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好词 >

怀才不遇的词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3    阅读:

怀才不遇的词篇一
《关于怀才不遇的诗词》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古风其十五》

——唐·李白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

《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岁暮归南山》

——唐·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破阵子》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鹤冲天》

——宋·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怀才不遇的词篇二
《浅析宋词中的_怀才不遇_情结》

豳田圈匕

Culture..Researcl、

浅析宋词中白c)“怀才不遇’’情结

【摘要】千百年来,在以儒家入世精神和伦理义务本位为基础的民族传统文化约遏润和熏陶下,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尊不取天下为己任,把修葬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舀己酌^生目标和最高理想。但事与愿谴,六多数文^未镌在仕谊上一展抱负.他们的作品中也透露出。怀才不遥1酌愤懑。本文试从两苔宋词分析谈起,探索调^。怀才不遇。情结。【关键词】束词怀才不谓导磔辛弃疾

作者简介:赖恰静(1988年12月一).女,民族:汉族,籍贯.福建厦门,单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本科在校生,研究方向.哲学。

中国古代文人多怀有兼济天下的理想,他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准则和道德信条,希冀着一朝选在君王侧,施展才华,实现抱负。宋代词人也毫无例外,做

“他们大过致君尧舜、治国安邦的英雄梦。

都胸怀理想,志向宏大,在主观上绝不愿如

芸芸众生那样默默无闻于间巷,碌碌老死于乡间。然而事实上,真正能在仕途上获得较大成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词人却是极少的。”【1】翻开宋词典籍,我们就会发现,“怀才不遇”情结困扰着词人的心灵,“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白居易一语概括了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的共同命运。

贵为宰相。平步青云的晏殊曾写下这样一首词:

山亭柳赠歌老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绵缠头无数,不负辛勤。数年来往成京道,残杯冷炙漫消魂。衷肠事,托何人々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这首词一反晏殊平时不为激言烈响的温润风格,声情激越,感慨悲凉,可以说是晏殊《珠玉词》中的别调。整首词描写的是歌女悲惨的一生,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反差极大。上片通过三个方面写歌女年轻时红得发紫的盛况。一是自幼便学得一身好技艺;二是在歌唱与演奏方面不断有自己的独创与革新:三是声名大振,红极一时,收入可观。下片则写歌妓的境况一落千丈。由于年老色衰,听众锐减,为糊口仍往来奔波,而得到的却只是”残杯冷炙”的凄凉境遇。她孤身一人,难觅“知音”,每当忆起当年,思虑今后,便止不住“当筵落泪”。词人对这位歌女给予了深切同情,同时也“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引自郑骞《词选》语),抒发自己身世命运的悲歌。那么,晏殊有什么需要诉说的“衷肠事”呢7又有什么抑郁不平,希望知音了解呢7原来,晏殊在数十年的宦海风波中,也曾受到两次委

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停皆不便。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部尚书、知颖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晏殊因为给李宸妃写墓志铭而获罪被贬。李宸妃是宋真宗的妃子,怀孕后,刘皇后假称有孕在先,当李妃产下一子后,刘命人将宸妃的儿子抱走,并谣言她生了一个怪胎,使宸妃失宠,这就是后来戏剧中的名段(狸猫换太子>。刘后抱养的儿子,后被立为仁宗。李妃死后,仁宗命身为宰相的晏殊写墓志铭。当时刘后还健在,晏殊没有敢将仁宗是李妃之子的史实写入墓志铭中,因为直书此事,是刘太后绝不允许的(任何人撰志文也都会这样回避)。次年,刘太后卒。这才有人告诉仁宗,他是李宸妃所生。于是仁宗恨晏殊所为志文不实,而加以贬黜。第二次冤屈,是由于晏殊引进贤才,革新政治,受到小人权律的排挤而被贬黜。词人当时已是年过六十岁的高龄,当他遇到词中的歌女,想到自己的经历,大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于是写下了这首激切的<山

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千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正是辛弃疾心‘隋的真实写照: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l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撮英雄泪!

这首词是登临游览之作,表现了词人渴望报国而又志不得酬的苦闷,同时批判了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不思进取。词人空怀报国之志,而今只能悲愤地站在赏心亭旁,看着落日西沉,听者孤雁哀鸣。夕阳西下,暗喻着南宋小朝廷日薄西山、遥遥欲坠的危险局面,孤雁哀鸣让人联想起词人渡江南来、身世飘零的处境。词人的悲愤情绪不可压抑,又不得痛快倾诉,最终化作带有强烈情感的动作。“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词人“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已跃然纸上。然而,在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里.又有谁能理解词人登临眺望的复杂感受7整首词语意苍凉,催人泪下。末三句抒发词人“时不遏兮”的无可奈何感叹。读完这首词,一位胸怀大志而沉沦下僚的英雄人物形象浮现眼前,他面临国事艰危,热泪盈眶,发出报国无路,怀才不遇的慨叹。这把“英雄泪”,使全词笼罩上一层悲苦情调。以上所举的两个例子,展现了宋代词人怀才不遇的忧伤,引发人们关于道(学术文化)与势(政治权力)矛盾的思考,撼人心魄。

亭柳》。晏殊模仿白居易《琵琶行>的创

作,将个人对政治机遇的感发写人表现艺女命运的文学作品中,只不过《山亭柳》较之

“从广《琵琶行》在情感表达上更为隐晦。

义上来说,这首词也说出了千百年来贤士怀才不遇普遍的愤激心情,等于一首《感士不

遇赋》”【21。

再看辛弃疾,这是一位带有典型意义的“材大难为用”的悲剧性人物。照理来说,南宋本是一个迫切需要人才的时代,然而南宋小朝廷所执行的苟安政策却又“本能”地排挤和压抑大批主张抗金复国的爱国志士,这就注定了辛弃疾这样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空有报国热情,却无实现的舞台。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兵大举南侵,年方二十二岁的辛弃疾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

屈。<宋史>卷三百十一《晏殊传》略记其

事云:(章献)太后崩,以礼部尚书罢知毫州,徒陈州,迁刑部尚书,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

参考文献

[1]鄣常亮。

“文土多数奋,

诗人尤命薄“…

“诗人性格”与“怀才不遇”漫谈[J]江西省团枝学报,1999。(4)

[2]缪钺。唐宋词中“感士不遇“心情初探[J]四川r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万方数据

216

浅析宋词中的"怀才不遇"情结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赖怡静

厦门大学哲学系消费导刊

CONSUME GUIDE2010(7)

参考文献(4条)

1.郭常亮 "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诗人性格"与"怀才不遇"漫谈 1999(4)2.郭常亮 "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诗人性格"与"怀才不遇"漫谈 1999(04)3.缪钺 唐宋词中"感士不遇"心情初探 1990(04)4.缪钺 唐宋词中"感士不遇"心情初探 1990(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张秀芳 诗歌教学初探——杜甫《登高》诗教学设计[期刊论文]-新课程(中学版)2011(1)

2. 陈次滨.董学滨.黄东健.江皓波.杨梅 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期刊论文]-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6)

3. 蒋玉斌 唐人咏昭君诗与士人心态[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8)4. 西蜀不老翁 落星如雨"年"终了[期刊论文]-素质教育博览(中高年级版)2008(1)

5. 孙丽丽.张海泳.王红.SUN Li-li.ZHANG Hai-yong.WANG Hong 难治性充血性心衰患者水钠潴留的CVVH治疗疗效和护理难点临床分析[期刊论文]-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23)

6. 胡精美 《声声慢》教学设计[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1(1)7. 陶晓薇.TaoXiaoWei 《声声慢》教学设计[期刊论文]-教育信息技术2011(2)8. 司慧莲 让学生自主放飞在唐诗宋词的天空[期刊论文]-考试周刊2010(20)

9. 汪征兵.汪志忠.刘宝.徐大林.江海兵.徐宜贵.郭伟.斯明园.罗丰平 顽固性心力衰竭20例床边超滤治疗的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22)

10. 刘建琼.LIU Jian-qiong 忧生意识:宋词的文学特质[期刊论文]-河北学刊2007,27(4)

本文链接:

怀才不遇的词篇三
《浅析宋词中的“怀才不遇”情结》

浅析宋词中的“怀才不遇”情结

赖怡静

厦门大学哲学系

[摘要]千百年来,在以儒家入世精神和伦理义务本位为基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下,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莫不以天下为己任,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高理想。但事与愿违,大多数文人未能在仕途上一展抱负,他们的作品中也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愤懑。本文试从两首宋词分析谈起,探索词人“怀才不遇”情结。[关键词]宋词怀才不遇晏殊辛弃疾

作者简介:赖怡静(1988年12月-),女,民族:汉族,籍贯:福建厦门,单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本科在校生,研究方向:哲学。

中国古代文人多怀有兼济天下的理想,他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准则和道德信条,希冀着一朝选在君王侧,施展才华,实现抱负。宋代词人也毫无例外,做过致君尧舜、治国安邦的英雄梦。“他们大都胸怀理想,志向宏大,在主观上绝不愿如芸芸众生那样默默无闻于间巷,碌碌老死于乡间。然而事实上,真正能在仕途上获得较大成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词人却是极少的。”[1]翻开宋词典籍,我们就会发现,“怀才不遇”情结困扰着词人的心灵,“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白居易一语概括了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的共同命运。

贵为宰相,平步青云的晏殊曾写下这样一首词:

山亭柳赠歌者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绵缠头无数,不负辛勤。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筳落泪,重掩罗巾。

这首词一反晏殊平时不为激言烈响的温润风格,声情激越,感慨悲凉,可以说是晏殊《珠玉词》中的别调。整首词描写的是歌女悲惨的一生,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反差极大。上片通过三个方面写歌女年轻时红得发紫的盛况。一是自幼便学得一身好技艺;二是在歌唱与演奏方面不断有自己的独创与革新;三是声名大振,红极一时,收入可观。下片则写歌妓的境况一落千丈。由于年老色衰,听众锐减,为糊口仍往来奔波,而得到的却只是“残杯冷炙”的凄凉境遇。她孤身一人,难觅“知音”,每当忆起当年,思虑今后,便止不住“当筳落泪”。词人对这位歌女给予了深切同情,同时也“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引自郑骞《词选》语),抒发自己身世命运的悲歌。那么,晏殊有什么需要诉说的“衷肠事”呢?又有什么抑郁不平,希望知音了解呢?原来,晏殊在数十年的宦海风波中,也曾受到两次委屈。《宋史》卷三百十一《晏殊传》略记其事云:(章献)太后崩,以礼部尚书罢知亳州,徙陈州,迁刑部尚书,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倖皆不便。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部尚书、知颖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晏殊因为给李宸妃写墓志铭而获罪被贬。李宸妃是宋真宗的妃子,怀孕后,刘皇后假称有孕在先,当李妃产下一子后,刘命人将宸妃的儿子抱走,并谣言她生了一个怪胎,使宸妃失宠,这就是后来戏剧中的名段《狸猫换太子》。刘后抱养的儿子,后被立为仁宗。李妃死后,仁宗命身为宰相的晏殊写墓志铭。当时刘后还健在,晏殊没有敢将仁宗是李妃之子的史实写入墓志铭中,因为直书此事,是刘太后绝不允许的(任何人撰志文也都会这样回避)。次年,刘太后卒。这才有人告诉仁宗,他是李宸妃所生。于是仁宗恨晏殊所为志文不实,而加以贬黜。第二次冤屈,是由于晏殊引进贤才,革新政治,受到小人权倖的排挤而被贬黜。词人当时已是年过六十岁的高龄,当他遇到词中的歌女,想到自己的经历,大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于是写下了这首激切的《山亭柳》。晏殊模仿白居易《琵琶行》的创作,将个人对政治机遇的感发写人表现艺女命运的文学作品中,只不过《山亭柳》较之《琵琶行》在情感表达上更为隐晦。“从广义上来说,这首词也说出了千百年来贤士怀才不遇普遍的愤激心情,等于一首《感士不遇赋》”[2]。

再看辛弃疾,这是一位带有典型意义的“材大难为用”的悲剧性人物。照理来说,南宋本是一个迫切需要人才的时代,然而南宋小朝廷所执行的苟安政策却又“本能”地排挤和压抑大批主张抗金复国的爱国志士,这就注定了辛弃疾这样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空有报国热情,却无实现的舞台。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兵大举南侵,年方二十二岁的辛弃疾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

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正是辛弃疾心情的真实写照: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是登临游览之作,表现了词人渴望报国而又志不得酬的苦闷,同时批判了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不思进取。词人空怀报国之志,而今只能悲愤地站在赏心亭旁,看着落日西沉,听者孤雁哀鸣。夕阳西下,暗喻着南宋小朝廷日薄西山、遥遥欲坠的危险局面,孤雁哀鸣让人联想起词人渡江南来、身世飘零的处境。词人的悲愤情绪不可压抑,又不得痛快倾诉,最终化作带有强烈情感的动作。“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词人“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已跃然纸上。然而,在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里,又有谁能理解词人登临眺望的复杂感受?整首词语意苍凉,催人泪下。末三句抒发词人“时不遇兮”的无可奈何感叹。读完这首词,一位胸怀大志而沉沦下僚的英雄人物形象浮现眼前,他面临国事艰危,热泪盈眶,发出报国无路,怀才不遇的慨叹。这把“英雄泪”,使全词笼罩上一层悲苦情调。以上所举的两个例子,展现了宋代词人怀才不遇的忧伤,引发人们关于道(学术文化)与势(政治权力)矛盾的思考,撼人心魄。

参考文献

[1]郭常亮。“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诗人性格”与“怀才不遇”漫谈[J]江西省团校学报,1999,(4)

[2]缪钺。唐宋词中“感士不遇”心情初探[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

4)

216

怀才不遇的词篇四
《论温庭筠怀才不遇的深层原因》

Literature

古典钩玄

论温庭筠怀才不遇的深层原因

陈际斌

一、引

大权之势一度逆转,皇权与相权一度回升。其次,平幽燕,定回鹘,收泽潞。此条最易明白,也最无争议,此不赘。再次,主张绝去朋党。李德裕被贴上朋党标签,人们一直认定他就是李党首领,其实,李德裕主张绝去朋党,其《朋党论》云“今之朋邪,又党锢之

[6]”:“李德罪人矣。表现了对朋党的极度厌恶。史载

裕入辅,擢礼部员外郎。或言(韦温)雅为牛僧孺

[7]5158

:‘是子坚正,可以私废乎?’”厚,德裕曰会昌元

年,李德裕、陈夷行为救牛党宰相杨嗣复性命,于延

[8]1694

。与厌恶朋党有关,再英殿向武宗“泣涕极言”

,“李卫公性简傲,多独加上性情孤峭,他不喜交结

[9]234

居”,有人说,他厌恶进士,他其实只是提倡务实作风,厌恶某些进士的浮华作风。相反,很多史料

。《北梦琐言》卷三载:“唐相国李太皆云其奖掖孤寒

尉德裕,抑退浮薄,奖拔孤寒。于时朝贵朋党,掌武

[10]”《唐破之,由是结怨。而绝于附会,门无宾客。[9]232

;“李卫公颇升寒素。”《唐摭言》语林》卷七载

:“李太尉德裕颇为寒畯开卷七“好放孤寒”条提到

[11]

。牛党等人政绩乏善可陈,而李德裕因卓著功勋路”

:“李德裕是唐中世第而彪炳史册。宋人叶梦得称道[12]”一等人物,其才远过裴晋公。清人王士祯更为推

[13]

:“李卫公一代伟人,功业与裴晋公伯仲。”崇

可惜,未几,武宗崩,德裕逐,宣宗忌恨武宗君相而悉反其政,牛党白敏中、令狐绹相继为相,宦官

,“唐之亡,宣宗势力开始回升,大唐气数随之而去

?”“假令武宗亡之,岂待狡童继起,始沈溺而莫挽哉

永世,德裕安位而行志,又岂可以举千年之积害、一

[14]

旦去之而消灭无余哉?”

《唐语林》载,李德裕历掌三朝大权,出其门下者甚多。一朝被贬,平生亲旧,竟无人问慰,感人情淡薄、世态炎凉,愤然写下“十五余年车马客,

[9]233

无人相送到崖州”之句。而温庭筠于《题李相公

,同情他敕赐屏风》诗中赞美李德裕为“为社稷臣”

[15]

“几独自栖栖九陌尘。”站在激烈党争中之弱势一面,可见温庭筠绝非利势之徒。尽管李德裕不喜浮华,注重礼法,与温庭筠不是完全合拍,然而在很多方面是相似的,如奖掖孤寒,特别是在大是与大非的问题上,如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反对朋党,加强皇权等方面,则基本上是一致的,如武宗及李德裕君臣对庄恪太子事件的态度和感情即和温庭筠一致。

温庭筠一生怀才不遇,飘零不偶,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他怀才不遇的原因则众说纷纭,有必要加以澄清。一般论者均归因于温庭筠的人品低劣。

[1]

如《旧唐书·温庭筠传》称其“士行尘杂”。这种论点导致了对温庭筠词的贬损。如李冰若《栩庄漫记》谓温“亦不过一失意文人而已。宁有悲天悯

”人之怀抱……以无行之飞卿,何足以仰企屈子。

“张氏(张惠言)《词选》欲推尊词体,故奉飞卿为大师,而谓其接迹风骚,悬为极轨。以说经家法,

[2]”深解温词。实则论人论世,全不相符。叶嘉莹先

:“温氏似但为一潦倒失意、生《温庭筠词概说》云

有才无行之文士耳,庸讵有所谓忠爱之思与夫家国

[3]

之感者乎?”李、叶都认为温庭筠失意不遇,这是没有疑义的,但将之归因于温之无行,进而从人品角度来否定温词具备寄托的品格,却值得商榷。温庭筠怀才不遇的真正原因有两个,一是恃才放旷,我将另有拙文对此详论。二是政治原因,这是温庭筠怀才不遇的深层原因,是本文论述重点所在。

二、对李德裕之态度使其卷入牛李党争

有必要分析唐代社会矛盾,唐代主要社会危机是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牛李党争。

温庭筠潦倒终生,因无资格进入权力阶层,故未深深卷入政治漩涡,亦未遭杀身之祸。但因其政治立场及试图染指权力斗争,又势必影响其科考与仕途前景。因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故欲知温之政治立场,尚须观温之行事,观其对李德裕及庄恪太子之态度。

李德裕乃“唐武宗会昌年间名相,为政六年,内制宦官,外平幽燕,定回鹘,平泽潞,有重大政治建[4]278

树”。君臣相得,使唐朝政局别开生面,其《长

[5]

》:“内宫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安秋夜透露出非凡的襟抱和相知的喜悦。他的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利用宦官的内部矛盾,分化宦官、抑制宦官,使权力格局发生了变化。据《旧唐书·武宗本纪》《新唐书·宦者传》,武宗倚重李德裕而抑制宦官,迫使宦官仇士良(“甘露之变”中诛杀四

,“以疾辞”,抑郁以终,并被削相的元凶)放弃权柄[4]299

去官秩、没收家产。乃大快人心之事,使宦官独揽

■课题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张惠言词学研究和温庭筠词有无寄托之考辨”(项目编号:

10GH38)研究成果之一。

147

Literature

古典钩玄

愧,更难奢望他举荐一性格与政见均不同于己之朋友。

武宗的去世,李德裕的南贬、牛党的上台和宦官的干政,加上温庭筠不随利势改变的政治态度,都注定了他在科考和仕途上失意终生。

可见,从史料来看,温庭筠是有理想的,同时又是怀才不遇的。因此,从为人看,温词完全具备寄托之品格。

三、对庄恪太子的态度使其为宦官所忌

庄恪太子是指文宗太子李永,大和六年十月被册封为皇太子。永母曰王昭仪,开成二年八月与牛党要人宰相杨嗣复之同宗姑母杨昭容同受册封。昭仪为德妃,昭容为贤妃。据《旧唐书·文宗本纪》

,德妃晚年失宠,贤妃畏和《旧唐书·庄恪太子传》

惧太子他日不利于己,日加诬谮。罪名是:不循法度,昵近小人。太子幼,终不能自辩。文宗惑于宠

五、结语

妃,于开成三年九月,开延英殿大会,议废太子。迫于群臣反对,乃止。翌日,神策六军军使十六人温词具有寄托,但是这种寄托更多的是一种情又进表陈论。杀其宫人左右数十人,太子既薨,上绪性的、情感性的,是以怀才不遇为主导倾向的广

:“朕富有天下,不能全一意追悔。文宗泣曰泛的社会人生情感的汇聚,而不是事实性的。因此,

[4]295-296”子。由此可知太子属非正常死亡。具体情事不能一一指实。宦官是迫害太子的元凶。参与迫害的不仅是与

牛党有亲的杨贤妃,还有宦官,谁能使文宗“不能[参考文献]全一子”呢?惟有宦官。安史乱后,肃宗猜忌边将,[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全十六册)[M].北京:中

1975:5078-5079.用宦官统帅禁军。此后,宦官成为实际发号施令者,华书局,[2]李冰若.《花间集评注》.石家庄:河北教育转录[M]文宗祖父宪宗、兄敬宗即被宦官杀害,己亦宦官所

1999:8-9.出版社,,“甘露之变”中,本想除掉宦官,文宗反被仇士立

[3]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甘露四相”也被诛杀。据《新唐书·仇士良控制

2000:13.社,》,“甘露之变”后,文宗犹如惊弓之鸟,心有良传

[4]吕思勉.隋唐五代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余悸。虽为皇帝,实为傀儡,曾对学士周墀曰:

2009.司,“(周)赧、(汉)献受制强臣,今朕受制家奴(指

[4]294[5][.北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全二十五册)[M]”宦官),自以不及远矣。

1960:5389.京:中华书局,宦官为何迫害太子?宦官仇士良谓欲使“万机

[7]5874-5875[6][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全十二册)[M].北京:中,须用声色狗马让皇帝腐在我,恩泽权力”

1983:7281.华书局影印,败,最忌皇帝有所作为。又如宣宗皇帝为了躲过劫

[7][[.北宋]欧阳修,宋]宋祁.新唐书(全二十册)[M]

难而韬光养晦,幼时“性严重寡言,宫中或以为不

1975.[7]245

。庄恪太子被害根本原因并非“不循法度,京:中华书局,惠”

[8][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M].上海:上海古籍

,恰恰相反,他雄心勃勃,为兴复唐室而昵近小人”

1987.出版社,

寻辅佐之贤才,此必触犯宦官忌讳。

[9][宋]王谠.唐语林[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

温庭筠和武宗对庄恪太子的政治态度是一致的。

1957.社,

,《旧唐书·郑肃传》云:会武宗同情庄恪太子李永

[10][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M].林青,贺军平,校[4]296

昌初,武宗思永之无罪,尽诛陷永之党。温庭筠

2003:29.注.西安:三秦出版社,

曾与庄恪太子永有过一段深情交往,尽管缺乏史料,

[1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M].北京:中华书局,

但可于温庭筠诗中看出,稍后详论。

1959:74.

四、与宰相令狐绹政见相左

[12][宋]叶梦得.石林遗书·避暑录话(卷上)[M].[清]裔孙德炯书、裔孙廷琯谨,校.叶氏观古堂重刊,清宣统

温庭筠和令狐绹政见极不一致。令狐绹身处大第56页.己酉季冬月,

有为之时,却无所作为。史载大中八年,宣宗与令[13][清]王士祯.文益人,校点.池北偶谈(卷l7)[M].

,可是他却奏道:“但有罪勿狐绹密谋“尽诛宦官”2007:340.济南:齐鲁书社,

[8]1716”舍,有阙勿补,自然渐耗,至于尽矣。对于令[14][清]王夫之.读通鉴论(下册)[M].北京:中华书:“当时宦狐绹的开脱之词,史学家言辞犀利地指出1975:806-819.局,

,,?,官窃大权者罪久不容于死矣尚何待此辈有阙[15][.[清]曾益,唐]温庭筠.温飞卿诗集笺注[M]等

能勿补乎?绹之此言,盖以卸责,亦以避祸1998:110.笺注.王国安,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303”当此之时,安得如李德裕之臣而用之?史也。

载“唐亡,诸盗皆生于大中之朝,太宗之遗德余泽[作者简介]去民也久矣,而贤臣斥死,庸懦在位,厚赋深刑,陈际斌(1967—),男,苗族,湖南麻阳人,贵州凯里学

[7]6469

,大中是宣宗年号,正是令狐绹当权天下愁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

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时。令狐绹乃一平庸官僚,于国、于君尚且问心有

148

怀才不遇的词篇五
《文人多凄怨_悲剧缘何原_从辛弃疾的_怀才不遇_说起》

文人多凄怨,悲剧缘何原

——从辛弃疾的“怀才不遇”说起

[1]

潘建 [2]肖德昶

([1]邵阳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2]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人常以悲愤凄怨、怀才不遇的形象出现。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便是这些

文人中一个突出的典型。本文试以辛弃疾的创作和人生经历为切入点,分析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

悲剧命运及其悲剧产生的原因,进而探讨古今文人的心理差异及其对当今知识分子如何立身处世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辛弃疾 创作 古代文人 怀才不遇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3-0078-03

我们阅读中国文学经典时,会发现一个鲜明的特点:咏怀型作品占了很大比例。而且文学家在艺术上的作为越大,所受的苦难越重,他们那光焰千丈长的作品与其深重的人生悲剧往往也更引人注目。在种种人生悲剧中,“怀才不遇”则是古代文人所遭受的最为常见也最为沉痛的悲剧。夸张一点说,中国文学史几乎就是一部文人悲剧史:三闾大夫自投汨罗,曹子建七步成诗,陶渊明愤世长隐,谪仙人青天揽月,李后主饮鸩毙命,苏东坡赤壁怀古,宋徽宗身死他乡;还有诸如王实甫、关汉卿、吴承恩、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等等留下了“千古文章”的大文豪,他们在写下辉煌篇章的同时却又一一写下了自己愤愤不遇的坎坷遭际。而真正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人真是少而又少,哪怕是在封建盛世也难以做到真正的人尽其才,如在西汉昌盛时期,也有许多失意文人感叹生不逢时,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便生动地揭示了文人们即使身处封建盛世也难以有所作为的悲剧命运;而身处盛唐时期的张九龄进退出处的人生轨迹更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苦涩和艰难”①。南宋词人辛弃疾自然也不能超脱出这个命题。他的词,是其壮志难酬的悲愤呐喊,那种将希望一点一点磨蚀为绝望的心路历程更是令人扼腕。研究他的创作和人生经历,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古代文人们所遭受的类似悲剧。

词的最强音。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他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干云豪情,极力使气逞辞,以文为词,大为扩展了词体的题材范围。他的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风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这也使得辛词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中又兼入婉约深曲和清新质朴的格调,可以说是熔铸百家,自由挥洒,多姿多彩。正是从他以后,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而他也与苏轼成为了宋词史上的双璧,前后辉映,光照千秋。

不过,当我们对其生平思想及其词作精神深入分析研究时,就会发现写词成为艺术家实在与其人生理想南辕北辙,成为文学史上一代词坛大家却是他个人最大的无奈与悲哀!

我们知道,辛弃疾出生之时,他的家乡山东已经沦为金人的土地。而稼轩在少年时期就深受祖父辛赞的影响,“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美芹十论》)②成为其一生的追求。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踌躇满志的辛弃疾慷慨南下后,弱宋末造的颓靡朝廷却不能为他提供一个大展抱负的舞台。宋朝重文轻武的传统以及求和派把持朝政的现实让辛弃疾苦不堪言:在南归后的四十多年间,朝廷对他是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二十多年间,居然有多达三十七次的频繁调动!由此可以想见,对于一位身怀壮志且兼有政治军事才干的英雄来说,这该是一条多么曲折何其坎坷的人生道路!尽管如此,当很多人在经历了相似遭遇之后选择消极隐退、遁迹田园时,辛弃疾壮志凌云的锐气却没有失去点滴的锋芒,他的一生总是忘不了恢复中原、积极抗金的大事,他总是为社稷、为苍生献计献策,尽心尽职,表现了他坚韧不拔的军人品性。

辛弃疾的壮志豪情在现实中得不到实现,那么他该当如何?隐退田园,旷达度日?不,因为词人至死都未曾放弃心中壮志。饮酒解愁,消极颓废?不,因为词人是一位坚韧超绝的斗士。然而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反差必定会使辛弃疾心中郁积了太多的愤慨与无奈,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感情是需要发泄的,种种郁闷悲愤的情绪,我们的英雄该如何发泄呢?于是乎,致力写词便成为辛弃疾最好的发泄方式。“徐釚《词苑丛谈》引黄梨庄的话说:‘辛稼轩

一、“光照日月”的艺术成就与壮志难酬苦作词的“无奈”

辛弃疾是南宋词坛上成就最高的词人,他的词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浑雅健,建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然而写词成为艺术家并非词人本意,他的理想是抗金复国,重振朝纲,只是弱宋末造不堪其用,他才退而求其次地借词以抒发壮志,戏剧性地成为了一位“无奈”的词坛大家。

辛弃疾的爱国词中尤为值得我们重视的是那些按自我经历、自我形象、自我感触所创作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辛弃疾往往能将一个壮志冲天的爱国志士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他这种以自我感受和人生经历为模本的写作,超出了同类词人的同类作品,达到了一种居高临下的高度。他的英雄豪壮与绝望交织组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形成了瀑布般的冲击力量,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奏响了宋

收稿日期:2010年3月6日 责任编辑:张丽

潘建(1985-),男,汉族,青海乌兰县人,湖南省邵阳学院中文系0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肖德昶(1986-),男,汉族,湖南武冈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09级文艺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批评。

78

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

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词。’这是辛弃疾致力写词的原因,也是辛弃疾词多“忠愤”之气的原因所在。”③

不过辛弃疾是何等坚毅之士,虽然他也哀叹也愤慨,但是他从未消沉从未放弃其收复河山的壮志。这种坚韧的意志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可以得见,词作中虽然也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但他更多的是追忆那种在青年时代所经历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④

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

总之,辛弃疾的一生虽然是郁郁不得志:作为从金地南归之人,他受到南宋本地人的排挤;作为武人,他饱受朝廷文人的打压;作为主战派,他又遭到主和派的攻击;但是作为一个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的爱国英雄,他始终未曾放弃“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⑤的雄迈志向。他承载着英雄的历史使命,带着满腔抗敌复国的赤诚和对民族苦难忧患的深刻认识,为民族事业奋斗了终生。虽然光复古国的雄才将略得不到施展,但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赵翼《题遗山寺》),他一腔忠心奋发为词,由此成就了一代词坛大家。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着实是历史和词人开了一个最大的玩笑:本应驰骋绝荡的将军却无可奈何地成为了只能以笔为剑以词为沙场的文人!也可以这么说,辛弃疾在创作上的成就愈大,实则表明他所郁积的不遇之痛愈甚。

二、“怀才不遇”无独有偶,轮回悲剧原因何在

翻开中国文学史,我们便会发现历史上有着无数与辛弃疾遭遇相似的文人,其数量之巨,命运之坎坷,着实让人触目惊心!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可以想见,文人们在怀才不遇饱尝人世寒酸之后,心中抑郁无法发泄,便寄之于文学创作,因此才成就了那些无与伦比的文学经典。“发愤著书说”成为了一种解释文人创作动机最好的说法,司马迁本人就是一个发愤著书的典型。不过,面对古代文人普遍性怀才不遇的悲剧命运,我们应该进一步追问:难道文人们真的只有在历经了磨难和挫折之后,才能写就伟大的文学经典?难道文人们就不能在一种相对顺畅的人生中创作出令世人瞩目的作品?他们人生悲剧的造成,到底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呢?难道就仅仅只是“文章憎命达”吗?

诚非如此,笔者认为,“怀才不遇”作为古代社会一种普遍性的时代悲剧,从社会因素和时代背景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儒家思想的影响。千百年来,在以儒家入世精神和伦理义务为基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下,中国古代优秀的知识分子莫不以天下为己任,把治国安邦、兼济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高理想。而古代知识分子在以官本位为一元价值取向的社会思想背景下要想实现上述最高理想,就只能走“学而优则仕”的从政道路,只有在政治上

有所作为,他们才有可能实现救济天下的人生抱负。因此,大凡能在文学史留下一鳞半爪痕迹的文人,几乎毫无例外地都做过致君尧舜、治国安邦的英雄梦。中国古代广大知识分子大多也把读书做官作为惟一的人生正途,即使那些称得上伟大的作家,也只是把文学当作“副业”,也以不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只能当作家而感到莫大的遗憾,比如辛弃疾便是最好的例证。可以这样说,古代文人的“怀才不遇”,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他们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事实上,真正能在仕途上获得较大成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文人却是极少的。文人所怀之“才”,大抵只是“文才”,而不是适合于封建官场的“政才”,但是许多文人却一厢情愿地将“文才”与“政才”划上了等号。基于此,文人“怀才不遇”的悲剧也就在所难免。

第二,历史文化与经济结构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牛郎织女式的社会生产方式始终是中国社会核心的生产模式。在传统的“劳力者”社会阶层“士” 、“农” 、“工” 、“商”中,“士”为四民之首。这里的“士”,即可看成是“文人”。当人们苦读圣贤书成为“文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也就不再愿意务“农”和“工”。一旦从政成功,则既可以实现鸿鹄之志,又可以解决经济之忧;既可以济世救民,又可以摆脱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俗物。然而数量庞大的文人群竞相涌向为官从政这座独木桥,自然就会造成一系列“落水”悲剧的发生。这就与当代中国高中生以参加高考考上大学作为终极奋斗目标的情况相似。没有办法,“桥”过于狭窄,肯定不堪其重,这便也成为了文人们不遇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

第三,封建制度的种种弊端和朝廷的腐败也是造成文人不遇的重要社会原因。“生不逢时”,历来是对中国文人仕途失意、难有作为的最令人信服的解释,甚至在人们的潜意识观念中,“怀才不遇”几乎与朝廷腐败划上了等号。诚然,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但是封建制度的种种弊端以及朝廷的腐败颓靡确实也是造成文人不遇的重要原因。封建社会的取仕方式是有很多弊端的,汉举“孝廉”,会有真伪之分;魏评“九品”,又容易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的现象发生;唐宋以后实行“科举”考试,即使做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能写文章的人未必就有济世之才,比如李煜;而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又未必善于考试,比如蒲松龄终身未能及第。而文人要想在考试失败后被破格录用,则更加难了。中国封建社会浩浩几千年,真正的君明臣贤时期又有多少年呢?昏君奸臣当道时自然不用多说,即使到了贤君时期,封建王朝的本质也很难使其完全做到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相反,与统治者沾亲带故之流反倒更容易爬上权力的巅峰。比如说李白、杜甫虽然身处“开元盛世”,当时的唐玄宗尚未昏聩,甚至堪称“明皇”,但两位诗人却也未能顺利走上仕途,倒是李林甫之流却因为是皇亲国戚而大权在握。在专制独裁偏重家族利益的封建社会里,士人们怀才不遇也就在所难免。

当然,文人自身的性格心理因素也是造成他们命运悲剧屡屡发生的重要原因。文人们是在“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下以一种义无反顾的热情投身于政治。在这种盲动的情绪下,我们常常能看到“文学家在政治上的表现和政治家在文学上的智商一样低下”⑥。然而,政治家们在文学上失掉的最多就是面子,而文学家却要用血和泪的悲剧来陪葬自己的政治生涯。因此众多文人在文学史上留下精彩绝伦的经典之作时,往往也将自己的悲剧人生演绎得淋漓尽致。可以想见,当文人们以一种单纯天真的艺术准则和蔑视权贵的孤傲心态去经营官场时,将会碰得个怎样头破血流的下场?因为

现代 79 交际

官场和政治所需要的品格恰好与之相反,它强调的是权力和

理性,需要伪善和手腕。因此,“政治家的深沉、老练和冷酷同文学家的天真、幼稚和热情便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⑦,文坛准则和官场法则的南辕北辙更是制约了文人们在政治舞台上的作为。因为“文人从政时往往很难从根本上抛弃他们与生俱来的或是多年养成的文人品性,也很难拥有或者接受政客们在追求权力时不择手段的‘政治手腕’。而只有协调处理好这种相互矛盾的关系才能既当好官又做得文人,这就需要具有双重人格”⑧。然而历史上具备这种双重人格的文人可谓屈指可数,但是历史的悲剧却是:广大不具备双重人格的文人却执拗地仅凭自己的一腔热情去从政,在尔虞我诈的政治舞台上继续孤傲地扮演着清高文人的角色。可以想见,在此种心态下他们的不遇悲剧乃至命运悲剧如何得以避免呢?因此,诸如李白这样的困惑、这样的悲剧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文人心理渐趋开放,“怀才不遇”成为历史

鸦片战争爆发后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文人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多元社会,在西方文化强有力的冲击下,他们保守的心理开始“解冻”⑨,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魏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开始,到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运动,文人们保守的心理开始慢慢改变,他们不再以天朝上国优人一等的“文人”自居,而是以一种学生的心态去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学。如果说此时的文人还未能完全从封建“文人”的醉梦中清醒过来,那么“五四运动”的爆发则无异于一个重磅炸弹,它将文人们从“八股取士” 、“学而优则仕”的信念中“轰”了醒来。从此,文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重新定位自己与政府、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文人觉醒的第一声呐喊。知识分子们开始以思想启蒙者的身份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他们不再是统治阶级“科举取士”的玩偶和牺牲者,而是与反动政府争锋相对的英勇斗士;文人中的优秀者也大体放弃了官本位的一元价值取向,并且把古代文人的“忧患意识”发展成为开启民智、探讨中华民族新出路的启蒙思想。因此,和古代文人相比,现代人却很少有“怀才不遇”这样的心态。比如鲁迅先生常年遭到政府的打压甚至通缉,但他并没有“怀才不遇”的心理,他更多的是愤世嫉俗,是对社会、对人生和传统文化乃至国民劣根性的深刻剖析。先生无疑是非常关心政治和国家大事的,但他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做官,他的才能,他的思想,他的抗争,都表现在那如“匕首”、“投枪”的文字中。他的悲哀不在“怀才不遇”,而在于那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痛心疾首。巴金也极有“才”,但他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将自己的才华施展在政治舞台上,而是醉心于自己的艺术境界,他用文学创作来揭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哲理的领悟,他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产生了那么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已经足够欣慰了。沈从文青少年时因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了厌恶心理,但他并不颓废气馁,也丝毫没有“怀才不遇”之感,相反,他却特立独行地用小说构造了自己心中的“乌托邦”——湘西世界。他的愤愤心理也在湘西质朴的民俗民风和优美如画的景物山水中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并由此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诗人曾卓历经磨难的人生遭际更是充分展示了现代文人心理的旷达。他曾是“七月派”的代表诗人,一度以胡风主编的《七月》为阵

地,创作了不少优秀诗篇,但是他也因胡风案的牵连而被捕入狱。然而他也未曾哀叹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剧命运,相反,他“以诗歌作为生存的精神支柱”⑩,身陷囹圄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追求自由的人生信念,甚至“把这样的痛苦历

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五四”以后,“从西方引入的版

文人们遭受了很多挫折,但是只要他们的作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得到社会的肯定,那么他们的心理也就得到了最大

的胸襟比古代文人更为宽广,他们不再固执地只以致仕为官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而是在创作的过程中享受了作为“文人”的快感,“舞文弄墨”这个职业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心理满足感甚至超过了做官。我们也可以凭此推断:古代文人那种普遍性“怀才不遇”的悲剧现象已经成为历史。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渐趋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和越发宽松的政治环境下,加之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和政治影响,文人们的心理已经相当开放。并且在“文化人”的地位不断提高的今天,文人们往往乐于从事文学创作或理论研究,或者从事于编辑、记者、教师之类“有身份”的工作,他们的才华在这样的工作中得到了施展,他们的人生价值也得到了证明。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忽视当今“怀才不遇”现象的客观存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当今社会背景下少数人的“怀才不遇”与古代文人普遍性“怀才不遇”的区别。因为当今社会的“怀才不遇”主要是指具有某方面特长和能力的人未能将自己的这种才华给施展出来,即未能寻找到一个与自己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职业或工作岗位。这与古代社会那种偏重于仕途失意层面的“怀才不遇”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古代文人普遍性“怀才不遇”的现象已经成为了历史。然则,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历史现象,作为新时代的“文人”,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愈趋复杂的多元世界,面对种种挑战,我们该如何应付?该如何避免现代意义上的“怀才不遇”以及人才流失的悲剧?其实我们的先贤早就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应对措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盲从,不附和,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扬长避短,才能走好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注释:

①顾建国.张九龄的人生思考与盛唐文人的典型心态——兼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处世模式[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②③中山大学中文系.苏辛词精萃[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8),第8,10页.

④⑤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四卷.宋辽金部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189,180.

⑥⑦⑧李娜.陈曦.中国古代气质浪漫文人的从政悲剧[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12).

⑨爱伦堡(著),钱诚(译).解冻[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

程凯华.邹琦新.谭伟平.中国新文学史[M].长沙:湖

南教育出版社,2004,第285页.

(3).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0

怀才不遇的词篇六
《大学语文词曲练习一》

怀才不遇的词篇七
《唐宋诗词

《唐诗宋词赏析》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唐诗宋词赏析

教学课时:32

适用专业:文、理、工科学生

学分:2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教学目标

中国古代诗词中蕴含着人生百味,也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智慧,读懂古代诗词,也即是了解一门以历史文化为根柢,以人生体验为精髓的生命科学。因此,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接受审美熏陶,学会审美操作,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使现实人生与艺术人生相结合,达到生活的审美境界。

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要求了解什么是现实人生,什么是诗化人生,亦即艺术人生。了解存在的四种形式。懂得创造、审美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我们不但要发现世界,也要创造世界,创造美,创造生活,要珍惜生命,关怀生存,热爱生活。

了解中国古代文人运用他们的生存智慧在做这样一个课题,他们通过文学创作这样一种审美操作方式来超越生存,把握生命。尽量使自己不被生存所沉埋,不迷失生命,迷失美。他们以美质自珍,以贤人自比,从而超越生存,超越不幸,走出困境,进而释放自我,拯救自我,实现自我。在实现生命价值的同时,也享受了生活的美好。

了解古代文论中对诗歌功用的认识,如兴、观、群、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等。

了解诗歌的特质,诗缘情而绮靡。

简介中国古典诗歌的源流。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

第二章 初唐诗

1、初唐四杰作品: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从军行》

昂扬开朗,启盛唐之音。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以孤篇压倒全唐。

惜春意识,生命意识,宇宙意识。对爱情的渴望,对美好的追求。

3、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无人理解的悲愤。

三立意识:立德、立功、立言。

第三章 盛唐诗

1、山水田园诗派

王维诗

《山居秋暝》《竹里馆》《鸟鸣涧》《鹿柴》

把返归自然作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寻求一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而大自然的山水之美,也的确有某种净化心灵的作用,能够涤污去浊,平息烦恼,使人忘却尘世纷扰,产生忘情山水而甘于淡泊的情怀。

“禅是中国人接受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的心灵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默的观照与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二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

孟浩然诗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气象浑灏,的动态的美,表现了积极的用世之心,充满生命活力,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 《夏日南亭怀辛大》

清幽宁静之境,舒适闲散之情,孤独情人之思绪。

《宿建德江》

将一缕淡淡的乡愁融汇于烟水朦胧的江面,境界清幽而又不失明净、开阔。

常建《题破山寺》

光与影的结合,进入一种纯净恬悦的精神境界。

2、边塞诗派

王之涣诗

《凉州词》

悲不失壮,是典型的盛唐之音。

王昌龄诗

《出塞》

囊括了悠长久远的历史时空,千古永恒的长城与明月既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又是古往事今来边战不息的无声见证。

高适

《燕歌行》

朝廷的导向激起了人们强烈的竞争意识,造成“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陶入汉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现实。

3、李白诗

《将进酒》

源于对生命的叹息,对生命意识的觉醒,诗人感受到生命短暂、去而不返的痛苦现实。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又充满无比自信。此诗表现是正是李白诗中“人生苦短”与“怀才不遇”两大情结。但由于有对自己才华的自信,所以不全是消极的。

《登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

时而悲观,时而乐观,情绪变化幅度很大。但根本问题是时光已逝而报国无门。

《行路难》

今人多赏其末两句,殊不知这正是经过了一番艰难的精神挣扎所得出的。李白不是没有消沉过,但始终不言放弃,而是充满自信。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置饮酒》《独坐敬亭山》

李白在山水诗中,一方面表现了不畏强暴、鄙弃凡俗、向往崇高伟大事业的人格精神,另一方面,也将自己躁动的灵魂安息于恬静清秀的大自然山水境界中。

4、杜甫诗

《望岳》

少年时所作,但其博大宏伟的胸襟,生命的力度,青春的憧憬,对才华的自负,志向的高远,都可看出。

《月夜》

情圣。与李白不同的家庭责任感。此诗极有章法,一切承接“独”字而来。

《春夜喜雨》

表现了杜甫对生命的热爱,从而爱人间一切事物的“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句中对,又名当句对。

生平第一快诗。

《登高》 借对。

此首七律不但格律精整,气势苍凉开阔,而且语言凝炼,概括力极强,集中体现了杜诗艺术特点。

《旅夜书怀》《不见》《绝句》(迟日江山丽)《赠卫八处士》《登岳阳楼》

第四章 中唐诗

1、刘长卿诗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澈上人》

王、孟遗韵,但少清朗而更幽远。

2、刘禹锡诗《酬乐天席上初逢见赠》

3、白居易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长恨歌》

情是欲的升华,此诗写了升华过程。一是生离死别的惨痛,爱情在反思与回忆中得到升华。二是人在失意的时候才更觉得情的可贵。

元和体。

4、柳宗元诗《江雪》

诗人面对冰天雪地,决不退缩,决不屈服。无论地老天荒,也要坚持自己的人格。

5、李贺诗《梦天》《雁门太守行》

色彩浓重,想象奇诡,匪夷所思,是与李白不同的另一种浪漫主义诗歌风格。

第五章 晚唐诗

1、杜牧诗

《沈下贤》

清绝净绝幽绝。晶莹澄澈的境界,是人品襟怀的外化象征。

《江南春》

对历史文化的追思遐想。

《乌江亭》

只有输得起的人,才能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不言失败。人是人自己所打败的。

2、李商隐诗

《无题》(相见时难)

以深切的爱情体验为基础,着重于情感心理的细腻刻画和凄美意境的创造。

《无题》(昨夜星辰)

这是一种为外力阻隔而无法实现的爱情,但又是一种宁愿为此承担一切痛苦与牺牲的爱情。割不断的思恋,无法舍弃的追求,百折不挠的意志,在绝望中燃起不熄的希望之火,使这些无题诗成为千古爱情绝唱。

第六章 词的起因与体制

1、清乐、雅乐、宴乐。

小令、中调、长调。

2、词的审美特质:诗言志,词缘情;诗庄词媚;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词之为体,要渺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所能言。”(王国维《人间词话》)

3、简介温庭筠、李煜等人作品。

第七章 北宋词

1、范仲淹词

《渔家傲》 开豪放词先声。 词中的忧患意识与伤感情绪。

《苏幕遮》

与诗相比较,词更具有美的特性。一是多情,二是特别重视美,尤其是秀美、柔美。 文人性格与人格的多重性。豪放之作与婉约之作。

2、晏殊词

《浣溪沙》

“夕阳”句是沉深的人生感触。使具体的怀人之情进一步扩展到了对整个人生在渐变中悄悄流逝的锐利伤感。而“无可奈何”两句使它赋有了深广得多的哲理性思想内蕴。

大晏词境是温润秀雅的,而温润秀雅,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既多愁善感,又不失淑女风范,正是词的一种审美特性。

3、张先词

《天仙子》 张三影

《千秋岁》“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这就是词心,情结。

4、欧阳修词

《踏莎行》

两个“渐”字,把人的心理感受拉细、拉长,仿佛了随之出现了春水般 的迢迢之感。春水喻愁,春山喻远,分写游子与思妇。

“状难写之情,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

5、晏几道词

《临江仙》

小晏的身世,多情善感的特点。词中三位美少年。

此词所写乃是一种梦后的追忆。表现出一种人去楼空、一切都如同梦幻般的怅惘。

正宗的宋词境界总是情深深,雨蒙蒙的。正因为雨蒙蒙,才有助于表达情深深、意绵绵。

6、柳永词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两种不同境界的比较。

词贵点染。凄清婉约。

《八声甘州》 天涯漂泊、羁旅行役之愁。

7、苏轼词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江城子·密州出猎》

饱经忧患,气韵沉雄。慷慨激昂。

《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念奴娇·赤壁怀古》

出现在苏词中的,是大量进入不惑之年后的复杂人生况味。即使是《江城子·乙卯正月记梦》这样的作品,也融入了无比深重的身世之感。

《水调歌头》

苏词是多思的,他已不仅限于个人的忧愁哀乐了,当他个人遇到不幸遭遇时,便往往从宇宙人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于是他词中的愁便有了一种极深广的普遍性。这是智者的深思,不是弱者的哀叹。

《定风波》

面对人生道路上突如其来的风雨袭击,东坡却“何妨吟啸且徐行”,处困境不惊不扰不惧,安之若素,这就是东坡的功夫。正是这种处顺境淡然处逆境泰然的人生态度,支撑着他承载着生命的苦难,使生命既不为威逼所屈服,也不为利诱所迷惑,而获得自由。

当具备大气的诗人去除了荣辱、得失、苦乐、利害等束缚后,拨去浮蔽,便敞亮了生命的本真。

《西江月》

蕴藏着诗人多么宽广博大的的人格与泛爱天地万物的情怀。比起那些仅懂得“怜香惜玉”的词人来,东坡的胸怀显然阔大得多。

“但心头不系一物,便世间无事不可乐。”

这是生命的体验,也是生命的超越。

8、秦观词

《八六子》

此词很注意意象。芳草、杨柳、娉婷、夜月„„这些字面都很秀雅高洁。通过“销凝、怆然、暗惊”

等动词,表现的是深微细腻,幽约怨悱的情怀。柔美意象所体现的正是柔美的风格。 《浣溪沙》

通体都显出轻、柔、淡、细的特点来。含蕴深细,韵味无穷。

《鹊桥仙》

歌颂了真挚、专一的爱情。显示了多于情、深于情的特点。情辞兼胜,婉雅有致,自是词中上品。

9、贺铸词

《青玉案》

美人迟暮之感。词中的“闲愁”。

10、周邦彦词

《六丑》

咏物词,其寄托有:惜韶华,伤美质,悲不遇,叹知音。于回环往复之中展现嫣然风致,极尽长调一唱三叹之妙。

同是抒发怀才不遇之意,诗与词的表现手法有异。一、抒情方式有直率与宛曲之分;二、造境有开阔与幽深的不同;三、语言有明白畅达与含蓄曲折的不同。

《少年游》

温馨旖旎的闺房镜头。有特写,有中景,有近景,有室内之景,有室外之景。有动作,有神情,有对话,体情状物,无不细致入微。

第八章 南宋词

1、李清照词

大学士赵明诚。文坛佳话,归来堂赌茶,易安居士。

《醉花阴》

高情雅趣,“东篱把酒”与“人比黄花瘦”所表现的词品与人品。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本命年贺词

最新成考报名

  • 市政府第三次全体会议主持词
  • 2020年感动中国杜岚和尤端阳先进事迹...
  • 2020年感动中国黄文秀先进事迹及颁奖词
  • 2020年感动中国叶连平先进事迹及颁奖词
  • 2020年感动中国王娅先进事迹及颁奖词
  • 2020年感动中国周秀芳先进事迹及颁奖词
  • 2020年感动中国樊锦诗先进事迹及颁奖词
  • 2020年感动中国伍淑清先进事迹及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