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浪淘沙苓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4-21    阅读:

浪淘沙苓 篇一:《浪淘沙令教案》

《浪淘沙令》教案

李煜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2、理解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表达感情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三学一教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浪淘沙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千多年前,秋风中的西楼。一个帝皇,一个亡国的帝皇,在漫天萧瑟的梧桐叶中吟成一曲千古绝唱《虞美人》,也正是透过这忧郁、悲怆的词句,我们首次看到了李煜那张孤寂的脸。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煜的另一首词,再次走入他的悲情世界。(浪淘沙苓)

二、作者简介

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是末位帝王,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24岁即位南唐国君,当时南唐形势已岌岌可危,他却委曲求全,纵情声色。公元975年,在他39岁时,南唐被灭,李煜被俘虏、解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赐毒酒而死。(浪淘沙苓)

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

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 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他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国家之感,拓展了词的艺术境界,开拓了词的抒情深度。

二、目标展示

1、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2、理解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表达感情的手法。

(浪淘沙苓)

三、自学指导(一)

(齐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这首词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用词中的一个字来表现,即找出词眼。)

为什么而“寒”?为了体现这种寒,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

明确:

1、原因:

冷雨敲窗,春意将尽——天寒

罗衾不耐五更寒——身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心寒

——这些原因归根究底是作为亡国之君而产生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

2、意象:

潺潺冷雨,阑珊春意,无限江山,流水落花。

潺潺冷雨,阑珊春意,烘托了词人落寞的心境;江山多娇,无限美好,可惜已沦落在北宋的铁蹄下;绵绵怨恨像悠悠春水,一腔愁绪如满地落花。

点拨拓展

1、雨——烘托悲凉的心境:

“细雨梦回鸡塞远”,“寒蝉凄切,骤雨初歇,都门畅饮无绪„”, “惊风乱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布衾多年冷似铁,雨脚如麻未断绝”。

2、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无尽哀伤与愁怨。

“间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3、落花——好景不长、青春易逝、人生苦短、好事难再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浪淘沙苓)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四、自学指导(二)

(悲凉的心境深重而无解,“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表明了这一番感受是在梦醒之后产生的。)

(浪淘沙苓)

再读诗歌:作者先点景,再点观景的人,最后点出做梦,这样的表述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明确:

五更时分,门帘外,细雨滴落,这是梦后事;忘却自己的身份,一晌贪欢,这是梦中事。潺潺细雨、阑珊春意、阵阵寒意惊醒了词人,使他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境况中来。作者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以梦的短,写现实之长;以梦的欢,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凄凉。而梦里梦外的虚与实对比更清晰地揭示了现实境况的凄凉和悲惨。

五、合作释疑

(尽管留恋梦里那一刹那间的快乐,但现实终归是现实,无法再回归,那么如何来排遣内心的悲伤呢?“独自莫凭阑”。)

对于这个“莫”字,有两种解释,P57 第3题。

明确:

两种理解都通。

“莫凭阑”,是因为作者有凭阑的经历,知道凭阑之后会让自己感到伤心,所以才劝自己不要再去凭阑。表达了词人对亡国的深深悔恨和对故国难回的深沉悲哀以及现实的无限凄凉之情。

但理解为“暮凭阑”更好。理由如下:第一,这首词从时间顺序来看是由黎明写到黄昏,作“暮”字比较自然,而且与下文“无限江山”相连贯,“江山”在望,别易会难,正是凭阑时所见所感;如果说不要凭阑,却又说“无限江山”,上下文就有点不接气了。第二,从声调音节来看,一句词用“独”、 “莫”两个入声字,显得十分急促,听起来不美;不如连用 “自”、“暮”两个去声字,反而显得心情格外沉重。第三,这凭阑所见到的“无限江山”并不属于自己所有,这才有了下文“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叹。这样理解,似乎更顺理成章,更深刻,更显得悲怨凄凉, 也显然比“不要凭阑”更有意境。

最后,词人以生动的比喻,进一步把复杂的感情推向高潮,落红逐水流,春光已逝去,好景一去不复返。从前在“天上”过着自在自由的帝王生活,而今在“人间”却是暗无天日的俘虏生活,一天一地,差别是何等巨大!让人回味。

六、总结

1、艺术特色

1)对比

欢乐与痛苦,天上与人间,梦境与现实。

2)倒叙

先写梦醒,再写梦境。

2、李后主因有赤子之心,所以情真意切,表达出亡国之苦,真挚动人。且能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传达出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如“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

(浪淘沙苓)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七、当堂检测

背诵本词。

八、板书设计

梦醒 梦中 倒叙、虚实结合

寒——亡国被囚 莫凭阑

流水落花 悲伤、无奈

九、教学反思

浪淘沙苓 篇二:《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翻译赏析_作者李煜》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煜。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翻译赏析_作者李煜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独自一人时最好不要在高楼上依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翻译赏析_作者李煜。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鉴赏]
据<西清诗话>谓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
“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这是指春,也兼指人。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这不仅是此词的结束,亦暗示词人一生的即将结束。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

  • ·浪淘沙令(2016-04-11)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16篇
  • 关于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