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09    阅读: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篇一:八年级数学上册 6.1 平均数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6.1平均数(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2、根据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方法:讨论与启发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某次数学测试后,你想了解自己与班级平均成绩的比较,你先想了解该次数学成绩什么量呢?(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引例:下面是某班30位同学一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各小组讨论如何求出它们的平均分:

95、99、87、90、90、86、99、100、95、87、88、86、94、92、90、95、

87、86、88、86、90、90、99、80、87、86、99、95、92、92

甲小组:X= =91(分)

甲小组做得对吗?有不同求法吗?

乙小组:X= × × × × × × ×

= 91(分)

乙小组的做法可以吗?还有不同求法吗?

丙小组:先取一个数90做为基准a,则每个数分别与90的差为:

5、9、-3、0、0、-4、„„、2、2

求出以上新的一组数的平均数X'=1

所以原数组的平均数为X=X'+90=91

想一想,丙小组的计算对吗?

2、议一议:问:求平均数有哪几种方法?

(1)X= (X1+X2+„+Xn) ——算术平均数

(2)X= (f1+f2+„fk=n) ——利用加权求平均数

(3)X=X'+a ——利用基准求平均数

问:以上几种求法各有什么特点呢?

公式(1)适用于数据较小,且较分散。

公式(2)适用于出现较多重复数据。

公式(3)适用于数据较为接近于某一数据。

3、练习:P213 利用计算器

(1)计算两支球队的平均身高,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

(2)计算两支球队的平均年龄,哪支球队队员的年龄更为年轻?

4、加权平均数:

例1,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小结: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三、练一练:P216 随堂练习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五、作业:

书P220 习题 8.1

教后感: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6.1平均数(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2、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

(三)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中权对结果的影响及与算术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方法:探讨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什么是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2、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引入)

二、讲授新课:

1、例题讲解:

我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 一天,三个班级的各项卫生成绩分别如下:

(1)小明将黑板、门窗、桌椅、地面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5%、10%、35%、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卫生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

(2)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方案,哪一个班的卫生成绩最高?与同伴进行交流。

解:(1)一班的卫生成绩为:

95×15%+90×10%+90×35%+85×40%=88.75

二班的卫生成绩为:

90×15%+95×10%+85×35%+90×40%=88.75

三班的卫生成绩为:

85×15%+90×10%95×35%+90×40%=91

因此,三班的成绩最高。

(2)分组讨论交流

小结:以上四项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2、议一议:

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支出为3600元,教育支出为1200元,其他支出为7200元,小颖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39%,3%,6%,小颖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

问:如何求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总支出的百分比呢?

百分比=今年总支出—去年总支出

去年总支出

以下是小明和小亮的两种解法?谁做得对?

小明: (9%+30%+6%)=15%

小亮: =9.3%

由于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金额不等,因此,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的增长率“地位”不同,它们对总支出增长率的“影响”不同,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平均数计算总支出的增长率,而应将这三项支出金额3600,1200,7200分别视为三项支出增长率的“权”,从而总支出的增长率为小美的求法是对的。

三、课堂练习:

1、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

(1)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1小时,然后又步行了1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小时,然后步行了3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某市七月中旬各天的最高气温统计如下:

求该市七月中旬的最高气温的平均数。

四、小结

1、加权平均数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2、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五、作业:

P223 习题8.2 试一试

教后感: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篇二: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平均数1

第八章 数据的代表 1.平均数(第一课时 )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均数》是初中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第八章“数据的代表”的第一节内容。 通过本节的学习,既可以对平均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可以为后面学习中位数、众数打下基础,此外平均数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算术平均数、,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 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 (2. 2.. 五、教学过程设计

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

(1)课件第一张投影展示本堂课的学习主题

第八章 数据的表示——第一节 平均数(1)

(2) 通过播放一段CBA(中国篮球协会)的篮球比赛视频引入本节课题: 在学生观看了篮球比赛的片段后,请同学们思考:

1、影响比赛的成绩有哪些因素? 2、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

3、 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

通过上面两个问题,让学生知道可以通过收集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并用两个球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作出判断)

在学生的议论交流中引入本节课题:“平均数”。

目的: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思考现实生活中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用数据的平均数作出判断的必要性。在课题引入中,激发学生学习本章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注意事项:本环节一要“有趣”,二要“紧凑”目的既可,不宜将时间拖得过长。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 算术平均数

投影教材提供的CBA(中国篮球协会)2000—2001年龄的表格,提出问题:

“八一双鹿队”和“上海东方大鲨鱼队”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

(1)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出平均数,然后在小组交流。

(2)各小组之间竞争回答,答对的打上星,给予鼓励。

答案:八一双鹿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1.99m,平均年龄为25.3 岁;

上海东方大鲨鱼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1.98 m,平均年龄为23.3 岁。所以,八

一双鹿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上海东方大鲨鱼队队员更为年轻。

教师小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

1

(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n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假如你是该公司人事部部长,公司请你负责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会被录用? 解:A的平均成绩为

1

725088)70(分)。 3

1

857445)68(分)。 3

1

677067)68(分)。 3

B的平均成绩为

C的平均成绩为

因此候选人A将被录用。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不明确新员工职务的情况下,实际意义

(2)假如要招聘的新员工要负责广告策划,你还会录用A吗?

设计目的样重要了引发学生思考解决途径,自己领悟“权” (3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取?

6575(分)

75875(分)

68125(分)

(4

均数就不同,因此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教师结合例1给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

724503881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

431

均数。

目的:“想一想”是从算术平均数到加权平均数的一个台阶,想让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建构。例1是引导学生思考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平均数)的影响,以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加以诠释。

注意事项:本环节是这一节课的重点,教学的层次要清楚,从两个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问题引入算术平均数概念,再从“想一想”过渡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学会新知。 随堂练习

1.

9.5, (1(2解:(1)

(2)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

内容:1. 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50%。小颖的上述三项成绩依次为 92分、80 分、84 解:

92××50% = 84.4(分) 84.4分。

:

对学生的练习结果做适当的评价。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引导学生用“我知道了„”,“我发现了„”,“我学会了„”,“我想我以后将„”的语言小结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运用。

目的: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注意事项:不要用教师的“一言堂”代替学生的“群言堂”。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努力组:课本习题 8. 1 的第1,2 题;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篇三: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八章《平均数》教案 北师大版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八年级数学第八章《平均数》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引入新课

师:生活中,人们离不开数据.我们不仅要收集数据,还要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进而作出判断.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第八章《数据的代表》(板书).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是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呢? 生:求身高的平均数. 师:你会求平均数吗? 生:会(齐声回答).

师:很好!我知道大家在小学阶段学习了一点关于平均数的知识,但是我们今天还要继续学习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一)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事例回顾小学阶段的平均数,直接引入课题. 二、分组合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探究算术平均数

师:这一组数据是某中学足球队20名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cm)(课件展示) 170,167,171,168,169,167,168,169,172,169, 175,168,169,171,168,170,167,167,170,175.

你能计算这20名队员的平均身高吗?现在给你点时间把它计算出来. (学生求算术平均数,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来展示自己的答案?

1

生1:我计算的结果是169.5 cm 师:你是如何计算的?

生1:把所有队员的身高相加求和,再除以人数就是平均身高.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我们并不陌生,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时,我们经常用到它,这种平均数叫算术平均数.现在你能给算术平均数下个定义吗? 生2: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简称平均数,记为x.

师:(板书公式)很好!我们把它读作“x拔”.对于刚才这道题,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生3:我计算的结果也是168.5 cm.但是我先取一个数170作为标准,然后把每个数与170分别求差,分别为:0,-3,1,-2,-1,-3,-2,-1,2,-1,5,-2,-1,1,-2,0,-3,-3,0,5.求出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0.5,所以原数组的平均数为170-0.5=169.5 cm. 师:大家认为他的做法对吗? 生:对!(齐声回答)

师:对比这两种解法,你认为哪种更简单?为什么?

生4:我认为生3的更简单.因为他的计算量比较小,有些正负数可以抵消;而生1的计算量比较大,很容易出错.

师:很好!是不是利用生3的方法就一定简单呢? (学生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 师:既然大家意见不统一,那就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生5:我认为如果一组数据相差比较大并且数据还少,再用生3的方法就不简单了. 师:也就是说当一组数据较为接近于某一数据时,利用生3的方法比较简单.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齐声回答).

师:什么时候用生1的方法简单呢? 生6:数据较少并且相差比较大时.

师:很好!现在谁能总结一下,计算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生7:当数据较少并且相差较大时,可以利用公式

1

(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n

1

(x1x2xn)求算术平均数;当数据较多并且n

相差不大时,可以选择较接近的某一数据,其它数据与这一数据的差再求平均数,把得到的平均数与这

2

一数据求和,就得到算术平均数.

师:很好!对于这两种算法,大家能不能灵活应用? 生:能(齐声回答).

师:对于刚才这道题目,小明还有一种算法,你认为有道理吗?(课件展示) 平均身高=

1703167417121684175216941721

=169.5 cm

3424241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认为小明的做法有道理的请举手.

生1:小明的做法还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的,只是在求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了乘法,这种求算术平均数方法更简便.

师:很好,确实如此,我们应该向小明同学学习,学习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小明的做法也告诉我们,当一组数据出现较多重复数据时,可以先用乘法再求和, 最后求出算术平均数.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计算算术平均数的方法,同时拓展思路,发现新的计算方法,初步感知加权平均数.) 活动二:探究加权平均数 师:我们看例题1

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师:这道题目的第一问可以利用你刚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谁来试一下? (生1展示,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1

解:(1)A的平均成绩为 (72+50+88)=70(分)

3

B的平均成绩为 (85+74+45)=68(分) C的平均成绩为 (67+70+67)=68(分)

3

1313

因此候选人A将被录用. 师:大家对照一下,有问题吗? 生:没有(齐声回答)

师:很规范,大家鼓励一下.那第二问怎么解决呢?

生2:我认为可以把所有成绩分成8份,其中创新占4份,综合知识占3份,语言占1份,求出平均数,平均数大的就被录用.

师:你把思路给大家展示一下吧.

72×4+50×3+88×1

(生2展示)解: A的测试成绩为 =65.75(分)

4+3+1

B的测试成绩为 C的测试成绩为

85×4+74×3+45×1

=75.875(分)

4+3+167×4+70×3+67×1

=68.125(分)

4+3+1

因此候选人B将被录用.

师: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两个同学的结果不一样呢?这说明了什么?请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后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归纳思想方法,理解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及其结构特征,认识数据的权的作用.)

生1:因为在(1)中没有指出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所占的比份,是把它们平等对待的,在(2)中就规定了这三项分别占的比份是4、3、1,所以(1)(2)的结果就不一样.这说明所占比份的不同对平均数有影响.

师:很好.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计算出的平均数就不同.可见重要性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是很大的.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

72×4+50×3+88×1“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 4+3+1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可能还有部分同学不太理解加权平均数.实际上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权数可以表示总体中的各种成分所占的比例,权数越大的数据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它对加权平均数的影响也越大.下面我们再通过一个例题进一步理解加权平均数. 活动三:例题分析(课件展示)

例2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

4

(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10%、10%、30%、50%的比例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师:如果这家公司按照3︰3︰2︰2的比确定听、说、读、写的成绩,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了各项成绩的“重要程度”不同.

师:由于是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因此“听”“说”的成绩比“读”、“写”的成绩更加重要,计算两名候选人的平均成绩,实际上是求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这里的3,3,2,2分别是它们的权.现在你能解决第一问了吗?谁来展示一下? 生1展示

85×3+83×3+78×2+75×2解:甲的平均成绩为 =81(分)

3+3+2+275×3+80×3+85×2+82×2

乙的平均成绩为 =79.9(分)

3+3+2+2 因为甲的平均成绩高,所以从成绩上看,应该录取甲. 师:生1的答案和你的答案一致吗? 生:一样(齐声回答).

师:很好!大家鼓励一下.现在你会自己解决第二问吗? 生:会.

师: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 (生2展示)

85×10%+83×10%+78×30%+75×50%解:甲的平均成绩为:=77.7(分)

10%+10%+30%+50%75×10%+80×10%+85×30%+82×50%

乙的平均成绩为: 82(分)

10%+10%+30%+50% 因为乙的平均成绩高,所以从成绩上看,应该录取乙. 师:大家看看他做的有问题吗? 生:没有.

师:由这个例题可知,“权”的出现形式可以不同,可以是整数或比例式或百分比或其他形式,同学们应通过实际问题了解“权”出现的形式,感受“权”对于平均数的影响,进一步体会“权”的意义和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一道与例1相似的题目,经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练习等活动,让学生提高独

5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篇四: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2》学案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2》学案

活动1:感受权对平均数的影响

1.某学校进行广播操比赛,比赛打分包括以下四项: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

(每项满分10分)。其中三个班级

的成绩分别如右表。

(1)各班四项成绩的算术平均数分别是多少?

(2)若将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0%、20%、30%、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广播操比赛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

(3)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并确定哪一个班的广播操比赛成绩最高,与同伴进行交流。

交流•反思

2.(1)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学习链接1

(2)计算加权平均数时,分母是怎样确定的?

3.加权平均数中“权”的差异对平均数有怎样的影响?

运用•巩固

4.某公司欲招收职员一名,从学历、经验和工

作态度等三个方面对甲乙丙三名应聘者进行

了初步测试,测试成绩如右表。

(1)如果将学历、经验和工作态度三项得分

按1:2:2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最终得分,并以此

为依据确定录用者,那么谁将被录用?

(2)自己确定学历、经验和工作态度三项的权,并根据自己的方案确定录用者。

活动2:权的观点认识生活中的平均数

1.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

(1)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1小时,然后又步行了1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小时,然后步行了3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交流•反思

2.你能从权的角度理解平均速度吗?

学习链接2

*3.生活中很多平均数,都可以用权的观点理解。试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平均数,从权的角度加以解释,并与同伴交流。

活动3:自主反馈

1. 某瓜农采用大棚栽培技术种植了

一亩地的良种西瓜,这亩地产西瓜约

600个,在西瓜上市前该瓜农随机摘下了10个成熟的西瓜,它们的质量

如右表,计算这10个西瓜的平均质量。

2.为了了解学生做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某学校进行了调查,该校八年级(1)班50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如右。若每组学生做数学作业所用时间按该组时间段的“中间数”计算(例如,用时在0<t≤10之间的4人,平均用时按每人5分钟计算;用时在10<t≤20之间的6人,平均用时按每人15分钟计算,„„),求

出这50名学生这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平均数”为多

少分钟?

*3.某班为了从甲、乙两同学中选出班长,进行了一次演讲答辩与

民主测评.A、B、C、D、E五位老师作为评委,对演讲答辩情况进行评价,全班50名同学参与了民主测评.结果如下表所示:

规定:

演讲答辩得分按“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的方法确定; 民主测评得分=“好”票数×2分+“较好”票数×1分+“一般”票数×0分; 综合得分=演讲答辩得分×(1-a)+民主测评得分×a(其中0.5≤a≤0.8). (

1)当a0.6时,甲的综合得分是多少?

(2)a在什么范围时,甲的综合得分高?a在什么范围时,乙的综合得分高?

【学习链接】

1.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各项的权相等的情况)。

当实际问题中,各项的权(重要程度)不相等时,采用加权平均数;当各项的权相等时,采用算术平均数。

2.骑自行车、步行各1小时,两个速度的“重要程度”相同,因此,直接求平均数即可;骑自行车2小时,步行3小时,骑车速度和步行速度的“重要程度”就不同了。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篇五:新北师大版数学八上教案(精品)6.1.平均数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6.1.平均数(第1课时)

总体说明:

本节课共有两课时,总体思路是:实际问题→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先从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抽象出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然后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第二课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

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

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

平。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

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

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

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

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

用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

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

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1. 投影展示课本第八章的章前文字、章前图和一组问题,引入本章

主题。

2. 用篮球比赛引入本节课题:

篮球运动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是男生们更是倍爱有加。下面播

放一段CBA(中国篮球协会)2005—2006赛季“广东宏远队”和“八一双鹿队”

的一场比赛片段,请同学们欣赏。

在学生观看了篮球比赛的片段后,请同学们思考:

(1)影响比赛的成绩有哪些因素?(心理、技术、配合、身高、年龄等因

素)

(2)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

高”? 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收集两个球队队

员的身高,并用两个球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作出判断)

在学生的议论交流中引入本节课题:“平均数”。

目的: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思考现

实生活中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用数据的平均数作出判断的必要性。在课题引

入中,激发学生学习本章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注意事项:本环节一要“有趣”,二要“紧凑”,达到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学

习积极性的目的既可,不宜将时间拖得过长。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 算术平均数

投影教材提供的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2011—2012 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

身高、年龄的表格,提出问题:

“北京金隅队”和“广东东莞银行队”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

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

(1)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出平均数,然后在小组交流。

(2)各小组之间竞争回答,答对的打上星,给予鼓励。

答案: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1.98m,平均年龄为25.4 岁;

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 m,平均年龄为24.1岁。

所以,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更为年轻。

教师小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1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叫做这n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

目的: 独立思考是合作探究的一个前提,所以学习算术平均数的过程中让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与同伴交流。

小组之间竞争回答问题,让学生经历体验竞争的过程,并以打星的方式给予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2: 加权平均数

想一想:小明是这样计算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

平均年龄﹦(19×1+22×4+23×2+26×2+27×1+28×2+29×2+35×1)÷

(1+4+2+2+1+2+2+1)﹦25.4(岁)

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

学生经过讨论后可知,小明的做法还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的,只是在求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了乘法,因此这是一种求算术平均数的简便方法。

例1: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第(1)(2)问中录用的人不一样说明了什么?从而认识由于测试的每一项的重要性不同,所以所占的比份也不同,计算出的平均数就不同,因此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教师结合例1给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

724503881

431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目的:“想一想”是从算术平均数到加权平均数的一个台阶,想让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建构。例1是引导学生思考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平均数)的影响,以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加以诠释。

注意事项:本环节是这一节课的重点,教学的层次要清楚,从两个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问题引入算术平均数概念,再从“想一想”过渡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学会新知。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

内容:1. 某次体操比赛,六位评委对选手的打分(单位:分)如下:

9.5 ,9.3 ,9.1 ,9.5 ,9.4 ,9.3.

(1)求这六个分数的平均分。

(2)如果规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余下分数的平均值作为选手的最后得分,那么该选手的最后得分是多少?

2. 某校在期末考核学生的体育成绩时,将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成绩分别为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3. 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2001 2007 2002 2006 2005

2006 2001 2009 2008 2010

(1)试求这批零件质量的平均数。

(2)你能用新的简便方法计算它们的平均数吗 ?

目的: 第1,2题是课本上的题,分别是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直接应用,巩固本节课的“双基”内容。第3题是补充的题,考查学生能否将大数据转化为小数据,用新的简便方法求出平均数,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注意事项:对学生的练习结果做适当的评价。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引导学生用“我知道了„”,“我发现了„”,“我学会了„”,“我想我以后将„”的语言小结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运用。

目的: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注意事项:不要用教师的“一言堂”代替学生的“群言堂”。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 课本习题6.1的第1,2,3,4,5题。

2. 为了反映你们的家乡近几年的变化,请各小组自己命题,并设计方案,利用双休日展开调查、汇总,用平均数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并写出调查报告

四、教学反思

1. 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掌握平均数概念与计算,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

2.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交流,使每位学生都学会数学思考,学会合作交流。同时,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和方法的启发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中应注意的问题、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有实效性。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6.1.平均数(第2课时)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篇六: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6.1平均数(一)》公开课课件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篇七:北师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_平均数_教案2

●课 题 8.1.2 平均数(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2.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二)能力训练要求1.通过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2.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思维.(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权的重要性.2.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难点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教学方法探讨式教学.●教具准备投影片三张:第一张:补充练习(记作 8.1.2 A);第二张:补充练习(记作 8.1.2 B);第三张:补充练习(记作 8.1.2 C).●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以及如何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Ⅱ.讲授新课1.例题讲解某学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1)小明将黑板、门窗、桌椅、地面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5%,10%,35%,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卫生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2)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方案,哪一个班的卫生成绩最高?与同伴进行交流.[生]一班的卫生成绩为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16篇
  • 关于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