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赏析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4-14    阅读:

篇一:《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教案》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想想使中所描绘的画面。

3、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4、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组织学生背诵《从军行》。

二、学习新课

1.导语:出声地读一读古诗《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看一看这一次你又感受到什么?组织学生汇报针对这首古诗你都了解了什么?(教师相映出示幻灯)

2.组织学生体会着读一读

3.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意

4.你们还有哪些地方讲不通。

润州:州名,在今江苏镇江市。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

事鼓鼙:从事军务。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楚:古代楚国,现代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5.小组内讨论诗的大意。

6.再读古诗,具体分析,边读边悟(感情激昂、充满豪情)。

全诗扣在哪个字上?体会作者的“送”是怎样的送。

“万里辞家”是什么意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 “楚云西”这样表达的好处?

最后一句修辞手法?作用?

三、课外延伸(出示幻灯片)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赠我情。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篇二:《【步步高】2015届高考语文(浙江专用)二轮复习题型突破练8 古诗鉴赏(10)+压缩语段(5)》

突破练8 古诗鉴赏(10)+压缩语段(5)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2)题。

送朱大入秦

[唐]孟浩然

①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唐]刘长卿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赏析

【注】 ①五陵:在长安,唐时是贵族聚居的地方。

(1)按题材划分,这两首诗都属于________诗,均表现了作者和所送之人之间的__________之情。

(2)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细节描写和寓情于景的写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从这两首诗的题目《送朱大入秦》《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来看,可知这两道诗都是送别诗。从这两首诗的后两句“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和“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可以看出表达的都是依依惜别之情。(2)《送朱大入秦》的首句“游人五陵去”中的“游人”,强调了友人游者的身份。“宝剑值千金”,强调宝剑本身的价值。这样的赠品是无比珍贵的。诗中写作者送朱大剑,千金之剑,分手相赠,大有疏财重义的慷慨之风。《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前两句先写出分别之因与所到之地,首句“万里”臵句首,突出此行迢迢,是长离之别,为下文作了铺叙。“事鼓鼙”,指从事军务。“金陵驿路”是驰马前往之地,但并非目的地,只是临时驻扎的“行营”,还将继续奔赴“楚云西”。不说“楚地”,而说“楚云”,意为辞家有“万里”之遥,于是诗人眺望远方,关切友人征途迢迢的行程。“江春不肯留行客”,似乎江春原来能留行客,而此番却故意“不留”了。末句的“草色青青送马蹄”,即指“江春”不仅家乡固有,而且一眼望去,春色不尽,青青无际,将护送着友人伴其而去。惜别欲留的情意,也随着这无尽的青青草色展开,难舍难别的友情转化为青草对马蹄的依恋。

答案 (1)送别 依依惜别

(2)孟诗通过作者与友人分手时解下宝剑相赠这一细节,表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刘诗不明写自己对友人的留恋之情,却写江边青青的春草对马蹄依依不舍,寓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中寄寓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深情。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吕]满庭芳·武林感旧

[元]汤式

①钱唐故址,东吴霸业,南渡京师。其间四百八十寺,不似当时。山空蒙湖潋滟随处写坡仙旧诗?水清浅月黄昏何人吊逋老荒祠?伤情思,西湖若此,何似比西施?

【注】 ①钱唐:即钱塘、武林,皆杭州别称。

(1)这首元曲描写屡遭兵难创伤的杭州________的景象,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感叹。

(2)请赏析这首元曲的主要艺术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曲开篇三句叙写钱塘历史,写出钱塘昔日的繁盛。四至七句写今日之衰,形成鲜明的今昔对照。这几句把钱塘的佛寺建筑、湖光山色、文化名贤昔盛今衰铺写得淋漓尽致,

层层对比的手法贯穿全篇。这些对比,加强了语气,引人深思。最后“伤情思,西湖若此,何似比西施”三句化用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句,表达感伤之情:西湖如今如此憔悴,哪点可以比拟西施呢?表达了作者对战乱不满、感慨昔盛今衰之情。

答案 (1)萧条冷落 昔盛今衰

(2)①对比:“钱唐”三句起笔就进行了昔盛今衰的对比,接着“其间„„荒祠”四句,运用了三个具体的对比,波澜迭出,有力地突出了昔盛今衰之叹。②化用前人诗句:前三句暗用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突出今日之衰。接着依次化用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句,表达而今江山残破之意;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句,叹如今到处皆无美景可写;用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句,表达而今游人稀少、祠堂荒烟衰草无人凭吊的荒凉。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度浮桥至南台

陆 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②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 ①浮桥:今福州市闽江旧大桥,宋时是由船只连成的浮桥。②九轨,轨,指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九轨”:意指浮桥桥面宽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赏析

(1)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衬托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浮桥________的特点。

(2)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表达的感情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诗表现了浮桥的壮丽,寄寓着作者对中兴景象的憧憬。诗作意境阔大豪迈,于晓畅的语言中显示了豪壮瑰伟的风格。首联说客中多病,闻南台之名而试作一次探访,是出游缘起。颔联写浮桥,表现其壮观,笔峰转为雄壮。颈联写至南台的所见所感。对钟鼓和云烟的描写中,“催”“自”两字透露出深深的感慨。尾联转为豪逸。“白发未除”,但“豪气在”,显示乐观、豪迈的心境;接下一句,于榕树下醉吹横笛,是对乐观、豪迈心境的形象化描写。

答案 (1)夸张 雄伟壮观

(2)颈联感伤,尾联豪迈。颈联中的“催”字带有光阴在钟鼓声中流逝、年华虚度、壮志无成的感慨,“自”字写出了作者对世事变幻的深深感慨。尾联,作者转感慨为豪迈。豪气犹在,醉吹横笛,写出了作者乐观豪迈、壮心未已的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赏析

一剪梅·袁州解印

[南宋]刘克庄

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文穷?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 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不消提岳与知宫,唤作山翁,唤作溪翁。

【注】 刘克庄,南宋词人,心怀天下却一生仕途曲折。嘉熙元年(1237)春,出任袁州,数月后即因火灾被劾罢官,于是写下这首词。

(1)上片中“来是春风,去是秋风”一句有何含意?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词人对自己的遭遇持一种超脱的态度;有人则持相反的观点。你是怎

么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这是一道诗歌句意和情感探究的题目,句意可以结合前面的句子“匆匆”探究,形容从上任到罢官时间的短暂,情感可结合注释和题目“解印”来考虑,主要就是对仕途沉浮不定的感慨,“春风”本身又有“春风得意”之说,所以二者可以看作是“得意”和“失意”的象征。(2)这是一道主旨探究的题目,题中给出两种观点,首先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的解释即可,难度不大。

答案 (1)①“春风”“秋风”指时间,写出了从上任到罢官的时间之短暂,表达了词人对仕途沉浮无常的感慨。②“春风”“秋风”分别寓指得意与失意,表现了词人心中的失落之感。

(2)认同第一种观点:下阕作者写出了被罢官后既不带兵又不劝农的清闲,确实表现出了一种戏谑、闲适的轻松之感。

认同第二种观点:词中表现出的轻松之感是一种幽默的说法,是用反语发泄牢骚,本质上是一种愤懑不平之气。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宋]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 《宋史·孝宗本纪》载,隆兴二年十月,金人分道渡淮,十一月一入楚州、濠州、滁州,宋朝震动,酝酿向金求和。这就是作此词的政治背景。

(1)上阕写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问谪仙何处?”这一句蕴含了词人丰富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词的上片,采用以动写静手法。作者随步换景,边走边看。起句“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气势不凡。先是见采石矶矗立前方,作者抬头仰视,只觉峭壁插云,好似倚天挺立一般。实际上,采石矶最高处海拔才一百三十一米,只因横空而来和截江而立,方显得格外奇峻。待作者登上峰顶的蛾眉亭后,低头俯瞰,又是另一幅图景。只觉悬崖千尺,直逼江渚。这开头两句,一仰一俯,一下一上,雄伟壮丽,极富立体感。“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作者骋目四望,由近及远,又见东、西梁山(亦名天门山)似两弯蛾眉,横亘西南天际。《安徽通志》载:蛾眉亭在当涂县北二十里,踞牛渚绝壁。前直二梁山,夹江对峙,如蛾眉然。由此引出作者联想:黛眉不展,宛似凝愁含恨。其实,这都是作者情感的含蓄外露,把人的主观感受加于客观物体之上。(2)“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很自然地,作者想起了李白。李白曾为采石矶写下过著名诗篇,在人民口头还流传着许多浪漫神奇的故事,如捉月、骑鲸等;更为重要的是李白一生怀着“济苍生”和“安社稷”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像东晋谢安那样“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但他壮志难酬,最后病死在当涂,葬于青山之上,至此已数百年;而今但见青山之外,远空烟岚缥碧而已。韩元吉虽然身任官职,但在当时投降派得势掌权的情况下,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读者从虚无缥缈的远烟中,已能充分领悟到他此刻的心情了。

答案 (1)①夸张,“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峭壁如削、倚天

而立、直插江中的雄奇壮美之景;②拟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运用拟人,写青山似女子蛾眉不展,凝愁带恨,寄寓了词人内心的愁苦;③比喻,“天际两蛾凝黛”句将江天之外两座夹江而立的远山比作女子的蛾眉,突出了远山的秀美。

(2)“谪仙”李白一生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却壮志未酬。词人借用典故和设问,抒发了自己虽心系边关,渴望收复失地,却在当时投降派掌权得势的情况下无法施展才能实现抱负的愁恨苦闷以及想要摆脱愁恨苦闷而又不得的无可奈何。

6.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宫 词

[唐]朱庆余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1)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诗中“美人”这一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此诗表达了宫女幽禁深宫的苦愁思绪,构思独特,新辟蹊径。一般的宫怨诗主人公是一位孤凄的宫女,这首诗却写两位宫女。

(2)诗从写景开篇,以景衬情,以热衬冷。百花盛开的阳春,应是热闹非凡,然而宫门却寂寂锁闭。宫女赏春,本是欢欣乐事,然而久已失宠,感怀无限,心中郁闷,极愿互吐,却恐鹦鹉饶舌,竟不敢言。

答案 (1)“美人”不受宠幸,孤独寂寞,没有人身自由,对宫中森严制度恐怖气氛感到恐惧。(答题时必须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反衬。诗从写景开篇,以景衬情,以热衬冷。百花盛开的阳春,应是热闹非凡,然而宫门却寂寂锁闭。宫女赏春,本是欢欣乐事,然而久已失宠,感怀无限,心中郁闷,极愿互吐,却恐鹦鹉饶舌,竟不敢言,怨深怨重,裸露无遗。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 愤

[宋] 王令

①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 蜺:古同“霓”,虹的一种。玉蜺,指白虹。

(1)“燕然未勒”意为________,范仲淹的《渔家傲》中也有“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 ”之句,表达的是与王令同样的心情。

(2)请分析这首诗歌的主要抒情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功业未就 燕然未勒归无计

(2)直抒胸臆。首联,作者说自己虽然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但胸中蓄积了一腔敢于抗争的愤激之气;颔联,抒写自己不甘虚度此生,自强不息的壮怀;颈联,从自身的才学着笔,感叹自己无人赏识;尾联的“不信吾无万古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愿。诗人

感愤言志,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

8.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1)这首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试问上片叙述了什么事?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赏析

(2)有人认为“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是篇中妙笔,试从写作技巧和内容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叙述性语句的理解。从词中“共从容”“洛城东”“携手处”“游遍”可以看出上片叙述的是诗人与友人酒后游览大好春光的情景。从词的下片“聚散苦匆匆”可以看出抒发的是诗人苦于短暂聚首,快速离别之情,表达怅恨伤感之情。从“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可以看出诗人愿与友人赏花与共,可惜明年不得同赏花的恨事,从中明显带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技巧的把握的能力。“今年花胜去年红”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开得更加繁盛,看去更加鲜艳。当然希望同友人尽情观赏。二是说“花胜去年红”,只见作者去年曾同友人来观赏过此花,此与上片“当时”相呼应,这里包含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说明此别已经一年,这次是久别重逢。聚会这么不容易,花又开得这么好,本来应当多多观赏,然而友人就要离去,怎能不使人痛惜?这句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正是清代王夫之所说的“以乐景写哀情”。“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从三年的花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诗人最欣赏与友人共赏花时,从而表达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感情,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答案 (1)上片叙写与友人正在这大好春光中游览。下片抒发了与友人相逢却不能久聚的感伤、怅恨之情,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2)①融情于景。将特别情融入赏花之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而别情之中,体现出与友人的深情厚谊。②以乐景写哀情。描写了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① 奉使行高邮道中(之一)

② [金]党怀英

野云来无际,风樯岸转迷。

潮吞淮泽小,云抱楚天低。

③ 蹚跲船鸣浪,联翩路牵泥。

林鸟亦惊起,夜半傍人啼。

【注】 ①高邮:今属江苏,南宋时为淮南东路高邮军治所,隔楚州与金国的山东东路、山东西路相望。②党怀英:金代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③蹚跲:拟声词,船行进过程中发出的声音。

(1)据《归潜志》卷八记载,党怀英曾向赵秉文传授诗法说:“律诗最难工,须要工巧周圆。”首联中的“________”与尾联中的“ ________”两词遥相呼应,形成首尾圆合的严谨格局,体现了作者在结构上的匠心独运。

篇三:《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5届高考语文模拟卷(三)(含解析)》

长沙市一中20 1 5届高考模拟卷(三)

语 文

本试题卷共7道大题,22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诗歌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不仅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快垒,而且对人类的命运满 怀忧思,因此,他的着(zhāo)眼点往往会落到现实上来。

B.未到曲江池,好像美人如花隔云端,令人心神向往;来到曲江池,美人已化为黄沙尘 土,你会又一次憬然领悟人生的短暂(zhàn)和世事的苍桑。

C.来到魂牵梦绕的湖边,只见远处波光粼粼,半江瑟瑟半江红,近岸处仍( rèèng)然如千

年前一样清可见底,几尾小鱼毫无戒心地在水中优哉游哉。

D.全诗着重写王逢,但因为是对奕,且仅让一子,也可见杜牧同是围棋高手,因为并非袖

首旁观而深谙(ān)此道,所以才能将之写得如火如荼。

人常说孤月,“ ”,似乎孤独是月的怪癖。我说,它不是孤独,

是( )。

它爱人间总是那样执着:___ _,__ __ 。无论是百姓仰望的时候,还是万

籁俱寂的时辰,它都默无声息地卫护着人们。( )各式各样的楼阁草房,( )透光的 柴门和雕花的窗棂,( )着安眠的人或有心事睡不着的人,无卢无息,有始有终。

2.依次填入上面语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寂静 照遍 泻进 卫护

B.静谧 泻进 照遍 抚摩

C.静谧 照遍 泻进 抚摩

D.寂静 泻进 照遍 卫护

3.依次填入上面语段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B.孤月挂空碧是身如浮云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D.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4.下面表述不得体的一项是

A.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地震震不垮我们的信心,它只会让我们更加众志成城。让我们 一起努力,一起为尼泊尔人民祈福!(“尼泊尔地震”网络留言)

B.本人于5月4日下午在校篮球场拾到一个黑色皮包,里面有一张餐卡和五百元现金, 望失主尽快与高三X班李XX联系。(招领启事正文)

C.婺宿腾辉百龄半度,天星焕彩五福骈臻。(寿联)

D.看《环球时报》,把地球抱回家。(《环球时报》广告语)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赠魏方甸序

方苞

余穷于世久矣,而所得独丰于友朋。寓金陵则有同里刘古塘、高淳张彝叹;至京师则 有青阳徐诒孙、无锡刘言洁、北平王或庵及邑子左未生、刘北固;而吴越、淮扬间暂游而志 得者又三数人。虽贫贱羁旅,未尝一日无友朋之乐也。

惟乙亥客涿鹿,自春徂冬,漠然无所向,课章句毕,辄登城西南隅,坐谯楼,望太行西 山,至暝而不能归,虽风雨之夕亦然。自生徒及仆隶、居人皆怪诧,不知余尔时心最悲,思 念平时所与游处者,意怆兄不能自克也。踊岁东归,将遂农力以事父兄,而家穷空,又时为 近地之游。

戊寅冬,督学滏阳张公招至使院,宾从杂然,酣嬉聒谑,而余孤孑无与,不异客涿鹿时。 有魏生者,居常嘿嘿,而意独向余。问其世,则明天启中给事吏科忤逆阉而死厂狱者,其曾 王父也。

次年春滏阳公按试诸郡惟余与生留舍署之西偏庭空无人时荫高树俯清池徘徊草露 间。回忆曩者客涿鹿时,与生寂寞相慰,转若有以自得者。

余倦游以匝岁为止,将就一二故人谋所以归隐者,果竟得之,终老不出矣。然余纵得 归,而平生故交自彝叹、未生外,皆飘零分散,无得安居而从己所务耆,用此常以自恨而为 诸君子忧。而魏生言,自给事时家无旧业,其父兄、伯叔父十数人皆仰食于生。生之孤行 远游,盖自此始,而未知其所终也。然则,生之别又遗余忧者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春徂冬 徂:到

B.将遂农力以事父兄 遂:从事,用尽

C.其父兄、伯叔父十数人皆仰食于生 仰:依赖

D.生之别又遗余忧者矣 遗:赠送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思念平时所与游处者 今者项庄拔剑舞

B.将遂农力以事父兄,而家穷空 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C.而未知其所终也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D.生之孤行远游,盖自此始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次年春滏阳公按试诸郡惟余与生留舍署之西偏庭空无人时荫高树俯清池徘徊草 露间

A.次年春/滏阳公按试诸郡/惟余与生留舍署之西偏/庭空无人/时荫高树/俯清池/徘徊

草露间

B.次年春/滏阳公按试/诸郡惟余与生/留舍署之西偏庭/空无人时/荫高树/俯清池/徘

徊草露间

C.次年春/滏阳公按试诸郡/惟余与生留/舍署之西偏庭/空无人时/荫高树/俯清池/徘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赏析

徊草露间

D.次年春/滏阳公按试/诸郡惟余与生留舍署之西/偏庭空无人/时荫高树/俯清池/徘徊

草露间

8.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余穷于世久矣,而所得独丰于友朋。(3分)

译文:

(2)而余孤孑无与,不异客涿鹿时。(3分)

译文:

(3)用此常以自恨而为诸君子忧。(3分)

译文:

9.文中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

答: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题目。(8分)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刘长卿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送魏十六

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1)两首诗都抒发了送别友人时的依恋和伤感,但同中有异,请简要赏析其异。(2分) 答: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6分)

答: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落日楼头, ,江南游子。(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____ 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金块珠砾,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官赋》)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孝文化是以孝为核心的文化现象。孝的本义,从甲骨文“孝”的字形来看,是年轻人背 负老人。《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老幼相依,年轻人照顾老人,

这种图画文字字形的“孝”字,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孝道伦理结构与敬老、尊 老的社会观念。

从一般研究看,孝心的发生并非起源于人类固有的善性,而是历史社会演进的产物, 在游牧、采集经济的时代,由于食物资源的匮乏,生存环境的艰难,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 往往成为家庭或社会不可承受的负担。进入农业社会后,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农事生产对 季节的把握有精确的要求,人的阅历与经验异常重要,老人的经验与智慧是家庭社会的共 有财富,同时更重要的是依土而生的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稳定的生活资源,在此基础 上形成朝夕相处的家族环境,培植着人们之间互助互惠的亲情意识,这种情感意识很早便 成为人们理解与强化人际关系的出发点。这是中国传统孝道发生的重要经济基础、社会 基础与心理基础。

周代是以农业部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朝代,始祖后稷被后人奉为农神,在农业宗法社 会的沃土中,孝道观念上升为王朝的核心价值观。孝道不仅是对父母的感恩与对老人的

奉养,还成为“慎终追远”的精神基础。生养、死葬、亡灵祭祀成为孝道文化的重要环节,孝

道意识由生存关系扩展到对先辈的缅怀,在此基础上,先秦儒家推出了《孝经》这一文化 经典。

孝是中国先民的自觉选择,但经过先秦儒家的提炼与阐释之后,“孝”这一经验性的概 念,上升到哲学本体的地位。“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也”。孝为天地人所应遵循的 道德原则与根本,是一切社会文化所发生的基础。

按照传统孝文化的经典《孝经》的经义理解,孝是一种道德,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文 化追求。孝是有层级区分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

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最基础最原始的孝,是对来自父母的肉身的爱惜,对自身、父

母的感恩,这是与血缘关系最密切的“孝”。但在儒家孝道思想体系中,这不是最高层,最 高层级的孝,是“立身行道”“扬名后世”,即通过修身勤勉、社会实践、建功立业确定历史地

位,让父母享受荣耀的光彩。也就是说,孝的根本,是要在社会文化上有重要贡献。这要 求甚高,非一般人所能及,儒家树立这样高远的“孝”的标杆,是告诉世人,人应该有超越一

般血缘关系的精神追求,要树立经世济民的大孝观念。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孝”字的字形,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孝道伦理结构与敬老、尊老的社 会观念。

B.依土而生的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稳定的生活资源,这成为中国传统孝道发生的重 要经济基础。

C.先秦儒家认为孝是一种道德和义务,更是一种文化追求。对自己肉身的爱惜只是最 基础的孝。

D.儒家的大孝观念指的是要经世济民。这是人人理应达到的一种超越一般血缘关系 的精神追求。

13.根据文章内容推断,下列说法不太可能出现的一项是

A.在游牧、采集经济的时代,东南亚国家存在过弃老的传说。

B.在游牧时期,因为经验和智慧,老人受到社会普遍的尊重。

C.在我国游牧时代,曾一度出现过“贵壮健、轻老弱”的习俗。

D.先秦儒家曾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的观点。

14.结合全文概括“孝”得以产生并能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答: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驿路梅花

王剑冰

花瓣纷纷扬扬地飘下来,像一层层的云,驿路在云中伸展。地上片片白了,说不清是 雪还是梅。馨香随着山风灌得满怀,深吸一口,就吸进了梅岭诗意盎然的早晨。

路前面出现了一个弯,而后又一个弯,拐过去就看到了融在风景中的风景。能让一个 个朝代为之倾目的地方,一定有它的不寻常处,秦始皇派十万大军进入岭南,汉武帝出兵 征讨南越,都是翻越梅岭山隘。由于大运河的开凿,中国运销国外的商品也都是逾梅岭进

入韶关然后到达广州入海。不管是出去还是进入,梅岭都是当时的必由之路,只是自秦汉 开拓的山路险峻之极,需要拓展得更顺畅。这项不大好干的工作一直拖到了唐代开元四 年,唐玄宗安排给了老家在韶关的张九龄,艰难可想而知,写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的宰相诗人,硬是率民工在梅岭写下了一首仄仄平平的经典。

梅岭,是在梅中开了路,还是因路种了梅?不好找到确切的答案,路与梅就此相伴千 年。坚硬与柔润,古朴与馨香和谐地融为一体,一些梅老去,新的梅长出来,石头将梅的根 压住了,会抬一抬身子,让那些根舒展,抬起身子的石头有一天走失,新的石头还会补缺 上去。

梅或随着明净的雨或晶莹的雪一同洒落,说不准哪位诗人走来,会随着诗句曼扬。路 渐渐上升到了一种文化与审美的层次。梅开与未开,在梅岭都会生发缤纷的联想。一步 步踏着光滑的石道前行,身上早巳经汗涔涔的了。有人及早地到亭上歇息,驿路上无数大 大小小的亭,当年苏轼是在哪个亭子歇脚呢?陈毅遇险时躲在哪一片林子,而有了《梅岭 三章》的绝唱?

我转换两次飞机到达赣州,又走了很长的陆路才到大庾驿路,古人在途中得耗费多少 时光?梅岭是中原最后一座山,多少人走到这里,都会有辞国望乡的感怀,尤其那些贬谪 之士。唐初宋之问贬南粤时,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哀惋不已:“度岭方辞国,停轺一 望家。魂随南翥乌,泪尽北枝花。”苏轼、苏辙、寇准、秦观、杨万里、汤显祖,这些人过梅岭

时无不神离泪飞。究竟有多少贬官走过这驿路,数不清了,他们成为梅岭一道特殊的风 景。其实,过去了,也就安心了,正是一批批的人过往梅岭,促进了南粤文明的发展。苏轼 不也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欣叹吗?他在建中靖国元年北归时,梅岭迎 接他的,仍是雪样的梅花。还有汤显祖,贬谪的时候,在南安听到太守女借树还魂的故事, 方写成一曲千古名剧,大余还修了牡丹园念着他。所以还是放放那些沉重的心事吧,“飘 零到此成何事,结得梅花一笑缘”。梅孤清高洁,凌寒不惧,报天下春而后隐去,与人的品 性如此相融,一切的疲惫、忧烦、离愁都暂时隐退,目光里盈满春的笑意。于是更多地有了 王安石、黄庭坚、朱熹、解缙、王阳明的足迹。

终于上到了最高处,南扼交广、西拒湖湘的梅关以“一关隔断南北天”的气势,壁立于 梅岭分水界上,从这里向南,就是广东地界,一个慢下坡弯向了同样盛开的梅林。虽没见 什么人走上来,眼前却呈现出一片肩挑车运的繁忙景象。其间,荷兰访华使团从广州出 发,沿水路北上觐见清朝皇帝。900名挑夫、150名护卫,熙熙攘攘走上梅岭,他们给中国 带来了西方的问候,我得给他们让路了。那个时候朝贡或通商的除东南亚30多个国家 外,还有欧洲荷兰、意大利等国,这条路也是西方同中国往来的使节路。1816年,英国贡使

回国,嘉庆皇帝亲谕:“于通州乘船,由运河走,经过山东、江苏、浙江而上,由安徽江西过大

庾岭(梅岭),至广东澳门放洋。”当朝皇帝对这条路线已经十分熟悉。

在驿路的起点,我看到了章水边的码头,老得不成样子了,几棵树歪斜地伸进了水中, 树旁还有拉纤的岸路,系船的拴石。一艘艘大船在纤夫的拉扯下靠岸,成千上万的脚夫涌 上去,一箱箱一袋袋的货物紧张地搬卸,驿路上就连续不断地沉沉走过北中国的特产,而 后换回所需的物品。当年文天祥在广东被抓就从这里下船,被解上北京,还有北伐军的 步履,帝国主义的铁蹄,都在这里留下了记忆。很多的博物馆、纪念馆、史籍典章都联通着 这条路,很多死去的和活着的人心里都装着这条路,这条路给一个民族带来的东西太多太 多。驿路上,叠压着无数的血泪,无数的诗魂,无数的呼喊和叹息,它是一道抹不去的历史 印记。若果没有这条路,中国上千年的丝绸史、茶叶史、陶瓷史,直至交通史、邮政史、军

篇四:《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原文及翻译赏析_作者刘长卿》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刘长卿。其古诗全文如下: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译文]
你离别家乡不远万里去从事军务,西去的云彩飘在金陵的路上。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原文及翻译赏析_作者刘长卿。江畔迷人的**留不住你,青青的芳草也好像在为你送行。
[鉴赏]
润州,故治在今江苏镇江,距金陵相近,因此唐人也称润州为金陵。诗人送一位做判官(地方长官的僚属)的南方朋友赴军,深厚的友情,倾注于这首情意依依的诗中。
前二句先写出分别之因与所到之地,首句句内倒装,应是“辞家万里事鼓鼙”,“万里”径置句首,突出此行迢迢,是为长离之别,上二句意绪明白,就空间的遥远叙写别意,末二句再从时间角度向前一层,说明挥手匆匆。“江春”有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之伤思。“草色青青”含“萋萋满别情”式的意绪,触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情怀,这于作者,自所难免。然而这里抛开送者之情,而着眼于别者之意。既觑定行者,又不落言筌。说“江春不肯留行客”似乎它原来能留行客,而此番却故意“不留”了。从军者别得急急,送别者却情思深深,希望再有个“劝君更进一杯酒”的小叙机会,种种情意,见于言外,因此,末句的“草色青青送马蹄”,既是指江春不仅家乡固有,而且,一眼望去,**不尽、青青无际,将护送着友人伴其而去。另一面惜别、欲留的情意,也随着这无尽的青青草色展开,难舍难别的友情转化为青草对马蹄的依恋。

篇五:《梦泽翻译赏析_作者李商隐》

<梦泽>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其古诗全文如下: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译文]
公元848年(大中二年 )秋天,作者由桂林北返长安,途经梦泽一带时,因眼前景物的触发,引发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写下了这首诗。梦泽翻译赏析_作者李商隐。梦泽,这里约指今湖南北部长江以南、洞庭湖以北的一片湖泽地区。
[鉴赏]
相传楚灵王好细腰的故事,先秦两汉典籍中多所记载。例如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后汉书·马廖传>)的记载,但范围却由“宫中”扩展到“满城”,为害的程度也由“多饿死”变成“葬尽”。突出了“好细腰”的楚王这一癖好为祸之惨酷。但“葬尽满城娇”的想象却和眼前“悲风动白茅”的萧瑟荒凉景象难以分辨。这悲风阵阵、白茅萧萧的地下,也许正埋葬着当日为细腰而断送青春与生命的女子的累累白骨呢。眼前的景象使诗人因历史想象而引起的悲凄之感更加强烈了。梦泽翻译赏析_作者李商隐。楚王罪孽深重,成为这场千古悲剧的制造者。作者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珍惜时间的好段

下一篇: 描述心中春天

最新成考报名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16篇
  • 关于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