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观后感 >

人生的三个觉醒读后感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23    阅读:

人生的三个觉醒读后感篇一
《觉醒——读后感》

感谢生活,享受生命

——读《觉醒:在庸碌人生中慢慢苏醒》有感 “黎明时窗旁的白瓷杯,看着阳光流入其内,遇见尚温热的咖啡,于是屋内的浓郁亲吻拥抱了窗外的明媚。

或许生活会在之后的一天中渐渐破碎,但至少,请允许我们带着些许泪水,感谢来自每个人身上微弱的光辉,感谢这来自世界每个角落短暂的心灵安慰。”

——自序

1一书。书中以诗歌般的语言,在在这个近一个多月的放假中,我拜读了《觉醒》○

其中平淡而美好的意境中,通过一篇篇或长或短的散文,缓缓向我们倾诉了这个平凡生命中,那些轻易被常人所忽视的、寻常举动中包含的美好、善意与尊重。而我在书中最大的感悟就是——感谢生活,享受生命。

本书的作者是全球最富盛名的心灵作家、雕刻家、神学家的肯特·纳尔本(Kent Nerburm),他还是现居住于美国明州明尼阿波利斯市。曾就读于明尼苏达州大学的美国研究课题专业和斯坦福大学的宗教学与人文学专业,毕业之后进入伯克莱研究生技术协会,并在明州大学取得了宗教学与艺术博士学位。著有《非狼亦非狗》《目光中的狼群》《真谛》《隐藏的美丽》《一个印第安人的灵魂》《让我成就你的平和》《走在宽恕的路上》《本土美国人的智慧》《让我耕耘爱》等二十余部作品。

本书分为《前言》、《觉醒》、《清晨的许诺》、《流逝》、《相聚》、《分别》、《尾声》与《关于本书作者》八个部分。期间一直在探寻这样的问题:我们希望生活得荣华富贵,但是每个人却都生活在平凡之中。生命中的每一天,我们从最初的黎明到最终的午夜时分才形成了有意识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于是我们将生命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从内心深处思考最重要的问题——诸如,我们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爱是什么?死亡的背后是什么?但往往在追寻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有时,答案已经超越了我们的生活阅历。

在书里,每篇文章和道理,都是用一句句短小简练的话,唯美的阐述出来,而其中有这样几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晨开启了新的梦,心灵倍感清爽,在黎明的色彩里万物得到了宽恕。”在《觉醒》的部分,作者就说明了这样一件事:黎明,是一个神圣的时刻。我们必须暂停一切,集中精神,在这完整的一天开始被世俗种种破碎之前,在她分散于大大小小的事情上之前,去花费一个片刻,感受一天得开始,并且崇敬这一天的到来。那么,为什么,这一天是如此神圣的存在呢?

“没有谁能一定拥抱明天,而今天,他所绽放的所有美丽,都是我们拥有的”。这就是作者在《分别》这部分讲述的道理,他在文中讲述了一个朋友的死亡,对他的感触。“没有谁一定能拥抱明天,但今天,它的美丽,它的悲伤,它的复杂,都是我们拥有的。眼前的光也许就是我们在尘世看到的最后一缕。没有什么是肯定的,除了一个事实即有一天我们都不再拥有明天,并且我们不知道那一天什么时候来临。”

“感谢生活,给予我们的恩赐;感谢生活,给予我此刻的光芒。”感谢,或者说是感恩,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这就是我们最需要拥有的,谁也无法保证,我们将会在未来的什么时刻失去什么,所以,要感受现在,要“活在当下”。

“我们都生活在怕被别人评价的恐慌中,然而我们之间的空白正在等待一个简单真

诚的关怀去填补。”这句话是《流逝》这一部分的一句话,给我的感触也非常深刻。在这部分中的《一位邻居和一个朋友》这篇文章里,讲述了作者一个朋友的故事,作者一直担心他的一位教授与自己关系不好,他的朋友却一再鼓励他去热情的尝试,结果在半信半疑的状态下,却发现那位教授居然也是位亲切的人,而在作者与他的教授两人搭肩而去的时候,他看到了自己的朋友正看着他们开怀大笑。

这个故事,让作者意识到:人与人相遇,都带着一种害怕,都在担心对方如何评价自己,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我们敞开心扉,真正地为别人想一想,关心对方的生活中什么是重要的,就能打动每一个人,消除每一寸隔阂。

想要享受生活,其实很简单。“我们的生活是渺小的,但我们的梦想是伟大的。我们满怀信心和希望生活在我们生活的角落里。”我们或许拥有的不多,但每一寸我们拥有的角落,都可以承载我们的希望,为我们提供一个梦想的起航地。不要被生活的大喜遮蔽目光,让我们自私起来;不要被生活的大悲击垮,从此怨天尤人。“大喜让我们爱这个世界,大悲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作者用短短的话语,告诉了我们怎样才可以享受生活。

“我们的灵魂是由风、光和流逝的岁月弹奏的竖琴弦。我们必须去学着听她们的音乐,让她们在我们心中演绎美妙的旋律。”这句话,让我感受到,音乐的根源,不在于多么浩瀚大气,又或婉转灵明,她的本源,应该是演奏者,那一刻感受到的,自己灵魂与精神所感受的世界的旋律。

所以,让我们在未知的下一刻到来之前,在现在这一刻,感谢生活,享受生命。

参考文献

1《觉醒:○在庸碌人生中慢慢苏醒》([美]肯特·纳尔本,李文龙译,现代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

人生的三个觉醒读后感篇二
《人生的三个觉醒》

人生的三个觉醒

2015年5月10日,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携新书《觉醒的力量》出现在北京大学阶梯教室,与五百多名读者分享了自己人生中的三个觉醒:生命的觉醒、自我的觉醒和灵魂的觉醒。

周国平认为,这三个觉醒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人觉醒以后,就好像有了分身术,身体的我在社会上活动,有时候受气,有时候高兴,另一个精神的“自我”则在高处看着这一切,让自己和外在遭遇保持一个距离,分清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从而避开生活琐碎、芜杂的陷阱,更好地实现和安顿自我。以下是演讲实录。

同学们好,朋友们好!

今天的天气很不好,听说天气会影响心情,可是我看同学们的心情挺好的,我的心情也挺好的。我非常感动、也非常感谢大家,这么坏的天气,出行很不方便,但大家还是来参加这样一个讲座。我这个人时候很懒的,如果这样的天气,我是什么都不想做的,但是今天如果我不来,这个活动就没法进行,所以我才来的。可是你们是可以不来的,但是你们来了,从中我看到了你们对于我的巨大的善意,你们可能是不辞辛苦跑到这里,谢谢大家!

今天很高兴,因为我这个人出书,其实你们看我出书很多,每年都出书,但是真正的新书是很少的,我写的散文也好,随笔也好,大概出版的周期是四年到五年。现在这两本书,《觉醒的力量》是我在从2011年到2014年的写的文章、散文的集合,所以是共四年的时间。

《人生不较劲》也是2011年到2014年,这四年之间出这两本我文章的新书。其实我出书是很慢的。这两本书出来以后,我想在这里讲什么呢?好像给我的安排是45分钟,有点长我觉得。我最喜欢的是和你们交流,我们互动,你们提问题或者和我探讨问题,我是最喜欢的。

我先简单讲一下,我主要讲讲《觉醒的力量》这本书。其实这本书是由很多文章组成的,主题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为什么选择《觉醒的力量》这样一个书名呢?因为我觉得这里面最重要的文章是谈这个问题的。这是我这几年中想的较多的一个问题。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天晚上睡觉,白天就醒来了,醒来以后我们很忙,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同学们要读书、要应付考试、要应付毕业。走上职场以后要应付职业上很多事,要去赚钱,结婚生孩子以后,还要养家糊口,反正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我们去应付,但是我想问一个问题,在这样一个生活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是醒着的吗?我们身上那些最根本的,在我看来是人的本质所在的东西,那些东西醒了没有?我发现是经常处于一个沉睡的状态。所以我就说人身上最重要的东西,我们应该经常让他们醒着。这个时候你才是作为一个自觉人的生存着的。

那么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这个我在书里面谈了,里面有一篇文章,你们可以去看一看,叫做《人生的三个觉醒》。

我认为人身上有三个最重要的东西。第一个是生命。每一个人,你首先是一个人,归根到底是个生命。这个道理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我们平时对我们的生命是不是经常处在一个敏感的状态?我们经

常会被一些社会性的东西所遮蔽。所以我说第一个觉醒就是生命的觉醒。那么第二个重要的东西就是,你不光是一个人,而且每一个人,你还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而且你知道你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个我,都是一个自我。那么第二个本真的东西就是自我。第三的东西是你不光是一个我,而且每个人都是一个精神个体的存在,应该说每个人身上有一个更高的我,这个我实际上是一个大我,是灵魂。所以第三个觉醒就是灵魂的觉醒。

我主要就讲了这三个觉醒:生命的觉醒、自我的觉醒、灵魂的觉醒。我就简单讲一讲这三个觉醒,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大家讨论问题。

在很多年前,我曾经收到过一个读者的来信,她可能是一个女孩子,她给我写了一封信,她说周老师,我读你的书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把你当作一个作家,学者、散文家,在我眼里,你是一个生命,在那里静静地诉说;我也是一个生命,在这里静静地聆听。然在再最后的结尾的地方,就是在落款的地方,她没有写自己的名字,就写了一句话“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我是、你是„„”。其实我当时特别想给她回信,但是她没有留名字,也没有留地址。后来我就用她的最后一句话写了一篇文章,叫《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我用这个做标题写的。

我觉得这句话写的特别好,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就是一个赤条条的生命。以后你们当了父母你们就知道了,看着自己的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上,你就知道生命刚来的时候十个什么样的状态。非常纯粹的一个生命,但是后来随着我们年龄长大,我们走入社会,可能我们越来越关注的不是我们的生命了,关注一些社会上的其

他一些东西。权力、地位、财富、名声,这些东西我把它称为是生命上的社会堆积物。我们在社会上生活,有些东西我们需要,无可非议,但是我觉得真的是应该有一样清闲,要记住,你不能永远为这些东西或活着,一辈子把你的全部精力都用在追求这些东西上,反而忽略了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你的生命,你的生命到底需要什么?生命在多大程度上是需要这些东西的?

我觉得生命本身的需要是很单纯的,但是这些单纯的需要,可能是一些平凡的、永恒的需要,往往被我们忽略。比如说,与自然的交流,为了能够和自然有一个好的关系,一个好的自然环境,比如说对健康的需要,对安全的需要。还有自然情感的满足。这些都是生命本身所规定好的,是大自然的规律。我觉得自然情感的满足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是生命本质的需要。

我经常回顾,我这一辈子幸福感最强烈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我觉得主要是两段时候,一段是我刚进北大的时候。我进北大的时候是17岁,刚满17岁,我是7月份生日,9月份进了北大。进了北大之后,那时候正是青春期,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漂亮的姑娘,顿时觉得这个世界美好极了,人生美好极了。当时的感觉就是有一件非常美好、我还不太清楚的事情。我们那个时候谈恋爱,要是被发现是会被批评的,如果发生了关系是要被开除的,这个很严厉!不过没关系,我觉得当时如果允许谈恋爱的话,女同学都不会看上我,因为她们都比我大两岁以上。

但我觉得重要的是,当时你看什么都是以一种恋爱的眼神去看、

恋爱的心情去看,你是在和整个世界、整个人生谈恋爱,这种感觉真好,包括读书。那个时候我读了很多书,读了许多爱情小说、爱情诗歌,特别喜欢海涅,我还看了大量俄罗斯的文学作品,其实各种作品我都特别喜欢。那时候我就是感觉有一种阅读叫做青春期的阅读,这个青春期的阅读和恋爱是很相像的。恋爱的特点是什么?就是两条:一个是单纯,一个是痴迷。青春期的阅读就是这样,非常痴迷。这个东西,如果高中和大学期间没有这样一段经历,没有青春期的阅读的经历,我觉得非常可惜,可能你一辈子都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了,当你有了这样一段经历之后,你往往一辈子就爱读书了。

你们现在还没有走上社会,走上社会以后你会发现,社会的力量非常强大。那个时候你要保持清醒?社会上的一些东西,包括权力,包括财富、名声,你可以争取,但是你要斟酌清楚,你不要把那些东西看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那仅仅是一个手段,目的还是要让你的生命有一个好的状态。如果你去争取那些东西让你的生命有一个坏的状态,那你就不要去了。

因为我就说生命就是通过堆积在、附加在生命上的这些权力、地位、财富等等的这些社会性的堆积物,去发现你的自然的生命,去倾听你的生命的声音,要去满足你生命的单纯的需要,这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最后你在社会上再成功,但是如果说你的生命的状态是不好的,情感生活一团糟,也没有时间和自然在一起,也没有时间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我觉得你的人生并不成功。人生的成功总体上叫什么?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要看你的生命状态好不好。这是我要讲

人生的三个觉醒读后感篇三
《周国平最新演讲:人生的三个觉醒》

人生的三个觉醒

2015年8月9日,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携新书《觉醒的力量》出现在盐城市盐都区文化艺术中心,与读者分享了自己人生中的三个觉醒:生命的觉醒、自我的觉醒和灵魂的觉醒。

周国平认为,这三个觉醒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人觉醒以后,就好像有了分身术,身体的我在社会上活动,有时候受气,有时候高兴,另一个精神的“自我”则在高处看着这一切,让自己和外在遭遇保持一个距离,分清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从而避开生活琐碎、芜杂的陷阱,更好地实现和安顿自我。以下是演讲实录。

朋友们好!

今天的天气很不好,听说天气会影响心情,可是我看同学们的心情挺好的,我的心情也挺好的。我非常感动、也非常感谢大家,这么坏的天气,出行很不方便,但大家还是来参加这样一个讲座。我这个人时候很懒的,如果这样的天气,我是什么都不想做的,但是今天如果我不来,这个活动就没法进行,所以我才来的。可是你们是可以不来的,但是你们来了,从中我看到了你们对于我的巨大的善意,你们可能是不辞辛苦跑到这里,谢谢大家!

今天很高兴,因为我这个人出书,其实你们看我出书很多,每年都出书,但是真正的新书是很少的,我写的散文也好,随笔也好,大概出版的周期是四年到五年。现在这两本书,《觉醒的力量》是我在

从2011年到2014年的写的文章、散文的集合,所以是共四年的时间。《人生不较劲》也是2011年到2014年,这四年之间出这两本我文章的新书。其实我出书是很慢的。这两本书出来以后,我想在这里讲什么呢?好像给我的安排是45分钟,有点长我觉得。我最喜欢的是和你们交流,我们互动,你们提问题或者和我探讨问题,我是最喜欢的。

我先简单讲一下,我主要讲讲《觉醒的力量》这本书。其实这本书是由很多文章组成的,主题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为什么选择《觉醒的力量》这样一个书名呢?因为我觉得这里面最重要的文章是谈这个问题的。这是我这几年中想的较多的一个问题。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天晚上睡觉,白天就醒来了,醒来以后我们很忙,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同学们要读书、要应付考试、要应付毕业。走上职场以后要应付职业上很多事,要去赚钱,结婚生孩子以后,还要养家糊口,反正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我们去应付,但是我想问一个问题,在这样一个生活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是醒着的吗?我们身上那些最根本的,在我看来是人的本质所在的东西,那些东西醒了没有?我发现是经常处于一个沉睡的状态。所以我就说人身上最重要的东西,我们应该经常让他们醒着。这个时候你才是作为一个自觉人的生存着的。

那么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这个我在书里面谈了,里面有一篇文章,你们可以去看一看,叫做《人生的三个觉醒》。

我认为人身上有三个最重要的东西。第一个是生命。每一个人,你首先是一个人,归根到底是个生命。这个道理好像很简单,但实际

上我们平时对我们的生命是不是经常处在一个敏感的状态?我们经常会被一些社会性的东西所遮蔽。所以我说第一个觉醒就是生命的觉醒。那么第二个重要的东西就是,你不光是一个人,而且每一个人,你还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而且你知道你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个我,都是一个自我。那么第二个本真的东西就是自我。第三的东西是你不光是一个我,而且每个人都是一个精神个体的存在,应该说每个人身上有一个更高的我,这个我实际上是一个大我,是灵魂。所以第三个觉醒就是灵魂的觉醒。

我主要就讲了这三个觉醒:生命的觉醒、自我的觉醒、灵魂的觉醒。我就简单讲一讲这三个觉醒,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大家讨论问题。

在很多年前,我曾经收到过一个读者的来信,她可能是一个女孩子,她给我写了一封信,她说周老师,我读你的书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把你当作一个作家,学者、散文家,在我眼里,你是一个生命,在那里静静地诉说;我也是一个生命,在这里静静地聆听。然在再最后的结尾的地方,就是在落款的地方,她没有写自己的名字,就写了一句话“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我是、你是„„”其实我当时特别想给她回信,但是她没有留名字,也没有留地址。后来我就用她的最后一句话写了一篇文章,叫《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我用这个做标题写的。

我觉得这句话写的特别好,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就是一个赤条条的生命。以后你们当了父母你们就知道了,看着自己的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上,你就知道生命刚来的时候十个什么样的状态。非常纯粹的一个生命,但是后来随着我们年龄长大,我们走入社

会,可能我们越来越关注的不是我们的生命了,关注一些社会上的其他一些东西。权力、地位、财富、名声,这些东西我把它称为是生命上的社会堆积物。我们在社会上生活,有些东西我们需要,无可非议,但是我觉得真的是应该有一样清闲,要记住,你不能永远为这些东西或活着,一辈子把你的全部精力都用在追求这些东西上,反而忽略了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你的生命,你的生命到底需要什么?生命在多大程度上是需要这些东西的?

我觉得生命本身的需要是很单纯的,但是这些单纯的需要,可能是一些平凡的、永恒的需要,往往被我们忽略。比如说,与自然的交流,为了能够和自然有一个好的关系,一个好的自然环境,比如说对健康的需要,对安全的需要。还有自然情感的满足。这些都是生命本身所规定好的,是大自然的规律。我觉得自然情感的满足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是生命本质的需要。

我经常回顾,我这一辈子幸福感最强烈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我觉得主要是两段时候,一段是我刚进北大的时候。我进北大的时候是17岁,刚满17岁,我是7月份生日,9月份进了北大。进了北大之后,那时候正是青春期,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漂亮的姑娘,顿时觉得这个世界美好极了,人生美好极了。当时的感觉就是有一件非常美好、我还不太清楚的事情。我们那个时候谈恋爱,要是被发现是会被批评的,如果发生了关系是要被开除的,这个很严厉!不过没关系,我觉得当时如果允许谈恋爱的话,女同学都不会看上我,因为她们都比我大两岁以上。

但我觉得重要的是,当时你看什么都是以一种恋爱的眼神去看、恋爱的心情去看,你是在和整个世界、整个人生谈恋爱,这种感觉真好,包括读书。那个时候我读了很多书,读了许多爱情小说、爱情诗歌,特别喜欢海涅,我还看了大量俄罗斯的文学作品,其实各种作品我都特别喜欢。那时候我就是感觉有一种阅读叫做青春期的阅读,这个青春期的阅读和恋爱是很相像的。恋爱的特点是什么?就是两条:一个是单纯,一个是痴迷。青春期的阅读就是这样,非常痴迷。这个东西,如果高中和大学期间没有这样一段经历,没有青春期的阅读的经历,我觉得非常可惜,可能你一辈子都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了,当你有了这样一段经历之后,你往往一辈子就爱读书了。

你们现在还没有走上社会,走上社会以后你会发现,社会的力量非常强大。那个时候你要保持清醒?社会上的一些东西,包括权力,包括财富、名声,你可以争取,但是你要斟酌清楚,你不要把那些东西看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那仅仅是一个手段,目的还是要让你的生命有一个好的状态。如果你去争取那些东西让你的生命有一个坏的状态,那你就不要去了。

因为我就说生命就是通过堆积在、附加在生命上的这些权力、地位、财富等等的这些社会性的堆积物,去发现你的自然的生命,去倾听你的生命的声音,要去满足你生命的单纯的需要,这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最后你在社会上再成功,但是如果说你的生命的状态是不好的,情感生活一团糟,也没有时间和自然在一起,也没有时间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我觉得你的人生并不成功。人生的成功总体上

人生的三个觉醒读后感篇四
《觉醒读后感》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等均可写作,同时也提供翻译服务

从“真女性”到“新女性”:《觉醒》与美国社会转型期女性意识的觉醒 摘 要: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代表作《觉醒》是她呼唤中产阶级女性挣脱男权社会制度的束缚,实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扛鼎之作。小说主人公埃德娜不屈不挠的探求自我,实现从“真女性”向“新女性”的自我转变过程,反映了美国转型时期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 真女性; 新女性; 男权社会; 女性意识; 觉醒

中图分类号: I712. 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 -3715( 2012) 03 -0025 -03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代表作《觉醒》是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一部经典力作。该书出版于1899 年,正值美国工业化过程中“新女性”等各种“进步主义”思潮滥觞的时代。作为生活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美国大转折年代里的知识女性,肖班不仅是位作家,更是一位倡导女权主义思想的先驱。《觉醒》正是肖班对美国社会转型期女性意识觉醒的真实写照,反映了这位女作家呼吁女性挣脱男权社会制度的束缚,实现自我意识觉醒的心声。

一、《觉醒》与美国内战前的维多利亚“真女性”观

《觉醒》讲述了女主人公埃德娜从一个传统的、没有自我意识的家庭妇女逐渐成为一个反叛旧道德规范束缚,追求独立自由的现代女性的过程。小说一发表,便受到了几乎全盘否定,被视为淫书、毒瘤,圣路易斯图书馆将其列为禁书,肖班本人也被开除出文学团体。人是社会的产物,其思想观念的形成必然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觉醒》也不免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对该书的出版年代和社会背景进行考察,能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当时人们对其多有诟病的原因。在美国内战前,维多利亚道德观念居于美国社会文化的主流,牢牢地禁锢着众多女性的思想行为,令他们自觉地充当着维多利亚价值观所提倡的“真女性”角色。文学评论家巴巴拉·韦尔特在《真正女性的崇拜》一文中对“真女性”下过这样的定义:“真正的女性”具备四种品质———虔诚、贞洁、服从、温顺。在当时,男女的生理结构差异使人们认为男性生来就是力量与理性的象征,而“女人”便是虚弱与感性的同一语。在多数男性看来,“女人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事实上,她不太聪明。”甚至当时的医学知识也认为女性的脑容量小于男性。当时绝大多数美国女性无缘于学校教育,只有少数中产阶级家庭会送女儿进入校园学习或者为其聘请家庭教师。不过,当时女子教育的目的并非为提高女性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仅止于为社会培养温良恭让的合格家庭主妇。入学女子所接触到的课程以家政服务、宗教信仰和“妇德”修养为主。还有,当时女性在经济上不独立,她们的活动舞台便被禁锢在了家中,为人妻母成为她们整个人生的职责和意义。在两性世界中,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其角色也围绕她们与男性的关系来定性,即女儿、姐妹、妻子、母亲。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美国内战时代前的绝大多数女性根本无法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与女性意识,对自我存在的意义难以突破“真女性”观念的窠臼,她们严格地遵循着男性社会所规定的道德准则,乐此不疲地扮演着“家中天使”的角色: 愉悦丈夫,养育子女,料理家务。肖班在《觉醒》中塑造了一位传统道德标准下的贤妻良母式人物———拉蒂格诺尔夫人,这位被男性社会的“圣母式”人物形象与女主人公埃德娜形成了鲜明对比。拉蒂格诺尔夫人认真地诠释着维多利亚道德标准下的“真女性”形象。她美丽端庄,举

止优雅,严守“妇德”,是完美女性的象征。对丈夫,她温婉顺从,奉为尊者,无论何时何处,只要丈夫开口,她都会认真倾听并不住点头以示赞同; 对幼子,慈爱勤劳,关爱备至。她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并正在孕育又一个小生命。结婚七年,她的双手从未闲过。一年四季,她都为孩子们飞针走线,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也在为孩子们缝制御寒的冬衣。她为丈夫和孩子完全地奉献着自己,全身心地生活在男权社会赋予她的这种没有自我的家庭角色之中.

二、走向“新女性”的觉醒历程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一些女性受当时的进步主义思潮影响勇敢地冲破世俗传统的羁绊,挑战传统道德观念,女性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她们努力打破传统的维多利亚“真女性”观念的束缚,不愿终日以家庭为中心,渴望走向社会,实现自我。现代“新女性”形象开始出现在美国的历史舞台上。转折时期的工业化大发展为“新女性”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首先是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化进程造成了对大量的自由劳动力的需求,这就为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工作提供了条件。其次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家用电器的发明和使用节约了妇女大量的家务时间,为她们摆脱繁重的家务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并使中产阶级白人妇女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来思考自己的发展。再次,工业化也冲击了美国妇女的思想观念。随着女子高等教育的兴起,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逐渐增多,其所受教育的内容也从所谓的“淑女课程”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目转变。截止 1900 年底,有 5000 多位女性从高等学府取得学士学位,而此后这一数字又在逐年递增。再加上那些所谓的“女性大脑容量小于男性”的谬论也随着医学和解剖学的发展不攻自破。总之,这些条件都成为“新女性”诞生的催化剂。这些追求个性、向往自由、充满信心、敢于创新的“新女性”们以崭新的形象出现于美国文坛以及其他领域。《觉醒》中塑造的女主人公埃德娜便是位敢于向传统社会观念提出挑战的新女性。埃德娜艰辛的觉醒之路闪烁着女性意识觉醒的光芒。她是美国南部一位富商的妻子,有着六年的婚姻生活和两个孩子。六年来,她过着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每天只需把自己打扮起来以取悦丈夫,并照看好孩子。可是目睹了拉蒂格诺尔夫人那种完全泯灭自我的生活境况后,埃德娜不禁为她感到悲哀。同时拉蒂格诺尔夫人的生活,也像面镜子映出了埃德娜自己以前那种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这些深深地触动了埃德娜的心灵,并促使她思考自己的人生,其心中长眠的女性主体意识也随之开始觉醒。她不愿再做一个无时无刻为丈夫、为孩子着想的客体,不愿再做丈夫的附属品和家庭的奴隶。她想成为一个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主体。埃德娜开始踏上了一条反抗旧观念、旧势力,追求人格独立,构建自我意识的荆棘之路。埃德娜的觉醒之路首先开始于性意识的觉醒。在他人眼中自己与丈夫六年的美满婚姻,在埃德娜心里却是不幸福的,因为他们的婚姻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而非心心相印的感情之上。丈夫满足她的一切物质需要,视她为一件属于自己的珍藏品。身为妻子,无条件满足丈夫的性需求在时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埃德娜却极其反感。埃德娜不愿再充当男性的玩偶,而渴望成为自己身体的主人,从而能够按照自身意愿在男女关系上拥有自主权。她在与罗伯特的交往中,体验到了爱情的激情,建立起了一种精神上平等理解的关系,这使得埃德娜感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内心性意识的觉醒促使埃德娜义无反顾地爱上了罗伯特,有了当时社会所不齿的婚外恋。更加重要的是,埃德娜也在追求精神上的觉醒。埃德娜认识到自己是个拥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应该按照人的发展与需求实现自我的价值。婚姻这个枷锁束缚了她所向往的自由与独立,女性生育

这一生理结构使她不仅受制于丈夫还受制于孩子。她坚定地打破了已经行之六年的家庭惯例,取消了原本每周二接待丈夫在生意上的朋友的活动,她甚至搬出丈夫营造的豪宅租住进“鸽子窝”里,以绘画谋生,自主安排生活。绘画不仅使她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更使她得以摆脱他人的操控,成为她向社会展示艺术才能、争取自身解放的重要媒介。不仅如此,埃德娜的觉醒更体现在其自我意识在各种角色冲突中的觉醒。她无法认同社会道德要求的贤妻良母式女性角色,她视孩子如生命,却又难以将自己的生活与孩子混为一谈; 她要成为自己的主人,获得真正心灵的解放与满足。身陷于实现自我价值与履行传统女性家庭责任的两难境地中,埃德娜却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顽强的决心: “我可以放弃不一定必要的事物: 可以为孩子舍弃金钱,舍弃我的生命,但是,我不可以为他们舍弃自我。”埃德娜不因爱子而舍弃自我的决绝态度正体现着她对自我的高度重视。

三、结束语

埃德娜这一文学形象反映了美国社会转型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在这一时期,愈来愈多的女性由传统的“真女性”角色转向具有自尊、自强、自爱、自立的“新女性”角色。对于这些“新女性”而言,婚嫁不再是女人生活中的唯一内容,她们开始对男权社会传统进行日益坚决的反叛; 她们不仅“挑战传统的两性地位观念,追求健康开放的生活方式”,而且积极投身社会活动,争取妇女在公共生活中的两性平等权益。在“新女性”群体的带领下,女装改革和户外运动渐趋时尚,严重摧残女性身心健康的维多利亚束身衣和足不出户的“白奴”生活方式日益消亡。越来越多的美国女性凭借自身的能力闯入那些只向男性开放的“女性职业禁区”,在医药、教育、政治等领域里展露风采。《觉醒》正是美国社会转型期女性冲破腐朽的传统道德藩篱,勇敢追求独立人格和自我的真实写照。它为唤醒女性的自我意识与性别意识,引领女性走上自尊自立之路作出了艺术贡献。女主人公埃德娜就是反抗旧观念的代表人物,其艰辛的觉醒历程体现出美国社会转型时期众多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并推动了美国现代“新女性”的诞生。

参考文献:

[1]Barara Welter.

从“真女性”到“新女性”:《觉醒》与美国社会转型期女性意识的觉醒 摘 要: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代表作《觉醒》是她呼唤中产阶级女性挣脱男权社会制度的束缚,实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扛鼎之作。小说主人公埃德娜不屈不挠的探求自我,实现从“真女性”向“新女性”的自我转变过程,反映了美国转型时期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 真女性; 新女性; 男权社会; 女性意识; 觉醒

中图分类号: I712. 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 -3715( 2012) 03 -0025 -03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代表作《觉醒》是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一部经典力作。该书出版于1899 年,正值美国工业化过程中“新女性”等各种“进步主义”思潮滥觞的时代。作为生活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美国大转折年代里的知识女性,肖班不仅是位作家,更是一位倡导女权主义思想的先驱。《觉醒》正是肖班对美国社会转型期女性意识觉醒的真实写照,反映了这位女作家呼吁女性挣脱男权社会制度的束缚,实现自我意识觉醒的心声。

一、《觉醒》与美国内战前的维多利亚“真女性”观

《觉醒》讲述了女主人公埃德娜从一个传统的、没有自我意识的家庭妇女逐渐成为一个反叛旧道德规范束缚,追求独立自由的现代女性的过程。小说一发表,

便受到了几乎全盘否定,被视为淫书、毒瘤,圣路易斯图书馆将其列为禁书,肖班本人也被开除出文学团体。人是社会的产物,其思想观念的形成必然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觉醒》也不免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对该书的出版年代和社会背景进行考察,能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当时人们对其多有诟病的原因。在美国内战前,维多利亚道德观念居于美国社会文化的主流,牢牢地禁锢着众多女性的思想行为,令他们自觉地充当着维多利亚价值观所提倡的“真女性”角色。文学评论家巴巴拉·韦尔特在《真正女性的崇拜》一文中对“真女性”下过这样的定义:“真正的女性”具备四种品质———虔诚、贞洁、服从、温顺。在当时,男女的生理结构差异使人们认为男性生来就是力量与理性的象征,而“女人”便是虚弱与感性的同一语。在多数男性看来,“女人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事实上,她不太聪明。”甚至当时的医学知识也认为女性的脑容量小于男性。当时绝大多数美国女性无缘于学校教育,只有少数中产阶级家庭会送女儿进入校园学习或者为其聘请家庭教师。不过,当时女子教育的目的并非为提高女性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仅止于为社会培养温良恭让的合格家庭主妇。入学女子所接触到的课程以家政服务、宗教信仰和“妇德”修养为主。还有,当时女性在经济上不独立,她们的活动舞台便被禁锢在了家中,为人妻母成为她们整个人生的职责和意义。在两性世界中,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其角色也围绕她们与男性的关系来定性,即女儿、姐妹、妻子、母亲。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美国内战时代前的绝大多数女性根本无法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与女性意识,对自我存在的意义难以突破“真女性”观念的窠臼,她们严格地遵循着男性社会所规定的道德准则,乐此不疲地扮演着“家中天使”的角色: 愉悦丈夫,养育子女,料理家务。肖班在《觉醒》中塑造了一位传统道德标准下的贤妻良母式人物———拉蒂格诺尔夫人,这位被男性社会的“圣母式”人物形象与女主人公埃德娜形成了鲜明对比。拉蒂格诺尔夫人认真地诠释着维多利亚道德标准下的“真女性”形象。她美丽端庄,举止优雅,严守“妇德”,是完美女性的象征。对丈夫,她温婉顺从,奉为尊者,无论何时何处,只要丈夫开口,她都会认真倾听并不住点头以示赞同; 对幼子,慈爱勤劳,关爱备至。她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并正在孕育又一个小生命。结婚七年,她的双手从未闲过。一年四季,她都为孩子们飞针走线,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也在为孩子们缝制御寒的冬衣。她为丈夫和孩子完全地奉献着自己,全身心地生活在男权社会赋予她的这种没有自我的家庭角色之中.

二、走向“新女性”的觉醒历程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一些女性受当时的进步主义思潮影响勇敢地冲破世俗传统的羁绊,挑战传统道德观念,女性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她们努力打破传统的维多利亚“真女性”观念的束缚,不愿终日以家庭为中心,渴望走向社会,实现自我。现代“新女性”形象开始出现在美国的历史舞台上。转折时期的工业化大发展为“新女性”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首先是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化进程造成了对大量的自由劳动力的需求,这就为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工作提供了条件。其次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家用电器的发明和使用节约了妇女大量的家务时间,为她们摆脱繁重的家务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并使中产阶级白人妇女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来思考自己的发展。再次,工业化也冲击了美国妇女的思想观念。随着女子高等教育的兴起,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逐渐增多,其所受教育的内容也从所谓的“淑女课程”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目转变。截止 1900 年底,有 5000 多位女性从高等学府取得学士学位,而此后这一数字又在逐年递增。再加上那些所谓的“女

性大脑容量小于男性”的谬论也随着医学和解剖学的发展不攻自破。总之,这些条件都成为“新女性”诞生的催化剂。这些追求个性、向往自由、充满信心、敢于创新的“新女性”们以崭新的形象出现于美国文坛以及其他领域。《觉醒》中塑造的女主人公埃德娜便是位敢于向传统社会观念提出挑战的新女性。埃德娜艰辛的觉醒之路闪烁着女性意识觉醒的光芒。她是美国南部一位富商的妻子,有着六年的婚姻生活和两个孩子。六年来,她过着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每天只需把自己打扮起来以取悦丈夫,并照看好孩子。可是目睹了拉蒂格诺尔夫人那种完全泯灭自我的生活境况后,埃德娜不禁为她感到悲哀。同时拉蒂格诺尔夫人的生活,也像面镜子映出了埃德娜自己以前那种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这些深深地触动了埃德娜的心灵,并促使她思考自己的人生,其心中长眠的女性主体意识也随之开始觉醒。她不愿再做一个无时无刻为丈夫、为孩子着想的客体,不愿再做丈夫的附属品和家庭的奴隶。她想成为一个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主体。埃德娜开始踏上了一条反抗旧观念、旧势力,追求人格独立,构建自我意识的荆棘之路。埃德娜的觉醒之路首先开始于性意识的觉醒。在他人眼中自己与丈夫六年的美满婚姻,在埃德娜心里却是不幸福的,因为他们的婚姻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而非心心相印的感情之上。丈夫满足她的一切物质需要,视她为一件属于自己的珍藏品。身为妻子,无条件满足丈夫的性需求在时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埃德娜却极其反感。埃德娜不愿再充当男性的玩偶,而渴望成为自己身体的主人,从而能够按照自身意愿在男女关系上拥有自主权。她在与罗伯特的交往中,体验到了爱情的激情,建立起了一种精神上平等理解的关系,这使得埃德娜感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内心性意识的觉醒促使埃德娜义无反顾地爱上了罗伯特,有了当时社会所不齿的婚外恋。更加重要的是,埃德娜也在追求精神上的觉醒。埃德娜认识到自己是个拥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应该按照人的发展与需求实现自我的价值。婚姻这个枷锁束缚了她所向往的自由与独立,女性生育这一生理结构使她不仅受制于丈夫还受制于孩子。她坚定地打破了已经行之六年的家庭惯例,取消了原本每周二接待丈夫在生意上的朋友的活动,她甚至搬出丈夫营造的豪宅租住进“鸽子窝”里,以绘画谋生,自主安排生活。绘画不仅使她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更使她得以摆脱他人的操控,成为她向社会展示艺术才能、争取自身解放的重要媒介。不仅如此,埃德娜的觉醒更体现在其自我意识在各种角色冲突中的觉醒。她无法认同社会道德要求的贤妻良母式女性角色,她视孩子如生命,却又难以将自己的生活与孩子混为一谈; 她要成为自己的主人,获得真正心灵的解放与满足。身陷于实现自我价值与履行传统女性家庭责任的两难境地中,埃德娜却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顽强的决心: “我可以放弃不一定必要的事物: 可以为孩子舍弃金钱,舍弃我的生命,但是,我不可以为他们舍弃自我。”埃德娜不因爱子而舍弃自我的决绝态度正体现着她对自我的高度重视。

三、结束语

埃德娜这一文学形象反映了美国社会转型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在这一时期,愈来愈多的女性由传统的“真女性”角色转向具有自尊、自强、自爱、自立的“新女性”角色。对于这些“新女性”而言,婚嫁不再是女人生活中的唯一内容,她们开始对男权社会传统进行日益坚决的反叛; 她们不仅“挑战传统的两性地位观念,追求健康开放的生活方式”,而且积极投身社会活动,争取妇女在公共生活中的两性平等权益。在“新女性”群体的带领下,女装改革和户外运动渐趋时尚,严重摧残女性身心健康的维多利亚束身衣和足不出户的“白奴”生活方式日益消亡。越来越多的美国女性凭借自身的能力闯入那些只向男性开放的“女

人生的三个觉醒读后感篇五
《《人生》读后感》

《人生》读后感

关于人生,我已经读了大量的书籍,因此,对此我也稍有理解,但直到我七年级的这个寒假中读了路遥写的这本《人生》之后,我仿佛才真正懂得了人生。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的事物更为亲切,而这本《人生》恰恰写的是一些农村的故事,让我觉得更加亲切。如果说雨露滋润了禾苗,山川筑造了河流,那么当认识这本《人生》丰富了我的心灵。

读过这本书后,我似乎恍然大悟的明白了生活与人生的意义,明白了世人心中的美好与丑恶,知道了他们的理想与追求,山川花木,鸟兽虫鱼各种事物的所想所做。

人生,人身这个定义其实是灵活多变的,是千姿百态的。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所想,所做,所为的不同而造成的。在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是自私的,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让人生变得更美好。为了实现这个美好而似乎有很遥远的目标,他们就会不惜一切去争取,甚至不惜采用一些旁门左道。可惜的是,即使他们已使用了一些邪恶不好的方法,破坏了别人美好人生实现的梦想,自己还不一定能够实现,书中以重点描述高加林为中心,细腻的刻画了这个人物,表现出了这个人物多样的性格。

书中所主要刻画的高林,写出他从毕业到撤职的经过:高加林读完高三没能考上大学,给他心灵重重一击,幸亏当上了本村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使他又恢复了信心,可过了三年后,这村村主任高明楼的儿子毕业后顶替了他,他只能到个农民,虽然生在农村,但高加林心里着实看不起农民,现在当了农民后什么也不会,好在有“二能人”女儿巧珍的帮忙,他才逐渐适应了,并起两人关系很快发展,又过了一段,身为劳动副局局长的马占胜为了讨好高加林刚当兵回来在这当劳动局局长的叔父,有走后门让高加林到县城当了通讯干事,是高加林一下子高兴的不知如何是好,到县城工作了没几天,他的中学同学同学黄亚萍又来找他,黄亚萍现在家庭也算是很好了,并且她还说要带高加林到南京去发展。高加林为了自己的前途毅然决定跟黄亚萍走,于是就和他曾经的大恩人巧珍分手了,黄亚萍也跟张克南分手了,张克南的妈妈为了报复他们,把高加林走后门到那个了通讯干事这件事被撤了职,回到农村当农民,巧珍虽然赌气于马栓结了婚,但仍然

一如既往的帮高加林,求着个拜那个,最后终于让高加林又当上了农民教师。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出了高加林的骄傲自大,为实现美好人生而放弃以前的大恩人;可看出巧珍为了她和高加林的爱情而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去干一切,还有这些大干部们的唯利,讨干部走后门的种种行为。从这些可看出,这些人的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为了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而做的,但他们没有认识到尺有短,寸有长,他们是不可以求百分之百的完美的,所以在中间过程中做了一些害人害己的行为,所以,人不要太满足于现实,但也不要过分渴求以后,要做到适可而止,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有意义。

人生的三个觉醒读后感篇六
《人生读后感

梦一般的人生

也许是因自己生活的经历还少,大二的时候,第一次读路遥的书《平凡的世界》,只是感到他写的是那样的朴实,一幅幅乡野山村的场面如同身临其境,跟随人物的悲欢离合感慨世事无常,却不曾如此感同身受。《人生》让我百感交集,不只是同情各个人物的崎岖的经历和结局,也让提醒了我不要远离了自己的根!有人说人生如戏,而我却觉得人生如梦。

因为朴实,所以熟悉。《人生》让我感到的分明是自己生活中的事。对于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我来说有着更加深切的感受,小说里人物命运和我们这些农村孩子何其相似。“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儿子高加林,生活似乎跟他开了个玩笑,由于社会的不公,为了生活,昔日为人师的他要提上篮子到集市上叫卖。然而“一切毫无办法,严峻的生活把他赶上了这条尘土飞扬的路。”当他狠狠咽了口唾沫,闭上眼怪叫一声:“白蒸馍哎——”时,我感到自己清清楚楚的听到了在耳边不断回响,那一刻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他的难看、悲哀。我想起我的爸妈,在集市上为了一毛两毛钱而和摊主讨价还价,为的就是多省下些钱不让我们姊妹在外受委屈„„ “生活的变化真如同春夏秋冬;一寒一暑,差别甚远!三年前这样的夜晚,他或者在明亮温馨的教室里读书;或者在电影院散场的人群里,和同学们说说笑笑走向学校„„现在,他却拉着茅粪桶,东避西躲,鬼鬼祟祟,像一个夜游鬼一样。”

人生,常常都不是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他比别人付出更多,

他比别人天资聪颖,他比别人才华更甚,但不意味着,他比别人有更辉煌的事业。但是我想,让他更无奈的是这些不平等的眼光——人们歧视他是农民出身,是土包子乡巴佬。当他忍受不了昔日同学妈妈的羞辱而想要为自己为劳动的人争回应属于他们的可怜的一点点的尊严时,我感到了他的有心无力,一切都是徒劳。看的比什么都重要的尊严被无情的扫落在地,也只能忍气吞声的远离。

生活就是如此的一波三折,当他用疯狂的体力劳动宣泄自己在精神世界的失败,用一种近乎于“自虐”的方式接受命运的安排,面对现实时,权利却又再一次搅乱了他的世界。叔叔的转业使得高加林摇身一变成了县城里风光无限的通讯干事,压抑已久的激情再也不可抑制的爆发了。他凭着自己的才识、努力赢得了领导的赏识,受到了同事的欢迎和青睐。然而一时的春风得意冲昏了高加林的头脑。他不再理智,浮躁、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放弃了自己在人生低谷最无助时依然不离不弃的姑娘。就像德顺老汉说的:“你把良心卖了„„,归根结底,你是咱土里长出来的一棵苗,你的根应该扎在咱的土里啊!你现在是个豆芽菜!根上一点土也没有了,轻飘飘的,不知你上天啊还是入地呀„„”果不其然,命运的捉弄又再一次降临在他的身上:“走后门”被揭穿,所有的一切成为梦幻泡影,轰轰烈烈的爱情、高远的理想、一帆风顺节节高升的事业„„,就如一场梦,现在被惊雷炸醒,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虽然高加林的经历让人感慨,然而他的爱慕虚荣和见异思迁依然让我感到愤怒。人生路上,凡事三思而后行,他的不幸却也是他自己

酿下的苦果。不论何时,人都不能丢掉了自己的根本:“是的,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一时的绚丽或许激动人心,却比不上一生平平淡淡的幸福。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柳青

希望这段话能启发我们的人生,在未来的生活里,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的岔道口。我们在保持生活热情的时候,真的要增加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高加林的人生像一场梦,梦里诠释了人生。人生就是一个未知数,不要计较得失,所谓舍得:有舍才有得,舍即是得。努力过奋斗过,结果还是那么重要,不懈追求的过程就不精彩吗?让一切随性吧,保留朝气蓬勃的激情,保持理智清晰地头脑,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自己源自内心最真诚的印记,或许遗憾,却不懊悔;即使曲折,也要不懈的坚持,走出自己别样的幸福:坚强、豁达。

第一税务所

孙成荣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观后感范文(通用3篇)
  •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后感完整版三篇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观后感集合3篇
  •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后感完整版【...
  •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后感完整版范文三篇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观后感三篇
  • 廉洁警示教育片《贪欲之祸》观后感九篇
  • 廉洁警示教育片《贪欲之祸》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