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好词 >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6    阅读: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一)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专题教案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2.能够通过对各专题中意象的梳理、总结,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作用。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言词者必言宋词,宋词成于北宋,精于南宋,到了南宋,宋词的风格就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力图突破北宋的框架而“极其工”、“极其变”了。

二.鉴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学生简介李清照

2.教师补充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元霄佳节,词人远离那些香车宝马之邀,独自品尝战火后的凄清,这首词中,她已从自怜漂零之苦进而担忧现实的隐患了。到了《渔家傲》一词,虽然还有无所归处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调已表达了词人欲摆脱苦闷、追求自由的愿望。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⑴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⑵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3.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4.你认为这首词是她早年还是晚年的作品?

5.那么你认为那个卷帘人是谁呢?

6.那么大家想象一下,李清照当时是以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去问丫鬟的?她为什么要这样问?而丫鬟又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回答主人的?

明确:李清照的问表现出她对昨夜雨后花儿的关心,担心经过风雨的摧残花儿是否还依旧,而丫鬟的回答似乎漫不经心,这令李清照很失望,所以她纠正她的丫鬟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那么你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呢?

明确: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8.《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小结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早期的以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感情,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此词写惜春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高超的表现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取胜。

9.技巧鉴赏: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⑴拟人。“绿肥红瘦”中的“肥”和“瘦”用以拟写雨后海棠花的花和叶。形象生动。 ⑵借代。“绿肥红瘦”中的“绿”和“红”是叶和花的颜色,用以代指海棠的花和叶,十分贴切。

⑶设问。“知否”问得寻常,答以“绿肥红瘦”,妙语天成,奇妙无比。

⑷反复。“知否,知否”。

⑸隐喻。“海棠花”应是(变成了)绿肥红瘦。或者以红比喻女人,绿比喻男人也很贴切,从古代的男女地位看:男尊女卑。这个思想性更强。

三.鉴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学生整体背诵。

2.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3.本词作于什么季节?如何突出节令特征?

明确:写于重阳节,初秋天气,白昼还很长,夜里天气已变凉,西风吹卷着窗帘,菊花怒放。作者正是抓住气温变化大、西风吹来、菊花盛开等现象突出秋天节令特点。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试在词中找)

明确:借长日、半夜、黄昏时自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5.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

明确: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

6.词人还运用了哪些人物行动来渲染心情?

明确:独坐、孤眠、自斟。

7.《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小结

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补充资料: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四.鉴赏《满江红·怒发冲冠》

1.学生整体背诵。【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2.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作者:岳飞(1103~1142 南宋抗金名将 ,军事家。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习武,喜读兵书、《左传》。北宋末年,曾从军抗辽。靖康元年(1126),复投军于赵构大元帅府抗金,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后隶属副元帅宗泽,在黄河南北屡败金军。二年,北宋亡,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即帝位。岳飞上书反对宋室南迁,力请高宗赵构北渡亲征,恢复中原,被革职。

背景:这首词大约作于宋高宗绍兴初年。当时由于广大军民奋起自卫反击,金兵连连受挫,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南宋方面的变化,驱逐敌寇收复失地的可能性正在出现。词中所表达的那种对敌人的无比愤怒和仇恨,对还我山河振兴宋朝充满信心的壮志豪情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

3.学生对照书下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词中表达了抗金救国的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念,体现了大无畏英雄气概,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上片:抒写作者渴望卫国杀敌立功的情怀和抱负。

下片:申述作者雪耻复仇、重整乾坤的豪情壮志。

4.名句鉴赏

⑴“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⑵“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⑶“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⑷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⑸“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5.《满江红·怒发冲冠》小结

这首词情辞慷慨,悲壮激昂,既是战斗的誓言,又像是进军的号角,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英雄性格和雪耻复仇的坚定的信念,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五.作业布置 背熟这三首词。

第二课时

一. 组织教学

古代词人的创作是自然、真挚的情感的流露,因此,题材往往来自于生活的周围。自然界的万物便是他们的题材库。尤其是能寄托他们的思想性格的自然景物,更是他们常用来言志的题材。

二.鉴赏《卜算子·咏梅》

1.学生一齐背《卜算子·咏梅》。

2.学生介绍陆游,教师补充

陆游(1125-1209),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最著名的大诗人,存诗九千余首 .爱国思想是他诗中的主旋律。他也是重要的词人。其词的风格为俊爽流利、沉郁雄放。

3.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注】在驿站的外面,在断桥旁边,无人过问的梅花寂寞地舒展花瓣。黄昏时候,你已经受不起孤独与忧愁,哪里还能再忍受狂风暴雨的摧残?!

你无意苦苦争夺在春天里争妍斗艳,你任凭百紫千红去妒忌恨怨。即使凋谢后被踏成泥土,碾作尘埃,沁人心脾的幽香却永远不会消散!

上片写梅花孤独寂寞与备受摧残的境况。下片通过梅花来写自己的高尚节操。

4. 你认为词篇中哪些是关键的词语?

明确:寂寞、愁、风和雨、妒、辗作尘、香如故。

5.概括词中所表现出的梅的品质。

⑴生长处所→“驿外断桥边”(无人护特,更无人欣赏)

点明梅花所在的地点。"驿外"、"断桥"烘托环境的荒凉,与梅花的冰姿玉质是不相适应的。这样的环境可以使读者联想到作者一生被投闲置散和无所用世。接句"寂寞开无主",说明梅花被弃置在荒凉冷漠的环境里,既,所以免不了要产生"无主"的寂寞。这里,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诗人被弃置林下而无所作为。"已是黄昏独自愁",象征诗人已进入暮年,他的抗金复国的政治主张无人理睬,孤独之感油然而生。"更着风和雨",象征着诗人由于爱国获罪并屡遭迫害。

⑵生长环境→"无意苦争春",

说明诗人并非有意与投降派争官夺宠,而是因为自己怀有崇高的品质与远大的抱负,所以"一任群芳妒",即不怕投降派的妒恨与打击。

以上主要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诗人赋予梅花以人的感情色彩,如“寂寞”、“愁”。“无意”、“苦争”等等,这些抽象的感情活动,都不是无知的花木所能感受得到或能做到的,而是在梅花身上寄托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和意志。最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二句,又具有“拟物”的特征。诗人用梅花的特性来比喻个人品格的高尚、节操的坚贞和爱国之心的至死不变。

6.《卜算子·咏梅》小结

这是一首咏物词。表面看,这首词歌咏的是梅花,实际上,它是通过运用象征手法和比拟手法,用梅花来表现词人自己的坚贞品质和高尚情操。

作者以爱国获罪,在漫长的一生之中屡遭打击。但他矢志不移,始终坚持抗金报国的远大理想,表现出一种崇高民族气节。这首词就是诗人这一节操的形象化的反映。

三.鉴赏《扬州慢·淮左名都》

1.学生背诵。

2.简介作者。

姜夔(约1155—约1221) 南宋文学家,精通音乐。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因屡试不第,一生未仕,乃往来鄂、赣、皖、苏、闽间,出入仕宦家,与诗人词客交游。死于杭州。诗初学黄庭坚,后改学晚唐,诗旨清新,饶有韵味,有《白人道人诗集》;词为婉约派,清妙秀远,追求高雅,有《白石道人歌曲》。

3.简介背景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时触发起一种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文恬武嬉,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于是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4.学生对照书下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⑴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指名或集体回答)

明确: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⑵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明确: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⑶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景(色)、声

⑷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指名或集体回答)【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明确:空城(废池)

⑸诗人为何“解鞍少驻初程”?他心目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6)是什么原因使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变成了一座“空城”的呢?

明确:“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1161)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

5.找一找《扬州慢·淮左名都》中所用的典故,说说它的来历和作用。

四.鉴赏《鬲溪梅令》

1.学生齐读。

2.学生对照书下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3.此词实为怀念合肥情侣之作。在这首词中,词人灵心独运,用想象营造出一如梦如幻、恍惚迷离的意境,极富朦胧之美。

五.作业布置

背诵这三首词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二)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第 1 页 共 10 页

第 2 页 共 10 页

第 3 页 共 10 页

第 4 页 共 10 页

第 5 页 共 10 页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三)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讲课用精装版)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李清照:继周邦彦之后词坛升起的一颗灿烂新星。其词以金兵攻占汴京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词:爽朗明快,善描景物,反映爱情生活,歌咏。境界窄。

后期词:写与之感以及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怀,但情调过于凄苦哀伤。

其词善用口语、白描、直抒胸臆却又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漫步于《漱玉词》的字里行间,可以发现“愁”“瘦”“病”“酒”等多个意象,像雾一样游移于字里行间,动人心魄。“愁”“瘦”“病”“酒”成为李清照词的重要审美特征。

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

令》、《醉花阴》、《武陵春》、《夏日绝句》等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感情,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

此词所表心情与孟浩然《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略同。小词以对话形式加以表现,惜花之意尤显活泼。全词犹如一独幕剧,环境氛围、人物动态情态、对白问答、心理活动,活脱呈现。

对比反衬:。

对“花事”的关切,正是对青春的珍惜。

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⑴拟人。“绿肥红瘦”中的“肥”和“瘦”用以拟写雨后海棠花的花和叶。

⑵借代。“绿肥红瘦”中的“绿”和“红”是叶和花的颜色,用以代指海棠的花和叶,十分贴切。

⑶对比。“绿肥”“红瘦”

⑷设问。“知否”问得寻常,答以“绿肥红瘦”,妙语天成,奇妙无比。

⑸反复。“知否,知否”。

⑹隐喻。“绿肥红瘦”喻青春消陨

醉花阴(初中学)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感情基调:

重阳把酒赏菊,烘托了一种的氛围,以瑟瑟西风中的瘦菊设喻,塑造了一个无法排遣愁情而身心憔悴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此词诉说爱情,诉说相思苦况,然而不用一字道破,却句句是刻骨铭心的情语。

★景语烘托: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

★行动渲染:独坐、孤眠、自斟。

小重山 岳飞

(略讲)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一生以恢复为己任,百折而不挠其志,终作《示儿》,犹念中原。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陆游为中兴之冠,人称“小太白”。留诗万余,古今无双! 政治生涯:早年科考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dí)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欲展恢复中原之志,又见扼于统治集团;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又被诬陷。

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他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品格的化身。

这是一首咏物词。表面歌咏梅,实际上是运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四)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教 案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五)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2.能够通过对各专题中意象的梳理、总结,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作用。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教学时数2课时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言词者必言宋词,宋词成于北宋,精于南宋,到了南宋,宋词的风格就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力图突破北宋的框架而“极其工”、“极其变”了。

二.鉴赏《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1.学生简介李清照

2.教师补充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元霄佳节,词人远离那些香车宝马之邀,独自品尝战火后的凄清,这首词中,她已从自怜漂零之苦进而担忧现实的隐患了。到了《渔家傲》一词,虽然还有无所归处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调已表达了词人欲摆脱苦闷、追求自由的愿望。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⑴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⑵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3.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4.你认为这首词是她早年还是晚年的作品?

5.那么你认为那个卷帘人是谁呢?

6.那么大家想象一下,李清照当时是以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去问丫鬟的?她为什么要这样问?而丫鬟又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回答主人的?

明确:李清照的问表现出她对昨夜雨后花儿的关心,担心经过风雨的摧残花儿是否还依旧,而丫鬟的回答似乎漫不经心,这令李清照很失望,所以她纠正她的丫鬟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那么你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呢?

明确: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8.《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小结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早期的以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感情,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此词写惜春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高超的表现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取胜。

9.技巧鉴赏: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⑴拟人。“绿肥红瘦”中的“肥”和“瘦”用以拟写雨后海棠花的花和叶。形象生动。 ⑵借代。“绿肥红瘦”中的“绿”和“红”是叶和花的颜色,用以代指海棠的花和叶,十分贴切。

⑶设问。“知否”问得寻常,答以“绿肥红瘦”,妙语天成,奇妙无比。

⑷反复。“知否,知否”。

⑸隐喻。“海棠花”应是(变成了)绿肥红瘦。或者以红比喻女人,绿比喻男人也很贴切,从古代的男女地位看:男尊女卑。这个思想性更强。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三.鉴赏《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1.学生整体背诵。

2.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3.本词作于什么季节?如何突出节令特征?

明确:写于重阳节,初秋天气,白昼还很长,夜里天气已变凉,西风吹卷着窗帘,菊花怒放。作者正是抓住气温变化大、西风吹来、菊花盛开等现象突出秋天节令特点。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试在词中找)

明确:借长日、半夜、黄昏时自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5.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

明确: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

6.词人还运用了哪些人物行动来渲染心情?

明确:独坐、孤眠、自斟。

7.《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小结

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补充资料: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满江红 怒发冲冠》

四.鉴赏《满江红 怒发冲冠》

1.学生整体背诵。

2.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作者:岳飞(1103~1142 南宋抗金名将 ,军事家。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习武,喜读兵书、《左传》。北宋末年,曾从军抗辽。靖康元年(1126),复投军于赵构大元帅府抗金,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后隶属副元帅宗泽,在黄河南北屡败金军。二年,北宋亡,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即帝位。岳飞上书反对宋室南迁,力请高宗赵构北渡亲征,恢复中原,被革职。

背景:这首词大约作于宋高宗绍兴初年。当时由于广大军民奋起自卫反击,金兵连连受挫,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南宋方面的变化,驱逐敌寇收复失地的可能性正在出现。词中所表达的那种对敌人的无比愤怒和仇恨,对还我山河振兴宋朝充满信心的壮志豪情集中反映了

当时的时代精神。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

3.学生对照书下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词中表达了抗金救国的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念,体现了大无畏英雄气概,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上片:抒写作者渴望卫国杀敌立功的情怀和抱负。

下片:申述作者雪耻复仇、重整乾坤的豪情壮志。

4. ⑴“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⑵“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⑶“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⑷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⑸“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5.《满江红 怒发冲冠》小结【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这首词情辞慷慨,悲壮激昂,既是战斗的誓言,又像是进军的号角,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英雄性格和雪耻复仇的坚定的信念,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五.作业布置 背熟这三首词。

《卜算子 咏梅》

第二课时

一. 组织教学

古代词人的创作是自然、真挚的情感的流露,因此,题材往往来自于生活的周围。自然界的万物便是他们的题材库。尤其是能寄托他们的思想性格的自然景物,更是他们常用来言志的题材。

二.鉴赏《卜算子 咏梅》

1.学生一齐背《卜算子 咏梅》。

2.学生介绍陆游,教师补充

陆游(1125-1209),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最著名的大诗人,存诗九千余首 .爱国思想是他诗中的主旋律。他也是重要的词人。其词的风格为俊爽流利、沉郁雄放。

3.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注】在驿站的外面,在断桥旁边,无人过问的梅花寂寞地舒展花瓣。黄昏时候,你已经受不起孤独与忧愁,哪里还能再忍受狂风暴雨的摧残?!

你无意苦苦争夺在春天里争妍斗艳,你任凭百紫千红去妒忌恨怨。即使凋谢后被踏成泥土,碾作尘埃,沁人心脾的幽香却永远不会消散!

上片写梅花孤独寂寞与备受摧残的境况。下片通过梅花来写自己的高尚节操。

4. 你认为词篇中哪些是关键的词语?

明确:寂寞、愁、风和雨、妒、辗作尘、香如故。

5.概括词中所表现出的梅的品质。

⑴生长处所→“驿外断桥边”(无人护特,更无人欣赏)

点明梅花所在的地点。"驿外"、"断桥"烘托环境的荒凉,与梅花的冰姿玉质是不相适应的。这样的环境可以使读者联想到作者一生被投闲置散和无所用世。接句"寂寞开无主",说明梅花被弃置在荒凉冷漠的环境里,既,所以免不了要产生"无主"的寂寞。这里,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诗人被弃置林下而无所作为。"已是黄昏独自愁",象征诗人已进入暮年,他的抗金复国的政治主张无人理睬,孤独之感油然而生。"更着风和雨",象征着诗人由于爱国获罪并屡遭迫害。

⑵生长环境→"无意苦争春",

说明诗人并非有意与投降派争官夺宠,而是因为自己怀有崇高的品质与远大的抱负,所以"一任群芳妒",即不怕投降派的妒恨与打击。

以上主要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诗人赋予梅花以人的感情色彩,如“寂寞”、“愁”。“无意”、“苦争”等等,这些抽象的感情活动,都不是无知的花木所能感受得到或能做到的,而是在梅花身上寄托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和意志。最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二句,又具有“拟物”的特征。诗人用梅花的特性来比喻个人品格的高尚、节操的坚贞和爱国之心的至死不变。

6.《卜算子 咏梅》小结

这是一首咏物词。表面看,这首词歌咏的是梅花,实际上,它是通过运用象征手法和比拟手法,用梅花来表现词人自己的坚贞品质和高尚情操。

作者以爱国获罪,在漫长的一生之中屡遭打击。但他矢志不移,始终坚持抗金报国的远大理想,表现出一种崇高民族气节。这首词就是诗人这一节操的形象化的反映。

《扬州慢 淮左名都》

三.鉴赏《扬州慢 淮左名都》

1.学生背诵。

2.简介作者。

姜夔(约1155—约1221) 南宋文学家,精通音乐。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因屡试不第,一生未仕,乃往来鄂、赣、皖、苏、闽间,出入仕宦家,与诗人词客交游。死于杭州。诗初学黄庭坚,后改学晚唐,诗旨清新,饶有韵味,有《白人道人诗集》;词为婉约派,清妙秀远,追求高雅,有《白石道人歌曲》。

3.简介背景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时触发起一种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文恬武嬉,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于是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4.学生对照书下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⑴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指名或集体回答)

明确: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⑵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明确: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⑶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景(色)、声

⑷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指名或集体回答)

明确:空城(废池)

⑸诗人为何“解鞍少驻初程”?他心目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6)是什么原因使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变成了一座“空城”的呢?

明确:“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1161)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

5.找一找《扬州慢 淮左名都》中所用的典故,说说它的来历和作用。

四.鉴赏《鬲溪梅令》

1.学生齐读。

2.学生对照书下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3.此词实为怀念合肥情侣之作。在这首词中,词人灵心独运,用想象营造出一如梦如幻、恍惚迷离的意境,极富朦胧之美。

五.作业布置

背诵这三首词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市政府第三次全体会议主持词
  • 2020年感动中国杜岚和尤端阳先进事迹...
  • 2020年感动中国黄文秀先进事迹及颁奖词
  • 2020年感动中国叶连平先进事迹及颁奖词
  • 2020年感动中国王娅先进事迹及颁奖词
  • 2020年感动中国周秀芳先进事迹及颁奖词
  • 2020年感动中国樊锦诗先进事迹及颁奖词
  • 2020年感动中国伍淑清先进事迹及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