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观后感 >

看活着之后的观后感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8    阅读:

看活着之后的观后感篇一
《活着观后感》

观《活着》有感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余华

一年后,重看《活着》,多了份郑重的苍老,增添了许多沉重的思考。人生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无奈的,人类如同被操纵的玩偶,无法抗拒命运的主宰。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一个人该如何去做呢?电影《活着》所给的答案极为简单明了,正如影名所示的那样,活着。人应该活下去,无论生活多么悲惨也要活着,坚韧地活着,充满希望地活着。

故事发生在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40年代的中国才刚刚赶走侵略者,爆发了内战。是我国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而这部电影就是说明中国这三十年的社会问题。这三十年中国发生了抗战、内战、大跃进、文化大革命。40年代,主人公徐富贵赌博输掉了祖业,从地主家的阔少爷沦落为了一个佃户,气死了父亲,随后被抓去当壮丁打仗;50年代,富贵一家经历了大跃进,生活艰苦,但是却在挤牙缝一般的日子中存活了下来,富贵的儿子有庆因意外事故夭折,可谓白发人送黑发人,其痛可知;60年代,文化大革命悄然而至,在动乱中人们的生活生命毫无保障可言,富贵的战友春生被批斗致死,女儿凤霞在生孩子时因大出血也惨死了。电影中故事到此便谢幕了,结尾是富贵夫妇和女婿外孙一起活了下来。之所以说电影的改编减轻了悲伤的情节,是因为原著中,结尾只剩下富贵一个人活着,带着一头他梦寐以求的老牛。他的妻子、女婿、外孙都相继先他而去。面对这样的影片,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伤感,又怎能不让人震撼。

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了解历史的机会,大炼钢,大跃进,大批判,文革,历史是个死物,它不会说话,但你只要睁开眼睛,就可以看得到,自然也就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思考。往往也只有历史,才是

最具有力量的,因为它真实的,你就算闭上眼睛,也逃不脱这个存在。 “我跟着你,只是想过着安稳日子”家珍一直在电影里重复着这句话,有家,有人,比什么都好,命运的重重磨难并没有让这个家破灭,福贵的家犹如风雨中飘零的浮萍,摇摇欲坠,始终不倒,面对着残酷的现实,福贵与家珍唯默默承受这些无法言喻的痛苦,撕破脸前的自尊,然后再继续生活,这是中国人最可笑也最谆朴的道德品质。

影片所想表现的不是一部社会编年史,也与民族精神毫无关系,它只是在诉说我们一个道理:活下去,不管命运赋予你什么,不管你是否可以选择,都要活下去,并好好活着。而片尾充满趣味的画面不仅象征着一代一代生活周而复始的循环,也预示着尽管生活有时候艰辛残忍,但是只要坚持,希望总会孕育出美好的黎明。

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

影片充满着大喜大悲的情节,看了让人不禁感叹:人就是这样也只能这样活着,而且必须活着,只要活着就有痛苦,但也会有希望,而希望让人更加珍惜活着的时光。

福贵一家在电影中的悲惨遭遇只是层面上的故事,影片的主旨却是在演绎人在世上和命运抗争却无能为力的境况。贯穿整部电影的皮影戏是我们理解这一主旨的最重要依据。实际上,在余华的《活着》中并没有皮影戏的情节,是张艺谋导演独具匠心的赋予了皮影戏更深一层次的含义。皮影戏演绎的是福贵一家的故事,皮影戏的故事,也是人类的故事。一方面,人是玩偶的操纵者;另一方面,人却如同玩偶被一种不可知的强大力量所操纵。福贵一家人在电影中的悲惨命运具有浓烈的宿命论的色彩,人如同玩偶这一比喻也更加得到了展示。

影片中富贵的一句话,我记忆深刻:什么都没有老婆孩子好,我

一定要活着回去。这是他在被国民党军抓去之后所说的话。也许这就是一个从迷途中走出又走进深渊,而中间又被家庭的温暖所洗礼了的一个男人最真实的表达,让人感动。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故事中常出现的一句话就是:“谁能猜得到呢?”或者是“谁知道呢?”生命是脆弱的,但不是软弱的。影片中的人们为了活着,忍受着一切的苦难和折磨,为了心中那一份对生命的执着。故事中尤为宝贵的就是这种思想,我想,作者和导演试图表现的也是这样的思想吧。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活着才有希望,才能不顾一切的继续活下去。 在福贵的一生中,命运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强迫他面临生命的抉择。命运在他活着的时候,将一切都撕碎,包括他的梦。他本来有儿有女,他本有他的欢愉,看着身边的人匆匆变作回忆,一切都死了!这样一个苦涩的悲剧,这就是他的命运,可他仍然活着,因为生命要求他活着。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抱有无限美好的希望。 看着他们一一离去,虽苦却也坦然。或许人活着,不为别的,只为自己。

电影中的活着,是用死亡来诠释的,这样的活着,向我们展现了人的韧性。历尽苦难而又坦然自若的活着,其本身就是一种高尚,一种伟大。生老病死,聚散离合,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走过了,你才能更深刻的体会活着的意义。

《活着》无疑是张艺谋最好的一部作品,这其中大部分功劳有人认为要归功于余华,但其实电影和小说有许多的不同,尤其是结局,电影最后是一家团圆,而小说最后却只留了福贵一个人活了下来,其他所有人都死光了。小说更残酷,而电影在这一点略显的给予了人些许的希望。

当生命中遭遇苦难,活着的生命受到威胁,让人始终不愿放弃生

存的便是想要活下去的希望。活着,是一种资本;活着,才能体会牵挂;活着,才有机会享受快乐,甚至痛苦。不管路走的有多么艰辛,只要活着,希望就不会消失。

看活着之后的观后感篇二
《《活着 》 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804班 赵倩茹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余华。

这是一部充满血和泪得小说,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与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主人公福贵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他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赢的不多,输的却不少。终于有一天,他输光了家产,变得一贫如洗。一次福贵他爸上茅厕时死了。母亲病重,一贫如洗的他拿着家珍给他的几个银元为母亲进城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名党部队拉去当兵。他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已经死了,家里一穷二白。过了一段时间,福贵的儿子有庆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生产失血过多而身亡。他的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孙子吃豆子时撑死了。

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一般的痛,割得很深,很深„„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

人活着为了什么?

有人说为了爱,我们活着了;在爱与痛的交织里和冰与火的缠绵中,我们活着了。我们站在苦难的边缘坚强地活着,因为我们活着是为了那与痛苦相交织的爱。

有人说是为了亲人。父母健在时,我们为了父母活着,为了光宗耀祖,为了光耀门楣,为了让父母为我们骄傲,满足他们望子成龙的梦想。成家立业后,为了另一半而活着,因为他或她是要和我们相伴到老的人,我们不能先他们而去,把无尽的悲伤和痛苦留给他们。有了子女之后,为了下一代而活着,因为他们是家庭的希望,是生命的延续。我们不知不觉中会把最多的爱给他们。

而余华却说:“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狂傲不羁的呐喊,也不是来自于凶残猛烈的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忍受所能忍受的,忍受所不能忍受的,在绝望与痛苦的边缘继续活着,而且骄傲而坚强地活着。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绝望与希望,在我们的命运里比比皆是,更如朋友那般亲密无间。正如没有绝对的苦难,也没有永久的幸福,它们,只不过是形单影只的生活里的陪伴,只不过是我们和我们自己的命运之间的友情的象征。而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我们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我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我们活着的时候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尘沙,最后,默默地消失在海角天边。也许,这就是活着。

福贵是个乐观坚强的人,他失去了自己所有的亲人,他晚年一个人孤苦无依,生活潦倒,可是他却从未因此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勇敢努力地活着。小说的结尾福贵甚至还唱着歌,慢慢地向家走去。他何尝又不是一个努力去体味幸福的人呢?生活对他很多时候是痛苦的,残忍的,它一次又一次地夺走了他的亲人,夺去了他生命中最为珍惜的亲情。让人不禁感叹,世上可真有命运这种东西?它是物质还是精神?难道说我们的一生都早早地被一种符咒规定,谁都无力更改?但我坚信,虽然命运有时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态度。人生总是有灾难的,其实大多数人早已练就了对灾难的从容,我们只是还没有学会灾难间隙的快活。我们太注重对灾难的警觉,而忽略了提醒幸福的存在。

鸡大了就变成鹅,鹅大了就变成羊,羊大了就变成牛,牛大了日子就好了。徐福贵式的朴实的生活态度在温暖着我。其实,只要活着,生活的希望就永远存在;只要认真对待生活,

生活就会对你慷慨热情;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生活,生活就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惊喜。我更愿把《活着》看成一部另类的励志书,“蚁族”也好,“蜗居”也罢,不用为生活的不公而忿忿不平,其实苦难也是我们活着的另一种意义,它昭示着你的存在,激发着你的的勇气。心中目标的实现,需要的是你的耐力和毅力。

看活着之后的观后感篇三
《活着 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

“人活着,就比什么都强,我们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可不能去寻死啊!”福贵站在门外,拉着一脸落魄失魂的春生说出这句话。六年后,重看《活着》,多了份郑重的苍老,增添了许多沉重的思考。《活着》无疑是张艺谋最好的一部作品,这其中大部分功劳有人认为要归功于余华,但其实电影和小说有许多的不同,尤其是结局,电影最后是一家团圆,而小说最后却只留了福贵一个人活了下来,其他所有人都死光了。小说更残酷,而电影在这一点略显的给予了人些许的希望。

看《活着》,自然会想到《霸王别姬》,同样是这么风风雨雨几十年的人生,同样是跨越了最动荡变化最快的那些个历史时期,人物同样是渺小无奈,在命运历史面前毫无选择但是《活着》对命运这个主题上却比《霸王别姬》反映得更加深刻。

这部片子和张艺谋的其他作品是最不一致的,除了通过让某个特定场景、道具或意象的反复出现,来赋予某种意义表现作品主题。张艺谋在其他作品中都很惯用一些色彩及视觉效果,从《红高梁》里青纱口那一望无际的高梁地,《菊豆》中杨家房梁垂下的红黄布条,到《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陈家大院那些一排排大红灯笼灰色高墙,《我的父亲母亲》里章子怡身着鲜红色的棉袄奔跑在广漠的草原,再到《英雄》里九寨沟的色彩斑斓,到最后《黄金甲》里那些大块大块让人忍无可忍如同吃了肥肉腻得不行的色彩,艺谋老兄已经走火入魔,可是十多年前的张艺谋,在《活着》里,竟然没用这些色彩和视觉冲击,仅仅是看似朴实平凡的场面人物剧情,就能表现出如此深厚的力量,不可谓是不高明的。

比起小说,电影更为让人心痛的是,那些屏幕上,文字里的只是六十年前的历史,不复而返,而现实中,我们生活的年代,依然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这样一幕幕类似富贵放弃尊严,只求生存的惨剧,经济在飞跃,精神在退步,人与人之间更为冷漠,千丝万缕根根离不开金钱利益,屁民依然是屁民,混蛋依然还是那个混蛋,所有的尊严都在国家,民族身上无穷的放大,而另一方面,人民的自尊却在渐渐的磨灭,唯一增加的只有那无力的怜悯以及无望的愤怒,《活着》纪录了历史的真相,屏幕上的中国让现时的我们每个人都会陷入到沉重的思考当中,福贵坎坷的一生历历在目,无论小说或是电影,都在重述着一个沉重的话题,那就是: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就只是一件物体那样的活着。看完电影之后我不禁问起自己:六十年过去,我们是继续这样活着,还是继续这样的活着,还是去死。。。做为一个屁民,我有的选吗?

软件三班 张军旗

看活着之后的观后感篇四
《《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

姓名:陈佩

班级:09人文教育

学号:090205019

电影《活着》观后感

看完《活着》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众多的思想囚笼,冤假错案,文革式“文字狱”,都让我们祖祖辈辈不堪回首„„

《活着》通过讲述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家庭的生活来反映当时整个社会的状况。它是以中国40、50、60三个年代作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抗战、内战、大跃进以及文化大革命。

记得福贵对曾害死自己儿子的朋友春生说:“人活着,就比什么都强,我们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可不能去寻死啊!”是啊,在那个时代活着是多么的不容易,人活着没有了尊严,担惊受怕!在那个时候每个人的命运适合时代相连的。

首先,来看看主人公福贵。

福贵因为好赌输光了祖上留下的房产,从而家道没落。但是却戏剧般地因祸得福,保住了一条命。得了福贵家房产的龙二,到了六十年代文革期间,因为房产被戴上了地主帽子,批斗而死。富贵内心经历了从恐惧到庆幸的大悲大喜,我们为之悲叹。社会政治运动造成的社会结构的大变迁,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的变化对老百姓命运的影响是如此之大,这些运动并没有给百姓带来幸福而是恐慌。在内战时期,福贵的人生又轻易地被改写,他被拉到军队做壮丁,他不能逃跑,无法挣脱,他只是军队里一个无名无姓的小兵。大跃进时期,他又经历了儿子有庆的死。文革时代,一张“干过革命”的证明,被福贵和家珍视若珍宝,只因它能保一家平安。人的命竟要靠一张纸来做护身符和通行证!富贵也无法保证儿女的人身安全,连他自己的命运都是由那个时代决定的。我不禁感叹,福贵这惨淡悲苦的一生,被历史无情地捉弄。

而有庆和凤霞的死,也都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大跃进时期,人们风风火火的大炼钢铁,大人甚至连孩子也参与了彻夜无眠的炼钢铁运动。因为大炼钢铁,有庆好久没有睡个好觉了。好不容易有时间睡得正酣,因为区长要来到镇区检察,有庆被通知要求回到学校参加下一夜的劳动。尽管知道有庆很累,但富贵为了不落后还是叫醒了有庆,那晚,有庆在睡在墙下之时意外的被区长的车撞死了,这个意外是福贵逼着有庆去学校炼钢铁的错么?还是根本就是大跃进运动、那个时代的罪过呢?在亲人以非自然方式逝去时,活着的人常会说:"如果不„„,他就不会走了„„"可是人生,毕竟不是游戏。如果没有"大炼钢铁"的狂热?没有有庆在墙下睡着?也许有无限的可能性,但也许偶然中也潜藏着那个时代的必然,可以说这完全是一个社会政治的悲剧。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医院的老教授也不例外。凤霞生产,医院里有经验的老医生全部被打倒了,只有毫无实战经验的红卫兵学生。为了保险,二喜找来了“反动学术权威”的老教授,谁料在凤霞产后大出血之时,教授因为吃多馒头噎着了自顾不暇,使得本来可以被拯救的凤霞死了。我想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呀!人们都说战争可怕,可是战争尚有明确的目标,尚有持久的希望,然而对于文革,我们只能盲从,我们只能相信,而不能否定,不能怀疑,更不能议论,它带给人们的痛苦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从这个层面来讲,它比战争更恐怖,更让人胆战心惊。

春生、镇长、医院的老教授„„这只是这部电视剧里给我们呈现的悲剧代表,在那个时代还有多少冤死的就不得而知了。

那个时代的人的一生的绝望、无助、无力在黑色幽默里得到转变,变为中国

人在艰难生存状态下的忍受。活着就是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余华曾在小说的序言里写道: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也许这是那个年代人们对于活着的理解,我只希望不会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存的现实。

王小波说过一句话,“中国历史几千年,没有几个人有过自己的个人尊严。中华礼仪之邦,一切尊严,都从整体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定义,一个人不在单位,不在家里,不代表国家,不代表民族,单独存在时,居然不算一个人就只算是一块肉”。

回看这段历史的荒谬性让我惊诧,新中国刚刚建立,打破了千年的封建社会制度,人们都喜悦无比,大搞土地改革,劳动人民辛辛苦苦积攒的土地,到最后却成了富农被打击,甚至整死。大跃进运动时期,为十五年内赶超工业化的西方。全国各地无论男女老少都积极相应毛主席的号召参与到大炼钢铁之中。人们盲目信从风风火火。然而接下来的三年自然灾害等事实证明了这种运动是错误的,它不顾中国的实际国情不顾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盲目赶超,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以至于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吃不饱穿不暖,丧失了多少的无辜百姓。文革时期,老一辈的权威被打倒,新一代的希望又耽误了学习的过程并且当时旧的社会体系被打破而新的社会规范还未形成,社会规范的错误引导造成了社会失范,这又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极大的影响。那个年代人们单纯的热情,这种单纯甚至令人神往,但与其说这是令人向往的单纯,不如说这是国家意志下的全民休克,几乎整个国家的民众都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我们停止了思考,整天听着高音喇叭,信仰着那被我们束之高阁的毛主义,扔掉了千年的优秀的道德传统,无情的践踏着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就像余华说的:“那是一个本能压抑,命运惨烈,精神疯狂的时代,一如欧洲的中世纪,也是一个伦理颠覆,众生万象,浮躁纵欲的时代。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的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够了。”

比起小说和电影来,更为让我心痛的是,那些屏幕上,文字里的只是六十年前的历史,不复而返,而现实中,我们生活的年代,依然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这样一幕幕类似富贵放弃尊严,只求生存的惨剧,经济在飞跃,精神在退步,人与人之间更为冷漠,千丝万缕根根离不开金钱利益,所有的尊严都在国家,民族身上无穷的放大,而另一方面,人民的自尊却在渐渐的磨灭,唯一增加的只有那无力的怜悯以及无望的愤怒。《活着》纪录了历史的真相,屏幕上的中国让现时的我们每个人都会陷入到沉重的思考当中,福贵坎坷的一生历历在目,无论小说或是电影,都在重述着一个沉重的话题,那就是: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就只是一件物体那样的活着。看完电影之后我不禁问起自己: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是继续这样活着,今天我们还是要继续这样的活着,还是做自己的主人?

我们进入社会主义了,我们还要奋斗进入共产主义,我们拥护中国共产党,但是当给了我们拥护它的理由了吗?没有!不管是什么时候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希望生活会过得越来越好。正因为这简单的信念,我们一直保持着心里的那份纯真即使是在在那个近乎荒唐的岁月。记得朋友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凡事要先相信然后才能有所为。我一直都在相信着可是现在我在想,我们还要再继续相信下去吗?我的回答是:不!纵观历朝历代,国家的灭亡都是有预兆的,他们都具备一个特点,那就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腐败不堪,不顾及人民群众的利益,在人民生死攸关之时却不能挺身而出,甚至不敢站出来替百姓说一句话。在受到外部欺辱时站出来的是普普通通的人民,躲在后头的却是我们的国家,这

让百姓情何以堪呢!我们总是说,人民翻身做国家的主人了,终于过上好日子了。原来主人就是这样子当的,那我宁愿说这样的翻身我不要了。我们不单单是要活着,我们更要活着有尊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在反思那段苦涩的历史时,更应看看现今这所谓的民主共和国是如何带给人民民主和幸福的,它真的实现民主了吗?它真的让老百姓幸福了吗?如果只是打着民主的旗帜而在人民内部却实行专政,这与披着羊皮的狼又有何异?

看活着之后的观后感篇五
《观后感_活着_文学赏析》

电影《活着》观后感

看完电影《活着》总觉得百感交集而不能准确名其一处,连着阴郁了好长时间,不能放下,同时思考这部经典带给我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看到“活着”这个词,觉得它太简单,太平静,把它理解为生命随着时间自然而然的向前延续的状态,不喜不悲,无欲无求;又感到它太丰富,太深奥,这种人类最朴素的存在状态或许却是生命最高贵的胜利。

影片的时间跨度比较大,其中的主人公福贵曾经是一个嗜赌的纨绔子弟,他输光了所有家产,气死了自己的老父亲,在怀孕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的那一刻,在马车消失的黄昏的街道,他终于感到众叛亲离的孤独和悲痛。于是福贵回到家人身边,还见到了自己的儿子有庆,当他开始一心一意的靠唱皮影戏养家,好好生活的时候,却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而后成为共产党的俘虏,为共产党唱皮影戏而有功于党。看过太多触目惊心死后他与同伴春生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

当富贵平安回到家,母亲已经去逝,女儿哑了。一家人过着艰苦却快乐的日子。悲剧来得毫无预兆,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不能原谅春生,她说:“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文革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心寻死时。家珍用生命中最痛苦的回忆挽留他,那句话,让我眼泪决堤 “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之后可怜的凤霞与忠厚老实的二喜

结婚后却因难产而不能得到及时救护而死。影片结尾,福贵对凤霞的儿子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就这样一个阴冷残忍又坚韧不息的故事展现在眼前,回首看时,这部影片从来没有特意的情节渲染,没有太多的抒情,没有过多的表达,甚至饱经磨难的主人公自身也仿佛没有悲伤,没有失望,没有痛苦,没有压抑,没有仇恨和反抗。一切平淡而自然,简洁而朴素,却可以让观众感到彻骨的苍凉,冰冷的死亡的气息让我悲痛到几乎不能自拔。

影片中引起我最多思考的和感受的是故事中人物对待生活的心态。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他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当他竭力的想要去积极的创造美好的生活,厄运和痛苦却总是不断的与命运纠结,活着看似是一个人最最起码的存在状态,他们却为此付出了太多。在我看来,他所承受的似乎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然而福贵从不怨天尤人,却能够对生活和未来报着美好的憧憬。片中几次重复的一小段话让我不禁发笑“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养长大了就变成了牛……”在那个性命都难保的年代,他憧憬着天天吃肉的好日子,憧憬着火车飞机,这样的希望看上去愚昧可笑,甚至有些自欺,福贵却乐此不疲。但他又能怎么样呢?当我们看到福贵孤苦的晚年还能用埋葬了全家人,没有牵挂来自慰时,回顾他一生所遭遇的一切变故,我们才能理解或许正是这种 “顺天知命”的生活姿态,无形之中帮助他看淡了外界的苦难,从而理所当然地将这些苦难作为生活本身的一部分去接受。今天,在福贵憧憬里“牛长大了以

后……”的今天,当我们中的很多人在埋怨命运的不公平的时候,当我们在为金钱,欲望,名利,虚荣绞尽脑汁、用尽心机的时候,当很多人为一点点挫折打击或者一时得不到满足而轻易放弃生命的时候,我想我们都应该去想一想《活着》,告诉自己人生不过如此,从而学会用一种隐忍的姿态,去面对人生,面对这个世界。

虽然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的年代,其中有一些我们不能理解的观念和一些只有站在那段历史之外才能够看清的事情。但是我始终觉得故事很自然,很亲切,很真实,就像发生在我的身边。我认为其中淡化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感的,正是人性中最朴素最动人的部分,像生命的脉搏,始终如一,让我们得以在今天也能真切的感受当年的情感。例如有庆身上体现的小男孩的倔强和调皮,给爸爸送茶却加了很多辣椒、醋等调味品进行“报复”。还有女儿新婚时母亲的依依不舍,父亲看似不经意的三言两语嘱咐。以及春生最后一次到福贵家道歉时,家珍的一句“外面凉,屋里坐吧。”都满溢着浓浓的人情。可见,真情的朴实自然的流露,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引发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爱的珍视。

活着,这样的生活姿态,看似过于平庸而懦弱,与我们所倡导的扼住名誉的咽喉,努力去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背道而驰。事实上,生命中有过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于是或者仿佛变成了一种忍受,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忍受所能忍受的,忍受所不能忍受的。无论如何,坚韧而坦诚,这是一种责任,活着是我们对生命对自己的责任。我们生而应该对遇到和得到的

一切负责,对身边的我们所爱着的和深爱着我们的人负责,对不因苦难而枯萎,依旧生生不息的生命历程负责,对自己负责。所以,当我们看到每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告诉自己,好好活着!

(字数:约1900字)

看活着之后的观后感篇六
《活着观后感[1]》

电影活着观后感

活着这部电影由始至终都透着对生命的辛酸与无奈,引发着人们沉重的思考。

在影片的一开始,镜头就直直地插入了乌烟瘴气的赌场。而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正以一副颓废败家子的模样兴致勃勃地转着手中的色子,就像那时候的很多纨绔子弟一样。

很快的,故事的开头就出现了。由于长期的欠债,福贵将仅剩的一点家底全部输给了以皮影戏起家的龙二。在别人上门讨债的时候,满头白发的老爹替福贵签下契约后一命呜呼。而在此前,怀孕的妻子家珍早已受不了颓废的他,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似乎命运要将一切的不幸都在一瞬间交与福贵承受。然而,命运又总喜欢开玩笑似的臵之死地而后生。一年之后家珍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到了懊悔不已的福贵身边。福贵也从此洗心革面,向占了他家房子的龙二借钱过活。龙儿也深知活着的艰辛,就借给福贵一箱皮影以赚钱养家。于是,福贵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然而好景不长,他们被国民党军队拉去当了壮丁,远离家乡。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不管经历多少苦难,福贵总惦记着家里的老小,始终怀着回家的希望。也许福贵是幸运的,也许是凭着心中的那股活着的意念,最终他从死人堆里活着走出去了!当看到他背着那个皮影箱子返乡的时候,脸上所反应出来的急切与幸福,在夕阳的映射下,消瘦的、轮廓格外分明的脸显得尤其红润,尤其幸福,尤其坚强有力。真的是让人感觉:活着真好!

福贵满怀希望的回到了家,却发现女儿凤霞由于发烧已成了哑巴,只会对他笑,那种天真无邪而又安静的笑与那个阴暗的年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来之不易。老母亲也去世了,家庭的重担由家珍一人负担,起早贪黑,烧水送水,维持生计。福贵的归来,终于使这个家完整了。

一家人继续过着清贫而又幸福的日子。但命运又一次将灾难带临这一家。原本活蹦乱跳、生龙活虎的有庆在“大跃进”中被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她恨恨地说:“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但仇恨低不了生存的意念。文革时遭到迫害,妻子也自杀了的春生一天半夜来到福贵家。他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并坦言他不想活了。这时,家珍走出来,原谅了他,并在春生临走时嘱咐他,“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好死不如赖活着,是中国人笃信的一句话。如果死了,一切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活着,永远最重要。“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要我们能好好活着!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再后来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这应该是整个影片最喜庆和欢乐的情景了。然而命运就是如此让人难以预料,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 转眼间到了凤霞生产的日子,医院却只剩下了年轻的学生医生,教授都遭批斗,被关了起来。在家人的担心中,孩子生了下来,可母亲却产后大出血,由

于年轻医生不会医治,死了!当时的福贵没法就自己的女儿,因为自己的愚昧,好不容易请来的妇科教授在凤霞大出血的时候同样生死未卜。凤霞的死对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极大的讽刺,漫天的批斗竟然成为杀害无辜孕妇的凶手!而人们似乎又不能对这种事情说什么、做什么,万般的无奈只能永远地留在心中。 在故事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然而故事的结局并不显得突兀,而是蕴涵着生存的神话。这个千疮百孔的家庭似乎再也经不起生活的折腾了,也算老天怜悯他们,老年有女婿和外孙陪伴。影片结尾又显得温暖了一些,福贵深情的对外孙馒头说话,眼中满是希冀:“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是啊!活着不就图个希望吗?! 《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

影片充满着大喜大悲的情节,看了让人不禁感叹:人就是这样也只能这样活着,而且必须活着,只要活着就有痛苦,但也会有希望,而希望让人更加珍惜活着的时光。

影片中富贵的一句话,我记忆深刻:什么都没有老婆孩子好,我一定要活着回去。这是他在被国民党军抓去之后所说的话。也许这就是一个从迷途中走出又走进深渊,而中间又被家庭的温暖所洗礼了的一个男人最真实的表达,让人感动。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故事中常出现的一句话就是:“谁能猜得到呢?”或者是“谁知道呢?”生命是脆弱的,但不是软弱的。影片中的人们为了活着,忍受着一切的苦难和折磨,为了心中那一份对生命的执着。故事中尤为宝贵的就是这种思想,我想,作者和导演试图表现的也是这样的思想吧。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活着才有希望,才能不顾一切的继续活下去。 在福贵的一生中,命运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强迫他面临生命的抉择。命运在他活着的时候,将一切都撕碎,包括他的梦。他本来有儿有女,他本有他的欢愉,看着身边的人匆匆变作回忆,一切都死了!这样一个苦涩的悲剧,这就是他的命运,可他仍然活着,因为生命要求他活着。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抱有无限美好的希望。 看着他们一一离去,虽苦却也坦然。或许人活着,不为别的,只为自己。历尽苦难而又坦然自若的活着,其本身就是一种高尚,一种伟大。 许多时候,也许我们面对命运完全无助,但只有活着,才能享受日光、星辰、风霜、雨雪,因此,我们只能坚强地活着,像福贵一样。

当生命中遭遇苦难,活着的生命受到威胁,让人始终不愿放弃生存的便是想要活下去的希望。活着,是一种资本;活着,才能体会牵挂;活着,才有机会享受快乐,甚至痛苦。不管路走的有多么艰辛,只要活着,希望就不会消失。

看活着之后的观后感篇七
《《活着》 观后感》

南京财经大学通识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

2011——2012 第2学期

课程名称:影视鉴赏

任课教师:常晶

学生姓名:顾兴清

班 级:英语

学 号:

论文题目:试论个人对电影《活着》的鉴赏心得内容摘要:

关 键 词:活着

1051 9115105106 完令人惊叹,虽压抑阴森但却充满着温情,它试图帮助我们,在自己身上把握生命的意义,寻求生命那一丝希望。 命运 坚持 希望 《活着》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看

《活着》影后观感

看过关于根据小说《活着》而拍摄的电视剧《福贵》,当时就被电视剧中家珍、福贵虽忍受着来自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但却咬着牙一路坚持的那种精神所折服,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去形容我看完那部电视剧后的感受,依稀只记得那时的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为家珍,为福贵,为他们的不放弃,而看完电影版的《活着》,给我的又是另一种不同的感受,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在亲人不断离开自己的情况下,究竟是什么支撑他们走过那段艰苦的岁月呢?

《活着》,这部无数人为之动容的电影,活着这两个字在他们的身上是怎么体现的呢?家珍带着孩子离开好赌的福贵是为了她的孩子能够更好的活着;福贵输掉家产流落街头做着小本生意是为了母亲能够活着;家珍在知道福贵戒了赌之后又带着两个孩子回来是为了他们一家人能够更好的活着;福贵在家珍和孩子回来之后以皮影戏谋生并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是为了让家人更好的活着;有庆为了聋哑的姐姐而和其他孩子大打出手是为了他的姐姐能够更有尊严的活着;春生想在生活上给予福贵一家帮助是为了减轻他心中的愧疚而更好的活着;镇长给凤霞说媒是为了他们村里的人都能好好的活着;二喜利用职权请来被关在猪棚的妇科主任是为了让凤霞和孩子能够平安的活着;家珍对文化大革命时被打成走资派的春生说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是为了让春生好好的活着……这一切展示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是:人并不是为自己而活着的,我们选择在困境之下活着是因为我们还有别人给予我

1

们活下去的动力,为了那一份别人对我们的坚信,所以我们一直在顽强的活着。

余华在《活着》韩文版(1997年)序中说:“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而在影片里,活着是唯一的主题,所有的主人公都为了活着而忍受着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痛苦,随着社会的改变,为求自己能够活下来甚至违背自己的意愿。无论事情发展成什么样,境遇如何的糟糕,只要忍着就能够活下去。

这部电影所讲的故事很心酸,死亡一直贯穿着整部电影,可是那压抑中却又透露着生命的顽强,它表现的是生命的状态。福贵一家在遭遇那么多挫折后还在咬着牙活着意义在于:在人生之中,我们更应该学会怎样在种种的挫折中成长,而不是之因为一些小小的事情而忘

2

记活着的意义。

面对厄运—是卑微地死去,还是精彩的活着?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人生会发生什么样的磨难,但是我们可以选择面对生活的态度,我们不应该卑微地死去而是精彩的活着,只有精彩的活着才能看到我们自身存在着的巨大的能量。相信,始终相信着,这会让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畏惧,不放弃,勇敢的向前走着。

参考文献:余华——《活着》

百度——搜索

3

看活着之后的观后感篇八
《活着观后感!》

《活着》观后感

訾元菲

人生如戏,戏演人生。每一部戏的背后都有一个特殊的背景,也

都蕴含着一定的深刻哲理。在所看的众多电影中,唯独《活着》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本部电影通过围绕主人公富贵一家的生平经历深刻的反应了我

国封建社会的现状。从地主阶层到落魄的难民,富贵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先的富贵少爷天天过着赌博的生活,直到有一天,老婆离他而去,富贵也输尽了自己的全部家产。此时家破人亡的他生活的更是艰难困苦。为了谋生,他摆起了地摊生活。这种从天堂到地狱的生活给了他深刻的打击。此时一无所有的他只好艰难困苦的谋生。

随着日子的一天天过去,当富贵老婆了解到富贵变得过日子了以

后,又带着孩子来和富贵过日子。在封建社会里,是没有改嫁这一说的,而且那个时候的儿媳也都是比较孝顺的。充分显示了三纲五常等的社会观念。对待婆婆,富贵老婆关怀备至,宁愿让自己再苦再累,也要给婆婆治病。

为了谋生,富贵拉下自己的脸皮向龙二借了皮影。在之后的日子

里,富贵和春生他们到处去演戏,以此来谋生。世事难料,富贵他们遇到了战争。他们被抓去充当兵役。一天晚上富贵他们三人喝醉了才有幸逃过了一劫。在之后的日子里,幸存的富贵和春生又遇到了共产党。令人庆幸的是他们又幸存了下来。春生跟着去当了兵,富贵回了

家乡。

富贵回来了,家里人都很高兴。可怜的孩子凤霞因没钱治病而高

烧不退七天,结果变成了一个哑巴。随着革命战争的进行,地主阶级已被打倒。一个新的政权形式建立了起来。

五十年代,和平公社开始了。大炼钢铁的时代开始掀起了高潮。

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要积极地参与到献铁的状况中来。基于富贵一家是专门的烧水送水的,所以在献铁的过程当中,镇长给他们留下了烧水的铁具,其他的有关铁的用具一概没收去炼钢铁了。人们天天炼着钢铁,天天吃着大锅饭。在他们看来,只有能够炼出钢铁来,那么他们就不用担心自己的生活了。

有庆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当他看到姐姐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时,他

总是替姐姐打抱不平。有一次在吃大锅饭的时候,有庆端着一碗盛了很多辣椒和醋的面汤浇在了欺负他姐姐的那个小男孩身上。结果却被那个男孩的父亲说成了是“搞破坏,破坏大食堂就是破坏大跃进。”富贵听到生怕自己受到牵连,于是就开始打自己的孩子。可见,那时候的人们及其害怕那种被打入搞破坏行列的状况。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也不愿意被搞成是反破坏。

时刻响应上边的号召与安排,学校里也开始让孩子们练习炼钢

铁,就在这时候,有庆不幸被镇长撞到的墙给压死了。尽管那个镇长就是春生,而且他还给了春生一笔资金。但是金钱是买不来生命的,就这样,春生一直欠着富贵家一条命。

随着日子的一天天过去,凤霞也长大成人了。在镇长的介绍下,

凤霞嫁给了一个工人。他们一家人都生活的很幸福。时至凤霞妊娠之日,妇产科里面的教授、大夫们都已经被打入了牛棚。医院里所剩的只有那些年轻的小护士。凤霞母亲担心有什么不妥,于是让二喜找来了关在牛棚里的王兵教授。而且在那些小护士们的面前还是敷衍过去的。在牛棚里饿了三天三夜的王教授在接连吃了七个馒头后又加省喝了水。在凤霞有生命危险的关键时刻竟然晕倒了。就这样,一个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实在是可惜之极啊!

多年以后,馒头已经有七八岁大了,家人每年都会给孩子照相,

以此留作纪念,也让凤霞看看自己的孩子。此时的春生已被定成是走私派,镇长也被打入其中。在如此复杂的大跃进社会里,人们时时刻刻警惕着自己的身份,生怕与别人有所不同而被打入反动派。

看了《活着》这部电影后,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四五十年代人

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社会的发展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需要有敢于质疑的人才,更需要有文化、有思想的领导人去引导大众走出难境。

看活着之后的观后感篇九
《《活着》观后感》

曲折中前进

——从《活着》看共和国发展时期及特点

初二四班 徐敬宜 电影《活着》描述了我做自四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一些连的发展变化情况。电影一主人公福贵的命运为线索,展开了一幅幅精彩的不同发展时期的历史画卷。电影不但将任务的命运与性格描绘得淋漓尽致,更谱写的一支共和国发展之歌。

一、四十年代中期(时值抗日战争之后,解放战争之前) 福贵的情况及对白:身为少爷的福贵,整天呆在赌坊,浑浑噩噩,不务正业。最终落得妻子离去,家产败光。

经典镜头:

1、走进赌坊,人声鼎沸,座无虚席,不少纨绔子弟只知摇着色盅喝着小酒。

2、福贵提起笔满不在乎地在账本上签上自己的大名,带着一些无奈:“这一阵子,账欠了不少,这字也是越练越好了。” 时期特点:经济萧条,社会秩序混乱,国民思想落后。

二、解放战争至建国

福贵的情况:碰上了蒋介石的国军,被强征入伍,悲惨的经历使福贵明白了生活的真意。两年后,福贵投降了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军队,并被释放回家。

经典镜头及对白:

1、国民党军队用刺刀一下划开白幕,将福贵等人带走。

2、老全摆摆手,说:“想回家就在这里呆着。我看那,还是等着当共军的俘虏吧!两只手举起来就行。共军优待俘虏,管吃管喝还发光洋。这事我经过过。”

时期特点:共产党大获全胜,尽得民心,为建国及建国后的一系列举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土地改革

福贵的情况:侥幸躲过批斗,回家后却发现女儿已哑。 经典镜头及对白:

1、镇长笑着说:“你家的木头可真好!”福贵愣了愣,道:“不是,那不是我们家的木头,那是反革命的木头。”家珍也连说:“对,那是反革命的木头。”

2、在龙二的批斗会上,众人高呼:“坚决打倒反革命!”龙二挣扎着走向刑场。

3、“贫民好,贫民好,什么都不如当老百姓。”

时期特征:土地改革期间,打击了地主,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

土地。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同时农村的生产力劳动力得到了解放,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

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福贵的情况:皮影险遭拆毁,继续为人们送水,唱皮影,丧子。 经典镜头及对白:

1、你看你看,往共产主义跑还愁没咱吃的。咱们公社成立了集体大食堂。往后你肚子饿了,自己抬抬腿,往食堂里跨,鱼啊肉啊,撑死咱们!

2、公社大食堂里坐满了人,每个人都断了个大碗狼吞虎咽。

3、镇长带着几个人,敲锣打鼓,担着刚炼出来的钢,拿着报喜信,脸上喜气洋洋,说:“咱们的钢铁炼出来了,咱们的钢铁卫星上天了,咱们到县上报喜去!大家都立功了!今天食堂里头吃饺子庆功,每个饺子里头都包了一头猪!大家要放开吃,敞开吃。吃饱了接着干,十五年赶上英国超过美国!”

4、有庆的几个同学在门口小大人似的一本正经:“老师叫去学校,参加炼钢呢!今天区长来检查。”福贵也说道:“这大炼钢铁是全民运动,咱们也不落后啊。”说着把熟睡的有庆抱了起来。

时期特点:大跃进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但是操之过急,就街道的横幅上也写着“只要铁水流的多不怕汗水流成河”。从镇长到中央领导,高指标、浮夸风泛滥,不断放出钢铁、粮食卫星,虚报、谎报现象严重。同时,与大跃进伴随而来的人民公社办起了大食堂。但由于大食堂吃饭不要钱,造成了浪费以及连雪几年粮食欠收的情况。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产力,促使国民经济水平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造成了我国连续三年的困难时期。

五、文化大革命

福贵的情况:失去女儿,喜得贵孙。

经典镜头及对白:

1、放眼望去,大街小巷挂满了大字报,如同许多旗帜随风飘扬。

2、镇长建议烧掉皮影,福贵说:“我跟家珍商量过了,呢根本不能成立一个毛泽东思想皮影宣传队,好让这旧东西也发挥点新作用?”镇长不耐烦,“你没看你那些皮影都是些什么东西?都是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这是典型的‘四旧’!”说着递过两页宣传单:“越旧的东西,越是反动。”

3、二喜来到福贵家里,首先拿出来的就是几枚毛主席像章和几本《毛泽东选集》,福贵家中正屋也张贴着毛主席像,就连帽子上也

别着毛主席像章。

4、凤霞出嫁之时,众人高举毛主席像,高喊:“他们凡事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高唱的也是“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天大地大不如毛主席的恩情大”“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

5、二喜要取下王教授身上的牌子,王教授连连摆手:“还是带着好,还是带着好。”

6、王大夫因饿了三天而狼吞虎咽地一口气吃了七个馒头而坐在地上起不来,导致无法帮助凤霞止血,最终凤霞在痛苦中离开人世。

时期特点:处处宣扬毛泽东思想,老一辈的教育者等被打倒,各有不少学术界知名人士被迫害,被逼自杀。电影中的王教授就是典型的例子,他胸前的大牌子上用红笔打了大大的叉在他的名字上,无异于是一种对于精神的侮辱。“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泛滥,以致文化大革命过后不少人还有这种习惯。“文化大革命”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乱,党的建设和社会风气受到严重破坏。一些投机分子、野心分子、阴谋分子和打砸抢分子乘机混到党内并窃取一部分权力,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个人崇拜以及各种愚昧落后的思想行为泛滥开来,致使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受到严重削弱。

在影片的最后,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经历的太多的动荡,也在曲折中前进着。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观后感范文(通用3篇)
  •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后感完整版三篇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观后感集合3篇
  •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后感完整版【...
  •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后感完整版范文三篇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观后感三篇
  • 廉洁警示教育片《贪欲之祸》观后感九篇
  • 廉洁警示教育片《贪欲之祸》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