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好词 >

宴词阅读答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0-14    阅读:

“州郡遇圣节锡宴”阅读答案
宴词阅读答案 第一篇

文言文阅读(10分)

州郡遇圣节锡宴,率命猥妓数十群舞于庭,作天下太平字,殊为不经。而唐《乐府杂录》云:舞有字,以舞人亚身于地,布成字也。王建《宫词》云: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遇舞头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则此事由来久矣。(周密《齐东野语》)

1、文中所叙是一种什么景象?周密对此有何看法?

2、结合现实生活中所见,谈谈你对类似现象的看法。【宴词阅读答案】

1、州郡遇圣节锡宴,率命猥妓数十群舞于庭,作天下太平字。作者周密看法体现在殊为不经(特别不合常规)上,持否定态度。

2、围绕 此事由来久矣分析,现实生活中不无这样的例子。

北方有盛宴 吴惠子阅读附答案
宴词阅读答案 第二篇

北方有盛宴 吴惠子

①直到十一岁,我才吃到这辈子第一个汉堡包。

②这都归功于我妈,她年轻的时候卖红枣,常驻北京办事处。我妈卖得风生水起,因为见多识广,所以一直走在时尚前沿,逛赛特,烫卷毛,穿短裙,背名牌包。有一回她出差回来,突然觉得我很土,便二话不说买了两张火车票,让我跟她去北京见见大世面。

③我捧着软软的汉堡认真地咬了一口,又认真地咬了第二口。崩溃!又黑又黏的胡椒酱,滋味奇怪,难以下咽。我抬头看看我妈,再看看周围,大家分明都吃得比我香。由于担心我妈嫌我土,我勇敢地把汉堡吃完了,心情非常复杂。【宴词阅读答案】

④可谁知道这种被全世界背叛的感觉,竟随着北方的盛宴接踵而至。第一次喝到固体状的酸奶,第一次吃到从水里捞出来的不仅不带汤还要蘸醋的饺子,第一次发现这个世界上除了尖椒肉丝还有甜甜腻腻的京酱肉丝,第一次端起撒了葱花和香菜的咸豆腐脑„„我狭隘的味觉突然就慌了。

⑤我妈带着我吃遍了北京,那个寒假,我的每顿饭都像盛宴,我鼓励自己在带着冰碴的生拌牛肉里振作,也纵容自己在晶莹剔透的锅包肉里沉沦,彻底明白了我妈为什么说我土。我暗下决心,总有一天要横扫地球,吃遍天下所有的飞禽走兽。回家的火车上,我妈给我买了一包真空包装的卤鹌鹑,啃起来奇香。

⑥我回味着北方才有的盛宴,胃口大开,无肉不欢。念高中时,我妈跟单位申请,出差的时间缩减了一半,所以总能在家里给我做饭。可是由于我妈做饭实在太好吃,以至于我经常因为中午吃得太饱,下午的数学课上大脑缺氧,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有一回在我一口气吃了半锅饭后,我妈忍不住大发雷霆。她说我成绩不好,饭都白吃了。

⑦可是饭怎么会白吃呢!我胖了,真胖了。我妈给我买了一种非常甜的进口减肥食品,勒令我每顿最多吃一碗饭,还不让我压得太实,并没收了我的全部零食。那一阵儿,每当我端起碗,我妈就会问我:“还要吃?”胖真是一种无法呼吸的痛。

⑧但是一想到没肉吃,我便更加心痛。思忖再三,觉得“人生得意须尽欢”,便毅然决然离开小县城,到北京

念大学。

⑨北方有盛宴,我和同学经常跨越半个北京,去西四北大街排队买煎饼,或是车从望京跑到南小街吃卤煮,夏天晚上的据点,通常都在对外经贸大学对面的车棚烧烤摊,冬天沿着东河沿,去南门涮肉、喝啤酒,清新脱俗。铜锅咕嘟咕嘟冒着泡,窗户上雾气蒙蒙,路上的车辆和行人影影绰绰。

⑩朋友笑问我如果一顿没肉还能不能吃下饭,我光是听就急了,说不能,绝对不能没肉吃。我外婆总说,人有多大胃,就吃多少饭,饭可以乱吃,话却不能乱讲,世事无常,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

⑾外婆说得对。【宴词阅读答案】

⑿我妈得了癌症,整整十八个月,我一口肉都没吃过,也照样把每顿饭都吃下去了。那时候病急乱投医,束手无策跑到雍和宫跪了三个小时,发愿说只要我妈身体健康,我愿意吃素不杀生。我妈知道后气急败坏,说我书都白读了,太愚昧。

⒀我妈问我:“人如果不吃肉,身体还能好吗?女人不喝猪脚汤,皮肤还能好吗?如果吃素就能治病,还要医生干吗?”但是我固执,觉得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我说我在雍和宫见佛就跪,跪一次就说一遍心愿,绝对不能食言。最后我妈还是没拗过我,接受了我不吃肉的决心。

⒁刚开始吃素很痛苦,因为没有动物脂肪,饿得很快,经常刚吃完饭马上就饿,半夜有

时候还会饿得睡不着,人一下子变得很焦虑,瘦了好多。有一回我馋得不行,做梦吃饭,夹了一块蒜香排骨,结果又在梦里清楚地告诉自己不能吃,于是放进嘴里的排骨,又被我吐了出去。早晨醒来后我坐在床上大哭一场。

⒂医生妙手回春,我妈的病彻底好了,她的精神甚至好过从前。我在朋友和我妈的反复劝说下,终于开了荤。但因为太久不吃肉,第一口老鸭汤,感觉很腥。我发现,肉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吃。

⒃现在跟客户吃饭,山珍海味满满一桌,大家你来我往把酒言欢,我的食欲却大不如从前,美味入口却味同嚼蜡,经常走神。奇怪,这不就是我曾经心心念念的北方盛宴吗,高朋满座,热闹非凡,但盘子里的肉,味道怎么像是变了。

⒄心口仿佛有一束光,沿着喉咙撞过来,把舌头上的肉味鲜香都冲淡了。才明白:? 。 ⒅小时候我信誓旦旦,要吃遍全球,可眼下,风风光光的北方盛宴,恐怕再使劲也推不到高潮了吧,因为生命里真正的高潮早就出现了:

⒆妈撸起袖子,在厨房三下五除二露一手——凉拌木耳、白灼芥兰、丝瓜炒蛋、清蒸老虎斑,配一碗干贝白菜汤,添一碗喷香的白米饭。

⒇四菜一汤,尽是滋味,千金不换。

7.第④段加点字“慌”用得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3分)

8.第⑨段划线句的作用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铜锅咕嘟咕嘟冒泡烘托出“我”内心的惬意和愉悦。

B.用雾气蒙蒙和人影绰绰反衬出南门盛宴的清新脱俗。

C.通过记叙、描写、抒情表现“我”对北方盛宴的怀念。

D.这句描写与后文下决心不吃肉食形成对比,升华主旨。

9.分析第⑾段的作用。(3分)

10.根据文章表达的主旨和情感在第⒄段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4分)

11.任选角度,赏析第⒆⒇段。(5分)

答案:

7.(3分)答:不合适(1分,但是没有理由就不给分),理由是“慌”是形容心情的,与“味觉”搭配不当。(理由充分,3分)

答:合适(1分,但是没有理由就不给分),理由是,用“慌”字,形象地写出了味觉的不适应带来的心理上的感受(1分),表现北方盛宴给我带来的震撼感觉(1分)。

8.(3分)A

9.(3分)此段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外婆说“饭可以乱吃,话却不能乱讲,世事无常,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引起下文世事无常母亲得了癌症这一事件的叙述。

10.(4分)原文是:人最先变老的原来是味觉,即使杯觥交错、缤纷筵席,吃份儿新鲜,也吃不出团圆的味道。(要点:与主题相关的团圆、亲情等)

11.(5分)角度(1分):动作,色彩(或者是白描,引发想象)。如“妈撸起袖子、露一手”这些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麻

利与能干;“木耳的黑”、“白米饭”、“丝瓜的绿”这些色彩丰富的食肴的搭配了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平淡但很温馨的画面,也凸显了母亲的形象;菜品的清淡精致又与北方盛宴的丰盛形成对比,形象地表达真正地盛宴不在丰盛的菜肴,而是来自家人的团圆。

始得西山宴游记 阅读答案附翻译
宴词阅读答案 第三篇

(一)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极,至B.缘染溪,斫榛莽 缘,沿着C.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际,边际D.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颓然,跌倒的样子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C.而未知西山之怪特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D.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第一段交代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宴游西山之前的生活和心情。其目的为了表现自己被贬后能够游山玩水忘却忧愁的愉快心境。B.第二段中写出了偶遇西山,远望怪特,从而有了宴游西山的艰难过程。C.文章末尾道出宴游之乐,自然与心灵的合一,精神的顿时解脱。D.作者通过对比和衬托手法,写出了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高远。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2)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参考答案1.C2.B3.A4.(1)认为凡是这个州有奇异姿态的山水,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2)(我)此时心神凝定,形体仿佛已经消散,和万物融合为一体了。这样以后我才知以前未曾真正的游,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宴词阅读答案_宴词翻译赏析_作者王之涣
宴词阅读答案 第四篇

<宴词>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译文]
长堤逶迤,水色碧明,东风鼓帆,桃花逐波。宴词阅读答案_宴词翻译赏析_作者王之涣。这首写于宴席上的七绝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然而,它的主题却是离愁。
[鉴赏]
这首匠心独运的小诗含蓄蕴藉。诗人从“看到的”、“听到的”,最终写到“想到的”,不直接由字面诉说离愁,令人读之却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启迪人思,耐人玩味。
春天万象复苏,生机盎然,三、四句,诗人一下子从视觉转到听觉和想象上。尽管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还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诗人以“莫听”这样劝慰的口吻,将许多难以言传的情感蕴含于内,情致委婉动人。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至此,通篇没有一个“愁”字,读者却已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充分领略诗人的满腹愁绪了。

幽州夜饮阅读答案_幽州夜饮翻译赏析_作者张说
宴词阅读答案 第五篇

<幽州夜饮>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张说。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幽州夜饮阅读答案_幽州夜饮翻译赏析_作者张说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译文]
幽州地处北方,晚上凉风吹起细雨绵绵,寒冷之气袭来,使树林萧瑟。军中的高堂之上,正在举行宴会,怎能使我暂时忘掉了自己的迟暮之心?军中的娱乐是仗剑而舞,边塞的音乐是胡笳的演奏声。如果我不做这边城的将领,怎么知道皇上对我恩遇之深呢。
[鉴赏]
据<新唐书·张说传>: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初,张说为中书令,因与姚元崇不和,全诗以“夜饮”二字为中心紧扣题目。开始二句描写“夜饮”环境,渲染气氛。“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值秋深风凉之时,在幽州边城的夜晚,风雨交加,吹动树林,只听见一片凄凉动人的萧瑟之声。这一切,形象地描绘出了边地之夜的荒寒景象。第二句还暗用了宋玉<九辩>中的诗意:“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益发渲染了诗句中悲伤的色彩。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悲愁的心绪,已经见于言外。而这“夜饮”,就是为了要驱走这恶劣环境带来的悲苦,宴会还没有开始,从着力渲染、暗示中,已经给“夜饮”罩上了一层愁苦的阴影。
第二联紧接一、二句,进入“夜饮”,抒发诗人的感叹:“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正”字接转巧妙,紧承首联对环境的描写,同时也自然地转入到宴会。诗人说:正是在这风雨寒冷的夜晚,我们在高敞的厅堂中摆开了夜饮的筵宴,但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又岂能忘却自己的衰老和内心的悲伤呢?“能忘”句以问句出之,将诗人内心的郁勃之气曲折地表露了出来。这种迟暮衰老之感,在边地竟是那样强烈,挥之不去,即使是面对这样的“夜饮”,也排遣不开。诗中化用了屈原<离骚>句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将诗人心意表达得更加婉曲、深沉。
第三联,随着宴会开始,并逐渐进入高潮的时候,诗人的情绪也随之兴奋起来,诗情也有了亮色:“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在都督府的宴会之间,军士们舞起剑来,那矫健刚劲的舞姿,慷慨雄伟的气魄,令诗人为之感奋。<史记·项羽本纪>中项庄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舞剑是为了助兴,增加席间的欢乐气氛。一个“宜”字,传出诗人对剑舞的欣赏。但接着吹奏起胡笳时,那呜呜的声音,使席间短暂的欢乐顿然消失,而充溢着一片悲凉的情调,诗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塞上本来就多悲凉之意,与诗人的远戍之苦、迟暮之感,融合在一起,成为心灵上的沉重的负担,诗情在稍稍有了亮色之后,又忽然黯淡起来。这一联在豪壮中寓悲凉,在跌宕起伏中展现出诗人难以平息的滚滚思潮,直至引出最后一联。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这十个字铿锵有声,似乎将愁苦一扫而光,转而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边城作将为乐、为荣。实际上这最后一联完全是由上面逼出来的愤激之语,他将对朝廷的满腹牢骚,隐藏在这看似感激而实含怨望的十字之中,像河水决堤似地喷涌而出,表现了思想上的强烈愤慨和深沉的痛苦。清人姚范评论说:“托意深婉。”(<唐宋诗举要>引)这一联的确托意遥深、措语婉曲,可谓“得骚人之绪”,寄寓着诗人悲愤的感慨,它与首联的悲苦的边塞荒寒之景,恰成对照,相得益彰。全诗以景起,以情结,首尾照应,耐人回味。
诗歌在语言上遒健质朴,写景之语,并无华丽之辞,与边塞情调极为相称。遣词用字也十分精当,例如“吹”、“动”、“宜”、“重”这些字,看似一任自然,实际经过认真锤炼,用得恰到好处,对写景、抒情起了很好的作用。

鲁山山行原文及翻译_鲁山山行阅读答案_作者梅尧臣
宴词阅读答案 第六篇

<鲁山山行>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梅尧臣。其全诗如下: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鲁山山行原文及翻译_鲁山山行阅读答案_作者梅尧臣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前言]
<鲁山山行>是北宋诗人梅尧臣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了诗人深秋时节,林空之时,在鲁山中旅行时所见的种种景象。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其兴致之高,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表露无遗。
[注释]
⑴鲁山:一名露山,在河南鲁山县东北,接近襄城县境。
⑵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鲁山山行原文及翻译_鲁山山行阅读答案_作者梅尧臣。惬(qiè):心满意足。
⑶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⑷幽径:小路。
⑸熊升树:熊爬上树。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树梢。
⑹何许:何处,哪里。
⑺云外:形容遥远。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鉴赏]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仿佛从云外传来的一声鸡鸣,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
这是一首五律,但不为格律所缚,写得新颖自然,曲尽山行情景。
山路崎呕,对于贪图安逸,怯于攀登的人来说,“山行”不可能有什么乐趣。山野荒寂,对于酷爱繁华,留恋都市的人来说,“山行”也不会有什么美感和诗意。此诗一开头就将这一类情况一扫而空,兴致勃勃地说:“适与野情惬”——恰恰跟作者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下句对此作了说明:“千山高复低。”按时间顺序,两句为倒装。一倒装,既突出了爱山的情趣,又显得跌宕有致。“千山高复低”,这当然是“山行”所见。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适与野情惬”,则是 “山行”所感。首联只点“山”而“行”在其中。
颔联进一步写“山行”。“好峰”之“峰”即是“千山高复低”;“好峰”之“好”则包含了诗人的美感,又与“适与野情惬”契合。说“好峰随处改”,见得人在“千山”中继续行走,也继续看山,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换形,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单是点题。“径”而曰“幽”,“行”而曰“独”,正合了诗人的“野情”。着一“迷”字,不仅传“幽”、“独”之神,而且以小景见大景,进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复低”的境界。山径幽深,容易“迷”;独行无伴,容易“迷”;“千山高复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见野景之幽与野情之浓。
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互文见意,写“山行”所见的动景。“霜落”则“林空”,既点时,又写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会“升树”,林中之“鹿”也要“饮溪”;但树叶茂密,遮断视线,“山行”者很难看见“熊升树”与“鹿饮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写出“霜落”、“林空”与“熊升树”、“鹿饮溪”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为了表现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饱含着“山行”者的“野情”。“霜落”而“熊升树”,“林空”而“鹿饮溪”,很是闲适,野趣盎然。
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诗云:“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无乃枯木形,人禽两自在!······”梅尧臣从林外“幽径”看林中,见“熊升树”、“鹿饮溪”,那正是苏轼所说的“无人态”,因而就显得“自在”。熊“自在”,鹿“自在”,看“熊升树”、“鹿饮溪”的人也“自在”。
欧阳修<六一诗话>云:“圣俞尝语余曰:‘诗家虽主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此联就可以说是“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而且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熊升树”、“鹿饮溪”而未受到任何惊扰,见得除“幽径”的“独行”者而外,四野无人,一片幽寂;而“独行”者看了。“熊升树”,又看“鹿饮溪”,其心情之闲静愉悦,也见于言外。从章法上看,这一联不仅紧承上句的“幽”、“独”而来,而且对首句“适与野情惬”作了更充分的表现。
全诗以“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收尾,余味无穷。杜牧的“白云生处有人家”,是看见了人家。王维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是看不见人家,才询问樵夫。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望近处,只见“熊升树”、“鹿饮溪”,没有人家;望远方,只见白云浮动,也不见人家;于是自己问自己:“人家在何许”呢?恰在这时,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是有意回答诗人的提问:“这里有人家哩,快来休息吧!”两句诗,写“山行”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其喜悦心情,都跃然可见、宛然可想。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_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宴词阅读答案 第七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诗词全文如下: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_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译文]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带着露珠的桃花更加鲜艳。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李白惆怅地靠着这几株古松。
[鉴赏]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_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市政府第三次全体会议主持词
  • 2020年感动中国杜岚和尤端阳先进事迹...
  • 2020年感动中国黄文秀先进事迹及颁奖词
  • 2020年感动中国叶连平先进事迹及颁奖词
  • 2020年感动中国王娅先进事迹及颁奖词
  • 2020年感动中国周秀芳先进事迹及颁奖词
  • 2020年感动中国樊锦诗先进事迹及颁奖词
  • 2020年感动中国伍淑清先进事迹及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