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实验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7-30    阅读: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实验(一)
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总结(粤沪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总结(粤沪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测滑动磨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 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考查内容:

1、实验原理(二力平衡);

2、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实验步骤设计; 3、结论表达; 能力拓展:

1、实验方案的优化。

[示例]:小明进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在实验过程中,他必须拉着木块作____________运动,这样才能保证________。 (2)比较________两图说明粗糙程度相等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比较 A、C两图说明 。

A B C

(3)在此基础上小明又猜想:滑动摩擦力大小是否会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有关?请

你利用图中已有器材验证小明的猜想。写出你的做法,并写出判断的方法。

(二)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考查内容:

1、探制变量法的运用;

2、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结论的表达。

[示例1]右图是某同学做“研究液体内部压强”实验时所用的装置,下表是该同学实验时记录的部分数据(实验时,压强计的U形管内的液体的质量不发生变化,ρ煤油=0.8×3310kg/m)。

(1)液体压强的大小是通过 显示出来的

(1)比较表中第1、2、3次实验数据可知: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的液

体压强大小___________;

(2)将表中第5次实验时的数据填写完整;并比较表中第1、4、5次实验数据,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表中第6次实验时的数据填写完整;并比较表中第5、6次实验数据,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2]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液体压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两只杯子,分别盛有清水和盐水,但没有标签,你能否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

(1)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a)所示的情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U形管左支管液面上方的气压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大气压;调节的方法是( ) A.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 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2)小明再做图(b)所示的检查。当用手指按压(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明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如图(c)和(d)所示。他发现图(d)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大,于是认为图(d)杯子中盛的是盐水。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是_______(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测量大气压

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5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4)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若外界大气压为H cmHg 试写出下列各种情况下,被密封气体的压强(管中液体为水

银)。

H 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E标准大气压: 支持76cm

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5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10Pa

5

2标准大气压=2.02

×10Pa,可支持水柱高约20.6m 考查内容:

1、实验原理及表达式推导; 2、方案设计及操作要领;

3、误差讨论。

[示例] (2006年常州市中考题)小明同学利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实验步骤如下:

(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这样做

的目的是

。 (2)如图所示,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

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 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2N。

(3)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的长度为________cm,计算得到活塞的横截面积

为________cm2。

(4)计算得到大气压强的数值为________Pa。

(5)小明了解到班内同学的实验误差普遍很大,有的偏大,有的偏小。请分析,该实

验过程中导致误差的因素有(请写出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考查内容:

1、操作要领; 2、对力臂的理解;

3、表格设计与数据分析、结论表达;

[示例]小强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经历了如下的实验步骤:

A、实验前没挂钩码时,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__________位置平衡;如果杠杆的左端下倾,应将杠杆右端的螺母向______(左或右)调节

B、在杠杆的两边挂上钩码,并移动悬挂位置,使杠杆重新平衡;

C、改变动力或动力臂的大小,并重新调节,再次使杠杆平衡; D、如此多次测量,得到多组数据。

(1)小强进行步骤A的调节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步骤C中,当小强改变动力的大小后,为使杠杆重新平衡,接下来的操作步骤是

(多选) ( ) A.改变动力臂大小 B.改变阻力大小 C.改变阻力臂大小 D.调节平衡螺母 (3)实验获得的数据如下表:

分析上表,用F1、F2、L1和L2分别表示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杠杆平衡条件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小强进一步做如图所示的实验时,发现不再满足(3)中得到的规律,请你对此

作出评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由多次测量的结果总结出结论)

(6)在如图所示的平衡状态下,如果在两边钩码下各在放一个相同的钩码,杠杆还能不能平衡?为什么?

(五)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明同学利用A、B两物体、砝码、泡沫等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10所示。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观察

(2)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 (3)若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通过比较图所示实验。

(4)小华同学实验时将物体B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ll所示。他发现 它们对泡沫的压力作用效果相同,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他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

(5)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 法和 法

(六)探究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同一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示例】如图为某同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该同学先后三次将同一木

块放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然后分别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木块,使其沿斜面向下运动,逐渐减小水平面的粗糙程度,观察木块移动的距离,从而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

图13

(1)在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不要解释错误的原因): 。本实验设计是通过观察小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推断小车的运动趋势的

(2)更正错误后进行实验,从实验中观察到,随着摩擦力的逐渐减小,木块在水平面上运

动的距离逐渐 ,运动的时间越来越 ,但由于实验中摩擦力 ,所以不可能观察到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的情形。

(3)在上述实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推测:如果摩擦力减小为零,水平面足够长,那

木块在水平面上的速度既不减小,也不增加,运动方向也不发生变化,木块将 。可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___________的原因。 (4)本次实验采用了 加 的方法得到的。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实验】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七)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 = G排 =ρ液V排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方法与步骤:

1.如图(A)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量力G;

2.如图(C)所示把物体浸入液体,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算出物体所受浮力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实验(二)
沪粤版八年级下物理全部教案

6.1 怎样认识力

1.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力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⑵知道力的单位牛顿,对1N的力形成感性认识。知道力的三要素。

 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⑷通过对身边常见事例的分析来认识力,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探究热情和思索兴趣。

2.教材说明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通过生活事例,认识力的普遍性,归纳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活动、实验,感知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三要素有关。

本节课的编写思路:总体上按照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编排。首先通过图片展示、学生列举一些来自生活、生产、自然界中“用力”的事例,让学生对“力的普遍性”有一个感性的认知。然后通过活动1,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力的作用效果,进一步加深对力的认识,了解“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接着利用图片,通过介绍一些力的大小让学生学习力的单位,并对1N的力形成感性认识。在认识了力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通过活动2,学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最后通过活动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力的三要素”。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力的作用效果比较具体、直观,是学生感知“力”的途径,同时,也是探究物体间相互作用,认识力的三要素的基础,因而“研究力的作用效果”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3.教学建议

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教材强调了从力的作用效果去认识力、感受力,从而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因而,围绕“力的作用效果”这个中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做好本节课的三个活动,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同时,让学生根据所熟知的生活中的事实,列举相关实例,充分利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也是上好本节课的重要方面。

可以让学生首先观察教科书上的图片,也可以播放与图片内容相同或相似的生活和自然界中一些“用力”事例的视频,如马拉车,人推车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素材,同时也隐含有“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力能够产生作用效果”等信息,这样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感悟和理解“力”。这里的图片、视频只是个引子,是抛砖引玉的“砖”,目的是启发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用力”的事例。在学生读图后,可以设计一个学生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列举力的实例,并填写在课本第2页下面相应的空白处。在学生感悟到力的存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力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那么你是怎样知道这些事例中物体受到了力的,或者说,你是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力的呢?让学生明确物体是否受力可以从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判断。如果学生对上面提出的问题不很明确,回答不出,教师可以予以引导:我们之所以能判断出物体受不受力,肯定是因为物体受力时和不受力时产生的效果不同,那么力对物体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由此引出力的作用效果部分内容的教学。

这个框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更充分地感受力的存在,感悟力的普遍性,重要的是学生的观察、思考,是学生从“力”的角度来审视他们习以为常的许多现象。因此,学生列举的事例要尽量丰富一些,让学生的交流讨论更充分一些,让学生的感悟过程更充分一些,教师不【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实验】

要过早对“力”作定义式的判断和总结。

6.2力的作用效果

对于“活动1”,教材利用图片作了明确的展示,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阅读图6-2、6-3及相关问题和课文内容,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多列举有关的实例,然后进行全班汇报交流,使学生明确图6-2及类似实例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图6-3及类似实例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对于“想一想”中“你是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的”这个问题,可以作为对力的作用效果部分教学的总结,使学生明确我们常常是通过力对物体所产生的作用效果来判断物体是否受力的。

如果具备多媒体播放条件,教师可以查找一些有趣的动画片,如《猫和老鼠》中打网球或其他类似的片段,所选择的片段要能够比较典型而且夸张地显示力的作用效果。播放后让学生分析:哪些地方有“力”?你是根据什么现象判断物体受到了力?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巩固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而且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

“任何力都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受力物体,„„施力物体。”一段内容,如果有教师直接讲出,虽然学生不难明白,但学生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会比较肤浅。建议在前面“力的作用效果”部分完成以后,以学生讨论辨析的方式进行。如可以提出问题:我们前面讨论了许多“力”的现象,既然都是用了“力”,它们之间应该有一些共同特点。这些力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辨析,一般可能会提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必须有两个物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观点,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两个物体的地位是否相同,得出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的概念。这样做由于概念是学生自己经历归纳过程得到的,理解会更深刻。

由于《课标》要求不强调力的定义,教材也没有明文呈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传统教材都有的力的定义,教师对此可以不予介绍。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如果教师认为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接受这个定义,也可予以介绍,这样可能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但要注意一定不要在此过多分析纠缠,点到为止即可,以免形成不必要的难点。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本节要在形象化上下功夫,让学生通过感受、感悟来领会“力”,明白“任何力都离不开物体而存在,有力必有两个物体,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等观点。

对于力的单位部分的教学,教师可以从学生列举的实例中说明“力有大小”,然后引出力的单位——牛顿,并说明这是为纪念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而命名的,再让学生阅读图6-4,对“1N的力有多大”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牛顿这个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用到过,比较陌生,教师如果感到此处较薄弱,可以再选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力,告知其大小,用更丰富的例子帮助学生对力的单位“牛顿”形成较准确的感性认识。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部分内容并不难理解,学生有很充分的认识基础。但直接由教师讲解则显得枯燥单调,为此教材设计了活动2,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和领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活动2中的“推手 ”的游戏,可能很多学生都玩过,课堂上一定要让两位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演示,并进行现场分析。

为了深化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认识,可以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列举能够说明力的相互作用的事例并进行分析,如:用脚踢球,脚会感到疼;用头顶球,头也感觉到受很大的压力;走路时要用脚向后蹬地;游泳时,人的手和脚要向后划水;火箭升空时,向下喷出高温高压的火焰等等。也可以在课堂上补充一些简单的小实验,例如“手用力拍桌子”“站在墙壁前用力推墙壁”等等。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这些事实中所包含的共同规律:力

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三要素

活动3的目的是让学生探究影响力的效果的因素,可以选取学生代表亲自实验并向全班同学汇报探究过程和结果,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力的三要素。为了深化学生对力的三要素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列举并分析能说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实例,可以将对图6-8的讨论穿插其中。

6.3重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计算重力.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重垂线和重心,培养学生尊重物理事实,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 新课

实验一:教师将小球放在手中,松开手,请同学们观察松开手以后小球如何运动?它的运动状态变了没有?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

教师进行实验,反复几次,然后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

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回答出“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实验二:教师向上抛出一个小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情况. 教师进行实验,反复几次,请同学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提问:为什么小球在抛出以后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为什么小球会改变运动方向?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以上现象都说明小球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抛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运动,速度越来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运动,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重力.

(二)新课教学

1.重力的方向

老师:放在讲桌上的粉笔盒、板擦,同学们课桌上放的书、铅笔盒,以及桌子、椅子,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受不受重力?

[学生]都受到重力.

[老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

[学生]是地球.

[老师]在地面附近有没有不受重力的物体?

[学生]没有.

[老师]请同学们看一下,在铁架台的横杆上用线挂着几个物体,有重锤、有砝码.悬挂物

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刚才我们看到的小球自由落下的方向,一致不一致?

[学生]这些方向都是一样的.

我们把这个方向叫竖直向下,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的大小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小的,这里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这两个金属球放在手心感觉一下.

请一位同学到前边来拿起金属球.

[老师]这两个金属球哪个质量大?

[学生]大金属球.

[老师]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哪个金属球的重力大?

[学生]大球.

[老师]金属球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学生]质量越大的金属球,它的重力也越大.

[老师]回答的很对,但这只是一个定性的结论,下面我们定量的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下,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把大小两个金属球用胶条固定两根小线,并挂在两个弹簧秤上)大金属球弹簧秤示数大,挂小金属球的弹簧秤示数小,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我们每个同学的课桌上有一个弹簧秤和3个100g的钩码,请同学们分别测出100g、200g、300g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并计算出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把测量值和计算结果填在教材P96的表格中.下面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教师在同学中巡视,进行指导,了解实验情况,实验结束后请同学说出自己测出的三次重力值和物体的重力与它的质量的比值,将学生测得的值写在黑板上.由于弹簧秤不十分精确以及测量中不可避免的误差,计算出的比值不会正好等于9.8N/kg.应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的说出自己的测量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值不准确的原因.

大量的实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

请同学考虑一下g=9.8N/kg,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这个结论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教师应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逐步进行引导)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已知质量计算出物体的重力,也可以已知重力求出物体的质 量.但计算中要注意质量的单位用千克,计算出重力的单位是牛.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质量是450g的物体重力是多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练习结束后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将学生回答内容写在黑板上,最后形成正确解题过程的板书.

例题 质量是450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已知

求 G=?

答 物体受到的重力是4.41N.

4.重心

请同学们把直尺、钢笔、铅笔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能静止不动.

学生进行小实验,实验结束后教师提问.

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钢笔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静止不动.

不是,对每一样东西总是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老师:刚才实验中同学们是否注意到,直尺重心的位置与钢笔、圆珠笔等物体重心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没注意的同学可以再试一下.

[学生]直尺重心的位置正好在中间的位置,钢笔、圆珠笔就不在中间.

[老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好,这说明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 外形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球心、圆心、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 现在同学们的课桌上都有两块不规则的纸板,大家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迅速、准确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引导大家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这一物理规律,利用几何中两条 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的数学规律归纳出用吊线法来确定不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

6.4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滑动磨擦和滚动磨擦的概念;知道磨擦产生的原因。

2、能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影响磨擦力的大小的两个有关因素。

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的认识,激活学生对末知世界探索的兴趣,并从成功的喜悦中增加学习的自信心。

4、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增大和减小磨擦的办法;通过对磨擦利弊分析,使学生对事物的两重性有具体认识,有助于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器具:

斜面木板、小车、小木块、砝码、毛巾、棉布、测力计。多媒体设备及有关课件,每桌同学2支铅笔或园筷子。

三、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同学们对照教材图6-33,提出问题。引入生活中实例。

(2)引入新课:这些现象都和磨擦有关。

学生自学教材,认识滑动磨擦与滚动磨擦。

演示一:拉动相同质量的小木块与小木车。

演示二:拉动同一木块,上面加砝码与不加砝码。

① 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可知,不同情况下的磨擦力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

②引导学生展开猜想:磨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估计学生涉及的因素:物体重力,表面光滑与粗糙,接触面积的大小,运动的速度。 ③实验探究:(提示学生用控制变量法,把握实验条件)

A在同一木板表面分别拉动小木块与加了砝码木块。

得出:磨擦力大小与压力有关。

找一学生将木块用大小不同的力压在黑板上,拉动木块。

教师:此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磨擦力大小与压力有关。

B用同一木块,在木板、棉布、毛巾表面分别拉动。

得出:表面越粗糙,磨擦力越大。

C将同一木块,平放、侧放、竖放各拉动一次。

得出:磨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无关。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实验(三)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提纲

第六章 力和机械

6.1 怎样认识力

1、力(F)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注:①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②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③相互不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2、力的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两物体之间的力称为一对相互作用力(或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的有:划船、游泳、跳远、跳高、火箭发射等。 3、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注: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注: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2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

1、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它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

(2)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

(3)注意事项:①使用前要校零;②不许超过它的量程;③弹簧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④....使用时,弹簧、指针等不要与外壳摩擦。

注: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如: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力的表示法: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

注:会画力的示意图。①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②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了几个力的作用,可以通过平移,把它们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

6.3重力:用G表示

1、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 ..

(1)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公式:G = mg 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9.8N/Kg(为方便计算,可取g=10N/Kg)

其表示的物理意义: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注:①在地球上纬度不同的地方g值略有差异,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受到的重力大小也略有不同。②月球上的物体由于被地球吸引也受到“重力”的作用,g月大约是g地的1/6。

(3)测量:①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②先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再根据公式G = mg算出物体所受的重力。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重垂线 原理: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制成; 应用: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

注:①质量分布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②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质量分布不均匀外形不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可用悬挂法找;

③物体的稳定性跟底部支承面和重心的位置(高低)有关。 ...

6.4 探究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 (2)两物体相互挤压发生形变 (3)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者具有相对运..动趋势 (4)接触面不光滑 3、分类: 摩擦力 ..

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

4、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如:人走路....时人与地面之间的摩擦;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

5、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6、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7、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

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8、应用: ..⑴增大摩擦的方法: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轮胎、鞋底、工具手柄等有花纹。

增大压力:自行车刹车时闸皮与车圈的摩擦;传送带与轮子之间的摩擦。 ⑵减小摩擦的方法有: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磨刀、滑冰场的冰面。 减小压力:

变滑动为滚动:轮子、轴承。

使两接触面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注: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2、条件:(1)要有力的作用 (2)能绕某固定点转动 3、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1 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2 表示。 注: 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 .....

⑴ 找支点O;⑵ 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 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 标力臂(大括号)。

4、杠杆的平衡条件: ....

①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②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测量力臂。 ③ 结论: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1l1=F2l2 也可写成:F1L2

F2L1

5

6.6 探究滑轮的作用

1、 定滑轮:

①定义:在使用时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等臂杠杆 ③特点:不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F=G) ..

2、 动滑轮:

①定义:在使用时轴的位置随被拉重物一起运动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

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F=G ) 23、 滑轮组

①定义:由若干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

(1)若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

1FG物

注:F:绳子自由端的拉力;G物:物体的重力。 n

(2)若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

1F(G物G动)(G物为物重,G动为滑轮重) 竖直方向拉:..

FF1

1

1

n

Ff(f是物体与水平地面之间的摩擦) 水平方向拉:..

(3)竖直方向拉:=注:S: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 ; h:物体移动的距离 ..

n: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的股数。

1

n

水平方向拉:S=nS物 注:S物:物体水平移动的距离。

(4)组装滑轮组方法:“奇定偶动” (若n为偶数,最后一段绳子从定滑轮出来;若n为奇数,最后一段绳子.......

从动滑轮出来)

注:绳子股数:n=2N

n=2N+1 (N为动滑轮个数)

注:有时要用倒绕法(先确定最后一段绳子)

第七章 运动和力

7.1 怎样描述运动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

2、参照物

①定义: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选择另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②选取原则:参照物可以选取自身以外的任何物体,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如何判断运动和静止: .........

先选择参照物,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或距离是否改变。若改变是运动,反之是静止。

7.2 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实验】

①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说明运动得越快。

②相同时间比路程。通过的路程越长,说明物体运动得越快。 物理学中采取“单位时间比路程”。 2、速度(v) ..①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

②公式: v () ..t③单位: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米每秒) 常用单位有km/h(千米每小时) ..④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m/s的物理意义:物体在1s内通过的路程是1m。 ....

⑤变形公式:s=vt t=s/v ....

注:多段路程求平均速度的问题。要明确是求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的速度。

火车过(桥、山洞、隧道)的问题:火车通过的路程等于车长+桥长。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3、运动的分类: 机械运动

4、匀速直线运动: ......①定义: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都相等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实验】

s

7.3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1、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2、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3、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注: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

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

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注:①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②惯性不是力,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或“受到惯性的作用”,只能说“物体由于惯性”或“物体具有惯性”。 ③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会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如汽车启动与刹车时人的歪倒情况、跳远助跑、安装锤柄等。 ....5、知道惯性现象的利用与防止: .....

对人们有益的要利用:如跳远助跑、安装锤柄、拍打灰尘、汽车进站提前关闭油门等。 ..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如禁止超载、超速,要系安全带、保持车距等。 ..

7.4 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力: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称这几个力为平衡力。 ...3、二力平衡:一个物体在受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是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注: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5、常见的几对平衡力: ........①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重力与支持力; ②用绳子吊着的物体:重力与拉力; ③压在墙上的物体:重力与摩擦力; ④用手拿着的物体:重力与摩擦力;

⑤竖直匀速下落的物体:重力与阻力(浮力); ⑥水平匀速运动的物体: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实验(四)
初二物理下册_沪科版实验题

2014年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试验探究题总结

牛顿第一定律实验题

1.小明同学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时,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实验中该同学先后三次将同一小车放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然后分别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小车,使其沿斜面向下运动,先后在水平桌面上铺上毛巾、棉布、木板,使水平面的粗糙程度越来越小,观察小车移动的距离,从而得出阻力和运动的关

系.

(1)在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不必解释错误的原因)___________.

(2)小明用正确方法做了三次实验,小车分别停在如图乙、丙、丁所示的位置上.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是: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_____.

二力平衡的条件

2、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实现探究目的的。如图所示是可供选择的两种探究方案。

(1)图a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小卡片,目的是 (填“考虑”、“不考虑”)小卡片的重力。图b的探究方

案中研究对象是 ;

(2)小明选择了图a所示的探究方案。他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后,就在两线端挂上钩

码。这是用于探究两个力的 和 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3)探究活动中还要求要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然后再松手。这样做的目的是用于探究不在 上的两个力

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4)两个探究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个方案的探究过程对实验结论的影响小一些?为什么?

(5)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代替图中的钩码进行了探究,发现两个力的大小还有较小的差距.你认为形成差距的原因是 (答出一条即可).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实验】

二力合成

3、某中学初二年级同学在探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的实验中,把一根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用尼龙细线固定在弹簧秤的挂钩上,每次实验时,他们都将弹簧由A拉伸到B位置.研究过程及实验数据如图(a)、(b)、(c)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装置、操作及现象,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 比较图中(a)与(b)或(a)与(c)可知,此探究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的是 法.

(2) 分析比较图中(a)与(c)中拉力的方向及弹簧的示数可得出的结论是: .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4.小明同学利用A、B两物体、砝码、泡沫等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观察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

(2)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3)若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通过比较图

(4)小华同学实验时将物体B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所示。他发现它们对泡沫的压力作用效果相同,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他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

液体压强

4.在“研究液体压强”的实验中,进行了如下图中各图所示的操作。

(1)比较图中代号为 、 、 的三个图,可得到的结论是: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2)比较 、 两图,可以知道: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它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

压强 ;

(3)比较A、D、E三个图,可以看出: 。

大气压和流体压强

5、小明同学利用标有“4.5mL”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实验步骤如下:

(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这样做的目的

是: 。

(2)如图所示,用细绳拴住注射器活塞,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

注射器中的活塞静止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2N。

2(3)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的长度为6cm,活塞的横截面积为 cm。

(4)测得大气压强的数值为_ Pa。(保留二位小数)

(5)小明了解到班内同学的实验误差普遍很大,有的偏大,有的偏小.请分析,该实验过程中导致误差的因素有(请写出两条)

6.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一只登山队测出了几个高度的大气压,如下表所示.

(1)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右图所示的坐标中作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图像.

(2)根据图像,可以看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数量关系大致为:

(3)当高度为1km时,大气压约为 Pa.当高度为3000km时,已到了大气层的边缘,此处的大气压约为 Pa.

(4

)除了高度,大气压还与什么因素有关?请提出一个猜想:

7.探究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取两张白纸,让其平行地自然下垂,向两纸中间用力吹气;你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右图是小丽家购买的一辆小轿车,她发现轿车的外形类似于飞机的机翼,则轿车在快速行驶过程中,车子上方空气的流速_________车子下方空气的流速,因而车子上方气体的压强__ 车子下方气体的压强,从而使得轿车对地面的压力________车的重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9.(1)打开水龙头,自来水通过导管流过如图所示的玻璃管.待水流稳定后,比较图中1、2两处的流速,

处的流速较大;比较C、D玻璃管中的水面高度,

管中的水面较高.

(2)打开水龙头后,只要水流不散开,就可以观察到水柱越来越细,如图所示.请你指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提示:流量不变)

浮力

10、小刚同学用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金属块、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酒精),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

受的浮力进行了探究。下图表示探究过程及有关数据。

(1)分析②、③、④,说明浮力大小跟 有关。(填序号)

(2)分析 ,说明浮力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3)物体完全浸没在酒精中所受的浮力是 N。

3(4)根据图中的实验数据,该金属块的密度是 kg/m。(g取10 N/kg);

(5)该实验在探究过程中使用了___________法进行实验。

11、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① 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② 可能跟物体的重力有关;

③ 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

④ 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⑤ 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李明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他在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个铁块,依次把它缓缓

地浸入水中不同位置,在这一

实验中:

(1)铁块从位置1-2-3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

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 ;从位置3-4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通过这一实验可以验证上述猜想 是正确的,猜想 是不正确的(填上面猜想的序

号)。

动能和势能

12.为了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张林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让钢球从同一光滑斜面上静止滚下,撞击水平板上的木块。【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实验】

(甲) (乙) (丙)

(1)实验中通过观察木块被撞击后运动的 的大小来间接判断物体动能的大小。这种探究方法叫 法。

(2)让同一钢球沿斜面的不同高度静止滚下撞击水平板上的木块,这是控制了 相同,

目的是探究物体的动能与 的关系。

(3)为了探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的关系,应该让 质量的钢球沿斜面 静止滚下撞击水平板上的木块。

(4)将(甲)与(乙)两实验比较可知,小球动能的大小与小球的_______有关.将(甲)与(丙)两实验比较可知,小球动能的大小与小球的_______有关.请例举一个与本实验方法相同的实验: 。

体A从斜面上静止滚下与物体B碰撞时 (选填“碰前A”、“碰后A”、“碰前B”或“碰后B”)的速度,它是通过 (选填“高度”或“质量”)来改变的.

⑤实验中多次让物体从斜面同一高度上静止滚下时,应改变 (选填“物体A”或“物体B”)的质量,这是为了研究物体动能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⑥为了将水平面上的木块撞得更远,他可采用的办法是 (

A.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换一个质量较小的钢球 B.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换一个质量较大的钢球

C.保持其它条件不变,降低钢球离地面的高度 D.保持其它条件不变,增加斜面的倾角

理由: 13.如图为重物打木桩的示意图,把相同的三个木桩甲、乙、丙插入沙中同一深度,让同一重物从不同高度打击甲、乙,再用较大质量的重物(与打击甲的重物同高度)打击丙,木桩被打入沙中不同深度.

(1)比较甲和乙,说明 ,

(2比较甲和丙,说明 。

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

14. 如右图是小海同学“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实验装置。他按图示提起钩码时注意保持测力计匀速移动,分别测得一组数据如下表所示:请你分析:

(1)比较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可知: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

(2)比较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可知: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

(3)把钩码升高相同的高度,比较乙和丙实验测力计移动的距离,可知:使用动滑轮

(4)在提升重物的过程中,如果要同时兼顾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则应选择;

(5)在探究定滑轮时,照图乙操作,觉得读数不方便,于是把测力计倒过来,即测力计吊环系在拉绳上,用手拉挂钩,测力计的示数会 (“变大”、“变小”或“不变”),其理由是 。

(6)在探究动滑轮时,照图丙操作,记录数据如上表,分析数据发现,测力计的示数F大于物重G的一半,与课本结论存在差异,其原因是 。

请给出一条减小此差异的建议:

(7)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你还发现什么规律?(说明分析或计算什么,得到什么结论。写出一个即

可)

杠杠平衡条件

15. 吴刚同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实验前,杠杆停在图甲所示的位置,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该将右端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

(b) (a) (c)

图甲

图乙

(2)调节杠杆水平平衡后,吴刚同学进行的三次实验如图乙所示。根据实验,他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 你认为这个结论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实验过程中使杠杆水平平衡的目的是: ;

(3)在图乙(b)装置的左右两边各取下一个钩码,杠杆 端(选填“左”或“右”)下沉,为使杠杆恢复水平平衡,只需将右边的钩码移至第 格。

(4)若将弹簧测力计沿虚线方向拉,仍然使杠杆在原来的位置平衡,此时拉力的力臂 ,测力计的示数 。(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机械效率

16.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中,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同一滑轮组分别做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2 N 3 N

(1) 在表中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数据;(算出的机械效率结果用百分数表示,保留一位小数)

(2) 在实验操作中应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

(3) 从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使用同一滑轮组, 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4)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能还与其它因素有关,请你作出恰当的猜想: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 有关(写出一种影响因素即可)。 17.在“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使用如图所示的定滑轮和动滑轮.被拉起的钩码重1.96N,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实际拉力为0.82N,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0.3m,钩码升高的距离为0.1m.

(1)根据测量数据,对滑轮组做的总功是 J.

(2)滑轮组做的有用功是 J.

(3)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4)在图中画出实验时滑轮组上绳的绕法,并用箭头标出拉力F的方向.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实验(五)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计划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更好地实施实验教学,现做计划如下:

一、实验目的

1.培养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实验重点:本学期实验教学的重点是加强分组实验。 三、实验难点:

1.将探究方法和创新精神用于教学中。 2.创造条件进行分组实验。 四、实验措施:

1.对所有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要填写实验通知单和实验记录。 2.严格要求,按程序进行操作。 3.认真组织,精心辅导。 4.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竞赛活动。

5.积极组织并指导物理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实验活动。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高一期末自我评价或总结600字范文五篇
  • 2023年农村党支部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 高二期末自我评价或小结600字集合6篇
  • 党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总...
  • 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工作总结【三篇】
  • 党支部意识形态工作总结范文(通用10篇)
  • 高一期末自我评价或总结600字九篇
  • 学校思政课工作总结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