原则上须有明确的国外合作对象或已取得拟赴国外高校或科研机构的正式邀请函;

(五)外语成绩达到合格条件的申请人员,在选派时学校优先考虑;外语成绩未达到合格条件者,可提供反映其外语水平的考试成绩证明进行申报,此部分人员被录取后,需参加相关外语培训并获得合格成绩或在此期间参加“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并达到合格标准后,方可派出;

(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东北林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人选”、“东北林业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引进计划人选”优先列入本研修计划;已受学校资助公派出国留学人员,不再受本计划资助。

五、选拔办法及申请受理时间

(一)选拔方式

遵循“公正、公平、公开”原则,采取“个人申请、基层单位选拔推荐,学校审核,留学基金委负责审批”的方式进行。各单位应按照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及人才培养梯队建设需要审定申报人员所制定的研修计划,遴选排序推荐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学校根据单位推荐排序并结合学校整体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最终确定资助人选。

(二)申请受理及派出工作安排

(1)初审:学校发布申报通知,受理各单位及个人填报材料,进行资格审查,时间为每年12月初;

(2)确定资助人选:学校根据单位推荐排序并结合学校整体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最终确定资助人选,时间为每学年第一学期末;

(3)外语培训:确定的资助人选中有未达到留学基金委派出外语要求的人员需参加“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并达到合格标准或赴教育部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进行外语培训;

(4)学校负责审核、录取及申报:学校根据申报个人提供的国外院校或科研机构邀请函(含意向性)及外语水平合格证明确定申报留学基金委人选,时间根据留学基金委通知安排确定;

(5)留学基金委确定录取人员:留学基金委审核申报材料后公布录取人员名单,时间为每年11月左右;

(6)派出:符合派出条件的被录取人员凭我校开具的派出证明即可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联系办理派出手续。申报个人根据各单位工作安排及邀请函时间尽快确定时间出国研修。

六、派出管理、考核及其他

(一)按照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要求,为使被选派人员能及时派出,请各单位及申请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妥善安排好培训和出国期间相关学习和工作任务;

(二)被录取人员派出前应签订教师出国研修计划合同,办理出国(境)审批表及交存保证金等派出手续;

(三)被留学基金委录取人员应在6个月内出访,超过6个月,除特殊情况外,学校将取消其出国研修资格,改派他人;

(四)受资助人员不得随意放弃受资助资格,须按照留学基金委管理要求出访,出国期满需按时返校报到;

(五)出国人员办理完护照、签证等手续并获得留学基金委的离境机票后,在离校前将出国时间报告学校人事与专家工作处教师与专家办公室。如离境前仍未告知而擅自离境,学校将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六)派出期间管理:

(1)派出人员应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合理制定在外访学、研修计划,紧凑安排学习任务,密切联系对方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导师,确保研修质量,尽快提高业务素质;

(2)派出人员抵达留学所在国(地区)后,一个月内将入学证明、居住地址告知人事与专家工作处;

(3)派出人员在外期间应每月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汇报思想动态、学习进展以及专业领域从事研究开展情况等;

(4)学校不定期与对方合作导师取得联系,了解派出人员工作、学习及生活情况,一经发现有思想不端、违法乱纪、松懈懒惰、长时间未与导师联系等现象,学校会根据具体情况上报留学基金委,直至终止对派出人员资助并取消其余下出国期限;

(七)回国考核:

(1)期满回国人员应提供带有对方合作导师签名的出国期间个人表现鉴定书;

(2)回国人员撰写出国期间学习总结和学术成果报告(附学术成果);

(3)所在单位根据回国人员的出国期间个人表现鉴定书、鉴定意见,结合回国人员完成出国前研修计划情况进行综合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人事与专家工作处;

(4)回国人员应分别以出国期间研修学科(专业)领域专业知识,出国期间业务总结、感想和体会为主题在本单位作学术报告;

(5)留学回国人员应具备承担双语教学的能力。

对于回国考核不合格人员,学校不再资助任何形式的出国研修、访学,并将此次出国经历视为无效。

七、本办法由学校人事与专家工作处负责解释。

八、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教师出国研修计划二:优秀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计划

一、目的

按照“一流学校、一流师资、一流课程”的原则,学校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至国外知名高校,学习本专业前沿课程,拓宽国际学术视野,孵化国际化课程。派出教师应根据学科建设需要,结合个人学术研究方向,设定学术发展规划,积极投身教学科研工作,在较短时间内成为学术骨干。

二、任务

1、派出教师以旁听形式全程学习一门本科高年级或研究生专业课程,进修结束回校后用于教学研究。

2、派出教师在外进修期间,应参加一次高质量的国际研讨会,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

3、派出教师应利用国外学术资源,为已(拟)承担的科研项目做好资料收集等工作。

4、派出教师应积极协助学校物色、联系引进人才的人选。

三、要求

1、派出教师在进修结束回校后,应向所在单位汇报进修成果,并提供课程考勤证明及参加国际研讨会的邀请函。

2、派出教师在进修结束回校后,应通过学校组织的出国进修成效考核。

3、派出教师在派出前应与人事处签订派出进修协议,在进修结束回校后应完成协议规定的服务期限。该服务期限不能抵冲派出教师原先与人事处约定的其它服务期限,两者应累加计算。

四、名额与期限

自2001年至2015年,学校每年选派1—2名优秀青年教师至国外知名或一流高校进修。进修派出分春季和秋季两期,每期5—6个月。

五、年龄

派出教师的年龄原则上在40周岁以下。

六、待遇:

1、学校全额保留派出教师在外进修期间的每月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

2、派出教师通过出国进修成效考核后,学校向其发放在外进修期间50%的每月校内基本岗位津贴。

3、学校向派出教师提供一次经济舱往返国际机票和办理护照、签证等费用。

4、学校向派出教师提供1,000美元学习补贴(按汇率以人民币支付)。

5、派出教师若未通过出国进修成效考核,或违反派出进修协议,学校将视情要求其返回全部或部分学习补贴。

七、选派程序

1、每年3月初,教师经学校批准后报名申请,并提交出国进修计划。

2.每年4月初,学校组织遴选小组对申请人员进行遴选,确定派出人选。

3.每年4月起,派出教师落实前往进修的国外高校,完成国内相关报批手续,办理签证等事宜。

4.每年8月后或次年2月后,派出进修。

八、其它

20xx年起,本计划的实施视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确定。

教师出国研修计划三:“青年教师出国研修计划”实施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学校“人才强校”工作会议精神,提升学校教师队伍学术水平,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结合学校近年来出国留学选派工作实际,决定实施“青年教师出国研修计划”。

第二条本计划旨在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在三年内(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选拔200名左右青年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学术机构进行研修学习,拓展学术视野,加快自身发展。同时推进学校与国外大学建立广泛的联系,开展经常性学术交流活动。

第三条本计划遵循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按照个人申请、学院推荐、学校审批、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程序组织实施。

二、研修类别与选拔条件

第四条研修类别

研修类别为:高级访问学者、访问学者(含博士后研究)、攻读博士学位、合作研究、进修人员等。

第五条派出方式

派出方式分为国家公派和单位公派两类。

国家公派指经学校推荐,列入国家选派计划,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的留学人员。

单位公派指按照我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选拔,经学校审批,由学校资助赴国外进行研修的留学人员。

第六条申请人应具备的条件

1.热爱祖国,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具有团结合作精神,有学成回国为学校建设服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年龄一般在45岁以下,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学术思想活跃,有固定的研究方向和明确的学术目标。

3.具有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用外语进行本学科的学术交流。

4.申请公派出国留学人员除符合以上条件外,还须具备选派部门或接收方的具体规定。

三、计划实施程序

第七条制定计划

1.学校制定3年出国计划,各学院编制年度派出计划(一定三年):以工科为主的学院以本单位45岁以下专任教师人数的8%推荐拟派出人员;以理学和社会科学为主的学院以本单位45岁以下专任教师人数的5%推荐拟派出人员,经学校评审批准后列入本计划入选人员。入选人员和所在学院做好出国前期准备工作,保证人员按时派出。

2.列入学校“青年教师出国研修计划”的人员,学校人事、外事部门和所在单位将努力创造条件,分期组织外语培训和考试,并协助个人通过各种途径积极联系、落实国外接收单位。

第八条派出渠道

1.本计划资助人员的35%通过学校与国家留学基金委签订的协议派出(如:“全额资助”、“西部项目”、“青年骨干教师1:1配套项目”等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国留学项目)。

2.本计划资助人员的65%以单位公派形式派出。

个人联系国(境)外接收单位并获得对方资助,在收到外方的入学通知书或邀请信后,可向本单位提出单位公派出国留学申请。经所在单位同意报学校批准后,纳入该计划。

第九条出国研修人员的派出

1.国家公派留学人员,按照国家留学基金委相关政策派出。

2.单位公派留学人员按照“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办法管理。

各单位应积极协助拟出国留学人员联系国外接收单位,在收到外方邀请信后,及时做好工作安排,督促申请人按规定程序办理派出手续。

3.列入本计划人员在获得资助资格后,应及时到人事处办理有关资助手续。

四、计划管理

第十条出国研修人员须与学校签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国研修协议书》,同时须安排具有一定经济能力、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我校教职工为其国内保证人。保证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并负经济连带责任。

第十一条出国研修人员的国外管理

1.研修人员到达所赴国家后,应在一个月内向我国驻该国使、领馆报到,并将国外通信联系地址及时告知所在学院及学校主管部门。在国外学习期间应每三个月向所在单位汇报国外学习工作情况。

2.出国研修人员留学期满后应按时回校工作。学校一般不予延长留学期限,确需延长留学期限的,由本人在期满前三个月向所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单位同意后上报人事处,办理审批手续。学校最多批准延期一次,期限不超过一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按留学基金委规定原则上不得申请延长留学期限。

第十二条出国研修人员回校后应以学术报告等形式向学院汇报工作,同时向学校提交书面总结、科研论文、科研成果报告等。

五、政策措施

第十三条出国研修人员的资助政策

入选国家公派留学人员按国家留学基金委与学校签订协议执行。

入选单位公派留学人员,按照学校50%、学院30%、个人20%的比例承担出国研修生活费用。

第十四条留学期间的相关待遇

在批准的出国期限内,发给其基本工资,享受住房分配待遇;超期及延期人员,学校停发工资并停止住房分配待遇等。

第十五条入选国家、省部级、学校各类人才支持发展计划的留学人员,其留学费用及留学期间相关待遇按有关计划执行。

第十六条每年一月份,学校总结上年度出国留学工作,对工作突出的学院给予表彰奖励。同时按上年度回校人员的30%评选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对按期回校、成果显著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发放生活补贴,具体发放标准为:

对以国家公派方式派出,受国家全额资助的回校人员一次性补贴人民币8000元;

对以国家公派方式派出,受西部项目、1:1配套项目资助的回校人员一次性补贴人民币3000元;

对以单位公派方式派出,受学校资助的回校人员一次性补贴人民币5000元。

第十七条学校从人才基金中每年预算30万元设立“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基金”,每年评选若干项创新项目,已回国和即将回国人员均可申请,项目评审通过后学校予以资助。

第十八条自20xx年起,1965年以后出生人员晋升教授职称,原则上须具有在国外知名高校或学术机构研修学习一年以上的留学经历。

第十九条学校希望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学校的对外拓展贡献力量。

学校鼓励学有所成的留学人员邀请外方专家来校开展合作研究、讲学、项目开发和技术交流,参加我校重点科研课题的攻关、研究工作,举办重要国际会议或全国重要学术会议及开展其他学术交流活动。

第二十条学校鼓励各学院、学科充分发挥优势,采取交流、互换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国外知名大学建立长期培训合作关系。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协助。

六、附则

第二十一条本计划所需经费由学校人才基金列支。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未尽事宜参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公派出国留学人员选派及管理实施细则》执行,由人事处负责解释。

2015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拔尖人才个人计划 第九篇

第1篇: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20XX—20XX年是我校在省部共建新平台上实现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为了抓住这一战略机遇,用好用足国家和省上的扶持政策,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人才荟萃、富有创新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支撑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校师资队伍现状,统筹学科专业建设需求、教育教学改革需求、特色强校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西北师范大学20XX—20XX年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问题

“十二五”、“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稳定、培养、引进相结合的人才工作措施和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教师的数量明显增加,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了整体性优化。20XX年至20XX年,教师人数从834人增加到1217人;教授从102人增加到224人;副教授从303人增加到37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从83人增加到261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从250人增加到583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净增29.4 %;教师中外校毕业者714人,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59%。

师资队伍的数量增长和结构优化支撑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办学规模扩大的需要,支撑了人才培养结构从师范教育为主向大力发展非师范教育、推动学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需要,支撑了学校学科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

但是,目前的师资队伍建设状况与全国同类高校相比,发展速度仍显缓慢,师资队伍总量不足,现有教师教育和应用型专业师资已不能满足学校学科发展和办学规模的需要;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拔尖创新人才数量偏少;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偏低,仅为21.4%;截止20XX年底,我校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教师89人,仅占教师总数的8%,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偏低,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学术团队建设滞后,部分学科梯队断层现象严重;40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务者比例仅为24%,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仅为18%,青年教师整体教学任务重、科研成果少、发展后劲不足。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人才强校战略在学校整体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统筹学科建设需求、教育教学改革需求、办学特色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数量目标与质量目标相结合,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紧紧抓住稳定、培养、引进三个环节,通过超前规划、学科带动、机制创新等措施,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提供人力保障。

(二)建设目标

依托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创新基地和重大项目,努力构建人才集聚平台、成长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定位明确、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衔接紧密的师资队伍培养和支持体系。到20XX年,学校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400人左右,兼职教师达到100人左右,紧缺专业教师数量满足教学科研需求;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数达到55%以上,40岁以下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0%以上。拥有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代表的国内外知名高层次学科带头人10名左右;在本学科方向享有国内外较高知名度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30名左右;在本学科方向享有西部地区较高声誉的中青年专家100名左右。

三、重要举措

着眼于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双重目标,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五大计划。通过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模式、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汇聚领军人才,打造创新团队,整体提升中青年教师的素质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一)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20XX—20XX年,学校将实施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设立“西北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储备基金”。通过引人与引智相结合的灵活思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提高我校人才聚集效应。

——根据学校建立的创新基地和创新平台,设置首席专家岗位和相应的专职科研编制,发挥科研创新平台、创新基地在汇聚优秀人才、培育学术梯队、产生重大成果等方面的聚集效应,吸引高水平人才来我校工作。

——设置10个左右特聘教授岗位,吸引学科领军人才。通过公开招聘、合同管理,面向海内外遴选一批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思维,能带领本学科在前沿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领军人才,规划学科发展,主持和组织重大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学科队伍建设和学术梯队建设。

——每年设置20个左右讲座教授岗位,吸引优秀学术带头人。依托国家人才引进“千人计划”及甘肃省“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积极采取“成组引进”和“带项目引进”的方式,吸引一批具有国际较高学术影响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指导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整合学科梯队,培养学科带头人,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争取省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

——依托多学科集成的创新团队,吸引和培养100名左右本学科方向在西部具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专家。

(二)教师教育人才队伍培养计划

20XX—20XX年,学校将通过培养、引进和转型三个渠道,建设一支70人左右的以承担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工作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教师队伍,着力解决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定向培养。每年留出2个博士招生名额,定向培养学科教学论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通过七年的不间断培养,到20XX年学校定向培养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教育专业师资达到20名左右。

——积极引进。面向国际国内人才市场,以优惠待遇条件吸引10名左右教师教育学科学科带头人,开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引进15名左右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毕业、具有较大潜力的优秀博士研究生;面向基础教育一线教师队伍,采取柔性管理模式,遴选15名左右具有丰富经验和一定的学科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具备高级职称的实践型专家兼职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学科研工作。

——促成转型。积极推动具备普通专业和教育学或心理学两种学历背景的在职教师转换发展方向,通过短期进修培训和实践锻炼,转型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教师达到10名左右。

(三)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旨在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优秀青年学术骨干、为未来学科领军人才的成长搭建平台。20XX—20XX年,学校将通过设立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培育项目等措施,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条件;通过支持攻读博士学位、分批次进修学习,整体提升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学缘结构;通过给任务、压担子,激发青年教师自我发展、自动提升的危机感、紧迫感。

——实施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依托“青年教师科研项目资助计划”提升青年教师整体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到20XX年,培养100名左右具有独立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为青年学术领军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施百名教学新秀培育计划。每年遴选15名左右在教学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的青年教师予以资助奖励,支持青年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

——实施青年教师学历提高计划。每年选派30名以上的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每年引进30名左右的“985”“211”学校和著名科研院所应届博士毕业生来我校工作,使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0%以上。

(四)应用型专业师资建设计划

应用型专业师资建设计划旨在重新整合应用型专业师资队伍。20XX—20XX年,学校将通过引进、引智、转型、校企校地合作等渠道,建立起一支满足教学科研需求,具有应用型专业知识结构、学习或实践背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直接引进。吸引一批具有博士学位、实践经验丰富,又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实践型人才补充到相关专业师资队伍中。同时,从国内外科研院所选留一定数量相关专业的硕士(尤其是具有相关专业资质、执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以上应届毕业生来我校工作。

——采取柔性管理模式,面向社会聘任100名左右相关专业的实践型专家兼职从事应用型专业的教学工作。

——推动转型。遴选100名左右相近专业方向的在职教师,鼓励他们转换专业发展方向,通过短期进修、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等途径转为应用型专业师资。

——加强校企、校地合作,扶持应用研究创新,提高应用型专业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

(五)师资队伍国际化成长计划

师资队伍国际化成长计划旨在提升师资队伍把握本专业领域国际前沿知识和信息动态的能力,提升国际交流合作和双语教学能力。20XX—20XX年,学校将通过选派留学、短期进修访学、与国外科研院所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邀请海外知名专家讲学等多种途径大力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通过七年的建设,使我校教师具有国外留学、研究经历的比例达到30%左右。

——积极争取国家公派、西部人才培养特别项目,每年选派15名左右教师出国攻读学位、进修访学。

——设立中青年教师留学基金,每年选派30名左右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到国外高水平的科研院所进修深造,提升教师国际学术背景和整体素质水平。

——启动双语教学师资培养计划,选派100名左右从事双语课程教学的教师赴国外学习相关课程,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实施海外学者讲学支持计划,每年邀请一批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我校讲学,提高学校和教师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弘扬百年办学传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把“爱国进步,诚信质朴、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师大精神和百年办学的优秀传统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在教师管理、培养的各个环节,贯穿在教师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引导广大教师继承扎根西部,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自觉融入学校建设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大学的宏伟事业。

——修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突出对全体教师“奉公守法、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尊重学生、为人师表、廉洁从教、团结协作”等方面的职业道德要求,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建立教师进修学习与日常培训、新聘期培训相结合的专业成长促进机制,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更新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主动把握学科发展动态,主动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的教学。强化对新上岗教师的岗前培训,使他们熟悉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定位,熟悉岗位职责和相关管理制度,缩短适应期。

——建立师德考核评价制度、师德问题劝戒制度和师德评价结果运用制度。把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聘用的基本条件,作为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岗位职责和业绩评价体系。认真落实《西北师范大学学术道德与学术行为规范(试行)》,保护学术环境,惩治学术失范。在晋职、评优、评奖中严格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

(二)构建新型师资管理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I类创新基地平台汇聚和培养人才、优化资源配置、创造重大成果的独立运行机制。实行学校直接领导下的首席专家负责制。创新基地平台具有科研活动、人才培养和科技资源分配的自主权。首席专家在国内外公开招聘,合同管理。实行创新基地平台人员准入制,通过平台招聘,将符合创新基地平台建设目标、科研基础好、合作精神强的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队伍引进创新基地平台。创新基地平台实行以竞争和流动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及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制度。首席专家和研究人员实行年薪制,采用工资加创新人才津贴的二元结构工资制度。

——打破人才部门和单位所有的壁垒,打破影响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壁垒,支持教师跨学院、跨单位组建创新团队,形成优秀人才团队效应,带动教师队伍科研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整体提升。

——创新教师业绩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校内津贴分配制度。坚持分类指导原则,按照不同教师岗位类型、不同学科类型、不同专业类型,分类设计岗位职责和业绩评价指标,确定相应的校内津贴发放标准;突出教师创造性业绩的权重,加大对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奖和应用性成果的奖励力度。

——充分发挥职称评聘的杠杆作用,按“科学评价为基础、岗位需要为前提、聘约管理为手段”的原则,激励教师努力钻研业务知识,提高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在学校师资队伍学历普遍提升的情况下,逐步提高职称评审中的学历等要求。

(三)营造稳定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创设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学术环境,靠实学校领导密切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扩大教师在办学治校方面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让广大教师在参与办学的各项工作中享受事业发展的乐趣,感受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加大资金筹措力度,逐步提高校内津贴总量,增加教师收入。

——加快青年教师公寓建设,改善中青年教师居住条件。

——关注教师健康,对全体教师进行定期体检,精心组织系列体育活动,免费开放体育设施,组织、引导教师积极锻炼身体。

——办好附属中小学和幼儿园,为广大教师子女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服务。

(四)加大经费投入

设立1亿元的师资队伍建设专项基金,支持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五大计划。

第2篇: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1)建设目标

①大师级人才与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引进和培养计划

引进和造就50名左右学科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在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水声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重点学科领域,争取引进和造就两院院士3-4名,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杰出人才5-8名,以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技奖励获得者、楚天学者等为主体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30名左右,柔性引进具有国际影响的世界著名科学家10名左右。

②国际化战略师资培养计划

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以“211工程”三期建设单位为重点,通过校内-海外教授互访、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的选派力度等措施,培养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30名左右,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术骨干100名左右。

③优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依托“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和创新平台,重点建设10支左右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团队。在材料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力争2-3支教学科研团队进入国家级教学科研团队建设行列或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建设行列;在机械工程、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通讯与信息系统、力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力争3-5支教学科研团队进入湖北省创新群体建设行列。

(2)建设内容

①大师级人才与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引进和培养计划

1)学科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全职引进)

——国内重点引进两院院士、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学科领军人物,引进国家级科技奖励获得者作为院士、长江学者等后备人选进行培养。

——海外引进知名大学助理教授以上职务或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本领域世界顶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并产生显著影响的高层次人才,使其成为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的后备人选。

——加强成建制的引进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及其团队,使其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产出一流成果。

——加强高层次岗位招聘工作。对于长江学者、楚天学者、教授二级和三级等高层次岗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以此吸引一批有潜力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2)海外著名科学家的引进(柔性引进)

——继续加强材料复合新技术与先进功能材料、高性能船舶两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人才建设,引进海外大师级人才及团队来校工作,促进校内—海外人才实质性合作。

——投入专门经费建设一批海外著名科学家访问交流基地,引进具有国际影响的一流科学家来校工作,主要引进对象为诺贝尔奖及其它重大奖项获得者、国外知名的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国际学术组织或学术会议的主席或执行主席、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的主编或副主编、知名科研机构的首席研究员,通过他们来校工作带动学科发展和拔尖人才的成长。

3)学科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的培养

——集中校内优势资源对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对于院士、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申报层和后备层人选,学校加大投入,相关职能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在学科建设、基地建设、团队建设、申报重大科研项目、申报重大科研奖励、申请专利和成果转化、出版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和发表高水平论文、开展国内外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招收优秀博士(后)、出国留学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扶持,使其尽快达到相应的申报水平。

——加强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的申报工作。抓住两年一次的院士申报和每年一次的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申报的机会,争取在学科领军人才的申报方面有较大突破。

②国际化战略师资培养计划

1)校内—海外教授互访

——以“讲座教授”岗位、优秀海外青年学者访问实验室制度为平台,吸引世界知名大学或知名学科副教授以上的知名学者来校访问、工作。

——重点支持30名左右45岁以下、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授与海外知名学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互访,在国际前沿领域开展研究,使之成为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2)中青年学术骨干出国研修

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全额资助和配套资助、学校公派等途径,选派100名左右具有博士学位、副高以上职务的学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到国外一流学校(专业)留学,师从一流的导师,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学术视野、能把握国际学术发展前沿与动态的学术骨干和服务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高素质管理队伍。

③优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1)人才建设。以“211工程”三期项目和学科群为基础,跨院系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团队负责人由两院院士、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科技奖励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领军人物担任。

——学术带头人由主持过国内外重大教学科研项目、拥有重要自主知识产权或专有核心技术等人员担任。

——配置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年轻教授(副教授)、具有国内外学术经历的博士(后)作为主要学术骨干和学术发展力量。

2)条件建设

——通过科研基地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一盘棋的思想和捆绑投入的机制,给予每个创新团队专门的条件建设经费资助,实现“一流人才、一流装备、一流教学科研成果”的目标。

——加强项目型团队建设工作,对于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团队,学校给予一定的人才配套专项经费资助,支持团队骨干与海外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3)机制建设

——实行团队负责人全面负责制,赋予团队负责人更多的用人权、分配权、考核评价权、学术自主权。

——在专业技术岗位聘任上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把鼓励和支持原创性与基础性研究、培育和支持创新团队建设等作为聘任条件。

——学术评价上注重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注重团队建设、学科建设、国内和国际影响力等评价因素。

——对于领军人才及其团队,在分配上试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

(3)预期成效

①通过人才队伍建设显著提升重点学科水平。发挥大师级人才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的人才集聚效应,通过引进和造就一流的学科带头人,来汇聚一流的队伍,提升学校的学科竞争力,推进“十二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实现学校“整体水平国内一流,部分学科水平国际一流”的学科建设目标。

②师资队伍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师资队伍解决学科前沿问题、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解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争取获得一批国家重大教学科研项目,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获得一批国家级教学科技奖励。

③师资队伍的国际视野、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把握国际科学发展趋势及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4)建设资金预算及主要用途

资金需求: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经费为8000万元,主要来源于中央专项经费和学校配套经费,其中申请中央专项经费1000万元,学校配套经费7000万元。

主要用向:大师级人才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引进与培养基金4280万元,国际化战略师资培养基金2020万元,优秀创新团队培育基金1700万元。具体使用将与“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统筹安排。

第3篇: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

世纪更替,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教兴国、科教兴省战略对人才的迫切需要,都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教师建设队伍的总体目标是:以加强重点学科、学位点探队建设为核心,以加快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思想业务素质为基础,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为手段,建设一支数量合理、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根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勇于创新,整体素质优良的实验教师队伍为目的。

师资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实验室的课程结构决定了师资队伍构成的特殊性,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几门学科共同发展,老实验教师多,新人少,传帮带作用难以实现;师资队伍还存在的突出问题:1、待遇及生活工作条件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教学积极性削弱,师德观念淡薄,责任心不强,队伍还不够稳定。2、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加上新师资中高学历者偏少,不足以抵消非自然减员因素,使学校培养压力增大。3、学校事业不断发展,教学任务加重,教师疲于应付,许多科研能力很强的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水平,阻碍了科研型实验教师形成和人才的培养。4、缺乏学术人才,学术能线断层严重,导致承担科研项目的力量薄弱,进一步制约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3、建设内容及措施:⑴以老带新,以中年实验教师为骨干;

⑵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

⑶高级职称比例达到50%以上;

⑷每学科培养1名科研型实验教师。

为了实现建设目标,其措施一加强对实验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热爱教育事业;二是提高专业和教学水平,组织教师学习高等教育的有关法规,转变观念,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鼓励中青年实验教师提高学历,拓宽知识,积极探讨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根据学院的培养计划,每年争取安排1名教师脱产学习进修,培养骨干实验教师,提高实验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三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相关教研室开展科研活动,提高实验教师的学术水平,参加相应的学术活动,按要求完成其内容。力争实现每年1—2项校级及校级以上的科研项目,使更多的实验教师成为教学科研齐进的实验教师。

三、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搞好实验室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而且有利于增强学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整体功能,对于稳定和吸引高层次人才,争取各级各类科学研究项目,面向社会开展多样化服务,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实验室建设规划的制定,要以迎接省教育部组织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精神,实是求事地分析目前各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不足,准确分析实验教师高素质人才培养对实验教学工作的需求,借鉴兄弟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成功经验,科学地制定20XX至20XX年实验室建设规划。现根据本实验室工作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建设目标

建设与创建一流省属综合性大学目标相一致,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布局结构合理,学科特色鲜明,组织功能完善,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能满足不同科类本科学生实验教学需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与深化教学改革需要,具有学研产一体化特征的实验体系。通过一次性规划,2至3年的逐步建设,使本实验室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学科专业及专业基础实验开出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及开放性实验室数达到或超过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的良好标准。

二、基本原则

实验室总体规划要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合理性。规划制定过程中应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1、观念要更新。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体系,把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大学习大讨论及教学改革研讨成果运用于实验室规划制定过程之中,按照有利于实验教师高素质人才培养,有利于提高本实验室专业科学研究水平与授学能力,有利于稳定和吸引高层次人才,有利于发挥本专业的优势与特色,来构建实验新体系。

2、目标要明确。

按规划的总目标及学院发展规模,根据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需求,科学合理地确定生物学实验室的功能、用途和规模。

3、设备要先进。

根据培养需要,以及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要求,在实验设备的选型上,要科学定位实验设备的技术档次,保持设备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4、布局要合理。

在实验室布局上,贯彻一体化发展战略思想,统筹考虑学科、专业、课程建设,考虑培养目标、科学研究与开展社会服务,兼顾不同层次教学需要。 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结合学科的科研基础及实力,统筹学科发展方向,突出研究重点,整合队伍实力。结合国家、地方产业政策调整及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增强实验室的社会服务功能。 在布局上还要做好内部实验设备、资源的统筹工作,科学合理地配置实验设备和实验用房。合理安排,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提倡综合利用,提高综合效益。

5、模式要创新。

在实验室的建设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运行机制方面,要根据不同学科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要加强实验室队伍的建设,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 要根据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积极探索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建立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需要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大力开设创新性、设计性实验,达到或超过评估要求。

6、特色要鲜明。

根据规划确定的学校特色,充分发挥学校所处的特殊地域优势,结合各学科专业优势,在统筹学科发展方向,突出研究重点,整合队伍实力时,一定要突出鲜明的学科特色,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第4篇: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为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根据示范校建设目标和教育厅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1、师资建设力度大,覆盖面广

1健全管理机制。学校实行签约聘任的全员合同制、强调责能勤绩的结构工资制、严格考核的优胜劣汰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

2强化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培训学习和学术交流活动198人次,其中9人参加了中职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派教师外出参与专业实践活动93人次,有78名教师外派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1个月轮训;19名教师通过培养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学校投入61.9万元对省市校级专业带头人进行培养,专业带头人梯队基本形成。

3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建立健全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面提高素质的“四全”教育模式,把社会责任、纪律观念、质量意识、团结精神融入教师的教学内容,坚持年度考核,对不合格教师,实行“一票否决”,终止聘任。切实把好引进、管理、教育等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关心爱护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根据学校建设目标,实施相应的措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有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现有教师239人,专业课教师195人。高级职称34人,另有6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省级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3人,市级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9人,市级课程教研组组长5人,兼职教研员6人。队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并呈良好的发展趋势。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2023年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通用6篇)
  • 2023年党支部工作计划 【五篇】
  • 2023年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范文...
  • 2023年党支部工作计划及要点7篇
  • 党支部学习计划范文(精选5篇)
  • 2023年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范文...
  • 意识形态工作计划3篇
  • 党支部学习计划(通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