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好词 >

下马威反义词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0-12    阅读:

知识集锦
下马威反义词 第一篇

知识集锦

表示处境危险的成语

迫在眉睫 盲人瞎马 危在旦夕 四面楚歌 千钧一发 火烧眉毛 危急存亡 岌岌可危

危机四伏 兵临城下

表示人物高尚品格的成语

一身正气 高风亮节 临危不惧 大公无私 光明磊落 铁面无私 见义勇为 拾金不昧 两袖清风 以身殉职 舍己为人 视死如归 表示人多场面热闹的成语

车水马龙 门庭若市 人山人海 座无虚席 摩肩接踵 济济一堂 万人空巷 熙熙攘攘

表示神话故事的成语

开天辟地 愚公移山 牛郎织女 夸父追日 八仙过海 精卫填海

寓言故事的成语

掩耳盗铃 滥竽充数 画蛇添足 画龙点睛 拔苗助长 惊弓之鸟 守株待兔 自相矛盾 刻舟求剑 南辕北辙 买椟还珠 坐井观天 叶公好龙 鱼目混珠 亡羊补牢 揠苗助长 杯弓蛇影 狐假虎威 郑人买履

表示历史故事的成语

负荆请罪(廉颇) 三顾茅庐(刘备) 纸上谈兵(赵括) 手不释卷(吕蒙) 完璧归赵(蔺相如) 望梅止渴(曹操) 卧薪尝胆(勾践) 闻鸡起舞(祖逖) 表示读书刻苦勤奋的成语

废寝忘食 手不释卷 争分夺秒 通宵达旦 夜以继日 凿壁借光(匡衡) 韦编三绝 目不窥园 悬梁刺骨(苏秦) 囊萤映雪(车胤)

形容注意力集中的成语

目不转睛 全神贯注 目不窥园 聚精会神 专心致志

表示心情紧张的成语

心惊胆战 忐忑不安 心神不定 心烦意乱 心急如焚 惴惴不安

出自诗句的成语

柳暗花明 万马齐喑 万紫千红 寸草春晖

形容海面起伏不定的成语

汹涌澎湃 波浪滔天 波峰浪谷 波涛汹涌 惊涛骇浪

ABB

红通通 绿油油 黑乎乎 紫微微 金灿灿 亮晶晶 黄澄澄 胖乎乎 白茫茫 红彤彤

ABAB

休息休息 研究研究 讨论讨论 整理整理 收拾收拾 联系联系 打扮打扮 考虑考虑 可怜可怜 访问访问

AABC

彬彬有礼 闪闪发亮 落落大方 依依不舍 津津有味 奄奄一息 勃勃生

机 徐徐下降 滔滔不绝 济济一堂 翩翩起舞 井井有条 默默无闻 赫赫有名 楚楚动人 鼎鼎大名

ABCC

气势汹汹 兴致勃勃 文质彬彬 生机勃勃 含情脉脉 千里迢迢 书声琅琅 风尘仆仆 得意洋洋 白发苍苍 大腹便便 想入非非 小心翼翼 热气腾腾 喜气洋洋 波光粼粼

ABAC

人山人海 不折不扣 不慌不忙 无忧无虑 自作自受 若隐若现 各式各样 无边无际 一模一样 自言自语

带有动物的三字俗语

井底蛙 落水狗 笼中鸟 地头蛇 替罪羊 千里马 铁公鸡 笑面虎 变色龙 拦路虎 马大哈 马后炮 牛角尖 漏网鱼 下马威 跟屁虫 炒鱿鱼 呆头鹅 孺子牛 纸老虎

含有人体器官的三字俗语

飞毛腿 势利眼 肉中刺 顺风耳 千里眼 心头肉 睁眼瞎 三只手 两面派 抱佛脚

其他三字俗语

保护伞 指挥棒 活棺材 聚宝盆 药罐子 退堂鼓 背黑锅 闷葫芦 死胡同 绊脚石 挡箭牌 乱弹琴 捣糨糊 吝啬鬼

有趣的数字成语

1、一+一:

一五一十 一字一板 一板一眼 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一来一往 一唱一和 一厘一毫

一心一意 一模一样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一朝一夕„„

2、一+二:

一干二净 一来二去 一穷二白 一差二错

一清二白 一清二楚 一不做二不休 一刀两断 一举两得„„ 3、一+三:

一波三折 一隅三反 一唱三叹 一岁三迁

一而再,再而三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一国三公„„

二、猜成语:

纸老虎——外强中干 无底洞——深不可测 木偶戏——装腔作势 留长发——置之不理 零存整取——积少成多 弹无虚发——百发百中 禁止叫好——妙不可言 大雪飘飘——天花乱坠 说到做到——言行一致 发票未盖章——不足为凭 不关水龙头——放任自流 二四六八十——无独有偶 缺货通知单——言之无物 最长的一天——度日如年 冲洗出的照片——原形毕露 从镜内看自己——一模一样 黄河之水天上来——源远流长 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帆风顺

(一)劝诫人们勤奋学习的格言: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2·好学不倦,必成大才。——林3·一个人知道的越多,他就越有力量。——高尔基4·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列宁5·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二)敬老名言:

1·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劝孝歌》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三) 珍惜“时间”的名言: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2·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2、古诗:

(一) 春:

咏柳 江南春

[唐]贺知章 [唐]杜牧

碧玉妆成一树高, 千里莺啼绿映红,

万条垂下绿丝绦。 水村山郭酒旗风。

不知细叶谁裁出, 南朝四百八十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 夏:

山亭夏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唐]高骈 [南宋]杨万里

绿树阴浓夏日长, 毕竟西湖六月中,

楼台倒影入池塘。 风光不与四时同。

水晶帘动微风起, 接天莲叶无穷碧,

满架蔷薇一院香。 映日荷花别样红。

(三) 秋:

山行 秋夕

[唐]杜牧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银烛秋光冷画屏,

白云生处有人家。 轻罗小扇扑流萤。

停车坐爱枫林晚, 天阶夜色凉如水,

霜叶红于二月花。 坐看牵牛织女星。

(四) 冬:

白雪歌 冬景 冬日

[唐]岑参 [宋]苏轼 [宋]俞紫芝

北风卷地白草折, 荷尽已无盖, 茅舍竹篱短, 胡天八月即雪飞。 菊残犹有傲霜枝。 梅花吐未齐。 忽如一夜春风来, 一年好景君须记, 晚来溪径侧, 千树万树梨花开。 最是橙黄桔绿时。 雪压小桥低。

3、对联:

大门:1·喜庆胜利 喜气盈门 2·天增岁月地增产 春满乾坤喜满门 厨房:1·巧做百样菜 喜迎四方客 2·一人巧作千人食 五味调合百味食 书房:1·要知天下事 须读古今书 2·图书聚所好 竹柏得其真

客厅:1·淡交唯对水 雅意在为民 2·得好友来如对月 有佳书读胜看花 卧室:1·静坐常思己过 闲谈莫论人非

4、成语沙龙

形容刻苦学习的:

专心致志 如饥似渴 孜孜不倦 全神贯注 锲而不舍 程门立雪 埋头苦干 夜以继日 手不释卷 通宵达旦 悬梁刺股 十载寒窗 形容风浪大的:

惊涛骇浪 波涛滚滚 波涛起伏 汹涌澎湃 风急浪高

形容气势大的:

浩浩荡荡 万马奔腾 地动山摇 千军万马 风起云涌

形容人物外貌的:

一表人才 炯炯有神 仪表堂堂 白发苍苍 身材魁梧 眉清目秀 形容人物神态的:

愁容满面 眉开眼笑 破涕为笑 眉飞色舞 神采飞扬 笑容满面 形容有毅力的:

坚持不懈 锲而不舍 滴水穿石 持之以恒 绳锯木断 坚韧不拔

描写人物语言的:

斩钉截铁 一诺千金 语重心长 吞吞吐吐 信口开河 夸夸其谈

寓言故事成语:

画龙点睛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守株待 刻舟求剑 惊弓之鸟

叶公好龙 买椟还 闻鸡起舞 画蛇添足 坐井观天 狡兔三窟 神话成语:

牛郎织女 精卫填海 夸父追日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大闹天宫

开天辟地 哪吒闹海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愚公移山 邯郸学步 历史故事成语:

抛砖引玉 三顾茅庐 雪中送炭 一叶障目 虎口余生 缓兵之计 纸上谈兵 背水一战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第三章 词汇
下马威反义词 第二篇

第二节 词汇的性质和构成

一、 词义

(一) 含义:【下马威反义词】

词义即词的意义方面,指词的内容。它是人们对巩固在词的语音形式中的某客观事物、现象或过程的概括反映。与语法意义相区别。

(二) 性质:

A. 概括性:词义对所指称的客观对象的归纳概况能力。这种概括性是相对于词义所指称的客观事物而言的。Eg:风概括了所有不同的风。

B. 模糊性:某些词所表示的意义是模糊的,所指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Eg:轻微,无界限。

C. 民族性:

a) 理性意义上的民族性:中文的哥哥弟弟,英文是brother

b) 附加意义上的民族性:中国用“狗”来表示轻蔑,而英语中没有。

(三) 构成

概念义(理性义):是词义中反映客观事物自身的那部分内容。是指同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

色彩义:

第三节 词义的分解

一、 义项

(一) 含义:

义项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多义词的几个义项之间,一般相互有联系。

(二) 分类:

A. 引申义:人们根据相关性联想规律,由本义、基本义,发展引申(或再引申)而来的意义。

a) 整体与部分:洋葱

b) 互相关涉的对象:排球

c) 行为与行为发出者、行为结果、行为所伴随或导致的性状:裁判,笔录

d) 性状与性状的所有者:和气,奸邪

e) 动作与工具:锄

B. 比喻义:人们根据相似性联想规律,由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形成的意义。

a) 形状相似:饼

b) 性质相似:并肩

c) 作用相似:本钱

注:以下情况为比喻义

原义项所指对象具体,衍生义项所指对象抽象。如: 皮毛

原义项所指对象与衍生义所指对象在性质上有差异, 比喻的应用显得很突出。如: 栋梁 傀儡 疙瘩

二、 多义词与同音词:

(一) 多义词:有两个以上 的义项的词叫多义词。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之间有联系。是一个词。

(二) 同音词:语音相同,但几个意义之间并无联系的一组词。是多个词。

(三) 注:

a) 同形同音词,既是同音词,又是同形词。

b) 同形词与多义词、异读词不一样, 多义词、异读词都是一个词,同形词 是词形相同的多个词。

c) 同形词和同音词都是形式相同的多个词。同形词只看书写形式相同与否,同音词只看语音形式是否相

同。同形词中包括一些同音词,同音词中也有一些同形词的存在

三、 义素

含义: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又称语义成分或语义特征。

女人— + [女性] + [成年] + [人]

女孩— + [女性] -- [成年] + [人]

[女性]为共同义素,[成年]为区别义素。

第四节 语义场 同义词 反义词

一、 语义场【下马威反义词】

(一) 含义

通过不同词之间的对比,根据它们词义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的类。

(二) 分类

A. 类属义场:义场的成员同属于一个较大的类。例:家具类 — 桌子、椅子、沙发、柜子【下马威反义词】

B. 顺序义场:义场各成员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排列 。 例:小学、中学、大学

C. 关系义场:由两个相互对立、相互依靠的成员组成。例如:老公-老婆,嫁-娶

二、 同义词

(一) 含义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叫同义义场,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做同义词。

(二) 分类

A. 等义词:概念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词 例:替代-代替,维生素-维他命

B. 近义词:概念意义不完全相同的一组词 例:合作-协作,充裕-充足

(三) 辨析

形式逻辑基础
下马威反义词 第三篇

形式逻辑基础——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三大基本规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

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

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

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

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

同一律:

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

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

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 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 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

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

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

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

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

矛盾律:

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 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

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

【下马威反义词】

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

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

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

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

排中律

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 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

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

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

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

2)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

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

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

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

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

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

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

(一)同一律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公式中的A可以表示任何思想,即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任何一个命题。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每一概念或判断都有其确定的内容,而不能任意变换。

同一律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的主要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而只有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才可能是正确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人们也才能进行思想交流。否则,如果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混淆论题或偷换论题,那就必然会使思维含混不清,不合逻辑,既不能正确地组织思想,也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因此,遵守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乃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谈、同一论辩)中,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某相概念,就自始至终在这个唯一确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讨论什么论题,就讨论什么论题,不能偏题、跑题,不能在讨论某个论题的名义下实际讨论别的论题。

违反同一律要求常见的逻辑错误有:

①在同一思维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某报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

小伙子:"您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

姑娘:"怕什么?!斐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行吗?"

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是贬义。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是褒义,它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语词("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②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混淆或偷换论题是在论证中常见的一种逻辑错误。这种错误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个不同的论题(判断或命题)这样或那样地混淆或等同起来,从而用一个论题去代换原来所论证的论题。比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述这样一段话:

-"我以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我主张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所占的时间较少,而获得的效果却很好。否则就会这样: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而它的历史归历史,各管各,不能互相联系起来。"

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这就是一种混淆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下面再举两例说明。

-苏格拉底领了一个青年到智者欧底姆斯那里去请教。这个智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给了这个青年一个下马威。他劈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学习的是已经知道的东西还是不知道的东西?这个青年当然回

答说,学习的是不知道的东西。于是这个智者就向这个青年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你认识字母么?"

"我认识。"

"所有的字母都认识吗?"

"是的。"

"而教师教你的时候,不正是教你认识字母吗?"

"是的。"

"如果你认识字母,那么他教你的不就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吗?"

"是的。"

"那么,或者你并不在学,只是那些不识字母的人在学吧!"

"不,我也在学。"

"那么,如果你认识字母,就是学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了。"

"是的。"

"那么,你最初的回答就不对了。"

这个青年就这样被智者欧底姆斯搞晕了,于是承认自己的失败,而甘心拜欧底姆斯为师。

分析:其实,在这个典故里,智者欧底姆斯使用了偷换概念的方法,把这个青年弄得昏头昏脑的。 -物理老师出一道题当堂考学生,题目是:"一炉铁水凝结成铁块,它的体积缩小了三十四分之一。后来,铁块又熔化成铁水,体积增加多少?"

学生甲经过计算,回答道:"熔化后的铁水的体积比铁块增加了三十三分之一。"

乙马上反对说:"不对。同是一块铁。缩小的是三十四分之一,增加的是三十三分之一,不是自相矛盾吗?"

甲又说:"不是我自相矛盾,而是你混淆了概念"。

请分析甲、乙两人谁是谁非。

分析:甲的说法是对的,乙的说法是错的。

因为"增加"和"缩小"都是相对的概念。缩小三十四分之一,是相对于铁水凝结成铁块来说的;增加三十三分之一,是相对于铁块熔化为铁水说的。这样甲的说法并不自相矛盾;乙确实是混淆概念,因为他把"增加"和"缩小"这两个概念混同起来了。

-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和家中的挂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一天慢了三分钟;后他又把家中的挂钟和电台的标准时对照,发现家中的挂钟比电台标准快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推断:他的表是准确的。

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断的正确评价?

A.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准时。

B.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手表是新的。

C.张先生的推错误的,因为他不应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该直接和标准时比。

D.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

E.张先生的推断既无法断定为正确,也无法断定为错误。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是:D。

因为确定两个三分钟不是同一概念。张先生的推断违反同一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但有时故意违反同一律规则,却可以创造出特殊的说话效果。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林又提出要克扣一笔经费,教授们纷纷反对。林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鲁迅一下站起来,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拍在桌上:"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

(二)矛盾律

【下马威反义词】

矛盾律实际上是禁止矛盾律,或不矛盾律。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或者说,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是真的。

矛盾律的公式是:并非(A而且非A)。

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命题,"非A"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命题。因此,"并非(A而且非

A)"是说:A和非A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亦即其中必有一个命题是假的。

矛盾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无矛盾性即首尾一贯性。而保持思想的前后一贯性,乃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比如,我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曾经谈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卖矛(长矛)和盾(盾牌)的人,先吹嘘他的盾如何的坚固,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过了一会,他又吹嘘他的矛是如何的锐利,说:"吾矛之利,物无不陷"。这时旁人讥讽地问:"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卖矛与盾的人无言以答了。因为,当他说"我的盾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时,实际上是断定了"所有的东西都是不能够刺穿我的盾"这个全称否定命题;而当他说"我的矛可以刺穿任何东西"时,实际上又断定了"有的东西是能够刺穿我的盾的"这一特称肯定命题。这样,由于他同时肯定了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因而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

从语言方面看,在遣词造句时,如果把反义词同时赋于同一主语,那就会发生文字上的矛盾。这种文字上的矛盾也必然会导致思想上的逻辑矛盾。我们看下面两个例句: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船桨忽上忽下拍打着水面,发出紊乱的节奏声。"

下面再举例说明。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分析:为什么这个年轻人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呢?因为他的想法包含了逻辑矛盾。因为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

-1919年,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某村子里有个理发师,他规定:在本村我只给而且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请问:这个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

这是数学史上著名的"理发师悖论",请分析这里面包含的逻辑矛盾。

分析: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呢?只有两种情况:不给自己刮,或者给自己刮。

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我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出发,必然推出理发师应该给自己刮胡子的结论,这本身就构成逻辑矛盾。

如果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我只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不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出发,必然推出理发师应该不给自己刮胡子的结论,这本身也是一个逻辑矛盾。

-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罪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四人口供中只有一人是假的。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E、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B。

乙和丁的口供矛盾,根据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口供是真的。甲口供真,作案者为丙,加上丙的口供,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丁也是作案者,由此也断定乙和丁中,丁讲假话。

(三)排中律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而思维的明确性也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

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须明确地肯定其中之一是真的,不能对两者同时都加以否定。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如果有人既不承认前者是真的,又不承认后者是真的,或者说,如果有人既认为前者是假的,又认为后者也是假的,那么此人的思想就陷入了我们习惯所说的"模棱两可"之中(实际上应该叫做"模棱两不可")。模棱两可是一种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所谓模棱两可,就是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之间,回避作出明确的选择,不作明确肯定的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下面举例说明。

-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应该种小麦,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小麦。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试分析甲、乙两人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分析:甲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断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小麦"和"不应该种小麦"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而乙恰好断定上述两个判断都是假的。

但在日常交流中或说话的正式场合,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说话技巧。

-1996年,李登辉散布了一系列不利于国家统一的言论,当时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在阐述中国政府的立场后,有记者问:"你们是否把李登辉看作中国人?",这是一个巧设陷阱的难题,说"是"或"不是"都会贻人口实。于是,沈国放这样回答:"真正的中国人都是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可谓得体之极。

-红星中学的四位老师在高考前对某理科毕业班学生的前景进行推测,他们特别关注班里的两个尖子生。

张老师说:"如果余涌能考上清华,那么方宁也能考上清华。"

李老师说:"依我看这个班没有能考上清华。"

王老师说:"不管方宁能否考上清华,余涌考不上清华。"

赵老师说:"我看方宁考不上清华,但余涌能考上清华。"

高考的结果证明,四位老师中只有一人的推测成立。

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则以下哪项也一定是真的?

A.李老师的推测成立。

B.王老师的推测成立。

有反义词的句子
下马威反义词 第四篇

1、他不紧不慢地走着。

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我喜欢乖巧的学生,讨厌顽皮的学生。

4、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有反义词的句子

5、你的胃口不好,吃饭时不能狼吞虎咽,应该细嚼慢咽。10。你看,小张他们都是生龙活虎的,你怎么这样无精打采呀?

6、真叫人哭笑不得。

7、这个字最简单又最复杂,最通俗又最高雅,最浅易又最深奥。

8、人有无穷的智慧,人有无尽的力量,人有伟大的创造,人有不可摧折的毅力,世世代代青春长驻,经亿万年而不倒。

9、那个人不卑不亢。

10、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11、这个地方很安全,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危险。有反义词的句子

12、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13、你的胃口不好,吃饭时不能狼吞虎咽,应该细嚼慢咽、

14、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15、我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16、今天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明天我们是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17、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18、失败是成功之母。()

19、我们的老师对待学生很温柔,对待学生的学习却很严厉。

20、这里怎么凹凸不平。

21、做事要细心,不能粗心。

22、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23、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4、往别人说不知道的东西,他就越明白。

25、你说你这么又哭又笑的到底是高兴还是难过啊?

26、你看,小张他们都是生龙活虎的,你怎么这样无精打采呀?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偷天陷阱台词

下一篇: 清明踏青的诗词

最新成考报名

  • 市政府第三次全体会议主持词
  • 2020年感动中国杜岚和尤端阳先进事迹...
  • 2020年感动中国黄文秀先进事迹及颁奖词
  • 2020年感动中国叶连平先进事迹及颁奖词
  • 2020年感动中国王娅先进事迹及颁奖词
  • 2020年感动中国周秀芳先进事迹及颁奖词
  • 2020年感动中国樊锦诗先进事迹及颁奖词
  • 2020年感动中国伍淑清先进事迹及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