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

社区“大力推进我市更高水准的”文明城市“建设微宣讲活动总结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1    阅读:

社区“大力推进我市更高水准的”文明城市“建设微宣讲活动总结篇一
《讲话精神进基层微宣讲30题》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样的通俗语言做出了重要指示,如此通俗易懂、富有魅力的语言,延续了以他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一直以来的执政思路和施政风格,蕴含了以下几个重要信息点:

第一,这是对我们党的应有的宗旨意识的再一次郑重提示。它提示各地领导干部,在谋求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发展的时候,要牢记我们是谁的党,不能模糊甚至忘记了是在为谁发展、发展的成果应该由谁来共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征途中,不能少了广大“老乡”的身影,不能忽视他们最基本的利益诉求。

第二,这番话突出了“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习总书记用 “关键”两个字来限定“在老乡”的程度,这实际上表明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深刻认识,对衡量工作成效标准的清晰把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仍为“三农”主题,再次强调“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最为全党的重中之重”,“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为解决“三农”问题制定了很多政策措施。而要实现中央的决策部署,让广大农民真正共享现代化成果,各地主要领导干部就必须要时刻牢记,在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战略中,“老乡”们绝不能缺位,不能忽视“老乡”的感受,更不能以国家整体利益名义剥夺“老乡”的正当个体权益。

第三,这番话是对党中央始终致力于改变政风、作风的再次生动诠释。习总书记以通俗质朴的语言形式直接告诉各级领导干部和民众,中央对转作风、改文风的始终如一与坚定决心。中央领导集体的亲历亲为,已经在全社会率先垂范。但是,各地仍不时曝出领导干部失范的事件,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和形象,令人扼腕。古语讲,“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我们希望现在“上”所力倡并力行的“为民、务实”之“好”,能被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真正“甚”起来!

2、全面小康的基本内涵

“小康”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特定的概念。“小康”是相对于“温饱”

而言的。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老百姓布衣陋室、粗茶淡饭,勉强维持生计,叫“温饱生活”。比“温饱生活”稍好一点,叫“小康生活”。“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算是“小康之家”了。“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构想,最早出于孔子。他构想了两种美好社会:一是“大同”,说那时“天下为公”,没有私有财产,没有盗贼,没有欺诈,叫“天下大同”;二是“小康”,是指比“大同”较低级的一种社会。晋朝的陶渊明,清朝的李汝珍都以文学形式,描绘过近似“大同”、“小康”的“世外桃园”和“理想国”。中国古代的“小康社会”,没有文字记载的指标体系,很难进行确切的衡量。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大约属于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小康社会”吧。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有三大区别:

1、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2、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

3、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按照官方的说法,现在已经基本实现小康,但是全国还有1个亿左右的贫困人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最起码必须先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我国基本消除贫困的目标是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人口的目标是2050年(预计很难完成),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时间至少在这个之后。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实际上是在十六大、十七大延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五个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内涵更加丰富,范围更加扩大。

3、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4、小康生活与幸福感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的快速向前发展,我们似乎已经进入到小康社会里了,可是就在温饱问题解决的同时,一个新的问题伴随着诞生了,那就是我们的幸福感觉似乎没有跟上,不管什么阶层的人总是叫喊不公平,吃多拿多都不舒服,他们不是埋怨,就是对立,

有些专家称为端起碗来骂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有专家者认为,人的幸福感来源于:一是人的绝对幸福感,即人对物质的满足感,当前,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给人带来的绝对幸福感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以凭借物质的增长来获得满足感会变得越来越困难。二是人的相对幸福感,即人对人的满足感,人对于物质的基本需求满足后,人的满足感就主要来源于社会上人对人的满足感了。人的相对幸福感可以来自多个方面的,它可能来自于别人对自己的赞美和羡慕,也可以来自上司对自己的表扬,还有可能来自对别人的施虐;总之自己比别人优越或者别人比自己更痛苦都能让自己获得较多满足感,今天不少的老板很不愿意别人生活的比自己好。

这样看来,人在一个结构简单的初创的社会中获得幸福感觉要容易一些,感觉深刻一些,这在传统中国社会里可以得到印证,如电视书籍上表现的,一个人的相对幸福感的多少主要来源于官阶的高底,金钱的多寡,三妻四妾的生活。

随着商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天的社会地位不单单是以官阶、金钱来表现的时候了,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急剧呈现出来,社会组团的分工越来越细,人的社会生活的圈子也越来越小,人能从其它人那里获得赞誉与关注的范围正在缩小,可能性也正在减弱,哪怕你是高官与亿万富豪,可我并不羡慕你,你是省长我也不赞美你。人的相对幸福感获得的空间日益压缩,他的幸福感觉反而失落了,于是走向更加贪婪。所以人在经历了初级阶段的幸福感呈现出的边际效应递减的苦恼后,又要面对相对幸福感获取难度日益加大的悲剧。其结果反而走向了苦恼,变质以致死亡。

那么,小康之后人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有人认为:真诚、善良、自由、助人实在是做人最基本的理由,也是幸福的归宿。

5、新型城镇化“新”在哪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

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应该贯彻到城镇化的生态文明过程与行动上,首先要改变的是人的观念、体制和行为。强化城市和区域生态规划,处理好城市建设中眼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效率与公平、分割与整合的生态关系,强化和完善生态物业管理、生态占用补偿、生态绩效问责、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控制性详规等法规政策。

推进产业生态的转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将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这需要以城市带农村、工业融农业、公司带农户、生产促生态。要在弄清资源和市场、机会和风险的前提下策划、规划、孵化新兴园区、新兴产业、新型社区和新型城镇,将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改变为招贤引智模式。

注重生态基础设施和宜居生态工程建设。比如汽车交通将转向生态交通,以最小的化石能源消耗和物流,实现城市流通功能的便利通达;将耗能建筑变为产能建筑;通过地表软化、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等生态工程措施,实现对生态占用的补偿,使建设用地兼有生态用地的功能。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生态方法和技术包括如下方面:生态集约,包括生态资源、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的集约。特别是土地、水、生物资源的集约规划、集约建设和集约管理。要发展紧凑型城市,推进适度规模的城镇化。城市人口密度要控制在每公顷100人左右。生态大智,在城市发展中,特别需要将传统技术方法和聪明才智融入规划、建设与管理中。

6、国家大湖发展战略与益阳发展机遇

2012年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主席胡彪,联名所有在湘全国政协委员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交提案,呼吁国家加大统筹支持力度,将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高一期末自我评价或总结600字范文五篇
  • 2023年农村党支部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 高二期末自我评价或小结600字集合6篇
  • 党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总...
  • 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工作总结【三篇】
  • 党支部意识形态工作总结范文(通用10篇)
  • 高一期末自我评价或总结600字九篇
  • 学校思政课工作总结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