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

论语中有哪些成语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03    阅读:

论语中有哪些成语(篇一)
《论语中的所有成语总结,超有用!!》

1不亦乐乎 《学而》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朋友从远方来到,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成语义:①不也是很快乐;②表示程度过甚,达到难以应付的地步;③表示情况令人满意;④表示十分高兴。

2犯上作乱 《学而》

原文: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翻译: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

成语义: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

3节用爱人 《学而》

原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候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的政事,以要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部下和人民;按照农时的季节役使人民。

成语义: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4食无求饱 《学而》

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成语义:吃饭不要求饱足。

5居无求安 《学而》

原文:同上

成语义: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适舒服的居所。

6 安贫乐道 《学而》

原文: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贫穷却不去巴结,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如贫穷仍快快乐乐,富裕仍爱好礼义的人。

成语义:安于清贫,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7巧言令色 《学而》

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花言巧语,面容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成语义:原指铺张修饰没有实际内容的语言或文章,后多指虚假而动听的话。

8告往知来 《学而》

原文: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就可以知道未来要发生的事。

成语义:

9慎终追远 《学而》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翻译: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好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这样人民的道德就会归复中厚老实。

成语义: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远代的祖先。

10温良恭俭让 《学而》

原文:以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翻译:用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来了解政事的。

成语义: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11言而有信 《学而》

原文: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翻译:讲信用,要符合于义;只有符合义的诺言才可以去实现。

成语义:说出来的话算数,有信用。

12从心所欲 《为政》

原文: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七十岁的时候,就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会出现违背规矩。 成语义:①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②代指人的年龄,七十岁。

13而立之年 《为政》

原文:三十而立

翻译: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

成语义:指人开始成熟。

14见义勇为 《为政》

原文: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翻译: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那是谄媚。遇到符合义的事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 成语义:见到了正义的事情就要勇敢地去做。

15 举直措枉 《为政》

原文: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翻译:选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百姓便信服;选拔邪恶的人,安排的位置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信服了。

成语义: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佞。

16 犬马之养 《为政》

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翻译:子游问孔子怎样做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孝顺,就是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不够的,对于狗马也能做到饲养。如果对父母只奉养而不诚心孝顺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没有什么区别?

成语义:比喻供养父母。

17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为政》

原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翻译:人如果不讲信用,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啦。

成语义:指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18三十而立 《为政》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到事情就不迷惑了;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去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才能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做出违背规矩。

成语义:三十岁自立于世,开始成熟。

19 随心所欲 《为政》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多含贬义。

20 温故知新 《为政》

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就会可以获得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作老师了。 成语义:温习已学过知识有获得新的体会。也比喻回顾历史,认识现在。

21 一言以蔽之 《为政》

原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翻译:《诗经》的内容,用一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内容。

成语义: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22 异端邪说 《为政》

原文: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翻译:研读邪说,那是残害自己。

成语义:不符合正统思想的、被认为有严重危害的思想、言论。

23 周而不比 《为政》

原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翻译:君子在道义上团结人,不以私利相互勾结;小人善于因私利而勾结,不能在道义上团结人。

成语义:关系亲密但不相互勾结。

24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

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翻译:孔子谈论季氏,说他在庭院内观赏八佾之舞,这种事情如果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

成语义:如果这个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表示绝不容忍。

25 哀而不伤 《八佾》

原文:《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翻译:《诗经》中的《关雎》篇的内容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

成语义:①感情适度,悲哀而不过度伤心;②形容诗歌、音乐等含优雅哀调,却又感情适度而不过分、具有中和之美。

26 不咎既往 《八佾》

原文: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翻译:已经完成的事情就不再说了,已经做过的事情就不必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情不要再去追究责备了。

成语义: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备。

27 尽善尽美 《八佾》

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翻译:孔子谈到韶乐说:“美极了,又好极了。”谈到武乐时说:“美极了,还不够好。” 成语义:形容事物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

28 了如指掌 《八佾》

论语中有哪些成语(篇二)
《论语中的成语(全)》

《论语》中的成语

《学而篇第一》

1-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论语·学而》(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2、【不亦乐乎】——不是很高兴的吗?《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论语·学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论语·学而》(1·3):“巧言令色,鲜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论语·学而》(1·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论语·学而》(1·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论语·学而》(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论语·学而》(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

1-12、【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论语·学而》(1·10):“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1-13、【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论语·学而》(1·12):“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1-14、【敏于事慎于言】——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论语·学而》(1·1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15、【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论语·学而》(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16、【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论语·学而》(1·15):“《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17、【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论语·学而》(1·15):“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篇第二》

2-1、【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论语·为政》(2·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4、【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

2-5、【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6、【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8、【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9、【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10、【犬马之养】——供养父母的谦辞。《论语·为政》(2·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11、【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论语·为政》“子游问孝”(2·7)、“子夏问孝”(2·8)。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2-12、【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论语·为政》(2·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3、【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成为像器皿一般只具有单一用途的人。《论语·为政》(2·12):“君子不器。”

2-14、【周而不比】——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论语·为政》(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3

2-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学习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论语·为政》(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6、【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论语·为政》(2·16):“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论语·为政》(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多闻阙疑】——闻:听;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论语·为政》(2·18):“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2-19、【言寡尤,行寡悔】——指说话做事很少犯错误。《论语·为政》(2·18):“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20、【举直措枉】——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论语·为政》(2·19):“举枉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论语·为政》(2·2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22、【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论语·为政》(2·24):“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篇第三》

3-1、【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论语·八佾》(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杞宋无征】——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论语·八佾》(3·9):“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3-3、【了如指掌】【了若指掌】【如指诸掌】——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论语·八佾》(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4

3-4、【告(gù)朔饩(xì)羊】——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论语·八佾》(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3-5、【爱礼存羊】——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论语·八佾》(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3-6、【乐而不淫】——快乐而不过分。指表现的情感有节制。《论语·八佾》(3·20):“《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7、【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论语·八佾》(3·20):“《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8、【成事不说】——说:解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论语·八佾》(3·2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9、【既往不咎】【不咎既往】——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论语·八佾》(3·21):“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3-10、【尽美尽善】——尽:极。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完无缺。同“尽善尽美”。《论语·八佾》(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里仁篇第四》

4-1、【里仁为美】——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论语·里仁》(4·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造次颠沛】——流离失所,生活困顿。《论语·里仁》(4·5):“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3、【观过知仁】——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论语·里仁》(4·7):“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4、【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论语·里仁》(4·8 ):“朝闻道,夕死可矣。”

5

论语中有哪些成语(篇三)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格言1、 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 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 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 从心所欲 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 当仁不让 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 恶衣恶食 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 发愤忘食 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 犯上作乱 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 割鸡焉用牛刀 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 好行小惠 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 后生可畏 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 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 惠而不费 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 家喻户晓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

晓也。” 17、 见义勇为 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8、 举一反三 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 理屈词穷 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20、 鸣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鸣鼓而攻之可也。’” 21、 内省不疚 省:省察,反省;疚;因歉疚而内心不安。自己反省没有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的事。《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2、 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够就近那自己比方别人。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要替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23、 年富力强 年富:往后的年岁还多,指年轻力壮。《论语?子罕》:“后生可畏”。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24、 匹夫不可夺志 匹夫: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变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5、 轻裘肥马 裘:皮袄。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骏马。《论语?雍也》:“赤(公西华)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来就用“轻裘肥马”形容生活豪华。 26、 三复斯言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反复复地体会这句话。语本《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27、 杀身成仁 仁: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语本《论语?卫灵公》“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为了成全或成就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现指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生命。 28、 善贾而沽 贾:同“价”。等好的价出卖。《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也用来比喻怀才未遇,等待有赏识他的人才肯效劳出力,或得到高职位才出来做官。 29、 手足无措 措:安放。手脚都不知道该放在哪儿好了。形容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0、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四肢;勤:劳动。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论语?微子》记载:有一次子路跟随孔丘出外,途中子路落在后面找不到孔子了,正好遇上一位锄草的老大爷。子路问他说:“子见夫子乎?”那老大爷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后泛用以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劳动人民。 31、 驷不

及舌 意思是言已出口,驷马也追不及。指说话应当慎重。《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32、 温故知新 温:温习;故;旧的。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在有时比喻吸取历史经验,给认识当前情况提供参考。 33、 文质彬彬 文:文采;质:实质;彬彬:指文和质配合得很好。形容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4、 血气方刚 血气:精力;方:正在。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5、 循序渐进 循:依照,沿着。依照次序逐步地向前。《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渐进耳。” 36、 循循善诱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后来泛用以表示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 37、 言必有中 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得正确。《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那) 38、 言不及义 及:涉及;义,这里指正经事情。说话一点也不涉及正经的道理。《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39、 一言以蔽之 蔽: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语出《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0、 以直报怨 直:正直。以公道来对待自己怨恨的人。《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1、 仁人志士 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论语?卫灵公》:“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现泛指爱国的愿意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如果你发现了更多,请联系我,多谢

论语中有哪些成语(篇四)
《论语中的成语俗语原出处》

《论语》中的成语,俗语

1,犯上作乱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学而第一》) 2,巧言令色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第一)

3,慎终追远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第一)

4,温良恭俭让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得之。

5,和为贵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

6,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第二)

7,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举直错诸枉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0,见义勇为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11,是可忍,孰不可忍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第三)

12,获罪于天 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13,力不同科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14,既往不咎 自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5,尽善尽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

16,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第四)

17,见贤思齐 子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父母在,不远游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9,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20,听其言,观其行

子曰: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第五)

21,无欲则刚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22,不耻下问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3,三思而后行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4,中道而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雍也第六)

25,文质彬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6,敬而远之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27,述而不作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述而第七)

2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9,举一反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0,三月不知肉味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31,乐在其中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2,发愤忘食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3,三人行必有我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4,君子坦荡荡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3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泰伯第八) 36,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8,于斯为盛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39,多乎哉,不多也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第九)

40,仰之弥高, 欲罢不能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41,待价而沽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42,何陋之有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3,后生可畏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4,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6,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乡党第十)

47,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第十一) 48,升堂入室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49,过犹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50,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第十二) 5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52,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

53,四海之内皆兄弟

54,成人之美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55,以文会友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56,名正言顺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子路第十三) 5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8,不能正身,如何正人

子曰:苟正其身矣,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59,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60,近者悦,远者来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61,欲速则不达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62,言必信,行必果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KENGKENG然小人哉,亦可以为次矣。

63,和而不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64,见利思义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第十四) 65,言过其行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66,怨天尤人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67,知其不可而为之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68,老而不死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扣其胫。

69,君子固穷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第十五)

70,无为而治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71,失人,失言

子曰:可与之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72,杀身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7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75,薄责于人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76,君子求诸己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77,以言废人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

78,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79,当仁不让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80,有教无类 子曰:有教无类

81,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82,既来之,则安之

孔子曰:......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第十六)

83,祸起萧墙 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84,血气方刚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85,见得思义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86,性相近,习相远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第十七)

87,杀鸡焉用牛刀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88,色厉内荏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如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89,道听途说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90,患得患失

子曰: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91,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9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微子第十八)

93,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94,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第十九)

95,望之俨然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96,学而优则仕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97,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废,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第二十)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

(以下成语释义摘自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成语辞海》)

1不亦乐乎 《学而》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朋友从远方来到,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成语义:①不也是很快乐;②表示程度过甚,达到难以应付的地步;③表示情况令人满意④表示十分高兴。 2犯上作乱 《学而》

原文: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翻译: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

成语义: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 3节用爱人 《学而》

原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候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的政事,以要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部下和人民;按照农时的季节役使人民。

成语义: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4食无求饱 《学而》

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成语义:吃饭不要求饱足。

5居无求安 《学而》原文:同上 成语义: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适舒服的居所。

6 安贫乐道 《学而》

原文: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贫穷却不去巴结,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如贫穷仍快快乐乐,富裕仍爱好礼义的人。

成语义:安于清贫,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7巧言令色 《学而》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翻译:花言巧语,面容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成语义:原指铺张修饰没有实际内容的语言或文章,后多指虚假而动听的话。

8告往知来 《学而》原文: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就可以知道未来要发生的事。 9慎终追远 《学而》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翻译: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好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这样人民的道德就会归复中厚老实。 成语义: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远代的祖先。

10温良恭俭让 《学而》

原文:以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翻译:用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来了解政事的。 成语义: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11言而有信 《学而》原文: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翻译:讲信用,要符合于义;只有符合义的诺言才可以去实现。

成语义:说出来的话算数,有信用。

12从心所欲 《为政》原文: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七十岁的时候,就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会出现违背规矩。

成语义:①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②代指人的年龄,七十岁。

13而立之年 《为政》原文:三十而立翻译: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

成语义:指人开始成熟。

14见义勇为 《为政》原文: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翻译: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那是谄媚。遇到符合义的事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

成语义:见到了正义的事情就要勇敢地去做。

15 举直措枉 《为政》原文: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翻译:选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百姓便信服;选拔邪恶的人,安排的位置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信服了。

成语义: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佞。

16 犬马之养 《为政》

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翻译:子游问孔子怎样做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孝顺,就是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不够的,对于狗马也能做到饲养。如果对父母只奉养而不诚心孝顺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没有什么区别?

成语义:比喻供养父母。

17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为政》原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翻译:人如果不讲信用,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啦。

成语义:指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18三十而立 《为政》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到事情就不迷惑了;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去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才能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做出违背规矩。

成语义:三十岁自立于世,开始成熟。

19 随心所欲 《为政》 原文:同上。翻译:同上。

成语义: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多含贬义。

20 温故知新 《为政》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就会可以获得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作老师了。

成语义:温习已学过知识有获得新的体会。也比喻回顾历史,认识现在。

论语中有哪些成语(篇五)
《论语中的成语》

哀而不伤 āi ér bù shāng 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她喜欢打扮,愿意有朋友,可是这都不过是一些小小的、~的、青春的游戏。(老舍《四世同堂》四十三) 察言观色 chá yán guān sè 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我没有~的能力。 大节不夺 dà jié bù duó 指面临生死关头,仍不改变其原来志向。 《论语·泰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恶衣恶食 è yī è shí 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君子忧道不忧贫,士志于道,而耻~者,未足与议。(章炳麟《论读经有利而无弊》) 发愤忘食 fā fèn wàng shí 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既这样~起来,也好,就由你去。(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 刚毅木讷 gāng yì mù nè 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和而不同 hé ér bù tóng 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开柙出虎 kāi xiá chū hǔ 柙:关猛兽的木笼。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论语·季氏》:“孔子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孔宣父不责他人;当路斩蛇,孙叔敖盖非利己。(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来者可追 lái zhě kě zhuī 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但是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 《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门墙桃李 mén qiáng táo lǐ 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比喻后进者或学生。称他人的学生。 《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 天下文章同轨辙,~半公卿。(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二) 内省不疚 nèi xǐng bù jiù 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被发左衽 pī fà zuǒ

rèn 被发:散发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或~,奋迅泥滓。(晋·潘岳《西征赋》) 杞宋无征 qǐ sòng wú zhēng 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 《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rén ér wú xìn,bù zhī qí kě 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列位呵,“~。”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 三复斯言 sān fù sī yán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 愿天下有心人~而早为之所焉可耳。(严复《原强》) 听其言而观其行 tīng qí yán ér guān qí xíng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先难后获 xiān nán hòu huò 难:艰难,劳苦;获:收获。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 《论语·雍也》:“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枉道事人 wǎng dào shì rén 枉:违背;道:正道;事:侍奉。原指不按正道事奉国君。后泛指不择手段取悦于人。 《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造次颠沛 zào cì diān pèi 流离失所,生活困顿。 《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言必信,行必果 yán bì xìn,xíng bì guǒ 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从来是~。漫谈《论语》中的成语 提要:《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也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散文著作。《论语》基本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中有许多内容都被后人大量而频繁使用,逐渐发展成使用广泛的成语。这是《论语》留给我们宝贵财产的重要部分。根据有关统计,《论语》一书共留给今天384条成语,对后代汉语语汇的

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特点为数量大,结构形式全,语法功能多,含义稳定。在先秦古籍中颇为少见。本文对《论语》成语的源流、用途、意义变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 汉语 成语 《论语》 《论语》是研究上古汉语的重要语料,《论语》的成语对后代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数量之大、结构形式之全、语法功能之多,在先秦古籍中实为少见。研究《论语》成语,对我们把握《论语》一书的语言特色、理解其深邃的内涵、加深对《论语》在汉语史上的地位的认识,都将是有益的。《论语》全书共二十篇,15957字①,形成成语384条②。本文拟就源流、用途、意义变化诸方面对《论语》成语作一些分析。 一《论语》成语的源流。 《论语》成语的源流。也可以说是以什么形式出自《论语》的。《论语》成语三百多条,究其源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并非最早源于《论语》,而是《论语》引用了其他典籍的内容。这主要是指从《诗经》等先期或同期经典援引的一些内容。严格来说这一部分并不能作为出自《论语》,但,如果不是《论语》,它们也不会被广泛使用。 (1)直接援引原《诗经》的成语 “暴虎冯河”,最早见于《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不如其它。”《论语·述而》引:“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三个成语最早都见于《诗·小雅·小旻》,《论语·泰伯》引:“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各得其所 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论语·子罕》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2.《论语》首创的成语。 《论语》首创的成语,指后世沿用《论语》原书文字,保留原有语法结构而形成的成语。 (1)不亦乐乎 出自《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周而不比 出自《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每事问 出自《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4)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陈力就列《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7)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8)恶衣恶食《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9)苗而不秀《论语·子罕》:“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这类成语,几乎每篇都有。如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犯而不校(《泰伯》)、空空如也(《子罕》)、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这类成语占《论语》成语的很大部分,是《论语》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出自《论语》的成语。出自《论语》的成语,指来源于《论语》,但又经后人加工、提炼而形成的成语。据考察分析,后人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形成这类成语。 (1)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成语。如:众星拱辰 出自《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拱”古作“共”)安老怀少 出自《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将原句中的虚字和不影响意义的实字删减而成的成语。如:节用爱人 出自《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举直错枉 出自《为政》:“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3)在原句词语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字而构成成语。如:异端邪说 出自《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在“异端”后加“邪说”。中庸之道 出自《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中庸”后加“之道”。 (4)将原型成语(即首创成语)中的字更换形成另一成语。如:随心所欲 出自《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将“从”换作“随”。有始有终 出自《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将“卒”换作“终”。 (5)将原文中否定意义的词句改为肯定意义构成成语。如:见义勇为 出自《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改“无勇”为“勇”,“不为”为“为”。周急继乏 出自《雍也》:“若不周急不继富”。改“不继富”为“继乏”。 二《论语》中的成语,按用途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这一类成语现在使用的还很多,大多数人也比较熟悉。在《论语》中出现的比较多。例如: (1)《公冶长》第十五章———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成语“不耻下问”出自此章。其原义是:不以向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后来人们用以表示虚心好学。 (2)《述而》第二十二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成语“三人之行,必有我师”的出处。讲的是:即使在很少的几个人中,也有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的。后人用“三人之行,必有我师”来表示应努力向别人学习好的东西。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学习的成语还有:学而

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朝闻夕死;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发愤忘食;循循善诱;有教无类;后生可畏;日知其所无;笃志好学;登堂入室(升堂入室);告往知来(告诉他已学过的知识,就能体会出未学过的知识);不知肉味(形容特别专心);每事问;敏而好古(勤奋地研究古代文化典籍);等等。 2 .修养。例如: (1)《述而》第十六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成语“曲肱而枕(曲肱而卧)”、“乐在其中”、“富贵浮云”都出自此章,讲的是修养到了淡泊人生的境界。 (2)《学而》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成语“三省吾身”就出自曾参之口。这是孔子门徒提出的比较典型的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 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修养方面的成语还有: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中庸之道;见义勇为;见贤思齐;志士仁人;当仁不让;杀身成仁;求生害仁;乐而不淫;乐以忘忧;犯而不校;以德报怨;文质彬彬;君子固穷;箪食瓢饮;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匹夫不可夺志;岁寒知松柏;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敏事慎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 3 .待人接物。例如: (1)《颜渊》第十六章———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语“成人之美”就出自于此章。这一章讲的是君子要成全他人的好事,不助长他人的错误。 (2)《卫灵公》第二十四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出自这里,说的是推己及人之意。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接物的成语还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以文会友;不念旧恶;三思而行;敬而远之;待价而沽;过犹不及;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可无不可;小不忍则乱大谋;有始有终;能近取譬;和而不同;听其言而观其行;善为我辞(好好帮我说说,替我辞掉)。 4.政事。例如: (1)《子路》第六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出处,讲的是居上位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2)《宪问》第二十六章———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成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出自这一章。说的是:居上位者考虑事情、处理问题,不要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 (3)《子路》第三章———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

论语中有哪些成语(篇六)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成语大全

《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虽被历朝历代奉为中国人之“圣经”,名列“四书五经”之首,但其语言却非常浅显直率,精炼简约,全无想象中的高深莫测和晦涩难懂,也没有《老子》开篇那种一上来就让人犯迷糊的“道可道,非常道”之玄机,这使得千百年来《论语》中的语言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并流传至今,其中的某些词汇便逐渐演变成约定俗成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究竟有多少个?有说200多的,有说400多的,不管是哪个吧,这个数量都是够惊人的。要知道《论语》本身不过15836字,却为后世贡献了如此众多的成语,不能不说是一部丰富的思想宝库。

总的来说,《论语》中的成语大致有以下四类:

1、来自于引用,但经过《论语》才广为流传。如“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源自《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一部分占少数。

2、来自《论语》本身的固定词组,未经删、补、改、移,保持原貌。但意思在演变中可能发生变化。这一部分占大多数(未经统计,感觉如此)。如“不亦乐乎”即为原文中的一个词组。

3、来自《论语》本身,经过后人的提炼和加工,成为新词。这一部分也不算少。如“犯上作乱”,由前后两句话各取两字组成。原文《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4、后人注释论语,取义成之。如“理屈词穷”为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原文为《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

—————————————————————————————————— 《论语》九大成语之最:

1、出成语最多的篇:述而篇第七,共30个。

2、出成语最少的篇:尧曰篇第二十,为4个。

3、出成语最多的章:季士篇第十六第一章,即16·1,为10个。这一章的字数本来就等于别的好几章。

4、出成语最少的章:1个,如果不算那些不出成语的零蛋章。

5、出成语最多的一句话:6个,《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三十而立】、【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从心所欲】。

6、最短的成语:几个字算最短?

7、最长的成语:这个有,12个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15)。还有一个【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8·4),16个字,尚未找到确证。

8、用得最多的字:“一”。声明:我可没数过,信不信由你。

9、最有名的一句成语:……等调查后再说。

—————————————————————————————————— 好了,下面开始数数。看看你知道几个?

《学而篇第一》

1-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论语·学而》(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2、【不亦乐乎】——不是很高兴的吗?《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论语·学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论语·学而》(1·3):“巧言令色,鲜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论语·学而》(1·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论语·学而》(1·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论语·学而》(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论语·学而》(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2、【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论语·学而》(1·10):“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1-13、【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论语·学而》(1·12):“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1-14、【敏于事慎于言】——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论语·学而》(1·1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15、【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论语·学而》(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16、【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论语·学而》(1·15):“《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17、【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论语·学而》(1·15):“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篇第二》

2-1、【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论语·为政》(2·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4、【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5、【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6、【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8、【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9、【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10、【犬马之养】——供养父母的谦辞。《论语·为政》(2·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11、【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论语·为政》“子游问孝”(2·7)、“子夏问孝”(2·8)。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2-12、【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论语·为政》(2·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3、【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成为像器皿一般只具有单一用途的人。《论语·为政》(2·12):“君子不器。”

2-14、【周而不比】——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论语·为政》(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2-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学习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论语·为政》(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6、【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论语·为政》(2·16):“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论语·为政》(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多闻阙疑】——闻:听;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论语·为政》(2·18):“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2-19、【言寡尤,行寡悔】——指说话做事很少犯错误。《论语·为政》(2·18):“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20、【举直措枉】——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论语·为政》(2·19):“举枉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论语·为政》(2·2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22、【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论语·为政》(2·24):“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篇第三》

3-1、【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

论语中有哪些成语(篇七)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

编者:洪汉友 时间:20100413 印数:610 班级 姓名

1、为政以德

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极星。

足食足兵:粮食富足,军备齐全。

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

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远人”。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 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

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持危扶颠:扶助将要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

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攻,声讨。

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

2、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抑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于礼。

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个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表示绝不容忍。

名正言顺:原指是名分不正,道理就讲不通。后指做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也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反义词“名正言顺”

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犯上作乱: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

4、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后泛用以形容脱离劳动和脱离劳动的人。

无人问津:没有人寻问渡口。比喻无人过问,受到冷落。也比喻无人探索、尝试。

深厉浅揭:遇到深水就连衣涉水,遇到浅水就撩起衣服过河。比喻做事要因时因地制宜。

5、仁者爱人

一以贯之:始终如一、有始有终、善始善终。

博施济众:广泛地救济困苦的人。形容人广施恩惠,使人们免于患难。

立人达人:帮助人建立功业地位。

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己作例子来比方别人。指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也指能用就近的事物来做譬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安老怀少:使老年人安逸,使年少者归心,形容使人民生活安定。

一匡天下:纠正混乱局面,使天下纳入正轨。引申为统一天下。

披发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6、君子之风

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成仁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

患得患失: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太重。

无所不至: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坏事都做绝了。

不改其乐:不改变自己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来快乐。

箪食瓢饮:一箪食,一瓢水。形容生活贫苦。

乐以忘忧:快乐的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高兴。

乐在其中:快乐就在这里。

饮水曲肱:喝冷水弯曲胳膊当枕头用。比喻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浮云富贵:把富贵看成飘浮的云彩。比喻把金钱、地位看的很轻。

乐山乐水:原指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后喻各人所好不同,性情动静各异。

死而后已:到死才停止。指把毕生的精力全部贡献出来。常与“鞠躬尽瘁”连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驷不及舌:驷马虽快,也追不上说出的话。指话一出口就难以收回。戒说话应当慎重。 驷马难追: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比喻事实既成或话已出口,不可挽回。

8、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关系亲密但不相互勾结。

群而不党:与众合群,不结私党。

观过知仁:通过一个所犯过错的性质,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言不及义:所说的话没有一句说到正经的道理或事情。指不说正经话,尽说些无聊的话。 好行小惠:惠:同慧,聪明。喜欢卖弄小聪明。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直谅多闻:为人正直,守信用,而且见识广博。

以德报怨:用恩惠报答仇恨。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他好处。

以直报怨:用公正报答仇恨。

以德报德:拿恩惠来报答恩惠。指把恩惠施予对已有恩的人。

以人废言: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

善与人交:善于跟别人结成朋友。

以文会友:通过诗文、学术活动来聚会或结交朋友。

11、诲人不倦

诲人不倦: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

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安贫乐道:安于清贫,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诗礼之训:《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后以“诗礼之训”谓子承父教。

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一隅三反: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即举一反三。

述而不作:只阐述前人的学说,自己并不创新,指没有新的见解。

信而好古:信奉并爱好古代文化。

爱素好古:爱好朴质,不趋时尚。

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到了合适的安置。各自得到所需的东西。

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

切磋琢磨:古代把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分别称为切、磋、琢、磨。后比喻道德学问上的互相研讨、砥砺。

绘事后素:①指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进行彩绘。②比喻礼乐产生于仁义之后;比喻做事先从简单做起,然后逐步深入。3今也比喻有良好的质地,才能进行锦上添花的加工。

12、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斐然成章:①富有文采。多形容文章的文辞生动。②形容成绩或声名显著。含褒义。 用行舍藏:被任命进就出来干一番事业,不被任用时就退隐。

暴虎冯河:①空手打老虎,徒步过大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②比喻果敢勇猛。 临事而惧:遇到事情而有所惧怕。指遇到事谨慎处理。

登堂入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屋。比喻学问和技能由浅入深,达到更高的水平。

莞尔而笑:形容微笑的样子。

割鸡焉用牛刀: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不必用大的力量去做。

喟然长叹:因感慨而叹气。

仰之弥高: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

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多形容教育得法。

欲罢不能:想停下来也收不住。

门墙桃李: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19.23)

成语义:尊称他培养出的学生。

卓尔不群:形容才智和道德优秀卓越,超出常人。

博闻约礼:见闻广博,用礼约束自己行为。

13、沂水春风

春风沂水、沂水春风:原意是大人与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沂水舞雩、沂水弦歌:谓知时处世,逍遥游乐。

14、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分,就如同做得不够一样,不合适。

和而不同:虽然与人和睦相处,但不盲从附和。

无适无莫:对人没有什么亲疏厚薄。也指无可无不可。

高考模拟题精编: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1)请写出一个文中所包含的成语。(1分)

(2)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对孔子的这一态度及所表现的言行,你如何评价?(3分)

2、阅读《论语》中的几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请写出一个文中所包含的成语。(1分)

(2)根据所给的几则材料,请对孔子的中庸思想加以评价。(3分)

3、阅读《论语》中的几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6.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7.1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9.11)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1.9)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1.10)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6.3)

(1)请写出一个文中所包含的成语。(1分)

(2)颜渊死时,作为先生,孔子发出了“噫!天丧予!天丧予!”的恸哭。结合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孔子如此悲恸的原因有哪些?(3分)

4.阅读《论语》中的有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请任意写出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你认为孔子为何“与点”?(3分)

《论语》高考模拟题精编参考答案:

1.(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2)一心求仕,知其不可而为之。我认为,孔子的这一态度及所表现的言行,体现了一种坚定、执著和知难而进的人生态度。尽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提出的政治理想确实难以实现,因而孔子的周游列国,四处奔走往往无功而返,无济于事,但这不应该成为被讥讽和批评的理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倡导的积极入世精神,是人性光辉和生命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意义,即使时光再流逝一万年,这种言行还是值得肯定的,这种精神即使在现代社会仍有其积极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2.(1)中庸之道

(2)孔子主张中庸,但不是无条件的折中,一味地求和,仍受到礼的制约,并且有明确的是非观念。

3.(1)安贫乐道、用行舍藏(2)颜渊能够安贫乐道,坚守理想;颜渊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和孔子非常一致,“用行舍藏”或“用舍行藏”中显示了儒家通权达变及相时变通的思想;颜渊对学问和礼乐的尊崇,对先生的尊敬;颜渊“欲罢不能”“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中充分体现了他谦虚好学,善于自省,待人宽容,涵养难得,善于改错,完善自己,是难得的很有潜力的儒者。

4.(1)沂水春风(2)因为曾皙之志虽不在为政,但其描述的暮春同乐图,正是孔子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是“为国以礼”的结果对此孔子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高一期末自我评价或总结600字范文五篇
  • 2023年农村党支部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 高二期末自我评价或小结600字集合6篇
  • 党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总...
  • 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工作总结【三篇】
  • 党支部意识形态工作总结范文(通用10篇)
  • 高一期末自我评价或总结600字九篇
  • 学校思政课工作总结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