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

在简单自由的环境中生活的散文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8-29    阅读:

篇一:在简单自由的环境中生活的散文
散文训练

中考散文阅读必备技能

一、散文基本知识

中考语文考试,阅读理解往往是学生失分较多的项目,尤其是散文阅读。究其主要原因,最常见的是不懂得答题方法和技巧。因此,教给学生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总结的有关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希望能给您一定的帮助。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二)、散文分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三)、 散文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 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不能忽略了语言的揣摩,要调动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获得主观体验,才能达到思想的共鸣与升华。

(六)、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臵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1)象征

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

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烘托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

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

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七)、散文的思想内容

散文中深刻的意蕴是依附于含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写人的散文,可以分析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叙事散文,可以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场面细节把握作品内容;写景状物抒情,要分析行文线索、写法、象征意义,从而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八)、关于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一)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4)品味散文的语言。

(二)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简单自由的环境中生活的散文】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比如,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3.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更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在简单自由的环境中生活的散文】

(1)字词含义

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种题型可以说“逢散文阅读题必有之”。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在简单自由的环境中生活的散文】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表现手法还有:对比衬托,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6.发展性考题

(1)仿写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2)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梭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二、 散文阅读真题训练

(一)写人叙事类散文阅读训练

1、油桐花开时

龚文瑞

四月,又到了油桐花开得最盛的时节。

我对于油桐花的印象,要追溯到25年前。1981年,我毕业分配在一个叫横溪的乡村中学教书。学校生活极为简朴、单调,教书之外几乎没有一点带色彩的生活内容。好在那时年轻,19岁的生命如花一般,从来就不缺乏美的创造。记忆中就是那三年的乡村生活,我学会了纵情山水,热爱自然。

我经常让自己幻化成自然之子,或是一枚嫩叶,或是一只小蝶……迷醉于醇醇的有点甜的季风吹拂中。我的居室在一面山坡上,围墙外面是无数绵延不尽的群山,让我对“开门见山”这个成语格外有体验;山风终年不息,响如哨音,特别是冬天,风声简直可以用凄厉来形容。我的居室兼办公室,一张睡觉的木床,一张堆满教科书和作业簿的写字桌。那时,我还没有沉醉于文学创作。

一年十二个月里,我最喜欢的是四月。此时,春渐渐远去,大地浸染透了诗意——山水绿如蓝,花儿芬芳地开。我的窗外那片山坡上有许多油桐花在绽放。我始终相信,花是有情物,懂得爱人与被人爱,甚至会释放情感。让我纯洁的生命所爱的,不是来自异性的吸引,而是来自这校园的油桐花。每每在夜里,我的十平方米斗室里便溢满了油桐花的清香,微风吹过,花香荡漾,我在芬芳中沉醉至入梦。直到次日和煦的晨光穿过窗帘,将我

年轻的脸照得灼热,我又在花香中醒来,感受着为我催眠的油桐花香,一个乡村教师粗粝的生活被温暖,我的心里好多回滋生出一种淡淡的幸福感。数年以后回到城里,从此远离乡野与山花,竟然不再喜欢微笑,甚至多了许多愁眉的时刻,清静时默想其中道理,是不是在太多欲望的城市里生活得躁动不安,身心缺少了乡村油桐花香的氤氲与爱抚呢?又过了好多年,我重入江湖,以性灵之心走进乡野,并付诸文字,才将从年轻时便积蕴的那份山水之情尽情释放。

在那个精神贫乏的年代,油桐花香给我的幸福远不仅只有催眠作用,油桐花落的情景就很有诗意!记得那几年的每个油桐花开的季节,晚饭后,我一定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踏着晚霞与学生或是同事们到横溪或桃江边散步去。穿过幽长而寂静的油桐林,静静地坐在岸畔,看日落西下,听斑鸠唱归,直到天幕落下。而这个过程中感觉最美的总是走过那长长的油桐林的时候。那是怎样一种情景呀!路径旁的一棵棵油桐树像张开的巨伞,绿色华盖上缀满了大朵大朵怒放的油桐花,灼灼的神态,灿烂的云霞,远远望去像一把把镶着绿边的碎花阳伞,在天穹下涌动着春浪,妩媚地摇荡着,让走近它的人心旌摇动,仿佛迎着长裙的艳妇似的,花未羞红人先心跳。待走到近处,但见一地落花,宛若铺了一张白色锦缎,若正好有微风掠过,花枝颤动,落英缤纷,瓣瓣花儿如音符从长号中泻出般纷纷坠地。

四月油桐花,还是我的文学的开始。记得一位学生为油桐花写了篇作文,送我阅读后,我尝试着修改了起来,修改至最后,竟全文重写了一回,甚至不惜指力用钢板刻印了数份,送给周围的同事欣赏。自然,那篇作文还算不上美文,甚至没有留存下来,但那毕竟是我的文学初恋,心底里是抹不去的。这份由油桐花及至文学的恋情,因为纯洁而美丽,因为美丽而隽永。十八年后,我的第一本散文集问世,书名就以《落英缤纷》为题。

(选自《中国精短美文100篇》,有删改)

【在简单自由的环境中生活的散文】

探究练习

1.细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何对25年前的乡村油桐花念念不忘?

2.第三段中的“我经常让自己幻化成自然之子,或是一枚嫩叶,或是一只小蝶……迷醉于醇醇的有点甜的季风吹拂中”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怀?

3.作者数年后回到城市为何不再喜欢微笑?

4.十八年后,作者的第一本散文集取名《落英缤纷》,这与油桐花有必然的联系吗?为什么?

5.有人说第三段可以删去,因为这段与油桐花没有关联,你认为呢?【在简单自由的环境中生活的散文】

2、秦淮河上寻桨声

龚文瑞

最早对秦淮河的认识,缘于杜牧的《泊秦淮》。在我的印象中,秦淮河与风月,与商女、人家、诗人是裹挟在一块的。

我想象的秦淮河,两岸的酒家肯定是要有的,软软的吴歌也肯定是要有的,即便是艳俗的女子也可以是有的,而每个酒家门前肯定也飘摇着一方旌旗或是几枚灯笼,打着诱人的“秦淮人家”字样,吸引着天下来客;临河的窗边最好有一扇窗开着,窗台上吊一盏小灯,供着一盆兰花或茶花,或倚着一个婉约的江南女子,如果没有女子倚窗,则要有吴歌从窗里飘逸出来,迷得游船上的才子、公子们船舱探头,引颈项觅美人。而秦淮河的水呢,必定是清澈见底,甚至可见鱼虾追逐,船从如镜的水面划过,划出一道清波,清波在逶迤的灯光下闪烁着片片粼光;天上有一轮孤月随着船走,船窗里有三两个知己男女,或抚琴或轻歌,或饮酒或品茗,或叙情或抒怀,尽说些风花雪月的事。如果是冬天则要有一炉暖炭煮着黄酒,如果是夏天则要有一把娟丝的扇摇着凉风,如果是春天就遐想“无风自婀娜”的王献之诗中的桃叶姑娘,如果是秋天就戏说来江南贡院考试的才子唐伯虎的风流韵事……

后来,我读大学时,读到了朱自清、俞平伯两位散文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秦淮河有了新的感悟。这时的秦淮河,已然没了六朝的历史古韵,但仍有商女的歌声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朱、俞是性情中人,更是道德中人,显然不适应这种缺乏情韵的歌声,他们宁愿在灯与月交融的秦淮河静静的一隅“静听那汩——汩的桨声”……于是,秦淮河的风月在我心中演变成了“汩——汩的桨声”。

2005年大雪的一天,我走近秦淮河。时值寒冬,却人流如织。秦淮河窄窄的,不过百

米,两岸灯火如炬,迷离闪烁,旧唐诗流淌的风韵有些变味儿,感觉上更似一位珠光宝气的女子。这热烈的场景令我一时竟不能适应。我心想:秦准河可以有商女有人家,但秦淮河不应该是如许艳俗的呀!

显然,我要失望了。把秦淮河定格于美好想象的诗歌与传说中,只会是如同朱自清一样的结局了——“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21世纪的市场经济,商业运作于古文化,秦淮河的商味浓郁得像黏稠的蜜,现代、时尚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加之行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调的人语,蛊惑得秦淮河的清韵了无踪影。或许,秦淮河的唐诗宋词的妙韵全部回到诗卷中去,回到历史中去了。这日,天寒地冻,我四处寻觅也没有寻觅到曾经载过朱、俞的那种带桨的“七板子”船,因此,我放弃了船游的想法,我预见上了船去必定也感受不到杜牧的诗韵,感受不到朱、俞笔下的那感动人心的“汩汩的桨声”。

其实,浮躁的是人心。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她沉淀了层层叠叠的历史,流逝了年年岁岁的时光,而且,还将继续把历史沉淀,把时光溶解,直到永远。秦淮河始终是静谧的,她历经千秋岁月,早已看惯了风花雪月、刀光剑影,看惯了朝野更迭、聚合离散,看惯了春风杨柳、冰霜残梅。秦淮河始终是自然的,她为城市承载了过多的奢侈,包容了过多的繁华,可这奢侈与繁华是人类给予她的呀,应该返朴的是人类,是搅了秦淮河清韵的人类。历史一页一页翻过,世事变迁,世事缤纷,灵魂属于自己,本就是走马观花的我们又何必向秦淮河寻求些什么呢?

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我的心蓦地清明起来。身临繁华却心如静水。而在这心的静水中,一支灵魂之桨在游弋,发出“汩汩的桨声”……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探究练习

1.作者在没有看到秦淮河前,对秦淮河构想了一幅怎样的优美图画?

2.作者读了朱自清、俞平伯的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后,对秦淮河有哪些新的感悟?

3.作者走近秦淮河时,为什么会失望?

4.作者对眼前的秦淮河一度失望,但在第六段中又说“历史一页一页翻过,世事变迁,世事缤纷,灵魂属于自己,本就是走马观花的我们又何必向秦淮河寻求些什么呢?”你对作者这种心情是怎样理解的?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在没有看到秦淮河之前,对秦淮河的印象一直是神秘美好的。

B.作者花大量的笔墨描写想象中的秦淮河,是为了和现实中的秦淮河作对比。

C.文章对现代人不爱惜人文环境、丢失古老文化的行为进行了批评。

D.秦淮河中“汩汩的桨声”是作家心灵中的一支歌,怀念“桨声”就是怀念秦淮河的历史。

6.第七段中说“身临繁华却心如静水”,这是一种人生处世的态度,你如何看待?

3、看山老爹

高深

太阳醒了。看山老爹醒了。

他从炕上爬起来,不吃不喝,头一件事是撕掉一页日历,然后揣着两个冷馍,背上水壶,踏上那条山间小路。当他经过山涧流下来的那股泉水时,猫下腰,洗几把脸,再掬几捧清凉的泉水,咕咕喝下,顿时觉得一阵透心的爽快。

同一万个昨天一样,一成不变,再量一次生活的周长。孤零的身影,叠进脚下那些松柏和杨槐的日影里,相伴山风,铺就生命的四季。

并非孤身独旅,风、雨、雪,都是他形影不离的旅伴。

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雨很珍贵,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小似喷雾,大如瓢泼。

温则为雨,寒则为雪。山上冷得早,有时旧历八月就飘起雪花,九十月就可能大雪封山,只跋涉几步,便大汗淋漓。他相伴这些阴晴不定、随时变换性格的伙伴,走过了几个地球的周长。没有视线不及的远方,没有步履不及的山峰。他那双千针细纳的布鞋,不知踏落了多少个夕阳。他的牙齿掉光了,不用着意去咀嚼生活,也隐隐地感觉到了它的苦辣酸甜……

走啊走啊,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

篇二:在简单自由的环境中生活的散文
第十四章 散文

第十四章 散文【在简单自由的环境中生活的散文】

散文是最常见、最实用的一种文章体裁,也是世界文学中最大的家族之一。自古及今,作家灿若星辰,流派纷呈迭变,名篇佳作浩如烟海,这些作品或庄或谐,或豪放粗狂,或精致玲珑,艺术风格千姿百态,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了历代作家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品味与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类心灵、习俗和行为方式变迁的历史。散文写作,顾名思义,可以随便散漫,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当然没有错。但同时应该强调,散文写作也是一种既严肃又富有创造性的劳作,虽无定法可依,但在翦材、立意、修辞诸方面也有其规律可寻。

第一节 散文的概念与分类

一、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有一个历史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在我国,“散文”一词,最早见于《文选》卷十二木玄虚《海赋》:“云锦散文于沙汭之际,绫罗被光于螺蚌之节”,但这显然还不是一个文学概念。“散文”作为文体概念直到南宋周必大才提出来。罗大经《鹤林玉露》引周必大语云:“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词贵浑融有味,与散文同”。此时距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及有文本流传下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间散文已历经先秦两汉诸子、历史散文,六朝骈文和唐宋古文等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其内涵及外延代有新变。大致而言,六朝以前所说的“文”是与韵文相对而言;中唐以后标举的“古文”则是与风靡六朝的骈文相对而言,这种散文的共同特点是不讲究押韵、对仗,句式不整齐,但其范围并无科学的界说,既包括无韵的文学作品,也包括一切非文学作品,如经、史、书、记、表、序、铭、诔等,庞杂而宽广。

进入近现代,特别是“五四”以后,“散文”成为与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并列的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类,但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散文包括的体裁很

多,如文艺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杂文、小品、特写、日记、书信、回忆录、序跋等。狭义散文的范围相对而言比较小,特指那些或记人叙事、或写景记游,或咏物抒情,或发抒议论的散体文章,其特点是篇幅短小,形式自由。

二、散文的分类

根据题材内容与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通常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大类。

(一)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往往通过人、事、物的叙述,表达作者对某人或某事的看法和感情,一般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六要素。

记人为主的散文通常以人物为中心,或叙写人物的一生,或写其生平片断,或写一人,或同时写几人,所写内容都是真人真事,既不虚构也不夸大,但又强调通过必要的艺术渲染和艺术加工突显人物的性格特点,表达作者对所写人物的主观感受与评价,行文富有文学性。如《史记·项羽本纪》叙述项羽一生的成败始末,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对被汉朝开国之君刘邦打败的项羽,仍作为一位灭秦的英雄来看待。文章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个主要故事的叙写,充分肯定项羽在秦汉之际历史转折关头的作用和在灭秦斗争中的重大功绩,同时不掩盖其弱点与错误,如实地揭示项羽失败的过程及其必然性。又如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殉难六烈士传》,其中《谭嗣同传》以简练生动的笔触记录谭嗣同的一生,重点记叙他在家乡湖南设立强学会、创办新政的情形以及在百日维新中的事迹和殉难经过,赞扬他为改革而勇于献身的精神。中国历代史书中的《纪》、《传》部分有不少优秀的人物传记作品,都是典型的记人散文。

记事为主的散文,通常比较注意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与结果,以及当事人的主观感受。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记叙的是一间读书小屋和家庭琐事,意在表现作者一家三代的骨肉深情和自己青年时代的襟怀抱负,笔墨疏淡而情韵绵远。又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半部分记叙作者读书前在百花园无忧无虑的快

乐生活,后半部分记叙他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学习情景,前者开心快活,后者枯燥乏味,前后所写形成鲜明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

写景状物散文通常以名山大川或富有特别内涵的动植物为题材,即景抒情,间或交织进风物人情,古迹传闻,表达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历代山川游记大多属于此类,如袁宏道的《虎丘》、《满井游记》,张岱的《西湖七月半》,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等。

(二)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是以一定的事物为对象,侧重于抒写作者心绪感受的散文。如李密的《陈情表》、欧阳修的《秋声赋》、鲁迅的《秋夜》、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高尔基的《海燕》等,这类散文往往通过对外界事物的刻画描摹、记述议论传达作者的主观感情,或写景抒情,或议论抒情,或记叙抒情,或描写抒情,而其所记、所议、所写,均服从于作者独抒胸臆、表达情感的需要,遣辞造句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想象丰富。如《故都的秋》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行文直率坦露,直抒胸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而鲁迅的《秋夜》则采用拟人和象征等手法,酿造诗的意境,表现作者彷徨而不忘荷戟的精神状态,行文蕴藉含蓄,融情于景,寄托遥深,较之前一种,这种抒情方式用得更加广泛。

(三)议论散文

议论散文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包括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即杂文。如贾谊的《过秦论》、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后序》,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苏洵的《六国论》、鲁迅的《拿来主义》等,这类散文一般具有观点鲜明、笔锋犀利、剖析透彻、逻辑性强的特点。

上述三类散文的写作方法与艺术风格各有差异,写作时应注意结合文体特点选择角度,各有侧重。写记叙散文,应注意理清叙事线索、突出主要事件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写抒情散文,应注意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营构适宜的文学意境,把握好情感的力度与尺度。写议论散文,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要诉诸理智,用事实与逻辑进行说理论证,以理服人,又要注意运用文学语言和形象说话,做到以情感人。

作为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记叙、抒情、议论在文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一篇优秀的散文常常是三种手法彼此交融。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重在抒情,但开篇也用记叙手法描写兰亭的环境之美:“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苏轼的《前赤壁赋》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通篇却以写景来贯串。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中运用抒情、议论的例子更是俯拾即是,不胜枚举。这种情况表明,所谓的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的分类,只是就其主要倾向而言的。

第二节 散文的立意与结篇

一、散文的文体特征

作为一种文学文体,散文有其普遍共同的文体特征,但具体到每一篇文章,其结构形态又各具面目,各有姿态。举例来说,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用三则英雄故事结篇,邵华的《我爱韶山的红杜鹃》主要描写四幅象征性的画面,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按时间顺序记游,一篇文章由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合而成,这种结构可以称之为板块式结构;而秦牧的《土地》,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却自始至终抱住“土地”这个内核重重扩大,这种结构形式可以称之为滚雪球式的结构。我们还可以总结出许多诸如此类的散文结构形态,但稍作抽象便发现,几乎所有散文的表现形态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人们常说的“形散而神不散”,结构上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却有一个凝聚点结合全篇。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最典型的文体特征。所谓“形散”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就题材内容而言,散文取材广泛,无所不包,一个人物,一种思想,甚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片段,都可以构成一篇出色的散文,所谓“一粒沙中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郁达夫语);其二,就表现形式而言,散文的写作相当自由、灵活,既不像小说那样要求有完整的情节,引人人胜的故事,也不像诗歌那样要求高度的含蓄凝炼和严格讲究节奏、韵律,但它又既可以像小说那样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地再现生活片段和生活细节,逼真地进行心理描写和环境渲染,也可以像诗歌那样运用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创造某种艺术意境,还可以自由地选

择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表现手法,一切根据文章内容及作者的个性、兴趣、气质禀赋而定,法无定法,形无定形。所谓“神不散”是指文章主题思想鲜明集中,各部分之间有严谨的内在联系,“神”即文章的主题、宗旨,也就是文章的立意,常常可以理解为思想或中心,但也不限于此,有些散文的“神”表达的只是一种情绪、心境,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还有些散文的“神”所表达的是一种理趣,或者纯粹的自然或人文之美,如苏轼的《前赤壁赋》、魏学咿的《核舟记》、林嗣环的《口技》等。总之,对于散文的“神”应具体文章具体分析,作比较宽松的理解。

散文贵散又忌散。“形散”能使文章内容充实,有助于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使文章显得趣味横生,最大限度地表现作者的个性风神,但在追求“形散”的同时又一定要保证“神不散”,只有神不散,文章的主题才会鲜明、集中,两者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散文的立意

既然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如何在“形散”的同时紧紧抓住不散的“神”就成为决定散文写作成败的关键。对于作者而言,要真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写作过程中必须时刻思考并处理好两个问题。其一,究竟想表达什么?其二,应该怎样表达?前者就是如何“立意”,后者就是如何“结篇”。

所谓立意,就是锤炼、确定文章的主题思想。立意的高低好坏直接关系着文章的好坏。李渔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闲情偶寄》卷一)把确立为文之旨比做“立主脑”。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夕堂永日绪论内编》)把文章的主题思想比做军队的统帅。诸如此类的观点都说明了立意在散文写作中的重要性。

那么,散文写作究竟应该如何立意?关于这个问题,前人和今人有过非常多的论述。归纳起来,值得特别注意的有三点。

其一,立意必须富于独创性,要敢于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唐代韩愈在发起古文运动时,提倡“词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就十分强调文章思想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高一期末自我评价或总结600字范文五篇
  • 2023年农村党支部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 高二期末自我评价或小结600字集合6篇
  • 党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总...
  • 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工作总结【三篇】
  • 党支部意识形态工作总结范文(通用10篇)
  • 高一期末自我评价或总结600字九篇
  • 学校思政课工作总结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