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观后感 >

十月围城观后感800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29    阅读:

十月围城观后感800字篇一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

牵着蜗牛散步

----------铭记历史,缅怀先辈,感受世间情。 俯仰之间,辛亥革命的腥风血雨已掩埋一个世纪之久。那是一场救国救民、势在必行的革命。我们曾扼腕辛亥革命的功败垂成,痛恨袁世凯窃取革命的果实,反思革命的不彻底性。虽然革命最终失败了,但它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重大革命意义是不可否认的。今日,看完电影《十月围城》,那一幕幕辛亥革命前的场景让我感受到了革命残酷而又不可避免的流血牺牲以及人民群众包括商人、乞丐、车夫、小贩、学生、赌徒等人之间种种崇高而又感人的情愫。

《十月围城》跟以往表现革命主题的电影不一样。它没有把焦点放在革命大人物身上,而是极力了塑造了一一个有血有肉的社会底层人民群众在反抗与斗争中奋不顾身,慷慨就义的崇高形象。他们本与革命党人孙中山素未谋面,毫无瓜葛。但是他们为了各种情谊,在抉择中把自已卷入到了这一场生死不定的保卫活动中。为了保卫革命党人孙中山能够安全到达香港与十三省代表顺利进行秘密会谈,这一批批江湖义士有的甚至根本都不知道自已要保卫的人是谁,却都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成就大义,最后在这场腥风血雨中失去或死亡。就因为他们是商人,是车夫,是学生,是乞丐,是赌徒,所以当他们决定投入到这场意义非凡却又危险万分的活动

中的那种取舍的勇气才更让我热血沸腾。

《十月围城》演绎的不仅仅是辛亥革命前夕天翻地覆的社会和火热的革命准备,更是抒写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人情史。还清楚的记得那一个镜头,当车夫阿四拉着老爷李玉堂跑在街上时,透过橱窗,阿四与女孩阿纯深情对望,女孩是一脸的羞涩,阿四却是满脸的幸福,两个人的眼神在对方身上久久没有移开。这一个镜头为气氛沉重的晦暗动荡社会增添了一抹亮色,也让我眼前一亮。车夫阿四与残疾女孩阿纯之间这种没有功利的纯洁爱情也让我感动不已。阿四的一句“只要老爷满意了我就高兴了”更让我感受到他的忠心爱主、知恩图报和务实的精神。为了保护少爷,本来第二天就要与自已心仪已久的女孩结婚的他义无反顾的用自已的肉体挡住了朝廷刺客,最终献出了自已的生命。这是感人至深的主仆情,也体现了小人物的崇高情怀。《十月围城》中赌徒浪子沈重阳和女儿依依不舍的情节,让我哭的一塌糊涂, 沈重阳为了能让自已的女儿知道他是她的爸爸,而答应妈妈保护她的继父李玉堂。在女儿被妈妈带走时留下了一个布娃娃,这个布娃娃就成为了沈重阳在生死关头时的信念支撑与精神寄托。在他最终倒在地上的那一刻,他脑中浮现的是乖巧的女儿与温柔漂亮的妻子,一家三口幸福的骑着一辆自行车,笑啊笑啊,徜徉在街道上。他最后的遗言是“把这个(布娃娃)交给念慈。”想到小女孩乖巧的模样和她在那个社会

中未卜的命运,以及沈重阳对女儿无法割舍的父女情,心中不禁愁肠百结。戏班班主方天,本来是朝廷命官却被清廷冤枉而遭到围剿 ,他不得不带领三百弟兄和自已的女儿走上流亡之路,最终到香港安身,等待重振中华的机会。最后终于等到了一次可以保卫重要革命党人孙中山的任务,他终于可以为国家为人民出一份力,这是深深的爱国情。他说“不停地搬是为了最终能够回家。”遗憾的是他这个愿望到死都没能实现。在即将实行任务的前几天戏班被清军围剿,当清兵从天而降,他已知凶多吉少,就把女儿推到墙角,打晕她,并用麻布把她包裹起来,用一条麻绳捆住她,抛下窗外,临落地前先稳一下,随后再轻轻一扔,麻布轻轻坠地,小牌坊随后轻轻压在女儿身上,这是他能给女儿的最后的呵护。这位不怕死不畏用鲜血洗染革命的堂堂大将军,生死关头也只求能保住小女一条性命。这是浓情意深的父女亲情,不禁震颤着我的心灵。中华日报馆主李玉堂的儿子李重光作为思想先进的青年,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因为在街头宣传支持孙中山支持共和而遭到父亲反对时,他不惜与父亲争执,大喊“不做亡国奴”。最后在抽生死签时抽中成为孙中山替身的那一个。虽然有人极力反对,可是,他说“生命是平等的”。这个十七岁的少爷,涉世还不深,只有一腔热血。他毕竟还是个不成熟的孩子。在代替孙中山先生坐在随时可能遭到暗杀的车子上时,他一脸的冷汗,身体不停发抖,他害

怕是应该的。一路上他在车里听到无尽的厮杀声,心中有着无尽的恐惧,但他强忍巨大的恐惧,努力走完这段死亡路。陈少白与清兵将领阎孝国生死相对时,阎孝国有一身精湛的武艺,而陈少白只是个见血就晕的书生,李重光坐在车里,举起陈少白塞给他的手枪,那是他最后的希望。可人力车倒退着下楼梯,车子在颠簸中手枪滑落掉在地上,他一脸密汗惊慌无法隐藏,最后车子撞上石柱,侧翻倒地,这个十七岁的少年最终躲不过惨死的命运,做了孙中山的替死鬼,也哭碎了他老父亲的心。老父亲李玉堂口中只有那句“我不是说了,这两天哪也别去,你不听话了?”一句话撕心裂肺,也体现出这个青年不可泯灭的革命热情。乞丐刘郁白因为爱上了父亲的女人,使得老父亲被气死,自已爱的女人也在他面前自尽。本是有钱公子的他从此堕落,最后流落街头成为乞丐。李玉堂替他赎回传家铁扇,为了感谢李玉堂也为了赎罪,他参与了保卫孙中山的活动。在最后与敌人的打斗中衣衫飘然,别有一番美感。仿佛又是从前那个眉清目秀的公子,再也不是乞丐。他是为国家的未来而丢了命,也算是赎了年轻时的罪。被南少林逐出山门,如今靠卖炸臭豆腐为生的小贩王复明也义无反顾的投入革命中,最后也为革命做出了牺牲。这一个个曾经活生生的生命,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世,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目的,最终却都走向了同一终点,成为了革命的垫脚石。

生命的价值和革命是天平的两端,革命注定着要流血牺牲。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后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些为我们的今天而做出牺牲的先辈们?看完《十月围城》,我被这些小人物大情操感动着,是那段远去的历史,那些革命烈士们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我们应当铭记。

十月围城观后感800字篇二
《十月围城观后感.共计2800字》

一场革命,一场血泪,一场矛盾

——《十月围城》观后感

俯仰之间,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那是革命与战争的五十年,无论是对于世界,抑或是对于中国。辛亥革命便是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的开始。一直以来,孙中山的革命党人发动的辛亥革命总得到强烈的认可,无论是我们的教科书,我们的官方意识形态,抑或是社会上的普遍观点,我们认为这是一场势在必行的革命,救民于水火的革命,也为革命最后的功败垂成而扼腕叹息,叹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恨袁世凯盗窃了革命的胜利果实。在我们眼里,辛亥革命一直被视为一个点而不是一个过程。自辛亥革命后,标榜爱国、民主和正义的激进洪流便势不可挡,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它打开了关闭激进主义洪流的那扇门,但是每一次运动的背后所付出的代价相比之下却无足轻重,这其中也包括辛亥革命。

可以说以往的任何讲述革命的影视作品,都离不开上面的主题,从而一直都充斥着强烈的正反对立,主旋律式的剧情,影视作品和政治教化和政治宣传合为一体。最近的《十月围城》毫无疑问有着传统的主旋律式的色彩,却也让我看到了少有的一抹亮色。

以往任何讲述革命或激进运动的电影,无一例外都是赞美革命的,而且电影的视角无非都是集中在革命的领导人身上,少数伟人的英明决策和叱咤风云。但是《十月围城》的焦点是属于底层的平民,不是英明神武的伟人们,底层民众的选择和付出才是电影所关注的。正因为如此,革命的更多细节得以披露。生命的价值与革命是天平的两端,《十月围城》就是这部衡量的天平。

《十月围城》视角的转变提高了电影的可解读空间,革命主角从伟人到平民的转变,使我们能够更深的去了解什么是革命。革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群众运动,这是革命的主体。但革命的主体并非仅仅是无数个人简单的相加从而形成的集体运动,简单的个人不通过引导和组织,是不会形成集体力量的,因此对于革命主体的讨论,仅仅停留在无数个人这一现象是没有意义的,他们为什么会产生集体行为,这才是重点,而导致集体行动产生的力量,才是真正意义上革命的主体。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呢?或许大家已经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有人早已给出了回答:因为政治上的正确,通俗的说就是:孙中山的暴力革命是正确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符合时代潮流的。但是这个世界并非只是简单的按照政治标准而划分善恶,而把人民单一的归纳为某一群体也只是探讨问题上的偷懒,无助于我们更好的去理解这个现象。试问,他们都能理解革命的目的和他的纲领吗?《十月围城》中,沈重阳、伙夫阿四、小贩王复明、流浪汉刘郁白、被通缉的军人方天和他的女儿方红等人,他们都是因为理解了同盟会革命党人才选择了义举吗?正如后面一个情节所讲的:阿四告诉他的未婚妻阿纯,他明天要去保护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但是他却不知道那个人究竟是谁,可见,政治上,他们都是政治上无知的普通人,在当时香港是如此,在中国大陆更是如此。单单是政治上的动员,是无法发动一场运动的,因而仅仅是政治上的正确性是无法成为革命的主体。

《十月围城》中的人物在诉求。通过诉求,我们往往能知道他们究竟为了什么。

曾经的将军方天,战争失败,清廷向联军妥协,方天由于协同义和团,因此被清廷通缉,逃亡香港,而方天的愿望便是以合法的身份回故乡。而当方天死后,方红的诉求则是为父报仇。小贩王复明,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但是他的正义感除了来自自己的感性判断之外,还有他对侠义人士的崇拜,愿意惟命是从。流浪汉刘郁白,他受到商人李玉堂的知遇之恩,愿意报答李玉堂。伙夫阿四,他的诉求就是——老板满意我就开心了,是一种很纯真的主仆之间的效忠纽带。沈重阳的愿望则是为自己以往的过失赎罪。

这些诉求,本质上都是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但又都是乡土的,朴素的。虽然他们各不相同,

但是他们都离不开我们的传统社会的情结。阿四对李玉堂的效忠不亚于臣民与皇帝的关系;王复明和刘郁白,则是一股强烈的“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息;方天和方红,表面上是恩怨情仇,实际上对故土的眷恋才是他们的最大的动力;沈重阳希望能够做会一个爸爸该做的事;甚至是维护清廷的阎孝国,恪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伦理,即使是面对陈少白这位他眼中的“叛党”、“敌人”,师恩的远远高于政治利益上的生死,让他放走了其关键作用的陈少白。这种乡土情结,这种传统观念,它们并非为了革命而生,然而在革命当头,它们确能够为革命凝聚力量,或者说革命党人利用了这股力量,而不是他们通过政治宣传而产生的群众依附,比起后面这股力量,前者不可谓不强大。所以传统观念才是革命的真正主体,是传统观念让他们做出了这番生与死的选择。

而孙中山的辛亥革命,目标就是用暴力手段推翻清廷,取消帝制,然后建立新政权之后进行西方的政治经济改革。在陈少白和阎孝国之间的争论中,陈少白认为封建等级和封建等级最大的象征——帝制,是导致国家衰弱的原因。暂且不讨论这种结论是否正确,如果革命的目标就是要将封建秩序连根拔起,那么辛亥革命后中国长时间的混乱和痛苦(1911——1949)或许已经有了它的必然性。曾经有过这么一个哲学的悖论:上帝会创造出一块他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吗?同样的悖论是,革命会为了它的宗旨而毁灭了自己吗?事实上,革命所针对的对象便是它自己,它的主体,它所要推翻的,恰恰是它赖以发动的价值观,根深蒂固的社会理念,帝制所要求的君君臣臣,恰恰是传统观念的一部分,伦理等级向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帝制的存废,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实上,上帝是聪明的,对于那个他是否能创造出他搬不动的石头,他没有给出回答,更不会去实践;而革命却往往是失去理智的,而更加可悲的是,革命的人却从来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它一直到导演着一场自我毁灭的悲剧。这也就是革命所面临的最大悖论。

或许我们还可以说,他们都是为了国家的强大,为了实现一个强国的梦想,这种梦想也能凝聚千千万万的人投身革命,但是我们不禁要反问如果说孙中山、陈少白他们胸怀强国的理想,那么清廷以及阎孝国就不是如此吗?以往的作品里以立场为界,立场让所谓的反派连诉求上都是投降卖国的,而《十月围城》却给了阎孝国很大的空间,他让我们看到事实上没有所谓的正和反,陈少白与阎孝国的争论或许事关生死,但是他们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只是在为如何能强国而争论而已。

电影的最后,孙中山道出:“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十月围城》已经让我们见证了一出革命的悲剧,这出悲剧不仅包括社会每个个体肉体上的毁灭,而且也包括他们精神世界的灭亡,革命的最大合理性仅仅在于它用教条宣扬着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加合理的世界,而当血淋淋的过程摆在我们的面前,当革命的热月过后,是无秩序的混乱而不是无秩序的美好时,我们难道不应该质疑“文明之痛苦”的必要性吗?我们的社会为了激进运动已经牺牲太多太多,如果鲜血还不足以唤醒我们,那么嗜血的群众和鲁迅笔下麻木的国民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场革命,一场血泪,一场矛盾。是传统观念成就了革命,而革命便是为了毁灭传统。

十月围城观后感800字篇三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

清末民初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捐躯赴国难的能人志士不可枚举。革命难免要历经苦痛,流血牺牲更是不可避免。《十月围城》就借孙中山来香港开会的事情表达了这一主题。 《十月围城》中的人们身处历史转折点,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如同饰演重光少爷的王柏杰戏中所说:全中国都被(革命)卷了进去,难道我还能避开吗?!但为了保护素未谋面、与自己整个命运都没有关系的孙中山先生,再说是历史需求,戏中的普通人也是感觉不到的,他们能感觉得到的,是自己亲人的爱与痛,是为了至亲的选择,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以最普通的血肉之躯去完成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步步维艰的任务。

比如,方天将军被清朝的朝廷冤枉,带着300将士从天津一路逃命来到香港,等待重振中华的机会,终于等到保护孙中山先生的任务,却在前几天被清军围剿,当清兵从天而降时,他已心知不妙,就把女儿逼到墙角,打晕她,并用麻布把她包裹起来,一条麻绳捆绑,抛下窗外,临落地前先稳一下,随后再轻扔,麻布轻声坠地,小牌坊轻轻压在上面,是最好的保护膜。这位不怕死不畏用鲜血洗染革命的堂堂大将军,生死关头也是只求能保住小女一条性命。而父亲舍命呵护的女儿,被埋藏在戏班子的牌坊下,躲过了一劫。虽然这只是一个场景,见不到人,可是却觉得是李宇春(方红)最动人的演出之一。大革命的背景下,仍然不忘亲情,是比任何大道理都更宝贵的动人笔墨。

又如,李重光抽中生死签,成为孙中山的替身。十七岁的少爷,未经任何世事,只有一腔热血。他在道理上不怕死,可是当他代替孙中山先生上路前,仍一脸冷汗,不停发抖,他也很害怕。一路上他在车里听闻无尽厮杀,他脸上有泪心中有惧,但也是强忍巨大的恐惧,努力走完这一小时死亡之路。当他看到陈少白与清兵将领阎孝国生死相对时,双方此时都已无人马,阎孝国有一身精湛的武艺,梁家辉是个见血就晕的书生,李重光坐在车里,举起陈少白塞给他的手枪,那是他的最后一招。可人力车是倒退着下楼梯,陈少白抵挡不住车的滑势,面对阎孝国胜利在望又不免畏惧,一下子没抓住,人力车便自行快速下降。无依无靠的人力车一级一级下滑,阎孝国则是兴奋地慢镜头往前追跑,车里的李重光也就是个婴儿,手无护己之力,车子在颠簸中手枪滑落掉在地上,他一脸密汗惊慌无法隐藏,最后车子撞上石柱,侧翻倒地,镜头对准王柏杰轰然翻身,这一路倒退他受尽折磨,从有希望开枪到摔枪、到无法控制车子速度、车子翻身后已知劫数难逃的痛苦与害怕,演绎得十分到位,又很真实。这几秒钟的心路历程,如同电视上提到过的某次空难,飞机在一分钟内从天上翻腾着倒插入水,飞机上的人们除了机长是没有人有肩膀安全带的,跨在腰间的安全带不足以把他们固定在位置上,他们只能一路翻腾着等待死亡的来临。由于死前经历了太恐怖的折磨,法庭判处航空公司赔偿巨额赔偿金,航空公司因此破产。王柏杰饰演的李重光少爷,从阶梯上一路颠簸后退的心情,大概也跟飞机翻插入水差不多,阎孝国追到翻车面前,用竹子一下、一下、又一下、慢镜头无声地描述着他插死车内王柏杰的过程。镜头同样没有拍王柏杰,可是那一刻能让所有人心头都如被竹插一样,与他一起承受着这可怕的事情。

方红与李重光本身都是弱者,十六七岁的孩子,本在父亲保护之下一边怄气一边天真地生活着,弱者去做自己力所不达的事情时,是很容易让人感动的。他们成功的机会很少,在失去父亲羽翼保护的时候,以雏鹰之翅迎向黑暗的未知,战胜了心底强烈的恐惧与人与生俱来的害怕退缩,是战胜了让人窒息的紧张才能站在暴风雨的面前。不怕死的高大全人物钢铁般的意志能让人肃然起敬,但在害怕中仍努力迎战的人们,更能引起恻隐之心也更能感同身受。

巴特尔饰演的少林僧人王复明也很有特色,他巨人般的意志和难以言说的亲切感为剧情增色不少,他苦战不死,高大的身影出现在雾气中时,的确是有一股让人意志沸腾英雄重现的味道,这一身影,有超出其所应有的意义。刘郁白最后的打斗场面衣衫飘然,别有一番美感。这部戏提及了各种感情,邓四弟与阿纯的小情人之爱,沈太太与沈重阳有恩有爱的压抑

过往,刘郁白对父亲的女人(李嘉欣)的苦恋不得,李玉堂对陈少白的友情之重,对爱子的保护心切,陈少白宁舍“人生而平等”论也不舍李重光送死的矛盾,每个人都有自己软肋,在情义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做出了最艰难的选择。编剧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人物的生命悉数展现,淋漓尽致。

这部影片让我看到了革命时期国人们宁可牺牲自己,也要革命成功的崇高精神。

十月围城观后感800字篇四
《十月围城读后感》

观《十月围城》有感

一百二十分钟的影片很短很短,但它透露出来的东西却很多很多,回味起来,韵味无穷······

十月围城讲的是一个在辛亥革命背景下发生的革命故事。一九零六年十月十五日,孙中山赴港,名为探望母亲,实为与十三省代表共商革命之事。满清朝廷派出将军阎孝国前往剿杀,而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志士,商人,学生,车夫,小贩,赌徒等想尽一切办法与清廷周旋,不惜牺牲性命来保护孙中山。这些保护者有的是来自社会上层的落魄贵公子,有的是社会下层的劳动者,他们并不是什么大名鼎鼎的英雄,仅仅是一个个普通人。而正是这一个个血肉饱满的平凡人物保护了孙中山,才使得辛亥革命能够爆发,推翻清政府,创立民国!这部影片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值得探究的东西,他们都是复杂且饱满的。

先说这次保护行动的组织者陈少白吧。陈少白是本片中唯一一个明确身份是革命党的人物,他是中国日报社社长,坚持不懈的从事革命工作。他的身上充满着革命者为革命献身,不惜一切代价的崇高精神,但他不是一台革命机器,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看完影片后,很多人也许会认为陈少白是个很自私的人,把那么多无辜的人牵扯进来。可是在国难当头,又有谁可逃避乱世之祸而独享安逸?虽然为了保护孙文而死了那么几个令人动容的人物,但是他们死得其所!死得重于泰山!用他们的死,换来的是中国的活!其次,当少白看到李重光被抽签选为孙中山替身的时候,他也立马慌乱的说重选,可见在他的心中并不是只有革命也是有师生情谊的。

李玉堂,是本片中一个充满着矛盾的人物。他是革命的出资人,从某一层面上讲,也算是投身革命的一份子,但是他却不承认自己是个革命党的身份,也不允许他的儿子参与革命。当他拿着儿子的革命书籍去质问陈少白时,面对陈少白说的“从你为革命捐出第一分钱的那天起,你就已经是革命党了!让我教重光西学是你自己的选择,投资革命也是你自己的选择,从来没有人逼你,你认为是对的事情,你儿子为什么不能做!”,他却回道:“你疯了!我最后跟你说一遍,我这把年纪了,是不是革命党我不在乎,但我儿子绝对不能是!”这是一个多么矛盾的人啊!他简直就是当时中国千千万万有识商人的缩影!一个既有着投身革命的时代精神又有着害怕后继无人的传统精神人物的缩影!

在本片中,我最喜爱的人物是李重光,也是令我哭得最惨的人物。他是李玉堂在40岁时生下的儿子,17岁,受陈少白影响极深,虽然仍有着年轻的稚嫩与天真,却拥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也因此和父亲李玉堂产生了矛盾。最终,他毅然选择成为“保镖”之一,并被授命去执行最困难危险的任务——做孙中山的替身为密会争取时间,他终于向所有人包括父亲证明了他真正的成长与决心。他是

革命党,是被自己老师带进这个队伍的新生力量,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是他也只有十七岁。可以看得出,在他抽到签要去当孙文的替身时,绝对犹豫过,因为他没有立刻举手。而当陈少白再三询问之后,方从脸色上看出是他抽中了签。他也挣扎过,但想到自己所坚持的信仰,所谓人人平等,自己有何理由就不能去牺牲呢?他也害怕,在孙文母亲面前那克制不住的颤抖,轻易地就将他那伪装坚强的外皮给揭露下来,毕竟他只有17岁!他临死前在车中最后的笑,是完成了任务而开心的笑吗?还是为脑海中憧憬的民主社会而幸福的笑?这笑,这一刻实在令人揪心难受,因为这是他最后的表情。

再说本片的反派人物阎孝国吧,人如其名,极端的忠于清廷,但是我并不反感他。他虽受过西式教育,却没有学到西方的民主思想,而是从西学中窥见西方列强的狼子野心。也因此而极端的走上维护清廷的道路,是个不懂变通的可怜人物。虽然他是个旧封建制度的可恨捍卫者,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他也有可取之处。第一点,他虽然政治见解与革命者不同,却有与革命者一样执着的精神,最终为报效清廷死在老师的枪下。第二点,他非常尊重老师,真正地做到了以师为父。他为朝廷而把老师抓在狱中,仍不忘看望老师,带给老师最爱喝的汾酒。尽管知道老师会破坏他的刺杀,却仍然不想伤害老师。在面对老师给他“功课优秀,头脑愚蠢,一介莽夫,难为大才”的评语时,他也没杀老师,而是对老师深深鞠个躬。

本片中为保护孙文而死的几个市井人物也无不大放异彩。为了女儿而迷途知返的赌徒沈重阳,遵从“只要老板高兴就好”原则的车夫阿四,还有为报接济之恩而从容赴险的刘郁白,继承父亲遗志的孤女方红······他们一个个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为革命不顾一切的精神。

本部影片的主题是革命,那何为革命?影片中密会时孙文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作革命。”诚然,革命是暴力的,血腥的,革命成功的代价是千千万万革命志士的抛头颅、洒热血!本部影片不过是展现了革命付出的代价的一个点,将点扩展到面,那“经文明”的痛苦又将是何其的巨大?作为21世纪的主人,我们在享受着拥有自由与平等的民主生活时怎能忘了革命的艰辛与不易?又怎能不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地实现纯粹的民主?

回看影片时,我们可以轻易的发现为革命献身的人中真正懂得革命的意义的人不过就是陈少白,李重光和李玉堂几人而已,其他的死士却是因着不同的原因踏上了相同的道路。他们不懂何为三民主义,不知革命为何物,甚至不知是为了什么人而死。但即使是这样,中国劳动者所爆发的力量也是十分惊人的。所以要发展民主,就必须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力量。我们需要将民主的理念渗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让人们懂得何为民主,如何发扬民主。只有这样,民主

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才能真正的实现纯粹的民主!

说到当前社会的民主,就不得不说中国的民主了。当前中国的民主政治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主,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仍需付出不懈的努力。正如孙文所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让我们铭记革命的艰辛,探索民主的路程,踏入民主的世界吧!

十月围城观后感800字篇五
《十月围城观后感》

观影心得《十月围城》

《十月围城》讲的是一个荡气回肠的革命故事,尽管具有一定的虚构性,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既体现了人性的懦弱也体现了人性的倔强与不屈。

故事发生在1905年的香港,得知孙文即将抵达香港的清廷派谴将军阎孝国前来刺杀。为了保护孙文成功的完成任务,在香港城中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追杀。

该部影片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统治的黑暗,政府孱弱,外强入侵,民不聊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有人选择了依附外敌,有人选择了推翻清廷,也有人选择拥护清廷,而更多的人选择的是栖息在社会的最底层过着有奶就是娘的生活。在种种交汇下,演绎了人性。

在影片中,沈重阳被阎孝国选中为他办事出卖了陈少白,导致戏馆被血洗。而在横尸现场,沈重阳还是动了后悔之心,事后为死者烧纸超度。而接下来为了自己的女儿毅然决然的背叛阎孝国,成为了死士誓死保卫李玉堂。在整个过程中沈重阳从一开始的只要谁出钱就给谁办事的市井赌徒逐渐的显示出向善的本心,最终为了自己的女儿成为了一个为革命献身的人。而这一切正好应了阎孝国最初讲的那一句话“我听说你爱赌,爱赌是好事,有喜好就会执着,有执着就会不顾一切,我喜欢你这样的人!”,沈重阳内心执着的就是自己的女儿,为了自己的女儿,他不惜救下了自己前妻的姘头,不惜丢掉自己的性命。这让我想起了梁山好汉林冲,一开始逆来顺受,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抱怨,但是最后也为了自己内心的执着而跑上了梁山,从此落草为寇。

陈少白也是一个充满血肉的角色。志向远大的同时胆小懦弱显露无疑。口口声声说是为革命奋斗,却不敢站出来。当李重光当街鼓动人们推翻清廷宣扬民主时,他却躲在报社安安静静的印他的报,不管李重光的死活。见血就晕亦是如此。但是当他自残从阎孝国手中跑出来,在逃跑过程中没停过的哆嗦,沾血的怀表,带伤拉车,最后连发三枪将阎孝国击毙。在这过程中,陈少白表现了前所未有的勇敢与无畏,心中的理想给予他力量,特有的书生气质给予他力量,使他不再是孙文的跟随者,而是成为了革命的领先力量。而革命就是需要这样一批人,崇高的理想精深的学术和必要时无敌的勇气。革命是需要牺牲的,就如影片中孙文所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是革命。”陈少白经历了痛苦之后理解了革命,毅然的往前跑,拉上了李重光的车。

李玉堂同样血肉丰满。为了稳住自己在香港的基业又为了帮助陈少白,奉行“只出钱不出力”的准则。尽管他多次点明自己只是生意人,但是当陈少白遇难时,他也把自己绑在了革命之路上。因为他清楚自己已经踏上了革命之路,也清楚革命之路必定艰辛,需要牺牲。所以他不准他的儿子接触民主接触革命,试图通过这样来保李重光的性命。可惜天不从人愿,李重光还是踏上了革命之路,最终还死在了革命上。片中陈少白曾对李玉堂说为什么他认为是对的事却不准他的儿子去做?李玉堂没有做出回答,我想他还是想让他的儿子参加革命的,只不过是他无法下定决心,毕竟李重光是他唯一的儿子。在影片中,作为贯穿整部影片的重要任务,李玉堂就是不断的徘徊在革命人与生意人之间,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他还是陷入了革命潮流,最终痛失独子。

阎孝国尽管是个反面人物,但是他还是给予了观众深深的震撼。那誓死报效清廷的决心,那对老师百般的尊敬。赞他是为他有自己的思想,知道西方人对祖

国的作恶多端不安好心,认为孙文等人的革命行为是软弱不可能成功的,不轻易为他人的意志所改变。贬他是因为他既然认识到了西方人的坏心,知道革命的艰难,为何就无法看清清廷的真面目。而阎孝国正好体现了当年为清廷办事的人其实一部分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誓死效忠朝廷,而并非效忠慈禧;也体现了慈禧当年其实就是在滥用众臣的忠心。

在这部影片中其实可以把人物分为两组:一组是知道革命的含义,知道自己效忠的是谁,在干什么事的人;而另一组却是市井人物,赌徒乞丐车夫小贩孤女等各个阶层各种人物,他们拥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身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目的,而最终却一同在革命这条路上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这些市井人物的心里并没有什么革命的概念,他们仅仅能只是因为他人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动作某一件事就慷慨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没错,就是慷慨。没有陈少白的胆小,没有李玉堂的徘徊,义无反顾的献出自己的性命。他们才是革命真正的生力军,是一个民族弹力的所在。回想中华民族的大灾大难,哪一次不是他们力挽狂澜,就民族与水生火热之中!

尽管这部电影有虚构的部分,但是依旧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生活的目的活着的真谛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东西。总之这是一部相当出色的电影!

十月围城观后感800字篇六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一部影片,也许是纯属虚构,也许是真有史实。但是无论如何,它让我体会到另一种宽慰——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不光是社会精英,普通的中国人也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每一个后来者都在享受着他们用鲜血浇灌出的希望和繁荣,这是全民族的精神寄托,是中国人的一次集体励志。

影视《十月围城》讲述的是清朝末年,政府孱弱,外强入侵,民不聊生,国父孙中山率领一批仁人志士,誓以鲜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背景下,孙中山先生来香港与13省的革命代表开会商讨武装起义大计,组织一场全国性的反清运动。苟延残喘的满清政府派出暗杀部队,要刺杀孙中山先生,而一群由社会小人物组成的仁人义士,为了不曾某面的中山先生,奋不顾身,不惜牺牲自己竭尽全力保护中山先生,浴血拼搏的故事。

十月围城那些为革命而牺牲的人们正是用他们的身体来掩护革命志士的,他们则成为了革命烈士,他们中,有些人的姓名可知,有

的姓名不可知,有的知道他们的出生日期,有的连其出生日期都无从知道,但他们的鲜血洒在了革命的道路上。他们中有许多人不知道革命是什么,不知道他们在保护的是什么人,不知道为什么革命,也不知道他们能从革命中得到什么,他们有的是为了能够回家,有的是为了已逝去的爱人,有的是为了保护自己亲近尊敬的人,有的是为了能够在行动结束后迎娶自己心爱的女子,有的是为了能够成为自己女儿的父亲„„他们有期待,但他们期待的不是封建体制被推翻后的新中国,他们的期待其实很小很小,但因为他们的心中有信念,因此他们答应去做的事情就会竭尽全力,直至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流尽最后一滴血,断了最后一口气„„他们无意,但却成为了革命战场上的主角,成了光荣的革命烈士,革命的过程中正是有这样一群浴血奋战的斗士,革命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在《十月围城》里,李玉堂是个商人,然而不断强调着“我是商人”的他却在朋友失踪后义不容辞的继续了保护孙文的任务,因为他清楚的知道,他更是一个中国人!李玉堂在挣扎,在彷徨,他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不是错的,他不是怕自己牺牲什么,而是看到那么多的孩子,那么多还是鲜活的生命即将逝去,他的心是痛苦的。在接过护身符的那一声“谢谢”催人泪下。然而这样准备牺牲一切的李玉堂唯一不想牺牲的就是自己的儿子,看着重光的时候,或是严厉,或是因为儿子不听劝的责备,那之后却都是满满的爱,父爱无边。最后重光

死去,李玉堂把重光从车里拖出来的那个场面我哭了。李玉堂拍着重光的背说“我说这两天让你在家呆着,你怎么不听话”,白发人送黑发人,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悲哀。重光,一个性格内向,有点儿害羞的男孩子,又有点儿小小的怯懦。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男孩子,时刻想着救国图强。“我闭上眼,想得都是中国的明天。”他做了孙文的替身,一开始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颤抖的手,颤抖的唇,汗湿的脸,他在害怕。是的,害怕,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一个还没有看到自己所希冀的明天的孩子,在面对死亡面前怎样能不害怕?然而即使他恐慌,即使他害怕,他还是在阿四劝阻他的时候选择了站出去,在国家危难面前,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利。是有尊严的死去,还是做了亡国之奴?忘不了重光最后在车里的那一笑,是释然,是欣慰。那一刻,他看到了中国的明天。阿四,一个没有读过书的孩子,一个人力车夫,但是他却是里面最最纯真的角色。他感激老爷,他把少爷当作朋友,所以他要老爷平安,他不要少爷死。他喜欢阿纯,羞涩的他只敢在路过相馆的时候偷偷的摇着铃,看阿纯一眼,他说“他闭上眼睛,看到的都是阿纯。”很多人都说阿四是没有想到自己会死的,然而我却认为阿四已经做好了准备。一向羞涩的他,突然开口求老爷向阿纯的父亲提亲,他说“过了明天”,然而他过不了明天了,他只是想要完成自己最后的心愿。过了明天,他就可以跟他最最喜欢的阿纯,做梦都梦到的阿纯在一起了。阿四拉着他的少爷在追杀中奔跑,他看着自己死去的兄弟流泪,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倒下会害怕,然而他停不下来。他知道他的车里拉着的是他的少爷,他的恩人,他的朋友,他的兄弟。

我佩服那些用身体来挡住暗杀者的人,不是因为他们有着多么大的理想,只是为他们单纯的信念而动容,只想他们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不只是符合他们的期待,更是帮助了当时四万万中国同胞,帮助他们脱离水深火热的封建中国。他们是一个群体,他们的名字或许不能全部被记得,但是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将永远铭记于后代的心中。

革命已经离我们算是很遥远了,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生活在太平的新中国,没有战乱,没有刺杀,没有流血革命,我们享受着他们浴血奋战的成果,孙中山先生在其中讲过一句话: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种痛苦就是革命。我们的先辈们正是用他们的痛苦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和平美好,努力为国家做贡献,不要枉费先辈的努力,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十月围城,一群普普通通的人,却干着一番不普通的事业,他们用鲜血告诉我们什么叫坚持,什么叫说到做到,什么叫挺身而出„„那些为革命而挥洒的鲜血和奔放的生命让我为之动容,革命意味着流血牺牲,但他们的牺牲是值得的,因为他们的一生灿烂过,而且是灿烂无比,我由衷地钦佩!

十月围城观后感800字篇七
《十月围城观后感》

电影《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讲述了1906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环,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等,在清政府和英国政府的双重高压下,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

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一句孙先生的话,成为电影的主旨。最终已分不清是讲述革命,还是痛苦。其实这本身就不是一部很正的史诗片。初次看完甚至觉得它有些反其意义。为了一个15分钟的会议,牺牲了这么多无辜生命。到底是有多值得?革命始终是崇高而又有些荒谬的。李重光兴奋的发了疯似的喊着“支持孙先生!不做亡国奴!”只有17岁的他对革命的理解,我不觉得深刻到哪里去。大事不完全是清醒的人做成的,恰恰需要不清醒与不知情。黄花岗起义,有烈士是用竹筐背着自制的烈性炸弹与敌人拼搏。在纸上谈的慷慨激昂浪漫舒臆,真正实施,无论是读过多少书,懂得多少理,还是要用最鲁莽残酷的方式。血肉面前才是真正人人平等。拼的到底是理念还是身躯?

电影里,我最喜欢李玉堂与严孝国对于革命的看法。李玉堂实际上是因为陈少白的失踪而失了常,他机械重复着陈少白告诉他的关于革命的话,有些滑稽。他是聪明人,他最早理解了陈少白说的革命就是要牺牲,他已经分不清自己是在害人还是在救人。革命是对的,社会已腐败,即使他不做,政府也会逼迫他。但是他坚持不能让自己的儿子去,这是他无法度过的关。抱着死去的重光,李玉堂哭得天昏地暗,嚎啕中他看了陈少白一眼,说不清是愤恨还是无奈。严孝国并不是恶人,他是全剧唯一对革命持完全反对的人。他受过很好的西式教育,却有自己坚定的一套理论和信念,他和革命党人没什么区别,在自己的信念中疯魔。孙文在他心中已经是祸国殃民的妖孽,不顾一切也要除掉。他与陈少白在密室里的那段谈话,到最后的郑重揖别,是全剧对革命最深刻的一次阐述。严孝国在听到王学圻大喊一声重光时,已知晓车里不是孙文,可他还是飞蛾扑火般务必要除掉那个坐在里面的人,临死前才能露出幸福一笑,为的是什么,不得而知。

孙中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希望的象征。如果他能平安无事,中国就有希望。香港这座城,就是整个中国。保护孙中山的不同人员,就跟来自不同阶层的革命队伍一样,哪管乡绅还是游民,尽为我用。说来有些残酷,革命要流血就避免不了牺牲,它的本质就是暴力。如果不谈理想,只问良心,那么《十月围城》留下的都是有愧于心的人物(另外还有无辜牵连的)。陈少白愧对老友,李玉堂愧对自己,孙中山愧对同仁和母亲,把他们的愧疚等同于泪花眼汪,那也未尝不可(孙中山这一幕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感动、虚假或者不可知)。李玉堂跟刘公子的交谈中,他们说到了值不值的问题。只要觉得值得,死亦无憾,侠之大义者为国为民。哪怕遇见歹人行凶,即便路不相识,需要惩恶扬善、出手救助,那为侠者也当是万死不辞,何计其他。《十月围城》要的就是这个道理,它说的东西看似很高,但人物又放得很低。它的用心,值得尊敬。

十月围城观后感800字篇八
《观后感十月围城》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讲述的是清朝末年,孙中山先生要来香港与13省的革命代表开会商讨武装起义大计,组织一场全国性的反清运动,苟延残喘的满清政府派出暗杀部队,要刺杀孙中山先生,而一群由社会小人物组成的仁人义士,为了不曾谋面的中山先生,奋不顾身,不惜牺牲自己竭尽全力保护中山先生,浴血拼搏的故事。

《十月围城》虽有着刺杀孙中山这样显赫的历史背景,但从本质上来讲它依然是部“本故事纯属虚构”的香港制作。孙中山是否在香港遭到刺杀是无史料可查的,历史上末年的清廷是比较弱势和胆小的政府,没有系统地组织过对孙中山的刺杀活动,唯一有些关联的就是“伦敦蒙难记”。1896年秋天,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在当地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驻英国公使馆,后来在英国外交部的干预以及舆论报道之下,公使馆只能放人。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孙并被邀出书描述其遭遇,在电影中,陈少白赠给少爷李重光的也正是此书。而经过“伦敦蒙难记”后,清政府是不敢对孙中山进行刺杀,而且在香港这块英国人管辖的土地上,不可能光天化日之下追杀孙中山几条街。但电影中涉及到不少人物都有着原型,更重要的是影片所透出的情怀和当年是比较相符合的。

《十月围城》渗透出香港人与祖国休戚相关、唇亡齿寒的关系。影片中的港人来自祖国的天南海北,有些是逃亡,有些是讨生活,他们暂时逃脱了清廷的魔爪,但并没有因此漠视祖国的安危。相反,他们利用殖民统治者提供的便利,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提供后方支援。英方的暧昧也颇有玩味,一方面不愿得罪清廷,另一方面试图维护自己超脱的姿态。正是在那种特殊的环境里,港人做出了既符合中国传统侠义精神、又顺应历史潮流的勇敢之举。影片最感动的一个细节是:每牺牲一位孙先生的保护者,银幕上打出该人生卒和籍贯的字幕,仿佛是在诉说:他,是香港人;他,是中国人,是这一个个无名小卒的仗义和献身,才使得中国的前途有了希望。

如今的社会越来越浮躁,很多人的目光只盯着眼前,或者遥远的古代,而对近现代史上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采用障眼法。其实看一看《十月围城》这样的影片,在满足感官之余可以满足灵魂深处的渴求。这是一部有思想、有理想、有情怀的商业片,一部令人思索忠诚与叛逆的类型片,一部打完以后让人悲愤的动作片。

十月围城观后感800字篇九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描述的是孙中山到香港联合十三省代表策划起义的前后4天多时间里所发生的事,里面有大商人,有文人,有工人,有警司,所有人都为了革命而努力,给了我极大的感动,更多的是震撼,无论何人,不计后果,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乃至牺牲性命。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何为革命“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觉得很是有理,那些人拼命的保护,牺牲了性命换来了起义的成功,换来了革命的成功。这就是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吧。

影片中的李玉堂使我很是钦佩,他本可以不参与其中,可他为了朋友,为了救国,他从最初的捐款到最后的亲身犯险,他的爱国精神是值得赞扬的,连他的儿子最终也在这场营救行动中牺牲了,虽然他幸运的存活了,可丧子之痛对于他来说或许更加令他痛苦吧。不仅他一个,许多小人物也使我动容。如甄子丹演的警察,一个好赌成性的废人,可以为了女儿毅然决然的放下仇恨去救李玉堂。他死地好不犹豫,体现了一个父亲的伟大。或许他不懂革命,但他知道他这样做可以换来女儿的幸福生活,他就肯去做。其实,想想为什么要革命,就是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使后代可以不用受到战争的痛苦,使后代可以不用被封建主义束缚,使后代可以不用受列强侵略。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加入革命的队伍,为了后代,为了明天的中国而奋斗而牺牲! 不仅如此,谢霆锋饰演的阿四,李宇春饰演的戏班遗孤,还有那个大个子,都为了拖延时间,最终被害,阿四可能根本不知道救孙中

山先生的意义有多重大,可他为了报答老板的恩,救少爷的命,他奄奄一息时仍不放手,直到被胡军饰演的清朝走狗扭断脖子,他第二天就可以和心爱的照相馆馆主的女儿结婚了,可他去等不到那天了。而周韵饰演的馆主的女儿,恰似阴霾天空中的一丝阳光,她甜甜地微笑象征了希望,她是识字有文化的,可能她已经了解了行动的危险性,可她并没有为了一己私欲而阻止阿四,而是对他微微一笑,给他鼓励。曾志伟饰演的警司也在暗中帮助他们。队伍也由一开始的庞大逐渐缩小,很多人都被害。但陈少白说了一句:“革命就是需要牺牲的。”看着一个个的伙伴倒地,没人心中好受得,但为了完成使命,幸存的人们必须咬紧牙关的抵抗下去。革命的过程是残酷的,欲求文明的过程是痛苦的,这影片的深刻意义不在于打斗有多精彩,演员有多大牌,其本意是为了向那些默默无名为了革命奉献的革命者致敬,也让我们这种生于和平年代的人了解当时的历史,了解先辈们的努力和牺牲,也了解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正是有着这些人的无私的努力和牺牲才换来了中国的未来,他们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是一大壮举,我们不管之后的袁世凯窃国,不管革命没有反帝的不彻底,起码他们现在的努力是个好的开头,暂时挽救了中国,他们的努力和牺牲是没有白费的,想想若我处于当时动荡局势,会不会挺身救国呢,会不会有他们的勇气呢,他们可能只是个平凡的小人物,摊贩,戏子甚至是更卑微的工作,可他们的灵魂是伟大的,他们的卑微和伟大相同!

这是一部精彩的电影,给了我们感动和敬佩,感动之余开始思考

现在的生活是否太过安逸,不用为生存奋斗是否就意味着无所事事。这部片子在给人带来深深的感动、震撼时也同时留给了我们深沉的思考,一个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人生是否就是图个长命百岁。答案绝对不是,那人生的真谛或许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和探索。而且我们也应思考如何去守护前人拼死创造的这个和谐社会!

八年三班

孙世维

十月围城观后感800字篇十
《《十月围城》观后感1》

《十月围城》观后感

好久之前,就有人推荐我看看《十月围城》,包括老师也说过。一直没挤出时间看这部2个多小时的影片。但是,昨天我下定决心了,贪黑看完了。

泪水擎在眼中,看着一个个人物死去。好痛心,我反问了自己:“他们都为了保护孙中山而死去值得吗?”但是心里不知不觉中又帮我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是为孙中山而死的,更是为整个中华民族存在与尊严而死,他们都是民族英雄!

电影讲述了在清朝末期,政府孱弱,外强入侵,民不聊生,国父孙中山率领一批仁人志士,誓以鲜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背景下,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等在香港中环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行为等等,在保护孙中山体现爱国之情的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为了老板,为了兄弟,为了爱人,为了子女„„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他人的存在或者说是幸福。我想,也许正是这种不愿让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受到伤害的心愿,使他们所有人都难逃厄运,死在那个可谓水深火热的年代。成为一个值得所有人仰望和铭记“革命分子”。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就是,一个十七岁的青年——重光,他抓到了那个做孙中山替身的阄,他毅然的选择了面向死亡,虽然他害怕死亡的到来,但是,这是他的荣耀,因为他为了四万万中华儿女,

死而无憾。可是他的父亲,也是一位爱国的仁人,他不想让重光这个鲜活的生命死去,他哭泣,宁可自己死在血泊中,也愿意。但是他没有避免这个白发人送黑发鬼的命运,在他哭泣的时候,我也哭了!为这对父子的感情哭了,为了孙中山胜利讲话激动的哭了。

其实,我不能说清朝军官阎孝国怎样怎样不对,他也是为了一个信念——保护清廷,力杀孙贼。他的故事虽说后来给我的感觉是很愚昧,很无知。但是过程中我感受到他的努力。

历史总是成者为王。我们现在说清朝如何如何,但是这是历史,无法改变。我们也应该承认那段历史,社会的发展趋势在此,为了发展,为了历史进步,死人是在所难免的。

通过这部电影,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活着要有目标,要有信仰。有了目标,生活便有了动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会奉献,小了说为了自己的家,自己的人际,大了说,为了国家,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们生活在一个太平的年代,虽说为国家殉情有些不现实。但是,我们真的还可以为国家做好多,听从指挥,努力生活、学习,就是在为国效劳啊!而且时刻准备着,为国家献身,这是我们的责任!

2011年6月2日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观后感范文(通用3篇)
  •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后感完整版三篇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观后感集合3篇
  •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后感完整版【...
  •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后感完整版范文三篇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观后感三篇
  • 廉洁警示教育片《贪欲之祸》观后感九篇
  • 廉洁警示教育片《贪欲之祸》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