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

化学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02    阅读:

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化学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第一篇

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本人研究的主题是水资源,我选择XX镇境内的X河为研究对象,着重对该河流的流域面积增减情况、污染情况、主要污染来源、该河流与周边工农业生活等的关系以及目前河流的相比较以前发生的变化对周围的影响等课题进行研究,采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完成本次研究课题。

某年某月某日,家中,查询网络上对该河流流域的相关报道,查询县志等历史材料,对该河流的基本情况和历史情况进行查阅、记录。

某年某月某日,X河河堤,我与组员集合,并一起制定研究、调查计划,分组并安排任务,撰写、打印调查问卷。

某年某月某日,X河沿岸,我与组员采取不同方法在河流的不同地点进行采样,并联系相关部门,将样品送检,拿到检验报告,证明河水被重度污染。

某年某月某日,X河沿岸,我与组员某某等,沿河调查X河两岸的工业分布、规模等情况,对排污口及分布情况进行记录。

某年某月某日,X河两岸,我与组员沿着两岸民居进行问卷调查,着重调查居民发现的现在的X河出现的变化,他们有无直接间接对河流进行污染,及河流的污染对他们生产生活等的影响,他们有无保护意识等问题。并关注沿岸的垃圾处理点、垃圾堆的分布情况。

某年某月某日,X河沿岸,沿着由X河起始的灌溉沟渠进行调查,确定X河的灌溉范围,并随机调查农民对X河河水水质的看法,并观察农药的使用情况、农药包装(容器)的处理情况,并联系镇政府相关部门明确X河的灌溉面积。

某年某月某日,家中,进行材料分析。

某年某月某日,家中,组员碰头,对所有掌握的情况进行总结,对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写出总结报告。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综述
化学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第二篇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将通过探究性实验设计,探究性实验教学,验证性实验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化学教学中有关实验从设计到完成给我们的启发。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改进实验,实验教学

前言: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新课程将科学实验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将科学探究专设为学习主题,而这样的改革也为相应的实验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

一、改进实验

化学教学中涉及到非常多的实验实验设计要体现科学性、实用性、简约性、安全性、环保性和创新性等特点,从这些特点来看,现行化学教科书中的一些实验需要重新设计或改进。我在实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在文献中有关改进实验概括如下。

1、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的优化设计

课本中关于此实验存在以下不足,1,两极看到的气泡少,。2,检验氯气的过程不够简便也不环保。由于采用一支U型管,U型管上端已存在部分空气,会对气体的收集有所影响。通过改进设计出用J型管,改进后,由于J型管低端预先是装满液体排尽了空气,所以产生的气体较为纯净,检验起来现象很明显,反应时间短,不用收集一试管的氢气来检验氢气,只要有少量就可以吹出肥皂泡,且验证氢气安全。

2、钠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的探究

钠在空气中燃烧淡黄色固体生成较少,黑色固体生成较多,产生淡黄色固体不多的原因有1,钠本身的用量较少,2,钠在空气中剧烈燃烧,过氧化钠都是以烟的形式分散在空气中。做了如下改进实验,1、金属钠不能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同时要保证钠与空气充分接触。2、钠燃烧以后迅速移开酒精灯。3、钠块选择应适当大点。

3、石灰石能与硫酸持续反应的实验探究

在中学已有的知识基础中,石灰石不能与硫酸持续发生化学反应,但是,事实不然,我们往里面加氯化钠可以使生成的CaSO4脱离石灰石,是反应进

一步发生。从而否定了原来的说法石灰石不能喝硫酸持续反应。

4、铜镜和银镜实验的一体化方案设计

在中学生前面的学习中,学习了乙醇催化氧化及乙醛的银镜反应的实验的认识,现在就是要对这两个相对独立的实验方案重新整合进行一体化设计,简要操作装置如图,操作原理是,该方案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现象直观明显,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中黑色氧化铜与铜镜能反复呈现及富趣味性,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多班教学时,装置无须重新拆装,氧化铜覆盖层可重复使用,只需更换小试管即可,大大节省了课间准备时间。

二、探究性实验

1、如何利用银氨溶液来检验CO

如何检验CO气体这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这边介绍一个比较实用的检验CO气体方法。常温下CO能将银氨溶液中的Ag+还原为黑色的银单质。该实验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和废物可以用等优点。

2、“食醋中总酸含量的测定”学案设计与评价

“食醋中总酸含量的测定”是高中《实验化学》(苏教版)关于“物质的定量分析”专题研究的开始,将学生带入定量研究学习状态尤为重要。为此,学案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利用学案导学诱思,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入定量实验探究活动。设计了如下方案:方案 1:利用醋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测 H2体积确定醋酸含量。方案 2:利用醋酸与碳酸盐反应,测 CO2的量确定醋酸含量。

3、“硝酸钾与氯化钠的分离提纯”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对于硝酸钾与氯化钠的分离提纯,把硝酸钾与氯化钠的分离提纯问题设计成两道计算题,让学生根据定量计算的结果,经过理性思考,得到硝酸钾与氯化钠的分离提纯的方案。

4、碱性条件下硫氰化铁溶液平衡移动的实验探究

分析硫氰化钾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在弱碱性条件下的平衡移动,应考虑三氯化铁的水解作用;在观察其反应现象时,要注意区别生成氢氧化铁胶体与沉淀的不同现象。找出其混合液中三氯化铁和氢氧化钠最佳用量,才能直观反映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试管内加入 5 mL 0.005 mol/L FeCl3溶液再加入5 mL 0.01 mol/L KSCN 溶液,摇匀后,均分置于两支试管中:(1)分别上述盛有混合液的两支试管①中滴加饱和 FeCl3溶液和试管②中滴加 1 mol/L KSCN 溶液各 4 滴;(2)再向上述两支试管中各滴加 0.01 mol/L NaOH 溶液 3~5 滴。

5、有关 Na2CO3和 NaHCO3溶液鉴别的实验探究

对 CaCl2溶液能否用于 Na2CO3和 NaHCO3溶液的鉴别,进行了实验和分析并对 MgCl2溶液能否有效地鉴别 Na2CO3和NaHCO3溶液进行了实验探究。结果表明对Na2CO3和NaHCO3溶液的鉴别应该分情况进行,在c(NaHCO3) < 0.05 mol/L 并且与选用试剂两者物质的量浓度之积不大于 2.0×10-3mol2·L-2时可选用 CaCl2(或 BaCl2)溶液对 Na2CO3和 NaHCO3溶液的进行鉴别;反之,应选用 MgCl2溶液对 Na2C3和 NaHCO3溶液进行鉴别。

参考文献

(1)李静娴 陈迪妹 元立亭.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的优化设计.化学教学201201

(2)董军.钠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的探究.化学教学201201

(3)陆燕海.银氨溶液检验CO气体.化学教学201201

(4)王先锋.食醋中总酸含量的测定.化学教学201201

(5)张红卫.硝酸钾与氯化钠的分离提纯.化学教学201202

(6)邹如恒.碱性条件下硫氰化铁溶液平衡移动的实验探究.化学教学201202

(7)吴孙富.石灰石能与硫酸持续反应的实验探究化学教学.201202

(8)陆燕海.铜镜_银镜实验的一体化方案设计.化学教学.201202

(9)王聂海.有关Na_2CO_3和NaHCO_3溶液鉴别的实验探究.化学教学.201202

中学化学史教育综述
化学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第三篇

中学化学史教育综述

摘要重视科学史教育,把科学的思想观、典型事例、演变发展过程融入科学课程和科学教学之中,已成为当代科学教育发展的一大特点。从化学史教育功能的认识和化学史教育的形式、途径与方法2方面分析了国内中学化学史教育状况,对我国中学化学史教育进行了反思,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 化学史 化学史教育 化学史教育综述

科学史是科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反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是人类思想宝库中十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财富,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重视科学史教育,把科学的思想观、典型事例、演变发展过程融入科学课程和科学教学之中,已成为当代科学教育发展的一大特点。化学史作为科学史的一个分支,与科学史一样,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化学史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促进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等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比较重视化学史教育,在教学大纲中对化学史教育有明确的要求。在10年浩劫期间,化学史素材成了被批判的对象。改革开放20多年来,化学史教育在我国重新受到了重视,现行的化学课程和教材较重视化学史教育,注意引用或穿插一些化学史实方面的材料。

从整体上把握化学史教育的教育内涵,研究它的素质教育功能,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国内中学化学史教育状况[1~8]

从1995年~2004年的国内期刊文献可以看出近20多年来国内中学化学史教育的研究重点有二:一是化学史的教育功能,二是化学史教育的形式、途径与方法。

1.1化学史教育功能

(1)增进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一线教师都清楚认识到,若只按化学课本,把现成的化学理论和定律的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学到的这些化学知识将是静止的、孤立的,这对学生的发展将会

化学教学实验研究综述
化学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第四篇

《化学教学》中学化学实验研究综述

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国的化学教学多年来也一直奉行这一原则。但随着科学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原先的一些化学实验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甚至于我们大部分师生曾一直秉承的观点和解释,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面前已经被证实是错误的。本文就这一方面的问题,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由于篇幅有限,仅从《化学教学》2013年第一第二期共计14篇有关实验的文献进行整合、综述。这些文章分别对中学教学中的有关实验进行分析,类别分为设计性实验、改进性实验、探究性实验。

(一)设计性实验

1、 MnO2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实验装置的新设计

现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本实验的设计存在大量问题:(1)装置复杂,实验准备费时繁琐;(2)要使反应产生的氧气充满锥形瓶,需要加大药品的用量;(3)因产生的氧气容易从漏斗口逸出,带余烬的木条在复燃前易熄灭,实验的成功率不高。改进后实验如下图

把二支球形干燥管水

平放置,用滴管吸取质量分数为 5% 的H2O2加入干燥管的球泡内,再用药匙取少量(约 0.2g)MnO2粉末加在其中一只干燥管的进气管的管壁上。成功将实验改进。

2、Na2O与CO2反应定量实验的设计

以Na2O与CO2反应为例,利用实验室常用仪器,设计了一套操作简易,能定性、定量研究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实验装置,揭示了该反应过程中CO2与O2之间的定量关系,丰富了实验的内涵,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通过一些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逐步思考认识新设计:

3、多功能化学实验瓶

针对中学化学常见有毒气体的性质实验,创新设计一套多功能化学实验瓶,可用于铜与氯气反应、硫在氧气中燃烧、氨气与氯化氢气体反应等实验,实验效果好。

氯气、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性质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之一,这些气体毒性强,现行各版本化学教材中,它们的性质实验都在集气瓶中做,难免造成气体的泄漏,危害师生健康。为防止化学实验过程中有毒有害气体对师生的危害,也为强化环保意识

的教育,特设计了一套多功能化学实验瓶。

(二)改进性实验

1、甲烷制备实验条件优化

传统的甲烷制备方法是 1 药匙研细的无水 NaAc和 3 药匙研细的碱石灰混合加热制备。在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甲烷不能产生或者产气率低、产气速率慢;副产物多(气体能使酸性 KMnO4溶液褪色,点燃时火焰呈黄色);试管破裂以及反应后试管不易洗涤等四方面的问题。

本文就1、 水的存在对甲烷产气量的影响。2、加热时间与产气量的关系。3、NaAc 与NaOH 的比例对实验效果的影响。4、 CaO用量对实验效果的影响。5、反应物总量对实验的影响。6、铝箔的使用对实验的影响等六个方面的影响来进行思考和进行改进。得到较有根据的建议和解释。

2、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简易做法

介绍了一种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新做法,简化了实验装置与操作,提高了实验成功率,提升了实验的趣味性,并在开发家庭实验、整合干馏实验等方面进行了拓展应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实验,因成功率偏低而被广泛讨论。该实验不易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反应属固相反应只在界面进行,引发反应需要的温度也较高,普通的酒精灯很难

达到。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方法来改进该实验:

大大简化了该实验的装

置与操作,提高了实验成功率,缩短了反应时间,实验现象明显,非常适宜于课堂教学。

(三)探究性实验

1、过氧化氢使溶液中指示剂褪色的实验探究

我们平时在教学中经常说过氧化氢因具有氧化性而有漂白性,本文关于过氧化氢漂白性是否与氧化性有关进行了探究。先是阐述了过氧化氢漂白性实际上在碱性条件下才显现的。

然后又用探究实验探究过氧化氢能否氧化指示剂,即在不同条件下(条件 1:加热;条件 2:密闭放置阴凉处一段时间;条件 3:混合液中加入 MnO2粉末;条件 4:改变 pH)指示剂的变色情况。通过实验结果来看,“因为 H2O有强氧化性,H2O溶液可以漂白有色指示剂”的说法是错误的,解释了教材中 Na2O2与水(滴有酚酞)反应后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的原因与 H2O2的氧化性无关”的观点。

2、乙醇脱水制乙烯:碱性氧化物能否作催化剂

高中化学教材中,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制备常采用乙醇和浓硫酸共热的方法,但乙醇和浓硫酸共热制乙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乙烯产率低,温度难以控制,副产物乙醚量较多,所以许多教师都不选择在课上演示。本文关于乙醇制乙烯的最佳催化剂进行探究。实验结果表明,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铁等常见碱性金属氧化物均可以催化乙醇脱水,但由于其表面酸性较低,催化效率相比γ- 氧化铝和五氧化二磷明显要低,乙醇转化率不高,而且大量乙醚、乙醛等副产物,造成乙烯选择性较低。最终证实了”高温下乙醇气体也可以通过碱性氧化物催化发生脱水反应“的想法。

3、二氧化硫“漂白性”实验的探究

高中化学教材关于“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的演示实验过程一般都在敞口装置中进行,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易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既无助于提高学生环保意识,也不利于师生的身体健康。本文通过改进后的实验来消除这些问题。用小针筒盛装少量浓硫酸,再改用试管来替代原用的圆底烧瓶,这就减小了传统二氧化硫气体发生装置的内部容积,既节约了药品,又可控制、加快反应速度。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

化学气相沉积的研究综述
化学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第五篇

化学气相沉积的研究综述

齐鲁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械11-1济南,250300

摘要:论述了化学气相沉积的由来、发展历程和最近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主要举例说明金刚石膜的研究进程和现状。讲了几种主要的化学气相沉积的关键技术应用,包括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激光化学气相沉积、超声波化学气相沉积。还介绍了化学气相沉积的研究应用方向,主要包括保护涂层、微电子技术、超导技术、太阳能利用等方面。

关键字:化学气相沉积 金刚石膜 等离子 超导技术

1 概述 化学气相沉积(简称CVD)是利用气态或蒸汽态的物质在气相或气固界面反应生成固态沉积物的技术。这一名称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初期由美国John M Blucher Jr 等人[1]首先提出来的,后来又有人称它为蒸气镀Vapor Plating,而Vapor Deposition 一词后来被广泛的接受。人们又利用引导气体深入到多孔材料内部沉积以达到使材料致密化的目的。法国最先利用制备致密化材料的CVI 技术,即化学气相渗透CVI[2]。

化学气相沉积是一种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它可以利用气相间的反应, 在不改变基体材料的成分和不削弱基体材料的强度条件下, 赋予材料表面一些特殊的性能。目前, 由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的材料,不仅应用于刀具材料、耐磨耐热耐腐蚀材料、宇航工业上的特殊复合材料、原子反应堆材料及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 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制备与合成各种粉体材料、块体材料、新晶体材料、陶瓷纤维及金刚石薄膜等。在作为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铁电材料、绝缘材料、磁性材料、光电子材料的薄膜制备技术方面, 更是不可或缺。[3]

CVD 沉积物的形成涉及到各种化学平衡及化学动力学过程,这些化学过程又受反应器设计、工艺参数、气体性能和基体性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4],要考虑所有的因素来描述完整的CVD 工艺模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做出某些简化和假设。而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浓度边界层理论模型[5]。CVD 工艺中的主要现象——成核和生长的过程:a 反应气体从气相主体被强迫引人边界层;b 反应气体由气相主体扩散和流动(粘滞流动)穿过边界层;c 气体在基体表面上的吸附;d 吸附物之间的或者吸附物与气态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过程;e 吸附物从基体解吸,f 生成气体从边界层到整体气体的扩散和流动;g 气体从边界层引出到气相主体。

如今,有很多CVD 技术的理论模型和“CVD相图”理论被提出。我国在金

刚石生长[6] 技术取得很大的进展 ,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过程中对金刚石生长热力

学及其非平衡热力学理论及理论模型也进行了很多的探讨。

从1986~ 1996年, CVD 金刚石膜的沉积速率提高了将近1000倍, 与此相应,

其制备成本也下降到原来的千分之一。金刚石膜大型工业化沉积设备也应运而生,

为CVD金刚石膜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目前金刚石膜最大沉积面积已达0.5m2

(采用热丝法沉积, 用于污水处理的BDD 电极), 金刚石自支撑膜的厚度超过3

mm。光学级( Optical Grade)金刚石膜除力学性能(断裂强度)外, 所有物理化学

性质都可以和最高质量的天然IIa 型金刚石单晶比美。而电子级(器件级)

( Electronic Grade( Device Grade) )金刚石膜质量远远超过天然IIa 型金刚

石单晶, 杂质水平低至ppb量级( 10-9 ) , 几乎不含任何杂质。[7]

纳米金刚石膜(NCD )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而超纳米金刚石膜(UNCD )

则是最近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 采用热丝, 微波和DC Arc Plasma Jet都可以

获得NCD 和UNCD金刚石膜。研究的热点主要在于它们在摩擦磨损、电子学、电

化学、MEM s (微机电系统) , 以及生物医学等诸多领域的应用。CVD 金刚石膜

的同质外延生长研究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 而CVD金刚石大单晶的生长则

是最近几年的研究进展。目前最大的CVD单晶已超过10克拉。

CVD金刚石膜工具在加工各种难加工材料, 如各种有色金属及其合金(如在

汽车工业中应用日益广泛的高硅铝合金和航空工业应用的铝合金)、复合材料

( 包括金属基复合材料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

(陶瓷、石墨、玻璃、甚至硬质合金)等方面与传统工具材料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

优势, 在某些方面(如加工金属基复合材料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甚至具有不

可替代性。因此市场前景极佳。但除非采取特殊的冷却条件,CVD金刚石膜工具

不能加工通常的钢铁材料, 这是因为金刚石是碳的一种结构形式, 在加工钢铁

是刀尖会因局部的压力和温度环境造成金刚石中的碳原子向被加工钢铁零件中

迅速扩散而加剧磨损。CVD 金刚石膜工具在加工大多数难加工材料时, 不仅刀具

切削寿命与未涂层硬质合金相比可提高十几倍甚至上百倍, 而且表面加工质量

也远远优于传统工具。CVD金刚石膜工具的另一优点是可进行干切削, 不需要冷

却液, 不仅可大大节省加工成本, 还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

2 技术关键

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技术(MOCVD)是一种利用低温下易分解和挥发

的金属有机化合物作为物质源进行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 主要用于化合物半导

体气相生长方面。与传统的CVD 相比, MOCVD 的沉积温度相对较低, 能沉积超

薄层甚至原子层的特殊结构表面,可在不同的基底表面沉积不同的薄膜。因此,

对于那些不能承受常规CVD 高温, 而要求采用中低温度的基体( 如钢一类的基

体) 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此外, 用MOCVD 技术生长的多晶SiO2是良好的透明导

电材料, 用MOCVD 得到的TiO2 结晶膜也用于了太阳能电池的抗反射层、水的光

电解及光催化等方面。MOCVD 技术最有吸引力的新应用是制备新型高温超导氧化

物陶瓷薄膜。

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PCVD)又称为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它是借助

气体辉光放电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来增强反应物质的化学活性, 促进气体间的

化学反应, 从而在较低温度下沉积出优质镀层的过程。PCVD 按等离子体能量源

方式划分, 有直流辉光放电( DC- PCVD) 、射频放电( RF- PCVD) 和微波等离子

体放电( MW- PCVD) 等。随着频率的增加, 等离子体增强CVD 过程的作用越明

【化学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显, 形成化合物的温度越低。这3种PCVD 中, 使用最广泛的是射频辉光放电装

置, 因为在放电过程中, 无电极放电, 故电极不发生腐蚀, 无杂质污染。而微波

放电的ECR 法由于能够产生长寿命自由基和高密度等离子体已引起人们的广泛

兴趣, 但尚处于积极研究阶段。

PCVD 最早是利用有机硅化合物在半导体基材上沉积SiO2, 后来在半导体

工业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如沉积Si3N4、Si、SiC、磷硅玻璃等。近年来这项技

术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在常规CVD 技术中需要用外加热使初始气体分解, 而在

PCVD技术中是利用等离子体中电子的动能去激发气相化学反应。所以, 它不仅

有效地降低了化学反应温度( 一般低于约600℃) , 还拓宽了基底和沉积薄膜的

种类。目前, PCVD 主要用于金属、陶瓷、玻璃等基材上, 做保护膜、强化膜、

修饰膜和功能膜。其应用的重要新进展是类金刚石膜的沉积, 它一般是用射频等

离子体碳氢化合物气体分解以及离子束沉积相结合制备, 这类陶瓷薄膜在用作

切削刀具的耐磨涂层以及激光反射镜、光导纤维薄膜等领域中具有独特的应用前

景。

激光化学气相沉积(LCVD)是一种在化学气相沉积过程中利用激光束的光子

能量激发和促进化学反应的薄膜沉积方法。激光作为一种强度高、单色性好和方

向性好的光源, 在CVD 中发挥着热作用和光作用。前者利用激光能量对衬底加

热, 可以促进衬底表面的化学反应, 从而达到化学气相沉积的目的; 后者利用

高能量光子可以直接促进反应物气体分子的分解。利用激光的上述效应可以实现

在衬底表面的选择性沉积, 即只在需要沉积的地方才用激光光束照射, 就可以

获得所需的沉积图形。另外, 利用激光辅助CVD 沉积技术, 可以获得快速非平

衡的薄膜, 膜层成分灵活, 并能有效地降低CVD 过程的衬底温度。如利用激光,

在衬底温度为50 ℃时也可以实现二氧化硅薄膜的沉积。目前, LCVD 技术广泛

用于激光光刻、大规模集成电路掩膜的修正、激光蒸发- 沉积以及金属化。LCVD

法氮化硅膜已达到工业应用的水平, 其平均硬度可达2200HK; TiN、TiC 及SiC

膜正处于研发阶段。目前对LCVD 法制金刚石、类金刚石膜的研究正在进行探索,

并在低温沉积金刚石方面取得了进展。

超声波化学气相沉积(UWCVD)是在找寻起动CVD 的不同于电磁波的辐射形

式的高能量能源要求形势下出现的。超声波能够提高CVD 的沉积速度, 形成传

统CVD 无法获得的平滑均匀的沉积膜。据有关报道, 适当调节超声波的频率和

功率, 可以使CVD 沉积膜晶粒细化, 强韧性提高, 增强沉积膜与基材的结合力,

沉积膜具有强的方向性等。目前, UWCVD 法在国际上已有了一定的研究, 然而国

内有关这方面的报道甚少。由于UWCVD 具有在某些其它CVD 方法无法获得的优

点, 如沉积膜组织细小、致密, 沉积膜与基材结合牢固, 沉积膜有良好的强韧性

等, 故对此种新工艺的探讨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将其有效地应用到工业生产

中也是很有可能的。

3 未来研究应用方向

保护涂层。在许多特殊环境中使用的材料往往需要有涂层保护,以使其具

有耐磨、耐腐蚀、耐高温氧化和耐射线辐射等功能。用CVD 法制备的TiN、TiC、

Ti( C, N) 等薄膜具有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在刀具切削面上仅覆1~3 μm 的

TiN 膜就可以使其使用寿命提高3 倍以上。而其它一些金属氧化物、碳化物、

氮化物、硅化物、磷化物、立方氮化硼和类金刚石等膜, 以及各种复合膜也表现

出优异的耐磨性。另外, 通过沉积获得的Al2O3、TiN 等薄膜耐蚀性很好, 含有

铬的非晶态的耐蚀性则更高。SiC、Si3N4 、MoSi2 等硅系化合物是很重要的高

温耐氧化涂层, 这些涂层在表面上生成致密的SiO2 薄膜, 在1400~1600 ℃下

能耐氧化。Mo 和W 的CVD 涂层也具有优异的

高温耐腐蚀性能, 可以应用于涡轮叶片、火箭发动机喷嘴等设备零件上。目前部

分离子镀Al、Cu、Ti 等薄膜已代替电镀制品用于航空工业的零件上。用真空镀

膜制备的抗热腐蚀和合金镀层及进而发展的热障镀层已有多种系列用于生产中。

微电子技术。在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的基本制作流程中有关半导体膜的外

延、p-n 结扩散元的形成、介质隔离、扩散掩膜和金

属膜的沉积等是工艺核心步骤。化学气相沉积在制备这些材料层的过程中逐渐取

代了如硅的高温氧化和高温扩散等旧工艺, 在现代微电子技术中占主导地位。在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作中, 化学气相沉积可以用来沉积多晶硅膜、钨膜、铝膜、

金属硅化物、氧化硅膜以及氮化硅膜等, 这些薄膜材料可以用作栅电极、多层布

线的层间绝缘膜、金属布线、电阻以及散热材料等。

超导技术。CVD 制备超导材料是美国无线电公司( RCA) 在20 世纪60 年代

发明的, 用化学气相沉积生产的Nb3Sn 低温超导带材涂层致密, 厚度较易控制,

力学性能好, 是目前烧制高场强小型磁体的最优良材料。为提高Nb3Sn 的超导

性能, 很多国家在掺杂、基带材料、脱氢、热处理以及镀铜( 银或铝) 稳定等方

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使CVD 法成为商品Nb3Sn 超导带的主要生产方法之

一。现已用化学气相沉积法生产出来的其它金属间化合物超导材料还有Nb3Ge、

V3Ga、Nb3Ga 等。[8]

太阳能利用。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的能源, 利用无机材料的光电转换功能制成

太阳能电池是利用太阳能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制备

多晶硅薄膜电池多采用CVD 技术, 包括LPCVD 和PCVD 工艺。现已试制成功的

硅、砷化镓同质结电池以及利用Ⅱ~Ⅴ族、Ⅰ~Ⅵ 族等半导体制成的多种异质

结太阳能电池, 如SiO2/Si、GaAs/GaAlAs、CdTe/CdS 等, 几乎全制成薄膜形式,

气相沉积是它们最主要的制备技术。[9]

随着工业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 CVD 的工艺及设备得到不断改进, 现已获

得了更多新的膜层, 并大大提高了膜层的性能和质量。与此同时交叉、综合地使

用复合的方法, 不仅启用了各种新型的加热源,还充分运用了各种化学反应、高

频电磁( 脉冲、射频、微波等) 及离子体等效应来激活沉积离子, 成为技术创新

的重要途径[10]。CVD 技术由于采用等离子体、激光、电子束等辅助方法降低了反

应温度, 使其应用的范围更加广阔, 下一步应该朝着减少有害生成物, 提高工

业化生产规模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Blucher JM:Vapor-Deposited Materials,Chapter1 In Vapor Deposition,1961

[2]Fizzer E .The future of carbon-carbon composites .Carbon,1987, 25(2):163

[3]唐新峰, 袁润章. 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的研究及在无机材料制备中的应用进 [J] .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4, 16(2) : 135- 139 及1995, 17(2) : 119- 121.

[4]Sudarshan T S 著,范玉殿等译.表面改性技术工程师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5]Spear K E.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Inc,Pennington,N j,1984:81—97

[6]于三,金曾孙.用热解化学气相沉积法选择性生长金刚石薄膜的研究.科学通报,1991,36

(6):417 - 419

[7]Goodw in D G, Butler JE. In H and Book of Indus trial Diamonds and Diamond Films

[M].New York: Mar er Dekker, 1998: 527

[8]张迎光, 白雪峰. 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的发展[J] . 科技论坛,2005, 12: 82- 84.

[9]谭昌瑶, 王钧石.实用表面工程技术[M] .北京: 新时代出版社,1998.

[10]徐滨士. 神奇的表面工程[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2016文献综述的范文
化学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第六篇

第1篇:关于企业竞争力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序言

伴随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更加开放,竞争日益激烈。相关领域(产业)不同程度、有条件、分步骤地放宽市场准入,大批外资企业涌入我国市场,参与市场竞争。

竞争力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我国走市场竞争的道路不过20来年,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伴随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深入,有关企业竞争力方面的研究愈发重要。企业竞争力研究对企业良性成长壮大至关重要,也是培育与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迄今为止,国内外众多学者和相关组织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颇多,从不同的角度和假设前提出发,在研究对象、评价方法等方面重塑竞争力内涵,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及体系,分析企业的优劣势,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本文浏览、搜集有限的文献资料,通过综合、归纳、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求达到引导论文写作的目的。

二、关于竞争力的不同定义

从目前看,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定义)各式各样,众说纷纭。研究方法、内容及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刘晓斌在《零售企业竞争力定量评价分析》1一文里通过综合能力论、生命论、功能论、状态论、机制论、素质论这不同研究角度和假设前提下的六方面得出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初步概念可以简单明了地归纳为:零售企业竞争力是零售企业在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包括在服务、品牌和市场营销体现出来的外显竞争力,在经营能力、信息技术体现出来的内在竞争力,以及在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等方面体现出来的核心竞争力。

贾玉花在《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2一文中通过美国《产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报告》,世界经济论坛(WEF)1985、1994年《关于竞争力的报告》和日欧学者的比较研究等对企业竞争力归纳为: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配置或创造企业资源,在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方面所形成的比较能力。

这一概念体现了以下特征:

①企业竞争力最终体现在持续生存和发展能力上,即体现在企业的目标上。

②企业竞争力是个多层次含义的综合性范畴,不仅涉及到了企业内部要素结构和经营管理过程,而且涉及到企业的外部环境;不仅关系到了企业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还关系到国家福利的多寡;不仅仅是静态的比较能力,更是动态的进化的发展能力。

③企业竞争力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即它是动态的产物,不是静态的结果。企业只有通过各种资源的配置,在战略规划,产品设计,市场营销,采购,生产,销售及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企业的竞争力。

④企业竞争力是一种比较能力。这种比较能力是以厂商的竞争为前提的。它存在三种类型:强势竞争力,均衡竞争力和弱势竞争力,是被评价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竞争力的对比关系。

⑤企业竞争力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它是由市场指标来表征,由企业内部素质(信息、知识、创新能力、人力资本、企业文化等)来决定的。竞争力的强弱用单一指标是无法衡量的,需设计一套综合性指标体系,对其进行科学评价。

同时该文还比较得出:“企业竞争力”是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的,特指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配置或创造企业资源,在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方面所形成的比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更多地是从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强调企业组织内部的学习、协调、凝聚功能。

从字面上来看,“企业竞争力”应当是较“企业核心能力”或“企业核心竞争力”含义更宽的概念,因为它不仅包括内部能力,还包括企业外部的产品性能、价格或成本等方面的比较及由此形成的市场份额的重新划定能力。基于以上理由,可以用“企业竞争力”的概念统一“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或者把“企业核心能力”作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意在消除概念之争和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化。

刘忠敏《企业竞争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3一文中对比狄昂照、吴明录、波特、钱德勒、普拉哈拉德等国内外学者和相关组织的研究成果认为,企业具备强势竞争力或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企业的核心能力,同时认为企业竞争力是竞争力的形态之一,是指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配置或创造企业资源,能够持续地、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主要体现占有市场、创造价值、持续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能力。

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层涵义:

①企业竞争力是以企业之间的竞争为前提的。

②企业竞争力概念本身并不能表明竞争力的强弱,因为竞争力是一种比较中的能力。

③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占有市场的能力、创造价值和利润的能力,以及创新发展的能力。

④企业竞争力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

⑤企业竞争力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张晓文等在《企业竞争力的定量评价方法》4中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竞争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能力资源、制度与机制及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其内外资源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呈现比竞争对手更具优势的良性循环态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张东风、杜纲的《现代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11中认为:现代零售企业竞争力是指零售企业在不断整合供应链资源,提高效率,使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达到市场份额的扩展和成本被有效降低的能力。其主要体现在零售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顾客服务、关系营销、供应链管理、零售物流等方面。

三、关于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及其体系构建

刘晓斌在《零售企业竞争力定量评价分析》1一文中运用层次分析法,把零售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因素和分析因素分成三部分,也即:

①基本要素(由外显竞争力、内在竞争力和制度竞争力组成),

②评价要素,即在基本要素的基础上,依据零售企业的特点,选取表示三个层次企业竞争力的要素,

③指标层,把各种评价要素的状态进一步细化,用评价指标来表现。

由此建立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10个评价要素,31项评价指标构成。最后从整体、全局出发,对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对竞争力指标体系中的定性与定量采用不同的赋值方法,建立模型,归属数据权重,比较分析所研究零售企业的竞争力状况。

张晓文等的《企业竞争力的定量评价方法》4从系统理论的观点出发,构建了企业竞争力的函数关系式以及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从能力资源、能力制度与机制和能力状态三大方面外加环境因素构建竞争力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11个评价要素,21项评价指标。

邵一明、钱敏《零售企业竞争力指标与评价模型》5一文中以市场占有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信息技术水平、人力资本这五大方面内容来设计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以上及细分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根据零售企业竞争力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图。通过比较判别法确定及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并且运用综合模糊评价的思想将各指标转换成相应的分值,然后加权平均,得出总分,以此确定零售企业竞争力高低。从而转换成具体的公式,进而建立模型,结合数据,最终计算得到

零售企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即得出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为零售企业改善经营,抵制外资零售企业的强烈冲击,确立竞争的优势,缩短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黄河在《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及提升研究》6一文中建立了以财务报表数据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的显在争竞力进行评价,同时力图反映企业未来竞争能力的真实状况。该评价指标体系分12大类,包括企业规模、营运能力、经营安全能力、盈利能力、市场控制力、技术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力资本、企业文化、资本运营能力、跨国经营能力、环境协调能力。各大类下又有若干小指标,共58项。

黄河在设计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设置、评价准则,尤其是度量方法上遵循指数化原则。根据资产类和过程类的分类处理原则将58项指标分为六类,且按上述六类指标将各企业的每类指标内所含的具体指标的数值进行加总并求出平均值,从而便利相互间比较。再通过将每类指标各个被评企业的平均值加总然后再求出行业的平均值,以行业平均值作为标准参数同各企业的数值进行比较。最后分别用各个标准参数与各企业相对应的综合指标平均值相除,得出各企业六类指标相应的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建立及方法的运用关键在于权数的合理分配及方程的准确建立。

李飞、刘明葳的《中外大型零售企业竞争能力比较研究》7将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内容分为作为竞争资源的核心层、作为核心能力的中间层以及作为竞争优势的表现层,而文中着重强调中间层竞争能力的比较,也是该文的一大核心支出,文中提及的中间层比较包括业态创新能力、店铺扩张能力、营销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财务运作能力。

祝波、吕文俊的《商业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及模糊综合判断》8把对商业零售企业的评价指标重点放在财务指标的数据上,通过企业的财务数据,计算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表面反映企业的竞争力状况。

祝波、吕文俊从企业的基本资源状况、经营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化亲和力等主因素方面入手,衍生出包含人力资源状况、经营管理能力、营销服务能力、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多项评价的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子因素,从而构建了零售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体系,最后运用AHp方法,确定各层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对零售企业竞争力进行模糊判断,建立零售企业竞争力模糊综合判断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求解模型。

王桂根在《我国零售企业竞争力研究》10一文中认为国内外的竞争力研究文献中,对零售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企业总体层面上,大多偏重于定性分析,没有做出定量分析,缺乏直观性和实际应用意义,也很难为企业提升竞争力提供依据。

因而作者采用量化的财务指标体系(选取了4个财务指标体系,即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企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张东风、杜纲的《现代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11中独辟溪径地吸收“供应链”理论和“平衡计分卡”原理来设计现代零售企业的竞争力评价体系,作者认为完整的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由2部分构成,即服务绩效(顾客服务绩效+供应链服务绩效)和内部绩效,同时从从财务、客户、流程、学习、成长4个角度形成了同样是4个角度的现代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的“四流评价体系,依据四流评价体系,构建了现代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对定性和定量评价指标分别采用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数据标准化)和语义差别隶属度赋值方法进行竞争力评价。

四、内外资企业的选取及相关竞争力指标比较

刘晓斌在《零售企业竞争力定量评价分析》1认为,销售额排名第一的零售巨头沃尔玛,它的发展运营策略、顾客策略、人力资源策略创造其骄人的业绩。天天平价,始终如一、自有品牌全新感受、物流配送世界第一、营销互补共生共容等是沃尔玛成功的关键。沃尔玛的竞争优势在于后勤物流配送(存货补充)能力和吸引客户忠诚的经营能力,由沃尔玛的例子得出竞争力具有时间性,难于评价,受影响的因素很多。进一步讲,对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李飞、刘明葳的《中外大型零售企业竞争能力比较研究》7选取了10家进入中国的世界零售50强公司和10家中国本土最具竞争力的零售公司,着重在中间层的竞争力的五方面(创新能力、店铺扩张能力、营销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财务运作能力)进行差别比较研究。最终得出中外零售企业的均值和最优值。

刘星原的《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_兼析中外零售企业的竞争力》9从中外零售企业出发,对这两大团体在拥有良好的商业门店地理位置、拥有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员工学习与培训体系、掌握能满足顾客需求的、具有异质性特点、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经营内容或经营模式、具备对企业运行环节全过程的管理、成本控制、销售能力、资金筹集能力与利润率水平、企业的利润率、销售额、资本积累与资金筹集能力这些方面进行了定性的陈述。

王桂根在《我国零售企业竞争力研究》10选取30个零售业上市公司作为评价对象,结合统计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和挑选出的30个零售业上市公司2016年的数据资料,进行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分析。选取分析变量,计算相关系数矩阵以及各特征向量,确定主成分,然后分析出各个因子及其贡献率后,构造出F函数。计算各个样本在每个因子上的得分并得出其F值,以F值为标准进行判别。

五、企业竞争力研究的普遍意义

刘忠敏的《企业竞争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3认为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①进行企业竞争力的定量评价,可以从定量角度科学、准确地描述和把握企业竞争力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②企业可以根据综合评价的结果,进行竞争力的综合排序(特别是行业内部排序)及分布状况研究,从而激励企业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全面提高竞争力。

③开展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便于企业对影响竞争能力的内部因素进行分析,为企业提供自我诊断的有效方法。

④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可以为形成长期评价制度奠定基础。

⑤企业竞争力评价有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一国的综合国力,并为政府政策及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六、小结

近年来,中外学者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方兴未艾,企业竞争力也愈发受到有关人士特别是企业管理者的注意。虽然研究成果较多,成果也较丰富,但是作为核心力本身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一方面,不同的学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来研究、诠释有关竞争力的不同方面;另一方面,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向来纷繁复杂,也由于竞争力评价的定性与定量比例不当(后者较难,前者较空洞),此外,对于内外资企业的数据对比分析实例由于种种原因往往涉及较少。正因为如此,也为论文的写作选取了不错的突破口。

相信通过本文的概述能够为论文写作指路。

第2篇:化学文献综述范文

化学镀技术是在金属的催化作用下,通过可控制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金属的沉积过程。与电镀相比,化学镀技术具有镀层均匀、针kǒng小、不需直流电源设备、能在非导体上沉积和具有某些特殊性能等特点。另外,由于化学镀技术废液排放少,对环境污染小以及成本较低,在许多领域已逐步取代电镀,成为一种环保型的表面处理工艺。目前,化学镀技术已在电子、阀门制造、机械、石油化工、汽车、航空航天等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研究所经过十余年的化学镀技术研究开发工作

,已具备化学镀镍(中磷、低磷、高磷)工艺,可根据客户提供的部件的使用工况,制定出具体的化学镀工艺方案,并承接对外加工服务。目前,结合汽车铝质活塞表面处理工艺,开发出一种全新的化学镀Ni-p-B工艺,成功通过本田公司150小时台架试验,化学镀镀层的表面硬度及耐磨性比一般的化学镀有大幅度提高,表面硬度Hv>800、

化学镀Ni-p

一、化学镀Ni-p主要技术指标:

镀层厚度10-50μm,硬度Hv550-1100(相当于HRC55~72),结合强度大于15kg/mm?,耐腐蚀性能大大优于不锈钢。

二、化学镀Ni-p主要技术特点:

1.硬度高,耐磨性好:化学镀镀层经热处理后硬度达Hv1100,工模具镀膜后一般寿命提高3倍以上。

2.耐腐蚀强:化学镀镀层在酸、碱、盐、氨和海水等介质中都具有很好的耐蚀性,其耐蚀性好于不锈钢。

3.表面光洁、光亮:工件经化学镀镀膜后,表面光洁度不受影响,无需再加工和抛光。

4.可镀形状复杂:工件形状不受限制,不变形,可化学镀较深的盲孔和形状复杂的内腔。

5.被镀材料广泛:可在模具钢、不锈钢、铜、铝、塑料、尼龙、玻璃、橡胶、木材等材料上化学镀。

三、化学镀Ni-p主要应用部件

1.各类模具:注塑模、橡胶模、玻璃模、电木模、压铸模等。

2.石油化工耐腐蚀部件:反应器、阀门、管道、泵体、转子叶片等。

3.机械部件:汽车零部件,纺织机械以及各种需耐磨耐腐蚀的机械零部件。如齿轮、齿轮轴、编织针导向杆、大型针盘、针筒。

第3篇:法学文献综述范文

为了帮助中国读者了解日本的《国际法》教学与研究的基本情况,笔者根据手头掌握的日文原版《国际法》着作的有关论述和各个章节的注释及参考文献,对日本《国际法》基本文献作简单汇总如下:

一综合性着作

经过近二百年的积累,日本学者撰写了大量《国际法》方面的着作,这些着作有的深入浅出,适合非法律专业的一般读者阅读;有的着作条例清楚,结构严密,适合法律专业作为教材使用;有的着作重点难点突出,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论述,适合自学者或备考者使用;有的则属于学术性较强,篇幅较大的论着,适合深造者参考,下面我将分别予以介绍。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实行“脱亚入欧”的国策,日本一般民众就有了学习《国际法》知识的热情。1970’s起,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国际化”成为日本时髦的口号,为一般民众了解和学习《国际法》而撰写的着作也大量出版,其中在日本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以下几种:①田茂二郎的《国际法讲话》(有信堂,1991年)。这本书因其曾以收音机广播讲座的形式在社会上传播,深受听众喜爱,加之它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简洁而系统地谈论国际法知识,非常适合“国际化”过程中的日本。②村繁的《国际法初步》(法律文化社,1992年)。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得出,这本书是从初次接触国际法的人的角度,来全面说明国际法的。③高野雄一的《现代国际法》(北树出版,1990年)。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

法学专业是日本大学最主要的专业之一,绝大多数大学都设有“法学部”。在法学专业中,国际法自然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门专业课,由于日本大学教育更强调自由,所以大学教材也就没有我们中国的所谓“统编”之说,日本大学的主讲教师或者单独,或者集体编写教材,供学生选择使用。1990’s以来,日本出版的国际法教材主要有:

(1)高林秀雄等编:《国际法Ⅰ·Ⅱ》东信堂1990年出版

(2)藤田久一编:《现代国际法入门》(改订版)法律文化社1996年出版

(3)藤田久一:《国际法讲义Ⅰ·Ⅱ》东京大学出版会1992、1994年出版

(4)波多野里望等编:《国际法讲义》(新版)有斐阁1993年出版【化学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5)横川新等:《国际法讲义》北树出版1993年出版

(6)杉原高岭等:《现代国际法讲义》(第2版)有斐阁1995年出版

(7)岛田征夫:《国际法》(新版)弘文堂1997年出版

(8)松井芳郎等:《国际法》(第3版)有斐阁1997年出版

另外,日本大学推荐使用的英文教材有:

(1)M。Akehurst,AnIntroductiontotheInternationalLaw,7thed。,Allen&Unwin,1996

(2)I。Brownlie,principlesofpublicInternationalLaw,4the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0

日本大学虽没有“统编”教材之说,但日本的公务员考试和司法资格考试却有大量的国际法内容,为适应这种考试,日本国内也出版了大量适用于自学和备考的着作。另外,日本大学高年级和研究生教学多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日本也出版了不少适应这部分学生需要的着作。比如香西茂等编的《国际法概说(第3版改订)》(有斐阁1992年)就以其概括条理简练而着称。而太寿堂鼎等编的《Workbook国际法》(有斐阁1980年)顾明词义就是一本典型的应试辅导材料,该书根据国际社会现实,提出一些具体问题,然后进行具体解答,使读者省去了组织答案的麻烦。太寿堂鼎等编的另一本书《Seminar国际法》(东信堂1992年)和筒井若水的《新·资料国际法基础讲义》则针对参加讨论班的学生,两者虽都列举了实际发生的事件或案例,但前者重点在说明事件或案例本身的基础上,指出国际法研究应注意的关键点;后者则注重列举相关的国际法文件,从而加深读者对国际法的理解。

第4篇:文献综述

浅析西方平等观念的确立及其影响

一、西方平等观念的提出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古希腊作为人类文化的先驱,是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发源地,西方平等观念在古希腊时期提出。在郑慧《中西平等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差异》一文中,作者认为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派最早说到公民间的平等是真理和正义所要求的平等;亚里士多德是明确提出平等思想的学者;之后的斯多葛派进一步发展了自然性和自然权利的理论,批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关于人自然不平等的观点,认为由于神赋予每个人以相同的理性,所以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而在段立新的《西方不同时期平等理念评析》一文中作者认为古希腊的平等观是存在等级色彩的平等观,在等级平等观中,作者给我们总结出了古希腊的平等观是公民、妇女、外邦人、奴隶之间存在着差异的等级平等观,是受到限制的失去普遍意义的平等观。在马啸原的《从平等观念的历史考察看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一文中,作者认为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平等观念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阶级对它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赋予它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作者在文章

中重新回顾和考察平等观念发展的历史,目的在于澄清平等问题上的许多糊涂的认识,划清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和非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界限,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平等。作者认为在古希腊最初谈到平等思想的是智者派的普罗泰戈拉。而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人生来便归属三个不同的等级,平等只在各个等级内部存在,等级之间无平等权利可言。亚里斯多德却提出了“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命题。这一命题为斯多葛学派接受和发展,并推至于奴隶和自由民的一切阶层。斯多葛学派把奴隶当作人来看待并承认奴隶具有理性的追求,在思想史上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二、西方平等观念的普及

西方平等观念在古罗马时期得以普及。在马啸原的《从平等观念的历史考察看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一文中,作者认为斯多葛学派的平等思想影响了罗马时代的法学家们,他们由人性的平等进而倡导法律面前的平等,在罗马帝国时期,法律面前的平等至少在除奴隶而外的自由民戈罗马臣民中开始获得了实现。在段立新的《西方不同时期平等理念评析》一文中作者认为罗马帝国时期的平等观是人人都享有的平等的,作者以斯多葛学派为例介绍了罗马帝国时期的平等观。认为斯多葛学派打破了城邦时代对人的身份等级的偏见,认为整个人类的每个个体都是平等的,人的价值的不同不应该体现在社会地位、身份、种族、国籍、性别上,而应该以人的精神特征和道德水准为衡量标准。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是智者与愚人之间的不同,而是能否能够自觉的运用自然法的区别。受此理论的影响,从这时起,人们开始以一种平等的没有根本差别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人,而斯多葛学派的思想也由于这种全新的政治价值观转变了西方政治学的发展方向,人人平等理念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同。在郑慧《中西平等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差异》一文中作者认为在罗马时期,罗马法学派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代表人物有塞内卡和西塞罗,罗马法学派还提出了关于人人受自然法指导、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的经典表述。

三、17、18世纪西方平等观念的完善与确立时期

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以社会契约论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资产阶级法学世界观倡导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它的建立与形成都推动了资产阶级平等观的产生。在郑慧《中西平等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差异》一文中作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强调个人主义,宣扬男女平等,人类平等文艺复兴运动所提倡的人文主义平等观,既不同于古希腊的自然主义平等观,也不同于中世纪的神权主义平等观,他们的人类平等和自由的思想为后来的平等思想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平等观念和平等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天赋人权论”便是较为系统、全面的平等思想体系。天赋人权论主张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是人人享有的、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权利。自由平等合乎人的本性,是自然权利,是由人的本性所赋予人的权利。其中,格老秀斯较早地以平等权解释了自然权利。他认为自然权利中的权利所指示的不过是公道而已,而公道在社会关系上就表现为平等权。英国革命理论的辩护者洛克既继承了平等派某些政治上平等的主张,也与霍布斯一样,以某种自然状态理论作为平等学说的基础。作为自由主义的奠基人,洛克特别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洛克开始,平等开始被真正赋予每一个人,但这种平等还是被限制在政治领域。在这一时期,卢梭的对于平等的探寻给了人们很多的启示。

在刘江琴的《论卢梭的平等理念》一文中,作者认为平等理论是卢梭自然法理论体系的核心,它指出了人类不平等的原因和症结所在,揭露了封建法律制度的不合理性。卢梭平等理论对人类不平等本质的透视,旨在加深对不平等本质的认识。卢梭的法律思想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信奉天赋人权说,认为人类最初处于“自然状态”时人人是自由平等的,这是天赋的权利,只有私有财产的确立才导致了不平等的产生卢梭从生理和精神两个角度描绘自然人。从精神角度看,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具有自由意志以及人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卢梭指出,正是这两者,加上一些外部原因的偶然汇合,造成了人类以后不平等的灾难。作者借用卢梭的辩证法来说,自然人之所以是平等的,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平等。卢梭把人类不平等的进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穷人和富人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约定的不平等;第二个阶段是强者和弱者的产生,约定了官员和人民之间的不平等;第三个阶段是主人和奴隶的区分,使人类回到了自然状态,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按照卢梭划分不平等的三个阶段,作者认为在这样的模式下不平等又重新转变为了平等,可是不是转变为没有语言的原始人的古老的自然的平等,而是转变为更高级的社会公约的平等。

四、平等对西方资产阶级法制的影响。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确立为资产阶级法制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并用宪法的形式肯定下来,在其后的各国宪法和法律文件中都有所体现。平等观念至此深入人心。【化学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在宋婕的《自由和平等,还是自由或平等?——西方近代以来对自由和平等问题的争论》一文中,作者认为自由和平等的关系问题是当今西方讨论的热点话题。一方面,他们将这两种价值理想作为其民主政治的基础和核心,另一方面,他们又发现这两种价值观在同时运用于民主政治中呈现出颇为复杂甚至彼此冲突的情况,由此导致国家的治国理念及一系列干涉手段的差别。

第5篇:有效性教学文献综述范文

摘要在我国的近些年来,“有效教学”开始被众多教育工作者频繁使用,并且逐渐深入人心,许多学校还把它当成教学研究的主题。这说明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工作的质量、效率非常重视,并对此进行大胆实验、积极探索。但许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对“有效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因此本文通过汇集一些关于“有效教学”的相关研究文献,拟从理念、策略、效果、评价几方面对“有效教学”进行疏通,以便大家对“有效教学”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理念策略效果评价

使教学达到有效、高效的目的,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道路,因此“有效教学”理念从西方进入中国后,备受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且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对其深化、发展。但是相对于西方来说,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进程缓慢、成果不突出,甚至有相当大部分的教师对“有效教学”不甚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不足的地方。由此可见,认识“有效教学”对于当前教学改革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就此汇集了一些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文献,试图从概念、策略、效果、评价几方面对“有效教学”进行疏通,以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有效教学”。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1.产生的背景

“有效教学”是英语teachingeffectiveness或theeffectivenessofteaching的汉译,它产生于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20世纪上半叶才初具雏形,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后,这一概念就经常出现在英语教学文献中,它进步的核心理念逐渐引起各国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0世纪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是艺术”这一教学观,在科学思潮和行为观的影响下被人们重新审视。人们开始认识到:教学也是科学,而且教学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也开始被大家关注,人们还运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1

2.核心理念的发展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研究深入,人们对“有效教学”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下是中西方“有效教学”核心理念发展的大致过程。

虽然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但研究非常少,更谈不上对核心理念的具体认识了。到了80年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法才逐渐进入公众的视线,但也是从翻介国外相关研究开始的,如西南师范大学的王维城、刘克兰教授等翻译的由美国学者保罗·D。埃金(Eggen1979)所著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堂信息处理模式》,对我国的教学就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2

那么到底什么是“有效教学”?在我国,目前还是众说纷纭的状态,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而且大多数人对“有效教学”核心理念的理解还是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上。但纵观众多学者的文献,都把教学的效益作为“有效教学”的核心,把高水平、高效率、高效益作为衡量“有效教学”的标准。

有学者这样认为“有效教学”的本质:“所谓‘有效’,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实际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3在中国,这一概念拥有众多的支持者。但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把“有效教学”的“有效性”理解为更加宽泛的概念,除了包括学生的成绩外,还包括自我激励(self-motivated)和源自师生的幸福感。4

而国外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开始了。他们早期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即把焦点对准教师的人格因素。认为教师的人格因素是教学“有效”的核心内容。盖茨尔斯和杰克逊(Getzelsetal1963)在第一版的《教学研究手册》里,就用了整整一章来阐述教师人格特征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后来,西方学者们发现这些研究的缺陷后,又把研究焦点对准教学行为,尤其是美国学者奥瑟(Oser,F。K)等人认为,“有效性”应聚集在“过程—结果”的关系之上。“过程”即教师的教学活动,“结果”则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二者的关系才是衡量有效性的标准。5

二.“有效教学”的策略

有学者把“有效教学”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6这是一个比较全面、科学的分法,它既看到了教学的准备和实施,还看到了教学的评价。但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教学评价几乎是忽略不计的,而单纯把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作为“有效教学”的策略。这是一个让人担忧的现象,因为这说明众多教育工作只注重教学过程,忽略教学结果(此处的结果并非单纯指成绩,而是指学生接受与否、教学达到预期效果与否。)

如有学者指出:有效教学,要从教学设计开始。该观点认为,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增强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要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还要对教学设计进行大胆创新。7也有学者认为,教学主题的确立,能够促进“有效教学”的实施。这个观点把教学主题作为一节课的灵魂和统帅,整节课只要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主题,该节课的活动就有了“主心骨”和“灵气”,以及内在的神韵,由此也就有助于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活动。8还有人提出,有效情景才能促进有效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情景,如“故事情景”、“问题情景”、“美感情景”、“竞赛情景”等等,来实施教学,这样才能促进有效教学。9

在“有效教学”中,有人认为教师的角色重中之重,刘万海、李倩就指出“当前教师亟待由功利论责任观走向生命价值论责任观。”在“有效教学”中,应兼顾有效和责任,而且教师的责任是确保“有效教学”实施的关键。10同样也有学者认为,教师的积极性才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此处的积极性包括教师对事业的热爱、知识的渊博,和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道德修养等等。该观点把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认为一切教学策略都是从教师开始。11

由以上的教学策略可以看出,我国的“有效教学”策略还停留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两个阶段,并且都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尝试而总结出来的,理论意义和科学水平并不高。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拾回被丢失的教学评价,作出更全面、更科学、更合理的“有效教学”策略。

三、“有效教学”的效果和评价1、效果“有效教学”影响之所以如此大,且深受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青睐,是因为运用“有效教学”,普遍都会取得一定的效果。如教师在专业水平和自身修养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教师也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注重陶冶学生的性情。而且,通过实施“有效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孙亚玲认为对于我国来说,“有效教学”最大的意义有三:一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功尝试;二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方法的创新;三是“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框架”的研制。12无疑,孙亚玲的概括是具体且科学的,而不是简单的经验总结。它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但也有学者认为,过分地注重“有效”,将会适得其反,甚至有些老师没有把“有效教学”行为理解透彻,只注重教学行为的形式,从而使学生走向机械式的学习。13其中成尚荣就指出,“有效教学”是技术化、工具化的教学方法,它带来的结果是教学模式的高度统一。“有效教学”还会使广大教育工作者陷入以下几大误区:以“有效”代替价值、以“有用”代替“有效”、重视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因此绝不能以“有效教学”代替整个教学改革。14

对于“有效教学”所带来的效果,不同的人对其都有不同的看法。现有的研究表明,在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地实施“有效教学”,肯定会有好的效果。只是“有效教学”不是“速效剂”,它的效果需要有一个过程来显示,而不是立竿见影。而如果没有认清“有效教学”的内涵,盲目运用所谓“有效教学”行为,那么随之而来的,肯定也是负面的影响。2、“有效教学”评价正确的“有效教学”评价,对“有效教学”具有促进作用,它能够优化教学活动,保证一切教学活动内容的合理性。而对于“有效教学”评价的概念始终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就有学者给它下了这样的定义: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就是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对课堂教学的价值进行的评估与判断。根据这个理念,他还给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定了“五有”标准:有课程、有学生、有过程、有特色、有实效。15

有学者提出,对“有效教学”评价的标准是教师在社会资源耗费尽可能节约的前提下,通过教学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因此,评价要从三个视点去判断,即远观、中观、近观。若从近观的视点去评价“有效教学”的话,首先要从学生的自我主观评价开始,即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满意程度,其次是学校对教师的间接或直接的评价。16

海南师范大学关文信教授则认为合理性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本质,因此要对“有效教学”进行评价时,首先要体现这种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表现为过程价值和终极价值的统一、中心价值和非中心价值的关系。过程价值是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切教学价值,终极价值是教学中最终要实现的价值,人的发展是二者的统一发展。中心价值是指教学价值中对人的整体素质培养起决定性影响的价值,而围绕中心价值的其他价值就是非中心价值,二者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17

也有学者把教学的知识价值、教学的文化价值、教学的发展价值作为评价“有效教学”的视点取向,他认为“有效教学”评价的视点是否清晰,会影响到课堂教学价值观的建立,所以评价时应从具体从以上三方面进行评价。18

总的来看,在我国,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它究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还需要人们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只有站在时代的特点上,结合历史的精华,才能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的性质,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6篇:文献综述范文

可以大体上划分为广义资本运营和狭义资本运营。广义资本运营是指企业通过对可以支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组织、管理、运筹、谋划和优化配置,以实现资本增值和利润最大化。广义资本运营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资本的运行,在资本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资本增值和获取最大收益。广义资本运营内涵广泛.从资本的运动过程来看,资本运营涵盖整个生产、流通过程,既包括金融资本运营(证券、货币)、产权资本运营与无形资本运营,又包括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从资本的运动状态来看,既包括存量资本运营,又包括增量资本运营。存量资本运营是指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股份制改造等产权转移方式促进资本存量的合理整理提供流动与优化配置。增量资本运营是指企业的投资。

狭义资本运营是指以资本急剧增值和市场控制力最大化为目标,以产权买卖和“以少控多”为策略,对企业和企业外部资本进行兼并、收购、重组、增值等一系列资本营运活动的总称。资本运营的总体目标是实现资本增值和市场控制力最大化。具体目标是加快资本增值,扩大资本规模,获取投资回报。提高企业的市场控制力和影响力,优化经营方向。狭义资本运营主要研究的是存量资本的配置,具体运营方式包括股票上市、企业、企业联合、资本互换、产权转让等。

1、2资本运营相关理论综合

在资本运营理论研究过程中,有许多学者将它与其他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刻分析资本运营产生的原因和作用的原理,从理论的高度掌握资本运营的精髓,有助于增强我们进行资本运营的自觉性,提高资本运营的技巧。

1、2、1资本集中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在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世界还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但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发展规模的深入分析,马克思非常敏锐地抓住了资本集中这一重大问题,并且建立了资本集中型论。在《资本沦》中.马克思首先论述了生产集中,并指出生产集中包括了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在文中,他还提到了“规模经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等。马克思关于资本集中的机制的理论论述,是完整的、有力的。即使在今天,这个由商品市场和经理市场所形成的竞争制度、股份公司制度、金融信用制度和股票市场等几个方面所形成的整体,也的确是资本得以流动、重组乃至集中的最重要的机制。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强调资本的流动性,指出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这正是资本运营的核心所在,资本运营是建立在资本充分流动的基础之上的,企业资本只有流动才能增值,资产闲置是资本最大的流失。因此,一方面,企业要通过兼并、收购等形式的产权重组.盘活沉淀、闲置、利用效率低下的资本存量,使资本不断流动到报酬率高的产品和产业上,通过流动获得增值的契机。另一方面,企业要缩短资本流动过程,加快资本由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由生产资本到商品资本,再由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形态转换过程,以实现资本的快速增值。同时在资本运动总公式中,也相应地反映了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的关系。

1、2、2交易费用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1937年,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整理提供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采取不问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所谓交易费用是指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合同、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答约成本,监督成本构成。企业运用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可以将市场内部化,消除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理论与垂直兼并、混合兼并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很好地解释了企业垂直兼并、混合兼并的内在原因,并对原有理论作了补充和调整。

1、2、3产权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产权理论认为,资产的权利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先决条件,明晰的产权界限是企业资本运营的客观基础。企业资本运营是建立在规范化的公司产权基础上,没有界定清晰的产权、规范的股权结构和合理有效的股权流动机制,真正的公司并购、重组等资本运营行为是难以产生和发展的。在清晰的产权界定基础上,企业资本运营行为有助于推动产权的合理流动,盘活存量资产,实现资产的价值型管理和优化重组,进而促进资源的科学配置与有效流动,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同时,企业运用兼并、收购、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推动公司产权的聚合与裂变,可以进一步促使公司产权明晰化。

产权理论要求产权必须明确.必须能够白由流动.这将从如下方面对资本运营产生推动作用。首先,产权的自由流动可以推动公司并购的社会化。其次,产权的自由流动可以推进企业资本运营市场化进程。第三,产权的白由流动有助于推动企业资本运营国际化。

1、2、4规模经济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有助于推动企业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优化企业规模结构。有关资料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其他企业而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是非常明显的。西方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成长经历表明:运用资本运营方式,有助于谋求规模经济效益.推动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进而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通过企业的联合与兼并,日本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与重组,获取了规模经济效益。在我国,企业小型化、分散化的特点极为明显.通过兼并、收购重组扩大企业规模,谋求规模经济效益对于我国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1、3资本运营的核心——并购

【化学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1、3、1概念

所谓并购,即兼并与收购的总称,是一种通过转移公司所有权或控制权的方式实现企业资本扩张和业务发展的经营手段,是企业资本运营的重要方式。

并购的实质是一个企业取得另一整理提供个企业的财产、经营权或股份,并使一个企业直接或间接对另一个企业发生支配性的影响。并购是企业利用自身的各种有利条件,比如品牌、市场、资金、管理、文化等优势,让存量资产变成增量资产,使呆滞的资本运动起来,实现资本的增值。

并购的具体方式包括企业的合并、托管、兼并、收购、产权重组、产权交易、企业联合、企业拍卖、企业出售等具体方式。

1、3、2西方并购理论的发展

并购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推动并购实践的发展;在研究西方公司并购史时,学者们从各种角度对并购活动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经济学分析,从而形成多种并购理论。

(一)效率理论(EfficiencyTheory):

效率理论认为:公司有助十促使公司管理层效率改进,产生协同效应,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潜在效益。效率理论可以细分为管理协同效应理论、营运协同效应理论、财务协同效应理论、多角化经营理论与价值低估理论。

(二)代理问题及管理主义者(AgencyproblemandManagerism)

代理问题是由詹森和麦克林于1976年提出的,他们认为在代理过程中,由于存在着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不确定性等因素的用而产生代理成本,这种成本主要包括:所有者与代理人订立契约成本、监督与控制代理人成本、限定代理人执行最佳或次决策所需的额外成本、剩余利润的损失。这一理论可以归纳为三点:并购可以减少代理成本;经理主义;负假说主义。

(三)现金流量假说(FreeCashFlowHypothesis)

自由现金流量假说源于代理问题。在公司并购活动中,自由现金流量酌减少可以缓解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冲突,所谓自由现金流量是指公司现金在支付了所有净现值(NpV)为目的投资计划后所剩余的现金量。詹森(Jensen,1986年)认为,自由现金流量应完全交付股东,这将降低代理人的权力,同时再度进行投资计划所需的资金在资本市场上更新筹集将受到控制,由此可以降低代理成本,避免代理问题的产生。

(四)市场势力理论(Marketpower)

市场势力理论认为,并购活动的主要动因在于并购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企业长期潜在获利的能力。但是,一些学者认为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并不代表规模经济或协向效应的实现。只有通过水平或垂直式收购整合,使市场占有份额上升的同时又能实现规模经济或协同效应,这一假说才能成立;反之如果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建立在不经济的规模上,则收购可能会带来负效应。

(五)财富再分配理论

财富再分配理论的核心观点为,由于公司兼并会引起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再分配,兼并利益从债权人手中转到股东身上,或者由一般员工于中转到般东及消费者身上,所以公司股东会赞成这种对其有利的兼并活动。

(六)市场垄断理论

由于企业购并等资本运营本身的特点所在,就是在产权理论形成以后,关于购并对市场力量影响的讨论依然在进行。从经济有益的一面来看,购并带来的好处也许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对此我们前面已作了很多的说明。从对社会经济不利的一面来看,购并活动有可能带来垄断。但是现在关于垄断也有人认为其有好的一面,或至少是不可避免的一面。因为垄断集中本身是竞争的产物。在现代经济中,由于竞争己从简单的价格竞争发展成为质量、技术、服务、产品类别等诸多方面立体的竞争,因此即使是大公司之间也很难就垄断达成什么共谋。此外,大公司和大企业在现代科技中的作用日益增大,这也是购并等资本运营活动对现代经济发展贡献之一。

除了以上各种理论之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购并中获利一方的收益来源是对企业中其他利益主体的剥夺。如股东为企业内部人,而债权人为企业外部人,在信息方面股东有优势,因此股东有可能通过企业购并来提高股票的价值,而降低债券的价值,由此来对债券持有人进行剥夺。这就是所谓的再分配理论。另外,按照并购的分类不同,早期的理论还包括横向兼并理论、纵向兼并理论、混合兼并理论等,此后再做阐述。

购并活动是导致企业规模扩大的经济行为。在实际的资本运营活动中,也存在着通过出售和分立等方式来减小企业规模的活动。在分析这方面的活动时,也形成了关于公司分立的理论。几从分析中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来看,可以说都是我们在上面讲述企业购并理论时已经使用过,因此这里不打算对关于分立的理论进行论述。

基本上可以说,在产权进论形成以后,直到它在50年代—60年代兴起,它与同时代兴起的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结合在一起,对开阔人们的视野,提供新的分析工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由此资本运营理论也大量地涌现出来。但总体上看,现代的资本运营理论大都还是一种假设或假说,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理论体系。

1、3、3并购效应

并购的效应包括:(1)佯量资产的优化组合效应;(2)资产与经营者的结合效应;(3)经营机制的转换效应;(4)劣质资产淘汰效应;(5)产品升级换代效应;(6)进入利润水平更高的行业。

1、3、4并购方式

1、按被并购对象所在行业分:

(1)横向购并,是指为了提高规模效益和市场占有率而在同一类产品的产销部门之间发生的并购行为。

(2)纵向购并,是指为了业务的前向或后问的扩展而在生产或经营的各个相互衔接和密切联系的公司之间发生的并购行为。

(3)混合购并,是指为了经营多元化和市场份额而发生的横向与纵问相结合的并购行为。

2、按并购的动因分:

(1)规模型购并,通过扩大规模,减少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

(2)功能型购并,通过购并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份额。

(3)组合型购并,通过并购实现多元化经营,减少风险。

(4)产业型购并,通过购并实现生产经营一体化,扩大整体利润。

(5)成就型购并,通过并购实现企业家的成就欲。

3、按并购双方意愿分:

(1)协商型,又称善意型,即通过协商并达成协议的手段取得并购意思的一致。

(2)强迫型,又可分为敌意型和恶意型,即一方通过非协商性的手段强行收购另一方。

4、按并购后被并一方的法律状态分:

(1)新设法人型,即并购双方都解散后成立一个新的法人。

(2)吸收型,即其中一个法人解散而为另一个法人所吸收。

(3)控股型,即并购双方都不解散,但一方为另一方所控股。

1、4研究课题的意义

企业作为运用资本进行生产经营的单位,是资本生存、增值和获取收益的客观载体。企业对生产经营进行组织与管理,实质上是对资本进行运筹与规划,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都是根植于资本运作的基础之上,都必须借助于资本形式转换。在某种意义上,企业生产经营可以视为资本经营的实现形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资本运营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有着战略意义。

首先,资本运营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完善实质是要由行政机制配制资源转向市场配置资源,使资本机制得以生产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其次,营将推动想带企业制度的完善。

另外,资本运营思想的确立将推动企业家队伍的建设,促进企业经营理论的发展,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资本运营为政府宏观调空提出了新的课题。

2目前研究阶段的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界一直重视生产经营,忽视资本运营。重视增量投资,忽视存量资本。重视内部交易型战略的运用,忽视外部交易型战略的实施,这些误区已经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和企业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离不开资本的。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本是经济活动得以持续运行的标志,资本就像一块巨大的礁石,将社会各种生产要素吸引到它的周围。资本流向何处,何处的经济运行就会活跃起来,资本聚集在何处,何处的经济就会不断地走向繁荣。

在强调资本运营的同时,我们并不否认产品经营的重要性。事实上,资本经营并不排斥生产经营。在生产领域内的资本运营,必须通过生产经营进行转换。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的途径,资本经营的目标才能最终得以实现。正是产品运营如此重要,有关生产经营的研究成果比较多,而对资本运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却很少,也正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才将资本运营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介绍资本运营国内外发展、趋势,以及资本运营的相关理论内容综述。重点分析和探讨资本运营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途径。最后通过企业并购案例说明资本运营的过程及总结资本运营重点把握的要点和技巧。预期通过本文对整个资本运营在企业管理运营中的重要性、特点、操作、评价过程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同时对企业资本运营的发展趋势做一展望。

参考文献

1肖胜萍,《资本运营》,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2第一版。

2张铁男,《企业投资决策与资本运营》,2002、4,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3臧日宏,《资本运营》,2002,中国农业出版社。

4汪少华,《投资学》,2016、2,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

5郜卓,《资本运营——理论与案例》,2001、12,中华财会网

6李心丹等,《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2002、12,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7王曙光,《加入WTO对企业资本运营的影响与启示》,2002、7,商业研究。

8王明珠,《对我国企业资本运营操作现状的反思》,2000、8,长春大学学报。

9苑泽明,《无形资本运营对策的经济学思考》,2002、7,商业研究。

10《中国并购指数》,2016,全球并购研究中心。

11汪金成,《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2016、6,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12苗澍,《企业并购管理研究》,2016、12,华中师范大学。

13刘小剑,《中国公司并购重组模式与案例分析》,2002、2,北方交通大学。

14周涛,《企业收缩重组的动因比较分析》,2002、5,北京工商大学。

15刘琼,《企业资本运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2002、3,东南大学。

16张文杰,《国有企业并购关键问题研究》,2001、1,北方交通大学。

2015个人研究过程综述范文
化学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第七篇

个人研究过程综述:运动与健身

①活动时间:2015年2月20日~6月20日

地点:应城市第二高级中学一带

参与人员:第6社会实践小组成员

陈毅能 李沐源 李人杰 吕文艳 刘伦 刘仁 汪丹 蒋璐 田慧 欧阳益

② 这次社会实践研究主要着重研究在我们学习工作中最常被我们忽视的“健康”,主题为“运动与健身”,看起来貌似“运动”与“健身”是同一个方面,不过也确实是一样的。在现在这个社会环境中,有很多在奋斗的有志青年都在以身体来换取金钱,等到老了以后又再用金钱来换身体。极大可能性是在学生时代由极大的学习压力而导致没有养成一个好的身体,每天能够坚持健身的同学有多少?接下来,我们小组将进行一系列的调查,方法就很多了“问卷调查法”

“访谈调查法”,接下来将对“运动与健身”展开一系列的研究。

③ 这次我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用访谈法来调查,由于这次访谈当然是以常规的面对面的交谈,所以拒绝回答的人就相对较少了,因此回答率很高。也有个别现象,不接受此次访谈,但从中便可得知对此问题的态度并得出判断,这样也比较真实,比较靠谱。

④ 有关于研究的活动过程及获取的信息资料记述:因为为了确保十分有效的进行研究,我们小组有着明确的分工,我主要负责访谈,开始我先利用休息时间对应城二中的一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大家也都十分配合,访谈也是十分顺利。从访谈中我得知有很多个子不高的男同学想要通过运动与健身达到增长身高的目的,也给自己制定了一些运动健身的计划如“每天下午四点跳绳30分钟,晚上跑步30分钟”,然后,我给他的建议是“注意早晚休息睡眠,调节饮食营养健康”。

⑤ 在网络上收集的资料表明,肥胖青少年偏头痛比例高,因为长期不运动,生活不规律极容易导致肥胖,所以一定要坚持运动健身。规律运动健身,规律三餐均衡,并保证充足睡眠。

2015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化学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第八篇

第1篇: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胡天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环境质量也越来越差,为此,本组展开了本次关于应城市城区环境卫生及政策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本组共十人我们组分为5个小组,李小琴张文锦为第一小组,雷演杨希为第二小组,杨思莹胡蝶为第三小组,杨瑞冲陶婷为第四小组,我和陶巧为第五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各自的任务。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访谈法在开始此次活动之前,我们首先坐公交车对城区附近的环境做了个大致的了解,然后我们就此次活动做了一次交谈,待分工明确后,我们开始了此次活动。

(普通居民)

1.您觉得您周围的环境怎么样?

答:我觉得周围的环境有点糟糕,地上的垃圾随处可见,且一些工业废水,废气也污染着我们的环境。

2.您觉得是什么导致这种现状呢?对待这种状况我们应该这么做?

答:我觉得是由于人们不重视环境造成的,可以开展环保宣传活动。让人们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政府也要对此提出解决方案。这样我们的环境才能得到改善。

(清洁工)

1.您对应城的环境有什么看法?

答:我觉得很糟糕,每天我总是工作个不停,但是道路上依旧有很多垃圾。且运垃圾的车每周只来一次,根本不够装。当然人们的乱丢是主要因素。

2.您认为该怎么解决环境问题呢?

答:我觉得应该在马路上多安置些垃圾桶,多植树。

(老师)

1.您认为你周围的环境怎么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环境?

答:我觉得很差,主要是由于人们的道德素质不高。也有些是因为生活的习性吧,大人没带好头,他们的孩子也学着,形成恶性循环。

2.您觉得应该如何解决?

答:应多开展环境保护的活动,号召人们保护环境。也希望政府多关心环境。提出解决办法。

最后,我们将收集的资料做了整理,然后本组成员开会,总结,再上传至网络

第2篇: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陶巧

在这个经济腾飞的时代城市建设越来越快人们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生活垃圾,工业废水这些都影响着我们的生存的环境,为此我们小组于2015年2月20日至2015年6月20日展开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我们组分为5各小组李小琴张文锦为第一小组雷演杨希为第二小组杨思莹胡蝶为第三小组杨瑞冲陶婷为第四小组我和胡天豪为第五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各自的任务,我们小组的任务是利用访谈法展开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接到任务后我和胡天豪坐公交车顺着道路大致看了一遍,然后我们做了一个详细的交谈,商量本次活动应该如何开展经过详谈后我们已定好了几个问题,然后利用空间时间我们展开了本次活动。由胡天豪同学向受访者提问,我在一旁记录。

(普通居民)

1.您觉得您周围的环境怎么样?

答:我觉得周围的环境有点糟糕,地上的垃圾随处可见,且一些工业废水,废气也污染着我们的环境。

2.您觉得是什么导致这种现状呢?对待这种状况我们应该这么做?

答:我觉得是由于人们不重视环境造成的,可以开展环保宣传活动。让人们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政府也要对此提出解决方案。这样我们的环境才能得到改善。

(清洁工)

1.您对应城的环境有什么看法?

答:我觉得很糟糕,每天我总是工作个不停,但是道路上依旧有很多垃圾。且运垃圾的车每周只来一次,根本不够装。当然人们的乱丢是主要因素。

2.您认为该怎么解决环境问题呢?

答:我觉得应该在马路上多安置些垃圾桶,多植树。

(老师)

1.您认为你周围的环境怎么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环境?

答:我觉得很差,主要是由于人们的道德素质不高。也有些是因为生活的习性吧,大人没带好头,他们的孩子也学着,形成恶性循环。

2.您觉得应该如何解决?

答:应多开展环境保护的活动,号召人们保护环境。也希望政府多关心环境。提出解决办法。

访谈结束后,我们将手上的资料进行整理,最后本组成员开会,将所有人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最后上传至网上。

第3篇:

我参与的小分队研究活地点在应城二中,于2015.02.20开始,参与人员有郭玉琴、彭玉茹、刘文杰、程敬颐,由我们负责的研究内容是中学生的“衣食消费”,其活动计划安排如下:郭玉琴负责打印并分发问卷调查表,彭玉茹做好访谈记录,刘文杰、程敬颐统计结果并总结。选定的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表、访谈法、一般活动记录表、文献法。我们分别在上晚自习前(18:00)到抽取班级分发问卷调查表,待分发完毕后,由郭玉琴与该班班主任协调商量监督同学们填写问卷调查表,并在上晚自习之前收回。与此同时,彭玉茹、刘文杰、程敬颐向鲁燕青老师访谈对中学生衣食消费方面的看法,程敬颐拿录音笔做好记录,待到18:30上课铃声响起后到本班教室集合,在上晚自习课间时讨论研究成果,一直到第三天得出结论。其中我们参考《应城二中中学生守则》及全高二年级花名册,在花名册中我们可以了解班级数及各班班级人数,还有男女生比例(方便研究穿衣);在《中学生守则》中我们可以了解衣着与消费之间的问题,便于设计问题用于问卷调查表。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明白了不应该盲目、无选择、无安排性的消费,特别是针对于衣食消费方面,应有节制的去超市购物、淘宝等。衣着方面,不能过分追求华丽从而使消费额度增加,最重要的是内在涵养。作为本次活动的组长,应引导组员走正确的消费观与消费方向,从而影响身边的人也能有一个消费的好习惯。倡导同学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消费观,树立良好的消费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避免盲目消费及随大众心理。

第4篇:

研究时间:2015年9月30日,组内进行第一次会议。确定研究题目完成开题报告

参与人:熊礼朋 熊敏 郑梦玲 汤敏 胡佳敏 李骥 宋敖 姚茜 陈嘉财 刘敏 陈龙

研究内容:研究电视机所产生的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怎样减轻电器的辐射,对当地居民进行简单的访问,看他们是如何看待辐射造成的危害的

研究计划:开题一星期后完个人研究综述,老师点评后进行总结。

我们这次研究的课题是电器辐射对人体产生的危害,组长要我们每个人选一种电器进行研究。我选的是电视机所产生的辐射,小组长写了初步开题报告,完成之后,交给老师审核,审核通过后小组开了一次小会。在这次会中我们确定了我们的研究对象,因为辐射这个东西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所以我们只有上网查询资料,向老师询问,和小伙伴们互相讨论,对于这次研究,我总结了以下步骤:1.确定了研究对象。2.查阅关于辐射的有关资料和辐射对人体产生的危害。3.对查阅来的资料进行初步整理。4.对当地居民进行访问,看他们是怎么看待辐射的危害的。5.根据访问资料、书面资料进行整合。6.写出研究报告以及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第5篇:

关于此次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小组所选择的课题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国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是为了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中国文化,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

课题定下来后,我和吴娇被分配到的任务是,在微机室查阅并保管资料。我和她对这个任务都非常满意。上微机课的时候,她负责查阅,而我负责记录。我们分工合作,不一会儿就将工作完成了。看着中国古代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我不禁升起了一股自豪感!正是因为有了它们,中国乃至全世界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

我和吴娇将收集到的资料交给小组长时,我们同组的同学都非常高兴,这对我们接下去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就我们所收集到的资料,我们小组同学展开了与课题相关的讨论。

经过讨论,由小组长发表该课题的开题报告,结合资料我们确定了该课题的背景及目的等问题,最后,在小组长的结题报告中结束。

对于这次的结果,我们非常满意。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我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入微机室将所整理的资料输入研究性学习中。至此,这次研究性学习基本完成。

我们此次的研究性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不禁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人民的智慧在那时便已有完美的体现,而我们作为中华文化的继承人,更应将这种博大精深的智慧发扬光大。让中华民族的未来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2015化学实验报告
化学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第九篇

第1篇:化学实验报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上的许多理论和定律都是从实验中发现归纳出来的。同时,化学理论的应用、评价也有赖于实验的探索和检验。虽然到了近代乃至现代,化学的飞速进步已经产生了各种新的研究方法,但是,实验方法仍然是化学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科学探究不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

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学习化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学习化学的认识特点,是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独立进行或合作开展化学实验研究。通过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使用探究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训练实验技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一、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化学实验的认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即过去的“双基”;“过程与方法”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文关怀的体现。所以新的课程理念的核心是“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在知识、学法、人文等方面得到发展。”其中第5条特别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高中化学课程由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组成,其中“化学实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有别于以往教材的处理,突出其重要的地位。

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化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及由此产生的新课程标准,对照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在实验教学方面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转变:

1、从只注重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向培养实验思维能力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并重转变,改变以往为“教”设计实验变为“学”设计实验,使实验更好地配合学生的主动学习,打破以往教师垄断实验方案的设计向教师帮助、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的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探究化2。改变化学实验“照方抓药”式的现状的关键,是加强化学实验的探究化设计,这对于更好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必修1中“验证铁能否与水蒸气反应”的探究实验,教材一方面提供了实验必要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来设计实验方案;另一方面又提供了一个实验方案,让学生参考并尝试利用该方案进行实验,最后让学生小结交流探究活动的收获。这样的实验教学,在指导学生学习设计实验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动手能力。

另外,新课标不再硬性划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而是给教师创造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提供空间。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可观察的化学现象和实验操作,其活动指向是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思考、交流讨论、实验研究,不是教师单纯的表演或展示。从这一角度看,它和学生实验一样,都是学生的活动。在新课标中也提倡学生进行合作开展化学实验研究实现从“单兵作战”的自发研究向群众性研究与组队研究的“两条腿走路”转变。

2、从只重视理论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转变,更加重视化学实验与生活、技术的联系,注重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课内学习转变为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模式,更适应开放式学习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生活化2。

新课标“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化学”,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认识化学”,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了解化学。此外,新课标还列出若干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这有助于教师落实“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启发教师不断地从社会生活和新的科技

发展中吸取新鲜的信息,学生在体验中逐步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化学实验的内容选取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化学现象,实验药品取用于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这样可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他们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在新课程的教材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实验素材。诸如必修2中“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实验;选修1中“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实验;选修2中“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选修4中“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实验;选修5中“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实验;选修6中“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化学耗氧量”实验等等。

3、从只应用近代实验方法向适当应用现代实验方法和仪器,重视中学实验向现代化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现代化2。

化学实验的现代化科学手段的发明与使用,是和人类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探索分不开的。鉴定物质的化学成分需要定性分析,测定物质的各组分的含量需要定量分析,确定物质的结构需要结构分析。高中化学新课程在化学分析方法的定量化和实验手段的现代化方面,跟以往的化学课程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引入了现代仪器分析的四大类仪器或方法(光谱类、色谱类、质谱类、电化学类)。例如:选修5中,“用质谱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方法鉴定分子结构”;选修6中“用化学方法或红外光谱法检验卤代烷中的卤素”实验,“用中和滴定法或气相色谱法测定醋酸中醋酸的含量”实验等。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些现代实验分析仪器和方法的学习并不是要求学生都要掌握它们的具体的原理和应用技术,不同的实验技术所要求的程度是有区别的。有的只是属于介绍性质,只要求学生掌握其最基本的原理,达到拓展科学视野的目的就可以了。

4、重视绿色化学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实验中的体现,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绿色化2。高中化学新课程在设计上十分注重“体现绿色化学思想”。例如:选修6(实验化学课程模块)中,将“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将“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单独作为一条“内容标准”;将“查阅资料: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化工产品的生产”作为“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的一项学习活动。

二、开展化学实验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实验教学有了更为突出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抓好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那么,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加强思想认识,重视实验教育功能的发挥

激发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训练可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学会团结协作是化学实验的主要教育功能。对此教师首先要有深刻的思想认识,同时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发挥好这些化学实验教育功能。

具体而言,教师在实验内容的设计和选择上,需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所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会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运用已有知识和相关资料解决问题。同时,学会团结协作是当前社会分工日益完善、细致所导致的对人才自身素质的要求,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中要重视选择一些需要通过小组协作方式才能完成的试验探索,让学生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根据要求,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在实验探究中学会合作与分享。

新课程在必修1的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里就已经明确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并强调了掌握好实验方法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利用好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教材,先对学生进行化学学科特点和化学学习方法的教育,这包括了实验安全教育和实验规范教育。实验安全教育可以通过学生分组进行思考与交流再由学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的操作应该规范,应该仔细检查安全措施,确保实验的安全和成功。然后,利用小组合作做实验可以两人一组,有大致的分工,职责基本明确,紧密配合的形式完成“粗盐的提纯”实验。学生完成实验后要做好总结和相互评价,老师最后结合自己观察的情况点评学生们的表现,表扬一些组或个人。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又树立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二)、提高动手能力,关注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进行化学实验的基础是实验者必须对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有一定的了解。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将“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列作“知识与技能”目标之一。在新课程里增加了大量的学生实验探究的内容,在实验探究中的每一个实验,必须由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才能完成,因此,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是完成好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同时,要十分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特别是观察、实验、假说、推理、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处理数据等。要重视通过实验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良好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教材编写时由于考虑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往往是演示实验多,学生实验少,如果教师教学是按照“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练习”,其效果是学生会应试而没有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尽可能做到演示实验学生化,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其学生操作流程是:根据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实验原理→选实验器材→动手实验→记录现象及数据→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例如:在必修1的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中,教材并没有硬性区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倡教师多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培养观察、思维、独立操作等能力,容易获得成功感。建议实验1“粗盐的提纯”、实验2“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作为边讲边进行学生实验,实验3“实验室制取蒸馏水”作为演示实验,实验4“萃取和分液”即需在老师的指导或示范下学生完成实验。

(三)、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增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设计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的一些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能用于实验探究的问题可能来自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也可能来自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可能来自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无论是什么情况,始终要让学生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渴求和欲望。对于教材中某些验证性的实验如果改为探究性的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究的情境中,从而不断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

例如,对于必修1中的“Fe(OH)2的制备和性质”探究实验,教师先讲清楚Fe(OH)2的颜色、状态及溶解性,然后演示新制的FeSO4与NaOH溶液反应,结果学生未能观察到白色絮状沉淀,而看到的却是灰绿色沉淀。这一现象会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①为什么要用新制的FeSO4溶液?②为何将滴管插入试管里溶液的底部,慢慢挤出NaOH溶液?③久置的NaOH溶液中溶解了什么物质?当学生通过分析认识到FeSO4、Fe(OH)2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时,换一瓶已煮沸过的NaOH溶液,以除去溶解的氧气,再进行实验,先得到了白色沉淀,但过一会儿就转变成灰绿色,然后逐渐变为红褐色,这一现象又引起了学生的疑问。教师进一步引导讨论:采取什么方法能使生成的Fe(OH)2氧化速率减慢?经过一系列的思考、讨论、比较,最后选用在新制FeSO4液面上,滴加几滴苯作保护层,将滴管伸入试管底部;滴加煮沸过的NaOH溶液终于得到了白色Fe(OH)2沉淀,并保持了较长的时间。通过类似的实验教学,最终会使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变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需要。

三、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的点滴经验

实验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发现和形成、实验设计、操作、观察、思维、表达和交流等科学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课题发现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这是其他活动形式难以代替的。

新教材为学生创造了许多动手的机会,怎样才能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我在担任新课程高一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积累了一点经验与大家分享。我借助于学生手头上的一本教辅书《化学活动与探究》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验教学。该书的活动项目取材于教材中的典型,并设计成活动卡片。每个卡片上包括了6个栏目:问题思考、活动探究目的、活动探究用品、活动探究内容、交流与讨论、收获与体会。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做法:在开始活动前,让全班学生自愿分成8个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每个星期轮排1个小组进行实验,各组自由选题,实验的内容可以从活动卡片中30个活动项目中选取。组长负责组织,在课余时间内完成实验,包括实验预习、分工、活动记录(包括实验内容、实验讨论、实验收获等,以上内容在实验报告中反映)及活动评价(包括自评、他评,他评中包括组长对组员的评议和组员对组长的评议)。整个小组的实验活动在1个星期内完成,并由组长在下周的化学课上用15分钟进行“结案陈词”(告知同学他们的实验课题、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收获、活动评价的得分等)。累计每个星期不同小组的实验报告,定期进行展示,让大家进行投票选出最佳合作小组等。在各组活动过程中,老师也会参与到其中,小组做得好的地方,要及时地表扬,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予以点拨、疏通,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并对他们实验过程进行评价,并纳入学分制的计算范畴。通过这些实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勇于探索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实验,作为教师更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通过实验启发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实验的探索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验设计、评价能力。

总而言之,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在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广大的化学教师要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认真、细致地学习研究新课程,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围绕实验展开学习是中学化学教学特色的充分体现,化学实验教学只要真正得到落实,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也为化学教育走素质教育之路发挥出独特的功能3。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迫切要求实验教学理念的更新,这是一次挑战,让我们有所准备,勇于面对这一挑战。

第2篇:初中化学实验报告

2NaOH+CuSO4=Cu(OH)2此有一个箭头表沉淀+Na2SO4

氢氧化钠溶液和加入硫酸铜溶液反应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Cu(OH)2=等号上面写上条件是加热,即一个三角形CuO+H2O

氢氧化铜沉淀加热变成氧化铜和水

实验报告:

分为6个步骤:

1)实验目的,具体写该次实验要达到的要求和实现的任务。(比如说,是要研究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状况)

2)实验原理,是写你这次实验操作是依据什么来完成的,一般你的实验书上都有,你总结一下就行。(就可以用上面的反应方程式)

3)实验用品,包括实验所用器材,液体和固体药品等。(如酒精灯,滤纸,还有玻璃棒,后两者用于过滤,这个应该是要的吧。)

4)实验步骤:实验书上也有(就是你上面说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生成蓝色沉淀,再加热蓝色沉淀,观察反应现象)

5)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6)问题分析及讨论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高一期末自我评价或总结600字范文五篇
  • 2023年农村党支部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 高二期末自我评价或小结600字集合6篇
  • 党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总...
  • 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工作总结【三篇】
  • 党支部意识形态工作总结范文(通用10篇)
  • 高一期末自我评价或总结600字九篇
  • 学校思政课工作总结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