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1    阅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篇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实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第二册第七课第二框题 08政治本二 安海远 0851021010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着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一) 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9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省级)、自治州(地级)、自治县(旗,县级)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80页图表,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等。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81-82页内容,思考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扞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课堂总结:

本节学习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对于维护和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的权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有重要意义。

五、板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六、 巩固练习: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 )

A.坚持党的领导 B. 设立自治机关

C. 坚持民族平等 D. 保障自治权

---答案:D

2、我国民族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 ( )

① 人民代表大会 ② 人民政府 ③ 人民检察院 ④人民法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 ③④

---答案 A

3、2004年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0周年,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在于有利于 ( )

① 维护国家统一 ②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 ③ 促进现代化建设发展 ④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 D 七、思考题:

1、分析讨论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与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得相同点和不同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篇二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并形成了各族人民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民族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民族和谐发展的客观环境和必要条件。【1】

【1】柴秀波,意识形态整合:民族和谐的精神动力【J】理论前沿,2009(20):23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最复杂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它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发展影响极大。因此,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怎样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2】

【2】张艾力,和谐社会与构建民族发展【J】中国民族,2006.04(总第419期):54

中国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实行区域自治或民族自治,是尊重历史传统,适应各民族分布与发展现状,符合各民族群众愿望的结果。其原因有三点:(1)中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秦汉时期,就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同意的多民族国家,其后虽有战乱和分裂,但同一始终是发展的主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的历史传统。(2)由于历史上各民族曾频繁迁徙流动,长期以来中国的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汉族人口最多,遍布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又居住分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总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6%。除广西、西藏、新疆等个别地区外,大多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都要比汉族要少,但分布区域超过中国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实行不同层次、不同民族的自治符合中国的国情。(3)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建立起密切联系。合中有分,同中有异,在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下,各民族紧密合作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各族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成功解决国内民族问题提供了保证。首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妥善地解决了国家统一与民族自治的关系问题,既保证了国家的集中统一,又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参加国家政治生活以及自己管理自己的愿望,使聚居的民族与杂居的民族都享受到自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其次,有利于协调国家发展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关系。自治地方能够根据本地区、本民族的具体实际因地制宜的发展,中央政府在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的同时,组织各地区、各民族相互支援,各方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速度。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既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又有利于国家与民族地区的发展建设。

李晓霞,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J】多民族区域自治的现状,新疆人民出版社

何谓民族国家?它是近代以来开始形成的“典型的正常的国家形式”【】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438-1439页

是一种通常“用来表示在中央权力对一定的领土和居民实行长期的政治控制之后介于文化和政治疆界之间逐步形成的融合体”【】

【】[美]哥伦比斯、沃尔夫:《权利与正义》,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5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在地方政权中的平等权利,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关于民族政策的基本精神,在一些民族杂居地区建立民族民主联合政

府。并从194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联合的一种新型政治制度。为确保民族区域自治的顺利进行,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自治机关的组成、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利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行政观念十分落后,管理制度十分缺乏的现实决定了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创新的总体思路是:行政理念创新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创新的首要任务管理制度创新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创新的核心内容,行政技术和行政实践创新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创新的重要环节。【】

【】方盛举,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发展论纲【】人民出版社

政府行政观念创新要做到:(1)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必须树立“自主和自治”的行政理念(2)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必须树立“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关系理念(3)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必须树立“顾客至上、以人为本”的服务性政府理念(4)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要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政府理念(5)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要树立“法律至上”的法治政府理念(6)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要树立“政务公开”的透明政府理念(7)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要树立“民主行政”的参与型政府理念(8)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要树立“为公众利益负责”的责任政府理念(9)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要树立“高校行政”效能政府理念。

政府制定的创新要做到:(1)决策制定创新(2)编制管理制定创新(3)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人事制度创新(4)责任制度创新(5)政治参与制度的创新

政府行政技术和行政实践的创新:(1)“电子网络政务”是建设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关键

(2)实行公共服务创新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优势特点

第一,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能够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自治的内容上,群众自治的事务涉及群众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能够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能够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能够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在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上,人民群众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内,通过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直接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使得民主参与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基层群众自治的这一特点和优势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民主、实践民主的成本低、效益高的大学校,有利于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的现代公民。

第二,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进行,能够坚持正确的方向并稳定有序地发展。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设与实践活动是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开展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特点,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政治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是基层群众自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稳定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较好地解决了我国人民民主发展问题,使得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政治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第三,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促进。这种适应和促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工作部署上的适应和促进。我们在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的过程中,始终以推动和保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目标,与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比如,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是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而产生的,对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解决三农问题、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农民素质,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则是适应城市基层社

会管理和居民生活需要的产物,在解决城市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在实践推进上的适应和促进。基层群众自治实践的许多环节,都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展开的,既锻炼了群众的议事能力,又维护了群众的经济利益,体现了民主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

第四,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党对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认识,是与时俱进、逐步深化的;二是基层群众自治的实践,基本是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单领域向多领域逐步推开的;三是基层群众自治的各项制度、法律和法规,是逐步健全的;四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能力,也是在实践中逐步提高的。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将基层群众自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从做得到的事情做起,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入手,一步一步推进。通过基层的民主实践锻炼,广大人民群众逐步提高了参政议政能力,逐步学会了依法、理性地行使民主权利,这种渐进推进式的发展,避免了不切实际的极端冒进,降低了风险和成本,使国家能够集中精力解决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问题,也使得亿万人民群众在稳定有序的基层民主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实践证明,没有渐进的民主建设,就没有民主制度、民主程序和民主精神的携手并进、和谐发展。

总之,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是一条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与国家主导作用有机统一的民主自治之路,是一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有机统一的民主自治之路,是一条发展的渐进性与发展的创新性有机统一的民主自治之路,是一条培育人民的民主意识与维护人民的实际利益有机统一的民主自治之路,是一条实体性民主与程序性民主有机统一的民主自治之路。我们党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升为我国政治制度的一项基本内容,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四项制度之一,把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这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决策,是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地位的重大提升。

【】陈斯喜《中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

【】刘晶晶,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现状与完善【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年02期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篇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201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篇四
《论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和特色》

民族理论研究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柳永雨霖

最新成考报名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16篇
  • 关于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