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

福建省创意农业节庆创意模式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01    阅读:

三明市创意农业发展探析
福建省创意农业节庆创意模式 第一篇

三明市创意农业发展探析

2013年10月23日 11:52 来源:《台湾农业探索》2013年第2期 作者:蔡新民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2

摘要:总结了三明市创意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三明市创意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创意农业,发展对策,三明市

创意农业是通过文化创意、科技创新整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资源[1],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形式、方法、产品等进行创意设计构思,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2]。三明作为一个农业大市,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创意农业具有特殊优势。 1 三明市创意农业发展现状

1.1 农产品创意

不少农村地区把农业生产与创意产品开发相结合,发展特色品牌农产品。如建宁孟宗笋业以推崇“孝亲、敬老”传统文化,产品获福建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上海市名特优新品奖等称号,还获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证,产品畅销海内外。茶产业通过“绿改红”,开发出大田“高山红”、“海西红”、“连年红”,明溪“君子红”,尤溪“朱子红”,泰宁“状元红”等一批地方文化特色知名品牌。宁化县在福建省农科院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组织实施了河龙贡米精品高产示范、品种选育试验、贡米生态文化休闲、副产品加工示范、商贸与创意开发等,有效提高了河龙贡米的品牌影响力和综合附加值,有力促进农民增收。

1.2 农业园区创意

以农业园区为依托,大规模种植创意水果、蔬菜、花卉,供游客欣赏、游玩、采摘品尝[3]。如碧溪源丰农业葡萄园区已成为广大市民游客亲近自然,感受乡情的游乐园。三元、永安、宁化也相继建设了一批提子观光园。建宁县以“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为切入点,打造修建竹“荷苑”、枫元“桃梨观赏园”、高圳台湾黄花菜等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特色品牌,发展观赏、生态农业,开发农家乐、农事体验项目,形成在全省具有鲜明特色的乡村休闲游产业。清流景秀园林是福建省最大的集大规格苗木生产、农业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苗木培育企业,现已成为“海西最具潜力十大乡村休闲游”——景秀生态冷泉避暑度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乡村发展创意

把文化融入乡村发展规划建设,打造创意乡村、创意农居、创意农民,提升乡村形象、推动经济发展。如被誉为“山中理窟”、“云霞仙境”的历史文化名村——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深厚的朱子文化渊源的魅力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宁化县石碧村从1995年开始每年都举办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石壁客家祖地已被海内外客家人公认为客家人的“麦加”,客家人的“朝圣中心”。“福建最美乡村”三元区岩前十八寨以其千年古镇,历经时光的洗礼,至今依然保存着如“石拱桥”、“蜈蚣街”、“四贤祠”等一批独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现已成为三明市旅游又一新亮点。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乡永安吉山人文荟萃,有古文化遗迹和较完整的清代古建

筑群。抗战时期,福建省主席公馆、台湾省党部等近40个省级党、政、军、文、教机关驻在吉山,成为东南抗战文化中心,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抗战文化遗迹。

1.4 农业文化创意

以农业节庆活动平台,融入文艺演出、农业展览与交易,展销农产品,展示传统文化、特色民俗,宣传创意农业的理念,提高创意品牌的知名度。“三明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暨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林博会”)已连续举办8届,是全国唯一设立的海峡两岸林业交流合作与综合经贸活动的国家级展会,具有博览、投资、贸易等功能的综合性会展,愈来愈受到海内外特别是海峡两岸业界的普遍关注。1997年开始举办的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以节会友,小吃为媒,使沙县小吃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县域支撑产业,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笋竹之乡永安从2002年开始举办笋竹文化旅游节。大田县也通过举办茶文化节暨海峡两岸高山茶论坛为地方农业发展提供平台。

1.5 农村功能创意

在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对形象创意、创新,要素合理配置,整体功能转换,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4]。泰宁县旅游区建设发展就是功能创意的一个成功案例。泰宁县围绕“山”、“水”做文章,以“金湖—天下第一湖山”的湖荡风光为特色,打造“山”、“水”旅游项目,建设渔猎场、水上游乐场、度假村、农民家庭旅馆,开展水上集市休闲度假,已初具特色。如以朱口古镇的文化体验游、梅口水际渔乐村、杉城南会的白鹭观光、夏家坪的竹文化、新桥乡的田园风光、历史文人寻访等,把泰宁的山水风光、旅游景点、民俗文化和产业园区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既传承历史文化,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创意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带。农村功能创意改变了泰宁的一切,农田变成了观光园,民居变成了旅馆,果园观光采摘和水上渔乐等使农渔项目身价大增。

2 存在问题

2.1 对创意农业的认识不到位

创意农业近几年在京、沪、成都等地发展很快,但在三明市仍显生疏,多数人熟悉“农家乐”、“特色农业”,对创意农业的概念、内涵、发展理念仍认识不足。

2.2 缺少规划和引导,创意不足

目前创意农业发展尚处于起步、松散阶段,政府和相关部门尚未制定发展规划和具体的产业指导意见。创意普遍不足,策划相对滞后,如观光农园建设过于依赖农业资源,多数观光农园设施条件差,档次低,功能单一,缺乏参与性强的体验项目。

2.3 农业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农业文化的研究与内涵的发掘长期以来不受重视,创意农业在实践发展中文化元素往往体现不足。

2.4 产业链没有形成,配套设施不完善

创意农业多数仅停留在好看、好玩的低层次,缺乏成熟完整的创意农业产业链,精深加工不足,没有充分利用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资源,相关的支持配套产业发展也较缓慢,尚未形成多层次的产业链和三个产业间的联动[5]。

2.5 创意农业规模小而散,品牌带动效应低

三明山区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和小气候条件虽有利于一些特色的农产品生产,但土地经营分散不利于创意农业规模化的发展,创牌意识和能力弱,对市场影响不大。

2.6 创意农业人才缺乏

创意农业要把农业和文化、艺术、科技、教育、生态环保、园艺、影视、娱乐、时尚、保健美食、休闲及旅游等一些要素结合起来才能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商机,多种要素的融入需要大量的创意人才。 3 发展对策

3.1 制定创意农业发展规划

近年来,福建的一些地区创意农业已进入发展阶段,如福州市规划打造“沿江、滨海、依山、戏水”四大都市休闲农业聚集带;漳州市以建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为支撑打造“郊野公园”,把“郊野公园”与花卉苗木、文化、体育等产业相结合,加速人气集聚,更好地发挥“郊野公园”的效用;厦、漳、泉、龙四市把都市休闲农业作为四市同城化的优先突破领域,突出四大主题——“吃”(立足农业基本功能,满足市民对特色风味、安全食品的需求)、“玩”(融合一、二、三产,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满足市民对多元化活动的需求)、“想”(挖掘乡村传统文化,满足市民对回归自然、回归乡村的心灵上需求)、“看”(协调农业生态功能,美化乡村,满足市民对优美环境的需求)。因此,三明必须抢抓机遇,按照建设三明生态工贸区的规划和“一轴两翼”发展布局,制定创意农业发展规划。

3.2 加大创意农业品牌建设力度

围绕特色优势农业,开发知名创意品牌,重点以优质特色农产品为突破口,建设区域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生产基地,形成几乡一品或一县几品的产业带。对具有市场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优势特色农产品进行商标注册、原产地认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品质结构,实现规模化生产,做强做大品牌农业。

3.3 强化创意农业发展的特色化

三明应借助丰富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基础,以主题创意为切入点,深度挖掘,增加创意元素,开发主题产品,形成具有三明自身特色的创意农业产品。如通过开发古道、古树资源,发掘特色资源的文化价值,形成创意农业的核心产品;通过挖掘生态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将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与休闲养生需求相结合,培育休闲典型,打造绿色生态休闲之地。

3.4 延伸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创意融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结合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将农业产品和服务产品相结合,使农业各环节连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农业、旅游业、创意产业等融为一体的创意农业发展。根据三明富有山区特色的农业景观与农事活动,把茶山竹林,烟田果树等开发成集劳动、产销、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旅游活动。

3.5 加快农业创意人才的培养

开展以文化传承、艺术创作、创意经营、农业科技和市场拓展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培训,提高农业创意人才创意意识、创牌能力和创意水平。

3.6 构建推进创意农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投资机制[6],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力量为补充,形成新型推广服务机制,进行跨学科、跨部门的联合攻关,解决制约创意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瓶颈。

作者简介:蔡新民(1965-),男,高级农业经济师,主要从事农经管理、农村发展和农村政策工作研究.E-mail:smcxm@sina.com

参考文献:

[1]詹兆雄.创意农业:中国农业发展的新亮点[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3):170-174.

[2]赵兰香.关于发展创意农业椎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研究[J].农业经济,2012(3):23-25.

[3]冯建国.创意农业的定义与观光休闲农业的关系及其他[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1):40-42.

[4]张伟利,林梅,范超,等.福建发展创意农业的模式选择与对策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2010(6):56-58.

[5]黄家健,董保健,范海斌,等.海南创意农业的发展趋势分析[J].热带农业工程,2011,35(4):83-86.

[6]刘丽伟.我国发展创意农业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1(7):12-13.

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福建省创意农业节庆创意模式 第二篇

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目前,通过创意的手法(包括运用科技、文化艺术的元素)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仅仅停留在农产品生产的创意,局限于农业本身的产业链,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市场开拓的创新还不够,农业及其产品的知识产权的运作、创意农业巨大的产业体系等尚未有效开展,结合国内外现有做法和经验,就发展创意农业的基本模式总结如下:

一、资源转化为资本模式

资源转化为资本模式是创意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也是在实践中广泛存在的形式。一方面“农业、农村、农民”本身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可以通过创意转化为推动其发展的资本,另一方面,各类社会文化资源也都可以通过创意与农业相融合,成为新的发展推力。这一模式在农村发展中已经比较普遍,通常融入到农业节庆、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等各类新业态的发展之中。

以创意产业的手法将资源转化为推动农村发展的资本。如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资源,发挥创意、创新构思,设计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创意农产品、农耕文化博览馆和各种相关文化活动,扩大市场知名度,促进发展。例如大连在种玉米前便设计好迷宫图案,按图种植,当玉米长高后便成为国内首创最大的玉米迷宫,结合农家乐,吸引了大批旅游者,也创造了新的价值。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农业品种、农耕活动丰富多彩,可以编撰、演绎各种故事。发展创意农业就要以故事力来活化文化资源,将其转化成能为农业带来增值的资本。此外,还可以结合节庆活动、纪念活动、生产活动等,以“秀”吸引消费者。进入体验经济时代,“秀”已成为产品和服务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要“秀”出古往今来的农耕文化,秀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风貌。以“秀”增强感染力,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实现增值。例如上海南汇的桃花节,桃子节,余姚的杨梅节等都有精心策划的各种文艺表演,既提升了桃子、杨梅的价值,吸引了大批旅游者,也借文化力推销了许多产品。

以创意产业的思维整合各类社会文化资源为农业生产服务,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比如在利用生物科技手段改变农产品形状、色彩和口味等物理功能的同时,融入文化元素,增加农产品的文化艺术含量,并根据市场需求,运用新理念把农产品变为艺术品,设计生产出“来自泥土的原生态作品”,可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例如,五颜六色的小南瓜、茄子和西葫芦,色彩斑斓,形状可爱,命名为“缤纷年华”,价值三百多元。又如,台湾农民将圆西瓜种成方形,用激光打上奥运会的相关图案,每个价值达2000新台币。此外,通过艺术点化,也可将农业废弃物,诸如麦秸、玉米壳、蛋壳等变为工艺品,化腐朽为神奇。

二、全景产业价值体系模式

创意农业与一般农业新业态的显著区别是不仅仅创造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而是以创意产业的思维构建全景产业价值体系,以此释放创意农业的巨大经济效益。所谓全景产业价值体系模式是指通过农业知识产权(商标、专利、品牌等)的反复交易,形成不同层次的产业体系,带动相关产业和整个区域的发展,因为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能以多种形式与不同的产业相融合,形成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产业系统和价值实现系统,这将给农村带来新的区域品牌和系列衍生产业。

全景产业价值体系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四个层次的产业群。其中核心产业是指以特色农产品和园区为载体的农业生产和文化创意活动;支持产业是直接支持创意农产品的研发、生长、产品的加工,以及推介和促销这些产品的企业群,如科研机构、种源公司、现代农业设施、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如会展、动漫、表演等)的策划企业、加工厂,以及金融、媒体、广告等企业;配套产业则是为创意农业提供良好环境和氛围的企业群,如旅游、餐饮、酒吧、娱乐、培训等等;衍生产业是以特色农产品和文化创意成果为要素投入的其他企业群,如玩具、文具、服装、服饰、箱包、食品、纪念品等等生产企业。在整个创意农业产业体系中,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有效嫁接,文化与科技紧密融合,传统的功能单一的农业及加工食用的农产品成为现代时尚创意产品的载体,发挥引领新型消费潮流的多种功能,也因此开辟了新市场,拓展了新的价值空间,产业价值的乘数效应十分显著。目前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都在倡导发展创意农业,但所进行的一些项目仅仅停留在发展特色农产品和良种上,或是以开发观光农业为主。它们都有待进一步增加文化含量,完善产业链,形成创意农业庞大的产业体系。试想在迪斯尼曾拍有“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美食总动员”的动画片,既吸引了游客,也塑造了一批品牌。那么创意蔬果园可以策划制作“蔬果总动员”,国外能创作《洋葱头历险记》,我们也能创作《南瓜小姐奇遇记》等等,并由此形成动漫形象和品牌,进而就可以发展一批衍生产品。作为配套产业,园区里还可发展一些娱乐设施。其特色农产品、纪念品既可以零售,也可以通过作为游艺机的奖品推销出去。

三、市场消费拓展模式

市场消费拓展是创意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没有市场,创意农业的价值就无法实现,发展创意农业也就失去了意义。国内外对于创意农业市场拓展主要采取城乡互融互动的手段,通过城市消费市场的培育和乡村自然环境、生活文化与历史脉络的综合塑造,在创意农业的市场和生产两者之间实现有效对接,使得创意农业的新业态、新商品和新价值能够直接转化为市场效益。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新生活方式的塑造。通过倡导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把创意农业的产品与市场进行有机衔接,使消费者认同并引发购买行为,其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即是比较成功的做法,在发达城市,旅游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以旅游吸引物的方式发展创意农业园区,吸引城市消费者来旅游、度假,购买创意农产品、参与创意农业活动是目前各地普

遍采取的手段,在旅游休闲活动中,消费者通过自身体验,容易接受和认同创意农业产品,市场也会因此逐渐拓展。新生活方式通常会形成新的经济形态,如台湾,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新田园经济逐渐形成,创意农业的发展与乡村建设、城市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等融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源源不断的旺盛生命力提供给都市居民,同时都市文化、能量与信息等也注入乡村,乡村与都市互为生命共同体,创意农业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农业自身的发展。

二是农业品牌的拓展。通过品牌效应拓展市场也是发展创意农业的有效模式,品牌本身是具有文化意义的标识,文化具有较强的渗透和辐射功能,能够成为拓展市场的利器,也因此成为创意农业广泛采用的一种模式。如创意农业的发展可以结合“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著名商标等的市场基础不断扩展。以美国家喻户晓的高知名度品牌阳光少女(SUN-MAID)商标为例,这是1915年注册的加利福尼亚葡萄干的商标,至今已经90多年,商标的图案是一个少女戴着红太阳帽穿着白衬衫,手里捧着一盘新鲜的葡萄,少女的背后是一个灿烂的太阳形象。这个著名农产品商标具有良好的市场口碑,健康的阳光少女形象深受市场认同,如今,阳光少女的玩具、服饰等系列产品被开发出来,随着新创意农产品一起走向市场,成为创意农产品的市场开拓者。

四、空间集聚发展模式

创意农业的发展在空间上通常采取集聚发展的模式,表现形式是创意农业园区和创意农业集聚带。

创意农业园区是目前国内发展创意农业的普遍形式,结合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创意农业园区具有生产、观光、休闲、娱乐多功能。

创意农业集聚带是大尺度的空间集聚发展形式。著名的如慕尼黑市政府在郊区农村实施的“绿腰带项目”,“绿腰带”指的是慕尼黑城市外围没有覆盖建筑物的土地,也是连接慕尼黑城区和相邻乡镇的地带,土地面积约335平方公里。在这片环城市的区域中,慕尼黑建设了集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和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意农业集聚带,开展了“草地牲畜方案”、“土豆方案”、“干草方案”“菜园方案”、“绿腰带产品的认证”、以及各类农业旅游项目等丰富多彩的创意农业生产和活动,创意农业的发展和综合功能的发挥,使得农业生产与农村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勇先创景乡村旅游规划中心指出,创意农业是推动“三农”发展的创新之路,发展创意农业,最重要的是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走精致农业、精品农业的发展之路;从粗放利用农业资源转向节约利用、集约利用、循环利用和永续利用;从以种养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转向以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园区化的种养业为基础、农产品精

深加工和现代农产品物流业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挖掘农业文化内涵,不断拉长农业产业链,不断拓展农业发展新领域,不断延伸农业的价值链。

泉州发展创意农业的必要性
福建省创意农业节庆创意模式 第三篇

泉州发展创意农业的必要性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专业 070904006 林婷茹

指导老师 李子蓉 教授

【摘要】: 随着泉州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农业已不能适应泉州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而发展创意农业,有利于实现泉州农村经济增长转型,提升农业能级,优化乡村空间,促使农业更好的为社会经济服务。【福建省创意农业节庆创意模式】

【关键词】: 创意农业;经济增长转型;提升能级;优化空间

引言

近年来,创意这个概念已深入到生活的各行各业中,农业也不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间的区别仍在不断扩大。传统现代农业的发展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泉州“八山一水一分田”,后备土地严重不足,再加上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观念落后,人才培养欠缺,生产经营机构组织不合理,不够关注市场,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农村社会保障落实不到位等,使泉州农业的发展踏步不前。永春芦柑、安溪乌龙茶、永春佛手、南安龙眼、德化乌鸡等是泉州农业发展中的佼佼者。但随着其他省市农业的发展,原本就脆弱的泉州农业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能否使农业获得长足发展,生产技术和创意是关键。放眼台湾,创意农业蓬勃发展,为台湾农业的发展拓展了市场,带来了更丰富的利润。同样是地狭人稠,同样是多山地丘陵,几乎同样的自然条件,然而台湾的农业却始终为其经济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反观泉州,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迟缓,收益不高,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农业能级较低,乡村空间利用不合理。创意农业的特色及其优势在于能够构筑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并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发展创意农业,是泉州农业获得长足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1 实现泉州农村经济增长转型

创意农业是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的交叉,具有创意产业的共同属性,也具有农业的个性特色。它是综合性产业,是以自然景观为载体,结合文化元素,运用科技手段实现作物品种改良,采取园艺、园林手法对农场、农庄、牧场进行创意设计,将农业产业与当地的文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创意性组合,从而实现场景公园式、休闲娱乐式的目标。通过创意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发挥了科技、文化、人才、信息等优势,摆脱了农业物质资源相对不足的劣势,从而创新了农业的发展模式,推动了郊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和能力,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彰显出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发展创意农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转型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国内创意农业发展最快,成效最大的是北京。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目前有创意农产品30余种,年产值1013万元;有一定规模的创意农业园113个(其中农业主题公园50多个),年接待游客505.6万人次,收入达6.16亿元;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节庆活动60多个,实现综合收入16亿元,同时也促进了北京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的转型。泉州作为福建沿海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泉州发展模式”是其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相对而言,农业经济增长速度较缓,且增长形式较为粗放,农业地位脆弱矛盾凸显。作为历史名城,泉州有发展创意农业的文化基础,可借鉴北京创意农业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创意农业的发展,

以实现泉州农村经济增长转型。

1.1泉州农村经济存在问题

1.1.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泉州是一个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地区,农村人口500多万,仅有可耕土地200多万亩。在这样少的土地上,农民该如何增收,是泉州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大的问题。近几年来,泉州农民纯收入虽然有所提高,但增长依然相对缓慢。农民增收优势体现不出来,农民增收渠道不畅通,且大部分被生产资料的涨价所抵消(表1)。

【福建省创意农业节庆创意模式】

表1 泉州城乡人均收入比较

年份

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

配收入

(元)

农民人均

纯收入

(元)

城乡人均

收入差

(元)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14209 15972 18097 20420 22913 6123 6606 7244 7973 8629 8086 9366 10853 12447 14284

注:数据来源《泉州市2010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统计手册》(泉州信息统计网 2009.9.1)

1.1.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新世纪以来,国家提倡的新型农业专业化合作社在泉州地区还得不到全面的推广。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和"公司+农户"等组织形式仍占主要优势。前者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化,经营效率低下。同时,由于土地使用权流转还有许多障碍,农业生产难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后者虽然在带动农户进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存在的问题有目共睹,主要是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公司与农户之间不能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农业生产分散的问题仍然没有很好解决。从现实看,农户以自给性生产为主、出售剩余产品为辅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日益缺乏竞争力。

1.1.3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化结构依然明显

泉州有种茶村庄的富裕样本——感德镇;特色油茶种植助农民增收的安溪白濑;泉州首个全国文明村——美岭村等发展迅速的村庄,但也有大批处于贫困边缘不为人知的小村庄。 和城市相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仍然是落后的,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程度都大大低于城市。农村消费能力低,教育和文化生活水平落后,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泉州既是福建的第三大城市,却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城中村”,城乡二元化结构依然明显。

1.2泉州农村经济增长转型的必要性

泉州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但最突出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扩大。解决这些根本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转型。 "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本质是收入问题。要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农村经济。而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泉州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二元结构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2 提升泉州农业能级

2.1能级与产业能级

由玻尔的理论发展而来的现代量子物理学认为原子的可能状态是不连续的,因此各状态对应能量也是不连续的。这些能量值就是能级。虽然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动态变化的,但在某一发展阶段其是相对稳定的,鉴于不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大小有异,可以为不同产业划分出相应的能级,便于客观地认识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能量大小。 产业能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个区域内的产业所蕴含着的“能量”,这种“能量”是指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或控制力,是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和在国内外市场中所拥有竞争能力的综合衡量,是一个相对概念。总之,产业能级是衡量产业在某一特定时期、特定低于和特定范围内“能量”大小的综合指标。

2.2泉州农业能级现状

来自市农业局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市龙眼、芦柑、食用菌、花卉、蔬菜、畜禽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均已先后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截至2008年底,全市已有6家国家级、32家省级和118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年总产值110亿元,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半壁江山,带动67万农户实现增效增收。如今的泉州农业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抱团发展,企业+基地+农户的做法只是其一,全市3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以新的突破书写新的精彩,而这一切所带来的,除了规模效应,也助推泉州农产品品牌、质量、品质、安全等各项指标步步迈上新台阶。近20枚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40多枚福建省著名商标、500多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多个绿色食品标志产品,400多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等都是最好的注解。如今,随着泉台农业交流合作的深入开展,农业产业化更将迈上新台阶。在此基础上,泉州农业能级仍需不断提升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3 优化泉州乡村空间

【福建省创意农业节庆创意模式】

3.1泉州乡村空间利用现状

3.1.1新农村建设成效大,乡村空间利用较为合理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2006年以来,新农村建设在泉州风起云涌。“蓝田村、烂田村”。曾经,这句顺口溜是南安康美镇蓝田村人心口的伤痛。如今的蓝田村,民主管理、村务公开,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发言权和选举权,群众竞相体验;新农民素质培训基地、老年人活动中心、南音培训班、旧村改造工程,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新型农民的精神状态随之凸显。“世纪之村”网络平台的打造,让这个曾经小富即安、得过且过的偏远村,迈向了与时俱进的“e时代”。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据市农办统计,截至到2009.9,全市共确定798个建制村作为省市县三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投入资金24亿元,启动项目3100多个。在此过程中,各村结合各自特点,已初步探索出产业带动型、侨资引领型、文化先导型、和谐促进型、造福搬迁型、生态保护型等6种类型的建设典型。

3.1.2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乡村空间利用形式的主体,但存在问题较多

泉州是我省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乡村休闲资源丰富,居民休闲消费能力较强,具备发展乡村休闲的历史传统、经济条件、资源禀赋、环境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泉州市的乡村休闲产业,不仅能使本市及其周边地区居民获得休闲的满足,也能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全面发展,是城乡互动双赢的发展模式。

然而,在此过程中,多数乡村还存在“脏、乱、差”等社会现象。其主要是政府的扶持

力度不大,乡村的交通、通讯、环卫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费用较高,靠村民和旅游开发经营者是无法解决的,政府应该在财政上给德化、永春等乡村旅游资源较好的地方以扶持,以提高公交的可达性及改善其他基础设施。另外,农村金融改革滞后,面向农民贷款的银行仅有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而且贷款也仅限于农业生产类,贷款额度小,因此,旅游经营很难依托银行获得资金支持,乡村旅游接待设施规模和档次难于改善和提高,也很难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据调查,分别有30%和33%游客对泉州乡村旅游的交通条件和环卫设施状况表示不满。尽管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性”,即以独特的农村风貌、民俗文化为资源,但也要有一些基本条件,如便利的交通、较高的接待服务能力和吸引力较大的乡村旅游景观资源。然而,许多地方不具备以上基本条件,就盲目地发展乡村旅游;有的地方甚至不考虑生态和现状而随意开发旅游项目,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结果造成生态环境和乡村景观的破坏。大多旅游景点没有提供游客参与和学习体验地方工艺品或美食制作的场地和设备。

同时,许多地方过于注重眼前利益,而对如何做强、做大和可持续发展缺乏应有的思考。泉州市乡村旅游开发存在投资规模不大、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分散、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市场竞争秩序混乱等现状,跨行政区域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没有统一规划和管理,从而造成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破环。旅游业发展给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加快了乡村城镇化的步伐,从而出现在具有乡村风貌的地方建设与景观不协调的城市建筑物,乡村青年男女模仿城里人的衣着打扮和生活方式的现象,结果导致乡村旅游地文化退化、旅游吸引力衰减、游客体验质量变差。惠安女民俗服饰文化原本是泉州旅游一大品牌和特色,现在正面临退化的危险。

4 泉州发展创意农业的意义

4.1创意农业渐成时代新潮流

2008年,国内传媒以“面向国际的创意农业产业”为主题,共同探讨创意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困难,分析新形势下如何开拓市场,如何推动创意农业产业发展,以及就创意农业的新观点、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展开深入探讨和研究,开创了创意农业学术传播的新局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创意农业渐成时代新潮流。发展创意农业,积极采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是扩大我国国内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应进一步转变“重投资、轻消费”,“重生产、轻消费”的观念,深入研究消费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发展创意农业,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未来创意农业生产将逐步向“十型”转变,“十型”即创新型、市场导向型、可持续发展型、外向型农业、园区带动型、特色产业型、自然人文景观型、民俗节庆型、自助参与型、美学经济型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共建和谐社会。

4.2创意农业能有效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章继刚博士在《2008-2009年中国创意农业投资价值研究报告》中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创意农业产业化经营高级阶段的有效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集群形式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的必然趋势。打造创意农业产业集群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采用先进理念谋划农业,先进物质装备武装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和创意提高农业,先进经营方式经营农业,先进的管理手段管理农业的改造过程。

4.3创意农业将成为中国高端农产品市场的主力军

我国高端农产品稀缺,市场亟待开发。山东鱼台县临近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鱼台种稻条件得天独厚,“鱼台大米”营养成分达到精米的三倍,在大城市超市里卖到一公斤

60元,还出口到国外,很受欢迎。近年来,我国高收入高消费人士正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并形成了一个以富裕阶层为主的规模可观的农产品高消费群体,要求农产品味道更好、外观更美、安全更有保证,体现地位身份象征。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受青睐,应当按照优质农产品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以特取胜的创意农产品,瞄准高消费群体,打造出中国创意农产品高端品牌,抢占高端特色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 4.4农产品生产时尚化

农产品创意生产更时尚:山东莱西农民用巧用资源,巧妙设计把玉米皮做成草鞋成了时尚,自纺的棉线做成鞋帮面,把草编工艺和中国结工艺巧妙结合,使一双草鞋卖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使小草鞋以每双20美元的价格打入了国际市场,出口到很多国家,实现了致富的梦想。含有粗粮的有机杂粮米、适合孕妇吃的孕婴米、适合老年人的八宝米、适宜糖尿病人食用的功能性稻米、速食的馄饨、芋饺、米线、米饭、刀削面,冷水也能冲泡的兰香子饮料,开袋即食的禽肉蛋制品,可以为忙碌工作的人节约时间的食品很受欢迎。电话直销、网上销售,顾客只要拨个电话或者点点鼠标,优质农产品就可以送到家。借助农民信箱网络销售,绍兴苗木经销大户钱建刚的销售业绩几年功夫从数万元扩大到近百万元。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农产品生产时尚化,农村花园化,民房别墅化、道路水泥化、通讯程控化、用水自来化、照明电灯化、厕所卫生化、村庄园林化、农业产业化,把农村建设成为布局合理、交通便利、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成为广大农民追求的新时尚。 4.5创意农业引领农民过上创意生活

种菜、浇水、摘瓜,自己动手烧煮农家菜„„越来越多的市民渴望走进农园,尝一尝做“周末农民”的滋味,在农村创建“市民农园”,让城里人下乡认购和种养瓜果蔬菜、鸡鸭鹅猪,市民买得休闲、锻炼和食品安全;在城里开展农业旅游和农产品营销节庆活动,让乡下人向城里人展示和推销他们的优质特色农产品。从单纯的采摘,到让城里人下乡认购和种养,将城市展销展示与农业生产基地、农业旅游景点结合起来,实现互动,农民与市民,共享丰收的喜悦,南京的创意农业正由人们印象中的“粗脏苦累”的传统“体力型农业”产业,向“轻松愉悦”的“智慧型农业”、“快乐型农业”产业转变,开始了向更高层次的迈步。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意带来新生活。通过研发大宗农产品加工技术,规划有机农产品生产区,发展优质、多样化、高附加价值创意农产品,改进杂粮生产管理技术,发展健康精致农粮产业,开发地方创意农特产品,推广农业产业文化与休闲套装旅游商品,创造农村就业机会,造福亿万农民。老人过生日,您打个电话过去,第二天就能给您送来印着名字的平谷大寿桃,受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平谷大桃”价值升级,利用率更高,销售渠道更广,走出“提篮叫卖”的落后发展模式。北京门头沟麦秸画,一幅能卖上百元。北京延庆豆塑画工艺品用豆子粘成豆塑图画,几毛钱的成本,出国后身价上千倍地涨。桃园三结义、黛玉葬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些豆塑画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延庆县农民周晓芬把豆子变成了美丽的图画,通过网络销售到了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使论“斤”卖的豆子变成论“颗”卖。创意农业将成为高附加价值的新产业。

创意生活是发展创意农业的一大特色。通过做好“六新”带来“三个改善”,即:培育新经济、新生活、新风尚、新村貌、新机制和新农民,树农村新形象,以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农村管理方式和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一个崇尚科学、崇尚创意、崇尚价值,尊老爱幼、邻里合睦、环境优美、管理完善、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呈现在世人面前。创意农村、创意农民、创意生活,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将亿万农民增收致富过上美好生活的梦想变成现实。【福建省创意农业节庆创意模式】

5 小结

国外农业旅游创意模式
福建省创意农业节庆创意模式 第四篇

国外农业旅游创意模式

农业旅游是现代农业与旅游活动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已成为农业产业升级和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发展和实践经验证明,农业旅游对于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农民就地安置、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低碳农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有明显成效。

政府扶持型:日本绿色观光农业

政府扶持型模式是指政府建立法律框架和制度安排,通过税收、补贴、公共产品等手段对农业旅游进行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促进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日本政府扶持绿色观光农业发展最为典型。日本人均土地资源紧缺,土地贵、人力贵、农业生产的先天优势不足,农民弃耕情况突出,因此日本政府希望通过有力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农业发展。日本农业旅游也在这一进程中得以快速发展。1994年制定实施《农山渔村余暇法》,对绿色观光农业旅游设施建设进行软硬件支持;1995年颁布《农山渔村宿型休闲活动促进法》,制定“促进农村旅宿型休闲活动功能健全化措施”和“实现农林渔业体验民宿行业健康发展措施”。通过政府立法支持,日本绿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全国绿色观光设施超过5000个,年接待旅游者近800万人次。

该模式依托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业旅游实施科学规划和统筹管理,以完善的农业旅游法律法规环境为前提,从制度层面为农业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保障,内容涵盖开发布局、融资筹资、税费优惠、基础设施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其实质是政府通过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章程,着力于实现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区位布局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持续利用,进而实现农业旅游发展的整体效益。

非政府组织型:法国农业旅游协会

非政府组织型模式是指通过行业协会、社团组织、商会联盟等非政府机构进行农业旅游的行业自律与规范管理,以法国农业旅游协会为代表。在法国乡村发展之初,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便应运而生。协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推动行业自律以实现农业旅游的持续发展。早在1954年,联邦国营旅舍联合会主办“法国农家旅舍网”,此后各类农业旅游社团组织

和中介机构(如法国农业与渔业协会、全国农民联合会工会、农业商会、全国农民联合会、法国国际旅游推广协会)陆续成立,有力促进了农业旅游的经验交流、信息传播、人才培训。随着行业协会的发展壮大,行业自律行为逐步产生作用,法国政府也逐渐由管理职能转向监管职能,行业协会在农业旅游的发展中显现主导作用。截至2005年法国已有1.77万农户从事农业旅游,超过5800户农民加入全国性的联合经营组织;2007年有2.92亿人次前往乡村休闲旅游,占全国旅游人数的33.4%;农业旅游收入约244.6亿欧元,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5。

该模式是由各类协会、社团和联合会等多元化的农业旅游中介机构主导,组织农户、企业等参与主体,整合农业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构建网络信息平台,提供咨询培训、整合营销等服务。非政府组织型模式主要通过行业自组织推动农业旅游发展,发挥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效益集群效应,适用于行业协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产业协同型: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

产业协同型模式是指以产业化程度极高的优势农业为依托,通过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等功能,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促使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以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为典型。澳大利亚葡萄种植始于1788年,自1810年开始了商业化的葡萄酒酿造和销售,2008年澳大利亚葡萄酒产量为125714百万升,出口量为71417百万升,成为世界第六大葡萄酒生产国和第四大葡萄酒出口国。澳大利亚以葡萄庄园的生产设施、田园风光、特色饮食、葡萄酒酿造工艺生产线、葡萄酒历史文化为吸引物,开发体验旅游和文化旅游多元旅游产品组合。通过成立维多利亚葡萄酒业旅游委员会、南澳葡萄酒业旅游委员会促进葡萄酒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吸纳乡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创造产业经济乘数效应。2009年,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吸引了66万国际游客和410万国内游客,创汇达48.9亿澳元。

该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以农促旅,以旅带农”,是基于本国特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产业协同型模式适用于农业产业规模效益显著的地区,以特色农业的生产景观、加工工艺和产品体验作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休闲和体验

等农业旅游产品,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延伸,产生强大的产业经济协同效益。

生活生态型:德国市民农园

生活生态型模式是指以满足城市居民农耕体验需求为中心,强调农业旅游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均衡协调,以德国市民农园为代表。1919年德国颁布《市民农园法》,成为世界上最早制定市民农园法律的国家。市民农园运作模式是地方政府提供小块公有土地或向农民租地,用于出租给没有农地的市民种植花草、蔬菜、果树,体验农业耕作、田园生活及接近大自然的乐趣。德国市民农园与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说市民农园既是一种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城市规划管理模式。1983年后德国市民农园更加突出为都市居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的功能,经营方向相应地由生产导向转向农业耕作体验与休闲度假。市民农园形成了五大功能,包括体验农耕乐趣、提供健康食物、开展休闲社交、美化绿色环境及提供退休人员或老年人消磨时间场所。至2008年德国共有102000个市民农园,占地面积达46640公顷,超过400万人参与市民农园的种植和管理。

该模式产生于特殊的社会人文环境,一方面,政府在市政发展规划中实施城市美化绿化工程,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为居民提供自然生态空间,改善城市空气、水和噪音等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城市居民沿袭了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习俗,通过农业旅游满足了农家生活体验和休闲娱乐等社交需要。因此,生活生态型模式是发挥农业旅游生态功能、满足现代都市居民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高层次旅游需求的有效途径。

科技依托型:新加坡农业科技园

科技依托型模式是指在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挥科技研发推广优势以促进农业旅游发展,新加坡发展农业科技园是典型。新加坡全国可耕地面积仅590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9.5%,科技农业成为新加坡农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20世纪8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园,园区内建设了生态走廊、蔬菜园、花卉园、热作园、鳄鱼场、海洋养殖场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吸引力。现今,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园已成为集农产品生产、销售、观赏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园,园区展示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每年吸引近600万旅游者。

该模式以农业科技研发作为特色旅游资源,在城市中心或近郊因地制宜、选址布局,结合农业生产,以科技园、科普基地、博物馆、展览中心等景点形式,集中展示现代农业技术,发挥了独特的科普教育作用。科技依托型模式的主体一般是具有较强技术和科研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福建省创意农业节庆创意模式】

民俗节庆型:美国农业节庆旅游

民俗节庆型模式是将农耕文化、民俗风情融入传统节日或主题庆典中,通过农业节庆活动推动旅游、会展、贸易及文化等行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并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美国南瓜节、草莓节和樱桃节是民俗节庆型农业旅游的典型。旧金山半月湾南瓜艺术节是世界著名的农业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每年接待游客数十万,与南瓜、万圣节相关的艺术品摊位250个左右,给当地带来约1000万美元的直接经济收益。北卡罗来纳州草莓节、田纳西州草莓节、加州草莓节、佛罗里达草莓节等节庆旅游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包括草莓采摘品尝、副产品加工制作、草莓小姐选举及专门为儿童和残疾人设计的娱乐项目。农场、旅游企业、零售企业、娱乐企业紧密合作,形成战略联盟,带动草莓加工销售,拉动农民就业,促进地区间文化交流,提高区域旅游知名度。

该模式挖掘地方农业和农村的历史人文内涵,通过市场运作,以传统节庆为中心开展农业旅游整合营销活动,进行农业旅游主题展示、广告策划、公关和网络营销等传播活动,从而推动地方农业经济增值,发挥农业旅游的产业乘数效应。该模式适用于具有浓郁农业旅游人文资源且商业经济发达的地区,运用现代营销管理技术推动农业旅游的创新与发展。

居民参与型:印尼农业旅游度假村

居民参与型模式是指在农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高农村文化素质并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坐落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的玛尔戈乌托莫阿格罗度假村成立于1976年,经典的旅游项目包括在乡村花园内参观胡椒、豆蔻、咖啡、雪茄等热带作物种植和加工过程,夜间在沙滩边观看海龟产卵等。玛尔戈乌托酒店有服务员工近百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当地村民。村民广泛参与旅游活动不仅获得良好的收入,同时也在与旅游者的交流互动中传播了乡村文化,提高了游客满意度,改善了当地社区福利水平。

该模式多见于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发展中国家,以乡村生态景观和生活情景为独特的旅游资源,通过农业旅游度假村开发、乡村特色纪念品加工销售、农家餐饮住宿经营,为农村居民创造就业和增收机会,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文化交融。

国外的农业创意类型经验及启示
福建省创意农业节庆创意模式 第五篇

国外的农业创意类型经验及启示

摘要:创意产业与农业的结合, 就产生了“创意农业” 的概念。但国外的农业创意并不是从创意产业的兴起才开始的。笔者收集了国外农业创意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归纳整理;介绍了国外在农田景观、农业节庆、农业主题公园、科技创意等方面的创意类型。总结了国外在依托规模产业发展创意农业、挖掘创意项目的文化传承性与民众参与度、与生活和工作高度融合等方面的经验, 提出了对中国发展创意农业的启示。

关键词:创意产业;创意农业;类型

20 世纪90 年代在全球兴起了一种新型产业———创意产业。英国将其定义为“是指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1]。创意产业与多个产业产生融合,催生了新的产业形态。创意产业与农业的结合,就产生了“创意农业”的概念[2]。但国外的农业创意并不是从创意产业的兴起才开始的,也没有以“创意农业”的名称来刻意发展,更未见有相关的文献研究。笔者对北京创意农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创意农业的概念、特征,归纳了农业创意的途径、类型、模式等[3-4]。反过来,以“特征”、“途径”、“类型”为线索来搜索国外农业创意的发展情况,并进行整理,以期

从中获得对中国发展创意农业的有益启示。

一、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就是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形式、工具、方法、产品进行创意和设计,从而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活动的总称。创意农业具有以下4 个显著特征。

1.对农业的依附性

创意农业以农业为主要创意对象,包括农业的生产全过程(产中、产前、产后)、农业投入品(技术、品种及物资等) 及产出品(包括物质和精神产品) 等,通过文化开发和科技手段作支撑,形成创意农业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脱离了农业的创意就不能称之为创意农业。

2.富含创意

正如创意是创意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富含创意、智力密集是创意农业的重要特征。创意是一种智力劳动,创意农业产品凝聚着人的创造力。

3.高附加值

创意农业产品融入了科技、文化、生态、艺术等要素,不再局限于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多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而也具有了科技、文化、生态、服务等多重附加值。

4.产业融合度高

创意是技术、经济和文化等相互交融的产物,创意农业是多种产业的融合,具有多个产业的特征,所生产的产品是新思

想、新技术、新内容的物化形式,是多知识、多学科、多文化和多种技术交叉、渗透辐射和融合的产物。因此,具有较强的融合性、渗透性。

二、国外农业创意的类型

国外农业创意有很多种类型,每种类型在各个国家几乎都有不同形式的存在。其中,农产品创意类型[3]与国内的情况差不多。除农产品创意类型外,国外主要还有以下5 种农业创意类型。

(一) 农田景观【福建省创意农业节庆创意模式】

农田景观创意就是利用多彩多姿的农作物,通过设计与搭配,在较大的空间上形成美丽的景观,使得农业的生产性与审美性相结合,成为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有机结合体。国外的这种创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利用花卉打造壮丽的花田景观,一种是在农田打造艺术图案。

1.花田景观

花田景观的代表是荷兰的春季花海和法国的薰衣草花海。荷兰的花卉种植面积大,素有“欧洲花园”和“鲜花之国”之美誉。每年春季各色鲜花盛开,大地被鲜花覆盖,花田犹如一幅色彩缤纷的大拼图,又宛若满载水彩的调色板,十分壮观和美丽。荷兰的春天因此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春天”。花田中不时有风车、农庄、小城堡等点缀其间。法国的普罗旺斯地区,连片种植的薰衣草打造出令人震撼的田园美景,

营造出“花的海洋,香的世界”,薰衣草盛开时节,整齐的花垄伴随着山坡地高低起伏,点缀着树木、房屋,呈现出优美的画面,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2.农田艺术图案

农田艺术图案的代表有3 种。一是英国的麦田怪圈,二是日本的稻田艺术,三是美国的玉米迷宫。英国最早的麦田怪圈是1647 年在英格兰被发现的。麦田怪圈的形成至今是个谜。但英国人即利用了麦田怪圈的神秘感,人为创造了很多奇形怪状的麦田怪圈,吸引游客参观。麦田怪圈遍及全世界,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无处不在,但绝大部分在英国。日本的稻田艺术是通过插播、套种等方式使稻田在大地上呈现出预先设计好的图案;在作物成长的不同阶段,颜色不断改变,呈现出“四时风景各不同”的景观。稻田艺术画的创作题材十分丰富,有风景、历史人物、神话人物、动漫人物、动物等。日本稻田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比麦田怪圈更具吸引力。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大,有自然条件优越的玉米生产带。美国人在玉米田里创造了一种新的娱乐方式———玉米迷宫。在种植玉米之前,先设计一个迷宫图案,按图种植玉米;待玉米长成后,就成了一个玉米迷宫,供游客娱乐参与。这些精心设计制作的迷宫让无数人晕头转向,但是大家还是乐此不疲。玉米迷宫的图案有人物、动物和奥运会标志。目前,这玉米迷宫已经发展到了包括加拿大、意大利、英国在内的

多个国家。

(二) 农业节庆

农业节庆是依托当地的主导产业,将农耕文化、民俗风情融入传统节日或主题庆典中而开发的节庆,通过农业节庆活动推动旅游、会展、贸易及文化等行业发展,是“农业搭台、经济唱戏、文化传承”的一种创意。农业节庆是体验式和消费式相结合的农业创意类型,常常兼具吃、玩、赏、教等多项功能,其中吃、玩等休闲娱乐功能尤为显著。如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种植面积达7 000 多hm2,占全世界产量的65%[5]。荷兰各地在郁金香花开季节都会举办郁金香花节,节日期间活动丰富多彩,最著名的就是花车巡游。义工们用鲜花做成各式花车,浩浩荡荡地在街道巡游,当地居民和国内外游客夹道驻足观看。也有花农将自家车用鲜花装饰后加入游行队伍。最早的郁金香花节至今已举办了60 多届。北荷兰省还会举办“鲜花马赛克”比赛,家家户户用鲜花“绘”出各种图画,比创意、比技艺,由游客进行评比。

法国的普罗旺斯地区,是著名的香草胜地。薰衣草种植是当地的主导产业。每到薰衣草盛开的季节,各个小镇都会举办规模不一的薰衣草节。最著名的就是蒙特利马薰衣草节。节日期间,小镇居民都会穿上20 世纪的服装,载歌载舞,乘坐着100 年前的脚踏车、马车,把各种薰衣草产品(花茶、精油、香皂、蜡烛、化妆品、干花等) 和其他特色农产品

2015台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考察报告
福建省创意农业节庆创意模式 第六篇

台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考察报告

(海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联合考察组2015年9月29日)

一、基本情况

应台湾有关方面邀请,2015年9月12日至19日,省农业厅组织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人员、休闲农业企业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共19人赴台湾考察学习培训。在台期间,考察团分别参观了台北农产品运销公司(中原食品工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台一教育休闲农园、阿里山有机茶叶农场、台南走马濑休闲农场、台南莲花生物科技公司、台南兰花生物科技休闲园区、立康生物科技健康养生有限公司等,听取了台湾企业负责人介绍,并进行意见交换;拜会了台湾休闲农业学会段兆麟博士,参加了段兆麟博士关于“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实践”的培训。活动期间,还与台湾农会、休闲农业协会有关人员、高雄市议会议员等相关人士就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休闲农业用地、休闲农业资金筹措、休闲农业等级评定等问题进行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农产品产销体系、台湾农会的作用与地位、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等。

培训考察期间,全体人员不仅认真参加有关培训,虚心学习台方经验,而且不断探讨新问题,提出发展新思路。同时,我们与台湾有关企业进行对接,磋商加强琼台农业合作的有关事宜,台湾有关方面建议在海南 “冬交会”上增设台湾休闲农业专馆和农产品加工品专馆,展示台湾农业发展经验和成果,并洽谈投资海南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相关项目,进一步推动琼台农业交流合作。通过培训考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达到了学习交流、(

二、主要收获

1、了解了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历史

80年代初,台湾开始推广以观光、休闲、采摘为主要内容的观光农园。台北市政府率先在木栅推行“观光茶园”计划,标志着政府部门正式开始辅导休闲农业。到了80年代后期,政府又着力推行“农业+旅游业”性质的休闲农业。1990年台湾农委会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力度。1992年台湾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规定面积50公顷以上为设置休闲农业区的条件,并编印指导教材,成立相关团体,此后,台湾休闲农业开始蓬勃发展。短短20年时间,台湾农业逐步从传统的种植农业到种植加观光农业,再发展到现代的种植加观光加休闲度假的农业结构,使农业的功能进一步得到了拓展。

休闲农业是台湾近二十年才涌现的一种新兴的农业经营发展形态,它对突破农业发展瓶颈、提高农民收入及繁荣农村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思路,是利用农业及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息、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历经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乡村花园、农家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牧场以及市民农园、教育农园等,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不仅有上规模的农耕田园、渔业风情、森林旅游、乡野畜牧活动,还有别具特色的农耕教育、生态保育、民宿体验、乡土民俗等休闲活动项目。

其中台南走马濑、台一等规模比较大的休闲农场是最具代表性的类型。台湾休闲农业是由有一定规模的农场主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坚实的第一产业和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基础上,农业生产需要拓展和发展之际,由农场主和农业生产者自然转向而成,即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如台南走马濑农场,经过被台南农会称之为走过“五级农业之综效经营”才达到如今的规模的,即一级农业:牧草苗圃;二级农业:牧草加工品;三级农业:农业休闲及农场游憩;四级农业:农业体验为主题和农业科教;五级农业:创意性产业及文化展演。依据2015年台湾休闲农业学会进行全面性调查统计的结果,台湾休闲农业的产业规模为1244家,平均每个乡镇市区约有3.8家,提供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休闲农业年产值达到18亿元人民币,已成为台湾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农业的主题代表。

2、总结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管理机构完善,政府支持力度大。

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观光局”和“经建会”协同管理,在“农委会”下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处,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机构,从上到下形成了休闲农业管理和辅导体系。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法规,编制和审批规划,安排资金补助和贷款,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制定评价标准,定期检查和评估,加强与旅游部门的联系等。经“农委会”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并由“农委会”拨出专项经费,经费一般用于修建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农园、科研、展示厅、科普教育以及组织文化宣传等方面的补贴。

(2)法规制度完善,保证有序发展。

为保证休闲农业有序发展,台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90年代初由“农委会”颁发的《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主要法规内容包括:休闲农业区设立的基本条件(如实施主体、面积、经营内容等)、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休闲农业标章核发使用要点、休闲农场设置管理要点等。观光局出台了检查评证许可,对休闲农业开创开办实行验证许可制度。台湾经过土地改革后,农民的土地大多都是私有化,农场主在自己的土地上经营休闲农场,经营项目经过台湾农委会的严格审批后,休闲农业的硬件设施建设允许占项目建设总面积:一般来说一些小规模的采摘、休闲型的占5%左右,综合休闲类型的占10%左右,农委会认定的大型示范企业占20%左右。2001年又出台了“国民旅游卡”消费政策,设立国民休闲消费特约店,鼓励和支持把政府公务活动安排到休闲观光农业点,同时把公务员的年休假制度与到休闲观光农业消费结合起来,一方面能够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使游客享受法规赋予他们的优惠,拉动民众的旅游消费,另一方面又能够使休闲观光农业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休闲农业快速发展。政策还规定把休闲农场作为中小学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基地,有计划安排中小学生到休闲农场学习和体验生活。

(3)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的作用。

为了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台湾于1998年成立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协会是由休闲农业经营业主组成的人民团体,是联结产、官、学界的桥梁,兼负着休闲农业发展的使命。协会接受“农委会”委托,致力于休闲农业的法规制定、资源整合、资讯传递、产业辅导、行销推广、环境保护及农村文化的传承、发扬等工作,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化,提升休闲农业竞争力,扩大农村就业机会。在开展具体工作中,协会制订出各种辅导策略及执行方案,协助辅导从事休闲农业管理及服务人员,提升经营企业的服务品质、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推动整合营销等,同时肩负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对整个休闲农业产业的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高度重视休闲农业规划和检查评证。

台湾对休闲农业进入门坎要求非常严格,2015年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已达到1244家,但经过农委会、观光局准设许可的只有456家。“农委会”与协会合作推动休闲农业的检查和评证,并颁发认证标志。“农委会”规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景点,需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的规划设计,并由乡村社会、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个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台湾休闲农业检查评证分别以核心特色、园区规划、创意运用、解说与行销、组织与人力管理、环境与景观管理、社区参与、观光资源等八项进行评证。对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认定挂牌经营,并提供资助经费,用于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台湾对休闲农业发展既持鼓励支持态度,又强调法制管理,使企业依法经营,既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又限制和制约了一部分人利用休闲农业的名义,进行超范围建设和经营,有力地保证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5)系统开展休闲农业宣传促销活动。

台湾较重视对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各旅游景区企业则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游营销网络。通过网络信息,游客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了如指掌”。台湾休闲农业网站内容主要有:新闻发布、景点介绍、游区地图、旅游路线推荐、住宿餐饮服务、留言系统,乃至网上定房、定门票服务等。促销手段也较为多样化,在机场、车站设置统一识别标志的旅游服务中心,向游客推介旅游路线、景点;利用国际互联网开展旅游宣传和电子商务;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编印“台湾休闲农场”观光旅游地图,各景区点都有自己编印的主题特色宣传画册。

(6)强化园区产品深度开发与推广。

台湾休闲农业十分注重企业园区的产品开发,根据企业的特点特色研发出自己的主导产品、系列产品、创意精品,如中原食品工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蔬菜、水果系列产品、台一教育休闲农园的蜂蜜系列产品、阿里山有机茶农场的茶系列产品、走马濑休闲农场的牧草系列产品、莲花生物科技公司的莲花系列产品、兰花生物科技休闲园区的兰花系列产品、立康生物科技健康养生有限公司医药系列产品等,食品、用品、药品、保健品、旅游纪念品,让游客目不暇接;做工上乘、质量保证、包装精美、携带方便,使游客爱不释手。企业本着一乡一品牌一产业的经营理念,成功深度挖掘企业产品、研制、开发,增加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带动了商品的发展,延长了产品链条,增加了企业收入,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

(7)注重景点导游培训。台湾休闲农业十分注重对景点、产品导游的培养,景点和产品解说是台湾休闲农业的一个亮点。

不论你是10人的游览团,20人的游览团,还是30人的游览团,景点导游总是十分负责任的尽情解说。矫健的身板,热情的笑脸,丰富的知识,清晰的吐字,纯正的台音,流利的话语,娴熟的解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跟游客互动,为游客服务,随时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台湾休闲农业的导游是农会要求企业选派到专门的培训机构严格培训,取得导游证书才能上岗的。台湾休闲农业景点经久不衰,除了严格精致的管理之外,还与能拥有一支训练有素本领过硬的景点导游是分不开的。

三、启示与建议

纵观台湾休闲农业20多年的发展经验,结合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起步建设阶段,相比之下,得到一些启示与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是做好海南休闲农业的前提条件。

台湾政府部门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包括政策宣传、景点整体形象宣传、休闲旅游线路宣传、特色产品宣传等。建议: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加大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2)完善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是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台湾休闲农业从起步、发展、壮大到今天的强大,每一步都是在“农委会”、“农会”以及“休闲农业协会”的引领、监督、呵护下完成的。我省虽然率先于全国成立“省休闲农业发展局”,但仍然挂牌省乡镇企业局,大部分市县都没有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建议:省政府将省休闲农业发展局作为省农业厅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配备专门的工作班子和人员,专门负责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行政管理工作。省农业厅可成立“省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中心”负责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发展规划等事业性的工作,市县各级政府部门成立相对应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工作班子和人员,专门负责休闲农业行政管理工作,打破目前市县休闲农业管理职责不明,分工不清的局面。同时加快成立“省休闲农业协会”作为政府联系企业的纽带和桥梁,加强行业的自律,共同推动休闲农业发展。

(3)制定政策法规,规范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为保证休闲农业有序发展,台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内容包括:休闲农业区设立的基本条件,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休闲农业标章核发使用要点、休闲农场设置管理要点等。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从一开始就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当务之急是省政府应尽快出台《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若干意见》,从企业基本条件、土地使用、资金扶持、税收缴纳、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人员培训、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范和优惠扶持。土地使用,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首要条件,在用地上建设硬性设施占地比率,要借鉴台湾的经验,不同类型分别对待,适当放大比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土地使用用途要借鉴台湾的做法,做出在不改变土地使用用途硬性规定的前提下,租赁、承包期可适当放宽到50年。资金投入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保证,借鉴台湾休闲农业资金投入与资金投入使用办法,建议海南政府部门设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基金,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补贴。

(4)做好发展规划是稳步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

台湾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与台湾政府部门长期注重休闲农业的规划是密切相关的。目前,海南休闲农业仍处在自发发展的起步阶段,与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初期相类似。因此,建议借鉴台湾经验,组织有关专家对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全面调查研究,摸准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优势、潜力和特点,理清发展思路,编制全省近期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将纳入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市县也要根据本地区的优势特色做好规划工作,形成省、市县、乡镇三级一体的规划蓝图。策划规模项目,突出特色,合理布局,避免雷同,避免走弯路,稳步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5)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是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由于起点不同,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方面要借鉴台湾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是发挥自己的优势:

一是201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指出“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建设示范基地,拓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空间”,是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好机遇。

二是海南省委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打造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实施“绿色宝岛大行动”,“建设美丽乡村”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最好的切入点。

三是自然环境优越,区位优势突出,农业发展条件良好;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完备;民族文化丰富,海南有汉、黎、苗、回、壮等37个民族;旅游业发达,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力支撑。

四是文明生态村建设比较完善、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

五是奇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源泉资本。总之要充分挖掘利用各地区各市县各乡镇独特品牌优势,打造“一乡一品牌一产业”,“一县多品牌多产业”的格局,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气候中,抓住机遇,突出特色,快速发展。

(6)以“农”为本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

台湾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规定,规划休闲农业区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我们考察的台湾企业,无不是以发展农业为依托的。建议海南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做好定位,以农业为本,以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为目的。发展“三生”(生产、生活、生态),服务“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单有“休闲”,没有“农业”,不是休闲农业。要充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采取“公司+农民”、“公司+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发展农业生产,调整结构,促进增长、增加收入,同时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实施“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新格局,实现共赢。

(7)坚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从80年代发展至今天,台湾休闲农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除了有一个强有力的严密的管理机构,一套切合实际政策措施支持以及一个因地制宜的合理规划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台湾休闲农业始终坚持了可持续发展,坚持自己的特色,坚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坚持以创意产品支撑。因此,建议海南定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一定要与大宗鲜活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区别开来,突出创意产品,在精致品牌特色上做好文章。继续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评定活动和休闲农业创意产品大赛等活动。

(8)建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

借鉴台湾休闲农业产学研相结合和人才培养的做法,建议各级主管部门要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重点加快创业型人才培训,将休闲农业技能人才培训纳入阳光培训工程,组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与服务知识、风土人情知识、诚信意识及行业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提高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整体素质。

(9)加强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互动交流。

台湾发展休闲农业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刚起步的海南休闲农业管理者和经营者学习借鉴。建议:一是同台湾休闲农业协会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双边交流。邀请台湾的专家学者和经营者来琼指导和交流,同时派遣我方不同层次的团体、人员赴台考察学习,研究借鉴台湾成功的经验,指导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二是策划建立若干个台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项目,引进一批有经验有实力的台资企业投资创业,以点带面推动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三是建议每年的“冬交会”邀请台湾相关休闲企业参展,让海南人民感受和认识台湾休闲农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四是制定有关政策保证台商在海南投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权益,在项目审批、基础设施建设、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来琼投资台商提供更多方便,从而加速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台湾休闲农业联合考察组:邢诒铁、张洪波、张洪溢、文彤明(执笔:文彤明)

2015年9月29日

2016县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福建省创意农业节庆创意模式 第七篇

春风起舞踏歌行

——周至县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执笔:张攀峰

文化产业现已成为当下最具人气的“快乐产业”、最富潜力的“内容产业”、最有活力的“朝阳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本文围绕我县如何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课题,对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发展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江山留胜迹:条件与优势

文化产业能产生多重效应,启迪人的心智,提高人的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新的增长点。我县文化资源种类多、品位高、潜力大,具有深厚的潜力,对其独有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地方产品,只要扎实求证、认真规划、努力实施,就可以开创一门学科,发展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经济。

1、实力优势。曲江新区与周至县联袂建设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截至目前已建成赵公明财神文化区、曲江农业博览园、道教文化区、延生观景区、化女泉景区。这些景区的相继开园,直接拉动了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为周至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资源优势。周至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历史遗存众多,人文荟萃,名家辈出。这里是世界人文经典《道德经》的诞生地,老子讲经的地方;这里是华夏正财神赵公明的故乡;这里还是仓颉苍峪造字台,中华汉字的故乡;这里更是千古名刹仙游寺所在地,《长恨歌》的诞生地,董永、七仙女浪漫传说的诞生地……同时,周至又是全国生态县,山清水秀、民俗独特,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条件。

3、品牌优势。周至的民间文化源远流长,秦腔、古乐、道情、山歌、剪纸、石雕、花灯、牛斗虎、古法造纸、豆村大蜡、渭旗锣鼓等众多民间技艺,历史悠久、艺术精湛。这些传统文化品牌,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

4、市场优势。周至人市场意识强,市场机制灵活,其优势已经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得到培育和体现。如能将它应用于发展文化产业,定能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先机,有力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入画图:做法与成绩

文化产业涵盖面广,主要包括媒体传播业、出版发行业、文化旅游业、娱乐演艺业、文化体育业、文博会展业、文化制造业、民间工艺业、文化信息服务业等多种业态。近年来,我县着力做深昨天文化(文化遗存),做实今天文化(各类演艺),做活明天文化(网络服务),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升,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2016年为例,在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等)和“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做文章。

1、抓大项目建设,强支撑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是培育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在更高起点上进行文化表现形式、生产方式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市考指标和重点项目“路线图”、“时间表”及“任务书”,强力推进、重点突破,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势头。据县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3.19亿元,同比增长34.1%,超市考指标7.1%,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列全市13个区县首位。

我县始终把建设文化设施作为文化产业的突破口,重点抓好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据资料显示,总投资1744万元建成的县文体中心,现已投入使用;投资500万元,完成了周至剧院装饰改造一期工程,二期工程也即将启动;总投资2937万元、总建筑面积17000㎡的县电影院重建工程项目已顺利完成,其中五层楼的颖苑商城楼、11层的2号住宅楼、7层的3号住宅楼现已交付使用;县图书馆建起了200㎡的知识资源共享工程演播大厅;艺职校和中菲集团下属的西安音乐舞蹈学院联合办学,由中菲集团投资近400万元,在原校址新建了练功房、教室等基础设施;财政总投入408万元的17个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并已投入使用;总投资1128万元,实现了全县376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全覆盖;全县行政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总投资1466万元建成全民健身路径、农民健身广场120余处;投资220万元,为全县110个行政村配送了锣鼓、服装、乐器等文化活动器材。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健身场地基本满足了我县群众自娱自乐,强体健身的需求。

2、抓龙头带动,强牵引力。以2016年为例,全年文化体育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94万元,占县考指标4210万元的104 %;争取政策性资金2396.43万元,占县考指标500 万元的479%;招商引资3120万元,占县考指标3000万元的104%。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得到了加强,民间艺术得到有效保护。在全县50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集贤鼓乐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豆村大腊、马召八家庄牛斗虎、楼观大玉木偶、周至皮影、渭旗锣鼓、周至道情、华夏财神、楼观台祭祀老子礼仪等11个非遗项目进入省级保护名录,哑柏刺绣、二曲礼仪、西里和尚杜柳翠、熨斗村曲子、厚畛子山歌、周至竹马、周至剪纸、青山索圣母庙、周林海雕塑、周至翠峰马家饦饦等10个非遗项目进入市级保护名录,新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6个。集贤镇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陕西“古乐之乡”。各类群众文艺、体育社团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拥有近400个团体队伍且活动频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市场经过不断整治,逐步规范有序。

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也发挥着特色作用。宗圣宫遗址、傥骆道遗址、赵瞻墓、财神庙、路德故居、王氏宗祠等6处文物保护单位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先后完成了八云塔、玉皇楼、王氏宗祠的维修和二曲墓的修复,建成了佛坪厅故城遗址碑石保护长廊和周至历史陈列展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秦寺塔被列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点之一;楼观台、仙游寺、大秦寺被列入道文化展示区规划进行综合开发提升。

3、抓品牌打造,强影响力。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全力打造特色节庆文化产业品牌,先后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连续多年举办了春节文化活动、干部职工乒乓球赛、篮球赛、象棋擂台赛、书画展览、群众秦腔大赛、夏日文化广场活动,同时还成功举办了第四届“翰墨缘?渭水情”四市八县区弘扬老子文化书画联展、喜迎十八大周至县书法美术作品展、庆华“兰亭杯”周至县第三届书法篆刻临作展等大型书画展览。

文化下乡不断深入,每年都开展了夏日社区文化天天剧场及体育下乡活动。全年送戏下乡完成771场,占县考目标700场的110.14%;送书下乡3600余本,占县考目标3000本的120%;送电影下乡4532场,占县考目标4000场的113.3%。

三、短板“晴雨表”:瓶颈与问题

我县文化产业的“短板”集中表现在:优势发挥不够、体制有待优化、产业规模不大、基础设施滞后、文化人才匮乏等层面。归纳起来主要是:

1、结构不优。我县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缺乏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配套机制。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我县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缺乏大型会展中心,不能有效形成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消费循环,上下游各个环节尚未形成紧凑的产业链;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间层,譬如行业协会、民间机构等还存在缺失和空白,在产业发展的信息交流、市场咨询等辅助性服务方面存在不足。同时,文化产业在宣传文化系统“热”、其他部门单位比较“冷”;还有的人认为文化产业是小打小闹,挣几个小钱养几个人,成不了大气候;文化旅游元素尚处在“白天看庙,晚上睡觉”阶段。

2、资金不多。文化产业发展,基本上都是采取借鸡生蛋、借船出海的模式,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停滞不前。投资结构不够优化,特别是政策资金、社会资本和企业投入方面,在文化产业领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投资机制,政策倾斜、营销力度还远远不够。在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完整性、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

3、人才不足。一是高层次人才匮乏。近年来,虽然我县涌现了少量相对有影响的领军人物,但总体来看,各界领头人物和学术带头人普遍缺乏,特别是文化产业开发人才严重缺乏。二是新型复合人才缺失。由于历史原因,我县文化人才队伍中传统型人才比例较大,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熟悉现代企业运作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十分缺乏,总体上还处于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有些方面还刚刚起步,文化产业发展还很不充分。

四、唱响发展歌:对策及建议

体制创新是文化的活力源,载体创新是文化的大舞台,产业创新是文化的持续力。为此,如何加快发展我县文化产业?笔者认为必须唱好“五部曲”,以形成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周至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努力达到文化体育资源优化配置、文化体育产业结构合理、文化产品绚丽多姿、体育竞技成绩喜人、文化体制机制富有活力、广大民众文化和身体素质普遍提高的目标。

1、在规划编制上下功夫。周至文化产业要壮大和发展,必须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强化产业整体规划,科学合理进行产业布局。一是统筹协调文化产业发展。加强组织领导,适时成立周至县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总体协调,审定发展规划和制定政策措施,推进文化产业整合,组织文化精品工程的实施,推动县内外文化交流合作等。二是建立文化+旅游+统计+楼观新区等部门合作机制,统筹文化价值挖掘和旅游市场开发,加快推进大文化旅游发展。三是制定完善发展规划。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将规划落实情况作为考核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四是科学进行产业布局。在产业结构上,必须突出重点,立足周至发展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做强集贤古乐、秦腔演出、特色旅游、民俗表演等优势行业,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性现代文化中心和文化市场;在空间布局上,要围绕我县 “一城一园一区”建设,唱响生态立县和开放办县,逐步形成高端、高效、高辐射力和低碳环保的文化产业集群,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在体制改革上出重拳。文化产品具有与一般产品不一样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公益性。我县文化产业发展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在政策上进行倾斜。因此,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既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民营资本的演艺团体),又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曲江入住在我县的企业)。一是建议政府可立足我县实际,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重点、分阶段、针对性地予以扶持。适时成立“周至县文化产业促进会”,整合各方优势,引导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推动文化市场步入合理、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从而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二是依托道文化展示区,启动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建议县政府采取“政府扶持引导、企业主体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有重点地扶持推进一批行业性产业基地,形成文化产业的规模效应,增强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3、在结构优化上做文章。积极发展大众娱乐业、体育健身业、文化旅游业、书画艺术业,重点做好特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在楼观道文化景区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挖仙游佛文化和大秦景教文化,打造旅游演艺精品。建议借鉴我省华清池大型山水情景舞剧《长恨歌》、革命圣地延安大型实景战争体验剧《延安保卫战》的成功案例,以文化项目引资,打造文化旅游品牌。通过招商引资,扶持文企联姻组建演艺集团,适时在道文化展示区打造推出常态大型实景舞剧《问道楼观》,投资拍摄电视剧《华夏正财神——赵公明传奇》、微电影《白居易与仙游寺》等,整体推进文化演艺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坚持高端演艺和大众娱乐并重,支持演艺节目内容与形式创新, 发展多层次的演艺产品,弘扬具有周至品质、周至气派、周至风格的演艺品牌价值。同时还可利用优美的自然风光,分别设立音乐创作基地、书画写生基地、摄影采风基地、影视拍摄基地等,吸引文艺家扩大正能量、汇聚好声音、传播美画面,提升美誉度,实现更多仁人志士关注周至、投资周至的“双赢模式”。

与此同时,还可创新演出内容和演出形式, 挖掘与旅游线路紧密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一批以地方戏曲、道情、山歌为主要演出形式的演艺精品,精密设计周至特色一日游的景点和游乐园场所,延伸游览厚畛子。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以更好地发挥历史的教化作用。建议由县史志办牵头,文体广电局、教育局、马召镇等参与,利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在马召知行小学复原动态的历史场面,增加我县文化的品位、色彩和厚度,培育文化旅游消费新热点。此外,为适应旅游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发展趋势,还可充分利用我县深厚的中医、太极、功夫文化和丰富的山水、人文、花卉、美食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游,着力培育现代都市人群需求旺盛的森林生态游、康体保健游、高端会务游、运动休闲游等新兴业态,拉长旅游产业链。

4、在项目带动上求突破。周至要实现文化产业新的跨越,必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加快推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进程,加强市场管理和市场培育,优化文化消费环境,畅通文化产品流通、销售、传播渠道,积极构建合理的现代文化产业市场体系。根据我县文化资源分布的实际,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如历史悠久的“道文化”,厚重的“财神文化”等资源可进行整合,将文化资源与经济相融合,充分挖掘、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现有各类文化资源所蕴含的科学文化内涵,以价值为魂魄,以产业为载体,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不同规格和价位的“紫气东来——老子汉白玉旅游纪念品”或者其它衍生品;巩固和发扬我县秦腔优势,进一步加强管理,更新设备,稳定队伍,提高演技,释放活力;恢复周至电影院放映功能,弘扬“读书月”品牌;在周至博物馆、仙游寺博物馆、佛坪厅故城遗址博物馆的基础上,扩大馆藏容量,强化活动支撑,引导居民形成时尚、健康的文化消费习惯。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在道文化展示区周围打造集古玩、藏品、奇石、根雕、字画、邮票、文房四宝、珠宝工艺、老旧书报、产权交易、民间工艺品等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品交易集散中心,与西安大唐西市相连接,形成辐射关中、影响西部的文化产品交易和物流中心,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大力发展文化中介机构。大力发展文化策划咨询、演出、展览、艺术品销售拍卖、影视、演艺制作等方面的中介机构,引导文化营销服务朝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5、在人才聚集上务实功。文化产业是一种科技文化含量高的智能产业,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经营管理队伍。按照文体产业投资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档次,在文体产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促进文体广电事业与经济社会相协调。因此,必须坚持培养和聚集并举,实施文化人才战略和文化创新战略。一要把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当作发展文化产业的中坚和骨干力量,制定文化人才资源开发培养和引进规划。二是实施名家工程,建立文化名人工作室,可采用聘用、访问讲学等形式,对文化名家提供创作生活便利,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开展评选周至本土和外来周至的文化名人、名师名作活动,对评选出来的文化名人和名师名作进行重奖。四是开辟文化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采用签约、聘用或项目承包等方式,为文化人才创业提供一切便利。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工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对象上,引进一批业界知名、实绩突出的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引进一批富有创意、勇于创业的文化创意拔尖人才,引进一批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引进一批设计创意、市场营销、投融资等方面的紧缺人才。

春风起舞踏歌行,精心弹奏“五部曲”,我县必将成为一个集自然之美、文明之风、历史之韵、文化之魂、现代之气于一体的生态周至、和谐周至、富裕周至。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司机,年度考评

最新成考报名

  • 高一期末自我评价或总结600字范文五篇
  • 2023年农村党支部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 高二期末自我评价或小结600字集合6篇
  • 党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总...
  • 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工作总结【三篇】
  • 党支部意识形态工作总结范文(通用10篇)
  • 高一期末自我评价或总结600字九篇
  • 学校思政课工作总结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