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好词 >

凉州词后两句诗的意思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0-10    阅读:

凉州词 赏析 试题答案
凉州词后两句诗的意思 第一篇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鉴赏关键点】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诗描写了苍凉壮阔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怀乡情感,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和激昂慷慨的精神风貌。前两句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险恶、荒寒。一言不及征人,而征人苦情可想;虽是一篇怨词,但画面雄壮阔大,神气不落凄切。历来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抒写将士的思乡离愁,委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中考链接】(2010年甘肃兰州)(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3分)凉州词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7. 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 。(1分)8.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 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B. “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C. 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D. 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一)(3分)7.(1分)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皇上的恩惠或朝廷的关心)。8.(2分)D(此诗虽写的是戍边的将士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颓废的情调。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但悲中有壮,悲中有慷慨。)

凉州词(唐)王之涣阅读答案
凉州词后两句诗的意思 第二篇

完成练习。

凉州词

(唐)王之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凉州词》。

2.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________,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________名。

3.写出后两行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凉州词后两句诗的意思】

4.选择题(只填序号)

《凉州词》前两句是___________,突出了戍边士卒___________;后两句是___________,抒发了戍边士卒的___________。

A.抒情 B.写景 C.生活环境的荒凉 D.离愁别恨 参考答案: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诗题 曲调

【凉州词后两句诗的意思】

3.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意思对即可)【凉州词后两句诗的意思】

4.B C A D

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必背诗词《凉州词》翻译及练习
凉州词后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篇

苏教版小学语文必背诗词一【凉州词后两句诗的意思】

学校 班级 姓名 等级______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念“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一尺等于33厘米。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______,好像与______连接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_____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哪,原来玉门关一带________是吹不到的啊。【凉州词后两句诗的意思】

练习:

1.这首诗的类型是________诗,描写了_______(哪儿)______________(什么样的)环境,充满着雄浑苍凉的意境。

2.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 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请写出带有黄河的一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四、五、六年级必答)

3.《凉州词》中“孤”的含义特别丰富,你认为它有什么含义呢?

【凉州词后两句诗的意思】

答:“孤”可以组词_______,表面上是写凉州城的_______,实际上是写保卫边 疆战士的_______。(三、四、五、六年级必答)

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包含了浓厚的感情色彩,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三四年级选答,五六年级必答)

知识小锦囊: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

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

制曲歌唱。名动一时,

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凉州词二首其一原文的意思_作者张籍
凉州词后两句诗的意思 第四篇

<凉州词>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张籍。其古诗全文如下: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凉州词二首其一原文的意思_作者张籍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鉴赏]
张籍的<凉州词>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诗的前两句写眼前景物,同时点出了所写的地点、时间、天气、季节。首句“边城暮雨雁飞低”,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群低飞的鸿雁,并使人看到雁飞的地点是边城,时间是日暮,天气是阴雨。次句“芦笋初生渐欲齐”,再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片出芽的芦苇,并从芦苇的长势说明已是春暖季节。这前两句:一写从边城仰望的天空景。一写在边城俯视的地面景,都是在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内的景物。凉州词二首其一原文的意思_作者张籍。诗的后两句则把诗境扩展到浩瀚遥远的大漠彼方,一直把诗思推到视线之外!
第三句“无数铃声遥过碛”,作者之所以为驼铃声所吸引,其诗笔之所以转向那一串飘荡在沙漠上的铃声,是因为他身在边城,蒿目时艰,他的一颗无比沉重的心已随那逐渐向西方消逝的驼铃声而越过了沙漠,飞到那虽然远在视线之外、却时时进入思念之中的安西四镇(治所在今新疆库车)。诗的末句“应驮白练到安西”,正是作者的情思所注,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

古诗凉州词的诗意_凉州词阅读答案_作者王之涣
凉州词后两句诗的意思 第五篇

<凉州词>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其古诗全文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前言]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古诗凉州词的诗意_凉州词阅读答案_作者王之涣。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注释]
⑴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何须:何必。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翻译]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市政府第三次全体会议主持词
  • 2020年感动中国杜岚和尤端阳先进事迹...
  • 2020年感动中国黄文秀先进事迹及颁奖词
  • 2020年感动中国叶连平先进事迹及颁奖词
  • 2020年感动中国王娅先进事迹及颁奖词
  • 2020年感动中国周秀芳先进事迹及颁奖词
  • 2020年感动中国樊锦诗先进事迹及颁奖词
  • 2020年感动中国伍淑清先进事迹及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