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

初中历史7下概念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2    阅读:

初中历史7下概念(一)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二、隋文帝的统治(“开皇之治”) 1.措施:(1)改革制度 (2)发展生产 (3)注重吏治

2.意义: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 三、隋朝大运河

1.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根本原因: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河段: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从北往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涿郡—永济渠—洛阳—通济渠—淮水—邗沟—江都—江南河—余杭)

3.长度、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 意义(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的经济交流。 四、比较:秦朝与隋朝的相似

1.短命王朝,二世而亡。2.皆因暴政引发农民起义被推翻。3.都有重要政治制度沿用多年:秦朝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有科举制。4.都有著名工程存世:秦朝的长城和隋朝的大运河(赵州桥)。5.都是结束重大分裂时期完成的统一。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二、“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措施) 1.措施:(1)政治方面:①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任用富于谋略和善断大事的房玄龄和杜如晦;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2)经济方面:注重发展生产,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3)生活方面:崇尚节俭。

(4)文化方面: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5)民族关系: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6)对外关系: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印度)求取佛经,促进了唐印文化交流。

2.意义: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1.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因为她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所以人们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3课 开元盛世(唐玄宗的统治措施)

一、开元之治(政治) (1)任用贤才(姚崇);(2)崇尚节俭;(3)重视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4)比较:唐玄宗与唐太宗相似的是(1)和(3)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经济)

1、农业(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技术的使用 (2)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国际性大都市。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是商业区。

(3)比较:汉朝长安的东市和西市在城的西北角,唐朝长安的市在居住区内,反映商业发展繁荣。 三、民族关系: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渤海君王;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四、对外关系:玄宗时,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兴修唐招提寺,促进唐日文化交流。 五、文化:把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7世纪前期,定都逻些(今拉萨)。 2、唐蕃“和亲” (1)文成公主入吐蕃:

①原因: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向唐求婚。②过程:唐太宗——文成公主——松赞干布。 ③意义: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金城公主入吐蕃:

①过程:8世纪初,金城公主——尺带珠丹。

②意义: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唐蕃关系日益密切。 3、比较: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

(1)昭君出塞:①原因:呼韩邪请求和亲。

②过程:汉元帝——王昭君——呼韩邪单于(蒙古族)。③意义(影响):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2)相似:①原因相似——少数民族政权请求;②形式相同——汉族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和亲;③作用影响相似——密切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友好关系。

二、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

三、唐朝处理与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的方式

1.战争:唐太宗时期与东突厥的战争。2.设立机构:唐太宗和武则天在西域设立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3.和亲: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4.册封首领:唐玄宗册封回纥、渤海、南诏首领。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对外友好往来

1.遣唐使:日本派到唐朝学习文化的人,唐对日本的影响——政治制度、文字、建筑、钱币、习俗等。 2.鉴真东渡日本:唐玄宗时期高僧,修建唐招提寺。 3.玄奘西游天竺:唐太宗时期高僧,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和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4.影响:促进唐朝与日本、印度的文化交流。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二、比较:汉唐对外交通图、经济重心

1.汉朝:以陆路为主,与少数国家交流。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 2.唐朝:海陆并举,与多个国家交流贸易。唐朝南北经济发展平衡。

第7、8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二、光耀千古的诗坛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1)夺政权:“陈桥兵变” (2)夺兵权:“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 2.北宋与辽的和战

宋真宗时,辽宋“澶渊之盟”: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岳飞抗金:郾城大捷 抗金正义、被杀冤屈

2.宋金和议:①南宋向金称臣,②并给金岁币;③划界: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三、辽宋夏金政权并立

1.比较表【初中历史7下概念】

【初中历史7下概念】

2.示意图

蒙古

西夏 辽 西夏 金 西夏 金

北宋 北宋 南宋 南宋

3.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认识宋朝的议和 (1)议和两宋都给并立国“岁币”,增加了宋朝人民的负担。

(2)议和结束了宋与并立国的战争状态,有利于人民生产、和平交往。 4.比较:北宋、南宋的关系类似于西晋和东晋的关系:后者皆偏安于南方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高产粮食作物品种的引进(越南的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苏湖熟、天下足”。)

回顾: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培育水稻。

(2)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北宋都城开封、南宋都城杭州)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

(1)直接原因:偏安于南方,陆路受阻,主要依靠海路。

(2)政府支持: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3)技术支持: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

(4)具体表现:拥有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3.货币材质的变化

(1)时间:北宋前期

(2)地区: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作用: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宋初崇尚节俭;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北面食为主,南稻米为主;夏季冷饮;北宋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互市(贸易)。 3.住:农村住茅屋、富家住瓦房、贵族官僚住宅第。 4.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邸店(旅馆)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勾栏:演出的圈子。

2.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宋代称春节为“元旦”。过年挂年画、贴“桃符”(春联)。 运用:王安石《元日》(正月初一)一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反映宋朝的社会风俗有:放鞭炮、贴春联。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1206年,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从此,统一蒙古草原。 比较: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强国。 梳理:少数民族首领称呼——匈奴单于、吐蕃赞普、蒙古大汗 2.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名君”:“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1)建立:1271年;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

梳理:北京——隋运河北端涿郡、金国中都、元朝大都、明朝北京、清朝京师 (2)统一:元朝先后灭掉西夏、金和南宋(1276年) (3)南宋末年名臣文天祥抗元——坚贞不屈、崇高气节 比较:南宋初年名将岳飞抗金 2.忽必烈的统治

(1)经济措施:重视发展农业,商业繁荣。

①禁止圈占农田;②治理黄河;③推广棉花种植;

④开凿新运河:目的——便利南粮北运;河段——会通河、通惠河;效果——从杭州直通大都。 比较:隋朝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目的不同(交通、统治/运粮)、影响相同(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比较两图获取信息:截弯取直、黄河改道。

⑤开辟海运:粮食运输以海运为主。(刘家港——直沽——大都)

(2)中外交往:意大利的马可·波罗,著有《马可·波罗行纪》描述大都繁华景象。 (3)政治措施:行省制度的建立

①目的: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②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省级行政区设立,始于元朝。 比较: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县级行政区设立,在教材中与秦国和秦朝有关。 (4)民族融合的发展:

①汉族外迁边疆;②边疆各族内迁;③外国人与中国人通婚形成回族。(发展重要标志)

梳理:民族迁徙——秦朝移民戍边,修长城抵御匈奴。从东汉末年起,五胡内迁、北人南迁。元朝互

初中历史7下概念(二)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 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励精图治,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5、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 ①城市布局:

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三、科举制的影响 隋创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足影响尽白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四、演变: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 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②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2、文成公主入吐蕃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意义? 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金城公主入吐蕃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玄奘西行:唐太宗时,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为什么唐朝与世界各国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

1、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比过去发达的对外交通,给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第7、8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1、赵州桥 设计者:隋朝李春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唐长安城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 2、《金刚经》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四、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五、艺术宝库莫高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色塑像,如飞天、仙女等。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907年,唐朝为藩镇所灭。 一、北宋与辽的和战

(1)宋初,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2)宋真宗时,辽宋澶渊之盟: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二、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 三、金与南宋的对峙 绍兴和议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初中历史7下概念】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宋代出现夜市,居民区和商业区在一起;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生意昼夜不绝。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

(2)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市舶司的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货币制度的变化(北宋时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纸币全国范围流通。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衣:宋初崇尚节俭;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 住:茅屋、瓦房、宅第。

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2、节日:春节(元旦)、元宵、端午节、中秋节。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初中历史7下概念】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统一。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 文天祥抗元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2、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1)漕运 (2)海运

3、频繁的中外往来 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著名使者就是马可波罗。 4、行省制度 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内容:①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 ②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当时称琉球);

④设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 作用:①是秦朝郡县制的重大发展;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③为后来明清所沿用。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元朝时,回族形成

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2)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3)15世纪,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术,比中国晚约四百年。

2、指南针的应用 作用: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1)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 (4)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3、火药的应用

(1)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3)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4)13、14世纪,火药及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二、史学成就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三、宋词

4、元曲

(1)由杂剧和散曲组成。

(2)最优秀的剧作家: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5、绘画

(1)宋代绘画,突出表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中。 (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 (4)赵孟頫的画,人称“神品”

6、书法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 都城:应天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2、特务统治

由皇帝亲自主持,负责保卫皇帝安全,侦缉官员和百姓言行,不受法律约束,可直接实行缉捕。 3、八股取士 命题范围:四书五经。

4、答题要求: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能有个人见解。 文体:“八股文”。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难之役 4、明成祖强化君权

(1)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2)削藩政策; (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2、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1)戚继光进行的抗倭斗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2)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

4、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1636年 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都城:盛京 2、 山海关大战和清军入关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 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时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文字狱

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危害:(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2)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开辟荆榛逐荷夷”

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二、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雅克萨之战 3、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确立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

(1)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 (2)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3)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雍正时)

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 二、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

1、粉碎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乾隆时期) 2、设置伊犁将军(乾隆时期)

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说明新疆等地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三、土尔扈特重返祖国

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 2、时间:1771年(乾隆帝) 3、首领:渥巴锡 4、意义: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渥巴锡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四、清朝的疆域 疆域范围:

初中历史7下概念(三)
七年级至九年级人教版历史知识概念

七年级至九年级人教版历史知识概念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起源(中国是发现原始人群最多的国家)

1. 原始社会(北京人的出现到禹时期结束)① 元谋人,在云南省

元谋县发现,距今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② 北

京人,北京周口店,能够制造工具,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

火,还会保存火种;过着群居的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③ 山

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用骨针缝制衣服;会人工取火,

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生活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

族④ 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住着干栏式房屋⑤ 半

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种植粟(谷子)、白菜等,住着半地穴房

屋,在陶器上刻上符号⑥ 华夏族形成:黄帝(人文初祖)和炎帝是

古来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

了华夏族⑦ 禅让制:尧舜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时期,推举部落首

领的办法,历史上叫“禅让”,是原始社会中一种民主的制度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 夏、商、西周时期

① 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同时也标志着原始社会

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②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③ 西周分封制:为巩固政权,周天子实行分封制(把土地和平民分

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加强了统

治,成为了一个强盛的国家

④ 青铜器: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了青铜器,商国是我国青铜文化灿烂时期。司母戊鼎(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和四羊方尊是青铜器的代表作,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举世闻名

2.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① 春秋争霸:齐桓公(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楚庄王先后成为中原霸主

②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韩、赵、魏三家分晋) ③ 春秋时期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春秋末年,已经使用牛耕,战国时期农耕进一步推广

④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筑都江堰,是世界上著名的防洪灌溉工程 ⑤ 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发动变法,使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秦国“国富兵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3. 中华文化

① 甲骨文: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② 医学:扁鹊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③ 文学: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诗人,代表作《离骚》

④ 百家争鸣:a 春秋时期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言论被整理成《论语》 ;老子《道德经》;兵家孙武《孙子兵法》 b 战国时期 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制(秦)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1. 秦朝

① 秦始皇(嬴政)灭掉六国后,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② 巩固统一:政治上,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规范文字,后推行更简单的隶属 思想上,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军事上,修筑长城,修筑灵渠,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2. 西汉、东汉

① 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② 文景之治(汉初):西汉初期,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经济上铸造五铢钱

③ 汉武帝大一统: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育上创办太学 ④ 两汉经济:长安城内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

⑤ 与匈奴关系: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促进汉匈关系

⑥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成为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

桥梁

⑦ 建立西域护都意义: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秦汉文化

① 造纸术:西汉时期出现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 天文: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地动仪 ③ 医学:东汉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后尊称他为“医圣” ④ 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传入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东汉兴起

⑤ 《史记》:司马迁写,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

⑥ 艺术: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和

1. 三国时期

① 赤壁之战,促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

② 吴国船队曾到达夷州,加强了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2. 民族大融合

① 北魏:鲜卑族的一支建立北魏,定都平城

② 孝文帝改革:a 迁都至洛阳 b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 官员及家属必须传递汉族服饰 d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e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f 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令 g 学习汉族的立法,崇拜孔子 作用: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 文化数学:祖冲之,把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7位

② 农学:贾思勰著有《齐民要素》

③ 书法:王羲之《兰亭序》

④ 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第五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 隋朝

① 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 措施 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表现 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② 大运河:目的,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主持者,隋炀帝。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作用,大大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

③ 隋炀帝暴政是导致隋灭亡的主要原因

2. 唐朝

① 唐朝建立者唐高祖,晋阳起兵,都城长安

② 贞观之治 唐太宗,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③ 武则天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④ 开元之治 唐玄宗

⑤ 长安城内有市和坊,市坊分开,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3. 科举制度

① 诞生: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正是设

初中历史7下概念(四)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必背题精选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必背题精选

朝代顺序: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隋唐历史特点:繁荣与开放

宋元历史特点:多元文化碰撞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明清历史特点:繁盛与危机

1.随大运河(1+2+4+5)

中心:洛阳 两端:涿郡(今北京)、余杭(今杭州)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评价:大运河通航以后,不仅成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了沟通亚洲内陆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发挥着贯通南北的作用。但大运河的开凿和隋炀帝巡游江都都役使了大量的民力,也消耗了大量的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三个皇帝 唐太宗:贞观之治 武则天:贞观遗风 唐玄宗:开元盛世

3.三省六部 中书省:草拟→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

4.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帝皇,在位20余年,善于吸收隋亡的教训,知人善用和虚心纳谏,平等对待少数民族,政策开明,成就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5.科举制度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主要科目:明经和进士科;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意义(作用):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加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热情。他们中间的佼佼者进入统治集团之后,推行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了新气象。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八股取士 评价:只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完全脱离实际,无法培养实际能力

6.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

唐朝的民族政策:开明政策 具体做法:在东突厥当地设立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保留原有民族的习惯与生活方式;与吐蕃和亲等。 表现: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

通婚意义:促进吐蕃经济文化发展和进步,促进唐藏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汉藏两族人民友好关系。

7.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

表现: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取经

意义:他们都促进了中外交往,加深了与外国间的友谊。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将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字、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传到了日本;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8.隋唐科学与文学

雕版印刷术:唐朝发明,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制品是唐末印制的《金刚金》

赵州桥:隋朝李春设计,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弹孔大石桥 诗歌: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史诗 乐舞: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霓裳羽衣舞》 敦煌莫高窟:所藏的珍品是中外交往的瑰宝

10.宋朝经济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经济发展的表现:

①农业:占城稻,原产于越南,北宋时期引进,得到迅速推广,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②手工业:煤,称石炭,开采量世界第一(北宋);铁、铜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陶瓷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著名的制陶点有五窑,景德镇。

③商业:高度繁荣,为适应商业的发展,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④海外贸易:得到政府的鼓励,发展兴盛,有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机构。泉州成为第一大港。

11.交子——于四川发行

出现原因:商业繁荣,内外贸易活跃

意义:纸币轻便,便于携带,促进了货币的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我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1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政权,创造蒙古通行文字 忽必烈——建立元朝

忽必烈改制:①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②推行重农政策,编写了《农桑辑要》③实行人分四等民族压迫政策④推行儒学

14.宋元文化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同时巨著。按年月日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末年的历史。

宋词——代表人物: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元杂剧——关汉卿:《窦娥冤》

15.明清加强皇权

具体措施:①废除宰相制度;②设立厂卫制度;③设置廷杖制度;④设立军机处;⑤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意义:专制皇权不断发展

16.明清时期抗击外国入侵

具体:①戚继光抗击倭寇;②郑成功收复台湾;③康熙帝组织雅克萨反击战 意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17.明清时期维护民族统一 具体措施:

(1)维护蒙古统一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2)维护新疆统一 ——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3)维护新疆统一 ——建立达赖、班禅册封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意义: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

顺治 五世达赖 达赖喇嘛 ; 康熙 五世班禅 班禅额尔德尼 ; 乾隆:驻藏大臣

18.外八庙与避暑山庄作用

有“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目的,实际上起了第二政治中心的作用,对于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19.明清民族政策特点:恩威并重,刚柔并济

20.明清皇宫 明成祖把都城迁到北京,明清都把北京作为都城,在元大都基础上建造。

京城的构造 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宫城。宫城旧称紫禁城,现称为故宫。

【初中历史7下概念】

21.故宫的地位 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1987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22.明长城

修建目的:防御蒙古骑兵南下 起终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意义:长城是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和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后来被称为塞上明珠。长城又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23.古典科技巨著

25.郑和下西洋

条件:①社会安定,国力雄厚;②拥有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 目的: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规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意义:是世界航史上的壮举。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而且推动了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26.闭关锁国

主要表现:对贸易的限制

影响: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恶果。它限制了饿哦过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流,闭关自守最终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反而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27.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明中期到清前期 ;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28.清后期出现危机

原因:康乾盛世时帝王对世界工业文明发展毫无认识,对外紧闭国门,对内坚持“重农主义”政策,压制打压工商业,鄙薄科学技术,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的萌芽。在思想领域热衷于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

启示: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重视科技研发,实行文化开放,培养创新能力„„

初中历史7下概念(五)
初中历史八下7-8课导学案

主备人:高燕 审核人:曹亚飞 使用日期:2014-3-6 负责人签字: 高燕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原因及所造成的危害,“文革”的性质。

2、理解“文革”是一场内乱,它使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

【重点】“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所造成的危害、二月抗争

【难点】“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一、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一、动乱和灾难

1. 原因:20世纪60年代,____________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_____ _______,党和

国家面临着__________________的危险。2.目的:防止________________。

3.开始:________年,中共中央发出开展“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决定,对所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产阶级司令部进行错误的斗争。

4.表现⑴全国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____________”的动乱局面。

⑵______受到冲击,广大_____________和_______遭到破害。

5.抗争:___年2月前后,老一辈革命家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出批评,被诬为“_____”

二、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1.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⑴原因:1970年至1971年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_______,策动_______________。

⑵结果:_______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出逃,在蒙古____________机毁人亡。

⑶影响:__________、_______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整顿、恢复各方面的工作,形势明显好转。

2.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⑴背景

①以江青为首的“____”把矛头指向_____等老一辈革命家,全国再度陷入混乱。

②1976年,____、____相继逝世后,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_____的阴谋活动。

⑵结果:_________年10月,_____、_____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⑶影响:结束了“______________”,拯救了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的疑问】——我思考我收获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问写下,待课堂上与大家谈就解决。

各小组成员展开讨论疑问,并共同解决。

三、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阅读下列材料: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只能造成

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历史已经证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

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后果。

3、我们应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

四、【反馈训练】(细心造就成功!)

1.许多事物往往被印上时代的特色,这在人们的姓名中也有所体现。下列名字与其出生时

A.生于1949年,取名建国 B.生于1951年,取名援朝

C.生于1958年,取名跃进 D.生于1964年,取名文革

2.十年“文革”期间,党和人民与反革命派斗争的事件有( ) ①“一月风暴” ②“二月逆流” ③“九一三事件” ④“四五运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两个反革命集团,它们是指( ) ①康生集团 ②林彪反革命集团 ③吴法宪集团 ④江青反革命集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初中历史7下概念】

4.“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

A.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毛泽东批评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

C.周恩来、邓小平扭转了经济的下滑 D.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5.下面属于文化大革命中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错误抵制和斗争的事件是 ( )

①“一月风暴” ②“二月抗争” ③林彪等人出逃机毁人亡 ④“四五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6.1976年《天安门诗抄》:“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

请指

示,是拆还是烧?”这首诗反映人民群众的政治要求是( )

A.黄浦江上要建桥 B.粉碎林彪集团 C.粉碎“四人帮” D.“四五运动”

7.某同学在网上看到许多毛泽东主席像章,其中一枚像章背后刻着的数字表明是“1969年

6月”

制作。由此可以断定该像章是( )

A.建国初期的 B.抗美援朝时期的

C.“文化大革命”时期的 D.三大改造时期的 代特征不相符的是 ( )

五、学习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主备人:高燕 审核人:曹亚飞 使用日期:2014-3-6 负责人签字: 高燕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内容及历史意义;平反冤假错案

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2、使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一、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 背景

⑴粉碎“__________”以后,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_____”的错误。

⑵中央主要领导人仍坚持“______”的指思想,提出“______”的方针。

⑶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_____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__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召开: 3、内容 4、意义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平反冤假错案: 2、完善法律制度

二、【我的疑问】——我思考我收获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问写下,待课堂上与大家谈就解决。

三、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我党历史上有哪些转折性的会议?都有何重要意义?

四、【反馈训练】(细心造就成功!)

一、选择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假如请你为邓小平同志拟一份发言提纲,下列所提不恰

当的一项是( )

A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B阶级斗争要常抓不懈

C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D实行改革开放

2.正确的思想路线是社会发展的灵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以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 )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的转折意义体现

在 ( )

A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B它体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它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彻底消灭了地主阶级

D它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通过了一批重要的法律,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这一法律体系的核心是( ) A临时约法 B共同纲领 C1954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五、学习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高一期末自我评价或总结600字范文五篇
  • 2023年农村党支部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 高二期末自我评价或小结600字集合6篇
  • 党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总...
  • 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工作总结【三篇】
  • 党支部意识形态工作总结范文(通用10篇)
  • 高一期末自我评价或总结600字九篇
  • 学校思政课工作总结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